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議論文寫作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4: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英語議論文寫作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英語議論文寫作論文

篇(1)

1英語議論文寫作

(1)影響英語議論文寫作的因素

無構思性自由寫作過程可分為感知、構思和表述三個階段,構思是介于感知和表述之間的重要環節。構思性寫作不僅包括寫作前作者對寫作材料或給定題目的感知和體驗、寫作主旨的醞釀和確定以及寫作材料的選取和提煉,而且還包括作者對文章結構形式的思索以及表達方式、表現技巧和表現手法的預想。對于構思環節的重要性,徐龍年教授認為,構思是作者對材料進行思維加工的過程,是文章表述的先決條件,構思是形成寫作的通道,是感知與表述之間的橋梁,是決定文章質量的關鍵。構思雖然是寫作過程不可缺少的環節,然而在英語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常常被很多學生忽視。筆者從事普通高師英語專業寫作課程教學4年來,發現學生在課堂限時議論文寫作時往往沒有經過構思就進行寫作。筆者曾經對所教“大二”學生進行了一項議論文寫作構思情況的追蹤調查:調查顯示,英語專業“大二”學生在初次進行英語議論文寫作時只有7%左右的學生在寫作前有構思的習慣,有8%左右的學生知道要進行構思但不知道如何進行構思,有85%左右的學生沒有構思的意識。本人利用參加教研活動的機會,與同類師范院校英語寫作課程教師交流時得到了一致性的看法。這足以解釋為什么學生TEM4和TEM8考試的成績與自己估計的分數相差甚遠了。筆者把這種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即進行構思、想到那里就寫到那里的議論文寫作稱為“隨意性寫作”或“無構思性自由寫作”。這就是許多學生在TEM4和TEM8寫作項目中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2)英漢語思維差異對英語議論文寫作的影響

英語專業學生參加TEM4和TEM8水平測試在寫作項目方面成績普遍存在偏低的現象。從語言表層錯誤看,這些錯誤屬于“詞不達意”、“語言干癟”、“連貫性差”、“中式英語”(Chinglish)等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習慣于將母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思維定式移植到了英語議論文寫作中。眾所周知,思維和語言緊密相關,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思維則依靠語言來表達。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和思維風格。中國傳統思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而西方傳統是尚思。漢民族重形象思維,而英民族重抽象思維。這兩種思維模式明顯地反映在英語議論文寫作的篇章結構上,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展主要呈直線型,而母語為漢語的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則呈螺線型。

(3)缺乏足夠的英語議論文教學資源的輸入

影響英語專業學生構思性寫作的另一原因還與他們的英語議論文輸入量不足有關。Paul Davies認為,寫作首先要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和觀點,然后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組織信息和觀點,接著把它們構建成段落并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最后編輯文字并寫出篇章。寫作的每一個步驟都與信息的接受、解碼、重組和儲存相連。有效的寫作需要作者調動大腦中的已有圖式。圖式理論認為,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只有激活已有的知識結構才能寫出文章。有學者把寫作過程劃分為積累、構思、表達的過程論和強調寫作過程的構思論。該理論強調積累在寫作過程中的重要性,這也符合語言學家Krashen“大量的輸入”和“可理解性的輸入”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關于“刺激-反應-強化”對語言表達的促進作用等理論論述。Krashen的輸入假設“i+1”也解讀了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積累與創新的關系。因此,寫作者平時閱讀并分析大量的議論文對日后無論是限時作文練習還是TEM4和TEM8考試以及今后的畢業論文寫作均大有益處。然而,筆者對學生平時閱讀英語議論文的情況調查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

2培養學生構思性寫作的途徑

(1)培養構思性寫作意識

構思是作者對寫作材料進行思維加工的過程。提煉主題是構思的切入點,它自始至終制約著構思的全過程。

英語議論文寫作構思有兩種基本方法:擴散型構思和收斂型構思。前者是作者有目的地圍繞主題展開思路,借助于想象和聯想將大腦中原先存在的各種信息溝通和聯結起來,從而產生形象性和觀念性新信息的構思過程。以Friendship(友誼)為題進行三段論構思,三段的主題句為1)Friendship,in abroad sense,exists between allhuman beings。2)Friend ship between familiar people is also important.。這樣的構思有利于作者從三個側面,由大到小,從廣義到狹義,層層深入、層層遞進鋪展成文。在每一段落中,作者均可以概括性地舉二至三個事例進行說明或論述。這樣的構思能以主題為中心、以平行結構為主線一脈貫穿全文,巧妙地呈現作者的觀點。收斂型構思是指作者對文章的材料進行整理,將那些與主題有關的材料進行集中或回攏,舍棄與主題無關的信息,對與文章有關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進行分析與綜合、論述與推理的構思過程。

(2)強化英語寫作思維能力的培養

英民族善直線思維,重抽象思維,重視形式邏輯和辯證思維。在英語議論文寫作時,學生應以邏輯、分析、線性為基準點,力求把要點放在句首、段首,以達到直截了當的效果,突出客觀事物對人的作用和影響;運用有形的聯結手法以達到句法形式的完整,使其表現形式嚴密,受邏輯形式的支配。因此,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學生不僅要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還應該遵照英民族在遣詞造句等方面的表達習慣進行表達。

在用詞方面,應當盡量使用豐富多彩的短語;在句法結構方面,應遵循重心在前的原則;在使用主從復合句時,通常將主句置于從句之前;在語態使用方面,學生應多使用被動語態,以符合英語重物稱的表達習慣。為了能更有效地用英語思維,學生平時可盡量使用英語詞典,學會以英語思維的方式直接去理解生詞或短語,逐漸達到對英語詞義抽象化理解的境界。

(3)增加英語議論文的輸入量

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其中,“讀”與“寫”的關系最為密切。“讀”是輸入性技能,是“寫”的基礎;“寫”是輸出性技能,“寫”的終點就是“讀”的起點。盡管有不少的學生見到所給題目后便覺得有很多話要寫,內容也充實,但由于詞匯貧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最終也寫不出內容切題、意義連貫、語言得體而令人滿意的議論文。實踐證明,多讀多寫是提高英語議論文寫作水平的唯一途徑。大量的英語議論文輸入還能有助于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先在腦海里用漢語構思,然后將構思好的漢語腹稿譯成英語的習慣問題。當學生以后遇到給材料作文時,他們便會下意識地從自己已有的相關文章的結構信息中提取與之相關聯的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來幫助自己構建新的文章的框架。

參考文獻

[1]陳祖楠.魯迅小說的人物語言[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04.

