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5: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it審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財務收支審計江蘇省醫學會主要業務為實施政府受托項目即醫學學術交流、繼續醫學教育、醫學科技項目評價、評審和醫學科學技術決策論證、評選和獎勵優秀醫學科技成果(包括學術論文和科普作品等)、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推動醫學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等,財務收支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收費項目以繼續醫學教育收費為主,項目支出特點主要表現為以現金方式支付專家、學者的講課勞務費,人力成本比例較高。內審部門未單獨成立科室,但工作由財務科專人負責。各類學術會務均有財務科派員參加,負責收費與結算,內部審計對會務收支全過程實施監督,確保收入全部入賬,支出合規合法,結合各類學術會議的預決算,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進一步規范財務收支行為。
(三)招投標工作積極參與學會各項招投標工作,結合本部門工作特點,提出規范招投標工作意見和建議,嚴格按照規定進行采購,根據我會組織管理的特點,實行集中采購和分散采購相結合的模式,積極完成年度預算采購任務,凡列入政府采購范圍目錄內的項目,一律實行集中采購。一年來,共參與項目招標、考察、談判和驗收二十多項,參與大宗物資的采購會審,參與儀器設備采購招標、議標、競爭性談判等多次。工作中始終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充分發揮了事前、事中、事后審計的監督作用,并認真和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和協調,把這些意見和建議落到實處,節約了財政資金,有效的維護了單位的經濟利益。
(四)加強經濟合同管理進一步加強單位經濟合同管理,對學會涉及的所有協議、合同進行認真審核、嚴格把關,2013年共審核審簽經濟合同60多份,無違約合同發生,有效的規避了風險。
(五)積極開展專項審計工作按照有關內審工作部署與要求,針對社會熱點“三公經費”的支出情況,內審部門對學會車輛運行維護費用進行了專項審計。內審小組制定了專項審計流程,確定審計方案后,隨機抽取了一輛公務用車進行審計,審計內容為2013全年該車發生的全部費用,具體包括發生時間、憑證號、任務內容、事項發生地、具體事項等,具體事項又分為汽油、過路停車費、維修保養、保險、司機誤餐、安全獎公里數等,經認真統計和查詢,比對和實地核查,審計結論與建議如下:審計結論:1、汽車加油存在不規范的行為。2、汽車維修沒在省政府招標定點單位維修。3、部分汽車維修沒有附維修清單。審計建議:1、建立車輛臺賬,實行定點加油一車一卡制度,并加強考核。2、車輛維修前需填寫“車輛維修申請單”報管理部門,注明車輛故障情況及估計維修費用。3、報銷費用時應附維修清單,更換部件要交回單位。4、登記公里數,核算佰公里油耗,加強考核。
二、內審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2014年,江蘇省醫學會的各種開支將明顯增加,審計任務也將更加繁重,內審工作的覆蓋面還需進一步擴展,人手少、任務重、時間緊是我們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所以我們的內審工作要有計劃有重點地有序開展,以“三公經費”為內審抓手,進一步加強審計力度,要以規范預算管理、推動財政體制改革、保障財產安全、提高單位管理水平,為學會的整體發展戰略,做好審計工作。
三、2014年內審工作計劃
2014年我們將進一步貫徹執行《江蘇省醫學會內部審計工作實施細則》,緊緊圍繞2014年醫學會整體發展戰略,進一步強化內部審計職能,加強審計工作的基礎性建設,進一步提高審計人員素質,突出管理質量效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認真履行審計監督職能。在審計力量有限的情況下,確保把工作重心放在管理薄弱的環節,切實認真制定2014年度審計工作計劃,兼顧審計工作的覆蓋面。2014年,審計工作將面臨更加繁重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全面做好學會的年度財務收支審計,同時計劃對印刷費進行專項審計,進一步加大財政專項資金、零星修建和物資采購和“三公經費”的審計力度,創新內審工作機制,加強對一些項目跟蹤審計、完善內控制度、招標投標、合同履行、材料與設備采購、會議預結算管理工作,全面提高項目跟蹤審計的效率和效果,進一步節約財政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內部審計工作意見和建議
目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是現行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良好的內部會計論文控制是正確處理企業的利益相關方關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證。構建公司治理結構框架上的財務組織結構及運行機制、資金監控機制、財務會計和審計信息網絡控制平臺,是從源頭實施財務控制,是實現公司治理的根本。
一、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在我國現有的公司治理結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審計監管,資本市場、產品市場、經理人市場及并購市場發育不完善,使外部治理結構不健全。而企業內部治理機制主要建立在人自利的目標函數之上,內部治理機制對人越有效,委托人被架空的問題就越突出。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健全企業內部會計信息控制所必不可少的企業外部市場競爭機制尚未建立或不很完善,特別是公司控制的外部市場競爭機制缺位,導致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使企業內部會計信息控制變成了一種為企業首席執行官(CEO)服務的、人主導型的控制制度。人主導型的內部會計信息控制容易導致委托人對企業控制缺位。作為公司外部治理中的一項重要制度的獨立審計,由于部分注冊會計師在專業技術與職業道德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作為“經濟警察”的審計名實難符。這樣的公司治理結構,使得企業管理人員并沒有受到必須提供真實的對外會計信息的太多壓力。既然經理人員能夠掌握和控制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系統,且外部又缺乏一定的壓力,尤其是對于經理人員而言,會計舞弊及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好處由其享有,信息失真所受的處罰則由企業而非直接責任人承擔。在這樣的公司治理結構之下,企業會計舞弊、會計信息失真便不可避免。
