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6: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西方心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西方心理學論文

篇(1)

2PACS/RIS在醫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優勢

將醫學影像數字化,實現無膠片、無紙化管理是現代化醫院建設的趨勢,PACS/RIS作為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提供醫院臨床診療過程和其他醫療相關過程所需要的醫學影像支持服務,為醫院改善醫療管理、工作效率和社會效益提供了信息保障。

2.1PACS的應用優勢(1)PACS已經成為了醫院的信息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技術。PACS利用網絡技術將醫院的CT、CR、DR、MRI以及US等影像檢查相連接,并將數字化的圖像信息傳送到服務器進行分類、歸檔和儲存,依照醫生的需求將相關影像提供到所需要的節點,使影像能夠長期保存,信息能夠共享,以及無膠片傳送和存儲。圖像的多重處理支持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積重建(VR)等三維處理能力。(2)將INFINITTPACSG3技術與原有青藍mini-PACS技術相比較,其應用功能明顯增加。通過原始數據的共享,在每個工作站均可完成圖像的查詢、顯示及打印等操作。尤其是隨著計算機性能的提高及醫用顯示器的應用,使每個影像診斷工作站均可進行CT圖像三維重建及三維成像。同時INFINITTPACSG3還可對圖像自動排序編碼,在大規模體檢時其優勢凸顯。原有青藍mini-PACS繼續保持運行,既可以保證原有數據在線查詢也可以做為應急情況下臨時替代方案。

2.2RIS的應用優勢(1)檢查申請管理。檢查的工作站根據醫生處理檢查醫囑,醫師的醫囑必須注明檢查類別、部位依據等具體的檢查方法。同時自動綁定費用,在完成檢查后自動收費;支持Worklist功能;提供在醫院信息系統中查詢患者信息登記資料及交費情況。(2)分診叫號管理。根據臨床病情進行患者分類,依照先后順序、急診優先以及保證“綠色通道”的基本原則進行分診,同時在檢查室門口自動叫號。尤其是在電話預約后可以保證“綠色通道”為危重患者檢查。(3)報告編輯管理。醫生在書寫報告前首先進行圖像質量評片,然后依照患者分類,明確分配給各崗位的相關醫生,保證急診患者在半小時內拿到結果,對于危重病及傳染病患者主動聯系臨床。出具報告前可調閱既往影像檢查結果及相關臨床電子病歷,書寫報告后交上級醫師審核簽字,必要時可以集體閱片或專家會診討論。(4)診斷模板。方便靈活的診斷定義模板可提高報告生成速度。同時與PACS/RIS研發部門取得聯系,自動審核報告內容,避免出現欄目寫錯、部位誤寫及報告出現低級錯誤等情況。(5)查詢管理。由于PACS/RIS對各環節精確至分秒,對登記時間、檢查時間及報告時間均進行嚴格的時間管控和查詢,當出現急診報告等待時間過長的情況時,可以集中醫師專門書寫急診報告,分類顯示各檢查部位、檢查時間及檢查設備的工作情況。(6)統計管理。依照查詢數據統計出甲級影像膠片率、陽性率及臨床符合率,進行信息化的質量控制。通過系統可以統計科室檢查量、業務收入及膠片材料支出等進行效益分析。

篇(2)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含著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學習效果如何,與這些心理活動的發展水平有關。師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規律,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那么,化學教學中如何依據教育心理規律,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呢?

一、為自主而育——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習處于被動狀態,依賴性強,還是主動積極、獨立性強,它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習的成效。”可見,健全學生人格,培育學習自主性,樹立主體意識是學生學習的前提。

1、激發主動性,消除被動狀態。學習主動性是學習動機的外部表現,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習的首要條件。激發主動性,可以側重于下面幾點:強化學習目的教育,把學好化學與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結合起來,激發間接動機;講究導語藝術,巧設懸念,組織討論,開放實驗室,激發探究興趣;采用目標教學,在講新課前提出學習目標,并闡明將要學習的內容在本章甚至本冊教材中的地位乃至對將來學習的影響及其用途,激發求知欲。

2、培養獨立性,消除依賴習慣。獨立性是學生主體地位的核心特征,從個性發展來說,學習是一個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能引導而不能代替學生由依賴向獨立轉化。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勤于思考,勇于質疑,養成遇到問題要先思后問,問后多思的良好習慣,教學過程中,做到精講精練,善于啟發,注重培養學生遷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輔導要得法,對學生自主校對或互相校對作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讓學生自主地完成轉化過程。

3、鍛煉堅韌性,消除脆弱心態。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處處充滿困難和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難就畏懼、沮喪、退縮、逃避,學習也就半途而廢。化學教學中應注意遇到困難的時候(如化學用語的記憶及運用),及時鼓勵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并指導學生運用適當方法,采用分散記憶,聯想記憶,做到符號、名稱、實物及現象等的相互同一,賦予抽象符號一些生動形象內容,多寫多用,直到完成任務為止,從而鍛煉學生的堅韌性,消除脆弱心態,為自主學習鋪平道路。

二、為積累而讀——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遷移與應用,而遷移與應用是以經驗為基礎的,“如果學生的經驗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則,他的經驗背景就必須擴大。”只有積累的經驗越豐富,遷移和應用才越有可能實現,而閱讀、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引導學生多閱讀課本及參考資料,多做實驗,多做多練,讀中悟法,練中鞏固,實驗中驗證,積累解題經驗,擴大知識背景,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

1、抽象,使知識概括化。只有一個人對他的經驗進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從一種情景到另一種情景的遷移,才能做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化學教學應在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用比較法、歸納推理法、聯想法、從實驗中認識問題等方法。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基本的規律和解題方法。如學了氧氣、氫氣的實驗室制法后,引導學生對比制取兩中氣體的反應原理,反應裝置及收集方法,可概括出如下規律:凡固體與固體在加熱條件下反應制氣體,都可用制氧氣的反應裝置;固體與液體在常溫下反應制氣體,都可用制氫氣的反應裝置,進一步總結出:反應原理決定反應裝置,氣體性質決定收集方法這一原則,為學習實驗室制取其他氣體作好了知識遷移準備。

2、例證,使知識具體化。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個例子來解釋原則本身,學生就可能認為只有這個例子適用于這個原則,其他結果就只有很少的遷移效果。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有些同學只知道空氣是混合物,當問到由金剛石和石墨組成的物質是否混合物時就不知道了。這除了沒有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概念的原因外,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來解釋“混合物”這一概念的例子太少的緣故。因此,化學教學應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聯系新知識去印證已學的概念或一概括出來的規律與方法,使概括化的知識返回到具體實踐中去,以求加深、加寬對各種事物的認識,為遷移奠定基礎。值得一提的是,為積累而讀不應機械重復,應根據保持與遺忘規律,采用科學合理的記憶方式(集中記憶與分散記憶相結合、部分記憶與整體記憶相結合、形象記憶與抽象記憶相結合),在“正確理解”與“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實現知識經驗的厚積。

三、為遷移而教——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學生的學習不應僅僅是個別精選出來的教材,而是學習如何把它更有效地遷移到其他有關的學習中去。然而遷移不是自動的,所獲得的知識、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證它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遷移。只有在廣泛的不同內容的教學中,慎重地進行遷移教學,學生才會使已理解掌握的知識與方法得到廣泛的遷移。這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1、分析,使知識類化。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論指出:“只有當兩個機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時,一個機能的改變才能改變另一種機能。”但是,即使兩種情境之間有同一性,還不能保證遷移的出現。只有這個同一性被學生所感知,對他有清楚的認識,遷移才能有可能實現。因此,化學教學中(不管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練習課)應引導學生對新出現的知識或習題進行分析,再與已有的知識或經驗進行比較,找出新舊知識的相同點(如二氧化碳與氫氣的實驗室制法的相同點在反應原理上都是固體與液體反應,所以反應裝置相同)以便找到相應知識的關聯點,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中,使新知識類化,使知識遷移。

2、聯想,使舊知識再現。聯想是在頭腦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動。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通過接近聯想、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和類屬聯想,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再現同類事物的有關知識,使在某一情景中學到的知識能遷移到新的情景中。比如,教學氫氣的物理性質要讓學生回憶氧氣的物理性質,教學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要讓學生回憶氫氣和炭單質的化學性質……,由舊促新,促進遷移。

3、頓悟,使舊知識遷移。格式塔關系理論指出:“頓悟關系是獲得遷移的一般訓練的真正手段。”教學中應注意訓練學生憑借著經驗去捕捉瞬間即逝的“靈感”,選擇某一概念或原理去解釋某一現象,或解決某一問題,使已學知識遷移到新學內容或新的問題中。

四、為創造而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

學生的學習雖然說主要是通過模仿來掌握前人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但是這些人類發現的成果,對于學生來說畢竟是新穎生疏的。學生每獲得點滴知識,都必須在模仿中經歷前人的創造之路,而且只有創造性高、創造力強的人,才會高效地遷移應用有關知識去解決新問題。因此,培養創造精神,開發創造能力,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

