人文素質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7: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人文素質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人文素質教育論文

篇(1)

一場大規模的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活動,喚起了人們在人文領域的深層次反思與自省,當我們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去審視現實與未來的時候,便更加深刻地體察到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以及科學思想方法與思維方式的重要。

一、人文素質及人文素質教育

1.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因素,包括對人的立身處世的現實規范,也包括對人的精神和價值追求的理論升華。主要內容是:(1)具備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指人類關于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歷史知識、文學知識、政治知識、法律知識、道德知識等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及其內在邏輯。同科學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個性色彩和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產生和形成的。學會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是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產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人類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或文明的真諦所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從根本上說都是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人文精神不僅滲透在國民的各種素質之中,而且表現在每個國民的生存方式、行為方式之中,是國民素質的靈魂,也是人文素質的核心要素。一個民族、國家的人文素質越高,就越具有人文精神,就越能使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

2.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備的綜合品質及其達到的某種程度,即要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如人文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優良人文精神為使命的教育類型,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果說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養學生在特定專業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職業高等教育主要培養學生在特定職業中的實用理論、實用知識和實用技能。人文素質教育不是專業教育,而是專門教育,不是職業教育,而是職責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并不傳授屬于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哲學、法學等專業以及所屬職業和行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而專門培養各類專業學生深刻理解特定專業、職業、行業的社會意義,正確把握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對他人的發展、群體的合作、社會的進步的實際價值,以踐行效奉國家、惠及社會、善利他人的做人職責。

二、人文素質教育的邏輯起點

1.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人文素質教育不是專業教育,而是專門教育;不是職業教育,而是職責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專門培養各類專業學生深刻理解特定專業、職業、行業的社會意義,正確把握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對他人的發展、群體的合作、社會的進步的實際價值,以踐行效奉國家、惠及社會、善利他人的做人職責。但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應該說是喜憂參半,任重道遠。

(1)從學生的現狀來看,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亟待改善和加強。高職大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想素質、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諸方面,都與本科生有一定的距離,心理狀況也普遍存著一種自卑感和壓抑感。

(2)從教師水平來看,人文素質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主要表現一是人文素養先天不足,二是思想上缺乏足夠的認識,三是教學手段程序化,缺少新意。

(3)從課程設置來看,仍然延續了現行本科、專科院校的老套子、老辦法,缺少適合自身特點的改革與創新。或者簡單地把職業教育等同于職業培訓和技工教育,著重教學上的實踐性和現實性,而忽略了人文素質教育。

(4)從教育手段來看,沒有從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出發去建立人文素質教育的綜合教育系統,而只是列為學生管理和黨務部門的一項工作職責。人文素質教育只停留在一般的會議、文化活動、課堂教育、專家講座、參觀學習等形式上。

(5)從考核評價機制來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的考核與評估,多以專業教學、實訓考核為主,學校的教學督導部門也很少有這方面的要求和標準。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與結果,往往只被一些時尚性的“精神文明”方面的評比所代替。

2.人文素質教育的邏輯起點。自1995年以來,我國先后出臺了《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正是在這些法律法規的支撐下,以及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的職業教育才走上了法制軌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勞動者的素質,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當今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用更加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更加寬廣的世界視野,深刻認識和把握時代的發展要求和根本趨勢,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開辟新境界。盡管《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在我國的職教發展中起到了極大的支撐和推動作用,然而,那些拘于歷史性的規范和過于現實性、直觀性的描述,缺少了更多的人文內涵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性思考,用這些規范和理念去支撐和推動職業教育、高職院校的繼續發展是有一定困難和局限性的。

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另一方面要轉變思想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科學發展觀的全面發展站在了歷史的新高度,立足于長遠的目標,從根本上彰顯人是發展的主體,突出了人的全面發展,闡明了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目的,離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發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這就完全把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既為我們高職院校指明了發展方向,也為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所以,科學發展觀視角下人的全面發展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我國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新的邏輯起點。

三、人文素質教育的反思與探討

1.尋求法律制度支持。高等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應該是與普通高等教育并駕并齊驅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屬于在教育性質與培養目標與其他高等教育相區別的正規教育。而我國的《高等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法》所能體現的高等職業教育也只是從屬于高等教育的教育,這種秉承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實行職業教育的教育是很難找到它自身精神內涵的。應該說這是一種法律上的缺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職院校領導者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2.加強人文課程建設。課程教育是高職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高職院校要把人文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在課程建設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學生人文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作用,以專業課教學為載體,有機地貫徹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其次是增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或是開設第二課堂,推動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

3.提高教師人文素養。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主要是轉變觀念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院校各級領導和教師要充分理解科學發展觀下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從更高的視野、更寬的角度去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并在此基礎上扎扎實實地建立起一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做到人文素質教育有目標、有措施、有人管,有實效。

