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礙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4: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障礙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心理障礙論文

篇(1)

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是指影響、制約、阻礙中學生積極主動和持久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訓練創造性思維、發展智力、培養數學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的一種心理狀態,也即是中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誤會”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依賴心理

數學教學中,學生普遍對教師存有依賴心理,缺乏學習的主動鉆研和創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師對數學問題進行歸納概括并分門別類地一一講述,突出重點難點和關鍵;二是期望教師提供詳盡的解題示范,習慣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數學教師也樂于此道,課前不布置學生預習教材,上課不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課后也不布置學生復習教材;習慣于一塊黑板、一道例題和演算幾道練習題。長此以往,學生的鉆研精神被壓抑,創造潛能遭扼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漸喪失。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可能產生“學習的高峰體驗”——高漲的激勵情緒,也不可能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3]。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筆,導致解題出錯。一是未弄清題意,未認真讀題、審題,沒弄清哪些是已知條件,哪些是未知條件,哪些是直接條件,哪些是間接條件,需要回答什么問題等;二是未進行條件選擇,沒有“從貯存的記憶材料中去提缺題設問題所需要的材料進行對比、篩選,就“急于猜解題方案和盲目嘗試解題”[4];三是被題設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層次的抽象、概括、判斷和準確的邏輯推理;四是忽視對數學問題解題后的整體思考、回顧和反思,包括“該數學問題解題方案是否正確?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該方案有什么獨到之處?能否推廣和做到智能遷移等等”[5]。

3.定勢心理

定勢心理即人們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思維定勢。在較長時期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習慣性教學程序影響下,學生形成一個比較穩固的習慣性思考和解答數學問題程序化、意向化、規律化的個性思維策略的連續系統——解決數學問題所遵循的某種思維格式和慣性。不可否認,這種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格式和思維慣性是數學知識的積累和解題經驗、技能的匯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數學問題,比較順利地求得一般同類數學問題的最終答案;另一方面這種定勢思維的單一深化和習慣性增長又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使學生的思維向固定模式方面發展,解題適應能力提高緩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等。

4.偏重結論

偏重數學結論而忽視數學過程,這是數學教學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從學生方面來講,同學間的相互交流也僅是對答案,比分數,很少見同學間有對數學問題過程的深層次討論和對解題方法的創造性研究,至于思維變式、問題變式更難見有涉及。從教師方面來講,也存在自覺不自覺地忽視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忽視結論的形成過程,忽視解題方法的探索,對學生的評價也一般只看“結論”評分,很少顧及“數學過程”。從家長方面來講,更是注重結論和分數,從不過問“過程”。教師、家長的這些做法無疑助長了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偏重結論心理。發展下去的結果是,學生對定義、公式、定理、法則的來龍去脈不清楚,知識理解不透徹,不能從本質上認識數學問題,無法形成正確的概念,難以深刻領會結論,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啟迪,思維的方法和習慣得不到訓練和養成,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還有自卑心理、自諒心理、迷惘心理、厭學心理、封閉心理等等。這些心理障礙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制約、阻礙著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數學教學效益降低,教學質量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中學生產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教師、家長、社會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學生自身的因素。具體地講,存在的影響因素有如下一些:①“應試教育”大氣候影響,片面追求升學率、題海戰術使得教師和學生都忙于應付;②對素質教育缺乏科學的全面的理解;③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和標準有待于進一步完善;④數學學科價值還未真正被廣大教師和學生所認識;⑤教法單調死板,缺乏針對性、趣味性和靈活性;⑥學法指導不夠,學生學習方法不對頭;等等。

如何引導中學生克服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增強數學教學的吸引力?這是數學教法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堅持“四重、三到、八引導”,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領悟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進而愛學、樂學、會學、學好。

“四重”,即重基儲重實際、重過程、重方法。

1.重基礎

就是教師要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嚴格按照大綱提取知識點,突出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清楚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體系及其各自在結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實際

一是指教師要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實際,包括學生學習、生活、家庭環境,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學習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數學教學內容要盡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三是要加強實踐,使學生在理論學習過程中初步體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

3.重過程

揭示數學過程,既是數學學科體系的要求也是人類認識規律的要求,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講,學生利用‘數學過程’來學習方法和訓練技能,較之掌握知識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義”[6]。一是要揭示數學問題的提出或產生過程;二是要揭示新舊知識的銜接、聯系和區別;三是要揭示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四是要對解題思路、解題方法、解題規律進行概括和總結。總之,要“以啟發誘導為基幢,“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來揭示獲取數學知識的思維過程,進而達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目的”[7]。

4.重方法

“數學方法是在數學活動中解決數學問題的具體途徑、手段和方式的總稱。”[8]所謂重方法,一是要重視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學生接受理解,又不包辦代替,讓學生充分動腦、動口、動手,掌握數學知識,掌握數學過程,掌握解題方法;二是要重視學法指導,即重視數學方法教學。數學學法指導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它包括指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審題答題,進行知識體系的概括總結,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評定,對解題過程和數學知識體系、技能訓練進行回顧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師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夠真正做到想學生所想,想學生所疑,想學生所難,想學生所錯,想學生所忘,想學生所會,想學生所樂,從而以高度嫻熟的教育技巧和機智,靈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導學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調節學生的意志,用自己的個性影響學生的個性,用自己的心靈呼應學生的心靈,使師生心心相印,肝膽相照。課堂步入一個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學成為一種賞心悅目、最富有創造性、最激動人心的‘精神解放’運動”[9]。

“八引導”,即學科價值引導、愛心引導、興趣引導、目標引導、競賽引導、環境引導、榜樣引導、方法引導。

1.學科價值引導

就是要讓學生明白數學的學科價值,懂得為什么要學習數學知識。一是要讓學生明白數學的悠久歷史;二是要讓學生明白數學與各門學科的關系,特別是它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讓學生明白數學在工農業生產、現代化建設和現代科學技術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讓學生明白當前的數學學習與自己以后的進一步學習和能力增長的關系,使其增強克服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自覺性,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

2.愛心引導

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特別是對于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更應主動關心他們,征詢他們的意見,想方設法讓他們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向他們奉獻一片摯誠的愛心。

