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6: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債券風險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所謂利率風險是指由于利率的變化,使得相關資產的價格或回報率變得更低或負債變得更為巨大。對于債券資產而言,其本質是一種利率敏感性資產。從理論上講,債券資產價格P總可以表示為:
P=f(R,r.t),且dP/dR>0,dP/<dr<0,
其中,R代表票面利率;r代表市場利率或收益率;t代表債券的剩余期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債券的票面利率越低,債券價格越低;市場利率或收益率越高,債券價格越低。顯然,市場利率的變動必然引起債券價格的變動,從而會給債券持有者帶來風險。
(一)利率市場化和債券市場的發展
近20年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進程的持續,利率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利率決定機制逐步實現由行政管制向市場決定過渡。
從債券發行市場看,1995年8月,財政部開始試行采取市場化的招標方式發行債券,目前已經過渡到大部分國債通過無預定價格區間招標方式發行的模式。尤其是2001年開始首次發行15年、20年和30年的國債,國債拍賣發行收益率的市場化進程加快,使得國債利率向基準利率方面邁進。
債券二級市場的日益完善,也對利率市場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88年債券二級市場建立,1991年開始引進回購交易,使得債券日益成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金融資產。到2001年底,債券及回購交易額突破5萬億,同時也被人民銀行作為主要的公開市場操作工作。而且債券加購利率已成為一種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利率形式,成為人民銀行進行貨幣政策調控的重要參考指標,并對銀行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產生較大的推動力。
(二)目前債券市場面臨的利率風險
從目前我國債券市場的現狀看,無論是發行市場還是流通市場都存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
(1)發行市場上的利率風險
發行市場上看,一級市場債券發行頻率加快,債券招標發行利率走低。2002年上半年,發行國債與金融債券共17期,發行總量3055億元,其中在交易所發行200億元,期限10年,票面利率2.54%;銀行間債券市場國債發行6期1800億元,加權平均期限為9.06年;國開行金融債券發行6期700億元,如權平均期限為12.93年。國債及政策性銀行金融債的發行利率屢創新低,尤其是5月23日發行的30年期國債,招標利率降至2.90%,超出很多投資者的預料。
顯然,過低的債券招標利率使得債券資產的價值大大降低。由于國家近期公布宏觀經濟數據大多向好,通貨緊縮的情況明顯緩解,市場對未來降息的預期大大減弱,對于長期低息債券的發行的影響開始顯現:在2002年7月發行的第9期國債中,計劃的260億發債額度沒有用完。市場對于債券發行中利率風險的重視,已經開始對債券發行產生不利影響。
(2)流通市場上的利率風險
從流通市場上看,人民銀行的降息舉措以及市場對于準備金制度可能改革的預期導致了市場收益率不斷下滑。如下圖所示,自2002年1-5月份以來,月度債券收益率曲線不斷下移,尤其30年期國債招標出2.9%的標面利率后,這種趨勢更為明顯,只是到了6月份才憑借20年期的收益率走高才使得收益曲線沒有進一步走低。6月份成交的50只現券中有47只收益率全部落在3%以下,當月國債加權平均收益率降為2.18%,平均回購利率也由年初的2.204%下降至6月底的1.965%。
收益率曲線的日趨平坦反映了市場長債短炒、短期行為嚴重,隱含的風險是巨大的。以30年期國債為例,只要利率上調一個百分點,按到期收益率2.90%的久期計算,其市場價格要下降19.95元。
為此,人民銀行已經開始采取措施來減輕潛在的利率風險,最近一段時間連續通過公開市場正回購操作回籠資金1000億元,減少在債券市場上爭購債券的資金,從而引導回購利率緩慢走高,最終達到調高債券的收益率的目的。
附圖
二、債券市場流動性風險分析
(一)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及期作用
市場的流動性指的是市場的參與者能夠迅速進行大量金融交易,并且不會導致資金資產價格發生顯著波動。金融市場微觀結構理論通常從密度、深度和彈性三個指標度量市場流動性(BIS,1999):
1.密度:交易價格偏離市場中間價格的幅度,也即與市場價格無關的交易成本,它通常可以用債券買賣價差來表示。差價越小,說明債券交易市場的競爭越激烈,因而債券市場的效率越高。
2.深度:它反映的是不會影響現行價格的市場交易量,可以用某一既定時間中做市商交易報價的交易量來表示;也可以通過債券的周轉率反映。
3.彈性:指的是交易引起的價格波動恢復均衡的速度。彈性代表著市場的潛在深度,這一點僅僅從當前交易量指標上很難看出來。目前還沒有較好的度量方法,通常是觀察債券交易后恢復正常市場狀態(買賣差價、交易量)的速度。
作為目前我國債券市場主要組成部分的國債市場,其市場流動性對于金融市場和貨幣政策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由于國債風險小、同質性強、規模大,是其他金融資產(如商業票據、證券化資產(ABS)、企業債券等)定價的基準和眾多衍生金融資產(例如回購、期貨、期權等)的基礎資產,同時也是交易者對沖風險的重要工具。一個富于流動性的國債市場,在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二,國債市場形成的利率期限結構,能夠反應市場參與者對利率變化預期和長期利率趨勢,這種信息既是其他債券收益曲線形成和利率期貨估計的依據,也為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信息,從而使貨幣政策的意圖得以有效地傳導。
第三,國債是央行在公開市場上最重要的操作工具;如果國債市場缺乏流動性,央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社會信用總量的能力會受到限制,資產價格容易過度波動;此外,國債還是各國中央銀行外匯儲備的手段。
一般說來,金融市場在提供流動性方面本身會有一些自發的制度安排,但是一個富于深度和流動性的債券市場對于整個經濟來說,仍然可以被視為一種“公共產品”,一方面,它能夠為每個市場參與者和整個經濟帶來好處,另一方面,單個市場參與者缺乏促進和維持市場流動性的積極性,理論部門如財政部和中央銀行等可以在促進市場流動性方面能夠而且應該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債券市場面臨的流動性風險
金融機構在債券市場上所要面對的流動性風險主要包括兩種形式:市場/產品流動性風險和資金流動性風險。前者是指由于市場交易不活躍而使得金融機構無法按照公允的市場價值進行債券交易而產生的損失。這種風險在金融機構需要OTC市場中進行動態對沖交易時表現得十分突出。而資金流動性風險是指金融機構的現金流不能滿足債務支出的需要,這種資金收支的不匹配包括數量上的不匹配和時間上的不匹配。上述情況往往迫使金融機構提前進行清算,從而使帳面上潛在損失轉化為實際損失,甚至導致機構破產。目前債券現貨市場的流動性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債券市場的人為分割
我國的國債市場目前被人為分割成交所和銀行間兩個各自獨立運行的市場,相對來說交易所的債券市場因素與資本市場在交易報價和資金清算上融為一體,市場交投遠較銀行間市場活躍。但由于交易所實際上集交易、清算、過戶和托管于一身,缺乏相應的制衡機制。而且中央國債公司不能真正統攬債券的統一登記和過戶,滬深交易所的債券資產還游離于中央國債公司之外,無法對債券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統一監控,還有可能出現債券賣空的情況,從而市場帶來較大的風險。
不過,國債現貨市場分割,一個最直接的不足之處就是形成的國債收益缺乏指導性,這使得人民銀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傳導貨幣政策意圖的效果則被大大削弱。
2.金融機構在債券市場上的運作還有局限性
首先,銀行體系流動性異常充足。大量閑置資金投向債券市場,造成債券市場需求增加。雖然2002年初實施準入備案制以后,市場擴容速度大大加快,但存款類金融機構比重仍占據大多數。顯然,投資者類型趨同。就容易造成在多頭市場時二級市場供給不足,在空頭市場時二級市場需求不足,形成單邊市場。
其次,一些商業銀行脫離交易所市場后,還習慣于交易所的交易模式,對銀行間市場的詢價方式一時難以適應。一些中小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聯社)依然通過多種渠道參與證券交易所的債券交易,這也間接削弱了銀行間市場的活躍程度,同時也給自身帶來了較大的營運風險。同時,在交易所市場上,部分金融機構將國債市場當成服務于其資本市場的工具,過度投機炒作,造成了國債市場的價格波動異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債市場的健康發展。
3.現貨交易得到的收益率無法合理預測未來
實際上債券市場的債券回購業務為市場成員提供了高度的融資便利,使他們可以不受自身資金實力的約束,在理論上可以無限擴大自己的債券投資能力,增加了市場對債券的需求。當前市場有不少市場成員,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通過債券回購融資進行滾動放大債券投資的套利操作,有的甚至將債券資產放大若干倍。因此,很多長期債券收益率在很大程度上受短期回購利率的影響較大。
所以,流動性風險可以看作是一種綜合性風險,是其他風險在金融機構整體運營方面的綜合體現。例如,債券市場上利率風險的凝聚會直接影響金融機構持有債券資產收益,從而降低了金融機構進行債券交易的意愿,使得債券資產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債券市場會出現交投清淡等缺乏流動性的表現。這種市場/產品類型的流動性風險會使得金融機構在將債券變現時產生價值上的損失,如果損失足夠大的話,會進一步導致有關金融機構面臨資金流動性風險,事態嚴重時還可能引發“金融恐慌”而導致整個金融系統的非流動性。
三、利率期貨交易在規避債券市場風險中的作用
(一)利率期貨的功能
利率期貨是指以債券類為標的物的期貨合約,它可以規避市場利率波動所引起的資產價格變動的風險。利率波動使得金融市場上的借貸雙方均面臨利率風險,特別是越來越多持有債券的投資者,急需規避風險、套期保值的工具,在此情形下,利率期貨應運而生。最早開辦利率期貨業務的是美國。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沖擊,美國和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率波動非常劇烈,使借貨雙方面臨著巨大的風險。為了降低或規避利率波的風險,1975年9月,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首先開辦了利率期貨品種——美國國民抵押協會抵押證期貨,隨后又分別推出了短期國庫券、中長期國庫券、商業銀行定期存款證、歐洲美元存款等金融工具的利率期貨。進入80年代,英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分別推出了各自的利率期貨。
利率期貨一般可分為短期利率期貨和長期利率期貨,前者大多以銀行同業拆借市場3個月期利率為標的物,后者大多以5年期以上長期債券為標的物。利率期貨交易的基本功能有以下三個方面:
1.價格發現。利率期貨交易是以集中撮合競價方式,產生未來不同到期月份的利率期貨合約價格。同時,和絕大多數金融期貨交易一樣,利率期貨價格一般領先于利率現貸市場價格的變動,并有助于提高債券現貸市場價格的信息含量,并通過套利交易,促進價格合理波動。
2.規避風險。投資者可以利用率期貨來達到如下保值目的:(1)固定未來的貸款利率:利率期貨合約可以用來固定從經營中所獲得的現金流量的投資利率或預期債券利息收入的再投資率。(2)固定未來的借款利率:債券期貨合約可以用來鎖定某一浮動借款合同的變動利息支付部分。
