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5: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跨國公司經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跨國公司,知識管理
20世紀末全球化的趨勢已不可阻擋,新世紀跨國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為自己的經營戰略。在全球化過程中,知識管理顯得越來越為重要,以前跨國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往往只是按其本國需求而設計,然后到世界市場去銷售,到現在跨國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卻是全球知識管理的結果。比如,一個IT企業提供的最新計算機產品其設計是在美國硅谷進行的,芯片是在韓國生產的,軟件是在印度設計的,整機組裝是在中國大陸進行的,營銷活動則是在香港進行的。對于跨國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產、分銷和銷售的有效網絡并不能構筑其競爭優勢。只有通過識別、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設計出符合全球市場的產品和服務,這才是跨國公司競爭優勢之所在。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向世界學習來創新。
一、傳統跨國經營理論中的知識管理模式
壟斷優勢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西方較早的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理論。壟斷優勢理論由美國學者海默(Stephen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觀點為壟斷優勢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企業的壟斷優勢分為兩類:一是包括生產技術、管理技能、營銷能力等所有無形資產在內的知識資產優勢;二是企業憑借規模巨大而產生的規模經濟優勢。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弗農(Raymond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從產品和技術壟斷的角度分析了產生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認為產品生命周期的發展規律決定了企業必須為占領國外市場而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產品生命周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創新階段、成熟階段和標準化階段。在產品創新階段,應首先在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小進行,因為在開發新產品、采用新技術以及國內市場容量上這些國家都具有優勢地位,在產品成熟階段,隨著國外仿制品的出現,創新企業就應到海外設立子公司。西歐經濟、技術水平和消費需求與美國比較相似,而生產成本低于美國,所以美國的企業首先投資于西歐。在產品的標準化階段,創新企業的壟斷優勢逐漸消失,生產的相對優勢已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和勞動密集型經濟模式的國家和地區,一般為發展中國家。
從上述兩理論,我們可以看出知識管理模式為單向的知識輸出,即跨國公司帶著其在母國市場上獲得的技術訣竅、管理技能以及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在東道國市場上進行制造、銷售來充分利用這些經驗。這樣一方面跨國公司可以獲得全球規模經濟,另一方面由于母國市場和東道國市場間技術訣竅和管理知識間存在的差異跨國公司可以進行套利活動。跨國公司在進行跨國經營時既可以為其他的跨國公司顧客提供服務,又可以利用其能運用全球資源的能力對當地的競爭者施加壓力。其知識管理模式可以用圖1概括如下:
圖1傳統跨國經營理論中的知識管理模式
由于以往跨國經營理論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國經濟學家鄧寧(JohnH.Dunning)在綜合了各位學者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其核心是強調跨國公司從事國際生產要同時受到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影響,對外直接投資是這三項優勢整合的結果:所有權優勢是指一國企業擁有或能夠獲得的國外企業所沒有或無法獲得的資產及其所有權,包括對無形資產的獨占和企業經濟規模兩方面所產生的優勢,或泛指任何能夠不斷帶來未來收益的東西。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有能力將所有權優勢在企業內部配置、轉讓和有效利用。區位優勢是東道國具有的,指跨國公司在選擇對外直接投資的地點和國別時,必須充分考慮東道國的生產要素優勢。這種優勢不僅包括東道國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市場規模、基礎設施、外貿和稅收政策等,跨國公司總是把資金投向那些具有區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
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淪對于前面提到的壟斷優勢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有一定的改進,即除了強調跨國公司擁有的壟斷知識優勢的轉移,也強調利用東道國市場的知識和資源??鐕緦⑸a制造及其他低價值的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獲得成本優勢,而將高附加值的活動,如研究與開發、生產設計、營銷、戰略、融資等活動留在國內。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仍然只是一種稍加改良的單向知識輸出模式,即在知識輸出的過程中要和當地的知識和資源結合起來,適應當地化的需要。
這種單向階梯性的以輸出為主的知識管理模式在跨國公司中屢見不鮮。全球運動服飾的巨人耐克公司就是這樣的例子。它的總部位于美國俄勒岡的彼凡爾頓(Beaverdon),是研究與開發、產品設計、品牌管理、質量控制系統、財務和其它相關職能的神經中樞。它在一些低成本區位的國家如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泰國以契約的方式建立了穩定的生產網絡,并在這些亞洲國家建立了質量控制和采購網絡。同時它還在全球重要的市場建立了營銷中心。其他跨國公司如西門子、寶潔、通用汽車等也是如此發展壯大的。
隨著世界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也在不斷改進這種模式,并將這種模式發展到了極致??鐕驹谌蚋偁幹袑W會了根據當地市場的差異調整產品、服務和管理系統,同時他們依然尋求保持全球一體化戰略和運作的優勢。“從全球著眼,從當地著手”這句口號正是最好的說明。然而無論這種模式有何改進,隱藏其中的一個邏輯是:全球化意味著用母國產生的產品、服務和優勢去征服世界,然而這在知識經濟時代已顯得過時,“向世界學習”成為全球競爭的主旋律。
二、知識經濟時代跨國公司知識管理新模式
1996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這一新概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認同。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們都認識到知識對經濟發展和人類進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工業經濟社會里的戰略資源是資本,而在知識經濟則是知識和信息。知識經濟改變了全球競爭的環境,并對傳統跨國經營模式提出了挑戰,一種新的全球知識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一)知識經濟對傳統跨國經營模式的挑戰
1.知識經濟大大改變了全球競爭的環境(1)競爭優勢的來源是建立在知識的識別、整合和創新基礎上,而不是其它。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在現代經濟中,知識正成為真正的資本與首要的財富”。這個說法毫不夸張。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優勢在于規模經濟和以此為基礎的成本降低。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發展必須通過知識的積聚和創新來實現。代表美國新經濟的微軟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超過了通用汽車、福特等老牌跨國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的市值。因此,知識是長遠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唯一源泉。知道如何利用其知識優勢的個人和組織將增大其產品在整個產出中的份額。(2)企業全球化經營所需要的知識來源不再偏于一隅,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過去,跨國公司開展跨國經營時多半是將國內市場的生產、銷售管理經驗帶到東道國的經營活動中去,并適當根據當地的情況加以修正。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真正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市場,若還是依賴跨國公司總部的做法已不能滿足企業全球化經營的需要。其中最明顯的跡象是企業間的技術聯盟和合作的日益增多以及許多跨國公司將研發機構設置在靠近顧客的市場。(3)通信技術的發展和運輸成本的大大降低便利了商品、資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動。美國管理學家錢德勒在《看得見的手》一書中談到鐵路和電報的出現是促成工業革命發生的重要因素,同樣現代運輸業和通訊業的發展也是促成世界經濟由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的革命要素??罩羞\輸、電信和計算機的成本自1950年以來已大幅度下降,以計算機和電信業為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像電視會議和電子郵件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使得對范圍廣泛的經營活動的協調不僅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和效率更高。運輸成本由于集裝箱的發明也大大降低了。這一切都使得商品、資本和信息在世界范圍的自由流動更為方便、快捷和廉價,從而為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知識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知識經濟對傳統跨國經營中的知識管理模式的挑戰(1)全球的生產和銷售網絡并不能構成全球經營的競爭優勢。一個有效的全球生產、分銷和銷售的網絡是建立全球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全球化經營不能確保其有全球競爭優勢。90年代初,百事可樂公司制定了一個將其國際軟飲料收入增加兩倍多的雄心勃勃的目標——從1990年的15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億美元。為實現這一目標,百事可樂公司發起了勇敢的沖鋒。到90年代中期,該公司的經營遍及全球廣大地區。不過這種全球擴張并沒有轉變為增長和贏利。實際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樂公司已經從諸如南非這樣的一些主要市場上撤出,擺在面前的是國際飲料經營近10億美元的虧損。此外,大部分產業中的主要競爭者都已知曉如何進行全球化經營,更有許多進行數字革命的公司已經在使用互聯網迅速地為全世界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2)單一國內市場的需求不再是許多產業的主導力量。過去,跨國公司都是根據本國市場的需求來開發產品和服務,并將此產品和服務銷售到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市場由于其消費能力高、國內市場容量大往往成為新產品和服務的誕生地。但這決不意味著美國市場的需求就可以完全代表世界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許多引導市場的需求出現在一些跨國公司經營網絡的邊緣市場。比如對移動電話的新需求更多地出現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跨國公司不能比競爭對手更好地識別這些分散的和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并且利用其全球知識管理的力量,則將會在競爭中敗北。(3)跨國公司僅利用從母國市場上建立起來的壟斷知識和訣竅已不能在全球競爭中取勝?;谀竾袌錾辖⒌膲艛嘀R和技術訣竅不再能保證跨國公司在全球競爭中勝出,因為可以令跨國公司超越競爭對手的技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專長的專家手中。今天的獲勝者必須能夠懂得識別和獲取分散在世界范圍內的新技術、能力和技術訣竅,并將它們整合,從而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和服務。(4)有價值的知識通常是復雜的和棘手的,因此為知識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由于有價值的知識通常是細微的、復雜的和棘手的,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深深地隱藏在遠距離和不熟悉的環境當中,無疑為知識的識別、整理和積聚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比如了解總部設在世界另一端的顧客企業的內部運轉,或者弄清楚先進計算機模擬技術和機器人在藥品開發中的應用就是這樣的例子。先進的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或許能為復雜知識的傳遞和互動提供便利,然而這并不能保證對復雜知識的理解。企業需要新的組織結構和運作過程來獲取、解碼、編碼和整合利用這些復雜知識,并將其有效地傳遞給能有效應用這些知識的人。
(二)新的知識管理模式
由于傳統跨國經營模式中的知識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種新的知識管理模式。這種新的知識管理模式主要是從全球化的角度進行知識管理,而不是從母國出發。該管理模式分為三個階段,如圖2所示:
圖2知識經濟時代跨國經營的知識管理模式
雖然大部分的跨國公司還沉醉于過去的成功,已有不少企業正在運用新的知識管理模式取得了驚人的經營績效。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就是一例。該公司是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電子公司和法國的湯姆遜半導體合并而成的。在半導體業務上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大大落后于同在歐洲的其他牛導體公司,比如德國的西門子、荷蘭的飛利浦公司,而日許多專家認為歐洲的半導體業務是沒有前途的,因為歐洲的企業已在芯片競爭中喪失了優勢,當時領先的競爭者是美國、日本及環太平洋的一些國家。對于歐洲的半導體生產商還不利的條件是其主要顧客市場并不在歐洲,而且半導體核心技術的發源地和制造專家遍布在美國的加利福利亞、日本的東京以及中國臺北。然而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證明了懷疑者的擔心是多余的,到2000年其銷售額達到78億美元,凈利潤超過14億美元,公司股票市值也超過了500億美元。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俗的經營業績,可以說與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的知識管理模式密切相關。
