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倫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7: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聞倫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聞倫理論文

篇(1)

新聞教育是培養記者德性倫理的重要途徑。北卡羅萊納大學的趙心樹認為,“美國新聞傳播教育近20年來最顯著的兩大變化之一就是對職業道德和職業倫理的重視”。①

近年來,中外學界對新聞教育的交流對話日益增多。大衛·卡拉特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美國新聞人才培養的趨勢中,培養強烈的道德觀念是最基本的開始”。②黃鸝、吳廷俊在《美國新聞教育的職業化思想》一文中指出,“技能訓練、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和學術性三種因素構成了教育的職業化思想。”③此外,還有張詠華的《面向新世紀的新聞倫理道德教育——美國兩所大學新聞倫理學教學新嘗試之啟示》等,都對美國新聞倫理教育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密蘇里新聞學院成立于190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新聞學院,也是有著世界范圍的影響力的新聞學院。”李建新的《密蘇里新聞倫理教育的內涵及借鑒》(《新聞大學》,2012年第5期)在對密蘇里新聞教育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該院新聞倫理教育的諸多問題,并在對比中發現了我們自身的一些不足,給出了改進的建議。

關于西方新聞專業主義

關于新聞專業主義的研究,是中國新聞學界關注美國新聞倫理的一個重要方面。

鄭煒佳在《淺析美國新聞專業主義》(《視聽》,2011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新聞專業主義是資產階級新聞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聞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職業規范,其實質是新聞媒介和新聞從業者所追求的一種職業理想和操作理念”。吳果中在《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歷史演變及其現實悖論》中指出,西方新聞專業主義“隨著新聞業史的發展及其專業水平、理想追求和職業倫理而發生衍變,并在專業追求與現實表現、新聞價值要求與社會需求、職業道德與效益利潤等方面漸漸形成悖論,由此體現出西方新聞與政府、大財團及個人利益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④

中國新聞事業在借鑒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合理成分時,必須解決好新聞專業主義與政府體制的矛盾關系。王學成在《“現實”與“理念”下的分裂——重思西方新聞專業主義》中指出,“新聞的商業化和市場化經營構成了西方新聞專業化的經濟基礎,服務公眾和西方自由主義理論下的新聞自由(獨立)成為新聞專業化的理念基礎,而大眾社會的興起成為新聞專業化合法化的社會基礎”。⑤黃旦在《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中,通過對西方新聞和傳播實踐及其研究的深入思考,揭示了西方傳播者研究的基本取向,展示了傳播者研究的多樣化維度。

關于美國新聞界的自律途徑

中國學者對美國的新聞職業道德內部建設有一定的關注。

李良榮在《西方新聞事業概論》中,以專門的篇幅研究了美國的新聞職業道德內部建設的具體措施。肖志峰在《西方新聞自律的歷史演進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鏡鑒》一文中,從史學視角總結了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新聞自律的途徑,然后轉向西方新聞自律發展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啟示的探討。⑥

關巖德在《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簡況》中對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的情況作了較全面、深入的介紹,具體涉及到美國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理論基礎與發展、美國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美國新聞行業的內部監督機制等,同時指出美國新聞倫理的階級性色彩——為資產階級服務。⑦

對典型個案的研究與反思

中國學界對堅守職業理念的美國記者和學者也有一定的研究,如對普利策、威廉、李普曼等名人的新聞倫理思想研究等。

美國典型的職業道德案例是反思的熱門話題。2003年,《紐約時報》記者杰森·布萊爾編造假新聞,給美國新聞界聲譽造成惡劣影響,被認為是美國媒體的災難性事件。

董芳芳在2006年第8期《新聞知識》撰文《美國媒體如何走出“喪失信譽的一年”——析〈紐約時報〉重振公信力五大舉措》,強調真實性和客觀性是贏得讀者信任的根本保證。

陳俊妮在《理解阿巴斯譴責〈紐約郵報〉——美國學界對〈紐約郵報〉刊登地鐵死亡攝影作品的討論》(《新聞記者》,2013年第1期)中,綜合分析美國學界針對2012年12月4日《紐約郵報》以頭版整版方式刊登一名男子即將被地鐵列車碾軋的圖片,并配以聳人聽聞標題的爭議事件,認為媒體應通過全面審視可以利用的可能性選擇,以同情和尊重的情感報道,來實現講述事實與將傷害降低到最小的結果。

考察記者面臨的職業倫理沖突

商娜紅在2004年第5期《中國傳媒報告》上發表《美國新聞的職業危機和新趨向》,聚焦當今美國新聞職業面臨的危機和困境,并透視了新聞職業發展的新趨向。

黃旦在2000年秋季號《新聞大學》發表《負責任的公共傳播者:事業化和商業化沖突中的新探索——學習美國新聞傳播思想史札記》,指出了職業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沈浩在2002年夏季號《新聞大學》發表《新聞理念和市場理念——兩種新聞制作理念在當代美國的交鋒》,關注現實對新聞倫理的影響。

劉美君在《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拿來主義”:淺析美國商業報紙以及探究現實中的新聞理想》中,分析了數字時代的美國報紙積極應對挑戰的現狀,剖析了中國報刊的商業化傾向和記者的社會角色認知。

中美新聞倫理的比較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中美新聞倫理的比較研究既有理論價值,又有現實意義。

面對職業倫理與新聞實踐的沖突,美國新聞人如何恪守新聞專業主義,如何應對新聞界出現的新聞失范問題?潘青山在《中西新聞倫理道德比較》(《聲屏世界》,2003年第10期)一文中,比較了中西方新聞倫理道德的不同表現和相似問題。閆景芹的碩士論文《中美新聞采寫的新聞倫理比較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通過中美對比的方式,探討記者在新聞采寫中所面臨的新聞倫理現象及其解決的途徑和對策。

陶麗在《中西方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標準之比較》(《新聞世界》,2013年第5期)中,以《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標準》(2009年修訂)和《美國職業記者協會道德準則》(1996年修訂)為例,分析了中西方新聞倫理與法規的異同。

此外,還包括張殿元的《透視中西方大眾傳媒的倫理道德問題》(《新聞愛好者》,2002年第10期),姜玉華、郎勁松的《中西方新聞倫理道德的差異表現》(《新聞傳播》,2005年第4期)等。

綜上所述,對美國新聞倫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學術成果,但連續性和體系性不強,大多集中在個別議題上,因此需要結合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歷史等多重因素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注釋:

①趙心樹 陰衛芝:《“心中之規”最具道德權威——新聞職業倫理規范問題答問》,《新聞與傳播》,2006年第12期

②【美】大衛·卡拉特爾著,黨芳莉編譯:《美國新聞人才培養的趨勢》,《新聞界》,2005年第5期

③黃鸝 吳廷俊:《美國新聞教育的職業化思想》,《現代傳播》,2005年第4期

④吳果中:《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歷史演變及其現實悖論》,《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6期

⑤王學成:《“現實”與“理念”下的分裂——重思西方新聞專業主義》,《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年第1期

篇(2)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54-0012-02

新聞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新聞活動是一種精神文化的交流活動,是人類認識自我與認識世界的常態形式。新聞理論研究是在忠于現實的基礎上追求真理的基本理念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究社會新聞現象以及新聞活動的基本特征和規律。

1 主要新聞理論體系模式

1.1拉斯韋爾模式

拉斯韋爾模式的新聞理論體系是指由美國的傳播學家和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在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機構與功能》中提出的“5W”模式。即Who (誰)Says What (說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 (對誰)With what effects (取得什么效果)。新聞學是大眾傳播學的其中一種,因而用大眾傳播的理念方法指導其構建屬于自己的新聞理論體系能夠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聞學也有自己特定的話語方式、傳統、研究對象以及問題領域,如何借鑒傳播學研究成果,構建新聞學的理論體系,至關重要。

1.2離散性四元結構模式

上世紀的90年代初由清華大學劉建明教授提出。即所構架的理論體系由新聞、新聞報道、新聞媒介和新聞媒介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關系四個實質性單元組成。而所謂的離散性是指這四元在結構方式上所具有的外在的特征,也就是其在相互集中的基礎上也會出現的分離和交叉。此種理論體系具有明顯自覺意識,提出新聞學理論是展示理念化和演繹原理體系的知識系統。

除了這些理論體系之外,還有板塊結構模式、一分為二體系的結構模式、以新聞活動范疇作為紅線的理論結構模式和不大追求體系結構模式等,因為在這里只是簡單介紹,我就不贅述了。

2 網絡時代下新聞傳播理論模式的方式轉變

根據上面所提到的拉斯韋爾模式,新聞傳播的過程主要由5個基本要素組成,依次分為5個傳播階段。即傳播者―信息―媒介一接收者―傳播效果。那么在網絡時代里,每一個傳播規律都可以通過這5個要素表現出來。

2.1傳播者

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與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在傳播者這個要素方面的主要區別是傳播主體的多元化。網絡是一個開放,人人參與的媒體,網絡新聞三大主傳播者是互聯網信息服務的經營者、新聞單位和個人。虛擬世界中真實多元化的媒體環境,挑戰了傳統的新聞宣傳部門執行的對新聞信息流向、流通以及新聞源的有效管理機制。

2.2信息

網絡傳播的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傳播及時等特點使廣大的新聞受眾獲得信息的途徑更為方便和迅速,內容也更為海量,置身于信息海洋中,體驗知識爆炸的新時代特點。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媒體不僅僅為其廣大受眾提供了大容量、超文本、跨時空的海量信息,而且它相比于傳統的傳播方式最大的優點在于其具有強大的互動性。網絡時代里,人人都是新聞源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大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和生活空間。

2.3傳播媒介

互聯網的特征是廣容、實時、交互、多媒體化。那么網絡作為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傳播媒介,其特點也會影響新聞傳播的特點。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采用多樣化的技術,營造強烈新聞視覺聽覺沖擊,充分運用FLASH動畫音頻視頻等多角度的多媒體技術,激起受眾參與意識;雙向流動性和互動性改變了傳播者和受眾以及受眾和受眾之間的孤立狀態,在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新聞時間及時、實時、全時,最大限度的體現了新聞本身的特征;突破地域局限,全球化、全方位、多角度直接全球熱點時事新聞動態。

2.4 接收者

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的接收者從被動向主動轉變,大眾傳播有向小眾傳播的趨勢轉變。新聞接收者不再是單純的接收者,它同時也可是新聞的傳播者。現在各種個性小眾網站也應運而生,人們在某一個特定的興趣點上達到共識,組成一個小的社會團體,相互交流觀點和提出意見,產生一場信息化的革命。

2.5傳播效果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人們的民主觀念產生改變之后,對于輿論的引導方式也需要得到改進。網絡新聞給廣大受眾提供的不僅僅是新聞信息和宣傳,它同時也給廣大受眾帶來了多樣化的選擇方式,采用人性化的特色定制。在此種情況下限制和堵并不能轉變人們的思維方式,這時候的新聞傳播就要善于利用輿論的引導作用,抓住廣大網民的心進行有效宣傳。

3 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理論內容

從網絡的角度單獨來考量的話,我國的網絡新聞理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3個主要的階段:1994年~1999年的網絡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的發生期、2000年~2003年的發展期以及2004至今的繁榮期。每一個時期下的網絡新聞理論研究都各有其特點,在這里,主要探究當今的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理論的內容,以便為之后的發展趨勢預測做基礎。

3.1理論研究的多元化

首先是對外國學者學術研究進行翻譯,我國研究人員進行相應的吸收和融會貫通。2003年,克里斯廷?L?博格曼的《從古騰堡到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保羅萊文森(美)的《手機――擋不住的呼喚》、羅蘭?德?沃爾克的《網絡新聞導論》等在我國的翻譯和出版。作為網絡時代下傳播理論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開闊了我國學術研究的視野,對國內的學術研究具有借鑒作用。

其次是國內相關專家對自身領域的拓展研究。鐘瑛的《網絡傳播倫理》、巢乃鵬的《網絡受眾心理行為研究》和秦州的《網絡客文化》等都對網絡時代下的新聞理論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些論文著作具有學術性、創新性和前瞻性,結合了一定的社會的現實和與時俱進的新聞傳播理論,對于解讀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3.2 新聞理論研究的輿情監測

在這個全民娛樂的網絡時代,要研究新聞傳播理論,就必定離不開對于網絡輿情的檢測和管理分析。劉毅說網絡輿情是指人的態度情緒以及意見交錯總和體現。王來華則認為所謂的網絡輿情既網民對于社會的政治態度。當然各自的觀點都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但是總之,認識和充分利用廣大受眾的接收心理,把握好網絡輿情的實質問題,是網絡時代下對于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

4 網絡時代下新聞傳播理論的趨勢

對于新聞傳播理論的研究要追溯到最早的傳播學的研究范疇,而在當今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理論則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欣欣向榮的研究領域。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廣泛被運用于各種領域。學術領域也與時俱進。網絡時代的到來,使人們有了更大的知識傳導空間,在接收的途徑、方式方法和范圍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擴展。那么,在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理論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呢。