3.優化資產配置,利率期貨交易具有優化資金配置的功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降低交易成本,利率期貨的多空雙向交易制可以使投資者無論在債券價格漲跌時都可以獲得,以避免資金在債券價格下跌時出現閑置。(2)利率期貨可以方便投資者進行組合投資,從而提高交易地投資收益率。(3)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方便進行現金流管理。由于期貨交易的杠杠效應能極大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使得投資者建立同樣金額頭寸的速度要比現貨市場快的多。
(二)利率期貨在于防范債券中場中利率風險的作用
首先,利率期貨有助于投資者在認購債券時,規避相關的利率風險。在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下,發行債券事先規定利率,會由于市場利率的走高而出現價格走低的情況。而通過賣空利率期貨,就可以有效避險。
這一方法,在國際上也被廣泛采用。如1979年10月,所羅門兄弟公司在包銷100億元的IBM的企業債券時,美國聯儲宣布準備放開利率,市場利率大漲,但所羅門公司由于事先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中賣出了債券期貨,從而成功地防范此次利率風險。1982年12月31日,在CBOT的長期債券期貨交易停市時,美國財政部甚至為此推遲了20年新國債的發行,他們認為在沒有保值交易存在的情況下,勢必會影響長債的發行(楊邁軍等,2001)
其次,債券現貸和期貨市場上的套利交易有助于促進形成統一的金融市場基準利率,從而形成一個從短期到長期完整的國債收益率體系。有了利率期貨交易,使得“債券復制”操作成為可能。在金融工程中,一筆現券交易和一筆反向的期貨交易,會復制出一個收益率不同的“虛擬債券”,從而能夠有效地發現市場真實的無風險利率,為整個金融產品體系的定價提供準確的基準(約翰·馬歇爾等,1998)。
(三)利率期貨交易對債券市場流動性風險的防范
債券現貨市場與期市場之間流動性的相互關系,無論對市場參與者還是監管當局都有重要意義。顯然,這兩個市場的流動之間存在正向相關關系,因為現貸市場交易量的增加能夠帶動期貨市場為了保值的交易量的增加。盡管從理論上講,現貨(尤其是基準國債現貨)的發行與期貨合約反映了相同的內在風險,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潛代關系。只不過這種替代關系在市場巨大的套期保值力量面前,其影響十分微弱。
首先,期貨交易的“賣空機制”對于現券市場的流動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債券市場的參與者尤其是做市商能夠從事“賣空交易”,有利于提高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如果交易商在期貨持有空倉,那么在結算之前必須能夠得到所需的債券。因此,如果交易商不能進行“賣空操作”,他們或者需要持有大量的國債存貨以應付買單,從而增加做市的成本;或者拖延交易直到得到債券,從而減少交易的“及時性”和交易量,造成市場流動性下降。由于這些原因,發達國家的國債市場中關于國債交易的“賣空機制”,均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第一,交易商可以通過國債回購或借貸市場,減少不必要的國債存貨;第二,如果交易商未能按期交割,可以在繳納一定的罰金之后,適當延期;第三,如果市場對某一品種國債有特殊需求,政府可以續發這種國債。通常,這些措施可以增加市場對空制的信心。
其次,利率期貨交易采用的標準化交易方式和保證金制度,有助于提高市場流動性。由于期貨交易通過交易所充當清算中介,加上向買賣雙方收取保證金,從而有效地減少了交易中的信用風險,使得交易的實現更為簡化和高效。而同樣有債券套期保值功能的債券遠期交易,由于合約的非標準化,加上交易雙方在到期日之前不需要實際交割,交易中存在較大地信用風險,遠期交易始終不如期貨交易流動性好。
1企業債券籌資風險特點
企業債券籌資風險是指企業利用企業債券籌資所要承擔的風險。
1.1債券融資的風險相對較大
由于債券必須償還本息的義務性、固定性和難以展期性,決定了債券融資必須充分依托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獲利能力。因此,相對于股本的無償性、股息紅利支付的非義務性、非固定性,債券融資的風險要大得多。
1.2債券融資的風險具有主觀性
債券的各種發行條件如償還期、利率等因素均是發行者主觀確定的。
2企業債券籌資風險種類
2.1發行風險
企業債券籌資在發行債券階段,由于發行單位信譽、債券發行總量以及債券發行時機等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債券發行不成功而形成風險。由于債券發行時的經濟條件、公眾的購買能力和購買偏好、其他的債券發行數量、同期的銀行存款利率、個人收入調節稅稅率、企業形象、企業債券的可轉讓性等的影響因素,有可能會導致企業花費大量發行的費用、廣告宣傳費用、各種手續費用等,卻沒有籌集到需要的資金。
2.2經濟環境風險
企業對所處的經營環境總是無法把握或確定其變化規律的。影響宏觀經濟環境的政治、文化、金融、稅收、政府政策等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經營。
2.3通貨膨脹風險
通貨膨脹風險是指由于通貨膨脹而使債券到期或出售時所獲得的現金購買力減少的風險,它是形成債券風險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來說,在適度的通貨膨脹下,企業可以通過籌集債券來實現資金保值,從而增加了對債券的需求,導致債券市場價格上漲,但是因受到債券本身利率及市場利率的制約,這種上漲是有限的。如果過度的通貨膨脹,任何市場都不會起到保值的作用,從而導致債券市場價格的下跌。
2.4經營風險
(1)企業銷售和盈余是否穩定;
(2)企業是否面臨原材料、能源、電力等的短缺;
(3)員工是否有不安定情況或存在罷工的潛在因素;
(4)債券期限安排是否合理。
如果利用債券籌資的目的是新建項目,應考慮債券期限的長短,如果過短,債券期限到時新項目可能剛剛建成,還未投產,或剛剛投產,還未見效益,則還本付息出現困難;如果債券期限過長,則要付出相當多的利息,給企業還本付息帶來很大壓力,甚至出現危機。
(1)產品是否適銷對路;
(2)主要顧客是否穩定;
(3)企業的盈利能力是否穩定。
2.5可轉換債券的轉換風險
可轉換債券是指在發行時標明發行價格、利率、償還或轉換期限,持有人有權到期贖回或按規定的期限和價格將其轉換為普通股票的債券性證券。其風險特征:
(1)轉股失敗。如果發債企業的股價表現不好或股市低迷,正好股價低于轉換價格,投資者就會寧愿承受利息的損失,要求還本付息而不轉股,這會直接導致企業的財務負擔過重,資本結構變差,從而增大籌資風險。因此轉換價格的設計十分重要,尤其是企業分紅配股的情況應靈活調整轉換價格。
(2)收益削減。因為可轉換企業債券轉換后,需在更多的股權人中分配收益,使每股利潤稀釋,減少企業收益。
2.6派生性風險
派生性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外部的其他因素的變異而引發出來的市場風險。它們通常是無法預期或無法預防的。
3企業債券籌資風險計量
債券籌資風險的計量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即將情況的分析判斷和數據的整理計算結合進行。
債券籌資風險的計量分析常用概率分析法。由于風險與概率有直接的聯系,籌資風險程度可以用概率論的方法即引用期望值、均方差和變異系數來計算。
4企業債券籌資風險分析
4.1債券利率不穩定會造成籌資風險
(1)沒有恰當地估計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對生產經營的長遠趨勢估計不足。如果按現在的情況確定的債券利率是正常的,但發行債券后,如果企業的生產經營不景氣,資金利潤率下降,但企業仍須按照債券固定的利率支付債息,將給企業財務上帶來更大的壓力。企業一旦出現財務危機,瀕臨破產時,債權人則有權優先索償本息,這樣就會加重企業財務危機和加速企業破產。
(2)確定債券利率時沒有與企業的銷售、利潤指標銜接。一般地講,當企業的銷售、利潤等指標比較穩定,預計未來的銷售和利潤將會有所增長且增資的收益率大于債券利率時,企業沒有籌資風險。如果未來銷售和利潤收益率增長低于債券利率時,籌資將會面臨風險。
4.2債券發行時機欠佳造成籌資風險
債券發行時恰逢經濟不景氣時期,會降低投資人的收入水平,削弱投資人的購買欲望,對債券的銷售帶來不利影響,難于籌到資金,面臨籌資風險;債券發行時,債券的利率應該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水平,如果債券發行后,銀行存款利率下調以及貸款利率下調,就會使企業發行債券籌資成本相對偏大,帶來籌資風險。
4.3債券籌資順序安排欠妥造成籌資風險
這主要針對股份有限企業。在籌資順序上,要求發行債券必須置于普通股票融資之后,即必須先行籌措一定數額比例的股本,然后才可以利用發行債券籌措資金,并且要注意保持間隔期。如果發行時間不當或籌資順序超前,那么必將帶來籌資上的困難,為后面的籌資帶來不利影響。
4.4債券發行條件考慮欠周造成籌資風險
(1)債券發行額,應考慮發行者的資格、信用、知名度以及債券的種類等因素來確定。發行額定得過高,則不僅會造成銷售困難,而且對該債券發行后的流通市場的價格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帶來籌資困難。
(2)發行人對綜合市場形勢缺乏判斷會造成籌資風險。
(3)債券發行價格與票面利率相配合,來調整認購者的實際收益率,以與當時的市場利率保持一致。如果債券票面利率相對較低,而發行價格沒有作到相對較低,則會造成債券難以出售,造成籌資風險。
(4)債券期限的確定與債券銷售情況也有一定的關系,如果期限較長,銷售較困難,也會有籌資風險。
5企業債券籌資風險防范
5.1提高債券資金成本的途徑
(1)合理安排籌資期限。如果企業的籌資期限和使用周期能與生產經營周期想匹配,則企業就可以避免因負債籌資而產生的到期不能支付的償債風險。對于債券籌資來說,一般多屬于長期投資,由于投資是分階段進行的,企業可以按照投資的進度合理安排籌資期限,即通過資金占用與資金來源期限的合理搭配,用較短期的資金來滿足
長期資產占用的需要,也同樣會使風險保持在適當的水平,同時減少資金不必要的閑置,且能降低資金成本。
(2)注重企業信譽,提高信譽等級。企業信譽對企業的競爭地位使非常重要的,只有恪守信譽的企業才能有長遠的發展。企業需要積極參加信譽等級評估,努力提高信譽等級,讓企業走向市場,這樣才能為在資金市場籌集債券創造條件,才能增加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有效的降低資金成本。
(3)提高籌資效率。首先是正確制定債券籌資計劃,企業既要掌握債券籌資的基本法規,籌資程序,還要周密安排債券發行的數量、時間,以制定具體實施步驟,節省時間和費用;其次,要組織專人負責具體實施,以保證籌資工作的順利開展。
5.2發行可轉換企業債券,是部分企業防范債券籌資風險的一條蹊徑
(1)對于可轉換企業債券的發行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以避免轉股失敗。一般來說,由于可轉換企業債券自身的優勢,投資者樂于接受,發行風險不大,企業要預防的是轉換失敗的可能性,因此企業要選擇合適的發行時機,確定合適的轉換價格,此外為保護雙方利益,還要制定有關贖回、回售的附加條款以及轉換補貼等措施,以確保轉換的成功。
(2)合理利用籌集資金,正確選擇投資項目。無論在可轉換企業債券轉換前還是轉換后,企業都面臨還本付息的壓力,而轉換后,又面臨更多股東對收益的分配。因此,企業發行可轉換企業債券后,要合理利用籌集到的資金投資于利潤較高的項目,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收益,從而使債券人增加信心,順利實現轉換,并且避免轉換后股利的稀釋,可以通過配股繼續融資。
參考文獻
[1]杜萍,周劍杰.籌資風險與防范[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不可分散風險,又稱為系統性風險,指的是由于某些因素給市場上所有的債券都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具體包括政策風險、稅收風險、利率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
1.1.1政策風險
政策風險是指政府有關債券市場的政策發生重大變化或是有重要的舉措、法規出臺,引起債券價格的波動,從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政府對本國債券市場的發展通常有一定的規劃和政策,以指導市場的發展和加強對市場的管理。政府關于債券市場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應該是長期穩定的,在規劃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條件下,政府應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導債券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1.1.2稅收風險
