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4: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燃料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0 引言
隨著化石資源的枯竭和環境污染的加劇,清潔可再生的代用燃料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應用于機動車的代用燃料主要有壓縮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但實質上它們都是化石燃料的衍生品,其發展嚴重受化石燃料的制約。
理論上,生物質氣化氣有合適的熱值和能量密度,能夠滿足作為內燃機燃料的要求,而且可以實現CO2凈“零排放”。早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物質氣化氣就已經作為機動車燃料應用于歐美等國家(1);目前,我國生物質氣化氣作為內燃機燃料的試驗工作相繼展開。任永志等(2)試驗研究了內燃式燃氣發電機的運行特性;孟凡生等(3-4)分析了我國低熱值燃氣內燃機的發展及應用現狀,并對生物質氣化氣作為內燃機燃料的燃燒特性做了簡單分析;孟凡彬等(4)試驗研究了生物質氣化氣作為車用燃料初步規律。本文以不同組分生物質氣化氣作為原料,進一步研究了生物質氣化氣作為車用燃料的適應性和排放特性。
1 試驗內容
1.1 試驗原料:
試驗原料為生物質氣化氣,其中1#-6#為生物質空氣氣化氣,7#-12#為生物質富氧氣化氣,具體見表1。
表1 生物質氣化氣組分及熱值
Table 1 the components of producer gas andlow heat value
NO.
CO2/%
C2H4/%
C2H6/%
H2/%
O2/%
N2/%
CH4/%
CO/%
Qv/kJ/m3
1#
9.00
0.00
0.00
15.77
0.99
50.62
0.75
22.88
4853.98
2#
9.68
0.00
0.00
16.73
1.07
49.88
0.97
21.68
4884.89
3#
15.87
0.30
0.00
16.46
0.28
45.06
1.89
20.14
5195.70
4#
15.61
0.31
0.00
15.62
0.22
45.77
2.13
20.32
5222.56
5#
11.42
1.55
0.00
12.92
0.67
49.52
2.28
21.64
5969.60
6#
11.00
1.75
0.00
13.61
0.63
49.30
2.14
21.57
6121.69
7#
24.41
0.71
0.00
32.33
0.00
1.33
3.72
37.50
10022.68
8#
23.55
1.39
0.23
28.73
0.54
4.58
4.89
36.10
10480.57
9#
18.34
0.91
0.20
25.76
0.89
7.55
6.07
40.28
10778.35
10#
13.06
0.53
0.00
28.34
0.36
9.77
2.69
45.25
10078.75
11#
13.36
0.55
0.00
27.92
0.55
11.06
2.70
43.87
9877.44
12#
19.80
1.28
0.00
25.26
1.00
14.01
作者簡介:王雪梅(1976-),女,重慶永川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學計量學、GIS與文獻計量學集成研究.
資源與環境科學以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地球系統特別是地球表層系統的特征和變化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涉及地球科學及其分支學科,以及生命科學、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及管理科學的諸多分支學科領域。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源環境科學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國科學院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其相關的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問題,在資源環境和地球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3]。利用WebofKnowledge平臺SCI-E數據庫,對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及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進行統計,并與全球及中國論文產出相比較,了解中國科學院在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產出及其發展狀況。
1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從WebofScience的251個學科分類中遴選出與地球科學、環境/生態學相關的學科,根據學科分類在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數據庫檢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相關論文,應用美國湯森路透公司的ThomsonDataAnalyzer文本挖掘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制圖,對全球和中國的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產出進行統計分析。
地球科學(Geosicence)領域包括:能源與燃料(Energy&Fuels)、地質工程(Engineering,Geological)、石油工程(Engineering,Petroleum)、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Geochemistry&Geophysics)、地理學(Geography)、地質學(Geology)、地球科學多學科(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湖泊學(Limnology)、氣象與大氣科學(Meteorology&AtmosphericSciences)、礦物學(Mineralogy)、礦產與礦物加工(Mining&MineralProcessing)、海洋學(Oceanography)、古生物學(Paleontology)、遙感(RemoteSensing)、水資源(WaterResources);環境/生態學(Environment/Ecology)領域包括:土壤科學(SoilScience)、生態學(Ecology)、海洋工程(Engineering,Marine)、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Sciences)。
2015年2~3月在SCI-E數據庫對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的SCI論文產出進行檢索和統計,中國科學院檢索范圍包括署名中有“中國科學院”的論文,包括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及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不包括未署名“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技大學論文。
2中國科學院論文產出總體態勢
2009—2014年期間,SCI-E共收錄論文955.6萬篇,其中署名中國的論文有113萬篇,署名中國科學院的論文有15萬篇。圖1反映了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2009—2014年年度論文產出量變化。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的SCI論文分別以年均2%,14%和10%的速度增長。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球SCI論文增長近11%,中國增長約為93%,而中國科學院增長了62%,由圖2可見中國SCI論文增長速度遠高于全球論文增長速度。
圖3統計了中國SCI論文占全球百分比和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占中國百分比,表明中國論文占全球的份額持續上升,而中國科學院論文占中國的份額則逐步有所下降,但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占中國科學院的份額穩中有升。從圖2也可見,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2014年與2009年相比,SCI論文增長了約92%,與中國SCI論文的增速很接近,高于中國科學院整體的論文增長速度。