二、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控制公司治理結構實質上是對企業進行控制而建立的企業內外一整套制度的安排。良好的內部會計控制是正確處理企業的利益相關方關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證。企業內部控制應以內部會計控制為核心,將財務、會計、審計控制納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中,即在公司治理結構、治理機制建立過程中,設計財務、會計組織結構及運行機制;在公司治理機制建設過程中,確立財務預算監控機制;基于公司治理建立財務、會計、審計信息溝通機制。在公司治理中,財務控制屬事前、事中控制,會計控制屬于事中、事后監督,審計屬于事前、事中、事后監督;公司治理機制有效,是保證公司資金安全、資產完整、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及時、完整的基本條件;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才能保證內部控制有效、才能保證不同層次財務和會計目標的一致性,促進科學決策和效率經營;只有從源頭實施會計信息質量控制,實行各利益主體之間關系的協調與制衡,才能維護各利益主體的正當權益,最終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有效的會計信息控制應當能夠維護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而不是維護某一類或少數利益相關者的權益。
三、會計組織結構與會計信息控制基于公司治理結構的會計組織結構是從會計組織機構設置、權責安排、人員配備、會計控制中心定位等方面來確定股東會、董事會或監事會、經理層等不同權力主體之間關系的制度安排。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公司治理結構導致股東會、董事會或監事會、經理層等權力主體之間形成不同的權力界限?;诠局卫斫Y構的會計組織結構是針對不同的權力主體確立會計信息控制權,建立會計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二是針對投資中心、利潤中心、成本中心分別確立不同層次的財務控制權。企業集團針對非全資控股子公司設計內部控制時,由于存在中小股東,要注意財務、會計控制制度安排以及實施的合法性,以避免大股東(控股公司)對小股東權益的損害,避免發生違法行為。兩權分離公司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股東會形同虛設、董事會或監事會效率低下,需要強化股東會權力、細化董事會或監事會內部結構、弱化經營者權力?;诠局卫淼臅嬓畔⒖刂?,實行決策、執行、監督分權制衡制度。在法律框架內,基于公司治理結構設計財務、會計、審計組織結構,應建立所有者層次、經營者層次財務組織。所有者層次財務組織,例如,股東會委派財務總監,主要債權人列席董事會,董事會中建立財務委員會、審計委員會、設立獨立董事等。財務委員會作為投資在立法技術層面上,要健全獨立董事民事責任的范圍,明確界定獨立董事的過錯行為。筆者認為,獨立董事在任職期間因一般過失所引起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及因索賠訴訟所引起的法律費用一般可以列入保險責任范圍;而獨立董事的故意或重大過失、符合經營判斷原則的行為、欺詐及惡意行為、違反公司章程及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超越職權范圍從事與保單規定無關的業務或活動、不可抗力所致損失等等,可以列為除外責任范圍。
(三)獨立董事責任保險制度本土化我國對于獨立董事的選任、監督真正實現客觀中立還有一定難度,為此,應當做好獨立董事保險費用的信息披露工作。關于獨立董事的保險費承擔,各國均采用不同的比例,獨立董事個人情況及所處行業和面對的市場壓力是不一樣的,對于獨立董事責任保險的保費分擔問題宜靈活處理。一般來說,可以一般董事責任保險的保費分擔比例為基準,在一定幅度內由投保人與保險公司協商確立。此外,由于獨立董事年薪較高,且公司又為其購買保險,因此,獨立董事責任保險事宜應當提交股東大會審議和討論,公司也應當在年度報告中披露為獨立董事購買責任保險的有關信息,公司還應提供相應法律文本以備股東查詢。
(四)創新獨立董事責任保險制度獨立董事絕大部分是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學者,他們視名譽為生命,同時,有著良好名譽的獨立董事更能受人尊敬和被人重視,更有可能獲得聘任的機會,而名譽受損則擔任獨立董事的資格受損,甚至可能遭到撤換或被迫辭職。既然聲譽對獨立董事如此重要,而且它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或者說,公司或者獨立董事本人具有保障獨立董事名譽不受損害的需求,而獨立董事的職務責任又確實給其名譽帶來風險,所以,獨立董事的名譽風險自然也就可以納入保險范圍。至于獨立董事的名譽價值,應該由相應的社會評估機構來判斷。中心的核心組織,對財務、會計負責人實施監督,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性;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經理進行信息溝通并制約,避免或減少信息不對稱。經營者層次財務組織主要為經營者控制資金流、物流、信息流服務,為履行其經營管理責任而發揮作用。公司存在各類弱勢群體,在公司治理結構設計和會計信息控制體系設計時需要考慮如何維護弱勢群體的權益。獨立董事可代表弱勢群體利益,對大股東或內部人形成制衡。
四、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控制平臺公司治理有效,才能保證財務信息等真實、完整;財務信息真實、完整是公司治理的基本條件,也是實施財務控制的基本保證;會計信息是所有控制的前提,財務信息、會計信息和審計信息等構成的信息網絡平臺與公司治理相輔相成。由于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經營決策需要不同類型的信息,公司必須滿足這些需要,并由此形成信息網絡平臺。信息質量決定公司治理效率和財務控制效果,而公司治理和財務控制又直接影響信息的內容和質量。基于公司治理的信息網絡為股東治理、董事會決策和監控其他利益相關者決策以及經營者層次財務控制提供財務、審計等信息,最終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權益、實現科學決策和效率經營,滿足股東會、董事會或監事會治理的需要。審計信息主要是針對會計信息的真實和公允、內部控制運行、風險管理等進行評估。從信息來源渠道分析,審計信息可分為內部審計信息和外部審計信息;從信息內容來分析,可分為財務審計信息和管理審計信息。美國公司改革法案授權SEC制定規則,要求公司管理當局提供內部控制報告及其評價結果,并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管理當局的評價出具鑒證報告。審計信息的載體有:獨立審計師的審計報告、內部審計師的審計報告、內部控制測試報告、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的評價報告等,所有者將財務信息、會計信息和審計信息作為激勵、約束經營者的主要依據?;诠局卫淼臅嬁刂?,從人員(組織機構)、資金和信息三個關鍵要素入手,建立財務組織結構及運行機制、資金監控機制、財務會計和審計信息網絡,從源頭實施財務控制,是實現公司治理的根本。
參考文獻:
[1]樊行健.公司治理與財務治理[J].會計研究,2005(2).
[2]胡瑞林.淺議會計控制系統的設計[J].上海會計,2006(1).