3.興趣引導

一是問題激趣。“問題具有相當難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經努力可以克服困難,但并非輕而易舉;可以創造條件尋得解決問題的途徑,但并非一蹴而就”[10];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結合起來、創設生動形象、直觀典型的情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有語言激趣、變式激趣、新異激趣、遷移激趣、活動激趣等等。

4.目標引導

數學教師要有一個教學目標體系,包括班級目標、小組目標、優等生目標和后進生目標,面向全體學生,使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都有前進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標要既有長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總體性的又有階段性的,既有現實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對于學生個體,特別是后進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過“暗示”和“個別交談”使他們明確目標,給他們加油鼓勁。

5.環境引導

加強校風、班風和學風建設,優化學習環境;開展“一幫一”、“互助互學”活動;加強家訪,和家長經常保持聯系,征求家長的意見和要求,使學生有一個“關心互助、理解、鼓勵”的良好學習環境。

6.榜樣引導

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自己心中的榜樣,一是要在教學中適度地介紹國內外著名的數學家,引導學生向他們學習;二是要引導學生向班級中刻苦學習的同學學習,充分發揮榜樣的“近體效應”;三是教師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競爭引導

篇(2)

跨欄跑是一項技術性強、身體素質要求高的體育運動項目。它因技術本身固有的復雜性和對身體素質要求高的特殊性,在客觀上給跨欄跑的教學增加了不少難度。同時,由于錯誤動作的產生,學生往往碰倒欄架,甚至可能會摔傷身體。這使不少初學者產生恐懼心理,給教學工作帶來不少困難。所以,在跨欄跑教學中,消除學生“怕欄”的心理障礙,對提高教學質量、預防和減少傷害事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在跨欄跑的教學訓練中,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作了些心理訓練方面的嘗試,通過書面調查和課堂實踐記錄,總結出學生在跨欄跑教學中心理障礙的具體表現在:(1)怕欄(怕欄高、怕碰、怕摔跤、怕三步上不了欄、怕全程欄)。缺乏勇氣和信心而表現出來的膽怯、猶豫、恐懼。(2)情緒不高,注意力分散。(3)憑興趣(過于興奮),盲動盲干“跳欄”。(4)情緒急躁(技術不合理,動作不協調),過于緊張。

引起恐懼的原因有三:一是情景性恐懼:主要是以前在練習跨欄時發生過危險,當再接觸跨欄練習時,危險的情景就會立即再現,這種恐懼性心理除記憶外還有想象,許多以前沒有接觸過跨欄練習的同學,看別人做動作,也會望而生畏。二是感染性恐懼:指一個人的恐懼引起其他人連鎖反應的恐懼。三是自發性恐懼;是指個別學生因天生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差,或者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怕動作做不好被別的同學嘲笑而產生的恐懼。

二、消除恐懼心理的措施

通過談心與長期教學訓練經驗的總結,我們采用心理控制教學方案,克服跨欄跑的恐懼心理,分階段、分步驟組織心理訓練,從而解決學生學習跨欄跑的心理障礙。

(一)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動機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始終把育人放在首位,并貫穿于整個課堂中,采用各種手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意義,積極鼓勵學生要大膽、果斷,增強自己的信心和勇氣,培養和激發正確的學習動機,甩掉包袱,輕裝上陣,盡量排除不良心理影響。

(二)明確教學任務,正確理解概念

在教學中,首先向學生介紹跨欄跑的技術演變過程以及動作要點。并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向學生交待清楚,使學生明確怎樣去做,如何去做,以避免學生對動作概念的誤解。

(三)利用直觀教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具有鮮明、生動的圖片和模型教具進行多媒體教學,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把這些積極性遷移到對學習跨欄跑技術的注意上。另外,教師做好正確而優美的動作示范或讓技術好的學生做示范,這樣對膽怯的學生可以建立良好的心理背景,減少害怕心理。

(四)采用程序化教學方法

所謂“程序化”就是先把教材編制成程序(即把教材分為若干個“小步子”),學生在每一個“小步子”上作出反應(完成動作)。我們把跨欄跑的教學分為以下6個步子:

(1)擺動腿攻欄的輔助練習

(2)起跨腿過欄的輔助練習

(3)跨欄步的練習

(4)欄間跑的節奏練習

(5)起跑至第一欄的節奏練習

(6)全程練習

對實驗組采取程序化教學方法,進行遞進式教學,如下圖(以一個步子為例):

教學時,教師嚴格控制教學原則,第一個步子產生錯誤時,要立即查出病因并接受教師的指導或同學的幫助直到成功后,再進人第二步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可先采用模擬欄架,待動作熟練后,再采用普通欄架。欄架高度由低到高,欄間距離由短到長,這樣就會逐步增強信心,誘發興趣、減輕恐懼心理,盡快掌握技術。

(五)建立欄感

欄感的建立與心理機能的提高有著密切關系,能使練習者感受與欄之間的時間感覺與空間感覺,逐步消除害怕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了以下三種方法建立“欄感”。

1.在跨欄步的起跨點和下欄后的落地點上設立標志,讓學生做跨欄步的節奏練習。練習時要求學生起跨攻欄要準確地踏上起跨點,下欄后擺動腿也要盡可能地落在落地點上,整個過程自然而有節奏。

2.欄間跑的節奏練習。先采用50一60厘米高的低欄架,男生距離7.5一8.5米,女生6.5一7.5米,將欄間步(男生三步,女生四步)的距離用石灰標出。練習時要求學生站在欄側,短助跑后做起跨腿過欄側練習,熟練后在欄上練習。欄間步的步點應盡可能在標志上,視學生掌握技術情況逐漸升高欄架,增加欄間距。

3.起跑至第一欄的練習。要求將步數固定(一般為8-9步)。

通過以上三步的反復練習,不斷強化過欄意識,掌握技術,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克服因身體不協調,技術不合理引起的心理上的恐懼感。

(六)區別對待,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身體素質、心理和體格特征各有不同,所以教師要區別對待,團材施教。對身體素質差的學生應多安排素質練習;對心理負擔較重的學生應多表揚、勤鼓勵,增加他們的學習信心,絕不可放手不管;對技術動作掌握不好的學生,教師要反復示范,細致講解,采用有針對性的誘導練習,幫助其盡快掌握技術動作。

篇(3)

【關鍵詞】不育癥患者;心理障礙;對策

【Abstract】Thisarticlethoughtthesterilitypatientsallhavethevaryingdegreethepsychologicalbarrier,moreoverinreceivesamedicalexaminationwithinthemedicalprocess,hastheanxietysickness,constrainingsickness,isagitatedthefeelingandsoonthedifferentperformance,promptlyadoptstheappropriatepsychologicaladjustment,isadvantageoustothediseasediagnosisandpatient’smindandbodyhealth,maypreventandpreventnotthegoodconsequencetheoccurrence.