對于投資免稅的政府債券的投資者面臨著稅率下調的風險,稅率越高,免稅的價值就越大,如果稅率下調,免稅的實際價值就會相應減少,則債券的價格就會下降;對于投資于免稅債券的投資者面臨著所購買的債券被有關稅收征管當局取消免稅優惠,則也可能造成收益的損失。
1.1.3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指由市場利率的可能性變化給投資者帶來收益損失的可能性。債券是一種法定的契約,大多數債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變的,當市場利率上升時,會吸引一部分資金流向銀行儲蓄等其他金融資產,減少對債券的需求,債券價格將下跌;當市場利率下降時,一部分資金流回債券市場,增加對債券的需求,債券價格將上漲。同時,投資者購買的債券離到期日越長,則利率變動的可能性越大,其利率風險也相對越大。
1.1.4通貨膨脹風險
由于投資債券的實際收益率=名義收益率-通貨膨脹率。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隨著商品價格的上漲,債券價格也會上漲,投資者的貨幣收入有所增加,會使他們忽視通貨膨脹風險的存在,并產生一種錯覺。其實,由于貨幣貶值,貨幣購買力水平下降,債券的實際收益率也會下降,當貨幣的實際購買能力下降時,就會造成有時候即使我們的投資收益在量上增加了,但在市場上能購買的東西卻相對減少。當通貨膨脹率上升到超過債券利率水平,則債券的實際購買力就會下降到低于原來投資金額的購買力。
1.2可分散風險
可分散風險又叫系統性風險,是指某些因素對單個債券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具體包括信用風險、回收風險、再投資風險、轉讓風險和可轉換風險。
1.2.1信用風險
當債券發行人在債券到期時無法還本付息,而使投資者遭受損失的風險為信用風險。這種風險主要表現在公司債券中,公司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完全履約支付本金和利息,則債券投資者就會承受較大的虧損,就算公司的經營狀況非常良好,但我們也不能排除它存在財務狀況不佳的可能性,若真有這種可能,該公司的還本付息能力就會下降,那么就會發生它不能按約定償還本息,從而產生了信用風險。
1.2.2回收風險
對于有回收性條款的債券,常常有強制收回的可能,而這種可能又常常是市場利率下降、投資者按債券票面的名義利率收取實際增額利息的時候,而發行公司提前收回債券,投資者的預期收益就會遭受損失,從而產生了回收性風險。
1.2.3再投資風險
由于購買短期債券,而沒有購買長期債券,將會有再投資風險。例如,長期債券利率為10%,短期債券利率8%,為減少風險而購買短期債券。但在短期債券到期收回現金時,如果利率降低到6%,就不容易找到高于6%的投資機會,從而產生再投資風險。
1.2.4轉讓風險
當投資者急于將手中的債券轉讓出去,有時候不得不在價格上打點折扣,或是要支付一定的傭金,因這種付出所帶來的收益變動就產生了轉讓風險。
1.2.5可轉換風險
若投資者購買的是可轉換債券,當其轉成了股票后,股息又不是固定的,股價的變動與債券相比,既具有頻繁性又具有不可預測性,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在經過這種轉換后,其產生損失的可能性將會增大一些,可轉換風險因此產生。
2債券投資風險的防范
2.1合理估計風險的程度
在進行投資之前,投資者應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和掌握各種信息,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去分析投資對象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
(1)從宏觀方面,必須準確分析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因素的變動情況;了解經濟運行的周期性特點、各種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變動趨勢;關注銀行利率的變動以及影響利率的各種因素的變動。
(2)從微觀方面,首先要從總體上把握國家的產業政策,其次要對影響國債或公司債券價格變動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對公司債券的投資者來說,充分了解企業的信用等級狀況、發展前景和經營管理水平、產品的市場占有情況,其中公司的信用等級狀況可由專業的債券信用等級評定機構完成,其余的各種因素必須依靠投資者在充分掌握相關信息后,才能得出較為準確的判斷風險的結果。
2.2全面確定債券投資成本
確定債券的投資成本也需要投資者在進行投資之前開展,債券投資的成本大致有購買成本、交易成本和稅收成本三部分。
(1)債券不是免費的,我們要獲得債券還須等價交換,它的購買成本在數量上就等于債券的本金,即購買債券的數量與債券發行價格的乘積,若是中途的轉讓交易就乘以轉讓價格。對附息債券來說,它的發行價格是發行人根據預期收益率計算出來的,即購買價格=票面金額的現值+利息的現值。對貼息債券,其購買成本的計算方法為:購買價格=票面金額×(1-年貼現率)。
(2)債券在發行一段時間后就進入二級市場進行流通轉讓,如在交易所進行交易,還得交付自己的經紀人一筆傭金,不過,投資人通過證券商認購交易所掛牌分銷的國債可以免收傭金,其他情況下的傭金收費標準是:每一手債券(10股為一手)在價格每升降0.01元時收取的傭金起價為5元,最高不超過成交金額的2‰。經紀人在為投資人辦理一些具體的手續時,又會收取成交手續費、簽證手續費和過戶手續費。
(3)我們還需要考慮的是稅收成本,雖然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是免稅的,債券交易也免去了股票交易需要繳納的印花稅,但我們投資公司債券時要交納占投資收益額20%的個人收益調節稅,這筆稅款是由證券交易所在每筆交易最終完成后替我們清算資金賬戶時代為扣除的。
2.3準確計算債券投資收益
債券的投資收益包括利息、價差和利息再投資所得的利息收入。這僅僅只是其名義收益,即投資債券的名義收益=面值×持有年數×債券年利率+價差+利息,這里的價差在債券溢價發行的時候應該是負值。但實際上,收益是一個社會范疇的概念,它必須綜合考慮物價水平的變化,或者說成通貨膨脹因素,所以,當我們來計算實際收益時,還必須剔除通貨膨脹率或價格指數,即實際收益=名義收益/價格指數,這樣才能準確計算債券投資收益。
2.4把握合適的債券投資時機
所謂把握合適的債券投資時機是指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一方面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即自己單位或個人能夠支配的長期資金數量,一般而言,我國大部分單位能夠支配的長期資金十分有限,能用于債券投資的僅僅是一些暫時閑置的資金。采取期限短期化既能使債券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又能取得高于銀行存款的收益。由于所投資的債券期限短,投資者一旦需要資金時,能夠迅速轉讓,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采取這種投資方式能保持資金的流動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需要密切注意利率的變化,利率提高時,債券的價格就降低,此時便存在風險,但若是進行短期投資,就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資機會,反之,若利率下降,長期債券卻能保持高收益。
2.5選擇多樣化的債券投資方式
所謂債券投資方式多樣化,一是指投資者將自己的資金分別投資于不同種類的債券,如國債、金融債券、公司債券等。各種債券的收益和風險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將資金集中投資于某一種債券可能會產生種種不利后果,如把所有資金全部用來購買國債,這種投資行為盡管非常安全、風險很低,但由于國債利率相對較低,這樣做使得投資者失去投資公司債券所能得到的高收益;如果全部資金用來投資于高收益的低等級公司債券,收益可能會很高,但缺乏安全性,也很可能會遇到經營風險和違約風險,最終連同高收益的承諾也可能變為一場空。而投資種類分散化的做法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穩定收益的目的。二是指投資者將自己的資金分散投資在不同期限的債券上,投資者手中經常保持短期、中期、長期的債券,不論什么時候,總有一部分即將到期的債券,當它到期后,又把資金投資到最長期的證券中去。假定某投資者擁有20萬元資金,他分別用4萬元去購買1年期、2年期、3年期、4年期和5年期的各種債券,這樣,他每年都有2萬元債券到期,資金收回后再購買5年期債券,循環往復。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操作方便,能使投資者有計劃地使用、調度資金。
總之,債券投資是一種風險投資,那么,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必須對各類風險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并對其加以測算和衡量,同時,采取多種方式規避風險,力求在一定的風險水平下使投資收益最高。
參考文獻
1詹姆斯·C·范霍恩.現代財務管理(第十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伯恩斯坦,達摩達蘭.投資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張先治.財務分析[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一、 引言
公司債券定價是經典的金融學研究問題,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那么,在公司債券詢價過程中,機構投資者關注哪些影響因素了?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公司債券定價嗎?進一步,企業社會責任是提高還是降低了公司債券的定價水平了?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的學術問題。
本文結合2007年~2012年間我國公司債券發行的相關數據,通過構建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相關指標并運用多元回歸分析、有序多重Logistic回歸等方法,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來考察企業社會責任對我國公司債券發行定價的影響。研究發現: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企業社會責任能夠顯著的降低公司債券信用利差,企業社會責任得分高的公司其公司債券信用評級更高,企業社會責任能夠提高公司債券的市場定價。
二、 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
公司債券及其他類似債務工具的信用利差代表著對投資者承擔額外風險的補償,實證研究發現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系統風險是風險溢價的主要構成部分(Nelles & Menz,2007),然而幾乎所有關于信用工具的研究顯示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系統風險等并不能完全解釋實際的信用利差(Amato & Remolona,2003),也就是說還存在其他影響公司債券風險溢價的因素。本文采用信用利差來衡量公司債券定價水平,并將研究視角定位于公司債券的發行市場,重點考察企業社會責任對公司債券發行定價的影響。
