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5: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東西方文化差異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國際貿易就是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由于人的購買行為是由需求決定的,而需求受文化背景制約,人們總是依照本民族的文化習慣、文化標準和風俗來審視和評價外來文化,在國際貿易這種跨文化的經濟活動中,任何細節都無時不受到不同文化的沖擊。所以說在國際貿易中,適應特定文化環境的企業就能抓住消費者的需求,取得巨大的成功,不能很好把握文化環境的特點和消費者的需求,其國際貿易活動就難以展開,可見能否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氛圍是國際貿易成敗的關鍵。在現代東西方國際貿易中影響國家間跨文化交際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東西文化反映在價值觀上的差異
價值觀是人們對好與壞、美與丑、值與不值、干凈與骯臟、正確與錯誤、善良與殘酷、公正與不公正、得體與不得體所進行判斷的標準。價值觀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為選擇的心理活動,是人們對周圍的世界進行思考并使自己與之適應的活動。
東方文化注重“和為貴”,以“和”體現其最核心的宗旨。而在西方人的意識中,全局的觀念比較淡薄,個人的利益是至上的。西方人在道義上沒有東方人的背負,他們只知道為生存而奮斗;為利益而爭斗;為欲望而決斗。獲取個人利益是其社會行為的指南,也是其事業成功的支柱。
西方人尊重個人權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社會是一個任何人,無論出身貴賤,都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從頭開始的社會,這一“平等”觀念體現在行為模式中常表現為對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過份客氣和禮貌,如對任何服務都要說聲“謝謝”,作完報告也要說聲“謝謝”,對待家庭成員甚至是晚輩也是“謝謝”掛在嘴邊,連打個噴嚏也要說聲“對不起”。
二、東西文化反映在思維邏輯上的差異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上,一般用辯證思維來描述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用邏輯思維或者分析思維來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歐美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辯證思維包含著三個原理:變化論、矛盾論及中和論。變化論認為世界永遠處于變化之中,沒有永恒的對與錯;矛盾論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對立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本身;中和論則體現在中庸之道上,認為任何事物者街年在著適度的合理性。對中國人來說,“中庸之道”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淀,甚至內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與中國人的辯證思維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這種思維強調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勝認為事物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一個事物永遠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個命題不可能同時對或錯;排中性強調一個事物要么對,要么錯,無中間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也叫分析思維,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像中國人那樣追求折衷與和諧,而是喜歡從一個整體中把事物分離出來,對事物的本質特性進行邏輯分析。正是因為思維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況下,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人的行為歸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國人強調個人的作用,而中國人強調環境和他人的作用。東方人信仰理想主義,重視主觀看法。西方人則信奉現實主義,重視客觀事實,一切以數據和事實為依據。
1.2文化差異影響東西方數學教學與學習為深入了解東亞數學教育理論、其特點及潛在的文化價值,他對東西方數學教育作全面比較.他發現東亞數學教育的理論基礎是儒家文化,東西方數學教育特征各不相同[6]:(1)東亞重視學習內容,西方重視學習過程(2)東亞認為理解和記憶同等重要,西方認為記憶是機械學習,提倡有意義學習(3)東亞提倡努力學習,西方提倡快樂學習(4)東亞各國認為考試等外部動機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而西方認為只有激發學生內在動機才利于學生學習(5)東亞重視社會導向,提倡大班化教學,而西方重視個人導向,提倡個性化學習(6)東亞教師是知識豐富的學者,而西方教師重視教學方法運用.教學上,東亞普遍教師主導課堂,強調概念和技能教學,課堂容量大,教師按照一定程序教學[7].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保證了有意義教學的實施.他認為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和學生為中心可以實現互補,不能簡單認為東亞數學教學就是機械的.學習上,家長和老師的期望、考試競爭壓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外在動機,學生相信個人努力的信念,永不滿足的學習欲望,成為學習的內在動機,使得東亞學生數學學習普遍比較刻苦[8].學生認為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并不輕松,不認可“享受學習過程”[9],把學習當作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他將西方提倡的“愉快學習”與東亞提倡的“刻苦學習”進行比較,認為東西方教育者對于學習本身的理解不同.兩種文化對促進在學習中產生快樂的理解、快樂的時機、快樂和滿足的層次不同.西方教育學者認為學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快樂,學習應該是愉快學習,而東方教育學者認為學習應該與艱苦勞動相伴,只有艱苦勞動有結果才有真正快樂和滿足[6].西方愉快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東方以教師和知識為中心,要考慮到文化價值差異.他后來提出“延后快樂”的主張,強調“愉快學習”應建立于刻苦學習獲得成果后,而不是單純上課開心.東西方數學教學和學習都受潛在文化影響,文化差異是數學教育差異的重要因素,這為東西方數學教育相互借鑒學習提供了參考依據.任何教學和學習模式差異都以文化和長期建立的顯性或隱性教育范式為基礎.接受外來模式要看其潛在價值是否與本民族文化兼容,應該借鑒其優點和長處,還要保留自己的優勢.東亞數學教學和學習模式不能“全盤西化”,西方也不能照抄東方模式.
