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4: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生科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學生進行科學實驗之前,教師一定要親手做一次,這樣在小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才能夠針對實驗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想出應對措施,或者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做出合理的解釋。同時在小組中能夠讓學生自己討論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干涉,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結果會比教師直接給出的答案記得更加深刻。教師的演示實驗一定要規范、科學,教師就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不經意的舉動很有可能會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教師也可以在做第一遍實驗的同時指導每一組的組長,要求他們在實驗過程中兼顧到自己的組員,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科學知識的見解,提高實驗的效率,也可以增強小組長的責任心。教師在實驗之前要對每位學生說清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是第一次進行科學實驗,一定會感到新奇,教師一定要在第一次的科學實驗就讓學生養成好的習慣,但是由于學生的年齡小,很有可能會不夠仔細,教師不會兼顧到每一位學生,這時,小組長就要更加認真,盡量減少事故的發生。
二、科學實驗的總結
二、構建生物學科高效課堂的教研課題
要構建生物學科高效課堂,教研組的作用之一是組織生物教師開展高效課堂的教學科研,使生物教師掌握有生物學科教學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我們學校生物教研組在2013~2017年五年發展規劃中的教學研究活動,包括10項教研課題。
1.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策略。
2.以導學案為載體的高中生物教學模式。
3.如何構建師生互動的生物課堂。
4.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如何利用“最近發展區”。
5.高二生物的有效備考。
6.高考生物復習課有效性的課堂教學策略。
7.合理應用記憶規律,有效提高復習效率。
8.從反思中收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9.提高生物試卷講評課實效性的策略。10.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
1雙語教學的目標和優勢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醫院校是培養中醫師的搖籃。雙語教學的目標是全面提高中醫藥學生的外語能力,提高終生學習、獲取信息與知識的能力,使他們能很好地學習專業知識、了解本領域的發展,將中醫藥事業發揚光大。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看,是要培養對國際醫學教育和學科發展具有戰略眼光的醫學精英人才。從人才戰略的高度看,雙語教學追求的是人才素質和長期效應,絕不僅僅是學習英語醫學術語,更重要是建立一個有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與熱情以及英語應用能力的良好環境。
雙語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方式已被多數學生接受并支持。由于雙語教學不同于以往的單語種教學方式,無論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改革還是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都是一個創新過程。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雙語教學為學生增創了一個良好的聽說環境,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有意無意間進行了英語聽、說、讀、寫訓練,增加了學生對外語的應用、溝通與交際能力,對學生日后順利走入現代化社會,走向世界打下良好基礎。
雙語教學強調師生間的互動,強調教學資源,教學環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語言的交互,而不僅僅是在英語課堂上聽英語教師從頭到尾用英語授課。國灰即使教師在一堂課上完全采用英語進行教學,那也只能是一堂英語使用頻率較高的課,包括英語課在內的整個語言教學都不能被稱為“雙語”教學。簡言之,“雙語教學”是進行素質教育探索的一個新的突破口。
2中醫院校中生理學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中醫院校采用生理學雙語教學主要存在下列問題:①生理學科本身屬于過渡學科,增加了雙語教學的難度。生理學是從形態學科過渡到機能學科的第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如果學生的思維方式及學習方式還來不及轉換,就一下子被灌輸大量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勢必很容易喪失信心和失去興趣。而生理學的重要性也只有到學習后繼課程和臨床課程時,學生才有體會。另外由于中醫院校文理科兼收,大多數學生數理化基礎知識欠缺,對生理學科的理解能力水平較差,同時又非母語講授,無形中增加了教學難度。②大部分學生的專業外語基礎較差,影響專業知識的理解。③任課教師大多來自非師范類專業,外語水平有限,英語口語及發音與學生有差異。④英文原版教材對學生來說價位高,內容多,較難理解,學生尚無合適的教材,無法對雙語教學內容進行預習與復習。⑤中醫院校生理課的課時相對較少,而專業課的內容原本就較多,要在相同的時間內,用雙語教學講授與中文授課相同多的內容,時間就顯得比較緊張,授課速度難以放慢。
3提高生理學雙語教學質量的策略和方法
3.1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不僅專業要精深,英語好,還要求用英語表述專業知識、解析專業詞匯。教學本身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無論是生理課還是其他課的教學,教師若用外語授課,其授課的藝術性將受到影響。教師素質和使用“雙語”的能力是開展雙語教學的先決條件,一定要用教師的英文水平、教學技巧及人格魅力來引起學生對雙語學習的興趣。
