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理念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4: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低碳經濟理念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低碳經濟理念論文

篇(1)

2推行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包括農業土地用地以及住宅用地兩個方面,其中農業土地開發和利用需要實現由市場經濟引導下的自由流轉。一方面農業土地開發與利用的自由流轉可以幫助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配置和調整,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促進農民就業幫助農民增收創收,同時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住宅用地的流轉具有多方面的效益,是落實低碳經濟理念的重要措施。促進農村村內住宅用地的整治,使其朝向集約化、房屋遷建集中化以及遷村并居社區化的方向改進,實現農村住宅土地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鎮(鄉)帶村發展低碳經濟

解決鄉鎮企業發展進程中規模性、分散且資源利用率不足等問題,合理規劃鄉鎮企業布局,建立鄉鎮工業園區,以鎮帶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礎上,借助低糖經濟發展理念,促進鄉鎮企業的集約化和規模化,使其朝著節約資源、降低成的方向自然發展,利用鄉鎮企業的經濟輻射作用,發揮其示范效益,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引導。堅決淘汰資源消耗好、生產效益低、社會價值低的鄉鎮企業,堅持以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為前提,促進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引導鄉鎮企業向著循環利用、低度污染的產業發展。政府應積極出臺政策等相關扶持措施,培育農村消費群體對綠色農產品的消費判別,引導和鼓勵綠色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現有鄉鎮企業投入資金和力量用于企業購買新技術、新設備,升級陳舊生產工藝設施設備,推廣新能源、清潔技術在鄉鎮企業的應用。

篇(2)

關鍵詞:低碳經濟;室內設計;應用 

低碳經濟理念和室內設計的融合,是通過對低碳、節能、經濟等各種技術來實現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和能耗。在低碳設計方面,采用的材料進行了一定的更改,主要對環保、節能的新型材料進行應用,融合了低碳理念的室內設計更加注重綠色環保,保證居住空間的舒適性、健康性等,給住戶提供了一個非常低碳的室內環境。 

一、低碳理念的涵義 

低碳理念的涵義主要指的是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在人類的初期發展中,生產力是非常落后的,對于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利用是非常少的,很少發生因為碳排放量而導致的生態問題。在經濟不斷的發展的過程中,工業革命發生了,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實現了迅猛的發展,對于化石燃料的利用不斷增多,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大幅增加,導致很多生態問題的出現。低碳經濟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多科技、制度等進行相關的應用,減少對化石燃料的利用,從而是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逐漸減少,在更大程度上保證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對于人們的生命安全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二、低碳理念在我國的室內設計中應用的現狀 

低碳設計是低碳理念和設計相融合的主要體現,主要講的是在方案設計的整個過程中,遵循低碳理念,使用新型的能源和材料,減少能耗,在這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為人們提供一個低碳的環境。 

在我國的室內設計領域,對低碳理念的應用是比較晚的,即使專業的設計人員對于低碳理念也并沒有一個非常全面的了解和認知。同時,相應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缺乏。我國的傳統文化時間久遠、影響深刻,對于室內設計人員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在這一條件的限制之下,使其對于室內設計的認識是帶有文化特殊性的,當文化的這一特性和低碳理念產生一定的沖突的時候,很大一部分設計人員會遵從文化的特殊性,這使得低碳理念在我國的室內設計中沒有得到很好地滲透。 

三、低碳理念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1.我國的人口分布和居住的條件都有著鮮明的特點,人口數量非常龐大,使得人均占地的面積是非常小的,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怎樣才能實現空間布局的低碳化和經濟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改善我國居民的居住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對于功能分區的合理化要做到足夠的重視在地刺進行劃分的時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包括公私分隔、潔污分隔和動靜分隔。面積分配也要合理,對功能區的面積進行合理的分配。從而提高利用率。 

室內設計主要的就是住房的設計,關系著每個家庭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理念,而且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理念,在室內設計的過程中,要對其進行充分的考慮,根據家庭所處的時期靈活布局。同時,對于可以再創造的空間進行合理的布局,也就是進一步加強經濟化的空間布局,為將來的裝修留下一定的空間,這項措施對于資源的節約等有著很大的幫助。 

2.在儲物空間的設計上,需要將功能區的特征作為重要的依據。住宅區的不同的空間區域有著不同的特征和使用情況,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需要對不同空間區域的使用性質進行充分的考慮,同時,還要結合儲物對象進行相應的設計。 

儲物對象是儲藏空間設計中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在室內,每一個儲藏空間的打下是不一樣的,而且,每個住戶的生活習慣等是不一樣的,在儲藏空間所要放置的物品也是不同的,所以,在進行儲藏空間的設計時要根據實際的儲物對象來進行設計。儲物空間是有一定的分類的,包括了三項內容,分別是獨立式儲藏、組合式儲藏和固定式儲藏。在儲藏空間的設計中要對儲藏類型進行靈活的運用,將儲藏間空間的利用率盡可能地提高。 

室內設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住戶,根據家庭的具體要求和變化需要對儲藏空間進行相應的裝修,那么,這就需要預留出一定的空間,方便以后的裝修和設計。需要對儲藏空間做出進一步的完善,將儲藏空間的使用時間盡可能地延長,這一措施對室內空間和資源的節約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3.在低碳材料的選擇上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問題:第一,材料的選擇是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選擇的,不能任何的空間設計都是用一樣的材料,對于材料的性能要進行一定的考慮,不同的空間設計對于所使用材料的要求是存在差異的,需要將這些差異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第二,在選擇的過程中,對材料進行詳細的考察,注重成品裝修材料的選擇,保證它們的能量散發是比較少的。第三,對于當地的生產的裝修材料進行優先選擇,相比于外地的材料,其售后服務和質量都便于保證。第四,所選擇的材料需要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結合,減少一次性材料的應用。第五,帶有放射性物質的材料是不允許使用的。 

4.對石材進行充分的應用,他有著非常大的優勢,對于環境的美化和良好居住空間的營造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將石材應用于室內設計中只需要對原材料進行相應的冷加工,是不需要進行高溫加工過程的,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篇(3)

 

哥本哈根會議已漸行漸遠,但是它所倡導的低碳生活和綠色經濟的理念卻深入人心。各大企業、各大高校都紛紛把低碳這一宗旨應用到生產管理和教學實踐中,同時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引進、培養低碳人才的重要性。

一、對低碳人才重要性的認識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各國的戰略性選擇,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戰略性措施,從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和推動。拿可再生能源來說,以風電發展為例,目前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已成為世界第二,每年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向前發展。相比而言,我們的人才培養工作就顯的相對滯后。面對低碳經濟及新能源的快速發展而引發的人才需求,各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有所反思,在認識到低碳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的基礎上上,我們的人才培養工作必須具有前瞻性。

進入新世紀后,各個省份都已開始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江蘇、廣東等省份等尤為明顯,因此不僅是針對高層人才、研究開發的領軍人才、技術負責人還是針對產業層面的一線技術工人低碳經濟,低碳產業發展所需的各個層面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一些高校率先覺察到了低碳人才培養的氣息,開設了相關的院系和專業,比如華北電力大學通過對現有電氣、動力、機械、自動化、水電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成立了全國首家可再生能源學院,在國家低碳人才培養方面承擔了重要作用。實際上再生能源不但包括風能,也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水能等,院校在學科、專業設置上要能夠對低碳人才需求量作出充分的估計和具有一定的預見性。此外,低碳經濟概念自身包括很多方面,需要大量不同層次的新能源、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的人才,教育體系內部各層次人才的培養也要均衡發展。

