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4: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藥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1靶向載體:HA的天然受體細胞黏附分子CD44在腫瘤細胞表面高度表達,2者主要在細胞表面結合[13]。盡管HA分子上的單個CD44-HA結合結構域對CD44的親和力非常低,但在細胞表面存在著眾多緊密排列的CD44受體,能與HA高度重復的二糖單元結構結合[14]。對羧基的修飾低于25%的HA衍生物,仍可有效地通過HA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攝入至細胞中,因此輕微修飾的HA衍生物可應用于胞內傳遞靶向給藥,拓展了HA及其衍生物作為藥物載體的應用[15]。目前上市的HA載體藥物僅韓國LG生命科學公司生產的DeclageTM長效重組人生長激素,市場仍有極大的挖掘潛力[16]。
1.1.2薄膜載體:膜劑可適用于舌下、口腔、陰道、口服、體內植入、皮膚和粘膜創傷等各種途徑和方法給藥,以發揮局部或全身作用。Lisbeth等[17]用4種酯化程度不同的Hyaff11膜作為藥物載體,比較潑尼松龍眼部給藥釋放度的不同。實驗結果顯示:Hyaff11p25親水性最強,藥物釋放初始濃度最高;給藥2h后Hyaff11p25藥物濃度降至30μg/mL,Hyaff11p75給藥3h后,藥物濃度降至30μg/mL,而Hyaff11持續給藥效果最好,給藥后8h內,藥物釋放度維持在45~72μg/mL。現已有專利[18]利用HA酯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將其作為角質細胞和二肽基肽酶-4(dipeptydil-peptidase-4,DPP-4)抑制劑薄膜載體,厚度為10~500μm,用于治療急性和慢性糖尿病傷口。
1.1.3微球載體:微球是指藥物溶解或者分散在高分子載體材料中,形成微小球狀結構,粒徑在1~250μm之間,對特定器官和組織具有靶向性及藥物釋放的緩釋性,是緩控釋劑型研究的熱點。相比其它劑型,微球輸送體系表面積較大,載藥量提高,且微球與粘液親和性較高的,可增加藥物吸收和靶向性。水溶性Hyaff微球可由噴霧干燥法[19]制備,非水溶性Hyaff微球可由溶劑萃取法制備。也可采用超臨界溶液迅速膨脹(rapidexpansionofsupercriticalsolutions,RESS)法和超臨界流體反溶劑(supercriticalfluidanti-solvent,SAS)法[20]制備HA酯化物微球。Elisabetta等[21]用溶劑蒸發法(solventevaporationmethod,SEM)制備Hyaff11p50載藥微球,Hyaff11p50在水溶液中形成膠化網狀結構,包裹模型藥物色甘酸鈉、甲硝唑及氫化潑尼松琥珀酸鈉,平均粒徑為6.4μm。實驗中模擬多種體外模型給藥,均表明Hyaff11p50載藥微球能夠緩釋藥物,釋放過程符合擴散動力學。
1.1.4納米載體:在微球載體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進一步將載體尺寸縮小至納米級。理想的納米載體在血液中不被網狀內皮系統(reticuloendothelialsystem,RES)系統清除,有足夠長的滯留時間[22],并能利用實體瘤組織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enhancedpermeabilityandretentioneffect,EPR)在腫瘤部位聚集,最終通過擴散、胞吞或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進入細胞[23]。HA與單硬脂酸甘油酯酯化得到HA-單硬脂酸甘油酯(HA-glycerylmonosteatate,HA-GMS),形成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囊泡,該多層載體的粒徑為40nm左右,具有良好的穩定性、生物相容性及藥物包封率。與殼聚糖納米粒組相比,小鼠乳腺癌細胞4T1(mousemammarycancercell,MMCC)對HA-囊泡具有更好的內吞作用[24]。該載體可用于納米透皮給藥系統的腫瘤治療。通過酯鍵將5β-膽烷酸連到HA骨架上,使HA成為兩親性物質,疏水作用使得HA衍生物在生理條件下形成納米級別的自聚集體(HA-nanoparticles,HA-NPs)。熒光標記得到CY5.5-HA-NPS,加入至高表達CD44受體的口腔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SCC7癌細胞中,可在胞質中觀察到強熒光信號。荷瘤小鼠給藥,近紅外觀察顯示2d內血液中CY5.5-HA-NPS選擇性地向腫瘤聚集,且粒徑小的納米粒效果更好。該實驗揭示了HA衍生物作為癌癥治療藥物納米載體的潛[25]。
1.2前體藥物前體藥物系指經過生物體內轉化后才具有藥理作用的化合物。載體與目標藥物直接通過共價鍵連接起來,形成前體藥物,在體內通過酶解或水解作用將藥物釋放出來[26]。這一過程的目的在于增加藥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HA可作為緩釋給藥體系的良好載體。同時HA對腫瘤細胞表面CD44受體的靶向性,可加強抗腫瘤藥物的治療效果[27],并降低藥物對正常組織的損傷。以上2方面的優勢,使得HA適合與藥物通過共價鍵結合形成良好的載體前體藥物,屬于目前熱門研究領域[28]。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是一種親脂性大環內酯類免疫抑制劑,與HA酯化形成前體藥物后,能提高藥物水溶性。ZhaoY等[29]用透析法比RAPA和前體藥物HA-RAPA的釋藥能力:RAPA和HA-RAPA在PBS緩沖液(phosphatebufferedsaline,PBS)中的半釋期分別為0.16h、7d,HA-RAPA在血清中的半釋期為1.5d,延長了藥物釋放時間,達到緩釋目的。姜黃素因其抗癌功效具有較大的藥用價值,但水溶性差導致生物利用度低。Manju等[30]用1∶1的H2O/DMSO作溶劑,用二環己基碳二亞胺(dicyclohexylcarbodiimide,DCC)及4-二甲氨基吡啶(4-dimethylaminopyridine,DMAP)作助劑,使姜黃素的羥基和HA的羧基直接反應,產物在水相中形成膠束,且在生理pH環境中的穩定性提高。紫杉醇是一種天然抗癌藥物,為解決水溶性差的問題,Galer和Sano等[31]對HA-紫杉醇前藥的活性做了進一步的研究。HA-紫杉醇對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eadandnecksquamouscellcarcinomas,HNSCC)細胞株OSC-19和HN5的體外抑制能力與紫杉醇相似,但體內研究顯示,HA-紫杉醇給藥的小鼠腫瘤組織中TUNEL細胞增加,微血管密度降低,比紫杉醇單獨給藥具有更好的腫瘤抑制能力。丁酸可引起細胞分化,抑制人類多種腫瘤的生長[32]。丁酸鹽最主要的問題是在血液中的清除率快、半衰期短,導致其在體內不能達到并維持有效血藥濃度,限制了其臨床應用。Coradini團隊[33]將丁酸酐和低分子量HA的三甲基吡啶鹽,在含有二甲基胺基嘧啶的DMF中反應,從而將丁酸連接到HA上生成HA丁酸酯,延緩其在體內的釋放、代謝速度。同時利用HA與腫瘤細胞表面特異受體CD44結合的能力,增強藥物對腫瘤細胞的靶向作用。該團隊[34]改進合成工藝,并進一步研究發現,在體外試驗中,透明質酸丁酸酯對非小細胞肺癌細胞株(non-smallcelllungcancercellline,NCI-H460)和轉移性亞克隆(NCI-H460M)細胞增殖的抑制能力是丁酸的10倍。硫辛酸(lipoicacid,LA)具有優良的抗氧化性能,但是在體內代謝迅速。Picotti等[35]把LA溶于N,N-二甲基乙酰胺(diMethylacetaMide,DMAc)中,加入1,1’-羰基二咪唑(carbonylimidazole,CDI)活化羧基得到硫辛酰基咪唑(sulfuroctanoylimidazole,SOI)。HA溶于甲酰胺溶液,加入催化劑二甲氨基吡啶(dimethylaminopyridine,DMAP)及SOI,反應產物經磷酸二氫鉀中和,透析純化,凍干保存得到透明質酸硫辛酸甲酸混合酯(mixedlipoicandacidformicestersofhyaluronan,Lipohyal)。用黏度測定儀測定顯示:Lipohyal的代謝時間明顯延長;芬頓實驗表明:LA濃度為0.4mmol/L時達到50%自由基清除率,而Lipohyal只需0.26mmol/L,提高了抗氧化能力。