相關利益者理論認為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來顯示企業的特點,并為自身進行道德著色,如果關于公司特點的這一認知受到社會的信任與認可,那么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將顯著的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Jones,1995)。因此,企業積極地從事對社會負責的活動,環境保護等,這將提高顧客的忠誠度,增強企業的吸引力、產品的回頭率,獲得更多政府的稅收優惠,相對于其他不太關心自身社會形象的企業,更容易籌集資金。Jensen&Meckling(1976)理論認為股東與債權人之間存在嚴重的問題,企業管理者由于不稱職或者是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可能會做出違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決定,而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履行社會責任會增強企業利益相關者對管理層的信任,使他們相信管理層是有能力的,稱職的,因而降低了由問題所產生的道德風險,降低了企業的股權,債權成本。具體說來,企業在經營中履行社會責任能夠避免或者降低自身的經營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違約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獲取長期持續性的競爭優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夠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獲取競爭優勢,降低企業特有風險,股東與債權人間的沖突問題,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水平與公司債券信用利差負相關;
假設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水平與公司債券信用評級正相關。
三、 研究設計
1. 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本文選取從2007年到2013年8月31日在滬、深證券交易所發行的公司債券作為研究樣本,具體篩選過程如下:(1)剔除其中境外上市公司發行的34只公司債;(2)剔除證券公司發行的公司債券,共28只;(3)剔除其中采用累進利率與浮動利率計息的226只公司債券;(4)剔除12只包含回售特殊條款的公司債券;(5)對于模型中的社會責任指標及其他相關變量需要用到公司上一年的財務數據和其他披露信息,剔除上一年相關財務數據和其他披露信息缺失的公司,最終我們的樣本涉及2007年~2013年8月間的99只公司債券。
公司債券發行數據和公司財務數據均來自萬得和CSMAR數據庫。公司罰款支出、捐贈支出、環保支出等信息則是通過閱讀上市公司2006年~2012年公司年度財務報告進行手工搜集、整理得出。我們認為上市公司發行公司債券時,機構投資者對公司債券定價主要基于上市公司前期的相關財務信息,因此我們采取滯后一期的方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2. 關鍵變量定義。
(1)信用利差(Spread)代表著對債券投資者承擔額外風險的補償,反映債券本身的投資價值,本文用債券票面利率與同期國債收益率之間的百分點差額來代表信用利差;(2)公司債券評級(Rscore),借鑒國外學者的通常做法,我們將公司債券發行信用評級分別賦值如下:AAA=4,AA+=3,AA=2,AA-=1,數值越高表明評級越高,發行公司債券的公司違約風險越小;(3)企業社會責任(CSR),本文從相關利益者理論出發,從7個維度來定義企業社會責任,分別是股東、債權人、顧客、供應商、員工、政府、社會;(4)產權性質(State),本文根據上市公司最終控制人或實際控制人的性質來劃分公司產權性質。如果上市公司終極控制人是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的則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5)發行規模(Amount)指的是企業發行公司債券的規模,在本文中我們對發行金額取自然對數,用來控制規模因素對債券信用利差的影響;(6)擔保條款(Mortgage)表示公司債券發行時募集說明書上是否約定為公司債券提供擔保增信的啞變量。當公司債券發行人在債券募集說明書中約定擔保條款,取值為1,否則為0;(7)公司規模(Size)是一個控制變量,一般說來大公司面臨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較低,因此公司規模越大,公司債券的評級越高,公司債券的信用利差越低,我們對公司總資產取自然對數來作為公司規模的變量;(8)行業特征(Indi)我們按照證監會2001版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的規定對公司所處行業進行分類,一共涉及房地產、制造業、電力、交通基礎設施等十個行業。行業因素影響公司債券定價。我們以房地產業為參照,在模型中加入其它行業變量,即Indi(i=1,2,…,9),當樣本屬于某一行業時,其取值為1否則為0。
結合以上理論分析,我們構建如下兩個回歸模型來分別估計公司債券的信用利差和信用評級:
Spread=?茁0+?茁1CSRt-1+?茁2State+?茁3Amount+?茁4Mortgage+?茁5Size+?茁6-14Indi+?著
Rscore=?茁0+?茁1CSRt-1+?茁2State+?茁3Amount+?茁4Mortgage+?茁5Size+?茁6-14Indi+?著
四、 實證檢驗結果與分析
1. 描述性統計。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包括各因變量,自變量的均值、標準差、最小值、最大值。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平均分值為3.337 9,標準差為0.865,極小值為0.326 7,極大值為13.611 7,說明不同上市公司之間,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樣本間有著較大的變異性。產權性質變量(State)的均值為0.70表明樣本中約70%的公司為國有上市公司。擔保變量的均值為0.69表明發行公司債券的上市公司中約69%的公司為公司債券發行提供了擔保增信。信用利差(Spread)的均值為2.65%,標準差為1.04%,說明不同公司間的信用利差差別較大。公司債券評級(Rscore)的均值為3.13,標準差為0.865,表明樣本中絕大多數公司的債券評級在AA+及以上。不同行業間的信用利差存在著明顯差別,同時對于不同行業之間,債券評級也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隨著公司債券評級的升高,債券的信用利差則逐漸下降,這點符合我們一般的經濟常識。
2. 相關性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解釋變量CSR與Spread在5%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與Rscore在10%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這與我們的預期一致,也初步印證了我們的假設,即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債券信用利差負相關,與公司債券評級正相關。控制變量State,Amount, Size分別與公司債券信用利差負相關,與公司債券評級正相關,并且顯著性都在1%水平以上,初步表明相對于非國有上市公司,國有上市公司發行公司債券的信用利差較低,債券評級較高;相對于資產規模小的公司,資產規模大的公司發行公司債券的信用利差較低,債券評級較高。此外,如多元回歸分析表中所示,各變量方差膨脹因子(VIF)的最大值為7.76,表明變量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3. 多元回歸分析。從表一可見,在控制行業因素條件下,企業社會責任(CSR)與公司債券信用利差顯著負相關,其顯著性程度在1%以上。這說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風險更低,公司債券市場定價更高,假設1得到驗證。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系數為-0.12%,也就是說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程度每提高1個單位,其公司債券信用利差降低0.12個百分點。公司規模變量(Size)與公司債券信用利差(Spread)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這與我們的預期一致,說明資產規模越大的公司其風險越小,公司債券市場定價更高,債券的信用利差越低。產權性質變量(State)、擔保變量(Mortgage)、發行規模變量(Amount)與公司債券信用利差負相關,但都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測試。
我們還分別對國有上市公司和非國有上市公司兩個子樣本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回歸結果表明公司規模變量(Size)無論在國有上市公司組還是非國有上市公司組都顯著的與公司債券信用利差負相關,其顯著性程度在1%以上,而公司社會責任變量(CSR)在國有上市公司組中與公司債券信用利差顯著負相關,但在非國有上市公司中卻不存在顯著性的影響,其原因可能是:從統計學角度來看,用來估計模型的樣本太少會降低模型的自由度。本文中非國有上市公司組的觀測為30個,為了控制行業因素我們引入了9個行業變量,加上其他控制變量,模型中有十幾個變量,因此很大程度上犧牲了模型的自由度。此外,我們還對非國有上市公司組進行了皮爾遜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公司社會責任變量(CSR)與公司債券信用利差(Spread)在5%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其相關系數為-0.408 6,P值為0.025。我們采用序列多重logistic回歸檢驗公司債券信用評級(Rscore)與公司社會責任變量(CSR)間的關系。公司社會責任變量(CSR)于公司債券信用評級(Rscore)的相關系數為0.433,兩者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公司履行社會責任越好,公司債券被市場評為較高信用級別的概率越高。公司規模變量(Size)與公司債券信用評級(Rscore)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公司資產規模越大,公司債券被市場評為較高信用級別的概率越高。擔保變量(Mortgage)與公司債券信用評級(Rscore)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同等條件下,相對于未提供擔保的公司,提供了擔保的公司其公司債券被市場評為較高信用級別的概率更高。總體上來看,所有模型整體的擬合程度較好,解釋力也比較強。
五、 結論與啟示
本文結合2007年~2012年間我國公司債券發行的相關數據,從利益相關者角度來考察公司社會責任對我國公司債券發行定價的影響。研究發現:在控制其他影響變量的情況下,公司履行社會責任能夠顯著的降低公司債券信用利差,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得分高的企業其公司債券市場評級更高;上市公司產權性質對公司債券的市場定價沒有顯著影響。
本文的研究對公司管理層和債券投資者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從公司債券的定價機制上來看,我國公司債券的發行市場基本上反映了機構投資者所關注的風險因素和債券特征,非國有產權性質的公司債券并未受到市場的歧視,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債券市場定價機制的效率,說明我國公司債券定價基本合理。同時,公司管理層也應該認識到公司社會責任會影響公司債券的評級,公司債券的市場定價。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維護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能夠給公司在債券市場融資帶來便利,節約債務融資成本。公司履行社會責任不是公司的負擔,也不僅僅是公司單方面的投入,他是一種有價值的行為,是公司債券市場定價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我們的研究為固定投資者投資提供了參考,有助于幫助債券投資者識別出那些同等收益情況下,風險較低的債券,從而獲取更高的投資收益。
參考文獻:
1. Nelles, M.V.and K.M.Menz:'Die Empiris- che Bewertung Von Euro-Unternehments Analysis.Finanz Betrieb,2007,(9):513-523.
2. Amato, J.V.and E.M.Remolona:The Credit Risk Premium Puzzle.BIS Quarterly Review Dec- ember,2003:57-72.
3. Jones, T.M.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 ory: 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Academic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404-437.
4. Jensen, M.C.and M.H.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 omics,1976,3(4):305-360.
5. 方紅星,施繼坤,張廣寶.產權性質、信息質量與公司債定價.金融研究,2013,(4):170-182.
6. 胡燕玲.我國債券市場創新研究.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4,(3).
7. 何志剛,胡濱.企業債券融資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上海金融,2006,(2).
8. 胡偉.大資管時代金融理財監管的困境與出路.現代經濟探討,2013,(6).
9. 王銳.銀行體系失效與公司債券市場研究.西北大學學位論文,2004.
10. 邢燕.企業債券市場發展軌跡探析——兼論中國企業債券市場構建.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04.
11. 吳騰華.新興債券市場發展問題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5.
12. 吳元波.公司治理結構下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融資方式的制度分析.西北大學學位論文,2005.
13. 陳建青.關于證券市場推動國企改革發展實證研究.西北大學學位論文,2005.
14. 周娟.中美企業債券市場比較研究.武漢大學學位論文,2005.
一、引言
重置期權是一種奇異期權,是指當原生資產的價格達到某一預先給定的水平時,按合約的規定將重新設定敲定價格,以使持有人有更多的獲益機會重置期權分為規定時間的重置期權和規定水平的重置期權。規定時間的重置期權重新設定敲定價格的過程在預先規定的時間進行,規定水平的重置期權重新設定敲定價格的過程在預先規定的水平進行。重置期權已于世界多處的證券市場有買賣交易,也有依附于結構犁商品之內,而在柜臺市場交易.單點重設型賣權由Gray及Whaleyll 所介紹[1-2];文獻[3]假設股票價格服從possion跳,在風險中性假設下從概率論的角度推導出重置期權的定價公式;文獻[4]在分數布朗運動驅動下,推導出了冪型期權定價公式;文獻[5]對一種具有冪型支付創新的重置期權進行了定價。論文參考。本文研究標的資產的價格過程服從幾何分數Brown運動,一種具有冪型重置期權的定價。
二、預備知識
定義[6]1:(分數Brown運動)設為一概率空間, 為一常數, 稱高斯過程 為具有Hurst 參數H的(1 維) 分數布朗運動, 若
滿足: 且
定義[6]2:(分數Ito過程)基于分數Brown運動,定義Ito過程如下:
其中,為的時變均值,為的時變方差。
引理[6][7]1:(幾何分數Brown運動)考慮隨機微分方程 ,其中,為常數,,則。
引理[6][7]2:(分數Gisanov定理)若,,
則在風險中測度下,相對于一個自然分數Brown集,是擬鞅。論文參考。即。
設在風險中性市場上存在兩種投資可能性,一種是具有無風險債券,滿足,其中為瞬時無風險利率;另一種風險資產為股票,滿足幾何分數Brown運動,即在風險中測度下,,為常數。
引理[7]2:(分數風險中性定價)在風險中測度下,任意的可測未定權益在任意時刻的價格為。
考慮另一風險中性測度,,其中為風險中測度下分數Brown運動,,則為風險中測度下分數Brown運動。。 令。可得測度變換公式
引理[6]3:若函數滿足,則對,有下面的對等關系:
。。論文參考。
三、分數重置冪型創新期權的定價模型
設在風險中性市場上存在兩種投資可能性,一種是具有無風險債券,另一種風險資產為股票,其價格過程如前所述。。
本文要介紹的期權是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歐式重置買權[5],與具有冪型支付的重置期權的區別在于:在事先指定的時間,期權持有者必須對原定的履約價 重設,將履約價重設為 ,但是如果 ,他在時刻將獲得現金流入。
于是該期權到期價值 表示如下:
該期權時刻的現金流入表示如下:
定理:在風險中性概率空間下,債券及股票的價格過程如前所述,則具有冪型重置期權在零時刻的價格為
(1)
其中,
,
證明:由引理2可得,冪型重置期權在零時刻的價格為
(2)
先計算(2)的第一項,為此定義,則是風險中性測度下的分數Brown運動。于是
(3)
再計算(2)的第二項,定義,則是風險中性測度下的分數Brown運動。于是
( 4)
接下來計算(2)的第三項
(5)
最后計算(2)的第四項
( 6)
結合(2)(3)(4)(5)(6)即得結論。
四、結束語
本文在標的資產的價格服從幾何分數Brown運動的條件下,運用分數風險定價原理,推導出了一種具有冪型支付的創新重置期權的定價公式。當時,公式(1)就是通常Brown運動的條件下的一種具有冪型支付的創新重置期權的定價公式。當時,即不重新設置履約價時,公式(1)就是分數Brown運動的條件下的具有冪型支付期權的定價公式。
參考文獻
[1] S.F.Gray,R.E.Whaley.ValuingBear Marked Reset Warrants with a periodic rest[J]
Journal ofDerivatives 1997,5(1):99-106
[2]S.F.Gray,R.E.Whaley.ResetPut Options:Valuation,Risk Characteristcs and an Application [J]Australian Journalof Management 1999,24(1):1-20
[3]李松芹、張寄洲.跳擴散模型下重置期權的定價[J]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2005,27:182-187
[4]Zhao Wei.Pricingof European options with power payoff based on FBM [J] Mathematics inEconomics2008,25(4):356-361
[5]Ou Hui,YaoLuo-gen,Yang Xiang-qun.An innovation of reset options and its pricing[J]Journal of Hunan Univetsity of Arts and Science(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21(3):12-16
[6]Xiao Yan-qing,ZhouJie-zhong.Measure Transformation and Option Pricing in Fractional BrownianMotion Environment [J] 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 2008,38(20):58-62
一、保險資金運用的發展與現狀
(一)保險資金運用規模。近十幾年來我國保險行業發展迅速。據統計保險行業總資產從2001年的4591.3億元到2015年12359.8億元,保險行業資產平均年增長率達到24.5%。保險資金運用數量從2001年的1712.6億元到2015年的111795.5億元,保險資金運用數量平均增速為32.1%。2001年到2015年我國保險行業總資產在逐步擴大,保險資金運用總量也在穩步提高。隨著我國保險行業的逐步成熟,保險行業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但是增量依然可觀。2014年到2015年保險行業總資產增長率為22%,但保險行業總資產增量達到2萬多億,保險資金運用增量達到近2萬億。
(二)保險資金運用結構。據統計,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中銀行存款數量已由2001年的52.4%下降到2014年的26.6%,大體趨勢是先增加后降低。購買債券占比2001年僅為28.4%上升到2014年37.93%。從2003年開始我國保險監管機構允許保險資金投資股票,股票占比一直波動較大,在2007年牛市頂峰達到了17.65%,而在2004年占比僅有0.42%。其它投資占比由2001年的13.7%增加到2015年的25.05%,但在2003年到2011年我國保險資金配置中其他投資占比維持較穩定。
(三)保險資金運用收益。2004年以前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渠道主要限于銀行存款和購買債券,投資收益受利率影響較大。2001年到2004年投資收益率分別為3.4%、3.14%、2.68%、2.87%,受央行降息的影響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下降。2004年以后我國保險監管機構逐步開放資金運用渠道,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絕大部分收益率逐步提高。在2007年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達到12.17%創歷史新高。只有在2008年股災造成最低收益僅為1.89%!很明顯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波動較大,極差達到10.28%。近八年來,我國年均GDP平均增長超過7%,但是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收益率近八年中只有2015年超過7%。這表明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普遍偏低。
二、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與防范
(一)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分析。我國現階段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包括保險資金配置不合理帶來的風險、投資收益率偏低和穩定性差帶來的風險以及潛在風險的積累。
1、保險資金配置不合理帶來的風險。我國保險資金配置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銀行存款比例過高,在2004以前銀行存款超過50%。在發達國家保險公司資金配置中銀行存款一般不會超過10%,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一定的流動性和提高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雖然近幾年我國保險資金配置中銀行存款大致趨勢是逐年降低,但是我國保險資金中銀行存款比例仍然高于25%。這意味著我國居民儲蓄中分流到保險業中的資金又有一部分回到銀行進行“二次融資”,這會增加我國金融資產融資成本和增加銀行風險。
隨著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可供交易債券也逐漸增加。債券投資具有違約風險低、流動性高和收益高等特點,是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重要渠道。債券投資在我國保險資金配置中超過30%,但是保險業發達的國家投資債券的比重大都超過50%。相比而言我國債券投資比例依然過低。這會直接造成收益偏低,不利于行業的發展。
我國股市起步較晚,市場相對不成熟。我國保監會在2003年以后才允許險資入市,但是保監會對入市資金比例做了嚴格的規定。在發達國家的保險資金配置結構中,美國大部分保險公司對股票投資的資金比例在10%-20%之間,中國香港比例在30%-40%之間,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投資比例一直低于10%。長此以往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2、投資收益率偏低和穩定性差帶來的風險。在2004年以前我國保險資金運用集中于銀行存款,投資收益受央行降息影響較大,一直呈現出下降趨勢。2004年以后我國保險監管機構允許保險資金投資于股票、基金、債券以及不動產等。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有所上升,但是保險資金收益率依然低于同期我國GDP的年增長率。與發到國家保險資金收益率8%-12%相比更是差距明顯。其一直接損害投保人的利益;其二也會給保險人帶來損失。
2007年我國保險資金收益率達到12.17%,而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只有1.89%,很明顯我國保險資金收益率穩定較差。在保單利率預定的條件下,當實際收益率低于預定利率時,將會出現利差倒掛現象,嚴重時會危及償付能力。長期來看不僅會出現支付缺口,而且不利于我國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
