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7: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認知心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英語閱讀理解題型的定性分析
在閱讀解題時,讀者需要經歷一個從表層語言符號到深層概念結構的心理加工過程,通過分析文本的語言符號,獲得隱含的話語意義。看到篇章中的詞匯,神經網絡中與該詞匯相關的認知域或語境就會被自動激活并構建出很多關聯,形成認知網絡。Fauconnier(1999:98)談到,語境中的任何語言形式具有激活大量認知模式的潛在力。在認知網絡中,I代表讀者獲取的新信息newinformation,C表示被激活的認知語境信息cognitivecontext,R表示讀者在不停的尋找最佳關聯relevance,B表示新舊知識的整合blending,Kintsch和vanDijk(1978)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研究記憶與理解,認為在閱讀完文本材料后,被試都要對于新獲取的信息進行即時的處理
(1)再生,準確的反映對文本的理解;
(2)重構,從文本出發,加上被試自身的知識所能推導出的陳述;
(3)元陳述,被試自己對于文本的評價、觀點和態度。英語閱讀理解中的細節題主要考察信息的再生,推理題主要考察被試大腦根據自身背景知識和文本信息對于知識的加工和重構,主旨觀點題型旨在考察心智的元陳述。三種陳述對應于英文閱讀理解中最常見的三種題型,因此心理語言學有助于深入發掘該題型背后的心理機制。雖然本研究將閱讀題型粗略的歸為三類,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這樣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解題內在心智過程。
三、英文閱讀理解題型的認知
理解模型閱讀是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技能,只有積累了大量的輸入性信息,讀者才能根據語言規則建立最佳關聯,整合出最具關聯的新創結構。Kintch和vanDijk的語言理解模型,“基于從文本基礎上抽取出命題”,對于新獲取的信息抽象化加工。命題由一個謂詞以及一個或者多個論點構成。謂詞對應被試閱讀中看到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或者連接詞;論點指的是對應的名詞,名詞短語或從句。在被試的主觀意圖這方面,個體在認知語境上的差異也會影響文本的理解和最終的答題(R.Anderson&Pichert,1978)。被試在閱讀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把舊命題和新命題聯系起來,發掘隱含的話語意義。若被試發現新舊命題之間缺乏匹配關系,就需要根據背景知識作出推理假設,建構的概念網絡,使命題間具有最佳關聯(Sperber&Wilson,2001)的意義。這要求被試在閱讀時主動的尋找顯性的或是隱性的邏輯連接詞,主旨態度類題型重點考察被試的元陳述能力,涉及到的命題數量更多,花費的信息處理時間也更長,英語教師常建議學生最后做主旨態度類題型。
采用自制的自陳式調查問卷對抽樣人群進行調查。問卷采取現場發放、現場回收的形式,共發放137份,回收137份,其中有效問卷135份,有效率98.5%。所有問卷均由調查對象本人自行完成。問卷經課題組專家多次討論研究后,確定了分別針對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的三種問卷,其中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問卷13個題目,教師問卷8個題目,學生問卷10個題目。三種問卷共同內容包括:軍隊心理醫生的職能和重要性;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需求程度;應開設的重要專業課程和臨床知識的需求程度;軍事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需求及培養方式等問題。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問卷還包括軍隊心理醫生和地方心理醫生的區別;部隊已開展的和亟待開展的心理工作等;教師問卷還包括開展理論課和實踐技能培訓的有效方法;對考核評估方式的建議等;學生問卷還包括喜歡的教學方式等。
1.2統計學方法
問卷回收后,在課題組專家指導下,分析總結每個調查對象的觀點,然后統計持有相同觀點的構成比,用百分率描述主要觀點,反復討論,最后總結出結論和建議。
2結果
2.1軍隊心理衛生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調查顯示
81.3%教員,56.5%的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認為,心理醫生在部隊非常重要,但目前數量極少,多數是臨床醫生兼職,專業技能水平參差不齊。所以首先應加強軍隊心理醫生隊伍建設。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中,47.8%的人員表示所在部隊已建立心理咨詢室,13.0%的人員表示,所在部隊從未開展過任何形式的心理衛生工作,62.2%的人員認為,部隊亟待為基層官兵提供心理咨詢和心理干預,并配備相應的專業人員和專業設備。
2.2軍隊心理學人才培養理念應突出軍事、政治和人文素養調查顯示
52.2%的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認為,軍隊心理醫生在服務對象、工作環境、工作目標等方面與地方心理醫生存在顯著差異。軍隊心理醫生在部隊工作,服務于官兵,工作目標是提升戰斗力,而地方心理醫生在地方醫院、診所或咨詢室工作,服務于老百姓,工作目標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軍隊心理醫生具有特殊性,其培養理念應突出軍事和政治教育。50.0%的官兵認為,作為新型軍事人才,還應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
2.3教學內容應重視
心理學專業課程和基本臨床知識85.9%調查對象認為,軍隊心理學人才培養應重視心理學專業課程學習,特別是普通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83.7%的認為還應掌握基本臨床醫學知識,以便處理基層官兵常見疾病。
2.4培養方式和教學方法應重點突出
實踐特色63.0%的官兵認為,軍隊心理醫生更應注重實踐能力。因為基層工作繁忙,任務繁雜,科研需求少,相比而言,更需要與部隊結合緊密的實踐應用能力。74.0%的學生認為,醫學心理學專業教學中應增加實踐學時,多走出校園,進入學校、醫院、社會參加實踐;75.0%的教師認為,應把實踐能力作為學員考核標準的重要指標;50.0%的教師認為應以培養學員實踐能力為中心的綜合能力,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育理念。
2.5考核評估方式應向多樣化
發展調查顯示,75.0%的教師認為應把綜合實踐能力作為評價標準,而且要占一半以上的比重,建議結合操作、實際問題處理、論文答辯等形式采用多樣化、個性化、客觀化的考核方式。
3討論及建議
3.1全面提升以心理醫生隊伍建設
為牽引的軍隊心理衛生工作文獻報道,近年來軍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日益繁重,官兵執勤處突維穩壓力逐漸增大,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加強軍隊心理衛生工作,是新形勢下軍隊發展與建設的新任務和新要求,是軍隊衛生服務保障的延伸和拓展。故應采取多樣化手段加強軍隊心理醫生培養。第一,教育訓練部門應多方調研,認真研討,科學設置課程內容及教學模式。第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納入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和部隊基層醫生強化師資力量,確保培養質量。第三,在院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由負責導師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第四,定期選派基層部隊心理骨干參加國內國際高水平心理培訓,不斷提高心理服務能力和心理工作素養,從而帶動軍隊心理衛生工作全面發展。
