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6: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古文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必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或通過展示具體的圖像實物,或運用藝術的語言、和諧的音樂、生動的影像視頻,創設教學情境,渲染情感氛圍,使古代文學作品形象化,使學生如臨其境,自然而然地被教學情境與文學作品吸引觸動,引發共鳴,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可由教師創設,但更應該由教師引導學生去想象、創設和實踐。建構主義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這種意義,只能通過學習者自身積極主動地參與來實現。情境教學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框架,由傳統的教師的“教”為中心改變為學生的“學”為中心,由傳統的“教師要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自己要學”。實踐證明,只要引導恰當,學生是非常樂于參與教學活動的,并從中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興趣。情境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古代文學教學質量。
(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把中國古代文學知識意蘊內化成學生的素質,轉化成學生的能力,是這門課程的關鍵與難點。傳統的講授法,通過教師系統完整的講述,能使學生接受系統完整的知識,有其獨特的優勢。但講授法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側重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學習,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在情境教學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空前提高。他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充分感受古代文學的魅力,各方面的能力與素質都能得到提高。例如,學生通過誦讀、感悟、鑒賞與背誦古代文學作品,對作品內涵與語言的把握能力、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學生參與改編、排練、表演古代文學作品,對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對作品的理解、表達、再現與表現等能力也必然有所促進。通過表演過程本身,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組織、應變、溝通能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與交際能力。在師生共同對古代文學優秀文化精神的挖掘闡釋過程中,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藝術鑒賞能力。這些能力素質的培養,能夠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促進教學相長,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在傳統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在學生面前是知識的壟斷者和傳授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學生是被動接受的學習者,依賴心理強,創造性缺乏。教師上課一味講授,學生一味抄錄筆記,師生之間的真正互動交流非常少。情境教學的出發點是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自覺改變角色,向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參與者等角色轉變;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被填灌的對象,而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之間已沒有嚴格的界限,二者處于平等地位,在教學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促進。這樣,思維的火花不斷生發、碰撞,學生從教師的精心引導中得到啟迪進入更深廣的學習領域,而教師也有可能在學生語言思想的觸發下獲得新的思路,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教育境界。在情境教學中,師生發揮各自的潛力,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共同成長,平等對話,尊重對方。因此,這種民主、平等、積極的師生關系,即導向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
二、情境教學法在古代文學課程中的實踐運用
高職高專院校古代文學的課程內容和設置,為運用情境教學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趯W生的素質與教學課時所限,高職高專院校的古代文學課程不像一般的本科院校以文學史為主以文學作品為輔,而是以文學作品的學習為重點。古代文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最精美的文化藝術樣式之一。文學即人學,古代文學作品內容豐厚,形式優美,具有深邃豐茂的思想情感蘊涵,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之魂。古代文學作品大多采用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情感的渲染力與畫面的表現力度相當強。因此,古代文學教學適宜借助情境教學,寓教于樂,知行合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它要求從教學目標出發,創設以形象為主體的、富有感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再現文學作品提供的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提高學生的興趣維度,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如學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詩情畫意的語言描繪江南四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的壯麗與煙花三月春意濃郁的情景;也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詩歌的情境:江水茫茫,煙嵐濛濛,沙鷗點點,桃紅柳綠,繁花似錦,我們的詩人李白佇立江邊,久久凝望著漸行漸遠的“孤帆遠影”。在這個畫面的襯托下,投影出詩歌原文,同時播放背景歌曲《煙花三月》。指引學生通過想象的情景或創設的生動形象的情境,把學生一步步帶進李白與孟浩然兩位詩人之間純潔美好的朋友情誼的獨特意境中。通過自身的感知,觸發想象和聯想,學生才能深刻地領悟文學作品的情感內涵和藝術形式?!斑@樣聯想式、情景式教學,給予學生的不光是知識,還有思想的啟迪、情感的熏陶,這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無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痹谡n堂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蘇教版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黃鶴樓送別》,對比彼此對詩歌創作情境的想象與描繪,體會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進一步拓深學習的內容范疇。像蘇軾《水調歌頭》這樣膾炙人口的名篇,教師完全可以放手,引導學生自己創設教學情境。在課堂學習前,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如何創設情境,如何尋找所需資料。在課堂實踐中,學生以王菲《但愿人長久》歌曲導入,渲染情境,提高學習興趣。通過古詞新唱,學生陶醉其中,隨意跟唱,不經意地融入詞人描繪的意境之中。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詞人在詞中流露的復雜感情和樂觀豁達的情懷。教師從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突出“思念”,抓住蘇軾在詞中的情感變化,激發聯想,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理解詞中蘊含的深刻哲思。有的學生還收集了有關“月亮”或表達“思念之情”的古詩詞,進一步拓展閱讀學習。古代文學作品大多意境優美、情感蘊含豐富,非常適合運用情境教學法,采用音樂渲染情境、圖畫視頻再現情境等方式,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情境,提高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力,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情境教學,不只局限于音樂渲染、圖畫視頻再現,還可以進一步改編表演,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想象、情感和創造投入到創設與感受作品的情境之中。