當許多競爭對手將注意力集中在為專用設備設計和生產專門的電子元件,這些電子元件將被集成在一塊電路板上用來執行一個特殊的命令,比如硬盤驅動控制(HDD),這往往需要多達十塊芯片和100多個電子元件才能解決問題。但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卻能從全球知識管理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綜合了美國加利福利亞的圣何塞、日本東京、芬蘭的赫爾辛基對主要顧客的調查結果,由位于法國的格勒諾布爾、意大利米蘭、印度諾達(Noida)、新加坡、美國德克薩斯州等地技術專家組成的開發團隊共同攻克了這個難題,提出了創新的解決方案,即僅用三塊芯片組取代了過去復雜的電路板才能進行硬盤驅動控制的問題,這樣幫助顧客節省了空間和成本,產品一經推出就立刻受到好評。1996年第一次銷售HDD芯片就創造了5000萬美元的市場記錄,并從美國公司那里奪取了27%的市場份額,大大超過了從前的競爭對手。對于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來說,不僅把它的業務從起初的幾百萬美元銷售額擴展到現在的幾百億美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對全球知識的管理建立了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
(三)新的知識管理模式的優勢
1.新的知識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戰略全球化戰略不只是指在世界市場上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而且同時還要建設并維護跨國界的基礎設施,并使一個企業的所有職能,包括研究與開發、采購、生產、后勤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以及金融財務國際化。所有這一切最終都是為了向全世界的顧客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使用新的知識管理模式可以幫助企業在所有的市場上參與競爭,因為它們不斷地在全世界尋找任何可能的市場并從全球的角度來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即使是它們尚未涉足的領域也顯示出潛在的優勢和威脅。
20世紀90年代諾基亞公司通過開展全球知識管理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全球著名的移動電話公司,超過了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要知道美國是移動電話技術的發明國,而摩托羅拉公司也是最早大規模生產移動電話的公司之一。諾基亞公司80年代只是芬蘭一家進行多元化經營的企業,1992年才決定專注于移動通信領域。對于諾基亞而言,移動電話和蜂窩網絡業務并非產生于芬蘭然后向國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外生產和銷售,這就意味著要在全球同步發展。諾基亞必須要向美國學習先進的技術和全球營銷技巧,向日本學習掌握顧客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數據應用,同樣它也要向東南亞國家學習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芬蘭的管理層被派遣到世界的關鍵區域,構成了整個公司知識共享的網絡。正是通過對全球知識網絡的有效管理,所以,諾基亞總是能從全球的角度考慮市場的需求,從GSM的發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聯網裝進每一個人的口袋里”到“移動電子商務”,諾基亞的概念和行為總是領先于競爭對手一步。摩托羅拉公司因為將其創新思路局限于美國,喪失了向數字移動電話和GSM標準轉向的先機,從而被諾基亞拋在了后面。
2.新的知識管理模式有助于跨國公司重構核心競爭力(1)全球知識管理是企業創造差異化戰略和獨特優勢的新途徑。現在太多企業的戰略是雷同的,真正在產品績效、服務價值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來自于不同地理環境發展出的技術和能力的結合,其中有些可能還是來自于別的產業。通過全球知識管理,可以幫助企業脫離原有地理界限和企業視野的局限性,最早發現顧客的新需求,找到技術創新的來源,從而生產出全球一流的產品和服務。此外,能夠識別和整合來自多個地方的知識和技能是非常困難和成本高昂的,只有少數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才做得到。盡管其投入要比在一地開展經營要大得多,其回報當然也是驚人的。我們前面談到的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和諾基亞公司就是很好的證明。(2)全球知識管理可以幫助企業開啟全球顧客的潛在需求。許多新的顧客需求或者對已有產品的新用途可能都出現在母國市場以外的地方。企業除了在滿足這些特殊地方需求時獲取利潤,更為可觀的是將這些特殊的需求引用到全球的顧客市場中,從而創造更大的市場和利潤空間。(3)全球知識管理也意味著具備迅速開展全球新業務的能力。一個企業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識和技能,了解母國其他市場的變化,這就說明企業具備了迅速開展國際化經營的能力。通過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識和技能,企業能很快從全球的研究、開發和經營中獲取收益。
三、中國企業的全球知識管理
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又向全球化邁進了一步。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既打開了通向世界之門,又迎來了全球的競爭對手。然而只有融人世界經濟的洪流,才有可能取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為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相互依賴。知識經濟同樣也是我們不可回避的現實,在世界銀行2001年10月31號的最新報告《中國與知識經濟:把握21世紀》正是對這一問題的探索。針對中國的現實條件,世界銀行對中國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提出了包括利用全球知識的六項建議。這充分說明由于全球化的發展,知識可以在全球自由地流動,我們必須把握這個契機,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在過去20多年我國經濟保持了高速、持續的增長,吸引外資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2年,外商投資企業的工業產值已占我國GDP的31.2%,出口額達到1700億美元,已占我國全部出口額的52.2%。但是,也應當看到,它們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其中在轉移價格的問題上表現尤為突出。
經研究發現,有近一半的跨國公司在華企業承認在與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交易時,使用了轉移價格。可見,外商投資企業的轉移價格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嚴重影響了我國引進外資的關聯效應,對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極為不利。
一、跨國公司使用轉移價格的原因及其表現形式
1.跨國公司使用轉移價格的原因 轉移價格,又稱劃撥價格,管理價格等等,是從事跨國生產經營的企業系統內部在進行交易時所執行的價格。根據轉移價格確定方法的主觀性的不同,運用轉移價格的目的的差異,可以將轉移價格劃分為兩種。第一種轉移價格,是指它成為一種既脫離中間產品的成本,又不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而是成為為跨國企業全球戰略服務和謀求公司整體利潤最大化的工具,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轉移價格。第二種轉移價格,是指以中間產品的成本為基礎的價格,但同時可以滿足母公司合資公司利潤最大化的條件的價格。轉移價格既不反映成本、也不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而是由跨國公司為達到其全球戰略目標所決定的。
跨國公司使用轉移價格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避稅??鐕咀钪饕慕洜I目標是全球稅后利潤最大化,盡可能減少繳稅是跨國公司的方略。
(2)逃避外匯管制。我國和許多國家一樣,實行一定程度外匯管制,為了能及時從中國子公司取得股息、紅利,母公司從貨物價格、勞務費、特許權使用費等的支付中變相取得股利,從而繞開我國對匯出利潤的外匯管制。
(3)獨占或多得合資企業的利潤??鐕驹谥袊饕院腺Y與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為了獨占或多得稅后利潤,境外母公司利用自己與子公司進行交易的機會,通過轉移定價,把子公司的一部分利潤轉移到自己的賬上,使子公司的賬面利潤減少或出現虧損,這樣跨國母公司就可以把理應屬于中方投資者的一部分利潤也據為己有。
(4)增強子公司的競爭能力。為了資助新成立或遇到激烈競爭對手的子公司,跨國公司就采用低的轉移價格向其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或收取較低的技術使用費,降低其成本,提高其競爭能力。
2.跨國公司使用轉移價格的形式
(1)貨物價格。在跨國公司的轉移價格中,貨物價格的使用占了很大比重。公司通過使用貨物轉移價格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原則下的市場價格,實現利潤的轉移,資金的流動。
(2)勞務費用。在跨國公司體系中,各公司之間可以通過提供服務,收取高額或低額服務費用來實現轉移價格。勞務費用有技術性勞務費和管理性勞務費兩種。
(3)特許權使用費。對特許權使用費的支付,可以用單純的形式或隱藏在其他價格中(如隱藏在設備價格中)。特別是專利、專有技術和商標,由于具有不可比性,很難掌握其真實價格,所以跨國公司可以在這方面大做文章,靈活性較大。
(4)提供內部貸款。在母公司對子公司進行投資的過程中,貸款較之參股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獲得避稅好處。因為子公司用股息形式償還母公司的投資,在納稅時不能作為費用扣除,但支付的貸款利息則可以作為費用扣除。而且母公司還可以根據整個公司情況制定利息率的大小。 (5)租賃費。利用租賃而不是購置設備可以免去籌資的負擔,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而且租賃費可以作為轉移價格的一種形式,如利用很低的租賃費在跨國公司內部將一個公司的資產堂而皇之地轉移給另一個公司,實現其經營目的。
二、轉移價格的幾種方式及危害
跨國公司的轉移價格,人為的影響或控制子公司成本和利潤,其主要方式和方法有以下幾種方面。
1.控制商品進出 口價格 在跨國公司轉移價格運用中,貨物購銷占有重要地位。在涉及原材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及產成品的內部交易活動中,跨國公司采用“高進低出”或“低進高出”的手段,將利潤在關聯企業之間轉移。轉出利潤的一方面高價支付貨款,低價售出商品;采用這種方法,可將利潤從高稅地區轉入低稅地區。
2.控制固定資產出售價格和使用年限 有些跨國公司的大型設備等固定資產是由內部相互提供的??鐕菊J為變換固定資產價格及其使用年限,既可以影響企業的股權份額,也可以影響子公司折舊費的分攤,進而改變當期產品成本,從而影響關聯企業的利潤分配。
3.控制內部資金融通的利率 跨國公司關聯企業之間經常進行各種方式的資金融通,借貸是最常見的方式。關聯企業的資金借貸,其利率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鐕就棉D移價格認為控制借貸利率,從而影響關聯企業的經營成本,達到轉移價格的目的。
4.控制無形資產使用費標準 跨國公司經常向子公司提供專有技術,商標等無形資產的使用權,而這類無形資產的價值卻很難準確估算??鐕驹陉P聯企業之間進行無形資產轉讓時,任意規定價格,從而實現其控制關聯企業成本,轉移利潤的目的。
三、跨國公司操縱轉移價格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
通過轉移價格,跨國公司控制著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子公司,使這些子公司服從于其全球戰略目標,并保證跨國公司本體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跨國公司利用轉移價格達到自身目的的同時,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一系列不利影響。 1.中方合資、合作者的利潤被侵吞 對于合資企業來說,中方合資者根據股權比例分享利潤,而對合作企業來說,中方利潤由合同規定,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利潤。外方運用轉移價格的方法,使企業的利潤減少甚至出現“零利潤”、“負利潤”,這導致中方利潤減少甚至虧損,而外方公司的總體利潤變大。
在外方運用轉移價格的過程中,中方的利潤被侵吞。 2.減少我國的稅收收入 外商投資企業稅收收入的多少是影響我國利用外資效果的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對“三資企業”的稅收構成了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收益的一個部分。我國正常的所得稅稅率為33%,為了吸引外資,規定了“三資企業”在稅收上可以享受“兩免三減半”的優惠,也就是說“三資企業”運營后第三年起所得稅稅率為16.5%,第六年起所得稅稅率為33%,許多外資企業通過“高進低出”的轉移價格將在華子公司的利潤轉出,從而逃避了我國較高的所得稅。 3.使我國的國際收支惡化 外商投資企業“高進低出”的轉移價格嚴重惡化了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
一方面,轉移價格的使用可使外商整體利潤增加,從而驅動外商大量進口國內可以生產的投入品,這將導致我國國際收支商品進口增加,經常項目流出。另一方面,在外商投資企業向國外的關聯企業購入相同數量的產品、勞務、技術等或出售相同數量的產品的情況下,高進低出的轉移價格將導致我國商品進口和無形支出的增加,商品出口的減少,從而進一步惡化我國國際收支。 4.降低外商直接投資的關聯效應 很多外商利用其進口控制權,高價從國外關聯企業進口原材料及半成品,而這些原材料和半成品國內企業是可以生產的,而且符合質量要求,價格也低于進口的同類產品,從而大大地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資的關聯效應。
四、控制跨國公司濫用轉移價格對策 對于跨國公司使用轉移價格我們應該成兩方面看:跨國公司正當使用轉移價格,可以使其降低經營風險,改善經營狀況,同時在不損害我國利益的情況下,作為東道國的我國也可以擴大貿易量,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但是當跨國公司濫用轉移價格時,就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及其不利的影響。因此對跨國公司濫用轉移價格必須進行監控和管制。
主要有以下一些對策:
1.改變控制轉移價格會影響利用外資的思想 對轉移價格進行適度管制后(適度管制的最低標準為使我國利用外資的凈收益大于零),外商理性的反應可能有兩種:第一種,如果此時外商的收益仍然大于零,則保留和繼續在華投資;第二種,如果此時外商的收益小于零,則停止或撤出在華投資。顯然,無論發生哪種情況,我國利用外資的凈收益都會增大。因此,對轉移價格進行適度管制并不是損害而恰恰是促進了利用外資的工作。
2.切實制定和執行反轉移價格避稅法,完善稅收制度,有 效進行避稅防范 從國際慣例看,可將外資企業減免稅的期限由“盈利開始年度起”改為“企業投資經營后的某某年起”,其年度可根據外商投資的行業、年限、資本額來綜合考核確定。對稅法所說的調整方法在使用范圍和計算公式方面作詳細的補充和完善,對不提供必要交易情況資料的納稅人采取懲罰手段等;
3.建立國際商情網,加強對跨國公司內部交易商品的監督檢驗 我們應該建立專門的經濟情報網,搜集有關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供求狀況,對商品和服務貿易的有關價格、性能、市場行情有全面的了解,以此為基礎建立監管機制。商檢部門應對由外方提供的有關原材料、設備等進行認真的檢驗鑒定,防止以次充好,以舊當新,杜絕跨國公司對在我國的子公司實施的高轉移價格流動方式。
4.增強合資企業中中方的管理權 外商能任意使用轉移價格的先決條件是外商實際控制企業的主導經營權,而這些是通過股權安排或非股權安排來實現的。因此,為了控制外商利用轉移價格來損害中方的利益,中方一方面要力爭多數股權;另一方面要盡快消化吸收并發展引進的先進技術,熟悉國際銷售渠道,并切實增強中方經理的責任心與業務水平。
李爾華: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張紀康:跨國公司與直接投資[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胡峰:論跨國公司內部轉移價格制定的方法及其依據[J]。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 (1).
