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4 04:24: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課題開題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研究的問題
“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課題是屬于實踐性的研究課題。本課題結合了本校城鄉結合部寄宿學校這一特定的教育環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本課題研究的立腳點在閱讀教學,著眼點在習作訓練,是為了尋找語文教學中“讀”與“寫”有效的結合點(拓展點)和有效的結合(拓展)方式與方法,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寫”的拓展、遷移與輻射,從而形成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而展開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問題:
1、“閱讀”與“寫作”關系的研究
讀和寫是一個互補的過程,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著。在語文教學中,讀是自外而內的吸收,寫則是自內而外的表達,讀是文章作者的寫的逆想活動過程。因此,“正確把握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是進行“讀寫結合”教學的首要條件,也是本課題要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
2、“挖掘讀寫結合點(拓展點)”的研究(即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的問題)
讀寫對應原則要求讀寫要有相應的結合點(拓展點)。所謂讀寫結合點(拓展點)就是讀與寫在知識與能力上的契合點。不管是哪個版本的語文教材,所選的文本無論在布局謀篇、遣詞造句,還是在寫作手法運用等方面都是學生模仿習作的范例。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挖掘文本中的“寫”的因素進行多方位的遷移、拓展。這樣,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詞組都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讀寫結合點”是本課題要研究的關健問題。
3、“形成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的研究(即解決學生作文“有米難炊”的問題)
關于“讀寫結合”的方法與模式研究已經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種都適合自己的學生。因此,教師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形成一種“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學生讀寫結合能力。這是本課題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4、“提高教師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閱讀教學中寓寫于讀,就要求教師能挖掘出語文教材中的隱性功能,將教材“一課兩用”。因此,如何使課題組教師“形成獨立分析教材、處理教材、尋找教材中讀寫遷移點、拓展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個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全寄宿制的學校。本地學生大部分是城市化過程中“被居民”的農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無暇顧及小孩的教育而選擇將孩子送進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圍較差,家長缺乏對孩子智力投資的意識,沒有太多的課外讀物,沒有良好的文化信息來源,導致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知識面窄,閱讀能力差,寫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學生提起作文就頭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導致沒興趣、沒信心。教師雖煞費苦心地指導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和“有米難炊”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成為我們迫切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另外,如何提高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擾我們的問題。
三、擬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驟與措施:
(一)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對象
1)課題組成員由我校三名長期在教學第一線、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組成。包括:
課題主持人:
課題成員:
2)研究對象包括三位老師所教班的學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級的語文教材。
2、分析我校語文教學的基本情況,收集國內外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尤其是讀寫結合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論,分析歸納“閱讀”與“寫作”關系,為下階段的實操打下理論基礎。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階段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
(二)實施階段: 10月—9月
1、開題。
2、調查研究:設計相關調查表格,針對實驗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并進行分析。
3、開展實驗:實驗老師根據結合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以所教文本為憑借設計并實施各單元課文的讀寫結合訓練方案,使每一節閱讀課都成為說話、寫話、習作訓練課。在實踐中,形成一個操作性強的讀寫結合策略。這樣,在解決學生習作文“無米之炊”與“有米難炊”難題的同時,又在寫作構思中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使用教材的水平。
讀寫結合策略初步構建如下:解讀目標,明確單元讀寫訓練重點——精讀課文,挖掘文本讀寫結合點——指導方法,掌握讀寫結合技巧——遷移拓展,運用讀寫結合方法——小結回饋,提升讀寫結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單元為例,說說我們是怎樣實踐讀寫結合策略:
第一步,我們先明確這個單元的讀寫訓練重點是“景物描寫”;
第二步,我們精讀這個單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與單元訓練重點相關的讀寫結合點: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圖與春雨圖時分別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虛實結合法、多感官描寫法;《濟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蓋下的山”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移步換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繪色法;《秋天》一文中,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動靜結合法;在總結4篇文本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課文寫結合點比較多,如果我們都跟學生練習的話,就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所以我們還要精選出最適合的結合點。
第三步,授之以漁,教會學生掌握相關的寫作技巧。
第四步,通過對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訓練和“舉一反三”的拓展訓練,從句子、片斷過渡到長文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遷移拓展。
第五步,對學生習作及時的回饋,在反復訓練中提升其讀寫結合能力。
4、實驗分析:分析實驗作文的內容,分析實驗過程所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及時收集過程性材料,及時總結實驗工作經驗,及時矯正實驗行為。
本階段主要采用調查研究法、觀察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三)總結階段:20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實驗過程性資料,歸納總結成功作法和經驗,撰寫課題實驗報告。
2、收集整理實驗當中所產生的課題研究論文、教學設計、案例、課堂實錄等,形成相應的文集和光盤,在全校推廣研究成果。
本階段主要采用經驗總結法。
四、預期成果形式
1、實驗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
2、課題研究論文若干篇;
3、課題相關教學設計、案例、實錄、片斷等;
4、學生相關習作若干篇;
5、形成適合學校學情的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
五、參考文獻
[1] 《丁有寬與讀寫結合法》 丁有寬 國際文化出版社 2003年8月
[2] 《中國語文讀寫結合研究》 汪潮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
[3] 《教育科學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孫鵬 科學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讀手冊》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5]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 《閱讀學新論》曾祥芹語文出版社 2000年
[7] 《當代美國教育》中國文獻出版社 2000年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當前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時代的呼喚,成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項復雜的社會系統過程中,作為學校教育基本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如果培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我們音樂教師當前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幫助引導學生從理論法學習、創造、發展音樂,挖掘音樂的真理與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叫深層的感悟能力,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此項研究,不但是提高教師和學生素養的需要也是新型社會下學校發展的需要。
三、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本課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通過研究這一課題,加強音樂理論教學,在教學中要求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各種形式提倡健康音樂的學習與欣賞,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發揮音樂教師的主要作用。
四、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優秀音樂資源,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加強學生審美素質教育,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的現實意義。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問卷調查統計法、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第一階段:
1.明確實驗目的,搜集相關資料。
2.制定研究方案,組織研討。
3.通過認真學習,觀看《音樂課程標準》等書籍。
提供研究參考、借鑒。
具體時間為:201x年9月——201x年10月。
第二階段:
1.抽查,了解圍繞課題在所教班級實踐操作。
2.分工明確及時展開研究工作。
3.同課頭研討、展示,兌現分析。
4.結合第二課題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進行展演。
具體時間為:201x年10月——201x年12月。
第三階段:
1.圍繞教材開展一系列與課題相關的音樂教學活動。
2.課題歸納總結。
3.收集,整理資料對課題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撰寫課題報告。
4.定期學習交流,互相聽課,組織藝術實踐活動。
5.總結報告。
對于中學各個學科來說,作業都是檢查和鞏固學生學習狀況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歷史學科也不例外。歷史老師通過作業的布置,能反饋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認知水平及操作運用情況,進而對學生做出正確評價。
但新課改實施以來,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對教學過程所進行的一系列創新改革,卻對學生的作業布置和評價方面思考的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傳統作業模式。比如我們在許多學校聽課過程中發現:許多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完成后布置作業時總會說:“課后請同學們把課本XX頁的作業做完交上來”。這種簡單粗放的傳統作業布置,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極其有限,成為長期制約歷史教學發展和影響教學效果的瓶頸。主要表現在:
第一、傳統歷史作業模式缺乏新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和完成歷史作業的興趣與積極性;
第二、傳統歷史作業模式下,對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鍛煉欠缺;
第三、傳統的歷史作業模式,使學生的答題方法和思維方式容易程式化,對能力的考查體現不足,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效果不大;
第四、歷史老師長期將班里的優秀生與學困生進行“一鍋燴”式的作業布置,就會造成優秀生覺得沒意思,學困生無法適應等狀況。從而降低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綜上所述,傳統的歷史作業模式所存在的這些弊端,若不盡快改變,將會給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帶來諸多不利因素。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針對上述這些傳統落后的作業模式,試圖通過調查、實驗、論證、分析、研究,找出這些傳統作業模式的缺陷,并針對這些弊端,摸索總結出一套較為新穎的歷史作業理念和作業布置方法,通過這些新方法使歷史教師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作業理念,同時帶給學生耳目一新的作業感受,讓學生們由過去的應付歷史作業到現在的喜歡做歷史作業,進而使學生在這種新穎有趣、靈活多樣、扎實有效的歷史作業之中越來越喜歡上歷史課,愈加喜歡學習歷史知識,從而全面提高中學生的歷史素養以及歷史學習能力。
三、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1、課題名稱的界定
所謂“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研究”,主要是針對中學生,是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如何打破傳統的歷史作業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對歷史作業的布置與評價進行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課題名稱的解讀
對于《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研究》這一小課題的研究,我們課題組主要是針對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科作業問題,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去研究,對于教師,在研究中試圖給他們一種既能全面掌控學生,又能逐步提高中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和成績的作業布置與評價方法;對于高中學生而言,主要是帶給他們一些自己比較喜歡、便于操作而且行之有效的作業形式和內容。
3、課題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在課題研究方向上,我們緊扣“創新”二字,從理念和方法兩方面入手;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切入;將有趣和有效兩點結合起來,總結開創一種先進的歷史作業布置與評價理念和一些新穎靈活的作業布置方法。
在研究中,課題組還要結合國內外一些先進教師的作業布置與評價方法,召集課題組及實驗學校的優秀教師,對各種先進的理念和方法都進行充分的整合、分析、論證,并在實驗班級進行有效的嘗試,進而總結出一些對歷史教學非常實用而且有效的作業布置理念和方法。
四、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步驟:課題組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問卷調查、聽課調研、師生座談、跟蹤實驗并結合有關文獻理論的研究等方式完成本課題的研究。本課題的研究大致分三個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201x年4月初——9月初)
首先由課題負責人組織召開課題小組會議,討論研究籌備課題的申報立項等工作,并將課題負責人及其成員進行具體分工:即由課題負責人填寫課題申請報告,并考慮制定具體的課題實施方案(即開題報告);考察并確定實驗學校和班級,即陜鼓子校的高一年級六個班的學生。課題組成員張濤老師具體參與實驗,并負責搜集和查閱與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編寫和收發問卷調查表及調查分析報告等。課題組在對課題進行研究之前,要對課題實驗學校以及周邊一些高中進行走訪調查,力爭掌握更多的資料,而這些資料中將涵蓋各校歷史老師對歷史作業的常用布置方法;學生對各種作業布置方式的看法;老師對歷史作業布置的一些想法及學生對作業布置方式的建議等。
2、中期實驗階段:(201x年9月中旬——201x年1月上旬)
(1)課題組將對調查搜集到的與本課題有關的數據資料進行分類匯總,分析整理,并針對整理出來的數據,初步得出區域內歷史作業布置上的問題所在;
(2)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并吸收國內外的一些優秀歷史教師在作業布置方面的奇思妙想,來展示一套先進的的作業布置理念和作業布置方法;
(3)結合課題實驗學校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劃定的高一年級六個實驗班內進行分層次、分組別的具體的實驗,并從實驗中總結出一些操作性較強而且能對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的全新的作業布置與評價方法;
(4)在充分驗證、反復實踐之后,課題組將對有關作業布置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進行匯總、成文,由課題實驗老師撰寫階段性教學實驗反思、教學隨筆、教學實驗小結。再由課題負責人撰寫小課題中期報告。
3、后期總結結題階段:( 201x年元月中旬——201x年5月底)
收集前期所有與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和數據,進行整理、提煉、分析、概括和總結,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由張濤老師撰寫完成與課題研究相關的論文、調查分析報告;由課題負責人撰寫結題報告;并將課題研究成果主件結題報告及相關資料交給西安市有關專家進行評審、鑒定;準備好所有課題研究的文本資料與影像資料等待結題。
五、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一、課題成果預期
1、總結并推出一套全新的歷史作業布置理念;總結出若干套具體的歷史作業布置方式供教師借鑒;
2、在實驗學校老師中間形成一種全新的作業布置與評價風氣;
3、能讓這種全新的作業布置模式帶給學生對歷史作業的熱愛并帶來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
4、進而通過教研室,逐步在全區推行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改革嘗試。
二、課題成果的呈現
1、關于《中學歷史作業現狀的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2、關于《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研究》小課題研究論文;
3、關于中學歷史作業創新形式下的作業布置實例若干;
雖然從理論上講小組合作學習,對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常出現以下情況:有的小組熱鬧一陣子后,常常卻解決不了討論的問題;有的小組成員互相埋怨,漸漸地部分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變得冷漠;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合作過程中往往被優秀學生“壟斷”;有些學生把合作探究的時間當作是一段休息、聊天的時間,出現課堂過于喧嘩的現象。更有甚者有好的思路,不愿意與他人合作探究。
針對上面的現象,更深入思考、探究,還會發現許多問題:
(1)學習的內容是否適合合作探究;
(2)合作探究的目標不明確,合作探究時學生各自的任務不明白;
(3)教師的角色把握,有些教師在學生合作探究時穿流各組,做做樣子。
因此,合作探究學習處于低效的學習程度。為了進一步優化這種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迎合當今社會對創造型人才的需求,我們提出了《初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研究》這一課題,使合作探究學習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善于合作、樂于探究。真正使學生成為物理學習的主人,使教師成為物理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二、國內、外研究的現狀
上世紀初期,美國的一些學者就開始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研究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杜威所創辦的芝加哥實驗學校就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實施的道爾頓計劃的三個原則其中之一就是是小組合作。到了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學者在小組合作學習領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國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始于上世紀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如山東省教育科學“八五”規劃重點課題“合作教學研究與實驗”、江蘇省的“合作教學操作初探”、浙大教育系的合作學習小組教學實驗、上海市的“分組教學的構想和實踐”等眾多有關合作學習的課題,出現一些具有建設意義的理論成果。在這一時期有關合作學習的一些理論專著也開始大量出現,如《合作學習導論》與《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施》等。而本世紀以杜郎口中學為代表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改革實踐,為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經驗和新的思路。
三、課題的提出
初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研究旨在研究如何運用合作學習策略,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幫助學生用較少的時間去獲取較多的學習收獲。我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已經兩年多了,旨在通過對現行的以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傳授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合作學習的真正作用,還有許多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還不夠完善。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誤區。我們就這一內容進行研究,以使我們對合作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優化我們的物理課堂教學。
四、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理論依據
心理學理論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
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在交往中促進學生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是有極大幫助的。學習交往理論認為,思維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課堂教學氣氛的影響,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有利于課內信息的溝通,有利于學生間互幫互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物理新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物理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學習質量和個體素質,形成一種生動活潑、潛力無窮、人人參與、主動積極學習的活動形式。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知識的獲得是一種主動的認識活動,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小組合作學習正是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一種參與實踐活動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孩子們這種與生俱來的天性,充分挖掘這種極難得的寶貴的教育資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課堂中開展的廣泛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尋找對策,構建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理論體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探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師生角色的轉變。合作學習要協調師生、學生同伴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從而為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基點。
3、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合
作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研究的意義
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減少差異,提高學習質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精神和責任感.