1超因果聯系給中醫藥學的啟示
以往所理解的因果聯系都是很直觀的,因果直接對應,甚至一一對應。但量子物理學[2]揭示出來的基本粒子間的相互聯系則可以是超系統超時空的。一個幾率波能夠與宇宙中的任何其他部分發生聯系,且不管它們之間相距多遠,作用之間都沒有時間間隔。這是一個令愛因斯坦都無法接受的結論,約翰•貝爾卻在1964年給出了一個數學證明,并把它叫做“貝爾定理”。緊接著,法國物理學家又用實驗證明了基本粒子確實受空間和時間中存在的不可見聯系的影響。這個結論使得已經搖搖欲墜的牛頓-笛卡兒宇宙模型最終徹底崩塌。
基于貝爾定理-非局部的不可見的因果律,量子物理學給予第四個啟示:人所受的影響是無時無處不在的,疾病發生發展所涉及的因果聯系復雜到無法測定的程度,并且總有醫療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學者不應該去向建立在已經徹底崩塌了的牛頓-笛卡兒宇宙模型上的“科學”俯首稱臣[1],也沒有必要再用這種科學去解釋“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去分離中藥的有效成分。應該承認西醫通過現代檢測手段檢測到了某些病因,但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病因也和通過“望、聞、問、切”所發現的病因一樣,遠不是導致患者生病的全部原因。既不能過于迷信那些沒有思維的儀器,也不能在審癥求因的縝密思維過程中過于武斷和粗疏,因為中醫畢竟是非常私人化的經驗醫學,師承有別,流派各異,或溫熱,或寒涼……都不乏奇效之例,也都有失誤之診。如何參佐為用,這不僅與醫者能否將《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醫宗金鑒》等中醫典籍爛熟于心有關,還與醫者是否具有杰出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密切相關。現在,中醫已經按照西醫的思維方式和醫療模式走了近一個世紀的“現代化”道路,傳統的一對一師承關系“化”成了班級授課制的中醫學院,傳授了知識,丟掉了意會,遺失了自己的傳統和精華,培養了一批會在西醫理論指導下運用中藥的實際上已經不能再被稱作是中醫的中醫師。如果目前這種情況再持續十年,現有的能夠按照中醫思路看病的兩三萬中醫大夫都退休,中國也就沒有中醫,“療病之功,莫先于藥”的中藥也就變成了一堆沒有用處的垃圾。目前中國中醫的狀況是何等的危急。
2能量場給中醫藥學的啟示
從量子物理學中涌現出來的最激動人心的概念就是能量場。在原子尺度上,場無處不在。這不是想象中的可視的實體,它們是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這正象磁鐵的磁場不可見,但它能使鐵屑產生圖案一樣。基本粒子跳著永恒之舞[3],它們之間或吸引,或排斥,互相碰撞,并以光子的形式釋放或吸收能量,構筑起一張統一的、連接著整個宇宙的原子關系網。如果說經典物理學的核心隱喻是一臺機械鐘的話,那么量子物理學的核心則是一張無所不在的原子關系網。
基于能量場的概念,量子物理學給了第五個啟示:應該從“場”的角度來理解醫藥。醫藥的作用,對于患者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能量場的作用。在這個能量場中,對靶點的直接阻斷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不持久的,因為阻斷或消滅
的只是一個靶點,對于存在于整個能量場中的導致這個靶點出現的、現在還無法知道的種種因素,是無法將其一一阻斷或消滅的[4]。這些因素很有可能又會在其他地方構成新的靶點,這也就是西醫常說的病灶轉移。
中醫雖然也沒有從能量場的高度來認識人的生命過程,但它的經絡學說是不是與能量場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五千年的經驗使然?就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而言,別說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遠未建立,丁肇中的“反物質”還只是一種猜想,就連量子物理學的基礎理論都還處于完善和發展階段,現在就要對積五千年經驗于一體的中醫藥學說進行科學闡釋,也許是為時太早了。現在不得而知,留待未來的科學去證明吧。當然,也沒有必要輕信他人的毀謗而忍痛割愛。中醫藥學千萬不能重蹈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覆轍,鬧出“因為笑才高興,因為哭才傷心”這樣的笑話來。
3全息場給中醫藥學的啟示
杰出的物理學家戴維•玻姆把場看作是宇宙之海中的漩渦,提出了用“全息場”來解釋量子事件的非局部關聯理論。他把不可見的隱藏的現實稱作內含或者“折疊”的秩序,而把外部實在稱為引申或者“伸展”的秩序[5]。在他看來,正是“感知透鏡”在不斷地變化,才有折疊秩序中不同的側面不斷地伸展開來。
全息圖是用激光在一個全息盤上創建干涉圖式而產生的。光盤本身并沒有什么可分辨圖形,只是當一束激光穿過它,就“好象在池塘中扔了一把小石子”時才出現的一串串同心圓圈罷了。全息盤有一個重要的屬性,就是不管這個盤子破成多少片,每一個碎片都包含著所有的完整信息,只是碎片越小,信息就越模糊而已。
基于全息場理論,量子物理學給予了第六個啟示:就象“盲人摸象”這個古老寓言所揭示的那樣,面對外部世界和人的內在世界那“折疊”的內含秩序,在根本上是“盲”的-無法知道大象的完全的實在,而只能有關于它們的直覺的有限的經驗。中醫的耳針療法,在過去看起來,也許近似天方夜譚,現在從全息場理論的角度來看它,也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因為西醫只承認可以檢測到的“伸展”的秩序,而拒絕承認現在還無法檢測到的“折疊”的秩序,所以,它往往比寧愿“舍癥從脈”的中醫更盲,也更不科學。
一言以蔽之曰,西醫是建立在經典物理學基礎上的科學,現在量子物理學已經讓牛頓-笛卡兒宇宙模型徹底崩塌了,學者沒有理由再相信它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中醫藥學是在幾千年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格物致知而形成的理論體系,20世紀以前從未受過經典物理學的影響,它很可能與量子物理學和未來科學有著更多的相通之處[6],中醫研究者應該堅定不移地自己走自己的路,力求中醫藥學的卓然自立,而完全沒有必要去顧及別人的多嘴多舌。
參考文獻
[1]F•卡普拉.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北京出版社,1999.
[2]阿萊斯泰爾•雷.量子物理學:幻象還是真實.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3]戴維•林德利.命運之神應置何方.吉林人民出版社.