中國工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國際) 香港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際一體化趨勢的發展,各類跨國企業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核心因素就是人力資源,企業要實現生產技術、文化理念的提升,只有依靠員工才能夠完成,人力資源本地化也成為跨國公司發展的潮流趨勢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人力資源本地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具體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 跨國公司 人力資源本地化 策略
近年來,隨著國際一體化趨勢的發展,各類跨國企業越來越多,這類公司的經營成本與運營方法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公司與員工之間文化的差異導致跨國公司人力資源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問題,在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之下,人力資源本地化也成為未來發展的潮流趨勢之一,下面就對人力資源本地化的策略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
1、人力資源本地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跨國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核心因素就是人力資源,企業要實現生產技術、文化理念的提升,只有依靠員工才能夠完成,尤其在現階段時代的變更之下,人力資源的重要程度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跨工公司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才的吸收與培養,因此,人才本地化雇傭已經收到各類跨國公司的重視。截止到目前,很多跨國公司已經在我國設置也研發中心,也制定了完善的員工培訓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人力資源化本地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著以下的影響:
1.1 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經過多年的經濟改革,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是由于各類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也出現了結構性過剩的問題,我國市場面臨著產業的整合,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調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世界經濟體系的融合。實際上,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在跨國公司投資規模的升級下,我國某些地區已經融入全球經濟發展體系中,成為世界工程的一部分。
1.2 促進人才機制的完善與人才素質的提升
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地化能夠促進本土人才的成長,提升我國人才國際經營的綜合能力,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我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發展的接軌。此外,很多規模較大的跨國公司都有完善的人力資源培訓體系,對于人力資源的投入也遠高于國內其他同類型的企業,這就可以很好的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從人才培育機制上看,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土化可以促進我國教育制度與人事制度的完善,同時完善我國的人才激勵機制,促進人才市場的高效運作。
1.3 加速新技術在我國的傳播,促進我國技術進步
跨國公司的本地化經營令跨國企業在華投資日益增加,這很好的推動了我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目前,很多跨國公司已經在我國成立了科研中心,這對于我國科研能力的提升與科技水平高的提高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這就彌補了我國科研經費的不足,帶動了國內的良性競爭,縮短我國技術水平與國際技術之間存在的差距。
2、 加快人力資源本土化進程的策略
2.1 促進文化的融合,減少文化的沖突
跨國公司大多數高層管理人員都來自于本國,這類管理人員在來華任職前均會接受相關文化的培訓與洗禮,但是由于文化上存在的差異,文化上依然存在著較大的沖突。為了緩解文化上的沖突,很多跨國公司紛紛選擇聘用我國人才來擔任要職,這就可以很好的促進跨國企業與我國文化的融合。
2.2 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育與激勵體制
在就業形勢的影響下,畢業生的起薪也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吸引人才,很多跨國公司都制定了完善的薪酬體系,提供的薪酬與待遇遠遠高于我國同行業的平均水平,該種方式就吸引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有關的調查資料顯示,某些跨國公司在招聘高峰期,聘請的名牌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超過了招聘人數的50%以上,為了獲得更優秀的人力資源,很多跨國公司與清華、北大等名牌高校建立了完善的合作關系,這類人才素質高、可塑性強,很愿意融入公司的理念與文化之中,能夠很好的促進跨國公司的成長。
2.3 解決人才流動頻繁的問題
在跨國公司中,人才流動頻繁的主要因素就是文化的沖突,為此,需要在公司內部實施一種跨文化的培訓策略,減輕管理人員受到的文化沖突,促進本地人才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加強溝通辦事的效率,加強企業的凝聚力。此外,為了促進企業的發展,還需要幫助員工規劃其職業生涯,根據員工的個人能力以及對企業的期望幫助其實現自身與企業的共同發展,這種策略不僅可以很好的提供人才凝聚力,也是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地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4 解決高層管理人才的本地化
高層管理人才與一般人才相比而言,有著一定的特殊性,這些人才是跨國企業發展的核心,一般情況下,成功的跨國公司都有一種成功的經驗體系,越是成功的跨國公司,這種傾向就更加的嚴重,在其他的國家成立分公司時,其考慮的首要任務就是成功體系的復制,只有在這套體系失敗時,才會制定其他的發展體系。在實際的經營過程中,必須要解決高層管理人才的本地化問題,這樣才能夠促進人力資源的本土化發展。
2.5 解決公司文化的衍生
跨國公司在經營的過程中會保留自己特有的企業文化,在聘用員工時,不僅會考慮到其綜合能力,還要看其信仰、行為方式、價值觀與公司的發展需求是否一致,這也是保證跨工公司發展活力的主要內容。以寶潔公司為例,在長期以來,實施的都是一種內部提升制,寶潔公司很少從外部招聘人才,寧愿增加培訓成本,也會在公司的內部選擇人才來提拔。這種企業文化不僅能夠保證員工有著很好的主人翁意識,也能夠促進跨國企業的良性發展。
3、結語
隨著全球政治、經濟與科技水平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也成為現階段發展的重要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下,人力資源管理也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很多跨工公司已經逐漸由本土化朝向全球化發展,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走人力資源本地化策略也是一種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新安.芻議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地化中的策略選擇[期刊論文].商場現代化,2010,03(10)
[2]王勇,黃新建,劉艷.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地化研究[期刊論文].商場現代化,2009,01(20)
關于跨國公司股權安排選擇理論的研究大多是靜態的,關注的是跨國公司初次的股權選擇,而且側重的是某個因素對股權安排的影響。近年來,國外的研究開始關注跨國公司進人之后股權的動態選擇問題。國內關于跨國公司股權安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在華的跨國公司的實證研究上,但在分析過程中仍然側重于進入時的股權安排。跨國公司在海外經營股權安排的選擇,實際是—個以跨國公司母公司為主體,以全球經營戰略為利益指向,綜合考慮各方因素不斷進行決策的動態過程這個動態的決策不僅包括跨國公司不斷增加股權直至獨資的行為,而且還包括減少股權以至撤出資本的行為。
一、 跨國公司海外經營的股權安排
由于股權安排直接與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等相聯系因此合適的股權安排成為跨國公司海外經營的關鍵,也是跨國公司對海外子公司實現控制權進而實現其全球戰略的核心要素。而其他控制手段,如關鍵職位的任命權、技術和資源分配權等,大多是股權的衍生物。一般地,跨國公司海外經營的股權安排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全部擁有。通常是指母公司全部擁有或擁有子公司 95%以上的股份,此時子公司即為跨 國公司的獨資公司。對于跨國公司來講,獨資子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可以直接掌控,能夠完全實施跨國公司的整體戰略,避免合資等方式引起的矛盾與沖突,并獨享超額利潤。但由于現在世界各國民族主義情緒強盛,當地市場情況變幻莫測,因此獨資子公司承受的風險較大。
二是部分擁有。通常是指母公司擁有子公司股權在 5% 一95%之間。按照具體擁有股權的多少,還可分為多數股權形式,通常為股權的 50% 一95%;對等擁有,即母公司與合伙人各擁有子公司 50%的股權;少數股權形式,通常為股權的5% 一50%。在部分股權擁有下,跨國公司能充分利用當地合伙人的資源和優勢,而且更容易被當地政府和人們所接受。但是部分擁有時雙方容易產生矛盾和糾紛,也不利于跨國公司的統一控制和協調。
三是非股權安排 (契約經營)。通常指母公司不擁有 ,或只擁有子公司 5%以下的股權。非股權安排方式往往被視為股權安排的特例。在該方式下,跨國公司往往通過如特許授權、特許經營、合同制造等方式實現海外經營。該方式風險比較小,而且使得跨國公司在股權參與受限制或不被允許的情況下,仍能參與當地的生產經營活動。但對跨國公司來說,實施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最小。
二、跨國公司選擇不同股權安排的因素
(一)東道國方面的因素。
1.政治因素。主要指東道國政府的政局是否穩定,當地的民族主義情緒如何等。如果東道國政局不是很穩定,而且當地民族主義情緒比較高漲,那么,跨國公司往往不會考慮獨資的方式,而更傾向于合資或非股權安排方式。
2.經濟因素。包括東道國的信用度,對跨國公司投資的政策規定,當地合伙人情況等。東道國信用度包括東道國是否存在金融抑制,貨幣穩定情況怎樣。當地合伙人情況主要看其是否具有當地市場、營銷渠道、融資能力、與政府的關系等方面的優勢,看其與跨國公司的經營目標和理念是否一致等。
3.社會文化因素。主要指東道國的語言,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及對外來文化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等。一般來說,東道國與跨國公司母國的社會文化差異越顯著,跨國公司越不會選擇獨資的方式。
(二)跨國公司自身的因素
1.競爭優勢。當跨國公司具有工業產權與知識產權優勢時,一般會選擇在東道國建立獨資經營企業,既能保護其新技術和產權,也可以獲得新市場帶來的超額利潤。反之,若轉移到東道國的技術、產品已相對過時,往往不太會考慮獨資的方式。如果跨國公司擁有在東道國從事經營所必需的主要資源,就不太會選擇跟別人分享股權的方式;如果以利用當地的資源為主,那么大多會采用合資方式。
2.全球戰略目標。若跨國公司以增加對東道國經營環境適應能力和進人當地市場為戰略目標的話,往往會傾向于選擇合資經營或非股權安排方式,以充分利用東道國當地合伙人的優勢;有些跨國公司期望能在全球實施統一的調度和控制,避免不同市場之間的沖突,此時往往會傾向于全部股權或多數股權形式。
3.跨國管理的經驗。如果跨國公司在海外一直傾向于某種方式如獨資經營,在這方面具備了大量豐富管理經驗的管理人員,那么其在新的東道國的股權選擇上也會傾向于原來的方式。而在同一個東道國,也存在著管理經驗的漸進積累過程。隨著對東道國制度、政策、文化、市場等進一步了解,跨國公司會逐步減少對當地合伙人的依賴,并傾向于提高股權比例。
4.歷史傳承。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跨國公司也會表現出對股權的不同偏好。比如美國的跨國公司一直以來比較偏好建立擁有全部股權的子公司,以利于其獲得控制關鍵的決策;而日本或歐洲的跨國公司則更注重人際關系及互助合作,往往會采取合資經營等方式。
三、跨國公司海外經營的股權策略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于2004年以 《商業周刊》全球 1000強跨國企業為主,對其2O05—2O07年在華的投資趨勢進行了調研。筆者以這個調研的部分數據為主,對在華跨國公司的股權安排選擇進行實證分析 (若無特別說明,數據均來源于此),以下簡稱 “調研結果”。
(一)跨國公司初人東道國的股權安排
一般在初入東道國時期,跨國公司如果更為關注的是爭取良好的經營環境,獲得有利的資源條件等,那么比較理性的選擇應該是合資或非股權合作模式。從成本角度考慮,由于是初次進入東道國,由經營環境的不確定帶來的外部風險成本明顯比較大,因而選擇合資或非股權合作有利于跨國公司分攤這部分成本。對于東道國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來說,由于政府對外方股權占比限制一般比較嚴格,而且市場發育相對不完善,因此,合資或非股權合作經營更有利于進入東道國?!罢{研結果”顯示,跨國公司在嘗試進入中國階段,通常采取“介人性投資”,即象征性地與中國企業共同出資,參股比例較低,且不占經營主導權。這充分顯示了跨國公司“限制了最初進入的風險,以后的擴張或者終止投資取決于合資企業的經營業績或者其他戰略動機”。
