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6: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國際形勢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冷戰結束后,啟動這一進程又看到了新的發展希望。發生在前南斯拉夫和盧旺達令人發指的事件,使國際社會確信:開展國際刑事審判的時機已經成熟。前南國際刑事法庭和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的成立為建立一個常設國際刑事法院這一宏偉目標奠定了基礎。1998年的夏天,來自160多個國家及250多個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聚會羅馬,商討關于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有關內容。1998年7月17日羅馬會議表決通過了該規約,其中120票贊成,7票反對,21票棄權。
令人驚喜的是,締約國的總數很快就達到了《羅馬規約》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的60個國家批準的規定。在該規約表決通過后的第四個年頭,也就是2002年7月1日它正式生效了。由此,國際刑事法院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國際機構。到今天為止,《羅馬規約》一共有103個締約國。
二、國際刑事法院的機構設置
國際刑事法院主要由四大部門組成:院長會議、分庭、檢察官辦公室和書記官處。我所在的分庭是最主要的部門,包括預審庭、審判庭和上訴庭,由18位庭審法官組成。第二個部門是負責管理國際刑事法院行政事務的院長會議,由院長、第一、第二副院長三位法官組成。第三個部門是檢察官辦公室,主要負責對本法院管轄權范圍內的犯罪進行調查和。書記官處則負責非司法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服務。
三、國際刑事法院行使的司法管轄權
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限定在整個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最嚴重的犯罪:滅絕種族罪、反人類罪及戰爭罪。這些罪行在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中都有明確的定義。國際刑事法院現行的管轄權只涉及規約生效后實施的有關犯罪。因此,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不具有追溯力。罪行發生地或犯罪被告人的國籍國是締約國,國際刑事法院就可以行使管轄權。聯合國安理會根據《聯合國》第七章行事,也可以向法院提交案件。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安理會根據第七章行事具有強制性質,即使犯罪發生地國或被告人國籍國都不是締約國,法院也可以行使管轄權。
檢察官可以根據締約國或安理會提交的案件情勢來啟動案件調查。至今為止,檢察官辦公室已經收到了三份締約國提交的案件,涉及到幾個非洲國家。實踐證明,國際刑事法院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經成為了一個發揮作用的、有效的國際機構。
四、國際刑事法院的獨立性
排除政治因素干擾,維護司法獨立,這對任何一個法院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法官獨立審判的前提下,司法部門才能正常地行使其職權,司法部門管轄下的其他政府部門才能公正地運作。1985年聯合國大會簽署的《關于司法機關獨立的基本原則》對此就作出了相關規定。《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歐洲人權公約》等國際人權公約規定了嫌疑犯有權由一個獨立的法庭受審。而且司法機關也只有以保持其獨立性來贏得社會對它的尊重。
司法獨立對于國際刑事法院和國內法院同等重要,但國際刑事法院的獨立性似乎面臨著比國內法院更嚴峻的挑戰。國際刑事法院有權行使管轄權的犯罪通常都是有國家支持的大規模犯罪。這些犯罪將會隨著武裝沖突的爆發而不斷升級,并帶有極高的政治風險。從以往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判經驗來看,被帶到國際刑事法院受審的嫌疑犯極有可能是國家前內閣領導。由此看來,國際刑事法院運作于一個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中。因此,抵御政治壓力,尋求司法獨立對于國際刑事法院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不得不問,國際刑事法院能否抵御政治壓力而完整獨立地進行司法審判呢?回答是肯定的,因為《羅馬規約》為我們提供了健全的機制來充分保護法院的獨立性,并提供了使它排除政治干擾的安全措施。
五、國際刑事法院調查取證和選擇案件的獨立性
當涉及到檢察官辦公室選擇調查對象以及之后的審判案件時,國際刑事法院作為一個組織機構,它的獨立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羅馬規約》規定了相關機制來確保國際刑事法院以及它的檢察官不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正如之前提到的,國際刑事法院的締約國以及聯合國安理會有權向國際刑事法院提交顯示一項或多項犯罪發生的情勢。這樣看來,國際刑事法院勢必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因為不論是締約國還是安理會,很有可能會出于政治目的的考慮而向國際刑事法院提交。這種擔憂并不是沒有根據的。但是,檢察官在接到提交情勢時并不是馬上對其展開調查。相反,檢察官要分析資料,認定是否存在調查的合理根據。只有在檢察官認定確實存在調查的合理依據,才會對該情勢啟動調查。其中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由締約國或安理會向檢察官提交的僅僅是“情勢”,也就是定義為暫時的、地區性的,包含人口因素在內的一種沖突,而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嫌疑犯的具體案件。因此,提交的情勢不能指向某個特定的個人。之后由檢察官來決定誰是嫌疑犯,誰該被審判。
如果是出于政治目的,締約國或安理會都沒有將那些明顯需要得到國際刑事法院關注的情勢提交上來,這又該怎么處理呢?在《羅馬規約》的談判過程中,就曾對此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些國家認為,檢察官只能在接到國家或安理會的指控或提交的情勢后才可以開始或進行調查,否則有可能會給法院帶來負面的政治影響。因為,如果締約國或安理會不希望對該提交進行調查,那么檢察官的調查工作將會受到來自這些國家或安理會的阻撓。
一、國際刑事法院的歷史
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國際刑事法院的提議可以追溯到二戰后對軸心國的主要戰犯進行審判的那段時期。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向人們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為了避免滅絕種族罪、反人類罪和戰爭罪再次發生,我們有責任將這些罪犯繩之于法。20世紀50年代,聯合國在其框架內起草了一份關于國際刑事法院的規約,以及一部關于反人類戰爭罪的法典,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但非常遺憾的是,冷戰的開始將這一進程帶入了暫時的停滯。
冷戰結束后,啟動這一進程又看到了新的發展希望。發生在前南斯拉夫和盧旺達令人發指的事件,使國際社會確信:開展國際刑事審判的時機已經成熟。前南國際刑事法庭和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的成立為建立一個常設國際刑事法院這一宏偉目標奠定了基礎。1998年的夏天,來自160多個國家及250多個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聚會羅馬,商討關于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有關內容。1998年7月17日羅馬會議表決通過了該規約,其中120票贊成,7票反對,21票棄權。
令人驚喜的是,締約國的總數很快就達到了《羅馬規約》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的60個國家批準的規定。在該規約表決通過后的第四個年頭,也就是2002年7月1日它正式生效了。由此,國際刑事法院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國際機構。到今天為止,《羅馬規約》一共有103個締約國。
二、國際刑事法院的機構設置
國際刑事法院主要由四大部門組成:院長會議、分庭、檢察官辦公室和書記官處。我所在的分庭是最主要的部門,包括預審庭、審判庭和上訴庭,由18位庭審法官組成。第二個部門是負責管理國際刑事法院行政事務的院長會議,由院長、第一、第二副院長三位法官組成。第三個部門是檢察官辦公室,主要負責對本法院管轄權范圍內的犯罪進行調查和。書記官處則負責非司法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服務。
三、國際刑事法院行使的司法管轄權
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限定在整個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最嚴重的犯罪:滅絕種族罪、反人類罪及戰爭罪。這些罪行在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中都有明確的定義。國際刑事法院現行的管轄權只涉及規約生效后實施的有關犯罪。因此,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不具有追溯力。罪行發生地或犯罪被告人的國籍國是締約國,國際刑事法院就可以行使管轄權。聯合國安理會根據《聯合國》第七章行事,也可以向法院提交案件。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安理會根據第七章行事具有強制性質,即使犯罪發生地國或被告人國籍國都不是締約國,法院也可以行使管轄權。
檢察官可以根據締約國或安理會提交的案件情勢來啟動案件調查。至今為止,檢察官辦公室已經收到了三份締約國提交的案件,涉及到幾個非洲國家。實踐證明,國際刑事法院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經成為了一個發揮作用的、有效的國際機構。
四、國際刑事法院的獨立性
排除政治因素干擾,維護司法獨立,這對任何一個法院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法官獨立審判的前提下,司法部門才能正常地行使其職權,司法部門管轄下的其他政府部門才能公正地運作。1985年聯合國大會簽署的《關于司法機關獨立的基本原則》對此就作出了相關規定。《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歐洲人權公約》等國際人權公約規定了嫌疑犯有權由一個獨立的法庭受審。而且司法機關也只有以保持其獨立性來贏得社會對它的尊重。
司法獨立對于國際刑事法院和國內法院同等重要,但國際刑事法院的獨立性似乎面臨著比國內法院更嚴峻的挑戰。國際刑事法院有權行使管轄權的犯罪通常都是有國家支持的大規模犯罪。這些犯罪將會隨著武裝沖突的爆發而不斷升級,并帶有極高的政治風險。從以往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判經驗來看,被帶到國際刑事法院受審的嫌疑犯極有可能是國家前內閣領導。由此看來,國際刑事法院運作于一個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中。因此,抵御政治壓力,尋求司法獨立對于國際刑事法院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不得不問,國際刑事法院能否抵御政治壓力而完整獨立地進行司法審判呢?回答是肯定的,因為《羅馬規約》為我們提供了健全的機制來充分保護法院的獨立性,并提供了使它排除政治干擾的安全措施。
五、國際刑事法院調查取證和選擇案件的獨立性
當涉及到檢察官辦公室選擇調查對象以及之后的審判案件時,國際刑事法院作為一個組織機構,它的獨立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羅馬規約》規定了相關機制來確保國際刑事法院以及它的檢察官不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正如之前提到的,國際刑事法院的締約國以及聯合國安理會有權向國際刑事法院提交顯示一項或多項犯罪發生的情勢。這樣看來,國際刑事法院勢必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因為不論是締約國還是安理會,很有可能會出于政治目的的考慮而向國際刑事法院提交。這種擔憂并不是沒有根據的。但是,檢察官在接到提交情勢時并不是馬上對其展開調查。相反,檢察官要分析資料,認定是否存在調查的合理根據。只有在檢察官認定確實存在調查的合理依據,才會對該情勢啟動調查。其中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由締約國或安理會向檢察官提交的僅僅是“情勢”,也就是定義為暫時的、地區性的,包含人口因素在內的一種沖突,而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嫌疑犯的具體案件。因此,提交的情勢不能指向某個特定的個人。之后由檢察官來決定誰是嫌疑犯,誰該被審判。
如果是出于政治目的,締約國或安理會都沒有將那些明顯需要得到國際刑事法院關注的情勢提交上來,這又該怎么處理呢?在《羅馬規約》的談判過程中,就曾對此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些國家認為,檢察官只能在接到國家或安理會的指控或提交的情勢后才可以開始或進行調查,否則有可能會給法院帶來負面的政治影響。因為,如果締約國或安理會不希望對該提交進行調查,那么檢察官的調查工作將會受到來自這些國家或安理會的阻撓。
令人慶幸的是,我們最終并沒有采取上述方案,而是規定:不需要任何國家的指控或安理會的提交,只要檢察官認定有合理的調查依據就可以自行開始或進行調查。這樣一來,檢察官就可以不受政治因素的干擾獨立地開展工作。需要指出的是,《羅馬規約》還對檢察官的情勢調查權作了限制規定:檢察官只有在獲得預審庭的授權后才可以進行調查。由此三位法官將會仔細地審核檢察官辦公室的決定以避免其不合理性或避免出于政治考慮而作的決定。
需要特別提到一個在適用《羅馬規約》時出現的例子,以此表明政治實體可以對檢察官的調查產生直接的影響:根據規約第十六條的規定,聯合國安理會可以在聯合國的第七章的規定下行事,要求檢察官在一定時間內(最長可達十二個月)停止調查工作。設立這個條款是考慮到國際刑事法院在一定時期展開的調查有可能會對聯合國安理會在該地區建立和平局勢造成不利影響。當然,一旦形勢有所改變,檢察官的調查還將繼續進行。某些時候,人們更愿意通過政治途徑來解決戰爭沖突,而不是將其交給法庭受審。因此,延緩調查的規定不會導致負面的政治影響,而是對上述事實的妥協。
六、國際刑事法院的財政獨立
人們往往忽視了另一個涉及到國際刑事法院獨立性的問題——法院的財務狀況。對于任何一個司法機構,它的財政開支和來源對于它的獨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可以通過減少對司法機構的財政分配來達到對其施加影響的目的。試想,沒有資金支持,那么調查和審判又從何而談呢?資金不足的確給國際刑事審判工作帶來了很大了困難。