1.3文化差異影響數學教學、課程、教師教育改革對香港的數學教學改革,2005年他根據研究結果發現,香港數學教學內容遠比其他國家深,課堂教學比較連貫且通過推理和論證得到數學結果,與其他國家學生相比學習更加投入.因此雖然華人數學教育飽受批評但學生成績優異,改革要繼承優點并克服不足,而不是盲目追趕世界教育改革潮流,改革要符合自己的文化傳統,還要使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2012年他在比較德國和香港數學課程時發現,文化背景以復雜和間接的方式影響課程實施.他后來指出,美國部分州覺得新加坡數學教育很好,便直接引進新加坡數學教科書,但是結果并不好,他曾經說過“我和很多美國學者講他們這樣是沒用的,因為你可以進口新加坡教科書,但你不可以進口新加坡文化”,新加坡教科書之所以有用,是因為根植于新加坡文化.他指出西方數學教育理念的確有先進之處,但必須謹慎引入,并批評以前的教改沒有分析自身傳統文化優勢.他在比較中國、日本、韓國、英國、美國數學教科書時指出,東方教科書按照知識邏輯傳授內容,西方重視學生個性和學習情境.東方教科書內容選擇注重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西方內容選擇在于發展學生個性.數學教科書反映出東西方文化差異,以及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不同.他提出數學教科書改革中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對于數學教師教育,他尤其注重專家教師培養.他提出儒學影響下的專家教師應具有很深的數學、教學、學生知識,很強的教學能力、鮮明的個性、終身學習的能力,還要具有勤奮工作和充滿責任心等優良品質.專家教師能勝任教育研究、教師培養、學者、考試專家、學生和教師表率多種角色.他指出東亞尤其是中國,根據教師實際需要,利用觀察榜樣教師課堂教學等方法直接有效,這說明專家教師的定義和文化傳統有密切關系.他還指出專家教師培養放在一個體系中,而不是僅僅注重知識、技巧、技能,受教師個人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影響,是個長期過程.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數學教育改革理論和實踐飛速發展,政策制定者們尤其需要選擇適合國情的數學教育改革模式.梁貫成提出用文化差異觀點看待數學教育改革,為改革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據.任何數學教育改革要考慮到它們存在的文化基礎和歷史背景,立足本國實際,甄別吸收他國數學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教師教育改革經驗,制定適合國情改革政策,促進數學教育改革健康發展.
2文化差異下數學教育比較的意義
梁貫成教授提出用文化差異的觀點進行東西方數學教育比較,并實施了10多年相關研究.其理論和研究計劃有深度、新穎、可持續性,影響到對東西方數學教學、課程、教師教育等差異的認識,促進了東西方數學教育交流,適應了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數學教育發展需要.(1)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傳統教育思想受到一定沖擊,但是各國文化、宗教價值觀、社會歷史背景、未來發展目標,都決定著數學教育各自特征.文化差異下數學教育比較研究,促使改革政策制定者重視這種差異,正確認識這些傳統但有效的數學教育體系.(2)各國要提高數學教育質量,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學習別人長處,如美國引進新加坡數學教科書,而亞洲很多國家正在模仿美國數學教材的形式,形成很多研究課題.但是這些學習與借鑒并沒有顯示出哪種方法更適合本國.文化差異下數學教育比較研究,幫助人們全面了解不同文化傳統下數學教學和學習,及數學教學、課程、教師教育特征,對不同文化傳統下數學教育體系優點進行深入研究.(3)文化差異下數學教育比較研究,幫助人們了解不同文化傳統下的信仰和價值觀、歷史、社會結構、社會需求,理解這些因素如何影響數學教學和學習模式、數學課程和評價體系.理解不同文化傳統下教師信念和價值觀如何在實踐中體現,學生信念如何影響數學學習.利于發展全球教育合作.(4)20世紀末,東亞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引擎.歐美歷來把發展教育作為提高其全球競爭力的重要策略,東亞學生在TIMSS中的優異成績引起他們極大興趣,為此加大對東西方數學教育比較研究投入,以深入理解東亞數學學習,重塑本國數學教育.文化差異下數學教育比較研究,適應了政治發展需要.文化差異下數學教育比較研究,對數學教學、學習、提高數學教育質量有現實意義.可以幫助人們深入理解數學教學和學習各層面.對傳統數學教學和學習方式進行反思,用新眼光看待日常數學教學實踐,更好理解各自傳統.還可共享數學教育科研成果,促進實現提高數學教育質量的共同目標.
