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財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4: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理財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理財論文

篇(1)

(一)產品定位不準目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普遍存在定位不準確的問題,即產品定位中沒有充分地考慮到客戶的理財要求,更多的只是從銀行盈利的角度來進行理財產品的設計,而對于客戶具體理財要求卻沒有一個正確的預測和把握,其結果就是理財產品只能是泯然眾人,只能在現有的理財產品領域展開激烈競爭。

(二)營銷理念滯后良好的營銷理念是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創新的觀念基礎,目前商業銀行理財營銷理念方面比較滯后,在具體理財產品的營銷中,陳舊營銷理念成為了理財產品的營銷創新的巨大阻力。商業銀行營銷理念滯后的主要表現就是很多商業銀行管理者將理財產品的營銷等同于做廣告,于是采用一些媒體進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推廣,這些營銷廣告很容易淹沒在海量的信息之中,難以達到目標受眾群體。

(三)營銷人才匱乏目前我國各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專業人才極度欠缺,缺少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理財產品營銷隊伍,結果導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處處掣肘,效果不理想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我國商業銀行營銷人才匱乏,一方面與商業銀行對于理財產品營銷人才引進不力有關,另外一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對營銷人才培養投入不夠,雙重因素導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營銷人才嚴重匱乏,理財產品營銷創新喪失了人才層面的保障。

(四)營銷手段單一從營銷手段方面來看,當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手段非常單一,從4P營銷理論產品、價格、促銷、渠道等方面來看,基本上就是以單一價格營銷為主,即主要宣傳本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忽視其他方面的創新。

(五)營銷文化落后商業銀行在營銷文化方面落后,不能為理財產品銷售策略的創新提供文化支撐,商業銀行營銷文化方面的落后主要表現在沒有樹立創新導向、客戶至上營銷文化,在保守落后的營銷文化氛圍中,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創新不足,保守有余,結果導致商業銀行創新動力不足,難以達到預期營銷效果。

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策略創新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策略創新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針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營銷創新策略。

(一)加強理財產品創新產品定位是產品創新的基礎,產品定位是產品在目標市場的位置選擇,企業根據自身產品的質量、特點,考慮到競爭對手的產品定位,結合消費者的需求特點,塑造出與眾不同的品牌形象,并將通過合適的渠道傳達給消費者,謀求消費者認可的一個過程。商業銀行要在準確市場定位的基礎之上不遺余力地進行理財產品創新,通過不斷地創新,才能夠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提升產品的不可替代性。

(二)及時更新營銷理念在營銷理念方面,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人員要顛覆既有的陳舊的銷售理念,及時學習,把握理財產品營銷領域出現的各種新的營銷理念,做到理財產品營銷理念的與時俱進,樹立網絡營銷、事件營銷等理念,在這些新的營銷理念的指導下,更好地推動理財產品銷售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注重人才培養引進針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專業人才匱乏的現實,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相關人才的引進以及培養,為理財產品銷售創新夯實人才層面的基礎,是商業銀行必然之舉。為了確保能夠打造一支能力過硬的專業人才隊伍,銀行在人才的引進方面要嚴格把關,根據理財產品發展相關崗位的勝任要求,制定相關人才選拔標準,同時要加強人才培養力度,選擇內部有潛力的員工進行重點培養。

(四)完善理財營銷手段在營銷手段方面,商業銀行要采用更加多元化的營銷手段,改變營銷手段單一的狀況,不僅僅要運用好價格這一營銷手段,同時還要在產品、促銷等方面發力,根據4P營銷理論的要求,做到上述幾個方面齊頭并進,從而促進理財產品銷售工作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篇(2)

二、網上個人理財渠道和個人理財服務的創新

個人理財網絡的發展趨勢是以物理網絡為依托、以電子銀行服務為擴展的一個隨時隨地可進行個人理財服務的全國以至全球化的立體網絡。結合自助服務、電話銀行服務,網絡服務將進一步整合服務系統平臺,拓展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通過聯網聯合,擴展服務范圍,增加服務種類,并通過優化服務界面、提高服務設施運行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個人理財的服務質量。在國內商業銀行中,招商銀行60%以上的個人業務已經實現了非柜臺化操作,這一比例還在不斷上升。招商銀行的“一網通”網站,可以方便地提供下列咨詢及服務:“一對一”的理財顧問,專屬的理財空間,豐富及時的理財資訊,全國漫游,理財套餐等。國內多數商業銀行選擇了引入外部的專業金融軟件公司所提供的理財系統,如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中國交通銀行等,都購買了專業個人理財系統。專業的金融軟件公司了解個人理財業務,具有豐富的銀行業經驗,有成熟的產品,在提供軟件支持的同時,也能為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起到咨詢輔導作用。

1.建立統一標準的信息中心。

2.網上理財與網下柜臺理財有機地結合。

3.網上理財方案必須經常更新修改。三、人民幣理財業務的創新

由于外幣理財產品可以間接投資于國外貨幣和債券市場,也可通過境外代客理財業務不斷推出新品。所以國內的外幣理財產品與國際接軌較為緊密。國際上有的理財品種國內基本上也存在。目前外幣理財產品己達20多個品牌、土百種理財產品品種。因此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國客戶理財偏好、特點、需求,具有相對較高技術含量的本幣理財產品將是未來國內銀行業理財產品創新的重心。換而言之,未來理財市場產品創新的重點將放在本幣和以本幣或本幣與外幣連接的品種上。

近期一些暫未獲批境外代客理財資格的中小銀行首當其沖,比如招商銀行與浦東發展銀行就在2006年上半年,同時將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掛鉤于幾個在港上市的龍頭股票。中信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集合計劃2期的收益率為3%,其投資的信托計劃收益來自募集資金運用所產生的信貸資產的本金利息收入。民生銀行推出的與歐元兌美元匯率掛鉤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預期收益率達到3.6%,與高盛生物能源商品指數掛鉤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預期的最高收益率高達6%,創下人民幣理則產品的收益新高。

四、銀行理財產品流動性創新

基金理財有兩大優勢,其一在于它的相對穩定增長的收益,其二流動性較好。但相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之所以有魅力,主要是良好的流動性。不管是開放式基金還是封閉式基金,都在申購、贖回或是二級市場交易等方面做了細致的安排,正是這些安排使基金獲取了很大的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偏好流動性的投資者的需要。而流動性的缺乏正是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中一個重大不足。銀行或是客戶只有在滿足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才有提前終止該產品的權利,但是在獲得相關權利的同時,可能也會付出一些代價,比如說在某些產品設計中,就要求投資者必須支付違約金,甚至取消之前的部分收益才可以提前終止該產品。而招商銀行推出的這款代客境外理財產品,借用開放式基金的申購和贖回模式,對于滿足投資者的流動性需求開辟新渠道。

五、品牌營銷和業務的創新

篇(3)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新技術的發展,新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形成于工業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在許多方面已顯示出其不適應性。理論界提出的全球經濟、知識經濟、網絡經濟都是新經濟時代表現出來的重要特征,企業財務管理只有與新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才能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1新經濟對理財環境的影響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全球經濟、知識經濟、網絡經濟將使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科學教育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財務管理是有關資金的籌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工作,是適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并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從中外財務管理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出,財務管理發展與創新的動力來自其所在的理財環境特別是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財務管理可以說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財務管理的自然屬性即技術性。它要求一國財務管理應積極吸納別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忽視國界的存在。使得財務管理趨于國際化。而財務管理的社會屬性則反映一國社會體制和生產關系。因而也體現出財務管理國家化的特征。作為一門方法的科學,財務管理總是要以其技術性的主要屬性不斷地適應、服務于經濟發展的需要。當然,財務管理總是一定歷史條件或一定社會形式的財務管理,它必然要體現出其社會屬性的一面。但無論是技術屬性還是社會屬性,都可以歸結為外部環境對財務管理要求的結果。形成并發展于工業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在許多方面已顯示出其不適應性。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必須與新經濟的基礎相適應,這使得傳統的財務管理必須有新的發展,也預示著財務管理將面臨巨大挑戰。

2新經濟形勢下財務管理的創新

為了更好地滿足新經濟對財務管理的需要,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將以理財環境變遷為契機,不斷進行創新。