(二)進人東道國之后的股權調整
1.增加股權直至獨資的策略。出于統一、協調其經營戰略的有效性及獲取更大的投資收益考慮,對于原非股權安排項目,跨國公司傾向于將契約中約定的權利如版權、專利、商標權、技術訣竅等折合成股本投入,從而取得少數股權或多數股權,成為合資經營甚至是獨資經營模式。“調研結果”顯示,經過嘗試進入之后,在華投資中,跨國公司的獨資、控股、實質性投資比例將增加。在影響跨國公司繼續投資區位選擇影響因素時,政策的連續性和兌現度則成為首要因素。部分產品供應行業在特定地區的聚集對行業的規模擴張起到了積極作用,形成了吸引其他供應商、成品制造商進入該地區的良性循環。同時, “調研結果” 還顯示,在生產投資方面,有57%的跨國公司投資傾向于獨資新建,高于37%的與企業合資的比例。
2.減少股權直至資本退出的策略。減少股權直至資本退出,是跨國公司保護既得利益以及最大限度避免繼續損失的重要保護策略。從跨國公司角度來看,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1)經營效果未能達到最初的預定目標;(2)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發生了變化;(3)與當地合資方矛盾重重; (4)獨資企業引起當地民族主義情緒問題等。從東道國的角度來看,可能在政治、經濟或文化因素等方面出現重大變化。此時,跨國公司就會減少現有股權份額,或者是撤出全部投資,出售、清算在東道國的資產。
四、結論
綜上所述,股權安排是跨國公司實現其海外經營目標的一個核心策略。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東道國和跨國公司相關的各種因素均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股權安排也處于動態的調整之中。分析跨國公司在華股權安排變動情況 ,可以發現:
第一,在眾多影響因素中,政策的連續性和兌現度是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區位選擇的最重要因素。對此,各級政府應予以高度重視,在具體操作中要確保政策制訂和實施的一致性。
第二,東道國其它因素影響相對不明顯,主要緣于以下原因:一是中國政局的穩定,而且隨著中國政府切實履行加入世貿的承諾,各種限制外資進入的政策法規逐漸取消 ,從而為跨國公司的進入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二是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進一步合理、明晰,政府的行政干預逐漸減少,而傾向于通過宏觀調控來防止經濟過度波動,通過完善市場規則來促進企業之間的有序競爭。三是經過多年來的對外開放,跨國公司對中國的社會文化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
第三,正確看待部分行業在特定地區的集聚。產業集群的存在,一方面能吸引相關外資的進入,形成良性的循環,但也促進了原有跨國公司增加股權以至獨資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 ,產業集群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跨國公司撤資的障礙與機會成本。
參考文獻
[1]張向陽.跨國公司進入中國股權選擇行為演變的三層次分析[J].江海學刊,2005(1).
一、 引言
在當今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跨國公司傳統的知識管理方式正向全球知識管理的領域轉向,深入研究這種轉向背后的深層要因,是順利實現這種轉向的前提。
二、 跨國公司全球知識管理轉向的要因
1. 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的世紀,也是知識經濟的世紀。經濟全球化使得生產者和投資者的行為日益國際化。公司的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行為逐漸超越一國邊界,從孤立封閉走向國際社會,生產要素進行全球配置與重組,世界各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和融合,而相互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經濟全球化的表現之一是使得作為各國之間經濟競爭載體之一的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生產的一體化。知識經濟的興起表明經濟發展日益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知識經濟的重要標志是經濟從基于物質到基于知識的變革。這里所說的知識,包括人類迄今為止所創造、積累的全部知識,其中重要的部分是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科技革命是推動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知識化的主要動力。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商品、資本、勞動力和技術流動日益自由化。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全球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世界經濟、貿易、金融也日益網絡化、全球化,全球范圍內的知識傳輸、擴散和分享也更加便利化。
2. 知識經濟的全球化對跨國公司傳統的全球經營管理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知識經濟的時代,公司的價值深嵌入全球性的知識資源之中,傳統的跨國公司全球知識管理模式面臨挑戰。
(1)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跨國公司理論中相關知識管理思想的局限性。眾所周知,傳統的主流跨國公司理論主要是從經濟學的交易成本理論的角度,從微觀層面以不完全競爭導致不完全市場,不完全市場導致對外直接投資為基本假設,重點分析了投資動機、投資流向和投資決策三個問題?!皠訖C”是指驅使企業對外進行投資的原因;“流向”是指選擇何地進行投資;“決策”是指在出口、技術轉讓和對外直接投資之間應采取何種方式為好。事實上,這三個問題也是跨國公司參與全球競爭所關心的問題?;诮灰壮杀纠碚摰膫鹘y跨國公司參與對外經營管理理論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1960年,被西方學者稱作“跨國公司理論之父”的美國學者海默(S.Hymer)在MIT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論文《民族企業的國際經營: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西方學術界認為這標志著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理論從傳統的貿易、金融理論中分離出來,開始真正成為獨立的科學。海默的思想在經過其導師金德爾伯格(C.P.Kindleberger)及相關學者的進一步完善后,成為經典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或稱為壟斷優勢理論,該理論指出了一個企業為什么會冒著經濟、政治、文化的風險進行跨國投資;此后,以巴克尼和卡森(P.Buckely & M.Casson)為代表的學者對內部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試圖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即為什么一個企業會選擇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其優勢留在企業內部加以利用,而非通過對國外市場的許可證貿易、、提供特許或簽訂出口協議;在揚棄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和區位理論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英國著名跨國公司專家約翰.鄧林(J.Dunning)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了“國際生產折中理論”,即著名的OLI模型,從而將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理論的研究更加引向全面和深入。
雖然傳統跨國公司的經營管理理論在歷史上曾經對企業首次走出本土、參與海外經營競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由于這些理論主要偏重于:從經濟學的成本、價格、投資等市場因素分析和解釋企業的跨國經營行為,公司的競爭優勢依賴于全球生產、分銷和銷售網絡的建立,空間上主要關注的是企業在海外的物理性全球存在而非知識性全球存在;跨國管理經營的中介主要以有形資產為主,而對知識、能力等無形資產的重視不夠,從而導致企業的競爭優勢不能持久和深入。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這些理論誕生于西方跨國公司從國內競爭開始向海外擴張的時代,是當時歷史時代的產物。以百事可樂公司為例,20世紀90年代初,該公司制定了一個將其全球軟飲料收入增加兩倍多的公司戰略計劃——從1990年的15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億美元。為了實現該目標,百事可樂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實施該計劃。到1990年代中期,雖然該公司的經營遍及全球廣大地區,但這種全球擴張并沒有轉變為增長和贏利。事實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樂公司不得不從諸如南非這樣的一些主要市場上撤出,最終得到的是公司全球飲料經營約10億美元的虧損。當今時代,跨國公司的海外經營管理不僅滿足于企業的全球存在,更多關注的是企業如何將全球存在轉化為全球競爭優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信息化、競爭全球化和經濟知識化浪潮一起向我們襲來。信息科技的進步,運輸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國開放度的提高使得跨國公司的競爭經營的特點和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經營網絡的廣泛建立和發展、以知識為主要經營資產的跨國經營競爭手段,使得企業對機會和威脅的反應上表現出了極大的靈活性和迅速性,這使得跨國公司在關注企業全球存在的同時,更要關注公司在全球化的子公司網絡體系中如何謀求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問題,知識和能力開始走入他們的視野。科格特(Kogut)就曾指出,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重心應從企業進入海外的關注轉向如何協調全球化的精英網絡以獲取持續性的競爭優勢。
(2)傳統的基于知識資源觀的跨國公司理論已漸漸走入盡頭。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傳統跨國公司所持的知識資源觀已經不能解釋當今的企業行為了。經典理論認為,由于知識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擁有某種可以產生壟斷優勢知識的企業很難利用外部市場進行議價交易,并使本企業的收益得到保障。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市場是失效的,這使得企業將知識內部化,在企業內部進行知識交易,以節省交易成本,從而導致企業以內部市場機制代替外部市場機制,將知識轉移到自己可以掌控的子系統中,當該過程跨越國界時,企業的跨國經營管理行為就產生了。但是,企業知識基礎理論認為:知識在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的同時,也具有私人物品的屬性,隱性知識更是如此。因此,即使知識在企業內部轉移也非易事,也是要付出交易成本的。跨國公司之所以進行跨國管理經營,是因為相對于外部市場機制而言,在企業內部進行知識的創新、轉移和運用更具有效率。
(3)母國知識輸出的單向度模式已經引起理論和實踐者的質疑。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經典跨國公司理論強調在企業將所屬的壟斷性知識等優勢資源向海外轉移的過程中,也強調利用東道國市場的知識和資源,但一般來講,企業總是將生產制造及其它低價值的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獲得成本優勢,而將高附加值的活動,如研究與開發、生產設計、營銷、戰略、融資等活動留在國內。從知識管理的角度,這仍然只是一種從國內到國外,從總公司到子公司的單向性資源為主的輸出模式。但是,隨著跨國公司全球競爭的加劇和全球網絡的建立,跨國公司必須不斷改進這種模式。正如多茲等(Doz,etc,2001)指出,跨國公司通過從世界范圍內發現、獲取、移動知識達到以知識為支撐構建企業的競爭優勢。全球競爭意味著在利用母國的優勢去征服世界的同時,不斷地從全球范圍內獲取知識等資源并將其轉化成全球知識能力,以全球知識能力為中介獲取持續性的全球競爭優勢。如果跨國公司不能有效利用其全球知識管理的力量,比競爭對手更好地識別、獲取、移動和應用這些分散化和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性知識,就可能會在競爭中失利。
(4)全球知識的愈益分散化與多樣化。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國公司的經營與管理過程將面臨知識日趨分散化與多樣化的境遇??鐕局械闹R可以簡單地分為技術知識和市場知識。公司中的技術知識是指其經營管理活動執行過程中對客觀事物的處理方式(即:解決“如何做”的問題),公司中的市場知識是指公司特有的某些區位的語言、文化、政治、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的知識??鐕窘洜I業務的多元化導致其所經營的業務之間的交叉趨勢。業務之間的交叉導致技術之間的交叉,公司必須掌握不同學科的知識,而這些不同學科、業務和技術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區位。因此,公司不得不從更多區位獲得新的知識。當跨國公司將知識通過子公司轉移到新區位后, 子公司的知識存量和相對應的創新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因此子公司成為新的創新技術來源。與技術轉移類似,由于全球外包而帶來的知識的流動也推動了知識的全球分散化,公司的產品設計、研發、制造、營銷、分銷等知識越來越分散,而新的技術突破有很大的隨機性,這種偶然的技術突破并不總發生在鉆石區位和投入最多的地區。