3.2培養模式應
采取院校-部隊-醫院聯合方式院校應與部隊及相關醫院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建成定點培訓基地。可以和部隊衛生處、醫院神經內科等相關科室簽訂合作意向,建立和擴大心理專業學生培訓基地。經常組織學員進醫院、下部隊學習實踐,邀請臨床心理醫生或部隊基層心理工作者進入院校開展實踐教學,縮短院校教學與部隊實際需求的距離,實現教學力量優勢互補,使教學與科研成果更加貼近部隊需求,實現院校與部隊的共贏,從而強化軍事、政治教育及實踐教學理念。
3.3在心理學專業教學中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
研究結果顯示,心理醫生的實踐能力在基層部隊更為重要。目前,多數院校心理學專業課程實踐課時較少,不利于培養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建議,學校應采取以實踐為牽引的多形式的教學方法,科學增加實踐教學時數,建立合理的長期規劃。如在理論教學中,增加臨床見習、咨詢中心學習等機會和時數;在臨床實習中延長神經內科、心理行為訓練中心等專業相關科室的實習時間。從而豐富教學內容,靈活教學方法,培養部隊急需的實用型心理學人才。
3.4多途徑開展軍事、政治和人文素質培養良好的軍事素質修養
是軍隊心理服務專業人才從事心理服務工作的重要保證。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形成軍事訓練和下部隊鍛煉的常態化機制。第二,加強“四個結合”,創新軍事素質教育模式,即平時與戰時結合,以加強戰備為重點,改革教學內容體系;理論與實踐結合,以強化實踐為重點,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軍事與專業結合,將軍事素質訓練融入專業教學中;院校與部隊結合,加大與部隊的合訓力度,努力探索基地化訓練新路子。人文素質培養對學員更好融入社會、服務官兵、認識和理解自身價值有著重要作用。首先,可邀請軍內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座,提高學員理想、信念的層次和道德水準;其次,在實踐教學中滲透人文理念,在醫院和部隊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把人文素養融入其中;第三,拓展校園文化建設,增加人文書籍在圖書館中所占比例,鼓勵學員多讀人文類書籍。同時,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為國為軍服務意識。
本研究課題立足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提升問題,重點調研了解用人單位對高職學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需求現狀,并且搜集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面的建議。調查對象包括與南京市某高職院校有密切合作的校企合作單位以及其他用人單位的招聘人員。此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5份,有效回收32份。調查單位涉及到南京、無錫、上海等地的用人單位。所調查單位所有制形式較為齊全,其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占大多數。在調查的所有單位中,房地產單位有2家,其余全部為電子、通信等制造業單位,這與工科類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領域相符。
(二)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需求調查結果分析
本研究將八項職業核心能力分成了四個層級,對各項能力每一層級的描述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要求被調查者按照單位實際需求選擇符合本單位需求的層級。以此為基礎制定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進行調研。通過調查發現,各用人單位在對各類能力的需求選擇中更傾向于層級二和層次三,這說明用人單位對高職院系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層級要求還是比較高的;用人單位比較注重高職院校學生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與人交流的能力,而對于信息處理、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的能力則要求不高;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策略
由調查結果可知,高職院校在師資建設、課程教學、職業道德教育培養等方面,可以以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五項能力為第一層次進行著重訓練和培養,以信息處理、創新革新、外語應用三項能力為第二層次進行培養,每項能力培養以用人單位的層次需求為標準進行。另外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推動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一)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進行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和實訓教學
對于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一方面可以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情況設置核心課程,并對專業基礎課和必修課進行市場化嵌入式教學;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設置調整專業選修課,進一步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更為適應專業市場的需求變化。對于實訓教學方面,一是可以根據崗位需求,構建模塊化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不斷適應企業不斷變化的崗位要求;二是可以采取模塊化教學,根據崗位實際需求開展實訓模塊訓練;三是對于實訓課程要根據崗位實際需求不時更新教學項目,著重考慮實訓教學的實用性、創新性以及綜合性。
(二)重視并加大就業指導強度
一方面對剛入校的同學進行心理測試,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同時進行職業傾向測試,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并且通過對專業和職業的講解和剖析,進一步推動學生在認識自身興趣點、優勢劣勢等方面的基礎上,能夠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另一方面對大二的學生加強實訓教育力度,在實訓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熟悉企業真正的需求,讓其知曉在崗位上能夠成功所要具備的因素,通過組織參加招聘會的方式來讓學生切身感受就業。
(三)多渠道培養學生職業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納入教學目標,讓學生對自身專業和將來的職業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灌輸職業思想,幫助學生樹立職業意識,并能以一個職業人的身份來不斷要求和激勵自己;在實踐性教學中,可以將學生送到企業中進行實訓,實地培養自身的職業意識,加強學生努力訓練自己職業意識和參與核心能力訓練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G652.4