將2009—2014年環境/生態學和地球科學領域各年論文按照被引頻次高低統計TOP1%,TOP10%,TOP20%和TOP50%論文的數量,以及中國和中國科學院相應級次TOP論文的數量,并統計中國占全球的比例和中國科學院占中國的比例(圖4)。
根據論文全部著者統計的結果表明,中國在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基本為15%~20%,中國地球科學領域TOP論文數占全球的比例高于環境生態學領域,并且地球科學領域TOP1%的高水平論文比例很高。中國科學院在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為26%~32%,中國科學院環境/生態學領域TOP論文數占中國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學領域。
3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
基于SCI學科分類,分別對2009—2014年全球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比例、中國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占中國SCI論文總數的比例,以及中國科學院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全球各學科領域中,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發文最多,發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主要側重于醫學和生命科學等,相比之下,中國產出偏重于材料科學以及化學、物理等相關學科領域,中國科學院在環境科學方面論文產出數量比例較高。
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占全球自然科學領域論文產出的8%左右,中國該領域論文產出占中國SCI論文比例接近10%,中國科學院該領域論文產出占中國科學院SCI論文比例約為20%(圖5)。
2009—2014年,中國SCI論文占全球比例約為12%,而資源環境科學領域中國SCI論文占全球份額超過14%。其中,環境科學是全球、中國和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的最主要的領域。此外,中國在能源與燃料、遙感、地質學等方面論文產出占全球比例相對較高,而在生態學、古生物學等方面所占比例較低。中國科學院關于古生物學方面的SCI論文在中國資源環境領域論文中的比例最高,達到54%;此外,在土壤科學、地理學、湖泊學、生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等方面的論文占中國的比例也較高,但在石油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所占比例較低,不足10%(圖6)。
圖7中,氣泡的大小表征資源環境各子領域占全球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份額的大小,即點越大,該子領域論文數在全球資源環境領域中的比例越高;X軸表示資源環境子領域中國占全球論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該子領域中國占全球的比例越高;Y軸表示資源環境子領域中國科學院占中國論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該子領域中國科學院占中國的比例越高。氣泡大的那些子領域(如環境科學等)是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比較多的熱點方向;右下角的那些子領域(如能源與燃料等)是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相對比較有優勢的研究方向;左上角那些子領域(如古生物學等)是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相對比較有優勢的研究方向。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2009—2014年發表的SCI論文主要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環境科學、生態學、地質學、工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農學、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化學、水資源、科學與技術、海洋與淡水生物學、地理學、植物學、海洋學等。
4主要研究機構的科學貢獻
中國科學院幾乎所有的研究機構都在SCI資源環境科學領域期刊發表過論文,2009—2014年根據全部著者統計超過100篇的研究所有50多個,在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發表SCI論文較多的前10個研究所見表1,這些較多的研究所都屬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機構。
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27個資源環境類研究所以第一著者發表的SCI論文共有22032篇,其中,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等較多,第一著者的SCI論文數都在1000篇以上(表2)。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為6.03次/篇,表2中的“表現不俗的論文篇數”統計的是這些研究所高于基準值的論文篇數,即當前總被引次數除以從年至2014年的累積年得到的年均被引6次及以上的論文[4]。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表現不俗論文都在150~200篇。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被引頻次位于前10%的論文篇數,即研究所2009—2014年被引16次及以上的論文篇數,也是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最多,都在260篇以上。
參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科學前沿分析中心設計科學貢獻指數[5],定義:
式中:Ci為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第i個研究所科學貢獻指數,P10%i為第i個研究所被引前10%論文數量,Citedi為第i個研究所論文被引總頻次,n為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的數量。結果顯示,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科學貢獻指數較高,都在0.1以上。
5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增長了62%,高于全球11%的增長率,低于中國93%的增長率,但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的SCI論文增長了約92%,與中國論文增速相接近。
(2)中國在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基本為15%~20%,中國科學院在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為26%~32%,中國科學院環境/生態學領域TOP論文數占中國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學領域。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eparation of rapeseed oil i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biodiesel and combustion performance testing research. To rapeseed oil as raw material, through the ester exchange method for biological diesel, and 0 # diesel part of the performance indexe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trast, through comparing various indicators have reached national indexes, the three kinds of the mixing proportion of biodiesel fuel mix the diesel engine tes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mixed fuel burn biodiesel fuel consumption, CO emissions when a slightly increased, HC emission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0 # diesel. The preparation of rapeseed oil biodiesel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lternative petrochemical diesel.