1.東西方文化淵源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而且這些文深深地影響了一個國家,更確切地講,雖然很多國家的具體文化不同但是他們的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來源。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簡單地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塊來研究,東方文化主要來源于長江-黃河流域文化和印度流域文化。東方文化的特點在于濃郁的懷舊思想,濃厚的神秘色彩以及重感性輕理性。然而西方文化主要來源于希臘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的特點在于對人的尊重,對個人自由,獨立,平等的追求和強調個性的表現。由此可以看出東西方文化來源的不同造成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特點。
2.文化來源引起的東西方差異
文化來源的不同引起了眾多的差異,而了解這些差異對于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具有極大的作用。在此,我們主要研究三個方面的差異:社會行為,工作習慣,時間觀念。所有的相互影響和互動的行為都是一種社會行為,其中思維方式就是一種社會行為,東方文化強調曲線性思維方式,西方強調直線性思維方式,這種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就來源于文化來源的差異。東西方的公司員工在思維方式,交流習慣,工作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異,如果對這些差異處理不好,在工作過程中就會產生很多摩擦和誤解,這就會影響到同事之間的關系,公司的發展。在這里,我們將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天,美國總部派來的項目負責人‘Frank’ 想要聽項目進展報告,小李就帶來了厚厚的一疊項目文件和內容豐富的演示文稿,準備進行精彩的講解,但是在這過程中,小李不斷地被打斷。Frank想要小李講解重要的部分并且給出直接的建議,顯然他對小李的講解很不滿意”。在這個例子中雙方都沒錯,只是作為中國人的小李想要盡可能充分地詳細地解釋與項目相關的信息,這完全符合中國的文化特點。然而,Frank的講話方式也符合西方的文化特點。正是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兩個人交流過程中的不愉快。東方傳統的農業文化和西方的工業文化在時間觀念上也存在很大差異,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土地和農業是傳統中國文化構建和形成的基礎。他們認為時間是個循環,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經歷了一定的時間之后就會回到原點,循環的時間觀念強調重復和標準化,比如晝夜交替,四季循環等。由于缺乏線性時間觀念,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觀念不是很強。相比之下,西方人具有積極,敏感,準確的時間觀念,在西方的哲學史上,有關于時間的純理論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說過一句名言“沒有人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所以西方的思想強調時間的不確定性。與東方社會相比,西方社會很少受過去事情的影響,整個社會在單向時間的影響下迅速變化和創新,但是,同時人們也面臨著時間的壓迫和緊張的人際關系的壓力。由此可見東西方文化來源的不同引起的東西方的差異。
3.這些差異對于跨文化交流的具體影響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在這一部分,我們將討論文化差異引起的跨文化交流的障礙以及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交流失敗的原因。這些具體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日常生活,跨國公司的管理,國際商務談判。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很多跨文化交流的例子,“一位意大利的項目經理來到中國的分公司考查,中方派了一名助理全天陪伴這位經理,這位助理盡心盡力,但是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不和諧,融洽”。其實問題在于,這位助理的全天陪伴讓她沒有了個人空間。在跨國公司的管理方面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上海一家非常有名的國有企業,大部分的員工都是上海人,公司采取的是傳統的管理方式和生產方式,但是不久后這家公司與一家外企合并,管理方式和生產方式和以前大不一樣,起初員工們都有些不習慣,但是慢慢的大家都適應了,生產效率確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這里的問題在于,員工們并不了解西方的企業文化,如果他們在此之前對西方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方式有所了解,他們就不會不習慣了。隨著商業全球化的發展,在商務活動中,文化多樣性的程度在不斷增長。所以文化差異將不僅影響談判雙方對于各種行為的解釋,還將影響談判雙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無意識地將這些東西帶到談判桌上,所以是它們使得談判變的復雜。由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在文化方面存在差異,所以他們需要采取不同的談判風格和技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作為一個外語學習者或者說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關注其他國家的文化,這對于我們進一步的學習也是很有幫助的。(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書目:
[1]Cao Jianhe.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96.
[2]Song,Li.Gateway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Harbin:Harbin Industrial University Press.2004.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二者密不可執因此,英語教學離不開文化教育,離不開文化意識的培養。文化意識是人們對文化的一種自覺、能動的認識活動,是人們在學習中領悟文化內涵、接受文化熏陶,并潛移默化地內化為一種追求文化的情感。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把語言與文化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就是要培養其繼承和發揚傳統民族文化,積極吸收異族文化的優秀成果的意識,提高文化敏感度,促進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一、培養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原則
文化意識的培養并非易事。教師在語言教學、文化知識的傳授和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中,既不能過于夸大,也不能淺嘗輒止,要把握好尺度,遵循一定的原則。
1.平等原則
在學習異族文化時,應該遵循平等原則一一~各民族文化是平等的。民族不分大小、強弱,其文化亦無優劣、好壞之分。不能因為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就認為學習英、美國家文化具有優越性。學習外語的目的是進行跨文化交流,從而了解、吸收異族文化的精華,為我所用。同時,學外語更要注重以我為主,學會用外語介紹和傳播我國歷史悠久、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外語學習者要樹立文化平等觀和語言平等觀。各種文化都具有合理性和獨特性,都能為人類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提供有價值的資源,都應在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吸收營養,取長補短,充實和更新自我,以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兀化的新形勢。我們重視學習西方文化,但不應“唯西方文化是從、西方文化是尊”。東西方文化應本著彼此尊重的原則,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與交流,相互撞擊、摩擦、吸收與融合,在比較中鑒別,在互動中發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能過分地推崇某種文化或一味地貶低某種文化,應引導學生形成文化平等意識。
2.同步原則
同步原則是指教師在利用教材中出現的文化素材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時應與教材的內容保持一致。在講解英語文化知識時,教師會將東西方兩種文化進行對比,但兩者的差異體現在諸多方面,教師不可能在一節或幾節課的時間內解決諸多問題,更不可能在一節課中全都講解文化的差異性,或者把體現文化背景的文章都面面俱到地進行講解,而應有所側重和有所針對。比如,教材中如果涉及餐桌禮儀,教師應該把要講解的文化定位于中、西餐餐桌上的文化習俗的異同比較,而不能把所有東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都一股腦兒地抖摟出來。否則,教師講得雜亂無章,學生學得也含混不清。當然,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得越多、越廣越深就越好,但這要取決于學生的興趣、條件及時間等多種因素。
3.興趣原則
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樂于探索的原動力。教師在講解英語語言知識和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應激發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進行探索的濃厚興趣。通過精心設計從課文語言知識導人文化知識的過程,創設文化知識的交際實踐和環境,讓學生感覺仿佛置身于一個生動有趣的真實交際環境中,從而產生并保持對它的興趣,并在語言交際環境中得到實踐和鍛煉。很多經典英文歌曲、影視節目、時裝、發型、運動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創建英語角、英語沙龍,開展經典英文電影賞析、英語才藝展示,慶祝英語國家傳統節日等都可以使學生置身于異族文化的氛圍中,同時激發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濃厚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從而達到既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培養其英語文化意識的目的。
二、培養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主要陣地。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匕的文化素材,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對異族文化的敏感度。
1.比較法
比較法是通過東西方文化的比較培養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方法。
首先,從東西方文化對稱呼稱謂、致謝答謝、招呼問候、擔心關切等方面的習俗進行比較。例如:在中國,人們為了表示對他人的關心會說:
A:Hello, you look sick today.