1、提問指導法,練思維廣度。化學教學中,僅是單純的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學生圍繞問題尋找所謂的正確答案的做法是不夠的,應注意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模仿課文的練習題目,抓住重點知識,多方面、多角度提出問題并相互質疑問難,訓練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2、導思考方法,練思維靈活性。如:指導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去認識同一物質及其屬性,訓練發散思維;指導學生從多種物質及其屬性可能具有的相似性的思考進行思維集中訓練,指導學生從結論出發思考解決問題,訓練逆向思維,訓練思維的靈活性等等。

3、導提要方法,練邏輯思維。化學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編擬實驗步驟、實驗方案等方法,訓練思維的邏輯性。

4、導評價方法,練思維批判性。化學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案的優劣、解題方法的繁間以及學生答題的正誤進行評價,訓練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5、導想象方法,練思維的獨創性。如:針對有些學生易把氧氣具有助燃性誤記為可燃性,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氧氣可以燃燒,將會出現怎樣的后果?又如,在實驗過程中,針對某一裝置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不要這一裝置將會出現什么結果?或加上某一裝置是否更合理等,啟發學生大膽想象,訓練思維的獨創性。

篇(3)

教材是學校進行理論教學的基本工具,在高校教育不斷進行改革深化的今天,各級各類的學校出于各種目的,總是在想方設法地訂購所謂最佳教材,選購的依據大多是各專業名師或教育部規劃的所謂權威教材,以滿足教學計劃中教學任務的要求。但許多教材在實際設計上往往過于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案設計,由于經濟學專業的特殊性,要求教育素材能夠根據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自身的內容,而實際的教材并有沒根據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改進專業知識及案例素材。

2創新能力培養與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加強實踐教學,是為了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多樣化、創造性的人才。實踐教學模式近期在我國的高校教學中不斷地發展起來,同時也在用此方法進行招生及解決就業問題。但在實際中,實踐教學的操作效果不得而知,在整個過程中是否達到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向進步,似乎收獲的效果并沒有投入的資金比例大,所以如何在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中開展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培養創新意識,是現階段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創新能力培養與考試改革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教育問題已經被探討了若干年,關于其中的考試改革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停息,目前大多數的觀點都認為,現行的各類考試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教育現狀的情況下,如何完善高校的考試制度,采取靈活的形式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考察成為教學改革的難點,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考試內容來鍛煉自身的各項能力,有側重點的進行教學跟進是考試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

4創新能力培養與教學模式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創新型的教育方式,創新型教育方式的踐行則需依托于創新型的教師,高校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淵博的學識素養及創新的現代化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教育活動中,教學模式往往沒有根據學生的需求來制定培訓內容,沒有做到夠幫助學生理解及消化所學知識,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誤入歧途。

二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方案

1教學模式的目標改

革強調能力目標和拓展目標教學目標應從過去僅注重知識目標調整到重視能力目標和拓展目標上來,鼓勵和引導學生產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性能力。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模式應該突破過去較為僵化的剛性理念及方式方法,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及經濟環境的需求空間進行分類培養,注重學生自身的個體特征及專業愛好,從而進行多樣化的教學目標設定,以適應不同教學模式的發展。

2進行教學組織的改革

不同專業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招收學生也有文理科差異,應當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和特點,對授課內容與方式做出相應調整,開展分專業、分層次教學。以靈活的課堂形式將授課對象分為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將基礎知識與實踐教學分開授課,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課程內容,來分配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加強教學內容的改革

首先,要縮減教學內容中陳舊過時的理論,更新補充新的理論和實際案例,使教學內容反映現代經濟學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其次,擯棄與相關課程重復的內容,把體現當代學科發展特征的,交叉學科的知識反映到教學中來,給學生留出自由思考的余地。教學內容的更新改革,是保證學生在第一時間學到最新經濟信息的途徑,從而能夠培養學生根據經濟的發展來完善自身的創新思維。

4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

教師要積極開辟課外教學領域,采用多種方式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互補,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為目標,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模式的制定過程中,根據市場的需求及學生自身的需求來設計教學理念及目標,并根據這些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以全面的改革創新手段來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

篇(4)

一、引言

新制度經濟學理論體系擴張了傳統經濟學的解釋力,已成為一種能更準確和全面地解釋現實世界的經濟學工具。盛洪(1993)用兩個詞概括了其理論核心,一個是“產權”,即受制度保護的利益,產權制度既涉及對產權的界定,有涉及對產權的保護;另一個是“交易費用”,即指達成契約和保證契約執行費用。

眾所周知,房屋拆遷工作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城市面貌更新及國有土地使用的合理布局等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拆遷工作又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于被拆遷者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產權的不明晰界定,導致了拆遷補償標準的確定機制不完善,進而降低了拆遷工作效率,嚴重增加了拆遷工作的交易成本,甚至引發了大量拆遷雙方的矛盾糾紛,對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合實際的建議措施,以圖為建立健全房屋拆遷的法律法規,處理好加快城市改造、提高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質量與保護被拆遷人合法權益的關系提供借鑒。

二、實施拆遷行為的必要性分析

對于問題交互性質的認識將有利于人們更理性地判斷某一行為的潛在收益和損失。科斯(1960)在分析涉及對他人產生有害影響的工商行為時深刻指明損害問題具有交互性質,即外部侵害不僅起因于侵害者的行為,也起因于被侵害者的存在,避免對受損害方的損害將會使實施損害的一方遭受損失,關鍵在于避免較嚴重的損害。因此,在分析拆遷行為給房屋所有權人帶來損失的同時,更應考察不實施拆遷行為給社會凈收益帶來的損失,唯有權衡兩者輕重,才能更好地理解實施拆遷行為增加社會總價值的戰略意義。

實施拆遷行為給被拆遷者帶來的損失方面,暫不考察拆遷者(損害方)對于被拆遷者(受損害方)是否補償及補償是否合理,需考慮的是由于城市居民的房屋往往是一個家庭的命脈,承載著太多的東西,當拆遷方實施拆遷行為時,大多數被拆遷者將只能選擇放棄原來市中心便利的生活設施和交通條件,到城市邊遠地區購買一套住房,這使得居民蒙受了原有物業和物業區域內土地使用權喪失,以及因搬遷而造成的生活、工作、學習成本增加等損失。

此外考察不實施拆遷行為帶來的損失,亦即實施拆遷行為帶來的收益。由于拆遷制度的實施,我國許多城市實現了住房資金的良性循環,加快解決了住房困難,大部分危房、棚戶、簡屋得到了改造,居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因此,拆遷行為是我國進行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另外,拆遷制度也使中國城市住房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城鎮住房以公有制逐漸轉化為非國有為主,為房屋的市場交易奠定了基礎。因此,比較實施與不實施拆遷行為的各自損失,我們可以發現,雖然目前拆遷制度受到了一定的詬病,但是放棄拆遷制度而將城市更新重新放歸私法領域也是不現實的。

為了更好地分析實施拆遷行為的必要意義,在此引入科斯(1960)提出的“合法的妨害”這一概念,即有些行為即使對別人造成了損害,只要該行為的當事人采用了適宜的技術降低了侵害,受到侵害的人也只能承認這些行為的合法性,即他們只能忍受。這是法律根據對整個社會的成本與收益的考慮,作出的對私有產權適當削弱的調整。于是,從提高社會凈收益的角度出發,受侵害一方應當允許并接受“合法的妨害”,即人民群眾應當對城市房屋拆遷行為報以支持和配合的態度。另外,由于相對于實力較弱的、分散的居民,拆遷方及地方人民政府顯然具有談判優勢,這使得擁有“合法的妨害”權利的當事人,會降低技術的適宜水平,從而使侵害的程度提高。對于國有土地使用權產權的不予以承認及不明晰界定導致被拆遷者損失加重的現象,便是拆遷方提高侵害程度行為的具體表現。

三、土地使用權產權不明晰界定引發的城市房屋拆遷問題

土地使用權是憲法確定的私有產權,在涉及對這種私人產權的征收、征用、拆遷時,就應當考慮補償。然而近年來,在城市房屋拆遷過程中,拆遷往往只是對房屋進行補償,不對土地進行補償,有關土地使用權的補償糾紛時有發生,從而影響了社會的穩定。此外,不合理的法定拆遷補償標準使得居民在缺乏合理依據的情況下根據自己喜好提出要求,一旦前人的要求得到滿足,后人會以此為依據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致使拆遷方和地方政府承受了巨大的交易成本和財政負擔。

1、城市房屋拆遷的本質及其所涉及的土地問題

為了考察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獨立產權性質,必須理解什么是產權。阿曼?阿爾奇安(1965)指出:“在任何社會里,資源的個人使用權(即產權)都能得到解釋,產權意味著對于其他人在資源使用方面做出的違背我意愿的選擇的一種保護”。E.G.弗魯博頓和S.配杰威齊(1972)認為:“產權不是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產權安排確定了每個人相應于物時的行為規范,每個人都必須遵守他與其他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或承擔不遵守這些關系的成本。”

