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6: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量子通信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量子秘鑰分發不是用于傳送保密內容,而是在于建立和傳輸密碼本,即在保密通信雙方分配秘鑰,俗稱量子密碼通信。1984年,美國的Bennett和加拿大的Brassart提出著明的BB84協議,即用量子比特作為信息載體,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對量子態進行編碼,實現對秘鑰的產生和安全分發。1992年,Bennett提出了基于兩個非正交量子態,流程簡單,效率折半的B92協議。這兩種量子秘鑰分發方案都是建立在一組或多組正交及非正交的單量子態上。1991年,英國的Ekert提出了基于兩粒子最大糾纏態,即EPR對的E91方案。1998年,又有人提出了在三組共軛基上進行偏振選擇的六態方案量子通信,它是由BB84協議中的四種偏振態和左右旋組成。BB84協議被證明是迄今為止無人攻破的安全秘鑰分發方式,量子測不準原理和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保證了它的無條件安全性。EPR協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它將量子糾纏態與量子保密通信聯系起來,為量子保密通信開辟了新途徑。
1.2量子隱形傳態
1993年由Bennett等6國科學家提出的量子隱形傳態理論是一種純量子傳輸方式,利用兩粒子最大糾纏態建立信道來傳送未知量子態,隱形傳態的成功率必定會達到100%。199年,奧地利的A.Zeilinger小組在室內首次完成量子隱形態傳輸的原理性實驗驗證。在不少影片中常出現如此的情節:一個在某處突然消失的神秘人物突然出現在另一處。由于量子隱形傳態違背了量子力學中的量子不可克隆原理和海森堡不確定原理,因此它在經典通信中只不過是一種科幻而已。然而量子通信中引入了量子糾纏這一特殊概念,將原物未知量子態信息分成量子信息和經典信息兩部分,使得這種不可思議的奇跡得以發生,量子信息是在測量過程未提取的信息,經典信息是對原物進行某種測量。
二、量子通信的進展
從1994年開始,量子通信已經逐步進入實驗階段,并向實用化目標邁進,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和經濟效益。1997年,中國青年科學家潘建偉與荷蘭科學家波密斯特等人試驗并實現了未知量子態的遠程傳輸。2004年4月Lorunser等利用量子糾纏分發第一次實現1.45KM的銀行間數據傳輸,標志著量子通信從實驗室走向應用階段。目前量子通信技術已經引起各國政府、產業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一些國際著名公司也積極發展量子信息的商業化,如英國電話電報公司,美國的Bell、IBM、AT&T等實驗室,日本的東芝公司,德國的西門子公司等。2008年,歐盟“基于量子密碼的全球保密通信網絡開發項目”組建的7節點保密通信演示驗證網絡試運行成功。2010年,美國《時代周刊》在“爆炸性新聞”專欄中以“中國量子科學的飛躍”為題報道了中國在16公里量子隱形傳輸的實驗成功,標志中國有能力建立地面與衛星間的量子通信網絡。2010年,日本國家情報通信研究機構聯合三菱電機和NEC,以及瑞士IDQuantique公司、東芝歐洲有限公司和奧地利的AllVienna公司在東京成立了六節點城域量子通信網絡“TokyoQKDNetwork”。該網絡集中了目前日本及歐洲在量子通信技術上發展水平最高的研究機構和公司的最新研究成果。
谷歌去年的研發開支達到80億美元。為了在互聯網搜索和在線廣告等市場保持領先地位,谷歌目前正在開發一些新的計算機技術。在科技行業中的一些人看來,量子技術是計算機進行海量數據分析的一種革命性方式。這種新技術對谷歌的主要業務尤其有幫助,對它的新項目――如聯網設備和聯網汽車――也是有用的。
“在一個硬件研發團隊的協助下,量子人工智能研究小組現在能夠落實新的設計并測試新的產品。”谷歌在博客中寫道。
在整理和分析海量數據方面,量子計算機將具有比傳統計算機更快的解決速度。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小組成員馬蘇德?莫森(Masoud Mohseni)曾經與人合作撰寫過具有領先學術水平的量子技術論文。谷歌也一直被視為這一新技術革命的領導力量之一。
此外,谷歌的競爭對手微軟也在進軍這個新領域,并建立了一個名為“量子架構和計算(Quantum Architectures and Computation Group)”的研究小組。
探秘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早先由理查德?費曼提出,一開始是從物理現象的模擬而來的。可他發現當模擬量子現象時,因為龐大的希爾伯特空間使資料量也變得龐大,一個完好的模擬所需的運算時間變得相當可觀,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天文數字。理查德?費曼當時就想到,如果用量子系統構成的計算機來模擬量子現象,則運算時間可大幅度減少。量子計算機的概念從此誕生。
從物理層面上來看,量子計算機不是基于普通的晶體管,而是使用自旋方向受控的粒子(比如質子核磁共振)或者偏振方向受控的光子(學校實驗大多用這個)等等作為載體。當然從理論上來看任何一個多能級系統都可以作為量子比特的載體。
從計算原理上來看,量子計算機的輸入態既可以是離散的本征態(如傳統的計算機一樣),也可以是疊加態(幾種不同狀態的幾率疊加),對信息的操作從傳統的“和”,“或”,“與”等邏輯運算擴展到任何幺正變換,輸出也可以是疊加態或某個本征態。所以量子計算機會更加靈活,并能實現并行計算。
量子計算機或不再遙遠
據外媒報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近日設計出一種裝置,可以讓光子遵循實物粒子的運動規律。現存的計算機是基于經典力學研發而成的,在解釋量子力學方面有很大局限性。量子計算機(quantum computer)是一類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
研究人員制作出一種超導體,里面有1000億個原子,在聚集起來之后,眾多原子如同一個大的“人工原子”。科學家把“人工原子”放在載有光子的超導電線上,結果顯示,光子在“人工原子”的影響下改變了原有的運動軌跡,開始呈現實物粒子的性質。例如,在正常情況下,光子之間是互不干涉的,但是在這一裝置里,光子開始相互影響,呈現出液體和固體粒子的運動特性,光子的這種運動“前所未有”。
現存的計算機是基于經典力學研發而成的,在解釋量子力學方面有很大局限性。量子計算機(quantum computer)是一類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研究人員稱,在改變光子的運動規律之后,量子計算機的發明也許不再遙遠。
就我國量子計算機而言,相關研究也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早在2013年12月30日,美國物理學會《物理》雜志就公布了2013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一項重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張強、馬雄峰和陳騰云等“利用測量器件無關量子密鑰分發解決量子黑客隱患”的研究成果位列其中。
《物理》雜志以“量子勝利的一年――但還沒有量子計算機”為題報道了中國科學家成功解決量子黑客隱患這一重要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91-02
筆者已從事本科生“通信與電子信息專業英語”課程教學多年。近五年來,筆者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多次改革,在相關文獻中進行了詳細的介紹[1-2]。其核心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改變以科技文獻閱讀、翻譯為主的教學模式到綜合性更強的教學模式。文獻3中最后一部分內容即從文獻檢索、科技文獻撰寫和制作講稿和匯報角度介紹了相關教學內容[3]。閆麗萍等在文獻4中詳細介紹了電子類專業英文摘要的寫作培養實踐過程[4]。
在2013-2014年度的課程教學中,筆者嘗試通過為每位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包括翻譯文獻、檢索文獻、撰寫文獻綜述、為相關領域的視頻撰寫摘要等各類項目,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避免同類作業抄襲的弊端。但筆者發現仍存在問題,主要集中在兩點:1)由于選課人數多,作業內容和主題與往年的重復率較高。每年該課程的選課人數大致在80~110人之間,因此要做到每年更新所有題目有較大難度;2)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低、互動性小。由于大多數作業無需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因此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很少。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筆者在2014-2015年度的“通信與電子信息專業英語”課程教學中改進了已有的作業模式,設計和實施了綜合型更強的作業,達到全面培養并考核學生能力的教學目標。下面,筆者將從該課程綜合型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教學效果等方面詳細介紹。