戲劇、小說、散文和敘事詩歌的教學,很多大適合進行改編表演,這些文學體裁的作品的藝術性、形象性、表演性較強,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學生通過改編、表演,能夠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作品思想內涵、藝術風格和人物形象,成功地表現、再現作品。例如在講授《紅樓夢》時,我們把一個班分為兩個小組,要求把第三十三回寶玉挨打內容改編為課本劇,分角色表演。這個提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作熱情,他們利用課外時間積極思考討論,寫劇本,進行排練。改編作品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們自主學習、接受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在課堂表演過程中,學生生動地演繹了他們心目中的每個角色,把劇情的情節發展演繹得非常具有層次感。賈政看到寶玉煩悶惶悚的模樣本來就有氣,接著忠順府派長史官來就琪官之事污蔑告狀寶玉,再加上寶玉的異母弟弟賈環污蔑寶玉企圖丫頭金釧導致其跳井自殺,父子之間的矛盾沖突越來越激烈,嚴父教子的一場毒打不可避免。演員認認真真地表演,旁觀的學生津津有味地觀看,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現場情境中,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有了更深的理解。賈政愛聽信讒言、易于動怒的封建家長;寶玉有蔑視封建禮教與仕途經濟,同情下人的叛逆性格;王夫人的以哭造勢,以退為進;賈母的譏諷威脅、唯老獨尊;寶釵的溫柔、做作與心機;黛玉的深情相與、體貼勸慰……甚至連只有一次出場的小人物——寶玉急得跳腳時想拉的報信者老姆姆的耳聾可笑,這些人物的特點都被學生表演得相當到位。可見,學生在閱讀作品、把握作品內容、揣摩人物性格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學習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姚紅等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探討》中指出:“表演法運用得當能促進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使學生學會創造性地學習,自主地建構知識和拓展思維,進一步準確地體味中國古代經典作品的魅力,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節發展和社會環境以及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的社會意義。”甚至連一些簡短小詩也有改編與表演的張力和空間,學生們可以通過改編表演形式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和精髓。例如學習岑參的《逢入京使》,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發揮想象,分組設計表演,要求有文言版、現代白話版兩種版本。筆者所任教的2011級語文教育1班的幾位同學生動還原詩歌意境,表演極為出彩?,F代白話版的表演,詩人岑參首先以風塵仆仆趕路狀出現,不時轉頭回望,舉袖拭淚。接著通過畫外音介紹當時場景與詩人復雜的思想情感:詩人趕赴西域,渴望在邊疆建功立業,不由豪情萬丈;然而長路漫漫,回望故鄉來時路,思鄉愁情不免襲上心頭,思鄉的淚水擦也擦不完;忽然馬蹄得得,入京使者騎馬出現。岑參定睛一看,不由得高興萬分,居然還是老朋友!然后,岑參與老朋友一番寒暄:“韋兄,好久不見,你這是回京城嗎?”“岑兄,別來無恙!我正返回京城!離家日久,甚是想念。岑兄,你這又是上哪兒呀?”……天色漸暗,兩人不得不分開繼續趕路。岑參本想托老朋友捎平安家書回去,偏偏沒有紙筆,只好捎帶平安口信。最后,二人依依不舍地告別,各奔東西……學生通過藝術的想象與聯想,融入自身感受,與詩人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使古代文學尤其蘊藏的豐厚思想文化內涵以鮮活豐盈的姿態存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樣,學生能夠更為準確地把握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為文化傳承創新奠定基礎。“讓學生從意境的再現中結合獨特的審美感受再造個性的審美意識,這種效果遠超我們字斟句酌的教學效果?!痹姼枨榫车膭撛O與表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熱情空前提高。本課題組成員曾多次在所任課班級組織過學生創設文學情境與表演,這樣的課堂備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較好。
一、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模式芻議
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模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構。其一,學時設置上,實踐學時和講授學時要進行有機整合,既要有一定的區分度,也要強調二者的可溶性。就前者而言,實踐教學與課堂上的講授教學有本質的區別。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學科,中國古代文學涉及到眾多的作家、作品,其沒有講授學時是不可能的。實踐學時只能是講授學時的有益而必要的補充。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實踐教學與講授教學二者在本質上并不矛盾,實踐的過程也需要教師必要的指導,講授的過程,也是實踐的另一種模式。二者的融合,能夠加強彼此所強化的領域,對學生的理論與實際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其二,要探索有意義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教學方法。目前,工作在第一線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師,對實踐教學的方法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并有了較成熟的案例,諸如古體詩詞的寫作、古籍文獻的整理、經典敘事文學的排演、古詩文的誦讀與傳唱等。任何成熟的教學模式,都需要有相應可行的教學方法作為支撐??梢哉f,中國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方法是統攝整個教學改革的靈魂。從教學實踐中得來,應用到實踐教學終曲,是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方法得以成熟的唯一選擇。其三,重視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中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關系的協調。理論上的宏觀建構,或許不能保證微觀與宏觀的完全一致性。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如果微觀教學現實與建立的宏觀模塊不能完全一致的話,會導致一系列因素的隨之變化。沒有基本固化因素的存在,教學模式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協調教學過程中宏觀與微觀的諸多因素,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所要注意的問題之一。
二、個性化考查與中國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
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模式的建構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課堂上的閉卷考試或者開卷考查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基本要求。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對課程考查的改革,理應得到一定的重視。所謂的個性化考查,指在課堂的常規教學和實踐之后,根據具體作家、作品或文學史現象,創造性地針對某一可操作性題目,進行考查問題的建構,問題要具有新鮮性和趣味性,其答案一定是開放性的,從學生的作答中,可以看出,其對專業的理解,以及對專業延伸部分的操作能力。中國古代文學的個性化考查的模式建構必須遵從以下原則。首先,無論是多么開放性或富有趣味性的問題,必須以文學原典或文學史基本史實為依據。其次,個性化考查的題目設置要合理,以便給學生留出盡可能大的思考空間,并且這種思考盡量涉及到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最后,個性化考查切忌隨意性。教師要認真思考,要像備課一樣準備考查內容。個性化考查的實施,對教師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師的思考維度要跳出文學史固有的局限,要嘗試以當下的眼光,以大文學視角,重新審視并梳理原本的文學史基本事實,要讓作家作品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流淌在文學歷史中的血脈。只有教師具備了多維思考的能力,學生才有可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提高,有所創新。當然,無論我們如何強調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實踐性,考查的獨特性,我們都不能忽視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對文學原典的通讀和背誦,是我們進行個性化考查的前提。“通讀、背誦重要的古籍和詩文名篇,似乎很笨,其實最巧。巧就巧在用力較省而收效較大:既提高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又扎扎實實地擴大了知識領域,而寫作能力、記憶能力和藝術感受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真是一舉數得!”個性化考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問題找尋答案,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并不枯燥,且趣味橫生。在此基礎上,個性化考查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生不僅在學習知識,而且能夠運用現有知識,解決與學科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在解決過程中,知識與能力得到了相溶和轉化。