【Keywords】Sterilitypatient;Psychologicalbarrier;Countermeasure不育癥患者在患病與就醫過程中都伴隨著復雜的心理變化,有些

不但影響其診斷與治療,還影響到其家庭婚姻生活的穩定和治療效果,甚至引起情緒的激烈變化,導致其他病態。因此,本文結合近幾年來診治100例不育癥患者的感受,探討不育癥患者的心理特點與對策,希冀在治療不育癥和關注不育癥患者的身心健康方面有所裨益。

1不育癥患者的心理障礙

育齡夫婦婚后一旦發現自己生育能力可能有問題時,都會產生心理負擔,并且在不同的診治階段顯示出不同的心理特點,因疾病的診治過程與效果、患者的性格、素質和心理調節結果等不同,往往有憂慮——觀望——壓抑——煩躁——痛苦——失望——消極——厭世——的一個發展過程,有些則幾種心理狀態交疊在一起。準確把握不同階段患者的心理特點,及時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憂慮癥:這是在患者初步感覺自己生育能力可能有問題時出現的表現,因為,性與生育本來就是一項家庭隱私,當發現自己的性可能有問題時,多會懷疑、焦慮、憂慮、困惑、不安,會采取隱蔽的方式,多方了解如查資料、看書、詢問密友或親人等,思考如何去面對并解決問題,是自己的不行?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對象的問題?去就醫?去哪能里就醫?或產生觀望心理,可能是雙方沒有掌握適當時機?在100例不育癥患者中都存在這樣的心態。

1.2壓抑癥:當檢查發現確實存在問題時,往往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不敢面對現實,從而產生疑惑、緊張、驚恐等不安心理,甚至產生否定自己病情的心態,多方求醫,或到不同的醫院或診所就診,直到面對現實,這時就多會產生一種壓抑感。如有“男性障礙”、“無癥”,男的會感覺自己不像個男人,會感到壓抑,并背上沉重的精神負擔。如果不育的原因是屬于治愈率稍高的或者與病人交流溝通較好的還好些,若是預后不好,或者溝通不佳的,或者多方治療無效,就會加重精神壓力,甚至更會導致內分泌失調與紊亂,或者產生煩躁心態。此類心態現象占不育癥患者的65%。

1.3煩躁感:當經反復檢查或多次治療無效時、當明確診斷預后不佳時、當與親人和朋友等溝通不好時、當感覺社會壓力很大時等等,在這些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這種憂慮感、壓抑感得不到緩解與釋放,有些人(占不育癥患者的32%)就會產生無可奈何的、煩躁的心態。

1.4痛苦感:當經多方努力,最后確定不能生育或者最終放棄診療時,有16%的不育癥患者會產生一種痛苦感、挫折感、失望感,這在心理承受能力差者表現尤為突出。這時要及時地調整好心態,避免導致其他不良后果(夫妻關系緊張、離婚等)。

1.5厭世感:當明確不能生育或者經過許多努力最終放棄診療時,不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在一定的社會壓力下,因個人性格、社會經歷、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不同等等,有2%左右的不育癥患者會產生厭世的感覺,產生對社會不滿的情緒,覺得社會不公,有被社會拋棄的自卑心理。從而導致心理的變態,影響正常的日常生活,如:離婚,甚至引起其他疾病或社會問題。2不育癥患者的心理調節(對策)

在性方面,心理性活動與生殖系器官的活動緊密相連,醫生不能簡單的將身體、心理、藥物診治分開,應該認識到藥物治療與心理調節在不育癥中的診療過程中同樣重要,保持健康的心態,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疾病的診治,緊張、壓抑等不良的心理狀態不但不利于病人配合檢查,還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影響治療效果,這在障礙性不育者尤為突出。對于一些表現為痛苦、厭世者,不及時的結合患者的家庭現狀,病人的性格特點等進行調理,就會出現精神障礙,甚至出現不良的家庭社會問題。醫生必須始終保持理解、同情、關心、幫助、支持、友好的心態,這是對病人進行心理調節的前提;用平和的語言與患者交流溝通,是進行病人心理調節的重要手段;針對病人的不同心理特點,結合其性格、文化素質、社會背景等進行辨證施“言”,是進行心理調節的方法。對病人心要正,語言要和藹,千萬不能有“隨便”、“開玩笑”等過于庸俗或下流的語言,因為這樣更會對病人的心理產生傷害。

篇(4)

中學素質教育就是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多方面功能,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求教師重視知識的系統科學傳授、智能的發展,也要求教師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當前中學生心理承受力偏低,心理壓力過大,人格偏異、厭學,逆反心理、早戀等已經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所以,加強當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尤顯得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一、人格偏異

所謂人格就是做人的資格。它是人在社會中形成的賴以調節自我的思想與行為來適應周圍環境的心理素質,是人的整個精神面貌的表現,是一個人的各種人格傾向性和人格特征的有機結合。當前,不少學校忽視了中學生人格培養。致使有些青少年人格不夠健全,發生人格偏異。不少中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客觀需要。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不能及時調整個體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出現人格適應不良。從人生價值觀上說,他們認為生活并沒有什么崇高的意義,感到沒有值得做的事。在情緒方面,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也沒勁,那也沒意思,心灰意懶,消極被動,產生無聊、冷漠、空虛的倦怠心態。行為方面則表現為不愿參與、不愿投人的惰性,只在家長、老師的推動下才勉強行動,對待社會生活持觀望態度。在自我憊識方面,或過高估計自己,或過于自卑。在人際交往方面,有的封閉、敵對、嫉妒,有的恐俱、焦慮、孤獨。