跨國公司在其跨國經營過程中不僅遭遇技術知識的分散化與多元化,而且遭遇市場知識的分散化與多樣化,這是因為:在將產品和服務引入新的市場后,企業也就能夠從該細分市場學習新的產品用途和顧客偏好的知識;隨著客戶、分銷商、零售商自身越來越全球化,它們擁有的知識也隨之越來越分散在全球各個角落;支持負責解決方案的所需要的知識不可能在一個區位獲得。多茲等人(Doz,etc.,2001)對美國和歐洲跨國公司的調查證明了這種趨勢,受訪者預計未來5年有50%的本行業的突破性技術和42%的重大創新產品會出自母國之外的區位。
全球知識分散化和多樣化的必然趨勢必然要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對知識進行管理。A.D.Mayer等學者發現,當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能象1950和1960年代的美國那樣,在全球創新方面擁有當仁不讓的壟斷優勢。麻省和加州不再是技術性知識創造的唯一地點。歐洲、日本、韓國等地的大學和公司已經成為技術知識發展的驅動力量,跨國公司必須懂得如何管理全球技術知識。
3. 跨國公司新的全球知識管理的實踐迫切需要得到理論上的指導,又迫切需要從理論上給予闡釋和凝練。面對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的雙重背景,一些跨國公司公司已經自發地開始了全球知識管理的探索之旅,并在實踐層面上獲得了成功。以諾基亞公司為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公司以全球知識管理為手段,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全球著名的移動電話商,一舉超過了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諾基亞的成功得益于其向美國學習先進的技術和全球營銷技巧,向日本學習掌握顧客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數據應用),向東南亞國家學習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正是通過對全球知識的有效管理,諾基亞公司實現了從GSM的發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聯網裝進每一個人的口袋里”,再到“移動電子商務”的步步躍升,諾基亞的概念和行為總是領先于競爭對手一步。摩托羅拉公司因為缺乏從全球的層面上籌劃其知識管理活動,喪失了向數字移動電話和GSM標準轉向的先機,從而被諾基亞拋在了后面。敏于全球知識管理的先驅們的自發的實踐探索,即迫切需要得到理論上的指導,又迫切需要從理論上對其探索性實踐活動給予闡釋和凝練。雖然中外理論界對上述理論模式做過零星式的思索和總結,但總體來講這些研究還不全面和深入,傳統的跨國公司知識管理觀還主宰著人們的行為,基于知識經濟的、系統化的全球知識管理模式的理論研究尚未出現。
三、 結語
知識經濟及其全球化使得傳統的跨國公司知識管理所處的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使得跨國公司傳統的知識管理方式開始向全球知識管理的方向前行,深入的跨國公司全球知識管理轉向的要因分析必將有力地促進跨國公司全球知識管理理論研究的深入。
參考文獻:
1. Yves Doz, José Santos & Peter Williamson.From Global to Metanational. Boston: Harvard Bu- siness School Press,2001.
2. Buckley and M. Casson,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2nd edition. London: Macmillan,1976.
3. Dunning, J. H..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 Personal Perspective,in C.N.Pitelis and R. Sugden, eds, The Nature of the Transnational Fir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119-156.
4. 王言峰,楊忠,李寶寶.全球知識經濟時代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新來源.現代管理科學,2009,(7):28-30.
5. 葛京. 跨國公司演進的知識觀. 南開管理評論,2002,(3).
6. 李雙文.跨國公司內部市場業務知識的轉移.商業研究,2005,(5).
7. 任志安,王立平.企業網絡知識共享機制形成機理研究.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深刻,直接表現在帶動了全球對外經濟貿易的快速增長,同時將其進入的東道國納入了經濟一體化體系當中,加強了各國的經濟往來。世界各國在一個共同的體系中求發展,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鐕具M入中國20年,形成了只有實行本土化戰略才能在中國長遠發展下去的共識。對跨國公司的本土化戰略的研究,有助于中國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更好的規范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行為,同時對中國的跨國公司走出國門,到國外進行投資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 、生產經營本土化
1、生產運營本土化
生產運營本土化是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最直接的表現??鐕髽I實行本土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降低成本。在世界貿易中,關稅壁壘日益減少,而非關稅壁壘日益增加,生產的本土化作為規避各種壁壘的最佳辦法,被跨國公司廣泛應用著。而且跨國公司為了貼近市場,也會最先考慮在目標市場進行生產。
摩托羅拉公司是在中國進行生產本土化程度較高的跨國公司。摩托羅拉公司于1987年進入中國,首先在北京設立辦事處,于1992年在天津注冊成立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產品有手機、對講機、無線通信設備、汽車電子等。截至目前,摩托羅拉公司在中國已有26家分公司,投資總額約為35億美元,是中國最大的跨國公司之一。摩托羅拉公司于2004年8月在天津簽約,投資160億人民幣建立起中國最先進的半導體集成生產中心。摩托羅拉公司在中國進行本土化生產運營帶來的規模經濟已經成為跨國經營的重大優勢,并有利于推進全球一體化戰略。
2、生產采購本土化
采購本土化是跨國公司全球化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跨國公司根據全球戰略要求,權衡境外采購和當地采購利弊后的一種策略選擇??鐕居蓢獠少弴鴥壬a向國內采購國內生產的轉變,是為了更好的實現生產的規模經濟和提高生產的應變能力。
在中國進行采購的跨國公司主要集中在零售業和制造業,如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歐尚、百安居等。這些跨國零售集團在中國的采購,主要以快速消費品和勞動密集型的各種產品,如服裝、鞋帽、食品等為主。還有一類是如通用電器、福特汽車、西門子、聯合利華等,這些制造業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采購,主要是為了支持在中國及全球生產??鐕驹谥袊少彽乃俣仍鲩L相當快,年采購額已突破千億美元,并逐年遞增。2000年摩托羅拉從中國采購了將近14億美元的產品;2002年則高達38億美元;2004年,摩托羅拉的本土采購金額累計達156億美元。
3、生產配套本土化
在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初期,主要將中國作為一個低成本的加工組裝基地,零部件主要靠進口,在中國制造和增值的比重較低,表明跨國公司與中國國內產業的關聯度較低。近年來,跨國公司生產配套國產化的比例越來越高,與中國國內產業的關聯度明顯提高。
例如,為了給上海大眾汽車公司配套,德國大眾在全球的配套企業中已經有100多家來中國投資,投資總額高達22.3億美元;重慶與五十鈴公司合資建立了慶鈴汽車公司后,吸引了其原有的國外配套企業來重慶投資,配套投資的數量和比例都很可觀。目前,全球最大的50家汽車零部件廠商超過一半在中國建立了合資企業,給在中國生產整車的合資企業配套。
二 、研究開發本土化
研究與開發是跨國公司的核心職能之一,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近年來,隨著中國市場需求迅速增長,使跨國公司的研究與開發本土化成為必要,跨國公司正在不斷加強對中國進行研究開發活動的投資,在中國建立了一批獨立的研究開發機構。
1、研究開發機構本土化
技術優勢是跨國公司重要的壟斷優勢之一,在跨國公司有效利用中國的科技資源的同時,會小心避免技術的外部擴散。因此跨國公司會通過與國內科研機構就某項課題進行聯合研究開發,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實現互補。如為了建立和增強與高等院校及其知名學者或研究人員的聯系和合作,每年IBM公司都會成立由高級主管和資深技術人員組成專門的執行委員會,從著名高校中挑選和確定出具有研究意義的科研項目,與高校共同進行研究。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十余個項目采用的就是這種合作形式。
2、研究開發人才本土化
研究開發人才本土化主要是通過與中國國內的科研院所和大量網羅中國本土化的高科技人才等形式進行??萍颊撐摹H缤ㄓ秒姎庋芯块_發中心通過簽約項目和人員培訓與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進行清潔能源和電動汽車的開發和推廣運用;羅克韋爾自動化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0所院校有簽約項目或建立合作實驗室;惠普中國軟件研究開發中心與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進行合作,尋求設備支持和技術指導,都是有效利用中國的科技人才資源。絕大多數跨國公司研究開發機構的人才本土化指數都超過了60%。
三、 人力資源本土化
跨國公司進行全球化經營獲得的經營優勢,只有通過人力資源才能真正轉移到中國,而人力資源本土化是保證轉移來的優勢能持續下去的保證??萍颊撐摹?/p>
1、外籍人員的本土化措施
語言障礙是外籍人員進行跨國管理的關鍵所在,所以使外籍人員本土化,首先是使外籍人員掌握中國語言,然后逐步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深入了解中國的處世方式,這將有利于外籍人員對中國工作人員的管理。
三星公司為外籍人員本土化所做的努力最顯著,每年都從總部將高級管理人員派往中國進行學習,內容主要是學習漢語,并了解中國的相關法規、政策以及風土人情。在學習期滿后,參加學習的管理人員要以報告的形式提交在中國收集整理到的有關中國的信息,并在公司進行宣傳學習。
2、有效利用本土人力資源
跨國公司在中國人力資源本土化的重點是吸納中國本土的有用人才。中國本土人員相對外籍人員較為穩定,可以增強跨國公司在中國戰略的連續性,能夠充分發揮其低成本和市場知識、關系資源未來的優勢,有利于跨國公司在中國與顧客、員工、政府和行政部門建立良好的關系,使跨國公司樹立良好的形象。如諾基亞在中國已經擁有員工近4000人,其中本地員工占90%以上;聯合利華中國區工作的外籍員工人數也已減少了80%,目前90%的高級管理職務已由中國人擔任。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在中國已基本實現了員工的本土化,其中國公司16000多員工中有99%來自當地。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12名總經理/總裁級管理人員中有9名是中方員工,25名部門總監中有21名是本土人才??萍颊撐?。
四、營銷本土化
1、渠道本土化
渠道的作用是完成產品由生產者向消費者的轉移,是彌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和信息差距。一個良好的渠道不但可以降低環境的不確定性,從而節省交易費用,而且可以通過有效的資源配制,提高績效。由于渠道建設的復雜性和長期性,跨國公司選擇國內的商利用自己已有的渠道銷售產品,可以在低成本條件下,運用商的優勢,達到迅速占領市場的目的。
2、品牌本土化
跨國公司從品牌名稱的設計到品牌的宣傳推廣等方面,都致力于與中國的文化、社會習俗及消費者的價值觀念等相適應,努力創造本土化品牌。其中最典型的是“Coco Cola”品牌的中文翻譯“可口可樂”,即朗朗上口,又能形象地向人們傳達關于產品特性的信息。Coco Cola公司在宣傳推廣方面,在深入了解中國過年貼春聯的傳統后,通過向顧客發送春聯提升自己本土化形象。春聯上聯為“新春新意新鮮新趣”,下聯“可喜可賀可口可樂”,既宣傳了產品的品牌,又適合中國人的習慣,具有濃郁的本土氣息。
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貫穿在中國的生產、研究開發、人力資源、營銷等方面,只有從方方面面切實落實本土化戰略,才能立足中國。面對跨國公司的本土化戰略及其對中國企業的影響,中國企業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在本土和國際市場上開辟屬于自己的市場,具有與跨國公司相競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劉研.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國際化論[M].上海:中信出版社,1992(21)
[2] 王志樂主編.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2004)[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跨國經營是指企業以母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并以此展開的跨越國界以贏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活動。本文以此為基礎分析了傳統跨國經營的理論,然后從政府和民營企業兩個角度分別論述了怎樣構建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支撐體系。