Keywords: rapeseed oil; Biodiesel; The diesel engine; emissions
中圖分類號:Q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車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越來越普及,大量使用石化燃料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如石化柴油含有多有害物質,通過燃燒后直接排入大氣層,對環境和人類的生存有著破壞作用,石化能源又是不可再生能源,面臨著能源枯竭等問題。各國相繼尋找清潔、安全、可再生、可替代石化柴油的新能源。生物柴油是指以油料作物、野生油料植物和工業微藻等水生植物油脂及動物油脂、廢餐飲油等為原料,通過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制成的甲脂或乙脂燃料,可用來替代石化燃料來滿足工業、民用等要求。國內目前對生物柴油的生產和應用也進行了開發,已成功研制出利用菜籽油、光皮樹油、麻風樹油、大豆油、米糠油腳料、工業豬油、牛油等作為原料,經過甲醇預酯化再酯化作用,生產制備出的生物柴油,不僅可以作為代用燃料在柴油發動機上直接使用,而且還可以作為柴油清潔燃料的添加劑。從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質可以看出生物柴油對環境是友好的,生物柴油所含的雙鍵數目少,分子中含氧量較高,含碳支鏈數目少或沒有,這使得生物柴油有較好的燃燒特性,燃燒比較完全。石化柴油燃燒過程產生的主要污染物是:煙塵顆粒、SOX、CO、HC以及NOX等。與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的燃燒尾氣中除NOX濃度稍微升高外,煙塵顆粒、SOX、CO、HC的排放明顯下降[1,2]。此外,生物柴油中不含有芳香烴,燃燒后不會產生芳香烴和PAH。而且生物柴油還具有無毒、可生物降解等優點。
本文對菜籽油制成的生物柴油進行理化性能指標測試、發動機燃燒試驗,對排放性能進行研究。從而進行分析摻燒生物柴油尾氣成分,得出更經濟、更環境友好的摻燒比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市購菜籽油、甲醇(分析純)、磷酸(分析純)、氫氧化鈉(顆粒狀)
1.2 實驗原料和方法
1.2.1 生物柴油的制備
本試驗采用酯交換法制備生物柴油[3],即通過甲醇將原料油中的脂肪酸甘油酯的甘油基取代下來,形成碳鏈較短脂肪酸甲脂和甘油。
其反應原理如下:
C3H5(RCO0)3+3CH3OH=3RCOOCH3+C3H5(OH)3
首先,取一定量的菜籽油置于燒杯中,水浴加熱至60℃,將按比例混合好的甲醇氫氧化鈉溶液倒入燒杯中,開始攪拌、并計時,待反應結束后將燒杯在室溫的條件下靜置分層,上層為生物柴油與甲醇的混合物,下層為甘油與未反應的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收集上層液體并用磷酸溶液滴定至中性,加入溫水洗滌3―4次,靜置分層后除去下層的水相,將上層淡黃色液體在常壓下進行蒸餾,以除去甲醇和水分,待蒸餾結束后,過濾除去雜質,即得淡黃色的澄清液體生物柴油。
1.2.2 生物柴油理化性能指標
試驗設備:TSY―1109/1109A石油產品運動黏度測定儀、TSY-1103A石油產品半自動閃點測定儀、TSY―1115石油產品銅片腐蝕測定儀、TSY―1110原油和液體石油產品密度測定儀、TSY―1106A石油產品餾程測定儀等儀器。
試驗方法:根據各個實驗儀器使用方法及國家標準的要求進行測試。
1.2.3 生物柴油臺架試驗
實驗裝置:ZX195柴油發動機、DSZ-2轉速數字顯示儀,D-150水力測功儀,FC2210智能油耗儀、NHA505廢氣分析儀、煙度計。
試驗方法:本試驗是在海拔1900m,相對濕度為60%,實驗室溫度為25 ℃的實驗室中進行的,將柴油機油箱中注入0#柴油并進行5分鐘熱機,讓柴油發動機在2000r/min的轉速下改變發動機的負荷,分別在0%、20%、50%、80%、100%五個階段通過所接儀器對HC、CO和油耗等測試,記錄所得數
據,然后將油箱中的油全部放盡;將摻混10%生物柴油的混合燃料分別加入油箱中同樣空機運行幾分鐘,保證混合燃料充滿整個油路,然后進行測試、數據采集;同樣的方法將摻混20%生物柴油的混合燃料進行試驗、數據采集;最后做100%生物柴油的試驗,并進行數據采集。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部分理化性能指標對比
從表二中可以看出B100生物柴油的部分理化性能指標與0#柴油相接近,其中,運動黏度在石化柴油的范圍內,接近于上限,所以霧化情況要略差于石化柴油;B100生物柴油的密度、銅片腐蝕接近于0#柴油;在閃點方面,生物柴油要高出0#柴油74℃,故在運輸、儲存過程中要比0#柴油更加安全、穩定。
表二B100生物柴油與0#柴油
2.2 燃油消耗率
從圖2中可以看出在2000r/min的工況下,摻混不同比例生物柴油的混合燃料燃油消耗率總體趨勢是隨負荷的升高而升高,當負荷在100%時,B10、B20、B100生物柴油燃油消耗率比0#柴油燃油消耗率分別高出9.8%、9.8%、15.4%。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生物柴油的熱值要比石化柴油的低,在同一工況下摻混生物柴油的比例越高燃油消耗率越高。
圖2 2000r/min不同負荷燃油消耗率
2.3 HC排放
從圖3中可以看出HC排放在滿負荷情況下隨轉速增加而下降,且HC排放明顯低于0#柴油的排放,在2000r/min滿負荷的工況下B10、B20、B100HC排放比0#柴油分別低了48.7%、52.4%、66.8%,且隨著生物柴油摻混比例的升高而降低,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生物柴油中芳香烴含量很少,十六烷值比較高,理論上講芳香烴含量越少,則其滯燃期越短,HC排放越低;十六烷值較高時,燃油著火性能較好,滯燃期短,其未燃燒碳氫和裂解碳氫均少。另外,生物柴油含有10%的氧,使生物柴油燃料比石化柴油更有利于燃燒,從而減少HC化合物的排放。因此,摻混生物柴油的混合燃料由于芳香烴含量減少、十六烷值高、含氧量增加,使得混合燃料在柴油機中燃燒的HC排放相對降低[5~8]。
圖32000r/min滿負荷HC排放
2.4 CO排放
從圖4中可以看出摻混生物柴油比例越高時CO排放在2000r/min的工況下隨負荷升高而升高,當負荷達到100%時CO排放高于石化柴油,CO是燃油燃燒的中間產物,根據發動機CO形成的機理[3,4]:當混合氣過濃(大負荷時或者發動機啟動時),將因缺氧所致;或者燃燒溫度過低(混合氣過稀),CO進一步氧化的速度減慢,雖然生物柴油含有10%的氧,但由于生物柴油的黏度遠遠大于石化柴油,嚴重影響了生物柴油在柴油機中的霧化性能,使其燃燒不完全,從而造成CO排放增加。而且,當燃用生物柴油和柴油混合燃料時,生物柴油里面仍有一定的甲醇、甘油和鈉鹽等雜質未除凈,也會造成燃料燃燒的不充分。高負荷時,CO的排放急劇上升是因為在高負荷高轉速時,柴油機的噴油量增加使局部缺氧加劇,燃油不能充分燃燒,從而生成更多的CO[9~11],因而導致了在2000r/min滿負荷工況下混合燃料的CO排放比石化柴油的要高,且摻混比例越高排放比例也越高。
圖4 滿負荷CO排放
3 結論
1)通過部分理化性能指標的對比,生物柴油閃點比0#柴油高,可以看出生物柴油在運輸儲存方面要比石化柴油0#柴油安全;由于運動黏度比0#柴油的高,所以在霧化方面要比0#柴油差些。
2)通過ZX195柴油機燃用0#柴油和分別摻混20%、50%、100%生物柴油的混合燃料的排放對比試驗可知:菜籽油為原料油制備的生物柴油在燃油消耗率方面比0#柴油略有升高;在HC排放方面明顯低于0#柴油,CO排放量略高于0#柴油,綜合測試顯示摻混比例為20%生物柴油的混合燃料最為理想[12,13]。
參考文獻:
[1] 吳貴福,賈元華,姜東華.柴油機燃用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試驗研究[J].內燃機,2009,6:43-45.
[2] 范焱虎. 三種生物柴油理化性能指標對比分析及柴油機試驗研究[D].云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1(6).