大力開展人文教育是深化師范院校教育改革、提升與人質量的重要途徑,在師范院校教育中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這已經是當前世界很多國家達成的共識,師范院校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引導其通曉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深入了解當代中國及世界,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培養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迎接來自社會的挑戰。
一、師范歷史教學與人文素質整合概述
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認知過程發展主要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感知歷史材料的階段,這一階段形成了對歷史現象的個體表象認知,同時以此為基礎展開事實判斷;第二階段是以第一階段為基礎,重點對歷史事實的內外聯系進行考察,構建起明晰的歷史線索,然后擴大到運動的網絡結構總,針對歷史運動展開動態過程跟蹤,重點在于對歷史運動局部過程的考察,將歷史事實的本質揭示出來;第三階段以前兩階段為基礎,經過歸納、演繹及推理等方式總結出歷史發展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形成對人類歷史的整體性認知,提升自我獨立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師范歷史教學在人文素質教育中通過對各目標體系的整合,在結構上形成聚焦點:從橫向結構來看,通過整合形成了一種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的心理品質,注意對個體潛能的開發;從縱向結構來看,第一階段學生需要借助想象與形象思維,利用圖片、文字及實物,形成對歷史人物形象、具體歷史事件的感知,這為奠定道德審美情感基礎提供了重要條件;第二階段學生從“事件的歷史”感知逐步發展到“綜合的歷史”感知,同時這也正是學生歷史認知的主要階段,這一階段充分體現了學生對歷史、對社會的認知。
二、師范歷史教學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應抓的幾個方面
整合歷史教學目標和人文素質教育目標構成了結構聚焦點,在歷史教學中該結構聚焦點為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系列性的子目標,通過對這些子目標的進一步分析與整合,可以歸納出人文素質教育實踐對歷史教學起到的重要作用,具體來說師范歷史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必須將以下幾個方面工作抓好。
1.實施歷史文化傳統教育
在師范歷史教學過程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首先應注意遵循傳遞歷史文化的結構性規律。例如在講授南部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相融合、沖突,在中國歷史上構成了特殊的規律性發展時,其教學結構應該以游牧――農耕人們不同的生活、生產方式為主要線條,從民族地理位置變遷到互相征戰,從中總結出文化變強的內涵,闡明這些因素在歷史長河中起到的交替性作用,并在此過程中從生存適應、創造審美等層面結合,形成了基于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其次,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民族性,歷史傳統文化將名族的歷史聯系起來,充分體現了民族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彰顯了民族的存在及生命力。民族精神也是傳承個體精神的重要途徑,它是個體發展中形成社會道德理念、人生理想及愛國主義觀念的重要源泉。在歷史教學中必須充分重視對民族文化歷史的介紹和講解,在此基礎上形成個性鮮明的民族意識,為歷史活動賦予生命意義。
2.積極培養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表示人重視發揮自我的主體性,利用多種心理功能完善和發展自我,良好的自我意識可以幫助個性精神及首創精神的發展,為個體創造提供源泉。歷史教學中展現了歷史舞臺中的偉大心靈和動人事跡,這些人在生命存亡之跡表現了偉大的自我,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感人的事跡感知自我精神的創造。例如,中譚嗣同面臨保守派的鎮壓,在面臨殺身危險的時刻,經歷了危機關頭痛恨賣友求榮、意識到要保存維新力量以求東山再起的思想過程,最后他認識到所有變法都要通過流血犧牲來喚醒國人,于是他毅然決然的犧牲了自己。從中學生可以體會到歷史人物的理性與感性意識,學習歷史的過程就變成了他們豐富自身情感的過程,利用潛意識構成了復雜的、生動的自我意識,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歷史經驗。
3.培養個體開放的創造力
在認識范疇中創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知識和技能兩方面內容共同發展的結果,人類的創造性思維構成了創造力,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的創造力分成對歷史事實的觀察力、對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能力以及歷史學習過程中的各項實際操作能力等部分,在歷史教學中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他們主動性、創造性的培養,引導其戰隊歷史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給出問題的改進性意見。例如,在學習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歷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們展示不同社會時期的農用工具,引導學生對這些工具M行觀察,并歸納出不同工具類型的發展線索,然后將這些線索應用于歷史環境的分析之中。通過對學生形象思維、想象力的培養,對古代工具進步及歷史發展的過程進行總結分析,從中抽象出社會生產力的一般發展規律。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形勢下要想深化歷史教學改革,我們必須構建起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這樣才能激發出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同時還要注意將歷史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生動的再現出歷史的人文魅力,促進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提升學生的精神品格,同時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弘揚人文精神、強調個性與創新。總之,師范歷史教學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和創造力啟發,為學生未來成為教師、形成個體人格奠定了堅實的人文素質基礎,對于文化與人格的傳遞與改造起到了重要的傳遞性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偉,白前靜,段謨發,梁娟,吳境. 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初探――基于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現狀的思考[J]. 滄桑,2011,01:147-148+156.