五、研究對象
初三、四全體學生
六、研究的內容
(一)課題的界定
初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研究旨在研究如何運用合作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幫助學生用較少的時間去獲取較多的學習收獲。
(二)、研究內容
研究課上學生合作學習新內容如何實現高效的策略。
研究課后學生學習如何實現合作,鞏固學習效果的策略。
研究如何通過評價來衡量和檢測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三)、物理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構建
1、增強合作意識
(1)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去發展自己的物理思想,去傾聽別人的想法,去學會進行物理交流,以增強整體合作意識,那么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特點,設計一些適合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并通過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的長處都能在集體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通過物理探究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讓物理走進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的能力,是現代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組織一些合作參與活動,
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合作,并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有趣的物理探究實驗活動中體會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樂趣。
2、訓練合作技能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主要是通過討論、爭辯、表達、傾聽及參與實踐等形式來展開的。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須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
(1)學會傾聽
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要求1人先說,其他人必須認真聽并且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要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判斷,有自己的補充或獨到見解,在這樣要求下訓練,學生不但養成了專心聽的習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尊重的品質,這種品質的功能也能延續到學生的一生。
(2)學會討論
合作學習中,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共同討論、相互啟發,從而達到合作的目的。為了提高討論的質量,教師要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各組由一人匯報自學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并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后,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準備發言。
(3)學會表達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達都離不開語言的表述,為了達到訓練目標,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敢說、會說,培養學生善于傾聽、思考、判斷、選擇和補充別人意見的好習慣。其次要求小組成員人人都說,而且要能大膽完整地說,要鼓勵禮貌用語。如對某一問題有不同看法時,起來補充或糾正時可以這樣說:“我對第X小組XXX同學的意見有補充或有不同看法。”
聽、說技能是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和探索形成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幫助,相互啟發,實現了學習
互補,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4)學會組織
合作討論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組內的組織者,具體做法是:指導組織者進行組內分工、歸納組內意見、幫助別人評價等,另外,為了體現小組內的主體性,可定期培訓、及時更換組織者。通過訓練不但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而且為學生今后立足于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學會評價
合作學習活動中評價不只是教師對學生做出的簡單的評價,其中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的范評引導學生互評,如讓學生傾聽他人發言后,用手勢表示對或錯,用準確流暢的語言評價,以增強評價的能力勇氣、提高評價的水平。
(四)、選擇合作的時機
合作學習強調集體榮譽和個人責任,能充分發揮小組內成員的主體性。但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的關鍵是:教師提供合作學習的內容必須適合每位學生參與,使學生有話講,有一定的爭論性,能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內容。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既發揚了教學民主,又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機會。在合作中,人人參與、個個發言、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增加了課堂信息交流量,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
七、研究方法:
該課題圍繞初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進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們擬通過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學習中的誤區,從中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途徑。
2、調查法:了解當前我校初三、四學生物理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
力情況。
3、問卷法:了解學生對物理小組合作學習的態度、需求,研究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真實所想、所需。
4、研討法:針對實驗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討、分析,借以不斷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實驗操作水平。
八、課題的分析階段研究計劃:
(一)課題準備階段:2011年9月——2012年2月
1、我們從新目標教材的特點和物理學科的特性著手進行分析,認為新教材倡導合作探究。提償在活動中學,由此得出結論合作學習更適合新課改的要求。
2、確定課題
依據煙臺差異教育課題,我們確定了《初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研究》旨在通過小組合作發揮學生互教優勢全面提高探究、表達、交流技能及合作精神。
3、成立了課題實施小組
確立了xx為物理課題負責人。并確立研究對象為全體初三、四學生,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成員具有明確的分工和合作。
4、大量查閱了有關合作學習方面的書籍并積極參加課題培訓。
(二)實施階段(2012年2月~2013年7月)
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并詳細給出小組合作評價,進行起步階段的具體操作:
(一)進行小組合作分組,選拔組長及成員分工
(二)課上實施
(1)小組會話,互幫互助提高物理學習興趣。
(2)資源共享,互相交流學習心得。全班共享與互教。
(3)知識點互考,小卷互批,作業互相監督,形成組內互相制約,互相幫助的良好風氣。
(4)課堂評價策略的有效運用為促進學生物理學習的自覺性,我們在課堂上進行了習題隨堂跟蹤測評,取數次成績之平均為其平時成績,同時進行小組的捆綁評價。
(三)總結階段(2013年9月)
1、在總結前階段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調整實施方案,并按新的方案繼續開展研究,撰寫研究報告。
2、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以專題講座、研討會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廣,供老師學習借鑒。
3、總結經驗,形成論文向各級刊物推廣。
九、課題組成員
組長:xx
組員:劉曉棠、王紹榮、張學波
十、保障措施
1、關于本課題,在這之前許多的報刊雜志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闡述,這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
2、由于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在網上可收集到很多的信息,查閱到很多的資料,既快捷又方便。
3、課題主持人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獲得多次優質課,在省市發表過多篇教學設計和論文。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創新能力是每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美術學科作為素質教育的輔助學科,不管從具體的教學內容還是從美術課的功能來說,還是對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形成學生創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識,促進學生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等方面都有著其他學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兒童線描畫是兒童情趣、思想、內在潛能的自由表現方式,是兒童思維活動的一種真實記載,線描畫不僅自由、隨意,還可把幼小孩子的那種“心”像繪畫毫無拘束地表現出來。在兒童線描畫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和研究,蹲下身子去欣賞孩子們的畫,用賞識的眼光去感受,讓幼兒在有趣的“亂畫”中理解線條的多樣性,在不同的線描畫創作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營造民主、平等的美術學習氛圍,讓學生充分展現才華,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師在線描畫引入小學美術學科特色的探究與研究過程中,有思想有實踐有研究有反思,從而改變教學行為,加速到質的飛躍,讓“教書匠”逐步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發展學生的感知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線描畫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創造及表現能力;二能培養其做畫的耐心和毅力,磨煉孩子的意志。通過線描畫的教學,學生的綜合能力必將得到提高。