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指導理論
傳統跨國公司理論
傳統跨國公司理論大多建立在企業擁有一定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如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資源配置理論,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和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等,這些理論模型都認為利潤驅動是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基本動機,且通常將海外子公司視為“海外市場進入者”或者是“母公司專有技術轉移的接受者”,并認為企業的專有優勢只存在于母公司,只有母公司才是知識發展與擴散的承擔者,對外投資的企業必須擁有超過當地企業的獨特優勢。由于在海外經營會比國內經營發生更多的額外成本,因此,如果一家外國企業各方面的條件與本地企業一樣的話,那么它在進入外國市場后就會處于不利的位置,或根本無利可圖。傳統跨國經營理論在指導跨國公司經營活動的發展,加強對跨國公司的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但該理論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這些理論始終以美國、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作為研究對象,以壟斷優勢作為企業跨國經營活動的條件,而對發展中國家企業跨國經營的解釋受到限制,因此正受到大量實證分析的挑戰。
現代跨國公司理論
現代跨國公司理論認為,企業決定到海外去投資,不是為了利用他們現有的競爭優勢,相反,他們是為了彌補劣勢,去獲得競爭中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術。這是因為,開展跨國經營的企業首先可以獲得技術外溢的好處,技術外溢又帶來了尾隨優勢和干中學效應。技術外溢在優勢企業與劣勢企業間是非對稱的、單向的過程,即追隨者從領先者處得益的過程;尾隨優勢是指缺乏優勢企業與優勢企業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時,前者可能會從當前的生產技術及正在從事的研發活動中獲得更多好處;干中學的效應是指落后國家或行業不用經過專門的研究與開發,而在技術外溢的過程中邊干邊學就可以獲得先進的技術。技術外溢與技術創新不同,技術外溢不需要大量的投資和研究,且可以發生在行業間,因為許多行業雖然生產的產品不同,但使用的很多要素都是相同的,當某一行業提高要素使用率的時候,通過尾隨優勢和干中學效應也將受益于其他行業。技術外溢包括國內技術外溢和國際技術外溢,并且國內技術外溢比國際技術外溢快得多。事實上,技術的溢出和擴散效應對經濟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這種溢出和擴散效應隨著地理距離的擴大,作用呈下降趨勢。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沒有技術優勢的企業通常也會選擇對外直接投資,原因是由于缺乏優勢的企業通過開展跨國經營可靠近技術領先者而便于學習和獲得領先者的技術,從而提升其長期的競爭優勢與盈利能力。大量實證研究也證明了現代跨國公司理論的觀點。2003年的數據顯示,除香港、澳門以外的地區,我國對外投資額排在前3位的國家依次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而近年來對歐盟的投資也穩步上升。相對于當地企業來說,我國投資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均缺乏競爭優勢。另有學者在對我國企業在英國的投資動機進行調查后發現,母公司長期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被列為企業在英國投資的首要動機,市場擴張和獲得海外市場、技術信息也成為主要動機。而降低成本和獲得較高的利潤已不是現階段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主要動機。這表明了企業對外投資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現有的自身優勢去謀求利潤或者其他資源,而是為了彌補劣勢去獲得競爭中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術。
目前,從我國的國情和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來看,民營企業國際競爭力普遍較低,不具備利用技術、管理、R&D、規模等競爭優勢進行對外投資條件。因此,以海默等為代表的傳統跨國公司理論不能指導我國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其原因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民營企業平均生產規模普遍較小,缺乏規模優勢;第二,民營企業普遍技術水平較低,R&D投入嚴重不足,缺乏核心技術優勢;第三,管理方式落后,企業決策呈現出經驗性、隨意性和獨斷性,缺乏管理優勢。因此,民營企業的現實條件決定了現代跨國公司理論是其進行跨國經營的理論支持。我國應大力支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優勢的民營企業,在母國技術外溢比較大的產業部門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以獲得先進技術,這些產業部門包括低污染、低耗能產業,新技術、新設備、生物技術、新能源產業以及空間利用和第三產業。
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支持體系
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制定相關扶持政策時,應為民營企業創造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給予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同等的待遇和社會支持。政府應為民營企業建立國際信息搜尋網絡,利用政府的駐外機構,針對民營企業所需的市場、技術、人才、政策信息,搜集所在國相關資料,反饋給國內市場;在社會化服務方面,國家應鼓勵相關部門和相關組織成立專門為民營企業服務的機構,針對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和解決,增強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能力;政府應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從事跨國經營的民營企業一些政策上的傾斜和優惠,以支持他們更多的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同時,政府應參照發達國家制定的扶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政策措施,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盡快建立與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相配套的金融與保險體制,設立專門的海外投資保險機構,為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有力的保障,促進民營企業的海外經營活動。
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理念支持
民營企業要樹立跨國經營的理念,應認識到跨國經營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獲取國際競爭力并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且應意識到企業國際化不只是簡單的地域擴充,還包括企業管理和技術能力的國際化。應清醒地認識到企業國際化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應實事求是,從自身實際出發,科學確定國際化的時間、合理設計國際化的路徑。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自己的競爭優勢,培養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各種資源的能力。
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支持
民營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求得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的問題在于其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為此,民營企業需要構建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跨國經營戰略。首先,要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民營企業要明晰產權,并建立和創新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監督機制,建立科學的企業治理結構和制度安排,堅定不移地走民主決策、科學管理的發展之路。其次,要加強管理創新,不斷地提高民營企業的管理水平。民營企業在早期的發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環境與體制,其經營活動不規范,同時,市場與客觀經濟環境一直處于發展變化之中,民營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勝出,也必須要通過不斷地創新來調整、提升管理水準,以支持企業日益紛繁復雜的經營活動。再次,要加強科技創新,創建獨特并富有創新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而以創新為龍頭的企業文化的形成為挖掘企業核心競爭力建立了必要的內部環境和基礎??鐕镜陌l展歷史表明,創新是維持企業在同行業領先地位的關鍵,企業只有在技術、營銷和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創新,才能適應新的形勢需要。因而,民營企業應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及時針對自身技術力量薄弱的實際情況,瞄準國內外高新技術發展態勢,實行技工、技貿相結合,依靠所在地高校及相關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最后,要提高民營企業產品質量的價值保障。價值保障是一種有效過程,它要求企業在不斷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證其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不受影響。只有產品質量的價值保障提高了,才能改善民營企業管理、降低生產經營成本。
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策略支持
Michael E•Porter的價值鏈理論指出,企業創造的價值來自于企業價值鏈上某些特定價值活動,這些真正創造價值的經營活動,就是企業價值鏈的“戰略環節”。企業把握了這些關鍵環節,也就控制了整個價值鏈。我國民營企業大多是典型的后發展型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的初期沒有能力像大型跨國公司那樣創造企業的全球價值網,其現實的選擇就是根據企業已有的能力系統和外部環境選擇價值鏈上的一兩個關鍵戰略環節作為其突破口,以集中資源,建立相對競爭優勢。
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人才支持
在新的形勢下,民營企業實現跨國經營,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沒有足夠的人才支持,走出國門不可設想。這里所說的支撐民營企業走出國門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備開發能力、開拓能力、既忠誠又愛國的人才。我國多數民營企業不能獲得更快發展,首先在于缺乏這類人才。因此,民營企業要有一種緊迫感,應盡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一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確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人力資源的開發放在企業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二是制定出跨國經營的人才開發戰略,包括穩定和壯大人才隊伍、提高人員素質、優化人才結構、增強員工的積極性等;三要創新民營企業用人制度,積極探索適應國際人才競爭的選人、用人機制,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選擇企業需要的人才。
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方式支持
民營企業由于受資金和規模的限制,營銷環節一般比較薄弱,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跨國經營活動的發展。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銷售行業、金融行業、物流配送行業以及其他相關行業與互聯網技術更為緊密地結合了起來,這也為民營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民營企業應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充分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優勢,降低營銷成本和采購成本。電子商務對民營企業跨國經營有極大的適用性,可以為企業節省經營費用,減少中間商的盤剝,提供更多的出口貿易機會,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效率,節約交易時間,彌補信息不足。另外,還可以充分發揮其善于對市場變化作出快速反應的優勢,發展個性化營銷,既按照消費者的要求進行小批量試制,又可生產出與眾不同的商品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
