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6: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保健醫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通常情況下造成情緒不穩,如心理情緒產生波動、失眠、自我難以調節癥狀,加重了更年期綜合征的到來,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婦女在這之前,最好進行一些心理咨詢或去醫院或相關門診進行問診,可以采取適當的藥物治療,例如,激素的定量使用,對該病的預防有積極的作用;保持積極的上進心,能很大程度的增強婦女的機體的免疫力。此外,良好的心情會促使神經分泌系統、免疫系統進行密切的協作以及緊密的協調,從而使機體處于一種健康的、穩定的最佳狀態,還能有效的降低和克服婦女更年期的綜合癥[2]。
1.2婦女在經期期間對鈣物質的的補充和吸收顯得十分的重要
尤其是婦女在絕經前、后,每天對鈣的吸收平均量為1200~1500mg,外加還要補充維生素D,因為維生素D能夠促進鈣和磷的吸收,促使鈣物質能在骨骼內快速的沉著。還有要適量的補充相關的激素,尤其是女性激素,它能更好的調整女性在過渡時期激素的分泌量,從而能延緩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發展,還能降低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對婦女更年期的綜合癥也有改善性。
1.3對婦女圍絕經期間的保健與護理
首先,正確的使用藥物干預。從流行病學、臨床實驗、動物實驗等方面講大豆異黃酮能夠改善絕經后女性出現的潮熱癥狀,還能防止血管粥樣硬化的癥狀以及防止骨質疏松的出現,從而降低了乳腺癌的發現率,因此要建議女性尤其是更年期的婦女要及時的使用大豆異黃酮進行治療借助依賴性癥狀以及相關的疾患[3]。其次,婦女在更年期的時候易出現三大腫瘤:卵巢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更年期屬于高發階段,因此要更加的重視,盡早的做好婦科腫瘤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婦女應每隔3~6個月做1次婦科檢查,對疾病的篩查工作一定要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療。假若月經周期除了出現了紊亂之處,還出現了經期的延長以及經量的增加,那么就應該及時的就診,防止失血過多,從而出現貧血癥狀。
2婦幼衛生工作的相關特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自己的保健意識也逐漸的增強,保健的需要也在慢慢的改變,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觀念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僅僅要求減少疾病的發生,而且還要追求生命的高質量。因此,對婦幼衛生保健必須要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小單位,從維護生理健康島社區以及家庭健康的促進來更新人們的思想,從而更好的調整婦幼衛生服務的思路,不斷的拓寬服務的范圍。對婦幼衛生展開保健服務要根據其婦幼衛生的工作特點,開展以下相關的工作:在社區建立相關的婦女早孕的保健卡,主要是包括產前、產時、產后的相關保健服務;對高危妊娠的轉診以及篩查;對育齡的夫婦要進行相關計劃生育的指導。其中尤其是要注意對危重癥的兒童和婦女要建立婦幼衛生的急救站,及時的將危重癥的患者進行急救或者是急轉診治,從而有效的降低5歲以下的兒童和孕產婦的死亡率。幫助以及指導母親堅持6個月的母乳喂養。對兒童的管理和服務要從孩子的出生到成年,制定一套完整的服務系統;加強對兒童急性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管理;給兒童要做好定期的體檢、免疫等工作。對于下崗的職工,因為有失落感,在更年期的時候更容易出現焦慮、煩躁等癥狀,這就要求服務人員對其患者要加強思想的開導并給予相關藥物的輔助治療,幫助更年期的婦女高興的度過更年期。日常生活中和要加強婦女、兒童多發病、常見病以及相關的慢性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日常生活中要加強對婦幼衛生保健活動的宣傳,引導人們不斷的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的方式,在人們的心中樹立健康的觀念,降低疾病的發生。
3加強人員素質和基礎設施的建設
中圖分類號:J0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2-0362-02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承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印記,也是未來人類文化創新的素材來源之一。河南省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大省,具有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統計,截至目前為止河南省各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五百余項。毫無疑問,“遺產”同樣也是資源,是未來我們無論在精神文化方面還是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資源。
當前,社會的極速發展對社會各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與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相同,信息化浪潮形成的爆發式發展,正在逐漸改變著當今社會中人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這些沖擊使人們的思想觀念與信息接受渠道與過往任何一個時期都不相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作為文化資源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保護與利用問題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隨著“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逐漸推進,新型業態的快速崛起,各行業呈現分工細化與融合發展的大調整,傳統單一的方式已經無法很好的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問題,因此,一種集成多元化手段的保護與利用體系的建設極為重要。
二、時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新要求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因各國的情況有所不同,目前存在有較多的說法。我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基于較為權威的一個概念界定,就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由這個概念的界定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并且會根據環境變遷與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的創新發展。當我們的時展處于歷史中一個全新局面的時候,無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出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要求。本文具體梳理如下:
1、保護與利用的共存性
“遺產”是對代表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的各類文化資源遺存的很好的形容。我們面對“遺產”首先想到的是保護,如何保護是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如果是貨幣遺產,我們覺得保護是將其存入銀行,但其中還會面臨貶值的危險。因此,此時保護與利用就必須聯系起來。利用的本意是選擇更好的、穩健的方式使遺產增值,這無疑是對其最好的保護。在當今社會發展中,商業化的影響體現在更多的領域,因為我們無法回避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要求。當我們面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問題時,如果只提保護不提利用,就會變得非常被動。我們傳統意義的保護,無非就是依賴政府的政策與資金支持,由政府搭建平臺組織各類受時間限制的活動,如廟會、展演等。而保護與利用的共存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政府扶持的基礎上,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或傳承群體、受眾、媒體渠道、商業等因素緊密的聚合起來,以保護為目的,以利用為方法,以多種力量的聚合為形式。
2、傳統傳播形式與現代傳播形式的組合
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形式以傳承者現場展示,受眾到場觀看為主要形式。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信息接收渠道與接受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形式使遺產本身與受眾的距離逐漸拉大。這種距離不但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人群逐漸縮小,最終成為傳承者自娛自樂的游戲,同時也會造成傳承者通過遺產獲得的收益逐漸萎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帶來了巨大的限制。因此,在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真實風貌的基礎上,我們要積極的將其傳統的傳播形式與現代符合人們信息接收習慣的傳播形式組合起來,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影響力。
3、傳承者與受眾群體同樣重要
在過去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觀念過于保守,通常會簡單的認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是重視其傳承人,而利用就是積極的去申報遺產級別,從市級一直到世界級,越高越好。申報成功以后,可以更好的提升該遺產所在地的知名度,然后搭建文化平臺吸引外來投資。當然,保守的觀念并非錯誤的觀念,其出發點是好的,但對于遺產保護與利用問題的解決并非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我們必須肯定,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我們必須要重視該遺產的主要傳承者,使他們能夠更加原貌的將其傳承下去。但在當今社會背景下,我們無法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群體。從宏觀角度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人民的共同財富,我們有義務讓盡可能多的國人認識它,并對它形成記憶,乃至喜愛上;從微觀角度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收益來源是數量龐大的普通受眾,我們要重視受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才能將他們的目光吸引過來。
綜上所述,時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帶來了許多新的要求,這些要求使我們要從觀念上改變我們的保護觀與利用觀。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必須要原汁原味的傳承,但我們可以根據時代的要求盡可能的創造其與當下時代的交集,是保護與利用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體系,使之能夠流傳的更為久遠。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新角度
今時今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面臨著嶄新的局面,面臨著時展的要求我們要面臨許多問題,但也有更多的有利條件。正如前文所述,我們正處在與過往其他時期完全不同的新時代,在缺乏歷史借鑒的情況下,促使著我們必須透過一個新的角度來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所面臨的新問題。與過去單一的保護與利用方式不同,在各項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大發展的今天我們有了更多保護與利用的手段,通過這些多元化形式的有機結合,有助于我們初步建立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體系,為保護與利用的未來良性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思路,進而形成文化收益與經濟收益的最大化,使政府、傳承者、受眾都能作為這個體系的組成部分而取得自己需要的收益。本文對這一體系的建設進行了嘗試性的思考,具體總結如下:
1、政府主導,形成體系框架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新體系的建設,因為涉及遺產門類廣泛,行業眾多,因此并非某個傳承者或民間團體能夠搭建起來的,而受眾處在整個環節中較為被動的一方,只能引導無法對其提出要求。因此,由政府主導,搭建平臺來統籌規劃最為現實。在這里,我們需要認識到,與過去政府單純的政策、資金扶持不同,最重要的是由政府主導的平臺構建。這個平臺可以由政府召集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與相關行業專家一道形成一個協會式的組織,完善基礎理論研究與創新發展研究,拉近相互之間的距離給互動發展帶來可能。而這個協會式的組織并非最終形態,它只是一個能夠進行力量集合的框架。建設這個框架以后我們可以繼承多元化的手段向其中填充內容。