B:Yes, I’ ve got a bad cold.
A:You’ 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 as soon as youcan.
這樣的關心和建議在中國非常普遍并且廣為接受。然而在以自我為中心的英美國家,如此的關切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因而冷人反感。按西方文化習慣,A只需說"I do hope you’llbe feeling better soon"孽"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這類膚淺的話語以示關心即可。
又如,在英語中“teacher”僅表示職業名稱,而非稱呼語,更不是尊稱。在英語國家,人們通常用“Mr/Miss/Mrs+姓”來稱呼老師,在大學則用學術職稱或學位+姓來稱呼教師,也有的教師甚至喜歡學生直呼其名,以融洽氣氛。但絕對不會有"Teacher+姓”這類稱n乳而漢語中的稱謂比較嚴格,對長輩一般不可直呼其名,否則會被認為對長輩不尊,而西方則顯得隨意一些。
其次,比較相同的詞匯概念和其不同的文化內涵。一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化藝術、民俗風情等無不在詞匯上得以體現。詞匯語言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其語義和搭配都深深烙上了該語言文化的印跡。英語中有些詞的意義與中文一致,但文化含義迥異。比如,中國人歷來把“龍”視為權力、地位、尊嚴和吉祥的象征,被制成圖騰頂禮膜拜。皇帝的身體被尊稱為“龍體”,中華民族亦被稱為“龍的傳火,。逢年過節,人們有舞龍的習俗,以示喜慶,還有“龍飛鳳舞”、“望子成龍”等頗具吉祥和褒獎的成語,這些充分說明中華民族對龍的喜愛與崇敬。而在西方文化中,“龍(dragon)”卻是一種口噴毒火、身長雙翼、兇殘暴虐的怪獸,在俗語中還被用來指“兇狠的尤’。由此可見,同一個詞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帶有不同的褒貶色彩。因此,教師應在詞匯教學中滲透詞匯的文化內涵,通過比較,找出異同,有效地促進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提高。
2.講解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抓住一些能夠集中反映英美國家歷史文化和社會特征的典型語言材料進行講解與分析,向學生介紹相關文化知識背景,引導學生了解西方價值觀念、風土人情,感受異域文化的神奇魅力。
此外,詳細講解語言材料在語法概念、句法、篇章結構上的區別。英漢兩種語言在語法、句法及篇章結構上的差異體現出不同的民族思維方式。在語法概念方面,英語中的性、數、人稱、時、體、態等都有明確的形式標記。在句法方面,英語常常以核心句或詞為中心層層展開,結構嚴密,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漢語句子大多結構松散、隨意,沒有特別明顯的形式標記詞,以意合為主。漢語句子被動句較少,反映了中國人以人為中心的思維習慣。而英語中被動句較多,體現出英語國家人們重客觀、重邏輯的思維方式。在篇章結構方面,英語國家人們受其思維方式的影響,趨向于線性的直接表達方式。文章中一般開頭都有主題段,每段有主題句,結尾得出結論。段落之間、句子之間結構緊湊,邏輯性強。因此,應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教材為依托,向學生講解中英兩種語言的差異,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和英語文化意識。
3.觀察法
國際貿易就是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由于人的購買行為是由需求決定的,而需求受文化背景制約,人們總是依照本民族的文化習慣、文化標準和風俗來審視和評價外來文化,在國際貿易這種跨文化的經濟活動中,任何細節都無時不受到不同文化的沖擊。所以說在國際貿易中,適應特定文化環境的企業就能抓住消費者的需求,取得巨大的成功,不能很好把握文化環境的特點和消費者的需求,其國際貿易活動就難以展開,可見能否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氛圍是國際貿易成敗的關鍵。在現代東西方國際貿易中影響國家間跨文化交際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東西文化反映在價值觀上的差異
價值觀是人們對好與壞、美與丑、值與不值、干凈與骯臟、正確與錯誤、善良與殘酷、公正與不公正、得體與不得體所進行判斷的標準。價值觀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為選擇的心理活動,是人們對周圍的世界進行思考并使自己與之適應的活動。
東方文化注重“和為貴”,以“和”體現其最核心的宗旨。而在西方人的意識中,全局的觀念比較淡薄,個人的利益是至上的。西方人在道義上沒有東方人的背負,他們只知道為生存而奮斗;為利益而爭斗;為欲望而決斗。獲取個人利益是其社會行為的指南,也是其事業成功的支柱。
西方人尊重個人權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社會是一個任何人,無論出身貴賤,都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從頭開始的社會,這一“平等”觀念體現在行為模式中常表現為對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過份客氣和禮貌,如對任何服務都要說聲“謝謝”,作完報告也要說聲“謝謝”,對待家庭成員甚至是晚輩也是“謝謝”掛在嘴邊,連打個噴嚏也要說聲“對不起”。
二、東西文化反映在思維邏輯上的差異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上,一般用辯證思維來描述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用邏輯思維或者分析思維來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歐美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辯證思維包含著三個原理:變化論、矛盾論及中和論。變化論認為世界永遠處于變化之中,沒有永恒的對與錯;矛盾論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對立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本身;中和論則體現在中庸之道上,認為任何事物者街年在著適度的合理性。