作者:高政銳鄧福舜趙麗單位:大慶師范學院文學院
對于小學生而言,故事在課堂教學中的魅力較大,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過程中講故事容易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注意將數學問題穿插于故事中,應用故事教學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進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同時,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深刻記憶,這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回想、思考、探究,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素養。
1.2發揮教育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既能讓學生在故事中學到相關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故事寓意及人生哲理,在潛移默化中灌輸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的思想,幫助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更好地成長。
2故事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2.1注重故事的選擇
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故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故事對小學生的影響力巨大,須注意對故事的選擇。對小學階段故事的選擇,不僅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同時還要有利于小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及終身發展。例如《葫蘆兄弟》、《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等,這些故事中都含有與數學問題相關的數字,教師通過選擇這些故事應用于數學教學中,不僅與學生特殊的心理各年齡特點符合,同時也能幫助小學生分清善、惡、美、丑,有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奠定良好的基礎。
2.2將數學問題融入故事中
講故事既然當做一種教學方法應用于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學會有效將故事與教學進行有機結合,注意將數學問題融入到故事中。故事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問題融入到故事中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進行一年級加減法(10以內)的教學過程中,若簡單地對學生描述“2+5=7”或“6-3=3”,然后便要求學生記住,然而這種方法不能幫助學生理解,自然是很難記憶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應用講故事的教學方法,將這些數字融入到故事中,以加強學生的理解,便于深刻記憶。
2.3把握故事的講述時機
在教學中引入故事雖然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教師在應用這種教學方式時,應注重把握故事的講述時機。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故事時,應結合教學課程的進度,適當選擇講故事的時機,且不能占用一節課中大部分的時間甚至是整節課的時間來講故事。以免學生太過于關注故事,而忽略了學習。同時,數學教師還要學會靈活運用和變換故事,巧妙地將教學內容與故事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該課時應運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或將故事結合其他教學方式(如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合作教學等)展開教學。而不是每節課都運用同一個故事、同一種教學方法,以免不能達到故事教學的目的。
2.4注意故事的創新性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故事時,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及小學生的心理及年齡特征,對故事有所創新。如一些故事過于深奧、冗長,教師可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將故事進行整理、改編,最后轉化成一個簡短精湛、易于小學生理解的小故事。而有些故事則因其普遍被講授而失去了新鮮感,致使學生提不起興趣,難以達到故事教學的目的,教師則應注重對故事進行創新和改編,對傳統的故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引經據典,增強魅力
要想提升作文語言的魅力,一靠生動形象,二靠文化特色。如果語言既有形式上的生動形象,又有內容上的文化內涵,就能一下使文章變得厚重起來。因此,在作文中正確、巧妙地運用一些經典的東西,會使文章更具魅力。如在痛苦中執著,我們可以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迷惘中追求,我們可以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豁然開朗,喜獲豐收時,我們可以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庇秩鐚懙酱翰タ梢迷娋洹按翰ヒ涣K?,秋收萬顆子”;寫到螢火蟲可引用詩句“輕羅小扇撲流螢”;寫到荷花可引用詩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到秋天的楓葉時可引用詩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如果覺得經典古詩詞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適當改動,表達效果更佳:市場上看到兩位婦女較勁,一學生這樣表達“黑云翻墨未遮山,‘唾沫’滿天落臉盤”;弟弟年齡小,卻是萬分“奸詐”,一學生慨嘆“老媽呀老媽,您老人家真是‘不識老弟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一家中’”;考試前夕,一學生這樣改動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考試快到了,復習不慌張!”……
一、課堂教學質最測評綜述
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是課堂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照教育目標的評價標準,對教師教學效果、完成任務等情況進行科學分析的綜合過程;也是對教師實際課堂表現與理想目標作比較的過程。向課堂要質量,是廣大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學課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顯得十分重要。課堂教學質量是教師、學生、教學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但教師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大多數學校在期中及期末的時候都進行教師的教學質量測評,旨在了解學生對老師課堂教學的評價,能夠對以后的教學活動進行改進,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測評對象和方法
(一)測評對象。選取云南財貿學院統計與信息學院2004-2005年上半學期任課教師為測評對象,其中任課教師為28人,課程為20門,收回有效問卷2954份。
(二)測評方法。采用云南財貿學院編制的咤教師教學質量測評表》問卷。測評指標體系共包含授課內容、專業知識、教學態度、教學技巧、能力培養等五個基本的測評指標,要求學生根據聽課的實際感受,在描述結果的相應欄目中選擇一項(例如:指標有1,2,3,4,5個分值,五分是最高分,依此類推),每項得分越高,說明對教師教學評價越高。測評過程在老師的監督下,學生進行無記名的打分。
(三)數據處理。所有數據均采用計算機軟件SPSSll.0進行處理。
三、統信學院學生測評教師教學質