二、在低碳人才培養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各高校學科配置對低碳人才培養的限制。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的院系及學科設置由教育部統一管理,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專業一直未納入到學科體系當中,一直處于缺失狀態。由于歷史因素的影響,國內低碳經濟及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較慢、規模較小,對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對有限。教育部于2010年3月9日的“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表示,為了加大互聯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力度,支持與鼓勵有關高校從本科教育入手,積極申報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相關的新專業。這表明,碳技術將成為下一個科技的制高點,低碳科技人才也將是下一個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的重點,誰培養更多優秀實用的低碳人才,誰就掌握了新科技的話語權和定位權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為此,有必要從現在起就要有意識地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所有這一系列舉措對于推動我國高等院校進一步放開手腳培養低碳行業的人才有著重要作用。另外,要將新能源人才培養納入到國家的教育規劃中,不僅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更要包括職業技術教育。教育要緊跟國家的宏觀發展戰略,站在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下思考。

二是隨著產業的深入發展,企業人才短缺的問題凸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跟不上低碳產業的發展步伐。盡管我們的產業發展很快,但是我們的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掌握。前不久,在四川內舉行了兩場與低碳產業有關的論壇,兩場論壇除了研討低碳產業如何推進當地經濟發展外,一個重要的呼聲是,加強低碳人才培養,推進產業發展滲透。由用工市場反饋的信息顯示,去年底以來低碳經濟,與低碳相關的行業如太陽能光伏電站、太陽能電池生產廠家等企業,招工數量大量增加,但實際供應量卻很少。其中樂山職業技術學院是四川為數不多的專門開設有低碳專業課程的高校,2008年被樂山市授予“樂山硅材料產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每年畢業100余名學生,早早就被企業搶購一空,學校打算在師資、教學儀器和實習實訓設備上加大投入,擴大該專業的在校生規模。

三是國家、企業、學校在低碳的“產學研”合作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就我們國家的情況來看,關于低碳的“產學研”合作還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沒有成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低碳人才的開發與培養。“產學研”合作的摘要求,提高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從而促進學科發展。另一方面企業能夠將科研成果迅速市場化從而帶來效益,促進產業的發展。通過產學研合作,企業和院校的人才形成一種互通的良性合作,既能彌補企業人才不足,同時也能彌補院校教師技術方面的不足。

三、在低碳人才培養中必須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第一,大學與企業聯合開展低碳學科教育是培養實用型低碳人才的一條重要出路。企業應該加強對員工的培訓,使員工能夠適應低碳時代的需要。因為低碳人才的培養應該是面向市場的,要了解企業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相關技能的教授,這其間企業的參與不可或缺。企業要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培訓來進行企業自身員工的培養,也可以請高校代為培養,這是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目前,高校和企業都在重視研究開發,怎樣讓兩者相互銜接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更好地銜接、如何更好地實現技術與市場的整合是一個長期處于研究和探索中的現實問題。我們要積極尋找大學與行業結合的更多動力因素,加強雙方合作的需求強度與彈性,樹立“戰略聯盟”意識,突破以往產學結合的固式,從戰略層面出發,以協議的形式締結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分享的產學研聯盟,取得高校、企業共贏的結果。

第二,在人才戰略方面,高等院校及相關科研院所之間的科研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技高一籌的跨國公司早已起步進行這樣的嘗試,跨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早在1997年5月便成立了中德研究發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巴斯夫與中國的高等院校及相關科研院所之間的科研合作,其發展基金迄今為止投資總額超過5000萬人民幣低碳經濟,培養了大批具備低碳理念和技能的專業人才。在國內,力諾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了“清華力諾能源光電子研究所”,共同研究太陽能中的高溫利用技術,現在首批技術成果“鈦金管”已經面世;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的太陽能采暖、制冷技術已經成熟,即將實行產業化推廣;與山東建筑大學合作建立了太陽能檢測實驗室,并合作辦學,培養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技術人才。

第三,隨著低碳人才需求的日益旺盛,低碳人才的培訓機構在市場上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能源管理培訓網便是其中的一家。隨著低碳經濟的興盛,培訓網的學員也在成倍地增加。實際上許多人才只要在理念與知識結構上稍加補充就能成為低碳人才,而這其間繼續教育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另外,一些院校開設的環境教育課程僅局限于城市、資源、生態及相關專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理論性,其他專業很少或沒有開設環境教育課程,各高校及培訓機構應該在這方面有所完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第四,教育在低碳人才培養方面應該未雨綢繆。針對教育部提出的積極申報與國家低碳領域相關的學科專業,各高校應依據自身的基礎條件,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充分整合資源,在發揮原有各專業的學科基礎上而調整。現在國家提出來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是原有產業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相關低碳產業的培育,專業的設置要根據低碳產業的發展需要,培養適應低碳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例如各高校可以結合實際開展“低碳校園科技創新教育”等活動,如學校水處理與循環系統改造,太陽能熱水系統和學校照明系統改造等。通過專題講座、論壇、參觀、討論等形式的教育,讓師生了解當前嚴峻的生態形勢與發展趨勢,理解構建低碳校園的意義,建立低碳的生活理念。

第五,在人才培養上,尤其是高校的人才培養,不能按照以前的方式進行,要創造新的培養模式。首先在教學模式上,要培養學生開放式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常規能源的技術發展相對已發展的較為成熟,而節能減排技術、清潔技術等還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在該領域不斷的探索,勇于創新,著力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然低碳經濟,產業的發展需要創新,同時也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在職業技術教育上要加強學生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走近企業,更多的接觸實踐,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走進企業中進行學習。營造創新能力培養的良好環境,在理論基礎上,不拘泥于傳統的技術,通過技術創新促進未來產業的發展。

第六,發展低碳經濟是個全新的理念和發展模式,需要加強低碳領域人才培養和機構建設,特別要提高企業決策者的低碳意識和理念。另外要吸引相關技術和管理人才,培養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隊伍。搶占未來低碳產業的制高點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創新能力,即不斷提高新能源開發利用的科技含量和效率;二是鼓勵新能源發展的系列配套措施,包括財力投入、CDM人才培養、稅收政策等各個方面。

目前國內大學在低碳人才培養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北京大學今年新增能源與資源工程專業,強調能源-資源的一體化進行人才培養;繼清華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成立低碳研究所后,北京交大首家“低碳研究與教育中心”于2010年4月成立,該中心旗下有低碳教育、低碳物流、新能源及可再生資源、節能環保等在研項目近30項,它將促進我國高校在低碳技術及經濟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并開發有關低碳的課本教材、培養新低碳科技人才。

低碳人才培養的意義在于當這些具有良好環境意識和知識的青年學生走向社會并成為未來的領導者時,他們對環境的關心、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追求以及對環境保護的貢獻,必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邵麗蓉.低碳人才需求漸熱[N].人才市場報. 2010-5-22

[2]吳建新.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 2009,(11)

[3]石定寰.培養低碳人才助力綠色經濟[J].中國電力教育,2010, (6)

篇(4)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有愈演愈烈之勢,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均已認識到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它已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危機和挑戰。城市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人類活動的中心,當前城市化在全球飛速擴張,據統計,我國城市化率已在近年跨過了50%大關,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率甚至可以達到80%。眾多的人來到城市,也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能源消耗,據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現在我國城市能源消耗的比例占全國。據著名的經濟學家周一星預測,至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到達57%左右,而屆時中國的城市人口將到達8億之多,消耗和污染形勢相當嚴峻。因此,城市將成為節能減排的重點對象,同時城市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點。自2003年英國最早提出“低碳”至今已經過去了十年,在我國也取得較大的發展,最近幾年中國試點低碳城市建設,發展低碳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發展基礎和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綠色低碳發展方式逐步建立,并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領域得到廣泛認可和實踐[[1] 付允,汪云林,李丁等.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5-10.DOI:10.3969/j.issn.2095-1949.2008.02.001.][1]。

本篇課程論文作業將以低碳城市理念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通過參考借鑒各種文獻書籍,然后重點闡述近十年來低碳城市的發展沿革、理論內涵,然后簡介國內試點的低碳城市的發展狀況與成果,最后提出對于低碳城市在我國發展的一些建議。

