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4: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子女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最近,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會生活不良現象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和錯位;少數未成年人甚至參與吸毒、賭博和敲詐,走上違法犯罪歧途。在這部分未成年人中,單親家庭子女占很大比例,所以單親家庭子女是易出現問題的隱患人群,關注這部分人群,研究這部分人群的教育,在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單親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離異,孩子只跟隨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隨其祖父(或祖母和其他親屬)生活,稱為單親。然而,我們這里所指的單親,還存在另一種情況,即子女父母雙方均健在,也未離異,卻因父或母或雙方外出打工或經商,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只由一方或其它親屬照管孩子,也把它歸入單親家庭之列。這是因為從教育孩子角度而言,仍屬“單親”范疇。所以,我們所提“單親家庭”可以稱之為“廣義單親家庭”。對此我在本班級作了調查,符合這個條件的學生居然占了班級的百分之二十四,在我們這個小集體中就存在這么多的學生。我在1995年參加工作的時候,單親家庭的學生還沒有被放在特殊要求關注的地位,十年以后的今天單親的學生越來越多,作為班主任已經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了這些孩子的身上。我把這些孩子單獨規劃在一個表格中作了比較分析,分析出他們的共同點:不能夠和其他的同學和睦相處,學習沒有積極性,成績普遍中等偏后,性格暴躁或者內向,經常說謊話,做事情容易走極端。這樣的學生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難度,往往在班級中有違犯紀律的同學就是這幾個,他們對同學懷有敵意,稍微有觸犯他們利益的地方,就會表現得非常激憤。作為班主任就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這些孩子已經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起點,失去了人格形成的源頭,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就要幫助他們在這個班級中找尋起點和塑造完整人格。
怎樣才能做好這些孩子的工作呢?我們既是教師又是母親,這樣的一個雙重身份很利于我們的工作。對待這樣的學生我們首先要做到有愛心。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可見,愛在教育中的重要,愛是教育的真諦。教育的藝術就在于關愛學生的心靈,撥開學生眼前的迷霧,以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我現在的班級中有一名男同學,他是在一年級的下學期轉到我們班級的,他的到來打亂了班級的平靜。剛剛到班級沒有兩天,就開始和別的同學打架,當你找他問事情的原因時,他總能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可以說他給我留下的印象一點也不好。
1.加強師德建設
師德師風,是為師從教的靈魂所在。換言之,師德對學生的影響某種層度上超過教師的學識對學生的影響。筆者所在學校通過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活動,圍繞師德建設目標,建立充滿著人文關懷,具有積極、健康、向上的教師隊伍。辦“良心育人”與“責任育人”的放心教育。力爭把我校建成一個求真的知識世界,一個向善的人際世界和一個美好的心靈樂園。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值得推廣的,它從知識層面和心里層面教育留守子女,讓他們有歸依感,有利于教育均衡化目標的實現。
2.提升師能質量
學校的發展與生存與教師的專業水平有直接關系。用錢可以買來學校的優美環境和現代化設施,卻買不到教師的專業質量。立足教師專業能力提高,能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提升教師學習力。強化教師培訓工作,開展校本培訓,把提高教師能力素質作為工作重點。鼓勵教師參加學習,提高服務能力,充實專業知識。同時,拓寬專業成長視野,促使學習型組織構建,增強教師競爭力。具體途徑有:創建書香校園;督勵教師學習;建立監督機制。
3.健全督勵機制
時下,考公務員日趨白熱化,誘使教師無心教書。凸顯“官本位”思想的同時,致使教師心理失衡,引發不良反應。加強師資建設,應健全督勵機制。首先,落實《教師法》,確保教師工資不低于公務員工資,提供物質保障。其次,健全教師晉升體制,立法加以規范實施。第三,對教師違規行為懲處,強化責任意識。最后,獎罰分明,公私分清,擺正督勵機制身姿。
4.建立績效評價體系
教師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有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需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學校在職稱評聘、人才選拔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能讓教師感受到學校對自己貢獻的認可,有利于保證教學團隊的高效運轉。在教師團隊內部,建立科學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教師競聘上崗,教師的合理有序流動等,也同樣依附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
二、結語
二、女子高職院校開展先進性別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女子高職院校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職業教育的重要陣地,更是女性教育的重要陣地。在社會轉型期,面對多元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態勢,職業院校女大學生面臨著性別角色的選擇和定位的困惑與焦慮,迫切需要加強先進性別文化的教育與引導。女子高職院校應自覺引領先進性別文化、開展先進性別文化教育,對加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推進男女平等進程;提升學院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開展先進性別文化教育是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課題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為先進性別文化構建提供了理論的基礎和實踐的可能。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我國性別文化教育起著引領作用,先進性別文化教育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先進性別文化以性別平等為核心,以思想為指導,以實現人的徹底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只有男女兩性人格與尊嚴平等,才能真正地、具體地實現人的徹底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通過先進文化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人生觀、道德價值導向成為女性人生觀、道德價值取向中的主流意識。通過先進文化教育,以女性四自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女性正確的職業觀與經濟、政治價值觀男女平等是先進性別文化的核心內容。先進性別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體現,只有把先進性別文化統一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才有可能有力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先進性別文化是在思想的指導下,摒棄了落后的性別文化中的腐朽成分,發揚了傳統性別文化中的合理性因素,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性別文化規范,是一種促使女性與社會同步發展的先進文化。它是正確評價男女兩性社會價值作用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積淀,積極有效開展先進性別文化教育,為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精神保障。
(二)開展先進性別文化教育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需要
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落后的性別文化還有相當的市場,嚴重影響女性成長發展。女子高職院校既是先進性別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又是先進性別文化的集散地,提升包括性別文化在內的文化競爭力,促進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女子高職院校把先進性別文化教育與高職教學改革結合起來,開發女性特色課程,自編女性教育教材。讓社會主義先進性別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消除腐朽落后性別文化影響,避免性別文化精神枯萎,樹立先進性別觀,幫助學生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多變中把握正確方向,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以增強女性主體意識和性別自尊感和自豪感,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過程中做出積極貢獻,是女子高職院校傳播先進性別文化的關鍵之所在。
(三)開展先進性別文化教育是加快實現男女平等進程的需要
我國提出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已十多年,并制定了相關政策法律,但現實中男女不平等問題依然突出,與傳統性別文化中的落后觀念的消極影響是分不開的。社會上對男女平等的性別文化認識存在著三大誤區也影響男女平等實現的進程。我國是一個有著1.8億文盲,其中70%是女性的國家。如果女性自身都沒有與男性平等發展的主觀愿望和主體意識,那么不論國家為婦女解放提供多么優越的制度和政策,也不論生產力的發展為婦女解放創造多么有力的條件,都不會形成男女平等的現實。所以我們要實現真正意義男女平等,建設性別文化,當務之急要在女性群體中開展先進性別文化教育,喚醒女性主體意識,促使她們加入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隊伍中來。
(四)開展先進性別文化教育是提升女子高職院校品質的現實需要
追求卓越,提升大學品質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流。大學品質即大學的品格與氣質。開展先進性別文化教育,構建先進性別文化對提升女子高職院校自身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女子高職院校只有打造特色鮮明的女性文化,豐富先進性別文化的底蘊,提升自身大學品質,才能在日益競爭激烈的高職教育中支撐起自己的一片藍天,增強獨特的核心競爭力。而女子高職院校學生將成為先進性別文化的最大受益群體,女子高職院校也將因性別文化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獨樹一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
三、女子高職院校開展先進性別文化教育的實施策略
女子高職院校作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性別文化、培養社會主義先進性別文化建設者的重要陣地,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應充分利用和發揮女性教育特色和優勢,認真做好先進性別文化“三進”工作,不斷推進先進性別文化教育,切實擔負起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和發展的歷史責任,做出自己應有貢獻。
(一)先進性別文化進課堂
開發女性特色課程,讓性別文化立起來。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先進性別文化的主渠道,開發校本課程或特色課程、專題講座,創新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納入教學計劃,確立應有的教學地位。通過開發女子高職院校特色課程和女性關注的熱點專題講座,如《女性成才》《女大學生成才學》《高職女生素養》《女性文化講堂》等特色課程或講座,邊緣化甚至隱形化的許多與女性有關的問題納入女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并占有重要地位,成為對大學時期女性進行性別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生指導的重要課程。特色課程的開設為女性先進文化教育融入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由邊緣走向主流核心,成為真正的知識主體,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
(二)先進性別文化進校園
積極營造有利于女性成長的校園氛圍,使先進性別文化活起來。通過開展富有女子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實現性別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培養四自精神,健全女性人格和健康心理,讓先進的性別文化理念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傳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為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活力。一是積極開展以女性為主體的校園文化活動,“我的青春我做主”“青春助力我成長”等系列實踐教育活動,不斷增強女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二是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女性主題實踐活動,“魅力女生,精彩人生”“青春手拉手,姐妹向前走”“創先爭優金牌女院人”等形式多樣活動舒展女性美的天性,升華女的人格,增強女性自豪、進取精神風范,提高女性綜合素質。三是組織女性教育論壇和女性熱點探討,“女性學法論壇”“女性美德論壇”“女性教育論壇”“女性職業發展論壇”“女性禮儀論壇”,“樹四自精神,做睿智女性”,提煉女校特色校園文化,引導并培育女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積極影響
(一)教育子女是家庭的基本社會職能
1.家庭在教導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適應環境的能力十分貧乏。他有溫飽的需求,但無獲取衣食的本領,家庭就要給予其多方面的照料,兒童逐漸長大,就要教導他衣食住行的基本技能。受教育者即使到了中學階段,在適應家庭生活、適應社會環境等方面的能力仍相對貧乏,亦需得到家庭多方面的照顧指導,從中獲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家庭不僅是生活單位,也是生長單位,分散的小農經濟決定了家庭教育不僅是對兒童進行生活教養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成為對他們進行生產和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內容大為豐富,基本生活技能的內容也隨之復雜多樣,而家庭在這些基本生活技能的教導上處于特別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離開了家庭,一些最初的生活技能、自我服務的技能就無從培養。
2.