2.1財務管理目標的創新

在工業經濟時代,決定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主導要素是企業擁有的物質資本,物質資本的所有者占據主導地位,其利益高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并掌握企業的剩余控制權。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擴展了資本的范圍,改變了資本的結構。在企業新的資本結構中,物質資本的地位將相對下降,而知識資本的地位將相對上升。這一特征將引起財務管理目標的變化。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對上市公司而言)和“企業價值最大化”(對非上市公司而言)。這些目標是與物質資本占主導地位的工業經濟時代相適應的。但在新經濟時代.財務管理的經濟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財務管理的目標也應由一元化轉向多元化。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多邊契約關系的總和,即股東、債權人、經理階層、一般員工甚至政府等,共同構成了企業的利益制衡機制。企業的經濟利益不僅僅歸屬于股東,而且歸屬于相關利益主體,例如債權人、員工、顧客等。如果將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僅僅歸結為股東的目標,而忽視其他相關利益主體,必然導致矛盾沖突,最終影響企業的發展。

2.2財務管理手段的創新

新經濟形勢下,公司理財手段與方法應以網絡財務為主,并將網絡財務融入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中。網絡財務是以互聯網、內部網以及電子商務為背景的在線理財活動。但是網絡財務只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既不能等同也不能代替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已從20世紀60——70年代的物料需求規劃,發展到80年代的制造資源規劃,再進一步演化到90年代的企業資源規劃。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的基本思路是將企業的運營流程看作是一個緊密連接的供應鏈,包括供應商、制造工廠、分銷網絡和客戶等:將企業內部劃分成幾個相互協同作業的支持子系統,如財務、市場營銷、生產制造、人力資源、質量控制、服務維護、工程技術等,把客戶需求和企業內部的制造活動以及供應商和制造資源整合在一起,體現了完全按用戶需求制造的思想。由此可見,網絡財務的發展趨勢是融入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中。

2.3財務制度的創新

財務制度的靈活多樣,既降低現代企業的成本,又增加企業的親和力。財務制度作為一種公開的“財務合約”,用來規范企業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而激勵與約束機制又是為了降低企業委托—關系中的成本。現代企業的委托一關系一般包括顧客與公司債權人與股東、股東與經理以及經理與雇員等多種關系。由于委托人與人之間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會有多次利益背離,委托人為了確保人的行為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有必要進行激勵、約束、懲罰和監督,而這些強制措施都會帶來成本。財務危機使情況更加復雜,它加劇了大多數的難題和成本。為了提高企業的財務價值,企業將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如員工持股、利潤分成、高層管理人員股票期權以及靈活的福利制度等。通過這些措施,既降低企業的成本,同時也增加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另外,對于財務合約中的債務合約、管理合約等的執行情況要進行監督,從而建立健全約束機制。現代企業的約束機制也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如政府法規、債券評級、財務報表審計、維持良好聲譽等等。激勵與約束是相對應的,缺一不可。

2.4財務風險管理的創新

篇(4)

新經濟時代是一個高度重視管理的時代.借助于管理,科學技術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只有科技和管理的共同發展,才能使新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財務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隨著新醫改方案的確立,醫療體制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深入,醫院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日漸顯露,如何完善醫院財務管理體系。使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是目前醫院財務管理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新形勢下醫院財務管理的存在的幾個問題做一探討。

1新形勢下醫院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1醫院財務管理觀念陳舊。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模式僵化

目前我國大部分醫院是公立醫院.以體現社會福利為主投人不計成本,產出不計效益。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醫院管理者的經營意識較差,市場意識不強,有些醫院基于自身的種種原因,沒有將財務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有效機制中,缺乏現代管理的理念。其次.醫院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同企業相比有明顯的區別。企業專門設置財務總監或總會計師這一管理崗位,由高素質的經濟人才全面負責經濟管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醫院由醫學專家即院領導兼職財務管理醫院領導大部分是醫療部門的學科帶頭人或醫學專家,在專業技術方面他們是強者,但在經濟管理方面他們的了解就近乎零,如對財政補償機制、稅收調控、融資等并不熟悉。讓這些醫學專家來負責醫院經濟管理,其弊端非常突出,難以形成內部制約和牽制,直接影響了醫院的經濟效益。最后.公立醫院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事業單位管理模式,實行差額預算管理。資產單純國有化。這種管理模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無法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需求。長此下去,醫院宏觀控制能力就會失調.不利于醫院的生存與發展。

1.2醫院資金管理不科學

首先,融資渠道單一,缺乏風險意識。目前,醫院作為公益性的醫療衛生位,尚未建立獨立的、多渠道的融資體系,融資渠道單一,且融資成本高、風險大。有的醫院在融資過程中.不能選擇合理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對資金結構不能進行科學的分析,造成資本結構不合理,存在潛在的財務危機。其次,投資管理存在盲目性。投資管理是醫院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醫院投資存在盲目性,醫院采購部門未曾分析設備的服務需求和醫院的實際資金支付能力以及設備的投資回報率,而盲目購進一些大型的醫療設備.造成醫院資金的浪費。有的醫院在基建、設備投資等大型投資活動中.缺乏項目可行性研究.缺乏風險與報酬的衡量。造成資源浪費嚴重。

1.3醫院財務控制薄弱

醫院的財務控制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現金管理不嚴。有的醫院在資金使用上缺乏計劃性,造成資金閑置或不足,使財務陷入困境。二是存貨控制薄弱。有的醫院存貨不能準確計量,造成月末占用資金與其營業額不成比例。三是固定資產家底不清。由于多年來醫院實行差額預算管理,每年除正常的國家財政補助經費外.還可以從上級主管部門爭取一些資金,造成醫院經營無壓力,浪費嚴重。

1.4醫院財務人員素質低

部分醫院的領導財務管理意識并不強.在對醫院進行管理的時候,只重視醫療業務管理,忽視了醫院的價值管理,這樣容易造成衛生資源的浪費.使醫院的運行成本過高。醫院財務工作專業性極強,工作量大,因此。需要素質較高的財務人才,但醫院普遍注重對醫療人員的培養.并不重視對管理人員的培養,這就使部分醫院缺乏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以至于不能發現管理中更深層次的問題,不利于醫院競爭水平的提高。

2新形勢下醫院財務管理的對策

2.1更新理財觀念。轉變財務工作重心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首先.醫院管理者應該意識到,加強財務管理是醫院優質高效低耗管理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也是直接關系到提高醫院管理質量,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鍵問題。加強和更新理財觀念是市場經濟形勢下醫院財務管理成功與否的基石。所以要將理財融合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使全體職工自覺主動參與到醫院成本控制等理財活動中來。醫院財務工作重心由會計核算向財務管理轉移.使財務工作從原來獨立、封閉狀態發展到完全融人醫院管理整體之中。醫院要利用有限的衛生資源提供優質的衛生服務,努力增收節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其次,醫院應進行預算管理。預算管理是醫院管理控制的一種主要方法,是一種全面預算管理。預算管理以財務部門為核心,實行全面、全員、全過程預算控制和全面業績評價。一是各科室根據需要.編制本科室本年度支出計劃.制成表格上報醫院財務部門;二是由醫院財務部門匯總上報領導.根據現金的流人量來安排現金的流出量,壓縮一些不合理開支;三是,由財務部門匯總編制年度經費預算。通過預算管理,實現年度收支綜合平衡,較好地保障和促進醫院各項任務的完成。

2.2加強經濟核算和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是醫院財務管理工作的重點。醫院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醫院應高效率地運用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資金的使用成本,高效、合理分配資金的使用。2.2.1在籌資管理方面。隨著醫療制度的改革醫院競爭更加激烈,醫院對資金的需求很大。目前醫院的資金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政府的財政補助,二是藥品的差價收人。三是醫療服務收入。隨著國家財政狀況和醫院分配關系的變化,醫院資金的三個來源也正發生深刻的變化。國家財政對醫院的補助占醫院總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藥品銷售的差價收入也隨著藥品價格的改革大幅度降價而萎縮;政府出于對醫院的定性.醫療服務收入被控制在成本以內。以上三個方面情況使醫院資金來源嚴重不足。合理籌措醫院建設發展資金已成為醫院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在衛生改革與醫院外部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下醫院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籌資渠道,結合本身實際情況多形式、多渠道去籌措資金,解決醫院資金短缺的問題。