1.通信與電子信息專業英語綜合型作業的設計
1.1綜合型作業的內容
“通信與電子信息專業英語”的教學目標包括培養學生下述能力:科技文獻檢索、文獻閱讀、文獻翻譯、初步的科技英語寫作和口頭報告等。課程往屆作業主題涉及面很廣,但不夠精,因此本年度,筆者選擇了少量的精選主題,并根據最新技術,更新了部分舊主題。
筆者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的綜合型作業內容如下:
作業主題共36個,包括電子與電路、通信理論、信號處理、模式識別、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圖像處理與計算機視覺、數據挖掘、傳感器技術、工程編程語言軟件等領域的最新技術熱點,包括深度學習及應用、智能穿戴、大數據及應用、無線充電、3D打印、無人機、量子計算機、車聯網等。需完成的任務包括:
1)文獻檢索:根據主題,搜集相關文獻資料(中英文均應包括,以英文為主,數量不少于10),需給出詳細的檢索式、關鍵詞、使用的數據庫/網絡數據庫等重要信息,并將整個檢索過程記入說明文檔,并保存所有文獻資料的原文文檔。
2)文獻閱讀:閱讀收集的文獻資料。
3)文獻綜述:根據對文獻的理解,撰寫關于給定主題的綜述報告。
4)制作講稿:以文獻綜述為基礎,制作主題相關的講稿。
此外,按照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的格式規范,筆者給出詳細的作業文檔格式要求,同時要求檢索到的科技文獻需下載并全部提交。
1.2 完成作業的形式
本次教學實踐中,筆者變以個人為單位完成作業形式為小組形式,即將選課學生按照隨機組合的方法分為2人一組(共72人,兩個自然班,本次共36組),共同完成上述綜合型作業任務,并增加學生匯報的人次,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
由于是兩人一組共同完成一項綜合型作業,為體現各自的工作量,在匯報環節中要求一人負責匯報文獻檢索的過程,給出詳細的檢索式以及檢索的結果,另一人負責進行主題匯報。
2.通信與電子信息專業英語綜合作業的實施過程與教學效果
2.1 綜合作業的實施過程
筆者在該課程教學初布置好綜合型作業任務,并選擇部分小組進行課堂匯報,收到了較好效果。其中部分小組結合視頻、圖像、動畫、實際應用等手段介紹相關主題。例如,選擇“量子計算機”的小組,結合“優酷”上的一段視頻詳細介紹量子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存在的問題等,達到了為其他同學科普相關知識的目標,在整個主題介紹過程中,將量子計算機領域涉及的重要詞匯一一介紹;報告“深度學習及應用”的小組以視覺信息處理為切入口,介紹了相關理論和研究進展;“選擇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小組結合自身參與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接觸到的各類集成電路介紹主題內容;而選擇“智能手機中的傳感器”主題的小組,結合自己使用的智能手機介紹其中的各類傳感器及其基本原理、發展現狀等。多數報告小組的匯報過程生動、有趣,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較高,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加強了。通過本次綜合作業的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提升。
但該過程中,筆者也發現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
1)文獻檢索過程嚴重依賴于網絡,特別是百度,對專業電子數據庫的使用仍不熟練;這是筆者教學多年中一直存在的問題。在2014-2015學年的教學實踐中,仍有接近半數的報告小組在文獻檢索過程中首選百度檢索相關資料,而不是把專業數據庫作為首選。當然,對某些特定主題而言,各位搜索引擎相比專業電子數據庫更有效,這一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做了詳細的介紹和說明,指導學生分層次的解決文獻檢索中的問題。
2)英文文獻閱讀能力有待加強;在小組報告中筆者發現,由于專業文獻專業性強且較長,學生普遍怕看英文文獻,在滿足綜合作業的基本要求基礎上,多以閱讀中文文獻閱讀為主,沒有達到課程綜合訓練的目標之一,即英文專業文獻的閱讀訓練。這一點與學生的閱讀習慣、英文水平有較大關系,需要在今后教學中加強引導。
3)小組成員的合作精神有待提高。由于本次教學實踐第一次嘗試將學生隨機組合為小組來協作完成綜合作業,因此面對綜合作業復雜的任務時,如何分配任務、如何合作是學生面臨的首要問題。考慮到今后就業后學生需具備合作精神,因此,筆者設計了隨機組合的形式。總體上,各小組的表現良好,但也出現了部分團隊合作完成作業過程中相互推脫責任,作業完成效果不佳。結合本次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建議,今后筆者仍將繼續對此進行改進。
4)綜合作業的文檔格式不規范。本次教學實踐中,筆者給出了詳細的文檔提交格式要求,這是按照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格式規范制定的,以此訓練學生文檔撰寫的規范性,為今后畢業設計論文及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報告的撰寫等做準備。由于之前對文檔格式不作要求,學生對格式一向不重視,造成畢業論文或創新項目中格式問題頻出,需要不斷的糾正。因此筆者在布置綜合作業時給出了詳細的格式要求,以加強訓練,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為今后的論文、項目報告或各類競賽論文的撰寫打下基礎。
2.2 綜合作業教學效果及評價
為今后改進綜合作業的質量和教學效果,筆者在課程結束時,設計了綜合作業問卷,讓學生對本次綜合作業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統計情況見表1(參與本次教學的72名本科生參與了問卷)。
表1:綜合作業教學效果評價統計表
從上述表格中可見,學生對本次綜合作業的整體評價較好,普遍認為收獲較大。因此,今后筆者仍將繼續探索相關教學模式。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學生平時閱讀專業文獻的比例很低,今后需給予積極的引導。此外,筆者還對學生會選擇哪些環節作為綜合作業的內容進行了問卷調查,排序由高到低依次為:制作講稿并進行匯報、文獻檢索、文獻綜述、文獻翻譯,由此可見,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很高。綜合型作業的實施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是顯著的。
3.今后的工作
隨著通信與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需對專業英語課程綜合型作業的內容進行不斷的更新。同時,綜合型作業的實施形式仍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任蕾. 利用多元化教學資源豐富專業英語教學內容[J].南京: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4年第36卷第3期,64-66
[2]任蕾,古海云,周薇娜.通信與電子信息專業英語教學探討[J] .南京: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年第31卷第4期,110-111
[3]李霞,王娟主編.電子與通信專業英語(第3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年7月
[4]閆麗萍,余艷梅,劉長軍,黃卡瑪. 電子類專業英文摘要寫作能力的培養[J].南京: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4年第36卷第2期,48-50
作者簡介:
現將2009年度的10個入選項目介紹如下:
1 數字視頻編解碼技術研究與國家標準制定
數字音視頻領域基礎性國家標準《信息技術先進音視頻編碼》(簡稱AVS)十個部分2009年制訂完成,每年能節省上百億專利費,對我國音視頻產業實現“由大變強”戰略轉型意義重大。
歷經八年實踐,AVS探索出了“技術、專利、標準、產品,應用”“相互促進的”“大團隊、大循環”創新模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與華為等通力合作,提出了50多項自主專利技術,制定出的標準復雜度低,方案簡潔而性能與國外同類標準相當。2009年4月,歐洲信號處理學會《視頻通信學報》出版了AVS專輯,10月,國際電信聯盟(1TU)正式將AVS列為網絡電視支持的視頻標準之一。