家庭在教導社會規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
我們都知道,受教育者作為一個社會人,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價值觀念,遵守一定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但這些觀念、規范和準則決不是在自然狀態中萌發出來的。家庭是個人最初的活動范圍,家庭群體中受教育者與他的雙親、祖輩及同輩伙伴發生最初的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家庭生活的行為規范也是他最初接觸到的社會規范。受教育者起初總是以其雙親的言行為榜樣,以其雙親的需求、情感情操為認同的對象,通過同化作用,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行為方式習慣和道德信念的體系,借以調節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3.家庭在指導生活目標,形成個人理想、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想最初往往是由興趣愛好所引發的。受教育者最初的興趣愛好正是在家庭生活中萌發的。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表現在它能引導受教育者逐漸地懂得現實生活的意義,注意發展他們的各種正當的興趣和愛好,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又能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家長用自己的全部生活經驗去影響教育子女,培養他們的進取心,同時又對其傾注著莫大的期望,這樣,就使得他們在人生的道路能做出有價值的選擇。
4.家庭群體在培養社會角色過程中也具有獨特的作用
家庭在培養社會角色中的這種作用,一方面是通過家庭影響受教育者的志趣理想抱負、職業的選擇等途徑,使他們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選擇和充任一定的社會角色;另一方面,家庭又是一個多重角色組合而成的初級群體,在這群體中,受教育者依自己與家庭不同成員之間的不同關系首次成為一個承擔多重角色的主體,也就形成了日后社會上充當復雜多樣的角色的啟蒙經驗。家庭在培養社會角色過程中的獨特作用,還表現為它能復制出社會文化傳統習俗所要求的不同社會角色,比如男女性別角色行為等等。
此外,家庭在形成個人性格特征、在形成個人對社會適應的動力特征等方面,也有著它
不可替代的影響。
(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
1.家庭教育是百年樹人的起點
在教育發展史上,人們早就認識到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就把家庭教育看作學校教育的基礎。他把青年人的生活分為三期:從出生到七歲,從七歲到發育期十四歲,從發育期到二十一歲。未滿七歲的兒童要受家庭教育,兒童滿七歲以后,就應當入學校。近代,許多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紐斯、洛克、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倍爾等,在他們的教育著作中,無不強調家庭教育在兒童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他們看來,教育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之后便從不間斷,改變的僅僅是教育的形式。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愛爾維修說:“兒童獲得運動和生命的時刻,就是獲得最好的教育的時刻?!雹?/p>
2.幼兒時期,家庭教育給予的影響是孩子以后接受教育的基礎
近幾十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有關幼兒早期發展與家庭教育問題,引起了
人們的廣泛注意,教育、心理科學工作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觀察研究。結果表明,人的發展的基本條件是機體與周圍環境的接觸,即活動。因此,家庭要盡可能早地經常地使孩子在活動中獲得一定數量、質量的外界刺激,促進他們的發展。例如,有位心理學家對初生的嬰兒進行跟蹤觀察,發現在孩子出生后的第2個月末就表露出第一次微笑,當母親低下頭來,輕輕地跟他說話的時候,他的小臉上明顯地有了表情。這位心理學家認為,這是母子關系的第一個跡象,典型的人與人的關系就這樣開始了。②孩子也就是從這個“碼頭”開始了他認識世界的“旅行”,從最初表現對母親的感情,然后認識家庭的其他成員,幼兒園和學校的老師以及他所愛戴、尊重和喜歡的其他許多人。觀察還表明,如果孩子出生后,緊緊裹在襁褓里,只喂養他,誰也不同他說話,不親近他、關心他,這個孩子的發育就相當緩慢?!叭绻⒆由磉厸]有一個人從小就對他一生中最初取得的成就做出評價,對他的初生微笑,對他初學走路,初次說話表示高興,對他的一切發明創造給予一定的評價,那么,這個孩子將會在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上遇到很大的困難,他與同齡人相比,就懂得少,本領差。他的最重要的能力,即學習能力將會受到限制。”③
由此可見,每一對年輕夫妻從做父母的第一天起,就肩負著教育子女的責任。幼兒時期,家庭給予的影響和教育,是孩子以后接受教育,形成良好個性的基礎。
建國以來,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得到巨大的發展。但家庭教育仍然是我國兒童教育的重要形式,絕大多數兒童,從出生到六歲左右,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在家庭中度過,在生活上、心理上對家庭存在著極大的依賴性。他們同父母朝夕相處,父母對他們的影響、教育隨時都在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3.孩子進入學校后,家庭教育仍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和不可替代的力量
兒童進入學校后,接受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學校教育對于他們的成長起主導作用,但是他們的成長,仍然離不開家庭教育。走讀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的主要形式,學生接觸家長的時間要比接觸學校教師的時間長,因而,父母的教育仍然是對他們經常起作用的因素。同時,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由于父母與子女間固有的血緣、感情和倫理道德上的內在關系,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孩子進入學校后,家庭教育的作用仍十分重要。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成長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則抑制兒童的成長。
二、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的消極影響
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的成長起消極作用,阻礙他們的健康成長。下面談談幾種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一)專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儼然以家長的身份自居,專橫、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干涉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對自己絕對服從,扼殺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導致孩子意志上薄弱,倍受壓抑,不會獨立思考,精神脆弱。
(二)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有的父母把孩子視作掌上明珠,關懷備至,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愿望,這樣往往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依賴性大而又任性。這種感情氛圍中長大的子女容易輕視感情,冷淡一切,非常自私,只知索取,不愿奉獻。
(三)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些家長由于孩子的成績較差,對孩子心灰意冷,對他們不提出任何要求和希望。對孩子的期望是對孩子愛的升華。對孩子的不同期望,父母的愛的表現不同,孩子也會對父母的愛做出不同的反應,表現為補充或加強父母對自己期望的特點。這種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無任何遠大理想抱負、缺乏責任心。
(四)過度期待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希望,但對孩子的期望過多、過高、過急,從而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反而阻礙了孩子的健康發展,使孩子心理負擔過重,背上極大的心理包袱。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基于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征。
以上幾種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眾所周知,人的成長離不開環境,要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須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樣才能保證家庭教育任務的完成。
三、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條件是對孩子進行成功教育的保證
(一)要創造一種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
家庭氣氛是家庭物質生活條件,父母文化、道德素質水平和家庭成員間相互關系的準則的體現。不同的家庭,由于家庭物質生活條件,父母的文化素質水平,家庭成員間的相互關系不同,家庭氣氛也不一樣。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條件。為了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父母應努力建立一種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一般說來,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特征。
1.父母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體諒、互相愛護,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
2.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為了子女的健康成長,父母對子女既不應當采取溺愛、放任的態度,也不應當采取粗暴的、專橫的態度,而要采取民主的態度,父母既要對子女思想上和生活上關懷、期待、鼓勵、循循善誘、嚴格要求,又要與孩子一起交流思想感情,讓孩子感受到心理上的滿足。明智的父母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對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都細心考慮,合理的一定滿足,不合理的給予正面教育,不該滿足的就不能滿足。同時也要要求孩子滿足父母的要求,聽從父母正確的教育,承擔他們應當承擔也能承擔的責任。
3.父母既要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所需的物質條件,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又要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
4.建立合理的生活制
度。按時起床、自覺睡眠,科學地分配一天學習、活動、勞動、休息的時間,有規律地生活,家庭所有成員完成各自分擔的家庭事務。
