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5: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外交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人們常說興趣是做好的老師,因此,讓同學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才會帶動他們對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假如學生對學習英語沒有絲毫興趣,就會產生厭學情緒,造成英語課堂死氣沉沉,教師教課沒人聽講,教師提問沒人回答的尷尬局面。因此,教師在講課時一定要利用語言藝術,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得到培養,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求,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得到情感體驗。比如:在講hometown家鄉這一單元時,可以圍繞家鄉這個主題,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對自己的家鄉進行介紹和描繪,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很好的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比如:在學習friendship友誼這個單元時,教師可以利用小品藝術和歌曲表現藝術,詮釋一下大家對于友誼的理解,使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愉快的課堂學習中,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語言藝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一)注重具有情感性、幽默性、啟發性的有聲語言藝術的運用
作為有聲語言藝術對于初中英語教師的要求較高,其中包括:英語的發音準確性、吐字清晰性、語言表達的標準性和措辭的恰當性等,要求教師在語言表達方面具有較強的語言邏輯性和推理清晰性,要做到言之有理,層次分明。初中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運用以下幾點語言藝術:
1.富有情感性的語言藝術的運用
英語教師的有聲語言是同學生進行感情交流的手段之一。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良好的感情溝通的橋梁,才能夠拉近教師同學生間的距離,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得到教學信息的反饋,從而使教師更好的掌握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情況。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具有情感性的語言藝術的運用。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自由、開放、愉快的學習氛圍。例如:教師運用語言藝術和學生進行思想溝通,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幫助他們解決學習障礙,分析問題原因,調整面對不良影響的心態,鼓勵學生由點及面,通過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在英語課堂上,要分層次進行問題提問,及時得到同學的學習反饋,不偏向學習好的學生,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設定簡單問題進行提問,使其能夠正確回答出來,使學生具有成就感,要做到用真摯的熱情去感染學生,使他們沒有心理壓力,能夠愉快的投入到學習中來,使他們有一種歸屬感;教師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真正的體會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變化,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要付諸于耐心,真正體會到他們內心深處是渴望進步的,要耐心的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樹立信心。教師只有真正的成為學生的朋友,走進他們的內心,才能使教學氛圍變得融洽輕松,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的參與到對英語學習的課堂中去。
如何提高教師的情感性語言藝術的運用,就需要初中英語教師首先要喜歡英語教學這項工作,其次熱愛現有所教的學生,最后要對于教學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搜集大量與教學內容有關有趣資料融入情感教學之中;另外,教師在教課的過程中,慢慢培養自己的語音語調,注重輕重緩急、快慢強弱、語調起伏和陰陽頓挫,使學生感到教師的教學是富有內心情感的,從而達到師生共鳴的教學效果。
2.富有幽默性的語言藝術的運用
富有幽默性的語言藝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是語言藝術運用的最高要求,它對英語的教學起到最直接最關鍵性的作用。如何使教師的幽默性語言藝術更好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就需要初中英語教師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尋找幽默因素,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幽默點、俏皮話和趣聞軼事,把這些幽默的因素穿教學中,誘發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產生興趣。第二,利用幽默語言藝術的穿插。在教學中為了解釋某種語法情境,可以穿插一些國外幽默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使的教學教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生動形象,加深學生對知識要點的印象。
