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4: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學鑒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眾所周知,不同時代的服裝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是每一種服裝形式都能夠體現出一個時代的特點,服裝可謂是展現時代全貌的重要形式。不僅能夠對社會發展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形式有所表現,還可以對社會發展中的審美和文化思潮進行解讀。形式美并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改進和完善。服裝設計的對稱性和均衡性是其最主要的特點,無論是傳統的造型藝術還是現如今的服裝設計都會涉及到對稱性的特點。服裝設計中對稱性的設計主要是以人體本身對稱的特點為依據。另外,自然界中的對稱形式多見,比如花草、飛禽等等,服裝設計的對稱性也是為了和自然界中的對稱形式相呼應。均衡性主要是指服裝設計所涉及到的各種元素之間的均衡性。比如門襟,修飾手法等等,服裝設計的均衡性不僅要體現在空間感上,還要達到一定的視覺效果。在文學鑒賞中,對稱性和均衡性的特點也比比皆是。文學形式包含詩歌、散文以及小說等等,對稱性特點比較明顯的就是詩歌,無論是五言律詩還是七言絕句都表現出一定的對稱性。可見,文學鑒賞和服裝設計都體現出一定的形式美,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對稱性從總體上看能夠給人帶來一種嚴肅性,有時甚至會過于單調,而均衡性則表現的十分靈動。二者的融合體是藝術表現的重要特征。
2對比和補充
所謂的對比,簡言之就是兩種或者是兩種以上的事物放到一起進行分析,通過直觀的效果的比對,找到相同和不同之處。對于服裝設計來說,對比關系能夠對審美的個性進行突出表現,同時還能夠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在進行對比的時候,主要進行色彩對比,款式對比以及面料的對比等等。對比的目的就是提升視覺上的震撼力,實現服裝造型的新穎性等等。每一種服裝品牌都有其獨有的設計方式,在各種服裝設計中都要融合對比的方式。而補充則是針對服裝設計藝術中一些規范和原則,來對一些構成元素進行排列和組合,使得設計工作不至于更加單調。在文學鑒賞藝術中,采用的對比方式主要是動靜對比,虛實對比等等。這是比較常見的文學創作手法。實現動靜的對比是對景物、場景、感情等進行有層次的表現,讓人們感受到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主要內涵。另外,虛實結合與對比,也是為了增添文學作品中已有狀態的靈活性。可見,文學鑒賞和服裝藝術的形式美之間存在著較多的相通性。
3節奏和夸張
在服裝設計中,運用節奏和夸張的方法比較常見,主要是通過對直線、曲線以及褶皺變化的出現形式來提升服裝形式美,服裝就如果山水畫,富含一定的韻律感,強化服裝設計的什么(改成審美)和藝術。當然,文學作品中的節奏感和夸張的形式更是突出。文學形式只有具有節奏感,才能夠朗朗上口,富有韻律。每一季每個品牌每個服裝設計師都會運用自己擅長和青睞的形式美法則在自己的服裝設計中,極力做到運用的合理、和諧和完美。當然在運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高雅與低俗,穩重與詼諧,活潑與呆板的沖突,應該在融合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創新構思,打造現實,用新的內容突破原有的觀念形式,合理的運用服裝的形式美法則,豐富和發展服飾文化的內涵。
背景:隨著科學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重。旅游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旅游業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行業。旅游活動要順利進行,交通是影響旅游活動的眾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沒有交通的發展,旅游就無從談起。便捷迅速的交通署旅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充要條件。旅游過程一般以景點為節點,以交通路線為連接而形成閉合系統,其中包含了食、宿、行、游、夠、娛等各種活動。從旅游業的發展里程來看,交通始終起著支配作用,是旅游業發展和產生的先決條件,同時,世界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交通的發展。不管旅游活動是以什么為目的,達到什么樣的等級水平,若要完成這樣的閉合系統運轉,驕傲同是充分必要條件;換言之,就是既要有交通路線通達、交通工具運輸,又要有交通路線,交通活動將素有旅游內容串聯起來,設計出一個較優化的旅游計劃。可以說,沒有交通就沒有旅游。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發明、應用、和普及,可以看成是交通發展的標志,所以研究交通、交通工具與旅游業的關系的非常必要的。各種不同交通方式的出現,也帶來了旅游方式的轉變。
研究意義:旅游行業雖然興起的時間不長,但是在這一課題的研究,國內國外都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旅游經濟學理論、旅游社會學、旅游中心地理論、旅游心理學等等眾多理論成果和學科。雖然這一課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眾多成果,但是我認為,對這一課題的繼續研究還是非常必要的。旅游行業畢竟是一個興起不久的行業,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業也必定會快速的發展變化。各種各樣新的問題,新的情況都需要我們去繼續研究,繼續應對,所以社會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一課題仍舊沒有過時,仍舊有其研究意義。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朝陽產業,它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影響關系。從理論上講,旅游業并不直接增加和創造社會財富,它只是通過旅游者的旅游消費使社會財富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進行再分配。如何讓財富進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礎。旅游業是人民經濟發展狀況的標志。旅游消費不屬于人們的基本生活消費,它是社會經濟實力、人們收入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可以說,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狀況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的標志。同樣一個地區的交通發展狀況,也代表著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使旅游日益成為現代人類社會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帶薪假期的增加,旅游業將持續高速度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據預測,未來10年間,我國旅游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游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游消費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10年我國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例達到8%;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作為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游行業,在我國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很多省區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業作為支柱行業和重點行業來發展。如何處理發展機遇與其帶來的交通壓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旅游交通的理論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繼剛、楚義芳,1999;關宏志等,2001;卞顯紅、王蘇潔,2003;吳剛等,2003),普遍認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礎設施、設備以及運輸服務。孫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規劃、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國內學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國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狀況主要集中在交通與旅游目的地發展關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等方面。
參考文獻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s,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7.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杜學。旅游交通概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來逢波。區域交通與旅游的關聯性探析[J].交通企業管理,2007(11)。
李偉。旅游學通論。科學出版社,2006.