2.2.2在投資管理方面。市場經濟下,醫院要不斷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益。財務人員要履行監督、檢查醫院經濟活動的職責,合理安排使用資金,參與醫院大型項目、設備購置的可行性論證,切實保障醫院各項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經濟性。財務人員通過綜合的運算方法,對項目投資科學地加以分析評判,為醫院的經濟運行情況、存在問題、發展趨勢和解決方案提供經濟分析結果,參與經濟決策做好參謀,向決策管理要質量、要效益。醫院投資的內容主要有購置醫療設備、基本建設以及并購其他醫院等。現在醫院醫療設備采購一般由領導或使用部門提出。對醫院購置和更新設備特別是大中型設備前.財務部門應積極參與,對設備的使用率和投資回報等作全面、充分的市場調研、預測,作出可行性研究分析,以免盲目購置,造成資金浪費。

2.3實行全面預算管理

全面預算,充分考慮貨幣資金的時間價值,實現對資金流量的嚴格控制。在執行財務預算中,實行“一支筆、兩條線”相結合的辦法來管理醫院資金。“一支筆”是指醫院的資金在全面預算的前提下.只能有一位院領導負責統籌安排。“兩條線”是指醫院要嚴格控制收支兩條線.實行財務統管,提高醫院經濟效益.即醫院各部門、各渠道的資金收人全部納入財務預算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統一使用,不允許任何部門保留“小金庫”自收自支。

2.4加強成本核算。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

實行醫療成本核算。要搞好醫療成本核算類型,借鑒企業、商業成本核算經驗,確定成本核算對象及其方法。打破了在計劃經濟的模式下形成的一整套舊的管理體制,由管理型變為經營型,強化財務平衡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也必須和企業一樣,把管理作為主要一項來抓,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要適應科室核算向成本核算的深化。適應商品經濟的管理要求。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加強內部管理、減員增效、降低成本、健全財務審計制度。提高醫療技術、服務質量,才能在未來競爭中領先。

篇(5)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新技術的發展,新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并帶來了許多全新的機遇和挑戰。目前,理論界提出的新經濟是指以信息為主的新技術革命帶來的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貨膨脹的新的經濟發展態勢。其時代特征是:以知識為核心資源。新經濟依靠知識來創造財富,知識經濟成為新經濟的基本特征;新經濟首先實現了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效益遞增的人類社會發展目標;知識經濟推動了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創新。信息資源形成了企業新的財富觀。信息技術擴大了企業的理財環境,為企業理財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必須與新經濟的基礎相適應,這使得傳統的財務管理必須有新的發展。

1產權結構的變革

企業經營離不開資本,資金是資本,知識也是資本,新經濟拓寬了資本的內涵,知識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本。在新經濟時代,企業產權結構將由以財務資本為主的一元產權結構向以知識資本為主、知識資本與財務資本并存的多元產權結構轉化。工業經濟時代,出資者投入資本形成企業,企業是出資者的企業,出資者享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這種一元產權結構的理論基礎是資本雇用勞動。在新經濟時代,企業間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是知識產品開發與使用的競爭。僅有財務資本的投入,即僅靠企業有形資產的數量和規模,而無知識資本的投入,這種低技術含量的粗放型生產經營,必然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新經濟時代,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不是財務資本,而是知識資本。有先進技術及創新能力而無資金的企業尚可生存,有資本而無知本的企業必然衰敗。資本雇用勞動將逐漸被知本與資本共同雇用勞動所取代,知本所有者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產權主體.知本所有者與資本所有者一樣成為企業收益的最終享有者和風險的最終承擔者。如許多高科技企業的技術人股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適應新經濟時代產權結構的變革,企業融資的重心也從單純的財務資本的融資轉變為融資與融知的結合。

2投資重心的轉移

知識資產通常被劃分為4類:一是市場資源,即與企業所擁有的市場份額相關的無形資產,如商譽、品牌、顧客滿意度、營銷網絡等;二是知識產權,即與企業所擁有的技術和專有權相關的無形資產,如商標、專利權、專有技術、土地使用權等;三是人力資源,即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職業道德與能力的總和。如管理者和員工的敬業精神、技術專長、創新能力、團隊精神等;四是管理資源,即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無形資產,如企業文化、管理思想與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新經濟時代,知識資產對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作用。據測算,2O世紀初,知識資產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5%~2O%,如今已達到6o%~8O%。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預計將達到90%。由此導致企業投資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以新技術和創新能力為基礎的無形資產的投資比重上升,有形資產的投資比重相對下降,企業投資的重心轉向知識資產。

資產的價值在于其未來現金流入的現值,相對有形資產來說,知識資產所引起的未來現金流人的不確定性要高得多,其投資價值的確定具有更高的風險性,這就對企業管理者的投資決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成本理念的更新

工業經濟時代,企業主要靠資源的節約和生產規模的擴大來降低成本,競爭主要體現在成本與價格的降低上。這是一種低層次的競爭,因為在沒有技術與管理創新的條件下,成本與價格的降低空間是有限的,競爭的結果導致行業平均利潤率的降低。新經濟時代的最顯著特征是創新,企業闖的競爭不在生產規模和生產消耗上,競爭是圍繞著產品中的“創新”而展開的,企業通過產品倉9新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具有“創新”的產品沒競爭對手,價高、本低、利大。并且,隨著企業間競爭的加劇,產品的技術更新周期縮短,企業要在競爭中發展,只有不斷創新,永遠領先,才能取得市場競爭的有利地位。如:江蘇春蘭憑借其空調器產品的核心技術,使其產品成本遠低于同行業,成為空調器行業的“龍頭”。因此,新經濟時代應確立創新型成本管理理念。

4財務管理主體的轉變

財務管理主體是財務管理為之服務的特定組織實體,是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下具有獨立的物質利益的經濟實體,這種實體是有形的、相對穩定的。但是在新經濟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的日益推廣,出現了網上虛擬公司這樣的企業形式,而這些虛擬公司往往只是一種動態的、短期的戰略聯盟,合作目標完成后迅速解散.從而使財務主體顯得虛擬化、模糊化。

5利潤分配的轉變

在新經濟時代,人力資源將成為決定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決定社會財富分配的最重要的因素。現代勞動者是一種知識型的員工,他們成為企業的員工實際上是給企業帶來了人力資本。所以,用“計時工資”“計件工資”“按崗付酬”已無法度量員工對企業的貢獻,衡量貢獻的唯一尺度就是業績,而業績的大小是按投入資本包括知識資本的大小來衡量的。這種做法有利于調動人力資本所有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在新經濟時代既然知識資本擁有者是企業的產權主體,知識資產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最重要的資產,那么知識資產本理所當然地與財務資本一樣,成為企業凈利潤的分配依據。因為根據資本產生剩余價值的原理,知識資本同樣具有增值性,并且財務資本的增值程度主要取決于企業對知識資產的有效運作。所以,新經濟時代的利潤分配模式應是按資分配與按知分配并存。

6財務管理觀念的轉變

新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網絡來發展經濟的,附著于人力資源的和以知識、信息等形態獨立存在的知識資源,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經濟資源。所以,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知識資源的擁有量是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企業應把知識看作企業效益增長的源泉,樹立知識效益觀念。同時,企業只有擁有了人才,才能創造、擁有并運用知識。重視人的發展與管理是新經濟時代的基本趨勢和客觀要求。當今社會,人不僅是作為勞動力存在于企業中,而是在于人自身擁有的知識成為企業的重要要素在生產中起關鍵作用,但與其他生產要素不同,擁有知識的人是否愿意發揮其才能則是關鍵。因為擁有知識只是有了創造更多財富的可能,要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這就要求企業決策層與財務人員應當建立有效的激勵措施和制度來激發員工的熱情、潛能,并提高員工工作中的滿意度、提高工作業績。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這將決定企業能否生存。因此,企業要牢固地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理念,財務管理要把“人”作為核心,加大對人才的投入,加強對人才價值的計量與信息反饋。:

7存貨管理的轉變

工業經濟時代,企業儲存貨物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和銷售的連續性。但在新經濟時代,決定產品價值的主要因素是產品的技術含量,而不是產品所消耗的物質資料的價值,如電腦軟件的價值構成中,物質消耗價值相對于其技術價值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企業儲存貨物不是為了儲存其物質實體的價值,而是為了儲存并利用存貨的技術價值。由于存貨中的技術價值一旦被企業所擁有,便可反復使用。所以,依附于其所包含的技術價值的存貨是無需大量儲存的,如企業需要某種軟件,只需要備份一份即可。這就使得存貨數量減少。另外,隨著網上交易的發展,使得企業零庫存成為可能。因此,存貨管理目標逐漸從對存貨量的管理轉變為對存貨質的管理,即對存貨的知識技術含量的管理。

篇(6)