中學生常見的偏異型人格有偏執型、依賴型、分裂型、攻擊型等。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學生會主觀、固執、敏感多疑、心胸狹隘、報復心強,有的顯得狂妄自大、自命不凡,有的則自卑沮喪。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學生深感自已軟弱無助,有一種“我多可憐”的感覺,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已有吸引力、有智蔥。比自己聰明、教養好,無意識地傾向于用別人對他的看法來評價自己。有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學生內向、孤僻‘過分退縮、膽怯、害羞,不愿與人密切交往,給人一種古怪的感覺,平時不荀言笑,也不會發怒,為人處世不大近人情,有時表現出玩世不恭又自視清高的態度。有攻擊型人格障礙的學生有的童年受過虐待,家庭父母不和,感情曾受到過傷害,有的則是家長最初的溺愛所致。使其形成了一些不良行為、。而當家長要管束其不良行為時,他們則抗拒家長的管教,有的行為。這些學生急躁易怒,有無法自控的沖動和情緒,向外攻擊、鹵莽、盲動,行動反復無常,常常做出損人利己的事,行動后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放松感,很少有良心的不安和內疚,極端自私和自我中心,嚴重的會逃學、斗毆、虐待家人、甚至吸毒、犯罪,給本人、家庭招來麻煩,帶來痛苦,危害社會。為此,中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要注重人格的培養,從小養成健全的人格。

二、厭學情緒

很多中學生都有過這種感覺,對學習有時感到厭煩。盡管下決心一定要學好,但仍然是課內聽不進,課外學不進,一見到課本就條件反射地討厭。有時雖不得不強迫自己學,結果學習成了一種負擔、一種壓力,對學習毫無興趣。中學生為什么會產生厭學情緒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跨進中學大門的學生學習科目由小學的幾門增至十多門,學科內容也擴大和加深了,過去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已無法適應了,從而導致學習興趣降低,成績變差。其二,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常常擔負起家庭核心的角色,他們是父母的唯一寄托,也是唯一的希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過急,一天到晚要求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致使他們一遇到與學習有關的事情就感到心煩、頭痛,甚至曠課、逃學。其三,社會上普遍流行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風氣,對中學生也有相當大的影響,致使他們不愿吃苦,成天沉迷于電子游戲、花錢消費等享樂行為之中。

如何克服厭學情緒呢?第一,培養強烈、穩固而廣泛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生總有對事物產生好奇的時刻,這便是培養興趣的最好時機。有了好奇的時候,要敦促學生不要讓這一瞬間的“心靈之光”輕易錯過,尋根究底的精神,勇于探索思考,會使中學生有所成就。第二,增強歷史責任感、使命感。要本著對自己、對老師、對國家負責的態度,認識到不好好學習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要意識到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打好基礎,是為了使自己獲得更好更全面的發展,也是為了將來建設祖國,這樣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第三,確立奮斗目標,爭取好成績。對厭學科目訂出近期可以實現的階段目標,實現目標,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再提出新的目標。家長也要適時調整自己不合理的期望值,學會把對子女的期望值調整到一個最恰當的位置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程度,讓父母的希望變成他們前進的動力。取得好成績會使中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可能成為一種.’享受”。第四,培養意志力。學習活動中免不了有“敗走麥城、,之時,此刻就應靠意志來努力維持和強化興趣。學習作為一種緊張的腦力勞動,它不可能像躺在沙發上欣賞音樂那樣輕松,也不會像“小園香徑獨徘徊,,那樣悠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這時老師就必須為他們鼓勁,捉使他們培養堅強意志,不斷奮勇攀登。當然,用意志力強制自己專心學習,開始可以要求低些,以后逐漸提高要求。

三、逆反心理

中學生對父母和老師的反抗常常呈現出急風暴雨式的狀態,他們實現了“心理斷乳”。主觀上,他們感到自己已長大成人了,成人感使他們誤以為自己是大人了,覺得自己有能力、有氣魄,希望像成人那樣干出一番事業;但客觀上,他們的思想和希望還不脫稚氣,而父母長輩仍以小孩看待他們。這樣,主觀欲望和客觀現實就出現了矛盾與沖突,從而產生對師長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種內發的反向力量,是對他人的教育、指導、幫助產生抵觸情緒的體驗和行為方式。其實,這是由中學生知識欠缺、經驗不足、認識間題片面所致。小學階段,學生的自尊和價值感來自教師們的評價,老師說好就是好,老師說不行就是不行。進人青春期的中學生正處于向成人轉化的過渡期,獨立意識增強,一方面,他們發現,老師和父母說的并不是絕對正確,自己的價值和自尊已不再完全由師長的評價來反映,更重要的是來自伙伴群體的認同,倘若他們在與環境與他人的相處中,行為得到否定,他們就會對已有價值觀產生懷疑。另一方面,他們總覺得,聽從別人的意見,似乎就沒有了自己的主見,總是懷疑他人的誠意和好心。要克服逆反心理,最主要的是提高自我意識水平,客觀評價自己,認識到一個人的進步雖主要靠自己努力,但別人的幫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要與人為替,相信別人的好意、師長的一片誠心,與人交往多看別人的“閃光點’,虛心向別人學習。此外,請一兩個與自己關系好的人監督自己,當自己有逆反心理表現的時候,要他們及時提醒也是很有益處的。

篇(5)

一、高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

心理障礙,通常指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調,主要反映一個人在發展和適應上的困難,包括多種適應不良的心理與行為表現。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非常復雜,有遺傳因素、身體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它們互相影響,互為因果。高職大學生出現的心理障礙主要有以下類型:

(一)自信心不足

許多高職學生在中學時曾是佼佼者,是令人關注的中心,心中充滿著考取名牌大學的憧憬。他們經過高考拼搏最終進人高職學生行列后,發現高職院校無論是校園環境還是辦學條件,都比不上許多歷史悠久的高等院校,那種盲目的自豪感、自信感、優越感,也就隨之消失。同時他們認為,高職就是比普通大專低一等,上高職不是上大學。從而產生失落感和抵觸情緒,引起學習主動性下降,成績下跌。這種困惑和受打擊的心態調整不好,就容易導致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增強。

