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6: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學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學習習慣
美術教師要想實現教學目標,產生預期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深入研究現行美術教材,并根據自己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年齡特征,找出教材與學生的最佳結合點,使學生對美術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美術課由于以學生活動為主,且學生學習活動多種多樣,跟其他學科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不認真組織教學,不管控好課堂,易造成課堂混亂局面,也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美術教師在課堂秩序混亂的情形下,有時對學生大聲批評、指責,甚至懲罰,但學生的逆反心理非常強,你越壓制,反而鬧得越歡。教師只有冷靜下來,用耐心和平靜對待,就能使學生慢慢安靜下來。另外,教師要潛心研究美術教材內容,發掘教材中易產生學生濃厚興趣的知識點,讓學生對所學的對象產生一種情感。如教師可以對美術課文的題目進行引發懸念的修改,可以通過欣賞學生優秀習作,使學生產生新奇感,有了主動學習的愿望,課堂秩序就會井井有條,學習習慣也就自然養成了。
三、重視對優秀美術作品的賞析賞評
一、提問的基本要求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英國哲學家培根也說過:“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這都說明“問”是何等重要。教學中的“問”。包括學生問與教師問兩個方面。學生“疑而能問”,教師只需“解惑”。但對于“讀書無疑者”,則“須教有疑”,正是“學非問不明”,但是在數學課堂上問什么?如何問?這里又頗有一些學問。
經常在課堂上聽到這樣的問題:對不對呀?是不是?等等這樣過于簡單的問題。不該設問處卻設了問,且提問又不具有思考性,啟發性,學生無須思考,也無法思考,只能機械地做出應答。那么怎樣講求提問的藝術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呢?大致有以下三點內容。
1、問什么?大致有四問四忌:(1)問有關知識,忌離題太遠。(2)關鍵處發問點撥,忌不痛不癢。(3)難點處反復設疑,深入淺出,忌避重就輕。(4)鞏固性提出問,歸類記憶,忌膚淺零雜。
2、問誰。也有四問四忌:(1)高深或靈活性大的問題問優生,其他人復述,各有所得,忌“槍槍卡殼。”(2)基礎題,綜合題,最好依次問,忌“留死角”。(3)少數人舉手時,提問要選擇代表多數人水平的學生,忌“以情緒定人。”
3、問法。(1)提出問題,要給學生留一定的思考時間。(2)問題的提出要簡明、準確、循序漸進。(3)問題要有啟發性。(4)教師要善于引導,鼓勵學生思考。(5)提問要因課堂內容而異,靈活運用。
在把握了問什么,問誰,問法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師要注意結合所教學科和學生進行具體實踐,使教師的“問”有助于學生的“學”,真正達到“教學相長”。
二、提問的方式方法
1、開門見山的問
所謂開門見山的問,是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這種提問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積極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許多教學環節如引入新課、復習鞏固及講解分析之中,常用這種問法,。如在數學課中,教師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都屬于開門見山的問。
2、創設情景的問
創設情景的問是要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整堂課的眼睛。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懸念法就是用疑團、困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方式。選用懸念式提問創設問題情境,容易捕抓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急于求知的心理,為整堂課的主動學習埋下伏筆。
例如,在講授有理數的乘方前,教師把厚度為0.01毫米的薄紙演示對折,然后問:“請同學們估計,若對折32次后,將有多厚?”學生有的說:“電線桿那么高”,“五層樓那么高”,……。最后教師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瑪峰還高得多!”,學生不信,教師及時提出:“如果利用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知識----有理數的乘方,你會很快算出結果的”。這時學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問題產生了一種余味無窮的吸引,學生愿學,自然的引入本堂課的學習。
3、窮追不舍的問
窮追不舍的問是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方法,是整堂課的核心部分。此時采用遞進式提問,通過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推進,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寬思路,抓住本質。這樣不但能挖掘知識信息間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師思維的全過程,給學生一頓思維的套餐,師生之間產生共鳴。而采用逆向思維發散式提問,又能促使學生多重角度思考問題,在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思維深廣度的訓練,培養創造性精神。例如九年級數學上冊《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一節中,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
(1)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設想一下,車輪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長方形,結果會怎樣呢?
(2)想一想,車輪的軸心和車輪邊緣上的任意點之間的距離有什么特點?
(3)如果是方形的話,車輪的軸心和車輪邊緣上的任意點之間的距離有什么特點?
(4)根據上面的問題,想一想,要使車輪能平穩地滾動,車輪的軸心和車輪邊緣的任意點之間的距離,應當滿足什么關系?