中圖分類號:TK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1-00-02
液體燃料的不足已嚴重威脅到我國的能源與經濟安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 2006年進口原油已達5000萬t,占總量40%。因此,國家提出了大力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的戰略發展規劃[1-2]。生物質燃料是惟一可以轉化為液體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將生物質轉化為液體燃料不僅能夠彌補化石燃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生物質燃料包括各種農業廢棄物、林業廢棄物以及各種有機垃圾等。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理論年產量為50億t左右,發展生物質液化替代化石燃料有巨大的資源潛力。
目前生物質液化還處于研究、開發及示范階段。從工藝上,生物質液化又可分為生化法和熱化學法。生化法主要是指采用水解、發酵等手段將生物質轉化為燃料乙醇。熱化學法主要包括快速熱解液化和加壓催化液化等[3-8] 。本文主要介紹生物質燃料液化制取液體燃料的技術與研究進展。
一、生化法生產燃料乙醇
生物質生產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有能源農作物、剩余糧食和農作物秸稈等。美國和巴西分別用本國生產的玉米和甘蔗大量生產乙醇作為車用燃料。從1975年以來,巴西為擺脫對石油的依賴,開展了世界最大規模的燃料乙醇開發計劃,到1991年燃料乙醇產量已達130億L。美國自1991年以來,為維持每年50億L的玉米制乙醇產量,政府每年要付出7億美元的巨額補貼[2,3,8]。利用糧食等淀粉質原料生產乙醇是工藝很成熟的傳統技術。用糧食生產燃料乙醇雖然成本高,價格上對石油燃料沒有競爭力。雖然我國政府于2002年制定了以陳化糧生產燃料乙醇的政策,將燃料乙醇按一定比例加到汽油中作為汽車燃料,已在河南和吉林兩省示范。然而我國剩余糧食即使按大豐收時的3000萬t全部轉化為乙醇來算,可生產1000萬t乙醇,也只有2000年原油缺口的1/10;而且隨著中國人口的持續增長,糧食很難出現大量剩余。2007年以來,糧食價格高漲,給國家的安定帶來威脅,因此,在我國非糧生物質燃料才是唯一可靠的生物質能源。
從原料供給及社會經濟環境效益來看,用含纖維素較高的農林廢棄物生產乙醇是比較理想的工藝路線。生物質制燃料乙醇即把木質纖維素水解制取葡萄糖,然后將葡萄糖發酵生成燃料乙醇的技術。我國在這方面開展了許多研究工作,比如武漢理工大學開展了農林廢棄物真菌分解-堿溶熱解-厭氧發酵工藝的研究,轉化率在70%以上[9]。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在國家攻關項目的支持下,開展了纖維素生物酶分解固態發酵糖化乙醇的研究,為纖維素乙醇技術的開發奠定了基礎[10]。以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為代表的研究者,近年來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通過轉基因技術得到了能發酵五碳糖的酵母菌種,開發了同時糖化發酵工藝,并建成了幾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中試工廠,但由于關鍵技術未有突破,生產成本一直居高不下[11-13]。纖維素制乙醇技術如果能夠取得技術突破,在未來幾十年將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二、生物質燃料熱化學法生產生物質油
生物質燃料熱化學法生產生物質油技術根據其原理主要可分為加壓液化和快速熱解液化。
(一)生物質燃料快速熱解液化
生物質燃料快速熱解液化是在傳統裂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技術,相對與傳統裂解,它采用超高加熱速率(102-104K/s),超短產物停留時間(0.2-3s)及適中的裂解溫度,使生物質中的有機高聚物分子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迅速斷裂為短鏈分子,使焦炭和產物氣降到最低限度,從而最大限度獲得液體產品。這種液體產品被稱為生物質油(bio-oil),為棕黑色黏性液體,熱值達20-22MJ/kg,可直接作為燃料使用,也可經精制成為化石燃料的替代物。因此,隨著化石燃料資源的逐漸減少,生物質快速熱解液化的研究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興趣。自1980年以來,生物質快速熱解技術取得了很大進展,成為最有開發潛力的生物質液化技術之一。國際能源署組織了美國、加拿大、芬蘭、意大利、瑞典、英國等國的10多個研究小組進行了10余年的研究與開發工作,重點對該過程的發展潛力、技術經濟可行性以及參與國之間的技術交流進行了調研,認為生物質快速熱解技術比其他技術可獲得更多的能源和更大的效益[14]。
世界各國通過反應器的設計、制造及工藝條件的控制,開發了各種類型的快速熱解工藝。幾種有代表性的工藝、各裝置的規模、液體產率等參數見文獻 [14]。
(1)旋轉錐式反應工藝(Twente rotating cone process),荷蘭Twente大學開發。生物質顆粒與惰性熱載體一起加入旋轉錐底部,沿著錐壁螺旋上升過程中發生快速熱解反應,但其最大的缺點是生產規模小,能耗較高。以德國松木粉為原料,反應溫度600℃,進料速率34.8kg/h的條件下,液體產率為58.6%。
(2)攜帶床反應器(Entrained flow reactor),美國Georgia 工學院(GIT)開發。以丙烷和空氣按照化學計量比引入反應管下部的燃燒區,高溫燃燒氣將生物質快速加熱分解,當進料量為15kg/h,反應溫度745℃時,可得到58%的液體產物,但需要大量高溫燃燒氣并產生大量低熱值的不凝氣是該裝置的缺點。
(3)循環流化床工藝(Circulating fluid bed reactor),加拿大Ensyn工程師協會開發研制。在意大利的Bastardo建成了650kg/h規模的示范裝置,在反應溫度550℃時,以楊木粉作為原料可產生65%的液體產品。該裝置的優點是設備小巧,氣相停留時間短,防止熱解蒸汽的二次裂解,從而獲得較高的液體產率。但其主要缺點是需要載氣對設備內的熱載體及生物質進行流化,最高液體產率可達75%。
(4)渦旋反應器(Vortex reactor),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開發。反應管長0.7m,管徑0.13 m,生物質顆粒由氮氣加速到1 200m/s,由切線進入反應管,在管壁產生一層生物油并被迅速蒸發。目前建成的最大規模的裝置為20kg/h,在管壁溫度625℃時,液體產率可達55%。
總之,生物質快速裂解技術具有很高的加熱和傳熱速率,且處理量可以達到較高的規模,目前來看,該工藝取得的液體產率最高。熱等離子體快速熱解液化是最近出現的生物質液化新方法,它采用熱等離子體加熱生物質顆粒,使其快速升溫,然后迅速分離、冷凝,得到液體產物,我國的開展了這方面的試驗研究。
(二)加壓液化
生物質加壓液化是在較高壓力下的熱轉化過程,溫度一般低于快速熱解。最著名是PERC法。該法始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美國的Appell等人將木片、木屑放入Na2CO3溶液中,用CO加壓至28MPa,使原料在350℃下反應,結果得到40%-50%的液體產物。近年來,人們不斷嘗試采用H2加壓,使用溶劑及催化劑(如Co-Mo、Ni-Mo系加氫催化劑)等手段,使液體產率大幅度提高,甚至可以達80%以上,液體產物的高位熱值可達25-30MJ/kg,明顯高于快速熱解液化。超臨界液化是利用超臨界流體良好的滲透能力、溶解能力和傳遞特性而進行的生物質液化,最近歐美等國正積極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15-17]。和快速熱解液化相比,目前加壓液化還處在實驗室階段,但由于其反應條件相對溫和,對設備要求不很苛刻,在規模化開發上有很大潛力。
生物質燃料轉化為液體后,能量密度大大提高,可直接作為燃料用于內燃機,熱效率是直接燃燒的4倍以上。但是,由于生物油含氧量高(約35wt%),精煉成本較高,因而降低了生物質裂解油與化石燃料的競爭力。這也是長期以來沒有很好解決的技術難題。
三、結論與建議
隨著化石燃料資源的逐漸減少,生物質燃料液化技術的研究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興趣。經過近30年的研究與開發,車用燃料乙醇的生產已實現產業化,快速熱解液化已達到工業示范階段,加壓液化還處于實驗研究階段。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每年可利用的資源量達50億t,僅農作物秸稈就有7億t,但目前大部分作為廢棄物沒有合理利用,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如果將其中的50%采用生物質液化技術轉化為燃料乙醇和生物質油,可以得到5億-10億t油當量的液體燃料,基本能夠滿足我國的能源需求。因此,發展生物質液化在我國有著廣闊的前景。
我國在生物質快速熱解液化及加壓液化方面的研究工作還很少,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需要加強此項研究。開發生物質油精制與品位提升新工藝,降低生產成本是生物質熱化學法液化進一步發展,提高與化石燃料競爭力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倪維斗,靳輝,李政. 中國液體燃料的短缺及其替代問題[J]. 科技導報,2001, (12):9-12.