AVS已成為國際范圍該領域三大主流標準之一。我國以及美、歐、日,韓等國的十多家企業開發的AVS編解碼芯片進入市場,上海、杭州、陜西、河北、新疆、青島、無錫等地已經采用AVS開展數字電視播出,采用AVS的中國藍光高清晰度光盤機已經批量上市,北京大學有線網對60周年國慶盛典進行了高清轉播。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下,AVS正在通過數字電視等視聽產品迅速進入千家萬戶,成為支撐自主數字視聽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2 抗病毒感染新型免疫分子機制的研究
我國是一個病毒性疾病高發的大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估計有1.2億,SARS也曾于2002年在我國流行,HIV以及流感病毒爆發也時刻威脅著國民的健康。I型干擾素(IFNα/β)是治療病毒性感染的重要分子,研究I型干擾素產生的分子機制將為尋求新的藥物靶標和抗病毒藥物提供指導。
該項目立足于1998年自主發現的一種新型免疫分子Nrdp1,研究了其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和分子機制,利用動物模型(轉基因小鼠),細胞模型(巨噬細胞)和分子技術手段(基因克隆表達、相互作用分子、蛋白活性分析等)系統,深入,立體地進行了研究,首次發現Nrdpl抑制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癥因子分泌和肝損傷,促進IFNβ的產生和抑制病毒感染,提示Nrdp1在抗炎和抗病毒感染方面均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
該項目還分析了DNA病毒識別和清除的免疫機制的研究現狀并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該項目提出Nrdp1可能是一種新的抗感染治療的藥物靶標,而且病毒的識別和清除存在新的機制。相關研究結果分別于2009年7月以論文形式和2009年10月以述評形式發表于Nature/rnmuno/ogy雜志。目前針對Nrdpl的抗細菌感染和抗病毒感染活性新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兩項。Nature China為Nrdp1的研究發表了專題述評,認為該研究是當月自然科學的亮點之一,并且受到了國內外免疫學界的關注和好評。
3 天河一號高性能計算機系統
“天河一號”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是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于2009年9月自主研制成功的我國首臺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實現了我國自主研制高性能計算機能力從百萬億次到千萬億次的跨越,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研制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
“天河一號”是國際上首臺采用GPU和CPU異購并行體系結構的64位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全系統包含6144個通用處理器和5120個加速處理器,內存總容量98TB,點點通信帶寬40Gbps,共享磁盤總容量為1PB。系統峰值性能每秒1206萬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LNPACK實測性能563.1萬億次,居2009年度中國超級計算機前100強之首,對2009年11月17日國際TOP500組織公布的第34屆世界超級計算機前500強第五、亞洲第一,對2009年11月20日國際Green500組織公布的世界最節能的超級計算機前500強第八。
“天河一號”高性能計算機系統作為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業務主機和中國國家網格主結點,面向國內外提供超級計算服務,將廣泛應用于石油勘探數據處理、生物醫藥研究、航空航天裝備研制,資源勘測和衛星遙感數據處理、金融工程數據分析、氣象預報、氣候預測、海洋環境數值模擬,短臨時地震預報,新材料開發和設計、土木工程設計、基礎科學理論計算等眾多領域。
“天河一號”的研制成功,是我國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又一重大突破,是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與天津市濱海新區密切合作,貫徹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方針的成功實踐,對促進國家科技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4 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
近年來,由H5N1,H1N1等不同亞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疫情,對全球的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流感病毒聚合酶由PA、PBl和PB2三個蛋白質組成,是負責病毒基因組轉錄和復制的核心,一旦伴隨著病毒侵入正常細胞,就開始利用正常細胞內的原料進行病毒基因組的復制。其中,高度保守的PA亞基由于參與到聚合酶的形成和基因組復制等核心的生命過程,因此成為認識聚合酶作用機制、開發廣譜抗流感藥物的重要靶點蛋白質。
饒子和教授研究組與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迎芳教授研究組合作,2008年成功解析了PA C端結構域與PB1 N端多肽的復合物結構,揭示了流感病毒聚合酶的組裝模式[Nature 2008 Aug 28;454(7208):1123-6]。在此基礎上,2009年又成功解析了PA N端結構域獨立的晶體結構,首次提示了該蛋白典型的核酸酶結構特征,了原來公認的PB1行使核酸酶活性的觀點,證實了核酸酶活性對于流感病毒復制的關鍵作用[Nature 2009 Apr 16;458(7240):909-13];通過進一步解析PAN與底物/抑制劑復合物的晶體結構,闡釋了PA蛋白發揮功能的分子機制,發現了一系列對PA蛋白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抑制劑,為設計和開發針對流感病毒聚合酶的高效藥物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時還應邀在Influenza;Molecular Virology一書中發表了相關綜述。
5 微波通信用高溫超導接收前端
高溫超導濾波器具有常規濾波器無可比擬的近于理想
的濾波性能,可廣泛應用于移動通信、軍事通信、衛星通信等領域,大幅度提高靈敏度和抗干擾能力,市場前景巨大。但在該項目實施前,受到國外技術封鎖,許多關鍵技術有待攻克,在我國沒有獲得實際應用。
清華大學物理系曹必松教授帶領的團隊經過十多年研究,發明了高性能高溫超導濾波器、零下200度工作的低噪聲放大器的設計制備技術和超導一金屬接觸電極制備工藝,研制成功了第一臺適合于我國CDMA移動通信用的超導前端,在北京建成了我國首個高溫超導移動通信應用示范基地并成功地連續運行超過三年,每天為十多萬居民提供優質服務,使手機發射功率下降一半以上,大幅提高了基站的覆蓋范圍和通信質量,實現了高溫超導在中國通信領域的首次應用和批量長期應用,使我國繼美國之后,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成功地將高溫超導技術應用于移動通信的國家。
該項目關鍵技術指標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獲得授權中國發明專利9項,授權美國發明專利1項,獲2009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08年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2007年信息產業部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十項之一)。該技術已與十多家用戶簽訂了合同、協議,研制、生產超導前端并實現其在多種通信設備中的應用。
6 成年哺乳動物雌性生殖干細胞的發現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
上世紀2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定:女性和絕大多數雌性哺乳動物卵母細胞的產生僅發生在胎兒期。出生后卵母細胞數目不再增加,只會不斷減少,即出生后雌性哺乳動物卵巢內,沒有生殖干細胞存在。上海交通大學生命學院吳際教授團隊經不懈探究首次發現和分離出生后小鼠(包括成年小鼠)卵巢中雌性生殖干細胞,經摸索培養條件得到能長期自我更新的生殖干細胞株并鑒定和研究其生物學特性。然后將此細胞移植于不孕小鼠體內,證實能產生新的卵母細胞,與雄性后生出正常后代。這一發現改變了80多年生殖與發育的傳統觀點,開辟出一個嶄新研究領域。該成果2009年5月發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受到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Science、Nature,NatureMedicine和眾多雜志刊發評論文章,Nature China鏘這一成果列入最新研究亮點,世界各媒體(路透社、《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ABC News、The Tiknes等)紛紛報道。該成果能為動物生物技術和人類提供卯母細胞新來源,建立性細胞途徑轉基因動物和開發優良動物品種,對治療卵巢功能早衰、不育癥等雌性生殖細胞發生障礙性疾病,再生醫學及抗衰老,避孕藥開發,人口調控,瀕危動物保存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7 世界最早的帶羽毛恐龍的發現