土地使用權雖然是不完全物權,但仍然是獨立的財產權利,具有對世性的特征。土地使用權者直接和不特定多數人發生法律關系,也都可以獨立地行使物權請求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也可以自主決定將該權利轉讓、出租或抵押,或在其權利上設定其他性質的物權。土地使用權人實施上述法律行為時,不受土地所有權人即國家及社會任何其它個體或組織的干涉。因此,土地使用權是其使用權人的一項獨立產權。

盡管城市的土地按照憲法規定屬于國家所有,但這些國有土地上建立了各種不同所有權的房屋,這些房屋是因為擁有國有土地使用權而存在的。城市房屋拆遷的直接目的在于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流轉,被拆遷人的財產價值構成不僅涵蓋房產,更應當體現出土地的價值。從表面上看,拆遷似乎指向的是房屋,但其本質卻是在公權力干預下的平等主體之間土地使用權的產權交易。基于土地使用權的獨立產權性質,其流轉交易應依法實行有償轉讓,房地產開發及拆遷行為應當按照法律規定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城鎮拆遷費等相關費用,以平等協商、等價有償的原則上取得土地使用權。

然而無論是相關法律理論,還是拆遷補償實踐,大多有意無意地偏離了拆遷的本質。長期以來,一些部門和單位宣稱拆遷方產權人購買的只是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權,利用地方規章和政策無視、模糊以至于抹殺公民合法擁有的土地使用權產權,不能給予被拆遷方公正合理的拆遷補償。因此,國有土地使用權產權的不明晰界定導致了對于受損失方不合理的拆遷補償標準,進而引發拆遷交易成本急劇上升、致使矛盾糾紛頻繁涌現,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2、土地使用權產權不明晰界定引發的拆遷交易成本上升

“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發生的為達成一項合同而發生的成本和事后發生的監督貫徹該合同而發生的成本”(R.Matthews,1986)。樊綱(1992)對交易成本的具體成本支出內容進行了劃分,本文所要分析的拆遷交易成本上升問題則主要涉及其中的議價成本,即為確定買者和賣者的真實要價而進行的討價還價過程,此外還應包括因無法達成合同而產生的訴訟賠償等方面的成本支出。

交易與交換,無論是物品的交換還是勞務的交換,說到底都是一種權利即“產權”的交換,也就是放棄對某一物品的產權換得對另一物品的產權。產權不明確,事實上從兩個方面使交易成本上升,一方面是造成交易對象之間發生議價博弈,雙方為追逐私利引起了“有形交易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模糊的產權會阻礙交換行為的發生,導致交易規模的縮小,使人無法通過交易行為提高經濟效率,這一由產權不確定造成的效率損失,也被稱為“無形的交易成本”。下面就有形和無形交易成本兩個方面,對土地使用權產權不明晰界定引發的拆遷交易成本上升問題進行考察。

有形交易成本方面,假定拆遷方對其所致損失(包括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負完全責任,被拆遷方就沒有任何理由修改他們的安排,因為對被損害權益的賠償總是能夠替代他們損失的市場價值。但是,如果拆遷方抹殺公民的土地所有權即不用負完全賠償責任,他們就會堅持這一安排,這樣輪到被拆遷方設法減少損失,采取與拆遷方進行議價博弈的形式。進而,在議價過程中,居民往往具有更高的博弈資本,由于一旦對某個地塊進行拆遷,這個拆遷的程序是不可逆轉的,政府和開發商無論投入多大成本都必須將這個工作完成,此時,居民就不會擔心因為自己要價過高而使得開發商知難而退。因此,在后一種情形下即土地使用權產權不明晰的情形下,原先的拆遷補償標準名存實亡,被拆遷方不合理地提高補償要求,使拆遷方和政府承受了大大超出預算范圍的有形交易成本。

無形交易成本方面,當拆遷雙方就補償標準進行議價談判陷入僵局而無法達成拆遷協議契約,甚至引起雙方法律糾紛時,就產生了無窮大的無形交易成本。即當我們以“機會成本”的觀點來看該問題時,產權界定不清楚,事實上阻礙交易的實現,使任何交易成為不可能,事實上使潛在無形的交易成本無限大。

從這個意義上說,明確界定產權,不僅是減少有形交易成本的前提,而且本身也減少了“無形的交易成本”。對于我們分析的城市房屋拆遷問題帶來的借鑒意義便是:承認并明晰界定被拆遷方應有的土地使用權產權,并為此建立公平合理的產權制度以保護公民的私人獨立產權,將會大大降低拆遷過程的交易成本,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

四、土地使用權明晰界定為被拆遷居民獨立產權的意義

明確的產權界定,提供了人們進行一切交易活動的基礎,它能有效減少和節約交易成本。進而,不同的產權界定所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也是不同的,換句話說,一種界定可能比另一種更有效率或更無效率,并且存在著最佳產權界定。盛洪(1992)認為,“誰的行動給他人的既定經濟利益帶來損失,誰就要負賠償責任,這便是達到最佳產權界定的簡化了的經濟學規則”。

對于房屋拆遷問題而言,要達到最佳土地使用權產權界定,應當要從遭受利益損失的使用者的產權角度去考察,由于拆遷方的行為改變了既定的利益格局,為了使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不受影響,必須負完全賠償責任。即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脫離房屋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分離的思路,土地所有權公有化,并不意味著土地使用權產權的公有化,應當按照出讓土地使用權的完全市場價格,將其基本或完全界定為居民的獨立產權。唯有如此,才能以最有利于社會資源配置為目的的土地使用權產權界定方式,有效減少拆遷過程中因土地使用權產權不明晰所造成的有形和無形交易成本,使拆遷交易活動更容易、更順利、更高效率地進行。

同時,不能執行的法律,只是一紙空文;不能有效地加以貫徹和保護的產權,只是“口頭”的產權。因此,為使界定產權不流于形式,還必須有效地保護產權,即能對破壞產權的行為進行有效的制裁。既然產權的概念本身是一個社會概念,是在人與人之間才能劃定的社會關系,那么也就需要以國家機器為物質基礎的社會契約方式加以界定和保護,而產權制度便是這樣一種社會法律契約形式。E.G.弗魯博頓和S.配杰威齊(1972)指出:“產權制度是一系列用來確定每個人相對于稀缺資源使用時的地位和社會關系”。產權制度的價值,就是它所能避免的為爭奪產權而付出的代價和因產權未定帶來的資源配置的機會損失。因此,產權制度較之沒有產權制度是優越的,有關拆遷立法和監督執行部門要在行政法規、地方規章和具體行動中真正明晰界定以及保護居民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加快建立起將土地房屋共同界為私人獨立產權的公民產權制度,推動城市房屋拆遷安置工作更好地為城市建設服務。

五、對我國城市房屋拆遷問題的對策性措施思考

1、以明晰界定被拆遷者土地使用權產權為基礎對拆遷法規進行修訂

國家應當盡快出臺《房屋拆遷管理法》,確保城市政府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時,能夠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而不是依據現行的行政法規。修訂法規的核心任務是明確城市房屋拆遷安置屬民事范疇,應遵循“有償”、“公平”、“平等”的原則,充分保護被拆遷人依法享有的土地使用權產權,改變對依附于房屋所有權的土地使用權被無償征收的不合理狀況。

2、逐步完善土地使用權補償制度

應當在《土地管理法》及《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增加對土地使用權剩余年限補償以及區位變動補償的具體規定,這既是尊重和保護私人財產的體現,也是市場經濟中土地資源市場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通過設定較為科學完善的價格評估程序,合理確定被拆遷房屋及依附土地的貨幣補償金額,充分保護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由于作價補償時,必須考慮土地的價值因素,置換地段區位,應以合理的土地評估價,給予被拆遷人公正合理的拆遷補償。因此,要全面推行市場化評估,拆遷房屋所依附土地的市場化評估要符合國家房地產評估規范的要求,緊跟動態的房地產市場。對于被拆遷房屋所依附土地和安置房屋所依附土地的評估,要參照同區位的房地產市場交易價格,采用同一的市場化評估方法,充分體現公平、公正原則。最后,具體費用的計算標準和方法應該通過制定新的《行政征收法》以及相應的實施細則來加以規定和明確。

3、政府應合理定位并履行好自身職責

在土地管理過程中,政府扮演著雙重角色,即土地所有者和行政管理者。實踐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沒有理順這兩種角色的關系,若要有效推進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土地使用權產權有償轉讓制度,政府必須正確行使土地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職責。拆遷是平等主體之間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拆遷補償應由雙方當事人依法平等協商確定。除非涉及公共利益拆遷外,政府應保持中立。當然,由于土地的國有性,國家作為土地所有權人和土地使用權人存在管理服從的行政關系。但是如果政府能夠嚴格區分其作為土地管理者與土地所有者的角色,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才不至于在實踐中出現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 的情況。具體到拆遷補償問題上,政府應謹守其財產所有人的中立角色,尊重土地使用權人的私人獨立產權,做到“行政的歸行政,市場的歸市場”,讓拆遷人與被拆遷人自主談判,無法達成協議的依法裁決;同時作為管理者,政府要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努力做好協調關系、制定優惠政策、提供信息等服務工作,做到不從拆遷中牟利,不充當市場競爭的主體,不與投資主體之間存在經濟利益或親緣關系,不搞暗箱操作,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因此,政府唯有成為超脫的居中管理者并努力踐行上述職責,才能使其重新樹立群眾公信力,更好地推動城市房屋拆遷安置工作。

4、推行被拆遷人參與機制:對擬建項目的社會評價制度

城市發展項目是引致城市拆遷的動因所在,因此,必須要做好項目評價工作,把好城市項目審批關。然而現有的城市建設拆遷制度似乎在引導公眾參與、協商、促進信息公開、減少負面社會影響等方面有所欠缺,在城市開發項目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缺乏對擬建項目進行必要的社會評價,難以識別開發中存在的社會問題。通過對擬定項目進行社會評價可以在拆遷戶與拆遷人之間建立一種協商機制,賦予拆遷戶協商權、發言權,把拆遷戶的意見體現在拆遷協議中,確保他們的利益不受侵犯,達到城市發展以城市居民為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盛洪:現代制度經濟學(上下卷)[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R.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Law & Economics,1960.