孫有望,李云清,論旅游交通與交通旅游。上海鐵道大學學報,1999,(20)。
譚穎青。從羅定市旅游交通規劃看區域旅游交通網絡的規劃原則。社會科學家,2007.
汪正元。論我國旅游交通的幾個特性及其發展方向。旅游學刊,1989(03)。
2.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擬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論文深入探討交通與旅游業的關系,分析交通工具的發展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以及旅游業的發展對交通的反作用。通過對比、類比、以及數據分析,交通與旅游業的發展展開研究。根據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細研讀相關著作、作品,使自己對課題有一個透徹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時將個人心得記錄下來。
2)大量查閱國內外關于交通與旅游業發展的專業文獻,總結他人的觀點,并與自己的觀點相比較,從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進自己的觀點。
3)借助互聯網了解中外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對于對于交通與旅游業的觀點和看法,充實完善自己的觀點。
4)和論文指導老師保持密切聯系,尋求指導,為文章潤色,力爭出色。
3.預期成果形式。
4.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及難點,前期已開展工作。
重點:交通的發展對旅游業帶來的積極意義,和應對消極影響應采取的策略難點:具體分析交通對旅游業都產生了那些影響,如何產生的。以開展工作:查閱相關資料,草列提綱。
5.完成本課題的工作方案及進度計劃(按周次填寫)。
第七學期第7周:確定選題,與指導老師見面。
第七學期第8-9周:完成開題報告。
第七學期第10周-第八學期第9周:撰寫畢業論文。
第七學期第14周:完成中期報告,參加中期檢查;
當前,教育的方向已經向著“人的教育”發展。在21世紀,要求人才是全面發展的,應該提高綜合素質。對于各個方面的知識應該有所了解,無論古今,都應該有所知曉。現階段在語文教材中,知識面在不斷的擴展,其中涉及了許多歷史方面的知識,包含古今中外的知識,內容非常豐富。這些歷史知識在比較系統的呈現在語文課本中,但是,在語文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在講授本課程的同時,也要向學生滲透所穿插的一些歷史知識,介紹更多相關的歷史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歷史與語文本來就是一個結合體,為了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文史”專業,教師就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好二者的結合,注重文史鑒賞的探究方法,提高教學的效果。
一、分析當前的教育
在當前社會中,主要的教育理念就是為了滿足應試教育的目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的就是為了應對各種學科之間的考試,由于在職高的教學過程中,各個學科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在此之間主要精通于自己的專業知識,而忽視了對歷史等一些文化知識的了解。同樣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只是研究了文學方面的知識,沒有延伸其他相關的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避免學生僅僅抓住課本上的知識,忽略了全面發展。由于社會逐漸的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在相互貫通。因此,對于當前的教育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注重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在本文的教學中要結合語文知識多了解歷史知識,讓學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展開學習。
二、文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在新課標語文的教學目標中,提倡跨領域的教學,不斷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對于現階段我國語文教學與歷史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學科,二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很難進行直接的交流。然而,學習是沒有界限的,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各個學科之間是相互補充,相互連接的。在學習知識中,如果能將各個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起來,內容之間相互滲透,這就很容易達到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在語文教學和歷史教學中,應該相互結合,體現文史教育在職高語文教育中的作用。
2.1分析語文與歷史的關系
通過分析總結得知:現階段我國的語文教材是文學作品的構成體。曾經說過:“為觀念形態的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應的產物”。大部分的文學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往往這些文學作品能夠反應當時的文化信息。這就使得歷史與文化緊密相連,其中有許多歷史都是記載在文學作品上的。對于歷史的考察也是對文學的作品的翻閱,同時在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也是對歷史文化的深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求文史相結合,調節好二者之間的緊密性十分的關鍵。
2.2文史相結合的作用
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提出了,文史相結合的說法。這其中包含的好處有:一方面:能夠不斷的拓展語文學科的學習領域,通過多方面的了解,注重學生的對于學科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習的效率。在不斷的教學改革中,拓寬語文的范圍,增加學生對知識面的了解,可以朝著文史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二者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吸收,這就能夠促進學生提高綜合能力,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能力以及對于歷史的想象空間。另一方面:針對語文教學方式進行研究,在語文的教學中可以借鑒多媒體等方式來進行講解,增強本身的生動性,可以在講課的同時,多穿插一些歷史上經典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樣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能夠更多的了解歷史知識,了解文化變化,能夠增強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使得個性得到發展。
三、探究文史相結合的方法
通過分析,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文史相結合,這樣能夠改變教學的模式,提高教學的效率。因此,注重過程中的方式十分的重要。
3.1語文與歷史教學互相穿插
在語文的教學中,對于了解作者的背景以及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現象等一些語文知識,這時候就可以結合歷史的教學,穿插一些歷史知識,作者的簡介、歷史背景、典故等,以及一些歷史圖片,或者是在課堂上放一些歷史上流行的音樂等,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就提高了對語文的興趣,能夠改變教室的氣氛,增強了語文課堂的生動性。還能夠使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了解了歷史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3.2增強語文教材的多樣性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學習語文教材的同時,要結合歷史背景以及歷史方面的知識進行研究,豐富語文的教學內容,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提高文史鑒賞的水平。
3.3提倡學生多了解歷史知識,增強文學素養
在對語文的學習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多了解歷史知識,來提高文學的素養,不斷的積累素材,豐富自身的知識面,增強寫作的水平。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內涵,了解五千年文化的底蘊。多積累一些名人名言、歷史案例等,這些對于說明文、議論文的寫作都有很強的說服力。加深了多文學素養的韻律,拓寬了知識面。
四、總結
通過了解語文以及文學素養的學科特征,其中語文用來記錄歷史,歷史來發展語言的關系,二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吸收,在文史鑒賞方面相互結合,注重教學的方式,了解歷史學科與語文學科的相關性。加深對歷史的了解,注重對文學的研究,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歷史在語文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金晨曦,于思佳.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J].新課改研究,2010(25).