新經濟時代是一個高度重視管理的時代,借助于管理,科學技術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只有科技和管理的共同發展,才能使新經濟得以快速發展。新經濟時代管理對企業來講尤其重要,人本戰略是新經濟的顯著特征,所以人力資源管理理所當然成為企業管理的最重要的管理對象,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它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最為密切,是有關資金的獲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財務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新經濟時代,由于企業生存環境的巨大變化,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模式、觀念、內容等都受到巨大影響與沖擊。

一、企業財務管理手段先進化

新經濟的到來,使企業的財務管理進一步信息化和數字化,計算機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被廣泛運用到財務管理之中。如:MIS(管理信息系統)日益廣泛運用于財務管理之中,它能根據既定的原則,只要將每筆財務及財務計劃等數據化后,輸人數據庫,即可利用財務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常規決策,并加以實踐,使財務管理趨于嚴密,排除大部分人為干擾因素,減少管理的隨意性,同時也可為非常規財務決策提供依據。MIS在財務管理中的運用有助于財務管理的優化和簡化。網絡技術的運用,如在公司中建立局域網,可以使公司管理人員足不出戶,即可進行財務管,特別是對于大型集團公司,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遠程財務管理。當然,還有諸如系統模型與模擬、戰略信息系統等技術也可以應用到財務理之中,這些技術的運用有利于實現高效益、柔性化、智能化的財務管理。

二、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走向多重化

舊經濟時代企業的所有權屬于股權資本所有者即全體股東。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股東財富的最大化,員工的勞動通過領取工資的形式得到補償。在新經濟時代的企業,講究以人為本的原則,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理應不能把員工的利益排斥在外。企業必須依賴于員工的富有創新性的勞動,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員工的勞動已不再像工業經濟社會中以可重復的勞動為主,因此,新時代的企業還必須把“員工利益的最大化”納人其財務管理目標之中。同時,對于與企業關系密切的集團如債權人、客戶、供應商、社會公眾、潛在的投資者、政府、戰略伙伴,滿足這些集團的利益需要,也是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組成部分;以成本一效益為指導原則,其目的是為了維護企業良好的聲譽,或是為了獲得營業許可證等,最終為企業取得高于投人的回報。新時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對工業經濟時代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發展,而不是對原有目標的全盤否定,企業財務管理目標走向多元化,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最終實現多贏目標。

三、企業財務管理戰略以生存為導向

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財務管理是以收益一風險一成本為其模式的。在新經濟時代,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是一個總資源向量R,R=(L,K),企業一旦破產,只有資金資源K才能用來償債,人力資源L將重返勞動力市場,不能用來償債,股東因無法使用L將蒙受巨大的損失。如美國的微軟公司有形資產的數量與小型企業相差無幾,而市場價值則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總和。這樣的企業要是破產,將使其股東蒙受巨大損失。因此,新經濟時代企業的破產成本將更大,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堅持以“生存”為導向,強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企業財務管理強調創新與風險

堅持以人為本的目的就是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釋放出人類的創新精神和動力,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具備創新精神,以積極的態度學習理財的創新工具,努力掌握并創造理財的技巧,以確保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企業的生存風險主要表現為兩方面。其一是經營風險。由于市場競爭劇烈,新產品更新換代快,企業不得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于新產品的開發研制上,但新產品開發的風險很大,有可能危及企業的生存。據統計,美國的高技術的成功率只有15%-20%,而某些高科技的項目的成功率在3%以下。其二是金融風險。在新經濟時代,由于信息技術的全面介人,各種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交易費用的降低,經濟全球化的驅使,金融市場的配置效率將更高,資金的流動率將更強,這為企業的理財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企業可以方便地從金融市場上獲得所需資金;通過金融工具的合理使用,能使企業合理地回避金融風險;信用工具的適當使用,可以提高公司的資金使用效率,也可以融通所需資金;通過將閑置資金投資于金融市場,可以獲得投資回報,以增強資金使用效率。企業的生存發展將越來越離不開金融市場。但是,風險與機遇并存,企業面臨的金融風險將更大,市場綜合消化吸收各種渠道信息的能力更強,并能迅速做出反應,金融市場將更為動態;在動態的金融環境中,利率、匯率的變動將是經常性的,于企業不利的變動有可能使企業陷人困境,乃至破產;金融工具如期貨、期權、對換的使用需要很高的技巧,使用不當會使企業蒙受巨大的損失,甚至是致命的打擊;投資組合決策失誤,有可能使企業在金融市場中,賠了血本,陷人財務危機;信用工具的不當使用,有可能使企業因其他企業的破產而遭受巨大損失。亞洲的金融危機表明,金融動蕩對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提高理財技術水平,增強防范風險的能力,這是財務管理面臨的挑戰。

五、企業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的擴充

反映知識資本價值的指標將成為企業財務評價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投資者及潛在投資者、企業管理人員、社會公眾都迫切需要了解企業知識資本的狀況,以對企業的市場價值做出較為準確的估計,為他們各自的決策提供依據。為此,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應及時提供一套反映企業知識資本價值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這是他們面臨的挑戰。目前,西方學術界十分重視對反映知識資本價值指標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中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是1997年瑞典的第一大保險和金融服務公司(Skandia)副總裁LeifEdinsoon與美國商業和高技術作家MichaelMalone合作出版的《智力資本》一書,提出了適用于Skandia自身的200個指標及具有普遍意義的21個指標。這對我國企業建立知識資本評價指標體系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篇(7)

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經濟形態由傳統的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企業財務管理的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經濟時代的來臨,為企業財務管理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條件,但也使企業財務管理面臨著改革。本文對新經濟下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

一、新經濟的特點

1.產業結構升級。隨著世界科學枝術的迅猛發展,以新型材料和計算機等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使世界經濟向信息化時代過渡。信息化時代是通訊業、信息業和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從以自然資源為主導的第一產業,以及以物質資本為主導的第二產業向以人力資源為主導的第三產業轉換。產業結構升級,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產品由高消耗、低附加值的產品向資源節約、高附加值轉變。這種新經濟是在計算機信息技革命的帶動下,以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和環境技術等七大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的經濟,這種經濟具有低失業、低通貨膨脹、低財政赤字和可持續高增長的特點。包括技術創新、觀念創新和經濟運行機制創新在內的創新是新經濟的核心;人力資本的開發和積累是新經濟增長的基本源泉。

2.注重人力資本運作。新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成為企業乃至整個國家發展的源動力。有許多企業其市值遠遠高于物質資產的價值,原因就在于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創造了高額的價值。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曾指出,從20世紀初到50年代,促使美國農業生產的產量迅速增加和農業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勞動力數量或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是農業工人的知識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本的吸收、投入以及相關的剎余價值的分配。

3.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新經濟時代,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網絡時代,互聯網被企業廣泛應用。信息量的擁有程度直接影響到企業資源配笠的優化程度,虛擬網上交易大量出現。大量數字信息為企業提供眾多的商機,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活動,為企業創造財富提供更多的機遇。

總之,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高科技產業越來越多,信息技術得到應用,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比例有所提高,人力資本在我國經濟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大。新經濟在我國有初步的發展,新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的一種新形態,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它的特點,認真分析新經濟時企業的影響,使企業的財務管理在新經濟時代能夠更好的開展。

二、新經濟環境下我國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人力資本重視程度不夠。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力資本對企業的貢獻日益加大。而建立在傳統工業經濟下的財務管理,一味地關注物質資本,時知識資本的重視不夠;只重視有形資產和投入資本的配豆,忽視知識資本的有效配里,忽視了人力資本對公司發展的重大作用;只注重物質資本所有者的權益,損害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權益。在進行財務分析時,也只有關于物質資料的相關指標分析,對人力資源的考核指標缺失。因此,加劇了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質資本所有者之間的矛質,從而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2.激勵和約束制度的不完善。縱觀我國財務管理的發展,我們是從計劃經濟時代一步步走過來的。在計劃經濟下,企業按照國家計劃生產進行經營,人員配備及工資福利,統統由國家統一制仃和安排。在這種情況下,產權關系不明確,相關的責、權、利不對等,激勵和約束機制缺失。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產權逐漸清晰,相關的法律制度的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也開始建立和健全。但是現有的制度,在面對人力資源生產要素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就顯得有些薄弱了。