3.富有啟發性的語言藝術的運用
在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多用些反問、設問和暗示的語言藝術啟發學生開啟知識的大門,使學生帶著好奇和疑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當同學找不正確答案時,要多用“Areyousure?”or”Really?”繼續啟發引導學生直至找到答案。通過給同學充足的思考時間,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
注重肢體無聲語言和道具無聲語言藝術的運用
1.肢體無聲語言藝術的運用
可以通過人的肢體語言表示出事物的具體形象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的肢體語言對于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因此,英語教師在進行課堂授課時適當地運用肢體語言,即面部表情和動作手勢,對于英語知識進行繪聲繪色的講解,會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內容的意義,且對于學生加深知識的印象也起到極大的作用。
肢體語言藝術貫穿于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例如:在字母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打手勢或面部夸張的發音口形給學生們做示范,打個比方,在教字母V的時候,教師可以伸出手的食指和中指,擺出照相的POSE,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學生對于V這個字母形狀上的印象;在做句型練習時,可以利用具體的動作進行示范,例如在做祈使句練習時“Openthebook,please.Closethewindow,please.教師就可以做打開書本,關閉窗戶的動作示范。
因此,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需要教師開動腦筋,利用各種肢體語言的無聲示范,加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印象,通過使用大量的動作肢體語言示范,去輔助英語教學,才會使原本枯燥、抽象、模糊的語言知識活躍、形象、具體起來。
2.道具無聲語言藝術的運用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通過利用各種教學道具的無聲語言使英語知識變得簡單易懂,形象的無聲道具比有聲語言更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教師可以把單詞卡、情境圖片,或身邊的具體東西,如粉筆、鑰匙、手機、錢包及學生課桌上的一切學習用品作為教學道具。通過這些具體形象的道具,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注重多媒體技術的語言藝術運用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教師可以將多媒體等新型的語言藝術融入英語教學之中。例如:投影儀、幻燈機、語音室等都屬于多媒體語言藝術。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這些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知識的理解,增強知識的記憶,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的運用能力。
一、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滲透中外文化差異的內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意識
中外文化差異的內容進入旅游外語課堂,使學生不再局限于單純地學習語言,而是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學到了使用這一語言的文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學的語言及文化,并能改善知識結構,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旅游英語》第一冊LESSONFIVE的REVISION中,Porter有一段話“Thisisthesecondfloor.Hereisyourroom,Mr.andMrs.Morri-son.Yourroomis223.Thesingleroomisoverthere.”[1]講到這里,教師就要結合文中出現的房間號碼,給學生講解不同民族對數字有不同的看法。如中國人喜歡選擇在帶有“3”、“6”、“8”數字的日子旅游,也喜歡帶這些數字的樓層和房間;西方人則忌諱“13”,旅游時常常回避這個數字,也不會住飯店的“13”層和13號房間。再如數字“4”在中國人的眼里并沒有什么不好,我們常說“四季發財”;“四季如春”。可是日本人卻不喜歡這個數字,其原因是在日語中,“4”和“死”的發音相同,所以,日本醫院一般沒有4號床位、4號房間、4號樓,電影院也沒有4排4號,飯店里很少見到以“4”結尾的房間號碼。如,中國自古就喜歡數字“9”,如“九州”、“九九歸一”等;在日語中“9”因與“苦”的諧音而遭日本人忌諱。由這么一個枯燥的數字和沒有多大意義的房間號碼,教師卻能引發出豐富的中外文化差異知識,這比起單純教學生如何讀數字,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就掌握了數字在不同民族中所代表的不同意義,使他們的知識結構得到進一步完善,并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會出現由數字而引發的“文化沖突”。