鳥類最早何時出現問題一直是鳥類起源研究最薄弱的環節之一,鳥類是否由恐龍起源也長期存在爭論。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2009年10月1日在英國《自然》雜志報道了產自遼寧省西部建昌地區距今約1.6億年的侏羅紀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的新發現,其時代早于德國“始祖鳥”數百萬年至1000萬年。該化石屬于獸腳類恐龍中的傷齒龍類,全身廣泛被羽毛覆蓋,特別是其腳部長有較長的正羽毛,證實了在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中內部骨骼與體表衍生物之間的復雜配置關系,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和最早的帶毛恐龍。該成果首次揭示了世界最早的帶毛恐龍早于“始祖鳥”已存在,首次提出了獸腳類恐龍分異的時間框架假說,解決了有關鳥類起源的“時間倒置論”等問題,為鳥類起源于恐龍提供了新的依據,并支持恐龍演化過程中曾存在“四翼”階段的假說。該項成果代表了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動了鳥類起源研究和恐龍演化研究,為全球鳥類起源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是2009年國際古生物學領域最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8 電力大系統安全域預警監控理論及其工程應用
電力系統作為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保證其安全穩定運行意義重大,而發展先進的安全預警與監控技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該項目旨在發展基于安全域理論的電力系統安全性綜合預警與監控理論,方法與技術,并與已有理論和方法互為補充,構建科學的在線綜合預警與監控系統,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和高效運行。
該項目在理論研究方面,系統地發展了電力系統綜合安全域理論,證明了綜合安全域的一些重要微分拓撲學和非線性動力學性質,為其實用化提供堅實的理論保障;在技術研發方面,發明了安全域邊界的快速求解、預想事故快速掃描和概率安全評估等多種實用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安全域的計算速度和在線安全監控的運算效率。該項目發展了高維安全域智能化降維方法以及多種安全域可視化展示技術;基于安全域理論研制了集在線安全分析、概率安全評估,控制方案優化、安全性信息可視化展示為一體的電力系統安全性預警與監控系統,提高了復雜電網的安全性運行水平,對防范大停電事故有積極作用。該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國家電網公司調度中心等部門,社會效益顯著。出版專著2部,申請發明專利19項,獲軟件著作權4項。
9 基于自旋的量子調控實驗研究
將量子力學和計算機科學結合并實現量子計算是人類的一大夢想,而實現這一夢想的關鍵挑戰之一就是量子調控的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的杜江峰研究小組在基于自旋的量子調控實驗研究方面通過采用磁共振技術對核自旋、電子自旋進行精密量子調控,在退相干研究、量子模擬和量子計算等研究方向取得了重要的創新性成果,推動了實用性量子計算機的研究。
量子系統不可避免的信息流失嚴重制約著量子計算的研究進程。杜江峰與其同事的研究[Nature 461.1265(2009)]表明,通過精巧的脈沖控制,可以使固態體系中環境對電子量子比特的不利影響被降到最小,大大減少量子體系中量子信息的流失,并成功厘清各種退相干機制在此類固體體系中的影響。同期發表的專文評述指出:“他們所使用的量子相干調控技術被證明是一種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并且有效對抗量子信息流失的一個重要資源……從而朝實現量子計算邁出重要的一步。”
與此同時,他們實驗上第一次觀測了一個復雜量子體系(同時包含二體和三體相互作用)基態的糾纏量子相變過程,采用量子糾纏見證的手段探測了由于三體相互作用導致的一類新的量子相變[Physical Review Lettersl D3,140501(2009)],該成果被認為是對量子模擬實驗研究的重要貢獻。
10 雙功能單分子器件的設計與實現
該方法指出,不同類型的糾纏態與幾何形體即多面體有關,這些形體代表“空間”,也就是某種糾纏的可用空間。一種給定的狀態是否屬于某種多面體,可以通過檢測個別粒子來確定,而檢測方法有很多。新方法通過檢測個別粒子來描述糾纏態特征的可能性,不僅效率很高,而且不必同時檢測許多粒子,這是與其他方法的不同之處,也意味著它能擴展到多粒子系統。
2紫外納米激光器
繼微型激光器、微碟激光器、微環激光器、量子雪崩激光器問世后,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大學的化學家楊佩東及其同事制成了室溫納米激光器。這種氧化鋅納米激光器在光激勵下能發射線寬小于0.3nm、波長為385nm的激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也是采用納米技術制造的首批實際器件之一。在開發的初始階段,研究人員就預言這種ZnO納米激光器容易制作、亮度高、體積小,性能等同甚至優于GaN藍光激光器。由于能制作高密度納米線陣列,所以,ZnO納米激光器可以進入許多今天的GaAs器件不可能涉及的應用領域。為了生長這種激光器,ZnO納米線要用催化外延晶體生長的氣相輸運法合成。首先,在藍寶石襯底上涂敷一層1nm~3.5nm厚的金膜,然后把它放到一個氧化鋁舟上,將材料和襯底在氨氣流中加熱到880℃~905℃,產生Zn蒸汽,再將Zn蒸汽輸運到襯底上,在2min~10min的生長過程內生成截面積為六邊形的2μm~10μm的納米線。研究人員發現,ZnO納米線形成天然的激光腔,其直徑為20nm~150nm,其大部分(95%)直徑在70nm~100nm。為了研究納米線的受激發射,研究人員用Nd:YAG激光器(266nm波長,3ns脈寬)的四次諧波輸出在溫室下對樣品進行光泵浦。在發射光譜演變期間,光隨泵浦功率的增大而激射,當激射超過ZnO納米線的閾值(約為40kW/cm)時,發射光譜中會出現最高點,這些最高點的線寬小于0.3nm,比閾值以下自發射頂點的線寬小1/50以上。這些窄的線寬及發射強度的迅速提高使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受激發射的確發生在這些納米線中。因此,這種納米線陣列可以作為天然的諧振腔,進而成為理想的微型激光光源。研究人員相信,這種短波長納米激光器可應用在光計算、信息存儲和納米分析儀等領域中。
3量子阱激光器
2010年前后,蝕刻在半導體片上的線路寬度將達到100nm以下,在電路中移動的將只有少數幾個電子,一個電子的增加和減少都會給電路的運行造成很大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量子阱激光器就誕生了。在量子力學中,把能夠對電子的運動產生約束并使其量子化的勢場稱之成為量子阱。而利用這種量子約束在半導體激光器的有源層中形成量子能級,使能級之間的電子躍遷支配激光器的受激輻射,這就是量子阱激光器。目前,量子阱激光器有兩種類型:量子線激光器和量子點激光器。
3.1量子線激光器
近日,科學家研制出功率比傳統激光器大1000倍的量子線激光器,從而向創造速度更快的計算機和通信設備邁進了一大步。這種激光器可以提高音頻、視頻、因特網及其他采用光纖網絡的通信方式的速度,它是由來自耶魯大學、位于新澤西洲的朗訊科技公司貝爾實驗室及德國德累斯頓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共同研制的。這些較高功率的激光器會減少對昂貴的中繼器的要求,因為這些中繼器在通信線路中每隔80km(50mile)安裝一個,再次產生激光脈沖,脈沖在光纖中傳播時強度會減弱(中繼器)。
3.2量子點激光器
由直徑小于20nm的一堆物質構成或者相當于60個硅原子排成一串的長度的量子點,可以控制非常小的電子群的運動而不與量子效應沖突。科學家們希望用量子點代替量子線獲得更大的收獲,但是,研究人員已制成的量子點激光器卻不盡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制造一些大小幾乎完全相同的電子群有困難。大多數量子裝置要在極低的溫度條件下工作,甚至微小的熱量也會使電子變得難以控制,并且陷入量子效應的困境。但是,通過改變材料使量子點能夠更牢地約束電子,日本電子技術實驗室的松本和斯坦福大學的詹姆斯和哈里斯等少數幾位工程師最近已制成可在室溫下工作的單電子晶體管。但很多問題仍有待解決,開關速度不高,偶然的電能容易使單個電子脫離預定的路線。因此,大多數科學家正在努力研制全新的方法,而不是仿照目前的計算機設計量子裝置。
4微腔激光器