3.一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目前我國雖然會計從業人員數量較多,但具有較高職稱的較少。2006年度,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報名人數為126.9萬人,其中,初級資格52.6萬人,中級資格74.3萬人;通過考試取得初、中級合格證書的有17.8萬人,其中,初級資格9.5萬人,中級資格8.3萬人。2006年報考注冊會計師共有55.98萬人,僅有76508人取得了單科合格成績。2006年全國約3.53萬人報名參加高級會計師資格考試,合格率僅為15.22。不難發現,我國會計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普遍較低,且只限于簡單的賬務處理,缺乏相關的理財知識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影響了企業在新經濟時代下發展的步伐。

4.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差。隨著經濟全球化,外資企業的入駐,金融產品的增多,企業而臨的挑戰要比以往更多而我們現在的企業大部分只是進行簡單的生產加工,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國際競爭能力較弱,應對風險的能力也較差。

5.籌資方式單一、投資范圍有限。計劃經濟時代資金的調撥、分配和使用由國家統一安排,企業籌資、投資自主性差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大部分開始企業自主籌資,自負盈虧。但籌資的方式較少,投資的范圍也不廣泛。一方面,我國企業中,國有企業主要靠國家撥款或從銀行獲得貨款進行籌資,中小企業大部分也是通過銀行獲貨款,籌資方式過于單一,而且由于審批過程較為冗長、手續較多、金額有限等原因,造成好多項目由于資金不到位,而不得不放棄,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的投資主要以對內提高營運能力為主,或對國內的企業進行投資,投資的范圍有限,無法獲得更多的收益。

三、新經濟下我國財務管理發展方向

1.財務目標。財務目標指引著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它與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經歷了利潤最大化、每股利潤最大化的時代,目前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但是隨著物質資本的地位將相對下降,而人力資本的地位將相對上升。建立在傳統工業時代的以物質資本為主導的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顯然已不合時宜。在新經濟下,財務管理的目標應定位于“相關利益主體”這一角度。因為新經濟時代物質企業的經濟利益不僅僅歸屬于股東,而且也歸屬于相關利益主體,例如債權人、員工、顧客等。只有兼顧各方利益才能減少非企業股東對目標的抵觸行為,實現企業合諳穩定的發展。

2.財務活動。

(1)融資渠道廣,方式多樣企業融資決策的重點是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和風險獲得所需資金。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絡的廣泛應用,各種金融工具不斷涌現,企業的融資渠道更加寬廣、融資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而且我國金融市場不斷開放,外資銀行以及風險投資和證券投資基金等開始更多地進入我國,為企業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企業應根據自身需要,合理選擇籌資渠道,選擇經濟的融資方式。

(2)投資項目多。投資決策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傳統工業時代,企業以現金、實物等要素投入為主,主要投入企業的固定資產和日常營運。新經濟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的知識和技術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獲利的重要因素,此時,企業除了過去的物質投資外,還需要對人力資源等新領域進行投資,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的素質,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一體化,企業投資除面對國內市場,還將面向國際市場,可供投資的項目增多,投資的領域更加廣泛。

(3)營運管理的現代化。伴隨著新經濟的來臨,Inteme:在全球范圍的廣泛普及,跨國企業的增多,企業間頻繁的國際貿易,傳統的財務管理手段已無法滿足財務信息化的及時、高效的要求,企業在進行營運管理時必須改進財務管理手段,運用電子貨幣、電子商務等網絡財務管理系統降低企業財務管理的營運成本,實現財務信馨決速傳遞和處理,提高財務管理效率,并使企業由以前的靜態管理走向實時的動態管理,零存貨等現代管理方法的廣泛應用指日可待。新經濟促進了企業的發展,財務管理地位大大提高。這方面的例子比較多,以美國的沃爾瑪為例,這家零售企業在1983年有641家連鎖店,銷售額550億美元,到了1997年變成300。家連鎖店,稍售領達到205。億美元,但它只占當時北美1400億美元市場的7%,顯然尚有許多成長的空間。借助于網絡經濟,現在沃爾瑪的店已超過3000家,每家店約有70000種不同的產品。新經濟使集權與分權管理得到了統一,仍以沃爾瑪為例,其所含的每個地區是不一樣的,當它設立分店的時候,先調查這個地區與原來的哪個地區是相似的,因為不可能把海上捕獲的產品拿到內陸的商店去賣。在網絡財務的協同下,每家店根據不同的地區和人文條件,作出銷售不同產品的選擇,這種分權化的管理是非常成功的。沃爾瑪的網絡財務系統能夠在每天關門以后90分鐘內就可以知道這個店梢售額是多少,賣了什么東西,及所有你想知道的資料,包括哪一類的產品賣得好,可詳細到哪一個牌子,哪一個規模。目前,沃爾瑪每平方英尺梢售額超過了300美元,是美國零售業平均水平的2倍。

(4)收益分配方面。新經濟時代,由于人力資本在企業財務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企業的收益分配不再是按誰出資誰受益,而是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共享收益。物質資本所有者憑借物質資本所有權參與企業收益分配,人力資本所有者憑借其知識、技術參與企業分配。只有這樣,才能兼顧各方的利益,削弱兩者之間的矛盾,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發展。

3.財務關系。一般來說,企業財務關系包括投資者與受資者的財務關系、債權人與債務人的財務關系、企業與政府部門的財務關系、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財務關系以及企業員工之間的財務關系。不同的經濟形勢下,企業處理財務關系的側重點不一樣,在物質資本主導的工業經濟時代,企業更加注重與物質資本投入者的關系,因為工業經濟時代,人力資本的附加值較低。但知識經濟時代,這五類關系仍然存在,但這五類關系的協調從以協調企業與外部投資者、債權人、政府部門的財務關系為主,轉向以協調企業與員工的財務關系為主。此時,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人才,就擁有了競爭力,人力資源在企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企業非常重視人力資本的投入和人力資本的管理,從而更加關注與員工的關系,希望通過有效的管理充分發揮和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促進企業的發展。

篇(8)

理論是系統化的理性認識,是對研究的客觀對象的本質及其與周圍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表現出的規律性進行理性思維和高度抽象的結果。財務理論結構是人們基于對財務實踐活動的認識,通過思維活動對財務理論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在于界定財務理論體系的覆蓋內容與容量,揭示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內在邏輯結構與層次關系,梳理財務理論研究的基本脈絡,指導和推動財務實踐的發展。

構建財務理論結構首先要解決如何確定邏輯起點問題。邏輯起點是構建一門學科理論體系和理論結構的出發點,即該學科理論體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簡單的一個理論范疇,它不僅是理論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對該學科其他理論要素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整個理論體系的構建起著決定性作用。邏輯起點對理論結構有著直接的影響,不同的邏輯起點會形成不同的理論結構,構建財務理論結構首先必須正確選擇邏輯起點。

一、構成財務理論邏輯起點的基本標準

1.邏輯起點必須具有內生性。首先它作為一個獨立的財務范疇必須是理論體系的基本組成要素,不能置身于理論體系之外,其次它是財務理論最基本的出發點,是財務理論體系中其他理論建立的基礎,所以它應當具備高度的內在邏輯性。只有這樣,它才可能成為整個財務理論研究的主線,從而使整個理論體系具有高度的邏輯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和推演性。

2.邏輯起點必須具有可知性。作為理論研究的起點,需要其本身的可知性,如果研究起點本身就模糊,推理出的其他范疇就必然模糊,構建起來的理論體系也必然經不起實踐的檢驗。

3.邏輯起點必須能夠聯系財務系統和財務環境。財務系統是一個由多要素有機構成的開放的信息系統,與財務環境之間存在著信息與能量的交換。但財務系統與財務環境之間進行信息與能量的交換必須要有一個中介,只有通過財務理論的邏輯起點的連接,才能從復雜的會計環境抽象出某些內容供財務系統處理;也只有通過這個橋梁建立起來的財務系統才是嚴密而有用的財務系統,由此構建起來的財務理論體系才是嚴密而科學的理論體系。

4.邏輯起點必須能夠聯系財務理論與財務實踐。現代財務理論研究不僅注重規范性研究,更注重實證性研究,從而使現代財務理論更具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又因為財務理論是從財務實踐中來,又反過來指導財務實踐,并在財務實踐中得到檢驗,從而不斷完善和發展,這決定了財務理論的邏輯起點不僅要在財務領域起到出發點和統馭的作用,還必須將財務理論和財務實踐密切聯系起來。