這些設問不僅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暗示,而且也給學生流露出教師思考問題的方式。這樣處理,重新把問題拋給學生,促使他們多重考慮問題,增加思維的深廣度。
4、層次分明的問
層次分明的問是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整理,把知識方法系統條理化。教師可以把所要復習的內容設計成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去討論。例如在九年級數學下冊第一章的復習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本章中你學過的三角函數有哪些?
(2)這些三角函數的值隨著角度的變化是如何變化的?
(3)請探索一下,這些三角函數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
(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的?
(5)舉例說明三角函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6)如何測量一座樓的高度?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這樣層次分明地提問,歸納出本章的知識點,使學生系統地掌握三角函數的概念,性質以及不同三角函數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知識。
三、課堂提問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問題不宜過大、太寬泛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創設情境問題是必要且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情境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問題過大,過于寬泛,學生容易“跑調”,很難被引入課堂學習的正軌,造成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寶貴的學習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2、問題要有需要性
有時候在課堂上,由于水平有限,不由自主出現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如此一來,隨時對學生提問,便是我們最好的選擇。比如我們有時就問:“這道題是不是一次函數題呀?”,“這樣做對不對呀”,“這個混合算式該不該先算括號里的呀?”……。過后想想,這些問題實在沒有提問的必要。課堂中的熱鬧、動態都是表面的,學生沒有深層次的思考。我也經常反思:這種問題有價值嗎?這種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斗志”嗎?學生獲取知識還需要“努力”嗎?學生的思維能得到鍛煉嗎?這種泛濫的問題,對學生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會讓學生養成被動、懶惰、依賴等不良學習習慣。這種把知識嚼爛了再喂給學生的所謂“問題”,是有違課程改革理念的,對發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是不利的。
3、問題要有創造性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提的問題,都應具備創造性,無論是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方面,還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前者自不用說,后者可謂更難。要提創造性的問題,本身就意味著對教師本人素質的挑戰。
4、問題要有激發性
孔子語:“疑慮,思之始,學之始。”有疑慮才能產生認識需要和認知沖突。通過數學課堂教學的設問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習新知的興趣,以教師的“問”激出學生的“問”,在“問”中學,在學中“問”,由“問”引發出的一種內在的、持久的、強大的教學吸引力,不正是教師教學的魅力所在?追求設問的藝術,深化課堂教學的育人功效,使數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是每一個教師教學的一種理想的追求。
2.全面實施醫學生的藝術教育,建立三位一體的良好藝術環境。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藝術活動,提高醫學生技能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控制能力;通過各種形式將醫學生對藝術的認識和感悟在診斷、治療、康復等醫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展現出來,逐步提高醫學生的藝術治療手段。建立起學校、社會和個人三位一體的健康文化氛圍是開展藝術素質教育的基礎,有利于積極提升醫科院校學生的整體素質。新疆醫科大學應充分發揮團委、藝術教研室、大學生社團的職能,鼓勵高校與高校、高校與醫院、高校與社會的交流,并有計劃地定期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積極推薦醫科院校優秀文藝節目參加自治區級藝術展演,不斷加強學生藝術社團的建設,配備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定期舉辦大學生文化節、藝術節,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
3.提高公共藝術教育教師的能力和素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提高醫學院校藝術教育水平,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因為醫學生的文化層次較高、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分析判斷能力。在醫學院校從事藝術教育的教師必須是高水平和高素質的,不僅要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較高的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還必須要有廣博的知識及一專多能的教育能力;必須培養一批思想素質高、敬業水平好,理論能力強和醫學知識全的專業教師。
4.加大公共藝術教育基礎設施投入,重視考核體系的構建。新疆醫科大學應該為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設立專項基金,用以配備藝術教育所必需的教學設備、教學器材,對藝術教育的教學場地、活動場所等也應提供充分的物質保障。和大學圖書館合作,定制內容豐富的藝術圖書資料和報刊雜志,方便大學生課余學習和查閱;并通過學生公寓、食堂等公共場所設立的各種藝術宣傳欄,切實加強藝術教育的周邊環境建設,滿足大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需求。讓同學們在優美高雅的環境中開啟心智、陶冶情操。建立合理有效的藝術教育考核體系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措施,應作為新疆醫科大學一項基本的教育理念來貫徹實施。量化考評方式可通過大學生參與活動的方式,采取定性指標與定量評分相結合的辦法,全面客觀地反映醫科院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帶動藝術素質的整體提高。