3.2保證專業教學水平教師在講課中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引導學生思維、發現問題、激發興趣,培養能力。如果應用雙語,一味考慮某一術語用英語怎么說,語法會不會出錯,對學生來說是不是新單詞,通觀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和學生都沒有放開,積極的課堂思維和師生互動沒有了,學生充其量是多記了幾個專業方面的英語單詞和學習了一些課本上已經寫明了的知識。所以,雙語教學絕不能將專業學科上成了外語教學的輔助課,各個學科有其自身的知識點,這才是學生所必須學習掌握的,雙語教學課不是外語課。千萬要避免為了用英文而降低專業教學水平,那樣就舍本逐末了[4]。
3.3合理進行教材和課件準備引進英文原版教材,并在此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的目的要求,重新進行節選原版教材,改寫和編輯出合適的雙語教學教材[5]。在雙語教學的過程中均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制備的幻燈片和動畫,要求有大量的和高質量的圖表、動畫,盡量減少將課堂內容以條幅文字形式投影出來。采用這種課件和教學方法可以減輕教師英文授課和學生聽課負擔。
3.4定期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舉行學生座談會,根據反饋意見,采取相應的“彌補”措施,包括開設階段性的小結和串講、在實踐課程(如實驗和討論課)上對英語教學進行補充強化。鼓勵學生質疑,大膽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3.5創造良好外語學習條件學校應鼓勵師生在校園內盡可能地多用外語進行會話交流。對外語水平較差的學生,學校可組織課外輔導,同時再開設專業外語講座或培訓計劃;舉辦一些班、校級比賽活動,如用外語表演小故事、有趣的醫學小知識、小品、短劇等,以增加學生對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業外語水平。
3.6借鑒成熟雙語教學經驗雙語教學是先進的教育思想模式。積極推進雙語教學需借鑒國內外雙語教學經驗,加強各院校間雙語教學的交流活動,編制出合適的雙語教學教材或講義,根據院校自身的條件和特點,制定出適合本校雙語教學的發展計劃。
【參考文獻】
[1]羅敏華,姚孟暉,文質,等.醫學雙語教學的初探[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3(24):156.
[2]盧丹懷.雙語教學面臨新挑戰[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55.
提高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目的之一。所以,小學語文老師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學會開發利用現代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氛圍,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應用能力。在豐富教學內容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改變語文學科的定位,不要在課上過度重視課文的背誦,而忽略了語言交際應用。同時,要注意學生課上學習和課下學習相結合,把語文知識推廣到課下的生活中去,提高語文知識和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程度,把語文和生活進行融合,讓語文學習走入到生活當中,更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潛能,提升學習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老師在進行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確定的時候,要注意增加現代化元素,增加實際應用,讓語文知識可以最終回到生活當中,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觀念,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例如,任課老師可以開展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容和方式,用語文知識提高綜合能力。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成語接龍大賽、評論新聞時事、情景故事表演、美文點評等活動,還可以讓學生開辦名言收集、班級日記連載等活動,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讓語文學xxx入平常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二、以文章閱讀作為載體,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師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掌握課程的教學進度,安排好所有的教學環節,并且適當地增加閱讀量。老師可以把語文知識教學和閱讀結合起來進行講課,課前進行語文閱讀材料的挑選設計、閱讀任務和教學任務相結合、閱讀問題的總結點撥、課程時間的安排、小組互動分享內容等環節。在給學生挑選閱讀內容的時候,要注意和教學內容相結合,符合學生的思想,文章的條理要簡練,要有和學生互動的能力,這樣對于學生來說才有足夠的吸引力。教師挑選好正確的閱讀材料,才能教給學生正確的知識和觀點,引起學生學習和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培養閱讀的習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不但要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還要進行課堂發言,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當中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想象意識。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除去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背誦的文章或者段落,老師也可以選擇一些文采好、精彩的文章讓學生多加閱讀朗誦。比如,在教學四年級《觸摸春天》這篇課文的時候,由于這篇文章的意義較為深刻,小學生對于這種文章沒有很好的情景體驗,不能很深入地投入情感,就導致他們不能體會這篇文章的意義。文章中有很多句子都偏長,學生可能不會一遍就看懂,教師可以在上課的時候分段落讓學生重復閱讀,也可以讓學生在朗讀流利之后嘗試著背誦,更加深刻的體會文章的內容。通過這種重復的閱讀,學生漸漸地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寫作情感,對這類文章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背誦能力,也可以讓學生的情感體會更加豐富,對文章中人物的理解更加正確,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三、建立輕松、民主、自由的語文課堂