二、課題界定
課題為:小學美術線描畫教學研究研究
線條是繪畫最基本的造型語言之一,線描畫是用線條的變化來描繪對象及其形體結構的繪畫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種繪畫方式。涂鴉期的幼兒用筆勾畫出一些散亂的點線,遠古時代出現在洞穴里的畫也是由線條組成。線描畫是用線條說話的藝術,線描是最簡便、最直接用于表現形象的繪畫手段,是在平面上表述客觀事物或主觀想象而使用的虛擬性、提示性、裝飾性的視覺語言。線條又是最高級的造型語匯,德國藝術家保羅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線條去散步”,道出了線條的本質在于它的情感意味。線描畫既對具體物象做概括處理,又可進行細致刻畫,既能進行造型訓練,又可創作表現傳達感情。
三、主要理論依據
看到省特級教師朱國華老師進行的兒童水墨畫的實驗。朱老師借助國畫中水墨畫的表現形式,在技法和題材上大膽創新,具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創新與發展。呈現的學生作品表現大膽,生動新穎。同時,也可看出,朱老師也是將點、線等元素融入了教學中,使學生的作品,除了具有兒童繪畫樸拙、生動等特點,又多了一份裝飾繪畫的形式美感。在吸取這些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再接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校近期美術嘗試的研究方向定位為兒童線描畫。
四、研究目標與內容
【研究目標】:本課題以發展學生的感知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就“小學美術線描畫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在課堂中教育學生如何獲得和掌握線描畫基本知識及技能。在課堂上講解必要的線描知識、結合日常生活滲透線描教育、開展一些線描游戲活動、進行演習等有效策略,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研究內容】:1、研究能激發、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行為和策略
2、研究不同階段科學合理的“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
3、通過上課,分析,再上課,探究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
4、探究更多的線描繪畫表現形式。
五、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參考法、觀察法、問卷法、交流法、比較法、總結法。
1、參考法:收集、整理兒童繪畫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參考線描教學研究的論文以及別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對兒童線描興趣教學的科學認識。
2、觀察法:實驗教師隨時觀察研究對象的行為表現,及時記錄并進行分析。
3、問卷法:通過學生談話、家長座談和調查表等方式,了解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行為事實、心理傾向,收集行為和態度等方面研究資料。
4、交流法: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加深對學生的了解,找到適合他們心理的,合乎他們生活實際的線描教學內容、方法和策略。
5、對比法:根據教學研究的需要,適當的時侯把學生分兩撥,進行不同形式的線描教學,再比較、分析、總結各自的規律,找到有效的教學模式。
6、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對課題進行不斷的修改與完善,總結出課題研究的經驗。
六、研究步驟:
為保證實驗的信度和效度,需要把無關變量控制到最小程度,選出一些學生為研究對象,對他們進行長期跟蹤指導。
本課題分三個階段完成: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20**年7月——20**年8月)
1、學習相關理論,查找相關資料,分析問題,把握研究方向,確定課題研究內容,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
2、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20**年8月——20**年11月)
1、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培養學生對點、線、面的感性認識,為今后學生有意識的創作線描打下基礎,所以側重于技法傳授與訓練的研究。
(1)如何在教學中滲透線描文化的研究。
(2)小學生如何欣賞線描作品的研究。
(3)如何認識點、線、面的研究。
(4)分割形狀的方法研究。
(5)點、線、面的綜合運用的研究。
2、為提高審美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對兒童嘗試有意識地主觀地表現對象的畫法研究和這一階段有效教學的探究。
3、這一階段是在前面的基礎上以點、線、面等造型元素對自然物象進行美化。這一階段,對學生積累素材,找到解決學生“無東西可畫”,“畫面空洞”的最佳辦法的研究。
4、對內容分類,改變學生的繪畫材料,讓學生嘗試其他表現形式、表現手法的探究,并對學生作品進行分析和總結。收集經驗材料,為撰寫經驗總結做準備。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年11月——20**年12月)
1、撰寫經驗總結論文。
2、課題成果的推廣,舉辦兒童線描畫畫展。
七、研究成果
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課堂教學是一個由許多種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復雜系統,勿庸置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課堂教學的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恒的追求。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多位目標、生活化、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課堂生成……成為熱門詞語和熱門話題。我們的課堂日益呈現新變化、新氣象。然而,我們還是在許多的課例中發現,不少教師僅僅模仿了新課改的“形”,許多課堂表面上熱鬧、生動,試圖體現新課改的種種新理念。但靜心反思時總覺得有許多缺憾。究其原因,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效率意識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在教學活動中,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它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也是全面關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目前,小學數學課堂的現狀: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 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課堂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效率低下,課內損失課外補,仍然靠死記硬背、題海戰術來強化學生的記憶。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在數學學習中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于以上考慮,提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的課題實驗。
三、研究的目標、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研究目標:
1、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概念、法則、公式、性質、數量關系和由其內容反映出來的數學方法。
2、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敏銳的感知力,獨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獲取新知識作為自己的內部需要,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鉆研的學習態度。
子課題設計:
1、學習目標定位的準確性、可行性。
2、增強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包括教學情境的有效性、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課堂生成的有效性、媒體運用的有效性……
3、確保學習方法的有效性。保證自主學習的有效性、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保證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4、注重課堂教學的細節。包括板書設計、習慣養成、位置移動、引導點撥、課堂總結……
5、開展多元化的數學學習評價。
研究重點:增強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確保學習方法的有效性。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1、 研究思路:
通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著眼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教學的觀念: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來增強學生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會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2、研究過程
實驗時間為三年,主要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XX.2—XX.3)
認真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主體教育論》及有關信息、資料,吸取廣大教師的有關經驗和體會,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形成較為實用、科學的研究方案。
(2)實踐探究階段:(XX.3—XX.11)