1 低碳城市的提出與近十年的發展沿革

低碳城市這一詞匯最早由低碳經濟引申而來,而低碳經濟最早是由英國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中提出來的,并且英國也成為了低碳城市的最早的踐行者,在英國進行了低碳城市的試點建設,曼徹斯特、布里斯托和利茲成為首批的三座試點城市。

日本作為《京都議定書》最早的發起國和積極的倡導國,緊隨英國之后開展了對于低碳社會的研究,日本希望通過改變國民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保護環境的夙愿。日本提出了關于低碳社會建設的構想與行動規劃,2007年東京都政府發表了《東京氣候變化戰略―低碳東京都十年規劃的基本政策》,規劃在2020年之前實現相比2000年減少25%的碳排放量。

哥本哈根規劃用兩個階段來實施丹麥的低碳城市計劃。第一階段目標是到2015年將哥本哈根CO2排放在2005年CO2排放總量的基礎之上減少兩成;第二階段目標是到2025年將CO2排放量降為零。提出了近五十項管控和措施建設低碳城市,涉及到利用清潔能源和新型能源發電,在全市推廣建設節能建筑,發展綜合性的綠色交通,鼓勵公民公交出行 [[2] 劉丹萍,陳姿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建設首都低碳城市[C].//2010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2010:101-106.][2]。

反觀國內對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研究,雖然近年來中國也進行了一些與低碳城市建設相關的探索與研究,但是目前多集中于戰略規劃的研究,和對于一些試點城市低碳建設的探討。

2008年初,國家建設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中國內地以上海和保定兩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理念迅速“躥紅”,成為中國大陸城市自“花園城市”、“生態城市”、“綠色城市”、“人文城市”……之后的最熱目標,該目標將具有長期的特性。著名學者林輝指出,當前中國積極建設低碳社會和低碳城市,是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具體和有力的實踐,能夠做到共建與共享。綜合而言,可以預計不久的未來,低碳城市理念將成為提升城市品牌新的標準。

2 低碳城市理念的內涵

有關低碳城市理念的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首先從城市碳排放構成上,低碳城市理念強調建筑、交通及生產領域內的低碳發展模式并存,并涉及到新型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碳的匯集和碳的捕捉等多個方面。當前在全球金融危機尚在蔓延和我國能源緊張持續加重的大的背景下,建設“低碳城市”將在國家節能減排和建設“兩型”社會的新形勢下會產生規模效應。所謂的“低碳城市”,就是指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大前提下,城市仍然能夠將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排放量處于一個較低水平。

“低碳城市”理念的具體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在城市化進程中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三低”為特征,并以此來進行相關的“低碳城市”規劃、設計與建設;繼而通過對于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而使得低碳城市的建設最低限度地影響經濟發展;制定低碳城市發展建設的戰略規劃,大力推廣節能減排的低碳新型技術。

對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研究首先應當集中在保持城市高速發展的大前提下中,既能保持社會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小對于化石燃料的消耗,即提高化石燃料的單位利用效率。其次是在城市的發展中提高對于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利用,如太陽能、潮汐能及風能等零排碳能源的利用,同時積極投資對于替代常規能源等新型能源的開發研究。

據相關統計發現,目前中國電力供應的4/5來自于煤炭發電,但是發展建設低碳城市就要降低化石燃料的發電和使用比例,到2020年新型能源和核能發電比例將提高到15%左右。截至2009年,中國電力總裝機874GW,其中火電占74.6%,水電占22.5%,風電占1.8%。

3 對于我國未來低碳城市發展的看法

3.1 發展低碳城市的同時不能忽略其他的城市建設目標

城市作為一個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是區域內重要的最為重要的構成單元之一,近年來國內外城市規劃建設新思想的井噴,使得城市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發展規劃目標:從最早的田園城市、工業城市,到90年代的以來的山水城市、園林、宜居城市,再到21世紀的綠色城市、生態城市,最終發展到現在的低碳城市。城市的發展目標重點給城市規劃建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然而慶幸的是,以上發展目標并不都是相悖的,相反低碳城市理念既是上述理念的一個繼承,在理論上具有連貫性和繼承性,同時還是結合當前世界的一個大的背景環境提出的具有與時俱進特性的發展理念,應該共同發展。

3.2 發展低碳城市是長期性的工作,不能過急過燥

發展低碳城市是應對當前環境惡化和資源匱乏的必然選擇,而非僅僅是學術界的一個概念,政府和規劃者應當將低碳城市的發展模式落到實處。發展建設低碳城市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研究發現就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也只是計劃在50年之后才會實現低碳發展的目標,更何況我國當前只是發展中國家。

3.3 發展低碳城市應當因地制宜

發展建設低碳城市不能偏離科學發展觀,必須建立在具有科學的基礎之上,應當走符合實際狀況和因地制宜的道路。當前國際上對于低碳城市的建設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理念和發展模式,都有符合自己當地狀況的特點,而且還和不同國家不同的政治結構、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等有直接關系,因此我國的低碳城市發展也應當有自己的發展特色,符合我國國情,要做到因地制宜[[4] 蘇美蓉,陳彬,陳晨等.中國低碳城市熱思考:現狀、問題及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48-5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9.

篇(5)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低碳經濟是采取超低能耗,很低的污染量,很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標來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綠色發展理念。是人類自從工業發展繁榮以來,面臨著嚴重的能源短缺問題和高負荷的環境污染問題的背景下一次經濟發展理念的重要轉變,是思想領域的一次變革。

低碳經濟下園林的設計的核心是采用先進的能源技術和技能減排技術,從對城市園林的設計,材質,結構等方面實現重要轉變,通過對園林設計材料,園林施工工藝,設備的選擇,減少使用甚至是不使用石化能源,材料的消耗,從根本上降低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對于傳統的園林設計,在低碳經濟下的園林設計將會從園林整體的規劃,園林施工材料,材質的的選擇等一系列程序上,圍繞以最少能耗,最低二氧化碳的低碳核心,最大程度的實現園林設計的生態環保功能和經濟社會效益。

二.低碳園林設計的原則

1.尊重場地

尊重場地是園林設計中更好演繹區域特色的基礎,要在綜合考慮到整個園林區域場地的特征,經濟,文化,歷史等各方面的地域因素,從而在設計時候可以營造出良好的地域特色,創造出強烈的地區認同和歸屬園林文化,如此,在低碳經濟背景下,進行園林設計時候,可以讓原有的一些建筑物和花木得以保存,加強對一些鄉土植被的采用,使得整個園林設計彰顯出地域特色。

2.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自然做功

在低碳經濟條件下,在園林設計過程中,要在遵守大自然規律和生態平衡的基礎上,使得整個園林工程工期縮短,建筑物更加穩固,長久。實施符合自然規律的巧妙設計,充分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復功能,比如,在進行園林設計過程中,在建造園林水閘時,可以利用水流的方向和沖擊力,將閘孔正對水流,如此,既可以保證水流能夠正常從閘口流出,又可以大大減少水流對水閘地基的沖擊力,有助于減少園林安全隱患,同時,有助于水閘質量的穩定,減少維修的費用。比如,可以利用水流的自然流動,通過一些細微的改動,讓水流自然形成一定的瀑布,流泉等。

3.景觀異質和因地制宜

景觀的異質性是整個園林工程設計的重要性質,主要是強調園林設計過程中,園林景觀在時空分布,變異程度,景觀類型等方面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在低碳經濟環境下,要據園林的不同功能,不同的風格特色而采取不同的設計方式,即使是同一種景觀構成因素,也可以因為園林類型的不同,功能的不同而采取差異化設計,如此可以讓園林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符合景觀飛異質性,如此既可以滿足居民求新求異的觀賞心理,又可以促進整個園林設計的創新。