[2]閻長樂. 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1[M]. 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1.15-35.
[3]何方,王華,金會心. 生物質液化制取液體燃料和化學品[J]. 能源工程,1999, (5):14-17.
[4]袁振宏,李學鳳,藺國芬. 我國生物質能技術產業化基礎的研究 [A].吳創之,袁振宏.2002中國生物質能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 南京:太陽能學會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 2002. 1-18.
[5]李文. 生物質的熱解與液體產物的精制[J]. 新能源,1997, 19(10): 22-28.
[6]Kloprise B, Hodek W, Bandermann F. Catalytic hydroliquefaction of biomass with mud and CoO-MoO3 catalyst[J]. Fuel, 1990,69(4): 448-455.
[7]Amen-Chen C, Parkdel H, Roy C. Production of monomeric phenols by thermochemical conversion of biomass: a review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1,79: 277-299.
[8]Chornet E, Overent R P. Biomass liquefaction: an overview [A]. In: Overrnd R P. Fundamentals of thermochemical biomass conversion [M]. Essex: Elsevier,1985.967-1002.
[9]楊穎.生物質載體生物膜堿溶熱解厭氧發酵的試驗研究[學位論文].武漢理工大學,2006
[10]陳洪章,李佐虎. 汽爆纖維素固態同步糖化發酵乙醇[J]. 無錫輕工業大學學報,1999,18(5):78-81.
[11]Cook J, Beyea J. Bioen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progress and possibilities [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00,18:441-455.
[12]McKendry P. Energy production from biomass (part2): conversion technologie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2,83:47-54.
[13]Mielenz J R. Feasibility studies for biomass to ethanol production facilities in Florida and Hawaii [J].Renewable Energy, 1997,10(2-3):279-284.
[14]郭艷,王,魏飛,等. 生物質快速裂解液化技術的研究進展[J]. 化工進展,2001,20(8):13-17.
生物醇油性能優越
西安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簡稱西安老科協),成立于1983年是經西安市民政局核準登記的社團法人單位。其下屬的西安老科協專利技術開發中心主要從事專利申請、技術轉讓、技術交流、技術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與培訓。中心科研實力強大,信譽有保障,擁有西北最大國內一流的專利技術文獻、科技學術論文數據庫和完善的技術開發服務體系。
新型生物醇油是一種新型節能環保燃料,耗量低,熱量足,且無黑煙、無泄漏、無毒、無殘液、無積碳,無安全隱患,使用方便,成本僅為傳統燃料的1/3左右,讓接產客戶享有足夠的利潤空間。該燃料用途廣,尤其適合銷往飯店、學校食堂、工廠食堂、工業窯爐或鍋爐等場所,市場十分廣闊。生產生物醇油成本低廉,配制原料在各地化工廠、化肥廠和化工市場均可購置。新型生物醇油性能優越,熱值可高達8600到10000大卡/千克,與石油液化氣的熱值相當,可以替代傳統燃料,滿足廚房烹飪需求,節省飯店、食堂、家庭的開支。
生物醇油包括醇水型、醇烴型、醇醚型各類技術配方。車用甲醇汽油技術包括低甲醇含量,不需要改車的M15和高甲醇含量的M85,以及配套車用甲醇汽油雙燃料轉換器和最新研發的甲醇柴油等多種節能技術。該系列技術產品大大節省了車輛出行、運輸的費用。
新型灶具高效節能
令生物醇油如虎添翼
西安老科協專利技術開發中心不但技術力量雄厚,并且運用專業技術打造出一系列硬件設備。中心針對當前市面上傳統灶具的問題,研發出一系列節能、高效能的生物醇油灶具,包括家用灶、猛火灶、無風機家用商用灶及鍋爐、燃燒機等十幾種類型的產品,好車有好油才能跑得快,燃料好,灶具好,才能更節能!