1.2對教師科研團隊建設與管理制度的思考科研團隊建設的優劣,直接關系著每位教師科研積極性與科研質量的高低,因此好的科研團隊管理制度,對科研團隊的建設至關重要。然而對于多數地方高校來說,由于合并升本時間短,管理經驗少,因此管理方面沒有態度規章與制度遵循,很多時候科研團隊形成的項目經費決策權往往由主持人一人決定,其他人很少參與并且不知道經費的分配等具體情況,這樣造成團隊成員積極性不高,具體事務也不愿參與,就造成了主持人管理經費主持人完成課題。結果常常是效率低下,項目成果質量不高,團隊生命力不強。因此,創建高績效科研團隊,必需有一套科學的內部管理制度,用來保障科研工作任務按計劃、保質量的完成。這首先這需要對現有管理制度進行修改和完善,同時增加校內教師科研團隊的外部支持,如學校科研部門、教務部門以及后勤保障部門等,配套相應的一部分經費對項目組進行建設,以筆者所在宜春學院,科研部門對部分教師組建的科研團隊每年均投入十多萬元供采購小型儀器設備,并提供部分經費用于團隊成員對外交流;教務部門可用科研成果沖抵教學工作量;后勤部門提供辦公條件等配套設施,這樣的條件對科研團隊的支持力度很明顯。其次在團隊內部建立有效的激勵及約束機制,增加團隊的生命力,與此同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學習、培訓制度,激勵制度以及績效管理制度等,讓團隊成員可以不斷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并增加團隊的溝通,增進協作,有效提高團隊成員的科研積極性,最終實現提升團隊整體學術水平的目標。例如筆者所在宜春學院的部分團隊,每學期會定期安排會議交流,探討近期完成課題的進展,所遇到的問題等,群策群力探討解決方法;在項目申報前期成員對申報書進行交流,相互提出問題與建議,加以改進;這些舉措有效的增進了團隊成員的科研水平,加快了項目完成的進度與質量,提高了團隊成員申報項目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團隊成員從事科研工作的積極性與科研質量。
2學生科研團隊
2.1實行導師制與指導畢業論文讓學生參與科研導師制是利用教師的科研項目與科研技能讓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的一種方式,目的是在于培養學生的同時,也增加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提高師生科研水平和質量;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科研能力的新型方式。筆者所在的宜春學院生物類專業,一般有科研工作在身的教師,在學生二年級接觸專業課開始,都會進行學生和教師的相互接觸,接觸中教師會介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課題以及實驗室的情況,學生介紹自己的學業、生活、愛好等個人情況,達到相互了解,其后,可根據學生意愿參與到學生科研團隊學習,教師可依據科研內容與其本科論文相結合開展指導工作。此外,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在本科院校學生科研培養過程中占據著主要地位,是學生本科四年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重要的綜合性科研訓練教學環節。按照一般學校的培養方案安排,畢業論文完成往往是大學四年級第二學期的工作,但那段時期,考公務員、找工作和實習占用學生大量時間,放任自流的話常常使畢業論文流于形式。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教師通常會提前介入,并找一些具體問題和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提前一年將題目出好,要求本科生構思;同時對那些主動性強的學生,吸收他們進入團隊一起參與科研活動。
2.2對學生科研團隊管理與建設的思考建立學生科研團隊就是以學術研究為中心、借助教師的課題和項目為依托條件,為培養其科研思維與技術的一批有協作精神的學生群體。生物類教師的科研往往實驗性強,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但不少實驗試劑有一定毒性,需要安全操作和嚴格管理,因此,在團隊設立之初,除教師指導外,需要學生團隊負責人,發揮負責人的角色作用;此外,教師可組織參加部分學術活動,如安排組內成員匯報,共同學習一些儀器的使用等;而在完成某些階段性的工作后,可適度安排一些團體的娛樂活動,讓團隊成員增進了解,提升人際關系凝聚力;在團隊建設中,可引入組內淘汰機制,即通過觀察團隊各成員在計劃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可將消極應對項目的成員淘汰出團隊,再引進擁有較高興趣和較好研究態度的新成員,采用能進能出的機制來提高研究狀態。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本科生科研訓練,很多地方高校都出臺了一些鼓勵措施,比如大學生創新競賽、大學生實踐項目等活動,但由于學生缺乏相關科研素質的培養,主動性不高,往往是極少數學生有積極性,不少是教師協助學生完成項目申報,這些一方面反映出多數學生缺少科研訓練及獨立的科研思考意識,同時也暴露出科研獎勵政策對學生的吸引程度不高,還應有更多的輔助保障措施進行實施,如可采取科研項目結題答辯或,并結合指導老師意見的對應學分轉化機制等。
科學小論文實際上是同學們在課內外學科學活動中進行科學觀察、實驗或考察后一種成果的書面總結。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某一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結論;可以是動手實驗后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以是對某地進行考察后的總結;還可以靠邏輯推理得出結論……
現在我就來說一下我的小論文:
前幾天,叔叔阿姨們就送來了好幾盆花和幾株樹。門口、客廳里、房間里和陽臺上都擺上了盆景。我對爸爸說:“我們家都有成植物園了,擺那么多的植物干嗎?”爸爸笑著說:“植物能制造氣氛,凈化空氣,人和動物誰都離不開它們,離開了它們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后不能生存?為什么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將信將疑。決定做幾個小實驗來證明這個問題。