(一)統信學院的大多數教師是敬業的,有較高的業務能力,是合格、稱職的教師群體,總體上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質量是滿意的。測評本學期上課的全院教師有2882人,全院的平均分是81.29分,優秀(85分以上)占39%,良好(75一85分)占50%,合格占4%,不合格占7%,在學生人數日益增加的大負荷工作壓力下,優良率依然達到了89%;這表明統計與信息學院教師整體的教學水平較高,并且在不斷的提高。
(二)授課內容、專業水平、能力培養、教學技巧、教學態度的五項指標平均得分是81.29分(4.1),從得分上可以看出學生對統計與信息學院教師教學情況的評價處于較高的水平,對老師的教學是基本滿意的;然后,分別從各項指標的得分來看,學生對教師在不同的指標(授課內容、專業水平、能力培養、教學技巧、教學態度)上的看法上是不一致的。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教學態度”這項指標,得分是87;其次是“專業水平”,得分是84.6;再次是“授課內容”,得分是81.8;然后是“教學技巧”,得分是76.8,最后是“能力培養”,得分是76.2。這表明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態度總體上是滿意的,但是對自身的能力培養感覺到有一定的欠缺。在各項指標的方差中,“教學技巧”的方差是最大的,這說明學生對教師教學技巧的評價差異較大,教學技巧沒有做指標的細化,可能是由于學生們對指標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差異(見表)2。但是,這樣的評價情況是否可以準確和真實地反映教師教學質量的情況才是我們最關心的間題,下文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對此進行分析。
四、學生測評中存在的問題及統計分析
(一)不同班級的學生對同一位教師講授同一門課的測評結果差異的原因分析,現在就統計與信息學院隨機選取三位教師(甲、乙、丙)對其教學質量測評進行方差分析(見表3、表4、表)5,他們同時對不同的班級講授統計學,由于這些班級人學時以相同的標準錄取,故可以認為這些班級的學習成績、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是一致的。如果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是客觀的,那么這些班的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應該是一致的。
我們看到授課內容、專業水平、能力培養、教學技巧、教學態度的指標經過差分析得到的F的值對應的概率都小于0.05,故可以認為在五個指標上學生對老師的看法有著明顯的差異,換言之該位教師所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有著明顯的不同。
我們看到的指標經過方差分析得到的F值對應的概率小于0.05,故可以認為在五個指標上學生對老師的看法有著明顯的差異,換言之該位教師所教的三個班的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有著明顯的不同。
我們看到的指標經過方差分析得到的F的值對應的概率小于0.05,故可以認為在以上五個指標上學生對老師的看法有著明顯的差異,換言之該位教師所教的三個班級的學生對同一位教師講授同一門課的評價有顯著的差異。
從對三位教師測評結果的統計分析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同一位教師講授同一門學科,不同的班級對其評價是顯著不同的,可以說是存在明顯差異的。不同班級對同一位教師講授同一門課程的教學質量評價出現較大的差異,但是一位教師在授課內容、專業水平、能力培養、教學技巧、教學態度上應該是一致,不會因為班級的不同而產生明顯的差異;因此,可以看出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并非如我們預期的那樣客觀,學生做出的評價除了對老師教學因素的評價外,可能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不同班級的學生對教學質量測評的重視程度,不同班級學風的情況,學生可能對年長的教師、職稱較高的教師比對年輕、職稱教低的教師的主觀感覺要好,還有學生對教學生動形象的教師的感覺要好于講授枯燥學科的教師等其他原因的影響,使得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產生了偏差。
(二)學生對擔任文科及理科教師側評結果差異的統計分析。如果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是客觀的,那么對擔任文理科教學的教師的評價應該是一致。現在將20門學科中,把計算為主及較抽象的學科定為理科,把描述性較強的學科定為文科,對其進行單因素的方差分析。F值及所對應的概率值是0.000,0.712,0.672,0.000,0.000,在授課內容,教學技巧,教學態度的指標上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有著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學生認為擔任文理科的老師在授課內容上,教學技巧,教學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出,對理科老師的五項指標的得分值都小于擔任文科老師的五項指標上的得分值,也就是說學生對文理科老師的評價存在明顯的差異。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學生對文科老師的評價要高于理科教師。
顯而易見,文科學科性質決定其適合閱讀,講授起來比較形象生動,易于接受;而理科相對閱讀起來比較困難,講授起來也枯燥無味,不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多數的學生很自然地對文科產生了比較大的興趣,對理科產生了一定的排斥情緒,這種主觀的感覺自然會影響學生對老師教學質量測評的評價結果。
(三)除了以上兩個方面,造成學生測評出現偏差的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是不一致的,高年級的學生對測評內容的理解要明顯比低年級學生特別是剛人校的低年級學生準確。
五、完善學生測評教師教學質且的對策
(一)進一步改進測評的指標體系。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測評是學校對教學質量的檢驗,也是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反饋意見,這個環節相當關鍵,不能忽略,應該繼續加強。但是如何使教師教學質量測評能夠達到真實地反映教師的教學能力是相當關鍵的。我們需要完善教師教學質量測評表的指標體系,建立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由于學生對指標的理解各不相同,出發點也不相同,所以建立二級指標相當關鍵。經過建立二級指標,避免了學生對指標的理解不清所造成的誤解,而且一旦出現問題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原因所在,不會片面認為教師的教學態度差,而是可以找到具體的原因,使教師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對癥下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此外,專業水平這一指標也不太合理學生的知識結構及深度是有限的,他們還不具備對教師的專業水平進行合理的評價,這項表達成為反映教師是否就本課的內容進行講授,教師是否就相關知識進行專業性的拓展和延伸,教師上課是否經常出現專業錯誤等情況的指標。這樣學生可以較客觀地完成測評表的填寫,避免了學生對指標主觀判斷造成的錯誤。
教學媒體都是以物質形式出現的,教學媒體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傳統教學媒體,再加上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這種良好的學習情境正是教師所追求的。因此,我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教學時,努力通過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學生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如教學《楓橋夜泊》古詩時,學生還未走進教室,我便打開計算機,播放早巳準備好的軟件。整個教室里立刻回蕩起旋律優美的樂曲。整個教室回蕩著音樂,學生們在強烈的文化氛圍的感染下,產生了學好古詩的強烈愿望。
鈴聲響了。我站在講臺前掃視了一下教室,只見同學們靜靜地坐在那里,注視著我。此刻,我飽含激情地開始講解:“說起唐詩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古詩發展的最高峰。許多作品雖然距離現在已有千年,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那經久不衰的魅力。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這首唐詩并結識他們的作者?!睂W生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產生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這節課中,我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生動的語言,保持這種良好的學習情境,并使這種興趣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再現詩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詩句