微腔激光器是當代半導體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它采用了現代超精細加工技術和超薄材料加工技術,具有高集成度、低噪聲的特點,其功耗低的特點尤為顯著,100萬個激光器同時工作,功耗只有5W。
該激光器主要的類型就是微碟激光器,即一種形如碟型的微腔激光器,最早由貝爾實驗室開發成功。其內部為采用先進的蝕刻工藝蝕刻出的直徑只有幾微米、厚度只有100nm的極薄的微型園碟,園碟的周圍是空氣,下面靠一個微小的底座支撐。由于半導體和空氣的折射率相差很大,微碟內產生的光在此結構內發射,直到所產生的光波積累足夠多的能量后沿著它的邊緣折射,這種激光器的工作效率很高、能量閾值很低,工作時只需大約100μA的電流。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半導體研究所從經典量子電動力學理論出發研究了微碟激光器的工作原理,采用光刻、反應離子刻蝕和選擇化學腐蝕等微細加工技術制備出直徑為9.5μm、低溫光抽運InGaAs/InGaAsP多量子阱碟狀微腔激光器。它在光通訊、光互聯和光信息處理等方面有著很好的應用前景,可用作信息高速公路中最理想的光源。
微腔光子技術,如微腔探測器、微腔諧振器、微腔光晶體管、微腔放大器及其集成技術研究的突破,可使超大規模集成光子回路成為現實。因此,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發達國家都在微腔激光器的研究方面投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長春光機與物理所的科技人員打破常規,用光刻方法實現了碟型微腔激光器件的圖形轉移,用濕法及干法刻蝕技術制作出碟型微腔結構,在國內首次研制出直徑分別為8μm、4.5μm和2μm的光泵浦InGaAs/InGaAsP微碟激光器。其中,2μm直徑的微碟激光器在77K溫度下的激射闊值功率為5μW,是目前國際上報道中的最好水平。此外,他們還在國內首次研制出激射波長為1.55μm,激射閾值電流為2.3mA,在77K下激射直徑為10μm的電泵浦InGaAs/InGaAsP微碟激光器以及國際上首個帶有引出電極結構的電泵浦微柱激光器。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微碟激光器具有高集成度、低閾值、低功耗、低噪聲、極高的響應、可動態模式工作等優點,在光通信、光互連、光信息處理等方面的應用前景廣闊,可用于大規模光子器件集成光路,并可與光纖通信網絡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匹配,組成光電子信息集成網絡,是當代信息高速公路技術中最理想的光源;同時,可以和其他光電子元件實現單元集成,用于邏輯運算、光網絡中的光互連等。
5新型納米激光器
主管單位:信息產業部
主辦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四十四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重慶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5868
國內刊號:50-1092/T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76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A 科學文摘(英)(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作者簡介:任蕾(1979-),女,山東淄博人,上海海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講師。(上海 201306)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9-0167-02
通信與電子信息技術是目前發展最迅速的領域之一。4G/LTE、云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3D打印、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為通信與電子信息專業本科生的科技英語學習帶來了新的資源,同時也為該課程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筆者所在的院校,該課程被設定為限選課。同時由于“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課程的特點,其很難引起學生和教師的重視,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把該課程簡單的認為是英語課,學習目標不甚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此外,該課程的學時一般為36學時,教師的授課積極性也大受影響。但該課程中面向應用的教學內容對學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該課程的涉及面極廣,幾乎涵蓋了學科中的每個領域,對任課教師的要求很高。
“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科技文獻閱讀和寫作所必知的英語術語與語法知識,鼓勵學生為參與國際化學術交流和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科技英語基礎,并使學生能運用各類電子資源獲得最新的國內外專業前沿動態和最新學科研究動向,[1]同時通過一定的訓練可以掌握初步的科技論文寫作技能,特別是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寫方法。其中,在“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課程中,面向應用的教學內容包括:該領域的文獻檢索、文獻閱讀、文獻摘要的撰寫、科技文獻綜述的撰寫、講稿制作與做報告能力的訓練等。在通信與電子信息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上述面向應用的教學目標日益重要,受到了廣泛的關注。[2]
傳統的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的教學方法為:詞匯+翻譯+語法,同時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相對專業發展嚴重滯后,因此該課程的教學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3-6]為改變科技英語教學現狀,筆者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進,特別是對面向應用的教學部分進行了大量實踐。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探討了面向應用的“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一、面向應用的“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
與傳統的詞匯+翻譯+語法的教學內容不同,面向應用的“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綜合性更強,對學生和任課教師的要求都更高,同時該教學內容應是本課程教學的重點。面向應用的“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科技文獻檢索
本文中的科技文獻主要包括各類專業相關的期刊文獻、會議文獻、技術報告、國內外專利、相關圖書、產品技術說明等。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該領域的英文文獻大量涌現,要了解最新的技術和發展動態往往需要閱讀大量文獻,而閱讀的第一步即檢索文獻。該部分的教學要求是從海量的數據庫中快速、準確地檢索到需要的科技文獻。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校數字圖書館的大量資源,通過指定主題對學生進行訓練。
2.科技文獻閱讀
由于有大量不熟悉的專業術語和詞匯,面對英文文獻,學生往往很難理解文獻的內容。因此讓其在文獻閱讀中熟悉和掌握詞匯即傳統的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面向應用的科技英語教學內容的重心之一。由于通信與電子信息領域的大量專業詞匯是由詞綴等合成的,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因此,通過大量文獻閱讀的訓練效果較傳統的教學模式好。
3.科技文獻摘要撰寫
撰寫科技文獻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其中摘要的撰寫是十分重要的內容。特別是,英文摘要是每個本科生畢業論文中必須完成的任務之一。因此,科技英語課程中也將其作為面向應用的教學內容。該能力訓練與文獻閱讀可同步進行,通過大量閱讀、學習來完成摘要撰寫的任務。
4.文獻綜述撰寫
文獻綜述是本科生畢業設計環節中的首要任務,只有通過文獻綜述,才能了解相關領域的發展情況,而本能力的訓練是以文獻檢索和文獻閱讀為基礎的。在該能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并不限制學生僅參考英文文獻,可以通過檢索和閱讀部分中文文獻進行,這主要是給學生一個適應的過程,可通過中英文獻對照,幫助學生有效理解科技文獻的內容。