對中國人來說,“中庸之道”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淀,甚至內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與中國人的辯證思維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這種思維強調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勝認為事物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一個事物永遠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個命題不可能同時對或錯;排中性強調一個事物要么對,要么錯,無中間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也叫分析思維,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像中國人那樣追求折衷與和諧,而是喜歡從一個整體中把事物分離出來,對事物的本質特性進行邏輯分析。正是因為思維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況下,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人的行為歸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國人強調個人的作用,而中國人強調環境和他人的作用。東方人信仰理想主義,重視主觀看法。西方人則信奉現實主義,重視客觀事實,一切以數據和事實為依據。新晨
一、引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母語的交際雙方往往會根據各自母語文化中的語言禮貌準則對交際的各方面進行詮釋、理解(Gumperz andCook-Gumperz,1982)。論文寫作,文化差異。當非英語母語者用英語和英語母語者交流時,文化差異的語用負遷移可能會引起對非母語者整個品質、形象錯誤的判斷(Kotani,2002)。感謝語使用不當或應該使用時沒有使用,會被視為無禮表現,對人際關系造成負面影響。表達感謝要講究策略。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漢英感謝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探索,以幫助減少或避免我國學生用英語表達感謝時的語用失誤。
二、英文中感謝的表達方式
1.Thank you的使用范圍
英文化中,thank you/thanks到處適用,特別是服務性行業,如商店、飯店、車站、機場等。因為自動、客套、機械的thank you/thanks(真誠的、發自肺腑的感謝除外),作為一種禮節,多數時候是表示一種認可:對服務的認可,對會話結束的認可等。Thank you的社會作用在于承認或認可從他人(的行為中)得到了好處,即便是很小的好處:如售票員遞票給乘客,銀行職員從柜臺上遞錢給顧客,侍者為顧客端來一杯咖啡等。并把英語中感謝的最基本形式Thank you/thanks的主要作用概括如下:(Thank you/thanks是最基本的詞語,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增補和加強,以顯得更禮貌,如:“Thank you very muchindeed”,“Thanks ever so”)
ⅰ承認得到好處;
ⅱ遞給自己東西,認可得到好處;
ⅲ提前表達感謝(如服務,主動提供,許諾等);
ⅳ不再需要某人或某人的服務;
ⅴ接受會話結束的標志(特別是電話中);
ⅵ會話結束(e.g.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
ⅶ接受主動提供;
ⅷ寒暄(如:作為對“how are you”的回答,“fine,thanks”除了寒暄,幾乎沒有什么實際功能,僅僅是讓問話的人感覺舒服而已。
ⅸ結合不同的音調,可以表示懊惱,譏諷,挖苦和唐突無禮(e.g.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Okamoto & Robinson,1997);
消極請求。如:“Thank you for notsmoking”——請求聽話者不要抽煙。論文寫作,文化差異。
(根據Aijmer(1996)整理)
Thank you/thanks在會話序列中出現的地方不同,作用也不同,如:Thank you 作為會話標志,表示服務的各個階段。在餐館里或售票處,我們可以常常聽見以下的對話(Coulmas,1981):
(情景:售票員遞來車票)
Conductor:Thank you.(遞票時)
Passenger:Thank you.(接過票時)
Conductor:Thank you.(結束對話)
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通過自然觀察、書面/口頭問卷和角色模仿等方式,從英語母語者和母語主要為漢語、朝鮮語、日語、俄語和西班牙語、正在美國學習的學生(他們在美國的平均時間為兩年)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這些英語水平很高的非英語母語者在受惠程度很高的情景下,找不到合適的言語方式來充分、恰當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不僅表現在語用語言方面,也表現在社會語用方面。其研究結果表明,外語學習者通常只認識到表達感謝的普遍性,沒有意識到跨文化中的重大差異。
三、漢英感謝的差異
1.理解差異
漢語的感謝語多用于確實受人之惠時,少了西方文化中的客套,多了發自內心的真誠。因此,在我國的一些行業,特別是服務性行業,按照我們自己的社會文化禮貌準則,對方純屬工作范圍內履行職責,沒有必要說謝謝。我國偏重于集體主義文化,家庭成員、至親好友被視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collon &Scollon,2001:145),“自己人”互相幫助,理所當然,如果道謝,反而見外了。
英語同其他語言進行對比時,差異在于對誰說thank you,何時說thank you,何地說thank you。論文寫作,文化差異。受惠可分為兩類:實體(如禮物,服務)和非實體(如祝福,贊揚,提供,建議等)。影響感謝最重要的因素是受惠的類型,同時雙方的關系,受惠的程度。施惠者在時間、金錢、精力等方面的付出,場所 (work or at home)會相互作用。如施惠方作為朋友借給了受惠方500美元,英語母語者覺得“You’re a lifesaver.Thanks.I’llnever forget it.You really can’t imagine what this means to me” 恰當、充分地表達了內心的感激。但是,如果施惠方和受惠方的社會地位相差大,表達反而簡短。
還有一個很大的差異:收到禮物時,中國人會把禮物放在一邊,不會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以免顯得貪婪,看重禮物而冷落送禮者;而一般西方文化的禮儀是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并致謝。在某些情況下,受惠程度很高時,除了當面感謝,事后再打一個電話或寫封短信,才合乎禮節。
2. 英語感謝表達差異
英語母語者表達感謝的形式在不斷變化和創新。我們處在一個外語環境,同英語母語者接觸的機會相對較少,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表達方式,也有可能導致交際失誤。
譬如單詞cheers和 ta 。非正式場合,隨處可以聽見 cheers 和 ta。舉杯時常用的cheers可以用來表達感謝,也可以作為對感謝的回答。論文寫作,文化差異。Ta用于感謝和道別,有good-bye的意思。如:
A:I’ll I’ll give her enough.