2、在體系中形成普及化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就是以傳承者為原點,輻射盡可能多的受眾人群,形成該遺產傳承與利用的豐厚土壤。在廣大群眾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信息的普及與傳播,既是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也能夠提升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此外還能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商品化的時候,擁有龐大的消費人群。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信息的普及并不是能夠通過一兩次的活動就能夠完成的,我們需要建立一個長效的機制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體系中。而這種普及也不能依靠單一的手段,需要多種手段并舉才能產生最大的效力。首先,我們可以通過第一點中所說的協會,編印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讀物,作為青少年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容,并且可以將相關內容變為電子讀物,豐富閱讀的渠道與形式。其次,采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動漫形式制作相關的動漫產品,如動畫片、文化用具及一系列的衍生產品,使之能夠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再次,制作相關系列紀錄片,通過多種傳播平臺進行傳播。我們需要認識到。相關知識信息的普及并非短時間內能見到收益的,因此必須通過長效機制來堅持。
3、將信息化平臺融入體系
人們常說,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在幾年以前,這個說法剛提出的時候,很多人對這個說法似懂非懂,朦朦朧朧。但是,時至今日,我相信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絕大多數的人對這個說法都形成了很深的認同。現在人們對于信息的要求比之以往更為多樣,實時、在線、真實、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體系如果缺乏了信息化平臺的融入,那么在當前社會中無法解決許多現實性的問題。在這個體系中的信息化平臺可以由幾個方面組成:首先,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數字化專業博物館,數字化博物館依托大數據技術可以保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極大豐富,將文字、圖片、表演視頻、演示動畫都集成在一體,使受眾能夠獲得遠比現場觀看更為豐富的信息,同時它的在線性可以讓受眾的觀看不受時間的限制;其次,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云空間,云空間可以讓更多的人通過更多的網絡連接方式獲得相關信息,把移動互聯網絡融入到傳播形態中;最后,還可以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的網絡媒體傳播渠道,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形式及時發送相關信息。
4、將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融入體系
文化創意產業歷經近二十年的發展在各個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能夠為我們提供新的思路。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讓我們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并由此可以探尋出新的發展途徑。文化商品化是文化創意產業成功的因素之一。當我們談及文化的時候尤其是文化遺產的時候,總是會選擇性的回避金錢與商品兩個字眼。因為我們往往會習慣性的認為文化是高雅的,商業是庸俗的,這與我們的文化傳統相關。但是在這里,我們應該毫不避諱的探討這個話題,甚至應該主動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商品化與市場化。文化創意產業有時能夠產生聚合器的作用,將不同種類的文化素材經過加工之后多元化的呈現出來。通過文化企業與生產企業的聯合,將人們往往不可見、不可用的文化素材轉變為現實中可見可用的產品形態。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離不開對時代脈搏的把握,在多元化的今天,我們也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與手段有效的促進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同時要說明的是,我們的探討內容是有一個前提的,就是在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固有優點與魅力的基礎上,去尋求保護與利用體系的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體系能夠有效的集成政府、傳承者、受眾等社會因素,使目標一致,力量凝聚。同時,這個體系也能夠聚合信息化時代各類新技術手段,為保護與利用提供更多的方法與手段。新的角度,需要人們改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認知定式,尋找更為全面有利的形式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良性發展,并以此在文化與經濟雙重發展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參考文獻
[1] 趙克理.中國傳統設計文化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4.
[2] 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5.
[3] 羅虹,葛凌,黎典明.中國民族藝術與文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8.
[4] 帕特里克.弗蘭克.視覺藝術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2.
[5] 張道一.張道一論民藝[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6] 呂澎.20世紀藝術的歷史與問題[J]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1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命健康權特殊刑事保護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包括刑法在內的許多部門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命健康權保護,只是停留在將其作為一個普通公民的階段上,還沒有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特殊身份進而構建更為有效的保護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條件、標準和程序的嚴格性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政府在認定傳承人之后,其他任何公民因惡意對傳承人的生命或身體機能進行損害導致其無法進行傳承或無法進行有效傳承,都將對社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如將剪紙藝術文化的傳承人的巧手砍掉,這樣無疑使該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更好地體現其社會價值,甚至最終導致傳承的斷裂。