4.彰顯自然,生態和諧

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最重要目的之一便是要促進整個城市的生態平衡。在進行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要在尊重原有自然風貌的基礎上,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對各種景觀進行規劃,科學處理建筑,人,綠化植被之間的關系,設計施工不得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綠化苗木選擇應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來設計,喬、灌、花草復式栽植,設計施工中應模擬自然生態進行布置,講究喬、灌、草的科學搭配,創造“春花、夏蔭、秋實、冬青”的景觀效果。保持整個綠化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強城市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維護區域生態的平衡。

三.低碳園林設計的方法

1.雨水儲蓄利用

保持和修復自然界的水循環將成為低碳園林設計的重要目的之一。一方面,大量的雨水隨著市政管網白白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景觀用水來自于潔凈的自來水。建立區域性的雨水利用設施,實現“就地滯洪蓄水”是解決城市雨水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徑之一,也解決了園林景觀與植物灌溉用水問題。園林構筑物可以通過形式的巧妙構思達到增匯的目的。園林建筑采用半地下、地下或底層架空的設計,以及墻面、屋頂立體綠化,增加綠化面積或綠地面積,同時提供多種建筑設計風格,為人們提供不同的觀景視角,形成獨特的園林風格。地下與半地下園林建筑也使建筑在冬夏季的能源消耗減少,達到減排效果。

2. 污水凈化循環

城市污水凈化循環問題亦可以通過園林景觀的設計,借助自然的力量予以解決。具有凈化功能的人工濕地系統可以設計成污水處理地。將城市污水排人濕地系統,配合植物根系以減緩水流速度,利用多層異質土壤對懸浮物進行攔截沉降,促使雜質的沉淀和排除,并在濕地中種植具有凈化功能的植物,如蘆葦、千屈菜、小香蒲、花葉蘆竹等,以有效地吸收過濾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

3. 選擇建造材料

降低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過選擇碳成本低、耐久度高、后期維護少以及可以進行循環利用的材料進行園林建設。選擇本地或就近材料,通過降低運輸成本來減少碳排放。盡量采用木材、竹藤等“低碳”材料,少用鋼材、玻璃、水泥等“高碳”材料,減少園林建設中的碳成本。

4. 植物增匯措施

增加碳匯措施包括2個方面:①增加綠地容積率(綠量/單位面積)。綠量是指所有生長植物中莖葉所占據的空間體積,是單位面積上綠色植物的總量。具體措施是提高綠地面積、建設屋頂花園、發展立體綠化,如種植綠墻、藤架種植、懸掛種植等。②注重不同植物的固碳能力,通過合理配植提高綠地容量,創造多樣性的景觀,提高植物群落的整體固碳能力,營建低碳園林。據試驗,不同類型單位土地面積上固碳釋氧能力表現為:常綠灌木>落葉喬木>常綠喬木>落葉灌木;速生樹種高于慢生樹種;低齡樹高于老齡樹。

四.結束語

在低碳經濟條件下,對城市園林進行科學規劃設計,是促進我國城市化建設朝著規劃化方向發展的重要動力,是提高居住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提升生活品位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節能減排,降低能耗,減少生態環境破壞,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在低碳經濟條件下,加強對園林景觀的科學規劃設計,從整體出發,重視細節,因地制宜,本著生態和諧,自然歸真的原則,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平面到立體等多視角設計,實現既追求設計規劃的新穎獨特,又具有地方特色,既滿足人們需求,同時也符合低碳經濟趨勢,促進生態的和諧。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駱國文 淺談低碳經濟下園林設計 [期刊論文] 《現代園藝》 -2012年6期

[2]郭文河 論小區園林設計對人居低碳生活的重要作用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15期

[3]楊柳 探究中國古典園林石景藝術的現代意義 [學位論文]2006 -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

[4]張麗梅 基于文化特色的公園綠地夜景照明研究 [學位論文]2010 - 山東農業大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

篇(6)

[中圖分類號] TU984.11+5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1-164-2

1引言

低碳發展,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政府低碳政策的扶持下,隨著低碳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不斷減少高碳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情況下的經濟持續發展。

2010年社科院公布低碳城市的新標準,低碳城市包含四大類指標:低碳生產力,低碳消費,低碳資源,低碳政策;其中包含12類相對指標。

2006年10月,長沙獲批成為全國第三個、中部首個國家森林城市;2007年12月,長株潭城市群獲批“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發展低碳經濟,是促進長沙轉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科學發展的需要。

2長沙市低碳利用評價

2.1低碳生產力指標評價

低碳生產力包括碳生產力以及單位產值能耗兩個相對指標。根據易東炬在《長沙發展低碳城市評價建議》測算得到長沙碳生產力為3.1672,高出全國平均值0.1820近17倍。從產品單位產值能耗來看,隨著長沙市政府淘汰近110家高污染企業,大力引進環保生態企業,生態工業園區規模化、集中化促使長沙的單位產值能耗逐年大幅度下降。

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518.46萬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3.7%,單位產值能耗同比下降16.8%。同年,長沙重點監測高能耗企業的15種產品之中13種單位產值能耗下降,86.7%的工業產品單位產值能耗逐步下降。其中,火力發電耗用標準煤同比降幅1.43%;噸水泥綜合能耗同比降幅2.2%;鋁加工材耗用能源同比降幅6.4%;機制紙及紙板能源耗費同比下降16.8%。

2.2低碳消費指標評價

低碳消費包括人均能源消費和家庭能源消費。對于低碳消費的數據我們采取了問卷調查法。我們在長沙市六個區以小區為單位按比例共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74份。問卷調查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調查,包括調查對象房屋所在小區,房屋建筑時間、建筑面積、家庭人數等。第二部分為家庭能耗情況,包括家庭每月電器量、用電量、用水量、產生垃圾量、小汽車油耗量。第三部分為居民對低碳理念的認識程度。通過調查統計得出,長沙戶均擁有電視機1臺,洗衣機0.8臺,熱水器0.75臺。小汽車人均擁有量0.17臺,其中以中檔車為主。長沙市居民戶均用電量1-8月超過200度,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10-140度。每人每天用水量超過300升,亦遠超國家規定的180-270升。長沙市人均碳排放量大大高于全國平均碳排放量,長沙能源消費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氣為主,反映了長沙市為一個高碳消費生活方式的城市。

2.3低碳資源指標評價

低碳資源包括森林覆蓋率、低碳能源所占份額以及單位能源生產排放量三個指標。

2.3.1森林覆蓋率評價

如表1所示,近年來,長沙市園林、綠化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從2005-2012年,長沙新增綠地面積達1423萬平方米,增幅高達103%。長沙園林綠化覆蓋率增長45%,園林綠地率增長49%。根據長沙市綠地系統規劃和長沙市城市林業生態圈專項規劃,全市森林覆蓋率現已達53.6%,超過全國45%的平均水平。2013年,長沙市獲評為全球綠化模范城市。

2.3.2低碳能源所占能源份額評價

原煤、電力仍是規模工業消耗的主要能源品種。2012年,全市規模工業能源消費總量中,長沙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為3.0%,遠遠低于全國平均7.3%的水平。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核能,風能還未真正投入使用,生物能,太陽能等在長沙市能源消費比例中占比例很小,長沙市非化石能源目標的實現主要依賴于水電。

2.3.3長沙市單位能源消費評價

長沙市單位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因子為4.1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38近一倍。如圖1所示,長沙市2005年至2011年間,工業廢氣總排放量呈迅速發展趨勢,這與長沙近年來工業迅速發展相關。而在2011年至2012年間呈迅速下降趨勢。長沙2011年全年淘汰高污染企業110家,完成長沙鉻鹽廠42萬噸鉻渣解毒處理工程,一些老工業基地污染企業全面退出,對促進廢氣排放量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據李蘭在2010年中國控制工業廢氣排放的績效和減排潛力研究中分析,長沙市減量排放潛力為76.01%,這說明長沙市工業廢氣減排還存在巨大的空間。