(二)目標實現后產生的茫然感

目標是個人活動的方向與動力,當失去了目標也就失去了行動的方向和動力。許多高職生在讀中學時,唯一的目標就是考上大學,隨著這一目標的實現,一些同學沒有及時確立下一階段的新目標,往往導致目標、理想、方向的迷失,從而也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不知道上大學后該干什么、怎么辦。相當部分學生人學后感到無所事事、迷茫,被動學習、被動生活。剛開學幾周內,一些學生就出現了嚴重的遲到、曠課、上課不帶書、不帶筆等思想紀律松散現象。特別是一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他們把較多的時間花在上網、玩游戲、交朋友和談戀愛上,甚至去賭博、打架斗毆,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嚴重焦慮

高職教育是以培養專業實踐技能強,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生產、建設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級應用人才為目標。高職教學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要求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學,學習上要求學生必須學會自主學習,重實踐、重技能。每學期,每個專業除了安排理論課程學習外還有實驗、實訓等教學活動,要求學生有更快、更強的學習適應能力。加上部分高職教師應用能力差,無法很好地教學生掌握應用技術和技能;再者,就業壓力也是學生產生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高職生自視與普通本科生相比競爭力弱,沒有足夠的信心坦然面對,由此產生對未來的焦慮和不安情緒,誘發了就業焦慮癥。

(四)經濟困難產生的心理壓力

高職院校收費一般比普通大學要高,同時貧困學生占了較大比例,有些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借的。生活困難對這些學生思想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有的學生擔心學習不好對不起家人,思想負擔過重,嚴重影響生活和學習,甚至想退學;有的不敢面對貧困,總覺得窮是沒面子的事,產生自卑或焦慮;有的無力面對經濟困難,從而喪失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產生了很多的心理障礙。

(五)交往障礙

高職學生處于青年時期,大多數都渴望友誼,迫切希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但由于來自不同地方,受到區域傳統習慣的影響,缺乏社會生活閱歷和人際交往的經驗,加上個性差異,使得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上存在很多煩惱和憂慮。有的學生想與異往,但與異性講話就臉紅,到三年級還叫不出本班異性同學的姓名;有的學生過分關心個人的需要,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與同學相聚,不高興時不分場合地亂發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感受;有的既驕傲又嬌氣,造成同學關系緊張,以至情緒低落、壓抑。

(六)戀愛困擾

高職學生生理發育已進人成熟期,加上社會文化的影響,他們的性心理很快發展,開始追求異往,談戀愛。但是由于他們的戀愛觀尚欠成熟,以至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異性之間的關系。有的學生在談戀愛時出現因單相思而困惑;因熱戀影響學習而煩惱;因失戀而精神萎靡,感到羞愧難當,陷人自卑、心灰意冷之中,甚至走上絕路。

二、解決高職生心理障礙的途徑

對高職生的心理障礙既要治標,又要治本。治本是從根源上對高職學生做心理上的徹底清洗,治標則利用學校、教師和社會組織所在位置的優越性對學生的思想進行適當的疏導,尤其是充分利用好“兩課”在大學先開的優勢,積極占領這一對學生進行“心理按摩”的陣地,培養學生在心理上的自我調整的能力。

(一)借鑒經驗,健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工程系統

十幾年來,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礙防治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理論上取得豐碩的成果,實踐上獲得豐富的經驗,我們應借鑒過來,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工程系統。

1.應對高職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深人細致的調查分析,建立起高職生的心理健康預警系統,為做好有心理障礙高職生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信息依據。

2.著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高職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其心理機能,促進高職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的和諧發展。

首先,認真抓好“兩課”教育,充分發揮這一對學生心理按摩陣地的作用,幫助高職生樹立遠大理想和精神支柱,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精神意志。

其次,充分利用校園網和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手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3.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應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個別心理指導,幫助他們矯正不良心理狀態,消除思想上的顧慮和情感上的郁悶,重新揚起理想的風帆。當前要進行心理教育的全員師資培訓,加緊培養培訓一支專兼結合、素質較高的心理教育師資隊伍,健全心理咨詢機構,提高心理咨詢工作水平。

(二)突顯特色,創建高職生心理障礙防治工作的基本模式

1.正確認識高職,準確定位。

加強宣傳我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以及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重點介紹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歷史、地位、作用及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今天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使學生正確認識職業教育,深刻理解“職業技術教育是經濟騰飛的基石,是民族躍升的階梯,是每個社會成員走向職業世界的必經之路”。積極宣傳國家在這方面的政策,使高職學生消除自卑心理,盡快走出高考挫敗的心理陰影。

2.開展“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活動,激發學生成才創業的激情

“請進來”是請一些高職畢業后工作業績突出的校友,回母校暢談奮斗的經歷和創業的感受,進一步破除一部分學生的“高職將來只能做工難以成才”的消極思想,使之增強自信心,激發成才意識。“走出去”是組織學生到與專業相關的工廠企業參觀調研考察,使他們對自己的專業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對自己將來的事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煥發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興趣熱晴和動力支柱。在此基礎上,引進學習的競爭機制,采用學分制,設置不同等級的獎學金,評比學習標兵,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奮發學習,立志成才。及時反饋和獎懲激勵。要不斷激勵高職學生鉆研學習應用技術、技能和管理知識,要充分肯定,表揚、獎勵他們,使其看到成長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產生一種成就感,并形成積極的心理態勢。

(三)排除心理障礙,學會悅納自己

1.正確評價自己

正確評價自我,學會悅納自我,善待自己。大學生應該把今天的自己與昨天的自己相比,看到自己的進步,善于捕捉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有時甚至有必要適當地挑一挑自己崇拜對象的缺點和不足,從而提高自信心。

2.正確對待貧窮

把貧困當作最好的大學,高職生應對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要有正確的認識和合理分析,貧窮并不可怕,它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意志。作為貧困大學生,應該更感激自己的父母,是他們在極度困難情況下,含辛茹苦地供自己讀書。他們是父母中的偉大者。貧困生應該為自己擁有這樣的父母感到自豪和驕傲。應該把貧窮當作一筆財富,它可以更加激勵人奮進。大學生在為自己生活費辛苦奔波的同時,更加深刻領會到大學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為改變困境而不懈拼搏,培養自己頑強的毅力。