藝術教育是人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6歲至14歲”[1]的兒童時代時開展藝術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點,通過對兒童開展藝術教育可以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增強兒童的感知能力,培養兒童對美的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增進兒童的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力,更進一步培養兒童的創造性能力都是極為關鍵和重要的。但是,歷來對兒童的教育著眼點在于如何培養兒童良好的習慣、人格與情感方面,專注于兒童日常行為的規范指導,而藝術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帶其中。本文就兒童藝術教育的審美特征,藝術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關系,兒童藝術教育與自然的關系,藝術教育與兒童所處的環境幾方面加以分析。
1藝術教育的基本特征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環節。“是指藝術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創作規律、鑒賞規律的教育。……還包括藝術實踐、藝術創作技巧、手法的專門教育和訓練。……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教育和文化藝術素養教育,包含著美育的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愉悅性等特征。”[2]因此,藝術是情感的表現,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作為重點,并致力于藝術教育。美國曾頒布一項《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文件明確規定藝術對教育的貢獻遠遠超出了其內部的價值,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學科,并強調指出藝術是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斷言“在教育中,藝術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連接世間難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種事物的橋梁。用最簡單的話說: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3]進而系統介紹了藝術教育擁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另外法國和德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和藝術傳統,這些國家都非常重視藝術教學的價值,都將普及藝術教育納入被普遍認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為國家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早在十九世紀初,達爾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為什么對藝術愛好的喪失會引起心靈的另一部分———能夠產生更高的意識狀態的那一部分能力的———喪失。……事實上,失去這種趣味和能力就意味著失去了幸福,而且還能進一步損害理智,甚至可能因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4]如今,我國教育工作者也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指出:“沒有藝術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枯燥無味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就沒有完全的素質教育。”“藝術教育作為一種全生命的教育不僅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也極可能成為當代整個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改變之突破口。”[5]
2藝術教育是兒童教育的重要部分
兒童藝術教育論文
兒童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藝術教育可以在兒童的發展中起到陶冶情操,調節心情,啟發智力,培養美育的獨特作用。我國的藝術界和藝術評論家,平時研究和關注的也是藝術的問題,但多是針對成人的藝術,很少有人去研究兒童的藝術教育。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強調指出:“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索兒童的興趣和習慣開始。它的每個方面,都必須參照這些加以考慮。”[6]在他看來,尊重兒童興趣和習慣,就是尊重兒童生長的需要和時機,如果急于得到生長的結果而忽視了生長的過程,那是極端錯誤的。兒童于主觀上有欣賞藝術的本能,在自己所認知的藝術中尋找樂趣,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悅。在客觀方面亦能得到藝術的欣賞,由感官感覺著事物之美,得到的是一種聽覺、視覺和觸覺的享受。兒童不論大小,都有愛好藝術的性情;換句話說,就是孩子也能欣賞藝術。兒童的藝術教育應當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和生理、心理成長需求,采取符合兒童要求和特點的藝術教育手段與方法,開展相應的藝術教育形式。
3結語
兒童的藝術教育最大的價值在于傳播一種藝術的趣味于兒童的心坎,陶冶兒童的美感,從而進一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心理學告訴我們,人格的形成是教育的主要特長,其中藝術教育較之其他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一個受過崇高藝術熏陶的人,人格亦隨之高尚。當代美學家鮑列夫指出:“如果說社會意識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質的話(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規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觀點,哲學形成的是世界觀,科學把人造成專家),那么藝術則對智慧和心靈產生綜合性的影響,藝術的影響可觸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個角落,藝術造成完整的個性。”[7]換句話說,藝術教育絕不僅僅是激發各人的審美能力,對于人格的塑造,藝術教育的功能是整體中的一部分,它特別側重于環境的影響使受教育者的心靈產生長久透徹、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使受教育者的個性,最終趨于完美。在幼年時期就接收藝術教育的兒童,人格上的發展將會是日趨健全的,最終會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
作者:李含笑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規編輯中心編.法律法規.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6.
[2]邱明正,朱立元.美學小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279.
[3]美國.美國全國藝術教育協會聯盟,藝術教育國家標準[S].1994:3.
[4]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國民族出版社,1985:21.