2.4低碳政策評價

低碳政策包括現有低碳發展政策和規劃、監管系統的建立、公眾的低碳意識程度。

2.4.1低碳經濟發展規劃評價

湖南低碳經濟發展規劃走在全國前列,2010年,長沙市啟動了低碳經濟示范城市建設。湖南省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到十二五期間長沙作為低碳城市發展的任務、目標及重點。目前正在編制的《湖南低碳經濟發展行動計劃》、《湖南低碳經濟發展綱要》為長沙市低碳經濟的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

2.4.2低碳發展監管系統的評價

從全國情況來看并沒有對碳排放監測和統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長沙市碳排放監測走在全國前列。2011年12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二個部門聯合印發了《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實施方案》。長沙市對列入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的企業重點監測。2012年,列入國家“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的34家規模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51.5%,同比下降15.8%,這使全市規模工業能耗水平下降9.3%。

2013年5月,長沙市發改委聯合相關部門根據新調整的“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企業名單,將企業節能狀況的考核結果納入市政府對區、縣政府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內容。

2.4.3居民低碳意識程度評價

對于低碳意識程度我們也采取了問卷調查方式,將調查結果按照不同年齡層和不同學歷統計分析得到,聽說過“低碳”而沒有真正了解的人占據總調查人數的72%,不了解的人數占據16%,非常了解的人占據12%。結果表明,低碳意識逐漸深入人民的思想中,但是低碳的真正內涵還未被人們所了解,低碳的政策宣傳有待進一步提高。

總體來說,長沙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長沙市低碳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展空間,我們不僅要從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技術及低碳城市建筑進一步加強長沙市的低碳工作,而且要制定和執行切實可行的低碳發展規劃與行動方案,加快低碳發展的法制建設,提高居民的低碳意識。

參考文獻

[1]易東炬,李明生.長沙發展低碳城市評價建議與對策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報,2010(11).

[2] 黃紅勝.探索經濟條件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J].中國集體經濟,2011(11).

[3]陳梭.長沙市土地生態利用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4]周軍輝.長沙市土地利用變化與碳收支協整型及因果關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黎孔清,陳銀蓉.低碳理念下的南京市徒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13(1).

篇(7)

【摘要】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以文件形式確定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勢下,農業經濟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顯得更加重要。而;綠色農業、低碳農業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大力倡導經濟發展轉型調結構,農業經濟發展必然要爭當轉方式調結構的排頭兵,加強農業經濟發展的環保模式,減少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碳排放,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目標,最終幫助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筆者圍繞我國農業經濟的綠色發展和低碳循環發展現狀,提出相應的推動措施。

【關鍵詞】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環保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由此可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是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由路徑。

一、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綜述

由于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深入推進,作為國家第一產業的農業相關產業也必須找到適合自身可持續發展之路徑。在國家經濟中高速平穩發展和生態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時期,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成為黨和國家重點部署的發展思路,也逐漸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課題,在此大環境下,我們有必要對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做初步探討。(一)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是以市場需求和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為根本原則,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是對各種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然后在此基礎上達到的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活動過程,其本質是要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二)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所謂的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就是指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態勢下,我們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積極運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等各種方式,盡最大可能的減少對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強現有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可持續戰略的實施。

二、我國推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的現實意義

(一)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是今后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由于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遠遠低于聯合國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臨著農業資源過度消耗的現狀,高耗材、高污染的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現行農業經濟發展需求,我國必須采取低碳農業發展模式,以提高我國糧食產量。(二)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可以保護我國生態環境和維護糧食安全由于我國可用耕地面積較小,并且多地出現建設用地越過“耕地紅線”的問題,我國一直致力于以傳統農業模式解決溫飽問題,造成了農業土地破壞嚴重的現象。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而且根據國家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業的亂排亂放。因此,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保護環境。進入新世紀以來,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糧食供應,使得糧食安全從區域性問題上升為國際問題,從民生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問題,由于我國國內的糧食生產供應現狀,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都受到了嚴重制約,因此,我國要加快轉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切實解決好糧食的安全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出路就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

三、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所面臨問題

雖然我國在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但是從客觀角度來說,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我國現存的農業基礎薄弱。首先,我國較為嚴重的人地矛盾,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廣,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積,當前我國共有農業人口9億,農戶約占農業人口總數的27.7%,每戶所經營土地不足0.5公頃;其次,我國農村勞動力短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主要勞動力青壯年集體外出務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隊”,農業產業勞動力缺口嚴重;最后,農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雖然國家大力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并推行職業技術教育,但是未從根本上提升農業從業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我國一直以來實行以工業輔助農業的發展路子,雖然有大量的輔農、助農、惠農政策,但是由于開展農業經濟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可用耕地流失嚴重,面積減少,農業物資浪費嚴重,且已有農業基礎設施功能較為老化,破壞較為嚴重。第三,農業經濟服務系統未及時建立完善,鑒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農業經濟發展方向起步較晚,相關的農業經濟服務系統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農業經濟服務工作開展較為滯后,相關服務水平也較為低下。

四、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應對措施

一是優化農村農業產業經濟結構,在基層大力普及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開展相應農業服務技術培訓及繼續教育,培養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專家人才,發掘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種植能手,并形成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的規模效應和聯動效應。二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模式進村進戶。我國應大力開展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檢修與更換,并普及農業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引導并向農村引入大量的資金,積極地研發新技術,擴展新視野,推動農民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農業技術專業服務系統,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發展,我國已經有足夠的技術水平和物質基礎為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建立專業服務系統,包括信息服務、大數據服務、物流服務及高端制造服務等,這個服務系統應該包括農業現代化的耕作方式技術的普及、對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對農產品及衍生品銷售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的專門服務,促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基層推廣。

五、結語

我們必須推進低碳農業的經濟發展模式,確保糧食安全,并保護生態環境,突破現有農業的發展瓶頸,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農業產業化路子。

【參考文獻】

[1]張憲英.我國低碳農業解讀及其發展路徑初探[D].復旦大學,2010(5).

[2]周麗.加快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探析[J].新經濟,2014(7).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二: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途徑

[摘要]低碳經濟時代下,世界農業經濟逐漸開始從高碳向低碳轉變。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下,低碳農業這一生態革命產物被廣泛關注和推崇,這就要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向生態、低碳、友好模式的轉變。本文主要探討低碳經濟時代下我國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和發展途徑,實現我國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低碳經濟;發展途徑

全球人口增長和經濟規模的擴張造成人類對常規能源的使用逐漸增多,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不斷日益惡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碳足跡”等概念應運而生[1]。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能夠通過節能降耗改善環境污染,還有利于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促進新型產業的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必然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推動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1低碳經濟內涵

低碳經濟是人類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重大進步,是通過降低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量、減少環境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及改變生產方式,減少對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經濟發展中對環境的破壞,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是通過開發低碳能源系統,研發低碳技術并建設低碳產業體系,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2]。

2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低碳農業規模化發展困難

目前制約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業生產的小農分布。盡管我國近些年來已經實現農業大規模生產,但基本生態生產單位仍是農戶小農生產,制約了農業生產中碳生產的合理標準規劃。例如農村地區僅只有一戶或幾戶開展低碳農業生產,而大部分農戶依舊仍采用粗放生產,碳生產無法實現大規模的集中化,這種情況下依然會污染土壤、空氣、水源等,制約低碳農業的發展,增加推廣和開展低碳農業的成本。

2.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農村地區許多基礎設計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設施出現設備落后、設備老化等問題,這是由于水利投資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對農村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較小,資金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合力,資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農業節能、節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從而制約低碳農業的發展。