4.營造文化氛圍。“推行全面素質教育,要將人文、科技、審美等文明成果和外在獲得的知識、技能內化于大學生的身心,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素養。”反映學校的辦學理念、校風、學風、規章制度建設、校園的整體規劃以及課外活動,不僅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外在力量,同時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高職院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力度,力爭把人文教育貫穿在教育的全過程;用積極向上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感染影響教育對象,使廣大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氛圍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水平。

5.建立評估體系。高職教育主管部門要將人文素質教育納入高職教學工作的評價范疇,作為全面衡量其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各級領導要主動地完善評價體系,構建具有人文素質導向作用的評估標準,進而調動廣大教師開展人文教育和學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積極性。從制度上促使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人文素質的學習和提高,促使學生自覺地把人文教育變成自我教育和自覺行動。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大戰略性轉變,要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必須提高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質。在這方面我們高職院校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和義務。從人的全面發展的邏輯起點出發,建構適合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體制和體系,將是提升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水平,推動高職院校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篇(2)

當前,各個高校都進一步擴大共選課程設置,從而進一步加快了文理滲透的快速發展。在實施此對策之后,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然而,在當今時代,受我國體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共同影響,從而使得我國教育體制發生了巨大改變,因此,其古代文學教育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影響。由于大環境的不斷變化,當前教育工作者與教育研究者所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需要將古代文學教育有一個正確的定位。然而,在古代文學教育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古代文學邊緣化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古代文學教育為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主要形式,而且又是現代文化教育當中所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所以,改革的核心思想為開展素質教育。

2.把現有德育教育和古代文學特點相結合

結合古代文學內容與特點,在當前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從而培養他們高尚、正直的人格。然而,由于古代文學內容十分豐富,而且題材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在古代文學教育過程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學生思想樹立起到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除此之外,在古代文學教育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有多方面的優勢,它不僅有豐富的內容,而且形象也十分的鮮明,同時有著強烈的情感。為最終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我們要結合文學作品內容去尋找潛藏在文字之后的信息,充分去感受人們鮮活精神跋涉。由此看來,我們古代文學的價值不只是完全局限到教材當中,而是要將其看作是一個流動式的教學課堂。

3.培養現代化教學思想

在當前以及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具有頑強生命力,并且這也成為教書育人的核心內容與有效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都應該將愛國主義精神、各種傳統美德、中心思想等作為重點內容。并且使教育工作和我國現展步伐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做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追求時髦,而這是由古代文學豐富性予以決定的。因此,我們要培養現代化的教學思想。

4.認真做好科研工作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盡管涉及到教師的科研成果并不多見,但是,他們的這些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調動全局,因此,進行科研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加快教學的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在此基礎上,要把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化發展緊密相結合。特別是在古代文學教育過程中,追求美學律動,點評古代文學與現代作家創作二者的關聯。這樣一來,不僅有深度,而且也有一定的廣度。

篇(3)

2中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改革目標

為進一步提高醫學教學質量,規范醫學教育管理,教育部、原衛生部委托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根據我國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參照國際醫學教育標準,制訂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方案[教高〔2008〕9號](以下簡稱《標準》)。改革目標充分體現了以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為標準,轉變人文素質教育的意識,包含七個領域,其中第一條就是“醫學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并認為“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1]是醫療實踐的核心。

2.1《標準》要求醫學院校必須依據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醫學科學的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制訂符合本校實際的課程計劃

醫學院校應積極開展縱向或橫向綜合的課程改革,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必須依據國家醫藥衛生服務體系改革及醫學科學發展,不斷進行教學、科研和醫療服務的改革,以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課程計劃必須體現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注重素質和發展個性的原則,課程設置應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者之間的比例可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而確定。

2.2《標準》對行為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醫學倫理學課程做了明確的規定

[2]①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行為科學、社會科學和醫學倫理學課程(包括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醫學倫理學、衛生經濟學、社會醫學、醫學社會學、衛生事業管理等學科),以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醫療衛生服務需求;②醫學教育面對國際趨勢、國內環境和社會的期待,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包括文學藝術類、醫學史等學科)的目標和內容作出了規定:為衛生保健機構培養能夠完成醫學基本訓練,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

2.3《標準》對本科生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

醫學院校要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貫徹《標準》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就要轉變人文教育的理念和意識,加強對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優化課程結構,整合課程內容,增加人文課程學時比重,改變教師的傳統觀念,通過課程教育、評價考核和教師的引導,強調人文素養對醫學的重要性,促進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以此達到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改革目標。