[2]吳貽翼.現代俄語中副動詞的使用及其規范[J].外語學刊,2010.01.

[3]孟凡韶.教學技巧與提高英語口語流利性的實證研究.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7.

[4]Cumming,A.Writing expertise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Language Learning,2009.3.

[5]馬惠廣等.高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04)

【參考文獻】

[1]陳祖楠.魯迅小說的人物語言[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04.

[2]吳貽翼.現代俄語中副動詞的使用及其規范[J].外語學刊,2010.01.

篇(2)

詞塊這一概念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George Miller在研究短時記憶時提出,隨著心理語言學和構式語法的進一步發展,詞塊逐漸成為詞匯法的研究重心。同時,基于語料庫的中介語對比分析研究(CIA)也為近年計算機輔助應用語言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本文運用中介語對比分析研究方法探討我國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議論文寫作詞塊使用特點,對比分析他們在詞塊的使用頻率、句法特征、功能上與本族語者存在的差異以及在限時和非限時條件下,議論文3-4詞詞塊使用情況。

一、詞塊的界定及分類

根據心理語言學和構式語法,語言使用者通過短時記憶一次只能記憶5-9個信息單位,但人們可以將單個的信息進行組合,成為更大的意義單位,從而提高記憶量,這一過程被稱為詞匯的組塊過程[1]。而這些詞串或詞匯化的句干實際上就是Nattinger[2](P3)所界定的詞塊,一種“經常在一起使用的具有常規性的結構和慣用語意義的詞的組合”。對于詞塊的界定還有待進一步統一,相關術語多達有40多個。由于本研究基于WECCL語料庫對英語專業學生寫作詞塊進行分析,因此,采納王立非、張巖[3](P36)對語塊的界定,即:詞塊為計算機可自動檢索出以相同形式反復出現的2詞或多詞的有意義連續詞組單位。

Biber和Burges[4]從句法結構上將詞塊分為:名詞詞組+of 以及其它名詞詞塊、介詞詞組+of以及其它介詞詞塊、被動式詞塊、先行詞it+動詞/形容詞詞塊。從功能上,可以分為:指示詞塊、語篇組織詞塊、立場詞塊、人際互動詞塊。指示詞塊(referential chunks)起到概念形成的作用,幫助語言表達者組織表達時間、地點、語篇標記等概念;語篇組織詞塊(text orginazers)用以銜接上下文;立場詞塊(stance chunks)用以表達作者或說話者的立場和態度;人際互動詞塊(interactional chunks)主要用于會話中說話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本研究采用Biber 和Burges[4]詞塊句法結構和功能的分類方式,對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議論文寫作詞塊使用情況進行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重點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與本族語語料庫相對比,英語專業學生3-4詞詞塊的運用是否存在差異,其使用特點是什么?

2.英語專業學生在限時和非限時寫作條件下,英語專業學生3-4詞詞塊的使用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學習者語料庫為“中國學生英語口筆語語料庫(SWECCL)”中的書面作文子庫(WECCL)中的議論文部分,語料分為整體作文樣本、限時作文(1713篇)和非限時作文(1346篇)樣本。同時,使用英國大學生書面語語料庫(BAWEC)作為對比語料庫。本研究根據Biber et al.[5](P183)提取詞塊的標準,運用WordSmith 5.0和AncConc 3.2語料檢索軟件,將提取標準設為大于等于10次/每百萬詞,標準詞頻為百萬分率,運用log-likehood進行差異性比較。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1.英語專業學生在詞塊使用上與本族語者存在的差異

1)英語專業學生在詞塊使用頻率上與本族語者的差異

經過詞塊的提取與LL值差異性比較,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在3-4詞詞塊的使用頻率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學習者常用詞塊中,大部分為3詞詞塊,而對4詞詞塊的使用率較低,其中“with the development of”由3詞詞塊擴展而來,印證了Cortes[6](P396)的觀點:許多4-5詞詞塊都由相同的3詞詞束發展而來。根據log-likehood值,英語專業學生在3-4詞詞塊的使用頻率上與本族語者相比,80%存在顯著性的差異(P≤0.000001),其中英語專業學生對“the development of,the most important of,with each other,to deal with”的使用頻率與本族語者相比沒有差異性(P≥0.000001),除出現一些反映寫作內容的詞塊如parents and children、degree and certificates、high education is、the generation gap外,英語專業學生基本都過度使用上述詞塊。一方面反映出學習者受中文議論文的遷移,例如對“in my opinion”的過度使用。另一方面,也說明二語學習者在對詞塊種類掌握貧乏的情況下,經常重復使用某些固定表達方式如the development of、with the development of、is more important、the most important is,以顯示在詞塊使用中的自信。

同時,雖然英語專業學生在少數詞塊上的使用頻率上與本族語者沒有差異性,但在詞塊的搭配上有較大差異。

2)英語專業學生在詞塊使用功能上與本族語者的差異

根據Biber和Burges[4](P21-37)對詞塊功能的分類,詞塊可以分為指示詞塊、語篇組織詞塊和立場詞塊。在此方面,英語專業學生與本族語者使用詞塊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在使用語篇組織詞塊上,例如:in terms of,as a result of等。