3、潛在風險的不斷積累。我國保險資金配置中銀行存款和購買債券有較高的利率敏感度并且占比超過50%,受貨幣政策和利率走勢的影響較為明顯。近些年來,我國央行多次對宏觀貨幣政策進行調整,給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收益造成較大的影響。尤其在2004年以前央行降息直接導致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下降。有些年份甚至出現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低于保單預定利率,出現利差倒掛現象。這種由政府政策導致的風險,人為因素很難預測和化解。這會極大損害保險人的利益,不利于我國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我國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的防范
1、降低銀行存款占比和增加債券比例。銀行存款是一種風險小,收益穩定的資金投資方式,但缺點是收益較低。在資金運用過程中,滿足流動性的前提下應盡量降低銀行存款數量。經過這些年發展,我國保險資金中銀行存款比例由五成下降到兩成。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保險資金銀行存款占比依然較高,需要進一步降低我國保險資金中銀行存款占比。購買債券是一種集收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于一體的投資方式。到目前為止,我國保險資金中購買債券的比例約占四成,而發達國家保險資金資金配置中債券占比超過五成。我國保險企業在資金配置應該多投資債券市場,進一步提高債券的購買比例。
2、放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在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渠道依然是銀行存款、購買債券等。這就表明我國保險資金中利率敏感性資產占比較大,投資收益受利率影響較大。那么在未來我國保險企業應該逐步擴大資金運用渠道,降低利率風險。我國保險監管機構應該探索保險資金運用新渠道,比如我國保險監管機構可以鼓勵我國有實力的保險公司進行風險投資,提高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增強我國保險業的競爭能力。
3、增加股票、基金和不動產購買比例。股票、基金和不動產投資具有風險大收益大的特征。目前,我國保險資金配置中股票、基金和不動產占比為三成。我國保險公司在有充足準備金和償付能力的條件下,保監會可以鼓勵增加股票、基金和不動產的投資比例。其一可以提高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其二可以分散投資風險。
4、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在保險投資過程,每個公司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立適合的投資目標和風險管理體系。各保險公司應該分產品設立賬戶,按產品特征選擇適當投資組合,實現資金配置的精細化管理。完善保險資金運作規范和信息管理系統,及時全面的收集保險資金投資信息,建立健全的風險指標和預警系統,準確評價風險因素的影響。在企業內部需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的構架,讓每一個人都參與到公司風險管理。最后,我國保監會應該逐步建立起政府監督、企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三位一體的風險管控體系,降低保險企業資金違規運用給投保人帶來的損害。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張玉杰.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現狀分析及對策選擇[期刊論文]-理論界2014(5)
[2] 閆俊.陳建軍.我國保險資金運用問題及改善保險資金運用對策[期刊論文]-才智2011(21)
工薪階層是以較為固定的勞動報酬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經濟群體。論文隨著收入的增加和金融市場發展的成熟,作為社會經濟群體中最大一部分的工薪階層有了投資證券的經濟條件和現實需求。因此,基于各類證券品種的特點和證券投資的風險分析,研究工薪階層的證券投資具體策略問題,對于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和工薪階層資產的增值都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經濟條件
(一)工薪階層的收入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薪階層的收入逐年增加。據統計,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8%,工薪階層繳納個人所得稅占個人所得稅總額的65%。以北京市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萬元以上的共有74.95萬人,占到工薪項目納稅人數的10.5%。“工薪階層都是低收入者”的觀念已日益被淡化。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使工薪階層的抗風險能力同步增強,具備了進行證券投資的經濟條件。
(二)工薪階層的理財現狀
2005年底,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高達28.72萬億元,增速為18.95%,遠遠超過國內生產總值9.9%的增速,其中城鄉居民的儲蓄余額也劇增到14.11萬億元。高儲蓄的現狀直觀反映了當前工薪階層仍以儲蓄為理財的主要方式,但是儲蓄的低利率使之無法為工薪階層帶來較高的收益。大量調查表明,工薪階層已經不滿足于單一儲蓄的理財現狀。然而,工薪階層的特點使其無力進行大額的房產或實業投資,對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不熟悉、投資專業知識相對缺乏也將他們擋在證券投資的大門之外。
二、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主要產品
工薪階層收入有限,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小,因此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獲取一定的收益。畢業論文目前,我國適宜于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工具主要有:債券、股票、基金。
(一)債券
債券是經濟主體為籌集資金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的債務憑證。按照發行主體的不同,分為政府債券(又稱國債)、公司債券、金融債券。在我國目前的證券市場上,公司債券的數量很少,金融債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國債。金融債券和國債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債券主要是由機構投資者買進,因此適合于工薪階層購買的主要是國債。國債是由國家發行償付,因此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最安全的投資工具,但是收益也是各種債券中最低的。國債的發行價格和利息支付方式比較復雜,但是國債的利率也是根據銀行利率制定的,其收益率一般都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并且國債的利息收入是免稅的。因此國債作為個人投資的渠道,要優于定期存款。對于收入較低、抗風險能力差的工薪階層,債券的收益比較穩定,變現能力也比較強,風險不高,是一種適合工薪階層投資與儲蓄雙重目的很好的理財工具。
(二)股票
1990年l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開業,中國開始出現股票投資,股票投資者獲利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價格差;二是紅利。在現階段中國股市,個人投資的獲利渠道主要是類似賭博的利用價格差投機。按照經濟學的觀點,決定股票價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經常炒股的人都知道,價格和漲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沒什么關系。現階段的中國股市還不規范,對于工薪階層來說,由于多種因素使之投資股票存在許多劣勢。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可用于研究股市的時間很少,因此,股票投資風險較大,很難把握。雖然股票投資是個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但對于工薪階層來說,投資股票必須謹慎,適合于有相當的閑置資金、風險承受能力較強者。不過參與股票投資,切忌不可將絕大部分資金投資股票。
(三)基金
基金產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種。
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產品類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為主要投資對象,其股票投資比例不低于基金總規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將大眾投資者的小額資金集中起來,碩士論文投資于不同的股票組合。這種以追求資本利得和長期資本增值為投資目標的特點決定其受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類型中風險最大,同時收益率最高,適合那些追求較高收益、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工薪階層投資者。經常炒股的工薪階層可以考慮將部分資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債券型基金是一種以債券為主要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債券基金基本上屬于收益型投資基金,一般會定期派息,具有低風險且收益穩定的特點,適合于想獲得穩定收入的投資者。保本型基金是一種半開放式的基金產品,在存續期內一般不接受投資者的申購。管理該類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通過擔保和穩健的投資風格,在一定的投資期間內為投資者提供本金安全的保證,同時通過其他的一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投資,為投資者提供額外回報。在市場波動較大或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之下,保本型基金為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同時又期望獲取高于銀行存款利息回報的中長期投資者,提供了一種低風險同時又具有升值潛力的投資工具。由于保本基金的結構和運作原理的關系,保本基金在股票市場牛市中難以跑贏大市,但它卻是熊市中的理想避險品種,適合于喜愛投資憑證式國債之類產品的投資者。
三、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風險與原則
(一)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風險
作為工薪階層,絕大部分收入來源于薪金,且薪金增長幅度較低。對于工薪階層來說.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動性都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投資才是明智的。投資有風險,個人理財的各個渠道也具有風險,醫學論文只是風險的特點與各種投資工具的類型有關。作為工薪階層,投資于證券市場,必須首先了解各種風險的存在。雖然各種投資品種的風險不同,但是各種投資工具具有一些共性的風險特征,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經濟環境風險。
1.市場風險。任何市場中都存在風險,只是各種市場的風險特點不同。以股票市場為例,在1997年的香港金融危機中,如果沒有國際炒家的投機活動,香港股市也不會有那么史無前例的波動。雖然香港最終戰勝了國際炒家,但畢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2001年以來中國股市的低迷使無數股民損失慘重。
2.利率風險。利率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許多投資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據,例如債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較低時,債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當利率上浮后,原來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資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現實利率,導致相當的損失。
3.流動性風險。流動性指資產的變現能力。債券、定期存款的變現能力很強,利息損失很小;股票的變現比較隨機,股價的波動比較頻繁,變現的損失也不確定,但一般變現的損失比較大;至于其他的理財工具也同樣具有一定的變現損失。