[3] Armen Alchian.“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J]. Politico,1965(30).

[4] 樊綱:有關交易成本的幾個理論問題 [J].經濟學動態,1992(5).

篇(5)

音樂新課程的核心目標是通過音樂教學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而當情感體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會上升為審美情趣,最終通過審美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師應善于從情感的視角,創設音樂審美情境,融情感化與審美化為一體,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音樂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

一、新課程音樂教學理念

我國站在音樂學科本體這個角度,按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將音樂教育課程定義為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及評價方式等等在內的各種范疇的總和。我國21世紀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主要是以這個定義為邏輯起點進行各方面的展開研究的,是一次從理念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從管理到實施的徹頭徹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紀我國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融會了多年來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和課程理論方面研究和總結的新理論、新成果。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實行的禮儀及符合審美規范的儀表、姿態、舉止等應恰到好處,充分展示音樂教師的審美修養,給予學生優雅感,另一方面,教師親切真誠的問候,簡潔而具有啟發性的談話,激勵性的話語,富有感染力的語調,精巧規范的樂譜,自信、幽默、真誠的氣質,熱愛生活、充滿愛心、童心未泯、興趣廣泛的心理品質,以及學識基礎,都會使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產生音樂審美的渴望。因此,音樂新課程不僅指時間上的“新”,更是指一種“新”的課程理念和“新”的課程實施方式。

二、新課程音樂教學方法的創新

1、在合唱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達出豐富、生動的思想內涵。在普通高職的合唱教學訓練中,教師首先抓好課堂上視唱練耳、節奏等各種基本功的訓練,為合唱教學提供先決條件。在合唱教學的訓練中,應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發展能力為目標的指導思想。合唱藝術有著極為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現如詩如畫的意境或史詩般的氣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內涵,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感、協調感、均衡感等綜合音樂感覺,以及集體觀念與協作精神,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多聲部豐富美妙的音樂,體驗音樂的無窮魅力,提高審美能力。合唱還能使學生最直接、最簡便地走進音樂世界。參與合唱活動,既是合唱者欣賞感受音樂,又是合唱者(二度)創作音樂的過程,從而能夠得到多層次音樂思維能力的培養。

2、利用電腦音樂培養學生的興趣與創造力電腦音樂系統進入音樂教學領域必將對現行音樂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產生全方位的沖擊,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

傳統的歌曲教學往往是教師彈琴、伴奏、范唱,學生跟唱、模唱的方式。盡管目前課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讓死板的教學方式有所改觀,現在的歌唱教學可以有統一的教學參考磁帶和教學用光盤課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沖擊學生的聽覺神經。利用Soundforge母帶處理軟件的音頻采集、變調、速度變化等功能就可以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例如音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進行二次創作。經過電腦音樂制作加工的音樂課件,豐富多彩,學生很快就能學會、學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變化,給學生新鮮感,讓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保持在高漲的狀態,對每一次的練習都很期待。

3、在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聲樂教學是一門復雜的藝術,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聲樂教學中,“創新”因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創新因素融人“教”與“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每一位聲樂教師肩負的重任。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為歌曲重新填詞;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處理歌曲;可以由學生自己決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導學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對白。改編成有情節的音樂小品,等等。

在某種意義上,歌與舞是相互融合的,學生通過對舞蹈的視覺接觸能認識和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深遠意義,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圍中,親身體驗音樂的美麗、歌舞的結合。欣賞歌舞也是理解音樂意義的重要部分,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根據樂曲內容需要,伴隨音樂教學生一些動作,讓他們在欣賞和被欣賞中融人音樂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現形式上創造力的培養

為歌曲配上打擊樂器,不僅可以烘托課堂氣氛,更能表達歌曲氣氛及內心情感,再通過幾個簡單的動作。更會把歌曲的情緒表現得惟妙惟肖。這樣做也符合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對于一些情緒優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學生選適合歌曲伴奏的打擊樂器,如三角鐵、碰鐘、鈴鼓等,然后請學生為歌曲設計伴奏,并請他們考慮為什么這樣設計。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等。《過新年》一歌,表現了過年時熱鬧、喜慶、祥和的場面和氛圍。筆者先是詢問學生每年的春節是怎么過的,學生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蹺、扭秧歌、逛廟會等活動。加上歌詞中出現了“咚咚咚”詞語,學生聽出這是鑼鼓聲,馬上就想到《過新年》這首歌用打擊樂中的鑼、鼓伴奏再合適不過了。于是,他們便隨著歌詞中“咚咚咚”的出現,敲響了手中的鑼鼓。筆者進一步啟發學生,能否再創設一些過年的氣氛。許多學生便主動要求到教室前面進行秧歌舞表演。他們手中拿著筆者事先準備好的彩帶,邊唱歌邊隨著節奏做著動作,仿佛是身著節日盛裝的秧歌隊正在翩翩起舞,生動地表現了歌曲的內容。

篇(6)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心血管內科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編號分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32~79歲,平均(59.868.24)歲;疾病類型:冠心病22例,高血壓14例,風濕性心臟病23例,心肌梗死17例,心律失常13例,心絞痛11例;合并癥:糖尿病17例,COPD 9例。實驗組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31~80歲,平均(61.248.36)歲;疾病類型:冠心病24例,高血壓18例,風濕性心臟病21例,心肌梗死14例,心律失常14例,心絞痛9例;合并癥:糖尿病12例,COPD 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患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壓瘡風險評估

患者入院后,由臨床醫師對患者的壓瘡發生風險進行評估,責任護士要觀察患者局部皮膚的變化情況,尤其針對長期受壓迫的部位要給予重點觀察,評估內容有皮膚顏色,溫潤,皮膚潮濕度、周圍皮膚是否受污染等[4]。另外還要對患者進行全身評估,包括臥具、心理狀態、營養情況、基礎疾病等,了解患者局部發生壓瘡的可能性。利用評分制進行評估,評分分值越低,說明患者出現壓瘡的可能性越大[5]。

1.3護理措施

對照組患者則進行常規護理:①促使患者活動或移動,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經常變換臥位,2 h定時協助翻身,必要時半小時1次。翻身時注意技巧,勿拖拉以免損傷皮膚,應觀察受壓部位皮膚情況,給予按摩。建立翻身登記卡,對于能夠在床上活動的患者在家屬的幫助下進行肢體鍛煉,促進血液循環[6]。②對于消瘦、長期臥床的患者,應根據情況給予氣墊床、軟枕,保護骨隆突處給予泡沫墊、氣圈可減少或舒緩局部壓力[7]。③保持床鋪平,干燥,清潔,無渣屑,被服,病號服干燥,如有污染應及時更換,加強基礎護理。④加強營養,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水腫患者應限制水和鹽的攝入。脫水患者應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對于不能迸食者給予鼻飼或靜脈外營養。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預防性中醫護理對策。①觀察病情:祖國醫學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來觀察和收集患者的病情資料,所以應用四診,及時、仔細的觀察長期臥床或久病體衰的患者的病情,以便積極評估患者情況和及時了解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是否存在,對有壓瘡危險的患者提供因人制宜、辨證施護的個性化護理。②防壓工具:中醫取用天然食藥作為材料制作各種防壓工具以減少局部組織的壓力,有些甚至還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采用北方盛產的糜子制成糜袋子;將蕎麥皮裝入棉布袋內制成直徑為20 cm,中心直徑為10 cm的空心圓枕;采用自制黍子(未脫殼的黃米)褥墊預防壓瘡,取得滿意效果[8]。用將谷粒制成谷粒袋,中醫認為谷粒性情溫和,加之其圓潤光滑靈活,對皮膚也有輕微的按摩作用,故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還可以使患者的受壓部位不會固定在一個點。③中醫調理:壓瘡是由于各種疾病導致患者活動不便、長期臥床,抵抗力、免疫力低下所造成,故平時應加強調理,重視飲食,增強體質,情志舒暢,防止發病。a.起居調理:病室應整潔、安靜、室溫適宜、通風良好;床單應平整干燥、被褥柔軟、床面不得有碎屑或渣子,以免磨損皮膚;由于患者體質較差,要經常作按摩、抹身、翻身,所以還得要注意保暖,以免受涼;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必須消除其原發病因。b.飲食調理: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氣血虛衰,濕邪困脾,故飲食上宜清淡,忌肥甘厚味、生冷、辛辣之品。加強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攝人,以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來預防壓瘡的發生。c.勞逸結合:壓瘡是年老體弱、營養不良、大手術后或惡病質患者,尤其是昏迷、癱瘓患者高發的并發癥,所以這些高危人群需要足夠的休息,以減少體力的消耗。中醫認為,適當的運動有助于氣血運行,對壓瘡的預防有很好的作用。在原發病允許和不影響疾病治療情況下,應鼓勵患者積極活動,如患者自己經常更換臥位、做些簡單的減壓運動、早期下床活動,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動,采用勞逸結合的休息方式。這樣既可預防壓瘡的發生,又能防止因長期臥床而導致的其它各種并發癥和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9]。d.中藥制劑:選用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散瘀功效的活絡油;將中藥紅花30 g加入50%乙醇800 ml 浸泡,浸泡液變為桔黃色即可使用;采用自制紅花酒精局部按摩,防治丁字鞋壓瘡;采用自制中藥洗劑濕敷受壓處皮膚,取得了預防壓瘡的顯著效果。另選用山茶油、龍血竭粉混合,調和成糊狀,用無菌紗布包扎,效果顯著[10-12]。