3)英語專業學生在詞塊句法結構上與本族語者的差異

根據Biber和Burges[4](P21-37)對詞塊句法結構的分類,本研究分別從名詞詞組+of、其它名詞詞組、介詞詞組+of、其它介詞詞組、被動式、先行詞it+動詞/形容詞詞塊、be+名詞/形容詞以及其它結構幾個方面對比分析英語專業學生和本族語者在詞塊上的使用差異。本族語者在詞塊句法結構的使用上種類較多,而英語專業學生過度使用名詞結構詞塊,且詞塊結尾詞多以名詞和形容詞為主,這與王立非、張巖[3](P39)的研究結果相似,他們的研究發現本族語者4詞語塊中85%以功能詞結尾,而中國學生4詞語塊41%是以名詞結尾,名詞的數量超過功能詞。同時,Biber et al.[5](P935-943)也認為本族語者在書面語中多使用介詞詞組+of和被動式詞塊,而在最常用詞塊中英語專業學生則沒有使用被動式結構和先行詞it+動詞/形容詞詞塊,其主要原因為中文里被動式使用較少,并且缺失先行詞it+動詞/形容詞結構,造成學生在這兩項句法結構的學習與使用上的困難。

2.英語專業學生在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情況下,詞塊使用的對比分析。

Krashen[5](P144-158)在語言監控模式中首先提出了時間因素與英語寫作水平的關系。這一模式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學習者可以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的語法和語言知識提高寫作的準確性,時間條件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充足的時間安排有利于學習者完善語篇結構和連貫性。但是,本研究結果表明在限時作文中(共1,713篇),3-4詞詞塊的使用數量為4,996個,非限時作文中(共1,346篇),詞塊的使用數量為3,697個,沒有實質性的差異。

在兩種時間條件下,英語專業學生在詞塊選擇種類上沒有顯著性差異(P值均大于0.000001)),大多使用與作文內容相關的詞塊。在兩種情況下,學習者都傾向于使用名詞性的詞塊。但是,在限時條件下,最常用的10個詞塊中缺少4詞詞塊,而在非限時條件下,4詞詞塊和動詞詞塊出現在最常用的詞塊中,這一細微的差異反映出在非限時狀態下,學習者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措詞和句法的變換。

三、結論

本研究對英語寫作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從英語專業學生與本族語者在3-4詞詞塊使用上的差異來看,最常用的詞及詞的組合應是英語寫作教學的基礎。同時,英語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語篇組織詞塊、介詞詞塊以及被動式詞塊的訓練與學習,促進他們寫作的流利性和地道性。

參考文獻:

[1]Carro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Nattinger,J.Lexical phrases,functions,and vocabulary acquisition [J].The ORTESOL Journal,1986(7).

[3]王立非、張巖.基于語料庫的大學生英語議論文中的語塊使用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6(4).

篇(3)

雅思議論文寫作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語言實踐活動,在培養雅思聽力、口語,以及閱讀能力的過程中,雅思議論文寫作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雅思議論文寫作不僅有助于鞏固雅思閱讀和聽力輸入的語言材料,促使語言知識的內化,提高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而且能為雅思口語的表達打下堅實的基礎。如何培養學生雅思議論文寫作能力,突破雅思議論文寫作難關,已成為雅思寫作教學的重點。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感到,影響學生雅思議論文寫作有其諸多原因,下面就從雅思寫作的評分標準方面加以分析。

雅思議論文寫作的評分標準不外乎以下四大方面,即審題、結構、思路和語言。

(一)從審題角度而言,中國考生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第一,題目中遇見不認識的生詞,因而讀不懂題目。

第二,抓不住題目的討論話題和提問方式,以致跑題。

第三,文章中遺漏了題目中的某些要求,不能完成題目的指定任務。

(二)從結構角度而言,中國考生通常存在以下弊病。

第一,不講究英語議論文寫作中起、承、轉、合的合理布局,各段間缺乏有效的銜接手段。

第二,段落使用不恰當,結構混亂,自由式寫法,即想到哪寫到哪,條理性極差。

(三)從思路角度而言,多數中國考生思路狹隘,表現出如下問題。

第一,遇到問題,無話可說,寫不夠字數。

第二,車轱轆話,說來說去。

第三,前言不搭后語,邏輯性較差。

(四)從語言角度而言,多數中國的學生出現的問題。

第一,很多單詞上的拼寫錯誤,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單詞干脆不會拼寫。

第二,詞匯的使用缺乏變化,即重復使用相同的詞匯。

第三,語法錯誤較多,主要表現在詞性的誤用、固定搭配的誤用、詞序的誤置、時態的誤用等方面。

第四,句型的選擇簡單,單一,缺乏變化。

既然我們搞清楚了問題所在,那么,如何針對以上問題提高雅思議論文的寫作能力呢?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可供廣大中國考生學習和借鑒的方法。

(一)增大閱讀量。古語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作是語言輸出的實踐過程,只有達到一定量的輸入,才會有源源不斷的輸出。因此,廣大中國的考生們要多讀英文報紙雜志,如ChinaDaily,21st Century,EnglishSalon,EnglishWorld等。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閱讀可以起到一箭數雕的作用。其一,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其二,可以擴大詞匯量,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避免詞匯貧乏的窘境。其三,能夠熟悉當今社會熱門話題,如經濟、教育、文化、現代科學技術等,進而吸取有用觀點,開拓思路,活躍文思。其四,可以培養語感及英語思維習慣。實際上,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在上述英文報刊和雜志中,有不少評論性的文章與雅思寫作相關。

(二)精讀并研習相關范文。范文為什么要精讀呢?因為這些范文一般是作者精心挑選的,具有較大參考價值,對這些范文不能停留在理解上。但是這樣做是不是意味著大量地背誦范文呢?如果是那樣的話,廣大考生就大錯特錯了。雖然市面上有多數雅思議論文寫作的指導書籍附有范文,但是同學們切忌不可生搬硬套,而是應抱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學習范文的表達方式,精華的觀點,優美的框架等為己所用。