二、當前學術界對財務理論邏輯起點觀點的評述

1.本質起點論。“這種觀點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我國財務理論初建時期。當時對財務的存廢問題存在很大的爭議,財務理論工作者在形成財務獨立論的過程中,從財務的本質研究出發,奠定了財務理論的基石(郭復初,1997)。”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財務本質是財務理論要素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簡單的一個。”、“本質是事務的內在聯系,財務本質是財務活動區別于其他活動、財務管理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根本標志(張兆國、宋麗夢、吳衛星,1999)。”、“以財務本質作為研究財務理論的邏輯起點,正是理論結合實際,理性認識源于感性認識的體現(楊淑娥、王愛芳,2000)。”雖然財務本質體現了財務的內在規律性,是推理論證其他范疇的基礎之一。但由于財務本質是一個純粹的理論范疇,它不能聯系財務系統與財務環境、財務理論與財務實踐,并且它如同真理一樣,無法讓人們完全懂得,只能無限地接近,即不具可知性。因此不應將其作為邏輯起點。

2.環境起點論。“環境決定一切,存在決定一切。財務目標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人們對財務現象的一種認識,有什么樣的財務環境,就必然有什么樣的財務理論(陳興述,2000)。”、“財務管理環境是對財務管理有影響的一切因素的總和。”、“有什么樣的理財環境,就會產生相應的理財模式,也就會產生相應的財務理論體系(王化成,2000)。”但筆者認為將其作為邏輯起點是不合適的,因為財務環境只是研究財務理論的背景,是財務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外部條件,而不是財務理論本身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素。而且,財務環境雖具有可知性,但它不能將其自身與財務系統聯系起來,更不能聯系財務理論與財務實踐,也不能推導出其他財務范疇。

3.假設起點論。“任何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以假設為邏輯起點的,然而在財務學中卻忽略了這一點”、“假設對任何學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為本學科的理論和實務提供了出發點和奠定了基礎(陸建橋,1995)。”由于財務假設是人們根據客觀環境作出的主觀設定,故財務假設具有聯系財務理論和財務實踐、聯系財務系統和財務環境的功能,并且具有可知性。但它并不能推導出其它財務范疇,即不是財務理論的基礎要素。因此將其作為邏輯假設也是不合理的。

4.產權起點論。“產權作為一切經濟制度的基石,對企業的經濟行為起約束作用,財務管理作為意向經濟管理活動,必然收到產權結構的制約,不同的產權結構形成不同的財務管理模式,可以說,產權結構決定了企業的財務管理,因此,研究財務管理應從產權結構著手(王仲兵,1994)。”但產權結構本身并不是一個財務范疇,無法從中推出其他財務范疇,更不用說對其他標準的滿足了。

5.目標起點論。“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為,財務管理也不例外,只有確定合理的目標,才能實現高效的管理,我認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財務理論結構應是以財務管理的目標為出發點(王化成,1994)。”、“財務目標具有內生性,不是財務系統之外的范疇,而是財務理論中最簡單,最基本的范疇。”、“理財目標能夠很好地聯系財務系統和理財環境”、“理財目標能夠將財務理論和財務實踐較好地結合(李勝楠,2002)。”

6.本金起點論。“所謂本金,是指為進行商品生產與流通活動而墊支的貨幣性資金,具有流動性與增值性等特點(郭復初,1993)。”、“本金是財務理論的基本細胞”、“本金起點論符合邏輯起點的基本標準,彌補了前述不同起點理論的種種不足(郭復初,1997)。”

三、構建新的邏輯起點——本金與目標雙起點論

通過對以上各種不同起點理論的分析,筆者認為,應以財務本金為財務基礎理論的邏輯起點,以財務目標為財務應用理論的邏輯起點,并將其聯系統一在同一財務環境下來構建新的財務理論的邏輯起點。

1.財務本金是財務基礎理論的邏輯起點。本金是為進行商品生產與流通活動而墊支的貨幣性資金,具有流動性與增值性等特點。本金的投入、產出與增值的過程是不斷追求經濟效率的過程,是本金的運動軌跡,也是財務資金區別于其他社會資金的規律性區別,由本金的概念可引出財務本質是本金的投入收益理論,從而貫穿與連接財務的內容、規律、職能、地位與作用等一系列概念與理論,即本金具有內生性,是推理論證其他財務基礎理論范疇的基礎。因此,將本金作為財務基礎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恰當的。

2.財務目標是財務應用理論的邏輯起點。首先,財務目標符合構成財務理論邏輯起點的四個基本標準,即:①財務目標是財務環境對財務系統的要求的反映,也是財務系統滿足財務環境的要求的標準,因此財務目標能夠聯系財務系統和財務環境。②財務目標在理論上部分的決定了財務系統實現財務目標所需的保證系統,包括財務假設、財務原則和財務方法,在實務上引導著財務系統的運行,因此財務目標是聯系財務理論與財務實踐的紐帶。③不同的客觀環境決定了不同的財務目標,但這種目標是客觀需要在人的主觀上的反應,它能為人們所知,因此財務目標具有可知性。④財務目標也是推理論證其他財務范疇的基礎之一。其次,財務目標理論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系統與環境的結合而形成的,它最能反映財務應用理論的行為目的。第三,財務應用理論包括行為理論和規范理論,而財務目標是行為理論的活動起點和終點;而規范理論的作用是約束和激勵財務行為,使其達到行為目標;以目標理論為起點能使行為理論和規范理論之間構成相互聯系、邏輯嚴密的財務應用理論結構。由此可以看出財務目標作為整個財務系統運行的導向,能夠成為財務運用理論的最高層次和邏輯起點。

3.財務本金和財務目標最終都統一在人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統一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財務環境中。財務環境是研究財務理論的背景,是財務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外部條件,并且和財務目標共同決定財務對象。因此,將財務本金和財務目標統一在同一財務環境下來構建新的財務理論的邏輯起點才能構建起系統完整的財務理論。

4.財務理論結構的構建

雙邏輯起點論不僅可以彌補其他起點理論的不足,而且可以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本金起點論和目標起點論的優勢,使得以此構建的財務理論體系更加完整,內涵和層次更加清晰。現初步提出我國財務理論結構的框架構建:

財務環境

財務本金理論

財務基礎理論

財務本質理論

財務職能理論

財務對象理論

財務環境理論

財務主體理論

財務假設理論

財務學科理論

財務發展史

行為理論

籌資理論與方法

投資理論與方法

收益分配理論與方法

財務目標理論

財務應用理論

規范理論

約束規范

組織規范

激勵規則

主要參考文獻:

1、程德興、王振玉.試論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經濟轉論,2001:3:11~13

2、陳興述.論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與基本框架.理論探索,2000:7:8~10

3、郭復初等.財務通論.第1版.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212

4、李勝楠.試論現代財務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財會月刊,2002:1

5、陸建橋.試論財務假設.四川會計,1995:2

6、宋慧莉.財務理論邏輯起點及理論體系初探.財會研究,2003:2:32~34

7、王仲兵.謅議證券市場財務公開制度.黑龍江財專學報,1994:4

篇(9)

一、高校財務管理面臨的挑戰

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一所所社會主義新型大學的風采已經全新地展現在面前。在高校擴大規模的外在壓力得到根本性緩解的同時,高校理財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財務管理重心從微觀技術層面更多地轉向宏觀調控層面

1.籌資結構的不穩定性增強。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經費已經形成了多渠道籌措的基本格局。多元化的高校辦學經費來源一般包括財、稅、費、產、社、基、科、貸、息等九個方面。經過五、六年的實踐和發展,不少高校的辦學資金來源基本穩固在財、費、貸三個方面,其他渠道則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大多處于少水甚至無水的尷尬境地。從籌資結構分析,在一些高校的辦學資金總量中,收費收入已上升至主渠道地位,各塊資金所占份額的排序已由原來的財政撥款、收費收入、銀行貸款演變為收費收入、財政撥款、銀行貸款,表明高校在實現規模持續擴張的同時,自我籌資能力也得到了不斷加強。然而,人們對于這樣的籌資結構和收入增長態勢并不總是樂觀其成,主要原因在于其政策性因素仍然對籌資格局起著主導作用,尤其是按民辦新機制運作的獨立學院,直接推動了不少高校“蛋糕”的擴大。一旦幾年后高校招生出現預期的“拐點”,則高校籌資政策勢必面臨調整,籌資結構的不穩定性將會更加凸現出來。