再比如,我們在講到“dog”一詞時,雖然“dog”與中文的“狗”在語言意義上沒有什么差異,但從其價值取向所賦予的文化內涵來看,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在漢語表達中,與狗相關的詞語絕大部分帶有貶意,例如“狗仗人勢”、“落水狗”、“走狗”、“喪家狗”、“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然而,在西方人眼里,“dog”卻令人好生愛意。在他們看來,“dog”是忠實的象征,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以狗來喻人是褒義的。如“luckydog”意為“幸運兒”,人疲憊時可用“dogtired”來形容,“Loveme,lovemydog”是“愛屋及烏”的意思。因此,如果把“dog”一詞與漢語中的“狗”聯系起來,可能曲解原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中外文化的知識,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收集“語料”,促使他們時刻留心吸取和積累有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資料。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組織專題講座,開展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知識問答等活動,使學生在學到語言知識的同時,也了解跨文化交際中的差異,從而全面提高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本人曾作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90%以上的學生喜歡教師在旅游外語教學中講解中外文化的有關內容;85%以上的學生表示,通過文化差異的講解,能牢固記住所學的語言知識點,95%以上的學生認為,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有必要講授中外文化差異的有關知識。
二、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滲透中外文化差異的內容,能有效培養諳熟中外文化知識的旅游
外語人才,提升涉外旅游活動的文化品位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滲透中外文化差異的有關內容,對于我們培養涉外旅游人才有著重要意義。藉此培養出來的旅游外語人才,就會有意識地拋棄“中文思維+外文形式”,在涉外旅游活動中,知道如何尊重外賓的文化傳統,知道如何與外賓進行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從而有效提升旅游活動的文化品位。深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異,我們在涉外旅游活動中就會如魚得水、游刃有余。接待前來旅游的外國旅客時,就不會犯文化錯誤。如果我們說:“Youmusthavebeentirednow.”(你一定很累了。)“Youhavehadahardtime.”(你累壞了。)“Youhavehadatir-ingjourney.”(你這一路辛苦了。)這好象是表示對對方的關心,但結果恰恰相反,對方會覺得受到了傷害,因為他覺得在你眼里他好像是“弱不禁風”似的。所以我們應該說:“Howwasthetrip?Didyouhaveapleasanttrip?”(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嗎?)“Welcome!Ihavebeenexpectingyou.”(歡迎!我一直在盼望你的到來。)“Iamgladtoworkwithyou.”(能和你一起工作非常高興。)“Ihopethatwewillhaveapleasanttriptogether.”(希望一路愉快。)有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我們在涉外旅游活動中,就能夠對外賓加以引導。比如,被中國人喻為“歲寒三友”的“松、竹、梅”,在漢語中有很豐富的內涵,象征著高尚人格,的著名詩句“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就是一個例子,以“歲寒三友”為題材的文化作品在中國也十分受歡迎。當我們在旅游中看到千奇百怪的松樹時,就會聯想到松樹的高貴品質,進而聯想到人的毅力等。而一個外國客人可能就很難有這些聯想。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外賓與我們有共同的情感體驗,就需要在介紹時加入“松”在中國文化中蘊含的意義,從而激發外賓與我們的共鳴。有了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就能夠游刃有余地做好涉外旅游工作。如,當我們帶著外賓走進桂林公園,“陣陣桂香撲鼻而來”就可譯為“TheParkofSweetOsmanthusisnotedforitsprofusionofosmanthustrees.Flowersfromthesetreesindifferentcolorsareinfullbloomwhichpervadethewholegardenwiththefragranceoftheirblossoms.”這樣的譯文,打破了原文的句子排列,改寫原文華麗的詞藻和細節描寫,整體概括,簡潔明白[2]。又如,浙江蘭溪有個濟公紀念館,里面寫有:“濟公劫富濟貧,深受窮困人民愛戴。”我們給外賓介紹時,可譯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在這里,我們把濟公比喻為英語民族的人都很熟悉的羅賓漢,他們聽起來不僅易于理解,而且還倍感親切[3]。