(二)父母要形成正確的教育觀點,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希望子女勝過自己。但不少父母卻不懂得兒童心理,不了解青少年成長的規律,不能根據兒童的特點進行教育。有的是根據父輩教育自己的方法教育孩子,有的則從自己的意愿出發,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這樣便搞不好家庭教育。教育孩子是一門復雜的學問,不僅要有廣泛的知識,而且要有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專門知識,掌握教育的規律和教育的方法與技巧。光愛孩子并不等于教育,只有遵循教育的規律,按照孩子身心發展特點,才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三)父母在子女面前要言傳身教,起表率作用
人最初的道德觀念、是非標準、為人處世的準則是從家庭中得到的。幼小的孩子沒有與社會接觸交往的經驗,首先教他們認識周圍的人和事的是父母。父母怎樣對待生活、工作、學習,怎樣對待社會、同事、鄰里,怎樣為人處世,認為什么是好,什么是壞等等,都在子女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他們的認識和行為。所以,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樣的品質、修養,父母應該首先具備。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是家長的影子”這句話是正確的。
(四)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基本的一條途徑是提高父母的文化修養。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才能掌握科學育兒的知識。今天的孩子同樣面臨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戰,他們求知欲強,興趣廣泛,這就要求父母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實踐證明,如果父母事業心強,刻苦學習,具有正確的思維方法,使家庭生活有豐富的精神內容,生氣勃勃,那么在這樣的家庭中,受父母的熏陶,孩子容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熱愛學習,渴求知識。而缺乏教養,又不學習的父母,不僅不能指導子女學習,而且多半不能以正確的思想和態度對待子女的教育。如有的父母在子女學習時,大聲播放電視,開收音機,或與賓客來往頻繁,高聲談笑,打牌,娛樂;有的父母表現出對工作的冷漠,對朋友的虛偽,對社會缺乏責任感;有的父母不是以誠實的勞動為社會作貢獻,而是熱忠于拉關系走后門,攫取物質利益,社會地位,等等,這些都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
在家庭教育中,只有具備以上幾點才能為子女創造出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要創造良好的家教環境外,還要采取正確恰當的教育措施,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四、正確發揮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積極影響的幾點措施
(一)從身體、心理兩方面入手,關心子女身心正常發展
父母首先要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有了健康的身體,智力、品德、美感等心理方面的發展才有可靠的物質基礎,孩子出生后的吃、穿、用、住等都是在家庭里解決的。為使孩子的身體充分地生長發育,需要有飲食、衛生、體育等多方面的條件,其中營養是最基本的條件,因為身高體重的增長,各組織器官的發育,各種體力和思維活動都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這些物質條件除空氣、陽光、水之外,主要來自食物的營養。如果食物中長期缺乏營養素,就會引起生長發育不良和疾病。因此,父母要為子女選擇、提供他們生長發育所必須的食物。據了解,解放后我國青少年兒童生長發育速度雖然較快,但是身體各項形態指標仍然大大落后于歐洲人。即使與同為黃種人的日本人比較,我國男孩身高比日本低4.5cm,只是到了成年期才趕上并超過日本人,但胸圍和體重還有一定的差距。④
這是與我國青少年兒童的營養狀況有一定關系的。在為孩子提供食物時,還要盡可能做到結構合理,分量適度,注意營養衛生。偏食、營養不足或過度,都不利于孩子機體的正常生長發育。此外,父母還應當督促子女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注意保持坐、立、走和看書、寫字的正確姿勢,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要求他們合理作息,有張有弛,勞逸適度。
最近,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會生活不良現象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和錯位;少數未成年人甚至參與吸毒、賭博和敲詐,走上違法犯罪歧途。在這部分未成年人中,單親家庭子女占很大比例,所以單親家庭子女是易出現問題的隱患人群,關注這部分人群,研究這部分人群的教育,在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單親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離異,孩子只跟隨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隨其祖父(或祖母和其他親屬)生活,稱為單親。然而,我們這里所指的單親,還存在另一種情況,即子女父母雙方均健在,也未離異,卻因父或母或雙方外出打工或經商,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只由一方或其它親屬照管孩子,也把它歸入單親家庭之列。這是因為從教育孩子角度而言,仍屬“單親”范疇。所以,我們所提“單親家庭”可以稱之為“廣義單親家庭”。對此我在本班級作了調查,符合這個條件的學生居然占了班級的百分之二十四,在我們這個小集體中就存在這么多的學生。我在1995年參加工作的時候,單親家庭的學生還沒有被放在特殊要求關注的地位,十年以后的今天單親的學生越來越多,作為班主任已經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了這些孩子的身上。我把這些孩子單獨規劃在一個表格中作了比較分析,分析出他們的共同點:不能夠和其他的同學和睦相處,學習沒有積極性,成績普遍中等偏后,性格暴躁或者內向,經常說謊話,做事情容易走極端。這樣的學生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難度,往往在班級中有違犯紀律的同學就是這幾個,他們對同學懷有敵意,稍微有觸犯他們利益的地方,就會表現得非常激憤。作為班主任就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這些孩子已經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起點,失去了人格形成的源頭,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就要幫助他們在這個班級中找尋起點和塑造完整人格。
怎樣才能做好這些孩子的工作呢?我們既是教師又是母親,這樣的一個雙重身份很利于我們的工作。對待這樣的學生我們首先要做到有愛心。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笨梢姡瑦墼诮逃械闹匾?,愛是教育的真諦。教育的藝術就在于關愛學生的心靈,撥開學生眼前的迷霧,以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我現在的班級中有一名男同學,他是在一年級的下學期轉到我們班級的,他的到來打亂了班級的平靜。剛剛到班級沒有兩天,就開始和別的同學打架,當你找他問事情的原因時,他總能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可以說他給我留下的印象一點也不好。
1.1外來人口的基本現狀
外來工家庭多是多子女家庭,一般都是2-4個孩子,超齡上學問題十分嚴重,特別是女童。由于家長流動性大,孩子生活學習不穩定。外來工子女就讀的學校多半是離城市邊遠的學校。外來工子女家庭經濟條件差、貧困生多。外來工子女家長中除極少數部分是“大款”外,大多數是小商販和“打工族”,只能從事一些臟、亂、苦低層次工作,而這些工作往往是被城市人所輕視的;雖然收入低,但與流動前在農村相比,家庭收入還是有所提高,而與城市居民相比,收入依然偏低,部分家庭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每人月均生活標準不足300元。
1.2外來人口的教養態度
在外來人口家庭中,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有理想的一面,處于對自己文化水平、職業現狀、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的不滿意,多數家長對子女將來期望高,職業理想化,希望孩子學歷達大專以上,能給自己“爭口氣”出人頭地,有較穩定、聲望高的職業,以改變自身較低的階層地位;有部分人對自己孩子在這方面沒有想法,讓孩子自然成長,還有少部分人認為只要人身體好,能掙錢就行。從我們摸底調查的情況來看,外來工子女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本只有初中、小學文化程度,家庭教育存在著盲目性和隨意性,甚至以學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有的外來工子女的家長,因找不到工作或失業,對子女不管不問,放任自流。
1.3外來人口的人際關系
一是夫妻關系失和,由于流動家庭的經濟狀況相對窘迫,住房面積狹小擁擠,往往造成家庭成員心理失衡,特別容易發生夫妻的矛盾沖突,導致夫妻關系緊張惡化,常常當著孩子面吵架或打架的比例高于當地居民家庭,這種現象給孩子造成傷害往往影響其心理的健康和發展;二是親子關系淡漠,父母由于忙于生計或夫妻關系失和,對子女教育力不從心,相互推諉,互相指責,不愿承擔子女的教育責任,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家庭中難以形成和睦溫暖、交流溝通的和諧人際關系。調研中我們也發現,近2/3的家長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超過半數的家庭月收入在2500元以下;90%以上的家長文化程度不高。以上種種情況說明學生的家庭教育存在較大問題,需要加以幫助和指導。由于受家庭教育經濟狀況的約束和流動生活模式的影響,外來工子女,他們懂事、勤儉樸素、勇敢謙讓、關心他人、團結合作,具有良好的品質和行為。很多孩子兄弟姐妹間互相照顧,經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有時承擔一些家長所經營的小販生意,具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
2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2.1、放縱型
部分外來民工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偏低。外來民工在外打工,生活的艱辛、經濟的拮據,沒有時間對孩子進行教育,也沒有對教育有個清楚的認識,因為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對于孩子的教育過于疏忽,沒有對孩子設置目標,比如說教育子女努力學習,樹立遠大崇高理想;要求他們對人有禮貌,珍惜時間與生命等。他們認為自己只有養育孩子的責任,只要讓他們吃好、穿好、住好就行了,而對子女的教育采取“樹大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原則,對子女的學習、品德等方面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對孩子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無原則地原諒孩子的過錯。這樣容易助長孩子的歪風邪氣,使孩子常犯小錯誤,養成許多不良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很少有時間對孩子進行管理,孩子出現不良的習慣,沒有及時的制止,就會導致孩子以后犯錯誤越來越嚴重。例如:有的學生由于家長給的零花錢過少,首先想到的是偷家里的錢,家長對此也沒有加以制止或懲罰,最后導致不滿足于錢少,開始搶錢,最后得到法律的制裁。
2.2、壓抑型
由于外來工生活不穩定,收入低下,導致家庭的變動要大于一般的城鎮家庭,家庭是一個學生溫暖的港灣,如果家庭的不幸福,就會極大的影響子女的精神狀態、世界觀、人生觀,家庭的變故和破裂,造成青少年性格內向、早熟,思想負擔重,對社會和人生觀扭曲的理解。由于父母的原因,家庭對于孩子來說并不能感到溫暖,反而出現由于家庭的原因,對于整個社會產生一種不信任感,思想極為壓抑,這樣的學生很難融于學校班集體之中。
2.3、過激型