(三)掌握常用的框架結構,即掌握布局謀篇的基本技巧。雅思議論文寫作就像依照圖紙建大樓一樣,也可以稱之為填空過程。這樣一來,要組織好自己的觀點,理解想表達的意思,闡明理由,就變得容易得多了,整篇文章也就會給人一種條理分明的感覺。

(四)熟記常用套句與過度連接詞。在有限的時間里,如果對大量常用套句及過渡詞能運用自如,就可以節省時間來構思,組織,檢查,潤色文章,而不會出現開頭第一句就卡殼的難堪情形。此外,熟練運用過渡詞還有利于文章的“啟、承、轉、合”。

(五)打好堅實的語法基礎。如果沒有打好堅實的語法基礎,就如同建空中樓閣一樣,縱有再好的觀點,再嚴密的論證,都是徒勞的。廣大的中國考生在注意表達文章內容時,卻往往忽視了語言的正確性。因此,熟練掌握并運用各種英語基本句型是寫好雅思議論文的一大關鍵。

篇(4)

目前市售英語論文寫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語論文寫作與發表》、陸效用的《研究生英語論文及應用文寫作》、戴福林的《英語論文寫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程》。上述寫作教材針對所有研究生,在語言水平和專業材料的選編上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另外,由于傳統教材一般將各項規則和常用語句羅列在文中,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引起疲勞。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編教材,提高專業和語言水平的對應性,如俞炳豐的《科技英語論文實用寫作指南》面對的就是本校制冷與空調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選用的示范及練習材料均為制冷與空調專業材料;而陳蘇、黃彥的《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則針對材料化學化工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業大學相關專業。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軍校沒有專為博士生開設的用英語講授的論文寫作課,且由于專業設置的特殊性,往往沒有合適的市售教材,因此,相關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學校專業的設置,自行編寫適合本校使用的英語論文寫作教材。

二、教材編寫的理論依據及實現方法

(一)理論依據。

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的理論依據主要有:

1.高原現象。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和抽象的歸納能力成為語言水平的體現。在高級階段,語言水平的進度明顯放慢,此稱為高原現象。心理學家將學習劃分為六個階段:無進步階段、迅速進步階段、學習速度逐漸減慢階段、高原階段、再次緩慢進步階段、進步再次減慢并臨近極限階段。博士生英語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階段,即高原階段。到碩士階段,學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書面詞匯,并以英語知識的形式保留在學生記憶中,但并沒有固化為學生的語言技能。這些英語知識正是博士階段英語論文寫作中需要大量運用東西,如果在博士階段沒有及時、足夠地應用,這些知識將很快遺忘。

2.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路德慶認為,寫作理論與寫作實踐必須結合起來,將詞匯和寫作知識綜合應用到實踐中,才能最終將語言知識轉變為真正的技能。寫作具有實踐性、操作性、綜合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是一個逐漸積累提高的過程。

3.學習過程中的母語遷移。根據二語習得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母語規則,以避免對目標語的學習造成影響,此為母語負遷移;如果母語固有的語音、詞法、句法與目標語相同,學生就可借助母語順利進行目標語的學習,此為母語正遷移。

(二)實現方法。

根據以上理論,我們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現象。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不再進行單一的知識灌輸和條框羅列。本教材每一課分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組成,通過這些task的練習,學生由被動方轉為主動方,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在練習過程中有很強的成就感,學習樂趣和教學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據寫作教學規律進行教材內容設計。筆者根據知行結合通變律和寫作活動的四個特點,在設計練習時環環相扣,逐步提高。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大量操練,對科技論文的結構、常用句型有了較深刻了解,可積極運用學到的知識寫出合格的英語論文。

3.利用母語正遷移,克服母語負遷移。博士生對漢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對照英語論文范文進行語篇結構的構筑。范文材料全部選自權威期刊,語言簡潔準確流暢,一些常用語句,如文獻綜述、論文結構敘述、研究結果的表述和結論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對應段落,對學生掌握英語論文結構和以上部分語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國學生在進行論文寫作時,很容易受到漢語的影響,在題目翻譯、摘要翻譯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筆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學生推敲、評判和改進。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選自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學術期刊,具有語言錯誤比較典型的特點,可對學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據以上理論所編教材的特點

(一)實用性。

本教材根據

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寫作規律理論,參照國家教委《非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大綱》的要求,在語言上符合非英語專業博士生的外語水平,適合課堂應用。

(二)專業針對性強,具有鮮明的軍事特點。

本教材所選材料覆蓋了本院博士生各專業,對于學生熟悉本專業論文結構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符合寫作課程教學規律,針對中國人學習英語語言的特征設計練習。

本教材選材精細,學生可通過閱讀范文較快掌握英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法,并接觸大量的專業詞匯。另外,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評判和改進,可讓學生在今后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避免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四)理論講述和練習不枯燥。

篇(5)

學生根據自己所長在“語言、文化、文學、翻譯、教學”等方面初步擬定一個題目,也可從指導教師小組給出的題目中選用一個。所選的題目必須經指導教師同意后方可廣泛收集與論文有關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填寫《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書》。

二、論文撰寫

1.在正式撰寫論文前,須事先擬定一個提綱(outline)交與指導教師,經導師修正后方可正式開始撰寫。

2.論文要求用英語撰寫,字數要求3000—5000單詞。

3.撰寫中學生要尊重指導教師,主動接受導師的檢查和指導,定期向導師匯報論文的進度和存在的問題,保證畢業論文反映出自己最高水平。

4.獨立完成論文各環節的工作,嚴禁抄襲和請人代替完成畢業論文。嚴禁從網上直接下載他人文章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以上情況一經發現,其畢業論文一律按不及格處理。

5.所寫論文應立意新穎,內容充實,論據充分,結論可信。

三、論文撰寫格式

1.論文題目(英文,應簡短、明確、有概括性)

2.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如:Zhang Junjie)

3.作者所在學院(英文)、郵編

4.摘要(英文,應高度概括論文的內容、方法和觀點,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結論,反映整個論文的精華。要客觀陳述、獨立成文, 200詞左右。)

5.關鍵詞(英文,3—8個)

6.前言

7.正文

8.結論

9.注釋:注釋是對論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畢業論文的注釋統一采用腳注,每頁按先后順序單獨編號,在正文的相關處用上標表明,用數字加圓圈標注(如①,②……)。

10.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作者寫作時所參考的文獻書目,一般集中列于文末。所羅列的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包括期刊、書籍、論文集等。參考文獻的格式以《中國英語教學》雜志為準,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順序排列,中文文獻位于英文文獻之后。如:

References

Harmer, J. 1984, The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Richard, J. 1976, “The role of English teaching”, TESOL Quarterly 10/1:77-89.