二、自我認知對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作用
大學階段,是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經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式的選拔考上大學,發現周圍都是與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發現自己不如以前出類拔萃,以及遠離熟悉環境開始獨立生活等。如若不適時正確調整自身心態,就會有產生自卑、嫉妒甚至敵對等心理的可能,進而使一部分大學生不愿意參加活動,對他人漠不關心,認為自己對別人來說可有可無,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阻礙大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自我認知團體模擬實際環境為實際問題解決提供范例
在自我認知團體活動中可以生動模擬還原實際情況中出現的問題,并為案主提供了更為綜合的模擬社會現實環境,易于將輔導中收獲的效果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去。在輔導中使案主接受到多方面刺激,來思考、學習、面對自身的現實問題。團體中溝通交流與現實中的相似使得輔導效果更容易鞏固與應用。團體輔導中指導與學習正確解決方式的過程也促進了案主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除此之外也為案主建構了適合其自身的社會支持體系。需要對自我認知進行團體輔導的成員大多因為社會支持薄弱對自身現狀感到無助、無力與悲觀。而在自我認知團體中因各個成員的相像性以及建立的平等和團體中的歸屬感、被認可的社會場境以及相互扶持、共同進步的環境,事實上又建構成或改善了成員的社會支持體系。
(二)自我認知團體感染力強、影響廣泛
團體成員在團體中找到了共同體歸屬感。在團體中因成員有著相同的經歷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員間有著平等的感覺,有著強烈的被接納感受,自己不再被邊緣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從而對團體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可以創造相互幫助、共同成長的學習機會。成員通過誠實地回應其他成員的成長,表達的是對他人的接納和肯定。這種接納和肯定使成員彼此之間愿意和樂于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從而實現共同成長。
認知心理學是高師院校心理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必修課程,其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認知心理學科教學必須重視實驗教學工作。作為認知心理學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和實踐運用,提高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質量是提升心理學專業人才實踐技能的核心所在。高師院校應當積極進行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培養高素質的心理學專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問題反思
心理學科實驗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心理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實驗教學特別是對一些極具代表性實驗的操作,可促使學生系統掌握心理學科的研究方法,并使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是認知心理學科理論知識實際應用與演練操作的重要平臺,是認知心理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學科實驗教學既要求學生系統掌握心理學科實驗設計的基本知識,更要讓學生掌握心理實驗設計與實施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獨立從事心理實驗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故此,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科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及評價機制,建立科學的學科實驗教學體系,才能更好地滿足新時期社會對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綜觀當前許多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科的實驗教學工作現實狀況,由于缺乏足夠的認知心理學科相關的專業實驗儀器和配套設施及囿于其他各種教學條件的限制,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尚存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認知心理學的實驗教學形式相對單一,主要以小組進行簡單的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不多,不太會設計綜合性和操作性的實驗。特別是最近幾年新升格的本科師范院校,整體而言師資力量較弱,辦學條件相對較差,設備經費投入不足,大多購置一些傳統的常規心理實驗設備,學科前沿和高端設備極少,難以滿足心理學科專業常規實驗教學工作的需要,更不要說對學校科研工作的助推作用。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大多采用傳統的較為單一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先進行理論講授,然后由學生具體操作,再由教師加以總結。常常是教師先擬定或安排好實驗教學內容,直接向學生介紹實驗原理及操作步驟,學生被動地按照相關要求去復制實驗,實驗內容多為學科內容相關的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和研究型設計實驗極少,這種實驗教學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最終導致學生缺乏獨立進行實驗研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高師院校應當重視改革傳統的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適量增加學科綜合性和研究型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能力,全面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質量。
二、全面提升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改革路徑與實踐探索
針對傳統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有針對性地對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進行改革和探索成為必然,這對于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效果與促進認知心理學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結合我校心理學專業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工作的實際,我們在以下方面進行了系列實踐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科學把握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從心理學專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在確定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時,首先應當認真考慮如何將認知心理學學科實驗設計的相關理論、實驗操作能力與培養心理科學研究能力有機結合,全面實現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的目標。隨著當前心理學各領域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發展,許多新的實驗方法、技術和手段被廣泛使用,研究內容也逐漸向各領域的縱深方向發展。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必須突出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的核心引領作用,科學把握學科實驗教學目標,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培養,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提高學生進行綜合設計并進行綜合心理實驗研究的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生活。特別是要順應當前時代與科技的發展,以生理學為突破口,適當增加腦與認知方面的實驗項目,因為傳統的心理學科實驗對這一內容的研究相對薄弱,而腦與認知的研究又是當前認知學科發展的重要組成。為此,我們在傳統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基礎之上,增加了系列認知心理學新實驗,主要借助心理測試儀、生物反饋儀、眼動儀、事件相關電位分析系統等設備開設學科新實驗項目。實踐證明,重視心理學專業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與原理,掌握學科的基本實驗設計方法,深刻領會認知心理學的經典實驗和應用領域,熟悉認知心理學科的常用實驗技術和儀器設備,初步形成從事心理實驗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實驗教學不斷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加強觀察現實、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及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和服務意識,促進學生成長為高水平的心理學應用型人才。
(二)優化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內容,完善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方法
較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在認知心理學科教學工中重理論知識教學而輕視實驗實踐活動,或只注重基礎性和驗證性實驗,對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關照不足。特別是近年來,認知心理學科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學科相關實驗設備不斷推出,如生物反饋系統、事件相關電位分析系統、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必須與時俱進,要打破常規的實驗教學形式,實踐中應當認真篩選驗證性實驗,保留學科較為經典的實驗項目,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基本功及實驗素養,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科研素質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安排認知心理學實驗內容時應強調基礎性和系統性的高度統一,將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向綜合性、創新性實驗拓展,增加學科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拓展部分開放性實驗,培養學生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完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體系。相對傳統的實驗教學手段而言,改革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應當特別注重認知心理實驗教學與計算機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如當前廣泛應用的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研究技術,其核心就是將心理實驗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學生可通過知覺刺激記錄和分析個體的腦電活動以研究或預測其心理活動,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針對性,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充分滿足心理學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需求[5]。認知心理學的教學理論多來源于實驗研究,又能在實踐教學中得以驗證,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建構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核心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
(三)加強認知心理學科教師隊伍建設,建立高水平認知心理學教學團隊
要全面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水平,必須重視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充分挖掘教師的潛能,建立高水平的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團隊,倡導合作與創新精神,這是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前提基礎。當前,社會對心理學人才結構需求模式發生轉變,這必然促成對心理學科教學模式的積極轉變,對高師院校心理學科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科教師必須加強對認知心理學科新理論、新成果的吸收和應用,及時追蹤本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并廣泛涉獵交叉學科的知識,不斷優化知識結構。特別是當前認知心理學科極為關注腦與神經認知研究,教師要更好地進行復雜的認知科學研究,這必然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實驗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進行相關研究工作。我院現有三名博士專業從事認知學科相關研究,并成功申請到相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分教師也將研究的視角轉向認知領域。同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習過的心理學科相關原理,自行設計認知心理學實驗范式、操作方法和實驗步驟,啟發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教師的科研課題,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心理學專門人才。
(四)改革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評價體系,突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改革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模式,首先必須打破認知心理學科過分倚重理論考試這種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僅憑理論考試卷面分數來簡單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優劣。有些學校雖然有了實驗考核板塊,但僅僅是流于形式。綜觀現有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成績評定方式,一般是通過考察學生的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評價標準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在認知心理學教學實踐中嘗試將學科的考核分成理論考核、實驗考核和面試能力考核三大板塊,按六三一分值計分。實驗考核重點考查學生能否根據學過的知識對教師給定的實驗內容進行獨立操作,考核內容可包括認知心理實驗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實驗原理與設計、數據處理與結果分析等方面;面試考核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學科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質,如要求學生采用專業知識回答駕車使用手機的危害等問題,并將考核工作貫穿日常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我們還嘗試讓學生結合學科實驗報告進行學科小論文寫作,部分優秀學生甚至可以參與到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之中,這些都是認知心理學科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在實踐中可結合使用。
參考文獻:
[1]傅亞強.實驗心理學研究性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12,(02):151-155.