關于生命權。政府在認定傳承人之后,其他任何公民為對傳承人資格的侵占或阻礙傳承而對傳承人進行殺害,雖有刑法的故意殺人罪進行保護,以及民事法律中的死亡損害賠償金和精神損害賠償金,但對傳承人的殺害所導致的后果不僅僅是自然人的死亡,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某項獨特技藝的失傳。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獨特性及不可替代性,單單對傳承人進行一般的保護,并不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身份的特殊性要求,也與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相吻合。
關于健康權。政府在認定傳承人之后,其他任何公民因惡意對傳承人的身體進行損害導致其無法進行傳承或無法進行部分,如對剪紙藝術文化的傳承人的巧手砍掉,這樣無疑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斷裂。
2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命健康權侵害的刑法保護路徑
2.1將其確立為特殊罪行并適用單獨罪名
應考慮將部分侵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命健康權的行為確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毀滅罪單獨予以處罰。實踐中,部分侵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命健康權的行為可能會符合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主觀上知道對方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知曉自己的殺害或傷害行為可能會對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效果造成不利影響;第二,其傷害或殺害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目的動因就是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喪失其傳承功能;第三,其殺害或傷害行為直接造成傳承人不能履行其作為傳承人應當履行的法定義務。
當某一行為符合上述特征時,無疑構成犯罪,在確定罪名時課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毀滅罪是可行的。以該罪對其進行處罰其體現了主客觀相一致的法律原則,既能夠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對于符合上面條件的傳承人生命權的損害,我們需要的是制定特殊條款,在故意殺人罪中增加一項對傳承人這個特殊主體予以特殊保護,
2.2 視為通用罪行的加重情節從重處罰
當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的侵害行為符合前述特征時,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毀滅罪盡管是適當的,但從立法和實踐上需要完善的地方更多,這涉及到對刑法罪名的增加,需要對刑法進行修正,技術上認定該行為要件也并不十分容易。同時,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人身權傷害行為適用單獨罪名,還可能涉嫌違背平等原則,即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置于普通公民之上,實行特殊保護。因此,應該考慮,適用一般罪名即故意殺人罪或故意傷害罪但加重處罰。
在考慮對侵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人身權行為施行刑法處罰時,將其視為加重情節,在量刑時予以考量,則同樣能夠起到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人身權的功效。對于應否從重處罰的判斷也必須考慮以下幾點:一是行為人是否明知受害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否明知行為會或者可能會發生更大的危害結果;二是行為人的犯罪目的是否是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喪失其傳承功能或者其傳承功能受到限制;三是行為人最終結果是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構成重大危害,即是否發生行為人所希望的結果。當然,不應僅靠刑法上加重處罰,還應由多部門法聯動,如從民事賠償角度導致傳承人喪失或部分喪失傳承能力的,其賠償金還應包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損害賠償,從行政處罰角度,還應考慮此行為主觀惡性及較大社會危害性,加大行政處罰力度。
參考文獻
一、一、資料來源
本資料來自澄海區婦幼保健院孕產婦保健手冊,該院設備條件較好,保健人員配備比較合適,有高年資副主任保健門診,有專職婦女保健醫生,孕產婦保健比較完善。
二、二、系統管理方法
在保健門診進行對孕產婦實行保健,凡是檢查有早孕實行建冊指導,篩查高危因素,個案管理,定期產前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提倡住院分娩,早孕檢查率96.5﹪,產前檢查率100﹪,人均次數5.8 次,住院分娩率100﹪,產后訪視率98.6﹪,人均次數 3.6次,42天檢查率98.6﹪,系統管理率96.5﹪。
834例產婦分娩結果,產后出血 8例,出血0.96﹪率,新生兒窒息3.76﹪率,早期新生兒死亡2.39‰率,新生兒畸形檢出2.39‰率。
從分娩結局來看,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高,說明在分娩過程中,注重嚴密觀察產程進展,早期發現胎心音異常及時處理,在保健過程中注重胎位異常糾治及優生優育指導,從而降低產科并發癥,畸形兒出生及圍產兒死亡率。
834例產婦中,發現高危孕產婦202例,其中過期妊娠 65 例,胎位不正43例,胎兒宮內窘迫18例,頭盆不稱14例,骨盆異常、雙胎21例,胎盤滯留5例,妊高征12例,不良產史20例,其他4例。
高危孕產婦經個案管理,重點監護、糾治有效結果,妊高征得到及時治療護理論文,無發現子癇,有效率100﹪,過期妊娠得到及時處理,無發生產后大出血,雙胎得到重點監護,母子平安。
202例產婦,順產 135例,順產率66.8﹪,難產67 例,難產率33.1﹪,新生兒窒息高,發生率5.87﹪,圍產兒死亡率2.39‰,無死胎死產發生及孕產婦死亡。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死亡的危險因素,必須嚴密觀察產程論文提綱格式。新生兒死亡在臀位牽引,這也說明在保健過程中注重異常胎位糾治,從而降低圍產兒死亡率。
討論與建議:
1、孕產婦系統管理是指懷孕開始到產后42天對孕產婦和胎嬰兒進行系統監護和保健,是降低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及發病率的主要措施。從 834例產婦系統管理分娩結果分析來看,得到系統保健管理,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從而降低產科并發癥及難產的發生,也控制了子癇的發生。使有高危孕產婦轉向正常產婦,體現孕產婦系統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經過孕產婦系統管理,降低圍產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