詩是抒發詩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古詩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師語言的描述是不夠的。只有通過圖畫再現出來,才變得具體可見?!锻麖]山瀑布》,寫的是詩人遠望瀑布時所見的壯麗景象,歌頌了祖國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與現實的景物極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學時,我讓同學觀看錄像,瀑布在山頂上飛流而下,水珠進濺,水霧蒸騰,陽光一照,呈現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長垂的瀑布、飛濺的水珠,廬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至此學生對“紫煙、掛、飛”等詞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深探地體會到詩句雖短,但詩人卻把瀑布的氣勢寫到了極至!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由此激發學生熱愛古詩,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朗讀訓練,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古典詩歌由于其藝術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語言、音樂、繪畫、情感多種因素的美。在挖掘這些美的因素時,多媒體技術有著強大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古詩押韻合轍,節奏鮮明,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然而要想把古詩讀出韻味來,也并非一件易事。因為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貫穿其間的往往就是“情感”這條看不見的線索。那么在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我們就要通過朗讀體會詩的節奏、詩的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對學生醫德的培養
醫德的重要性在我國醫學發展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最典型的體現就“大醫精誠”。所謂大醫精誠,就是出色的醫生必須具備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品德,精指醫術,而誠指醫德。早在《黃帝內經》就有“天覆地載,萬物備悉,莫貴于人”的記載,肖綱《勸醫論》寫道:“天地之中,惟人最靈。人之所重,莫過于命。”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的記述。這些古文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命是天地萬物最珍貴的東西。從古至今對人、對生命的高度尊重就是醫德的最基本體現;除了尊重生命,我國醫務人員醫德規范還對醫生提出: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為病人解除病痛;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對待病人,一視同仁;文明禮貌服務,態度和藹,同情、關心和體貼病人。廉潔奉公,不以醫謀私;為病人保守秘密;互學互尊,團結協作;鉆研醫術,精益求精等要求??梢娨粋€高尚的醫生,不僅要遵循我國社會所有道德標準,還應該對自己有更高水平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國醫學院校的課程安排中,沒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醫德方面的教育。醫學生們將來面對的是患病的人群,所以醫德、醫術對于一個合格的醫生來說同等重要。成為一個好醫生,先要學會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把醫德教育始終銘記在心,時刻提醒和教導學生們對醫德的重視,讓學生們感覺到醫生這個職業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在這樣潛移默化的培養中,醫學生們的醫德和素養自然會得到提高。
3臨床實習
臨床實習對于教育教學來說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秉承的宗旨是:在基礎理論的教學中充分融入實踐,在臨床實踐時用規范的理論知識做指導,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強化基本功訓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保持較高水準的教學質量。有些學校把教育必須為經濟建設服務作為教學觀念之一,我認為這在醫學教育上并不可取。我們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醫療服務不應該和經濟收入掛鉤,這樣才能保持醫療本身的純潔性和高尚性。我們在臨床教學中將學生分為幾組,然后分配給臨床帶教醫師,采取看病與講授同時進行的方法,通過對臨床的典型病例講解,強化課堂基礎理論知識,并盡可能彌補書本上的不足。課后我們分別與臨床教師和學生進行討論,從臨床帶教醫師我們可以了解到基礎理論教學存在哪些不足及與臨床不符或脫節的地方;從學生那里我們可以了解臨床帶教醫師是否應用了規范化理論進行教學,然后對臨床帶教醫師有針對性的指導,以便為今后的臨床教學提高質量。這種方法不僅使學生對患者、對疾病有了直觀的認識,也讓基礎理論課教師從帶教老師那里了解了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的情況,還從學生那里提高了臨床帶教的理論規范化,可謂是一箭三雕。
4考核
以往采取的考核方式有不合理之處,即理論考核、平時成績以7∶3的比例分配,而對臨床實踐及課堂模擬實踐的考核往往忽略,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考試方式,會讓學生學習的重點偏向書本理論,結果可能出現學生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得好,但是臨床動手能力很弱這種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骨骼、關節、肌肉等運動系統疾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一名醫學學生,不論內科還是外科都應對骨科的基本知識及常見疾病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筆者認為,對該課程的考核應分為理論和實踐考核兩部分,各占50%的比重。理論考試即采用傳統期末答卷考試方法,包括單選、多選、簡答、論述等題型。實踐技能考核則重點考察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動手能力,以課堂模擬實踐和臨床實踐的表現綜合評分。最后這兩個分數相加得到該門課程最后的成績,這樣即能考核理論學習的成果,又能提高同學們對實踐的重視程度。
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用于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單純地用算式進行一種機械訓練,難以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一)結合具體情境,選擇計算策略
在教學估算時,要把它置于問題解決的大背景下,讓學生分析問題,選擇合適的策略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自覺地把計算和實際問題情境聯系起來。理解為什么要計算,什么時候要用到估算,將估算作為解題的一個組成部分。筆者借下圖來闡明觀點。
比如,在教學加法估算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情境:
聰聰一家去吃飯,點菜的菜單如下:蔥油鳊魚18元;青菜粉絲煲9元;千張肉絲12元;鹽水河蝦28元。大約需要多少錢?
對于以上情境,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也理解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錢,何況情境中有4個數量,學生不能很快得到精算的結果,就會運用估算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學段教學估算,還要結合具體情境?“大約、大概、差不多”等詞語的意思,這有助于學生選擇合適的計算策略。例如理解“大約”,有這樣的教學片段:
師:明明家到學校大約是50米,“大約50米”是什么意思?
生:接近50米,可以超過一點,也可以不到50米。
師:可能是多少米呢?
生:48、49、50、51、52、53等等。
師:可能是70米嗎?
生:不能是70米,相差太多了。
(二)提供信息數據的不確定性,使學生體會估算思想
在初次教學估算時,可以設計一個或幾個不確定的量,使得學生無法進行精算,從而體會估算的思想。例如教學“10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境:
聰聰過生日想買下面兩件生日禮物,
在這個情境中,遙控汽車價簽上的個位數字看不清了,學生不能順利計算,于是試圖思考另外的策略。果然,陸續有學生的思維轉向估算:汽車的價格是3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40元,40+58=98(元),媽媽給的100元也夠了。
二、倡導估算方法多樣化,形成估算技能
(一)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
雖然估算的方法靈活多樣,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無章可循,可以總結一般策略。第一是數據的簡化,簡化的目的是使數據計算變得較為容易。比如將192+201簡化為200+200;又如把3.98+3.88+3.97轉換為4×3。第二對所得出的結果進行調整,由于前面實行的“簡化”都會使結果變大或變小,因此要作出調整,使運算結果比較準確。在具體估算過程中,又有以下具體的估算方法。