由于外來工的文化素質不高,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過粗暴,而且有的缺乏人性化,不是用講理來說服孩子,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情緒化嚴重,根本不尊重孩子的思想和人格,方法簡單化,手段嚴厲過激,非打即罵。這種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孩子反叛心里和欺騙習慣,甚至造成孩子出走、自殺等惡果。如:男生李某,父親開車,母親擺攤,平時家中少有耐心教育,養成了撒謊、抽煙、逃學、偷竊等許多不良習慣,父母發現孩子有問題后,常用的教育方法就是“毒打”,但最終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3外來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對策
我們常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氛圍與孩子的態度、情感和個性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家庭教育不僅存在于孩子青少年時期,可以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德育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超過了學校教育。因為家庭教育是啟蒙性、個別性、終身性的,而學校教育是發展性、共同性、階段性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影響有直觀性、滲透性(家庭氛圍、家長思想意識、評議行為、文化素養、娛樂愛好等都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學生的心理又剛好處于獨立與依賴、理想與現實、自負與自卑、溝通與封閉之間的重重矛盾之中。這些問題是學校教育難以全面解決的。必須依靠家庭的長期教育得以逐步解決。
3.1引導外來工子女正確評價自己
首先,對于一些外來工子女來說,雖然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非常必要,但如果總是給予他們消極的強化,利用懲罰以期待改變他們的行為,反而收效甚微。如果能使學習任務變得有趣并能使那些學習較差的外來工子女由此而獲得成功體驗,他們就會樂于完成這種任務。因此,教師可以針對這些孩子的特點,讓他們在正式自己與別人的差距的同時也感受到“我很能干”,從而通過逐步的自我認可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找回自信。其次,外來工子女父母也要自覺改變自身權力型的家長形象,努力建立父母子女之間溫暖、關愛、信任的關系。他們要盡量幫助孩子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們能正確對待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快。再次,他們尤其要拿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當孩子犯錯誤時,進行必要的談話,而不是簡單的用暴力解決,幫助孩子積極排解日常生活事件及社會壓力對其道德發展和健康個性形成的消極影響。在這些方面,由于特有的親情關聯,通常父母對孩子的一句安慰和鼓勵的話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往往是他人無法替代的。
3.2搞好外來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應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開展,以此幫助外來工子女形塑健全人格、保持良好心態及增強心理承受力。學校也要注重發揮教師在教學育人中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對一些心理問題表現得較為突出的外來工子女,有關教師要主動而又耐心地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并且要有針對性和前瞻性地對他們進行心理咨詢,幫助他們排解心理煩惱和提高心理調適能力。例如:當學生家里出現情況時,首先影響的是學生的行為,教師很容易觀察到學生與以往的表現不一樣,這樣,教師可以親自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其內心的想法,如果實在無法對其進行調節,可以尋求學校心理小組或者專業的心理醫生,防止學生一味的消沉下去。
3.3制定家校聯系制度
班主任每學期至少兩次與家長進行書面溝通,平時用電話、家訪等形式與家長保持聯系。班主任和任科教師定期和不定期進行家訪。這樣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以及將學生的情況反映給家長,實現學校和家庭雙方共同管理學生,這樣可以有效的對學生進行監督,保障學生學習和身心的健康發展。例如:有的學生放學回家比較晚,或者沒有回家,這就可以與班主任取得聯系,進而能夠采取相應的辦法。在寒暑假期間,都要發放《告家長書》,要求家長加強對孩子的安全、學習、生活健康、品德教育。開學時由學生帶回回執。在學校開展重大活動或流行性疾病爆發前、學生安全預警時,也統一發放《告家長書》,預告家長作好預防工作。
3.4每學期按班級或年級舉行家長集會
向家長匯報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同時,對于家長進行必要的教育,要求他們對于孩子教育要有科學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打罵,因為好多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對于孩子的教育認識不到位,只認為棍棒下出孝子這樣傳統的思想,這樣會極大影響孩子的情緒,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在對孩子的教育時,教師不僅可以親自用科學的方法向家長進行宣傳,如:《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怎樣了解孩子》、《教育子女十個最佳時機》,還可以讓家長之間互相討論如何教育孩子,做到優劣互補,家長之間互相吸取經驗或教訓。如:孩子在學習上落后時,一般的家長可能就是簡單的打罵,這樣起不到明顯的效果,還可能使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經過家長之間的溝通、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可以采取談話的方式,進而能夠找出原因,最后才能解決問題。
3.5對部分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予以幫助和照顧
離異家庭子女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導致家庭解體后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公布的數據稱,我國每年離婚的夫妻保持在120萬對左右??梢哉f,平均每分鐘就有一起離婚案。而據統計,我國的離婚數量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一般地講,一個國家的離婚率越高,離異家庭子女也就越多,其對社會的消極作用也就越大。有調查發現,54%的犯罪青少年是因父母離異而造成品德不良。父母離婚對未成年子女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要把這場災難可能給子女造成的心理創傷減輕到最低限度,以至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必須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子女采取必要的心理保健和教育措施,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
(一)情緒情感障礙
由于離異家庭子女對父母離婚的不理解和長期郁結在內心的對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們的情緒很不穩定,往往一觸即發,主要表現為發脾氣、摔玩具、不愿意與人交往、睡眠也不安穩,親子之間沖突加劇等。而出現情緒問題的誘因也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瑣事。
(二)適應性差
父母離異后,兒童隨父親或母親過著單親生活,他們很難適應家庭的這種突變,心理會處在一種嚴重的失衡狀態,表現出極度的憤恨和絕望。有研究表明,家庭解體后,兒童都有一個較長時間的心理適應期,一般要經過2~3年或3~5年的時間。這一心理適應期大體可以分為六個階段:憤怒、痛苦階段;盲目樂觀階段;流動、出走階段;終日忙碌、閉門不出階段;渴望、思索階段;獲得新生階段。如果承擔撫養子女的一方父/母,離異后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盡快給孩子創設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孩子的適應期可以縮短。而如果承擔撫養子女的一方父/母,離異后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經常表現出對離異對方的忌恨、詛咒,情緒消沉、喜怒無常或借酒消愁等,那么他們的子女所遭受的心理折磨比夫妻當事人還要嚴重幾倍。比如,有的孩子索性離家出走,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一般來說,夫妻離異后,失去父愛的男孩比女孩的心理創傷嚴重。他們失去了男性特有的教育影響,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甚至會延緩性別社會化的進程。
(三)性格缺陷
離異家庭子女容易產生的性格缺陷主要有:
1自卑。因父母離異而產生自卑感的孩子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處處不如他人,容易導致自卑情結,進而在自我評價中經常伴隨著消極的情緒體驗,如不安、內疚、膽怯、害羞、憂傷、失望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生活道路上再次經歷挫折(如學習成績差,升學無望,家庭關系劇變等)時,則自卑情結很容易被重新喚起。若經常沉浸在這種自卑情結的痛苦之中,就會形成自卑性格。
2孤僻。強烈的自卑感使離異家庭子女不能自如地與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輕視和排斥。當恐懼感超過親近他人的欲望時,就會壓抑自己的欲望,對他人采取冷漠的態度。為了避免孤獨,他們往往在想像的世界中創造出一個“朋友”來,并把“他(或她)”當成真實的朋友去對待。被孤獨的陰影籠罩著的兒童,心中充滿孤寂、愁苦與被遺棄的感覺,與外界環境就會越來越疏遠。如果父母整天陷于“內戰”,心緒煩亂,教育方式不當,或已重建家庭而放棄教育責任,對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顧,任其發展下去,孩子將會形成不合群、獨來獨往的孤僻性格。
3怯懦。意志薄弱的離異家庭子女易形成怯懦性格。他們膽小怕事,容易屈從他人,無反抗精神,在困難面前驚惶失措,感情脆弱,經不住挫折和打擊等。夫妻離異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對孩子管教嚴格,使孩子望而生畏,總是擔心自己使父親或母親失望,時時體驗著恐懼的情緒。此外,同伴的譏笑和輕視,也會使離異家庭子女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表現出抑郁和退縮。
4粗暴。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經常爭吵、打鬧,極易使子女產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導致驚慌、恐懼、心緒不定,長此下去,就會形成粗暴的性格。父母對孩子的體罰及攻擊行為,易引起孩子對父母及社會的攻擊和破壞,特別是那些父母另有新歡后被虐待、遺棄的子女更是如此,即所謂“暴力的結果必然產生暴力”。
(四)學習困難
離異家庭子女情緒的變化,必然會給學習帶來困難。這是學習困難產生的內在因素。對兒童來說,他們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父母的督促和幫助,自覺性較差,而父母離異后,兒童多半無人管教,這是造成學習困難的外在因素。因此,大部分離異家庭子女在學習成績上明顯不如完整家庭的子女。已有的調查表明,許多離異家庭子女經常無故曠課、擾亂課堂秩序,作業馬馬虎虎,抄襲別人,甚至不完成作業,所以,他們中的不少人逐漸成為班級里的差生。
(五)社會性發展不良
離異家庭子女社會性發展不良,突出表現在同伴關系、親子關系等人際關系上。他們行為表現的反應較為被動,包容需求比較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支配需求比較傾向于期待他人引導自己,感情需求比較傾向于期待他人對自己表示親密,特別是當他們產生自卑、孤獨、壓抑等消除情緒時,這種傾向就會表現得更為強烈。當然,當這種被動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的人際關系需求也會向主動方向轉化,但這種轉化更多的只是局限在意向上,而不是那么強烈地表現在行動上。