2.3科學技術與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發展低碳農業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持,而技術創新是發展農業新技術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國農業技術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農業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先進農業技術應用水平較低,缺乏農業科研人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不完善等,這些現狀嚴重制約了技術在低碳農業中的應用。除此之外,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模式缺乏先進的技術,例如沼氣的開發和使用能夠保護生態環境,但目前只適用于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家庭生產生活,適用于大規模生產的大中型沼氣池等技術還不完善,使沼氣的開發和利用并沒有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2.4農業生產方式還未完全轉變

盡管我國農業科技得到發展和進步,但是在農業生產中對化肥、農藥等污染土壤的資源的依賴性依舊嚴重,導致農村污染仍在加劇,造成土壤結塊、肥力下降等惡性循環。粗放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加劇了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3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

3.1建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

西方國家低碳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實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稈還田的低碳農業技術,打破傳統的額“種地必須先耕”的現狀,有效的保護土壤面積;巴西政府在2010年實施低碳排放農業計劃,運用生物固氮等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實現農林牧一體化生產等。我國人口總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積小,人地矛盾突出,且農業生產效率低,耕地污染嚴重,因此應大力推廣和使用農業固碳技術,減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資源的使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農業資源、農業產品、農業廢物再利用的循環模式,降低資源消耗率。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進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綜合利用,加強對情節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

3.2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模式

首先要轉變農業生產發展理念,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屏氣原有的“重農業產出,輕生態環境”理念,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堅持集約化的經營理念,加強對農村農民知識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現代農民的綜合素質。其次,堅持資源的多層利用,實現資料良性循環,例如發展沼氣利用模式、病蟲草防治模式、產業鏈延長增殖模式等;充分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等,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增加農業生產效率,大力發展農田平原、水體立體等農業生產模式,實現低消耗、高產能[3]。

3.3促進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一方面要大力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促進我國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政府通過財政政策進行支持和引導,引導社會資金的不斷投入,積極開發新技術,整合現有的先進技術,降低現有低碳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成本,同時要注重技術服務體系的構建,積極引導和幫助廣大農民學會運用先進農業技術,使技術真正運用到低碳農業生產中,緩解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加強農村地區新型農機技術的推廣力度,組織農民學習新技術,開展免費農業教育課堂培訓業務,宣傳新型低碳農機的作用,使低碳農機在農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強安全意識,更好地發揮低碳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有機物多層利用技術的推廣,在生態系統中形成物質良性循環多級利用的狀態。

3.4提升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的轉變要以科學發展觀為重要指導,加強樹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理念。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觀,農業的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科學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其次要走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現代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道路。再次還要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型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充分利用好農業資源,降低農業能耗,減少農業生產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最后,要加強低碳知識的宣傳教育,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力量,在農村開展各種形式的低碳經濟宣傳活動,使廣大農民逐漸轉變生產理念,堅持低碳環保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法》《資源保護法》等資源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適當利用優惠的經濟政策引導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力鼓勵和扶持綠色低碳農業生產。

3.5發展低碳休閑旅游農業

農業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隨著城市生活壓力的增加和農業文化的發展,農業經濟的休閑觀光作用逐漸顯現。發展低碳休閑旅游農業模式既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增加農村就業機會,還能夠在農村形成品牌經濟,帶動品牌效應。要以農村現有的旅游資源為開發和發展基礎,加強對低碳旅游資源的創新開發力度,構建農家樂旅游的新形態。開發農業觀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護農村當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礎上開發農業高新技術,將農產品作為農業加工的突破口,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服務業務,將旅游業融入至低碳農業經濟之中,帶動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例如發展農業生態種植園參觀、農業主題公園、農家樂等旅游業務[4]。

4結論

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低碳農業的發展,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一部分。低碳農業的發展應將農業經濟與生態系統相結合,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加強開發和利用清潔資源,實現環境保護,從粗放經濟發展模式向集約型轉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強農業低碳生產、環境保護、生態涵養、文化旅游等各項功能的融合,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蛟.從低碳經濟時代消費者行為特征看休閑農業的發展———以寧夏休閑產業發展為例[J].農業經濟,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導向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制構建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3]劉國斌,黨美麗.低碳經濟時代吉林省縣域經濟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東北亞論壇,2011(1):114-120.

[4]張蓓.低碳經濟視野的都市農業旅游:政府行為與市場邊界[J].農業改革,2011(2):62-68.

篇(8)

關鍵詞:低碳經濟;綠色會計;利益相關者

一、引言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世界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低碳經濟主題躍然成為學術界探究熱點,中國政府在2009年年底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中明確提出將低碳經濟的發展作為國家長期戰略,并嚴格制定了二氧化碳排放的約束性指標,將低碳經濟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可見,低碳經濟的發展勢在必行,中國經濟進入低碳經濟時代。

在中國,綠色會計的發展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它涉及了情況十分復雜的各個方面。綠色會計并不僅僅是會計行業的問題,也是針對現階段的主要社會、環境問題應運而生的主要內容,它是以政府和企業合作為前提,需要政府對其進行大量推廣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做好環境保護,節約能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文獻回顧

發達國家對于綠色會計(早期稱為環境會計)的定義研究起步很早。英國學者比蒙斯(1971)在期刊《會計學月刊》上就發表了論文論述了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的研究。而在1973年,馬林討論了污染的會計問題,這是兩篇開啟綠色會計研究的文獻。Stewart Jones(2008)最早提出了“碳會計”這一全新的定義,他定義了碳排放會計,認為碳排放會計是將碳排放及其排放權交易和相關鑒證等的會計問題的統稱。Alan Mann(2012)認為將碳成本與實際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量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成功應對全球氣溫升高造成的威脅。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會計從業者開始對綠色會計展開了研究與討論,但遺憾的是由于環保意識欠缺,導致整個社會對其關注度很低。中國的綠色會計理論是從介紹發達國家綠色會計的研究情況為起步點。在綠色會計的袁增申(2011)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強調綠色會計是一門具有傳統會計特征,更兼有可持續發展觀的哲學特點的綜合科學。

三、低碳經濟與綠色會計

低碳經濟顧名思義就是要將“低碳”和“經濟”歸集于一體,它是現代社會在應對環境日益惡劣的情況,實現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一種全新模式。低碳經濟具有能耗低、碳排放低、污染程度低等三大基本特征,其核心在于兩大技術分別是能源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

綠色會計又可以稱為環境會計,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紀初的西方國家。傳統會計將能源和原材料等歸入了成本,但并沒有將環境成本核算到其中。綠色會計與傳統會計不同,它運用了綠色理念對傳統會計理論體系進行進一步整合,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的獨立的核算與控制的綜合管理。

綠色會計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來看綠色會計的提出,是因為機器化大生產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全球氣溫升高、社會經濟發展遭到環境的威脅的背景下而造成的,綠色會計的提出是為了跳出傳統會計的局限性,為經濟模式的轉變服務,堅持走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就是為了實現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綠色會計體系的健全。

四、低碳經濟下的綠色會計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綠色會計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綠色會計對于當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以及環境污染的現狀的改善也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綠色會計牽涉到一系列的復雜問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境。

綠色會計的體系還沒有完全成型。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還處于初級水平,所以還有許多環保的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綠色會計體系需要較長時間的理論構建和反復實踐證明才能夠完整地建立起來,在這段體系構建的時期內必然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綠色會計事務的混亂。

綠色會計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存在諸多漏洞。環境污染長期得不到解決,與政府的監管力度密切相關,綠色會計制度的發展也缺乏相應的監督,導致了發展的不完善。因此,要提高我國的綠色會計發展水平,需要政府、社會以及企業自身的廣泛參與,對綠色會計的實施過程進行監督。

企業對于綠色會計的了解不夠深入,在目前的外部環境下也不夠重視綠色會計相關人才的儲備,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方法不合理以及操作不規范等問題。但是,由于發展的時間較短,我國的綠色會計理念提出的時間不是很長,在企業內還沒有完全確立,綠色會計的體系還不夠完善,其概念也還沒有被人民群眾廣泛地熟知。