當前,市場上普遍使用的都是傳統的醇油灶具,其原理是把醇油經油管送入灶芯,采用高壓風機把醇油分散霧化燃燒,這種燃燒方式,由于有一部分醇油被吹離灶芯,造成浪費,再加上強冷風氣流,降低了火焰溫度,消耗了部分能量,所以火力疲軟。要想提高溫度,只有增加油耗量。氣化灶則是把醇油先通過自身系統氣化為氣體,高溫氣體在高壓狀態下,經多個噴嘴噴射燃燒,沒有油損耗,沒有熱損耗,燃燒溫度更高,所以節能效果更顯著,可節約燃料30%到50%,且不用風機。西安老科協專利技術開發中心開發研制的生物醇油即時氣化技術可實現液體生物醇油持續、穩定、充分氣化后,氣態燃燒。使用該技術生產的大灶、小灶、民用灶具,均不用鼓風機,和鼓風機爐灶相比,同樣配方的生物醇油采用即時氣化技術燃燒,可節能50%以上。無風機,不用電,氣化燃燒更節能。
周到細致的指導方案
讓接產客戶運作無憂
一個好項目需要有成熟的運作方案來支持,嚴謹周密的后期運作指導不但能夠杜絕生產使用中的各種問題、隱患的出現,同時也會為接產客戶減少不必要的精力、財力、時間的浪費。西安老科協專利技術開發中心不但致力于能源技術的研發,更是結合了多年燃料市場的實戰經驗,總結出一系列規范化、標準化運作方案。生物醇油燃料技術要適應市場需求必須是系列化的,不是一兩個配方就能解決的,整個技術應該是全程化的,包括原料的選擇、質量判斷、配置過程中常見問題應如何處理、灶具的改造使用和維護、酒店油箱、油管的安裝,及經營銷售方式。沒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做后盾,辛辛苦苦開發的市場就會變成別人的嫁衣,被別人所吞噬。
專業細致的技術服務打造行業的技術培訓服務規范。來人可免費參觀灶具樣品、燃燒效果,查看相關證件,也可以自己到市場購買原料,當場試驗,核算成本,實際考察客戶使用情況、滿意后再合作。西安老科協專利技術開發中心會實事求是的為客戶提供客觀公正的技術信息,并為客戶做好售后技術服務工作,長期一如既往的把技術升級改進工作落得實處,讓接產客戶運作無憂。
歡迎到西安老科協專利技術開發中心實地考察,背靠權威機構合作百分百放心!西安老科協衷心地提醒廣大讀者在進行項目投資前:多電話咨詢、多考察市場、多實地參觀,如有需要,西安老科協可免費贈送人工合成液化氣的詳細制作配方!
西安老科協專利技術開發中心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南段99號(省科技大院)北四樓 西安火車站:5、30、41、500路到大雁塔站下車即到
電話:029-85525023 85538190
15891738148
文/李昌珠
進入新世紀以來,植物油脂用途的拓展加速,被廣泛用于油脂基能源產品(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燃料油和生物油)、油脂基化工產品(表面活性劑、油漆、涂料)和油脂基材料產品。在植物油脂市場巨大需求拉動下,以生產工業油脂、芳香油或類似烷烴類原料為主的工業油料植物產業成為相對獨立的門類迅速發展壯大。
1960 年,全球油脂產品產量為3000萬噸,到2004年增至1.31億噸。這一剛性增長趨勢反映了油脂產品用途的拓展和需求量的增大,同時也警醒國際社會高度重視植物油料的生產。2000 年以來,我國食用植物油消費總量穩步增長,2011年達到2595 萬噸,比2000 年增長44.3%,年均增長3.4%。2012 年我國消耗植物油脂達2700 萬噸,其中72.2% 依賴進口維持供應。與此同時,作為國民經濟命脈重要組成部分的石油工業,所需原油對外依存度也超過了60%。能源安全的形勢異常嚴峻。開發新能源替代石油尤為迫切。2007年9月4日,國家發改委了《中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稱,到2020 年,以能源作物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液體燃料將達到替代石油1000萬噸的能力。我國工業油料能源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其中木本油料植物有400種。可利用的、含油率在15%~60% 的有200 種。含油率高達50%~60% 的有50 種。已經廣泛應用的有30種。其余大部分還沒有利用。巨大的挖掘潛力與可再生生物質能源的屬性,使得工業油料植物可望成為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替換性資源。
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脂和工業用途油脂的消費總量約4200 萬噸,但利用耕地自主生產能力只有大約800 萬噸。3400 萬噸的缺口需要耕地約4533 萬公頃。由于人口眾多,我國的耕地始終是稀缺資源。據有關部門分析,近年我國糧食種植面積的預警區間為1.0 億~1.1 億公頃,而2011年我國糧食種植面積為1.11億公頃,接近預警紅線。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國70% 的耕地必須種植糧食作物。不與口爭糧,不與糧爭地,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工業油料植物大多具有野生性,耐旱、耐貧瘠,在山地、高原和丘陵等地域都能很好地生長。我國南方約有2000 萬公頃的農林荒地荒山。利用這些非耕地種植油料植物,可以緩解耕地資源稀缺、實現生態重建和工業油脂資源規模化生產的有機結合。
生態環境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一個共性難題。工業油料植物,如蓖麻、光皮樹、油桐和山蒼籽等,對重金屬污染土地、廢棄礦區和鹽堿地有相當強的耐受力。目前,全國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達到1000萬公頃以上。湖南是重金屬污染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因金屬礦產開采等直接造成的林地污染及植被破壞有17萬多公頃,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威脅的耕地有106萬公頃,受到較為嚴重的重金屬污染的耕地有20 多萬公頃,受重金屬污染影響的濕地等水域面積則更大。大規模培育工業油料植物,在提供能源產品解決能源危機的同時,也可以治理重金屬污染、改善土壤質量。另一方面,工業油料高效轉化油脂基化工產品、油脂基能源產品和油脂基材料產品,相對于用石油原料生產同類產品,具有毒性低、易生物降解、適應環境強等優點,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和顆粒物質釋放,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我國的貧困人口基本分布在丘陵山區。經濟落后的重要原因是森林資源不能高效轉化為市場需要的商品。生物柴油、生物油和生物航空燃料油以及油脂化工產品大規模應用于燃料油市場后,原料油的需求將大量增加。這將大大促進工業油料植物種植基地發展及農林業產品結構優化調整,迫使工業油料植物原料生產進一步擴大規模、深化拓展,逐步形成工業油料植物農業、工業油料林業和生物質燃料油生產三位一體的生物液體燃料工業體系,使之成為廣大農村地區振興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為高效農林業創出一條新路。不少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民可以生產油脂工業品,從而為農村地區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和林區職工收入,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緩解由農村向城市移民的浪潮,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增強農村經濟的活力。另外,工業油脂清潔高效加工新技術的推廣使用,將促進油脂產品升級,引領包括生物柴油、生物油和固化劑等產品在內的工業油脂新興產業及良種、技術、產品和加工裝備產業的發展。
以上充分表明,工業油料植物產業不與糧食爭地,能緩解能源危機、改善生態環境、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提高就業機會、帶動新農村建設,具備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開發前景,勢在必為。
(未完待續)
一、前言