《羅馬規約》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是:各規約締約國必須向法院交納一定的費用為其財政預算提供資金。法院借鑒聯合國的資金估算方式對締約國上交的費用進行估算。這種透明的、預先制定的財政體系可以排除其政治影響。法院每年都會提交一個財政預算報告,該報告經預算和財務委員會討論,最終由締約國大會通過,整個過程是透明公開的。
國際刑事法院獨立性所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就是締約國對法院的自愿捐助問題。能否通過對法院的捐助來對其施加影響?締約國對這一點已經留意,并且在2002年通過了一個決議,要求那些愿意提供自愿捐助的締約國作出聲明,表明他們不是出于影響法院的獨立性的目的對其捐助。書記官員負責確認,接受任何自愿捐助都不會影響法院的獨立性。如果對捐助目的有任何懷疑,法院即拒絕接受資助。書記官員還負責在締約國大會上報告所有的自愿捐助資金來源,不論法院是否已經接受。由此我們才能夠保證法院財政的透明度,從而排除任何不利的政治干擾。
同時,國際刑事法院的信托基金也給法院的獨立性帶來了挑戰。根據《羅馬規約》的規定,信托基金可以向法院管轄范圍內的犯罪受害人及其家屬提供援助。一旦對被指控方定罪,審判庭將要求向該案件中的受害者支付賠償。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該基金也可以用來支付賠償審判案件之外的受害者。該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于締約國或其他組織的自愿捐助。為了免受政治影響,該信托基金的規章中規定當締約國向基金提供捐助時,不得指定款項的用途,不論是出于任何特殊的目的或是針對某個特殊的受害者。
七、法官的獨立性
毫無疑問,審判的獨立性是最重要的。只有當法官可以進行獨立審判時,國際刑事法院作為一個整體才能體現出它的真正獨立性。
對于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判獨立性有多個方面需要討論。首先是法官選舉和任期的法律規定。國際刑事法院的法官是通過締約國大會選舉產生的,每個締約國擁有一票。競選者必須在選舉前提交個人申請,這樣締約國才有時間認真審核每個競選者的資歷和條件。競選成功需要得到締約國大會三分之二多數票的支持。由此,法官們將不再是代表他們自己的政府,而是要得到整個國際社會的支持和信任。
通過選舉任命的法官任期九年。從原則上說,一旦當選,就不存在再次參加選舉的可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法院的獨立性。法官在任職期間是全職工作,不能在法院以外的機構任職。法官的工資由締約國大會決定,并且在其任職期間不得削減。這有效地避免了因財政壓力給法官帶來的不利影響。總而言之,《羅馬規約》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手段來保護法院審判的獨立性,同時與之前提到的聯合國基本原則充分一致。
國際刑事法院的法官們在工作中一直堅持獨立性的原則。國際刑事法院的建立被認為是近代國際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歷程。國際社會對它寄予高度的期望,希望它能夠為飽受沖突之苦的國家建立法治以及持續的和平而作出貢獻。非常值得欣慰的是,各國政府、國際性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對法院的每一步發展都報以極大的關注。但是法院及其法官都不能留下這樣的印象,就是他們要被外部的輿論所影響。如果國際刑事法院讓步于外界的任何壓力或者只是有這樣的印象,都不利于法院今后的工作。法院在未來采取的一些措施可能并不總是受到大眾的歡迎,但最終不是出于短期的政治考慮來評判法院,而是以它的工作質量來評判。
冷戰結束后,啟動這一進程又看到了新的發展希望。發生在前南斯拉夫和盧旺達令人發指的事件,使國際社會確信:開展國際刑事審判的時機已經成熟。前南國際刑事法庭和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的成立為建立一個常設國際刑事法院這一宏偉目標奠定了基礎。1998年的夏天,來自160多個國家及250多個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聚會羅馬,商討關于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有關內容。1998年7月17日羅馬會議表決通過了該規約,其中120票贊成,7票反對,21票棄權。
令人驚喜的是,締約國的總數很快就達到了《羅馬規約》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的60個國家批準的規定。在該規約表決通過后的第四個年頭,也就是2002年7月1日它正式生效了。由此,國際刑事法院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國際機構。到今天為止,《羅馬規約》一共有103個締約國。
二、國際刑事法院的機構設置
國際刑事法院主要由四大部門組成:院長會議、分庭、檢察官辦公室和書記官處。我所在的分庭是最主要的部門,包括預審庭、審判庭和上訴庭,由18位庭審法官組成。第二個部門是負責管理國際刑事法院行政事務的院長會議,由院長、第一、第二副院長三位法官組成。第三個部門是檢察官辦公室,主要負責對本法院管轄權范圍內的犯罪進行調查和。書記官處則負責非司法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服務。
三、國際刑事法院行使的司法管轄權
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限定在整個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最嚴重的犯罪:滅絕種族罪、反人類罪及戰爭罪。這些罪行在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中都有明確的定義。國際刑事法院現行的管轄權只涉及規約生效后實施的有關犯罪。因此,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不具有追溯力。罪行發生地或犯罪被告人的國籍國是締約國,國際刑事法院就可以行使管轄權。聯合國安理會根據《聯合國》第七章行事,也可以向法院提交案件。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安理會根據第七章行事具有強制性質,即使犯罪發生地國或被告人國籍國都不是締約國,法院也可以行使管轄權。
檢察官可以根據締約國或安理會提交的案件情勢來啟動案件調查。至今為止,檢察官辦公室已經收到了三份締約國提交的案件,涉及到幾個非洲國家。實踐證明,國際刑事法院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經成為了一個發揮作用的、有效的國際機構。
四、國際刑事法院的獨立性
排除政治因素干擾,維護司法獨立,這對任何一個法院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法官獨立審判的前提下,司法部門才能正常地行使其職權,司法部門管轄下的其他政府部門才能公正地運作。1985年聯合國大會簽署的《關于司法機關獨立的基本原則》對此就作出了相關規定。《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歐洲人權公約》等國際人權公約規定了嫌疑犯有權由一個獨立的法庭受審。而且司法機關也只有以保持其獨立性來贏得社會對它的尊重。
司法獨立對于國際刑事法院和國內法院同等重要,但國際刑事法院的獨立性似乎面臨著比國內法院更嚴峻的挑戰。國際刑事法院有權行使管轄權的犯罪通常都是有國家支持的大規模犯罪。這些犯罪將會隨著武裝沖突的爆發而不斷升級,并帶有極高的政治風險。從以往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判經驗來看,被帶到國際刑事法院受審的嫌疑犯極有可能是國家前內閣領導。由此看來,國際刑事法院運作于一個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中。因此,抵御政治壓力,尋求司法獨立對于國際刑事法院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不得不問,國際刑事法院能否抵御政治壓力而完整獨立地進行司法審判呢?回答是肯定的,因為《羅馬規約》為我們提供了健全的機制來充分保護法院的獨立性,并提供了使它排除政治干擾的安全措施。
五、國際刑事法院調查取證和選擇案件的獨立性
當涉及到檢察官辦公室選擇調查對象以及之后的審判案件時,國際刑事法院作為一個組織機構,它的獨立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羅馬規約》規定了相關機制來確保國際刑事法院以及它的檢察官不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正如之前提到的,國際刑事法院的締約國以及聯合國安理會有權向國際刑事法院提交顯示一項或多項犯罪發生的情勢。這樣看來,國際刑事法院勢必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因為不論是締約國還是安理會,很有可能會出于政治目的的考慮而向國際刑事法院提交。這種擔憂并不是沒有根據的。但是,檢察官在接到提交情勢時并不是馬上對其展開調查。相反,檢察官要分析資料,認定是否存在調查的合理根據。只有在檢察官認定確實存在調查的合理依據,才會對該情勢啟動調查。其中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由締約國或安理會向檢察官提交的僅僅是“情勢”,也就是定義為暫時的、地區性的,包含人口因素在內的一種沖突,而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嫌疑犯的具體案件。因此,提交的情勢不能指向某個特定的個人。之后由檢察官來決定誰是嫌疑犯,誰該被審判。
如果是出于政治目的,締約國或安理會都沒有將那些明顯需要得到國際刑事法院關注的情勢提交上來,這又該怎么處理呢?在《羅馬規約》的談判過程中,就曾對此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些國家認為,檢察官只能在接到國家或安理會的指控或提交的情勢后才可以開始或進行調查,否則有可能會給法院帶來負面的政治影響。因為,如果締約國或安理會不希望對該提交進行調查,那么檢察官的調查工作將會受到來自這些國家或安理會的阻撓。令人慶幸的是,我們最終并沒有采取上述方案,而是規定:不需要任何國家的指控或安理會的提交,只要檢察官認定有合理的調查依據就可以自行開始或進行調查。這樣一來,檢察官就可以不受政治因素的干擾獨立地開展工作。需要指出的是,《羅馬規約》還對檢察官的情勢調查權作了限制規定:檢察官只有在獲得預審庭的授權后才可以進行調查。由此三位法官將會仔細地審核檢察官辦公室的決定以避免其不合理性或避免出于政治考慮而作的決定。
需要特別提到一個在適用《羅馬規約》時出現的例子,以此表明政治實體可以對檢察官的調查產生直接的影響:根據規約第十六條的規定,聯合國安理會可以在聯合國的第七章的規定下行事,要求檢察官在一定時間內(最長可達十二個月)停止調查工作。設立這個條款是考慮到國際刑事法院在一定時期展開的調查有可能會對聯合國安理會在該地區建立和平局勢造成不利影響。當然,一旦形勢有所改變,檢察官的調查還將繼續進行。某些時候,人們更愿意通過政治途徑來解決戰爭沖突,而不是將其交給法庭受審。因此,延緩調查的規定不會導致負面的政治影響,而是對上述事實的妥協。
六、國際刑事法院的財政獨立
人們往往忽視了另一個涉及到國際刑事法院獨立性的問題——法院的財務狀況。對于任何一個司法機構,它的財政開支和來源對于它的獨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可以通過減少對司法機構的財政分配來達到對其施加影響的目的。試想,沒有資金支持,那么調查和審判又從何而談呢?資金不足的確給國際刑事審判工作帶來了很大了困難。
《羅馬規約》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是:各規約締約國必須向法院交納一定的費用為其財政預算提供資金。法院借鑒聯合國的資金估算方式對締約國上交的費用進行估算。這種透明的、預先制定的財政體系可以排除其政治影響。法院每年都會提交一個財政預算報告,該報告經預算和財務委員會討論,最終由締約國大會通過,整個過程是透明公開的。
國際刑事法院獨立性所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就是締約國對法院的自愿捐助問題。能否通過對法院的捐助來對其施加影響?締約國對這一點已經留意,并且在2002年通過了一個決議,要求那些愿意提供自愿捐助的締約國作出聲明,表明他們不是出于影響法院的獨立性的目的對其捐助。書記官員負責確認,接受任何自愿捐助都不會影響法院的獨立性。如果對捐助目的有任何懷疑,法院即拒絕接受資助。書記官員還負責在締約國大會上報告所有的自愿捐助資金來源,不論法院是否已經接受。由此我們才能夠保證法院財政的透明度,從而排除任何不利的政治干擾。
同時,國際刑事法院的信托基金也給法院的獨立性帶來了挑戰。根據《羅馬規約》的規定,信托基金可以向法院管轄范圍內的犯罪受害人及其家屬提供援助。一旦對被指控方定罪,審判庭將要求向該案件中的受害者支付賠償。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該基金也可以用來支付賠償審判案件之外的受害者。該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于締約國或其他組織的自愿捐助。為了免受政治影響,該信托基金的規章中規定當締約國向基金提供捐助時,不得指定款項的用途,不論是出于任何特殊的目的或是針對某個特殊的受害者。
七、法官的獨立性
毫無疑問,審判的獨立性是最重要的。只有當法官可以進行獨立審判時,國際刑事法院作為一個整體才能體現出它的真正獨立性。
對于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判獨立性有多個方面需要討論。首先是法官選舉和任期的法律規定。國際刑事法院的法官是通過締約國大會選舉產生的,每個締約國擁有一票。競選者必須在選舉前提交個人申請,這樣締約國才有時間認真審核每個競選者的資歷和條件。競選成功需要得到締約國大會三分之二多數票的支持。由此,法官們將不再是代表他們自己的政府,而是要得到整個國際社會的支持和信任。
通過選舉任命的法官任期九年。從原則上說,一旦當選,就不存在再次參加選舉的可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法院的獨立性。法官在任職期間是全職工作,不能在法院以外的機構任職。法官的工資由締約國大會決定,并且在其任職期間不得削減。這有效地避免了因財政壓力給法官帶來的不利影響。總而言之,《羅馬規約》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手段來保護法院審判的獨立性,同時與之前提到的聯合國基本原則充分一致。
國際刑事法院的法官們在工作中一直堅持獨立性的原則。國際刑事法院的建立被認為是近代國際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歷程。國際社會對它寄予高度的期望,希望它能夠為飽受沖突之苦的國家建立法治以及持續的和平而作出貢獻。非常值得欣慰的是,各國政府、國際性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對法院的每一步發展都報以極大的關注。但是法院及其法官都不能留下這樣的印象,就是他們要被外部的輿論所影響。如果國際刑事法院讓步于外界的任何壓力或者只是有這樣的印象,都不利于法院今后的工作。法院在未來采取的一些措施可能并不總是受到大眾的歡迎,但最終不是出于短期的政治考慮來評判法院,而是以它的工作質量來評判。
國際貿易慣例要義闡釋。