二、以就業為導向設定課程目標
高職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進行課程目標設計,要具備以下三點要求:第一,要具備高職教育的共性目標要求;第二,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職業崗位人才規格、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目標定位;第三,要制訂明確的職業核心能力要求、專業核心技能、職業拓展技能以及具體職業崗位的工作標準。根據職業崗位和具體崗位標準確立課程目標,就業方向要明確體現在人才培養的課程方案中,符合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思想,使課程目標與就業目標達成一致,這樣才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崗位競爭力,使學校教育貼近就業需求。
三、選擇職業能力本位的課程內容
以就業為導向設計高職裝飾藝術設計課程內容,要求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和方向。能力本位以裝飾專業群的知識和技能為目標取向,在進行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制訂能力標準,再將職業能力進行分類和量化,進行課程標準整合,由此出發選擇具有實際性、實用性、實踐性的教學內容。第一,要完成職業任務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第二,要形成職業任務應具備的關鍵能力;第三,要形成職業能力拓展和應變的能力,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職業崗位轉換的適應能力和就業彈性。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內容設計思路,符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使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實行課程結構模塊化
以就業為導向,通過課程結構的模塊化設計,增強課程內容的靈活性,增加課程的彈性,便于實現不同教學階段的內容銜接;對職業能力課程進行優化和柔化,促進知識與知識、知識與技能之間的銜接。相對于傳統課程形式,模塊化課程便于形成裝飾藝術設計專業職業崗位所需人才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即針對裝飾崗位職業能力分析,構建符合工作崗位要求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態度目標的課程體系。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塊主要采用階段式教學形式,體現出“能力遞進、學訓結合”的特色。裝飾專業基礎課主要安排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完成學習,以基礎實訓練習為主、設計理論為輔。裝飾藝術設計專業主干設計課作為課程體系的重點,安排學生在大學二年級完成學習,包括效果圖表現技法、AutoCAD、3dsMAX、Photoshop、裝飾材料與構造、裝飾預決算、室內設計專題等課程。通過畢業設計、實訓報告、優秀畢業生評比等工作,學生可培養社會工作能力與職業素質,完成由學校到社會的實踐能力轉化。
五、開放性教學方式
開放性的教學過程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裝飾藝術設計教學的必然要求。首先是教育過程的開放,教學過程由教師向學生灌輸現成的學科概念和結論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通過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學習實訓場地和學習路徑,讓學生自己搜集信息,發現學習的樂趣,從而鍛煉學生的各項工作技能。其次是教學評價的開放,從單一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轉變為融入企業行業一線行政與技術人員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把單一的書面試卷評價方式轉變為注重學生在實際工作情境中操作能力的評價。這種開放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集中學習變為分散學習,使學生逐步養成敢于探索的工作態度,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和教育評價機制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就業能力的形成具有現實意義。
二、有效提問能調節課堂的教學氣氛
課堂上教師所提出來的問題要貼合于這節課上所講授的內容,問題的提出還要有一定的發散性思維在內。如果直接的對這節內容進行提問,問題太直白的話,學生們則會覺得枯燥乏味。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或者是學生們都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問題的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提問,這樣,提出來的問題則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之間也可以對此展開小組討論,經過討論找到更好的答案,這對于改善呆板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很有幫助的。此外,教師提出來的問題若比較困難,學生只能求助于課本或者老師,這樣的問題則會讓學生感到吃力,不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提問要加以注意。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需要學習的內容非常多且廣泛,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氣候這一章節,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記憶,教師可以結合中國和日本的氣候之間存在著的差異,或者讓學生們對這兩個國家的風俗文化等方面進行對比,進行學習本章節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既能引入之前學過的知識,又能夠讓學生接觸了解一些新的知識,在對過去的知識進行復習的同時,接受新的知識,這也是學生們比較樂意接受的學習方式。
三、課堂提問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心理學