Virginia Yip. 1995. Interlanguage and Learbability.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劉潤清, 1999,《論大學英語教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牛強, 2000, 過渡語的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外語與外語教學》第5期

11.打印格式:論文經指導教師審閱定稿后,由學生用標準的A4紙打印,標題用3號Arial Black字體,作者姓名、所在學院、郵編、摘要、關鍵詞用小4號Arial Narrow字體,正文用小4號Times New Rome字體,注釋和參考文獻用5號Times New Rome字體。論文一級標題采用加粗的4號Times New Rome字體,其余各級標題均采用加粗的小4號Times New Rome字體。封面采用西南政法大學論文統一封面(請到學校教務處網站下載)。

12.正文標題層次格式:正文段落均采用首行縮進格式,段落與段落之間不空行。各級標題格式舉例如下:

1. Introduction

1.1 Rationale of the study

1.1.1 Few verbs are used

四、 論文交稿時間

第7學期學生需與指導教師聯絡一次,初步擬定論文題目。第8學期第4周交初稿;第6周填寫中期檢查表,第12周學生上交定稿。第14周教師完成評閱工作。不按時交論文定稿而影響論文成績者,其后果由學生自己承擔。

篇(6)

1.引言

初寫英語論文的高校學生,多數人的英語水平大約相當于國家六級水平。因此,為了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特別是使用英語寫作和發表專業學術論文的實際能力,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都著重安排了英語寫作課。但除此之外,能為他們寫作提供幫助的資源仍然極其有限。另外,由于他們多是先寫好中文文章,再直譯成英文,所以他們寫出來的英文論作中往往存在很多問題。除語法錯誤和文體風格錯誤外,中式英文的習慣表達也隨處可見。所謂“中式英文”,就是那種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語又非漢語的語言文字,也可稱其為“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更難辦的是,寫作者在寫英文時,常常受中文潛意識的影響,自己卻毫無察覺。為了使這個問題引起作者自身足夠的重視,下文列舉了一些最常見的中式習慣表達,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方法。

2. 對常見問題的指導性建議

2.1不應過多模仿現有英文原版論著上的詞語或句式,應注意保持文章邏輯的連貫性。

我們并不否認一些英文造詣很深的中國學生能寫出非常地道流暢的英文,但如果要求第一次發表英語論文的新手們寫出的文章與受過教育的、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寫出的文章質量一樣,確實是不現實的。因此,對于初學寫英語論文的學生,寫作教師會提供寫作范例,使學生了解各種書面表達形式,并鼓勵他們參考英文原版出版物。盡管這些范例和原版書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是過分依賴別人的詞句結構會導致隨意地模仿,有時甚至是剽竊。對于生搬硬套來的東西,學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他們被問到為什么他們的文章里要用這種方式來寫這一句話時,最典型、最普遍的回答就是:“哦,我看到另一本書上就是這樣用的。”這種危險的寫作態度常常會使文章看起來有點支離破碎。

2.2盡量把一個句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句子開頭,使你要表達的主要內容或需要強調的部分讓人一目了然。

為什么有時侯中國人寫出來的英文句子主要意思不清楚,重點不突出呢?這大多是直譯的結果。中國句式的邏輯結構通常是把關鍵詞或重點放在句子后半部分,而正常流暢的英語句式則恰恰相反,最主要的東西往往是最先出現。如:同樣一句話,中式表達會說“Compared to dogs, cats are nicer”;英語則習慣說“Cats are nicer than dogs”。因此,除非是為了便于銜接前句,最好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前半部。

2.3克服“名詞腫脹癥”,多用具體的動詞、形容詞等代替抽象的名詞。

何謂“名詞腫脹癥”?它指的是句子里名詞過多,且要位都被抽象名詞占盡,導致句子顯得累贅,表達不直接。例如下面一句:

a.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

b. 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

a句中的四個名詞在b句中由兩個動詞和一個副詞所取代,名詞當家一變而為動詞主宰,句子頓時有了生機。因此,我們主張在論文寫作中多用動詞,少用名詞,多用意義具體的詞,少用抽象含混的詞。其實,一般的英語修辭書或寫作書上也都是這么說的,只是寫作者為使文體顯得“威嚴”、“科學”,不知不覺就使用起了抽象名詞。

2.4避免出現因使用冗余的修飾語而造成同義堆疊的現象。

若寫作者對某些英文詞語的深層含義缺乏理解,或過度擔心自己寫出的英文表達不夠清晰,或是把文章由中文直譯成英文,都有可能導致同義堆疊現象的產生。例如:The key to the solution is to curtail expenditure. 此句中的the key to與the solution 在意思上有重疊部分,可直接把前者刪去,對句子意思沒有影響。再如,中文中我們常說“采取一系列措施”,若把這一句直譯成英文,即為:We should adopt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assure that... 然而在英文句子中,此處的a series of便顯多余,因為measures的復數已表明了它的意思。要想發現和改善這種情況,需要寫作者對文章詞句的仔細研讀和反復修改。