4.1 新聞來源渠道向多樣化擴展

傳統的新聞傳播都是來源于專門的新聞記者等專業人士,大眾對于社會問題的觀點和建議很難或者無法為大眾所知,而新聞的來源也比較局限。如今,網絡的發展,手機功能的多樣化,各類新聞娛樂網站的興起,隨時隨地的新聞動態,只要連接網絡,在任何地方登陸都可看到。拿前段時間的溫州動車事故做例子,官方的新聞來源和結果統計畢竟有限,在新聞發生的第一時間由于距離和空間的局限,事故在發生的一瞬間也不可能全程直擊。而網上點擊量非常高的一位由當地居民在事故發生的一瞬間用手機拍攝的短片則還原了新聞瞬間。

4.2 理論研究以中國為根基

現實世界的多樣化導致了學術領域文化的多樣化,作為中國的新聞傳播理論的研究就需要以中國為根基,以中國人的思想和觀念引導新聞傳播理論的發展。新聞學研究的發展離不開當今的社會熱點問題,首先要把立場站堅定,在以后的研究過程中才能走的更遠。科學原則和基本的精神要求實事求是,緊靠“中國”這個實事,才能創造出一整套完整的科學新聞理論體系。在網絡時代下的新聞理論研究要善于從海量的新聞信息中提煉出想要的典型事例進行重點研究和分析,把握好研究方向。

4.3 具備世界眼光時代特色人文胸懷和原創精神

既然全球化的趨勢勢不可擋,那我們就只能積極的適應時展的要求,以全球化的視角來看問題,研究問題。在全球化的視角下,要有中國社會發展的特色。我國雖然處于一個社會大轉型的階段,但是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開始進入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在新聞傳播學的領域里,進入“后新聞業”的時代。這個宏觀層面的大背景下,對于理論研究也要與時俱進。而文化作為人們對客觀存在的一種意識的總結和反應,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反作用于客觀存在。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理論關注的焦點應該同時也具有人文的胸懷和原創精神的理念意識。

5 結論

新聞傳播理論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之一,從另一方面來講它也記錄和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步。在新的網絡時代下,它將具有更多的時代特色,更加與時俱進的來有效指引人類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保軍.簡析當前我國新聞理論教材的主要結構模式[J].今傳媒,2009(4).

[2]尹韻公.我國新聞理論與實踐邁出新步伐[J].當代傳播,2007(5).

[3]楊保軍.我國新聞理論研究的宏觀走向[J].當代傳播,2011(2).

篇(3)

 

一、引言

系統功能理論認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它不僅表達人們心里的想法,還反映社會現實,構成社會事實。韓禮德提出語言有三大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與“語篇功能”。其中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如何使用語言與其它人溝通、建立人際關系,如何用語言來影響別人的行為,或用語言來表達對事物的看法和評價”。澳大利亞語言學家馬丁(James R. Martin) 認為傳統的系統功能語法對語言的人際功能分析還不夠全面,所以他提出了評價理論(Appraisal Theory)來進一步完善人際功能。該理論能有效揭示出隱藏在新聞文本背后的主觀因素。

新聞報導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體,因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受到重視,人們對其研究也越來越多。評價理論(Appraisal Theory)是功能語言學(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領域又一新興的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方法,它給予了新聞話語分析以重要的地位。評價理論是功能語言學在對人際意義(interpersonal meaning)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新詞匯-語法框架。它對說話人表達和協商特定的主體間關系以及意識形態的話語資源進行了歸納(White,1998),旨在評價語言使用者如何運用話語資源表達語義,解釋語言如何用來評估、表示、構建語篇角色及調節人際關系。評價理論關注語篇中協商的態度類型、涉及的情感強度、表明價值和聯盟讀者的方式。

二、評價理論概述

系統功能語法認為,語言有三個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語言的人際功能就是指語言能夠表達人際意義態度系統,即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性、對話性和互動性,是指發話人作為言語事件的參與者所表現出來的交際意圖、個人觀點、態度、評價以及發話人所展現的與受話人之間的角色關系。系統功能語法對人際意義的研究經歷了從小句到語篇的全面的認識過程。

在M.A.K.Halliday系統功能理論的基礎上,Martin發展了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際功能,創立了評價系統。其定義是:“評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商的各種態度態度系統,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結盟讀者的各種方式”。它包括態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級差(Graduation)三個子系統。態度是評價系統的核心,涉及評價者對行為(behavior)、文本/過程(text/process)和現象(phenomena)的評價論文的格式。從不同的標準,態度子系統可以分成不同次系統:根據評價對象的不同,可分為情感(Affect)、判斷(Judgment)和鑒賞(Graduation);根據態度表達方式的不同態度系統,可分為顯性(explicit)和隱性(implicit);根據評價意義的不同,可分為肯定(positive)和否定(negative)。顯性表達通過評價性詞匯、情態動詞、情態助動詞等體現;隱性表達通過在特定語境中的隱含意義表達。對被評價者的隱性描述能喚起受話人的態度回應(依賴于受話人的社會立場/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具體來說,它通過對不尋常行為(extraordinary behavior)的描述和隱喻(metaphor)實現,受話人必須對處于特定語境中的隱含意義作出推測。肯定評價表明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態度是肯定的態度系統,即贊許、提倡;否定評價表明評價者對被評價者持否定態度,即批評、譴責、介入涉及態度的來源。

三、態度系統

本文運用態度次系統展開分析。態度是指心理受到影響后對人類行為( behavior )、文本過程(text process)及現象( phenomena) 做出的判斷和鑒賞。態度系統分情感、判斷和鑒賞。情感是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情感反應, 既可通過心理過程和關系過程來體現, 也可以通過表示態度的詞匯手段體現。判斷系統是對行為舉止的評價, 分社會認同和社會制裁 , 二者都有正面(肯定) 和負面(否定) 的含義。社會認同的正面含義讓人羨慕,負面含義被人批評。被人批評的行為不具法律含義, 只可能受到道德上的譴責。社會制裁的正面含義受人表揚, 負面含義被人譴責。被人譴責的行為有法律含義。社會認同的裁決與評價對象的正常性、能力和頑強性有關。社會制裁的裁決與評價對象的誠實程度和倫理觀念有關。鑒賞主要是運用美學的價值觀念進行的。鑒賞是對語篇、抽象事物或自然事物進行評價。它分為個方面, 即反應( react ion)、構成(composition)和價值( valuation)。

四、新聞報道中的態度系統分析

情感子系統包括了說話人用以表達情感的語義資源。人們在說話過程中表達感情時, 有兩種方式。心情好時, 運用積極詞匯;相反, 趨向于使用消極詞匯。因此, 情感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本文關鍵詞匯表現出了消極的情感,而且這種消極的情感正在不斷升級。如:

(1) Furtherheightening regional tensions after the North% s last long range rocketlaunching on April 5 and its nuclear test on May 25.