《辭海》對外貿易一詞是這樣定義的:一國或一個地區與他國或另一地區之間的商品買賣活動,即國際間的商品交換。對外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亦稱進出口貿易,而國際貿易則是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 如果認為商品分有形商品和無形商品,則這一定義并無不妥。但在國際貿易學界,占主流意見的觀點是,商品專指有形的物質產品,無形的產品即是服務。因此,國際貿易的對象不僅包括有形的物質產品,還包括無形的服務。長期以來,商品買賣一直是國際貿易的主要內容,而所謂國際貿易慣例大多指有關商品買賣或與商品買賣有關的各類服務的慣例,這也是本文的討論對象。具體而言,本文研究的是從買賣雙方貿易洽商到最終履約(或未能履約) 整個過程的有關國際貿易慣例,由于在這一過程中涉及到金融服務、交通運輸等所謂服務貿易范疇,因此源于有形商品的跨國交換,并為賣方交付商品和買方支付貨款提供便利或保障的有關服務也屬本文的研究范圍。慣例是一個經常使用卻又語義含糊的詞,也是一個在我國學術界備受爭議的用語(國外也有類似爭議) 。學術界對慣例應用的普遍性和實踐性有著大致相同的看法,但在涉及慣例的本質問題方面,則歧見頗大。
(一) 慣例是否需要成文化。
有學者認為,慣例需經過民間國際組織或貿易協會的編纂后才會有明確的內容,才能稱之為慣例。而大多數學者則認為,成文的國際貿易慣例固然是國際貿易慣例的主要形式,但不成文的卻又為人所知并廣泛采用的國際商業習慣做法也是國際貿易的慣例。筆者贊同后一種看法。從國際貿易慣例的發展歷史來看,國際貿易慣例常常起源于一些主要貿易口岸的大公司的實際做法。由于這些公司具有廣泛影響力,以及這些做法本身也具有減少貿易障礙等方面的作用,這些做法逐漸成為某一行業或某一地區的共同做法。但是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對同一問題的處理手法或對同一術語的解釋不盡相同,這就難免造成地區間或行業間的貿易障礙。為解決這一問題,一些組織擔當了統一解釋和編纂工作,這就形成了成文的國際貿易慣例。國際商會編寫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發展過程便是如此。但是也有一些做法由于早已廣為所知并被普遍遵守或因其它原因而沒有載入成文的國際貿易慣例,如紡織界人所共知的一旦坯料被剪開即不能退貨的慣例。
甚至還有一些做法曾經被寫入一些組織編寫的國際貿易慣例,后因歧見消失、做法統一而又被撤出成文慣例。比如,國際商會在1980 年出版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關于CIF 術語賣方責任的表述中認為,賣方應提交清潔提單,但承運人在提單上對貨物的內容、重量、尺碼、品質等無所知的批注并不表明該提單是不清潔提單。但在1990 年實行的新的《國際貿易解釋通則》里則沒有這句話,這并不表明國際商會改變了看法,相反它正是顯示了貿易界及相關各界已認同了這一點,從而無需再用文字描述了。
美國鋼鐵行業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經歷了起步一快速發展一衰退的一個發展階段。
1.美國鋼鐵行業的起步階段:18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
英國是現代鋼鐵行業及技術的先驅,早在19世紀,英國就發明了以高爐煉鐵、煉鋼為主的冶金技術,使得英國的煉鐵、煉鋼工業生產遠遠領先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而美國鋼鐵行業比歐洲一些國家起步還晚了一段時間。美國最早一家鋼鐵企業是成立于1795年的標準鋼公司(StandardSteel),隨后相繼出現很多鋼鐵企業,例如.1810年盧肯斯鋼公司、1846年LTV鋼管制品公司、1864年卡內基鋼鐵公司、1901年美國鋼鐵公司、1902年匹茲堡工具鋼公司、1904年伯利恒鋼鐵公司,1929年國家鋼鐵公司等等,到20世紀30年代全美有43家主要鋼鐵企業,此時,美國鋼鐵行業生產初具規模。在這期間,對美國鋼鐵產量增長起到關鍵作用的是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兩項重要技術創新:貝塞麥的轉爐煉鋼法(發明于1856年)和西門子一馬丁的平爐煉鋼法(發明于1864年)。這兩項重要技術創新使得美國鋼鐵行業開始了現代化進程,實現了空前的大發展.1890年美國鋼鐵產量增加至434.5萬噸,超過英國而名列世界第一。
2.美國鋼鐵行業的快速發展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
美國鋼鐵行業真正進入高速成長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因為二戰后,世界進入重建工作,市場對鋼鐵需求快速增加,從而拉動鋼鐵企業的生產。例如,美國鋼鐵年產量從1940年的10338萬噸快速增長至1969年的21659萬噸,產量增長了一倍,年均增長3.8%。在這個階段,美國鋼鐵行業不僅產量明顯增加,而且占世界鋼鐵行業的市場份額也得到了提高,上升到50%并保持穩定,從而確定了美國鋼鐵行業在世界的地位,同時也確定了鋼鐵行業在美國經濟中所占的地位。
3.美國鋼鐵行業的衰退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末
但是,美國鋼鐵行業發展的黃金周期很快過去,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日本、西歐等國家的鋼鐵行業成長和國際貿易發展,美國鋼鐵行業受到強勁競爭對手的激烈沖擊。日本、西歐鋼鐵行業憑借其“成本低、技術先進”等多方面的優勢實現了快速發展,提高了國際競爭力,大大擠壓了美國鋼鐵行業市場空間。因此,美國鋼鐵產量占世界份額出現快速下降,從60年代的50%下降到70年代的200/0。此后,美國鋼鐵行業一路下滑,占世界鋼鐵產量份額直線下降,至2000年僅有10.55%,為30年前的一半。從此,美國鋼鐵行業一直處于低迷狀態。
二、美國鋼鐵行業階段性變化的因素分析
美國鋼鐵行業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歷經起步、快速發展、衰退等階段性變化過程。引起鋼鐵行業階段性變化的因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原因:
1.行業技術創新
眾所周知,技術創新對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每一次重大技術創新都會對行業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鋼鐵行業也不例外。19世紀后半期,隨著美國工業化的發展,拉動了鋼鐵產品的市場需求,同時,鋼鐵行業也出現了兩項重要的技術創新:貝塞麥的轉爐煉鋼法(發明于1856年)和西門子一馬丁的平爐煉鋼法(發明于1864年)。這兩項技術創新成果大大提高了鋼鐵行業的生產供應能力,適應了市場需求發展的需要,使得美國鋼鐵行業實現了空前的大發展。
進入20世紀下半葉,鋼鐵行業技術創新成果繼續出現,幾項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對鋼鐵產量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1923年連續熱軋技術,1952年的連續澆鑄及1950年的氧氣煉鋼技術。這些技術成果在美國得到了快速應用,使得美國成為20世紀鋼鐵行業先進生產技術的先驅、先進鋼鐵生產裝置的先導。但是,隨著歐洲、日本等國家鋼鐵行業發展、先進生產技術的應用等,進入70年代美國鋼鐵行業的領先優勢受到挑戰。
世界各國鋼鐵行業技術創新追趕此起彼伏。從1929年開始,柏林工業大學的丟勒爾教授(R.Durrer)在實驗室中研究吹氧煉鋼.1936-1939年勒萊普(O.Lellep)在奧伯豪森(Ober-hausen)進行了底吹氧煉鋼的試驗,1938年亞琛(Aachen)工業大學的施瓦茨(C.V.Schwarz)在實驗室用超音速射流向下吹氧煉鋼,等等。1949年奧地利沃埃施特(VOEST)公司成功建成氧氣頂吹轉爐工廠大大提高了鋼鐵產量和質量。美國麥克勞斯(McLouth)公司也奮起直追,于1954年建成一個35噸氧氣頂吹轉爐車間并投產。日本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實驗頂吹轉爐煉鋼技術,在改進爐襯耐火材料和提高爐齡、爐氣回收技術、用副槍測取冶煉信息和計算機自動控制、分解煉鋼操作功能使轉爐冶煉更加簡化、配合連鑄機實現全連鑄煉鋼生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成果,使得日本鋼鐵行業后來居上。
美國逐漸喪失了自己在這方面的先驅優勢,在鋼鐵行業新技術應用與創新方面逐漸放慢步伐,尤其是在關于氧氣轉爐煉鋼這個革命性的變革方面,因為應用早、技術路徑鎖定,反而被西歐和日本追趕。尤其是在日本,鋼鐵生產的快速發展為建立氧氣轉爐煉鋼廠提供了良好機會。由于新鋼廠積極裝置氧氣轉爐,目前日本粗鋼的生產率已大大超過美國。
2.國民經濟的周期性變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短短幾十年間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經濟大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既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世紀,也是美國鋼鐵行業發展的一個世紀。
美國鋼鐵行業作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鋼鐵行業是原材料、能源和運輸的需求大戶,這些行業在拉動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鋼鐵又是建筑、機器制造、汽車、機電等其他行業的基礎行業。鋼鐵行業的發展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拉動了對鋼鐵產量的需求。如圖1所示,美國各個時期鋼鐵產量增長率與國民經濟增長率波動基本一致。說明了鋼鐵發展,則經濟發展;鋼鐵衰退,則經濟不振。
3.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及國際貿易自由化
20世紀汽車行業大發展拉動了鋼鐵行業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美國汽車行業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全美有上千家的汽車公司,年產汽車平均400萬輛左右。經過市場幾十年優勝劣汰的選擇,最后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公司成為霸占美國汽車行業的三大寡頭,他們占全美汽車生產總量的90%以上。圖2顯示了汽車與鋼鐵占世界份額的變化曲線,它們之間的相關性與聯動性已經非常明顯。
國際貿易的逐步開放對美國鋼鐵行業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迅速地進行戰后重建工作,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汽車行業和鋼鐵行業也是這個階段發展起來的01960年以前美國汽車年產量平均占世界汽車總產量的70%以上.居于世界絕對領先地位。但是進入20世紀下半葉后,日本汽車以其“油耗小、質量好、價格低”的優勢贏得了世界的肯定。特別是在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機的影響后,日本汽車產量逐年穩步上升。而美國汽車行業則在不進則退的歷史潮流下喪失了領導地位。1990年,美國汽車產量僅有978.29萬輛,僅占當年全世界汽車總產量4834.6萬輛的20%。根據圖2我們知道汽車行業和鋼鐵行業之間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正相關關系。美國汽車行業的衰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美國鋼鐵行業的衰退。與此同時,日本、西歐鋼鐵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對美國鋼鐵行業市場空間造成了很大擠壓。美國鋼鐵行業逐漸喪失其原有的領先地位。
4.戰爭等其他偶然性因素
無論是國家經濟發展還是某個具體行業的發展,都無法擺脫一些偶然性因素的影響。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對美國經濟發展構成了很大的阻礙,但是對美國鋼鐵行業卻起到了促進作用。由于兵器的生產大量增加,牽動了美國鋼鐵行業的“跳躍式”發展,
美國鋼鐵行業的興衰及啟示是小柯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美國鋼鐵行業的興衰及啟示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美國鋼鐵行業的興衰及啟示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以下是正文。
美國著名的“鋼都”匹茲堡因此還贏得了一個綽號——“聯邦軍械庫”。美國鋼鐵產量從1939年的8001萬噸增長至1944年的13763.3萬噸。
三、美國鋼鐵行業重組與發展
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避免的要經歷一個起步一快速發展一衰退的過程。當一個行業進入到衰退階段,就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到結構調整階段。在這個階段,結構調整是挽救這個行業的唯一方法。美國鋼鐵行業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衰退,鋼鐵行業的情況每況日下,很多鋼鐵公司因為經營不善,造成成本高、產品單一、產能過剩等情況。進入21世紀,鋼鐵企業或是為了繼續生存下去,或是為了加強自身競爭力,都紛紛加入了兼并重組的行列。2003年1月6日,國際鋼鐵集團(ISG)宣布收購伯利恒的計劃,此后,美國國家鋼公司和美國鋼鐵公司達成收購協議,紐柯鋼鐵公司也先后收購了趣科公司、伯明翰鋼鐵公司、斯洛伐鋼鐵公司、Ambassador鋼鐵公司和Auburn公司。同時,俄羅斯謝韋爾鋼鐵集團在2004年正式進軍美國市場,在短短5年內先后收購魯日工業公司、美國綜合鋼廠、雀點廠、Esmark公司,同時謝韋爾鋼鐵集團還和Steelcorr合資在美國哥倫布新建一座電爐鋼廠-SeverCorr公司,一躍成為年產能達1320萬噸的大型鋼鐵集團。各大集團的兼并重組情況如表l所示。
經過近10年的結構調整,使得美國鋼鐵公司、紐柯鋼鐵公司、國際鋼鐵公司和謝韋爾鋼鐵集團為首的四大集團(見表1),各自的產能分別達到2480萬噸、2115萬噸、1410萬噸和l320萬噸,躋身全球最大鋼鐵公司之列。這四大鋼鐵公司無論是在規模效應還是技術創新能力方面較之以前都得到了明顯提升。
四、啟示與借鑒