2.資產負債核算得到明顯加強。負債是事業單位的五大會計要素之一。近些年隨著高校自覺不自覺地選擇銀行貸款作為加速擴容的主要資金來源,引起負債總額的持續高位增長。負債這個高校會計要素,在沉睡了多少年后,終于引起了普通高校的舉辦者———政府、高校的主要債權人———貸款銀行、高校的主要受益者———學生及其家長的空前關注。高校持續龐大的貸款規模、亟待改善的貸款結構、漸行漸遠的資金投向、穩中有升的籌資成本,將社會方方面面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進而出現了不同聲音。而作為實際意義上的債務人的高校,由于資產負債率的節節攀升、還本付息現實壓力的有增無減,也開始主動盯住資產負債的靜態指標及其動態變化。因此可以說,高校已經有了注重負債的核算和監控的內在自覺。

3.管理決策分析需求進一步趨強。一方面,高校在緩解擴大規模與提升層次的雙重壓力、推進管理機制創新與防范潛在風險的有機結合的進程中,財務管理的復雜性、綜合性、精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另一方面,財務部門所編報、提供的財務信息,其理解性已大大增強,但它仍然只是對過去發生的經濟活動、財務事項的基本反映,難以為學校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決策及時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撐。高校面臨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縱橫交錯的內部利益關系,亟待完善的管理運行機制,對財務信息的管理決策分析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要求財務信息從可理解性盡快向決策有用性擴展的趨勢正在加快。其具體表現在,管理會計的一些專門方法如成本性態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現金流量分析等差量分析方法被大量引用到高校財務會計中來;著眼未來的財務預測功能備受關注,如財務規劃的編制和完善,在不少高校已經數易其稿,付諸實施已是指日可待。

(二)財務管理形態從相對封閉逐步走向全面開放

1.建立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的基礎仍然比較脆弱。教育收費具有非營利性、政策性和成本補償性的顯著特征。盡管對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成本分擔早已在全社會形成共識,但相關分擔主體對成本分擔份額莫衷一是,帶有越來越濃的政治色彩。普通高校學費標準6年保持不變,住宿費標準實行最高限價,代管費的收取堅持自愿原則,還有全天候、全過程的收費公示,年復一年的多層級、全方位的檢查、輪查、互查等措施的多管齊下,然而對高校收費的社會關注度依然居高不下,要求嚴肅查處教育亂收費的聲音依然不絕于耳。近據報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8月4日公布的有關數據顯示,教育亂收費繼連續6年成為價格舉報之首后,2006年上半年又居價格違法案件查處之首。教育收費的尷尬處境可見一斑。

實際上,根據非義務教育成本適當分擔原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現階段高校學費標準基本穩定在培養成本的25%-30%.而社會方方面面卻沒有多少人關心另外的70%-75%的成本分擔責任是否真正落實,也不細究受教育者分擔的25%-30%是否適當,而是對教育收費標準的核定基數之一的教育培養成本打上了問號。作為回應,有關部門轉而要求高校盡快向社會公布教育培養成本信息,并列出了時間表。眾所周知,凡事都有成本,各行各業都存在成本問題,而成本一般被認為是行業的“商業秘密”,只不過培養人的成本更為特殊、更為復雜、更為感性罷了。要求把培養人的成本盡快公諸于世,這個想法很好。但東西南北中,成本各不同,即使同城高校間、同一學校不同科類間、同一科類不同年份間的培養成本均有差異。另外,培養成本越低是否意味著收費標準從低辦學效益就高呢?還是反之亦然?這無論是從宏觀政策層面還是技術操作層面都似有把一個復雜問題過分簡單化之嫌。如此說來,質疑高校收費貴收費高的潛臺詞可能是亂花錢。誠然,這幾年高校買地蓋房,教學條件裝備投入大幅增加,硬件設施達標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其所需資金除銀行貸款外,自籌資金部分主要來自收費收入。即便如此,也不能簡單地認為高校收費多與高校硬件新之間存在必然聯系。因此,思考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非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繳費上學是成本分擔機制使然的邏輯起點上來。如果僅僅認為現階段高等教育的“過高”收費完全是高校自身的內在沖動所致,即使不是認識上的誤區,在實踐上也是有害的,將會繼續動搖建立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的社會基礎。

2.化解、清償債務工作任重道遠。伴隨著高校持續高速增長帶來的繁榮,高校建設性、發展性債務規模與日俱增,少則幾千萬,多則數億甚至十多億元。與高校擴張初期的鼓勵貸款的政策性導向不同,當高校數量擴張的歷史使命基本完成后,來自政府部門的要求落實高校還貸責任、化解高校債務風險的工作熱情高漲,干預力度明顯加大。借債還錢,天經地義。高校作為還貸主體在法理上是說得通的,但高校貸款從一開始就無一例外地屬于政策性貸款。因此,高校貸款本身的政治意義遠大于其經濟意義。有鑒于此,有的省已開始安排巨額專項資金專門用于償還高校所欠銀行的部分債務,這對高校無疑是一大政策利好。但主管部門硬性設定高校還貸期限和優先扣劃償債資金的政策措施,很難設想這樣的“胡蘿卜加大棒”的行政手段不至于引發高校的財務風險。實際上,高校短期的支付沒有風險,但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將難以規避。問題的關鍵是要把這種風險切實納入可控范圍內,確保校級財務始終保持基本正常、合理、穩定的現金流。

3.對高校投資效益的關注度進一步加深。高等教育本身是一個單位成本遞增的行業。增加投入與提高效益是高校發展的永恒主題。盡管現階段投入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但要求高校提高投資效益被過早地提上議事日程。1993年國家制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規定,本世紀(即20世紀———作者注)末,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達到4%.《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也規定,“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努力實現4%的目標”。但這個投入比例,實際上并沒有如期實現。邁入21世紀后,這個比例才有所改善。統計數據顯示,這個比例最高的年份是2002年,達3.32%,離目標值仍有不小的差距,與世界平均水平(5.1%)更是相距甚遠。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教授的有關研究成果也印證了這個問題的存在:1990—2000年間,我國預算內財政撥款占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的比例從88.6%下降到47.3%;1996年至2005年間,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香港地區是持續遞增的,而大陸基本上呈遞減態勢。這其中當然有復雜的因素,包括同期財政支出高速增長以及教育經費多元化趨勢加快等原因。但也毋庸諱言,對高等教育的持續加大投入,并沒有與財政支出的高速增長實現基本同步,或者說,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快速增長,仍趕不上高校連續7年大幅擴招對辦學資金的需求,這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現階段的高校經費緊張與計劃經濟時期相比,不能同日而語。對高校投資效益的關心,對一些高校發展規模不經濟問題的關切,無疑會進一步促進高校的健康發展和高等教育規模效益的改善。但對這類問題給予過早、過多、過頻的關注,可能會淡化對政府投入依然不足問題的進一步緩解。

(三)財務管理面對的問題從共性趨向個性

1.發展階段。由于高校所處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屬的政府部門不同以及高校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不一,高校的發展將不再是相對均衡式、趨同化發展。如有的高校仍處在擴張的后期,外延發展勢頭不減,高校內部對資源的占有沖動持續不衰;而有的高校對推進轉型、提升層次的動力非常強勁,開始步入內涵發展的軌道。財務管理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是高度一致的,與學校所處的發展階段相適應,前者高校的財務管理可能會比較粗放,更多地注重投入和籌資;而后者高校的財務管理則會趨向精細化,更多地講求產出和投資效益。

2.管理邊界。由于校情不同,各校財務管理模式會存在諸多差異。伴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高速增長,不僅財務運行規模持續擴大,而且財務管理職能也在不斷拓寬。有的高校是一校多區(有的甚至是異地校區)財務,還要承擔獨立學院、基本建設、后勤、校辦產業財務的指導和監督工作;有的校級財務還要兼管集中采購管理、資產管理等工作,財務管理戰線越拉越長,財務管理邊界越來越模糊,好像都跟財務相關似的,財務管理職能過于寬泛。與此同時,財務管理內涵提升速度緩慢,財務管理面的拓展與點的深入長期脫節,校級財務長期處于疲于應付的狀態,對一些深層次、趨勢性問題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研究,財務管理模式難以及時轉換。

3.檢查密度。我國高校在法律上是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事業法人,享有充分的辦學自。但近些年來,政府部門對高校的間接監控力度在不斷加大,其外在表現是檢查的高密度。不少高校大多經歷了來自不同層次、有著不同要求的各類檢查,如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的收費重點抽查、輪查以及互查;財政部門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實施的會計信息質量抽查;地方稅務部門進行的個人所得稅專項檢查;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財務審計專項檢查;審計部門實施的就地審計等。