3、從以上分析結果來看,為了達到孕產婦系統管理目標,特別是基層,各級衛生部門領導必須重視孕產婦系統管理,進行分級管理,明確責任,建立好網點,使孕產婦系統管理達到最佳預期效果。
4、利用各種宣傳形式進行宣傳,孕婦學習班,電視廣播、講座等宣傳方式,讓婦女懂得孕產婦系統保健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
以黨的十精神為指針,堅持“科學發展觀”,結合我縣實際,利用務實進修、全科醫師培訓、學術交流、遠程教育等措施開展人才系統培養,努力提高全縣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和服務能力,不斷推動全縣衛生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培養對象
全縣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技術人員為主要培養對象,重點突出以下方面:
1.以醫療、預防、護理為重點;
2.以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為重點,兼顧縣新區人民醫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婦幼保健所;
3.以45周歲以下人員為重點。
三、實施項目
(一)進修培訓。1.每年衛生局均安排1-2名管理人員參加省級培訓,對新上任的單位副職以上人員要求必須參加培訓;2.每個鄉鎮衛生院根據實際安排1-2名衛技人員(婦產科人員優先安排,兼顧信息、預防、保健人員)到縣新區人民醫院或省市級醫院、預防保健機構務實進修6個月;3.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婦幼保健所安排1名專業人員赴省市進修學習2-3個月;4.村衛生室須派出一名有執業資格、有進取心的村醫到鄉鎮衛生院務實進修3個月,成績優秀的村醫可選送到縣新區人民醫院務實進修6個月。
以上人員在進修培訓期間,每人每月補助500元,婦產科醫生每人每月補助800元,基本工資由原單位正常發放。
(二)鄉、村人才交流。衛生院的臨床一線人員每年定期到村衛生室服務不少于2個月;在縣新區人民醫院務實進修合格的村醫,每年定期到所轄衛生院從事臨床工作不少于4個月,人員工資和績效由所在鄉鎮衛生院發放。
(三)轉崗培訓。凡是注冊為“全科醫生”的執業醫師,從2014年開始,利用三年時間進行為期一年的全脫產培訓,每個衛生院原則上每年選派一名“全科醫生”參加培訓,培訓基地為縣人民醫院、縣新區人民醫院。參加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的學員工資在原單位正常領取,另外每位學員每月補助500元。
(四)全科醫師培養。新錄用的醫學類臨床和中醫本科生、大專生必須分別參加“5+3”和“3+2”全科醫師培訓模式,培訓基地分別為縣人民醫院、縣新區人民醫院和市中醫院。培訓期間,學員工資由原單位發放,其補助費用按照省、市相關規定執行。
(五)學術交流和專題學術講座。鼓勵中高級職稱醫務人員參加省內外醫學學術交流。經醫院批準赴外參加重要學術交流活動并按規定取得學分的,其往返差旅費及培訓費用由原單位報銷,同時,縣衛生局給予每例次500元的獎勵。
聘請專家來進行專題講座,省級3000元/人·次,市級1000-2000元/人·次,縣級500元/人·次;講座后需要考試的,出卷費用每例次200元。
(六)學歷教育。鼓勵在職衛生技術人員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歷層次,對獲得醫學類碩士、本科、大專學歷的人員,分別補助15000元、6000元、2000元。對以全脫產、半脫產等方式取得相關醫學類學歷的,在讀期間所在單位發放基礎性工資,其績效工資在畢業后一次性領取。
(七)科研、論文。鼓勵開展科研項目,撰寫學術論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項目可分別獲得50000元、30000元獎勵;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項目可獲得20000元、15000元、10000元獎勵;獲市級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項目可獲得10000元、8000元、5000元獎勵。
在SCI、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醫務人員憑論文原件,每篇論文分別獎勵人民幣5000元、3000元、2000元。
(八)中、高級職稱項目。縣級醫療衛生單位中級職稱晉升為副高級職稱的人員,給予獎勵600元/人;副高級職稱晉升為正高級職稱的人員,給予獎勵800元/人。鄉鎮衛生院晉升為中級職稱的人員,給予獎勵800元/人;中級職稱晉升為副高級職稱的,給予獎勵1000元/人。
(九)執業資格。畢業后第一年考取執業助理或執業醫師資格的,獎勵1000元/人;鄉村醫生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獎勵1000元/人,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獎勵2000元/人。
以上各項補助費用、獎勵資金,除特別標明外,均從“人才培養基金”中支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人才培養的工作領導。成立由縣衛生局局長任組長,任副組長,辦公室、監察室、規財科、人事科、醫政科、中醫科、衛協會、相關醫療衛生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人才培養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項目督導認定和基金使用監管。
把病歷存在移動終端里
拿Lisa的一次病在他鄉的經歷來說。第二天一早要交A科目的小組作業,下周一要交B科目學期論文,偏偏在這個周三的晚上,Lisa突發高燒。現在對于Lisa來說。最恐怖的甚至不是持續了兩周的低燒突然爆發成了高燒,而是如何在明天成功請到病假,既讓A科的老師體恤突發疾病,又讓B科的老師同意論文延期。
給兩位老師發了病情陳述的郵件后,Lisa開始播社區醫院的急診電話請求醫生上門服務。然后聽天由命地等了3個小時,出診的醫生終于提著小藥箱敲門了。從拿出溫度計到收起聽診器,整個看病的過程不到5分鐘。最后,醫生拿出一個像拉卡拉一樣的東西指指戳戳,留下兩盒藥和一句話:“吃過藥就休息吧,明早去社區診所復查,已經預約好了。”
第二天,退了燒的Lisa走在去診所的路上不停地提醒自己,一定記得補一份病歷,沒有病歷拿什么請假?誰知竟然換了個醫生,而且如果想開具病假證明竟然要交10英鎊手續費,Lisa別提多絕望了。這時,新醫生給她打印了一張紙:“這是昨晚和今早你的病歷,可以拿這個試試,有的學院不強制開具病假證明。”病歷?難道昨天醫生手里的“拉卡拉”是電子病歷的終端?
所幸學院對學生還是很信任的,沒有多糟蹋10磅。更令Lisa喜出望外的是,一周前在校醫室就診的記錄也有聯網顯示,證明她已經是“久病之身”,論文拖著沒完成情有可原。就是這樣,從登記了社區診所開始,作為一個合法居民,Lisa的信息已經進入了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的數據庫,她的每一次預約、就診、用藥,都記錄在數據庫中,可以隨時調用。這樣一來,要偽造病歷也變得不容易。
電子病歷的好處還不止這些。相信很多人都看不懂拿在手里的處方和病歷吧,醫生們顯然都是速寫高手,只是一手狂草不管好不好看都不好認,有了電子病歷,就可以免去這項煩惱。藥房不用費力辨認處方,醫生查房的時候也不用抱著一摞病歷翻前翻后,只需要報上姓名和醫保號,你和醫藥打交道的點點滴滴就一目了然了。
不僅是文字數據,隨著移動設備分辨率的增強,CT等影像數據也可以方便地查看。這更加重要,因為即便有人謹慎到隨身帶著病歷本,也不可能隨身帶著CT片。而iPad的視網膜技術如果僅僅用在海底撈里點菜不是太浪費了嗎?