二、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產生的家庭影響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美滿幸福、和諧友愛的家庭,不僅是社會安定的基礎,而且也是兒童身心健康的保障。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發展之所以受到嚴重的阻遏,直接的原因就是夫妻離異使得家庭解體,從而使兒童不得不生活在一個破裂的不完整的單親家庭里。家庭缺損必定帶來家庭教育的缺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離異父母情感教育的缺失有些離異的父親或者母親雖然在離婚時力爭對子女的撫養權,但卻往往是為了不讓對方得逞,或將孩子視為“人質”,通過控制孩子來報復對方。在這樣的家庭中,父親或母親常常對孩子過于嚴厲,百般挑剔,動輒指責孩子的某個缺點,很少對孩子的痛苦和孤獨加以慰藉,甚至將自己生活的不順都歸罪于對方和孩子。兒童在這樣的環境里,不可能獲得積極的成長動力,也不可能正確地看待和應對自己的處境,思想感情和道德認知會產生嚴重缺陷。
(二)離異父母教育方式的極端化
1過分溺愛。父母在離異后,覺得有愧于子女,于是就把更多的愛都傾注在子女身上,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為上過分溺愛,對孩子的事包辦代替,生活上有求必應;犯錯誤時舍不得批評,孩子不肯上進時總有借口,“誰叫他缺少父愛(或母愛)呢”。天真、幼小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經常性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但是由于過分的溺愛,兒童常常是在不知道錯還是對的心理狀態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無法成為一個明辨是非、有責任感的人。
2放任自流。這一類父母大多對孩子缺乏責任感,漠不關心。雖然他們也聲稱自己愛孩子,然而事實上缺乏真正的愛。他們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認為孩子的成長是他自己的事,孩子會自己克服困難。這類家長與溺愛孩子的家長一樣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三)離異父母不正確的教育心理
有些父母在離異前就缺乏獨立精神和職業目標,離異后,又失去了對對方的依賴,所以,他們就會把孩子變成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標,而這樣會使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壓力過大,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父母普遍的心態。離異的父母更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成才上。這種渴望子女成才的急切心態,往往會導致態度簡單、粗暴和生硬。態度生硬,批評過多,會導致孩子出現情感障礙及逆反心理、恐懼心理,甚至拒絕父母任何合理的要求。而這些心理問題往往又會惡性循環,影響孩子正常的成長。
(四)離異父母性別角色社會化的殘缺
很多夫妻離異后,承擔撫養子女的一方往往都千方百計阻止對方與孩子往來。但是,父母雙方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角色功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特別是在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中,兒童是通過與自己性別相同的一方父/母的認同來完成的。一方父/母角色的長期缺失,可能會對孩子的雙性化人格的平衡,各種不同興趣、能力與思維方式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五)離異父母彼此之間的仇恨、詆毀
現在的很多離婚案,都是以夫妻一方傷害了另一方的感情居多,被傷害的一方難免會鄙視、憎恨對方。父母之間往往會相互攻擊,丑化對方,美化自己,力圖爭取子女在情感上對自己的支持,他們會把這種仇恨帶給子女。從小就受這種仇恨情緒影響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會變得自暴自棄,充滿仇恨情緒,自私和不信任他人。兒童看到父母的勾心斗角和精于算計,也會對人際關系的友愛產生動搖和懷疑,使他們“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猜測他人。
三、改善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的家庭教育對策
離異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缺損實際上是做人的搖籃教育、甚至是做人的終身教育的缺損。因為對兒童的教育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同時家庭教育也必然是人生最漫長的教育,家庭教育由于其具有自然的早期性、父母的權威性、巨大的感染性、強烈的針對陸、影響的隨時陸、要求的連續性、內容的多樣性以及方式的靈活性等有利條件和特有優勢,因而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難以完全替代的。因此,要使離異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樣健康成長,關鍵還在于彌補業已缺損的家庭教育。離異家庭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注意增強自身素質,提高家庭的教育質量
教育家哈巴特說:“一個父母勝過一百個校長。”教育家福祿貝爾說:“國家的命運操縱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掌握在母親的心中,因此我們還必須努力啟發母親——人類的教育者。”離異父母不僅要重視家庭文化環境的建設,更要重視家庭人際心理環境的改善。而改善人際心理環境的關鍵是提高離異父母的素質。離異父母可通過吸收各方面積極的信息來提高自身素質、文化修養,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孩子感受到父母雖然離婚了,但還是愛自己的,從而使孩子能以正常的心態健康地成長。
(二)重視子女交往能力的培養,促進其社會化進程
離異家庭子女往往受到來自社會的歧視和偏見,因而在性格上容易變得內向、憂郁、自卑,甚至孤僻。父母要注意多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重視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給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強、自愛、自勵。父母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盡可能多地參與社會活動,主動與他人交往,培養健康、開朗、樂觀的性格。
(三)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
離婚往往阻斷了子女與父母一方的親情個聯系,從而使之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愛,使其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下降,學習成績波動或明顯下滑。一些明智的離異父母在對子女撫養和教育問題上仍然保持著較密切的合作,使子女自由地與父母見面、溝通,營造比較濃厚的家庭和親情氛圍。即使由于某種特殊原因,子女無法見到一方父/母,他們也會采取培養子女的興趣,樹立遠大理想等方法激勵子女成長,從而盡量消除親情被阻斷這一負面因素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下,子女的學習成績往往會有明顯的進步和提高。
(四)家庭教育應以表揚為主,增強子女的自信心
比起完整家庭子女來,離異家庭子女更需要關心和愛護。過分的責備只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提防、戒備和疏遠他人與社會的心理。反之,如果注意發現兒童的長處,多給一些贊揚和鼓勵,就容易造成愉悅的氛圍,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五)注意增強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品質
父母失敗的婚姻在子女眼里可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一時難以接受。父母應當委婉地予以解釋,盡可能使孩子以一種平常心看待父母失敗的婚姻,減少對家庭的疏離感。同時,父母還可以安慰、開導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慮,讓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去面對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大小挫折,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六)注重培養子女的獨立性,增強其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
有許多父母在離異后與孩子相依為命,把孩子當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們對孩子的生活包辦代替,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而且,還采取種種辦法來限制孩子的活動,生怕孩子出問題。孩子事事不能獨立,沒有機會親自去體驗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風險”。這就會造成兒童缺乏獨立意識,一旦離開了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了。
關鍵詞:外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政策執行;廣州市
外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國家為解決這個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并要求各地政府認真貫徹執行。廣州作為農民工外出務工“最為滿意”的城市之一,農民工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同時大量的農民工子女也隨之而來。廣州市各級教育門對農民工子女入學、接受義務教育問題高度重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廣州市執行外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市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一躍成為全國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其中外來農民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子女入學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據2007年廣州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市有300多萬人口在城鎮流動。在廣州市就讀中小學的流動人口子女達39.01萬人,占全市中小學生總數的26.7%。但是離國家政策的要求仍有較大的差距,廣州市在解決外來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的過程中,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教育經費嚴重短缺