五、政策建議

(一)強化利益相關者綠色會計意識

對于企業來說,由于其經營活動具有外部性,尤其是有些制造型企業的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廢氣,排放到環境中會產生污染,產生負的外部性。綠色會計制度的實施通過影響企業的成本對企業的經營決策產生影響,管理者在做出決策時就必須要將環境因素考慮在內,從而在源頭上達到治理環境污染的目的。對于公眾來說,要提高他們的綠色會計意識,可以通過媒體的宣傳來達到效果,例如在電視上投放公益廣告,在網絡上積極宣揚環保小措施,以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健全會計準則,完善綠色會計體系

要保證我國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完善綠色會計體系就是實現這種發展的基礎。積極引導企業實施綠色會計制度,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來鼓勵企業的會計制度改革,根據研究出來的綠色會計理論框架,補充具體的綠色會計實施制度,滿足市場和社會的需要,積極實施綠色會計核算制度對促進企業建立科學完善的綠色會計體制有巨大的作用。

(三)加強利益相關者監督力度

加強對于綠色會計實施過程的監管,需要針對各個階段的不同情況分別進行,不能夠一刀切,以免對企業造成不良的影響。企業每年獨立編制環境報告書,對綠色費用和收益、資源資產和折耗等表內信息,以及廢棄物利用水平、環境規定落實情況、質量狀況等表外信息進行披露,而且要結合多個專業領域的專門機構對此加以評估和審計,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綠色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

參考文獻:

[1] 比蒙斯(F.A.Bcams).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J].會計學月刊,1971,(3):24-28.

篇(9)

 

一、低碳經濟時代與企業低碳營銷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給經濟帶來了高增長,但同時又給生態環境造成了重負擔。“生態極限”、“地球赤字”、環境污染這樣一個全球性問題,這樣一個涉及人與環境、人與自身、人與社會的現實問題,給人類生存發出了嚴峻的挑戰。然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并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企業經營,在前述這些敏感而又無法回避的問題背后,也有著人類與之斗爭的過程:知識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等可持續發展模式不斷被提出并實踐。如果說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戰略抉擇的話,那么低碳經濟將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解決現實問題的又一新的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隨著人類對這些問題的關注,低碳經濟時代已經到來。

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的碳排放量、生態環境代價及社會經濟成本最低的經濟,是一種能夠改善地球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可持續性很強的經濟。低碳經濟有兩個基本點:其一,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經濟活動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獲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能源消費生態化,形成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的國民經濟體系,保證生態經濟社會有機整體的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企業是社會生產的主導力量,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的一項重大戰略抉擇。在企業眾多戰略抉擇中,企業營銷戰略如何適應低碳經濟要求,是企業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應慎重考慮和實踐的一個問題。低碳營銷模式將是企業營銷模式的新趨向,同時也是企業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低碳經濟視角下的企業營銷策略

(一)營銷理念“低碳化”

如果從營銷學角度來定義“低碳營銷”是一個動態過程的話,那么在這過程執行之前,觀念是先導,觀念須先行。因此,企業提倡低碳營銷,必先倡導營銷理念“低碳化”。低碳發展觀,就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地發展經濟,使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這是以“世界整體”為單元的發展理念。低碳營銷觀念,也即企業在營銷活動中,要順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以實現企業利益、消費者利益、社會利益及生態環境利益的統一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這是從大的營銷哲學角度來談營銷理念“低碳化”,具體而言,筆者認為營銷理念“低碳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增強“低碳意識”。從我國目前人們的環保意識淡薄,相當多的人對環境問題缺乏認識的實際出發,政府必須承擔起對全民進行環保意識教育的責任,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方式,以提高全民的環境知識水平,增強全社會的綠色意識。

2、引導顧客低碳消費。消費者需求受到消費者行為、認知、學習、態度、文化、個人特征、生活方式、所處情景和心理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復雜的消費者購買“黑箱”背后企業經營,消費者購買行為多樣化,需求多樣化也就很正常,但營銷的本質是創造需求,滿足需求。消費者需求是需要引導和挖掘的,是需要創造的,在引導、挖掘和創造的過程中,企業低碳營銷就是要把顧客的需求從籠統的“客戶需求”中鑒別出來,著重鼓勵、挖掘和滿足客戶的“合理需求”。顧客的“合理需求”主要就是要引導消費者可持續消費、低碳消費,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多次性、耐用性消費,減少一次性消費,逐漸杜絕對環境產生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企業經營,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3、進行綠色宣傳。“低碳經濟是綠色經濟的具體化,低碳營銷是綠色營銷的可操作化”。綠色消費是綠色營銷的前提,要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和宣傳方式,積極傳播環境保護和綠色消費知識,積極引導廣大消費者將眼界由自身擴展到自然生態環境及整個社會范圍,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宣傳綠色,宣傳“低碳”,展示安詳的田園風光、美麗的自然景觀,綠色的生活風情和純凈的心理感覺,激發全社會性的綠色消費欲望。營銷的實質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只有消費者的綠色意識、環保意識增強了,企業倡導的“低碳”營銷也才有了實質的意義。

(二)技術創新是低碳營銷的基礎和關鍵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瓶頸,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低碳經濟條件下,企業實行低碳營銷,生產技術創新是基礎和關鍵,企業要通過提高科技水平,發揮人才優勢和科技優勢來實現低碳目標;企業要科學規劃,不能依靠能源消耗來促進生產;企業要通過新技術引進,技術創新來研究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企業經營,走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相結合的道路,推動產品和技術的升級換代。

(三)低碳經濟視角下的企業綠色營銷策略

筆者基于“低碳經濟是綠色經濟的具體化,低碳營銷是綠色營銷的可操作化”而談如下企業營銷策略。

1、綠色產品策略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境意識的增強,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由重視商品物質價值的傳統消費觀向強調以非物質為特征的綠色消費觀轉變,即在購物時,更加注重企業及其商品對環境保護和自身健康的有益性,在這一觀念指導下,綠色產品備受青睞。綠色產品的開發策略有別于傳統產品策略的內容主要包括綠色設計、綠色包裝和綠色標志。

綠色設計是指在生產過程中采用清潔技術、無污染技術,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使產品在使用消費過程中,有利于消費者身心健康,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這就要求企業在研制開發綠色產品時,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緊緊抓住綠色這個主題,用環保的觀念進行設計。

綠色包裝是指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明,又不污染環境的包裝。這就要求我國企業在包裝商品的過程中,既要努力降低其包裝費用,又要考慮到包裝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程度,不斷研制開發出新型的綠色包裝材料,如紙包裝或一些與桔子皮、雞蛋皮、香蕉皮等有類似功能的“天然包裝物”仿制品,探索一條“綠色包裝”的新路子,也有利于突破一些新貿易保護主義利用包裝為我國設置的技術性壁壘。

綠色標志是指依據有關環境標準、指標和規定,由國家政府部門或某個具有權威性的認證機構確認并頒發的一種標志。這是一種印在商品或其他包裝上的圖形,其樣式因國而異。世界上主要的環保綠色標志是德國的“綠色天使”、日本的生態標志及中國的綠色食品標志等。從各國情況來看,產品一旦被貼上“綠色產品”的標簽后,身價大增且有供不應求之勢,就等于取得了進入市場的“綠色通行證”。

2、綠色價格策略

綠色價格是指附加了開發綠色產品的知識、勞動和物質投入而高于傳統產品價格的價格。綠色價格的制定要樹立“環境有償使用”的新觀念,要合理考慮人們求新、求異、崇尚自然的心理因素。在國際市場上,綠色商品的定價要以有利于增強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和提高商品的綠色形象度為基本指導思想,主要實行新產品定價策略。在國內市場上,綠色產品的價格定位則必須面向大眾消費者,與同類產品的比價要力求保持基本平衡。