參考文獻:
1 國際間貿易及投資的增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發達國家不僅進一步推進了商業資本和貨幣資本的國際化,而且大規模地實行了生產資本的國際化。戰前,在這些國家中生產資本的輸出為數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戰后,生產資本輸出在全部資本輸出中的比重逐漸加大,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地位,同時,生產資本的輸出重點已由發展中國家轉移到發達國家。這是戰后資本國際化的獨特現象。
從國際貿易來看,大多數歐洲國家和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國際貿易額通常均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25%.國際貿易如此頻繁,數額如此巨大,以致當今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市場,各國的經濟活動息息相關,國際貿易成為各國經濟聯系的重要紐帶。
2 金融資本市場的國際化
過去,企業所需資金一般只靠國內供應,但是當國內缺乏必要的資金時,那就必須依靠外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些國家為了恢復經濟都曾大規模引進外資。
當前,雖說資本的國際化移動比較自由,但它還要受當地市場規則,慣例和政府規章法令的約束。為了擺脫這種約束和管制,許多投資者采取了下述對策,即把某一特定貨幣的存放業務,移到該貨幣發行國的境外進行。例如,在歐洲經營美元的存放款和債券買賣市場,就可以不受美國金融法規的約束,這種離岸市場(offshore market)是目前國際化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于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我們應該注意到,某一國際化的資本市場并沒有脫離原來的國內資本市場,即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是指國內資本市場的國際化,而不是在其以外重新建立一個國際化資本市場。也就是說,國際資本市場的前身是國內資本市場。從形式上看,所謂國際化,就是國外的資本需求者和國外的資本供給者同時或分別進入這一市場。在這里,國外的資本需求者與國內的資本需求者同時競爭這一市場上的資本供給者;與此同時,國外資本供給者也在與國內資本供給者一道競爭這一市場上的資本需求者。由此看出,國際化的資本市場中,投資者要對世界各國企業的會計信息進行比較,以作出風險與報酬相適應的決策。
3 跨國公司的發展
跨國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也叫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或國際公司(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這些不同的名稱都是用來表示其“多國性”,用以區別那些只在一個國家內經營的“單國性”公司。r.h.派克(r.h.parker)認為,跨國公司要以制造和提供勞務為主要活動,至少在兩個國家開展經營的公司。雷蒙德·弗農認為:跨國公司是由共同的所有者組成,銷售額在1億美元以上,按共同的經營戰略并在兩個國家以上開展活動,全部資產的20%以上由海外子公司所有的企業。
1974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作出決議,將多國性公司稱為跨國公司。1980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跨國公司委員會就跨國公司的定義達成以下一致意見:①跨國公司是指一個工商企業,組成這個企業的實體,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經營業務,而不論是采用何種法律形式經營,也不論其在哪一經濟部門經營。②這種企業有一個中央決策系統,因此是有共同的政策,這種政策可反映企業的全球戰略目標。③這種企業的各個實體分享資源、信息并承擔責任。
對于跨國公司,喬伊和繆勒認為它具備以下長處和短處:(1)長處:①高效率的經營活動;②向很多國家輸送知識和技能;③有意義的經濟和社會的開發力量。(2)短處:①超越大多數國家的法律;②國際化經濟剝削組織;③玩弄強權的戰略。
不管跨國公司的長處如何,我們必須承認,會計準則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協調國際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而這種協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國公司推動的,協調的種種努力也主要是圍繞跨國公司進行的,因此可以將跨國公司視為推動會計準則國際化的重要經濟力量。跨國公司的東道國和母國的政府旨在通過會計準則國際化來加強對跨國公司經營活動的控制。盡管跨國公司在母國的母公司與在東道國的國外子公司在法律上獨立,但在經濟上是一個統一體,這些子公司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一部分。母公司為它們制定共同的經營戰略,在統一的市場原則下,它們與母公司一道在世界范圍內轉移資源。因此,存在這樣一種可能:跨國公司跨國界的戰略利益會損害其母國或東道國的國家利益。事實上,跨國公司已使這種可能成為現實,尤其在發展中國家,這就是跨國公司往往既受贊譽又遭遣責的原因?;谶@種可能和所面對的現實,跨國公司的母國和東道國政府力圖要求跨國公司合并母公司和國外子公司的會計報表,以反映整個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鐕镜臇|道國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在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的過程中往往處于不利的地位,因而更為迫切地需要和要求跨國公司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的同時提供母公司的會計報表,揭示更多的財務與非財務信息,以便有效地監督和控制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
然而,現實的狀況是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會計準則與另一個國家的會計準則完全一致,跨國公司的母公司遵循母國的會計準則,國外公司則被要求遵循東道國的會計準則。故其信息的可比性是極為有限的,而信息的可比性對于信息使用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有關一家企業的信息,若能與另一家企業的類似信息相比較,若能與本企業其他期間或時點的類似信息相比較,其有用性將大大提高。信息,尤其是定量信息的重要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使用者把它與其他指標相聯系的能力。由此可見,針對跨國公司旨在提高其財務報表的可比性而推進的會計準則國際化,是符合跨國公司的母國政府和東道國政府利益的,并成為他們控制跨國公司經營活動的重要手段,這也使得他們成為會計準則國際化最為積極的支持者之一。
4 地區性經濟一體化浪潮
當今國際化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潮流是地區性經濟一體化和集團化,這也是推動會計準則國際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這種經濟一體化和集團化是與政治力量結合在一起的,因而協調國與國之間的會計準則最有可能在那些經濟一體化的集團內率先取得成功。這是因為政治上的統一必須導致經濟上的統一。歐洲經濟共同體于1992年建成統一大市場和建立貨幣與政治聯盟。歐共體模式正在不同程度地為人們接受。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北美自由貿易區逐步形成。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四國總統簽署了組建南方共同市場的《亞松森條約》。在這些有政治力量參與的地區性經濟一體化集團內,各成員國一般都有著較為一致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這就決定了他們對會計準則的認識有著某些相似之處。顯然,集團內的這些共同之處大大減少了協調成員國彼此間的會計準則差異的阻力,在共同的利益驅使下,彼此都會在各自強調本國特點的立場上相互妥協,從而為協調掃除障礙。如果再滲入政治因素,掃除障礙的速度會更快。在歐共體內,盡管英、法、德等國在會計的諸多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作為共同體的成員,它們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因此它們在協調上逐步一致。在此意義上,會計準則國際化首先是會計準則的集團化。
【關鍵詞】
中資銀行;跨國公司;金融服務;對策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跨國公司正加速在華投資擴張規模,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性以及新的特點,如中心化、全球化、個性化、高端性、時效性和低成本。目前,外資銀行發揮國際關系網絡優勢,利用與母公司長期的合作關系進行業務滲透,國內銀行業也紛紛將跨國公司作為營銷重點。但如何改進對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是目前困擾國內金融服務業的難點。我國銀行業需要針對在華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需求,提高金融創新能力,應對跨國公司金融服務需求。
1 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金融業務現狀
現在,全世界共有跨國公司6萬多家。并且其分支機構遍布全球,已達50多萬家。全世界最到的前500家跨國公司,已經有400多家進入中國市場。到2010年,全年共有非金融領域的新批外商直接投資的企業有27406家,實際使用外商的直接投資金額已達1057億美元,這比2009年已同期增長16.9%和17.4%。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內市場已經逐步開放,外國投資處于持續增長的趨勢。從這里不難看出,跨國公司的金融投資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同時,作為我們中資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爭奪的一個重要金融業務就是跨國公司銀行業務。由于外資銀行可以憑借其母公司的優勢,依靠與跨國公司多年業務合作形成的戰略關系以及其在產品服務、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向客戶提供優質的、具備世界標準的金融業務服務,同時中資銀行先天所具有的人際關系優勢、政策方面優勢、網點優勢等也受到外資銀行的強烈沖擊。在這種情況下,遭到一些客戶的拋棄,失去一些客戶資源已經在所難免。
2 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需求
跨國公司其具有的特定是:規模龐大、有良好的資信、完備的經營網絡、很強的行業競爭力。因此商業銀行需針對這些跨國公司特點,認真研究、分析跨國公司在我國金融業務需求的多樣性,抓住跨國公司金融需求的“七寸”,為其提供超高契合度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注重金融業務與產品相結合,增加產品附加值。從跨國公司的運作與商業銀行的各項業務往,可以看出跨國公司的金融業務服務需求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2.1 迫切希望主辦行制度推出
由于跨國公司在中國業務擴張迅速,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迫切需要有實力的國內主辦銀行,希望通過眾多本地實力派主辦銀行,獲取全面的本外幣金融業務服務。
2.2 一體化的全面金融服務需求
跨國公司為了滿足企業經營需要,需要與國內銀行建立密切的全面業務合作途徑,并需要國內銀行為其提供全面優質的本、外幣金融業務服務,業務范圍廣泛,既包含公司業務、個人業務,又包含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到結算、理財等中介業務,并需要國內銀行無論是總行還是分支行,都要將跨國公司遍布全國的的投資企業視為一個整體,按照統一的業務標準提供金融服務。
2.3 資金資產管理要求
在我國境內運營的眾多跨國公司需要通過建立統一的內部資金結算網絡,不受地域的限制,用以實現總部對其各地方子公司現金流的統一調配,提高其資金周轉速度,降低公司運作的財務成本,并需要使用中資銀行電子銀行服務來實現資金調撥、實時查詢、銀行會計系統與客戶會計系統實現對接和個性化報表等,來幫助其實現企業經營高效。上門收款和零鈔兌換等現金管理服務是許多零售跨國企業迫切需要的,并且在國際結算方面,需要資金清算系統暢通、快捷和銀行的匯路通暢。跨國公司對銀行提供的各項服務的價格異常敏感,在防范匯率、利率風險方向,跨國公司通過雙重貨幣存款、外匯通知存款,以及遠期外匯買賣、貨幣互換等來規避風險,這必然所致其對外匯資金收益的金融工具有需求迫切。
2.4 個人銀行業務需求
跨國公司在華企業實施人才戰略,以引進高素質人才,則需要通過制定和實施福利補貼政策,尤其在解決雇員的住房政策方面,而這些福利政策的實施往往離不開銀行,這就形成了對銀行個人業務的需求。同時,由于跨國公司有眾多外進高級管理人員,其對個人外匯服務方面的需求比較高。
同時,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跨國公司對金融服務逐漸有新的需求。服務標準也有所變化,其堅持拿歐美一流銀行作為標桿,借鑒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模式,以“高效、高質”的標準來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在服務內容也精益求精,從“融資”到“融智”,需要為跨國公司提供一攬子優質的金融解決方案,以幫助其提升產品內在價值。在服務范圍上,從“雙贏”到“多贏”,跨國公司需要銀行服務滲透到其產品的服務鏈、供應鏈,通過向其下游的消費者、上游的供應提供綜合、超高治理金融業務服務,增強它們對跨國公司的貢獻度和依存度。