5.講稿制作和做報告能力的訓練
為使學生適應專業發展及學科的國際化,方便今后進行學術與科技交流,培養學生進行講稿制作與做報告的能力是面向應用的教學內容的重要部分。該能力的訓練有利于開展seminar式的教學活動,特別適合科技英語類課程的開展。
這些教學內容相對傳統的教學內容更吸引學生,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今后的工作和繼續進修均有益。在筆者所在高校,該課程的學時一般為36學時,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將面向應用的教學學時提高到12學時,即在詳細講解常用的專業詞匯和重點文獻的基礎上,把教學重點放在面向應用的教學上,并要求每位學生提交相關的大作業,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的重要參考。
二、面向應用的“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課程的教學方法
要順利開展面向應用的“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課程的教學工作,需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應由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盡量讓學生多參與,教師進行相應的引導。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個面向應用的“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第一,針對科技文獻檢索教學內容。首先需要學生熟悉數字圖書館中的各類資源,即能熟練的使用這些資源,根據主題和關鍵詞進行快速、精確的科技文獻檢索。目前這類專業的數據資源主要包括清華同方、萬方數據資源、維普電子資源、IEEE Xplore、EI Village、ISI Web of Science、Springer、Science Direct、ProQuest、Hans Publisher、SLCC(Springer+Kluwer Online)等論文、專利和技術標準數據庫,同時美國專利局和中國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搜索也包括在內,這些電子資源基本能涵蓋各類文獻。此外,通信與電子信息類科技公司的英文網站也是技術資料檢索的重要來源。
第二,熟練使用網絡搜索引擎。目前筆者要求學生主要會使用Google和百度等網絡搜索引擎檢索相關文獻,特別是會使用Google scholar,將其作為圖書館中的數據資源的補充。
第三,在教學中通過實例分析法講解摘要寫作方法。以多篇中等長度的英文科技文獻為例,該類文獻包括已發表的科技論文,也包括已畢業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等,通過這些示例讓學生掌握摘要寫作的基本要點,然后布置相關主題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
第四,文獻綜述是在檢索并閱讀大量科技文獻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首先要求學生準確搜索文獻。由于學生對文獻綜述不熟悉,筆者在教學中給出相關的范文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根據主題自行撰寫。
第五,講稿制作和做報告不僅在本科畢業設計環節要用到,參與各類競賽答辯也要使用,因此如何制作吸引人的講稿,并出色的做報告十分重要。在教學中筆者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做報告的活動中,并每兩周安排2~3位學生制作講稿并報告主題,其他學生參與討論,同時一起對講稿和報告的過程進行評點。
第六,通過布置大作業來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按照面向應用的教學內容要求,布置了相應的作業,每位學生的任務各不相同,但基本均包括以下四個步驟:一是選擇通信與電子信息類領域的一個主題,可以是教師指定主題,也可以自選主題,這些主題都是近年來該領域的熱點主題。二是就選定的主題,檢索相關科技文獻。對文獻檢索的具體要求是:檢索文獻不少于20篇,考慮到學生閱讀專業英文文獻可能遇到的困難,要求檢索英文文獻不少于15篇,同時需給出每篇文獻的檢索方式,即關鍵詞和搜索的數據庫等。三是對搜集的科技文獻進行詳細閱讀和撰寫綜述。撰寫綜述是本科生畢業設計環節中規定的任務之一,借助本課程作業,可對學生進行基本訓練。盡管撰寫文獻綜述有較大的難度,但筆者認為給學生提供認識、訓練的機會十分重要。另外,在作業要求中筆者給出格式和具體的綜述寫作大綱以供學生參考。四是制作關于該主題的講稿。具體要求是學生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對其選擇的主題制作講稿,該任務將對學生畢業設計答辯、申請創新類課題答辯,乃至今后工作都有所幫助。同時,選擇或者指定部分學生在課上時間匯報主題內容,其他學生參與討論,這樣的形式彌補了該課程枯燥、參與性低的缺點,并以類似seminar的形式,讓廣大學生了解到最新的技術和發展動向,具有通過文獻閱讀進行科普的作用。
三、結束語
筆者結合在“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課程的教學實踐,介紹了該課程中面向應用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這類教學內容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于畢業設計環節的進行。同時,面向應用的教學內容給任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值得今后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李霞,王娟.電子與通信專業英語[M].第2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2]李丹.通信工程專業科技英語教學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2,(7):143-144.
[3]李大鵬.電子信息專業科技英語教學中的創新思維激勵式教學特點與方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185,187.
[4]陳榴,戴韌,楊愛玲.關于高校專業英語教學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2,(36):85.
2016年三位教師“感動中國”
支月英
19歲的南昌姑娘不顧家人反對,只身離家堅守深山36載
學校:江西奉新泥洋小學教師
頒獎詞:芳蘭振蕙葉
你跋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著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給孩子們的都是甜。堅守才有希望,這是你的信念。36年,絢爛了兩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辮。
堅守深山36載的鄉村教師
1980年江西奉新縣邊遠山村教師奇缺,19歲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反對,只身到離家兩百多公里、海拔近千米且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教書,成為一名深山女教師。
“山里的孩子們與外界接觸很少,掌握知識是他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這是支撐支月英留守深山的精神支柱。為了讓山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她堅守深山36載。
這些年,各級領導去看望她,多次提出給她調換工作,但她都婉言謝絕。
2012年,比泥洋小學更偏遠的白洋教學點學生家長,聯名要求支月英老師去白洋任教。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成了這個教學點第一位公辦教師。
別的教師都是往山外走,可她卻往深山里去,家里人很不理解,擔心她的身體。但是支月英認為,“山里需要我!總要有人做出犧牲,為什么不能是我呢?”
在山區從教數十年,支月英也落下了一身病:一只眼睛幾乎看不見,一只耳朵的聽力衰弱嚴重,嗓子經常痛得發不出聲。另外,甲減和糖尿病讓她每天不離藥。
已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齡,支老師的去留一直是村民最關心的問題。可支月英似乎還沒把退休提上議事日程,她放不下山里的孩子,擔心沒有新的老師愿意來。
歲月如梭,支月英以36年的愛與執著,以培育深山兩代人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名人民教師的光榮詩篇。2016年,她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為老師的堅守點贊!