1.4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出現壓瘡的情況,分析壓瘡發生率。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開展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分級評價標準,8~10分為滿意、5~7分為一般、4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例數/總例數100%。難免壓瘡是指雖經精心護理,但因患者自身條件,如嚴重水腫、惡病質、有醫囑禁翻身等,難免要發生的壓瘡。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比較

實驗組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95.0%)明顯高于對照組(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壓瘡是臨床住院患者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壓瘡的發生可作為對醫院護理質量進行評估的一項重要指標,有利于充分展現醫院的護理質量與水平。祖國醫學在總結古代勞動人民與壓瘡作斗爭的經驗中,中醫對壓瘡的治療原則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已經認識到了預防壓瘡的重要性。早在《內經》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所以,國內觀點認為:壓瘡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院內壓瘡發生率應為0。目前,有研究表明,患者的壓瘡通過護理干預,能夠得到有效預防,針對院外帶入壓瘡的病患,也可促使其創面得以愈合[13]。壓瘡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摩擦力、剪切力、壓力等因素,除此之外,患者的運動受限、營養狀況、皮膚、感知、精神狀態、年齡等因素也與壓瘡的發生密切相關。

篇(7)

臨床運動心理學(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是隨著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而興起的應用心理學分支,于20世紀80年代萌芽于美國,本世紀初迅速發展并走向成熟。1988年,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USOC)建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注冊制度。2005年,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召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大會[1]。2006 年,首部《臨床運動心理學》專著出版[2]。2007 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創刊,為臨床運動心理學開辟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2011年,臨床運動心理學的東西方觀點(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系列叢書出版[3]。

我國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廣大心理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積累了許多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從基本情況、內容及方法三個方面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揭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為我國研究者提供參考,促進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一種對文獻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術,它按照一定維度對論文內容進行系統分類和評判,可提供學科研究狀況的基本信息[4]。目前,該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

之中。

(一)論文取樣

本研究從1981年至2010年的13個目標期刊中選出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680篇。心理學期刊包括《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和《中國心理衛生雜志》,體育學期刊包括《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體育與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西安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和《體育學刊》。

(二)內容分析的維度

本研究參照相關文獻[5,6],按照以下程序設計了內容分析的維度系統:(1)精讀2007~2008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全部文獻,初步制訂分析維度;(2)對2009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文獻進行試分析,修訂分析維度;(3)征求相關專家對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意見,修訂分析維度;(4)經過培訓的研究組成員對2010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文獻進行獨立分析,分析者的一致性系數在0.83~0.86之間,說明該分析維度系統信度較高,可為研究所用。對評判者容易出現分歧的維度進行討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由27個因素構成。

(三) 研究過程

由研究者和經過培訓且熟練掌握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6名研究生對論文進行獨立的內容分析,每篇論文有兩名分析者。研究者最終錄入數據時檢查分析不一致的地方,認真核查后加以取舍。

(四)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全部變量的頻次分布進行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論文的基本情況

1.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

表1.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對比(%)

院(所)性質

中國

外國

體育學院(所)、體育教學部

91.7

34.3

心理學院(所)

4.9

37.4

醫學、護理、健康學院(所)

0.9

12.1

其他

2.5

16.2

合計

100.0

100.0

表1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首作者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和體育教學部,而心理學、醫學、護理與健康學院(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與國外學者相對多元的研究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經分析,這種情況多年來(尤其是2004~2010年間)未出現明顯變化。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的建立與發展,需要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的參與。

2.論文的篇幅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的篇幅統計顯示,平均每篇論文篇幅為4.21頁,且多年來論文篇幅未出現明顯增長趨勢。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創刊以來的論文平均篇幅為16.5頁[7]。這可能是由于國內期刊對篇幅的限制制約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表述的完整性,影響學術交流的深度。這一問題希望得到相關期刊的充分理解和重視,以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提供更好的學術交流平臺。

3.論文參考文獻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參考文獻的統計顯示,平均每篇有9.63條參考文獻,圖1顯示1995年起參考文獻量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2006年開始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7條左右。目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條數不及美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論文參考文獻(平均每篇文章參考文獻為42條)[7]的一半。參考文獻較少導致研究難免低層次重復前人的工作,提供給讀者的新信息就相對較少,文章的質量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及學術交流的縱深發展。

圖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發展趨勢

(二) 論文內容

1.研究領域

圖2.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

圖2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對運動表現發展的研究起步較早,在1994年以前占絕對優勢。運動功能障礙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增長,近年來出現與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并駕齊驅的現象。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對運動者心理問題的關注,已經逐漸脫離僅以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表現發展為中心的情況,越來越關注普通運動者的運動功能障礙及全面的心理健康。

表2.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比(%)

研究領域

中國

外國

運動表現發展

37.2

17.2

運動功能障礙

31.2

25.3

心理健康

22.6

21.2

運動功能損害

3.5

21.2

學科發展

3.2

13.1

運動退役

2.2

2.0

合計

100.0

100.0

表2顯示,運動退役是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薄弱領域,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較,我國臨床運動心理研究的突出特點是:對運動表現的發展研究較多,而對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較少。運動表現發展研究較多與我國長期以來注重競技體育發展有關。運動功能損害指運動員存在著明顯的臨床心理問題,引起其嚴重的情緒紊亂和行為失調,導致其無法投入訓練與競賽[8]。運動功能損害研究被忽視與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大都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有關。

2.研究的理論基礎

圖3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一直以認知行為理論占絕對優勢,但近年來出現理論逐漸豐富的趨勢。這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情況基本一致[7]。認知行為理論在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占絕對優勢,與認知行為治療操作性強,更易于通過實證研究檢驗有關。

圖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理論基礎的變化趨勢

(三)論文研究方法

1.論文類型

表3顯示,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類型以調查研究報告、文獻綜述和論述較多,而臨床運動心理學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少。這與國內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者大多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有關,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意識到臨床運動心理問題研究的必要性,但由于普遍接受的是體育科學的訓練而相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訓練,所以,更容易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綜述和理論性研究,而深入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相對較少。

表3.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類型對比(%)

論文類型

中國

外國

調查研究報告

36.3

32.3

實驗研究報告

11.8

15.1

測驗研究報告

6.3

6.1

質性研究報告

4.8

19.2

質性+量性研究報告

0.4

2.0

論述

25.7

18.2

文獻綜述

14.6

7.1

合計

100.0

100.0

2.研究設計

表4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病理機制研究與國外一樣,存在過分依靠相關設計的現象,而更能確定心理變化機制的實驗研究設計與質性研究設計較少。因此,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關于病理機制的研究設計有待進一步改善,以便更深入地揭示運動者心理發展變化的內在機制。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干預研究以文獻綜述為主,側重具體介紹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實驗研究設計較少,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61.5%的干預研究主要通過實驗研究來驗證干預的效果。實驗研究能為不同方法的干預效果提供充分的證據,有利于提高臨床運動心理服務的科學性。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加強心理干預的實驗研究。

表4.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的研究設計對比(%)

研究設計

機制研究(中國)

機制研究(外國)

干預研究(中國)

干預研究(外國)

描述性研究設計

16.0

相關研究設計

44.9

75.0

實驗研究設計

10.2

12.6

26.7

61.5

質性+量性設計

0.6

3.1

0.5

3.9

質性研究設計

文獻綜述

說明

5.1

14.7

8.4

6.3

3.1

21.4

47.1

4.2

7.7

15.4

11.5

合計

100

100

100

100

3.研究被試

表5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更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更關注大學生運動員和少年運動員。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高度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與我國現階段注重競技體育的現實有關。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問題如果得到心理服務的及時介入,就可以避免進一步發展成為心理障礙。如果等到運動員形成了心理障礙再介入治療,其難度就會很大。因此,我國應加強對少年運動員和大學生運動員的關注。