(2) The NorthKorean tests on Saturday w ere bound to raise tensions between the North and itsneighbors.

(3) The move was the latest sign of escalating tension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la after North Korea conducted its second nuclear test on Monday.

判斷是根據倫理道德的標準來評價語言使用者的行為。新聞語言中的判斷也涉及社會評判( social esteem)和社會約束( social sanction)。社會評判分正面含義和負面含義。社會評判與行為規范( normality )、做事才干( capacity ) 和堅忍不拔(tenacity)有關。社會約束與是否真實可靠( veracity)、行為是否正當( propriety)有關。在新聞報道中, 媒體會盡量使用客觀的語言,避免自己的主觀判斷, 但是事實上,主觀性的表達仍然在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在關于朝鮮核問題的報道可以找到相當多的主觀性判斷, 而這些判斷基本都是消極的。其中社會約束又占了大部分。社會約束也分正面和負面。正面含義是表揚性的, 負面含義是譴責性的論文的格式。譴責性的行為有法律含義, 是嚴重的。媒體認為朝鮮是一個好戰的國家,不但公然挑釁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和自由民主精神, 還用核武器來威脅, 敲詐美國及其盟國。

如:The North has adopted abellicose stance toward all United Nations actions.

鑒賞是事件或過程的感受, 它是屬于美學范疇。就像情感和判斷, 對事物的鑒賞可以是肯定的, 也可以是否定的。該系統圍繞三方面形成,即反應(reaction)、構成(composition)和價值( valuation)。在反應這個子范疇里, 評價是人際的, 依據過程的影響或質量來進行的。結構評價是面向語篇的, 對語篇結構的復雜性或細節進行評價。價值評價是社會性的, 是根據社會價值對過程進行評價。在對朝鮮和伊朗的鑒賞中, 既有積極的, 也有消極的。們的主要區別在于消極的鑒賞。對朝鮮核問題的消極鑒賞主要集中在反應(reaction)。鑒賞的對象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朝鮮發展核力量的反應。朝鮮核技術和導彈技術取得進展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惶惶不可終日。他們對此的反應是震驚, 而且一時難以接受,從而產生厭惡和反感。

如: The test clearly caught Sou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f guard.

五、總結

盡管硬新聞強調的是客觀和公正, 但新聞寫作者并不是無法表明他們的態度、立場和觀點, 只不過比較隱蔽罷了。表達觀點、態度和立場的手段是多樣的, 如對報道事件內容的選擇、消息來源的選擇及遣詞造句等。本文運用評價理論嘗試性的對英漢新聞的態度系統進行了分析,以期對評價理論在新聞語篇分析中的應用做出貢獻,也希望為其他語篇中評價資源的研究提供方法。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Grammar [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2]Martin, J. R. & White. P. R. The Language of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3] 王振華.硬新聞的態度研究[ J ] . 外語教學, 2004

篇(4)

一、什么是新聞自由

新聞自由,或稱出版自由,英文名為Freedom of the press,通常指政府通過憲法或相關法律條文保障本國公民言論、結社以及新聞出版界采訪、報道、出版、發行等的自由權利。具體地說,新聞自由是新聞出版領域內實施的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包括新聞采訪自由、傳遞自由、報道自由、收受自由,報紙的出版自由,廣播、電視的傳播自由,發表評論的自由以及開展批評的自由。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聞界采集和信息,并提供給公眾的充分自由。新聞自由源起于歐美等國對于出版自由的爭取,新聞自由是公民權利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創辦新聞媒介機構的自由,了解和報道新聞的自由,發表意見的自由和批評政府和公務員的自由。在國際社會,長時期以出版自由代替新聞自由,認為新聞自由的內涵,可包括在出版自由之中。現在,我國學者多用“新聞出版自由”這一概念。

二、新聞自由的理論來源

新聞自由這一概念是從近代政治經濟學和新聞學中衍生出來的。西方主流的新聞學學術界認為新聞自由的傳統理論基礎包括天賦人權理論、觀點市場理論及民主促進理論,較新的新聞自由理論基礎則為第四權理論。國際社會新聞自由的概念,其理論來源有二:一個是17世紀英國革命前后的一些啟蒙思想家;另一個是18世紀美國獨立前后的一些政治家。

(一)約翰·彌爾頓的新聞自由理論。

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806-1873)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和經濟學家。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于1644 年出版了《論出版自由》,作者在書中痛斥檢查制度的罪惡,呼呼出版自由,主張讓真理參加自由而公開的斗爭。奠定了自由主義報業理論的思想基礎。作為自由主義理論的奠基者,他在新聞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8 世紀后,他的思想在廣為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得到修正、補充,終于形成了近代自由主義報業理論的基礎。

約翰·彌爾頓在《論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殺人只是殺死了一個有理性的動物,破壞了一個上帝的像。而禁止好書的出版,則是扼殺了理性本身。讓真理去同謊言搏斗吧,誰見過真理在一場自由而公開的較量中竟然被擊敗了呢?目前使用的查禁制,實際上查禁了真理。這是出版自由思想的最早提出和首次論證。彌爾頓提出了新聞自由思想中兩個重要的概念:“觀點的自由市場”和真理具有“自我修正”的屬性。這兩個概念的含義是:如果讓所有想說什么的人都能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思想的話,那么真實地、正確的思想就會保存下來,而虛假和錯誤的思想會最終被克服。在這一進程中,政府不應該協助其中任何一方。雖然錯誤的思想會一時獲勝,但真的思想會通過吸收新的力量來維護自由,會通過自我修正的過程最終戰勝其它思想而保存下來,為大眾所接受。

“觀點的自由市場”以及與之相關的“觀點的自我修正”理論后來稱為自由主義新聞學的理論根基,也是西方新聞自由的理論根基。

(二)托馬斯·杰斐遜的新聞自由理論。

托馬斯·杰斐遜(1743-1809),美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1743年4月13日出生于弗吉尼亞的沙德韋爾里。1767年取得律師資格。1767年進入殖民地議會。1776參加《獨立宣言》五人起草委員會,成為宣言的主要起草人。1776年重返弗吉尼亞議會,制定自由法案。1779—1781年任弗吉尼亞州長。1784年出任駐法公使。1789年任國務卿。1800年當選總統。杰斐遜為言論和新聞自由作出了最有力的理論貢獻和實踐。