依據研究方案,開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理念、方法、實施等方面的研究,加強日常溝通,不定期的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研討、分析實驗情況,完善方案。并將研究資料及時匯總使用,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交流推進。
(3)實驗的總結階段: (XX.11—XX.12)
①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形成實驗報告。
②整理實驗資料,總結出具有特色的經驗、成果。
③舉行課題實驗的結題和鑒定活動。
3、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運用行動研究法來研究教師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中的作用,研究學生對具體措施的反應,努力做到“行動—反思—再行動—再反思”。
(2)觀察法: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相關要素進行第一時間的記錄和描述。
(3)比較法:一例多堂,一例多師,平行班對比等,分析相關要素的關系。
(4)調查法: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學后調查,把握當事者的感受和課堂教學實效獲取“定性”與“定量”的雙重資料。
(5)個案法: 對部分研究對象盡可能搜集更多的資料加以分析、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探討對采取提高效率后的成果。
五、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1、主要觀點:
(1) 部分教師理念異化為目標,在隱藏目標的泛化、擴大化與多維目標的整合中迷失方向。
(2) 熱鬧的“多言堂”、頻繁的合作與討論,使得不少課堂“形”聚“神” 卻散。
(3) 部分課堂過分地拉長學生親歷數學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課堂學習的整體效率下降。
(4) 過度地依賴學具操作、數學知識泛生活化的現象,造成學生數學化思考缺乏,阻礙著課堂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
(5) 不少課堂過分地強調了學生的自主與課堂的生成,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有畏首畏腳的現象和被弱化的趨勢。
2、創新之處:
我們作為農村的一線教師,與新課程密切接觸幾年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題目變活了,錯誤變多了,分數變低了”。面對轟轟烈烈的新課改,我們從農村小學的視角出發思考著。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要求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用數學的眼光捕捉信息、分析生活現象、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識如果學生沒有生活經驗作為基礎,學起來是很困難的。新課程注重學生學習的親歷性和實踐體驗性,很多家庭作業形式也由原來的書面作業轉變成操作實踐性作業,有的則需要在家長的幫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由于種種原因而大打折扣,很難實施見效。農村小學教學條件及硬件設施相對較差,數學學習中的動手操作或實踐活動往往由于學具量的不足而只能靠老師或個別學生的演示驗證一下,大多數學生無法親歷實踐的過程,無法在操作中觀察、分析和體驗。動手能力弱在農村小學生身上表現尤為突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農村的孩子缺乏自主探索、有效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某些老師仍然迷信于題海戰術,高耗低效,讓學生練技巧出成績,把學生當作盛載知識的容器,當作彰顯自己教學業績的籌碼。
六、預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完成時間 負責人
階段成果
總結出較系統的、可操作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切實提高我校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公開課 XX年5月
學生數學素養全面提高,學生能力由單向發展向綜合形延伸。 競賽、檢測 XX年9月
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業務水平得到提升,培養出區教學骨干2~3名。 證書 XX年6月
教科研理論成果突出,在區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10篇以上。 發表 XX年12月
最終成果
建立完善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理論體系,在一定范圍內有較大影響。 論文集 XX年6月
培養出市、區教學骨干2~3名,區學科帶頭人1~2名。 證書 XX年6月
我校數學教學質量居全區前列,在全區范圍內有一定知名度。 競賽、檢測 XX年6月
七、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1、專業引領:
聘請教研室領導等作為本課題的顧問,定期來我校做專家講座,聽實驗教師的隨堂課,進行隨機檢測,與其他學習的班級做比較研究。
2、優質團隊:
由學校領導、教導主任、區骨干教師、區教壇新秀、優秀一線教師組成。
3、管理經驗:
我們提出“確立效率意識 ,促進師生發展;強化系統意識,形成教育合力;增強責任意識,發揮引領作用;加強規范意識,保證研究質量”等課題開展組織策略。探索實踐課題實驗的激勵機制,可保證課題研究的質量。
4、理論基礎: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本研究的目的是:
以《幼兒園工作指導綱要》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為依托,立足于本園的教育實踐,依靠全園教師和專業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個低耗高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適合我園自身發展的、農村幼兒園課程模式。
其意義在于:
1、從我園的角度來說,開展這一課題的研究將會使我園形成具有本園特色的幼兒園園本課程,從而為我園的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2、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通過吸收教師參與園內的課程建設,促使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素質,幫助教師成長,促使其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3、從幼兒的角度來說,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能夠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習慣;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親近社會,尊重和熱愛家鄉、熱愛本土文化的情感;培養幼兒的民族意識,讓幼兒成為有民族文化創新能力的人,從而促進他們富有個性的發展。
4、從推廣的價值來說,我園探索出的選擇、吸收、利用地方資源、民間資源于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具體方式、方法和基本原則,以及各種資源的教育價值在幼兒園中如何實現的途徑和方法,可以為其他農村園提供具有實踐意義的、可操作的經驗。
三、概念界定與支撐性理論
(一)概念界定
建構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兒美術園本課程:是指在充實、完善園本課程的基礎上,以美術領域課程為載體,以地方文化為背景,在遵循幼兒教育的總體要求的同時,對幼兒美術課程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和評價體系等進行修改與調整,讓幼兒在偉人事跡的熏陶下,在古人留下的器物的感染下,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通過有趣的美術活動豐富審美經驗,萌發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塑造良好的心理美德。
(二)理論價值
本研究強調地方教材的開發和民間文化的弘揚,注重環境、內容、材料和形式上的嘗試,將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讓幼兒在地方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的交互作用下探索、創造,激發幼兒對美的向往,培養幼兒創作的樂趣,張揚幼兒的個性,啟迪幼兒的智慧。
四、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優化教育資源、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初步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兒美術課程目標、內容和評價體系。
2、結合顯性的、幼兒可以接受的地方資源,通過欣賞、繪畫、手工等美術教育方式,加深幼兒對地方文化的理解,培養其愛家鄉、愛家鄉歷史文化的情感,促進幼兒身心主動和諧發展。
3、通過幼兒感受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引導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的表現和創作,提高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興趣和能力。
4、幫助教師積淀文化底蘊,提高教師篩選資源、選擇教材、設計方案和指導教學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五、研究的內容與措施
1、在幼兒美術園本課程建構中本地可用地方資源的現狀研究。
要建構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術課程,運用地方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來開展幼兒美術教育,首先要理清本地該方面資源的現狀,因此我們將通過調查、訪問等方式收集可用資源尤其是地方文化資源,承其精華,去其糟粕,整理、轉化成幼兒感興趣的資源手冊,以此作為研究的第一步。
2、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兒美術課程體系研究。
(1)在遵循《綱要》中美術教育目標的原則下,整理、提煉、修改本園課程中的美術教育的目標、評價體系,初步構建運用地方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進行美術教育的目標和評價體系。
(2)內容體系的研究。內容體系是落實教育的具體環節,也是研究的重點所在。我們將根據小中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目標要求和資源狀況,從繪畫、手工、欣賞三個領域設計出適合各年齡段幼兒的活動內容,使之形成循序漸進的內容體系。
3、運用地方資源開展幼兒美術教育的策略研究。