審計為什么會出現,理論界對此有多種解釋,最具代表性的是人學說及信息經濟學學說。
人學說認為,在企業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契約來降低成本,然而,除非契約的條款的實施得到監督,否則它就不起這種作用。審計就是一種監督的方式。
一、審計需求
一般說來,對審計的需求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政府及法律法規對審計服務的需求,這是最基本的需求;第二個層次是指企業對審計服務自發的需求,這是由于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結果(李若山,1991)。
審計需求在我國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呢?首先在第一個層次上,1980年12月14日財政部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規定外資企業會計報表要由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這形成了我國第一批法定審計需求。此后,財政部、證監會陸續頒布了一些法律條文,規定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等的會計年報必須由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至此,我國在第一層次上的審計需求已經形成。由于已經有了法定的要求,所以要判斷在第二層次上是否有需求,可以從判斷看企業對高質量的審計是否有需求入手。
二、沖突與審計需求
問題是企業有效契約觀的基本問題之一。現代企業中通常存在著兩種問題,一種是股東與管理當局之間的問題,另一種是控股股東和外部中小投資者之間的問題。在英、美企業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下,問題主要源于股東與管理當局之間的沖突(Jensen和Meckling,1976),主要集中于第一種問題;而在東亞股權高度集中的轉型經濟中,問題主要源于大股東與外部中小投資者的沖突,主要集中于第二種的問題(Joseph和Wong,2002)。我國的上市公司多為國有企業改制而成,股權結構通常是“國有股一股獨大”,所以我國的問題應該主要是第二種的問題:大股東與外部中小投資者的沖突。在這種關系下,一旦外部投資者預期到內部人的侵占行為,他們會通過價格機制實現自我保護,低價購入企業股票,因此企業和控股股東要最終承擔高額的成本,(LaPortaetal,2000)。Jensen和Meckling(1976)認為企業管理當局有動機引進監督或保證機制來緩解問題,使投資者合理確信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保護。審計便充當了這種角色。
三、問題中影響審計需求的幾個方面
(一)審計需求與成本
事實上,沖突與審計需求之間關系研究亦可分為兩個階段,自愿審計階段和強制審計階段。
1.自愿審計階段的審計需求是否雇用外部審計
早期在外部審計未被法律強制要求提供時,關于沖突與審計需求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是否有動機雇用外部審計來制約管理當局的機會主義行為。代表人物主要有Jensen和Meckling(1976)、Watts和Zimmerman(1983)和Titman和Trueman(1986)等。
Jensen和Meckling(1976)認為,委托關系是指“一個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人),根據委托人的利益從事某些活動,并相應的授予人決策權的契約關系”。委托人和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都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他們的利益往往又是不一致的,人經常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在經營活動中利用其信息優勢做出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行為即道德風險,這就是成本。若資本市場完全理性,則外部投資者將能預見到企業內部的成本,并降低對企業價值的評估,即成本所導致的企業價值損失最終將全部由企業的內部人承擔。從而,在完善的資本市場條件下,委托問題較為嚴重的公司將有積極性通過引入外部監督,以降低內部成本,并提高企業市場價值。這表明,外部監督與內部委托機制之間存在相互替代關系,若內部委托機制較為完善,則企業可能較少訴諸于外部監督的作用;反之,若內部委托機制較為薄弱,則企業可能將更多地依賴于外部監督機制,來降低成本,從而提高企業價值。
同樣,當公司對外發行債券時,在管理者和債權人之間也存在上述的問題和類似的解決方法。隨后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委托假設,如Watts和Zimmerman(1983)發現在最早的管理者沒有提供全部資本的公司中就存在對獨立審計的需求。
這些研究表明企業管理當局為了提升企業的價值,有動機雇用外部審計作為監控和保證機制來緩解企業的沖突。Chow(1982)以1926年普爾工業手冊中的美國企業為樣本,研究了問題和外部審計需求之間的關系,為審計的治理角色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其研究指出負債-權益比較高的大企業對外部審計的需求相對較大。
2.強制審計階段的審計需求是否雇用高質量的外部審計
當法律強制要求提供外部審計時,關于沖突與審計需求關系的研究演變為企業是否有動機雇用高質量的外部審計。
自Jensen和Meckling(1976)的文章發表以后,已有一些研究實證考察了企業是否會通過聘請高質量的外部審計師,來降低管理層與外部投資者之間的成本,并提高企業價值。這些文獻的主要研究假設是:若管理層持股比例越高,則管理層與股東之間的成本越小,從而,企業對外部審計的需求較低;若負債率越高,則管理層可自由支配的現金流越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管理層與外部投資者的成本,此時企業對外部審計的需求也較低。
從有關管理層與股東之間成本的研究情況來看,Palmrose(1984)、Simunic和Stein(1987)、Francis和Wilson(1988)、Eichenseher和Shield(1989)及Defond(1992)等人關于會計師選擇或更換與公司規模、負債比及股權結構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結果發現,大企業通常會雇用大的、聲譽較高的事務所,SimunicandStein(1987)發現在IPO階段,管理層持股比例與外部審計需求負相關,與理論一致;Lennox(2003)采用2000年英國公司的數據,發現管理層持股比例與外部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呈非線性關系。但更多的研究卻發現管理層持股比例、管理層獎金激勵制度等與外部審計需求之間并不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Chow,1982;Palmrose,1984;EichenseherandShield,1989;FrancisandWilson,1988)。從管理層與債權人之間成本的研究結果來看,SimunicandStein(1987)、FrancisandWilson(1988)發現負債率與外部審計質量負相關;但Chow(1982)、EichenseherandShield(1989)則發現負債比例較高的大公司更有可能聘請外部審計;而Palmrose(1984)則沒有發現負債率與外部審計需求顯著相關。Backman(1999)的研究也表明,在東亞轉型經濟中,企業的沖突并不能引發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控股股東缺乏雇用高質量審計的動機,他們甚至會雇用低質量審計以降低外部監督作用。并將這種需求不足歸因于薄弱的投資者法律保護,以及家族式企業中以關系為基礎的交易和政治“尋租”行為。國內也有一些這方面的研究:余玉苗(2000)認為我國的企業對高質量的需求是不充分的,但沒有給出經驗證據;劉峰等(2002)從中天勤原來的63家客戶的走向來看,還沒有證據支持那些認為中國審計市場已經形成了良性的、追求高質量的推論。但孫錚、曹宇(2004)卻發現了高質量審計需求的證據,他們的研究表明境外法人股及境外個人股股東有動機促使管理層選擇高質量審計。
總體而言,現有關于成本與外部審計需求之間聯系的研究尚未得出統一的結論。
一、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目標
1.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