3構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體系

3.1整合人文學科課程體系結構

我國醫學院校目前都存在一個共性問題:人文類課程設置門類較少,課時安排比重整體偏少,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3]以學科為中心設置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會受醫學專業課程課時數的限制,醫學人文素質課程教育的課時難免會受影響。解決人文素質教育課時不足的一個途徑是在公共課程和基礎醫學課程階段,注重早期臨床人文素質教育,增設臨床醫學人文類課程,讓醫學生較早接受臨床醫學人文教育,增強其作為一名醫生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現代醫學教育培養方案要求重新審視教學體系結構,設計人文素養模塊化教學體系,適當調整課程學時,構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板塊,形成一個系統性、實用化、多角度的立體教學體系。[4]必修課板塊設置思想政治課、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和醫學專業課四大模塊;選修課板塊設置限定性選修課和非限定性選修課兩個模塊。為了實現必修課與選修課兩大板塊之間交融設置課程的立體教學體系,可以增加非限定性選修課的學科課程比例。

3.2加強人文學科課程內容融合

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要注重與專業課程內容的交融教學,人文教育要結合不同學習階段,開展側重點不同的特點教學。在醫學基礎課程教學階段,講授醫學人文素質課程基礎的同時,以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分析醫學領域的社會現實問題,讓醫學生積極開展課內討論和課外社會調查的學習模式,減少純理論式的灌輸式教學。如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可以開展課堂情景教學,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導醫學生學習如何處理醫患關系,如何處理醫患糾紛,培養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提高其對醫學倫理學、醫學相關法規和醫院各種制度的認識。在臨床專業課程教學階段,充分利用醫學生課堂所學知識,組織醫學生到社區開展健康咨詢或體檢等公益實踐活動,鼓勵醫學生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注重醫學專業知識學習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將醫學職業態度和對待生命的態度,融合到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探索醫學課程與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整合,即在醫學課程中加入人文素質課程的內容,融醫學與人文為一體的系統整合式課程體系。

3.3構建人文社科學位管理模式

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模式,可以激發醫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學分制管理為導向,創建醫學與人文學科的雙學位管理制度,以鼓勵醫學生多選修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學分達到一定的要求,可以通過頒發雙學位的形式,促使醫學生主動學習、健康發展,彌補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體系不合理、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課時少的不足,體現科學管理與醫學生自我發展理念的結合。學分制管理,要貫徹“前期趨同,科學管理;后期分化,同步進行”的原則。對于高年級的醫學生,可以按照以前的教育模式進行,選修的人文學科學分,可以積累到畢業后有效計算,實行科學化的長效管理,等積累夠規定要求學分后,學校補發雙學位畢業證,實行終身制的積累記分制度。對低年級醫學生,實行與高年級醫學生同步進行改革的分化教學,鼓勵醫學生系統性地學習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充分選修限定性與非限定性課程,利用晚間或周末上課,有效積累學分。

3.4建立人文學科實踐教學環節

醫學人文素質的實踐教學環節,可以培養醫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教學檢驗學校教育的成敗。學生只有通過人文素質實踐教學環節,才能理解患者對“卓越醫生”醫德醫術的渴望,對軀體與精神健康的期盼,對看病難、醫療費用趨漲的無奈,體會到醫生與患者和諧相處和交流對治療的重要作用。醫學人文素質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要形成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不能與醫學臨床實習混為一談,要以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拓展為核心,以加強醫學生科學思維、社會體驗調研及創新精神的培養為目的,促進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內化與升華。[5]以兒童福利院、養老院、居民社區和環境監測站等作為醫學人文素質實踐教學基地,讓醫學生深刻感受醫學人文與社會的關聯性,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3.5完善人文素質考核評價體系

應用考試方式對醫學人文課程進行考核評價,檢驗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提高的程度,缺乏全面反映醫學生真實人文修養水平的科學性,反而會給醫學生一個錯誤的學習導向,使醫學生投入較大的精力關注于人文課程知識的記憶和應付考核,丟掉了人文素質教育問題本質性的學習與思考。因此,改革人文素質教育的考核評價方式,是加強與構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倡人文課程采用形成性的考核評價,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考核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較強的現實性及相對的科學性。[6]例如,在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學習中,通過教師授課、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社會調查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考核,考查醫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是否能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是否能真正做到關愛生命和理解患者的疾苦,給醫學生一個綜合的人文素質考核評價,比考試考核得到的醫學生醫學人文課程的成績,對判斷醫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理解程度,有更大的可信性。

篇(4)

隨著高職教育改革進一步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已經基本形成,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出現全新的轉型,從過分注重專業技能職業人的培養到培養面向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現代護理是圍繞著“人”開展工作的,高素質的護士在關注患者疾病、減輕病人痛苦的基礎上,必須樹立尊重人,關愛人的理念,必須具有以人為本的精神。