研究表明,教學需要從學習者的已有經驗開始,一個人如果對某一事物感興趣及興趣的大小,往往與其熟悉的程度和能否在實際中使用有關。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從學生自身的經驗或者是比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出要講授的內容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講授“熱力環流”這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為什么市區的氣溫比郊區的要高,與之相關的因素有哪些?”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認為地理學科離他們很近,所學的知識也是很實用的,從而更加樂于接受地理知識。這樣的教學既能增強學生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地理問題的能力。
2國內教育的現狀與思考
2.1國內幼兒園藝術教育體制現狀。目前,我國研究幼兒教育理論的深度和廣度還遠遠不夠,其研究方法往往比較陳舊和單一,大多數教師觀念還停留在只重視幼兒的技能訓練及知識擁有量等舊觀念上,而缺乏正確認識教育的本質和目的。一般認為幼兒園藝術教育的教育目標是教會幼兒掌握一定的文學、美術、舞蹈、音樂等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趨向于“技能化”和“專業化”。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比較容易忽視幼兒對學習的感受過程,片面專注于顯性知識而忽視隱形知識,專注于知識的授予而忽視科學與藝術教育的相結合。
2.2科學、藝術教育對幼兒個性發展的思考。幼兒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各國對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視越來越強烈,人們越來越關注藝術教育對幼兒的個性影響。每個國家都制定了對各級各類學校的藝術教育課程標準。我國在新課標中強調藝術教育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把藝術教育與人文、科學相結合,讓藝術教育綜合化,貼近學生的生活。
3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促進幼兒學習發展
3.1藝術教育領域促進幼兒學習發展。教師如何實施藝術教育工作以促進幼兒的發展?本人經過長達17年的科學與藝術教學研究,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選取一些古今中外比較經典的帶有濃郁民族特色且適宜幼兒欣賞水平的舞蹈、戲劇、音樂和美術等藝術作品。這樣的藝術作品不僅可以使幼兒獲得藝術欣賞的經驗,還能引領幼兒感受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多元文化,形成理解、尊重與包容多元文化的心理。②教師要從欣賞的角度來組織藝術學習活動。幼兒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經歷“欣賞-體驗-創造”的過程,因此,我們從欣賞入手來組織幼兒進行藝術學習,這樣可以不斷激發幼兒學習藝術的興趣,也能符合幼兒藝術學習的自身規律。
3.2生活化科學教育促進幼兒學習發展。在幼兒教學領域中包含著各式各樣的科學成分。生活既是藝術也是科學,例如,幼兒在走平衡木的時候。廣大教師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幼兒思考:可以使用什么方法才能讓自己的步伐更為穩定?在《建高樓》結構游戲過程中,應該尋求哪種方法讓高樓建得又穩又高等多種案例。教師需要善于掌握契機,挖掘教育生活領域中的科學元素,采取有力的方式促進教學事業的發展。適時教育,讓幼兒體驗科學,懂得科學不僅僅局限于形式,更是他們的好朋友。這些科學知識與情感對幼兒來說是終身受益的。而且通過實踐觀察也能提高幼兒的語言的豐富性、思維敏銳性、情感的愉悅性。因此,在實施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針對不同水平、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以及種類不同、風格不同的文學作品,正確引導兒童充分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各種感知器官來感知文學中的意蘊,挖掘隱形知識,充分調動兒童的語言、動作、思維與想象,以此幫助幼兒對作品的理解,促進教學。
4科學與藝術教育的有效聯合
4.1在藝術與科學教育中激發幼兒的自主性。在教學過程中,以音樂教學為例,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只是單方面的講、幼兒盲目地去聽,也需要依據幼兒活潑好動的性格,激發幼兒的情緒,充分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廣泛參與。例如,播放曲子《蜜蜂》及《天鵝》,讓幼兒跟隨音樂的節拍,采用自己喜歡的跺腳、敲擊、拍手等多種方式,領會音樂的韻律特點,讓孩子們進行總結并提問。然后,教師使用類比的方法向孩子們解釋:“音樂中音符起伏的快慢稱之為音樂的速度,與物理課當中所講的車或者人行進的速度是一個概念”。只有將藝術與科學有效結合在一起,在藝術與科學教育中激發幼兒的自主性,才能使幼兒全面發展,繼而促進教學事業發展。
4.2多種模式下的科學、藝術教學,促進幼兒多元化發展。多種模式下的科學、藝術教學,能讓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創造性思維訓練方法,促進幼兒多元化發展。創造性思維訓練方法包括發散性、逆向思維訓練,其是目前比較常用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對知識質疑的心理,尋找對象的差異性,來訓練幼兒的發散、逆向思維,例如:《小蘭和小黃》中以撕貼紙構圖,打破固有的思路,通過變化、色彩對比、轉移,讓畫面簡單而不失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同時里面含有三原色的科學元素,給幼兒們提供了想象空間,促使幼兒多元化發展;再如:《月亮的味道》中含有物體壘高的科學元素;《好餓的小蛇》中,含有物體形狀的科學元素,這種思維無疑不是科學的教學策略,從而訓練幼兒發散性、逆向思維,促使幼兒全面發展。
引言
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地位日趨得到確立。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人們已達成了這樣的共識:沒有藝術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僅有技法教育的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藝術教育,僅有專業知識而無藝術素養的人是知識經濟時代不合格的人才。
課程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和現實形態,對它的改革與創新直接關系到預期學習標準的實現以及受教育者知識經驗的獲得情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小學藝術課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作為藝術課鮮明特征的“綜合性”原則也由此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