美國鋼鐵行業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經歷了一個起步一快速發展一衰退一整合的過程,這其中的經驗是我們要學習的,教訓是要我們引以為戒的。有幾點需要引起注意:①要認識技術裝備創新改造的重要性。從美國鋼鐵行業的發展階段中可以發現,美國鋼鐵行業在20世紀初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把握住了鋼鐵行業技術創新的機會,同時美國鋼鐵行業在20世紀末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及時地把握住鋼鐵行業技術創新的機遇,所謂“成也技術敗也技術”。我國現在很多鋼廠的裝備落后,煉鋼技術裝備才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甚至有些鋼廠還存在更落后的裝備。我們應該借鑒美國20世紀初的經驗,及時地運用最新的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水平;②要加快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由于我國特有的歷史背景原因,鋼鐵行業起步較晚,我國絕大多數鋼鐵公司的設備和流水線都引自國外,以致于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國外鋼鐵公司的限制與約束。要改變我國鋼鐵公司在國際上的這種被動地位,我們應該加快培育鋼鐵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我國政府應當支持鋼鐵企業建立致力于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機構,提高開發創新能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裝備技術和產品,支持和組織實施鋼鐵行業裝備本地化,提高我國鋼鐵行業的重大技術裝備研發、設計、制造水平;③要認識到鋼鐵行業的發展存在周期性。通過對美國鋼鐵行業一個多世紀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鋼鐵行業的發展存在周期性,美國鋼鐵行業如此,中國的鋼鐵行業亦然。我們要如此正確對待鋼鐵行業的周期性。鋼鐵行業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到一個發展一調整一發展的循環圈當中,我們要吸取美國鋼鐵行業整合改造的經驗,在必要的時候對我國鋼鐵行業進行相應的整合,以此來提高我國鋼鐵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④要正確處理鋼鐵行業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我國鋼鐵行業發展年限比較短,而且鋼鐵公司大多數都屬于國有企業。雖然21世紀是市場經濟的年代,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市場經濟同樣也存在兩面性,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鋼鐵行業的時候正確認識自身的位置,把握好自己這雙“有形的手”,爭取與市場這雙“無形的手”達成默契,一起為中國鋼鐵行業發展創造出最佳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史希正.國外鋼鐵廠[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7.
[2]冶金部情報標準研究院,國外鋼鐵統計1997[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7.
[3]氧氣頂吹轉爐煉鋼[EB/OL].[2008-03-17]./.
[4]冶金部情報標準研究總所編輯.國際鋼鐵工業技術經濟參考數據[M].北京:冶金部情報標準研究所,1991.
[5]陳光祖.由底特律引發出神奇的汽車數字[EB/OL].[2006-11-06]./.
當前國際貿易實踐教學方式按照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包含以下三類:手工操作、仿真實驗以及實地實習。實地實習又可以分為:校外實習和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實習。手工操作這種方式主要停留在課堂實踐環節,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置一些任務讓學生完成。這種實踐教學被分散到各門課程的教學中,且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僅針對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單項技能,不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操作能力。仿真實驗實踐教學方式其實質是“計算機+軟件”的實訓形式,通過包含整個外貿業務流程的實訓軟件,使學生了解和熟悉整個外貿業務流程。但是模擬軟件與現實世界仍有較大差距,高校仿真實驗室內的模擬操作,缺少職業環境和氛圍,不利于學生職業角色的轉換、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校外實習是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傳統方式。但是校外實習的效果越來越差強人意。由于近年高校不斷擴招,外貿公司不具備大量接收實習學生的能力。即使部分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由于客戶資料保密等因素,實習學生也很難真正接觸到實際業務。引入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可以較好地解決上述實踐教學方式的弊端,通過企業化運作形成校內職業化活動的環境氛圍。既可以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又可以解決校外實習資源不足的現狀。
(二)有利于實現實踐教學與學生創業訓練的有機結合
隨著中國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國家通過各種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然而大學生創業普遍存在創業項目與所學專業脫節的尷尬問題。究其原因與地方本科教學缺少專業背景的創業訓練有關。因此以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為載體,利用模式選擇和課程設置培養學生具有專業背景的自主創業能力,實現實踐教學與學生創業訓練的有機結合。
(三)有利于培養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高級國際貿易人才
地方高校辦學的核心理念是服務地方經濟,而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學校在人才培養的層次和目標上也有所不同。高職高專教育主要培養生產、建設、服務一線的技能型高素質工人;而本科教育主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通過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這種實踐教學方式,有助于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準確了解地方企業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培養適合地方經濟、貿易發展的具有扎實專業知識、熟練職業技能以及學習和創造能力兼備的高級國際貿易人才。
二、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的引入方式及運營模式
(一)國際貿易流程個別環節的引入
這種引入方式實質是國際貿易流程中個別環節的外包。由于國際貿易流程從合同的磋商、訂立到合同的履行涉及多個環節,多方當事人。外貿企業可以將個別環節外包給學校,節省的資源可從事企業的核心業務。對企業而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學校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國際貿易實踐環節,實現實踐教學方式的突破。具體運營模式為:學校實訓基地成立各種職能的工作室如市場調研工作室、市場營銷工作室、報關工作室、貨物運輸工作室、檢驗檢疫工作室、國際結算工作室等。根據不同企業的需求,確立外包的內容及利潤分配方式。如某些企業希望把潛在目標客戶尋找工作外包給學校,那么就由市場營銷工作室作為校企合作的載體。由正在開立國際市場營銷學、外貿函電的學生作為工作室的主體,教授國際營銷學、外貿函電的教師和企業市場部工作人員共同指導學生完成這個項目。通過這種運作模式,使不同年級、選修不同課程的外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都能獲得實踐機會;企業也可以利用學校便利的研發資源和豐富的人力資本,降低經營成本;學校在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機會的同時還可以增加效益,改善辦學條件。
(二)以地方特色產品為依托的國際貿易整體流程的引入
這種引入方式是以企業的某種產品為依托,從客戶的尋找到合同的最終履行整個過程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其運營模式是學校根據地方經濟、資源的特點,篩選出代表性企業的特色產品,成立特色產品工作組。如河北省主要的傳統出口商品有機電產品和化工產品。河北省地方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可以以這兩大類產品為重點,從具有合作意向的企業中選擇具體產品進行合作。整個貿易合同流程的掌控由具有實踐經驗的企業負責,學校組織學生負責具體項目的實施。在產品工作組內將實習學生分成兩組,采用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工作熱情,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學校教師負責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輔導,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負責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和訓練。校企分工合作,實現雙贏。通過這種以地方特色產品為依托的國際貿易整體流程的實訓訓練,學生既學到了專業技能,又為日后的創業和就業打下基礎。同時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辦學理念也得到體現。
(三)學生自主創立外貿公司———建立高校創業實踐孵化基地
前兩種引入方式的特點是將校外企業引入校園,以企業的實際項目和實際產品作為學生訓練的載體。而第三種方式可以說是校企合作的高級階段,由學生自主創業成立的外貿企業與學校進行合作。具體運營模式為:學校為學生專業背景的創業提供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方面的支持和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將創業訓練與創業項目結合,將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建立成高校創業實踐孵化基地。
三、建立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教師培訓
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的運作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包括學校專職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教師需要掌控實踐教學的全局,需要和學生互動溝通。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指導學生解決問題。因此指導教師對整個實訓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重要作用。當前本科高校專職教師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很多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的成長經歷。而企業兼職教師雖然工作經驗豐富但是缺少理論基礎,在對學生的指導過程中也感到力不從心。所以要加強對實訓基地教師的培訓,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培訓模式。讓高校專職教師走出校園到職場中鍛煉提高,積累經驗;把企業兼職教師引入校園,走進課堂,學習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水平。這種培訓方式不但可以使指導教師勝任實訓基地的工作,也使企業的員工獲得寶貴的培訓機會。
(二)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高校實踐教學的考核缺乏統一、規范的標準,考核的隨意性導致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客觀、科學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既是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取得良好實踐教學效果的保障。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的評價體系應是多層次、多形式的綜合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由三部分構成:學校專職教師對學生知識素養、專業技能進行考核;企業兼職教師對學生職業基礎能力、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進行考核;對學生實際經營狀況考核。每一部分考核內容都要建立具體的量化指標,保證打分的客觀性。同時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為各部分考核內容確定權重,計算學生綜合實習分。
(三)注重與其他實踐教學方式的結合
盡管前面介紹了以往實踐教學方式的弊端,但是每種實踐教學方式都有特定的訓練內容,使學生獲得某種專項訓練。所以應該根據各種實踐教學的特點建立綜合的實踐教學體系,使各種實踐教學方式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方式使學生在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獲得實訓機會。如當學生在大學二年級剛開始學習專業課程時,由于所學知識不完整、不扎實,所以直接進入仿真實驗教學或校內實習基地就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也違反了教學規律。這一階段比較適合的實踐教學方式就是手工操作,通過任務設置,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全面的認識和理解。當然也可以利用假期讓學生去校外企業進行參觀,對外貿流程有感性的認識。到大學三年級階段,學生專業課程基本學完時,可以利用仿真實驗室讓學生在實驗室模擬真實的貿易流程,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當學生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后,進入校內實訓基地,通過實戰訓練使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創業能力等各方面獲得全面的鍛煉和發展。到大學四年級階段,有條件的學生既可以到校外實習,也可以利用校內實訓基地自主創業,為進入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Abstract:Withtheintegrationoftheglobaleconomy,componentsofanationalinnovationsystem(NIS)haveintensifiedtheinteraction,exchange,andcooperationwiththeircounterpartsinothercountries,andthisfurthermakestheNISasawholetowardinternationalization.Because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KIBS)areplayingamoreimportantroleinanyNIS,thereshouldbeaninternalrelationshipbetween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thesetwo.Basedonacriticalreviewofexistingtheories,thispaperexploresthefunctionsofKIBSintheNISandanalyzestheinternationalizationdriversofKIBSfromaNISperspective.