(二)當前護理工作的內在要求

專業技術訓練和人文素質培養是護理工作的兩翼,二者缺一不可。沒有技術,護理就沒有軀干;沒有人文,護理就沒有靈魂。優質的護理服務不僅僅是提供精湛的護理技術,還必須要讓患者在整個就醫過程中時時感受到人性的溫暖,體驗到專業的護理。因此優質護理需要人文精神與專業發展交匯并進。當前護理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突出護理、加強人文。塑造健康的社會人,提升完美職業人,把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人文貫穿護理教育的全過程,為護理人導航。

(三)建立和諧護患關系的需要

近年來,醫患、護患之間關系緊張整體呈上升趨勢,醫療糾紛事件明顯增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醫生和護士素質低下、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患者應有的尊重和人文關懷,態度冷漠,語言生硬。構建和諧護患關系,迫切需要加強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四)相關政策制度的要求

《護士條例》中明確規定“護士應當尊重、關心、愛護患者”;《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關于護理教育方面也強調,要“突出護理專業特點,在課程設置中加大心理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比重,增強人文關懷意識”。這些文件精神為護理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高職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

為深入了解高職護生人文素質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提供客觀依據,課題組采用自編“高職護生人文素質調查問卷”,從護理職業的認同度、人文精神的理解度、人文課程開設滿意度、社會實踐參與度等四個方面對山東省內不同區域的三所高職學院校的360名護理專業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收回問卷354份,有效問卷351份。用SPSS11.0統計軟件處理。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愿意從事護理工作的學生有33.2%,職業認同度不高;護生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度較高,有67.3%的學生認為應在護理工作中體現人文關懷;護生對學校人文課程開設的滿意度普遍較低,僅有29.1%的學生表示滿意,認為學校有必要開設人文素質課程的學生占81%;護生對教師教學中人文素質的滿意度較低,僅有47.4%的學生對教師的人文素質和教學能力很滿意;有95%的同學愿意也參加過學校組織的護理專業的社會實踐,參與度高。

三、高職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探索

針對高職護理人文素質的現狀,課題組教師經過在棗莊科技職業學院醫學技術系兩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形成獨具特色的“1345”高職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即一個目標、三大課堂、四項任務、五大平臺。就是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為目標,發揮好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和社會課堂的作用,完成把學生培養為高素質的“職業人”“社會人”“文化人”和“生命人”四大任務,全力打造課程平臺、師資平臺、管理平臺、基地平臺、考核評價平臺的建設。

(一)轉變觀念,準確定位高職護生的培養目標

近年來,醫療服務業對護理工作的需求不斷升級,不僅對護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護理人文關懷更加重視。為此,課程組通過對護理崗位第一線和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確定我院護理專業培養的是服務魯南地區的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就業崗位主要有:臨床護理崗位(群)、社區護理崗位(群)和康復保健護理崗位(群)。

(二)把握三大課堂,改革教學方法和途徑

為了促進學生實現從“聽”到“信”到“行”的轉變,護理人文課題組在兩年內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初步形成了“一、二、三課堂有機結合”的教育教學模式。第一課堂即常規的課堂教學,幫助護生掌握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進護理人文各門課程的教學改革,除必要的理論講授之外,靈活運用小組合作、案例討論、角色扮演、師生互動、情境模擬等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演繹、領悟、貫通、實踐。同時各課程借助多媒體的優勢,使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課程內容體系有機整合,有力擴充了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使教學過程不斷形象化、生動化、完善化,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了教學的效果。第二課堂即學生的人文實踐課,實踐活動覆蓋面廣,由校內到校外、從學習到工作,讓學生通過活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思想上的震撼和行動上的改變。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交流的“第三課堂”。根據學生的這一實際需求,課題組以護理人文素質與職業能力培養聯合課程網站為平臺,為學生提供了網絡學習環境和網絡互動空間,通過網絡互動,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進一步增強了護理人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整合優化,構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護理專業與人的生命質量密切相關,注重的是關愛和照顧,這是與其他專業所不同的。影響病人身體康復進程的,除了嫻熟的護理技術,還有人文關懷。而當前的護理教學更多的重視技術的訓練,忽略了護理人文素質的培養。為此,課程組深入到護理崗位第一線,認真調研了魯南地區醫療服務單位對護理人員的崗位素質和能力需求,對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的素質情況進行專項調查,并與護理行業專家、骨干共同交流,多方面了解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實際情況。護理人際溝通、護理禮儀、護理心理學等拓展學習領域的知識所占比例低,使得許多護士在為病人提供護理服務時力不從心。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培養優秀的護理工作者,課程組從護理工作過程的實際需要出發,以實踐育人為切入點,打造“忠誠的理想信念、優秀的道德品質、融洽的溝通交流、良好的氣質形象、健康的心態表現==和諧護理職業人”的全新課程理念。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主體,以《護理心理》、《護理禮儀》、《護理人際溝通》為三翼,建立護理人文課程體系。用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作為解決學生思想的總開關,通過整合優化課程內容,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護理專門人才提供了支撐,為學生從護生過渡到職業護理人奠定了堅實的人文素養基礎,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職業能力遞進式培養。