星期天,我從車庫里抓來兩只老鼠。這兩只可憐的小老鼠即將成為我的實驗品。它們不停地掙扎著,圓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著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瓏老鼠放在一個大魚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嚴嚴實實的,生怕瓶里的空氣與外界的空氣相通。我仔細地觀察著,只見小老鼠沿缸著壁,繞著缸底快速地向前竄。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嗎?難道爸爸說的不是真的?可是,沒過幾分鐘,只見小老鼠繞圈的速度越來越慢,直到停滯不前,奄奄一息的樣子。頓時,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輕輕拿開,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進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葉茂的植物。然后輕輕蓋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魚缸,只見小老鼠驚慌地亂竄。過了好久也沒要咽氣的樣子。這個實驗證明了植物可以輸送動物所需要的氧氣。
小學科學是門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無法像知識那樣直接“教”給學生,教師必須組織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體驗并內化。作為科學課程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激情和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1挖掘生活化活動內容
1.1從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學習活動資料。科學課是由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環境的探究活動組成的。學習科學,就是去參加、經歷一個個的觀察、研究、認識活動。在科學學科中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科學內容和材料。例如:觀察身體,比較水的多少,米飯的觀察等。注重使學生能聯系結合已有經驗和生活實際,在對問題的探索、嘗試、調整和解決的自主性活動中獲得積極的創造性的人格發展學得具體、學得積極、學得有用。讓學生知道科學源于身邊生活,了解科學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形態。
1.2在學生周圍實際生活中尋找內容。面對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內容就顯得十分有限。為了進一步加強科學和生活的聯系,我們挖掘學生周圍生活的事件、現象、情境等轉化為一個個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課堂探究問題。讓學生在探究生活問題中親身感受到科學來自于生活,生活處處是科學。
1.2.1關注校園生活中的科學資源。校園生活是學生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因此教師要特別關注他們的校園生活,要善于發現校園內的科學素材,把校園中的科學問題搬進課堂,使學生感到真實有趣,感到科學就在身邊。
1.2.2留心社會生活中的科學資源。社會生活是學習科學的大課堂,學生可以從報紙、雜志、電視等新聞媒體上了解到很多信息,還可以與家長聊天談話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間的游戲有時也會成為科學學習的第一手資料。
1.2.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學資源。學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有著不同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經歷。這就是很好的可用課程資源。例如,在做比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實驗時,要求學生自備實驗材料,同學們帶來了幾十種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較昂貴的熱帶水果也帶來了,學生在課堂上互相交換材料進行實驗,興趣盎然。如果是學校統一購買,就只能是幾種價錢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學中有些觀察實驗周期長,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觀察和實驗時間,如果在實驗室里做,不利于學生隨時隨地觀察。例如觀察種子的萌發、生長、開花、結果,可采取讓學生回家與家長共同實驗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這樣的機會:親眼看著一顆小小的種子從土壤中悄然萌發,開始了它神奇的生命歷程。
1.3加強科學和其它學科的聯系。打破傳統格局和學科限制,構建一個開放的大課堂,允許在科學課中選擇與科學有關的其它學科的現實問題,不人為地設置學科壁壘,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找到應用的廣闊途徑,理解科學的豐富內涵,吸收更為豐富的營養。
2構建活動生活化模式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科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出發,將科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科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科學活動經驗。根據這一理念我們努力讓學生經歷“生活——科學——生活”這樣一個科學學習過程。課前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憑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做好課前嘗試探究,課堂創設生活情景組織開展活動探究。課后延伸探究生活內容,創設大課堂情境。鼓動學生到日常生活中去運用科學解決實際問題,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緊密結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教學基本流程是:課前自行探究準備——課堂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合作學組匯報,相互補充運用科學,解決問題——課后延伸探究。
2.1課前準備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嘗試活動。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這是實現兒童科學探究過程的必要條件。小學科學課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觀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實物材料。如課本、圖冊、課外讀物、媒體信息、兒童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熟悉的物品、周圍的環境、實驗儀器、電教媒體材料等等。提供學生科學的實驗儀器有的時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實驗室的儀器容易使學生產生陌生感,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課后繼續進行科學探究。