由于西醫診療理論在藏區普及,藏醫診療理論和現實之間存在的矛盾更加突出,非凡是西醫解剖學、生理學的普及,使藏醫的三因學和藏藥學的理論受到嚴重沖擊,故應對藏醫藥學進行全面探索。我以為現在應拋棄對現實存在新問題回避的心態,應拋棄滿足于過去的偉大成就,滿足吐蕃王朝時的光榮的心態,真正面向現實存在,對藏族醫藥學理論和現實狀況間的關系進行科學的闡述,這是將藏族醫藥學理論從危亡中解救的主要途徑。
當前我們所聞所見的不少論文中,有的作者只看到藏族醫藥學過去的光輝成就和無法勝數的醫學典籍,宣稱藏醫是內容豐富的偉大寶庫、是集聚了所有醫學精華的甘露寶藏;有的專家學者,其專著像身處天國善見城中不惜人生時光和筆墨紙張探索奧義,對《脈經注釋》、《尿經注釋》進行再注釋。但是事實上沒有人否認藏族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也不可能被否認。假如過分的自我炫耀,只會處于漢族諺語“王婆賣瓜”的境地,不會產生任何好處。在今天信息時代所面臨的新問題是如何發揮我們藏族醫藥學的功能和效益,如何使其和時代相適應而發展。功能和效益能否發揮的關鍵取決于是否符合科學。一般只據《四部醫典》中有關“三因”在人體中形成、位置、度量和功能的論述,而認為“三因”是人體中真實存在的器官,這會造成和現代解剖學、生理學相矛盾。“三因”是什么?三因學和解剖學,三因學和生理學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這是當前須探索的主要課題。為了全面、深入地分析三因學,首先要從傳統觀點的禁錮中解脫出來,用新的思維全面地對面臨的各種新問題進行闡述。
三因不是四大種之風(隆)、臟腑之膽(赤巴)、土水之培根,它是熟悉和解釋外界物質的本質的一種非凡辯證熟悉方法,內外界事物的性質即本質形式各不相同,但用表示三大系統概念的詞語去分析觀察,三因和機體機能間的新問題都能得到解決。在表示病理時并不是說隆病就是輕、糙,赤巴病就是膩、銳,培根病就是膩、柔等,而從病理和癥候的本質上來說,凡具有糙、輕、寒、滑、稀、動等性相者稱為隆病,凡具有膩、銳、熱、臭、瀉、濕等性相者稱赤巴病,具有膩、涼、重、鈍、柔、穩、粘的相性者稱為培根病。同樣有關機體構成和機能方面達布達娃堅贊說摘要:“和七種觸覺功能相對應,都命名為隆、赤巴、培根名”。機體器官呼吸時幾個功能活動稱之為隆,感覺饑濕的幾個功能活動稱為赤巴,穩固機體和心神的幾個功能活動稱為培根。根據機體器官功能的活動而提出的三因系統學說是我們藏族醫藥學理論的一種非凡表述形式。傳統的三因系統觀點能正確地解釋和反映機體器官錯綜復雜的活動。三因是對機體的器官的功能進行綜合概括的通稱。離開機體和器官功能,不存在所謂的隆、赤巴和培根三種實際存在的器官或組織。
反映機體器官機能綜合性的三因系統不是孤立存在,而它們之間具有依存關系、定量關系、對立關系。
有關依存關系在《四部醫典》中說摘要:“隆位于骨骼中,赤巴位于血汗內,其余各部存培根,互為依存維持情。”隆、赤巴、培根三者如親兄弟的比喻,能形象地詳釋其依存關系。實際上三因的依存關系就是機體的器官組織功能間的關系。《四部醫典·論述部》中說摘要:“攝入飲食首先由拌攪培根磨碎和腐熟,其后消化赤巴消化并分解,最后平火隆來分清濁。”此概括食物消化整個過程中三因的功能的論述可理解為現代西醫人體生理學中有關胃的蠕動、消化液的各種酶素、膽汁的功能及腸內膜的吸收功能的論述。概括說三因的依存關系是系統和系統間的關系,具體說是細胞和細胞間的關系。
三因之間,或者說機體器官的功能之間存在互相依存的關系外,還有定量關系。“隆的定量是自身的—膀胱,赤巴的定量是自身的—陰囊,培根的量是自手棒量”中所說的定量,是指和器官及組織的功能而言,故應理解為器官及組織正常的標準量。隆的定量是自身的—膀胱,是指屬于隆的系統中的器官及組織的正常量而言。如心臟每分鐘跳動七十五次是心臟器官跳動的正常量。《四部醫典》中所說摘要:“培根依次于腦住上方,赤巴依存于肝膽住中間,隆依存于髖腰住下方”,表明了三因所處的一定位置,是指綜合器官功能的三系統范圍的主要功能,不應理解為隆一定位于下方、赤巴一定位于中間、培根一定位于上方。
三因的對立關系是三因的依存關系和定量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非凡關系。如培根屬寒具有水的性質,赤巴屬熱具有火的性質,從培根和赤巴的本質上來講,二者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實際上培根中存在赤巴,赤巴中也含有培根。
傳統的藏醫三因學思想和西醫人體生理學之間的矛盾,是由于觀察人體生理機能所探究的著眼點即觀察角度不同而造成的。三因學將由人體生理運動中所產生的共同功能表象作為主要探究對象來解釋人體生命活動現象,而西醫人體生理學將器官及組織的構成和其功能活動狀態作為主要探究對象來解釋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如藏族醫學依據呼吸運動的外表現象,認為這是維命隆的功能;西醫人體生理學依據呼吸器官組成及功能活動狀況,認為它取決于呼吸系統的肺和呼吸肌肉功能。這兩種論點大體上來看是矛盾的,但探究的最后結論是一致的,這是因藏醫學將外表現象作為探究的主要對象,西方醫學將產生功能運動的基礎(器官和功能)作為主要探究對象而形成的。正如論述人時,會說話,能從事各種勞動的是人;由血肉等各種細胞集聚而形成的任何具備發達頭腦、非凡聰明的補特伽羅才是人,這兩種論式,其最后的結論是指人一樣。
藏族醫藥學理論是解釋人體和疾病同體外所顯示的癥象的一種信息學,不是表述物質機體和器官功能如何形成的理論。比如只能將下泄隆理解為司理大小便和精血的排泄和控制、司理胎兒分娩等方面的機體運動共同現象,實際上不存在下泄隆這種器官或組織。
(一)藏醫理論的信息學性質
我們將和藏族醫藥理論相關的癥象稱之為表象信息,將實體和癥象間的關系稱之為表象關系,故藏醫理論可認為是統率表象信息和表象關系的一個巨大信息系統。藏族醫藥學理論和客觀存在間是否有矛盾,主要取決于其理論統攝的信息和實體間關系是否可信。
對統攝信息的形成從發生學說,從內成因和外成因。內成因是指對疾病診斷醫療實踐中得到的經驗進行分析探究而形成的理論。它是從醫療實踐范疇中產生的,故稱之為內成因理論。《四部醫典·論述部》中云摘要:“隆盛癥象干黑喜暖和,身顫腹脹大便滯。”又云“隆衰癥象力衰言微身不適,神志不清又生培根增盛狀。”以三因盛衰實象為例,隆盛癥狀和其所屬的肌膚干黑的兩種癥狀相吻合的診治,就是用信息學說的診治。它是醫療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故稱之謂內成因理論。所稱其為內成因理論因它是對醫療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進行了分析和歸納的基礎上形成的,故輕易解釋醫療實踐中出現的所有新問題。例如,在醫療實踐時,對胸部滿悶、神志不安、亂語、頭暈、連連噓氣的病狀,按傳統藏醫理論,認為是隆癥心風病,對治藥物應是八味沉香丸、仲孜八味沉香丸、五味石榴散。醫療實踐中按傳統的觀點認為神志不安是隆的性相中輕和動的成分亢盛,胸部滿悶、心悸過猛、亂語等癥候是隆即風入侵入心和命脈,其對治法則應使其服用息隆即息風的八味沉香丸等能取得良好效果。當代西醫治療理論中,無隆即風入侵心和治療息隆即息風的說法,但按藏醫理論對隆癥心風病治療中施以息隆即息風的治法,定能取得良好療效。按邏輯學所說存在都是合理的思想,它符合客觀物質存在的規律。總之很明顯藏醫理論和現代西醫學在治療時嚴謹以據癥候的理論其落腳點是一致的。
和內成因并存的外成因也是藏族醫藥學組成的主要部分。藏醫的生理學、診斷學和藥理學中都吸取和發展了外成因理論,更多的吸取和發展了五大種理論,使其和藏醫學的基本理論緊密結合。由于藏醫學中吸取和發展了這些理論,一方面藏醫學在醫療實踐中碰到的疑難新問題得到解決,另一方面藏醫中采用了這個理論的基本思想,觀察了人體、疾病和外界環境間的關系,并總結了經驗,內成因和外成因理論渾然連為一體。