3.掌握交往的技巧和藝術

篇(6)

但作為社會的個體學生不是思想政治課所講的內容在課前學生一無所獲,恰恰相反,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在思想品德方面就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多種渠道的教育和影響,這種教育和影響既包括積極方面,也包括消極方面,它們都在學生的意識里積淀下來,形成動態的認知結構、情感意識、行為定勢,這些必定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有著影響,給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帶來客觀的心理障礙,同時對心理障礙的疏導也成為政治課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認知障礙。認知障礙主要表現為教師傳播的教育觀點與學生已有的所持觀點相距太遠,甚至對立,因而排斥教育信息。接受心理學認為,學生接觸到與自己認知結構不一致的教育信息時,在心理上有以下三種反應:一是拒絕教育信息;二是把教育信息曲解為與自己相符合的觀點;三是改變認知結構,接受教育信息。出現一、二種反應主要是學生已有的觀念與教育觀點相距甚遠所致。因而作為政治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現實觀點、態度,不能搞“”一步到位達到當堂課的教育目的,而應采用“登臺階術”、“以退為進”的循序漸進的方法,將學生的觀點引向最近發展區,充分肯定學生偏離原觀,(錯誤觀點)的細微進步,使彼此觀點從對立轉化為彼此逐漸接近,最后達到統一,與教育觀點相一致。

二、情緒障礙,情緒心理學認為,情緒障礙是由學生的特定態度所形成的動力定型造成的,而動力定型又受當前刺激的影響而變化發展。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刺激輸入教育信息時,學生的動力定型會發生變化,當教育信息符合學生的動力定型時,就納入動力定型并形成新的動力定型,引起學生滿足或愉訣的情緒。如果教育信息不符合學生的動力定型,無法納入動力定型系統,就會發生沖突,引起不愉訣的情緒,產生情緒障礙。同時,動力定型也有其穩固性的特點,當教育信息對學生動力定性進行撞擊,要求改變原來的觀點態度時,也可能激起學生的對抗情緒,產生情緒障礙。學生情緒障礙產主后,就變得非理性的頑固,往往對教師的說教不顧,把自己封閉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育是很難收到實效的。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活動,在不同的時期,常有理智占上風和情緒占上風的現象。當理智占上風時,學生能接受正確的道理,當情緒占上風時,就會以主觀愿望來排斥教師的教育信息。因而政治課教師在疏導學生的情緒障礙時,可以設法創設一個使學生由情緒占上風向理智占上風轉化的情境進行教學,達到琉導的目的。

三、行為障礙。人都有力圖使自己行為合理化的傾向,即總想找到種種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學生也不例外,當教師傳遞的教育信息與他們的行為不一致時,學生就會感到行為無法改變,找出各種理由進行辯護,從而拒絕接受教育。

于是錯誤或不當行為本身就成為對抗思想政治課教育的心理障礙。那么行為障礙文如何疏導呢?行為心理學認為,當外界刺激與行為不一致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內心體驗很不舒暢,產生一種壓迫感,激發起一種驅使認知因素重新協調起來的強烈動機。在這個時候,政治教師就必須抓住機會進行積極的全面引導,給學生創造改正錯誤行為的環境、條件;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改正錯誤。

篇(7)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在進行各項體育鍛煉,尤其是體育比賽過程中,都需要參與者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心理缺陷的不同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是改善不良心理狀況、彌補情感、培養健全人格有效的方法。

許多體育工作者對此作了研究和實踐,提出以運動處方為方案的調適心理疾病的方法,規定鍛煉者的運動內容、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要求,向鍛煉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運動方案。但許多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過于單調枯燥無味,不利于有效地實施,而籃球活動是全國群眾都很喜愛的運動項目,常以群體的方式進行,能夠有效地培養人們的勇敢、頑強、果斷、機苦等意志品質。它能夠以自身的特點克服實踐的不足,從而達到理想的調適效果。本文就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提出以籃球活動為調適手段的運動處方。

2.籃球活動的特點與調適心理障礙的運動處方。

2.1籃球活動中投籃技巧多樣性的特點,可以調控情感情緒。

心理學家認為劣性情緒是大學生最大的敵人,不僅會引起生理疾病,而且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和障礙,危害極大。所謂劣性情緒是指持續的消極情緒和過度的情緒反應,例如因不幸事件引起的悲傷、憂郁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都不能消除,或情緒反應過于激烈,都會對身心造成危害,進而引起壓抑、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障礙。籃球活動是球類游戲演變發展而來的,參加者不受年齡、性別的限制,人們可以在工作之余隨時組織幾個人進行全場或半場的比賽,在比賽中,如果投籃命中率高或運用多種投籃技巧,那么參與者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極大的樂趣,從而驅散了不良的情緒的困擾,若能經常這樣保持心情愉快、舒暢、開朗樂觀,則能調節情緒情感,克服心理障礙。

以下方法是針對憂郁、猜忌、壓抑、恐懼等心理障礙進行調適的運動處方:

(1)21分投籃比賽法

在罰球線上中投中得五分,若球落地反彈后接球繼續投籃投中得三分,而后球不經落地接住投中籃得兩分。累計得分二十一分為贏。若一次性投中五分、三分、兩分則為滿堂紅.可以獎勵再投一次。違犯規則的則不計分。

(2)“兩打一”或“三打兩”半場比賽

在半場上,由一名或兩名隊員組織防一名或三名隊員組織進攻。投中籃后.進攻和防守相互交換。采用以多勝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投籃的守成功率。

(3)投賽升級比賽

以球籃中心到地面的投映點為圓心,以此圓心到罰球線的距離為半徑畫兩個半圓弦線,構成投籃升級比賽區線。在北邊線上畫A.B,C,D.E五個標志點,分別投球籃成00,600.900、1200,1800,每個點為升級點,要求隊員5名逐一投完五個點,先投完的隊為勝。

2.2籃球活動中相互配合的集體性的特點,可以協調人際關系,改變性格缺陷。

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認識、動機、情感、態度和行為等他們的不同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際關系的不同思想基礎、動機特征、感彩、態度方式,從而表現出人際關系的不同層次和發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組合在一起產生有害的偏見、成見甚至錯覺,會給人際關系交往帶來負面影響,如自卑、嫉妒、猜忌、報復等心理。