如何將地方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以最有效、最適合的方式引入幼兒美術教育,是本課題難點所在,幼兒美術教育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本課題在實踐引入上的多途徑和多通道,因此,我們將嘗試結合教師特長,以子課題的形式分層進行以下研究:
(1)運用地方資源開展幼兒寫生活動的研究(負責人:顧愛華老師):嘗試以寫生作為幼兒美術教育中技能與創造兩難的突破口,使“美”與“術”得到相對的統一。
(2)運用地方資源開展幼兒手工創意活動的研究(負責人:李艷老師)
(3)運用地方資源開展幼兒繪畫活動的研究(負責人:趙婷婷老師)
(4)運用地方資源開展親子美術活動的研究(負責人:吳長梅老師)
4、生成性研究。
研究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本研究中,我們將嘗試突破以往研究從目標到結果單線研究預設性較強的框框,嘗試生成性研究,鼓勵教師在研究過程中收集、生成出更有價值的研究點和研究內容。
進行調查,另一方面可通過查閱本地歷史資料、歷史文物等形式進行了解。
3、在實施課程方案過程中,主要采用準實驗的研究方法,用統一評價工具對幼兒實驗前后的美術能力進行測試,獲取實驗成果。
4、在實施過程中采用行動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邊實踐邊研究邊修正,確保研究方向正確,措施有效。
六、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4----XX、9) 主要任務:
(1)組織準備,成立課題組。
(2)查閱有關文獻資料,收集情報,撰寫文獻綜述。
(3)申報、立項。
(4)形成“建構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兒美術園本課程的實踐研究方案”。
(5)修改、提煉地方特色美術課程的目標、評價體系。(6)在主課題的引領下選擇、制定子課題方案,開展將地方資源引入美術課程各領域的策略研究。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9----XX、7) 主要任務:全面實施本課題研究方案:
(1)依據目標進行前期測試;
(2)從原生資源、延生資源、再生資源、創生資源四大塊收集、整理并形成美術課程資源手冊;
(3)以小中大各年級為單位,在實踐中建構相應的內容體系;
(4)中期鑒定,聘請專家來園指導。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7----XX、12)主要任務:
(1)后期測試,檢測幼兒美術能力的提升情況;
(2)形成論文集、教學案例集、幼兒作品集等,并進行自我評估;
(3)整理、統計、分析過程資料,撰寫研究報告,邀請專家、教育行政部門、教科研部門進行鑒定、結題。
七、本課題已有的研究基礎:
一、我園自2019年12月被列為鹽城市美術特色幼兒園以來,對幼兒美術【繪畫、手工制作】進行了初步探索與實踐,長期以來我們搜集了大量“民間材料”“民間自作”“民間游戲”等方面的資料,作為美術特色園本教學課程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在此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有了些經驗:一是:教師建立了“玩具、材料就在身邊”的觀念,充分利用我們農村特有的教育資源,為幼兒創設可參與和可操作的內容豐富的教育環境。二是:拓展了幼兒的學習的空間,我們帶孩子走進田野、打谷場、果園、等他們生活的大環境,這其中蘊涵的豐富教育內容,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教育大課堂,他們通過自己的感官去體驗、思考、去探索和學習,實現了孩子對世界的認識促進了能力的發展。三是:充分調動了家長主動參與到搜集、整理、教育的過程中來,促進了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家園形成教育合力。四是:由于用農村的自然材料和廢舊材料代替了城市購買的昂貴的材料,為幼兒園節省了大量的資金。
近幾年我園幼兒參加全國美術大賽“成長足跡”榮獲第六屆金獎、第七、第八屆特金獎,參加“童畫之星”第四屆、第五屆幼兒園集體獲金獎、特金獎,這些都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實踐基礎。
二、我園于2019年承擔了《將禮儀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之中》,該課題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重點課題,于2019年4月成功結題。該課題旨在指導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促進幼兒生動、活潑、全面健康的成長。
八、保障措施
1、我園是江蘇省優質幼兒園,我們十分重視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我園承擔著國家、省、市級多項研究課題,充分調動了園內廣大教師的科研積極性,通過科研實踐的探索和鍛煉,促進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現有部分課題已經結題。
很長時間以來體育保健課成的開展并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也應該接受相應的體育教育。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不僅是針對身心健全的普通大學生也同樣適用于身心上有缺陷的大學生特殊群體。因此,本文即是在對本地區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開展情況的調查基礎上,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利于提高本地區的體育保健課的質量。
1.研究對象
本地區在開設體育保健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幾所高校,本課題擬以它們為基本研究對象,共計21所。
2.研究方法
2.1文獻法:過上網調查、收集、分析已有資料,并查閱了本地區21所高校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對以上資料進行研究整理,得出結論。
2.2訪談法:過對教育部門、學校、以及教師進行訪談,對本地區各高校體育保健課的開展情況、師資情況、學生的身體情況以及教材內容設置和評價情況進行了相應調查,并對所得的資料進行了統計整理。
2.3邏輯分析法:據以上兩種方法所得到的結果,對本地區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的開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改進措施。
3.研究結果和分析
3.1 學生狀況調查
隨機抽取了本地區高校的7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分為學生的健康狀況和學生選修體育保健課的目的兩大部分,如表1,2所示。
3.1.1學生健康狀況調查
分析表1可以發現,因為身體狀況不佳(亞健康)而需要進行體育保健課學習的學生有31名,占調查學生總數的44.29%;因為呼吸系統疾病、骨關節疾病、代謝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疾病等身體因素而需要進行體育保健課學習的學生共有25名,占調查學生總數的35.71%;而因為運動禁忌癥需要進行體育保健課學習的學生有4名,占調查學生總數的5.71%;因為心理疾病需要進行體育保健課學習的學生有3名,占調查學生總數的4.29%;最后則是因為其他原因需要進行體育保健課學習的學生有7名,占調查學生總數的10%。
3.1.2學生學習目的調查
通過分析表2可知,希望通過體育保健課的學習而獲得科學鍛煉的能力的學生最多,有24人,達到了調查學生總數的34.29%;希望通過學習體育保健課學習相關的保健技術的學生有7人,達到了調查學生總數的10%;希望通過體育保健課的學習培養自己的鍛煉習慣的學生有13名,達到了調查學生總數的18.57%;希望通過體育保健課的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處方,獲得健康知識,促進身體健康的學生有9名,占受調查學生的12.86%;希望擴展交際范圍而進行體育保健課學習的學生也占到了17.14%,反映了他們希望參加社交的愿望;當然只是希望自己的體育科成績能夠合格的學生也有5名,占總數的7.14%,這些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有投機和消極怠工心理,應該引起重視。
3.2課程設置調查
從本地區普通高校的體育保健課的課程設置情況來看,大部分高校的體育保健課教學上課時間都采用學的的方式,即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及教學形式上都是相同的,占到了調查學校總數的76.19%;進行分組教學的學校(即根據學生大致情況,分為若干組,分別教學不同內容)只有5所,僅占調查學校總數的23.81%;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采取不同教法和內容進行個體教學和將學、分組教學和個體教學相結合的學校一所也沒有,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根據上表可以發現,本地區高校都對運動考核極為重視,占全體學校的100%,而對體育保健課的理論知識并沒有引起相關的重視,在運動技術考核方面也只是進行簡單技術考核,而對體育意識和學習態度方面存在集中的冷漠性,并沒有將這作為考核的指標。
4.對策研究
4.1 及時進行思想的更新:作為教育的主管部門和學校應該對體育保健課程的建設引起相應的重視,對高校體育保健課的開展應該大力扶持,加大對教學使用的器材設備和教學場所的投入,加大對專項體育保健課程教師的培養和引進,加大對體育保健課程資金的投入。
4.2 重視教學內容的建設:加強對體育保健課程的內容建設,與實踐相結合,以理論為主體,在內容上要強調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包容性以及實用性,重點培養學生“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意識。
4.3加強體育保健課師資隊伍建設:首先,高校應該對現有的體育保健教師進行重點培養,組織他們參加相關培訓,深入學習體育保健課相關知識,提高現有體育保健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其次,加大對體育保健課專項教師的引進,配備專門的教師有助于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專門教學,針對性更強,更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學院體育部)