教育經費問題是廣州市執行外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政策要面臨的首要問題。2003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六部委《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建立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經費籌措保障機制,規定“流入地政府財政部門要對接受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較多的學校給予補助。城市教育費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經費,用于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流入地政府制訂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收費標準,減免有關費用,做到收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這些政策為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入學創造了條件。在實踐中,廣州市取消了借讀費,只是收取了一定標準的學雜費,加大財政投入,支持公辦學校接受更多的流動兒童入學。隨著外來農民工子女人數的急劇增長,公辦學校的學位壓力越來越大,為了解決這部分人就讀學位嚴重不足的問題,通過新建、擴建、改建學校是一種較好的辦法,但建設經費、教育經費卻缺口巨大。
(二)民辦學校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
1、辦學經費不足,學校條件簡陋。學校收入主要依賴收取學生的學雜費,收入單一,無法滿足正常的開支和運轉。一些學校生均占地面積嚴重不足,場地狹窄,師生活動空間有限,同時存在消防、飲食、交通、防疫等多方面的安全隱患。教學設備數量不足、配置落后,難以滿足正常教育教學的需要。
2、教師待遇較差,整體素質不高。大部分民辦學校師資力量薄弱,缺乏專業訓練和相應資質。不少民辦學校不能改善教師待遇,不能提供配套的生活環境,致使教師流動幅度大,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
3、管理不夠規范,運作水平不高。部分民辦學校沒有規模效益,發展后勁不足。沒有建立現代學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水平處于低層次,管理隨意性大。教育主管部門沒有對辦學人和學校管理者進行系統培訓,管理效能和社會責任感較差,制約了學校的健康發展。
(三)教育管理難度加大
1、辦學規模難以預測。廣州市外來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流動性大,教育行政部門無法準確地獲取外來人口中適齡入學兒童的數量,這是困擾教育部門的一大難題。在外來人口登記中,一般只有成年人的信息,而是否攜帶子女同來、其子女是否處于學齡期等重要信息至今仍然是空白。同時,外來農民工居住分布也很不均衡。由于許多外來農民工沒有相對穩定的工作,工作地點經常更換,子女也跟著轉學,有的民辦學校每年的轉學率竟高達40%以上,這就給對這部分學校的教育行為管理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這一問題使得教育部門難以進行學校布局和事業規劃,難以預測教師需求和教學用書,從而嚴重影響到城區“普九”的鞏固率。
2、學籍管理難以統一。由于農民工子女來自全國各地,其學籍管理辦法也不統一,一些地方不要求有學籍轉出證明,就可以隨意轉入學生,因而許多外來農民工子女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這種現象在廣州市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打工學校中還是比較普遍的,這個也給教育管理帶來了難度。
3、正常教學遇到困難。一些外來農民工子女的學習能力、社交能力、活動能力表現一般或較差,同時心理素質也與當地的學生有差異。此外,不少外來農民工學生原有行為教育不足,如課堂上的坐姿,寫字時拿筆的方式等不規范行為,平時衛生習慣差,吃飯前不洗手,有時隨地吐痰,亂扔紙屑,并且有打架現象發生。在許多農村小學,一般都沒有開設正規的音樂、美術、體育課程,尤其是小學三年級以上沒有開設英語課、計算機課。這些地方的孩子來城里后,要學習從未接觸過的課程,他們感到無從著手。這給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均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二、改進廣州市執行外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政策的對策建議
透過廣州市這幾年的實踐,我們深深地感到,落實外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政策的確難度很大,外來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問題關乎教育公平、城鄉協調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要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實施這項政策,必須進一步統一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尤其要強化流入地政府的責任,著力完善相關的配套措施。為此,當前要努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社會救助制度
政府作為社會資源和價值的整合者和管理者,應該承擔主要救助責任,建立完善的社會救助機制,建立貧困外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救助制度,實現從道義性扶貧到制度性扶貧的轉變。國家政策明確規定,在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享受“兩免一補”(即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廣州市應該將家庭貧困的外來農民工子女也納入其“兩免一補”救助范圍,保障所有外來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以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同時,還要在全市范圍內營造一種重視、關心、支持外來農民工子女生存和發展的社會氛圍,發動各種社會力量,為落實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政策,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提供幫助。
(二)強化規范中小學學籍管理
首先要強化現有學籍制度的嚴肅性;同時,建議設立統一標準的電子學籍管理系統,不但要全市聯網,而且還要實現全國聯網,為外來農民工子女在入學、轉學、升學等方面提供“一條龍”式服務,做到卡隨人走,人流卡流,實現學籍卡的網絡化管理。具體的做法可以:建立學生學習檔案數據庫,將學生的學籍表、考勤表、成績登記表、操行評定、健康卡片及獎懲記錄納入其中,在各級各類學校之間形成網絡。這樣,外來農民工子女四處“流動”、頻繁轉學就不必在所有學校都重新建立學習檔案,而只需要學校之間通過網絡聯系,轉移學籍檔案即可。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學習情況記錄的連續性、完整性,又能簡化學生轉學的手續,減輕學校管理的負擔。
(三)健全外來農民工子女入學的經費保障機制
建議建立以流入地政府為主、各級政府共同分擔的經費籌措機制。因為取消“借讀費”所形成的生均公用經費缺口,應由學校所在地政府按新增學生人數據實足額安排,補助學校。新增教師的工作由區(市)財政承擔。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為主,解決學校改擴建所需經費。學校改擴建用地,由市政府統一規劃,改擴建學校所需建房及配套設施費用由市、區兩級政府負擔,以區為主,除市教育費附加足額安排給教育以外,市政府還應在城市維護建設稅中每年也應安排一定經費,按建設項目補助到校。同時可以建議中央和省政府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并建立外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專項資金,按廣州市接納外來農民工子女進城就讀總體數量及財政狀況進行補助。還可考慮設立流動兒童“教育券”來解決專項資金撥付中的困難,做到“錢隨人走”,從而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教育質量,使外來農民工子女享受到較好的教育。
(四)加強監督和考核,完善督導評估制度
建議廣州市各級人大加大義務教育執法力度,并將解決外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列入政府日常工作的考核內容當中。各級政府教育督導部門要加強督導,建立對政府履行此項工作責任的督導評估機制。建立健全農民工子女入學督導檢查機制,將外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作為廣州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范疇和重要工作內容,指導和督促中小學認真做好外來農民工子女接受就學和教育教學工作;建立對民辦學校評估制度,將民辦學校納入督導評估的范圍,加強監督、規范和指導工作,促進其辦學水平的提高。
(五)改革政府教育投入機制,提高教育撥款的公平與效率
為了鼓勵和支持民辦學校的發展,動員和激勵更多的公辦學校接受外來農民工子女上學,必須改革教育財政的撥款方式,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財政投入體制。為此,廣州市可實行“生均撥款制度”,不分公立學?;蛎褶k學校,按照其接納外來農民工子女的數量撥付相應的財政經費。也可以實行“教育券”的方式,將政府預算內義務教育經費直接按生均經費直接分配給學生,由學生自由選擇學校。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促進民辦學校的發展,為其改善辦學條件創造條件,也可以引進競爭機制,調動公辦學校的接受外來農民工子女的積極性,并提高財政投入的效益。由學生自由選擇學校,還有助于打破地區和戶籍的限制,為外來農民工子女入學創造條件。
(六)適當放寬民辦學校的辦學條件,鼓勵和大力扶持民辦學校發展
從目前來看,廣州市各級各類民辦中小學校承擔了相當數量的外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公辦學校及政府財政的壓力,分擔了政府的責任。接下來,在貫徹實施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政策時,廣州市政府一方面應強調“流入地政府負責,以公辦中小學就學為主”,另一方面要“積極扶持作為義務教育有益補充的民辦中小學?!钡陌l展。對這類學校的辦學標準和審批辦法可適當放寬,但應消除衛生、安全等隱患,教師要取得相應任職資格,將其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體系,統一管理,使外來農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一定的水平。同時,對于一些社會需要,而辦學條件較差,教學設施不足的民辦學校,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上、物資上以及財政上的支持,為他們改善辦學條件創造條件,鼓勵和扶持其發展,以滿足農民工子女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廣州市統計局.2006年廣州市教育事業成就顯著[Z].2007-07-05.
2、奚琳,王順洪,李敏.我國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基于教育券的分析[J].湖南農機,2007(5).
在中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農村流動人口數量就一直呈遞增的趨勢,隨之所帶來的留守子女數量也是逐年遞增。由于農民工子女的“留守”,外出打工父母對他們的教育出現了或多或少的缺失,農村留守子女在思想品德、學業、行為習慣、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也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他們受教育的程度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探索出適應農村留守子女現狀的教育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日益突出的留守子女及教育問題要求構建切實可行的解決途徑
(一)留守子女概念及其現狀
留守子女,從其內涵上講,學術界一般將其界定為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生活和學習、需要他人照顧的16周歲以下的孩子。據不完全統計,到2006年底,中國已有2200萬的留守子女,占到農村同齡人口的20%左右。隨著國家“兩免一補”政策的落實,部分隨父母到工作地就學的子女也陸續返回家鄉學校學習。所以,中國留守子女的數量近幾年都將一直呈現逐步遞增的趨勢。
(二)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的基本分析