1.湊整估算。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運用最廣泛的,也是數學學習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數量看成比較接近的整數或整十整百整千數再計算。
2.依據生活經驗估算。例如,一件工作,甲獨做4小時完成,乙獨做5小時完成,甲乙合做幾小時完成?根據經驗可知,兩人合做需要的時間一定比一人獨做要少一些。如果有學生算出:4+5=9(時),說明一定是錯誤的。又如在計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問題時,計算出的結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錯的。
3.根據運算性質估算。例如:715+265--282=798,根據“減去的數比加上的數大,其結果應比原數小”,可判斷798是錯誤的。
4.根據位數估算。例如:4992÷24=28,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被除數前兩位49比除數24大,可以商2,說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應該是一個三位數,于是可判斷商“28”是錯的。
5.根據尾數估算。例如:1235--485--208=558,只需算一下個位:5--5=0,10--8=2,可以知道得數558是錯的。
(二)鼓勵估算方法多樣化,重視交流、解釋估算過程
由于學生對于相關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思維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會多種多樣。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估算方法多樣化,應讓學生充分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行比較和優化。
例如:“百以內加、減法估算”。
聰聰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參觀海洋館(用圖片呈現一家三口,聰聰是小朋友),售票處寫著:
方法一:把成人票看成40元,40+40=80(元)80+17=97(元),100元夠了。
方法二:把成人票看成30元,兒童票看成20元。30+30+20=80(元),100元夠了。
方法三:把成人票看成40元,兒童票看成20元。40+40+20=100(元),100元夠了。
方法四:把34元看成35元,35+35=70(元),70+17=87(元),100元夠了。
方法五:100元錢買兩張成人票后大約還剩30元,足夠買一張兒童票了。
方法一、二、三、四都是用“連加”的策略進行估算,但對具體的數據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二、三把三個數據都簡化;方法一只把其中一個數據簡化。并且還發現同一個數據可以看成不同的數,如把“34”可以看作30或35或40。方法五用的是先加后減再比的策略,先估出兩張成人票大約要70元,再口算100--70=30,最后比較30大于17,判斷100元錢夠了。
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思想得到交流,思維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
(三)采取有效合理的估算評價策略
在估算的評價中要注意三點,一是正確評價估算結果。在課堂中經常會聽到“比一比誰估得最準”“××同學最能干,估得結果最接近準確值”等類似的評價。這樣的引導評價只關注了估算結果的精確度。筆者認為估算結果是多樣的,不是離精確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關注估算結果是否合情合理。二是重視估算方法的交流與評價。在估算教學中讓學生交流估算方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決問題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會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時把兩個或幾個數同時估大比較合理,如估計到飯店吃飯或購物需要多少錢。有時把兩個數同時估小也能解決問題,如判斷437+328的和是否大于700,只要把兩個數都忽略尾數為400+300即可判斷。三是對“四舍五入”法的思考?;谏厦鎯牲c認識,筆者有一個不成熟之見:“四舍五入”法不宜過早進入估算教學。在第一學段的估算教學中,不要嚴格遵循“四舍五入”法,而應讓學生根據問題的需要,運用生活經驗,靈活選擇估算方法。
三、將估算浸潤于整個教學過程,逐步內化為算法策略
估算的重要地位從教材的編寫中可見一斑,以往數學教材中估算內容少、散,而且是選學內容,在新教材中卻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進行編排。為此筆者專門對人教版實驗教材中關于估計內容的編排作了簡單統計(見下表)。
但是,如果僅僅依賴教材中編排的估算內容,還是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并使之養成估算的習慣。估算習慣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長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和訓練的。
(一)把估算目標融入計算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要挖掘估算教學素材,把握教學契機,讓估算教學縱向貫穿每一個年段,橫向蘊涵于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和概率等內容領域的具體教學中。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從唯一的計算策略──精算中“走”出來,去靈活、合理地選擇算法。筆者曾經執教過“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進位)”,按照教材(人教版)編排,第一次正式的估算教學應在加、減法筆算的后面,但筆者認為還是需要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呈現計算背景
情境:二年級四個班小朋友去參觀自然博物館,學校只租到了兩輛車。怎么辦?(注:四個班學生人數分別是:二(1)班42人;二(2)班36人;二(3)班25人;二(4)班28人。)
學生很快提出方案:兩個班學生合乘一輛車。
(二)思考:哪兩個班合乘一輛車?
具體方法有:
(1)二(1)和二(2):42+36,二(3)和二(4):25+28。
(2)二(1)和二(3):42+25,二(2)和二(4):36+28。
(3)二(2)和二(3):36+25,二(1)和二(4):42+28。
(此刻學生的注意力落在如何搭配上,忽視搭配結果的可行性。)
提問:這三種方法都可以嗎?
部分學生提出,因為“限乘70人”,第一種方法不可以。
教師讓學生闡述理由。
生:40人加30人是70人,42+36就一定超過了70人。(大家認同。)
師:能不能讓三個班的小朋友合乘一輛車?
生:把少的三個班人數相加是36+25+28,只算30+20+20就等于70,說明三個班人數也一定超過70人。
上面的案例是在探究筆算方法前,先鼓勵學生估算。通過課堂實踐,筆者認為:這個教學契機有利于學生感受估算的必要性,因為大部分學生對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計算還不是很熟練,這樣就更傾向于選擇估算。因而筆者有一點建議:能否把估算教學編排在筆算教學前面,提前到一年級下冊教學?因為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就具備了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估算所需要的基礎知識:百以內數的認識和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二)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質量,形成自我監控的學習品質
筆算、估算都是計算方法,如果在解決問題中能有機結合,無疑會提高解題的速度及正確率。這一點,德國的數學教學值得我們借鑒,德國教材給出的應用題的解題步驟是:①仔細地讀題;②在重要詞后面的數下面畫線;③畫出草圖;④寫出解題計劃;⑤估算;⑥精確計算;⑦比較估算和精確計算的結果;⑧再讀一遍題目的問題,做出答案。明確地把估算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步驟,突出估算在解決問題中的價值。其實在計算中也可以把估算和精算有機結合,促進精算的正確率。但其中必然要經歷被動估算到自主估算的過程,教師在設計計算練習時,就要考慮讓學生在精算前運用估算對結果進行預測,計算后要求學生運用估算對結果進行驗證。例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練習:
先估算,把結果填在()里,再列豎式計算。
又如,在教學小數乘法時,可以這樣設計:
先確定乘積的范圍,再列豎式計算。
()∽()
10.9×1.9=
學生是這樣確定范圍的:(1)因數1.9是帶小數,根據“一個數乘帶小數,積一定比這個數大”的規律,估算出積一定大于10.9;(2)因數比較接近哪個整數,積就比較接近這兩個整數的乘積。該題因數10.9小于11,1.9小于2,積必定小于11×2=22。因此通過估算,10.9×1.9的乘積在10.9和22之間。
(三)精心設計估算練習,讓學生自主選擇計算策略
計算能力應具有正確、迅速、合理、靈活四個品質。所謂合理就是策略簡捷可行,有理有據;所謂靈活就是能自如地應用多種方法或選擇一種方便的方法進行運算。因而能否把估算逐步內化為算法策略,也是衡量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