2002年8月教育部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高校要“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以及要“因時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1]。由此,在體育課程及教學改革中不同的學者根據實際教學需要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建設性的建議,如學者劉成[2]首次提出體質弱勢群體的概念,學者周二三[3]對概念做出了明確的界定等;包曉法[4]、杜治華[5]等學者從體育課程資源的角度進行了不同層面的研究,指出設立體育保健課程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目前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研究領域。而隨著社會對健康及大學生體質問題的高度關注,本文針對高校體質弱勢群體開展的體育保健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進行探究,旨在為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高校體育保健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必要性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并結合相關研究成果,筆者認為體育保健課程資源是指可能進入到體育保健課程活動,并有利于體育保健課程目標達成的各種因素。高校體育保健課程資源亦可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2大類[6]。素材性資源主要包括體育與健康知識、鍛煉方法與手段、教學組織與教法、課程目標、情感目標與價值觀等5方面;條件性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時間資源、空間資源doi:10.16104/j.issn.1673-1891.2017.01.034高校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劉曉莉(亳州學院體育系,安徽亳州236800)摘要:高校體質弱勢群體是特殊群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身體部分異常和病、殘、弱及體質不及格且體重指數和體育器材用品資源等5方面。高校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開發,實質上就是要根據課程目標進行探索和創造一切有可能進入到體育保健課程建設的各種因素;而對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利用則是要充分挖掘被開發出來的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教育教學價值。因此,對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利于豐富體育課程理論體系的構建,完善體育保健課程體系,提高學生體育教育質量,節約體育經費投入,對促進體育保健課程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培養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健康促進理念并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教育價值。
2高校體育保健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存在問題
2.1體育保健課程資源觀念淡薄體育保健課程資源觀是對保健課程資源所持有的態度和看法,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起著導向、維持和監督的作用,同時還決定著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效果。目前高校體育保健課程資源開發的實施過程中,體育教師由于受到傳統體育課程教材權威性觀念的影響,認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就是教材,從而限制了教師對教材內容開發利用的創造性以及教學實踐的針對性;其次,當前的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要求體育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體育保健課程觀,在“三基”指導要求下,更加注重培養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育保健課堂適應性、正確的健康促進理念和有效的健身方式方法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2.2體育保健教師專業成長緩慢自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1]要求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及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已近14個年頭,整體實施現狀令人擔憂。究其原因,一是相關部門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引導、規范和監督具體的實施情況;二是沒有對以康復、保健為主的課程教師進行專業化培訓,導致部分高校沒有相應的專業教師任課;三是配套的以保健、康復為主的教材及輔助教材空缺或是不足,導致相關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依可循。目前體育保健課程的任課教師一般由保健學專業、康復學專業或是一般體育教師擔任,這部分教師雖然能夠擔任常規的課堂教學,但是對課程的理解和貫徹力度存在一定的困難,對于進一步提高或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空間及能力顯得力不從心,出現精力不足或懈怠現象。因此,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迫切需要專業教師的快速成長,以便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能夠根據學生的體質健康實際,在構建自身專業化水平及課程資源有效利用的基礎上,構建體育保健課程教材框架,完善教材內容,滿足學生健康需求,實現教師教學的專業化和學生健康促進的現代化。2.3體育保健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實效差目前,體育教師在體質弱勢群體體育課程教材的選用方面多以《大學體育與健康》為主,或兼顧體育保健或體育康復課程內容,較少有針對體質弱勢群體的健康需求及學校情況進行編制或研發的《體育保健課程》校本教材。這就為高校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開發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空間。但同時,由于教師的非專業化以及監督管理力度的松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課程資源的盲目開發,如側重于對體育設施、信息和課內資源的開發利用,忽視素材性與條件性資源間的相互轉化。另一方面,意識淡薄導致大量被開發的課程資源不能夠及時利用,形成了有價值的體育保健課程資源閑置和湮沒。因此,高校應積極組織相關的專業教師,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并結合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健康狀況及體育運動需求研發或編制校本教材,切實做到體育保健課程資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2.4課程資源優化配置有待提高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其豐富程度,決定著體育保健課程目標實現的廣度和深度。而其資源的優化配置實質就是利用開發出來的體育保健課程資源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效益,并促進與提升體育保健課程教學的質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校大學生。目前,體育課程資源的建設與優化問題尚處于探索階段,在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方面存在問題較多,尚需要進行長時期的探索與提高。同時,制定并研發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開發評價體系是提高課程資源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的核心。
3高校體育保健課程資源開發的原則
3.1以體質弱勢群體學生身體健康實際為本的原則高校體育保健課程主要是針對病、殘、弱等學生群體進行的體育保健康復課程,因此針對以該部分群體學生為教學對象的課程資源開發,必須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體質狀況,再以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為目標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合理利用,如針對患有疾病且不適合劇烈運動的學生,可以選用健身走、遠足、郊游等學生喜歡且又不引起學生健康隱患的運動項目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再根據學生的具體體質狀況及對健康的需求,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和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保證學生既能夠參與到健身康復活動中,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體質健康水平。3.2有效促進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健康針對性原則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育保健康復教學,主要采用分層教學或是針對不同學生個體設置運動健身處方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生的教學設計是多樣化、多層次的,但其宗旨一定是符合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并旨在促進學生的健康水平。因此,在擇取課程資源及教學內容時,要突出不同個體學生的體質現狀和健康需求,實現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最優化和高利用率。3.3因地制宜原則不同高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區域文化背景及傳統體育養生特色不同,要求各高校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的情況下,體現區域特色、地方特色和傳統養生特色。不同的高校要根據本校所處的環境背景及師資力量、場館設施等條件,有選擇地引入并優化到體育保健課程教學中。比如身處“武術之鄉”的亳州學院,就可以重點借助亳州的體育養生文化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如傳統華佗五禽戲、晰楊掌、六合八法拳等民俗特色項目的開發利用,不僅有效促進傳統地方高校的文化發展與傳承,還能夠有效優化和促進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體質健康水平。3.4經濟實用性原則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可以節約體育教學經費,還可以更大程度上促進教師的教學實效,因此在實際的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尤其是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開發,一定要注意經濟實用性原則。經濟實用的體育課程資源,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生活用品進行科學健身及有效促進體質健康水平。因此,簡單實用的體育保健課程資源,不僅可以節約資源開發成本,降低教學器材消費,還可以更大程度上促進學生課余健身的興趣和積極性。