在教學中,教師盡量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材料,如牛奶盒、可樂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學《聲音的產生》的時候,課前讓學生準備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學生的塑料直尺,紙張,小刀,可樂瓶,彈珠等常見的材料,要求學生想各種辦法使它們發出聲音來。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使直尺,彈珠等物體發出聲音來。又如,在教學“熱脹冷縮”實驗的時候,課前教師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熱脹冷縮的現象,看誰知道得多。教學中如果一味使用專門的實驗器材會制約了學生課外的科學探究活動。提供學生隨處可見的生活化的實驗材料,有興趣的學生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作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了。
時間是探究的保證,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課前生活探究時間。課前準備探究時間可分為長時探究,短時探究和即時探究。針對一些需經過一定時間發展變化或需要一段時間觀察,不能馬上知道結果的內容,一般采用長時課前探究(大約需要一、二周)。針對一些學生生活較熟悉,而平時又沒有有意觀察的編排內容,一般采取短時探究,針對一些課前探究有難度,學生不宜探究的內容,教師可課前創設興趣性較強的情景,引導學生即時探究。
2.2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科學教學應以探究為核心,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科學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景,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激發思維,使課堂情境趨于生活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情境化的,它被應用于其中的活動背景和文化的產物,學習就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建構新知識的意義和過程。因此,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和動力。
2.2.1創設直觀性生活情境。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上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物創設教學情境,使科學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展開想象。例如:在教學《了解空氣》的時候,教師通過創設生活中用漏斗倒醬油倒不進去的情境,讓學生說說其中的原因,進而引出空氣占據空間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種液體時,一下子倒不進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現象,很多學生都碰到過類似的事情,但學生并沒有認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課堂上以后,一下子成為了學生關注的焦點。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2.2.2創設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謂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語言表達的方法,為學生描述一段新鮮而熟悉的生活事例,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課教學中,老師提出:“現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來解解渴。你們能不能幫老師想一個好辦法,讓教師快一點喝到這杯糖水啊?”泡果珍對學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一聽到能夠為老師獻計獻策更是來勁了,學生馬上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給教師獻上了計策來:“用筷子不停的攪拌能夠使果珍快一點溶解在水里。”“用熱水來泡溶解起來也很快的。”“把果珍放進水里,然后再用兩個杯子倒來倒去。”……從這樣的生活情景出發然后再引入到新課的教學中,學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導,并沒有感到科學是那么深不可測而是和他們非常的親近,對實驗設計也就非常的感興趣了。
2.2.3創設欣賞性生活情境。欣賞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課堂上通過錄像或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學美,從而引發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科學問題,分析思考科學知識的發生過程。例如:三上第一單元《植物》,用攝像機錄制天天陪伴他學習生活的校園花草樹木。讓學生欣賞熟悉的花草樹木后,說說你知道的,你還想知道什么?
2.2.4創設體驗性生活情境。在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走進社會,變“小課堂”為“大課堂”,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現場體驗,再變“大課堂”為“小課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動物的生命周期》等,讓學生進行種植養殖,寫下觀察記錄,課堂匯報。學生把自己調查了解到的信息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學生熱情高漲,既學會了知識又增長了才干。
3課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動