Keywords: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internationalizationdrives;innovationsystem
一、KIBS國際化動因現有理論研究及評價
由于服務的不可儲存性、異質性及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與制造業明顯不同,服務業進入國際市場不能采取線性的方式逐步推進,而需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進行。[1]早期關于服務業國際化動因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上。如Dunning(1989)將基于制造業的“國際生產折衷論”應用于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認為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也需要具備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及區位優勢,并且只有同時擁有上述三大優勢時,才能進行有利的對外直接投資。[2](5-39)之后,很多學者從更多角度對國際化動因進行了分析。Lovelock和Yip(1996)從市場驅動、競爭驅動、技術驅動、成本驅動、政府驅動五個方面分析了服務業國際化的動因。[3](64-86)李慧中(2004)認為,Dunning的“國際生產折衷論”對服務業的適用性是不突出的,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是產品差異條件下追逐規模報酬的產業內貿易導致的結果。[4]鄭吉昌(2004)則將服務業國際化動因概括為生產性和消費的拉動、供給的推動(專長、勞動力)、服務業的競爭、進入壁壘降低(標準成本化、全球范圍優勢)和服務貿易自由化、贏得信賴以及全球學習。[5]魏江等(2004)認為,KIBS國際化是需求拉動及供給推動共同作用的結果,需求方面是企業為了更好地適應全球化及競爭的需要,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其它更擅長的企業,實現價值鏈的分工,使KIBS企業有了進一步生存的空間;供給方面是企業追求規模經濟及范圍經濟而主動向國外擴張。[6]
以上學者盡管從不同角度對服務業及KIBS國際化動因做出了解釋,也注意到服務業與KIBS、與制造業的差別,但是,這些學者更多地是從產業角度來進行分析,注重的是服務的特征。KIBS不僅僅在于具有服務性的特征,還具有創新性特征,這也是KIBS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現有的研究忽視了KIBS具有創新功能的特征,忽視了KIBS在創新系統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據KIBS的特點,在借鑒以往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另外一個角度——創新系統的視角對KIBS國際化動因進行分析,以期獲得更為圓滿的解釋。
二、KIBS創新特性及在創新系統中的作用及功能
在知識經濟下,知識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并逐漸取代了土地、資本、勞動力這些傳統的生產要素,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創新系統中,知識流動及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創新過程的關鍵所在。KIBS具有知識生產和知識擴散的功能,在創新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非一般的生產和消費部門。
(一)KIBS創新特征
KIBS創新是指發生在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中的創新行為及活動,是KIBS與客戶利用各自的知識及技能,為完成一項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任務而做出的一系列合作行為。知識密集型服務創新具有顯著的高客戶相關性,即KIBS與客戶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創新服務質量的高低依賴于KIBS與客戶的交互作用。在創新中,客戶與KIBS之間的知識流動是雙向的:KIBS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服務,在交互中傳播現有的知識,同時通過客戶反饋也加強了KIBS本身的知識基礎,擴大了KIBS的知識存量,并可能引起新的交互作用。Strambach(2001)建立一個模型(見上圖),將KIBS知識過程分為明晰知識和緘默知識的獲取、知識的重新整合、知識向客戶企業的轉移與擴散三個階段,說明了KIBS與客戶間的這種知識流動及交互作用。[7](53-68)
(二)KIBS在創新系統中的角色
KIBS創新具有高客戶相關性,這不僅僅促使其本身必須具備高的創新性,以滿足客戶的需要,也使其有可能將創新性知識傳遞、擴散給客戶,即KIBS不僅僅具有知識生產的功能,也具有知識擴散的功能。具體而言,KIBS在創新過程中主要有三個角色:創新推動者(Facilitator)、創新轉移者(Carrier)及創新來源(Source)。[8]
1.創新來源(提供者)。KIBS在進行創新時是創新主角,KIBS為制造業或其他服務行業提供服務或知識,提供創新概念及思想,并與客戶企業緊密聯系共同完成創新。Hertog(2000)認為,KIBS作為知識及創新的合作生產者,是一種私人知識庫,即所謂的“第二知識庫(theSecondKnowledgeInfrastructure)”或“新知識庫”①。[9](491-528)如廣告商為客戶開發并組織實施一個新的廣告策略。
2.創新推動者(合作者)。KIBS企業為客戶的創新提供支持服務,但創新本身不是來自KIBS,也不是由它從別的企業擴散到客戶企業。如管理咨詢公司協助客戶開發一種新的服務分銷渠道或引入一種新的會計制度,在這里,KIBS為客戶傳遞它們需要的知識或服務來支持創新。
3.創新轉移者(購買者)。KIBS企業將現有的創新從一個企業或者一個行業傳播到另外一個行業或客戶企業,創新本身不是從KIBS產生的,KIBS只是一種中介。此時,KIBS也扮演著購買者角色,即KIBS從制造業或者其他服務行業購買知識、設備及資本品,但KIBS在購買后還承擔一個重任,即將該產品客戶化,適應客戶的需求。如KIBS企業為客戶引進及實施一個先進的、創新性的ERP軟件,并將該軟件客戶化。
可見,KIBS在創新系統中發揮作用的關鍵在于它的知識生產和知識擴散的功能,是創新系統的節點及橋梁,是創新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KIBS在創新過程中扮演多種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KIBS本身作為一個創新主體,在不斷進行內部創新的同時,也為創新系統中的其它主體提供了創新的平臺,對創新起到催化作用。
三、國家創新系統的國際化擴展——KIBS國際化的動因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國家創新系統是一個開放式的、國際化的系統,國家創新績效取決于該國利用全球創新網絡及全球創新資源進行創新的能力,國家創新系統的國際化已成為促進創新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Toivonen,2005)。[10]另外,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自身創新系統的不完善及創新資源的缺乏,通過國際化獲取創新資源,提高本國創新系統競爭力就成為一個必然選擇及必要的途徑。國家創新系統的國際化發展,增強了作為創新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KIBS國際化發展的動力及壓力,主要體現為實現如下四個效應的需要:(一)國家創新系統邊界的國際擴張效應
Coase(1937)認為,企業的擴張與收縮在于交易成本的節約。[11](386-405)創新系統也存在由于交易成本節約而導致的邊界擴張與收縮。創新系統邊界的擴張表現為創新組織規模的擴大和創新行為的融合與協調兩個方面,前者是單一組織形式下的規模擴張,后者是對創新系統的改造。[12]創新系統革新的動力來源于知識在系統內流動的機制。信息通訊科技的發展及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創新活動之間的互動與依賴日益加深,為了獲取更多、質量更高的創新資源,國家創新系統中的創新主體主動向外擴張,實現國際化發展。KIBS國際化一方面是實現本身規模經濟的需要,另外一方面降低了知識在創新網絡接點傳播的交易成本,使報酬遞增得以實現,并促進其他創新主體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同時,KIBS作為知識擴散的橋梁及中介,它的國際化有利于改造跨國創新組織結構,建立靈活的組織創新網絡,有效降低創新主體在國際化進程中由于規模擴大而帶來網絡接點之間連結不穩定的風險(規模擴大與風險加大之間存在“兩難”問題),實現創新系統質的擴張。(二)知識的放大效應及國際擴散效應
知識系統要么是網絡結構,要么是層級結構,而無論哪種結構,KIBS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網絡結構中,KIBS加強了不同網絡接點之間的知識流動。在層級結構中,KIBS有利于知識沿著層級進行流動,如典型的專業會計服務就屬于這類。而創新系統競爭力的差異在于知識創造和擴散通過不同的中介和組織交互作用來進行。[13]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快,各國國內市場日益與國際大市場融為一體,產業全球化以及企業生產、研究活動的國際化,使國際間的知識流動愈加強烈。由于KIBS具有知識生產性和擴散性并重的特征,KIBS在國際化發展中不斷吸取國外知識,并通過對知識的整合、加工,不斷進行知識創新,放大知識存量,提高了知識流動的質量,促進知識在創新主體之間的國際流動,在不同類別的知識網絡中傳遞,加強了國家創新系統知識生產子系統及知識擴散子系統功能,通過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有效聯結來提高學習和創造能力,使國家創新系統立足于國際創新前沿,利用國際創新系統的優勢,迅速提高創新能力。
(三)制造業、服務業創新子系統的國際互動效應
KIBS所具有知識生產及知識擴散功能,使傳統的創新系統發生了變化,服務業創新子系統與制造業創新子系統出現融合的現象,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創新活動互相表現對方的特征。它們之間存在信息、知識及人才等要素的流動,并通過這些流動使兩者產生極強的互動作用,互相為對方的發展提供支持。制造業生產的國際化產生了對金融、會計和法律等服務的需求,為了滿足國內制造業國際化的需要,KIBS企業跟隨進入東道國提供服務。隨著服務水平的提高及在國外提供服務經驗的不斷豐富,KIBS企業有能力主動在國外尋找發展的機會,實現從跟隨戰略到主動尋求新市場的國際化戰略轉變。跨國制造業規模經濟的來源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服務的能力而不是制造產品的能力,[14](45-56)在制造業國際化程度較高情況下,KIBS國際化是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現實需要。
(四)國家創新網絡的國際綜合協同效應
1.“及時行樂”主題出現的歷史背景
文藝復興之前,天主教控制歐洲,傳播人出生就是有罪的,人生為一種贖罪的過程,內心自由的想法是一種罪惡,只有不斷積累功德,控制欲望,認真勞作,才能有資格進入天堂并在來世享受歡樂這樣的宗教思想。不僅如此,就連被人們當做日常行為準則的《圣經》也強調了人的原罪和來世思想,因此,人們的思想一直受到壓制,人性得不到解放。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反駁了一直以來影響人們思想的命定論和神學思想,人們的思想徹底被解放,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揭開。人文主義主張人的尊嚴和價值是首位的,凡事應以此為原則和依據,提出了抓住機會、“及時行樂”的主題思想。這一主題表達了對教會和封建神學的反抗,符合了歷史發展趨勢,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因此成為英國詩歌史上的重要主題之一。
2.The Flea詩歌中“及時行樂”主題
英國玄學詩歌之父John Donne(1572-1631),玄學派的奠基人,他首創了“玄學派詩歌普遍用詞考究,結構嚴謹,邏輯通順清晰,幽默風趣,思辨清晰,善用奇特的意象和比喻的特色”[1]。他的詩往往比喻奇特且推理結論超出想象,作為詩人最著名的詩歌之一,The Flea這首詩中,他用奇喻體現“及時行樂”。他以陌生化的思維、調侃的口吻、戲劇的語言,對跳蚤這一意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整首詩分為三個段落,講述的是詩人借跳蚤的比喻向他的女友求愛的過程,描述簡潔、精煉。
3.To His Coy Mistress詩歌中“及時行樂”主題
Andrew Marvell(1621-1678)也是典型的玄學派詩人,不但具有浪漫主義情懷,還具有理性思想,他的詩歌詼諧有趣,構思巧妙,比喻奇特,意象新穎。本詩作為詩人最著名的詩歌,充分體現了詩人的才智,是典型的勸誡人們“及時行樂”的詩歌。有學者認為:“這首詩無論是從詩意還是意境上看,都表現出了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和水平,堪稱文學史上的一首佳作,無處不閃耀著光芒。”[2]Bruk更是贊美道:“它是截止到現在為止最偉大的詩之一,‘及時行樂’的詩歌主題在他的精彩演繹下再次被賦予了神秘而宏大的氣勢。”[3]整首詩采用演繹推理、層層遞進的方式,不斷轉換時間和空間,結構清晰,充滿激情的揭示出珍惜時光,把握機會,“及時行樂”的重要性。
4.To The Virgins,Make Much Of Time詩歌中“及時行樂”主題
Robert Herrick(1591-1674)被認為是英國最杰出的抒情詩人,他的詩大多以宮廷生活、田園生活和愛情生活為題材,既甜美又不缺乏清新,往往以珍惜時間、追求愛情和感嘆時光飛逝為主題;以意象作為載體體現追求現世生活,享受愛情的思想。在詩中,詩人運用意象,勸誡少女要珍惜青春不要浪費時間,提醒她應趁早“及時行樂”。全詩篇幅雖短,但言簡意賅,始終圍繞主題展開論述,主題清晰。
5.結語
任何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有其出現的歷史背景和必然原因,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水平和社會各階層存在的問題、斗爭和矛盾,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詩歌也不例外,由于封建思想的存在,人們無論是思想還是人性都或多或少受到束縛,沒有勇氣與時間做斗爭。因此,興起了以人文主義為核心思想,大力弘揚“及時行樂”主題的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一系列以“及時行樂”為主題的詩歌。John Donne,Andrew Marvell,Robert Herrick等人的詩歌多借由愛情詩感嘆人生的短暫和時光的流逝,肯定人的自身價值,強調人的價值在今生,突出強調了“及時行樂”的主題,鼓勵人們抓住時機,把握當下,莫辜負青春,享受愛情,追求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永恒,推動了人類思想解放和社會發展,在世界史上有著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正栓.鄧恩詩歌研究――兼議英國文藝復興詩歌發展歷程.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1.
[2]葛然.“陌生化”技巧的典范――約翰?鄧恩和他的《跳蚤》.濟寧學院學報,2012(5):41.
[3]畢蘭芳.論及時行樂在中西詩歌中的體現――對比《金縷衣》和《跳蚤》.劍南文學,2011(5):35.
關鍵詞:穩健性原則;中國上市中司;適用性;實際運用
第1章 穩健性原則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分析