2.5避免把多余的表示時間的副詞或短語放在句首。

漢語的動詞形式沒有明確的時態之分。無論是在口語中還是在書面語中,漢語動詞都不能提供給聽者或讀者時間上的信息:到底是指現在,過去,還是將來。因此,漢語中通常要在句首加入介詞、副詞、或短語來指明時間。在漢譯英時,中國寫作者往往忘記了英語是有明確的時態之分的,所以他們會無意識地在句首加入一些表明時間的多余的詞語。例如:“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will, to a large extent, depend on...”此句中,開頭重點強調in the future完全是多余的,因為句子本身所用的時態已經表明是將來。

2.6避免總是在句子開頭聲明目的、條件、地點或原因。

中國人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總傾向于事先表明目的(常常以In order to,For the sake of等來引導),條件(常常以If,When等來引導),地點(常常以In, At, From等來引導),或原因(常常以Due to, Because, Since等來引導)。這種語言習慣背后的邏輯似乎是為了一句話前因后果的完整性,或是為了進行過渡,以免引入正文時太直接、太突兀。然而,如果在每個內容前都加上這么一個引子,會給人留下文章作者說話太過含蓄,轉彎抹角,不直截了當的印象。

2.7在兩句或兩段之間使用連接詞過渡。

盡管我們提倡把句子主要內容的位置盡量靠前,但使用過多也會使整體文章生硬死板,缺乏連貫性和流暢性。中國學生常常在句首用副詞如thus,therefore,consequently,hence,specifically等等來承上啟下。此外,其實還應多嘗試使用介詞或其他過渡性短語。有時也可在第二句句首適當重復上句中的內容。靈活使用這幾種方法,可使文章的流暢性達到較好的效果。

2.8避免使用過長的句子,一句集中表達一、兩個意思,有時也可用分號隔開。

中國人寫的英文句子通常過長,有時讓人讀起來很別扭,很難抓住主要意思。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漢語中往往強調一個句子所表達內容的整體性和清晰性。正如以上第六點中提到的,在句子開頭聲明目的、原因等,無疑會使句子加長。而當他們把中文句子譯成英文時,他們會害怕因把英文句子的主句和從句分開而造成主要內容的分隔,害怕讀者無法體會句子的完整性。由于這種擔憂,結果就導致冗長的句子的出現。使用分號是分解長句子的另一種可行方法,遺憾的是中國學生似乎很少使用。

2.9慎用第一人稱,使用第三人稱會顯得更客觀。

在專業論作中如果過多地使用第一人稱,會使寫出來的文章看上去缺乏客觀性。相比較而言,使用第三人稱就不會讓人感到文章帶有濃烈的主觀色彩或個人偏見。

3. 結束語

要想真正解決上文提到的諸多問題,單憑這些建議也是無法治本的,關鍵還是在于個人英語寫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只有當自己的英文造詣達到一定的深度時,才會感覺豁然開朗,也才能徹底擺脫漢語思維,擺脫寫英文不能自如的狀態。

參考文獻:

[1]Knoy,Ted, An Editing Workbook for Chinese Technical Writers[M].Hsinchu, Taiwan: C Web Technology,2000.

[2]瓊?平卡姆(美).中式英語之鑒[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篇(7)

然而在實際中,我們有不少教師在教學中雖然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遺憾的是沒有及時總結,沒有上升為理論,沒有寫成教育論文,也就是說,只會教學,只會研究,但不會寫作,結果研究成果推廣不出去,這將是一筆不可估量的損失。有的教師雖然已準備了很多材料,也很想寫教育論文,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寫,如何去下筆,始終感到難度很大.筆者結合自己的一些寫作經驗,(如何引導和鼓勵教師寫好論文)談談教育論文在寫作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注意寫作方向

絕大部分的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還兼任班主任,沒有充足的時間來寫教育論文。因此,根據自己當前教學的實際確定教育論文寫作方向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果你當前是從事學科教學,那么你的寫作方向可考慮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和教材其重點、難點內容的教學設計,還可以研究在新課程教學中如何滲透教育思想方法,等等.總之,你的寫作方向最好同你當前結合起來。這樣一方面可做到教學與科研兩不誤,另一方面教學為你的寫作提供課題和素材,而你的寫作也促進了教學的提高,做到教研相長。

二、要注盤選好課題

論文選題是論文寫作的起點。既關系到論文寫什么的問題,也決定著所從事的教學研究的價值問題,所以論文寫作第一步就是要選擇并確定好

NK 現金網 WWW.BEIJINGJY.NET

研究課題。人們常說,要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辦事需量力而行。同樣,在教育研究中,在選題上,也必須從自身的、外界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此,在論文選題時要注意:

(一)題目難易要適當。題目的難易程度要適當,如果急于求成,好高玲遠,選擇的題目過大,那么即使勉強定題,也不知從何下筆,不但力不從心,往往舉步維艱,久攻不下,則常常是半途而廢。

(二)題目大小要適中。初學寫作的同志在選題上最易犯的毛病是貪大求全,以為題目越大越有分量,其實論文的分量與題目的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追求大題目,全面論述一個問題,由于學力不足,無法深人,很容易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一個道理也論述不深,一個問題也解決不了。著名語言學家王力說:“題目越小,鉆得越深,論文就越有分量”。因此,若能抓住本學科領域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即使是小問題,深人展開,從各方面把它說深說透,有獨到的見解,把問題解決了,那么,這篇論文就很有分量。所以我們選擇課題,應盡量具體一些,范圍小一些,寧可小題大做.也不要大題小做。

三、要注意提綱的設計

論題選好以后,就要設計提綱,考慮文章的基本結構和思路.編擬提綱如同建筑設計藍圖,又像畫家作畫,先勾出大的輪廓,再勾細部分,然后再描畫。有了提綱,文章才能按順序從容地寫下去。編提綱要做些什么呢編提綱就是規劃好論文的結構層次,將全文分幾個部分寫,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分幾段,每段講什么內容,重點是什么,各部分主要選用哪些材料。一般來說,3000字以下的論文編一級提綱,論文較長最好編二級提綱。提綱宜細不宜粗,如寫得過粗,就起不到提綱的作用,寫時難把握,容易出現“跑題”、“放羊”,顧此失彼的情況。

四、要注意資料的搜集

定題定綱以后,就要廣泛搜集資料,進行認真鉆研了。我們要蓋一座

樓房,就需要用鋼筋、水泥、白灰、磚瓦、材料,有了這些材料,樓房才能建成,寫文章也是這樣。沒有材料,文章就會空洞,主題也難以實現。俗話說:“廣采白花釀佳蜜”。搜集資料是起草論文中一項基本的,沒有必要的資料,后續將寸步難移。資料同時也是選題的基礎,是完成論文的保證.我們搜集到大量資料后,怎樣從中選取所需要的資料呢這里需要注意“四個標準”.