2中醫臨床應用與微生態
中醫從整體出發,通過調節機體使之處于平衡狀態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與微生態學中微生態環境的平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目前很多學者從微生態平衡的角度來研究治療疾病。小兒非細菌感染性腹瀉屬于中醫學泄瀉范疇,而微生態平衡則在腹瀉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胡小英等[15]通過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觀察中醫藥療法(口服湯劑和小兒推拿療法)對小兒急性非細菌感染性腹瀉病的療效及腸道微生態的影響,結果發現中醫藥療法對小兒急性非細菌感染性腹瀉病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但是短期內對腸道雙歧桿菌、大腸桿菌、乳酸菌數量影響不明顯。胡曉霞[16]采用對照試驗,將80例細菌性陰道病患者隨機分為中藥治療組和西藥治療組,經臨床觀察發現,中藥療法既能有效治療局部癥狀,又可以顯著改善患者伴隨的脾虛軀體不適癥狀,復發率低,療效穩定性強。推測中草藥不僅僅可治療感染,還可作為一種微生態調節劑,扶持正常陰道內的優勢菌,發揮其生物拮抗作用,從而達到重建陰道微生態平衡的治療目的。陳莉[17]對60例假絲酵母菌陰道炎患者采用中西藥對照的前瞻性療效觀察,發現舒樂寧洗劑對改善中醫證候療效與達克寧相似,對維持陰道微生態環境也有顯著療效。
實驗教學及實踐多樣化
1.2芒苞草化學成分的UPLC———MS分析芒苞草是中國植物分類學家高寶莼研究員首次建立的第一個新科,是中國的特有科植物,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II級),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孤立的類群,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是科學上的一個重大發現,該成果代表了植物學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為此,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肖世基等人對芒苞草進行UPLC———MS分析,通過相應色譜峰的質譜解析并參考文獻報道,從該植物全草的甲醇提取物中推測出5個化合物,其結構分別為:綠原酸、奎寧酸、異鼠李素-3-O-(3"-6"-二-O-E-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山奈酚-3-O-(3"-6"-二-O-E-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和松柏苷。由UPLC的PDA色譜圖可知前4個化合物均為該植物的主要化學成分,它們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4]。
1.3硝苯地平在石墨烯修飾電極上的電化學行為及測定硝苯地平(NIF)是第一代鈣拮抗劑,廣泛用于心絞痛、充血性心衰和高血壓等疾病的治療[7]。石墨烯(GR)是具有二維平面結構的新型納米材料,其具有良好的電催化和電子轉移性能,能夠極大降低被測物的過電勢。廣西民族大學的廖蘇琦等人研制了用Nafion與乙醇分散石墨烯的化學修飾電極以測定NIF在修飾電極上的電化學行為。實驗結果表明:在0.1mol•L-1的NH4Cl-NH3緩沖溶液中(pH值為9.0),硝苯地平在裸電極于-1.037V處有一個不明顯的還原峰,與NIF在修飾電極上于-0.937V處有一個明顯的還原峰,峰電位正移100mV,靈敏度增大約15倍。說明石墨烯修飾電極對硝苯地平有很好的催化和增敏作用。且NIF在電極上的電極過程是完全不可逆的。定量測定的線性范圍為4.0×10-6~1.0×10-4mol•L-1,相關系數為0.991,檢測限為4.0×10-6mol•L-1,說明此修飾電極有良好的選擇性,且表現出優良的重現性[8]。實驗證明,此修飾電極具有穩定性好、催化活性高以及靈敏度高等優點,可用于實際樣品測定。
1.4鹽酸氯丙嗪在納米石墨烯修飾電極上的電化學行為及測定鹽酸氯丙嗪(CPZ)是一種中樞多巴胺受體的阻斷劑,具有增強睡眠、麻醉、鎮靜等多種藥用功能。石墨烯(GR)是具有平面二維結構的新型納米材料,具有良好的電催化和電子轉移性能;能夠極大降低被測物的過電勢。為此,廣西民族大學的彭歡等人研究了鹽酸氯丙嗪(CPZ)在用Nafion分散石墨烯電極上的電化學行為及測定,實驗表明該電極反應為一具有吸附作用的不可逆過程。用該方法對片劑中CPZ含量測定,回收率在95%~110%之間,結果令人滿意[9]。實驗也證明,此修飾電極具有穩定性好、催化活性高以及靈敏度高等優點,可用于醫藥片劑的檢測及實際生產控制。
1.5一個氨基劍麻多糖的分離純化及結構解析多糖由于擁有抗腫瘤、抗病毒、抗氧化、免疫調節、降糖降脂等眾多生物活性,因而吸引了眾多研究人員的關注。廣西大學的張雪紅等人以抽取纖維后的廢棄劍麻渣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和脫蛋白法,得到劍麻粗多糖CSP(手性固定相)。粗多糖CSP經DEAE-Celluose纖維素柱色譜脫色分離、SephacryS-300HR凝膠柱多次催化純化后得到一個精制的劍麻多糖SP3,其純度為99.4%,平均分子量約為16700Da。由單糖組成分析可知,SP3由Rha、GalA、Gal、Mam、Glc和Xy1以1.7∶1.0∶1.1∶0.1∶0.2∶0.1的摩爾比組成。通過多糖部分水解、氧化、降解和甲基化對劍麻多糖SP3分析,還進行了結構鑒定[10],其中發現部分半乳糖殘基的0-2位上的羥基被甲氨基取代,該研究期望能在生物學、醫藥學、生命科學、分析分離科學中得到應用。
2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
2.1液液選擇分配萃取法從梔子中分離制備梔子苷梔子別名黃梔子、山梔、白螗,是茜草科植物梔子果實。目前,梔子的果實是傳統中藥,屬衛生部頒布的第一批藥食兩用資源,具有護肝、利膽、降壓、鎮靜、止血、消腫作用,在中醫臨床用于治療黃疸型肝炎、扭挫傷、高血壓、糖尿病等癥。梔子苷是臨床上用于治療各種疾病的有效成分,分子式為C17H24O10,為環烯醚萜類化合物,是梔子的干燥成熟果實。為提高梔子苷的食品保健作用和藥效,廣西大學的周敏等人通過選擇性分配萃取原則建立了一種簡便而有效提取制備梔子苷的新方法。即將梔子粗提物用聚合物包括羧甲基纖維素鈉(CMC)、聚乙二醇(PEG)和聚丙烯酰胺(PAM)水溶液和有機溶劑進行分配萃取分離富集梔子苷,并對梔子苷在兩相之間的分配行為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將梔子粗提取物分別溶在0.5%CMC水溶液、5.0%的PEG-6000水溶液和2.0%PAM水溶液中,用乙酸乙酯-正丁醇進行普通的正相萃取,有機相梔子苷含量為65.4%、59.8%和62.3%,而將梔子粗提物溶于正丁醇中,用上述聚合物水溶液反相萃取,有機相中梔子苷含量分別為85.0%、82.3%、87.1%。此結果表明聚合物對梔子苷的分配具有選擇性[2]。