[2]李鎮西,于清江.職業中學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J].職業技術教育,2011(11).
2006年12月,我校申報了汕尾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運用控制論對高中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指導與調控的研究》,2007~3月,獲汕尾市教育科研辦公室立項。三年多來,按照課題計劃與方案,我們作了大量的具體工作。現已進入結題階段。茲將研究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實驗的背景
1.“大語文教學觀”的要求
根據大語文教學觀。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課外閱讀正是語文學習的過渡,是聯系課堂內外的紐帶和橋梁,因而它是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2.新課程標準理念的體現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高中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相應要求:“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3.高中語文課外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
在語文學習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外閱讀門庭冷落,再加上多元化時代里影、視、歌的繁榮,文本閱讀面臨多方面挑戰。現在的高中學生普遍存在課外書籍閱讀量少、缺乏老師和家長的指導、隨意性很大等問題。
基于以上諸多原因,我們認為。高中階段必須加大學生課外閱讀量,尤其是古今中外名著閱讀,使廣大高中生廣吸收,厚積累。語文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二、實驗步驟及成果
(一)實驗步驟
1.調查分析學生課外文學作品閱讀現狀閱讀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應培養的重要能力之一。學生對閱讀能力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學生對閱讀能力的認知程度是我們這次調查首先關注的問題。課題組于2007~4月對全校的200名學生進行了一次有關課外文學作品閱讀的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發現,當前高中生課外文學作品的閱讀現狀并不理想。表現為:閱讀時間少,閱讀量小;閱讀內容檔次不高;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分清主次
(1)教學大綱推薦(高中部分)書目(20種)。《論語通譯》《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圍城》《哈姆萊特》《堂吉訶德》《歌德談話錄》《巴黎圣母院》《歐也妮?葛朗臺》《復活》《普希金詩選》《泰戈爾詩選》《老人與海》《談美書簡》《匹克威克外傳》。
(2)配合教材介紹書目。學習節選介紹全文。如學習《林沖風雪山神廟》介紹《水滸傳》,學習《寶玉挨打》介紹《紅樓夢》。
(3)補充介紹現當代中外名篇。錢鐘書小說《圍城》,余光中散文《聽聽那冷雨》、詩歌《鄉愁》,舒婷的詩歌《致橡樹》,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等。
另外,我們還結合時尚向學生介紹課外讀物,增強學生對流行文化的“免疫力”,體會文本閱讀的妙處。由電影《花季雨季》介紹小說《花季雨季》,由韓寒現象介紹《三重門》,由《人間四月天》推薦徐志摩的詩集。
3.指導學生明確閱讀量和閱讀時間
如果課外閱讀的量過大,成為學生的負擔,就不利于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閱讀量不足,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而我們以語文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外閱讀量為依據,“高中一年內自讀五部以上的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高中三年累計的話可達450萬字。我們如果每天閱讀15分鐘,那么每月可以閱讀半本書,一年可以閱讀5本書,中學六年可以閱讀30本書,這樣才能符合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使得課外閱讀的任務落到實處。
4.為學生舉辦文學講座,指導學生組織“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研究性學習活動
為了提高我校學生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能力和文學作品創作能力,課題組鄭旺吉、黃澤鎳、蔡贊生等老師分別為學生舉辦了《人教版“課外文學名著導讀”解讀》《散文鑒賞的理論與方法》《中學生與文學創作》等文學講座。均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同時,指導學生組織“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研究性學習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廣大學生閱讀課外文學作品的興趣與自覺性,提高了學生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能力和文學作品創作能力。
5.組織學習控制論原理,具體運用加強閱讀指導
控制論原本是關于生物系統和機器系統的控制和通訊的科學,我們用來研究高中生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調控與指導上,使研究過程更富有科學性。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把研究目標通過具體的研究內容體現出來,按照運籌學的觀點,對事物運動的程序安排有科學的線性規劃,在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指導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成果
1.通過開展課題研究理論探究與實際操作,課題組成員基本掌握了運用控制論對高中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進行有效的指導與調控的方法,將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加以推廣。課題組成員撰寫了相關的研究論文(課例)。參加汕尾市教育教學論文(課例)評選,獲得良好成績,其中三篇發表在語文核心期刊上。如鄭旺吉老師撰寫的《引導學生走進美麗的文學花園》榮獲汕尾市2007年度教育教學論文評選一等獎,2009年3月發表于《中學語文》;《淺談散文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獲2009年度二等獎,2010年1月發表于《中國校園文學(教研版)》;《巧妙化用古詩名句,增強作文文化底蘊》2009年12月發表于《中國校園文學(教研版)》。蔡贊生老師撰寫的《語文課中教9幣的動情與傳情》獲2008年度一等獎,《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品質的培養》獲2009年度三等獎。沈心燕老師撰寫的《體驗“四美”――鑒賞古典詩歌》獲2009年度一等獎,鄧瑤旋老師撰寫的《古典詩詞教學中的美育初探》獲2009年度二等獎,林少豪老師撰寫的《現代詩鑒賞教學三步讀》獲2009年度三等獎,黃小萍老師撰寫的《談如何培養并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獲2009年度三等獎,林學輝老師撰寫的《古典詩詞研究性閱讀教學案例》獲2009年度一等獎。鄭旺吉老師的文學鑒賞課《古典詩歌鑒賞解題技巧》、《寒風吹徹》分別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11月在陸豐市高中語文學科教研會上舉行公開課,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白居易《花非花》詩意探究”于2010年4月榮獲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語文選修課觀摩課二等獎。