一、穩健性原則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影響
上司公司的財務報表對于評價企業以往的經營業績,衡量現在的財務狀況,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為企業正確的經營和財務決策提供依據。由于財務報表本身的局限性使得財務報表分析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穩健性原則為財務報表提供了很必要的分析條件。
會計的穩健性原則不僅要在會計處理中采用,在財務報表的分析中更要采用穩健性原則。在不考慮會計穩健性原則的負面影響下,即使對被認為是相當可靠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也有必要采用穩健性原則。因為財務報表的分析不只是簡單地停留在報表項目本身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分析上面,它首先要將相關的報表項目以及其他信息進一步加工整理,做到由表及里、氣粗存精,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如比較分析法、比例分析法、趨勢分析法等。持有必要的保守或穩健態度,能使分析的目的達到最小樂觀度,從而能冷靜而理性、充分而合理的進行財務診斷,以盡量降低由財務報表分析信息所帶來的決策風險。
穩健性原則在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中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對防止企業虛增資產和收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穩健性原則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影響是相當大的。
二、穩健性原則對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影響
上市公司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股市周期波動的影響,而會計政策也將在一段時期表現出穩健的特征,而在另一段時間表現的激進,即會計穩健性具有動態不斷變化的特征。穩健性的不同時期的變化,對股市的影響的研究到底是怎樣的呢?
以2003-2011年我國滬市A股上市公司為總樣本,實證檢驗了股市不同周期對公司會計穩健性的影響,并且進一步檢驗了在股市不同周期下公司會計穩健性對投資規模和融資規模的影響。實證研究結果為:(1)股市上漲下跌周期,公司分別采用激進和穩健的會計政策;(2)在股市上漲周期,公司投資規模隨著會計穩健性的減弱而增大。在股市下跌周期,公司投資規模擴大的前提是會計穩健性增強。(3)在股市上漲周期,公司融資規模隨著會計穩健性減弱而增大。在股市下跌周期,公司融資規模擴大的前提是會計穩健性增強。 根據研究結論,從公司內部和公司外部兩個方面提出了建議:我國上市公司應合理的確定投資和融資規模;增強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穩健性的需求;監管部門加強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管;會計穩健性作為一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本研究結論為理解會計信息質量提供了新的經驗證據。
三、上市公司在實際運用穩健性原則時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穩健性原則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在實際的會計工作中,穩健性原則有時會與其他會計原則發生沖突。比如客觀性原則是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進行會計核算的,而穩健性原則要求在企業會計工作中確認可能發生但尚未發生的損失、費用等。此外,穩健性原則在維護出資者和企業利益等方面的傾向性十分明顯,它以種種形式是企業采取穩健的行為來達到既定的目的。根據上述情況,在經濟活動中,應該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來處理穩健性原則與其他會計原則之間的關系。
(二)穩健性原則與主觀的臆測。穩健性原則時建立在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和一定的環境基礎上的,在實務操作中帶有極大的主觀臆測性。在貫徹落實穩健性原則時,要努力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執業判斷能力,增強財務風險意識,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優化會計行為。另外鑒于不同類型的企業在外部信息需求、企業管理水平、會計隊伍建設上的差距,穩健性原則先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行,鼓勵其他執行,待到條件成熟的時候,再逐步推廣到所有企業,從而使穩健性原則在企業中得到合理的運用。
(三)穩健性原則的“度”怎樣把握。穩健性原則運用做關鍵的問題是穩健性原則“度”的把握問題。過度運用或者運用不夠都可能降低穩健性原則的優點的發揮而擴大其缺點,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能得到準確的揭示,導致企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在決策方面受到誤導。
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政策方案的選擇時應合理的選擇一個應用穩健性原則的平衡點,使穩健性原則的有點得到最大的發揮,將其自身的缺陷約束在一個小的范圍內。
第2章 穩健性原則對中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及實際運用
從中國上市公司的現狀來看,穩健性原則的運用正當其時。中國正處于向市場經濟轉向的時期,上市公司要自己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自己承擔市場風險,因此面對不確定的事項,在會計處理上充分估計可能發生的風險和損失,可以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中國規范上市公司會計制度之前,企業大多采用激進的會計政策,過多的追求短期的效益和利潤,不進行存貨減值準備,不計提壞賬準備,固定資產折舊政策保守,對可預見的負債不計提準備,從而造成巨大的潛在風險,對中國股市影響巨大。
一、穩健性原則在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管理中的運用
關于穩健性原則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如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資產減值準備的研究、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
(一)穩健性在固定資產折舊的研究。對于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選擇的研究,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有直線計提和加速計提兩大類。如果企業采用的加速折舊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則可以使企業在固定資產使用的前幾年多計提折舊,從而減少利潤,少交所得稅,對于公司來說等于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又可以使投入投入的資金盡早收回,提高資金的利用率。穩健性原則的運用在《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的“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法”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二)穩健性在資產減值準備的研究。關于資產減值準備的應用,從短期投資跌價準備來看,企業應當在期末對短期投資成本與市價孰低計量,這充分體現了穩健性原則,只需要確認市價下跌而不確認市價上漲,能確保企業的財務狀況穩健。
從壞賬準備來看,除了應收賬款以外,其他應收款也列入計提的范圍。由企業自行確認進行計提比例和方法,這就給企業增加了選擇的空間,有利于企業抵御壞賬損失產生的風險。
從存貨跌價準備來看,期末存貨的計價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即對期末存貨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者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這樣就可以避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貨價格的變化導致存貨的價值減少。
從長期投資、無形資產減值準備來看,《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當在期末對長期投資、無形資產逐項進行檢查,如果由于市價持續下跌,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惡化、技術、損壞、長期限制等原因。導致其可回收金額低于賬面價值應當計提長期投資、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三)以A公司為例分析穩健性原則的實際運用。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下,我國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體系在不斷的完善,因而穩健性原則在中國上市公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往年的數據來看,單單是2013年中國上市公司僅僅是壞賬準備的一項就多計提 了820多億,比2012年730億上升超過了12%,占總利潤的比例高達48%。
從計提的八項減值準備來看,每股凈利潤排名前十的A公司,從近5年的資產減值準備來看:2010年末累計計提各項減值準備10.9億元,占總資產629億元的1.73%;2011年末累計計提各項減值準備11.6億元,占總資產655.4億元的1.77%;2012年末累計計提各項減值準備11.3億元,占總資產670億元的1.70%;2013年末累計計提各項減值準備13.1億元,占總資產701億元的1.87%;2014年末累計計提各項減值準備14.7億元,占總資產715億元的2.06%。從A公司近五年計提減值準備的比例基本反應了企業的經營狀況匹配的資產質量,說明了上市公司在會計政策選擇上基本是穩健的。
第3章 上市公司合理運用穩健性原則的建議
穩健性原則在上市公司中得到了較充分的應用,尤其是在資產核算和會計處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穩健性原則在上市公司的應用過程中要協調好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要注意不同因素對穩健性原則的制約。此外,穩健性原則在應用過程中要增加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外部監督、提高會計人員的從業素質。
一、運用穩健性的相關問題解決辦法
(一)如何適度穩健。穩健性原則的適度性運用,在當前會計界的主流認識。所謂“適度”意味著不允許私自創立秘密公積,提取過分的準備,更不允許蓄意地、一貫的少計提資產和凈收益,而是要在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相關經濟利益的流入和能可靠計量的情況下將資產和收會導致會計信息的不真實,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嚴重的可能會誤導報表信息使用者的各項決策。甚至擾亂會計市場,影響整個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在把握穩健性原則的度時,應將會計信息按照不確定性的大小分為:“很可能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可確定”、“可能性極小”等三類。在充分考慮了相關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的前提下,將穩健性原則與不確定性的分類結合起來,即對那些很大程度上可確定、可能發生的費用和負債加以確認,并反映在企業的會計報表中。對于很可能發生和可能性極小的費用或債務,只要求在會計報表中進行反映和披露。
(二)利用制度約束。為了防止企業不恰當地運用穩健性原則,《企業會計制度》中明確規定:如果企業濫用會計估計,應當作為重大會計差錯允與更正,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說明事項的性質,調整金額,以及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影響。按照重大會計差錯的更正方法進行會計處理,即企業應濫用會計估計而多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在轉回的當期,應當遵循原渠道沖回的原則(如原渠道調整的,當期轉回的仍然追溯調整至以前的各期,原從上期利潤中提取的,當期轉回時仍然調整上期利潤),不得作為增加當期利潤處理。這樣一來,使得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準備的大額沖回來增調本期利潤的企圖落空,也就抑制了企業濫用穩健性原則來進行盈余管理,操縱利潤的行為。
另外,國家在具體會計準則中也做了如下規定:一是要研究和控制性較強的“適應運用”的具體標準或規范,二是要建立和研究完善外部的約束機制,三是要研究和協調會計準則與財務制度,稅收法規之間的關系,調整現行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評價方法,以增強企業適度運用穩健性原則的內部動力和承受力,四是要遵循財務報告的充分披露原則。這樣就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減少操作上的隨意性和主觀性,能有效的預防和避免穩健性原則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
(三)充分利用稅收因素。既然穩健性原則能使企業利潤在數額上和時間上發生變化,企業利潤又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那么必須處理好當期利潤和國家財政收入的關系,實行穩健性原則應適度,其限額應該以當期財政能夠負擔的為限。如果企業受短期利益的驅動,采用過度謹慎的方法,無限制的壓低企業的利潤,就會使國家的稅收減少,甚至無稅可收。
(四)充分利用審計監督。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內在約束機制。由于穩健性原則的特殊性,在實際操作中有較強的隨意性和傾向性,人為操縱的空間大,涉及的核算也較為復雜,因此,為避免企業運用穩健性原則為借口,隨意變更會計核算方法,高估損失,低估收入,虛列成本費用,歪曲真實的經營成果,把穩健性原則當做成本、利潤的調節器,就必須加強審計監督工作,避免人為地加劇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
(五)提高執業能力。穩健性原則的具體實現本質上是由會計人員來運作的,因而難免會產生偏見、誤差,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人員應當不斷提高會計理論水平和業務判斷能力,對不確定性大小進行精確的估算,判斷其所屬的層次,進而做出會計處理的決策。因而,對“適度”的認識根本在于量化,即確定經濟業務的發生和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
參考文獻:
[1] 賈文清.探討穩健性原則對中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及實際運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01-15.