APP幫人們自助保健,遠程就醫
相關的系統可以裝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里,讓醫護人員實現網絡化交流。那么醫醫、醫患和病患之間的交流是否也可以進行呢?鑒于現在醫生嚴重短缺,有沒有什么技術能夠幫助人們在醫療保健方面也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APP供應商們顯然不會對這一大片市場坐視不理。
通用電氣公司(GE)就和著名的在線健康社區網站Med Help合作推出了免費的APP“Sleep on It”。這是一個自助保健應用,把睡眠跟蹤器與手機鬧鐘結合到一起,通過跟蹤人們的睡眠模式,計算出其每晚所需的、能夠最有效恢復體力的睡眠時間,并為用戶量身定制睡眠質量月歷。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Med Help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醫患、病患溝通論壇。用戶在這里提出自己的健康類問題,會有Med Help簽約的醫生或者志愿者給予解答。除了睡眠軟件,GE和Med Help還曾推出過一款針對準媽媽的APP“I’m Expecting(在孕中)”。這個應用可以記錄孕婦孕期的體重增長及孕癥,還可以把問題張貼在社區,獲得其他熱心準媽媽的回答。目前在iTunes商店,它已經是最受準媽媽歡迎的下載應用。
但如果僅僅是給手機安裝軟件,就只是APP領域的產品擴展了,沒什么顛覆性。現在各大科技公司的科技狂人們,正在將手機等移動終端本身變成聽診器、血壓儀、超聲儀等等。結合手機的普及率和智能化,過不了多少年,用戶和手機的語音系統之間的對話就不再局限于“這條路怎么走”、“那家餐館的招牌菜是什么”了。而是手機里的私人小護士提醒你,今汞的血壓有沒有超標,近一個星期的身體狀況如何,應該注意哪些健康問題。
愛立信的Mobi Health目前正在歐洲進行測試,該系統以PDA為依托,通過藍牙技術與放置在人體上的傳感器進行連接,將傳感器獲取的病人數據,通過無線電話網絡系統傳輸給醫生,供診斷咨詢及治療監護使用。話說如果這一套技術得以普及,每個社區醫生都能直接和自己負責的社區居民時刻保持聯系,Lisa就不用在宿舍里足足等了3個小時才把出診的醫生盼過來了。當體溫沖上40℃的時候,她的醫生應該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同時這個消息也被同步進NHS系統。如果這樣,看急診就能夠免去一系列繁瑣的手續。
2基于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崗位能力的課程內容改革
2.1課程改革目標
現代醫學教育培養的臨床醫學(全科方向)學生應該滿足基層民眾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滿足基層醫療機構對從業人員應具有的基層衛生服務的崗位能力要求,滿足衛生行政部門對基層衛生服務的要求,滿足國家衛生事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醫藥衛生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創新能力要求,并能在畢業后盡快通過國家執業醫師(助理)考試,取得醫師執業資格證書。
2.2課程內容改革目的與理念
臨床醫學開設的預防醫學課程,多沿用的是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五大學科課程的壓縮版,知識缺乏整體性,強調理論知識,忽視應用型、創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養,也忽視了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相結合,畢業后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工作需要和自身職業發展需要,難以滿足居民及國家對他們職業能力的需求。在課程內容改革過程中,應結合基層醫療機構衛生人員應具備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作為執業醫師應具備的專業能力、衛生行政機關要求的衛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職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素養,發揮預防醫學的學校課程教學內容對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社區科研、專業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的引領和儲備作用。所以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要兼顧多方要素,摒棄過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由知識帶來的受教育對象的知識、能力、思維模式等的全面發展,摒棄過往為工作而工作的態度,轉化為工作是我的能力體現,推陳出新。
2.3課程內容改革實施思考
預防醫學涵蓋的的五大學科,看似一盤散沙,其實他們都緊緊圍繞著“健康”這一主題。結合新時代公共衛生主題,在預防醫學課程內容改革中應緊密結合臨床醫學、全科醫學,以及強化學科內部知識間的兼容、滲透與連貫。既然他們都屬于醫學這個大的學科體系,他們之間就一定有著必然和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改革中,將內容可以分為六個模塊,第一模塊為現代健康觀即緒論部分;第二模塊為健康影響因素研究即原環境與健康;第三模塊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蓋醫學統計和流行病學;第四模塊為健康相關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原預防與控制。添加第五模塊健康相關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第六模塊健康相關行政管理。通過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強化現代健康觀,并將預防醫學觀念、知識和技能貫穿到整個社區衛生服務、基層醫療服務、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和終身醫療服務(活動)中去。
2.4課程內容改革實施實例