杰斐遜堅信: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來治理。所以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向他開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為止所發現出來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聞自由。他認為,可以放心地信任人民,讓他們聽到每一種真話和謊言,并且作出正確的判斷。托馬斯?杰斐遜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話:民意是我們政府的基礎。所以我們先于一切的目標是維護這一權利。如果由我來決定,我們是要一個沒有報紙的政府還是沒有政府的報紙,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這段語錄被美國新聞界作為標準的范文不斷地復制出來,高懸于各報社的墻上。

杰斐遜不僅認為新聞自由是人的最基本的權利之一,還十分重視新聞自由對政府的監督作用。1802 年,杰斐遜在給托馬斯·庫柏的信中寫道,新聞是一個國家唯一的警鐘。他認為新聞自由是保護民主和限權政府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聞自由和自由政府實際上是同榮辱、共存亡的關系。這實際上是“第四權力”的思想,即認為新聞自由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種權利之外的第四權力,這進一步高揚了新聞自由的思想。

杰斐遜認為新聞的客觀性和理性競賽必須根據美國人民的最高利益予以限制。此外,從杰斐遜政治思想的角度來看,他的“第四權力”思想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實際上,“第四權力”是在三權分立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并且它對這一分權理論具有結構上的互補性。杰斐遜認為,盡管三權分立的設計有其制度上的優越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政府向專制的方向滑落。但就其本質而言,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個部門均是統治機構,而統治者向來都有逐漸脫離人民的傾向。因此,為了避免統治機構蛻化變質,就有必要利用新聞自由以代表人們的意志直接對其進行監督和制約,防止政府走向人民的對立面。

總的來說,杰斐遜關于新聞自由的“第四權力”思想具有理論上的開創性,他從國家權力的角度對傳統的新聞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展,使其在原有基礎上一躍上升到新的理論高度,大大充實了資產階級的新聞出版思想,并使其具備了政治上的實踐價值。

(三)約翰·洛克的新聞自由理論。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國革命后期思想家,自由主義的奠基人、啟蒙運動先驅、古典自然法學派的杰出代表人。洛克關于思想言論自由的具體觀點有:(1)人的自然權利有四項內容:即生命、自由、財產和懲罰權。自由是其余一切的基礎;(2)任何人都有一種不可侵犯的自由權利,即任意使用各種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3)從道理上講,我們不能指望任何人拋棄自己的觀點,盲從于不可理解的權威,無論人們的理解怎么錯誤,理性是其唯一的向導。

彌爾頓和洛克的自由思想影響了美國人,使其將言論自由寫進憲法。西方人真正明確保護言論自由的法律是1791年批準生效的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它規定:國會不得制定法律剝奪言論或出版自由。這項條款成為西方新聞自由主義史上的里程碑。

篇(5)

二、“光纖通信”課程理論教學方法與實踐

1.理論教學過程中的理論分析應從簡單遞進難度。例如,我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習光纖中的光傳輸理論時,先討論學生較熟悉的幾何光學法的全反射傳輸理論,再分析光在光纖中遵循的電磁理論,提出麥克斯韋方程組,并進行嚴格推導和詳細討論。

2.教學中應適當展開課堂討論。對于一些較簡單并有一定重復性的內容,可以采取課堂討論的教學模式。由于,光纖制造和光纜制作工藝相對簡單易懂,制造過程和方法有很多種。因此,對以上內容進行課堂討論形式教學。預先把學生分成幾組,每組選擇2~3個題目,之后收集資料、制作PPT、充分備課。課堂上每組選出1~2個學生,上講臺利用15~25分鐘的時間對特定題目進行講解,講完后其他成員可以提問,相互討論。通過以上教學環節,本是一些繁雜的內容從不同講解者的不同風格再現出來,課堂氣氛積極活躍,講授內容豐富多彩。同時講解者完成了選題目、制作PPT及備課講課等全過程,這對即將畢業的學生是一個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好機會。

3.教學過程中適當展示實際器件或相關案例。光纖通信是一門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除了規定的實驗課外,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涉及一些實際光學元件和設備時,比如,連接器、耦合器、光纖光柵和激光器等,課堂上盡量展示實物及說明書,并說明其在通信網絡中的具置和作用。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鞏固教學內容,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設計光纖分類和工藝等內容時,我們盡量引入許多國內外的著名企業并展示其相關光纖產品。我國已擁有長飛、亨通、烽火、富通、中天、永鼎、通光、匯源等光纜企業及特發、成康、北康、侯馬、富春江、天虹、宏安、華倫、華達、華新、港龍、通鼎、西古、法爾勝等一大批骨干企業。2006年,國內市場光纜總量達2000萬芯公里,出口光纜470萬芯公里,總產銷2470萬芯公里以上。2000~2012年,我國光纖需求量增加了整整24倍,年增長率達30%。2006年中國光纖需求量僅占全球的25%左右,至2012年,這一市場份額已超過了50%。光纜總體技術水平已達國際先進水平,主要企業的主要產品指標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產品種類規格基本齊全(海底越洋光纜尚差)[5]。

4.概念與其背景相聯系。每一學科與每一門課程都具有相應的概念和理論。其中一些現象的發現、一些概念的提出有其歷史背景和條件。在光通信,特別是光孤子通信屬于這一類,孤子這個名詞首先是在流體力學中提出的,其概念可以追溯到1844年英國工程師SocttRussel在《波動論》中記錄的一段于1834年8月在愛丁堡一戈拉斯高運河上的一次經歷。講授該內容時,我們抓住其獨特的歷史,回顧一下當年的發現,活躍課堂氣氛,形象準確地理解概念。

5.理論分析與科研成果相聯系。在教學實踐中應用科技論文,可以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掌握得更好,同時對科技論文的查閱、內容格式和寫作等進一步了解,對以后畢業論文,乃至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對科技論文的選取要注意以下幾點:文章的主題符合課程相關內容;科技論文的難度要適當;科技論文作者及其單位在行業有一定的影響力;最后,科技論文內容為該領域研究熱點[2]。比如,講授完光纖結構、制造工藝和傳輸理論之后,組織學生學進延(烽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S-C-L三波段傳輸新型單模光纖的設計和研究》和專利《一種新型低色散光纖》[3]。通過分析科技論文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理解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把成果撰寫成科技論文或申請專利的整體過程,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6.實驗、課程設計和仿真模擬。在實踐教學環節,我們針對性地開設了12個典型實驗。除此之外,結合理論與實踐,設置了計算機仿真的課程設計內容。仿真是利用模型復現實際系統中發生的本質過程,并通過對系統模型的實驗研究存在的或設計中的系統[6]。很多情況下,因受到實驗條件限制,光纖通信中經實際操作,用實驗結果證實和分析的內容有限。此時,我們可以學習和利用仿真技術,主要是利用一些光纖通信領域功能較強的模擬軟件設計光纖通信器件和光纖通信系統。對光纖通信網絡的模擬,參數調整和結果分析加深對實際通信網絡的了解,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篇(6)