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現象也不能被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的天地。課堂以外的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使課內、課外、生活、社會互相結合,讓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與發展。為了進一步加強科學和生活的聯系,我們課后還可以利用課堂知識能力將周圍生活的事件、現象、情境等轉化為一個個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學問題,讓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獲得問題解決方法,更可以使每個學生的自我價值在實踐中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例如,在學習了《物體的熱脹冷縮》,知道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設計實驗繼續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醬油等是不是同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實驗材料的鋪墊,這樣的課外探究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
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是科學,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學好科學的用處是那么的廣泛,從而對周圍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產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形成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獲得真正的發展。超級秘書網:
一、師生交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在真正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上,學生的參與程度是很高的。一些有經驗的教師非常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并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并教會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并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他們會積極參與教學的每個環節,熱烈響應教師的每個要求。而且他們對教學的每個環節都充滿了好奇和興趣,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參與到教學設計之中來。建立在師生交流基礎上的教學是高效的。
二、情境教學.激發探究興趣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如果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人的積極性可以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在視官的跟前,一切聽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到聽官的跟前。假如有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計劃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教學目的,面對課堂教學,也必須從教學需要出發,力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氛圍,引起學生共鳴,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要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小學生天動、好展示,如果能根據課文內容,編排一些適合學生表演的環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海底世界》一課著重描寫了海底的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課前筆者耐心地制作了課件,搜集了相關的資料,把聲音和圖畫巧妙地組織起來,通過聲音與圖像的融合,為學生創設了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在課堂上,他們被海底世界的奇異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完后,筆者提問:“你覺得海底是個怎樣的世界?”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要求發表自己的見解,此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其實,創設課堂情境的方法有許多,只要教師能下功夫在教學中主動、適宜地創設一些靈活有趣、得體有效的教學情境,語文課堂就會活起來,就能誘發學生情感共鳴,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提高學生水平
受不同生活環境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總是存在著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困難,在客觀上制約著教師的教學成效。因為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面對的是幾十個知識基礎和性格各異的學生,教師如果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必然導致有些學生跟不上教學,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進展。所以教師要變“一刀切”為“因材施教”,允許學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舞臺,讓每個學生都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的總體教學水平和質量。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多媒體教學,拓寬學生視野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是“滿堂灌”,在課堂上教師依靠教材和黑板,主要在講臺上進行教學,雖然說這樣也可以向學生傳達盡可能多的知識,是學生投入其中,但是這種教學模式與現代化的先進的教學媒體相比,差之甚遠。