內容提要: 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現行醫療事故責任分配原則可以發現:通過加重院方的責任并不能有效防范醫療事故的發生,反而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權益。醫療事故責任的合理分配應該在醫院和患者之間,將醫療事故責任確定在社會總成本最小化的有效點上,同時將醫療風險予以分散,并輔之建立醫療責任保險的新形式與新機構、建立公共衛生的政府訴訟制度。
一、經濟分析在法律領域的運用
二、現行醫療事故責任分配原則
“'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創造者。每條法律規則的產生都源于一種目的,即一種事實上的動機。”[4]由此,我們評價現有關于醫療責任分配原則優劣的標準,也應當是其實施的社會效果是否符合其制定的目的。顯然,我們的醫療事故處理的法律法規,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盡量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更好地保護患者的權利。那么,我國目前的醫療事故處理機制是否滿足了這一需要?目前所實行的醫療事故處理的方案,其主要依據在于2002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和同年9月1日起施行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這兩部法規中,對醫療事故的舉證責任、醫療事故的內涵、醫療事故鑒定及賠償制度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規定,對醫院一方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其中,《規定》第4條即眾人所熟知的醫療事故責任認定中的“舉證責任倒置”。
通過對醫院一方責任的加重,尤其是通過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實際上是在醫療事故責任認定中對醫院采取了過錯推定原則。使患者一方在舉證上處于有利的地位。這一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醫患雙方的力量對比(當然在某些情況下雙方的力量對比也并不懸殊,甚至有時患者還可能處于優勢地位)。那么,這種醫療責任的舉證分配原則是否能夠達到立法者預期的社會效果?下文的論述得出了與立法初衷相反的結論:
首先,醫院方可能會因為過度的擔心而采取保守治療的方式。醫療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其必然帶有一定的風險性,況且現實中的疾病狀況是復雜多樣的,它不會和醫學教科書的內容嚴格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某些危急情況下,或者是出現了臨床上少見甚至從未出現過的狀況,這時候就需要醫務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醫療技術常規,大膽采用新的或臨床試驗性的搶救措施。這些措施毫無疑問伴隨著更大的風險,但是如果不予以實施就可能誤過治療的最佳時機。但是如果對醫院的責任規定過于嚴格,就有可能導致醫務人員在對病人施行治療時存在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于為了回避醫療風險而拖延對病人的搶救,或者采用最為安全保險但實際效果不佳的保守治療方法。
其次,醫院方為了避免風險還可能采取過度預防措施。由于患者的體質不同,因而相對的也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對有些患者可能不能適用特定的藥物或治療,所以在進行某些治療前必須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的身體檢查,這就像我們在注射青霉素之前需要“皮試”一樣。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能并不需要進行檢查,或者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常規檢查就可以了。但在嚴格的責任原則下,醫院為了躲避風險,很可能會要求患者做出不必要的諸項檢查,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突況,或者借以逃避將來可能出現的治療糾紛或訴訟。這就必然會大幅度增加治療成本,加重患者的負擔。
最后,作為一種自然科學的醫學,有其自身的獨特性。醫療活動是具有探索性和科學性的工作,盡管隨著醫學的進步,過去許多被認為是不治之癥的疾病,例如肺結核,都已經得以克服,但是醫學并非無所不能,如果期望所有疾病都可以預防和治療仍然是不現實的。[5]人的疾病仍然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探索,在這期間可能還會有新的疾病產生出來,非典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且即使運用已經非常成熟的醫療技術也可能會出現料想不到的變化,諸如產生無法預料的藥物副作用或者并發癥等,這也是自然科學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是其必須面對的風險。[6]而且醫療風險的產生是復雜的,對某些病癥,以目前的醫學水平可能仍然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這時如果要求醫院對自己的行為提供確定的證據,恐怕會面臨著極大的困難。也許有人認為,這是醫院從事醫療工作所必須承擔的風險,否則,難道這種風險要由患者承擔嗎?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醫療事故作為一種社會風險,如果單純地把它推給患者承擔并不合理的話,那么一味地加重醫院責任,由其來承擔風險,同樣也是不公平的。不但如此,正如上文所分析,在一定意義上,這不但不會保護患者利益,反而會不利于患者。
針對上述困境,尋找出較為合理的醫療責任與風險承擔方式和最大限度分散風險的途徑,正是本文下面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三、醫療事故責任分配的法經濟學分析
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醫療風險是否是可以消除的?如果可以消除,我們就應該致力于如何消除醫療風險;否則,就應該公平的分配風險。
醫療事故責任作為一種侵權責任,正像科斯所分析的:“人們一般將該問題視為甲給乙造成損害,因而所要決定的是:如何制止甲?但這是錯誤的。我們正在分析的問題具有相互性,即避免對乙的損害將會使甲遭受損害。真正的問題在于,是允許甲損害乙,還是允許乙損害甲?關鍵在于避免較嚴重的損害。”[8]對于醫療事故,人們一般把它看作醫院一方給患者一方造成了損害,所以要解決的關鍵就是如何防止醫院造成侵害。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因為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問題具有雙向性:如果只注重避免對患者的損害,就將會加重醫院的責任,使其遭受損害,所以在醫院和患者之間必須作出選擇。醫、患就像是天平的兩端,責任的砝碼撥向哪一邊,在風險發生時,那一方就要全部承擔或者較多地承擔損害。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確定這個責任“有效點”的合適位置?