1.練習要有選擇算法的空間。教師在設計計算練習時,需要有一些規定算法的練習以鞏固技能,諸如“估算下面各題”“不計算,比較算式大小”等等。還需要設計一些讓學生自主選擇算法的練習。例如:走迷宮,規則是“朝得數大的方向走,看誰先走到終點”。(見上圖)在每一個路口,學生可以選擇筆算、估算、根據除數特點、簡便計算或運用計算器計算等方法,在比較中感受某種方法的優越性,使學生形成估算意識和提高估算技能。
2.設計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估算在生活中的運用比較廣泛,更應讓學生運用估算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進行預先估計、策劃,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估算水平。為此可以設計如下活動:
(1)在你和家人到飯店吃飯時,參與核對菜名和相應的價格,并估算總價,最后與服務臺提供的單子比較估算的精確度。建議寫成數學日記和同學交流。
(2)學校組織春游,參與設計消費方案。
(3)做“家庭財務總監”,統計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與支出情況。
(4)估計家庭書架的圖書或學校圖書室藏書量。
首先,高校教師要善于將孤立的詩篇置于文學史發展的大背景中,重新審視舊作品,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使他們對這些詩篇有更為完整的把握。中小學教材中的唐宋詩詞都是單篇的,缺乏系統性。因此中小學老師在課堂上講授時著重的只是對詩詞本身的誦讀或基本意思的理解,很少聯系文學史知識。這就給大學課堂留下了比較廣闊的“知新”空間。對于這些作品,不能燙剩飯,更不能一語帶過。因為,對于一些具有文學史意義的作品進行重新解讀,可以很好地拓寬學生的視野,為以前孤立的單篇找到文學史的依托,從而使他們對于作品本身有一個更為完整的認識。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2]
這首詩出現在北師大版初中語文課本中。中學時期學生們學到的可能僅僅是這首詩的分別之情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名句。而在大學課堂,老師要敏感地意識到這首詩是引導學生認識“初唐四杰”詩歌創作理論以及他們對初唐詩歌發展貢獻的最佳代表作品。
初唐前期,詩壇主流依然是承襲南朝而來的輕艷琦靡的齊梁詩風,初唐四杰踏入詩壇的時候,上官儀的宮體詩在詩壇已經產生了很大影響,被稱為“上官體”,時人爭相效仿。而“四杰”雖然沒有身居高位,但頗有桀驁之氣,對于“上官體”的“綺錯婉媚”之風甚為反感,倡導詩歌要有剛健之風,豪闊之氣。王勃就認為文學應該追求壯闊之美,他在《山亭思友人序》中言:“思飛情逸,風云坐宅于筆端;興洽神清,日月自安于調下。”[3]壯闊之情溢于言表。在學生了解了這個背景后,教師必須借助作品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通過作品充分體會到這種壯闊之美和豪闊情懷。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最佳的選擇??梢圆扇∫韵路绞竭M行。先從詩歌本身入手,讓學生認識到“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的宏闊壯美,“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的惺惺相惜,“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邁樂觀以及“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勸勉鼓勵。然后以此對應其理論,讓學生深切認識到他們的詩歌創作理念在詩歌中的體現,了解這種理念和此類作品對當時詩壇“綺艷”風氣的沖擊以及對初唐詩歌發展的推動作用。通過這樣的學習,相信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會更加完整,更加深刻,在中學學習的基礎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再如,北師大版高中語文課本選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這兩首詞也極具文學史意義。在高校課堂,可以對這些作品進行重新溫習,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學生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蘇軾詞作的奔放和豪邁,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將這首詞置于詞史發展中進行宏觀把握,引領學生認識到蘇軾豪放詞的問世是詞風的一大轉折,突破了以往“詞為艷科”的樊籬,使詞的創作空間更為廣闊,在詞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不僅極具豪放之氣,而且充滿了極為深沉的愛國情懷,這是辛棄疾詞對蘇軾豪放詞風的繼承和發揚。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在大學課堂中鞏固對已學作品的認識,還能為這些熟悉的作品找到文學史的依托,逐漸將這些舊作品系統化、學術化。其次,高校教師要善于對已教作品進行深入挖掘,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從中領悟到以前難以領悟到的內涵。中小學時期,因為學生的生活經歷比較單純,知識視野相對狹窄,對詩詞中飽含的情感和人生內涵尚難以透徹感悟,所以對一些詩詞作品的學習往往停留在背誦和基本理解的水平,即便是老師講到了,他們也不一定能完全領悟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這同樣給大學課堂預留了“知新”的空間,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悟其更深層的內涵。如果說將作品放置文學史背景中的“知新”是側重于廣度的話,那么通過對作品本身的精深閱讀而達到的“知新”便是對深度的側重??梢砸允⑻圃娙酸瘏⒌摹斗耆刖┦埂芬挥^: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這首詩出現在北師大版初中語文課本中,中學時的學法大致是對這首詩思鄉情的泛泛了解。但是,這對于大學生來講遠遠不夠,因為這首詩還有更深層次的情感美,那就是遺憾之美。這種遺憾之情在詩中蘊含得比較深,且比思鄉情更具感染力,若不細品則渾然不覺,這種情感就存在于最后兩句:“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當時筆者在教這首詩的時候借助了《古詩十九首》中的《孟冬寒氣至》一詩。我在屏幕上展示出了其中幾句重點讓學生誦讀:“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意在引導他們認識到一紙書信對離別親人的重要性,因為書信的字里行間蘊含著親人的氣息,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思念,是分離之人彼此情感的寄托。學生們看完之后很是感動,尤其是詩中女主人公對丈夫書信的珍愛之情,感人至深,讓學生們感慨不已。至此,學生已經徹底明白詩人岑參和妻子心中雖深情款款卻無以寄托的遺憾。正是這種遺憾,讓人倍覺唏噓,這也正是中國古典詩歌含蓄美的體現。通過這樣深層次的學習,學生會更深切地體會這首詩的內在情感,從而引起更深的情感共鳴。諸如此類的還有杜甫的《登高》和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比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出現在北師大版初、高中語文課本中,中學時更多是隨著老師的講解機械地理解這首詩的悲愁之情。而在大學課堂,在了解杜甫生平的基礎上,需要老師引導他們更深層次地認識詩人悲情意識的空間感和時間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是蕭瑟凄厲的深秋大背景,在這種大背景下,“無邊落木蕭蕭下”突出的是自然空間的宏闊,“不盡長江滾滾來”突出的是自然時間的永恒。蕭瑟凄厲中,面對宏闊而永恒的自然,更凸顯了人的渺小和無助。正因為此,茫茫天地之間才有了一位漂零的沉疴老人沉重無奈的嘆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至此,學生會對這首詩中的情感有更深刻的領悟,會更加深切體會到顛沛流離的詩人心中的那種沉痛難遣的悲傷,會對這首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而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中學時給同學們留下的美是籠統而模糊的,注重的是背誦和對意境美的感性認識。但對于大學課堂而言,在感性的基礎上尚需要理性的賞析,尤其是這首詩優美的結構,更值得探究。高校老師要引領學生認識這首詩夢幻般的三重空間,即“月夜江景”、“月夜沉思”和“月夜相思”,不僅如此,還要探究詩人在連綴這三重空間時巧妙的起、承、轉、合。整首詩以“春江月升”起篇引出一片夢幻般晶瑩剔透的“月夜江景”,這是景美;然后各種景物逐漸淡化,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夜空,于是這輪“皎皎孤月”承上啟下引出“月下沉思”,這是理美。繼而一片遠去的“悠悠白云”轉向人間游子思婦的“月夜相思”,這是情美;最后以“春江月落”收尾,前后照應,整合全篇。學生理解了《春江花月夜》的結構美后,相信會對這首詩有更為理性、更為深刻的認識。再次,要善于在課堂上運用啟發式教學,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思考,逐步從舊的詩篇中領悟到新的信息。如果說前兩個方面著重體現的是老師的備課,這一個方面體現的則不僅是老師的備課,還有老師上課時對課堂的控制能力和對學生的引導能力。如果想讓新的信息在課堂上被學生有效接收,關鍵在于老師要有巧妙的問題設計,在課堂上通過張弛有度的問題循循善誘,既讓學生收獲了知識,同時又從中體會到了思考探索的快樂??梢岳畎椎摹妒竦离y》一觀。這首詩出現在北師大版高中語文課本中,篇幅較長,需要引導學生把握整首詩的寫作脈絡。可以按下面的思路分三個階段設計問題。第一階段的問題如下:
1.這首詩的主旋律是哪句詩?