如果教師能夠合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實際需要,把語言、文字、聲音、圖片和圖像等綜合運用起來,創設多種感官的課堂教學情境,通過鮮明的圖像、逼真的聲音,讓學生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氣氛和節奏,以提高課堂實效。例如,筆者在講授《驚弓之鳥》一課時,學生對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來感到迷惑不解。于是,筆者就通過多媒體把這一情境展示給學生,把有聲的圖像播放給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學生能夠合情合理地進行判斷與推測,受傷的大雁悲慘的叫聲,聽到拉弓后的振翅欲飛以及傷口裂開后摔落在地上。他們深切地感受了“驚弓之鳥”處境,這樣通過多媒體教學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多讀課外讀物,拓寬知識面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等名詩名句都為我們說明了多讀書的好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多讀課外讀物,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教師應教給學生正確閱讀的方法,并努力為學生創造有利條件,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去閱讀。例如,在教室里設一個圖書架,方便學生閱讀;也可以每周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活動,鼓勵學生多做讀書筆記,積極交流讀書感受。長此以往,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語文的學習能力也一定會有顯著提高。這種方法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及對知識的積累。
新課標標準明確指出,小學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到數學的自身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還必須從學生的數學心理規律出發,要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并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上。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接觸面相較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比較狹窄,且大部分小學生還處于思想朦朧階段。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出發,將生活經驗與社會現實作為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資源。如某小學教師在上“百分數”內容時,可以首先問學生:“大家知道我們家鄉宜賓的特產有很多,真了不起,同學們知道都有哪些嗎?”學生自然而言就會說到酒,“同學們知道酒的酒精度數是多少嗎?”“45%”,這時教師繼續詢問“那么還有哪位同學見過類似的表示方法呢?”教師采取這樣的談話方式學生很容易接受,在提到家鄉特產時學生也會感到既親切又自豪。教師從特產聯系到日常生活中的常見類似表示方式,就為學生營造了一種貼近生活、愉快、和諧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興趣。
2.數學問題的生活化
無論是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還是實際學習,也都存在著數學知識的應用。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就要聯系實際情況創設出與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如某小學教師在講解“乘”的內容時,首先問學生:“周末,小紅和媽媽一起去集市買雞蛋,一共有20個雞蛋,每個1元,那么同學們算算小紅媽媽買的雞蛋一共有多少錢?”這種在集市上賣雞蛋的例子就是取自于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這樣的學習,見微知著,有本有末,學生的學習熱情度高,易于掌握。
3.數學應用的生活化
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數學課堂上將兩者進行結合,可以更大的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大部分小學數學來說,聯系日常生活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大部分小學生上學都是步行或者騎車。教師便可以要求小學生測算出自己家到學校的路程,運用“速度”的計算方法分別計算出從自己家中到學校的騎車速度和步行速度。這樣,小學生就會逐漸明白數學應用于自己生活的關系,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4.教學模式的生活化
2.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生本理念下每位學生都有其自身發展需求,而學生學習目的不同。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不同發展需求,充分尊重學生,并給予學生充分機會展示自己的個性。在此過程中,由于每位學生的個性不同,教師不應給予學生負面評價,應該鼓勵學生,對學生進行積極表揚。由于年齡較小,在學習上缺乏自信,很多學生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進而導致學習能力較低。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并且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才能在這個過程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且建立起對小學科學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夯實基礎,促進學生良好發展。此外,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與學生進行良好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及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確保學生學習更順利。
3.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