從經濟學上的視角看,侵權責任體系的目標就是要使事故造成的損害和預防成本這兩者之和實現最小化,而對于這一成本的變化趨勢,則可以用一個圖表來表示。正如下圖所示,假設橫軸x代表在醫療中的預防水平,豎軸y代表醫療事故所造成的損害,在簡單化的理想模型中,假設社會上只存在預防成本和事故損害成本兩種成本。那么醫療事故發生的概率A將會隨著預防水平(x)的提高而降低,但是為了減少醫療事故所付出的預防成本B則會隨著預防水平的提高而上升。所以,當預防成本和事故損害成本兩者相加時,就得出醫療事故問題的總的社會成本曲線(A+B)。
這樣,最后得到的曲線A+B就是一條開口向上的拋物線,在這條拋物線上存在一個最低點x',也就是社會總成本最小的預防水平,而這也是我們要在醫療事故責任中尋找的有效點。在確定了預防水平的有效點之后,需要分析在醫療中的預防動力問題。我們知道,醫療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與之相應,對醫療事故的預防也是一種雙邊預防,即醫院和患者都應當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如果只有一方采取,那就很難防止事故的發生。在治療期間,一方面,醫院必須要認真負責,以謹慎的態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對應的,患者也有協助、說明、告知等義務,如向院方醫生誠實告知自身的病狀、病史以及自己的特殊體質,遵照醫囑進行服藥和休養等。其中任何一方的疏于預防,都可能會導致事故發生律的上升,進而增加事故損害的成本。從這種互動的關系出發,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醫療事故的責任認定中,如果趨向于加重醫院一方的責任,則會促使醫院采取較高的預防水平,而相應的,患者就會采取較低的預防水平,并且醫院方的責任越嚴格,患者方就會越疏于防范;相反,如果趨向于減輕醫院一方的責任,就會促使患者提高防范水平,而醫院就將疏于防范。那么假設兩種極端的情形,一是醫療事故發生后,醫院一方承擔全部責任;二是醫院完全不承擔責任,就會出現下面的列表中的情況。
醫 院 患 者
醫院承擔全部責任 嚴格預防水平 不預防
醫院完全不承擔責任 不預防 嚴格預防水平
而根據上文的分析,這兩種效果無疑都不是我們追求的。極端嚴格的預防水平將會導致預防成本的急劇增加,而另一方的不預防又會使醫療事故易于發生,增大事故損害的成本,因此單純追加一方的責任并不是減少醫療事故問題社會總成本的有效方式。在一定的限度內,加重責任可能會降低社會的成本,但是如果責任的加重超過了適當的界限,則會導致社會成本的不降反增。當加重醫院的責任時,在一定的限度內可能會達到醫療事故的減少,社會成本的節約,但是一旦越過了臨界點,責任原則的副作用就會顯現出來,而且會隨著責任嚴格程度的提高而越來越明顯,所以溢出臨界點之后的范圍就是責任原則的禁止區域。[9]由此看來,醫療事故問題并不能夠通過單方加重院方責任來解決,而且一旦進入責任禁區,其后果恰恰將適得其反。由此可見,在如何分配醫療事故的責任風險這個問題上,我們既不能一概而論地主張由醫院一方包攬風險,也不能不負責任地將風險推卸到患者一方,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確定在醫院和患者之間公平地分配風險的責任點,從而實現整個社會成本的最小化。
在實踐中,究竟應該如何確定這個風險劃分的責任點,本身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個責任點雖然在理論上是確定的,因為經過數學、統計學與經濟學的換算,我們總可以得出一個實現社會成本最小化的點;但是在實踐中,這個責任點卻往往是不確定的,因為在現實中,一切社會資源與成本都處于不斷流變中,所以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固定的參數進行換算。但這并不意味著分配風險的責任點毫無意義,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指導風險分配機制的規劃思路。根據這一思想,醫療事故的責任劃分不可以是一個非此即彼的、簡單的二元劃分過程,這種一刀切的規劃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改善醫療事故的責任狀況,責任成本的界定是更加復雜的問題,需要考量到醫院和患者雙方的具體狀況。同時,雖然醫療事故的責任點本身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但這不是說它是不能操作的,通過廣泛的社會調查、數據統計和經濟學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的責任點范圍,在這樣一個范圍內,允許具體的責任點有一定的上線浮動幅度,從而保證其相對的靈活性,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同時,根據責任點劃分的原則,有一些硬性的責任承擔是醫患雙方所不能推卸和避免的,例如,院方應該保證患者的知情權,確保患者明白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醫院也必須保證提供具備相應資格的醫師、以及確保在治療過程中認真負責等,這是院方的義務;而對于患者來說,則應該如實地向醫生陳述病情、積極配合醫院的治療等。但是,也正是因為責任點確定的困難,以及單純依靠風險責任的劃分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化解風險,因此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措施,這就是通過下方中的其它機制來分散醫療事故的責任風險。
四、醫療事故責任風險的分散機制
上文的預設只是在醫院和患者雙方間分配醫療事故的風險。在這兩方主體中,醫療風險要么由醫院承擔,要么由患者承擔,要么由雙方分擔,只涉及到如何分配風險,而不存在化解風險的問題。但社會并不像假設的模型這么簡單,實際上,在這一關系中還會有其他主體的參與,而且參與主體越分散、數量越多,其承擔風險的能力就越強。[10]所以由分散的社會主體來承擔醫療事故的部分風險,其效果無疑將優于僅在醫患雙方間分配。因此,如何分散醫療事故的風險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本文主張建構以下制度化解這一問題。
第一、建立醫療責任保險的新形式與新機構。在我國, 醫療執業面臨的風險是醫療責任導致的索賠風險, 同時衍生出醫療糾紛處理風險, 歸根結底還是醫療過失責任的索賠風險。由于這些風險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醫療發展, 不能適應公眾對于醫療服務質量和醫療安全的要求, 這除了完善立法, 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外, 通過醫療責任保險轉移醫療執業風險, 是現代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符合國際醫療風險管理的通用方法。因此選擇一種符合我國實情的醫療責任保險形式, 推行醫療責任保險十分必要。
首先,設立醫療責任保險信托公司。一方面,該機構的設立在法律制度層面具有可行性。所謂信托, 是指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 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 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 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 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通常委托人(醫療機構或者醫師)通過信托合同委托某一機構, 按照委托目的以及約定的程序對醫療過失行為進行賠償。根據我國信托法規定,對醫療衛生事業而設立的信托屬于公益信托,受國家的鼓勵。可見,醫療責任保險信托,從法律層面和具備可行性。另一方面,在現實角度,該機構的設立也具有可操作性。根據信托法的規定,公益信托的設立和受托人的確定, 應當經有關公益事業的管理機構批準。公益信托的信托財產及其收益, 不得用于非公益目的。并且公益信托應當設置信托監察人, 公益事業管理機構應當檢查受托人處理公益信托事務的情況及財產狀況。受托人應當至少每年一次做出信托事務處理情況及財產狀況報告, 經信托監察人認可后, 報公益事業管理機構核準, 并由受托人予以公告。
再次,推行強制醫療責任保險。由公權力強制推行的醫療責任保險制度,旨在對受害者的補償, 預防如果責任保險的保障額度不足, 受害者可能仍得不到足額賠償時的救濟。在公權力介入醫療責任保險時,應考慮大、中、小醫院和個體行醫者面臨的醫療風險。作為強制式的保險, 應明確規定最低保險限額, 而且保單不設免賠額, 以防投保人通過投保低額保險來規避其投保責任, 損害受害患者的利益; 強制保險僅在對患者提供最基本的保護, 并非提供完全充分的保障。它要求保險人接受任何合法行醫者的風險, 由政府進行必要的費率干預, 以降低保險人承保權限和風險選擇能力。
第二、建立公共衛生的政府訴訟制度
--------------------------------------------------------------------------------
注釋:
[3]錢弘道:《經濟分析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頁。
[4]耶林。法律,作為目的的手段,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鄧正來。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頁。
[5]曾二秀:《侵權法制度選擇的理論、方法與規則 –歐美侵權沖突法比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頁。
[6] 孫厚純:《完善醫療事故賠償的設想》載《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7]趙新河:《簡論醫療事故的司法鑒定制度》載《法律與醫學雜志》,2000(3)。
作者:李建生 李翠萍 雷敬衛 孫剛 陳隨清 單位:河南中醫學院
積極改革教學方法,創造條件開展教學研究
重視教育理念的更新鼓勵教師根據課程特點和認知規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組織課堂教學,開展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綜合能力為出發點的教學方法改革和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由此不斷推動教學改革,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視臨床思維能力培養,開展師帶徒學習模式為培養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及扎實的中醫理論功底,具有堅定的中醫職業信仰和中醫診病的思維方式,能熟練運用中醫傳統方法診療各科疾病,對仲景學說有系統研究的優秀人才,我校經過多方論證,依托河南地方資源優勢,開辦了“中醫學(仲景學術)傳承實驗班”,培養為繼承和發揚中醫學精髓而奮斗一生的中醫傳承人才——仲景學術思想的傳人。為該班學生在校內外選聘中醫理論和臨床水平高的知名資深教師進行授課,并且選聘中醫臨床水平高的名老中醫作為學生的臨床導師,負責指導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實踐。學生則2~3人一組,跟從1名導師,3個月進行一次輪換,不局限于一家一師之言。學生邊上課邊跟師臨床學習,打破了集中實習的局限,拓寬了專業知識面。舉辦教學大獎賽,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為了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廣大教師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學觀念,鉆研課程教材,探討教學手段,強化教學設計能力,實現從“實踐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轉變,加強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研究水平,我校每年組織一次教學大獎賽,互相觀摩教學。并且每次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變化,歷年來分別舉辦了“多媒體課件教學大獎賽”“高層次暨雙語教學比賽”“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等,形式靈活多樣、內容各具特色,對加強研究性教學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教育研究創新體系,完善管理激勵機制學校充分發揮教育研究在教學中的導向作用,促進教育科研工作蓬勃發展,切實加強教學研究課題的規范管理,不斷完善管理激勵機制,探索教育科研改革的新途徑。如把教育科研與教師的職稱晉升、崗位聘任、職務考核、評先評優等工作掛鉤,先后出臺了《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管理辦法》《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獎勵辦法》《教學研究課題經費管理辦法》等,對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的實施、檢查、結題、經費、獎勵等都作了全面而詳盡的規定,保證了課題的順利開展。由此形成以課題申報立項、中期檢查驗收、成果鑒定報獎等的一套科學、規范、合理的教育研究課題全過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了教育科研在我校發展和改革中的促進作用。通過教育科研管理新體系的實施,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提高教學科研隊伍水平為營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圍,搭建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平臺,學校積極開展各級各類和形式多樣的教研培訓活動。如“教學科研論文寫作的思路與方法”“教學科研程序及注意事項”等專項培訓;定期組織全院大型“教學觀摩”“優秀教案展評”“獲獎教學研究成果交流”等活動。由此培養鍛煉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富有教育科研意識和組織管理能力的學術研究骨干和帶頭人,這已成為我院教育科研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標志。