這類檢查大有常態化制度化的趨勢,且無一例外都與財務工作直接相關。誠然,有機會接受檢查是好事,是幫助高校“號脈”、“體檢”,有利于進一步促進高校財務行為的規范和財務管理的改善,但頻繁檢查無疑是高校特別是財務部門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信號,至少表明社會乃至政府比我們自身更加關注高校財務運行情況,高校在高速增長進程中,辦成人民滿意的教育與人民群眾的心理預期仍然存在不小的距離。

4.內控機制。高校在“十五”期間取得的改革、建設和發展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同時也不同程度地累積了一些深層次的突出問題,如機制失靈、操作失范、監管失效等,其中有些問題的存在與高校財務管理不到位、內部控制缺失密切相關。國家審計署近年對部屬18所高校的審計結果所揭示的諸多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盡快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機制,切實堵塞漏洞,消除隱患,規避風險,已是當務之急。

二、高校財務管理的理念創新

進一步認清面臨的形勢和挑戰,有助于高校財會工作者突破原有思維模式,正視存在問題,推進管理轉型,調整定位,明確思路,增強財務管理的現實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助于高校財務工作更好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辦學效益為中心,大力搞好服務,努力堅持規范,著力推進創新,盡快構建穩健理財的基本框架、公正透明的預算管理體制、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約束有效的財經制度體系和系統完善的內部控制規范;有助于高校財務部門繼續用改革的思維應對高校新一輪創業、做強、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用前瞻的眼光化解長期累積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用創新的理念探求加強和改善財務管理的新舉措。

(一)以優質服務為先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高校財會工作以優質服務為先導,自覺服從于學校中心工作,主動服務于廣大師生員工,將會大大增強財務管理的有效性。

1.搞好服務是法規制度中的應有之義。《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把“搞好服務”列為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應當遵循的職業道德標準,高校財會工作者不僅不能例外,而且完全有條件做得更好。教育部制訂的部門規章中,對高校財務部門也提出了諸如“提高服務水平”等要求。各地教育部門也不乏這方面的規定。此外,高校財務部門為學校這個“會計主體”理好財、服好務也是應盡的義務。

2.搞好服務還源于高校財務部門的現實需要。財務部門與其他機關部處一樣,既是管理部門,又是服務部門。除了因專業知識準備不足、職業判斷能力欠缺而導致的違法違規風險、監管失靈風險等特有風險外,同樣存在不能提供優質服務可能招致的一般風險。實際上,對管理部門而言,管理就是服務,管理和服務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相互融合,相輔相承。既不存在沒有管理內涵的服務,更不存在沒有服務內容的管理。況且,在高校著力打造服務型、學習型、效能型機關的背景下,“三維考核體系”在校內是普遍適用的,這個考核尺度同樣需要平移到財務部門。因此,對財務部門而言,改善服務是永恒的,改進管理是長期的,在某個時期某些背景下強調服務的重要性緊迫性并不意味著削弱管理職能。恰恰相反,堅持以優質服務為先導,積極倡導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的理念,推進服務與管理的持續協調和長期互動,往往有利于通過優質服務這個載體來推進理財環境的改善和財務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以制度建設為本

財務管理作為高校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性、政策性、時效性比較強。因而,制度管理在高校財務管理中處于基礎性的地位。“十五”以來,高校發展速度之快,辦學規模之大,改革舉措之多,財務管理職能拓展之寬,經濟活動之繁,無章可循是不可想象的。事靠人去做,人靠什么去管?靠制度!用制度約束人就體現了多數人管少數人,而不是相反。用制度規范事,就是用制度規范程序,用程序約束行為,就可以促進理財環境的改善、支出內容的凈化和支出結構的優化。因此,要努力拓寬制度約束的覆蓋面,把加快財經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先填補空白、再彌補缺陷、后修訂過時的思路進行。有了制度還必須努力遵循,堅持按章辦事、規范操作,才能提高制度約束的效果。反之,程序虛設,有章不循,非制度化行為盛行,則日常財務管理中的個案處理、非程序化操作等就會充斥其中,進而演變成“慣例”。在這種情況下,再去強調一般意義上的管理到位問題,就會變得收效甚微。

(三)以例外管理為主

近些年來,高校財務運行規模持續高位增長,經濟活動日趨復雜,財會業務事項不斷創新,財務部門長期處于超負荷大壓力高強度的工作狀態。如果還是一味地堅持按常規管事、抓常規事項,勢必管不住抓不起。倡導例外管理,就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研究、解決新形勢下高校財務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主抓重點,力抓主要矛盾,抓大不放小,這既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也符合會計原則體系中的“重要性原則”。財務管理中的重點、難點或要點很多,其工作著力點應當在于:

1.例外情形。即非常事項、影響深遠的事項、風險無法規避的事項以及內部控制關鍵點等。

2.源頭管理。如票據管理、財力資源配置、現金流量管理、集中采購管理等。

3.管理關口前置。高校財務工作并不總是“陽光燦爛”,有時往往會處于兩難境地。監管缺位,則潛在風險加大;監管越位,則遠期風險加深;而監管失靈,則現實風險加重。可見,財務管理的度確實不易把握,因而有必要反思管理關口設置問題。某些管理關口實現前置,管理主體就會發生相應變化,管理責任也會隨之轉移。在日常管理實踐中,如果有太多的機會要財務部門表態說話,從長遠看這并不是一件好事。高校財務部門不僅要力免類似的情況發生,而且要力促管理關口的前移。

(四)以財務公開為重

公正透明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集中體現。高校是精英集聚、人才薈萃的特殊場所,對信息公開尤其是財務信息公開的需求會更加強烈。因此,高校財務部門要堅持以財務信息的廣泛公開為正常,以財務信息的有限公開為例外。除不宜完全公開的財務信息外,都可以而且應當分層面多形式全過程按程序公開。只有公開才會產生公平,才能體現公正。財務公開的媒介包括會議、文件、公示欄、校園網(財務網)等。財務公開的內容應當包括(但不限于)財經制度,預算編制和執行情況(決算),收費的政策依據、項目、標準和范圍等,繳(欠)費情況、項目經費收支情況,教職工工資、津貼發放、稅費扣繳等情況以及集中采購規章、招投標信息等。財務公開工作的不斷深化,必將進一步推動高校民主理財進程的加快和開放型財務的形成。

[參考文獻]

篇(10)

育加快發展的總體目標和任務是:到2007年,全省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努力爭取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10年,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高中課改新概念———

兩個學段

為便于學校合理而靈活地安排課程,減少學生的并學科目,新課改將每學期分兩段安排課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課,1周復習考試。

領域

高中新課程將原有課程分為領域:語言與文學(包括語文和外語)、數學、人文與社會(包括政治、歷史和地理)、科學(包括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技術(包括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包括美術、音樂和藝術)、綜合時間活動。

模塊教學

每個科目進行模塊教學。每個模塊通常為36學時,學生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學分(其中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原則上每個模塊為18學時,相當于1學分),學分由學校認定,通常每個模塊按每周4學時安排,在一個學段內完成。

開設選修

2004-2005學年,學校可根據現實條件,在保證開設所有必修模塊課程的前提下,有選擇地開設所提供選修模塊80%以上的選修課程。若某選修課程有25名以上學生選修,則學校必須開設;11-24名學生選修,學校應盡可能開設;少于10名學生選修,學校可以不開設。

必修“實踐”

這一領域作為高中生的必修課,包括:研究性學習,15學分,可每年安排5學分,也可3年統籌安排;社會實踐,6學分,每學年1周,可獲得2學分;社區服務,3年內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并持有相關證明,可獲得2學分,也可在高一、高二分別參加不少于五個工作日。

學分要求

高中學生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須修得一定學分,學分由學校按教學管理要求予以認定。3年中每個學生必須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包括社會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28個選修學分,其中選修II至少獲得6學分。通常情況下學生3年內可獲得180個學分,并且總學分達到144分才可畢業。

可以“走班”

作為新課程重要改革內容之一,高中將實行“走班制”,即高中3年以行政班為單位進行學生管理,開展教育活動,輔之以教學班組織教學,雙軌進行。高一主要設置必修內容,逐步增設選修內容,學生可跨班級選修。

課程共享

上一篇: 牙科醫生論文 下一篇: 低碳經濟理念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午夜午码高清福利片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 | 亚洲A级情欲片在线观看 | 日本一二三区免费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主页 | 亚洲少妇毛多水多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