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是指組成會計信息系統的硬件、軟件、數據資源是否受到妥善保護,不因自然和人為的因素而遭到破壞、更改或者泄漏系統中的信息。會計信息系統的資源通常包括硬件、軟件、數據文件、系統文檔、消耗性材料和其他設施。這些資源經常放在一處或幾處,硬件可能被惡意破壞,軟件和數據文件的內容可能丟失或毀損,消耗性材料和數據資源可能未經批準而被使用。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是通過建立相應的安全控制措施而加以保護的,評價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主要是審查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對于不足之處應提出需要進行改進與完善的建議。
2.會計信息系統的可靠性
會計信息系統的可靠性是由其中的硬件系統的可靠性、軟件系統的可靠性及數據的可靠性等因素共同決定的。軟件系統的可靠性是指在運行環境中,在規定的運行時間內或規定的運行次數下,程序和所有數據元素運行不同測試用例的無差錯概率。硬件系統的可靠性是指在一個指定的時間周期內,在給定的控制條件下,硬件系統執行所需功能的成功概率。數據可靠性是指數據的真實、準確和及時,它取決于系統絕對數據的處理過程是否準確無誤,以及確保數據可靠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系統的可靠性還體現在它的容錯能力上。對會計信息系統可靠性的評價要檢查系統的運行是否穩定可靠、是否容易出現偏差和錯誤,是否能抵御外界干擾而正常工作。評價會計信息系統的可靠性時,審計人員應對決定會計信息系統可靠性的各項因素進行綜合審查和評價。
3.會訓信息系統的有效性
會計信息系統的有效性是指該系統能否實現既定的目標、系統的各項處理過程是否符合國家法律和有關規章制度的要求。評價會計信息系統的有效性,必須了解用戶的需求。會計信息系統有效性的審計一般在系統運行一段時間之后進行,通過事后審計可確定會計信息系統是否能實現既定的目標,根據審計的結果,管理者可做出相應的決策。
二、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特點
1.審計的所有領域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目前,審計在每一領域都還做得不夠,如:尚未構筑起適應現代技術發展的一種或多種可能的、可用于解釋和預測多種審計現象的多維審計理論—,這種理論將使對審計環境、目標、本質、假設、概念、標準、技術、方法、過程等的論述更新穎、更豐富、更具邏輯性和環境適應力;急需加速我國的審計工作從落后的“繞過計算機審計”向先進的“通過計算機審計”和“使用計算機審計”轉化。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管理責任與風險巨大的審計(尤其是獨立審計)行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新時期,所有的審計人員都應成為完全意義上的電腦審計人員,而這是審計(后續)教育的重要任務。
2.會計信息化審計系統具有極強的適應性
信息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多元、實時、開放性使會計信息化審計也具有多元、實時、開放性特征,實時審計、會計責任審計、環境審計、境外審計等都將因此而變得更加容易。
3.會計信息化審計將對傳統審計進行重整
盡管“兩權分離的程度決定了審計主體的種類和被審計單位的形式”,“審計效率和審計風險的矛盾決定了審計程序和方法的歷史變遷”,但如果所有的計算機只囿于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的水平,提供的信息單一、過時、封閉,國外的會計師事務所的非審計業務(其必須依賴于多元、實時、開放的信息)收入又怎能達到其總收入的70%(我國僅30%左右)?事實上,正是信息量極大豐富的信息化會計信息系統和全新的會計信息化審計理論,支持了卓有成效的“四大”國際會計公司及其或集權或分權的管理模式,支持了審計效率和審計風險矛盾的最有效的解決,從而支持了現在和將有的多種繁雜的具體業務。
三、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策略
1.建立會計信息化審計組織機構
會計信息化審計組織機構不健全將會阻礙我國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發展。為適應未來我國會計信息化審計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應盡快建立自己的會計信息化審計組織機構,按照會計信息化審計的要求組織、協調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規劃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發展策略和職業培訓計劃,研究會計信息化審計理論、方法、技術和規范,指導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在這項工作的起步階段,政府應加強領導力度,從宏觀上搞好規劃安排,從資金和技術上扶持會計信息化審計,有效規劃、部署和指導我國的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2.加強會計信息化審計理論研究
審計理論來源于審計實踐,又反過來指導、促進審計實踐,二者不可偏廢。沒有審計實踐,審計理論無法產生,沒有審計理論指導的實踐會走彎路。因此,要在審計實踐中善于及時發現、總結規律性的問題,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國內學術界、政府研究機構應當加強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理論研究,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密切關注國際會計信息化審計的最新發展動態,不斷發展與完善會計信息化審計理論,從而更好地為會計信息化審計實踐活動提供指導,促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審計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3.制定會計信息化審計準則
會計信息化審計同傳統財務審計相比,在審計對象、審計目標、審計內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為了規范會計信息化審計業務,明確工作要求,保證執業質量,應研究和制定我國的會計信息化審計準則和實務指南。會計信息化審計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由行業組織出面將實踐經驗加以總結,并把有關概念、工作流程和技術方法固定和統一起來,形成行業標準和規范。
4.強化企業領導加強管理與控制的觀念
樹立企業領導的信息化會計信息系統管理意識是開展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的關鍵。因此,企業主管部門在充分領會國務院有關“國民經濟信息化”指示精神,認真抓好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對企業領導進行會計信息化系統管理與控制的思想教育,促使企業領導從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會計信息化審計的重要意義,重視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將會計信息化審計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5.大力培養會計信息化審計人才
從內部講,一是強化培訓。各級審計機關要擁有完備的培訓基地,從自己的需要加強不同崗位的適應性培訓;二是重點選拔。即有重點地選派一些“尖子”人才進高校深造,進行知識更新,或參與國際技術交流和技術合作,在實踐中不斷增長才干;三是完善機制。要逐步形成能有效鼓勵各類人才脫穎而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激發各類人才智力潛能的運行機制,使知識最終能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求參與分配。
6.加大會計信息化審計的宣傳力度
開展會計信息化審計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對會計信息化審計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必須加大會計信息化審計的宣傳力度,如實宣傳網絡環境下重構后的會計信息系統所帶來的風險,大力宣傳會計信息系統控制的重要性,讓更多的經營管理者,真正認識到開展會計信息化審計的必要性,增強會計信息化審計的迫切性,促進社會輿論對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理解與支持,進而推動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的開展。
作者單位:河南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謝詩芬.高級財務會計問題研究[M].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45-52.