2.通過閱讀相關研究書報和上網搜索等各種途徑,搜集整理了各種文學體裁閱讀鑒賞理論與方法指導、課外文學名著導讀、課件和課外文學名著電子書籍、“電視文學”“百家講壇”等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視頻材料,充實了高中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指導教學資源。
3.實現了運用控制論對高中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進行有效的指導與調控,課題組教師積極指導學生開展“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研究性學習”,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性學習小組學生撰寫了《郭敬明小說對高中生的影響研究報告》、《絕美之下的短暫》、《解讀曹孟德》、《讀書就是生活》、《紀念海子――向死而生》、《乞丐也有出頭的一天》、《課文中的愛情》等讀書筆記,參加各級各類作文競賽,獲得良好名次,并發表在各類報刊上。
4.實驗班學生基本上實現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高中生的閱讀能力提出的要求。學生在考場作文和課外練筆中創作了數量可觀、質量上乘的文學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榮獲市級、省級和國家級比賽一、二、三等獎,部分作品發表在各類報刊上。
三、反思與展望
當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時,實驗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同時引起了我們的思考。
1.由于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學生,或多或少心存顧慮,在課外文學作品閱讀活動方面時間、精力、財力的投入不夠,缺乏真正的自覺和熱情。
“細節”,按《漢語大詞典》釋為“細小的環節和情節”。字面上的理解,細者,小也;節者,單位或要點也。“細節教學”顧名思義是指教育者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引導教育對象去關注一些不易察覺的小處從而發現一些問題作出一定的思考并得出結論。教師在中小學階段善抓細節教學這對于培養學生思維細節的能力無疑是有利的。可是到了大學這種良好的教育方法就逐漸地被淡出視野,老師更注重教授學生宏觀地把握作品。這對開拓學生知識面固然有所幫助,可是在教學中弱化或丟掉細節教學必然會導致這樣的惡果:“文學與詩意光輝的暗淡,想象的翅膀的折斷,創造的智慧的夭折,幾乎是無可避免的。”[1](卷首)
下面以《木蘭詩》為例進一步談談這一問題。我們對于這篇作品的教授往往只集中在木蘭形象的分析上或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上。而關于詩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句常常一筆帶過、忽略不計。關于詩中的“十二”大部分資料都認為是非確指為多年的意思。課改后的各種版本的教材和《教師用書》也仍然沿用這一注釋。與“軍書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數情形相同。不管是確指還是不確指,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木蘭在軍中數年未被別人發覺是女性不禁讓人生疑,可能嗎?
劉勰說:“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文心雕龍·時序》)也就是說歌謠的文辭思想與社會的風尚是緊密相連的。那么從《木蘭詩》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細節,我們可以窺視出北朝有著怎樣的習俗呢?
在《木蘭詩》中我們發現木蘭是一個習武之人而且對于所使用的武器裝備非常熟悉,在出征前她曾到集市有條不紊準備自己所需之物:“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而且她英勇善戰、冒死前行,臨死不懼,“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婦女習武,魏晉之前,史籍不多見。而北朝婦女習武似乎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并出現了一些出類拔萃的巾幗英雄。《魏書·李安世傳》所載《李波小妹歌》就反映了這種時代特點:“李波小妹字雍容,賽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有學者認為:“這詩詠嘆李波小妹武藝高超,藉以顯示李波的人馬精良,勢力強大。”[2](p263)歌詞重在“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二句,表明婦女尚武直追男子。又如北魏名將楊大眼的妻子潘氏善騎射,身穿戎裝,馳騁沙場,時人謂之曰“潘將軍”。北齊高歡娶爾朱榮之女為別室,此人善于彎弓射箭,曾與蠕蠕公主有過較量:“公主引角弓仰射翔鴟,應弦而落。妃引長弓斜射飛烏,亦一發而中。”[3](p518)北朝女子受少數民族尚武之風的影響,普遍習武而其中又不乏武藝高強之人,甚至可以與男子一比高低。也就說,從技能上看,木蘭雖為女性但很難與男性區分開來,大有“巾幗不讓須眉”之勢。文學作品是以社會生活為基礎,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現實的。它從一個側面表現出北朝婦女尚武的特色風采。
其二,北方民族以畜牧為業,善于騎射,男子鍛煉出了雄健強悍的體魄、粗獷豪邁的個性。如《企喻歌辭》中“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他們熱愛武器甚至超過妙齡女子。“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劇于十五女。”(《瑯琊王歌辭》)這說明北朝的男子他們的興趣點與生活關注的重心顯然不在女子身上,他們情感不夠細膩,在與女子交往的過程中缺少應有的觀察,男女情感問題似乎是他們的一個盲區。因為北方沒有像南方那樣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溫潤的水網,景觀缺乏細部的變化。然而,大自然就在這單調之中充分顯示出它的雄偉、嚴峻、粗獷。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會去注意細微的東西,目光總是被引向高遠之處,看到的是巍峨的高山、廣漠的草原。久而久之,人們的心胸也就隨之擴展開來,形成粗獷豪放的性格。北方人民多生活在高原,連年的戰爭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動蕩,“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又培養了他們自由獨立、好勇尚武的性格。他們從小就受到了環境的艱苦磨煉,受到了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深刻影響。他們能騎善射,英勇異常。“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足必跋黃塵下,然后決雌雄。”(《折楊柳歌辭》)健兒與快馬,快馬與健兒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成了草原游牧生活中最動人的圖景。對于漢民族文學作品中細膩曲折地表達情感難以體會和捕捉,所以亦有北朝樂府民歌中的“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折楊柳歌辭》)。所以,即便有女子出入身旁他們也并不在意更何況是身著戎裝的木蘭呢?