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學校成立了學生信息員教學管理委員會,每學年換屆一次,管委會下設教學信息管理、宣傳調研、策劃協調3個部,獨立自主積極開展各項工作。開展師生座談學生根據學習情況,主動與各二級學院教師聯系,組織學生召開師生座談會,并針對對課程的理解、學習方法、對中醫藥學的認識、國外研究情況、學院學科及實驗室建設情況、考研問題、就業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促進了師生了解,對于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意義。開展課程調研學生對正在開設的主干課程、多媒體課程的教學情況進行調研,撰寫調研報告,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并把學生調研報告反饋到各任課教師,利于教師及時整改。組織征文活動,參與教學管理以“學生眼中的河南中醫學院”為主題舉行有獎征文活動,從學生的視角,了解學生對我院辦學特色、教學管理工作的思考與建議。并組織評選優秀論文,將論文發至各教學部門及管理部門,作為工作參考,并協調各教學部門和任課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在畢業生離校前也召開多次專題座談會,收集畢業生就業相關信息,同時,通過問卷和用人單位反饋等形式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根據調查情況,組織學生代表參與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調整。開展學生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遵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理念,開展“大學生創新學習項目”活動。該項目面向學生創新團隊,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設計、獨立實施并進行信息分析處理和撰寫總結報告等工作,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學生通過自主選擇項目,進行以獨立性思考和創新性工作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探索和建立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在本科階段進行基本的科研思維與科研方法訓練。通過對中醫藥學專業認證主要環節質量標準的實踐,我們認識到,本科中醫藥學教育標準是一個符合時代需要,能夠促進中醫藥高等教育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標準。本科中醫藥學教育標準的建立,為我們實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提供了依據。按照本科中醫藥學教育標準進行中醫藥學專業建設,對于實現中醫藥人才培養目標有積極意義。
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一)語類分析
語類分析是篇章語言學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語類是為實現某一交際目標,得到特定交際社團公認的語言交際類型(葛冬梅、楊瑞英,2005;龐繼賢、葉寧,2009)。語類分析主要在語篇層面結合功能進行,目的是闡釋學術文體的語篇推進結構和語言特征,體現了學術文體寫作的規范要求。
語類分析學說認為,每個學科的語類都有自己的特點,都遵循該學科的寫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驟安排結構和語言形式,學術論文作者通過適當的語步構建學術空間,發出自己的聲音,并得到所在交際社團的承認(Swales,1990)。當前有許多論文對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分析(如劉勝蓮、魏萬德,2009;余莉、梁永剛,2006等),但學位論文摘要和期刊論文摘要在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上不盡相同(Hyland,2005b),需要認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評
學位論文摘要是位于學位論文正文之前對論文整體內容進行概述的獨立學術語類。《MLA格式指南與學術出版準則》(1998)對論文摘要的要求是長度不超過350字,內容包括該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結論。英語摘要,在中醫藥研究生學位論文中,除標題外,是唯一用英語寫作的部分,其質量直接影響著論文的整體質量,是評判研究生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目前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論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認為引言的組織結構與整個論文的結構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四個語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導言部分,Swales(1990)有詳盡的語步分析,如下表1(改動自黃婷婷、許明武,2003)。目前對于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三個語步的語步分析較少。
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已經成為學術論文體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為學術界所公認。而國內大多數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也沿襲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對論文的引言部分進行體裁分析,而鮮有用此模式對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進行分析。實際上,摘要和引言屬于不同的體裁,Graetz(1985)認為論文摘要由四語步構成,即問題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結果(result)―結論(conclusion)。Bhatia(1993)認為,摘要由以下語步構成:(1)介紹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總結研究結果;(4)討論研究結論。因此,學術論文英語摘要區別于引言,一則在于摘要由于字數限制,較少涉及研究領域的前期研究成果,側重點在于提出問題和介紹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須從文獻綜述入手,否則很難建立自己的研究領域,無法開展下一步的討論(徐有志等,2007)。二則摘要語篇較之于引言語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結論,而不宜占用過多篇幅展開討論。因此,一方面,鑒于國內對于學術論文摘要部分研究較少,而另一方面,學術論文摘要區別于引言,在第一語步和第四語步有其獨特特點,所以,有必要借鑒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國際上對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對機械工程、西醫外科學、應用語言學文、社會學的研究,當前對中醫藥英語摘要的研究,關注的焦點是偏誤分析(如段平、顧維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沒有對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也沒有在更高層次上對中醫藥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特點進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的語料是中醫藥碩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500字左右)、中醫藥博士論文英語摘要(500―1000字)、中醫藥期刊論文英語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論文從中國知網期刊論文庫和碩博士論文庫中隨機抽樣。論文上傳的時間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為了保證本項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結合中醫藥類學術論文實際,在對論文進行編號后我對語料進行預分類,分類標準如下。
(一)理論研究類
就某一時間內,作者針對中醫藥類某一專題,對中醫理論進行分析梳理,或者對大量前人經驗、數據、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而寫成的論文,如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
(二)實驗研究類
在實驗室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實驗動物。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三)臨床研究類
在臨床研究中,或在臨床實際運用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患者。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同時,根據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鑒黃婷婷、許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對論文摘要進行四大語步的分類: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判斷摘要的文字的語步范圍,來自于該文字使用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型。
三、研究結果和討論
(一)語步及體裁分類
通過對語料進行初步分類。分類結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傳統的論文英語摘要寫作模式。首先,理論研究類是區別于其他學科領域論文的特有類型。由于中醫藥研究重視對傳統醫學知識的集成和積累,因此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是不可或缺的論文體裁,而其他學科領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醫學術論文中,除期刊論文可以有文獻綜述的體裁,一般不允許碩士學位論文和博士論文以純理論研究的形式出現,因而在摘要中也不會出現理論研究的類型。
其次,通過實際分類發現,在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況,即介紹和討論理論背景后,通過實驗室或者臨床應用證明理論指導下對受試進行實驗,或者對患者進行施治的情況。而期刊論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選擇省略對理論背景的討論,使用直接描述實驗或者臨床應用的寫作策略。同時,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討論的情況,只對實驗過程或者臨床作用進行討論。