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的各種職業能力融入預防醫學教學中,是本次課程內容改革研究的重點之一,以基層慢性病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為例。第一部分學習認識三級預防的開展在高血壓的預防、治療和康復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學習完后,總結和思考“高血壓發生的危險因素(自然、職業、飲食、心理、社會、行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壓、如何在社區開展高血壓的三級預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壓的社區考核,指標計算方法、社區高血壓調查報告、本地區的高血壓流行病學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壓的社區控制干預(社區危險因素、干預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據社區人群社會—心理—生物特點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和實施方案、社區管理方法、分析社區服務能力和服務提供與服務需求,提出改進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壓防治相關政策、法規與衛生服務。課程學習最后,學生結合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全科醫學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健康與衛生問題,通過查閱論文、教師指導開展學術研究和/或論文撰寫。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醫藥活動。
在文明出現的初期,醫療活動是由神職人員兼任的,對疾病的解釋和治療往往帶有宗教的色彩,后來,逐漸分化出以醫療為專業的醫務人員。隨著文明的進步,哲學思想逐漸替代神學的解釋,疾病不再被視為鬼怪的加害或神明的懲罰。
現代醫學包括許多學科門類,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為人類醫療保健服務。醫學的范圍還在不斷擴大,一切有助于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知識和技術,都會成為醫學的內容。但目前而言,醫學的專業大致涵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這四個主要專業。而其中又以臨床醫學與我們最為息息相關。
臨床醫學是醫學中研究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的各專業學科的總稱。它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從整體出發結合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和病理過程, 進而確定診斷, 通過治療和預防以消除疾病、恢復病人健康。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 重點在診斷與治療疾病。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都屬于臨床醫學。
臨床醫學的王牌――八年制
提到臨床醫學,就不得不說說臨床醫學的王牌專業――臨床醫學八年制。早在1917 年,協和醫學院就開辦了臨床醫學八年制,2004 年試辦8 年制的學校擴大到10 所,現國內已有14 所大學開辦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八年制,顧名思義,總修業年限為八年,實行八年一貫制的教學安排。包括公共基礎課程、醫學基礎課程、臨床醫學課程、臨床通科實習、臨床二級學科實習、科研訓練、論文答辯等。各個院校對各階段的學習時間安排均有所不同。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將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M.D.)。
但考上了臨床醫學八年制,并不等于進了“保險箱”。各大學在實行八年一貫連續培養的同時,都會實行質量監控,確保各階段的培養質量。在公共基礎課程、基礎醫學和研究生培養三個階段分別設立出口,對不能達到學校規定的相應要求或本人不愿進入下一階段學習的學生,將實行分流或淘汰。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予以轉專業、本科畢業或結業;按學生實際達到的專業水平授予學士學位(或不授予學位)、授予碩士學位等。另外,臨床醫學八年制對學生的英語要求也較高,醫學的國際交流是很頻繁的,當今醫學最發達的歐美地區,研究論文都是用英文撰寫,要緊跟上醫學發展的步伐,英語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
醫學生――理科生中的文科生
在醫學院的課堂上,很少有一門課是由一個老師從頭講到尾的,都是這個老師講幾章的內容,再換另個老師繼續講。因為術業有專攻,學校基本都會分派每個老師講他最拿手的部分。老師不同,上課的方式也就不一樣,或照本宣科,或融會貫通,每個同學對老師授課方式的接受程度同樣也不同,喜歡的就多專注一些,不喜歡呢,靠課后多看看書也能補回來。最重要的是課后多向老師提問,哪怕是關于人體有多少塊骨頭的問題,老師也會解答的。
說到考試,醫學是理科中的文科,這話一點不假,從人體解剖的解剖結構、標志,生理生化的各種反應原理,到內外科的各種疾病的體征、臨床表現、診斷依據、鑒別診斷等,都要記得很清楚,這些不是靠公式定理就能推出來的。舉個例子:三羧酸循環。高中生物課提到的時候,也只是畫一個綠圈圈一筆帶過;進了醫學院,卻成了每年生化考試的必考題。如果不把三羧酸循環的8 步反應的底物、產物、關鍵酶等內容都記住,就很可能拿不到分。而且醫學生考試突擊是不靠譜的,要想在考前兩個星期之內背完2000 多頁的內科學,那就是天方夜譚。真到臨考試了,腦子里沒料,信什么哥都不給力。除了考試,到臨床上,跟著教授查房時,教授們都喜歡當著病人的面即興提問管床醫生一些關于病人病理上的問題,答對了,病人會對你仰慕三分,要是答不出來,就算教授不給你擺臉色,你在病人面前也會無地自容。
一個人一旦選擇了學醫,就是選擇了一條終生學習的道路。突然爆發的甲流,新出現的超級細菌,研究了多年仍未攻克的癌癥等,都需要經過不斷研究,不斷更新知識來認識他們、戰勝他們。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在醫學領域體現得淋漓盡致,即便是老教授,在空閑的時候,都還得抱著一本專業書在看。
多年來,市婦幼保健院影像診斷科副主任兼超聲科主任。勤奮好學、刻苦鉆研、技術精湛、廉潔行醫,作為醫學影像科(超聲科)學科帶頭人,影像天地孜孜以求,以高度的責任心和高尚的人文素養,胎兒心動圖等多項技術方面成績斐然,并注重科室年輕醫生的傳、幫、帶,使得我院的b超診斷的多項技術處于全市領先水平,一些特色項目的診斷上達全省先進水平。先后被評為—院“十佳醫生”院“崗位能手”
梅花香自苦寒來”畢業于大學婦產系,寶劍鋒從磨礪出。婦產科工作5年后轉攻超聲醫學,克服了影像基礎差的弱點,常常到醫學院圖書館找資料,并將資料上的案例與實踐結合起來,提高診斷水平。多年來,養成一個習慣,即每天帶一網個問題下班、帶一個問題上班。工作中,一些特殊病例促使他思考,例如胎兒內臟反位合并心臟畸形,雖然重要診斷已明確,但診斷是不是文秘雜燴網全面,不是規范,該畸形會不會是某綜合癥的一部分,這些都是經常思考的問題,經常查資料學習,以理論證明實踐;同時他又會將在學習過程中的理論知識,日常的實踐工作中加以佐證和體會,良好的學習、工作習慣,日積月累,使得他技長于人。