籃球運動是一個集體項目,它靠群體合作而完成的活動,是以傳接球為紐帶,以兩三個人甚至五個人之間的默契地進攻和防守為基礎進行的比賽。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相互理解、相互珍重、相互溝通的氣氛,從而培養團結友愛的集體榮褂感,達到調節人際關系的作用。以下方法是調適人際關系交往障礙的運動處方。

(1)運球投籃接力比賽

這種方法要求多位同學參加。將所有同學按人數均勻分為兩組,同時在底線上開始運球上籃,投中后才返回投另一個籃筐,投中后交給下一個同學。看哪一組先完成,輸的隊罰作“俯臥撐”。

(2)半場“三對三”或“二對二”對抗賽

在半場內,三個同學與三個同學之間或兩個同學與兩個同學之間進行對抗賽,看哪組同學先投中五個球,輸的同學罰作“頭拱球”。

(3)組織“一枝花”或“兩枝花”全場比賽要求參賽隊由三男兩女或四男一女組合參加,其它的同正規比賽規則一樣。

2.3籃球活動中的勝敗與輸贏不確定性的特點,可以鍛煉頑強的意志品質以及積極的拼搏精神。

意志品質是個體意志行為中穩定的各種具體的品質特點,是人們克服困難完成各類實踐活動的重要心理條件。由于大學生心理或生理條件的限制,對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認識還比較幼稚,他們追求理想,但容易脫離實際,陷入空想,在追求理想過程中往往不顧客觀條件,不善于從現實情況出發,固執已見,急躁冒進,濫用體力與精力,容易隨時間推移和困難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從而產生煩惱、若悶、不滿甚至絕望,導至形成不良的意志品質,影響著學習效率、生活態度、自我評價,影響著他們成才與社會的發展。

籃球運動是一項十分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在比賽中要求體力和智力的投入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輸贏的不穩定性很大,這就要求參與者要有“敗不妥,勝不驕”的心態,正確看待勝敗,通過努力、再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難,獲得最后的勝利。通過籃球活動可以正確看待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正確對待挫折,從而培養頑強、勇敢、堅毅、機智、自制、艱苦耐勞的良好品質。

意志品質的障礙大都表現為依賴性強、易受暗示、頑固、優柔寡斷、沖動、缺乏恒心、懶惰等等。以下介紹調節意志品質的障礙的運動處方。

(1)“三分球”或“兩分球”投籃比賽

(2)“三對三”或“二對二”輪換賽

進行三人對三人或兩人對兩人的對抗賽,看哪組先投中五個球。輸隊下場,換另一隊上場與勝隊比賽。

(3)投籃對抗賽

可由四人參加,兩兩一組分為甲、乙兩組,要求在罰球線上投籃。甲1首先投籃,投籃后立即去搶籃板球并把球傳給同組的甲2,甲2接球后立即投籃,然后去搶籃板球傳給甲如此反復下去直至規定時間。乙隊同樣進行,比較兩隊投中球數,投中次數多的組為勝隊。如此投籃對抗方法進行三輪或五輪實行三打二勝或五打三勝制,最后決定勝負。

篇(8)

心理障礙,是因心理因素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揮,對來自內外環境的刺激不能在最佳狀態下做出正常的應答反應。簡單的說,就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異常現象。根據人體生長發育規律,大學生所在的年齡階段,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素質的生長發育都處于基本完善的階段,但是心理素質還處于不成熟的時期,他們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即大學階段是一個向成熟過渡的階段,其心理狀態尚不穩定,心理表現比成年人更為敏感復雜,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大學生不單要考慮在學習過程取得優異成績,還面臨著就業的困擾,造成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負擔,容易產生心理負擔過重,形成心理障礙,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所以,尋找解決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方法,非常必要。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現狀及其成因

1.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現狀:1989年,國家教委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高達20.23%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1991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已經達到25.39%,根據最新的統計數字表明,近年來已經達到30%,北京市16所大學1978年-1987年本科生因精神疾病休學、退學人數分別占總休學、退學人數的37.95%和64.4%《中國教育報)報道某省在對全省28所全日制高校3896名學生進行SQ.-90抽樣調查中,結果表明:40.18%學生有強迫傾向,34.4%的學生對人際關系敏感,24.46%的學生存在優郁傾向,24.5%的學生存在敵對情緒。去年,該省因大學生心理問題造成的不良事件是1996年的3倍多,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材的突出因素。

2.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目前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研究很多,對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成因也有各種見解:有認為引發大學生心理障礙是由于中小學階段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難以適應大學生活、人際關系造成的心理障礙、性心理的成熟與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溫室效應”與擇業競爭激烈的社會沖突;、對社會支持的滿意程度、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所采取的防御形式、正性生活事件數目等;環境變遷的因素、人際關系與日常生活的困擾因素、重要的喪失與心理健康、沖突與選擇、家庭環境與早期經歷;我國經濟和教育體制改革帶來的心理壓力、缺乏應有的心理衛生知識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家庭的影響、高校心理保健教育環節薄弱;先天與后天身心素質和影響、自主要求與依附心理的沖突、成就感與挫折感的煎熬、家庭期望值過高、重要關系的喪失、交往需要與交往困難的矛盾、性的困擾;學習與就業的壓力、世界觀、人生經歷、戀愛與性、校園與周邊環境。本人長期從事高校的教育工作,根據人體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了解以及與大學生的輔導員長期溝通,認為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基本可以歸納為:遺傳因素(包括身體形態、機能和運動素質)、環境的變遷、學習的壓力、就業的困擾、思想道德品質教育薄弱、個人消費觀念的偏差。其中,遺傳和就業的困擾是形成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因為大量的擴招和教育體翻的改革,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極端嚴峻;而影響心理素質的神經類型遺傳度高達以上。