B:yes.
A:ta ta love.
又如:
A:The grapes please.
B.Seventy P.
A.Thanks very much.Ta verymuch.
B.Four twenty two.
A.Thanks.
B.Thank you.
A.Thanks.Thanks a lot.
從這個例句中,我們知道兩點:a) ta 用來表示感謝或道別;b) thank you/thanks既可以用來感謝,也可以用來作為對感謝語的回答,表示一種認可。
4.感謝的音調
當需要表達真誠的感謝時,發自內心、不虛假的感激,相信英語母語者是能體會的。非母語者在用英語表達真摯謝意時,其音調缺乏母語者表達感激之情時的熱情和真誠。可能因為是非母語表達,他們正忙于搜尋合適的詞語,而忽略了語音語調。感謝表達說話人的一種認可和感謝的心理狀態,少不了恰當的音調。
A:Don’t say anything dumb in your interview.
B:Well,thanksa lot.It’s nice to know you have confidence in me.
這里的thank you,結合音調,言外之意應該是懊惱或氣憤。
四、結束語
會用英語說 thank you/thanks,并不表示我們已掌握英語里感謝的禮貌準則,能恰當、得體地加以運用。論文寫作,文化差異。漢英兩種語言中的感謝從理解、表達都有很大的差異,跨文化中的交際雙方都應對此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當我們用英語表達感謝時,交際對方傾向于用英語文化中的準則對我們的言語行為進行評斷。論文寫作,文化差異。充分利用影視資料,讓學生從中學習、體會和掌握言語行為的正確使用,是減少語用失誤,增強學生語用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Aijmer,K.Conversational Routines inEnglish [M].Longman,London.1996.
[2]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
[3]Coulmas,F.‘Poison to your soul’:thanks and apologiescontrastively viewed [A].In:Coulmas,F.(Ed.),Conversational Routine.Mouton,The Hague,1981.69-91.
[4]Gumperz,J.J.,& Cook-Gumperz,J.Introduction:language and the communicationof social identity[A].In J.J.Gumperz (Ed.),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1982:1-2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Hinkel,E.Pragmatics of interaction:expressing thanks in a secondlanguage [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1994,5(1):73-91.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172-01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國家間交流逐漸加深,但是由于各國家文化差異以及地域差異,在交流時可能存在溝通障礙,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將會產生隔閡。所以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根據學生專業對學生英語教育進行跨文化溝通意識的培養正在不斷完善。傳統高職院校英文教育環境的發展以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溝通障礙,都對現階段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產生了新的要求。
一、高職院校教師自身文化修養
現階段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若想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師的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有著極其深刻的意識。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自身教育觀念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進一步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產生。并且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同時,教師應豐富自身修養,增加對西方歷史背景、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差異的W習。教師只有豐富自身文化后,才能更有效地在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二、加強教學過程中對英語跨文化知識的滲透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貫徹落實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這一思想,根據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逐漸滲透西方文化。首先,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設計,使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西方國家民族知識。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知識較為薄弱,所以教師在對西方國家的民族知識進行滲透的時候,不能單純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可以結合與之相關的電影在播放過程中形象生動地向學生滲透西方國家民族知識,同時加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并且,教師在對相關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過程中應注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特征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印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促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增強記憶。除使用上述兩種方法滲透英語跨文化交際意識外,還可以在課堂中增加實際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英語的學習更具實用性,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不同場合的英語口語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滲透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加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三、豐富教學手段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傳統的英語教學是以教師為主、以教科書為基礎向學生傳授英語知識。老師授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模式較為枯燥,并且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很容易產生疲憊感,降低課堂效率。在新時期,若想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首先應從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開始,教師應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豐富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學生完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形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學,如播放影片資料等,為同學們展示西方文化。