回顧我國“十五”交通發展,我國交通事業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全社會累計完成交通建設投資21957億元,年均增長18.7%,超過建國以來51年完成投資的總和,是“九五”期間完成投資的1.92倍,其中公路建設完成了19505億元,使高速公路的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了4.1萬公里,“兩縱兩橫三個重要路段”全部建成;新建農村等級客運站3232個,停靠站點10.2個,新增農村客車1.23萬輛,鄉鎮客車通達率98%,建制村通車率81%。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權威數字,截至2005年底,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為3160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為1852萬輛,占總量的58.6%。私人汽車中,載貨汽車452萬輛,載客汽車1384萬輛。博士論文,環境保護措施。
二、交通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交通事業的迅猛發展,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動力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具體表現在:
1、交通建設期間對環境的影響
(1)、地形地貌的變化,導致生態循環系統的改變
高速公路的路線一般較長,與地方的道路和管渠等交叉在一起,由于高速公路的運營是處于一個全封閉狀態下的,因此高速公路的標高或高于原地面或低于原地面,致使大量的開挖或回填不同程度地對周圍的地形地貌產生破壞,相應的破壞了土體原有的自然結構和水循環路徑,改變了沿線生物的生存環境,影響了其生長、活動的規律,可能會導致某些生物或植物的生存危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循環系統。
(2)、植被的破壞,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因公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大開大挖,破壞了原地表植被,導致了土表裸露、土質松軟,增加了水土沖刷量,造成河流、溝渠淤積、積水淹漫農田等水土流失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于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水資源的污染,導致水中生物的大量死亡
沿河公路的修建過程中,部分單位的環保意識差,將鉆孔樁用泥漿直接排放到河水中,導致河道淤塞,影響船只正常通行;同時由于泥漿中添加了Na2CO3(俗稱堿粉或純堿)、NaOH(氫氧化鈉)等化學材料,對河水的水質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導致水中生物的大量死亡。
2、交通運營期間對環境的影響
(1)、汽車尾氣的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以汽油、柴油為燃料的汽車開動時會產生廢氣和固體微粒。廢氣中含有水蒸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甲烷、乙烯、醛和鉛顆粒等污染物, 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氣中, 滲透到水、土壤中, 并逐漸積累, 會對沿線的人類和動植物產生不良影響,使其生活環境進一步惡化, 甚至會造成全球氣候異常, 這種污染的程度隨著公路運營時間的增長及交通量的增加而不斷加重。
(2)、汽車所產生的噪音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影響
公路運營過程中,汽車車體振動、發動機運轉、輪胎與路面摩擦、鳴喇叭以及公路沿線提供各種服務設施、設備均會產生噪聲, 在公路沿線形成一條噪聲帶, 這些噪聲對附近的人群產生心理(失眠等) 和生理(血管收縮、聽力受損等) 上的影響,降低人們的工作效率,尤其對公路兩側人口密度較大的敏感區域(學校、住宅區、商業區、醫院等) 干擾較為突出,而野外區域的干擾則較小。
(3)、汽車產生的油污染
汽車在運行過程中滴、漏油和車輛在維修過程中產生的污油都會隨著水的流動而滲入土壤中從而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4)、汽車在夜間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光污染
光污染是一類特殊形式的污染,它包括可見光、激光、紅外線和紫外線等造成的污染。可見光污染比較多見的是眩光。例如每當夜晚在馬路邊散步時,迎面而來的機動車前照明燈把行人晃得眼都睜不開,這就是一種光污染,叫做眩光。博士論文,環境保護措施。
三、保護措施
1、全球環保措施的發展
由于在前期的人類活動中,人們只是將經濟利益最大化作為追求目標,忽視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工作,現在大自然已經開始了“回報”人類了。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臭氧層空洞、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和各地酸雨現象等的頻頻發生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社會開始關注環境保護工作,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口號。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Development) 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全球可持續發展五大要點:①發展援助: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增大經濟援助的力度,其援助比例達到其國家生產總值的0.7% ;② 環境保護:工業化國家應當恪守“京都議定書”官員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規定,保護地球環境,防止全球繼續變暖;③ 清潔水源:節約用水,并到2015年實現一半以上缺乏清潔飲用水源的人口提供潔凈飲用水;④ 能源開發: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及電能的提高,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⑤綠色貿易:促進世界生產及貿易過程中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我國交通環保措施
我國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了《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并針對交通事業的發展提出了交通行業由能源消耗型的行業向節約型行業轉變的口號。在資源、能源和資金約束日趨明顯的情況下,必須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節約土地,節能降耗,以保證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節約土地就是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從嚴把關,盡量利用荒地和廢棄耕地。節能降耗就是要努力降低交通建設、運輸管理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的建設成本和管理成本,發展循環交通經濟,推進節約型行業建設。要進一步完善投融資機制,進一步拓寬籌資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博士論文,環境保護措施。博士論文,環境保護措施。
公路建設必然會造成對環境的影響,要全然避免和杜絕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在《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的指引下,合理規劃、設計和施工以及后期的使用過程中盡量予以控制,使這種危害降低到最小。
(1) 做好路網的合理規劃