一、結構——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戰》這一長文,所寫事件紛繁,人物眾多。細細閱讀,掩卷沉思,則其結構形式、思路線索,全部呈現在眼底,了然于心頭。

就大事而言,寫了這么三件:先是寫了孫權、劉備聯合,繼而寫了孫權內部主戰主和兩派斗爭,最后寫了赤壁會戰。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寫了謀臣魯肅和諸葛亮為建立孫劉聯盟而進行的外交活動;在第二件大事里寫了文臣武將為使孫權確立聯劉抗曹方略所進行的公開與隱蔽的較量,其中著重寫了儒將周瑜的所作所為;在第三件大事里寫了戰略相持——南北對峙、戰略反攻——火燒赤壁、乘勝追擊——水陸并進等。

就人物活動而言,主要寫了“七說”(“說”音shuì,勸意)。其中,在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孫劉聯盟事上寫了“三說”:開頭寫了魯肅說吳主孫權,原因是“恐為操所先”,以求得孫權能準允自己去了解形勢并為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奔走;接著寫魯肅說蜀主劉備,以使他能主動同孫權聯合抗曹;三寫諸葛亮受命出使吳地,說孫權聯劉抗曹。在促使孫權定下抗曹決心并早作決斷之事上,寫了“四說”:先是寫長史張昭說孫權,企圖讓孫權放棄聯劉抗曹打算,認為對曹“不如迎之”;緊接著寫魯肅趁“權起更衣”之機,“追于宇下”,“擴開大計”,提醒孫權不要被主降派言論所惑,使其聯劉抗曹決心不致動搖;最后“兩說”是寫周瑜日夜連說孫權,力排“眾人之議”,揭穿曹操詐言,從而使得說服孫權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赤壁之戰》無論是敘寫發生的事件,還是記述人物的活動,都有如鏈條銜接,一環緊扣一環,且又一氣呵成;又都有如影視上的特寫鏡頭,一幕緊接一幕地顯示在閱讀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賞人的腦際。文章以事件為經,以人物活動為緯來構建框架,并按照時間先后和空間位置變化來安排,以邏輯順序來布局。在一系列事件的發展進程中,或交替、或連續融入人物的活動。一個又一個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連的人物活動,除有不可挪動的外在時空關系外,還有其緊密聯系的內在因果關系。而這些因果關系正好體現出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若不得到孫權的認可與贊同,豈有后來一系列戲劇性事件的發生?若無魯肅說服劉備,哪有諸葛亮前往吳地說服孫權之舉?沒有魯肅、諸葛亮苦口婆心地說服孫權,何來孫劉聯盟的建立?若無肅、亮、瑜對孫權的說服,又哪有孫權抗曹的決斷?沒有孫權的最后決斷,何來赤壁之戰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那又怎么會出現后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呢?從縱橫全方位觀之,司馬光在《赤壁之戰》一文中走筆的軌跡圖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猶如孫劉雙方為了共同利益,經過主觀努力而暫為一體的態勢;其下“┃”,形似鋒利無比的寶劍,勢不可擋地直插曹軍大本營。我們說這一“甲”字,恰好是《赤壁之戰》的結構內涵和作者思路絕妙無比的圖解。

二、對話——各求理正、據足,言辭——盡透情態、性格

文章開篇寫的是魯肅得知形勢有變而向孫權提出應變之計。他切盼得到孫權的準允,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決定性意義的外交活動。可魯肅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孫權急欲擴大“帝王之資”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安的心理狀態說話,其應變之計與要求,邊說理邊擺出。最后還以“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句結束談話。這末一句強調了形勢的嚴峻,反映出魯肅心情的焦慮急迫,同時也激發了孫權,使其不能輕視怠慢。結果真的如此,“權即遣肅行”,魯肅終于如愿以償。整個一席話說得孫權口服心服,言聽計從,充分顯示出魯肅的政治才能。

接下寫的是魯肅與劉備的一段對話。魯肅本想與劉備會談取得最佳效果——“自結于東,以共濟事業”,然而老成持重的魯肅含而不露,摸清對方意欲如何,再作計較。當得知劉備所想之后,便立即陳述東吳優勢,點出吳巨“豈足托乎”根由。一優一劣,對比鮮明,作何選擇,不言而喻。文章用“備甚悅”三字表明劉備透徹理解魯肅話意。若魯肅不這樣與劉備會談,那效果當作別論了。魯肅主動創造和諧氛圍,平等地與劉備商討,體現了魯肅友善和坦誠性格,同時也反映出他過人的外交智慧。

這之后寫的是諸葛亮與孫權的會談。劉備“新敗”,“遁逃至此”,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處在什么地位。為了這次“奉命求救于孫將軍”的外交活動的成功,他必須不卑不亢,始終占據主動。于是他先發制人,與權相見后,就總論天下局勢,客觀分析孫、劉、曹三方面情況,緊接著連續兩次反激孫權,使得孫權從根本上斷絕與曹操的關系,這就取得了會談的初步勝利。但聯劉問題還未解決,于是諸葛亮趁回答孫權提問之機,將劉、曹對比,說明劉備軍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著兵力(“遠來疲散”)、戰術(“不習水戰”)、軍心(“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點,不僅保住了劉備的尊嚴,更重要的是徹底消除了孫權在聯合問題上的疑慮。接著推測建立孫劉聯盟必然產生一個接一個的美好前景,從而使孫權在主動斷曹后又樹立了主動聯劉的思想,取得了會談的徹底勝利。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話語重理性分析,重事實證實。孫權能發“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悅”的反應,全是諸葛亮言辭所具強大的征服力作用的結果。