就是這樣一名醫生,一名成功的醫生總是善于在自己未知領域不斷學習、不斷拓展、不斷嘗試。總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并且勤于分析,善于總結,帶領下,使得科室內的診療項目在不斷增加的同時,診斷符合率高,無因差錯引起的醫療糾紛。和科內一位同志在市內率先開展了三維超聲檢查,胎兒系統性超聲檢查,胎兒畸形檢出率一直居于市內領先水平,經常有未在院建卡的孕婦爭先筑后地預約進行三維超聲檢查,為我院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胎兒超聲心動圖技術要求高、難度大,主任在完全自學的情況下熟練地掌握了這項技術,科內第一個明確診斷了1例復雜性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現已診斷出胎兒先天性心臟病19種,其中1例含6種心臟畸形;省人民醫院超聲心動圖室學習3個月,克服學習前無任何實踐經驗且學習時間過短等困難,圓滿完成了學習任務,回院后開始對遇到復雜先心病進行單獨診治,工作實踐中,周主任又深刻地領悟到嬰幼兒超聲心動圖工作的開展促進了胎兒超聲心動圖水平的提高,二者是同一技術在人不同時期的應用,成功地診斷出一例罕見的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弓離斷)因診斷及時準確,幫助患兒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成功救治,受到患兒家長的高度贊譽;底,周主任又在上海華東醫院學習高強度聚焦刀(超聲刀)治療技術,通過5天的學習,回院后治療率為85%后經一年的摸索,院子宮肌瘤超聲刀治療有效率提高至93%院超聲刀治療的順利開展受到華東醫院專家的重視,受邀在國家經繼續教育項目“腫瘤三維適形精確靶向治療”學習班介紹,完成關于超聲刀的論文4篇,并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規范,明確了適時結束治療的聲像判斷標準,找到引起血尿、神經損傷兩種常見不良反因的原因,促進了院超聲刀工作的順利開展,目前我院超聲刀治療水平已達省內先進。正是由于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至今,院在質控范圍內的胎兒畸形誤診率為0僅上半年,主任就診斷胎兒畸形48例,涉及41種畸形,本人承擔著較多的市內胎兒畸形會診工作,而且科內的各項工作也處于全市領先水平,市產前診斷中心評選中,該科的工作受到省內專家的好評;今年創建三甲婦幼保健院工作中,b超室通過省評審組預檢,同時該科克服工作量大、人員少等困難,順利實現全彩超化24小時b超檢查。
能夠服務的對象畢竟有限,主任深知個人的水平再高。只有讓更多的人掌握先進技術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患者。幫助科內年輕醫生學習并掌握了新生兒頭顱超聲、經陰道盆腔囊腫穿刺治療技術,幫助一名年輕醫生掌握了胎兒系統性檢查技術,遇有疑難少見病例,立即組織科室在崗人員集中學習,如最近遇到病例即有陰道斜隔綜合癥、胎盤植入、子宮下段切口妊娠、胎兒心臟完全性大動脈轉位等病例,這種臨時性的業務學習方式,得到同事的一致好評,不僅有益于科室整體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學習氛圍的形成,科室內營造了輕松、和諧、團結、向上的工作學習氛圍,周主任本人也率先垂范,產前診斷技術”獲市新技術引進一等獎,國家、省、市級雜志上多篇,并積極指導科內醫生撰寫論文。
二、培養目標和任務:
結合《幼兒園指導綱要》,從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更新教育觀念,加強對教育新理論,新知識的學習,通過多種途徑使教師迅速成長成熟起來。通過一年的培訓,力爭使每位教師在政治思想、師德修養、業務素質和教學育人的實際工作能力方面達到合格水平。在此基礎上,培養一批有較高的理論與實踐能力的骨干教師隊伍。
三、培養對象:
全縣幼教工作人員,堅持政治上高標準,嚴要求;業務上壓擔子、放手使用;生活上熱情關懷,為他們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促使他們上一個臺階。
四、具體工作措施:
(一)加強全體教師的思想建設,把師德修養放在首位。
組織全體教師學習《規程》、《綱要》、《幼兒園管理規范》、《幼兒教師行為規范》等教育、德育綱領性文件,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等,用正確的思想和理念激勵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敬業愛幼,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崗位的思想觀念。
(二)通過以老帶新結隊子,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素質。
教師專業知識、教學技能、教學藝術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是做好教師工作的基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首先要提高教師的素質,因此,我們把青年教師的業務能力作為培訓重點。
在培訓中,將用“以老帶新,以優帶新,以學促新”等方式,牽動教師隊伍業務素質的整體提高。開展“師徒結對”試點工作,簽定“師徒結對”協議,用互幫互助,共同成長的方式發展教師隊伍。我們將通過骨干教師對青年教師的跟蹤培訓,即指導備課——聽課——評課——總結等環節,推進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不斷提高。
(三)加強教科研培訓,提高教科研能力。
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引導教師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實際,開展教科研活動,展開教育教學的研究,學期結束圍繞這一方面撰寫論文和教學心得。
(四)狠抓教學常規,在備課與上課、聽課與評課等方面著重指導。
(五)做好其他人員的崗位培訓工作。
后勤組做好保健醫生、保育員、廚房工作人員的在崗培訓工作,緊緊圍繞教育教學中心工作,將提高服務質量,服務態度,服務水平作為重點,力爭使人員素質得到提升。
五、月份工作安排(主要安排培訓內容)
2月
制定新學期幼兒教師培訓活動計劃
3月
組織幼兒教師優質課展評,
培訓教師如何組織教育活動,備課、上課、評課。
指導青年教師活動(聽課、評課)
走出去、請進來教學觀摩活動。
4月
幼教校長、園長培訓
5月
幼兒教師舞蹈培訓
6月
幼兒教師業務培訓
7月
幼兒教師活動設計、 論文評比。
8月
參加市暑期教科研培訓
9月
保健醫生、保育員、廚房工作人員的在崗培訓
專家講座或外出參觀學習。
10月
幼兒教師技能技巧比賽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