[2]朱俊卿.論地方高校實驗心理學的實驗教學改革[J].教育評論,2010,(02):44-46.
[3]張學民,舒華,張亞旭.實驗心理學理論與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1,(06):33-38.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思想;數學建模;認知結構;學習觀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是以信息加工理論為核心,研究人的心智活動為機制的心理學,又被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它是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對一切認知或認知過程進行研究,包括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和言語等[1]。當代認知心理學主要用來探究新知識的識記、保持、再認或再現的信息加工過程中關于學習的認識觀。而這一認識觀在學習中體現較突出的即為數學建模,它是通過信息加工理論對現實問題運用數學思想加以簡化和假設而得到的數學結構。本文通過構建數學模型將“認知心理學”的思想融入現實問題的處理,結合教學案例,并提出建立良好數學認知結構以及數學學習觀的原則和方法,進一步證實認知心理學思想在數學建模中的重要性。
一、案例分析
2011年微軟公司在招聘畢業大學生時,給面試人員出了這樣一道題:假如有800個形狀、大小相同的球,其中有一個球比其他球重,給你一個天平,請問你可以至少用幾次就可以保證找出這個較重的球?面試者中不乏名牌大學的本科、碩士甚至博士,可竟無一人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回答上來。其實,后來他們知道這只是一道小學六年級“找次品”題目的變形。
(一)問題轉化,認知策略
我們知道,要從800個球中找到較重的一個球這一問題如果直接運用推理思想應該會很困難,如果我們運用“使復雜問題簡單化”這一認知策略,問題就會變得具體可行。于是,提出如下分解問題。問題1.對3個球進行實驗操作[2]。問題2.對5個球進行實驗操作。問題3.對9個球進行實驗操作。問題4.對4、6、7、8個球進行實驗操作。問題5.如何得到最佳分配方法。
(二)模型分析,優化策略
通過問題1和問題2,我們知道從3個球和5個球中找次品,最少并且保證找到次品的分配方法是將球分成3份。但這一結論只是我們對實驗操作的感知策略。為了尋找策略,我們設計了問題3,對于9個球的最佳分配方法也是分為3份。因此我們得到結論:在“找次品”過程中,結合天平每次只能比較2份這一特點,重球只可能在天平一端或者第3份中,同時,為了保證最少找到,9個球均分3份是最好的方法。能被3除盡的球我們得到均分這一優化策略,對于不能均分的球怎么分配?于是我們設計了問題4,通過問題4我們得到結論:找次品時,盡量均分為3份,若不能均分要求每份盡量一樣,可以多1個或少1個。通過問題解決,我們建立新的認知結構:2~3個球,1次;3+1~32個球,2次;32+1~33個球,3次;……
(三)模型轉化,歸納策略
通過將新的認知結構運用到生活實踐,我們知道800在36~37之間,所以我們得到800個球若要保證最少分配次數是7次。在認知心理學中,信息的具體表征和加工過程即為編碼。編碼并不被人們所覺察,它往往以“刺激”的形式表現為知覺以及思想。在信息加工過程中,固有的知識經驗、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抽象概況能力將為數學建模中能力的提高產生重要的意義。
二、數學建模中認知心理學思想融入
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是認知心理學的兩個基本概念[3]。數學是人類在認識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成果,它起源于現實生活,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并用來解決現實問題。它要求人們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以及空間思維能力,并通過感知、記憶、理解數形關系的過程中形成一種認知模型或者思維模式。這種認知模型通常以“圖式”的形式存在于客體的頭腦,并且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提取支配。
(一)我國數學建模的現狀
《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模型思想這一核心概念的引入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向。其實,數學建模方面的文章最早出自1982年張景中教授論文“洗衣服的數學”以及“壘磚問題”。雖然數學建模思想遍布國內外,但是真正將數學建模融入教學,從生活事件中抽取數學素材卻很難。數學建模思想注重知識應用,通過提取已有“圖式”加工信息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方式內化形成客體自身的“事物結構”,其不僅具有解釋、判斷、預見功能,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4]。
(二)結合認知心理學思想,如何形成有效的數學認知結構
知識結構與智力活動相結合,形成有效認知結構。我們知道,數學的知識結構是前人在總結的基礎上,通過教學大綱、教材的形式呈現,并通過語言、數字、符號等形式詳細記述的。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將教材中的知識簡約化為特定的語言文字符號的過程叫作客體的認知結構,這一過程中,智力活動起了重要作用。復雜的知識結構體系、內心體驗以及有限的信息加工容量讓我們不得不針對內外部的有效信息進行篩選。這一過程中,“注意”起到重要作用,我們在進行信息加工時,只有將知識結構與智力活動相結合,增加“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才能夠形成有效的數學認知結構。根據不同構造方式,形成有利認知結構。數學的知識結構遵循循序漸進規律,并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準確性,它是形成不同認知結構的基礎。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則是通過積累和加工而來,即使數學的知識結構一樣,不同的人仍然會形成不同的認知結構。這一特點取決于客體的智力水平、學習能力。因此若要形成有利認知結構,必須遵循知識發展一般規律,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順序性,考慮知識的積累,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認知心理學思想下的數學學習觀
學習是學習者已知的、所碰到的信息和他們在學習時所做的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5]。如何將數學知識變為個體的知識,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即如何將數學的認知結構吸收為個體的認知結構,即建立良好的數學學習觀,這一課題成為許多研究者關注的對象。那么怎樣學習才能夠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或者怎樣才能構建有效的數學模型,接下來我們將根據認知心理學知識,提出數學學習觀的構建原則和方法。
(一)良好數學學習觀應該是“雙向產生式”的信息