表5.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被試對比(%)

研究被試

中國

外國

29.0

24.3

高水平運動員

15.9

10.1

專業運動員

11.2

6.1

混合

9.0

8.1

體育專業學生

8.4

2.0

大學生運動員

7.4

20.2

少年運動員

5.9

11.1

學生

6.5

5.1

其他

4.6

13.0

合計

100.0

100.0

4. 資料收集

表6顯示,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資料收集上的共同之處在于較多采用問卷法和量表法,而較少采用觀察法和儀器測驗法,不同之處在于我國學者更多采用工作經驗法和文獻法,較少使用訪談法。我國研究者較少采用非常適合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訪談法收集資料,與他們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專業訓練有關。

表6.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資料收集方法對比(%)

資料收集方法

中國

外國

問卷法與量表法

38.8

38.4

工作經驗

20.4

13.1

文獻法

19.6

12.1

三種以上方法結合

7.8

16.2

儀器測驗法

6.4

3.0

訪談法

2.6

13.1

觀察法

1.2

1.0

其他

3.1

7.1

合計

100.0

100.0

5.結果分析

表7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中涉及多元分析的少于國外。心理現象是多層面和多維度的,其影響因素也是復雜多變的。采用多元分析法進行分析,更有助于人們了解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能更有效地揭示心理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因此,在未來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多元分析法有待進一步推廣。

表7.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研究結果分析方法比較(%)

結果分析方法

中國

外國

定性分析

42.2

38.4

非多元統計分析

39.0

30.3

多元統計分析

17.9

25.3

定性+定量分析

1.0

6.0

元分析

合計

100

100

中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中都尚未出現元分析(meta-analysis)的論文。元分析是對具有共同目的但相互獨立的多個不同甚至相反的研究報告給予定量統計分析而綜合評價某一主題研究的方法,曾被置于循證醫學實踐證據金字塔的頂端,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之中[9]。自臨床心理學的實證支持治療興起以來,元分析方法在臨床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呈逐年增長的趨勢[7]。元分析對文獻的數量與質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尚未出現元分析的論文,可能是由于目前能夠支撐元分析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有限,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統計方法的訓練不足。隨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元分析方法的應用將越來越多。

(四)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階段的劃分

縱觀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30年的發展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明顯差別。因此,可以對其進行階段劃分,以幫助研究者厘清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的內在線索,并能夠據此展望本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

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

1981年到199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剛剛引起研究者的關注,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處于較低水平,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少,平均每年僅有9.9篇;研究極少得到基金的支持;參考文獻量少,許多論文根本沒有參考文獻;研究內容以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占絕對優勢;最突出的論文類型是說明文(35.5%);主要采用工作經驗法(21%)和文獻法(13.8%)收集資料;論文的結果分析方法中定性分析占54.3%,僅有0.7%的文章采用了元分析。

2.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

1994年到200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表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逐年增多,平均每年25篇;受資助項目出現逐年增長趨勢;論文的參考文獻呈現逐漸增多趨勢;運動功能障礙和心理健康研究逐年增多;研究報告超過理論型論文,說明文的比例下降至24.9%,調查研究報告迅速增加到37.3%;以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相對降低,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迅速上升;經驗總結法下降,量表測驗法和問卷調查法的應用逐漸增多;定性分析逐漸減少為47.1%,多元分析上升為10.7%。

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規范階段

2004年至2010年期間,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入成熟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較前兩個階段大幅提高,具體表現如下:年均達45.3篇;平均每年有16.3個項目受到基金支持;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5.4條;在研究內容上,運動功能障礙、心理健康和運動表現發展三者呈并駕齊驅之勢;69.7%的論文為研究報告,說明文進一步減少;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達到60.6%;量表測驗法、文獻法和問卷調查法成為最重要的資料收集方法,工作經驗總結法的應用萎縮;定性分析減少至33.7%,30.3%的論文進行了多元分析。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 吸引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心理學院(研究所)和醫學院(研究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我國需要吸引更多心理學院(研究所、系)和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學者關注運動者的心理問題,只有他們的加盟,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才能高質量地發展。因此,建議國家體育總局科研立項為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提供一定的空間,并鼓勵心理學院(研究所、系)與醫學院(研究所)中的臨床心理學學者積極申報相關課題,以課題調動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的積極性。另外,體育學院(研究所)要有意識地引進具有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的人才,這不僅能夠促進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深入,而且也能吸引更多的心理學學者關注臨床運動心理問題。

2.加強對運動功能損害與運動退役的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3.5%是關于運動功能損害,而國外21.2%的論文涉及運動功能損害,其研究的十大熱點問題中有四個屬于運動功能損害,即飲食障礙、情緒障礙、物質依賴和運動損傷后心理障礙。縱觀我國極其有限的運動功能損害論文,研究主題主要為與運動相關的攻擊(沖動控制障礙),研究類型主要為研究綜述與理論分析[10,11],實證性的臨床研究報告極少,僅有楊士榮(2010)就我國運動員的飲食障礙進行了調查研究[12]。因此,建議中國體育總局體育科研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各地方基金的管理者在編制課題指南時關注運動功能損害問題。同時,專家學者也要主動介入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以提高我國運動功能障礙的干預效果,切實維護我國運動者的身心

健康。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2.2%是關于運動退役問題的研究。由于我國現階段仍然是舉國體育體制,且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尚未普及,所以,我國運動員對運動退役的心理準備不夠充分,在運動退役時遇到的心理問題就更多。黃志劍和姒剛彥(2008)研究表明: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對于從事競技運動事業對自己人生發展的影響認識不足,對運動退役及角色轉換的準備不足[13]。王進(2008)研究表明:我國面臨退役運動員的自我評價、生活滿意度和社會支持認知下降,焦慮和孤獨感明顯增加,應對退役的策略主要為回避;運動員在退役后的1~2年內社會支持感低,孤獨感高[14]。目前,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雖然意識到運動員退役相關的心理問題,并就此開展了一系列現狀調查、發生機制和對策研究,但針對性的實證干預研究很少,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3.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是認知行為理論。過分依賴認知行為理論有悖于學術研究百花齊放的原則,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復雜,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各有利弊,并不存在一種唯一正確且適合于各種情況的理論與方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可能受益于不同的處理[15]。跨理論整合研究(trans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pproaches)是西方臨床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特點。1991年,《心理治療整合雜志》(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創立,為臨床心理學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目前,許多治療師在治療中采用整合治療方法[16]。因此,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應廣開思路,在注重認知行為理論的同時,注意吸納近年來生理心理學、精神分析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成果,開展跨理論的整合研究,進一步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誠然,后者受到循證實踐驗證的成果不多,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更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4.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質性研究與實驗研究較少;研究被試以高水平運動員最多;研究中較少使用談話法、觀察法、儀器測試法收集數據;數據的多元分析較少,未出現元分析論文等。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進一步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在開展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時注意以下問題:加強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使用;擴大研究樣本范圍,更多關注青少年運動員;豐富資料收集方法,尤其要多使用訪談法、觀察法與儀器測試法;加強多元統計分析;提高研究的規范性,為整合研究成果的元分析作準備。

[1] Gardner F L.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in America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J]. 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2007, 1(3): 207209.

[2] Gardner F L, Moore Z 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6.

[3] Zhu Li Jing, Heil J, Wenze T.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 (Volume I) [M]. VDM Verlag, 2011.

[4] Holdford 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J].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2008 (4): 173181.

[5] Buboltz W C, Deemer E, Hoffmam R.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Buboltz, Miller, and Williams (1999) 11 Years Later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0, 57, (3): 368375.

[6] Rhodes R E, Nasuti G. Trends and changes in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20 year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0 journals [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1, 53, 1723.

[7]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 現狀、問題與建議[J]. 心理科學進展, 2012, 20 (9): 14951506.

[8]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界定、現狀及發展趨勢[J]. 中國體育科技, 2009, 45 (6) : 7682.

[9] Rosner A 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siting the pyramid of priorities [J]. 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 2011, 16: 4249.

[10] 鄧銘一, 季瀏, 常波. 運動攻擊的理論發展及控制方法[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1998,126(3): 5559.

[11] 石巖, 王瑩, 趙陽, 等. 球場觀眾暴力的發展趨勢,研究進展與遏制策略 [J]. 體育科學, 2007, 27(1): 2440.

[12] 楊士榮. 不同類型運動員飲食障礙的比較研究 [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0, 44(3): 8792.

[13] 黃志劍, 姒剛彥. 高水平運動員的退役準備與適應: 一項定量研究 [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8, 23(5): 393395.