我們在確定路網規劃時,要從全局出發,樹立公路建設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系統觀念,必須考慮將擬建設公路占用農田數量減少到最少,將公路對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及國家自然保護區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對不可避免的環境影響要做出全面合理的評價,為以后階段的公路環保設計提供依據。
(2) 進行公路建設項目預可、工可的環境評價
在路網規劃或線位選定后,都應按照交通部1996年頒布了《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試行)》規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超過規范和相關規定的方案要堅決摒棄。
(3) 做好施工過程中的環保宣傳工作,同時制定嚴格的環保控制方法
通過宣傳,使得環保觀念深入到每個單位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人人為環保”的態勢;同時制定嚴格的獎罰措施,對于不按照環保辦法執行,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的單位予以重罰。
(4) 采用各種手段,減小噪音污染
研究表明:交通狀況,音源、聲音傳播與噪聲量密切相關。因此,防治噪聲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加強交通管理, 上路前進行車輛噪聲監測, 管制重車百分比,交通量及行車速度;二是調整縱坡,減少縱坡過大可能導致汽車爬坡時增加的噪聲量;三是改進路面結構類型,改善面層混合料成分,適度修正橫向刮紋間距或改作縱向拖紋處理,以謀求降低交通噪聲;四是盡可能采用降噪效果好的路塹型式,尤其是路線通過敏感區時;五是適當設置遮蔽物,可在公路兩側設置隔聲林帶、隔音墻、隔音堤等,以降低噪聲位準;六是實施減少噪聲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改善車輛本身構造。
(4)汽車排放污染的防治
汽車排放的廢氣與固體微粒對大氣的污染最為嚴重,這些污染會引起金屬腐蝕,對建筑物和雕塑品造成破壞,抑制動植物生長,給經濟、文化領域造成損失。因此,必須制定相關的汽車排放標準,機動車上路前需進行尾氣檢測;完善汽車的自身結構,改進發動機,采用電子控制燃油噴射,發明使用電動車、太陽能汽車和其它不污染環境的新型能源車;采用現代燃料,優先使用無鉛汽油,增加以液化石油氣或壓縮天然氣為燃料的氣瓶車,推廣氣體燃料,使用符合規定的劑和燃油添加劑;研制和推廣廢氣減毒裝置,完善汽車保養和修理制度,推廣節油裝置。通過以上的措施,可將汽車排放物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的程度。博士論文,環境保護措施。
四 結語
環境與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它們相互依存,密切相關。博士論文,環境保護措施。因此我們在發展交通時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位置和處境、優勢和不足,進一步處理好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為我國綜合國力的的增強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全文新華社2003.7.25
2、高艷龍,張榕情如何建設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中國公路2003,24
研究論文
(257)co2對褐煤熱解行為的影響 高松平 趙建濤 王志青 王建飛 房倚天 黃戒介
(265)煤催化氣化過程中鉀的遷移及其對氣化反應特性的影響 陳凡敏 王興軍 王西明 周志杰
(271)應用tg-ftir技術研究黃土廟煤催化熱解特性 李爽 陳靜升 馮秀燕 楊斌 馬曉迅
(277)三維有序大孔fe2o3為載氧體的生物質熱解氣化實驗研究 趙坤 何方 黃振 魏國強 李海濱 趙增立
(284)首屆能源轉化化學與技術研討會第一輪通知 無
(285)o-乙酰基-吡喃木糖熱解反應機理的理論研究 黃金保 劉朝 童紅 李偉民 伍丹
(294)基于流化床熱解的中藥渣兩段氣化基礎研究 汪印 劉殊遠 任明威 許光文
(302)超臨界水中鉀對甲醛降解過程影響的研究 趙亮 張軍 鐘輝 丁啟忠 陳孝武 徐成威 任宗黨
(309)反應溫度對加氫殘渣油四組分含量和結構的影響 孫昱東 楊朝合 谷志杰 韓忠祥
(314)高溫沉淀鐵基催化劑上費托合成含氧化合物生成機理的研究 毛菀鈺 孫啟文 應衛勇 房鼎業
(323)pd修飾對cdo.8zn0.2s/sio2光催化甘油水溶液制氫性能的影響 徐瑾 王希濤 樊燦燦 喬婧
(328)熱等離子體與催化劑協同重整ch4-co2 魏強 徐艷 張曉晴 趙川川 戴曉雁 印永祥
(334)《燃料化學學報》征稿簡則 無
(335)磷化鎳催化劑的制備機理及其加氫脫氮性能 劉理華 劉書群 柴永明 劉晨光
(341)改性y型分子篩對fcc汽油脫硫性能的研究 董世偉 秦玉才 阮艷軍 王源 于文廣 張磊 范躍超 宋麗娟
(347)燃料特性對車用柴油機有害排放的影響 譚丕強 趙堅勇 胡志遠 樓狄明 杜愛民
(356)o2/co2氣氛下o2濃度對燃煤pm2.5形成的影響 屈成銳 徐斌 吳健 劉建新 王學濤
(361)鐵鈰復合氧化物催化劑scr脫硝的改性研究 熊志波 路春美
(367)如何寫好中英文摘要 無
陽離子聚合物對樹脂沉積的控制作用
回用白水用作紙機噴淋水可降低能耗
瑞典開發出新型草酸降解酶
竹漿和稻草漿的黑液除硅技術
優化工藝降低紙機真空度需求
美國纖維素乙醇轉化技術的現狀及發展
關于征集中國造紙學會第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的通知
美國生物質燃料產業的機遇和挑戰
2011年中國造紙工業10項要聞評選及讀者競猜即將揭曉
歐洲木質纖維素生物質乙醇的生產、使用現狀及展望
2011中國國際造紙和裝備博覽會暨全國紙張訂貨交易會在桂林召開
ArboraNano利用木材生物質材料開發高性能產品
廢熱回收——清潔技術的新浪潮
加拿大林產工業顯示復蘇跡象
福伊特造紙在中國的發展
2020年中東地區的紙張消費量將達到2900萬t
'2011(第六屆)中國國際造紙化學品展覽會在上海隆重舉行
《中國造紙》2011年度“玖龍紙業杯”優秀論文評選活動正在進行
帶臭氧漂段的TCF漂白技術
細菌在紙廠廢水凈化生物硫循環中的作用
心材比例對亮果桉硫酸鹽漿性能的影響
運用生物酶和白腐菌的針葉木生物機械法制漿
氧脫木素過程中添加劑對提高木素去除率的影響
酶處理對漂白硫酸鹽藍桉漿打漿性能的影響
改性無機粒子用作脫墨助劑
2010年中國造紙工業10項要聞評選讀者競猜活動通知
日本造紙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
王子制紙富岡工廠N1紙機的操作經驗
美國造紙工業及其能源結構概況
日本特種紙概況
加拿大造紙工業有望在2011年扭虧為盈
Heimbach公司新增靴式壓榨帶系列產品
Rottneros公司將退出南非紙廠項目
加拿大Kadant公司收購篩筒供應商和相關脫水設備生產線
Technidyne公司獲得FPInnovations大膠黏物測定技術授權
本書第1作者Ibrahim Dincer是安大略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也是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的項目負責人。他獨自撰寫或合作撰寫過幾十本書,發表過的期刊和會議論文被引用超過1000次,還發表過很多技術報告。他曾多次主持國內與國際會議、擔任會議主席。他還參與了很多國際知名會議的初創工作,包括國際能源與環境專題討論會等。他曾經擔任過300余次主題演說,還擔任著多種國際期刊的主編和編輯,如《國際能源研究期刊》,《國際燃燒熱力學期刊》,以及《全球變暖研究》等。
本書采用獨特的方式,融合了最新的技術信息、研究成果和成功示范應用,旨在吸引大量工程師、學生、工程實踐人員、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為他們展現可持續能源技術的最新發展。
寧圃奇,博士,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Puqi Ning,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CAS)Giovanni Petrecca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4
htt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