1.2教學時間比較少。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審計課程通常會被安排在大三的上學期或下學期來上,因為審計課程需要有會計、稅法、經濟法等知識的鋪墊才能學習,這個時間是學生臨近畢業的時候,此時安排的課程數會比較少,課時數也會比較少。所以,審計課程安排的課時數通常為48課時甚至是更少的32課時,這么少的時間,要完成教學大綱的任務,確實是很吃緊的,任課老師對于有些知識只能點到為止,一帶而過了,讓學生自己去理解了,案例分析會很耗時間,這么短的時間案例分析也只能走走形式了,所以安排如此少的課時給審計學,還不如不開設為好,因為一學期上下來,可能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學不到什么。
1.3教學內容上存在的問題。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教學內容以理論為主,案例為輔助,這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理論教學會比較枯燥,案例教學又得不到好的效果。最為重要的問題是,在實際中,審計所面臨的對象是各種各樣的單位,有事業單位也有盈利性的企業,性質、行業不同,其會計業務是有區分的,被審計單位千差萬別,也就導致審計具體工作也有很大差別。第二,案例資源匱乏。前面也提到,現階段適用的審計案例比較少,有些比較陳舊,順應不了現在的審計準則,而有一些又太簡單,無法發揮案例教學的作用。另外,有很多有價值的審計案例,因為存在著行業信息保密的規定,不能全部拿來使用,這也影響了案例教學的真正效果。
1.4實訓室的使用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據筆者調查,有些高職院校會建設審計實驗室來供學生進行審計業務實際操作,建設實驗室的目的無非是能夠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身臨其境審計工作環境,培養學生實際處理審計業務的能力。但是,實訓室的建設和更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要配備齊全的軟硬件設施,成本會很高,另外建設完畢后,還需要有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這就要求相關人員要有審計和計算機方面的知識,這在很多高職院校中,這樣的復合型人才是匱乏的。再者,就是實訓室的規模滿足不了大量的學生,由于審計實訓室建設成本較高,因此規模一般不會很大,這樣,一個班級的學生就不能全部直接參與實訓,必須得輪流著來操作。
1.5教學評價體系陳舊??己朔绞竭€是以傳統的出卷子考試或寫篇關于審計的論文,這樣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夠真實的反映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且好多學生考完之后,很快就會把所學的知識忘光了。
2對于審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2.1教學方法多樣性。老師不要總是站在高高的講臺上照本宣科,來講授枯燥的審計理論知識。筆者的意思并不是說不講解理論知識,理論知識還是要講的,而是用通俗的語言或者是生動的比喻來解釋專業術語。在講解過程中,也可以適當地穿插一些審計小知識,例如審計需要的資料有哪些、如何鑒別發票、通俗的企業會計流程是怎樣的、會計賬簿造假如何辨別等等,通過這些小知識的介紹,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PPT制作,將審計工作過程中會使用到的資料展示在上面,也可以播放視頻,觀看審計工作的相關視頻。同時,在課外,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過來給學生們做講座。對于案例教學,案例的選擇很重要,盡量選擇通俗易懂但又能說明問題的案例,教師可以適當的給學生留有時間自己討論分析,然后做簡單的指導。任課教師每次進行審計教學,不能每次使用的案例總是那么幾個,應該及時更新補充國內外發生的審計案例,保證時效性。另外,根據案例實際的應用情況,對案例的選擇和講解適時的進行調整。
2.2提高教師實踐操作能力,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高職院校應當重視對任課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由學院牽頭,與各類企事業單位,其中包括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校企合作,把學校里的老師送出去,到企業一線去實習。筆者所在的學院,與多家會計師事務所合作,每學期會輸送專業教師去事務所學習審計,這使得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實際經歷教會學生怎么做。其次,學院應當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專業培訓,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全面提升教師素質。
2.3調整教學計劃,合理安排課時數。審計課程安排在大三是合理的,因為必須要保證學完會計、稅法之類的課程才能學習審計。但是單單安排一門審計基礎課程,對于會計專業或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來說,還是有點少,所以可以多安排關于審計課程的實訓課程或者也能通過安排選修課來解決時間上的問題。其次,也能通過增加課時數來解決,筆者所在的院校審計課程只安排了2個課時,總共32課時的上課時間,顯然是很緊張的,因此建議可以增加到48課時,這樣就能有比較充裕的時間進行案例討論和審計實操了。
2.4教學內容的改革。筆者對審計課程的內容進行了重新的整合,課程的總體設計思路是按照審計主體的不同分類,以四種不同類型的審計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為依據,確定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以工作任務為線索構建任務引領型課程。課程結構分為基本知識模塊和實踐訓練模塊兩大類?;局R模塊主要從貨幣資金、銷售與收款、采購與付款、存貨與倉儲、籌資與投資這些環節介紹審計的基礎知識、審計工作原理、方法、程序和要求。實踐訓練模塊按照審計主體不同分類,分別以四個不同類型的審計主體的業務為載體,訓練實操審計業務,讓學生在真實業務的環境下,體會審計工作的實質。四個不同類型的審計主體業務分別為行政事業單位、商品流通企業、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內容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使學生能夠從老師教到自己做逐步過渡。每個模塊都以企事業單位的真實審計工作為素材,仿真度極高。要求學生以工作任務為核心,把理論知識與技能操練結合起來,實現做學教一體化,培養學生掌握審計鑒證崗位業務操作的職業能力。筆者以32課時的審計課程為例,下面具體說明課程內容及課時安排:①項目一審計基礎知識(8學時)主要包括:a審計業務基本流程;b貨幣資金審計;c主營業務收入、應收賬款和壞賬準備及相關賬戶審計;d應付賬款、固定資產和累計折舊及相關賬戶審計;e存貨、應付職工薪酬和主營業務成本審計;f短長期借款、應付債券、財務費用、實收資本、盈余公積、金融資產審計;g撰寫審計報告。②項目二行政事業單位審計業務(4學時)(A職業技術學院)a單位基本介紹、審計常用知識介紹;b行政事業單位概述、該單位審計業務實操。③項目三商品流通企業審計業務(4學時)(B副食品商行)a單位基本介紹、審計常用知識介紹;b商品流通企業審計注意事項;c審計業務實操。④項目四內資制造企業審計業務(8學時)(C模具有限公司)a單位基本介紹、審計常用知識介紹;b內資企業審計注意事項;c審計業務實操。⑤項目五外資制造企業審計(8學時)(D電池有限公司)a單位基本介紹、審計常用知識介紹;b外資企業概況、審計注意事項;c審計業務實操。估計各位看了這個課時安排表會覺得課時很緊張,確實如此。因為這門課程在本院被安排在了大三的上半學期上,課時數比較少,所以在設計課程內容的時候,盡量緊湊,所以多鼓勵學生能夠在課后獨立完成審計業務實際操作,教師只需要在課堂上花少量時間進行點評。
2.5完善校內實訓場所,建立實訓實踐基地校內審計實訓室建設完畢后,要進行改進和完善。制定出審計人員的崗位職責,制定詳細而周全的實訓計劃,編制一套適用本校學生使用的實訓手冊和審計案例相關資料。同時,安裝必要的審計軟件,本校教師進行審計軟件使用培訓。通過實驗室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審計過程,掌握和鞏固知識,也要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可以緩解校內實訓資源不足的困難。學院應當積極地與校外的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溝通,進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內容主要包括事務所可以派遣專業的審計人員來學校給學生做講座;學校輸送專業老師和學生去事務所進行審計實習;審計課程教授期間,可以在課后找時間組織學生參觀事務所以及審計工作過程。
2.6改進考核辦法考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平時情況,具體有上課情況、課堂案例討論分析;第二,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第三,實際業務操作情況,各個部分分別評分,并且加以權重,最后總評,即為總成績。這種考核方法,顯然能夠真實反映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僅考核了學生的理論知識,也考核了學生的實際業務能力,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也確確實實地掌握了知識,并且能夠在實際中進行運用。