(四)加強培訓,建設專業和人文兩棲的師資隊伍

提高護生的人文素質,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對專業教師要加強人文知識的培訓,護理專業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還要有一定的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科學知識,并能在專業課教學中有意識的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另一方面,人文社科教師與輔導員的教育背景較復雜,包括歷史、哲學、醫學、生物等十幾個專業。除部分人員接受過繼續教育外,絕大多數缺乏醫文滲透的知識結構,在教學、管理過程中,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融合得并不徹底,因此,學校應為這支隊伍創造條件,投入專項經費,讓他們學習相關的醫學、人文社科知識,優化知識結構,以適應現代醫學模式對人才的培養要求。

(五)主導聯動,探索常態下人文素質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護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涉及到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建設、學生管理、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校企合作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課題組實施建設以來,建立了系統一部署、統一規劃,教務科、護理教研室、公共課教研室、系學生科為主導,院、系其他部門配合的管理模式,經過兩年多的順暢運行,說明這種主導聯動式管理模式,是符合我院實際的,為我院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構建了一個良性的運行機制。

篇(5)

二、加強當前工科大學禮儀教育的對策

(一)學校層面

1.深刻進行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重視人文課程的設置。開展規范性的人文素質教育,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開啟智慧大門,而且能夠讓學生的精神更高尚,形象更完美。而長期以來,高校人文課程被忽視,這是高等教育的遺憾,因此,在基于素質教育的課程改革中,學校應著力抓好人文課程的改革與建設,構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2.應將大學生禮儀課程設置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目前被調查大學,禮儀課程屬于選修課程體系,呈現學生教師不重視的局面,通過對學校春季選課情況的結果調查,發現《大學生禮儀》相關課程都未能飽和,飽和度甚至不到40%,可見學生對此課程的不重視,所以,建議學校在教學改革中,將此課程列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必修課,這是學生重視該課程的充分條件。3.選聘專業或有經驗的教師,加強教師的培訓與交流力度。俗話說:術業有專攻,學校禮儀課程的有效推動需要配備一支專業教師隊伍,教師專業素質方面具有優勢是根本保障。

篇(6)

【關鍵詞】圖書館大學生素質教育服務育人

一、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辦學的三大支柱之一,肩負著為教學科研服務的重任,而高校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就是教育職能的情報職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也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職責,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圖書館是除教室以外的“第二課堂”。

1.圖書館為強化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圖書館擁有極其豐富多樣的圖書及館藏文獻資料這個顯著的特點和優勢,向學生宣傳、展示、傳遞科學文化知識,提供文獻服務;對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養進行全方位教育;為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塑造,品德的熔煉,情操的熏陶,學問的拓展等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也是其他任何課堂都無法擬的。

2.圖書館是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課堂

圖書館作為大學生課外活動的主要場所,本身就是最好的潛在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文化陣地,圖書館以其豐富的館藏為基礎而開展的各種文獻信息服務活動,均和育人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滲透著育人的內容,產生著育人的效應。圖書館的教育不受時空與內容的限制。大學生通過不斷地利用圖書館,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教育。因而圖書館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大學”。

圖書館高雅的文化環境和文明的服務,還對培養大學生的良好素質起著春風化雨的作用與效果,使他們在無意識地領悟人生的真諦,約束自己的行為,發揮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質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終生受益無窮。對于大學生來說,這種無形的教育比有形教育更容易接受,這種配合教育有時比課堂教育更有效。我們要抓住這個有利條件,將大學生素質教育貫徹到各項服務育人的活動中去。

3.圖書館為強化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多種文獻服務

確切地說,每個圖書館都是一個巨大的“信息源”。數以百萬計的館藏能否為讀者充分利用是目前高校較為關注的問題之一。為使館藏文獻這個“信息源”充分發揮作用和效益,為教學科研、為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優質高效的文獻服務。各高校爭先開展導讀服務,擴大服務范圍,依托文獻資源、設施和師資的優勢,開發利用具有社會主義高教特色的導向性網絡體系,利用微機檢索達到資源共享,并增設特色服務項目。我國的圖書館借閱率利用率不及日本的1/10,美國的1/20。我們要努力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加大力度挖掘館藏,杜絕資源浪費現象。同時也為大學生素質教育及專業學習提供極大的方便。