最后,可以發現,在類型分布上,碩士學位論文學位摘要的種類數量比較平均,以理論研究稍多;而博士學位論文明顯以理論研究加實驗室研究的混合研究類較多,可以推斷,博士論文在理論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參與實驗室研究工作,故而此類較多。同樣,因為大多數博士論文的摘要中會包含理論背景,臨床研究類的論文數量較少。期刊論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種類型中分布平均。這可能和期刊論文的篇幅有限有關,側重點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二)語步分析
1.理論研究語步分析。
通過對理論研究的基本語步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論研究類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導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雖然長度不同,均涵蓋導言部分的三大語步,即M1:建立研究領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據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碩士學位論文A7每段開頭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論文全文中有相似語步,以C2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分析。
在具體語步分析中,我們發現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極為相似。碩博士學位論文均采用IMRC的結構,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結構。有兩點值得注意:(1)與表1進行對照,論文作者在摘要的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闡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達到占據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導言部分的其他語步。(2)IMRC結構與Swales(1990)的IMRD結構略有不同,討論部分(discussion)為結論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實際上印證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觀點,可見摘要語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選擇突出研究方法、步驟和結果的策略,而省略導言語步和討論語步。
3.混合研究語步分析。
首先,在三種英語論文摘要中,在期刊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數量為零。我認為,并非期刊論文的實驗過程和臨床應用沒有結合理論,而是在語步中理論并沒有體現。
同時,博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的語步特點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語步推進模式,對理論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論文B9為例,有清晰的元語篇標記(meta-discourse)完成語步轉換: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紹感染性肺炎的定義和分類,提到此病“一般屬于中醫風溫、咳嗽等范疇”。第二段的元語篇結構為:
“本文分為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兩個部分。理論研究方面,運用溫病學理論、認識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重點探討中醫與現代現代醫學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認識上的契合點。”
第四段出現對應的元語篇結構:
“臨床研究方面,根據癥狀表現,對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進行辨證分型,總結臨床用藥,結果顯示,感染性肺炎臨床常見證型為痰熱壅肺與風熱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氣以透邪的中藥屬解表、清熱、怯濕、止咳、化痰等類。”
在英文摘要中,相對應的原作者的表述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對比后可發現,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對感染性肺炎的分類代替了對本文結構的闡述。而臨床研究部分合并縮短至理論研究之后。我檢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對研究意義的闡述,而沒有對臨床研究中更詳細的闡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數、所在醫院情況,都沒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雖然對中文摘要的語步和元語篇功能具有有效應用,然而該意識沒有順利轉移到英文摘要中,導致英文摘要內容空泛,語步不清晰。
最后,我們發現,和實驗研究、臨床研類的語步不同的是,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語步更多出現討論部分,或者討論和結論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語步推進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夠進行討論,以及論文評審的要求。
四、結論與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的語類分析從兩個方面體現復雜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黃婷婷、許明武,2003),也發現類似的語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沒有對論文進行分類,中醫藥論文類型復雜,除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長度不同造成內容取舍外,中醫藥論文本身也有理論研究、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類,劉勝蓮、魏萬德(2010)指出,國外論文摘要的IMRD語步出現頻率很高,而國內論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語步,或者將方法語步和引言或結果語步并合,而我們發現,在中醫藥論文摘要中,理論研究甚至會省略方法、結果、討論等多語步,實驗研究部分有獨立式的結論語步。此外,在論文抽樣中沒有出現混合研究的期刊論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無法展開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的語步推進。因此,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除IMRD語步推進模式,還有I及IMRC語步推進模式。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本文對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的語類進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歸類,對中醫藥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和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在教學中應當注意規范學生對論文寫作語篇規范和論文分類的意識。同時,由于選取的語料數量有限,抽樣樣本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進行交流,不能了解論文摘要建構過程。最后,論文作者可能的中醫藥文化背景和教育經歷可能對語篇建構產生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研究思路。
參考文獻: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劉勝蓮,魏萬德.英文摘要方法語步中體裁結構及語言特點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顧維萍.醫學論文標題與摘要漢譯英常見錯誤分析[J].中國翻譯,2002,23,(4):47-55.
[12]葛冬梅,楊瑞英.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現代外語,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論文摘要英譯的語用失誤――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一項調查[J].中國科翻譯,2002,15,(2):44-46.
[14]黃婷婷,許明武.中外經濟類期刊英文摘要語步結構分析[J].外語教育,2003:34-38.
[15]龐繼賢,葉寧.語類意識與英語研究論文寫作.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3):34-36.
[16]王高生.論文摘要的撰寫及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麗輝,徐濤.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J].中國外語,2007,4,(4):47-51.
畢業實習的場所一般要求選擇縣級以上(包括縣級)醫院藥劑科和具有一定規模和經營能力的藥品批發及零售企業(社會藥房)。實習內容要求較為全面,但是由于學員的工作崗位相對固定,實際完成實習任務的情況并不理想,醫院和社會藥房兩方面實習很難兼顧,實習任務基本上只能完成本單位尤其是本崗位包含的內容,實習內容很不全面。
2、畢業作業選題
基本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及教學基本要求,但是實際應用價值不高。調查報告一般比較少,文獻綜述和專題論文比例大。筆者從2004年指導大慶電大藥學專業2002春季學員畢業作業至2011春季學員共指導86人次,發現調查報告占比為12.7%,文獻綜述類40%、專題論文47.3%。調查報告太少以致沒有,這從2011秋季和2012春季藥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表中可以驗證。以下是2011秋季和2012春季學生一些常見的藥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淺談藥品的儲存與運輸;治療糖尿病的常用藥物介紹;淺談普奈洛爾的藥理作用和用法;中草藥甘草解毒的作用機理淺析;中藥調配中影響臨床療效的因素分析;淺談中草藥常見的不良反應等。主要原因是調查報告耗時長,工作量大,需要配合的調查者也多,這樣的任務對于一個在職、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的學員來說,是很難保證質量完成的。
3、畢業作業結構
上不完備、格式上不規范,對于這樣的作業,指導教師應當做合理的增補,使其達到教學要求,防止偏離培養目標。因此指導教師批改、完善的工作量加大。畢業作業的結構以及格式主要指: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規范的結構程序是“序論本論結論”。注釋和參考文獻。
二、幾點建議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1、成人學生是具有生活經驗和工作經驗的人
學習的目的相當明確,學習的態度相當主動,是有能力主動學習的自學者,實習計劃時,應該考慮到這一點,就安排在醫院或者社會藥房一方即可,學校在實習之前先與實習單位及相關科室聯系,確定實習人數,共同制定實習計劃和實習內容,在實習過程中應該保持聯絡渠道暢通,遇到問題隨時協商溝通,督促管理好學員,切實保證實習質量。
2、畢業作業
選題的工作量和難易程度與所給學生的完成時間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專業素質要相一致。選題范圍要窄,貼近生活,緊密結合實際。在畢業作業結構和格式要求方面,指導教師要把要求及時發給學生或直接把規范的范文發給學生,幫助學生自己學會做到論文結構完備,格式規范,一方面提高學生文本處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減輕教師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