加工過程學習是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人們在信息加工過程中,通過提取已有“圖式”將新輸入的信息與頭腦中已存儲的信息進行有效聯系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6]。可是,當客體對于已有“圖式”不知如何使用,或者當遇到可以利用“圖式”去解決的問題時不知道去提取相應的知識,學習過程便變得僵化、不知變通。譬如,案例中,即使大部分學生都學習了“找次品”這部分內容,卻只能用來解決比較明確的教材性問題,對于實際生活問題卻很難解決。學習應該是“雙向產生式”的信息加工過程,數學的靈活性在這方面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學習時應遵循有效記憶策略,將所學知識與該知識有聯系的其他知識結合記憶,形成“流動”的知識結構。例如在案例中,求800個球中較重球的最少次數,可以先從簡單問題出發,對3個球和5個球進行分析,猜測并驗證出一般分配方法。這一過程需要有效提取已有知識經驗,通過擬合構造,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增強知識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
(二)良好數學學習觀應該具有層次化、條理化的認知結構
如果頭腦中僅有“雙向產生式”的認知結構,當遇到問題時,很難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條件。頭腦中數以萬計“知識組塊”必須形成一個系統,一個可以大大提高檢索、提取效率的層次結構網絡。如案例,在尋找最佳分配方案時,我們可以把8個球中找次品的所有分配情況都羅列出來。這樣做,打破了“定勢”的限制,而以最少稱量次數為線索來重新構造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發散思維水平,使知識結構更加具有層次化、條理化。在學習過程中,隨著頭腦中信息量的增多,層次結構網絡也會越來越復雜。因此,必須加強記憶的有效保持,鞏固抽象知識與具體知識之間的聯系,能夠使思維在抽象和現實之間靈活轉化。而這一過程的優化策略是有效練習。
(三)良好數學學習觀應該具有有效的思維策略
要想形成有效的數學學習觀,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頭腦中還必須要形成有層次的思維策略,以便大腦在學習和信息加工過程中,策略性思維能夠有效加以引導和把控。通過調節高層策略知識與底層描述性及程序性知識之間的轉換,不斷反思頭腦思維策略是否恰當進而做出調整和優化。譬如,在案例中,思維經過轉化策略、尋找策略、優化策略、歸納總結四個過程,由一般特殊一般問題的求解也是思維由高層向底層再向高層轉換的層次性的體現。
自1984年魯健驥先生引進中介語理論起,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偏誤研究就受到普遍重視,發展速度快,研究視角比較多樣。其中以認知為視角來研究偏誤包括兩個方面:基于心理學的研究和基于語言學的研究。認知心理是人在認知世界時的高級心理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等;基于心理學的研究注重語言的感知、理解、記憶、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問題。認知語言學的特點是把人們的日常經驗看成是語言使用的基礎,著重闡釋語言和一般認知能力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基于語言學的研究比較注重語言的形式類、語言符號的意義、意義――概念與外部世界的練習等方面的問題;其重要理論方法有原型范疇理論、相似性原則、概念隱喻理論、意象圖式分析等。
1 偏誤研究內容
從認知角度來研究偏誤,深入分析漢語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對于教學重難點的確定、針對不同母語背景和不同認知特點的學生因材施教等都是十分有益的。最早的以認知為視角研究偏誤的論文是李大忠在1999年發表的。自此以后,特別是2001年在北京召開專題學術研討會對外漢語研究的跨學科探索――漢語學習與認知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后,基于認知的偏誤研究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重視。縱觀近年的成果,可從內容上分為兩大類:
(一)宏觀研究
這是指從認知角度綜合研究偏誤現象(主要是基于心理學的研究),而不是以某一具體的偏誤為研究對象。
李大忠[1]結合心理學的有關知識, 從理論上推測了外國人學漢語偏誤產生過程中學習者大腦中發生的思維過程和心理過程。這可以看作是從認知角度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偏誤進行研究的開山之作。
徐子亮從認知心理理論出發,對中介語重新加以認識,提出了導致中介語產生的七種認知心理原因,對以后從認知角度研究偏誤提供了借鑒[2]。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專著《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認知理論研究》的出版。該著作引入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從教和學兩方面來闡述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心理活動、心理過程和心理規律。對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心理基礎、感知和理解、記憶;對漢語聽力教學、口語教學的心理分析;對漢語教師心理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討[3]。
(二)從認知角度針對某一語言要素的偏誤所做的研究
此類研究中基于語言學的研究有所增多,但基于心理學的研究依然占優勢。其中針對詞匯的偏誤研究最多,其次為漢字、語法(包括關于篇章的研究)。
1.詞匯偏誤研究
在對詞匯的偏誤研究中,對實詞的研究多于對虛詞的研究,另外還有關于詞匯識別與加工的研究。對實詞、虛詞的研究視角都主要基于認知語言學,在研究內容上實詞主要集中在趨向動詞和能愿動詞上,虛詞主要集中在對介詞的研究上。究其原因,可能是趨向動詞、能愿動詞和介詞的習得和運用與漢民族認知特點密切相關,因此,對于處在發展初期的基于認知的偏誤研究,從這些具有突出認知特點的語言現象入手更能找出隱藏在偏誤背后的深層原因。詞匯的識別與加工則都是基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這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馮麗萍2011年的著作《現代漢語詞匯認知研究》,其中第三章《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詞匯認知規律》從詞匯加工、詞匯識別、詞素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和詞素加工、心理詞典的表征等方面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詞匯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為分析學習者詞匯加工的心理過程、預測其發展趨勢、確定詞匯教學的原則提供了參考[4]。
雍琳娜[5]利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機制、意象圖示理論及主觀化機制分析“起來”和“下去”用在動詞后作補語時的情況,并根據這些觀點對HSK語料庫中出現的偏誤進行歸類和討論,對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認知相關規律進行對外漢語教學,通過建立正確的意象圖示,完善留學生的認知心理提供了參考。
李遐[6]從認知語言學的空間及其隱喻范疇出發,以新疆少數民族學生介詞習得的表現為切入點,分析了學生在使用漢語介詞時出現偏誤的深層認知原因,有助于新疆少數民族漢語的介詞教學。
2.漢字偏誤研究