其三,在語言上,北朝女子傳情達意的時候直率大膽與男子區別不大。“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詩歌以問答體的形式,將木蘭內心的隱憂和一種急不可耐地為家庭承擔責任的心情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即便是在最高統治者面前她也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這一特點也同樣體現在北朝情詩上,女子表現出了異樣的大膽與直率。“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兒孫抱。”(《折楊柳枝歌》)“月明光光星欲墮,欲來不來早語我。”(《地驅樂歌》)“腹中愁不樂,愿作郎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邊。”(《折楊柳歌辭》)“天生男女共一處,愿得兩個成翁嫗。”(《捉搦歌》)加之北朝女子禮教束縛不嚴,關于這一點《顏氏家訓·治家》就寫道:在北方,夫婦之間,你我相呼,不講婦人敬夫的禮節。看來少數民族受儒教的熏陶甚少,沒有像漢儒鼓吹的那樣,把男子看成“天”,禮法束縛松馳,婦女說話時心態放松、比較自由隨意,在家庭中沒有表現出男性話語霸權的現象,女子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均較為優越。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從話語方面男女差異不大。
其四,永嘉之亂后,晉室南渡,整個北方長期處于混亂狀態。從公元318年到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大地上出現了十六個國家之多,史稱五胡亂中華時期。因此,頻繁的戰爭是北朝社會一個嚴重而突出的問題,因而北朝民歌中反映戰爭的詩也較多。如《企喻歌辭》中的后三首,《紫騮馬歌辭》中的第三首,《慕容垂歌辭》三首,《隔谷歌》二首,以及《隴上歌》(《雜歌謠辭三》)等,均屬此類題材的作品。《隴上歌》對戰爭的描寫較為具體:
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干雖小腹中寬,愛養將士同心肝。聶驄父馬鐵鍛鞍,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蕩十決無當前。戰始三交失蛇矛,棄我聶驄竄巖幽,為我外援而懸頭。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
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企喻歌辭》)“兄在城中弟在外,弓無弦,箭無括,食糧乏盡若為活!救我來!救我來!”(《隔谷歌》)這些發自內心的悲吟與呼號,真實地反映出當時廣大人民悲劇的命運。所以,如何在殘酷的戰爭中獲勝并保全自己的性命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因此,本是粗線條的北朝男子加之在沙塵滾滾的戰場更是無暇顧及身邊之人的性別了,詩中的女主人翁也不乏驕傲地說“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明顯是一個比喻,說的是兔子在奔跑時很難分辨出性別來。以此說明在煙塵彌漫激烈廝殺的戰場上要分出男女來同樣也是十分困難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千萬不要忽視對作品的細節的閱讀,細節之中往往藏著大學問。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呵護和激發學生的感悟作品的能力,其根本做法就是:逐漸培養他們的細節觀念,多留心作品中的“小”并從中及時發現有價值的事物,這樣學習的態度必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注釋:
一
我國整個人文學術界特別是哲學界對文化哲學的興趣由來已久。從20世紀第二個十年間的“”起,對“文化”的研究就被作為一種以整體論、主體論的“哲學方法”解讀當時的“中國問題”的思路。自此起近百年間,這種研究借鑒和吸收了不少西方學者的思想資料和研究構架,同時也承接和延續了中國近代學術傳統,形成了自身的哲學特色,諸多先賢的這種努力已有累累成果。現在回頭靜心細讀,對我們今天的研究當具有“重新裝備”和“重新奠基”的意義。另一方面,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文化眼光”考量社會現實,以“文化戰略”籌劃社會發展,已經蔚然成風。正是上述兩種歷史性的文化學術條件,催生了20世紀90年代“文化哲學”研究的興起。新起的研究潮流中,各家的“學科”依據不盡相同,視角和方法也各有異樣,但大多都注重從哲學層面對國人當代十分復雜的思想情緒和文化執著進行學理分析和心理“制引”,確也顯出有效有益的業績。各家論著的被引用和被關注或是明證。
面對目前我國社會的文化思想態勢,我認為,文化哲學研究者的學術任務,應該主要著力于兩個問題:一個是對文化哲學形上建構的進一步探索;另一個是對解決當前文化現實問題的探索性的哲學式嘗試。
在前一個問題上,我們似乎還是應該“再一次地”回到我們的核心主題詞——“文化”上,對它進行新一輪的“哲學復述”。
關于“什么是文化”,我們不必再重復泰勒等的幾百種“文化學”的(其實大多都是“人類學”的和“社會學”的)文化定義。從哲學的高度,我們可以以對象化的思維方式直覺到文化是一種“存在著的”精神“氛圍”或者“彌漫”。而對于“他在”的觀察者來說,我們(作為剛才的觀察者)實際上也是他(周圍“場”中)的氛圍和彌漫。我們與他者的“共在”就這樣在互置和互融中構成一個統一的“場”。這就是我們與他者共同形成的“更大的我們”的“存在”之場。這“存在”包括了下述五個“領域”(或者組成部分):1、作為我們的“原初的氛圍”的自然界;2、我們在自然界養育下所創造的“文化的物質世界”;3、我們在自然界的昭示和支撐下所建構的我們的“社會”(即各個級別、不同規模和不同模態的人類文化共同體);4、我們不斷培養和教化著的人的“自身的身體和心靈”;5、人類不斷擴展著的共同的整個精神世界。這個存在是一個“整體的存在”,它是我們人的“生命之所依”,也就是我們“生命自身”。這個“存在”就是“我們的文化”,或者說,這個“文化”就是“我們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也僅僅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存在哲學”就是“文化哲學”:就我們的生命本身及其氛圍而言,沒有任何“存在”不具有文化的性質;沒有任何存在在我們談及它的時候可以不談到文化。文化就這樣“覆蓋著”我們的生命,它就是我們的“存在之場”。它就是“存在”。
更重要的是,文化在其具體內容上把形上的存在開顯為“此在”。此在就與生存(或者“實存”)在“形”的層面具有了同樣的意義。所以,文化本身兼具存在與此在的兩種性質。它既具“生之變道”,又顯為“萬象之形”。
所以,以文化哲學對形上的研究,導致對“存在”的進一步解釋。存在就是生命;而生命具有兩個相互制約、而不可對任何一方做任何棄舍的方面:“生命之動”與“生命之形”。