篇(8)

眾所周知,20世紀的社會科學領域興起了全球性的“本土化”熱潮。建國之初,我國的心理學工作者對此也進行過一些探索。1980年在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召開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巨化”研討會上,楊國樞教授宣讀了題為《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方向與問題》的論文,這被看作是中國的心理學正式邁向中國化的第一步。時至今日,心理學的中國化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總體看來仍處于初級階段,一些有關的問題仍待進一步的推敲,以利于心理學中國化研究的進一步展開。

一、心理學中國化問題的提出

心理學自1989年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努力讓自己在科學中獲得一席之地。因此,心理學在發展過程中積極的向自然科學靠攏,模仿自然科學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強調心理學的科學化。強調用自然科學中實證、和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試圖以生物的或生理的的形式來解釋人所具有的復雜心理現象。心理學自認為是自然科學的一支,但它較之自然科學的其它分支又有自己的特點,心理和行為太多地受時空條件的影響,處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不論是在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還是在價值觀上都存在著差異。因而較之其它的自然科學更難有統一的規律可循,更難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與方法。雖然在心理學的先前研究中,西方心理學家奉行“價值中立”原則,不考慮文化對心理影響的差異。但是,現在的人們開始質疑這種研究成果的跨文化推廣性,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成果難以解釋不同文化人群的心理和行為,不僅非西方的心理學家指責西方心理學模式的不適當性,就是西方心理學家內部也有人對種族主義和霸權主義表示不滿。許多心理學家呼吁心理學研究要大力挖掘本國文化傳統中的心理學資源,立足于本國的文化、政治、經濟環境,運用適合于本國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國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學的中國化運動拉開序幕。

二、心理學中國化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關于心理學的中國化方面,在楊國樞等教授的率領下已取得了突出進展。但是,由于當代心理學工作者大多數受過較為系統全面的西方心理學教育,因此,目前的本士化研究現狀并不是很樂觀,用楊國樞教授的話講:“我們所探討的對象雖是中國社會與中國社會的中國人,所采用的理論與方法卻幾乎全是西方或西方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中國人,在從事研究工作時。我們卻變成了西方人。我們有意無意地抑制自己中國式的思想觀念與哲學取向,使其難以表現在研究歷程中,而只是不加批評的接受與承襲西方的問題、理論與方法。”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取向與本土化的研究取向相去甚遠,使其研究成果很難反映中國人的真實心理與行為,很難找到影響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主要因素,也就很難揭示中國人的深層心理,更不用說建立成熟、完善的中國特色的理論模式了。

三、心理學中國化研究中的問題

(一)過度依賴于西方國家。在以往的心理學研究中,我們只是簡單的將西方心理學的研究理論和方法照搬過來,不管它是否符合中國人的心理。例如,在研究中國人的心理特點時,大部分是將西方量表進行簡單的修訂后測中國人的心理。但是這些量表是在西方傳統文化、經濟條件、價值觀的基礎上制訂的,用這樣的量表來研究與西方人文化、歷史背景差異很大的中國人,其可靠性是很值得懷疑的。因此,我國研究者很難突破西方的研究模式,走中國化的研究道路。

(二)研究方法以實證主義為主導。心理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科學之后,就一直把成熟的自然科學作為自己的楷模。它從自然科學中繼承了一種科學觀,即實證的科學觀。通過這種科學觀,心理科學接受了傳統自然科學中的機械論的世界圖景,采取了實證的研究方式。實證研究強調的是完全中立、價值無涉地對心理或行為事實進行描述和說明。目前心理學中國化的研究雖然以中國人為被試,并試圖尋求適合考察中國人的心理行為的研究工具、方法和概念理論的內容,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實證科學的性質或方式,追求的仍然是西方科學心理學的那種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理論解釋的合理性。

(三)以問題為中心。有學者認為建立中國人的心理學,首先要使研究方法中國化。這樣的思路其實走入了誤區,帶來的后果有兩方面:一方面危害了心理學學科的統一性,另一方面也使本土心理學走入了死胡同。西方心理學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實證,即模仿自然科學的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心理學為了實現學科的獨立性,不得不向自然科學靠攏。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那就是取得了研究方法上的成就但忽視了研究內容。在心理學的中國化研究中,應當吸取這樣的教訓.如果過分強調研究方法,必然使心理學研究形同虛設,無法真正與現實生活契合。以研究方法為中心,只會加劇心理學的分裂。在心理學的中國化研究中應該避免使用研究方法來約束自身的發展。

在心理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應充分吸取西方心理學的經驗和教訓,在新的起點上.把研究建立在大心理學觀的基礎上,堅持學科統一性,以問題為中心。我國的心理學應致力于本民族、本文化的問題,不要過分考慮建立什么樣的理論體系.心理學應是開放式的,絕不應該用研究方法把自己封閉起來.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只有處理好與西方心理學的關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種關于中國人的心理學體系.

參考文獻

篇(9)

二十多年前,除了美國,蘇聯心理學是世界心理學的又一大中心,蘇聯是世界上從事心理學研究最積極的國家。蘇聯解體后,作為獨聯體主體的俄羅斯心理學在研究人數、研究機構及研究成果等方面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優勢與特色。俄羅斯學者在國際學術性期刊上發表心理學論文的數量居世界第6位,而經濟學居第9位,政治學則居第10位。由此可見,今天的俄羅斯心理學在世界主流學術研究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蘇俄心理學的發展基本遵循著兩條路線,即維果茨基所開創的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和蘇聯心理學體系創立者魯賓斯坦所引導的主體心理學思想。前者的代表人物有維果茨基、列昂捷夫、魯利亞、加里培林、贊科夫、達維多夫和塔雷金娜等,其主要陣地為蘇聯(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

主體心理學思想的路線由魯賓斯坦所開創,其追隨者布魯什林斯基創建了代表著當今俄羅斯心理學發展方向的主體心理學。主體心理學理論廣泛地應用于個性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咨詢和經濟心理學等心理學各分支學科中。特別是,隨著俄羅斯經濟的私有化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成立了以A.幾菇拉夫列夫(A.見。}Kypaaaea)、E.B.霄洛霍娃、B.兀。巴孜尼亞科夫(B.n.[IosHSKOB)等為首的經濟心理學研究課題組。在主體心理學思想的指導下,他們對在俄羅斯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所有制形式變化情況下的不同社會群體調節自己經濟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專門的研究,特別探討了經濟活動主體的各種積極性和心理態度的問題。

1987年基多夫出版的專著《經濟心理學》開創了蘇聯俄羅斯的經濟心理學。當今,在俄羅斯科學院內部聯合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和法學等各方面力量,以整合經濟學和心理學。并成立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如: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社會與經濟心理學實驗室、國立貝加爾經法大學社會與經濟心理學系、圣彼得堡財經大學經濟心理學實驗室。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聯合會議成為了傳統。

近幾年在伊爾庫茨克(2002)、卡盧加(2007)、圣彼得堡(2008)和莫斯科(2012)召開了全俄或者國際性的經濟心理學大會。近幾年他們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發表了許多論文和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KypaBneB A.幾。分別于2005和2007年出版的《經濟心理學:理論問題和經驗研究的方向》、《經濟自決:理論和經驗研究》等。同時,俄羅斯心理學界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經濟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并出版有相應的本科教材,如,2004年出版的由3.3.

BaXHTOBa主編的《經濟關系主體感知的社會經濟特征》、1999年出版的由o.C.且eflHera主編的《經濟心理學》、2003年出版的由B.兀。H03HnKOB主編的《經濟心理學》和2005年出版的由B.A.Pafia6epr主編的《心理經濟學》等。

當前,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向有兩個。第一個方向研究的是基本經濟現象,如金錢、財產和勞動等。第二個方向研究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的社會心理研究的對象,但是從經濟的角度進行研究。作為經濟心理學相對獨立研究方向傳統地研究了不同社會群體對金錢的態度和“金錢行為”的特征他們分析了個體和群體意識中的經濟價值問題個體的經濟自決問題。近幾年他們還特別關注了共同經濟活動中的工作相互影響的心理特征

2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的基本特征

2.1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突出對經濟意識的研究

西方的經濟心理學以及深受其影響的我國的經濟心理學都比較一致地認為,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關于特定行為人的經濟行為(俞文釗,2004;王光榮,2010;馬勝祥,2008)。在俄羅斯心理學界,他們把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定義為經濟積極性(個體與群體主體的經濟意識、行為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規律、經濟現象及其與心理現象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B.兀。n03HffKOB,2004)。經濟現象的社會心理分析可以在不同的生命活動水平展開,其主體可以是個體、群體和大群體。與西方傳統經濟心理學一樣,他們認為,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經濟行為,但他們還更加關注經濟意識及其與經濟行為的相互關系。他們既研究個體和群體主體的消費、投資、儲蓄等經濟行為,并更為關注經濟意識現象的結構和動力等問題。他們認為,經濟意識現象的產生不僅有外在的因素,如知識內容的變化、關系情態的變化和行為準備狀態表現水平及方向的變化等;而且經濟意識的動力產生于其各要素的矛盾中,如過去經驗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成為個體與群體經濟意識內涵發生變化的內部機制。經濟意識現象最重要的動力點就是時間構成要素,即在主體生命活動中存在的時間連續體:過去一現在一將來。屬于主體過去意識經驗的要素有:個體和群體所追溯的對過去社會經濟變化的記憶、與它們相關的知識及與主體的關聯性。屬于未來的期待和預測范疇的有:未來主體自身的積極性及其目標和計劃等。而屬于當前的緊迫的經濟意識內涵只是這個時間連續體中的一個點,其變化的可能性取決于外在社會經濟條件的動力和主體自身的積極性。對于經濟行為與經濟意識的相互關系,他們認為,是辯證的關系(B.兀。H03HgKOB,2000,2001)。一方面,經濟意識現象是在主體生命活動的外在的、變化的社會經濟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另一方面,其自身決定著經濟積極性的方向和水平。這種聯系不僅表現為主體經濟意識和行為的協調性,也反映出它們之間的巨大分歧和矛盾,這些分歧和矛盾成為了主體經濟意識的動力要素和主體經濟行為的調節器。