由于企業自身的局限性以及面臨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環境等問題,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在執行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內部審計工作停留在審計的最初層次
企業內部審計在我國審計工作中處于主導地位,其工作水平和發揮的作用,反映了我國內部審計的總體水平和發展趨勢。近年來,企業在推進內部審計轉型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層次決定了處罰力度,內部審計機構設置的層次越高,權威性越大,內審的作用就發揮得越充分,否則內審的作用和權威性就很難發揮。實踐表明,內部審計機構的地位和作用的發揮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擴大為內部審計贏得較高的地位創造了機會;另一方面,地位的提高,獨立性增強,又為內部審計人員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職能、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提供了條件,體現內部審計的權威性。獨立性和權威性不夠,制約著內部審計監督有效性的進一步提高。但目前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停留在審計的最初層次,關于經營審計和管理審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嚴重制約了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長期發展。
(二)內部審計行為的導向上對風險關注程度不足
內部審計除了關注傳統的內部控制之外,對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也應日益關注。正是存在這樣的需求,一種以內部審計的主體組織的內部控制為基礎、同時考慮公司治理在內的、以組織整體風險作為審計重點的審計——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應勢而生。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是內部審計在高風險社會產生的、為了應對職業危機而推出的一種全新的審計理念。但目前來看,與國際內部審計的實踐相比,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相對來說還很年輕,風險管理也相當薄弱,風險導向審計還在處于導向和宣傳的階段,對組織的內部控制的了解都做的不夠多,完全將審計工作機械地停留在賬目的具體審查上,對風險的關注程度不足。
(三)服務內容的單一,防護性有余,建設性不足
國際上內部審計注重增加組織價值和改善運營,正從管理審計向提高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方面發展,而我國內部審計更注重財務審計和經濟效益審計,處于從財務審計向管理審計方向發展之中。相比之下總體上有所滯后。內部審計工作重點內容除了傳統意義上提供的財務審計、遵循性審計等保證服務外,為企業提供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評估,及在企業流程再造中的協調等服務內容也逐漸提上日程。但是,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一直局限在關于財務信息的查錯防弊上,而涉及組織的經營管理上,不注重并且難以為企業的經營管理層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四)內部審計信息系統不完善
當前,隨著計算機與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人類對計算機的依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全社會各行各業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許多企業在實現各部門信息化的同時,也已著手整合與集成其信息化應用系統。內部信息系統審計是一個通過收集和評價審計證據,對信息系統是否能夠保護資產的安全、維護數據的完整、使被審計單位的目標得以有效地實現、使組織的資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作出判斷的過程。但企業的內部審計信息系統不完善,難以發揮其在企業經濟效益審計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會計和管理信息化使得各種處理流程、數據實體封裝在系統內部。這一狀況缺乏傳統工作環境下審計工作對審計對象的直接感知性,使得審計工作的觀察和檢查難度大為提高。另一方面是管理和會計信息化系統本身帶來新的審計難題,如信息系統的安全性、準確性、有效性檢查和評價。
二、提高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能力的途徑
(一)正確認識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關系是采取一切措施的前提
由于內部控制是為了推進經濟實體的有效運營,而內部審計則在于協助管理層調查、評估內部控制制度,適時提供改進建議,以求內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續實施。在通常情況下,內部控制系統由經濟實體經營管理部門指定并在實施執行中評價和改進,通過內部審計部門評價內部控制系統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內部審計既是內部控制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系統,又是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的重要手段,在內部控制框架構建中如何正確認識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針對不同的審計任務制定靈活適用的審計方案,以確保審計質量、提高審計工作的實效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增加內部審計部門職能促進內部控制有效執行
現在的內部審計部門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業務職能部門,而是企業的一個管理機構,也因此現在的內部審計部門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內部審計部門有著監督與服務的雙重職能,兩者孰輕孰重一向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作為內部審計部門的職能,在工作中監督與服務兩者偏向于任何一方都會給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帶來巨大的影響。在內部審計的工作過程中應當將內部審計的監督與服務的職能充分地結合起來,以服務的態度來進行監督的工作。
(三)建立內部審計信息系統
我國開展效益審計起步較晚,西方一些主要國家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展了效益審計。近年來,隨著我國各項改革的深入,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在穩步推進,政府不僅承擔社會管理職能,而且還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向社會服務型轉變。開展效益審計,充分發揮審計監督作用,對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國家審計制度至關重要,為此,很有必要對效益審計進行積極探索。本文擬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創新審計理念,確認審計主流
效益審計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推行,并在許多國家的政府審計工作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我國審計署五年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實現財政財收支的真實合法審計與效益審計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審計分量,爭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審計力量占整個審計力量的一半左右。”這就說明我們開展效益審計是審計發展的歷史必然選擇。因此,我們要創新審計理念,正確認識審計工作的主流。
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睆娀瘜徲嫳O督,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創新審計理念,進行推動制度創新、方法創新,針對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樹立“審出效益,審出水平”的審計新理念,才能有效發揮審計監督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事業單位效益審計的現狀還差強人意,在財務收支方面仍然固守于“審會計”,而不是“審效益”。因此,要創新效益審計理念,拋棄局限于“審會計”的傳統習慣,樹立“審效益”的新理念,充分關注事業單位的每一項財務收支及其活動在經濟上的節約,投入產出的效率和達到預期目標的效果。
效益審計果真是審計工作的主流?