“生命之動”就是生命活力。它就是生命由于“生”(“活著”并“活得更好”)的欲望和追求所表現出的“活生生”的朝氣蓬勃的樣子。它是一切人的(民族的)文化運動和“存在”樣式變動不居的“原動力”。人(民族)之所以能夠“創造歷史”,正是人(民族)的活躍著的“生命力”在創造歷史;如果人(民族)的生命力萎縮了、衰弱了,甚至連“活著”的興趣和勇氣都沒有了,他就不可能創造歷史。也就不可能有自己的“進步的”歷史。反之,只有那些具有生命朝氣和對生活有更好、更高追求的人(民族),才是文化的人(民族),才能創造歷史,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生命之形”就是生命通過自我意識的自我教化塑造自我實體形象和活動的實體制度。也就是說,生命是活動的,而活動必然要落實到“形式上”,即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規則來進行,同時,生命活動也必然以外在的形式(質料之物或者符號之物)為其活動的直接目的,或者為其活動的工具。也就是說,生命本身必然要用“形式”把自己“表現”出來。在嚴格意義上說,任何生命本身都是“形式的”,個體的生命形式就是“身體”。沒有無形式的生命。生命以自己的“生命力之動”永遠在“為自己塑形”,這“形”就是處于歷史流變“不定”中的暫時的“定”,由于“定”都是由生命自己規制(建構規則和制度,或者按照生命心靈的外在性活動規則設置)出來的,所以就叫做“規定”。
所以,人類的各個歷史時期,人的存在就都表現為人把自己文化(向文雅、文明而變化)的過程。之所以形成連續不斷的序列,就是因為人的生命欲望和對生活得更美好的從不間斷的、且日益強烈的追求;而這個連續不斷的過程,都無一例外地是以人類的各種暫時性的制度和“創造物”(形式)的不斷新舊更替所表現出來的。一方面是文化活力,另一方面是不斷更替的各種各樣的實體的文化形式。歷史的發展在其實質上就是文化生命力總要以其前所未有的活躍和力度(在發生學意義上)創造出新的“文化形態”(制度和符號),或者(在歷史學意義上)否定和摧毀舊有的“文化形態”(制度和符號)而創立新的“文化形態”。
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實際上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兩種相互聯結、且相互作用的特點的表現:以生命力的活躍來推動和實現自己的發展,而以對實體的文明形式的創制來一步步把自己的發展“落到實處”。歷史就是人不斷鼓舞、激揚自己的生命的“文化活躍性”并同時也就以此來為自己創建新的“文化形態”、文明的總體過程。
二
生命力的活躍和旺盛,靠的是人(民族)以一種“狂歡”和“沖動”的態度來激發自身。中國文化的“樂”中包含了這種態度,而西方文化中的“酒神精神”直接就是這種態度。在一定意義上,這種狂歡的態度伸展人(民族)的可能的“自由”程度,沖決一切對人(民族)的“生命優化”欲望的限制性形式。這就是人(民族)的“文化創造精神”,它是一種相對于固定成型的文化形式來說的否定性力量、批判性力量。人正是靠生命的這種活躍性來不斷發展和提升自己的。
二、體驗校園音樂文化,提升學生音樂鑒賞的品位
在通俗歌曲泛濫成災,學生鑒賞能力和選擇能力還有待提高的今天,學校應支持良性的發展導向,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構建綠色音樂生活氛圍,滲透中國民族音樂和經典的西洋音樂,提高學生音樂欣賞的品位。如中國作品《茉莉花》《小白菜》《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江河水》《梁祝》《二泉映月》,西洋作品《命運》《邀舞》《夢幻曲》《卡門序曲》《飲灑歌》《1812序曲》《水中倒影》《故鄉的親人》《我的太陽》等等。堅持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導向,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引導他們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使他們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鑒賞能力。“以美輔德”,在高尚的音樂藝術中潛移墨化地善化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行為、語言、儀表,用音樂陶冶心靈。良好的校園音樂氛圍,促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認真學習,課堂上所學曲目在課外也能再次聽賞,使其產生內外共鳴。
散文的鑒賞與教學是整個文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不再簡單的注重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的積累,很多時候學生文化素養與文化品讀能力的提升成為整個高中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參考。因此在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積極的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探究,以在學生現有的語文基礎之上開展散文鑒賞教學,進而保障學生通過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獲得文化知識的綜合拓展,并借助語文散文鑒賞課程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讀以及鑒賞能力,最終實現語文課程的有效教學以及學生的綜合發展,凸顯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感受散文創作形式,從散文的整體結構角度指導學生進行文章的品讀
散文鑒賞教學的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從散文的整體結構或者是文章的基本形式入手,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點之一,就其形散來說,是指散文題材廣泛、寫作手法多樣,同時文章的結構自由、不拘一格。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散文鑒賞時一定要讓學生抓住文章這一特點結構,防止學生因為對散文的特征理解不清楚而失去了對散文閱讀的興趣或者是混亂了對散文品讀的方向。
以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這篇散文的鑒賞為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文章的整體結構分三個部分進行結構特點的把握,以指導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第一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實際的描述,讓學生了解文章以長城為參照物來表現對都江堰獨特感悟的基本內容;而第二部分對于都江堰壯麗景色的描繪,教師則可以讓學生通過自我的閱讀進行體會。最后,在作者抒情階段,教師可以通過重點的朗讀或者是寫作背景的介紹來讓學生初步的了解文章由堰及人,展現李冰父子精神風采的寫作手法。進而通過對文章的整體結構的分部講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完成了指導學生從形入手感受散文基本結構的教學目標,以為散文的整體鑒賞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體味散文的優美語句,借助散文的閱讀強化學生對于文章的審美
散文的藝術性和美感往往是通過文章優美的語句來展現出來的,因此在散文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通過文章中的主要段落或者是相關的語句,來強化學生對于文章的審美,進而指導學生在了解文章基本結構后再從文章的語句層面體味散文的獨特之處,保障散文鑒賞教學工作的逐步深入以及學生對于散文品讀的有效探究。