基于認知的漢字偏誤研究均是從認知心理學出發來研究的,體現出了與基于其他視角的漢字偏誤研究所不同的特點,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鏡像錯位”是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書寫最典型的偏誤之一。原新梅[7]將“鏡像錯位”的常見類型分為整字型、部件型、筆畫型以及綜合型,并運用認知心理學、視覺語言學的原理對“鏡像錯位”的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發現人類共同的認知生理機制制約下的認知規律是造成漢字“鏡像錯位”的根本原因。另外還提出了除了人類認知深層原因之外影響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容形成“鏡像錯位”的因素:方位定域民族性、認知漢字的方法以及文字書寫規則與習慣等的不同。最后提出糾正“鏡像錯位”的對策,其中加強初始階段漢字的細部認知訓練,強化對學生漢字基本筆畫及其走向、基本部件的位置特征等的指導這一建議值得借鑒。
凌德祥[8]認為,“非漢字語圈”學生認知模式與漢字圈學生的區別使得他們在認知漢字時容易出現偏誤。“非漢字語圈”學生習慣于利用位于后腦的威尼克區通道來掌握拼音文字的語言,即“聽覺―語音―聽說―語言”。而在認知漢字時,由于漢字自身的特點他們則更多地需要跟漢字圈學生一樣,通過布洛卡區的通道,即“視覺―圖形―閱讀―語言”來習得漢字、漢語。然后采用問卷調查和對照組教學實驗對“非漢字語圈”學生的h字認知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分析了學生漢字認知基本特點及漢字書寫偏誤規律,并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漢字教學設計及對策,如:利用字母字形激發學生建立形似聯想與區別意識、主張單獨設立漢字課等。
徐彩華[9]分析了在整字速示條件下母語者和外國留學生漢字的形誤監控能力的特點,認為在整字識別任務和分解識別任務中留學生漢字心理詞典的加工特點不同、不同類型的漢字偏誤的認知機制不同,并進一步提出教學中除了強化漢字的整字表征還要重視對漢字的成分進行表象操作,強化表征的細節。
縱觀基于認知的漢字偏誤研究中,無論研究者采用哪種認知方式來揭示學生的漢字偏誤規律,所提出的對策中大都強調部件教學和筆畫、筆順教學的結合,只是在不同教學階段中有所側重。針對漢字的獨特地位,也有人發出了開設獨立的漢字課的呼聲。
3.語法偏誤研究
雖然從認知角度出發對語法偏誤的研究不如對詞匯的研究豐富,但是也呈現出自己的特點,特別是跳出了單句的局限,拓展到了語篇平面。在對句式的偏誤研究中基于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數量基本相當,而對篇章的偏誤研究則主要是基于認知心理學的。
李遐[10]以認知心理學中的“假設-檢驗”理論為依據,運用認知心理學理論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運用“把”字句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指出他們在形成假設時由于使用不恰當的類比、不正確的歸納,檢驗假設、修正假設時使用回避、遷移等策略從而造成的“把”字句使用偏誤,從而揭示了偏誤形成的內部深層原因, 并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教學對策。
肖奚強[11]用認知語法的可及理論對外國學生的照應偏誤進行了解釋,并指出漢語學習者高、中年級與低年級學生在照應上各自的偏誤表現,這有利于漢語教師在語篇教學抓住重點,預防學生偏誤發生。
2 基于認知的偏誤研究的方法及特點
以認知為視角進行的偏誤研究主要采用了兩種方法:演繹法與實證法。基于認知語言學的偏誤研究多采用演繹法,如熊琳娜[5]在對趨向動詞“起來”與“下去”的研究中,先通過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分析“起來”與“下去”用在動詞后作補語的情況,然后再對語料庫中出現的偏誤進行分析和解釋。而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偏誤研究多采用實證法,如馮麗萍[12]對外國學生漢語詞素的形音義加工與心理詞典的建構模式的研究,采用啟動條件下詞匯判斷的實驗范式,以詞素同義、詞素同音、詞素同形、~素形近、整詞語義相關詞為實驗材料,考察了韓國和非漢字背景的歐美學生的漢語合成詞加工中詞素的作用及其與時間進程的關系。
基于認知的偏誤研究有其獨特特點:
1.將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引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偏誤研究中,一方面使偏誤研究視角更加多樣化、偏誤研究更具活力,另一方面對于深入解釋偏誤產生原因,在教學中預防偏誤的發生起到重要作用。
2.注重偏誤生成者的個體差異、尤其是母語背景差異。特別是將我國少數民族的漢語學習納入研究范圍。
3.對漢字的研究大大加強。由于漢字自身的特點,對漢字的偏誤研究主要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研究,對漢字的部件、漢字形旁意識、聲旁規則性效應、漢字形音識別等進行實證性研究,對改變漢字教學的困境提供了有益參考。
3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縱觀近年來基于認知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偏誤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足之處:
1.在研究內容上存在局限性
對詞匯偏誤的研究占大多數,對語法偏誤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特別是對語音偏誤的認知研究基本沒有討論。應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側重對漢字、語法、語音方面的認知偏誤研究,基于認知的語法、語音研究對于漢語教學和學習也是十分必要的。
2.在研究視角上側重于認知心理學方面
對詞匯識別和認知、漢字偏誤的研究都是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基于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比較少,集中在實詞和虛詞的偏誤研究中,并且顯得比較表面化,沒有比較深入、系統的專著。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對認知語言學有一個透徹、全面地了解,加強對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進而將其運用在偏誤研究中。漢字和語篇由于自身特點多采用認知心理來研究,但是對音義聯系、詞匯、語法(句式)的研究以認知語言學為視角來研究也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其次應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吸收、引進心理學、認知語言學專業的人才,鼓勵他們從事對外漢語研究,另一方面鼓勵部分漢語專業的人才繼續接受心理學、認知語言學的教育,這樣才能培養跨學科的人才,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
3.缺乏對基于認知的偏誤的宏觀動態研究
應該從歷時上探究學生不同語言能力的偏誤在初、中、高級階段的不同演變規律,從而對偏誤是否可克服糾正、是否可自行消除(在哪個階段可以自行消除)、是否是難以克服而貫穿三個階段的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有助于確定各個階段的教學重難點[13]。
參考文獻
[1]李大忠.偏誤成因的思維心理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2):110-119.