4高校體育保健課程資源開發途徑
4.1教材內容資源的開發體育保健課程教材內容的開發主要體現在對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改造、新興運動項目的引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引用等方面。在對傳統體育項目的改造方面主要體現在對運動項目的簡化,包括簡化規則、技術動作、戰術等方式,重點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團隊意識的提高、適應能力的發展等方面;對于有氧性的走跑類項目,比如快走、健身跑等,重在培養學生健身的熱情、意志品質的提高等方面。在新興運動項目的引進方面,主要根據學生的體質現狀進行選擇,比如定向運動、瑜伽、拓展訓練、健身舞等方面資源的開發。而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根據當地的民俗特色進行開發,比如亳州武術之鄉的拳術等。4.2人力資源的開發體育保健課程的人力資源是直接促進課程資源建設和影響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對于高校體育保健課程的人力資源開發至關重要。高校體育保健課程的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主要體現在對體育教師或是專業教師資源的開發、學校領導資源的開發、地方特色體育傳承人、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相關人員的資源開發與利用。比如,對體育教師資源的開發,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教學及資源開發的積極性,并對實際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相對了解,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使用,節省了教師針對教學資源利用的培訓時間,縮短了針對教學資源的熟識度,方便了教學,更好地促進了教學實效。地方特色體育傳承人資源的開發,可采用外聘的形式,指導高校體育保健課程教學,同時還可選派優秀教師進行交流學習等。4.3信息資源的開發體育課程信息資源的開發,旨在利用網絡傳媒的快捷實效性特點,及時了解體育保健、養生、體質健康促進等方面的最新消息,以及生動直觀的視頻資源進行課程資源的吸收和相關教學內容的更新引進,比如央視開展的健身舞起來、養生堂等欄目,不僅對大眾健身進行了普及,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有選擇地選取相關內容進行體育保健課程的教學,恰到好處地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實現體育保健教學的實效化。4.4體育設施資源的開發體育設施是體育課堂教學的物質保證,因此,對于體育設施資源的開發利用,是體育保健課程教學的前提條件。高校可以依附體育專業建設的體育場館、實驗實訓室、康復保健室、體質測試室等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教學。比如針對體育保健專業學生開設的體育保健實驗實訓室、體育康復實驗實訓室、運動康復實驗實訓室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可根據不同學生的體質現狀及教學層次,有選擇地進行使用,既保證了體育場館、實驗實訓室的使用率,還在更大程度上促進了體質弱勢學生的體質健康。同時,還可以依附學校校醫院的保健康復器材進行針對性教學,校外健身俱樂部以及醫院保健康復部門的校企合作等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4.5自然資源的開發校外的自然環境是最直接最經濟的體育保健課程的綠色資源,因此在校內教學環境受限的情況下,可以利用自然資源進行教學。比如利用空氣和陽光進行慢跑、有氧健身操、日光浴等有氧運動;利用季節變化進行水上或是冰雪運動;利用野外環境進行定向、越野等適應自然環境的教學等。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新環境的適應性,還可以更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健康水平。
5結語
高校針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開設的體育保健課程及其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屬于新課程改革領域中的新篇章,其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尚需要深入細致的研討。就目前的發展現狀,還需在加強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篩選,研發并編制體育保健課程教材;強化校外課程資源開發,避免資源的閑置和荒廢;課程建設要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強調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體育保健課程資源的內生性;構建體育保健課程資源評價體系,體現課程資源設置的最優化等方面進行完善。
作者:劉曉莉 單位:亳州學院體育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EB/OL].(2002-08-06)[2016-11-18].http///20021227/3074984.shtml.
[2]劉成,李秀華.體質弱勢群體與體育教學改革[J].體育學刊,2005,5(12):72-74.
[3]周二三,劉成,李秀華.體質弱勢群體的理論構建[J].體育學刊,2008,7(15):47-49.
[4]包曉法,葉獻丹.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評價體系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2005,25(6):100-102.
[5]杜治華.普通高校體育課程開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6):92-94.
[6]范兆雄.課程資源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7]張偉東,龔勛.黑龍江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23(3):100-101.
1前言
1.1研究意義和目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來多,在受教育方面也越來越平等,根據教育部2002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高校進一步擴招是對一些有先天性疾病的學生同樣享受著和正常人一樣的對待,“體育保健課,系為個別身體異常和病、弱學生開設的必修課或選修課,應有針對性地組織康復、保健教學”。
在學校這個大家庭殊群體是其中的一部分,享有和正常群體一樣的權力。《學體育工作條例》第一章第五條規定:“學校體育應當面向全體學生。”這就從法律層面上保護了每個人受高等教育的權力。
2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湖北科技學院特殊群體學生36名,其中男生15名,女生21名作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湖北科技學院圖書館查詢相關文件檢索相關學術期刊等大量文獻資料,經細致分析研究,得出相關結論,為本課題的結果與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
2.2.2訪談法
通過訪談的形式對湖北科技學院的學生及相關體育教師進行訪問咨詢,對特殊群體學生體育保健課現狀的問題積極向各位老師請教,并做好詳細的筆記,將整理的結果整理分析。
2.2.3數理統計法
將整理的數據輸入SPSS15.0中進行統計性分析。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文獻綜述
李金龍,敖德秀,劉宜德等學者所寫的文章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哪個時期對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少,而且基本都是在特殊群體體育保健課程設置最初步的探討上面,而且在健身與康復的研究上面比較弱。
劉永峰在《高校保健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一文中提出,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以達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將進行不斷的探索。形成一套以運動處方為輔,醫療保健,體育療法為主的主的教學模式。對于體育弱勢群體在體育教學方面的相關因素及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汪流,陳海燕
3.2湖北科技學院體育保健課程開展現狀分析
3.2.1特殊群體學生情況分析
據訪問與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得知湖北科技學院特殊學生群體主要包括殘疾者,傷者,病者和體質虛弱者這四類。根據調查可以得出殘疾者3人占總人數的8.3%,傷者16人占總人數44.5%,疾病者8人占總人數的22.2%,體制虛弱者占總人數的25%。
3.2.2教學內容與方法
湖北科技學院體育課程部的課程設置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是幫助這些特殊人群學習體育知識和掌握力所能及的體育技能,幫助他們學會在傷病期間或者殘疾時如何進行身體鍛煉,掌握相關的體育理論知識,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體育生活方式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根據表2可以看出體育保健課程設置中有球類,健身養生氣功類,小游戲類;以及體育保健理論課四類。其中球類有籃球投籃、足球傳接球、兵乓球;健身養生氣功類有健身走、太極拳、養生氣功;小游戲類有各種體育游戲。
3.2.3成績考核與評定
從表(3)看,也就是說在考核評價標準方面平時作業所占比例最高為40%,其余三項:出勤率、上課狀態、學習態度都只占20%.說明老師都是以學生平時上課的狀態來考核學生是否能夠及格,這一方面不會給這些學生帶來考試所要面臨的壓力,也可以保證學生的上課精神狀態,提高上課積極性。
3.3影響湖北科技學院開展體育保健課程的因素分析
3.3.1特殊群體學生對健康觀念的認知
通過對這些特殊群體的學生進行走訪調查,經過整理筆記了解到這些學生對健康觀念的認知,總結為:意識決定行為,特殊群體對身體健康獲取的途徑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會合理的利用體育鍛煉并且充分認可體育鍛煉對健康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學校對特殊群體開設體育保健課程。
3.3.2開設條件
體育課的開展,必然少不了場地器材和師資力量。場地器材在體育保健課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表3可以看出湖北科技學院運動場地的類型和數量,其中籃球場16片,足球場和田徑場各兩片,網球場12片加上羽毛球場16片以及綜合器材室一個。這些都是室外活動的運動場地,大部分的特殊群體都是想去或是愿意參加戶外運動的,但是由于場地的限制加上心理上的壓力,不愿意和別人一起鍛煉或是在同一片場地上運動,這些就無形的扼殺了他們對運動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