仍然以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為例,文章對于都江堰與長城的對比描寫“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息息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并不比長城段。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知識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這部分內容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雖然是寥寥數語,但是通過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已經完全將都江堰節節延伸、靈動自然的特點展露無遺。如果在高中語文散文鑒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這些內容方面來讓學生感受散文語言優美的特點,進而充分了解散文的美文之意,則整個散文鑒賞教學的又能夠獲得深層次的推動。
三、領會散文的情感,保障散文鑒賞教學的深入開展
散文品讀的最終目的在于體味散文的內在情感,意境深邃是散文最為重要的一個特點,因此在高中語文散文鑒賞教學的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在前期教學的基礎上嘗試引導學生對于散文內在情感的挖掘,最終把握住文章的靈魂。在《都江堰》這篇散文的品讀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在學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文章所展現的情感變化。一方面是作者在游覽之前簡單評述,與作者在游覽之后的高度贊美,進而以欲揚先抑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對都江堰魅力的難以抗拒。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文章的寫景來抒發對人的贊美之情,進而感悟余秋雨先生對社會、歷史文化內涵進行深刻挖掘的動機。通過對文章深層次背景的挖掘,散文的鑒賞教學才算略有成效,學生對于散文的學習也才初見效果。
高中散文鑒賞的教學對于學生文化知識儲備的提升以及文學素養的強化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要保障散文教學的有效時間,同時對散文的鑒賞教學做深入的探究,以從散文的基本形式入手,指導學生進行文章的品讀;從散文的優美語句切入,強化學生對于文章的審美;最終再帶領學生體味散文表達的情感,以保障散文鑒賞教學的深入開展。從而通過高中語文課程散文鑒賞教學的層層深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對散文知識有一個深入的把握,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也保障了學生在語文學習與應用能力方面的綜合進步。
1.1實踐教學對崗位所需能力的培養不足。目前,很多實踐實驗教學課,授課老師的授課方式類似于理論課程的教學,老師講授的時間比較多,而且很多授課教師自身由于沒有實踐的經歷,很難根據當前電子商務崗位所需具備的能力來設計實驗內容,因而學生缺乏電子商務技能的訓練問題比較突出。
1.2理論與實踐脫節,實踐教學課程比例偏少。大部分理論課程老師都沒有電子商務方面的實踐經歷,因而在理論課程的講授中,往往是比較注重對知識點的講授,更多扮演傳授知識的角色,沒有考慮到所講授的能夠幫助學生在實際崗位工作中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同時在實踐教學中,實踐課老師也沒有在實踐環節要求學生需要把哪些相關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這樣使得理論和實踐相脫離,實踐教學的效果也就比較差。近年來,雖然大多數本科院校都定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雖然增加了一些實踐課程,但實踐課程的比例總體來說還是比較低。
1.3校內實踐教學資源缺乏。目前,我國本科院校電子商務專業大多設立在經濟管理學院,而很多本科院校歷來對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不重視,實踐教學資源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現在沒有建立比較好的實驗實訓室,實驗室的設備陳舊,實驗實訓軟件較少,甚至有不少軟件已經落后于現有的應用。
1.4校外實踐基地空有其名,學生去校外進行實踐的機會缺乏。為了配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很多院校與企業簽訂了電子商務專業校外實踐基地,希望解決學生的實踐問題,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校的電子商務專業校外實踐基地只是停留在協議上,由于經費、管理等種種原因,大部分學生沒有去實際公司實踐,根本不了解電子商務的實際應用情況。
2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根據電子商務專業發展趨勢和企業需求,調整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形成了以六大技能(基礎技能、商務技能、網站建設技能、網絡營銷技能、數據分析技能和網絡創新創業技能)培養為核心內容的遞進式不間斷實踐教學體系。第一學期,邀請電商企業代表與學生互動交流,使剛進校學生初步接觸電子商務,通過互動交流激發學生學習電子商務的興趣,初步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第二學期,學完《電子商務概論》后,與之配套的安排電子商務模擬實訓,通過模擬實訓是學生對電子商務模式及其流程有比較全面的理解。另外安排計算機基礎實踐使學生具備使用計算機及網絡的基本技能,具備信息文案的編輯技能。第三學期,除了《VB程序設計》課程實驗、還安排網頁設計與制作實踐課程,為后續網站設計與開發打下基礎。在期末組織學生到實訓基地進行為期一周的《VB語言課程設計》。在實習基地,來自IT企業經驗豐富的項目經理從基地實際完成的工程項目中結合課程內容抽取部分模塊對學生進行項目開發指導,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編程能力和程序設計的規范性。第四學期,數據庫與動態網站開發,使學生具備一套網站開發和設計的完備技能。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以增強未來就業能力。在期末組織學生到實訓基地進行為期一周的《網站開發課程設計》。在實習基地,來自IT企業經驗豐富的項目經理從基地實際完成的工程項目中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網站開發指導,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網站開發能力。