或者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情境教學模式,設置情境,將西方文化與中方文化差異在情境故事中展現出來。或是排演與中西方文化沖突有關的舞臺劇,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深刻意識到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學校可以開展跨文化交際優秀論文評選,以及組織相關的知識講座等,為學生營造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氛圍,使學生通過活動深入了解跨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四、總結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注重傳授傳統的教學內容,如語法、發音以及詞匯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以及滲透,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傳統風俗、生活習慣等。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西方國家文化,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才能使學生在未來工作、生活中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一、構建文化教育素材庫
索材生成分課前預設和課堂中生成兩種,下面列舉幾種素材生成的方法:
1.開發教材的文化教育價值
初中英語的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話題來編排各個單元的。一般來講,一個中心話題,一個單元。每個話題都或多或少涉及到西方的文化。學生往往按中國的思維習慣,文化習俗去套,結果語用不得體。教師要有一定的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知曉度。這樣在學生即將遇到或已經遇到的差異問題就可以很好地處理。讓學生能跨越這些障礙,實現跨文化交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闡釋課文的內容,教師還要猜測課文內容引申的意義。由點聯系到面,介紹英語的文化背景,盡量完整的把每單元所涉及的內容展示給學生。
2、收集有文化教育價值的好文章,好故事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途徑,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完全局限于課本。教師應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包括我們平常所用的一些練習)來拓展教材,延仲教材意義。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釗對不同素材認真備課,按照不同要求進行有機的文化滲透,必要的時候進行適當的文化補充拓展,使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盡可能具體化、形象化。
3、從教師的視角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蘊藏的人情習俗教育價值
學習英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說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要懂得他們的“心靈之語言”,即了解他們社會的人情習俗。
教師在平常多留意日常生活中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課堂上展示課文內容的同時,適時適量的穿插相應的文化習俗。通過文化的對比使學生在接受語言知識訓練的同時也能慢慢了解一此英語國家的人們在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培養世界意識。
4、挖掘節日、紀念日等特殊日子的文化教育價值
課堂是一個模擬的舞臺,學生要把所學的知識在課堂中表演出來,將來才能帶著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走向社會,投人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教師要懂得把文化帶進課堂,盡可能多的介紹西方文化。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可以設置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在這個模擬的舞臺上盡情的展示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提高結合社會文化背景來參與人際交往的能力。
我們教師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充分利用這此材料,深挖其人情習俗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增加學生對東西方人情習俗的理解。
二、初中英語課堂中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培養的策略
1,備課設計巧妙,做到“四維”融合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依據,而教學目標是我們教師在備課階段設定的。在備課階段,我們絕大多數英語老師在進行課時教學設計(備課)的時候,往往只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方法這三個維度去進行設計,卻往往忽略了文化教學目標。因此,在備課時候,我們應該將與所學材料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與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并巧妙地融人我們備課的教案之中。要充分體現英漢語言文化之問的明顯差異,力爭集懸念、新意于一體,做到“四維”融合。
2、創設文化氛圍,做好又寸比分析
良好的英語文化氛圍可以促進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我們可以結合各單元的語言功能項目,在課堂內通過放錄像、顯示具有文化標志的圖片或實物,創設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
進行英漢文化的對比分析是培養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主要方法。通過對漢英兩種不同文化中交際規則及言語行為習慣的語用對比分析,有意識地展示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性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結合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 1 "Good morning”的“介紹、問候”等語言功能項目,我告訴學生如何跟英語國家人士互致問候,向學生介紹英美等西方國家人士見面的禮節:多數講英語的人初次見面時要說I'm glad to meet you.以識你很高興。)分手時,他們會說It's nice meeting you.或Nice tomeet you.(能認識你很高興。)
3,重視第二課堂,用好互聯網絡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需要溝通。溝通離不開翻譯,可見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譯發生的本源,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產物。翻譯教學和研究的經驗表明:翻譯理論和技巧必須建立在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對比分析的基礎上。翻譯之所以困難,歸根結底是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有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差異。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翻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1 中西方主要文化差異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謙讓作為處世經典,這便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處世要以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念作為行為指南,接人待物,舉止言談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即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構簡單,由父母及未成年子女組成核心家庭;西方文化中人們思想流派眾多,個體意識強烈,主動性多,易激動不穩定。西方以個人為重,四海為家,而中國以社稷為重,鄉里為重,家庭為重,個人次之;在姓名的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的名字領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中國人反之:宗族在前,輩分次之,自名最后;其他如地址順序、時間順序也都如此,西方人是具體或個體在前,整體在后,中國人則倒過來。很多中外學者都探討過中西文化差異,歸納起來有這幾個方面:
(1)原語中的文化概念在目的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如英語中各種各樣的帽子:beret (貝雷帽),bowler (常禮帽)等等,而漢語里卻沒有的詞匯,所以對這些詞的翻譯大多是解釋性的。中文中有些詞匯找不到對應的英語詞匯。如閻王一詞,英語里有devil, demon, Satan大致等于中文的魔鬼,與閻王大不相同。
(2)原語和目的語有對應的詞,但意義不同。例如“狗”,在中國文化里與狗有關的成語多是貶義的,如狗急跳墻,狗屁不通等,而在西方,狗被視作人們忠誠的朋友,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為,此時狗不含貶義。如,top dog(優勝者)。
(3)原語概念有明確的分類,而目的語則沒有。如grandpa一詞在中文中有兩個相對應的詞(爺爺和外公),cousin對應于中文的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漢語把表親區分的非常嚴格,既要分性別又要區別大小,根本不像英語一個詞籠統了事。
(4)不同的風俗習慣、客觀生活環境、民族心理、觀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促使了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如獅子在西方有獸王之稱,從著名動畫片《獅子王》(The Lion King)中就可看出;而中國文化里虎是百獸之王,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說虎乃“山獸之君”,卻沒有收入獅子。
2 翻譯方法
由于這些差異的存在,對于譯者來說如何處理這些差異,并最準確翻譯出原中的文化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處理這種差異有以下幾種方法:
(1)異化法。
在譯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就是把外國的價值觀歸化到目的語文化之中。如將cowboy 翻譯成牛仔,漢語中并沒有牛仔一詞,它并不是中國文化里的一個意象,讀到這個詞中國人不能想象出這是怎樣的一類人。但是事實卻是中國人接受了這個譯法,牛仔也成了佳譯。類似成功的例子還有: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馬)、golden age (黃金時代)等。
(2)歸化法。
即“離經叛道地把外國文體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表現出來,把讀者送到外國去”,這也就是說用目的語里的文化意象來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目的語既有的詞匯來翻譯。“to take French leave”,如翻譯成“作法國式離別”,那么譯文就陷入了字字對譯的死胡同,讀來令人費解。這一說法產生于十八世紀的法國,當時赴宴的客人有不向主人告別便自行離去的習俗,因此譯為“不辭而別”,便一目了然了。
(3)音譯法。
1教師直接對比法
比如在講到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時,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一一介紹柏拉圖的生平、思想體系和對后世的影響就會顯得枯燥乏味。筆者在談論到這部分內容前會布置學生查詢和閱讀中國古代圣賢孔子的資料,在課堂上教師主要介紹柏拉圖,當遇到其經歷或者觀點上與孔子有契合處時會邀請學生講解有關孔子的相關內容。譬如筆者提到柏拉圖在早年時期曾旅行至埃及、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最后苦于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開辦學校向青年們傳授他關于道德和政府的理論,他所創辦的“學園”成為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這時學生已通過前期準備了解到孔子的經歷,他們能夠指出孔子在一生中花極大的一部分時間來周游列國,在從政失敗,沒能找到賞識他建議的君主后從事教育興辦私學,開創中國私學之首。學生們此時會驚異于東西方兩位先哲在經歷上驚人的相似,因此對了解柏拉圖思想表現出強烈的愿望,教師這時由淺入深,在學生建立了對柏拉圖初步了解后引入較為難理解的這位哲學家的思想體系,筆者從兩位先哲對人之本性的觀點開始,學生通過提前閱讀了解到孔子認為所有人本質上是善的,或者說經過教化后可以成為善的。筆者在此解釋柏拉圖與孔子思想的迥異,柏拉圖認為大多數人容易被暴君或貪欲欺騙,因此他們需要被控制,而掌握控制權的人,即“護衛者”能懂得普遍的真理[3]。孔子強調的是廣泛的人類行為,他的中心思想是“仁”,即各種美德,以及由此引出的一套修身達人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觀念[4]。而柏拉圖則強調受過精心教育的統治階層的行為。通過解釋在人性看法上的差異,教師進一步擴展到他們各自對理想政府和社會規范等方面觀點的不同,并和學生一起探討他們對中西方文化產生的廣泛深遠的影響。讓學生在課堂講解中扮演一定角色能夠加強他們對目標文化的興趣和理解力。課程中師生的積極互動改變了傳統文化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孤立學習的方式,將死板的教師“一言堂”變為輕松活潑的“中西文化歷史小型研討會”。
2按教學反饋對比法
除了邀請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進程中和教師一起通過中西方對比探討西方文化發展的特點外,教師還應該時刻密切關注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反饋。當學生表露出對某些歷史現象的發生表示不解時,教師應該認識到這樣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中西歷史發展上造成的文化差異構成了學生理解的障礙。筆者在開始講授古羅馬帝國時期時首先介紹古羅馬在進入帝國時期后從公元一世紀后期到西羅馬滅亡的三個多世紀內絕大多數皇是非正常死亡,這些貴為皇帝者的結局均十分悲慘,他們或被敵軍殺死,或被自己人殺死,抑或因絕望于別無選擇而自殺。學生對此表示非常驚訝和不解。這時教師應適時指出學生們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為這一階段的羅馬皇帝與我國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的命運千差萬別,因此文化教學中初步的自身文化和目標文化的對比激發了學習者學習的興趣。教師需要進一步對比說明古羅馬帝王和中國皇帝主要的差別。首先,皇帝的出身和人選不同。羅馬帝國的元老院、禁衛軍和軍團互相傾軋、不擇手段的把代表自己利益的人推上皇位,內戰由此頻仍爆發,國無寧日。政局混亂導致皇位的風雨飄搖,帝王如同走馬燈似得更換。因此,對每一位羅馬帝王來說時刻都是危機四伏、性命攸關[5]。而中國從夏朝的禹開始實行王位世襲制到秦朝時確立了延續整個封建時代的帝王世襲制,這種世襲制通常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方式。雖然無法保障候選人有做明君的資質,但這一制度很大程度上確保了皇位的平穩過渡和朝代的穩定[6]。因此與古羅馬歷史相比,因為爭權奪位導致皇帝的非正常死亡在中國歷史上是較少的。在解釋完皇帝來源不同后,教師可擴展到皇帝權力方面,可以選取有代表性的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比如把開創羅馬帝國時代的屋大維和確立封建帝制的秦始皇進行對比說明。通過教師及時的講解和闡釋引發學生對目標文化的反思,能夠提升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客觀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