3 中資銀行應對跨國公司金融服務需求的對策建議
目前國內的許多銀行為了迎合跨國公司的需求,在金融創新上采取了許多措施,加大了服務力度,提供了很多金融創新服務產品,但仍然與于跨國公司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與歐美發達銀行相比在許多方面仍然存在著先天不足。為盡快滿足跨國公司的在金融業務上的需求,也為了提高國內銀行的金融服務水平,使其向國際一流金融服務靠攏,國內商業銀行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在許多方面仍需要完善。
3.1 建立系統化、高標準的服務體系,以產品確立競爭優勢
為了提高拓展跨國公司客戶的成效。應該在細分客戶的基礎上實施差異化服務戰略,根據客戶需求和特點,實行公司金融VIP服務,建立服務“綠色通道”,同時提供包括存貸款利率、結算費用等優惠政策并優先為跨國公司提供增值服務。同時,整合傳統產品,提升優勢產品,開發新型產品,提供包括各種業務的全方位、多層次金融產品及服務,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確立領先地位。
3.2 加強與國際一流銀行的合作,優勢互補
在我國的外資商業銀行盡管很多先天優勢,如管理經驗比較成熟、技術比較先進,但仍然在經營地域和政策方面,有許多局限,難以達到競標條件。這種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如網點資源眾多和人民幣資源充足的優勢與外資銀行合作,以謀求實現“雙贏”。另外,針對某些跨國公司的現金管理需求,我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與外資銀行的合作,利用外資銀行的優秀管理經驗、業務創新等,來滿足跨國公司的某些國內商業銀行暫時不具備的金融需求,從而穩定客戶,實現共贏。
3.3 建立新的經營管理體制:決策迅速、應變靈活
為了加強與跨國公司合作,有效地拓展金融業務,我國的商業銀行首先要參照歐美商業銀行的先進經驗,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綜合外資銀行的優點和本土商業銀行先天優勢,加強內部溝通協調,以“最大限度適應客戶”為原則改造國內商業銀行的業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量身定制跨國公司客戶需要的金融產品和業務,有區別的適配跨國公司的業務需求;同時建立反應靈活、快速決策的客戶管理體系。為了提高對重要客戶的管理力度,同時需要配備高素質客戶經理等手段。在中國逐漸市場開發,特別是加人世界貿易組織以后,許多跨國公司對中國商業銀行存在許多顧慮,但是,中國的商業銀行國內網點眾多、實力雄厚的豐富人民幣儲備優勢,國內銀行可以通過資源整合,改革提高經營管理,加快金融業務的創新突破,對業務流程進行重組,普及電子化網絡辦公等。這樣,可以使內資商業銀行在爭取跨國公司的金融業務競爭中,獲取更高的市場地位。
3.4 提高金融創新能力,應對跨國公司金融服務需求
為應對跨國公司金融服務需求,銀行應從三個層面來提高其金融創新能力。宏觀層面,主要通過金融技術的創新,金融市場的創新,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金融企業紐織和管理方式的創新,金融服務業結構等方面的創新來提高其創新能力;中觀層面,主要體現在銀行中介功能的變化,可以分為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制度創新,以更好地實現銀行的“三性”目標;微觀層面,則是通過信用、風險轉移、增加流動性和股權創造等金融工具的創新。
3.5 開辟多種營銷渠道,加大市場營銷力度
銀行應開辟多種營銷渠道,全方位、高層次、多角度地加大市場營銷的力度,使更多的跨國公司了解銀行的金融服務。一方面,利用內資銀行的政府支持和行業優勢,通過政府和銀行行業主管部門進行推銷,當然內資銀行要首先鞏固與政府部門和銀行業主管部門的天然合作關系,快速將跨國公司在我國的經驗運作搞清,把握好國家的政策信息等,快速、準確的尋找客戶源;另外,通過區域間的推薦進行營銷也是一種有效方法,此方法的實現主要是靠共享客戶信息和資源。鞏固好已有客戶,通過現有客戶的推薦,內資銀行可以更好的獲取更多跨國公司業務,要重點完善和鞏固現有跨國商業用戶的合作關系,將他們作為內資銀行拓展業務的一個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宣傳活動,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宣傳,擴大銀行的國際影響,強化營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躍生.跨國公司金融:原理與案例.[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張琪、繆征.淺析跨國公司客戶金融需求與風險[J].中國外資,2011(5):33
[2]楊怡東.在華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需求分析[J].上海金融,2010(3):23-25
[3]王媛.中外資銀行跨國公司金融服務比較研究[D],廈門大學金融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5
[4]吳晉.跨國公司金融需求與銀行服務對策[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7):25-26
[5]郭江、劉路.中外資銀行對跨國公司的服務現狀比較[J].財經科學,2008(1):42-48
[6]姚元東.國有商業銀行跨國公司金融服務研究[D],廈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2007.5
[7]李桂琴.加強對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J].中國城市金融,2005(12):60
1.跨國公司的財務風險及管理
跨國公司的財務風險是指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經營時,財務管理活動由于受到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預期收益而遭受或有損失的可能性。它是相對于國內企業的財務風險而言??鐕镜慕洜I活動跨越了國界之后,面臨各國的經濟狀況,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等各有不同,財務管理的問題就變得更加復雜。由于受到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所面臨的可能收益或潛在的損失,有效的規避風險,提高跨國公司收益,減少由于不確定性因素的變化導致發生損失的可能,這就是跨國公司的財務風險管理[4]。財務風險管理是一個連續的,循環的,動態的過程,一般的風險管理分為三個階段:即風險識別,風險度量和風險控制。
2.跨國公司財務管理風險分類
跨國公司由于理財環境的特殊性和自身經營管理的復雜性造成的財務管理風險,可以分為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
2.1內部風險
跨國公司的內部風險是指不受外部因素影響,由于自身戰略目標的不同和經營管理的復雜性,導致公司出現的一系列風險。表現在具體形式:在財務上是公司出現財務困境,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經營管理上表現為不能持續有效的經營等情況等。但公司的出現困境首先表現在財務方面,即資金的周轉和流動出現問題??鐕镜膬炔匡L險在本質上于一般國內企業并沒有區別,但是由于跨國公司的經營范圍超越了一國的國界,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擴大了管理的范圍,提高了管理的難度。在資金往來方面:跨國公司的資金往來不是單指一個國家的貨幣進行資金調整,而是在多個不同國家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之間進行資金調撥。在避稅方面,跨國公司考慮產品價格在轉移過程中的影響,把利潤所得來源進行調整,由高稅率的國家調整到低稅率或者是免稅的國家或地區。這些都需要考慮匯率變化的問題。
2.2外部風險
外部風險是那些因為跨國公司財務管理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風險,即通常所說的政治風險,投資風險,融資風險,外匯風險等。這些風險是跨國公司財務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政治風險是在投資中,由于東道國政治環境的變化或者是政策的變更導致在該國從事生產經營的外國公司造成經濟損失,甚至財產被沒收的可能性。投資風險是跨國公司在對外投資(包括金融投資和項目投資),由于東道國匯率的調整和政策的變化,導致跨國公司的投資在計量或者是評價時抵御預期的投資回報。融資風險是指跨國公司在融資中,由于資本結構不合理而導致的風險,這其中還包括跨國公司在融資中出現的利率風險等情況。外匯風險是指由于匯率變動給公司持有的,以外幣計價的資產負債,支出,收入帶來的不確定性。它是跨國公司在海外經營時面臨的最重要的風險,因為跨國公司貿易往來大都是以外幣計價的,如果匯率發生變動,就會致使跨國公司實際收益和預期收益出現差異,從而承擔財務風險的可能性。外匯風險管理根據在產生的原因,一般分為交易風險,經濟風險和折算風險(也可稱會計風險) [3]。
3.跨國公司財務風險管理措施
3.1風險回避
是指跨國公司通過風險識別和評估,預料風險發生的可能程度,判斷導致其發生的因素。在國際經營和財務管理活動中盡可能避免風險,是企業對付風險最徹底的方法,有效地風險回避,可以完全避免某一風險可能造成的所有損失。但是,應用風險回避方法受到一定限制,往往因放棄某一投資機會或回避某一種風險,卻在另一層面增大了其他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3.2風險減少
是指對于企業不愿放棄也不愿轉移的風險,設法減少風險發生的概率及風險損失程度??鐕玖D維持原有投資決策,實施風險對抗的積極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控制風險因素,減少風險的發生,二是控制風險發生時的損失程度。
3.3風險轉移
是指跨國公司通過若干技術和經濟手段,將風險損失有意轉給與其有經濟利益關系的另一方承擔。風險轉移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將可能遭受損失的財產轉移,可能會引起風險及損失的活動;二是將風險及其損失的財務結果轉移,而不轉移財產本身。
3.險自留
如果企業有足夠的資源承受該風險損失,可以采取風險自留和風險自保方式,自行消化風險損失。風險自留策略與風險減少策略的不同之處在于,風險自留策略是在風險發生之后處理其險,而風險減少策略是在風險事件發生前采取措施,以改變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和影響。風險自留是損失發生后,將其攤入成本或費用,或沖減利潤。風險自保是企業預留一筆風險金,或隨著生產經營的進行,有計劃地計提風險基金如呆賬損失,大修理基金等,這適用于損失較小的風險。運用自留風險方式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企業的財務能力足以承擔由風險可能造成的最壞后果,一旦損失發生,企業有充分的財務準備,不會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很大影響。二是風險損失額可直接預測且在企業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三是風險管理過程中無其他處理方式可以選擇。在實踐過程中,有主動自留和被動自留或有計劃自留和無計劃自留之分[1]。
4.新階段我國跨國公司財務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我國跨國公司發展時間較短,在財務風險管理方面還存在較多的不足:
4.1綜合風險觀念不強
我國跨國公司的財務風險控制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有關風險控制方面的論著大多集中于對金融市場系統風險的研究。對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更多地關注某個風險引發的原因和解決對策,而較少地對企業所有的財務風險進行全面分析。
4.2對財務風險度量方法的選擇不夠重視
財務風險度量的方法有很多,它們都有著各自的適用范圍,但跨國公司在運用這些度量工具進行分析決策時,很少關注這些度量工具的適用條件。所以,要合理地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使用財務風險度量方法。
4.3陷入高杠桿、高風險的經營困境
目前一些跨國公司陷入高杠桿,高風險的經營困境。這與企業自身的資產狀況有很大關系。一些企業由于固定資產投資不當和資產組合失衡,生產能力未能充分利用,單位固定成本難以降低,企業以較低的銷售水平維持高額的固定成本,顯得捉襟見肘。此外,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產品更新換代迅速。部分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閑置固定資產比重有增無減。這些不良固定資產的支出使企業經營負擔沉重,效益下降,舉步維艱。因此,企業必須正確進行投資決策,積極處置閑置資產,加速資產結構的調整,提高資產利用率,促使其資產的良性循環,迅速擺脫經營危機。
4.4資金調度不合理,增加了資金占用成本和風險
一些企業資金調度不合理,增加了資金占用成本,使其在形式上互沖突,時間上脫節。同時,當企業負債增加時,企業資不抵債的可能性增大,為債權人帶來風險。因此,債權人可能相應地提高借款利率,從而造成企業籌資成本過高。由于這些原因,企業難以償付應付到期債務本息,陷入財務危機,嚴重時造成股東收益發生較大變動的風險或導致企業的破產。
總之,在企業財務風險控制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財務風險管理水平相對來說還比較低,所以,我國跨國公司必須重視對財務風險的度量和控制,提高財務風險管理水平[2]。
參考文獻:
[1]趙曦:跨國公司財務管理中的風險控制與管理戰略研究[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2007
[2]熊淑琴,王振宇:入世后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財務戰略管理[J].江西審計與財務,2007,(5).
[3]丁子繁:論企業財務風險控制[J].財會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