二、高校圖書館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做好服務育人的改革方法與建議

1.樹立大教育觀,強化育人觀念

愛因斯坦曾指出“學校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長期以來,我國部分高校在辦學思想上過分強調培養專門人才,而忽略全面素質教育,沒有立足于培養和諧發展的人,沒有把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教育統一起來。現在,我們必須樹立以“育人為中心”的大教育觀,加強大學生的通識教育,立足于培養復合型的人才,加強大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埃德加•富爾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里把“會學習”提到了中心位置。作為高校不但要向學生傳授人類長期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向學生傳授如何獲取知識的方法,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圖書館作為教學科研的服務機構,應全力以赴配合學校挑起服務育人的重任,館領導應及時了解素質教育的思路,結合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找出一條適合本館的工作方法。

2.開展導讀活動

導讀是高校圖書館服務育人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閱讀指導可以幫助讀者節省時間多讀書,有選擇有目的的讀好書,從而促進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

在導讀內容上,應改變以往偏重專業書籍、文藝書藉的導讀傾向,增加德育、美學、馬列著作、名人傳記、愛國書籍等應成為今后導讀的重點推薦書目。在導讀形式上,要利用校報、專題講座及書評書介等,融入樂于接受的現代化教育媒體。方法上,要靈活多樣,準確地把握大學生思想狀況與需求,可以不定期開展讀書會和館員讀者聯誼會等。為豐富校園文化,圖書館可充分利用館藏,積極投身于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去。

3.優化育人環境,營造良好讀書氛圍

高校圖書館的育人環境是圖書館工作人員有意識有目的建造的一種文化傳遞場所。大學生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受到影響和教育,這種環境中所蘊涵的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對大學生有著潛在的陶冶作用,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無意識”地接受教育的熏陶。因此用心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應是圖書館堅持不懈的追求。

圖書館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物質環境的建設,它是圖書館的外在標志。要在顯要位置懸掛標語口號,偉人、科學家畫像及名人名言,開辟櫥窗欄、政績公開欄等,這些人文景點會產生一種文化浸潤的效應。館前館后種植草坪、花壇,層層疊疊綠萌垂吊,為圖書館平添了一份幽雅與寧靜,使讀者置身其中感到一種美的享受。二是人文環境的建設,這是高校育人環境的重點。主要是指人際環境,它體現于館員的精神面貌上。圖書館要搞好服務育人,必須高度重視館員的思想道德建設。列寧曾說過“圖書館館員是圖書館的靈魂”,可見館員形象是多么重要。一方面,要制定館員道德規范,文明用語、服務忌語等加強館員自身修養。在樹立職業道德的同時,時刻不忘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館員的人格、形象、語言,儀表、行為對大學生是一種無形而有力的影響。另一方面,全面提高館員的文化業務素質,熟悉館藏,掌握現代化技術手段,還應懂點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為讀者當好參謀。要求館員樹立“讀者至上”的思想,以熱情的態度及淵博的知識接待每一位讀者。堅持把讀者服務工作與培養世紀人才的大目標統一起來,并貫穿于圖書館的各項工作中,形成全員育人的良好機制和文明氛圍。

參考文獻:

篇(7)

二、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審美價值一直存在健美操運動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健美操可以提升自己的審美價值,進而彰顯自己的人格魅力。大學生是富有朝氣的群體,他們向往完美,而健美擦所表現出來的充沛體力、高超的技術以及流暢的編排都體現出了健美操的內在美,因此通過健美操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高校健美操教學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一)重視健美操教學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需要高校為其提供必要的發展平臺。高校健美操運動具有大眾化和娛樂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因此通過健美操運動可以恩好的實現人文素質教育。首先高校要增加健美操課時,通過增加健美操課時,提高學生接受人文素質教育的周期,同時高校也要豐富健美操的教學內容,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健美操;其次高校要增加對健美操運動的支持力度,構建健美操訓練的場地與設備,積極引進先進的健美操人才,完善高校的健美操教學體系。

(二)構建符合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健美操對學生的約束比較強,不利于學生發揮獨立自主的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健美操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健美操的動作要領,而是通過健美操教學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和良好的情操。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選擇有利于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一是要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健美操課程要突出健美操的健身性、文化性以及審美性的內涵,把全面發展教學理念融入到健美操的全過程:二是選擇科學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健美操教學時要突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新,通過學生自主編排健美操提高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三)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水平

健美操教學水平的高低與教師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的業務能力是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關鍵,只有教師具備人文素質意識才能保證他們在進行健美操教學時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其中,提升教師人文素質水平的途徑:一是提升健美操教師的專業水平,高校要加強對教師專業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訓;二是提高教師對健美操教學的認識。健美操教學不僅是把其看做體育鍛煉,而是應該將其與人文素質教育相融合;三是教師在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時要積極主動。教師在進行健美操教學時要關心同學、尊重同學,以自己的人文素質影響與帶動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