三、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把中外文化差異知識介紹給學生,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語專業人才的文化素養,繁榮中外文化的交往。
(一)專業化
德奧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的創作者都是經過專業的知識培訓,具備專業的音樂素質,能完全掌握和運用西方音樂的作曲技能;同時,對文學藝術有一定的底蘊,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懂得如何選取合適的詩歌進行專業的譜曲;能夠較好地掌握音樂與詩歌的完美結合;能夠將人聲與鋼琴融為一體去展現詩歌的魅力。作為藝術歌曲的演繹者,也是非常專業化的聲樂演唱者和鋼琴協作者,由于19世紀下半葉有許多作曲家的作品曲調頗具個性,和聲變化多端,調式調性復雜多變,節奏節拍交錯出現,這就要求演繹者具有專業的音樂技能,才能完整地演繹出作品的韻味。隨之也要求藝術歌曲的欣賞者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青睞。
(二)文學化
德奧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非常注重與浪漫主義文學的聯系,根據原詩含義及原詩的抑揚頓挫等進行藝術歌曲的創作,所以德奧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所呈現的就是作曲家對詩歌的文學闡述。
(三)室內樂化
19世紀下半葉德奧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的作品,大多數都是人聲與鋼琴的配合,因此都具有室內樂化的共性,它們不需要像歌劇那樣需要交響樂隊伴奏和演員宏大的音量,而是將人聲與鋼琴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讓鋼琴與人聲占據同等重要的地位,相對而言這就極大地強調了鋼琴的重要性,他們之間是一種協作關系,而并不是演唱者與伴奏者的角色了。所以,德奧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顯示出了獨特的室內樂品質,鋼琴在當時還可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作品。
(四)抒情化
德奧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在旋律的表現上、詩歌的闡述上、旋律與詩歌的高度結合上以及鋼琴的演繹上都具有抒情化的特性。19世紀下半葉的德奧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的旋律和詩歌都是充滿抒情化韻味的,那一時期這兩個地區的作曲家除了注重詩詞和旋律本身要具有抒情化以外,還格外重視兩者是否能較好地融合在一起。這一點體現在歌詞的詞重音與旋律節拍的拍點重音相呼應上,旋律節奏的換氣口也恰巧是詩句停頓休息的地方。奧地利作曲家胡戈•沃爾夫(HugoWolf)在這一特點上有著非常突出的表現。他在創作過程別注重詩歌與音樂的融合,旋律的抒情化表現在歌詞中,歌詞的抒情化又體現在旋律里,兩者交相輝映。在這一特性上有不遜表現的還有法國作曲家加布里埃爾•福列(GabrielFaure)。他的作品是充分體現詩歌與音樂融合的抒情化的代表作。例如他的代表作《月光》(ClairdeLune),旋律優美舒緩,描寫了一群青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那恬靜的月光既美麗又憂傷,如夢境般。歌詞的柔美充分融合在音樂中,曲調讓人感覺到安靜與浪漫的舒緩,恰到好處地體現出詩歌與音樂抒情化的完美結合。因此在演繹19世紀下半葉的藝術歌曲時,我們應首先抓住藝術歌曲的共性,更多更好地去表現歌詞詩意般的浪漫、細膩和其內在的情感與意境。
二、德奧藝術歌曲與法國藝術歌曲的不同之處
德奧藝術歌曲與法國藝術歌曲存在共性的同時,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一)語言上的不同
顯而易見的是德奧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在德語和法語兩種語言的發音方面完全不同,也就形成了語言在藝術歌曲中的特點不同。德語和法語在元音和輔音這兩種發音上有很多不同之處,所以在聲樂演唱中,德語歌詞顯得比較硬朗,法語歌詞則顯得更為柔美。大部分德語歌詞的音樂節奏重音和歌詞節奏重音是和諧一致的;而法語歌詞的音樂節奏重音和歌詞節奏重音卻常常不對應,也就是意味著歌詞的詞重音會出現在音樂的弱拍上,這就增大了演唱者準確把握語調和節奏的難度,但恰恰是這點才能體現出法國藝術歌曲的典雅柔美。在19世紀下半葉的德奧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中,在歌詞的重視程度上,德奧作曲家中最為突出的是胡戈•沃爾夫(HugoWolf),他的旋律常常帶有朗誦般的敘述性質,他的藝術歌曲被人們稱為“詩化”的藝術歌曲。他的代表作品《邂逅》(Begegnung),選自《繆利克歌集》,詞作者繆利克,作品描繪了在暴風雨的情境下,一對青年情侶在街頭偶遇,欲說不止,既窘迫又甜蜜,瞬間的內心活動帶給我們一幅幅動人的、富于感染力的畫面。這首曲子的音樂非常接近詩的吟詠,作曲家要求“快、清晰且不平靜”,連曲子的伴奏也跟著詩的節奏而起伏著。《邂逅》這首藝術歌曲要求吐字明晰、干脆利落而不能完全斷開,也不能吐得十分夸張和富有戲劇色彩,不然就會破壞詩歌的意境。它還要求德語字詞音節末尾輔音的清晰度和爆破度、歌詞的音節重音和旋律節拍上的節奏重音完全吻合,8/6拍的節奏特性加上德語語氣的語感強調,非常形象地交代了姑娘的出現,加強了音樂的敘述性和連貫性。法國藝術歌曲代表性的作曲家加布里埃爾•福列(GabrielFaure),他的作品歌詞優美典雅。相較胡戈•沃爾夫(HugoWolf)而言,加布里埃爾•福列的音樂性更強。例如他的代表作《月光》(ClairdeLune),其歌詞是法國象征主義詩人保爾•馬里•威爾蘭的同名詩《月光》。此曲要求吐字連貫、細膩而柔美。《月光》這曲子在律動強調音上,還與《邂逅》強調詞尾輔音的快、清晰完全不同。通過加布里埃爾•福列的《月光》,可以看出作曲家可通過腳韻的不同形式賦予詩歌的韻律性和音樂性,讓法語詩歌融入音樂中,這是德奧與法國兩個地區藝術歌曲中歌詞的不同之處。