2.既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那么請說出蜀道之難都體現在哪里?
3.閱讀開頭幾句,請回答“蜀道”是否一開始就有?
4.那么后來“蜀道”是怎么來的呢?
對于上述問題,第一個問題很容易,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第二個問題有點難,多數會糾纏于蜀道之高、蜀道之陡等細節處,需要用第三和第四個問題進行引導。對于第三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從“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句詩中得出答案,蜀道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對于第四個問題,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但是若找到真正的答案,還需要老師進一步引導,閱讀文后對這則神話傳說的注釋,思考五個壯士和大蛇斗爭的象征意義。如此一來學生很快明白過來,是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人類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所以,第一階段的核心問題迎刃而解——蜀道第一難:蜀道開辟艱難。
第二階段的問題設計如下:
1.不管蜀道再難開,但終究還是開辟出來了,開辟后人們就要行走啊,行走的時候人們又遇到什么問題了?
2.請認真思考“使人聽此凋朱顏”一句,請問為什么會“凋朱顏”。
第一個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比較簡單,學生們會很快通過具體詩句總結出蜀道又高又陡并且崎嶇泥濘,非常難走。并且很快能總結蜀道第二難——蜀道行走艱難。但還需要第二問題對此進行補充。而學生也能通過“凋朱顏”得出結論,在蜀道上行走不僅要有體力的付出,還要經受心靈的折磨——和恐懼相伴。至此第二階段的問題進行完畢。
第三階段的問題如下:
1.蜀道再難行,也總算走過來了,那么經歷了千難萬險后,蜀道的盡頭是否就是世外桃源呢?
2.詩人提出了什么勸告呢?這種勸告在詩中其他地方還有嗎?
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是世外桃源,不僅不是世外桃源而且是個非常危險的地方。這樣一來蜀道第三難便有了——蜀道盡頭難留。對于第二個問題也非常容易,“錦城雖云樂,不入早還家”,并且會比較容易找到“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和“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兩句。進行至此,學生不用引導也會明白,《蜀道難》并不復雜,看似千頭萬緒,其實就寫了兩個字:“難”和“還”。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學術角度認識這首詩的主旨。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引導啟發,學生不僅能享受到思考的快樂,而且還能獲得對《蜀道難》一詩的全新認識。并且也可以肯定,學生們以后背誦《蜀道難》將不再艱難。另外蘇軾的《題西林壁》也可以嘗試著運用啟發式教學進行引導。這首詩出現在北師大版小學課本中,很多小學生都能倒背如流,但若問起對這首詩所含哲理的了解,恐怕真正能體悟到的少之又少,即便是能說出來,也是在背老師的話。別說是小學生,就是大學生要清楚領悟并說出這首詩的哲理也比較困難,因為這首詩筆下皆景,景理合一,可以意會卻難以言說。可以針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兩句詩進行如下的問題設計:
1.是什么原因讓人們“不識廬山真面目”?
2.要想認識廬山真面目該怎么辦呢?
一、教學反思,認知提高
現在的高中生學習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看到,在早讀中,從教室中傳來陣陣的讀書聲,并不是讀有關語文的文章,而是在讀英語。在平常的學習時間分配上,英語學習的時間也是遠遠大于語文的學習時間,但是從考試的分值來看,英語和語文的分值是一樣的,從這可以看出,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的教學中,語文學科往往被看成不是很重要的。在現在的高中各科學習教學中,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受到很大的沖擊,尤其是古詩文,學生對其缺乏興趣,教師在教學中也是忙于歸納其他的考試重點,缺乏對此的認真教學,把古詩文定位在了死記硬背,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而學生也僅僅只是記住,并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古詩文是古人智慧的體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現在高中語文課本中,古詩文的篇幅占到了總文章數的百分之四十。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提高對于古詩文的認知,把它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教師注重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改變學習態度,把這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二、激發興趣,克服被動
現在高中的古詩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對于古詩文本身字詞的解釋以及對于詩句藝術手法的賞析,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些,但是對于為什么這樣子賞析卻不懂,不去探究蘊含在其中的思想和感情,其實在高中課本中的這些古詩文,大多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古人智慧的結晶,都蘊含著博大的人生哲理。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忽略學生的接受程度,只是一味地要求死記硬背,而不是讓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意思;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中也不會自主地去探求其中蘊含的思想,缺乏對于古詩文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應該嘗試去激發學生對于古詩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克服被動的學習。
三、注重積累,自主探究
課堂教學中,深入淺出地讓學生了解古詩文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感情,在課后,讓學生慢慢積累和關注有關古詩文的信息,慢慢地培養起學生對于古詩文的興趣,讓古詩文成為學生的朋友,讓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地去探究古詩文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古詩文所帶來的思想情感。
古詩文的教學不僅僅是對于語文教學,它其中也蘊含著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傳承,在教學中,應該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將其與其他的學科聯系起來,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思想及文化上進行充實,完成自我學習的人格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