五、要注意執筆寫作

撰寫教育論文除了應注意上述幾個問題外,在具體寫作時應將教學和教研有機結合起來,在“教”中“研”,“研”中“寫”,“寫”中“教”,才能撰寫出符合實際的有價值的論文.經過選題、定綱、備料一系列的準備,教學研究進人了總結階段,也就是把教研成果以論文的形式表現出來。只要具備了上述條件,對于有一定寫作水平的人來說,起草論文初稿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把構思內容轉化為文字形式就可以了。但對于剛剛從事教研的人來說,開始撰寫教育論文是會感到相當吃力的,他們經過一定的醞釀和準備,但提起筆來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才能寫好教育論文,這是每位初學寫作者十分關心的問題。同時你可以關注:如何撰寫教育科學研究論文和如何撰寫職業教育論文

六、教育教學的

注意事項

撰寫教育論文要站在時展的新高度,也就是說要以教育發展的新走勢,以黨的教育政策方針,以現行的《新課程標準》,以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為依據,去觀察、分析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新策略。只有這樣,選題才能站得高,望得遠,這樣的文章,檔次高,去投稿,命中率也很高。如何才能提高投稿命中率大家應注意:

(一)要選準投稿對象。首先要了解刊物欄目,看一看想投的刊物欄目有哪些內容,并從中獲知刊物欄目的動態及讀者對象;其次明確文稿類別,

也就是說要明確自己所撰寫的稿件符合什么欄目有哪些刊物有此欄目所適合讀者對象是誰

篇(8)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8-0245-04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我國醫療領域進一步和國際標準接軌,對于醫學基礎研究領域的要求不斷提高,國際學術交流與研究成果共享日益成為主要發展趨勢。在國外高質量期刊的要求已經成為醫學科研工作者十分重要的能力。因此,英語醫學論文的寫作變得尤為重要。此外,醫學碩士、博士論文乃至在職醫務人員晉升的論文也經常要求用英文撰寫,或者至少對于文章的摘要部分要求用英語寫作。但實際情況是:多年來,英語教學并沒有顯著減少學生在醫學英語寫作方面的語病。所以提高醫學生醫學英語寫作的能力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雖然國內外一些學者對于提高醫學英語論文寫作質量做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設性的研究,但是還是有如下問題:分析過于籠統,缺乏統計分析;缺乏建立在期刊要求下的寫作語言標準,沒有統一、完整的語病語料庫;國內學者幾乎沒有將語病統計結果應用到教學追蹤的研究當中去;等等。所以為了克服以上缺點,建立一個醫學英語論文語病語料庫,并在此基礎上對醫學英語范式表達規則、語法和語言表達方式的錯誤進行統計與分析就變得十分必要了。

二、文獻綜述

1.國外相關研究。從國外研究來看,關于“醫學論文英語摘要寫作常見語病”的研究,因為語言障礙相對較小,英語國家的醫學寫作的研究少有涉及語言以及語料庫方面的內容。語言相關的內容只在個別參考書目中有所提及。主要代表人物Margaret Cargill,其研究成果《Wri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Strategy and Steps》(2013,Wiley-Blackwell)[1]一書中就提到過語言要求的簡潔性和清晰性,此外還有there be的使用范圍等。

2.國內相關研究。從國內相關研究來看,關于“醫學論文英語摘要寫作常見語病”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洪班信、章國、雍文明等人。主要研究成果:英語摘要中常見的動詞和句子語法錯誤(洪班信)[2];專門用途醫學英語語料庫構建的意義及實踐(章國英)[3];醫學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動態語料庫建設及其應用初探(羅永勝)[4];基于語料庫的中外英文醫學論文摘要時態和語態分析:以兒科期刊為例(雍文明)[5]。此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著作,如:王福彥的《醫學SCI期刊論文的撰寫與發表》[6];李傳英的《醫學英語寫作與翻譯》[7]。

通過以上總結發現,國內研究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SCI期刊的原則以及如何撰寫高質量生物醫學科技論文;(2)在研究與病以及建立語病語料庫方面主要集中于小樣本以及個別語病種類。

3.本研究特色:從國內相關文獻來看,缺乏以語料為基礎的真實數據研究。而本研究所采用的260篇樣本摘要,將其中的各種類型的語病進行系統分類,真正建立醫學英語摘要中的規則、語法與語義偏誤的語料庫,從而建立較強的針對性。此外,本研究還對于常見語病偏誤進行準確的統計,體現出常見顯著性偏誤、較少見偏誤、不太重要偏誤為今后的教學重點做出指導。最后還對于每篇語病數量的統計特征進行分析以便對于學生寫作能力有清晰的把握。

三、本研究語料數據錯誤性質的界定與分類

根據該語料數據庫出現的錯誤性質將其分類,如表1。

四、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間天津醫科大學學笳要共260篇。

2.研究方法:通過對天津醫科大學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間260篇論文摘要仔細研究分類,共分為3大類型:寫作規則類語病偏誤、語法類語病偏誤、語義類語病偏誤。運用“歸類”、“量化”、“分析”等語料分析方法進行語篇剝離分析、研究。本研究在三大語病偏誤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相關的語病種類共計20種。而后,計算出學生在每篇摘要中出現語病偏誤個數的統計特征,為不同寫作水平的學生的針對性的教學指明方向。總結如下表2。