郭小平
醫院院長的“愛心小課堂”,終為艾滋病患兒撐起一片天
學校:臨汾紅絲帶學校
頒獎詞:暖帶入春風
瘦弱的孩子需要關愛,這間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溫暖的避難所。你用12年艱辛,呵護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長,你是風雨中張開羽翼的強者。
“愛心小課堂”終成“紅絲帶學校”
2004年,山西臨汾第三人民醫院院長郭小平見艾滋病區幾個孩子到年齡卻沒法上學,便辦起“愛心小課堂”,在這些孩子接受治療的同時,能夠讓他們學習知識。
后在各界支持下,臨汾紅絲帶學校掛牌成立。建學校讓郭小平飽受爭議,但他仍堅持,說只愿有一天艾滋患兒能到正常學校上學!
漸漸地,這所特殊的小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省、市相關部門領導多次來看望慰問住院治療的患者和孩子們,學校也建起了綜合教學樓,治療條件和教學條件都大為改觀。
在郭小平6年的堅持和努力下,2011年,臨汾紅絲帶學校正式掛牌成立,納入國民教育系列。 “紅絲帶學校”身份終于合法化,郭小平多年的愿望終于實現。
這里目前生活著33個年齡不同的孩子,因為感染艾滋病,他們失去了父母、親人,也因為攜帶艾滋病毒,他們在誤解和歧視中被迫離開家鄉。
為艾滋病孩子辦學校,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在爭議中,靠著一腔熱血,以及對感染艾滋病孩子不離不棄的信念,郭小平用自己瘦弱的身軀為這些孩子們營造了一個溫暖的家。
醫療技術逐漸發展,但是人們的意識還沒有完全跟上,對于艾滋病的歧視依舊在我們身邊蔓延。為艾滋患兒建學校讓郭小平飽受爭議,但是總有人要去面對、去帶領,他說只愿有一天艾滋患兒能到正常學校上學。
潘建偉
在世界最前排和宇宙對話,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
學校:中國科技大學
頒獎詞:曙色滿東方
嗅每一片落葉的味道,對世界保持著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學糾纏,保持與名利的距離。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對話,以先賢的名義,做前無古人的事業。
他的夢想是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在奧地利留學時,潘建偉告訴導師,他的夢想是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1997年以來,潘建偉在世界上系統地開創了量子通信的實驗研究領域,在量子信息論和量子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突出的、具有國際廣泛影響的成果。
1998年潘建偉與愛因斯坦等21位世界著名科學家的論文一道入選了《自然》雜志物理學百年經典。
熱愛祖國,獻身科學。盡管國外很多科研機構極力挽留,但潘建偉像錢學森、嚴濟慈、郭永懷等前輩一樣克服困難毅然回國。2000年他回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說:“我只有一個單純的身份,那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2016年8月16日,中國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l射,它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間的量子通信,該項目首席科學家正是潘建偉。
潘建偉除了擔負國家量子信息所研究工作外還是博導,他認為,科研和教學最大的不同是科研需要創新,保持在國際市場爭第一。但教學是把自己所學的東西和體會傳授給學生。
教學過程中,他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善于用淺顯的語言講授復雜的知識,他說:“學生了解越深刻,創造力越提升,我就會覺得非常高興。這種高興跟做出了一個很好的實驗工作是完全一樣的。培養學生對永久增加科研動力非常重要。”
為什么年年都有教師入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回顧歷年感動中國,幾乎每年都有老師的身影,他們大多來自一線,大多默默無聞,但他們還是用自己的行動感動了中國。
為什么年年都有老師感動中國?為什么老師最容易感動中國?這背后體現了教師這個職業哪些特點和光榮?小編這就帶您來盤一盤他們的“感動點”在哪里!
1希望
他感動中國,因為給人以希望
2015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化緣校長” 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為了讓學生順利進入大學,他還不惜一切到企業、工地為貧困學子“化緣”。近10年來,莫振高先后籌集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1.8萬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
2009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80后”教師李靈,自籌經費在家鄉周口淮陽許灣鄉創辦希望小學,李靈為建學校已挪用家中20萬元,并欠下8萬元外債,她用微薄的身軀挑起孩子沉甸甸的夢想。
2008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從漢族地區來的李桂林、陸建芬夫妻在梁山北部峽谷絕壁上的彝寨扎根18年,把知識的種子播種在彝寨,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探因:他們在最崎嶇的路上點亮了知識的火把,照亮學生的前程
教師,從來都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稱呼――教書育人,以為人師。
無論是“化緣校長”莫振高,“80后”教師李靈,還是李桂林、陸建芬夫婦,他們都在最崎嶇的路上點亮了知識的火把,照亮學生的前程,給予學生最溫暖的希望。每一個希望的接受者也終究會成為希望的傳播者,一個又一個、一代又一代。教師傳播的希望種子所到之處遍地開花。
2堅守
他們感動中國,因為他們一直在那里
2013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格桑德從河北師范大學畢業后回到墨脫從事教學工作,為了勸學、為了孩子不停課、為了學生安全回家,她常常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因為堅守在大山深處的工作崗位,她常年不回家,連女兒都難見上幾面。
2016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為了讓山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支月英堅守深山36載。從最初的“支姐姐”,到后來的“支媽媽”,再到現在的“支奶奶”。她用自己的默默堅守絢爛大山幾代人的童年。
探因:為學生辛勞、為教育奔走,幾十年如一日,個中辛酸誰人知
為學生辛勞、為教育奔走,幾十年如一日,需要的是恒心,付出的是心血。這些老師有著蒼翠挺拔的骨干、有著迷人傲骨的風姿。他們的身上是沉甸甸的責任感,負重行走慢慢長路,營造一片天地成就學生的歲月靜好。
3舍棄
他們感動中國,因為他們為教育而放棄的勇氣
2014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外交官朱敏才和妻子孫麗娜,得知家鄉師資嚴重缺乏,退休后放棄在北京悠閑自在的生活,去山區義務支教。他們義務支教不拿一份報酬還積極為學校爭取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使山寨的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2011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云胡忠、謝曉君離開蒼老的父母,離開成都的學校,離開物質豐富的城市生活,帶著3歲的女兒到四川藏區福利學校支教。
探因:他們放棄的只是外物,攀得的是精神的家園
或許有人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些拋棄舒適生活的老師太傻太傻。但殊不知,他們放棄的只是外物,攀得的是精神的家園。
為了教育,為了孩子,他們能夠舍得,這便值得我們為之點贊。
4大愛
他們感動中國,因為關鍵時刻做出了心的選擇
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停在路邊的客車猛地向學生沖過來,張麗莉老師在危急時刻,向前一撲,將車前嚇傻的學生用力推到一邊,自己卻被無情的車輪碾壓,導致雙腿高位截肢。