(二)取材不同
德奧作曲家在創作藝術歌曲時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德奧地區的民歌、鄉村歌曲和其他民間材料。德國民歌基本特征之一是以自然音階為基礎的旋律進行,速度上一般大多為中板,旋律進行相對平穩,音樂恬靜安詳,對德奧藝術歌曲的創作有著極深的影響力。19世紀下半葉的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GustavMahler)的音樂創作,大部分來源于童年時學唱的民謠,并廣泛涉獵了各種形式的民俗藝術。例如他的代表作《究竟是誰相處了這支小歌?》《究竟是誰相處了這支小歌?》這首藝術歌曲的歌詞來自一首樸實的民謠,是一首充滿了民間風味和樂趣的愛情歌曲。整首歌曲曲調活潑清新,作曲家運用了鮮明的三拍子的特性,加上以奧地利民間舞蹈“蘭得勒”作為基調的音樂節奏特點,讓人想跟著音樂一起翩翩起舞。樂曲在前奏中就呈現了這首歌曲的主旋律材料,并進行重復模進。歌唱旋律從最后一拍弱拍進入,這也跟德國民歌大多是從弱拍開始,之后在大部分的小節首拍是重音的特點不謀而合,曲調基本都以自然音程構成,這和德奧地區的民歌相呼應。而法國藝術歌曲的素材與民謠、流行的通俗歌曲沒有特別多的聯系,因而使法國藝術歌曲都帶有一種貴族式的高雅氣質和知識階層的風味而缺乏鄉土氣息。例如同時期的法國作曲家加布里埃爾•福列(GabrielFaure)的作品是很難找到民謠的跡象的,他的代表作《夢后》,雖然和古斯塔夫•的代表作《究竟是誰相處了這支小歌?》都采用了三拍子的節奏特性,音樂內容也都是以愛情為主題,但是這兩首歌曲的風格卻完全各異。從整體的曲調上來看,《究竟是誰相處了這支小歌?》輕快明晰,有鮮明的民謠風格;而《夢后》的曲調朦朧柔美,有突出的知識分子階層的風味。從《夢后》的詩詞方面來看,描述的是主人公做了一個甜美的夢,在夢中看到了心上人美麗的倩影并被召喚一同到天堂的光輝中去,但主人公即刻卻從夢中醒來,呼喚魅力的夢境重新歸來,這是首快樂與憂傷相伴的詩歌,其詩歌的高雅、唯美、樸實、自然與民間歌謠并沒有多少聯系。在此曲中,不少詩句結尾的一個音節上加上兩個三連音的裝飾,使曲調和歌詞的韻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歌曲獨特的優雅的風味,例如譜例4。由此可見,德奧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在取材方面有全然不同之處,從而也導致這兩者間的風格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在演唱和演奏中,我們應從這方面多去區分德奧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以便更加準確地把握各自的風格。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不斷得到涌現,隨時會發生一些教師事先沒有預料到的“意外”,從而打亂教師的教學思路。對課堂的“意外”,有的教師可能會視而不見,不予理睬,也有的會冷嘲熱諷,批評指責,這些都違背了新課程理念。 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教學時要及時捕捉這些“意外”當中的“生成點”,抓住各種有價值的“意外”資源,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研究,促進課堂有效生成。
善待“意外”
案例1 一位教師在“子集的概念”的教學中,當引進子集的概念和符號表示后,通過分析關系式{平行四邊形}?{矩形}強化“子集”的概念時,突然一位學生站了起來。
學生:老師,您講的不對,應該反過來,平行四邊形的集合是矩形的集合的子集。
(舉座嘩然!大家驚愕……想必學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師遂決定讓學生說下去)
教師:(親切地)哦,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因為矩形具備的性質平行四邊形不一定具備,但平行四邊形具備的性質矩形都具備,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集合是矩形的集合的子集。
(學生的回答是錯的,但顯然學生動腦思考了,是直接否定還是借機發揮?教師選擇了后者)
教師:(肯定地)這位同學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值得表揚!究竟是對是錯,請同學們思考討論。
(思考交流開始了……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
教學隨想:案例中,該學生把集合的元素(對象)搞錯了——出現“意外”,教師善待“意外”,深化了學生對“集合”“元素”“子集”的認識——這正是本節課的目標之一。 盡管這樣的活動過程是即時的,“意外”的,可能會耽誤“既定的教學計劃”的執行,但教學的針對性強了,數學活動觸及了學生的“興奮點”,學生的數學思維活躍了,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善于交流表達的學習習慣,又及時發現了問題,解決了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然后,筆者組織學生觀察數列各自特點、共同特點,再讓學生根據共同特點抽象概括出等差數列的定義:一般地,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等差數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 一切都很順利,筆者正準備進入教學的下一環節時,突然生1舉手,提出問題。 此刻,筆者一怔,應該講得很清楚了啊,怎么還有問題呢?暗地里想,可能學生的問題很“幼稚”,但為了不傷害學生的積極性,筆者還是讓生1提出自己的問題。
學生1:定義中為什么是后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而不是前一項與它的后一項的差呢?