一、對“課程綜合”的解析
1.概念
“課程綜合”這一現代教育領域的高頻用詞,經歷了先有“實”后有“名”的發展過程。具體地說,對“課程綜合”的定義,現并無定論,它是教育領域派生出的一個新的復合詞,它強調學科領域間的聯系和一致性,避免過分強調各個領域的區別和界限,防止各學科領域間彼此孤立、重復或脫節的隔離狀態。對于藝術課而言,“課程綜合”是基礎教育新課改下對藝術課的“綜合性”在課程設計方面的一種思想理念和原則方面的體現,是運用藝術門類間內在的關聯,諸如通感、聯覺以及藝術學習內容、形式上的通性,在同一人文主題下,構建的課程模式,是藝術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
2.“課程綜合”的依據與前提
發展“課程綜合”的教學理念并不是人們憑空的想象,更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它是依據基礎教育的特殊功能、現代人的素質需求以及兒童的認知方式而提出的,它主要涉及在國家層面的課程結構中,以何種方式和怎樣的程度體現課程綜合化的潮流。①從藝術間的關系來看,真正的藝術能力不是單一感官的,它是以各門類藝術之間的共性作為堅實基礎和“綜合”前提的,即一種藝術領域為另一藝術領域提供靈感和刺激,通過一定要素的恰當融合與對話,產生一種新質,從而創造出相關聯的、層出不窮的意象活動。基本上所有的藝術都涉及情感、知覺、審美愉悅、創作過程、文化背景等,它們的這些共同特征,為藝術課程成為一種綜合性課程打下了強大的基礎。
二、“課程綜合”下的教學誤區
藝術課程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教學體系中多方位的變革,其不僅僅是個認識問題,首先更是個觀念問題,由于教學觀念上的滯后和扭曲,導致一系列教學活動不能健康開展。
觀念上的不適應使得大多數單科藝術教師表現出思想意識準備不足,對“課程綜合”的相關理念認識不夠到位,無法擺脫“新瓶裝舊酒”的尷尬,把“課程綜合”簡單地理解為內容上的增多、科目上的增加,對“課程綜合”在教學方式上的兩種模式:“一科切入,兼及數科”和“多科綜合”,②不能真正理解把握,為了迎合開放綜合性課程新體系的構建,片面強調審美意識或課程綜合,課上各學科間的橫向聯系不夠,不是被上成文學欣賞課、思想品德教育課,就是被上成各藝術學科的大綜合課,忽視學科間相關內容、知識點的有機滲透和運用,以及學科內部的聯系和互補、互利的生態關系,沒有致力于改變以往單純以學科邏輯來組織課程內容的方法,沒有真正強調以學生經驗為線索的學習,沒有注重情感的體驗,更別說“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
因此,在基礎教育新課改下,課程內容的安排更需要精心設計、適時適量,學科的綜合更要自然、合理、適度。三、對“課程綜合化”的理性認識
“課程綜合”強調多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的融合,旨在拓寬受教育者的視野,培養其融會貫通、整合創新等多種能力,所謂“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國語·鄭語》)只有多種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碰撞,造就一種知識的融合、共生、開放、可持續發展模式,才能達到一定的“生態”發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改變以往單純以某一學科的知識體系構建課程思路的做法,重視多門藝術學科的融合、多種藝術的綜合滲透,相互補充、相互豐富。
在20世紀的藝術教育中,藝術學科大多是分離狀態,學科本身的綜合被忽視,更不用說藝術與人文、科學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融合。進入21世紀后,藝術課提出要注重多門藝術的綜合,綜合化已成為課程發展的趨勢,它不只是改變四門藝術學科的一種課程組織方式,其本質上更強調的是課程價值觀的深層變革。
(2)注重綜合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藝術感知與欣賞能力、藝術創造與想象能力等,培養學生多種藝術能力的綜合生成與發展。
生態式藝術教育不再把藝術知識技能作為最終的課程目標,而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所謂“藝術能力”是藝術知識技能與人文素養的相互滲透融合的產物,它主要包括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能力、藝術創造與想象能力,以及通過學習形成的與非藝術學科的連通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藝術綜合發展能力等。人文精神則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注,強調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對人無限關愛的思想傾向,而“綜合”的用意也在于此。人文與藝術能力的結合,不是簡單的加法算術,而是兩者生發出的一種“出于藍,而勝于藍”、涵蓋了兩者又超越兩者的綜合素養。
(3)改變藝術學習遠離日常生活和真實生存環境的現象,注重藝術課程與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汲取和拓展藝術想象及創作的素材和靈感,豐富內在情感,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最終目標使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藝術課作為一門新型課程,其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課程綜合”的實施也不是一朝一夕之舉。讓我們在不斷學習、研究、探索、實踐中完善藝術課的教學,對于它的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注釋:
①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8月版
②《藝術課程標準(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1]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0世紀下半葉以來,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宇航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1998年1月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隨后同志提出了“數字中國”概念,此時全球信息技術領域正經歷著一場數字化技術的深刻變革,這場以信息的數字化為核心的信息革命將對世界科技、經濟、文化和社會其它領域產生重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無疑也對文學藝術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面對數字化及網絡技術全球化的沖擊,現當代國際上許多著名的美學家、藝術學家,甚至許多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也都在思考文學藝術與現代科技的關系問題。數字技術對文學藝術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滲透到文學藝術領域的各個角落。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論述。