3、綠色分銷渠道

綠色渠道的通暢是成功實施綠色營銷的關鍵。選擇綠色渠道,要注意選擇在消費者心中具有良好綠色信譽的中間商,以便維護綠色產品的形象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要以回歸自然的裝飾為標志來設立綠色產品專營機構或專柜,便于消費者識別和購買;要合理設置供應配送中心和簡化供應配送系統及環節;要建立全面覆蓋的銷售網絡,不斷提高綠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還要在選擇經銷商時注意該經銷商所經營的非綠色商品與綠色商品的相互補充性和非排斥、非競爭性,謀求中間商對綠色產品的虔心推銷。

4、綠色促銷策略

促銷是企業與消費者的溝通,有著誘導需求、創造需求的功能。綠色促銷的核心是通過充分的信息傳遞,在謀求綠色產品與消費者綠色需求的協調中來樹立企業和企業產品的綠色形象,實現綠色產品市場份額的不斷拓展。

5、綠色公關策略

綠色公關是樹立企業及產品綠色形象的重要傳播途徑。它能幫助企業更直接、更廣泛地將綠色信息傳到廣告無法達到的細分市場,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如20世紀80年代,麥當勞因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廢棄的包裝物,逐漸成為環保人士攻擊的對象。在環保危機的威脅下, 90年代初麥當勞推出了“種植一棵樹”的綠色公關宣傳活動,并著手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減少包裝;二是減少使用有損壞環境的材料;三是使用較易處置、能物化成肥料的材料,這樣使環境污染物減少了60%,在社會公眾面前成功地塑造了“綠色麥當勞”的新形象。

6、“綠色政府”策略

綠色營銷,要靠整個社會成員的參與才行。社會大眾應明白綠色營銷不僅僅是企業的事。綠色營銷理念的執行當中,由于政府則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對涉及到整個國家、民族發展前途和未來的“生態安全”問題,依靠政府力量,可以調動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手段來解決,否則很難迅速遏制生態環境的惡化。

7、綠色服務

在商品雷同化、同質化和品牌普及化的條件下,服務更成為市場競爭的焦點。當然,這種服務并不是一般的笑臉相迎所能概括的,而是指滿足消費者的體驗式消費需求。現今商品多了,消費者不僅重視產品和服務給自己帶來的功能利益,更看重在購物或接受服務過程中,所獲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體驗。在產品和服務相同的情況下,體驗成為消費者購物的關鍵因素。

低碳經濟條件下,企業低碳營銷、綠色營銷是企業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企業自身發展的關鍵。但同時,在低碳經濟條件下,企業實現營銷模式的轉變還需要從大到環境經濟政策小到企業營銷管理等多方面進行不斷的努力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趙金濤.低碳經濟與企業環境責任[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

[2]趙楊.低碳營銷——低碳經濟時代下的企業營銷新模式[J].經濟與管理,2010,(7)

篇(10)

自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后,“低碳”這一話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諸如低碳經濟、低碳裝修、低碳交通、低碳飲食等,時常見諸報端。作為化學老師,我們對于低碳的理解應該不存在任何障礙。宣傳低碳意義,倡導低碳生活成為廣大化學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筆者結合自己的化學教學過程,帶領學生從化學視角,對“低碳”的深刻內涵作了探究,以期幫助更多的人了解低碳意義、理解低碳意義、踐行低碳生活,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筆者利用課余時間及學生雙休日的時間,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究“低碳”這一主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將自己的做法簡述如下,以期為創造“低碳生活”盡綿薄之力。下面是筆者的實踐過程。

一、定低碳主題,激探究欲望

筆者在化學課堂教學中,以“低碳生活”為主題,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深入認識什么是低碳生活,以及低碳生活的意義。然后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深入理解低碳生活。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深入開展,最后以科學小論文的形式對“低碳生活”的論點加以論證,形成自己的觀點。

布置學生寫小論文時,要求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內容:第一,你對“低碳”的理解;第二,“低碳生活”的意義;第三,你怎樣做才能實現“低碳生活”。初聞“低碳”話題,多數同學一臉迷茫,滿頭霧水,甚至問我:“老師,什么是低碳啊?”只有個別同學說:“哦,我知道,低碳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對于同學們的反應我未加任何回應,只給他們指出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途徑:讓他們注意關注報紙、網絡上的低碳話題,查閱相關的低碳資料,加深對低碳的理解。

一周多時間過去了,許多同學上交了以“低碳生活”為話題的小論文。仔細閱讀之后,我將同學們的小論文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完全借助網絡資料,未經自己加工整合的段落摘抄。其中普遍談到低碳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不是生活能力,具體地講,低碳生活就是一種節約的生活態度,還照搬了許許多多現成的節水、節電、節油、節氣的例子;第二類則是圍繞“低碳就是少排放二氧化碳”這個觀點,闡述了二氧化碳產生的主要途徑、大氣中二氧化碳過多的危害、減少二氧化碳的主要措施等,也算得上是對已學二氧化碳相關知識復習鞏固;第三類則是文筆不錯的作文,先描繪了理想狀態的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等,后將現實中的黑煙臭氣、灰土沙塵等歸于汽車尾氣、工廠廢氣、不文明施工等的禍害,倡導要治理大氣污染,才能實現“低碳生活”。

凡此種種,通過同學們的資料查閱、整合,筆者的初期目標已經實現,同學們對低碳生活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將知識整合,令認識升華

針對同學們初步搜集資料的實際情況,結合我對低碳生活的理解,對于同學們下一步的研究性學習,我給出了相應建議,引導同學們將已有資料進行有機整合,并在原有的基礎上將論文進行修改,使其對“低碳生活”認識能夠進一步深化。同時,要求學生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科學小論文不同于作文,論文是要以充分的論據將論點加以論證。這里的論點就是論文的觀點,即“低碳生活”的觀點,論證的過程也讓同學們通俗理解:要闡明“低碳生活”是什么,為什么要施行“低碳生活”,怎么做才算“低碳生活”,等等;第二,提醒同學們要勤于思考,仔細研究。如碳元素存在于身邊哪些物質中?這些物質最終將轉化成什么?以此思路理解“低碳”的內涵是什么,再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節省的觀點與“低碳生活”進行有機結合;第三,要求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和討論,加強對“低碳生活”的認識與理解。同時,文中要以“我”代替“人們”,以此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低碳生活”不是別人的事,而是自己該做的事。

又一個多星期過去了,同學們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小論文煥然一新地呈現在我面前,其內容與第一次相比也發生了質的飛躍,他們大多打開了思維的局限,開啟了塵封已久的話匣。論文中不僅談到了化石燃料燃燒引起的碳排放,還闡述了人們的吃、穿、用、住、行等,這些都廣泛涉及含碳元素的物質,而這些物質經過氧化后,碳元素大多轉化成二氧化碳,也成為不可低估的碳排量,這就很自然地將吃、穿、用、住、行方面的簡單和節約與“低碳生活”的主題聯系起來,從深層次上真正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要低成本地生活、節儉地生活。認識到了這一點,同學們個個都有很多話可說,有很多行動可做,他們將我特意發的32K紙正反面都寫滿了對低碳的理解和自己可以為低碳生活做到的行動(以前發紙時,若一面不夠寫,總有同學說我小氣,而這次沒有人再說我小氣了)。具體事例如:要將紙張正反兩面都充分利用、用手帕代替餐巾紙、自備筷勺代替一次性筷子、不空掛QQ號、騎自行車代替乘私家車上學,等等,同學們列舉的可行性事例不勝枚舉,對同學們的豐厚收獲我倍感欣慰。

三、固內化認識,促長效行動

上一篇: 新理財論文 下一篇: 總監職稱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级特黄录像免费播放中文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 亚洲国内自拍愉拍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国产老妇偷窥 | 久久只有国产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污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