教師(如釋重負,面帶微笑):同學們很愛動腦筋,敢于質疑,也很聰明,經過群策群力解決了問題,用自己的方式定義了等差數列,很了不起!同學們,你們再比較一下你們的定義和教材上的定義,覺得哪個更簡潔?
(學生經過比較討論,都一致認同教材上的定義簡潔,不需要討論有限數列和無限數列的問題)
教學隨想:案例中,學生1突然提出:“定義中為什么是后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而不是前一項與它的后一項的差呢?”筆者沒有立即否定學生的說法,而是因勢利導,通過師生、生生交流,分析了學生想法的合理性,比較出了教材定義的簡潔性。 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深刻理解了定義的本質含義,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剛才我發現學生4在下面反思,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換成5本書如何處理。” 這種不滿足于對現成的問題的解答、善于進行進一步思考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如果大家都學會對問題進行變式探究,我們就能收到舉一反三、以少勝多的效果。 作為老師,我非常歡迎同學們對一些例題進行改編,提出自己的思考!下面看看誰能回答學生4提出的問題?
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首先處理了“5本書問題”,接著又對原題進行了一些改編并作出了解答。 課堂上,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提出了很多問題:“4本不同的書給甲、乙、丙3人,有多少種不同情況?”“4本相同的書給甲、乙、丙3人,每人至少1本,有多少種不同情況?”“4本相同的書給甲、乙、丙3人,有多少種不同情況?”“5本不同的書給甲、乙、丙3人,其中2人每人2本,另1人1本,有多少種不同情況?”……有些問題的方法他們學過了,能解決,有些問題學生雖然提出來了,但是他們的知識儲備還沒有到,所以筆者讓他們記下來,等本章內容學完了,再拿出來看看能不能解決。
段文杰先生1917年8月23日生于四川綿陽。194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從杭州遷往重慶的國立藝專五年制國畫科,師從林風眠、呂鳳子、潘天壽、陳之佛、李可染、黎雄才等先生學習中國畫。由于學習勤奮努力,在繪畫基本功和文史知識方面都打下了堅實基礎。1944年,在重慶觀看了張大千先生臨摹的敦煌壁畫展覽,被敦煌藝術所吸引,同時也了解到地處邊遠荒漠的敦煌石窟藝術遺產需要有識之士去保護和研究,就下決心要擔當一名志愿者。他的想法得到林風眠、潘天壽、陳之佛等先生和同學們的支持。1945年畢業后,幾經曲折,義無反顧,于1946年到達敦煌莫高窟。在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從事敦煌藝術保護和研究工作,并擔任美術組組長和考古組代組長。1950年后,歷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美術組組長、所長、副研究員。1957年后,遭錯誤處理。1962年,經上級組織甄別,恢復原有職務和待遇。“”期間又遭迫害,1969年,下放敦煌農村勞動。1972年,回所工作。1980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副所長。1982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84年,任敦煌研究院院長。1998年以后,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