一、數字技術對創作題材的影響
數字技術為文學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包羅萬象的素材資源,直接影響和豐富了文學藝術的表現內容,擴展了文學藝術的表現范圍。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類探索自然的能力日趨增強,從而大大拓展了人類的認知視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得全世界的資源全部共享,目前,Internet己成為世界上資料最多、門類最全、規模最大的資料庫。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坐在微機前,都可以從Internet分布在世界各地計算機上浩如煙海的文件中找到所需文件資料和素材,或者至少對你提供這種文件的相關信息。Internet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圍內服務于社會。文藝創作者能夠在浩瀚的素材資源中獲得大量的間接經驗和審美感受,有利于激發文藝創作者的創作靈感,從而對其自身的創作起到了積極的啟發與推動作用。
二、數字技術對創作思維和創作觀念的影響
隨著數字新技術和網絡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正快步進入現代技術文明的新時期,網絡虛擬空間的引入,現實和虛擬世界的交錯,引起人類社會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的革新,人類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交往方式和節奏都在改變,文學藝術的思維深度也不得不進一步拓寬和立體化、多樣化。
文學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文學藝術作為時代的影子,在時刻關注著世界的一切變化。《技術帝國》一書的作者特意發出了一個警告,他說:“我們所面臨的21世紀將越來越受制于世界的數字化。”社會各個行業也都在積極迎接數字化的變革和洗禮,文學藝術更是毫不例外。英國著名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和宗教都同屬于幻想的領域,情感的領域,科學則屬于現實實證的領域,理智的領域。而今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與理論的推廣與應用,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聯姻,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緊密結合于文學藝術的創作思維當中。
現實與虛擬的碰撞,極大的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認知形式,同時也使人們產生了新的審美取向。在審美感受中,美和新是聯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種美好的藝術方法一旦停止發展陷于重復,就會在讀者和觀眾心理中引起疲倦,文學藝術家只有緊跟數字技術化時代的步伐,不斷變異和更新自身的創作思維和觀念,才能保持最大的審美價值。
三、數字技術對創作方法的影響
“數字”或“數字化”揭示了計算機工具的本質,是指直接利用計算機技術來完成的工作,其著眼點在于工具本身。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文學藝術的創作表現提供了新的方便快捷的技術手段。相對于傳統文學藝術作品創作它在編輯、表現、傳播、存儲、復制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形成了科技美與文學藝術美的融合,它使得許多思維想象變為視覺審美呈現,沖擊人的視覺神經。
通過數字技術收集、整理、保存、加工、編輯、展示、研究各類文學藝術信息,數字技術介入了文學藝術的創作過程,成為文學藝術的一部分。人們可以利用數字技術來創造文學藝術形式的整個過程。傳統的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閱讀鑒賞的方式是線性的由點到線到面,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應用則使許多想象中的畫面具有直觀性、整體性和多元性。然而數字技術的創作方法引入到文學藝術的創作當中直接沖擊文字的表現功能。
四、數字技術對創作形態的影響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對文學藝術的創作形態產生了質的影響和改變。數字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文學藝術的表現提供了新的物質手段和技術手段,使文學藝術作品更富有表現力,也促使了新的職業人群和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種類的產生。例如:網絡文化、自由撰稿人和數字藝術專業。
數字科學技術在文學藝術創作形態中的介入,促使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在更大程度上向視覺藝術形態的轉變,同時促進了數字藝術的發展。數字藝術是一種以技術為主導表現的藝術,是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并以技術為核心的新藝術,廣義的理解就是藝術的數字化。狹義的數字藝術,是指以數字科技的發展和全新的傳媒技術為基礎,把人類理性思維和藝術感覺巧妙融合一體的藝術。數字藝術作品必須在實現過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數字技術手段。
通過數字媒介,數字化后期合成技術使得許多幻想畫面呈現視覺上的可能,數字虛擬現實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實事物一樣逼真,甚至比真實事物還要逼真。使藝術的各種成分,如:聲、光、色、畫、鏡頭、語言文字交融成一體,從而給人一種審美的共通感。這種審美的共通感是我們單純在書面語言的文學作品中無法獲得的。在當今數字化時代,許多傳統經典的文學藝術作品經過數字化技術的加工也正以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又呈現在人們眼前。如:《西游記》、《紅樓夢》、數字電影京劇《對花槍》、《指環王》等。
五、數字技術對傳播手段的影響
數字傳播媒體的應用及普及,便捷的收集、整理、保存、加工、編輯、復制、展示和運輸,使得文學藝術的傳播手段由靜態轉為動態、由單一轉為多元,由二維轉為多維,它創造了新的審美活動形式,為文學藝術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時空。