第五學期,網絡營銷實踐與美工平面設計,使學生掌握網絡營銷各項基本技能及美工平面設計的基本技能,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在期末分批組織學生到實訓基地進行為期一周的《網絡營銷課程設計》或《美工及平面設計課程設計》。第六學期,通過畢業生的反饋,大多數從事電子商務領域的畢業生認為數據分析對工作幫助以及未來的提升幫助很大,開設SPSS數據統計分析將能提升學生數據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數據分析技能。移動商務實踐課程將使學生跟進電子商務的發展,擴展學生的就業空間。第七學期,跨專業綜合實訓與網商創業實訓將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動手能力,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可以通過校企聯動面向畢業生提供仿真和真實項目,鍛煉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第八學期,定崗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定崗實習鍛煉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從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選擇畢業(論文)設計的題目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
3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有效實施的策略
實踐教學在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必須使得實踐教學有效實施,讓學生達到預期的實踐能力提升的目的。
3.1明確崗位主要能力要求,科學設置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的目的必須明確,要在對電子商務核心崗位群及崗位主要能力的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根據崗位能力的要求來設計實踐課程。
3.2科學設計實踐課程教學內容,促進實踐能力培養的提升。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突出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并注意實踐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實踐能力真正能夠提升。
3.3加大經費投入,建設好校內實驗室。校內實驗實訓是學生實踐的主要場所之一,為此,學院要加大實踐經費的投入,購置電子商務實踐教學模擬軟件,為學生提供電子商務的模擬實踐環境。
3.4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使校外實踐基地真正成為學生實踐鍛煉的場所。學校和企業要改變觀念,校外實踐基地是企業提前介入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場所,因此,校外實踐基地要真正做深做細,讓學生真正的在崗位工作,這樣才能實現多贏。
[1]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3]鄭長德.世界不發達地區開發史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齊良書.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5]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對發展經濟學的反思[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7
參考文獻
[1]王緝慈.我國制造業集群分布現狀及其發展特征.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06):29-33.
[2]魏守華,邵東濤.論中小企業集群的區域營銷.商業研究,2002:113-115.
[3]宋醫生.中國農業生產專業區發展的分類研究[J].臺北農業探索,2004,(l).
[4]劉春玲.我國農業發展的對策[J].創業技術2005,(6).
[5]梁海燕.農村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地方政府的作用[J].農村經濟.2005,(6).
[6]劉厚良,全勇.上海金融產業發展的鉆石理論分析[J]城市管理,2003(6):9-11.
[7]劉穎琦,呂文棟,李海升。鉆石理論的演變及其應用[J].中國軟科學,2(X)3(10):138-l44.
[8].高峰,介秀華.我國農業產業集群形成機理分析[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2008(6):12-16.
[9].高峰,朱景麗,王學真.基于垂直供應鏈的農業產業集群競合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467.
[10].高文巖,孟憲忠.論新形勢下中國農業產業集群的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06(2):340-342.
[11].龔學琴,張洪吉,農業產業集群最新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論壇,2008(18):124-125.
[12]豐立祥.區域生態產業鏈的形成與優化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13]尹慧軍.邯鄲市農業產業集群的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9.
[14]王建國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
[15]李建平。岳正華提升我國農業市場競爭優勢分析——基于鉆石波特理論的啟示[J]財貿經濟2004(5)
[16]張建華.產業集群識別標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6)
[17]李廣志.產業集群識別與選擇分析[J].人物地理2006(6)
[18]宋東亞,韓國巨.農業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建業[J].現代科技,2006(5):80-81.
[19]杜大海.寶坻區發展立體種養-實現社會、經濟雙贏.華北日報,2011-11-10.
[20]王大郅.東北郊區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21]王昭君,趙破曉.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構建[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72-74
[22]肖興志,張嫚.產業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23]李天成.農業產業集群識別及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論壇.2014.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