曹操的話語是在“遺權書”中。雖然只有三十個字,卻顯其殺氣騰騰,驕橫狂妄,氣焰囂張。即使人物的言辭很短,作者也不放過寫理由寫事實。在短短的兩句里,寫有一“理”(“奉辭伐罪”)“二事”(“劉琮束手”與“今治水軍八十萬眾”),將曹操的狡詐性格反映出來了。寫張昭的言論,也是重視寫理由寫事實。張昭先說明曹操的本性與為人,作為提出“拒之,事更不順”的依據,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墊底。接著,指出孫權優勢已失,而曹操優勢明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政見。這樣寫理擺事,使張昭言論更具迷惑力。這從孫權“獨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舉止完全可以看出來。

篇(7)

    團隊旅游是由旅行社或旅游服務中介機構安排的,活動受到限制。第二,付費方式不同。散客旅游的付費方式是零星現付,即購買什么,購買多少,都按零售價格當場支付;而團隊旅游采用包價形式,即全部或部分基本旅游費用由游客在出游前一次性支付。第三,價格不同,散客旅游的價格相對貴些。第四,旅游人數不同,散客旅游一般為9人以下,團隊旅游一般為10人以上。散客旅游相對于團隊旅游而言,具有批量小、批次多、預訂期短、要求多、變化多的特點。

    第一,旅游者自主意識的增強。在社會穩定和具備一定經濟基礎的前提下,旅游者選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更注重體現個人的自主意識,而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人們更容易獲得各種旅游方面的知識。知識的積累和旅行經驗的豐富,使人們對旅行社及旅游中介機構的依賴性逐漸減弱,人們出游的自主意識和參與意識日趨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結伴旅游或全家一起出游,自主地選擇目的地、參觀的景點及其他旅游活動。

    第二,旅游者心理成熟度的增強。心理成熟表現為有較大的選擇性和獨立性,不成熟則表現為有較大的盲目性和依賴性。旅游者作為本身的職業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是相當成熟的,但作為旅游者這一社會角色也許還不成熟。但在一百多年的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無數次的旅游實踐培養了一大批成熟型的旅游者,表現在:從茫然和膽怯到經驗豐富、信心十足;從必須加入旅游團到往往寧愿做“散客”;從隨大流地購買標準化的旅游產品到選購甚至“定制”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從慕名前往一些眾所周知的旅游勝地到自己去發現“旅游勝地”;從匆匆忙忙、東奔西跑做“走馬看花式”的巡游,到選定一兩個地方做“下馬看花式”的滯留型旅游;在旅游中,從只是“旁觀”到也要“參與”,從只是“領受”到也要做出自己的“貢獻”;從只重視旅游的“結果”到既重視旅游的“結果”也重視旅游的“過程”;從只是“被組織”、“被安排”到“自己組織”、“自己安排”。

篇(8)

二、創新與建筑設計創新

1創新。創新是對于一種事物的改進措施,通過改進可以形成一種在原來基礎之上或者更新型的超越原先的事物的新事物。這種創新包括新方案新設計新技術等等。2建筑設計創新。建筑設計創新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包括人文、社會、生態、藝術等等,他把這些因素融入在一起形成符合這些因素的新的多體系、多層次、多維度的一種建筑。

三、可拓建筑設計創新與方法的研究內容

對于在建筑學中的可拓建筑設計創新主要是研究其范圍、方法。只有確定了在建筑設計中需要研究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去尋找下手點,只有好好的研究其創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從哪一個點進行創新的研究工作。在創新方法方面一般有四種創新方法1基于原型借鑒的發散法。2基于中介融通的傳導法。3基于屬性變換的共軛法。4基于要素充公的可拓法。

四、可拓建筑設計創新與方法的研究意義

在我們研究可拓學的時候發覺對于建筑設計的創新理論與方法與其存在著微妙的關系,可以成為建筑設計的創新理論與方法的理論基礎,通過其辯證邏輯和數理邏輯相結合的方法來促進建筑設計創新與方法的探究工作。從獨特的視角為建筑設計提供新的創新思路,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1促進三個交叉學科產生新的學科增長點。在我們進行建筑設計的創新的時候將可拓學引入其中,可以有效地豐富創新的理論體系,在進行理論創新的時候可以以可拓學為基礎,充分發揮理性思維的成分,為建筑設計創新鋪墊一條嶄新的道路,能夠大幅度提升我國建筑行業對于創新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在可拓學幫助建筑設計創新的同時也間接的開拓了可拓學和創新學研究的領域,促進了三個學科交叉增長。2擴展建筑設計創新的思維框架。在進行建筑創新的時候關鍵是思維的擴展,可拓建筑設計就是為整體的建筑創新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的一個學科。它能夠讓我們的創新思維更加趨向于理性,整合整個建筑設計中的各項因素,捕捉到思維靈感,構建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框架,實現建筑設計創新的理性思維,保證其穩定性和科學性。3完善建筑設計創新的方法論體系。可拓建筑設計創新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的,通過靜態和動態相互結合的方法,將內部各種關系和需要考察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再一次相互結合起來,進行方法、體系的構建,從而形成穩定的方法理論。因此將可拓學有選擇的放到建筑設計創新中去可以在其創新的過程之中給予指導作用。4發展建筑設計創新的理性化方法。可拓學是在邏輯學和數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門理性學科。她能夠用模型的方法將事、物間的關系聯系起來,并能將要進行的事和物描述出來,形成形式化、定量化的科學理論體系。這樣在與建筑設計創新等問題結合起來的時候就會用一種較為理性的方法去看待建筑設計創新。能夠按照這種方法將環境、資源、對象和目標有序的聯合起來形成一種非常實用的理性創新方法。5奠定建筑設計創新智能化的基礎。目前國內使用的眾多軟件都是繪圖軟件或者是形體推敲軟件。我們在進行可拓建筑設計創新的時候可以在可拓學的基礎上為電腦的軟件開發提供理論基礎,建立計算機數據庫,這樣將會奠定建筑設計創新智能化的基礎。

篇(9)

怎樣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怎樣使物理容易學、容易教?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物理教學論”應當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

作者在撰寫《物理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l997年)時,力求在結構上有所突破,內容上有所創新,實踐上有所啟示,研究上有所加深。嘗試構建新的體系。

從國際上“物理教學論”研究的內容看,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問題的解決、物理方法的應用,是其中的核心內容。作為一位物理教師,最為關心的也是這些內容。但是,如果僅僅就概念形成來論述物理概念的形成,僅僅就問題解決來論述物理問題的解決,僅僅就方法應用來論述物理方法的應用,這容易使物理教學論的研究停留在較低的經驗水平上。既然是物理教學論,就應當上升到較高的理論層次,必須探討物理教學的概念、問題、方法的理論基礎----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