國家審計署五年規劃提出“效益審計是審計工作水平發展方向,是現代審計的主流?!边@為審計工作發展構建了基本框架。審計領域不斷拓展,審計環境正發生著重大變化。審計監督由傳統的合規性審計向檢查內部控制和經濟效益延伸是形勢發展對審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審計工作不僅在查處違紀違規履行好職責,還要在促進提高財政財務管理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益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人民群眾民主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關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實現程度。這就要求審計機關要從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強化對權力制約與監督的高度,推行效益審計,依法加強對權力在經濟活動中的監督,進一步加大對財政性資金使用效益的檢查力度。因此,審計工作總是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開展效益審計正是順應時代的旋律,實現審計工作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正視目前困難,不斷探索總結
2加強基層審計機關固定資產投資跟蹤審計的對策探討
2.1完善固定資產投資跟蹤審計監督制度,依法履行跟蹤審計監督職能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對于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審計工作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跟蹤審計工作開展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家的戰略計劃的制定與推行。跟蹤審計就是通過對工程項目進行事前、事中工程建設情況的審計跟進來完善項目的相關管理機制,對項目建設管理、工程施工、監理及資金使用等工作進行特定的審查監督,進而督促相關項目實施按照國家的規章制度執行,加強基層審計機關固定資產投資跟蹤審計,首先要依法履行跟蹤審計監督職能,并健全相應的跟蹤審計監督制度來保證職能的有效執行和實施。特別是地方政府要制定相應制度,建立各部門協調配合聯動機制,強化審計監督職能。基層審計機關對于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跟蹤審計工作需要站在公開、公正、公平的平臺立場上來進行,從而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
政府績效審計是最近幾十年世界各國政府審計發展的一個新趨勢。最早將績效審計引入到政府審計的是美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主意識的增長,人民不僅要求一切取之于民的,必須用之于民,而且要求必須經濟有效地用之于民,否則政府仍要負責。同時為了促成世界經濟自由化和一體化,解決各種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國家公共開支成倍增加、公營部門大批涌現,促使人們要求提高公營部門支出的效益和明確支出的經濟責任。隨后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許多國家都開展了旨在監督政府公共資源使用績效的審計。1986年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在第十二屆國際會議上將其統一稱為“績效審計”。
一、績效審計的基本涵義和相關問題
世界審計組織的審計準則將績效審計定義為“對被審計單位在履行職責時利用資源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審計”??冃徲嫃谋举|上來講是一個依靠有效證據對被審計單位是否高效、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發表審計意見的過程。它關注的是對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審計,一般包括以下三個內容:一是根據健全的管理原則和實務以及管理政策對管理活動的經濟性進行審計;二是對使用人力、財力和其他資源的效率進行審計,包括對信息系統、效益衡量指標和監測安排以及被審計單位為糾正已發現缺陷而采取的程序的檢查;三是聯系被審計單位目標的實現情況對被審計單位業績的有效性進行審計,聯系期望效果對被審計單位活動的實際影響進行審計。
(一)績效審計的特點
與財務審計比較起來,績效審計具有靈活性、主觀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等特點??冃徲嫽旧喜皇苤朴诰唧w的要求和期望,在審計選題、審計目標、審計方法和審計意見等方面都相對比較靈活。績效審計范圍比較廣泛,允許并非常歡迎審計師做出判斷和解釋??冃徲嫷膱蟾骖悇e較多,這些報告一般包括更多的討論、分析和合理的論證,由此又決定了績效審計必須有廣泛的調查和評價方法可供選擇應用。在法定權限中,績效審計有權檢查所有政府活動,并對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披露,但是績效審計并不擁有已經在社會審計部門通用的公認的審計形式,它既不是發表正式審計意見的常規審計,也不是對責任問題的檢查,它是由于不同需要、出于不同目的而產生的審計,它的根源在于公眾要求對政府事業單位和項目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獨立分析。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績效審計與財務審計之間的聯系,有時績效審計可能會包含傳統財務審計、合規性審計和正當性審計的概念。
(二)績效審計的權限和目標
在一個國家中,審計的權限一般由法律規定。審計權限確定了最高審計機關審計公共部門項目和機構的程度。績效審計的權限一般具體說明最低的審計和報告要求,具體說明對審計師的要求,并為審計師提供開展審計工作和報告審計發現所需要的權力,相應地,審計師在開展審計時以審計權限為指導。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績效審計的權限寫入憲法或其他法律中。但各國的績效審計的權限又有著很大的差別,有些國家績效審計權限很大,審計機關可以檢查非常復雜的政府事業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有些國家績效審計的權限尚未涉及對政府項目政策依據的審查,因此在這些國家中績效審計并不質詢政策目標的優點,而是檢查這些政策的設計、執行或效果。但有一點已經被證實了,就是在憲法和法律中沒有規定審計機關開展績效審計的國家,目前也具有將績效審計作為財務審計或合規審計一部分的傾向。
BruceBellingham以奧巴馬政府增加經濟投資強化低碳審計為例指出,低碳審計關乎環境氣候變化必須盡快落實審計活動。盧相君、唐楷基于受托責任理論出發,對英美國家的低碳審計經驗進行了歸納分析后,為我國低碳審計目標提出了建議。JennyDawkins從決策有用觀理論角度出發,研究分析了低碳審計的動因即經此審計后的信息會更具公信力,能夠為利益相關者決策提供更準確的依據。李兆東、鄢璐采用規范研究方法以需求為切入點,認為低碳審計的動因從根本上是低碳政策的實施以及碳交易市場審計評價與認證的需要。歐陽弘毅、付敏則從企業的角度通過規范分析,歸納出企業低碳審計的動因主要是實現低碳經營、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增加盈利。吳靜歸納研究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碳審計政策以及我國目前的問題,對我國碳審計目標提出建議:總體目標是保障低碳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具體目標則與英國環境審計委員會的相類似。