4.經濟環境風險。經濟景氣的時候,投資的收益高漲,股票、基金、部分期貨,甚至貴重金屬都會升值,但是債券就要貶值。
(二)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原則
1.保障生活需要原則。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準備上學費用,可以預留現金以備一段時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長期投資,例如債券、基金等。理財的收入歸根結底還要用于生活支出。
2.量力而行原則。工薪階層投資要保證資產安全,須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適宜的投資品種。對于一個高級管理人員來說,如果其家庭現時收入和長期收入預期很高,而且還有相當的一筆閑錢,那么可以考慮做投機性強風險大的項目。但對于一個普通員工來說,其家庭現時收入和長期收入都比較穩定,沒有多少閑錢,節余的錢主要用于后段的子女教育和養老醫療,那么這個人就只能謀求安全性高、收益穩定的投資項目。
3.合理規劃原則。每個人的收入是長期的,收入也是長期的。確定一段時期的財務目標可以使個人能夠積累資金,滿足將來的資金需求。
四、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策略
(一)抓住時機。低價買進策略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句話在工薪階層證券投資中尤為重要。職稱論文每一個時機的到來,都包含在政治形勢的變化、經濟發展趨勢、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費心理的變化等信息之中。因此,時機的把握需要投資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并充分發揮個人的智慧,以及高度的投資敏感性。如果時機把握不準,就會給投資人帶來很大的損失。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何時買進是關鍵的投資策略。就購進時機而言,不外乎于證券行市景氣時進場或于證券行市低迷時進場兩種情況。在證券行市景氣期,此時是短線投資的良機。投資人若想搶短錢、賺差價,便可值此即時進場。不過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投資報酬率較高,但風險也較大,原因是上述景氣指標反應到證券市場需有一段時間,況且投資人個個都會依此原則性的做法去操作,人人看漲,需求增加,可能最終落個“買高賣高”的結局。證券市場低迷時,人們深受“便宜沒好貨”價值觀念的影響,常有“追漲不追跌”的投資習慣。其實,證券行市景氣循環受周期影響,有繁榮一定有低迷,卻可能是最好的時機,關鍵在于證券市場景氣低迷時是否大膽進入,以逆向操作的方法運用時勢。
(二)分散投資。一“石”多“鳥”策略
投資與投機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貪”。它要求投資者把資金分散在股票、債券、基金或存于銀行等多種投資渠道。對于同類型的投資品種,也要采取分期限、分產品等適當分散的策略。根據不同的變現情況,注重長短期品種的結合,在收益率有所保證的情況下,適當提高投資的流動性,進一步降低投資風險,提高變現能力。這可借鑒傳統的投資“三分法”,雖然其收益不可能大,但可以減少風險并獲得相應的經濟收入。
(三)深入研究。領先一步策略
個人投資想盈多虧少,就必須在審時度勢、捕捉商機上高人一籌。很多人風潮一起就很快跟隨追漲,當然可能賺上一筆。但想大賺一筆,就必須主動先人一步尋找信息,挖掘商機,并對此作出科學合理的分析與判斷,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投資市場的搏殺中處于主動地位。
(四)高低組合。成本平均策略
工薪階層投資者在將現金投資為有價證券時。通常總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不測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如果在證券投資中投入了未來有既定用途的資金,則更應傾向于風險較小證券的投資,如國庫券等。
(五)按需而變,時間分散化策略
根據投資有價證券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提高的原理,建議工薪階層在年輕時家庭收入較少、消費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經濟收入水平時,由于風險承受能力也較強,可以考慮進攻型的理財策略,比如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重投資于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將股票的投資比重逐步減少,主要購買各項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較為穩定型基金,并加重債券投資的比重;到老年階段,應該以投資收益有底線保證的國債為主,盡量少選風險大的激進型證券,以避免養老費用的損失。
(六)委托理財。借“雞”生“蛋策略
如果有比較可靠的富有投資經驗的合資伙伴,也可以嘗試將資金托付于其進行投資。現在全世界投資渠道、投資工具越來越多樣化,多種信息收集做到準確、及時、全面將更加困難,收集成本也越來越高,因此個人投資在市場上很難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委托他人進行投資,或購買受益憑證,或給建共同基金,也是投資成功的一種策略。
(七)理性審視。風險轉移策略
對風險大、收益高的項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資方式,可向負責該項目的富有實力的投資方進行投資,讓出部分收益,轉移投資風險。工作總結如通過申購投資基金的辦法,可將部分投資風險轉移出去。
[參考文獻]
[1]吳曉靈.貨幣銀行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2]周正慶.中國股票市場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3]王佳林,等.淺析個人理財[J].商業研究,2004,(7).
[4]王家琪,等.行為金融理論與證券投資策略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3,(2).
[5]中國金融年鑒編輯部.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0o2)[Z].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一、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經濟條件
(一)工薪階層的收入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薪階層的收入逐年增加。據統計,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8%,工薪階層繳納個人所得稅占個人所得稅總額的65%。以北京市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萬元以上的共有74.95萬人,占到工薪項目納稅人數的10.5%。“工薪階層都是低收入者”的觀念已日益被淡化。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使工薪階層的抗風險能力同步增強,具備了進行證券投資的經濟條件。
(二)工薪階層的理財現狀
2005年底,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高達28.72萬億元,增速為18.95%,遠遠超過國內生產總值9.9%的增速,其中城鄉居民的儲蓄余額也劇增到14.11萬億元。高儲蓄的現狀直觀反映了當前工薪階層仍以儲蓄為理財的主要方式,但是儲蓄的低利率使之無法為工薪階層帶來較高的收益。大量調查表明,工薪階層已經不滿足于單一儲蓄的理財現狀。然而,工薪階層的特點使其無力進行大額的房產或實業投資,對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不熟悉、投資專業知識相對缺乏也將他們擋在證券投資的大門之外。
二、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主要產品
工薪階層收入有限,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小,因此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獲取一定的收益。畢業論文目前,我國適宜于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工具主要有:債券、股票、基金。
(一)債券
債券是經濟主體為籌集資金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的債務憑證。按照發行主體的不同,分為政府債券(又稱國債)、公司債券、金融債券。在我國目前的證券市場上,公司債券的數量很少,金融債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國債。金融債券和國債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債券主要是由機構投資者買進,因此適合于工薪階層購買的主要是國債。國債是由國家發行償付,因此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最安全的投資工具,但是收益也是各種債券中最低的。國債的發行價格和利息支付方式比較復雜,但是國債的利率也是根據銀行利率制定的,其收益率一般都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并且國債的利息收入是免稅的。因此國債作為個人投資的渠道,要優于定期存款。對于收入較低、抗風險能力差的工薪階層,債券的收益比較穩定,變現能力也比較強,風險不高,是一種適合工薪階層投資與儲蓄雙重目的很好的理財工具。
(二)股票
1990年l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開業,中國開始出現股票投資,股票投資者獲利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價格差;二是紅利。在現階段中國股市,個人投資的獲利渠道主要是類似賭博的利用價格差投機。按照經濟學的觀點,決定股票價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經常炒股的人都知道,價格和漲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沒什么關系。現階段的中國股市還不規范,對于工薪階層來說,由于多種因素使之投資股票存在許多劣勢。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可用于研究股市的時間很少,因此,股票投資風險較大,很難把握。雖然股票投資是個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但對于工薪階層來說,投資股票必須謹慎,適合于有相當的閑置資金、風險承受能力較強者。不過參與股票投資,切忌不可將絕大部分資金投資股票。
(三)基金
基金產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種。
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產品類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為主要投資對象,其股票投資比例不低于基金總規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將大眾投資者的小額資金集中起來,碩士論文投資于不同的股票組合。這種以追求資本利得和長期資本增值為投資目標的特點決定其受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類型中風險最大,同時收益率最高,適合那些追求較高收益、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工薪階層投資者。經常炒股的工薪階層可以考慮將部分資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債券型基金是一種以債券為主要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債券基金基本上屬于收益型投資基金,一般會定期派息,具有低風險且收益穩定的特點,適合于想獲得穩定收入的投資者。保本型基金是一種半開放式的基金產品,在存續期內一般不接受投資者的申購。管理該類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通過擔保和穩健的投資風格,在一定的投資期間內為投資者提供本金安全的保證,同時通過其他的一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投資,為投資者提供額外回報。在市場波動較大或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之下,保本型基金為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同時又期望獲取高于銀行存款利息回報的中長期投資者,提供了一種低風險同時又具有升值潛力的投資工具。由于保本基金的結構和運作原理的關系,保本基金在股票市場牛市中難以跑贏大市,但它卻是熊市中的理想避險品種,適合于喜愛投資憑證式國債之類產品的投資者。