2.2 他們提出了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具體原則西方主流經濟學研究的基礎是經濟人假設。然而,人并不是經濟學家所想象的理性的經濟人。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經濟”、“非理性”的“非正常現象”,正是對經濟學完全理性原則的嚴峻挑戰。

因此,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關注到人類行為的非理性一面,研究了不確定條件下的經濟決策行為,并因此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以丹尼爾。卡尼曼為代表的經濟心理學理論也存在局限。如,單一問題設計的信效度問題、決策偏差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等(李永鑫,黃宏強,2007)。相對來說,俄羅斯經濟心理學提出的具體研究原則在一定程度t-.克服了西方經濟心理學的這些局限,更加關注經濟行為產生文化歷史條件、人的主體性等。

2.2.1 經濟活動文化歷史條件性原則

這一原則意味著,經濟行為的規律不是絕對萬能的、超越歷史的;經濟行為的心理特性帶有文化的烙印,取決于統一的歷史發展特征;另一方面,許多對現金消費及其他形式經濟行為跨文化研究的結果、對在社會經濟緊急變化條件下的社會心理現象動力的研究也驗證了這一原則的經驗基礎。

2.2.2主體性原則

這一原則意味著,人伴隨經濟條件影響和經濟作用的消極對象,而是在與其他經濟主體交互作用中實現不同經濟行為方式的能動主體;基本的主體性特征有:積極性、行為的意識性、目的性和選擇性。

2.2.3 經濟主體行為與意識的辯證統一原則經濟主體的行為和意識是辯證統一的,而不是等同的,也就是,經濟行為主體及其意識之間不僅存在著相似性和協調性,而且還有分歧和矛盾。

2.2.4經濟現象與社會~心理現象相互聯系和影響原則

  這一原則強調,在調節主體經濟行為和反映不同經濟生活方面的心理現象中存在著經濟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2.2.5理論與實驗、實踐相統一原則

這一原則意味著,經濟心理學理論發展既與包括實驗的經驗研究,而且與不同范疇經濟生活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這也顯示出心理學實踐者對科學心理學理論與方法的關注,也顯示出根據社會心理生活提出的經驗研究任務。

2.3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關注經濟積極性的主體范疇.

由魯賓斯坦和布魯斯林斯基開創的主體心理學思想,在俄羅斯心理學中,特別是在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在其經濟心理學領域,突出經濟積極性的主體范疇是必然的。按照主體心理學的理論,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主體的人。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們提出并在理論與實踐中研究了主體工作積極性概念。這一概念整合了內在(心理)的和外在(表現于現實行為)的主體積極性現象。工作積極性概念在經濟活動及其主體的心理研究的概念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首先,它強調了主體積極性的內在心理特性。積極性的心理基礎包括目標、動機、期待、意愿以及其他的調節經濟活動的主體動機因素。其次,工作積極性概念能夠實現的不僅是對主體經濟活動質的、而且還有量的分析,與其動力和評價水平相聯系。工作積極性的方向表現在經濟活動條件的選擇上。工作積極性的水平則體現了經濟活動的強度及與其存在相聯系的能量與資源消耗的總和。他們的研究顯示,在主體工作積極性范疇,社會心理因素和個性因素在工作積極性調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3 對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的評價及其對我國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啟示意義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以新的方法研究影響工作積極性的社會心理因素問題,其創新之處在于,揭示的因素能夠描述主體工作積極性變化的社會心理機制,評判它們的社會心理指標和方法,可以用以分析和預測不同社會群體的工作積極性,也可以根據社會心理指標在經濟活動之前以確定提高或降低去工作積極性。

篇(10)

所謂本土心理學,從廣義上講是一門描述及解釋當地人心理及行為的學問;從狹義的講是指“在任何一種文化中,(當地人共同接受的)對某些心理學有關題目的看法、理論、猜臆、分類、假設和類比。同時,也包括內隱于當地社會制度的一些有關心理學的想法及看法。”

一、本土心理學的起源

一般認為,本土心理學的正式產生是以1981年希勒斯和洛克的《本土心理學》的出版為標志的。隨后,1993年,本土心理學研究的代表尤科(Uichol Kim)和佰瑞(John W.Berry)出版了《本土心理學: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和經驗》一書。在20世紀90年代初,菲律賓心理學者維基里歐(Vigilio G.Enriquez)等人編輯出版了《東南亞一本土心理學:論文選集》。在中國,以臺灣學者楊國樞先生于1980年宣讀的“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一文為標志,本土心理學的研究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了,其他學者也陸陸續續的進行了具有本土色彩的研究。

本土心理學的產生是為了對抗心理學中的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本土心理學的核心是將心理學的文化內涵多元化,打破文化的單極化。因此它有著廣泛的思想、文化、社會和學科背景。具體來說,是因為對主流心理學的客觀主義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的不滿。

首先,西方科學心理學從建立開始,就積極向自然科學靠攏,模仿自然科學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強調心理學的科學性和實證性。這一取向雖然帶來了科學心理學的繁榮,但也導致了主流心理學中嚴重的客觀主義傾向。心理學家對客觀主義盲目崇拜,他們認為,只有采用客觀的科學方法,才能保證研究結果的信度和效度。而本土心理學反對主流心理學的這種客觀主義傾向,主張心理學研究的人文性。它認為,應該用質化的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細致地描述和解釋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行為。

其次,西方科學心理學的客觀主義傾向的做法,導致了其“去文化性”的這一特質的產生,而實際上,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的人是受其所處環境影響的。而西方科學心理學則忽略了這種影響。盡管西方主流心理學刻意模仿自然科學,去除心理學的文化性,但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現實決定了人的心理與行為必然要受到其所處的特定的文化傳統、生態環境和個人經歷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者認為,這種主流心理學的研究并不符合本地的實際,因此,他們需要發展一個針對本土文化的心理學,于是本土心理學應運而生。

二、本土心理學的特征

本土心理學作為一種研究取向,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1、取向人文性。本土心理學聚焦于人的主觀世界,而不是外顯行為和認知等可觀察分析的“客觀事實”。即傾向于意向實在主義。把增進人的精神生活的幸福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作為基本目標之一。它從心理學的角度揭示出某一文化語境中人的深層意向和需求,使人們在理性層次上審視自我的人格、行為特質,達到與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表現出對人存在的終極關懷,具有很強的人文主義精神。

2、文化契合性。西方心理學也是一種植根于歐美文化中的本土性的心理學,但由于其文化的局限和方法的嚴格性,往往不能適用于其它文化和社會的本原現實中,對存在于其中的民眾的心理和行為極易產生誤讀和曲解。因此,文化契合性就成了本土心理學的關鍵問題。本土心理學的文化契合性在應用方面表現為面向實際生活,例如,中國心理學家對人情、面子、關系、孝道、緣分等概念的研究;日本對對依靠的需要的研究;印度對分離、領導者的養育任務的研究等等。

3、范式多樣性。首先是研究主題多樣性。本土心理學不將研究對象限于一般的心理過程和機制,而是發掘出多樣性的課題。本土心理學研究主題的多樣性的另一個表現是對一般性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做本土性的解釋,使一般性的心理和行為現象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就有了不同的涵義。本土心理學的模式和方法的多樣性也是非常明顯的。本土心理學主張現象學和質化的方法論及方法。認為采用的研究工具應是背景化和情景性的,要關注被研究者用來解釋心理和行為的術語、系統性的概念。但需加以說明的是,本土心理學雖然推崇現象學的方法,但也運用經驗的或實證的方法。因此,本土心理學是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為中心。

三、中國的本土心理學研究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心理學家就開始推動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但由于受西方心理學的影響,及自身發展的不足,中國的本土心理學的研究仍停留在表面。

1、本土心理學與心理學的本土化概念的混淆。

有些研究者認為本土心理學與心理學的本土二者沒有區別,是可以劃等號的。楊中芳教授在《如何研究中國人》中指出:“本土化”是一個過程,一個由“非本土”的狀態走向“本土”狀態的過程。所以“心理學的本土化”是指將心理學由“非本土”的狀態轉換成“本土”狀態的過程。而“本土”狀態的心理學就是“本土心理學”。它是心理學本土化這個過程的終極目標和狀態。因此,簡單的將二者等同起來就犯了概念不清的錯誤。心理學本土化最終體現為本土心理學。

2、研究策略與方法難以實現本土化。

上一篇: 焊接安全論文 下一篇: 種子科學與工程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不卡日本v二区707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少妇另类视频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选Av香蕉 | 中国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