五、研究結果

1.語病類型與種類統計分析:所有語病類型比例如表3所示。

篇(9)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10-01

本科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計劃中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是落實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本科院校相比,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自主學習能力相對比較薄弱,英文學術論文寫作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很多學生過多依賴翻譯軟件,往往造成辭不達義。分析機器翻譯的消極影響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準確有效地解決問題。

首先,機器翻譯消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隨著國際互聯網絡的聯接,一些英文軟件可以很方便的實現翻譯,學生是網絡使用的主要群體,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帶來的便利,由于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階段忙于找工作或備戰研究生考試,學生對畢業寫作興趣不高,為此依賴機器翻譯就成了一普遍現象。

其次,機器翻譯降低了論文的寫作質量。單詞翻譯是目前翻譯軟件最大的功能,而文章翻譯是最常用的功能之一。雖然每一個單詞都翻譯的沒有問題,但如果作為句子的一部分來看就非常不準確,更不要提把這個單詞放在文章整個環境了。句子和整篇文章的翻譯對于翻譯軟件來說是軟肋,目前翻譯軟件百花齊放,軟件翻譯的結果和人工翻譯的結果差距甚大。

那么,如何應對機器翻譯對論文寫作的消極影響,可借鑒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高畢業論文寫作認知。

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可介紹畢業論文在整個教學環節的地位,也可在低年級的基礎課程與高年級的專業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灌輸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文學、語言學、文化和翻譯等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各個語言板塊的信息,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英語語言。課程設置中要求學生完成書面提綱、報告或學期論文,在寫作中強化學生對英語語法規則的正確使用及詞匯的多樣化運用,提高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訓練其英語語篇思維模式。

第二、開展學術論文寫作講座。

除了理論教學,開展以講座的形式介紹論文的研究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鼓勵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在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理論,結合自身的專業方向及研究興趣,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產出形式多樣化、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

篇(10)

一、引言

由于英語情態動詞是英語語法系統中最重要又是最艱難的一個領域(Palmer 1979),因此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如Aijmer 2002;Biber et al.2000;Coates 1983;Halliday 1994;Hunston 2004等)。根據各個情態動詞的句法語義特征,Coates(1983)把英語情態動詞分為四個語義類。其中,情態動詞 must可以用來表達義務/必然性情態意義。從句法特征看,情態動詞常與助動詞和實義動詞結合,構成“主語+情態動詞+助動詞或實義動詞”的情態序列(modal sequences)(Hunston 2004)。

情態意義主要包括根情態(root modality)和認識情態(epistemic modality) 兩大類(Coates 1983)。認識情態表達說話人對命題真假的確定性,根情態表達說話人感覺到的義務、允許履行的行為或實施某一行為的能力。情態動詞must能實現這兩種情態意義。《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Hornby,2009)收錄了其作為情態動詞的三個詞義,即:①(表示必要或很重要)必須(used to say that sth is necessary or very important sometimes involving a rule or a law));②(表示很可能或符合邏輯)一定(used to say that sth is likely or logical)。③(提出建議)應該,得(used to recommend thatdoes sth because you think it is a good idea);其中,①和③可視為根情態,②則是認識情態。在表達根情態和認識情態意義時,情態動詞must具有不同的句法表現,可概括如表1(Coates 1983)。這些句法特征有利于筆者對情態序列的手工分析。

表1.情態動詞must表達根情態/認識情態意義時的句法表現

在英語議論文寫作中,情態動詞的恰當使用能有效地反映說話者的看法和態度。然而,前人的研究表明二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往中對英語情態動詞must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對學習者英語情態動詞的習得情況進行了廣泛的研究。Aijmer(2002)發現,與英語本族語者相比,瑞典、法國和德國的二語習得者都過度使用了大部分的情態動詞(包括must)。劉華(2004,2006)研究發現,中國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過多使用情態動詞,尤其傾向于使用高度情態動詞[2]must來表達集體主義精神、個人責任感等。梁茂成(2008)發現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議論文寫作中情態序列呈現兩方面特點,即在情態動詞(如“must”)前過多使用人稱代詞作為情態動詞短語的主語,而在情態動詞后過多使用動態動詞及動詞的主動語態。謝家成(2009,2010)以情態動詞must為例,通過檢索自建的學習者英漢平行語料庫,發現中國英語專業學習者較多使用情態動詞must的義務情態意義及其情態序列,認識情態意義及其序列的使用頻率相對較少且錯誤較多。

綜上所述,對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情態動詞和情態意義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多數研究基于對情態動詞的頻率統計,并未結合情態序列,因此很難揭示二語學習者習得情態動詞過程中的句法語義問題。其次,這些研究考察的是所有的英語情態動詞,很少專注于被學習者嚴重過多使用的情態動詞,如must這一類表達義務/必然性情態意義的情態動詞。另外,目前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研究主要以大學層次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為對象,中國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寫作中情態動詞的使用情況尚未得到足夠的關注。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1)中國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是否過多或過少使用情態動詞must來表達義務/必然性情態意義?

2)情態動詞must的過多和過少使用是否體現在“主語+情態動詞must”及“情態動詞must+動詞”兩個情態序列中?

(二)語料

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學習者語料庫與英語本族語者語料庫來揭示學習者議論文寫作中情態動詞must的使用情況。學習者語料庫的語料來自國內某外語院校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3]優秀作文總輯里的議論文,規模約為40000字詞。本族語者語料庫的語料則是LOCNESS中英語本族語大學生議論文。筆者把美國馬凱特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的學生議論文提取出來并以獨立文本存放,規模約為54000字詞。雖然自建的學習者語料庫規模較小,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表2)。

上一篇: 驅動式教學論文 下一篇: 光通信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 |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奶水 | 亚洲一区在线国产 | 亚洲国产第一在线 | 中文乱码免费一区二区 | 日本免费综合网...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