[2]徐子亮.外國學生的漢語中介語現象再認識[J].漢語學習.2001(2):63-70.
[3]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馮麗萍.現代漢語詞匯認知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雍琳娜.趨向動詞“起來”與“下去”――基于HSK動態作文語料庫與認知語言學的偏誤分析[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2):128-132.
[6]李遐.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把”字句習得偏誤的認知心理分析[J].語言與翻譯.2005(3):58-64.
[7]原新梅.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偏誤“鏡像錯位”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3(6):134-136.
[8]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編輯委員會.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A].凌德祥.“非漢字語圈”學生漢字認知調查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9]徐彩華.整字速示條件下留學生漢字形誤監控特點的研究[J].漢語學習.2009(06):71-78.
[10]李遐.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介詞習得中的空間認知[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152-155.
[11]肖奚強.外國學生照應偏誤分析[J].漢語學習.2001(1):50-54.
[12]馮麗萍.外國學生漢語詞素的形音義加工與心理詞典的建構模式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9(1):101-110.
日語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1] 張琨.大學日語聽力教學之我見[J].東京文學,2011(9).
[2] 陳荻.關于日語專業聽力課設置的研究[J].科教文匯,2011(4):115,130.
[3] 閆晶.日語高年級視聽說課程教學模式改革[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2):169-170.
[4] 余亮.淺談如何改善日語專業聽力教學[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11X):273-274.
[5]松見法男.淺析第二語言的認知過程[J].認知心理學第2巻——有趣的語言實驗室[M].京都:北大路書房,2001:195~219.
[6]廣瀨雅彥.日語表記心理學——單詞認知過程中的表記形態與表記頻率[M].京都:北大路書房,2007.
[7]森敏昭.認知心理學第2卷——有趣的語言實驗室[M].京都:北大路書房,2001.
日語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1]李無未.日本學者對日語漢字音與漢語中古音關系的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4).
[2]黃鶯.日語漢字詞匯教育——以中日同形詞為主要研究對象[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1).
[3]李無未.中日漢語音韻學研究的差異——以比較學術史的眼光觀察[J].古漢語研究,2006,(04).
[4]劉淑學.漢語中i韻尾字的漢、日讀音對比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
[5]劉淑學.日語撥音音節漢字的音讀與漢語音韻的對比研究──兼論研究日語漢字音讀的意義[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1).
[6].日語漢字語音回路的研究——基于形聲字音符的認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03).
日語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1]川上正浩.日語特色視覺單詞認知的綜合處理模型構建[A].大阪樟蔭女子大學研究紀要(3)[C].2013:249.
[2]邱俞媛.臺灣人日語學習者聽力條件下日語單詞認知處理研究——以同根語、非同根語、平假名單詞和片假名單詞比較為中心[J].日語教育,2007,(132):108~117.
[3]邱俞媛.臺灣人日語學習者聽力條件下日語單詞認知處理研究[A].廣島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論文集第二部[C].2006:267~273.
[4]邱學謹.臺灣人日語學習者日語漢字熟語處理過程研究——以中日同根語和非同根語的比較為中心[A].廣島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論文集第二部[C].2002:357~365.
[5]小森和子.L2為日語的日語文章理解過程中L1單詞認知處理方式的遷移研究:以視覺條件下和聽覺條件下的差異性比較為中心[A].橫浜國立大學留學生中心論文集[C].2005:17~39.
[6]蔡鳳香.母語為漢語的高級日語學習者日語漢字單詞處理過程研究——以先行呈現目標句子為中心[A].廣島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論文集第二部[C].2009:205~212.
[7]蔡鳳香.母語為漢語的高級日語學習者日語漢字單詞處理過程研究——以同根語和非同根語為實驗材料的語言干涉實驗[J].日本語教育,2009,(141):13~24.
[8]蔡鳳香.母語為漢語的日語學習者日語漢字單詞處理過程研究[J].廣島大學日語教育研究,2011,(21):55~62.
[9]蔡鳳香,松見法男,費曉東.日語漢字單詞處理過程研究——母語為漢語的中級日語學習者為實驗對象[J].2012:43~66.
[10]茅本百合子.單詞判斷實驗過程中漢語母語者日語漢字單詞處理過程研究[J].教育心理學研究,(50):436~445.
[11]梁寧建.當代認知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證研究方法,掌握相關的統計、測量方法,具有綜合分析、數據處理和計算機應用的能力。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科學技術、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心理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