(二)低碳審計主體研究應用
目前國內關于碳審計的主體有著較統一的認識,審計主體是審計行為的執行者。錢純等學者對低碳審計主體展開分析比較,認為現階段應加強我國碳權交易市場審計主體的隊伍建設。劉穎、侯錦川從動態的維度通過分析歸納環境審計與碳審計的關系,指出低碳審計的主體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低碳經濟發展框架的變化而變化,同時提出有必要將企業內部審計及社會審計納入低碳審計主體構成中。王愛國在分析歸納出國外低碳審計研究成果經驗,提出我國低碳審計應以政府低碳審計為主導,逐步擴展到內部低碳審計與社會低碳審計,豐富了低碳審計主體范圍。陳燕燕、彭蘭香通過歸納分析了環境審計與低碳審計二者的關系,指出低碳審計的主體應為獨立的審計機構。
(三)在碳審計的內容方面的應用
低碳審計模式可以沿著“將低碳生產流程、節能減碳技術與環境績效審計、節能減排審計、能源審計相結合”的方向進行探索。袁宏路歸納出企業碳審計的內容應該包括四個方面:政策效果審計、企業績效審計、低碳產品的審計、低碳行為的認證。張薇、伍中信則是從兩型社會的角度對低碳審計的內容進行歸納分析,認為應包含合規性、“碳中和”、碳績效審計三方面的內容。孫圣潔在進行了規范研究后認為企業低碳審計的范圍應涵蓋: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及治理的審計。錢英蓮、樊鵬燕以煤炭企業為背景,對低碳審計內容及研究方法進行了歸納分析提出了理論建議。楊應杰歸納出低碳審計的兩大關鍵內容:制定碳消費目標程序的合理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位一體的審查。
(四)在我國企業碳審計存在問題方面的應用
英國是低碳審計的起源地,王帆在對其進行系統分析歸納后認為我國應開展低碳審計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議。劉惠萍、王愛國對我國低碳審計進行規范研究,對我國低碳審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對低碳審計的理論框架進行了分析。何雪峰在總結當前低碳審計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低碳審計的主要程序和步驟應分為確定審計項目、數據收集與方案確定、實施低碳審計、編制低碳審計報告四部分。綜合國內外以規范研究方法進行低碳審計研究的文獻,不難看出自2003年“低碳經濟”一詞提出后,政府、企業等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目前低碳審計仍處于起步階段,規范研究依然是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應用于低碳審計理論研究中,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缺失的需要,亟需構建起一套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方法論指導低碳審計實務的開展;另一方面由于低碳審計實務尚處于探索階段,可供研究的審計案例較少,使得研究方法仍局限于規范研究方法。筆者認為研究方法并不是孤立、互斥的,在一定情況下是相輔相成的,應該根據所研究的內容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
二、低碳審計實證與案例研究方法應用
當前國外低碳審計主要集中于西方發達國家且研究多集中于實務方面,即具體某領域的低碳審計:Amodeo,Christian以英國土地信托業為對象進行低碳審計研究。FrancesStewart針對公司規模的不同,分別討論了大型企業及小型企業開展低碳審計的現狀。也有學者針對目前的碳審計模式提出自己新的觀點,JonathanRiley認為應給予已開展低碳審計的企業以實質性的鼓勵。國外不僅是相關學者進行低碳審計理論研究,許多專業機構也致力低碳審計相關標準的制定,這些標準為審計實務的開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提供了排放因子等參數值為低碳審計提供了準確的計量依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以及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聯合了《溫室氣體協定書-企業會計和報告準則》詳細闡述了低碳審計的五個步驟:確定審計邊界、定位碳排放源、選擇排放量計算方法、數據收集與匯總、計算并編制排放清單與審計報告。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CGA-Canada)制定了《實踐指導:溫室氣體排放信息的審計業務》為碳鑒證業務的開展提供了專業的標準;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更多的服務機構致力于開拓碳鑒證業務,這些機構往往以國際審計鑒證標準中非會計業務審計流程為依據進行低碳審計;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IAASB)2011年了國際鑒證業務準則(ISAE)第3410號《溫室氣體排放聲明鑒證業務》征求意見稿,這項準則規定了低碳審計的依據以及審計主體在低碳審計過程中應注意與遵循的標準,包括計劃的合理性、標準的恰當性等。國內低碳審計實務研究方面,我國香港是最早開展低碳審計活動的地區并了建筑物排放指引等標準,劉少瑜等對香港建筑物排放低碳審計的指引進行了介紹。有學者結合特定行業對企業低碳審計進行案例與實證研究,李飛對半導體企業的低碳審計方法進行了探索
,錢英蓮、樊鵬燕等學者對某大型煤炭企業的低碳審計案例進行分析,提出通過低碳審計挖掘煤炭企業的節能減碳潛力。楊渝蓉等學者以“水泥行業二氧化碳減排議定書”為評價標準,從低碳審計的基本流程入手,對某水泥廠應用示例進行計算。以上論述的案例及實證研究方法在低碳審計中的應用有兩大特點:其一是所選定的低碳審計研究對象多為污染性較大的工業行業中的某些企業,這是因為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污染企業對降低碳排放更具有實際意義;其二是案例及實證研究方法相較于規范研究方法在低碳審計的應用較少,但其總體是呈上升趨勢的。主要是兩類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隨著低碳審計理論研究的日趨成熟與完善,更多的學者會尋求新的方法對低碳審計進行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低碳審計理論指導實踐的必然結果。因此實證及案例研究方法仍是未來進行低碳審計的重要工具與手段。 三、結論與展望
目前在碳審計方面的研究仍主要是采用規范研究方法為主、案例研究方法輔之,綜合國內外低碳審計文獻可以發現,低碳審計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學者們關于開展低碳審計的必要性已達成共識,低碳審計仍有待于進一步完善:1.學者們關于低碳審計的內涵、動因、主體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研究成果較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2.研究方法仍以規范研究為主,實證與案例研究方法應用較少,缺乏低碳審計實用性研究。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國關于企業低碳審計仍處在探索階段,缺乏專門的理論框架與準則為其作科學的指導,因此學術研究更側重于低碳審計理論框架的構建。另一方面現階段由于低碳審計相關的數據收集與核算較為困難,這也是低碳審計的實證及案例研究方法應用較少的重要原因?!暗吞冀洕l展模式”已成為各行業發展的趨勢,開展低碳審計勢在必行,為此筆者認為推動低碳審計的研究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系統構建低碳審計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