篇(8)

二、專業課堂中人文內容的挖掘

以軟件專業核心課程《動態網頁設計》為例,這是專業技術性非常強的一門課程,學生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掌握技術,可能以此為基礎在相關崗位就業(如網站設計員)。但是如果學生僅僅是掌握了技術,而缺乏人文素質(如溝通、創新等),其業務成長必然會受限制。因此,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可以且必須充分滲透人文素質的教育。首先,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在向學生介紹課程背景時,可以談到技術背后那些IT工程師是如何默默無聞、辛勤付出,從而使學生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優秀的品質。其次,該課程是以項目化的形式進行講解,整個課程就是一個軟件項目,在項目的實施中講授知識和技術。因此,其教學過程是按照軟件項目開發過程進行。軟件開發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主要包括軟件需求分析、軟件系統架構設計、軟件詳細設計、軟件編碼、軟件測試、軟件部署與維護,在每個階段的講授中都可以滲透人文素質的教育。

1.軟件需求分析

在項目的這個階段,可以通過模擬需求分析工程師和用戶雙方,需求分析工程師在交流中明確用戶的需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能力。需求分析工程師站在用戶角度,深入分析用戶的功能需求,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會換位思考。

2.軟件系統架構階段和系統詳細設計

軟件系統的架構應該是軟件架構師完成;系統詳細設計是由系統設計師完成,根據軟件架構師的《軟件架構設計說明書》編制《軟件詳細設計說明書》。作為高職院校的大專生,這兩部分在將來的工作中不會涉及太多。因此,這兩部分只作簡單講解。在講解中,使學生明白架構以及詳細設計的重要性和復雜性,糟糕的架構則使軟件開發后續過程幾乎寸步難行;好的軟件詳細設計使得軟件開發過程變得更容易。從而讓學生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培養他們踏實做事、老實做人的優秀品質。二是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進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處理好和他人合作的關系。

3.軟件編碼

這是高職學生重點需要學習的部分,通過編碼初步完成軟件項目。此過程中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團隊,小組成員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共同完成項目,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而人文素質的教育在這階段也是得到充分滲透,在代碼編寫中,培養學生邏輯、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耐心、細心等優秀品質。在小組團隊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處理好和他人合作的關系。

4.軟件測試

篇(9)

二、調整教學內容

這是強化大學生素質教育與培養的關鍵。文學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國古代文學披露的是華夏民族的精氣神、炎黃子孫的奮斗史、華夏江山的正氣歌,其中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財富。古代文學教學內容要彰顯人文素質的精華。既要固守文化傳承,使古代文學的精華得以繼承和發揚,培養深厚的人文底蘊,還要強化古代文學中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古代文人提出眾多創新思想:“守舊無功”“質疑問難”“濯去舊見以來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學中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價值取向,古代文學把創新作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養目標,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與時俱進。更要關注情商教育,培養現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發展健康個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為學生面對社會壓力、人生挫折的動力源泉。

三、建設師資隊伍

教師是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導,師者深厚的人文素質儲備,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師者應具有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蘊,融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審美、天文、地理等各領域為一爐,以敏銳深邃的時代感受,形成對生命、對生活、對社會的獨特體悟。教師的人文素養,便是教之內功、師之根本。師資隊伍建設,要注意師資來源,應盡量從本校現有的授課教師中挑選,個別的可外聘;師資培訓,可采取校內、校外兩種方式。從事必修課和專業課講授的教師可參加校外舉辦的高級培訓班或培訓中心的學習。一般的授課教師要參加校內普通培訓班的學習,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內容、基本方法等知識,提高全體教師的人文素養和教育水平。

四、營造文化氛圍

重視社會實踐環節,拓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空間。校園環境的文化氛圍,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與培養具有強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開展多元文化活動,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塑造,個性得到發展,精神得到升華。如請專家學者作系列人文講座或學術報告,引導學生提高人文素養;以校報、校園網和廣播站為載體,開設人文教育專欄,拓展校園文化活動空間;建立人文社團,如新聞、文學、楹聯、藝術等協會或社團;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包括開展古典名著讀書報告會、經典誦讀和演講比賽等活動。老師還應充分利用現有的空間來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學生從中學習知識、開闊視野、美化心靈、娛樂身心,是培養學生人文底蘊、塑造學生人文情懷的有效途徑。

篇(10)

長期以來,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往往注重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或是應試技巧的培養,而忽略了對學生的“百科知識”、“社會文化”、“哲理”和“智慧”的滲透。這導致了部分學生雖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但人文素質卻令人堪憂。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學校育人的終極目標,而且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也難以達到社會的需求。大學英語作為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理應擔當其重任。因此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在“教書”的同時,也應做好“育人”的工作。