青少年階段的教育不僅是個人接受文化教育的關鍵時期,更是一個人思想品質、身心健康、行為習慣、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等綜合素質養成的關鍵時期。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青少年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等教育大部分由父母承擔。而家庭教育一旦形成缺失,子女教育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正因為如此,中國留守子女教育問題越來越嚴重,并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和熱點。相對于非留守子女,留守子女教育問題主要表現在留守子女的學業、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狀態和興趣愛好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見表1)。通過調查發現,留守子女還存在逆反、偏執、厭學、沾染不良嗜好等問題。
(三)留守子女教育問題亟需構建切實可行的解決模式
對于解決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專家學者們從很多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多種解決模式。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政府為主導的解決模式,即由政府成立專門機構,對轄區內留守子女進行相應的管理;二是學校為主體的解決模式,即學校建立監測體系,加強教師對留守子女的關愛與引導;三是社會介入型的解決模式,即利用群團和民間力量來解決留守子女的學習、身心健康發展等問題。這些模式在實踐中發揮出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這些模式過于宏觀,甚至有的只停留在文件上,難以切實地解決問題。
二、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是解決留守子女教育的必然選擇
寄宿制學??勺匪莸剿拱瓦_克時代的學校和英國的14世紀英國公學,“公學”(publicschool)是不折不扣的私立學校、貴族學校。20世紀50年代以來,俄羅斯、歐美陸續開辦了寄宿制學校。從我國現階段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已經成為解決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的必然選擇。
(一)建設寄宿制學校是改善農村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寄宿制學校是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義務制階段教育質量的“民心工程”。在《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2004~2007)》中,建設寄宿制學校是改善農村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從而真正實現“提高農村人口素質,變農村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從根本上防范和減少未來貧困人口的發生”的目標。
(二)寄宿制學校是推廣農村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有力保障,是彌補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途徑
寄宿制學校實行全日制、封閉式管理,學生每天24小時在校。校園是寄宿學生的家園,教室、學生公寓、課外活動場所都是他們接受教育的課堂。由于寄宿制學校這些的特點,它成為當前農村實施素質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家庭教育缺失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1、通過學生寄宿的方式,有利于真正在農村地區將素質教育全面推廣開去。調查中發現,有的山區學校教師的住宿條件差,老師來匆匆,去匆匆。除了基礎科目,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培養是無暇顧及的。從教育的目標要求出發,學生不僅在學業上,更應在德、體、美、勞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養和發展。而寄宿則保障了學生在校的時間,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條件。
2、寄宿制學校是彌補家庭教育缺失的較好方式。寄宿學校實現24小時全天候封閉式管理,學生與老師、同學交流的機會多,且他們處在同一年齡段,相互學習與彼此促進的意識強,有利于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愛好興趣的培養,從而彌補家庭教育缺失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3、寄宿學校為留守子女提供了最可依賴的親人。通過調查發現,留守子女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的孤獨。當他們在學習與生活上遇到困難,最為苦惱的就是沒有可依賴的人。比較于非留守子女,無論是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方面,留守子女都更多地依賴于他們的老師。
三、當前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中面臨的問題
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是國家“兩基”攻堅計劃的主要措施之一。自2004年起,國家拿出近百億的資金建設西部地區的農村寄宿學校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對于解決越來越突出的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而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仍面臨很多問題:
(一)社會對小學階段實行寄宿制認識不充分,思想上準備不足
一直以來,我國寄宿制學校在初高中以上階段發展。在小學階段發展緩慢,甚至沒有得到發展。對如何在農村辦寄宿制小學這個問題,社會對之關注不夠,理論探討與研究不足。以至于在留守子女早已不是一個新生事物的今天,對寄宿制學校這一途徑,社會認識不足,思想準備不夠。
(二)硬件設施嚴重缺乏
由于種種原因,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緩慢,為學生提供寄宿的硬件設施嚴重不足。在調查的地區,有近80%以上的學校沒有學生寄宿的基本設施。而有的一部分,條件非常有限,學生住宿、生活、課外活動等場所及設施嚴重不足。在部分山區的農村學校,不僅沒有學生的寄宿設施,也沒有老師的住宿設施。
(三)師資力量不能適應寄宿制學校的要求
從現有農村學校來看,師資力量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指導學生的“學”上。而寄宿制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的基礎上,更多地是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訓練學生社會交往能力,以及發展他們良好的興趣愛好等。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村小學的師資以大專和師范為主體。他們大多以語文、數學的教學為主要工作,而藝體類知識對他們來說都是空白。不得不說,目前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難以達到的寄宿制學校的要求。
(四)農村學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亟待改善和提高
一般寄宿學校實行“三段管理”,即把學生一天24小時分成三段,由班主任、興趣指導老師和生活老師分別負責。但從現有農村學校管理內容來看,除了“學”的指導以外,“住”、“行”、“食”方面的管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沒有相應的制度,也沒有相應的工作機制。所以,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業余生活管理、行為習慣管理、食品安全管理以及相關管理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四、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對策與建議
(一)國家應高度關注農村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
在推行《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的基礎上,應將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放在首位,加大國家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起國家投入義務制階段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硬、軟件建設上不足的問題。
(二)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硬件建設
近年來,各級政府也在加大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新建、改建、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2400多所。但相對于我國農村上千萬的留守子女來講,只是杯水車薪。按照《國家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項目學校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切實履行好布局、規劃及配置的職責,對農村寄宿制學校所需的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進行認真規劃和建設,以保障學生寄宿所需的硬件設備。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師資隊伍體系
寄宿制學校不僅要有教學質量過得硬的老師,還需要教師對留守子女學生有愛心,能進行生理和心理健康、文化藝術、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社會交往等方的教育與培養,所以應形成文化課教師、課余輔導教師和生活教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梢岳么髮W師范生的實習、支教等方式進行一定的彌補。對現有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之適應當前寄宿制學校的要求。
(四)提升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水平和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義務制階段的教育,對學生的管理比教學更為重要。一是應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一位好校長,一個好的管理機構,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的關鍵。應有對實施寄宿制學校的管理人員進行培養的機制,使之適應農村寄宿制學校的要求。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學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要從日常生活、學習、課外活動、食品衛生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以實現寄宿制學校發展的要求。三是完善監督體系。寄宿制學校是一項“民心工程”,學校建設、管理、收費等問題將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通過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以保障好事做好,實事做實。
參考文獻:
1、陳建平.寄宿制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影響的調查與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4(12).