研究教學中的認識過程,不僅要涉及一般認識論,而且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物理教學,必須研究發生認識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必須進而研究發展認識論。認識論是物理教學的哲學基矗我們認為,把一般認識論、發生認識論、發展認識論,三者統一,用以研究物理教學論的哲學基礎,才較為完備。

一般認識論是廣義的,是適合于整個人類的認識論;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是狹義的,?適合于兒童(0--15歲)的認識論;本書作者提出的發展認識論,也是狹義的,是根據愛因斯坦關于科學創造的論述,提升出有關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認識論。

現代科學中系統論的發展,大大深化了對認識論的研究。從系統論的觀點去研究認識論,從認識論的觀點去研究系統論,必然給我們許多新的啟迪。作者在《系統科學與教育》一書中,將認識論與系統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特別是從物理學的原理及公理體系中受到啟發,提出了系統學的原理及公理體系。系統論的原理能夠成為物理教學的科學基礎,這已為許多物理教師所接受。

物理教學中的結構論,是應用系統論思想研究物理教學的具體成果之一。系統論的整體原理告訴我們:任何系統只有通過相互聯系,形成整體結構,才能發揮整體功能。對物理學的知識而言,學生也只有認識物理學的整體結構,才能較好地掌握它,從而應用它,體現出物理知識的整體功能。雖然,中學階段,物理學的知識結構從整體上看,尚不完備,但是,在物理教學中必須對物理學結構給予一定重視。結構論也是物理教學論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本書論述了物理教學的理論基礎: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這是本書的重要特點之一。

以物理教學的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為基礎,來論述物理概念、問題、方法,其間還有不可忽視的起中介作用的模式、技術、藝術。以下三個公式是大家容易理解的:理論--模式--實踐;科學--技術--生產;哲學--藝術--創作。由這三個公式可知: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的中介,它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橋梁;技術是科學與生產的中介,它在科學與生產之間架起橋梁;藝術是哲學與創作的中介,它在哲學與創作之間架起橋梁。由此可見,物理教學論必須研究對物理教學起中介作用的內容:物理教學的模式、技術、藝術。這是本書的重要特點之二。

上述思路,使我們形成了一個“物理教學論”的新的結構:第一是宏觀層次----一般理論層次----論述物理教學的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第二是中觀層次----橋梁中介層次----探討物理教學的模式、技術、藝術;第三是微觀層次----具體應用層次----研究物理概念教學、物理問題教學、物理教學方法。這一新的結構,我們簡稱為“九章物理教學論”。這是本書的重要特點之三。

本書前三章的“宏觀研究”,雖然著重于物理教學的認識論研究、系統論研究、結構論研究;但,仍落實在物理概念形成的模式,物理教學的結構,物理問題解決的方法。進而,在后三章的“微觀研究”中,又更為具體地探討物理概念形成、物理問題解決、物理教學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前后呼應,形成整體。

篇(10)

一般資料:求助者周某,高三學生,男,身高1.73米,有點胖。體態正常,無精神病家族史及軀體疾病歷史。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家中只有母親和妹妹。求助者和母親一起來咨詢。求助者主訴:還有一個月就高考了,心里很煩,不想參加高考,求助者心情不好,感覺同學們也跟著他心情不好,同學們咳嗽覺得針對他,導致求助者精神狀況不佳,注意力無法集中。經一位咨詢師轉介給我。了解到的情況:一出生就是土豚嘴,爸爸和爺爺奶奶都說把他扔掉,很不喜歡他。媽媽哭著把他留下并向父親申明死也要把孩子撫養大。從此父親天天打麻將,輸了就打母親。爺爺奶奶也經常罵母親。三歲時母親生了一個女兒。五歲時父母離婚,求助者判給父親,妹妹跟母親。9歲那年父親再婚,繼母對他不關心。11歲那年父親意外身亡。當時求助者沒有流一滴淚,送走父親后,母親回家把求助者接走,從此母親、他和妹妹3個人過上很清苦的生活。一家都靠母親擺地攤生活。自己和妹妹也很努力讀書。咨詢師觀察到求助者依賴性比較強,在陳述時不斷看母親,母親比較強勢。咨詢師觀察到:求助者衣著整潔,意識清晰,舉止得體,精神緊張,焦慮,情緒低落,面露倦色,感到痛苦。資料中了解到父親不喜歡求助者,求助者從此對父親憎恨。求助者還聊到非常恨奶奶他們,從小奶奶就都看不起他,經常罵他。

咨詢方案采用:認知療法、系統脫敏法、空椅子療法、宣泄法。空椅子療法:因父親不愛他,一出生就要把他扔掉,求助者非常恨父親。咨詢師用空椅子療法讓他與父親做個告白。父親告訴他,其實一直都很愛他,從來沒有嫌棄過他。求助者把十多年來對父親的積厭一下宣泄出來。之后他告訴父親不賭博、不打媽媽,有時間和他聊天,希望自己能和別的孩子一樣得到父愛,父親告訴求助者,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是爸爸。現在父親要到很遠的地方去了,希望他好好學習,做完告白,求助者心情好了很多,覺得這是多年來第一次心情這么輕松。睡眠開始好轉。第二次咨詢師讓他畫格子,告訴求助者隨便畫,隨便涂什么顏色。咨詢師說完之后,求助者拿起筆和紙又重復問了咨詢師好幾遍。是不是隨便畫?涂什么顏色都可以?說明求助者在生活中做事優柔寡斷。母親很優秀,離婚后一直沒再婚,撫養兩個孩子很不容易,她總是用自己的目標要求孩子。然后咨詢師讓求助者和母親做了個對話,讓求助者和母親演一遍10年后的自己生活、事業怎樣?咨詢師告訴求助者的母親,從此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一切。說完后,求助者精神狀態比前一次更好了,變得自信。第三次咨詢。咨詢師在宣泄室讓求助者把沙包當作他爺爺奶奶,咨詢師在旁邊一邊告訴求助者把恨奶奶他們的話都說出來,此刻的他是最安全的。經過二十多分鐘的宣泄,他的情緒終于穩定下來;通過空椅子療法,希望奶奶他們從今后好好對她們母子。做完這些,求助者整個人放松了。兩周后來訪能正常上課,注意力集中,睡眠非常好,飲食大增。之后班主任和同學們都說他像換了一個人,變得愛說愛笑,能主動和同學老師聊天。一個月后求助者考上專科。

(作者單位 福建省龍巖華夏心理培訓學校)

上一篇: 現代民商法論文 下一篇: 認知心理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人与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日本一区二区久久 | 亚洲人成在线天堂 | 午夜福利网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