2010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5名幼童在房間里嬉戲誤用打火機不慎著火,王茂華老師和岳父譚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奮不顧身地數次沖進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卻被嚴重燒傷。
探因:他們滿懷無私無畏的大愛,在危急中綻放出耀眼奪目的生命之光
都說,人在瞬間的反應直指內心,這是一個人下意識的反應。無論是張麗莉老師還是王茂華老師和岳父,他們都做出了心的選擇。他們滿懷無私無畏的大愛,在危急剎那間如化繭成蝶般綻放出了耀眼奪目的生命之光。
5使命感
他們感動中國,因為他們始終放不下自己的那樁使命
2007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入伍20多年來,方永剛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論專著,完成10項國家和軍隊重點科研項目,被譽為“平民教授”“大眾學者”和“科普專家”。他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對3名研究生的學期教學和畢業論文寫作輔導任務。
2016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熱愛祖國,獻身科學。潘建偉留學后毅然回到祖國,成為國內開辟量子信息實驗學科的先驅之一。2016年中國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它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間的量子通信,該項目首席科學家正是潘建偉。
1.1推送期刊科技論文
1.1.1根據論文選題進行選擇性甄選推介
與科技期刊刊載的科技論文不同,借助微信平臺推送期刊的科技論文時,編輯需要具備用戶思維、大道至簡思維和跨界思維,甄選科技論文的選題,即判斷其是不是期刊報道的專業范圍內的熱點問題,是不是易于編寫成科技期刊微信閱讀群體易于接收的微信閱讀素材,是不是立足于期刊專業領域、且涉及交叉學科,易受廣泛關注的跨界內容。對于一些具備上述選題特點的論文,在期刊微信公眾號推介論文全文的方式對其公眾平臺關注用戶有很強的吸引力。對于此類論文,可以通過技術處理首先將源文件轉換為適合數字出版的XML格式,然后再轉換為適合手機閱讀的HTML文件,此類文件在界面展現方式、文件大小等方面都具有特別突出的優勢,而且能以目錄的形式進行瀏覽和內容定位,特別適合手機閱讀。
1.1.2論文標題、摘要和圖文等的加工
此外,科技期刊論文內容的專業技術性較強且比較長,而微信平臺有其特有的信息傳遞和接收特點,因此借助微信平臺推送期刊科技論文時,期刊論文內容的加工設計至關重要。在信息量繁雜多變的互聯網時代,標題的吸睛度直接關系著微信內容的點擊率和轉發率,因此在推送科技論文時,標題宜言簡意賅,突出核心亮點。大道至簡,簡單即流行就是這個道理。在具體題目的加工時,有如下技巧,比如一些陳述性標題可以變換成問答句,一些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但科技名詞較生僻的科技論文還可以在經原創作者同意的前提下調整成科普些的標題,以更好、更快地拉近期刊與閱讀群體的距離,促進傳播,從而鞏固和擴大期刊品牌形象。此外,在經原創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再次對微信推送論文摘要進行改寫也十分重要。科技論文的摘要一般遵從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的原則撰寫。而微信推送論文時,閱讀群體先進行的是淺閱讀,因此講清研究的來龍去脈以及作者團隊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往往是閱讀群首要關注的。在微信推送論文的摘要加工環節,建議將研究的背景、意義以導讀的方式展開,再配以精選的、必要的圖表、視頻和音頻內容以及作者團隊的生活照,既簡練、多元、高效地展現了原創作者的研究內容和核心觀點,又拉近了作者群和閱讀群之間的距離,還會對期刊的推介和引用帶來益處。在微信論文的推送中,圖片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恰當的與文字呼應的圖片,可以高效地突出文字想要表達的內涵,使人在閱讀文字時快速產生相應的視覺聯想。為了固化讀者群對期刊推送論文的印象,可以將科技論文推送固化成一個微信欄目,如“優文薦讀”“好文快報”等,并在每次推送時,固化此欄目的背景圖片,就像知名廣告宣傳畫一樣,以圖文配合的方式固化和提升期刊品牌形象。
1.2為期刊關注群體提供信息服務
結合《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兩年來的運營經驗,筆者發現科技期刊微信平臺不但可以成為多維度承載和傳播科技成果的窗口,還逐漸成為為期刊關注群,尤其是作者群、讀者群和專家群的提供信息服務的平臺。《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就是在實踐中,立足期刊報道的專業領域,通過科技論文集錦、期刊近期策劃重點、專業領域會議信息和通知、提供最新行業資訊和學科知識、科技論文寫作知識和投稿須知等提升期刊品牌形象和被關注度的,吸引優質稿源的。
1.2.1科技論文集錦
科技論文集錦,往往是對期刊報道范圍的一個熱點分支進行重點宣傳。這種論文集錦針對性強,閱讀群體集中,因此如果能結合專業會議應景、定點地向與會專家推送,對期刊品牌提升效果顯著。比如,《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的主辦單位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于2017年3月9日召開了電力大數據技術研討會,《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爭取到此次會議的獨家媒體支持工作。會前,編輯部匯編整理了2014~2017年期刊刊載的大數據相關論文,制作成HTML文件,以大數據論文集錦的方式集中而有針對性地推送給與會專家,獲得了較好的論文點擊率,也受到了與會專家的好評。
1.2.2期刊近期策劃重點
2016年起,《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邀請不同領域的業內專家為欄目特約主編,陸續開辟了“虛擬現實”、“電力大數據”、“電力物聯網”、“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多個熱點前瞻的專欄,并在微信平臺專欄征稿通知。從微信公眾號專欄的點擊率看,選擇期刊報道范圍內的熱點話題,及時開辟專欄有助于吸引和聚攏優質稿源。同時,通過邀請欄目特約主編的方式,既能更好地提升領域內專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回饋支持期刊工作的專家學者,也能給特約主編在其朋友圈分享以及定點邀約稿件帶去方便。
1.2.3科技論文寫作知識和投稿須知
關注期刊微信平臺的閱讀群往往是有投稿需求的。面對這一需求,適時開辟便于閱讀、易于理解、適合傳播的科技論文寫作知識和投稿須知,能更好地體現期刊服務意識,拉近期刊與閱讀群的距離。比如《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在微信平臺創建之初就開辟了“投稿那些事兒”欄目,編輯以略帶幽默而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地道出作者寫稿的重點、投稿的技巧等,因語言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受閱讀人群廣泛關注。
1.2.4學術會議專家PPT
科技期刊編輯除了編審稿件、積累和跟蹤專業知識和熱點動態,還會經常參加學術會議,以開闊學術視野,結識學術專家。因此在參加學術會議時,留心與期刊報道重點相關的學術報告,積極與報告專家聯絡并獲得其PPT權,既可結識學術專家(或與專家深度交往),還可為其提供宣傳服務,并通過在期刊公眾號其學術報告PPT給期刊公眾號增粉,實現多贏。分析《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微信平臺幾次階躍式增粉的數據發現,重大學術會議知名專家學術報告PPT很受期刊微信平臺微信群體的歡迎,是給期刊微信平臺增粉的好方式。
1.2.5專業范圍相關的會議通知
隨著科技期刊微信平臺運營的積累和粉絲數量的增多,其漸漸會對期刊品牌有輔助支撐作用。因此,在一些專業對口的學術會議中,科技期刊應該多與會議主辦方溝通,闡明科技期刊擁有的專業人群資源,最好能使科技期刊成為學術會議的媒體支持。這樣,會前可幫助其會議通知,會后可盡快與會專家熱點學術PPT,既提升會議的影響力,也提升期刊品牌影響力。
1.2.6期刊編委或審稿專家的書訊
科技期刊的編委和審稿專家往往是業內知名專家。在讓編委和審稿專家為期刊審稿、組稿、期刊品牌建設出謀劃策的同時,期刊微信平臺也給這些專家提供了一個宣傳其適合微信宣傳的研究成果的好機會,比如專家在期刊的論文、專家近期出版的書訊及其研究團隊的資質介紹等。這些宣傳素材往往很受業內學術圈關注,因而也是科技期刊微信平臺通過做好信息服務,從而助力期刊品牌提升的好方法。
2期刊微信平臺增粉渠道和時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