調查表明,首先,大量民辦幼兒園以及農民工子弟幼兒園辦園起點低,多是租用普通民房所建。其次,院內條件簡陋,硬件設施較為缺乏。再次,園內管理缺失,幼兒園的收費水平、人才平庸、課程開發與實施、教學評估等沒有合理的規范,并缺乏長遠的規劃。另外,與公辦幼兒園、優質幼兒園相比,這些幼兒園師資力量匱乏,教學質量低。大多是由學歷偏低、無專業知識的人員組成。最后,幼兒園外部環境惡劣。家庭流動性強,幼兒適應困難。農民工家庭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因為工作的原因來到流入地城市,又可能因為工作的原因離開。首先,幼兒入園時間較短,入園年齡大。“根據有關學者的調查研究,進城務工家庭子女普遍集中在5~6歲,占調查總人數的74%,與此相應,幼兒所在的幼兒園年齡班級也集中在中大班。但是,兒童的實際年齡與所在班級占的比例并不一致,存在一定偏差,分散到了中班或者小班。”其次,幼兒入園適應困難,發展狀況不佳。陌生的環境造成幼兒心理造成了負面影響,使幼兒過度緊張,他們和周圍的環境和人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缺乏安全感。
二、社會資本的缺乏和社會資本的培育
人是社會性的,個人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或者說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取得成功必須掌握一定的“資本”。布迪厄這樣定義“社會資本”,即“社會資本是指當一個人擁有某種持久性的關系網絡時,這個由相互熟悉的人組成的關系網絡就意味著他實際或潛在所擁有的資源。”普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是“由一系列的信任、網絡和規范構成的,這種具有組織性質的網絡可以促進機體合作意愿的達成”。布朗對社會資本的起源和性質提出了更具精確性的定義闡述:“社會資本指處于網絡或更廣泛的社會結構中的個人動員稀有資源的能力。”“這三位社會學家從不同角度對社會資本進行了定義,代表了最主要的三種觀點,即社會資源觀、社會規范觀、攫取能力觀??傊?,社會資本理論超越了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在內的一般資本范疇,強調了社會資源、社會規范和攫取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社會關系中嵌入資源的觀點。”從社會資本理論視角探究農民工隨遷子女學前教育問題,要分析作為隨遷子女父母的農民工自身的社會資本存量,這是研究的關鍵,衡量和增加其社會資本存量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著手,即社會規范、公共組織、人際關系。
(一)宏觀層面的分析
1.社會規范維度上社會資本不足
首先是法律法規方面的缺位和失衡。具體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1)戶籍制度的限制。我國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在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登記條例》頒布之日起正式形成,長期以來,我國的各種資源,包括教育資源都緊緊圍繞戶籍設置,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七條規定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2)教育經費的限制。據《2012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在園幼兒園總數為3685萬人,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人數為1852萬人,占總數的五成,然而公共財政經費的投向并不合理,目前我國有限的公共財政大部分都投給了公辦幼兒園,而已占我國學前教育的半壁江山的民辦教育機構卻不在公共財政輻射的范圍,在公共財政經費使用上,不能很好地側重于弱勢群體。其次,社會中的互惠、信任氛圍不強。農民工作為城市中的外來者與城市的融合有一個過程,這樣一個過程是艱辛的。沒有本地人與農民工的相互信任與合作,農民工及其子女就無法在城市生活中有“家”的感覺。
2.社會規范維度上社會資本的培育
(1)提高社會容忍度,建立信任和互惠機制首先,流入地政府要在政策制定上重視和接納農民工。“在教育問題上不搞歧視,讓社會公共資源為城市的所有常住居民所共享,無論其是否擁有所在城市的戶籍。”其次,支持社會志愿者開展針對的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服務活動,社會志愿者的服務可以讓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找到歸屬感,促進農民工群體與城市中其它群體的互動交流。最后,通過社區或公共組織開展一些本地居民與農民工之間、農民工與農民工之間的互動活動,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加入進來,增強相互的交流。(2)推動宏觀政策轉變,保證幼兒園規范運營。首先,“政府要創辦更多的公辦幼兒園,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的人,”要鼓勵民辦園的發展,將其納入到財政支持和監管的范圍,加大“無證”幼兒園的整治力度,但不可采取簡單的取締措施,要對其區別對待,對于確無資質對于周圍社區并非不可缺少的幼兒園要堅決取締,對在園幼兒實行引流,對于沒有資質,但對周圍社區屬于不可缺少的要采取多種措施幫助其轉變為合格的幼兒園。其次,要加大對幼兒園的監管,規范幼兒園的收費行為,減輕農民工父母的經濟壓力。
(二)中觀層面的分析
1.公共組織維度上社會資本不足
首先,良好的社區環境使農民工有一種“家”的歸屬感,良好的社區建設也為社區的農民工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和糾紛解決的渠道,這有利于農民工在城市的融入,進而有利于農民工子女的身心發展。其次,不能忽視社區在幼兒學前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社區可以通過與各種各樣的人進行交流和親近自然等來豐富幼兒體驗的場所。然而,農民工多聚集在城市中的城中村或城郊區,這些地區的社區建設雖已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但總體來說,仍然相對滯后,人才缺乏、資金不足等問題比較嚴重。
2.公共組織維度上社會資本的培育
為幼兒的學前教育創建良好的社區環境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社區,二是農民工組織。(1)完善社區教育服務機制。社區要創新管理體制,加強宣傳教育,構建和諧社區,要從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完善社區服務設施的建設,組織社區內部幼兒的集體活動,為家長養育幼兒提供咨詢服務,加強和社會志愿者的聯系和合作,定期開展幼兒的益智健身游戲。(2)加強農民工組織建設。動員農民工組織起來,改變最初的相互陌生和不信任的關系,“通過農民工組織,更好地了解農民工隨遷子女的需求,建立互幫機制,打通相互之間的溝通渠道,更好地為農民工隨遷子女創建良好的社區環境。”
(三)微觀層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