一、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意義

現代漢語詞典對“人文”的解釋是:(1)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2)指強調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觀念。人文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教育,通過人文知識和人文教育的熏陶,能夠使人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全面發展,并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穩定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具有重大意義。

1.更新教育觀念的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外語教學水平已經不是一般的教學問題,而是影響我國對外開放方針的更好實施和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李嵐清語)革新教育觀念,教育改革首當其沖。但長期以來,社會上已經形成重分數輕技能、重智育輕德育、重科技輕人文、重理論輕實踐的風氣。大學所培養的人才應是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和能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即德才兼備的人才。在學校教育中,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結合起來,才能確立科學和人文相統一的哲學觀。

2.人文素質形成規律的需要。素質的形成是一個文化積累和沉淀的過程,更是一個復雜、緩慢的內化過程。內化的形成是認識、感受、體驗的過程,是再創造的過程,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不是單靠德育課和政治理論課所能完成的,也不是某一階段或某一層面的任務,需要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大學英語是一門基礎課,課時多、周期長(一般為2年),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接受、內化和形成。

二、如何在英語課堂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應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大學英語是一門跨文化的人文學科,其取材廣泛、題材新穎、寓意深刻。學生通過語言、文化的學習,更能適時適度的滲透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培養。在進行對語言自身的學習外,更是把對真、善、美的追求放在了首位,使正處于人生轉型時期的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表達工具,并富有人文性和教育性。在全面推進素質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英語教學不應當僅停留在語言教學,還應當包括文化教學。北大英語系博導胡文仲(1994)在對中國學生常犯的與語言有關的“文化錯誤”所做的調查中認為:“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加嚴重,因為前者容易造成外國人與中國人之間感情上的不愉快。”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國外的交流日趨增多。除學習語言自身外,更應了解符合目的語國家文化規約的地道表達方式,以及準確得體的運用語言來進行交際。語言交際不是憑空想象,它必須發生在特定的場合背景下。教師應將學生置于有語境的交際環境里。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可結合語言點加大背景知識的介紹,增加課堂的活動。如設定某個特定的場合(如商場、飯店、銀行等),讓學生進行角色交談,教師可就其出現的“文化錯誤”予以指正。如在中國普遍會將“上哪兒去呀?”作為朋友相遇時的問候語,而在美國,這是一個有關私事和隱私的問題,是不為人所接受的。或就某個話題進行討論后做出比較,如:一位在中國工作的美國教師,在與同事外出游玩口渴時,給自己買了一瓶飲料,而未給其他的同事購買,這在美國是一種很正常的文化現象,而中國人會認為這是自私的行為。“交際能力不僅有賴于語言能力,還依靠文化能力。如果沒有文化方面的知識,如果不了解文化上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交際很可能就會發生障礙甚至失敗。”(戴中明2001)大學英語課堂為學生了解目的語國家的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社會禮儀、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自身修養。當然,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了解和接納異族文化時,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這樣才能做到融會貫通,洋為中用。

2.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修養。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從社會功用來說,德育主要是著眼于調整和規范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它要建立和維護一套社會倫理,社會秩序,社會規范;避免在社會中出現人與人關系的失序,失范,失禮。”(葉朗1996)英語教材所富有的廣泛性的取材和教育性的內容,使英語課堂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如通過“I can’t accept not trying”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悟出要勇于嘗試,朝著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奮進,永不言敗的精神;在“I like animals”一文中,學生更能深刻地體會到動物在維護生態平衡中的積極意義。在英語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時,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使枯燥的說教變得直觀、生動、易于接受。如講授“Thanks,mom,for all you have done”,筆者在講授背景知識時插播了一首flash版的英文歌曲,其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形象的動畫,演繹了一位母親撫養孩子的過程,使學生受到了強烈的心靈震撼,感受到了血濃于水的真情,并樹立了關愛家人,珍愛生命的信念。大學英語課本中還包含有許多蘊含人文素質及人生哲理的詞匯短句,如Attitude Is Everything(態度決定一切);Honest Is The Best Policy(誠實是上策)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教師產生了很大的依賴性,有的學生還缺乏自控能力,不能積極主動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以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著力培養學生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要讓學生通過課堂活動的參與,不但能接受語言知識,也能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必須積極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兼顧課堂的文化活動,注重參與,在對書本知識的學習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 戴中明.淺談大學英語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外語

界,2001,(3).

上一篇: 金融實證分析論文 下一篇: 實習期畢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AV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看 | 日韩免费码中文字幕在线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高清 | 永久中在线文字幕 | 人妖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