三、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風險與原則
(一)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風險
作為工薪階層,絕大部分收入來源于薪金,且薪金增長幅度較低。對于工薪階層來說.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動性都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投資才是明智的。投資有風險,個人理財的各個渠道也具有風險,醫學論文只是風險的特點與各種投資工具的類型有關。作為工薪階層,投資于證券市場,必須首先了解各種風險的存在。雖然各種投資品種的風險不同,但是各種投資工具具有一些共性的風險特征,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經濟環境風險。
1.市場風險。任何市場中都存在風險,只是各種市場的風險特點不同。
2.利率風險。利率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許多投資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據,例如債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較低時,債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當利率上浮后,原來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資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現實利率,導致相當的損失。
3.流動性風險。流動性指資產的變現能力。債券、定期存款的變現能力很強,利息損失很小;股票的變現比較隨機,股價的波動比較頻繁,變現的損失也不確定,但一般變現的損失比較大;至于其他的理財工具也同樣具有一定的變現損失。4.經濟環境風險。經濟景氣的時候,投資的收益高漲,股票、基金、部分期貨,甚至貴重金屬都會升值,但是債券就要貶值。
(二)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原則
1.保障生活需要原則。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準備上學費用,可以預留現金以備一段時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長期投資,例如債券、基金等。理財的收入歸根結底還要用于生活支出。
2.量力而行原則。工薪階層投資要保證資產安全,須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適宜的投資品種。對于一個高級管理人員來說,如果其家庭現時收入和長期收入預期很高,而且
還有相當的一筆閑錢,那么可以考慮做投機性強風險大的項目。但對于一個普通員工來說,其家庭現時收入和長期收入都比較穩定,沒有多少閑錢,節余的錢主要用于后段的子女教育和養老醫療,那么這個人就只能謀求安全性高、收益穩定的投資項目。
3.合理規劃原則。每個人的收入是長期的,收入也是長期的。確定一段時期的財務目標可以使個人能夠積累資金,滿足將來的資金需求。
四、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策略
(一)抓住時機。低價買進策略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句話在工薪階層證券投資中尤為重要。職稱論文每一個時機的到來,都包含在政治形勢的變化、經濟發展趨勢、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費心理的變化等信息之中。因此,時機的把握需要投資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并充分發揮個人的智慧,以及高度的投資敏感性。如果時機把握不準,就會給投資人帶來很大的損失。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何時買進是關鍵的投資策略。就購進時機而言,不外乎于證券行市景氣時進場或于證券行市低迷時進場兩種情況。在證券行市景氣期,此時是短線投資的良機。投資人若想搶短錢、賺差價,便可值此即時進場。不過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投資報酬率較高,但風險也較大,原因是上述景氣指標反應到證券市場需有一段時間,況且投資人個個都會依此原則性的做法去操作,人人看漲,需求增加,可能最終落個“買高賣高”的結局。證券市場低迷時,人們深受“便宜沒好貨”價值觀念的影響,常有“追漲不追跌”的投資習慣。其實,證券行市景氣循環受周期影響,有繁榮一定有低迷,卻可能是最好的時機,關鍵在于證券市場景氣低迷時是否大膽進入,以逆向操作的方法運用時勢。
(二)分散投資。一“石”多“鳥”策略
投資與投機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貪”。它要求投資者把資金分散在股票、債券、基金或存于銀行等多種投資渠道。對于同類型的投資品種,也要采取分期限、分產品等適當分散的策略。根據不同的變現情況,注重長短期品種的結合,在收益率有所保證的情況下,適當提高投資的流動性,進一步降低投資風險,提高變現能力。這可借鑒傳統的投資“三分法”,雖然其收益不可能大,但可以減少風險并獲得相應的經濟收入。
(三)高低組合。成本平均策略
工薪階層投資者在將現金投資為有價證券時。通常總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不測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如果在證券投資中投入了未來有既定用途的資金,則更應傾向于風險較小證券的投資,如國庫券等。
(四)按需而變,時間分散化策略
根據投資有價證券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提高的原理,建議工薪階層在年輕時家庭收入較少、消費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經濟收入水平時,由于風險承受能力也較強,可以考慮進攻型的理財策略,比如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重投資于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將股票的投資比重逐步減少,主要購買各項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較為穩定型基金,并加重債券投資的比重;到老年階段,應該以投資收益有底線保證的國債為主,盡量少選風險大的激進型證券,以避免養老費用的損失。
(五)委托理財。借“雞”生“蛋策略
如果有比較可靠的富有投資經驗的合資伙伴,也可以嘗試將資金托付于其進行投資。現在全世界投資渠道、投資工具越來越多樣化,多種信息收集做到準確、及時、全面將更加困難,收集成本也越來越高,因此個人投資在市場上很難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委托他人進行投資,或購買受益憑證,或給建共同基金,也是投資成功的一種策略。
(六)理性審視。風險轉移策略
無論何種融資契約,其合同條款只是表象,也即契約關系的外部載體,契約背后反映的實質上是其所承擔的權利義務關系。正因為如此,融資契約條款設計的目的也就是契約雙方(或多方)權利義務關系的平衡。巨災風險債券的條款設計須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也不例外地在于如何平衡債權債務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保證債券的順利運作,達到雙方各自交易的初衷。本文基于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對應的一般原則,對以履約保證機制為重點的巨災風險債券契約條款設計機制問題進行了一些探析。
一、巨災風險債券的契約條款設計概覽
巨災風險債券(catastrophe bond)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巨災事故頻繁發生且損失幅度劇增的大背景催生出來的一種新型art(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工具,它由(再)保險公司(或其設立或指定的spv,即特殊目的機構specialpurpose vehicle)發行,收益取決于該公司或整個行業的巨災損失狀況。與普通債券不同的是,巨災風險債券本金的返還與否依賴于特定事件的發生:若在期內未發生約定的巨災事故,發行人按約向投資者還本付息;若發生預先規定的觸發事件(triggering event),則發行人向投資者償付本金或利息的義務將部分乃至全部被免除,債券發行人將運用該筆基金進行理賠。作為一種新型的保險風險證券化工具,巨災風險債券的出現不僅增強了保險業的承保能力,也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從分散化投資組合中獲得較高收益的有效途徑,對保險業乃至整個 金融 業的 發展 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已成為迄今為止運作的最為成熟和廣泛的巨災風險證券化工具。我國自2006年起也開始初步籌劃相關的地震風險債券的運作。
根據 企業 契約理論中有關所有制、治理結構的一般論點,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組合,是個人之間交易產權的一種方式。企業治理結構設計的一般原則是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的對應。企業的融資活動深刻影響著企業的治理結構,因而融資契約的設計也理應遵守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相對應的原則。據此,又結合當前理論界主流的債務契約設計理論,企業融資契約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設計一種能使剩余所有權和剩余控制權相匹配的最優契約,以在投資者和股東之間合理地分配現金收益流,或在特定情況下及時地將企業的控制權由企業內部轉移到債權人手中,以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使投資者愿意提供足夠數量的資金滿足企業的投資需求。一言以蔽之,融資契約的條款設計要解決兩個問題:現金收益流的分配以及保證履約機制的設置。
由于巨災風險債券的發行主體spv一般由政府或旨在通過巨災風險債券轉移巨災風險的(再)保險公司發起成立,其功能也被人為局限于充當巨災風險證券化活動的中介,不以營利為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上述,債券最終的現金流流向存在著不確定性。再者,巨災風險債券在發行前都經過科學理算,原(再)保險公司繳納的保險費,投資者期初的投資支出及其累計額一般情況下能滿足偶然發生的巨災損失事故。基于以上兩點原因,收益現金流在股東和投資者之間的分配在巨災風險債券契約條款的設計中意義不大,巨災風險債券契約條款設計的重點在于對其履約保證機制的探討。
二、從條款設計看巨災風險債券的履約保證機制
根據債券契約條款設計理論的一般觀點,債券契約條款設計所應包含的一些因素包括現金流結構、信用結構與期權結構。以下結合巨災風險債券的特殊之處,試從這些方面來探討其契約條款設計較一般的債券的共通與特殊之處。
(一)現金流結構
即資金在何時,以何種數量,向哪方流動的結構,這是融資契約的最基本結構。包括三個方面:
1.期限問題。對一般債券而言,期限越長表明債券本身所包含的違約風險越大,從而要求的回報率就越高。對巨災風險債券而言這一基本原則也是成立的。特殊之處在于,巨災風險債券回報率的高低,還特別依賴于巨災事故發生的概率和本金利息的風險程度,即巨災事故發生概率越高,越有可能觸發債券對(再)保險人的支付,投資者對其本息的要求權越有可能喪失。當然,不同種類債券(本金保證型、本金利息均保證型及均不保證型)對本息的規定對于投資者本金的風險程度不同,要求的回報率 自然 也不同。總之,對pie災風險債券而言自然因素(巨災事故發生概率)與債券本身條款的設定對其收益率的影響相對于期限的影響更大,這是巨災風險債券相對于普通債券的一大區別。
2.利率問題。在利率問題上巨災風險債券類似于一個浮動利率債券,具體來說,在巨災事故即將發生或者已發生但尚未進行賠付的情況下,投資者預期債券的觸發支付在即,從而存在吞食自己本金和(或)利息的可能性,因而市場對其需求傾向于下降,為平衡供求關系,巨災風險債券的價格會傾向于上升,利率會傾向于下降。
論文摘要 我國債券市場投資者適當性起步較晚,目前采取二維標準對投資者進行區別。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最終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知情權,以此為標準應對投資者持有債券的數量以及與發行人的關系進行劃分,而最終分類措施的實施應通過對主體責任的分配機制來完成。
論文關鍵詞 投資者適當性 分類模式 信息披露
一、債券市場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演進
債券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是指對不同特征的債券品種做出分類,并區別不同產品認知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引導其參與相應類型債券交易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