數字技術對文學藝術傳播手段的影響,最重要的表現在于文學藝術的電子媒介化傾向。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與融合,藝術作品的表現、傳播和體驗都能在技術上很容易地融合在一起。傳統的紙質媒介、廣播、電視、電影快速地向數字音頻、數字視頻、數字電影方向發展,與日益普及的電腦動畫、虛擬現實等構成了新一代的傳播媒體,即:數字傳播媒體。數字傳播媒體技術介入了文學藝術的創作過程,成為文學藝術的一部分,同時也大大加快了信息傳遞速度與廣度,創造了新的審美活動形式。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及殘奧會的開幕式的呈現即是文學藝術數字化傳播的典范,為人們呈現了一場文化藝術的視覺盛宴。
但是,數字傳播媒體技術對傳統信息傳媒形成強烈沖擊。《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認為,人類的每一代都會比上一代更加數字化,從事與信息相關事業的人,如果不及時進化到數字化時代,就會失去生存的權利。在美國,“如何才能拯救報紙?”已成為當下美國報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當然,數字科技的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但同時數字化本身也是一柄雙刃劍,對文學藝術也產生了某些消極的影響,如:數字技術的復制性和仿真性與文學藝術獨創性的矛盾、數字世界的全球化與藝術的民族本土化的矛盾、技術理性與審美情感教育的矛盾,及文學藝術的商品化傾向、對某些傳統文學藝術表現形式的毀滅性的改變等等,同樣也值得我們深思。而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文學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認識和運用數字科學技術,去防止數字科技給人們帶來的人文精神缺失、審美趣味庸俗化與心理疾患蔓延等負面影響;用好數字科技這柄劍,讓文學藝術真正地發揮它的審美教育作用,讓世人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達到精神的愉悅與審美的滿足,讓人類的發展再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楊建民:《藝術感覺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2]張佐邦:《文藝心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朱 狄:《美學?藝術?靈感》,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怎樣消除學生的“離教現象”呢?我的體會是,必須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采用多種教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有理數”一章的小結時,同學們總以為是復習課,心理上產生一種輕視的意識。鑒于此,我把這一章的內容分成“三類”,即“概念關”、“法則關”、“運算關”,在限定時間內通過討論的方式,找出每個“關口”的知識點汲每個“關口”應注意的地方。如“概念關”里的正、負數、相反數、數軸、絕對值意義,“法則關”里的結合律、分配律以及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在“運算關”強調一步算錯,全題皆錯等等。討論完畢選出學生代表,在全班進行講解,最后教師總結。通過這一活動,不僅使舊知識得以鞏固,而且能使學生處于“聽得懂,做得來”的狀態。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游戲,事前我布置學生收集各種有關本章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并且書寫在一張較大的紙上,在上課時由組長在開始前5分鐘內召集全組同學把各自找到的錯誤題拿到一起討論,安排“參戰”順序。游戲開始,各隊輪流派“挑戰者”把錯誤題貼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隊搶答,如果出示問題后一分鐘之內無人能正確指出錯誤所在,則“挑戰者”自答,并獲加分,如果某隊的同學正確應戰,指出了錯誤所在,則應戰隊加分,最后以總分高的隊獲勝。這一游戲使課堂氣氛活躍了,挑戰者積極準備,應戰隊努力思考,把有關“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錯誤顯露無遺,其效果比單純的教師歸納講述要好得多。
二、引導學生培養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可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從閱讀開始,初一學生閱讀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必須從示范做起,對課文內容逐句、逐段領讀、解釋,對重要的教學名詞、術語,關鍵的語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復讀,并指出記憶的方法,同時還要標上自己約定的符號標記。對于例題,讓學生讀題,引導學生審題意,確定最佳解題方法。在初步形成看書習慣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在重點、難點和易錯處列出閱讀題綱,設置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地閱讀數學課外材料,還可利用課外活動小組,組織交流,相互啟發,促使學生再次閱讀,尋找答案,彌補自己先前閱讀時的疏漏,從而進一步順應和同化知識,提高閱讀水平和層次,形成閱讀——討論——再閱讀的良性循環。
三、引導學生培養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能力的培養,其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主要方面。
思維能力的內在實質是分析、綜合、推理、應用能力,外在表現是思維的速度和質量。
1.思維速度的訓練
就初中生而言,思維速度的訓練主要依靠課堂,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訓練學生的思維速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如講解完新課后,安排課本中的練習作為速算題;也可精編構思巧妙、概念性強、覆蓋面廣、有一定靈活性的判斷題、選擇題、簡答題進行專項訓練,以提高快速答題的能力。
2.思維質量的訓練
思維質量的訓練,除利用課堂教學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解題思路的討論,剖析各種題解方法的特點,選擇簡捷而有創造性的解題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拓展學生思路時要盡可能考慮一題多解,或多題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