[2] 張楠.上市公司穩健性與,過度投資行為的關系研究――基于資產減值準備的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05-01.
①國民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綜合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的經濟活動的成果的最概括、最主要的指標。它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簡稱,其內容為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一國常住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單位。同時,國外生產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民生產總值的內涵是指明在統計期內所生產的總值如何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間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來計算:第一,產品流動法。產品流動法又稱為產品支出法或最終產品法。它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起來,計算出該年內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即把購買各種最終產品所支出的貨幣加在一起,得出社會最終產品的流動量的貨幣價值的總和。運用這種方法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不計算作為以后生產階段投入的中間產品,僅考慮最后供人們使用的產品。例如在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統計中,按產品流動法計算可將其國民生產總值表示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個人消費支出,
B代表私人總投資,
C代表政府支出,
(D-E)代表凈出口。
第二,所得法(收入法)。所得法(收入法)又稱要素支付法,它是從生產角度出發把生產中所形成的各種收入相加起來,即把雇傭人員報酬、非公司企業的業主收入、公司利潤、凈利息、租金收入、固定資產折舊和間接稅相加而求得國民生產總值。
第三,部門法。部門法按物質產品與提供勞務的所有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民生產總值,它反映了國民收入的來源,所以也稱為生產法。根據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所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僅計算所增加的價值。
以上三種計算方法中,產品流動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所得出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字應以它為標準。如果用其余兩種方法計算所得出的數字與用產品流動法計算所得出的數字不一致時,則應按產品流動法所得出的數字進行調整。
在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一般同時計算另外兩個與之密切聯系的總量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凈值(NNP)。
國內生產總值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并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減去進口貨物和服務。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與國民生產總值是一樣的,即產品流動法、所得法和部門法。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別在于前者是一個收入概念,后者則是一個生產概念。所以,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國民生產總值加上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國民生產凈值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以市場價格表示的產品和勞務的凈值。這個指標表明了國家可以用于社會消費和凈投資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值,它等于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扣除折舊以后的產值。
②國民收入(NI)。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國國民經濟情況的另一個主要的綜合指標,它是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以貨幣計算的用于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資、利潤、利息、租金與政府津貼的總和,也等于國民生產凈值減去企業間接稅再加上政府津貼,用公式表示為:
國民收入=工資+利潤+利息+租金+津貼=國民生產凈值-企業間接稅+津貼
與國民收入密切聯系的也有兩個重要的總量指標,即個人收入(PI)與個人可支配收入(PDI)。個人收入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從國民收入中減去公司未分配利潤與所得稅,加上政府給居民戶的轉移支付與政府向居民戶支付的利息。個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從個人收入中減去個人所交納的所得稅、財產稅等,表示一國一定時期內可以由個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又可分為個人消費支出與個人儲蓄兩部分。
③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是以貨幣來表示的,因此,它的變動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由于產量所發生的實際變動,另一種是價格所發生的變動。
產量的變動所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是正常的,而由于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則是虛假的。為了準確反映產量的變動情況,使得各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比較能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就要按某一不變價格進行調整,以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同樣,對于國民收入也應作如此的處理。
利用不變價格折算當年國民生產總值時,一般首先要把某一年確定為基年,以該年的價格為不變價格,然后用物價指數來調整按當年價格計算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這樣就得到按不變價格計算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便于進行比較。
物價指數是各單個商品按當年價格計算的總價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總價值之比,通常表現為百分數。對于一般投資者來說,這種方法所需的數據資料很難尋找,因此并不適用。實際上,利用《中國統計年鑒》所公布的有關資料同樣也可以求得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例如,我國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18,531億元人民幣,1994年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為45,006億元人民幣。以1990年為基年,由《中國統計年鑒》可查到,1994年對1990年的發展速度為158.5%,用它乘以199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就可以得到1994年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為29,372億元人民幣,比1990年增長58.5%。而如果用1994年名義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其增長率為142.9%,二者的差距約為85%。存在這樣大的差距表明利用名義國民生產總值顯然不能反映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
關于國民生產總值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是一個平均指標,它等于某年國民生產總值除以當年人口數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反映經濟運行的側重點與國民生產總值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市場規模,而前者則有助于了解一國人民的富裕程度與生活水平。
因此,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國民生產總值的補充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定時期的國民經濟形勢。
投資者基本上明了并掌握了上述幾個國民經濟主要綜合指標的資料后,通過對它們的水平高低、增長速度、部門構成和地區差別的情況進行分析,就可以大體了解當前國民經濟形勢的基本狀況。如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增長情況、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在各個部門與行業間的分配情況,以及國家在各個時期的投資情況等,就可判斷現時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氣候對投資將有何影響,為選擇投資對象、投資時機和解決如何投資打下最根本的基礎。
(2)經濟運行變動特點
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情況只能對國民經濟形勢有一個大致的判斷,要深入掌握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還必須對經濟運行的變動特點進行分析。與對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分析相比,對經濟運行變動特點進行分析更偏重于對經濟運行質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說明增長波動的特征,即所處經濟周期的階段特征;二是經濟結構的動態比較,說明經濟結構的變化過程和趨勢;三是物價變動的動態比較,說明物價總水平的波動與通貨膨脹狀況,并聯系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等,說明物價變化的特點及其對經濟運行主要方面的影響。
①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實際上就是對經濟周期的分析與判斷。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里,經濟增長具有周期性。這種周期性反映了國家總體經濟活動的一種波動,每個周期由大量經濟活動幾乎同時的擴張與隨之而來的普遍的收縮、蕭條與復蘇等階段組成,并且這種波動重復出現。
一般來說,經濟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繁榮時期,即經濟活動擴張的或向上的階段;衰退時期,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蕭條時期,即經濟活動的收縮的或向下的階段;復蘇時期,即由蕭條轉為繁榮的過渡階段。判斷整體經濟處于哪一個階段的主要依據是一個國家的投資規模、工業產量、銷售量、資本借貸量、物價水平、利息率、利潤率與就業率等經濟指標的變動。
對經濟周期的研究經歷過兩個階段,即傳統經濟周期階段和現代經濟周期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西方市場經濟各國的經濟周期表現為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經濟周期統計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絕對水平的統計指標基礎上。但是本世紀30年代西方大蕭條之后,國民經濟的發展較少出現原來那種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據此有人認為西方國家經濟周期消失了。然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雖然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在消失,但相對水平即經濟增長的經濟波動卻存在。為了區別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周期,定義了傳統經濟周期和現代經濟周期的概念。傳統經濟周期,又稱古典經濟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收縮、蕭條、復蘇是在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過程中循環的。現代經濟周期,又稱經濟增長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衰退、蕭條、復蘇是在相對水平即增長率指標基礎上來測度反映和分析的經濟波動過程。
在現代經濟周期中,其四個階段的區分已經不很明顯,不過繁榮階段與衰退階段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通過對前面所講的幾個指標的動態比較,可以發現在繁榮與衰退兩個階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現:繁榮階段,國民經濟活動發展到比較高的狀態,各行業都欣欣向榮,新行業、新企業紛紛建立,老企業進行更新、開拓,投資規模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產品種類、產量都呈上升趨勢。同時,總體市場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銷售量猛增。工商業企業迅猛擴張,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因而信貸規模趨于膨脹,資本借貸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對資金的需求擴大的同時,對另一生產要素--勞動力的需求也相應擴大,因此,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下降。企業盈利增長,利潤率提高。
衰退階段,整體經濟收縮,各種經濟活動都開始衰退,市場需求銳減,產品滯銷,各企業被迫縮減投資規模與生產規模,工業產量與銷售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資金與勞動力的需求的相應減少,資本借貸活動收縮,失業率上升。企業利潤率普遍下降,部分企業甚至倒閉關門。
經濟運行這種潮汐般的漲落對投資者的影響非常大。對投資者來說,能否識別整體國民經濟處于哪個階段,能否預測經濟循環將在何時轉到下一階段,這對于其資金的投入方向、規模等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各種行業受經濟周期循環作用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行業受其影響很大,當循環處于繁榮時期時,它們隨之繁榮,而在循環轉向衰退時它們也隨之衰退;有些行業受循環的影響則較小。前者一般包括生產奢侈品、裝飾品或一些耐用消費品的行業以及旅游業等需求彈性較大的行業,因為對這些行業的消費主要視收入狀況而定,收入高時就多消費,收入低時就少消費或不消費。因此,在經濟繁榮時期人們對該行業的需求就高,該行業的利潤率也高;而衰退時期需求減少,行業利潤也降低。投資者在經濟繁榮階段或由復蘇向繁榮的過渡階段中就應該選擇這些行業投資,以分享其在繁榮時期的豐厚收益;在衰退時期或由繁榮轉向衰退的時期則應及時抽出資本轉向那些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增長型行業,即由于新技術應用或新產品開發所形成的行業,其產品由于采用了新技術,因而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功能強大或用途廣泛,價格也不一定很貴,易于為一般消費者接受。而且,作為新生事物,這些行業更有發展前途,具有很強的行業增長能力。投資于這類行業可以避免或減少經濟波動帶來的影響,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業增長帶來的利益。第二類主要是一些生產人們生活必需品的行業,如飲食業、服裝業、醫藥業及公用事業等,其產品為人們生活所必需,需求彈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減少也不能因此而縮減對此類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時期投資于這些行業是比較穩妥的選擇,可以少擔風險。
當然,投資于這類行業,在繁榮時期很難獲得像前面所講的奢侈品業等與經濟波動密切相關的行業那樣的高額利潤。因此,如何妥當地安排投資資金,選擇最佳的投資組合,在盡量少擔風險的同時獲取最大利潤,仍需投資者把握實際情況,依據形勢的不同做出安排。關于這方面的一些技術與技巧將在以后章節中談到。
②物價變動的動態比較。物價總水平是綜合反映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指標。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國民經濟運行的狀態、國民經濟環境的變化、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等,都要通過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表現出來,而反映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的最直接的依據就是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一旦經濟運行的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就會引起物價總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動。因此,對投資者來說,觀察物價總水平的變動為判斷經濟形勢的好壞提供了重要依據。
物價總水平作為反映宏觀經濟狀況的重要經濟變量,從變動的可能性而言,無非有三種:上升、下降和穩定。從實際變動情況看,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價格總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趨勢。因此,分析物價變動不能不聯系到通貨膨脹。
一般在沒有價格管制、價格基本上由市場調節的條件下,通貨膨脹與物價總水平上漲是同義語。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價總水平上漲,或者個別商品價格的上漲都不能算作是通貨膨脹,只有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的、普遍的上漲才能算作通貨膨脹。
既然通貨膨脹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那么,對通貨膨脹的衡量就可以通過對一般物價水平上漲幅度的衡量來進行。一般說來,常用的指標有以下三種:零售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
第一,零售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又稱為消費物價指數或生活費用指數,它反映消費者為購買消費品而付出的價格的變動情況。零售物價指數是由一國政府根據本國若干種主要日用消費品的零售價格以及水、電、住房、交通、醫療、文娛等費用編制計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時期生活費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發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是根據商品批發價格編制而成的指數,反映一國商品批發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是按當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例如,我國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為45,006億元人民幣,而若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則為29,372億元人民幣。設1990年平減指數為100,則1994年的平減指數為45,006F29,372×100=153.2,說明1994年物價比1990年上漲53.2%。
以上三種指標在衡量通貨膨脹時各有優缺點,而且,由于這三種指數所涉及的商品和勞務的范圍不同,計算口徑不同,即使在同一國家的同一時期,各種指數所反映的通貨膨脹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需要選擇適當的指數。一般說來,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零售物價指數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據對以上指數的衡量,可將通貨膨脹按程度不同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爬行的通貨膨脹,即緩慢而持續的通貨膨脹,一般物價水平上漲率不超過10%;第二類是奔騰的通貨膨脹,即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率達到兩位數水平;第三類叫狂奔的通貨膨脹,即物價上漲率達到天文數字的通貨膨脹,這類通貨膨脹可能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崩潰。
具體地說,通貨膨脹一般以兩種方式影響到經濟: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以及通過改變產品產量與類型影響經濟。
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影響經濟表現在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一方面固定收入階層、撫恤金與養老金的領取者以及債權持有者將因此而蒙受損失,因為其貨幣所得并未隨物價上漲而增加,這意味著他們的實際所得或實際債權將會應之而減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業企業及債務人、投機者等將從通貨膨脹中獲得好處。企業將因產品價格比成本價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債務人將因貨幣貶值而減少其實際債務,投機者則因其預測到通貨膨脹的來臨而進行的投機活動而獲得收益。
通過改變產品產量影響經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物價持續上漲使得生產成本上升,如果這種成本的升高不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那么企業就不愿生產,總體產量將會下降;另外,在較劇烈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進行產品或原材料的囤積比進行投資更能獲得利潤,因而將刺激企業進行投機活動,阻礙工業生產的發展。二是不同商品價格上漲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說,需要最迫切、需求量最大的商品價格上漲最快,如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這就造成了投資主要流向那些價格上漲較快的部門,而非必需品生產部門等價格上漲較慢的部門盡管因物價普遍上漲而導致成本上升,但由于產品價格上漲速度慢而使得利潤下降,因此,投資就不易流向這些部門。
正因為通貨膨脹對經濟運行有這樣大的影響,那么投資者要進行投資就不能不考慮到通貨膨脹,就必須對通貨膨脹產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個大約的預測。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知道通貨膨脹是如何產生的。
對于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傳統的理論解釋主要有三種: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
所謂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是指通貨膨脹是由于經濟運行中存在過度需求所造成的結果。這種理論認為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是由于存在過度的需求"拉上"的,具體而言即由于貨幣數量的增長率超過了產量的增長率而引起了通貨膨脹,或者說由于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產品導致了通貨膨脹。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產品成本上升導致的通貨膨脹。持該種觀點的人認為在經濟中存在著某種壟斷力量而促使生產成本上升,從而將一般物價水平往上"推進",造成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即由于貨幣工資的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導致的通貨膨脹;二是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即壟斷經濟組織為追逐高額利潤,通過制定壟斷價格人為地抬高物價而造成的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一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在整體經濟中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但卻有相同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因此,當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高的部門貨幣工資增長時,就給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低的部門形成了一種增加工資成本的壓力,因為盡管這些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較低,但各部門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卻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價規則下,這一現象必然使整個經濟產生一種由工資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這一理論實際上仍是對前兩種理論的修改與綜合。
一般情況下,通貨膨脹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進或需求拉上,有時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貨膨脹起動之后,成本推進與需求拉上就互為因果了,一定條件下二者甚至會同時出現,因果關系也不復存在。因此,當通貨膨脹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需求拉上與成本推進的理論就不合適了。
沖擊與傳導理論是一種關于通貨膨脹成因分析的新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沖擊是一種力量施加于經濟系統上,這種力量可以來自于經濟系統內部,也可來自于經濟系統外部;可以是經濟力量,也可以是非經濟力量;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是非確定的。例如,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可以視為一種來自外部的沖擊,利率提高可視為一種政策沖擊等等。一個沖擊發生后,將會對經濟系統產生一系列的影響,這一影響過程稱之為傳導。如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必將影響到國內通貨膨脹水平上升,這一影響的具體途徑,就是一個傳導過程。
沖擊與傳導理論對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是否完全合理,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但運用這一理論的確有助于解釋一些前述三種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而且,在實際分析時,用這一理論比較容易把握問題的重點。
理論與事實都證明:當經濟增長速度過快時,必定會出現通貨膨脹。可見,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我們可以把經濟增長視為影響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沖擊因素。那么,這一因果關系體現在哪里呢?大致地說,有以下幾點:一是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階段有關,如果經濟增長達到潛在增長水平之下時,其對應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而當經濟增長處于潛在增長水平時,通貨膨脹率較高;二是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相同的經濟增長率可對應不同的通貨膨脹率,一般而言,對應于擴張時期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而對應于收縮時期的通貨膨脹率則較高。
依據上述兩個結論,我們可以看出,要正確把握通貨膨脹可能的發展變化,必須把它與經濟增長的動態比較結合起來考慮。例如,當前經濟增長率處于較高水平,通過種種分析后我們認為下一年度的經濟增長可能會呈下降趨勢,那么根據前面的結論,同一經濟增長率在收縮時期會對應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又依據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階段的關系,因為經濟增長是向潛在增長水平下降,所以這一通貨膨脹率將會降低。
除了經濟增長之外,還有很多比較重要的沖擊因素,如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結構的轉變、戰爭、國際收支狀況以及一些突發的不確定性事件等。在一定條件下,這些因素可能會超過經濟增長而成為影響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例如,若一國國際收支出現持續的、大量的順差,那么一方面意味著國內市場上商品可供應量減少,另一方面,因出口換回的外匯或流入的外國資本在國內市場上不能流通,需要兌換成本國貨幣,就會迫使政府大量投放本國貨幣。在這兩方面原因之下,通貨膨脹將會顯著上升。可見,要想比較準確地把握通貨膨脹的發展狀況,必須注意全面觀察各種可能的沖擊將對通貨膨脹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能否及時判斷各種沖擊的產生與傳導,對投資者來說將是至關重要的。
③經濟結構變動的動態比較。經濟結構是國民經濟活動中各種比例關系的總稱,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分配結構、最終需求結構等,這里只介紹產業結構變動分析,因為產業結構的發展演化是經濟結構變化的中心。
產業結構指國民經濟各部門產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
產業結構合理與否,對于優化生產力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高速發展具有決定意義。
衡量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的指標是產業結構變化率。對于產業結構已達到高等級的國家來說,這一指標不成為衡量經濟形勢的主要指標,但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產業結構需要逐步升級,因而產業結構變化率成為衡量經濟形勢的主要指標。這一指標的具體化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結構變化率,即三次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相對比重變動狀況。計算GDP變化率時可用現價或不變價,如果要用于反映現狀可用現價計算指標,若要反映變化規律時則必須用不變價計算。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構成國民經濟的各項產業在整體國內生產總值結構中的比例應該是在保持絕對量增長的前提下,第一產業(農業)的GDP相對比重下降,第二產業(工業與建筑業)與第三產業(流通服務部門),尤其是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才能促進產業結構向高層次演變,經濟增長才能更有效率。
(3)政策措施影響分析
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經濟運行,通過價格杠桿與競爭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它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由于經濟運行中種種條件的限制而使其作用無法發揮出來,因此還必須由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從宏觀上把握經濟局勢,采取一定調控措施使市場作用的機制充分發揮出來。政府的這種宏觀調控主要表現為各種經濟政策與經濟措施,因此,對政府政策措施的影響進行分析就成為宏觀分析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關于這方面的具體介紹將在本章第三節中展開。
(4)經濟運行問題的分析
經濟運行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將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因此,對政府來說,應及時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決,促進經濟良性運轉;對投資者來說,也應對此認真分析,預測政府可能采取的調整措施,并據此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戰略。
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依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由于自然條件變化引起的問題。很明顯,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資源的銳減和自然災害的發生等,都會引起經濟的嚴重波動,給經濟生活造成巨大損失。
第二,由于國際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引起的問題。主要指國際間政治、經濟關系等的變化而引起的大的經濟波動,這些變化包括戰爭、貿易條件急劇惡化、國際封鎖和經濟制裁等。
[2]吳恒.易糞相食:中國食品安全狀況調查(2004-2011)[J]. http://zccw.info/report.
[3]張軍,姜偉,郎勝,陳興良.刑法縱橫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熊選國,任衛華.刑法罪名適用指南——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M].北京:中國人名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5]劉青青.關于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原因分析及政府監管對策研究[J].商品與質量,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