二、大學生心理陣礴的表現及危容

1.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多種多樣,不同的研究結果進行系統的歸類,有把大學生心理障礙歸納為:神經癥狀、人格障礙、學習心理障礙、性心理障礙、適的障礙、情緒障礙、神經障礙、品德發展中的心理障礙;有孤僻型、自卑型、自大型、幻想型的;有情感障礙、人格障礙、智力障礙等,歸納起來,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類型主要有神經衰弱、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精神分裂癥等,以上心理障礙單獨或合并表現為軀體癥狀,抑郁、焦慮、自卑等消極情緒,注意力分散、痛苦、恐懼、失眠等心理疲勞及自殺和殺人的傾向等。

2.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危害性:(1)影響身體素質:由以上癥狀分析可以知道,各種心理障礙都會引起一定的生理反應,有的甚至引發軀體癥狀,如神經衰弱引起的失眠、心動過速、頭痛、腹瀉等,焦慮癥引起的血壓不穩定等癥狀,它們嚴重阻礙當代大學生的身體和健康發育;(2)影響技能的獲得和知識健全人格的培養:我們知道,不同的心理障礙危害程度不同,但他們都引起大學生感知、記憶、注意功能失調,影響大學生學習的效果,有的甚至因此而被迫輟學。另一方面,各種心理障礙都引起情緒反應和人際關系緊張,從而導致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如攻擊型人格、畏縮型人格等;(3)影響群體正常的生活和社會活動:心理障礙患者一般具有敏感、優郁、易激怒等特點,所以有嚴重心理障礙患者的群體中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等現象,不利于和諧的集體生活。

三、大學生心理障礙改變的對策

1.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影響:人的大腦與肌肉之間的信息傳導是雙向的,興奮可以從大腦傳遞給肌肉,產生相應的肌肉收縮。肌肉的收縮可使大腦皮層特定區域產生興奮,肌肉收縮積極,肌肉向大腦傳遞的信息就多,大腦的興奮性就高,表現為人的情緒高漲(心情愉快)。有愉快的心情,很難產生心理障礙。

針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程度與學習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一般多數采用運動療法:身體鍛煉對心境的積極促進、認知能力的提高、對個體抑郁、焦慮等情緒的治療作用,能強化身體自尊和身體自我概念,可能產生負效應;把"理障礙分成焦慮癥、抑郁癥、神經衰弱、疑慮癥、強迫癥和恐怖癥,采取不同的運動療法,取得滿意的效果;有認為體育鍛煉可調節情緒、強化自我概念和自尊、協調人際關系、降低應激反應,消除疲勞;體育運動能促進人認知的發展、促進情感過程的發展、提高意志力、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有助矯正某些心理缺陷等等;有以癥狀量表(SQ,-90)為檢驗指標,采用針對性的運動處方,結果顯示強迫因子、人際敏感因子、抑郁因子以及痛苦水平的得分比練習前有顯著性下降。說明運動處方能夠有效改變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使大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就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大學生的學習任務雖然役有中小學緊張,但是,有嚴格的上下課制度,所以大學生役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系統的、長時間的體育鍛煉。因此,大量的研究證明,體育鍛煉對改善大學生心理障礙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尋找適合當代大學生改普心理障礙的方法,即是既能夠有效改善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癥狀,同時又要滿足大學生不影響正常的學習節律。因此,一種強度適宜,時間靈活的運動方式—有氧運動,為大學生提供了幫助。

2.有氧運動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影響:有氧運動是指在運動過程中能最的供給是在有氧的條件下產生的運動方式,有氧耐力素質的生化基礎是有氧氧化能力。影響有氧氧化的因素很多,如糖、脂肪、蛋白質的含量及利用,與氧氣有關的血紅蛋白的數量,骨骼肌線粒體的數量和體積以及線粒體內酶的活性等。通過有氧代謝能力的訓練,改善機體內氧運輸和利用能力,從而提高耐力素質。有氧氧化代謝供能是指在有氧條件下能源物質氧化與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供能過程。因此,有氧代謝的先決條件是氧氣。在運動過程中,有大量的氧氣參與能量的供給,對神經系統的大腦皮質是一種良性的刺激,從而對神經過程的強度、靈活性和均衡性產生了正面的影響,使皮層細胞的工作能力和這種能力達到的局限提高;細胞興奮和抑制過程達到平衡;神經過程從一種形式轉變為另外一種形式速度加快,對于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神經過程的三大特性發生良好的改變,意味著其心理行為朝著正常的方向發展,對于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改變,產生積極的影響。

同時,科學的有氧運動鍛煉可增進身體健康,增強血液循環系統功能,使血液變得富有、血管富有彈性、代謝水平提高,使心肌強壯,心臟的工作能力和儲備能力提高,這些都有益于降低血壓、血脂和控制血糖;增強呼吸系統的功能使得肺活量增大,殘氣量減少,肺功能增強;提高消化系統功能;改替神經系統功能,人的活動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的協調活動,堅持鍛煉使人耳聰目明,精力充沛;控制體重與改替體形,有氧運動鍛煉能減少多余的脂肪,增強肌肉力量,保持關節柔韌,從而改善大學生的形態、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

有人對32名男大學生以50%兩種運動強度分別進行的慢跑和踏級的側試,并在運動前以及運動結束后進行曰夔調查,統計結果顯示:鍛煉中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隨練習強度和方式的不同波動,但30n有氧運動后產生的即時效果是積極情緒和疲勞感覺增加,消極情緒降低到基線,運動結束30”和60min后,積極情緒增加,心理疲勞感覺降低;經過檢驗,兩種運動強度和運動方式經30有氧運動后產生了相同的情緒效應,積極情緒呈上升趨勢,消極情緒呈下降趨勢,并且這一心理效果至少保持到運動結束后60。有氧運動對心理疲勞的影響隨時間而下降,但下降只有在運動后60。才有顯著意義。

有氧運動能夠有效降低抑郁程度,是預防和治療抑郁癥的一種手段。對經癥狀自評量表(,l一90)側試選出5名患有較為嚴重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以“(220一年齡t10)x60%即%”為適宜的靶心率范圍,采用有氧運動一一健身12.n跑的方法練習10周。實驗結果表明,抑郁因子實驗后比實驗前的值明顯下降(P<0.05)。實驗還顯示:實驗后的強迫癥狀因子得分要比實驗前有顯著性降低(P<0.01),表明通過有氧運動練習后,使強迫癥狀減輕或消失。而有很多的研究是針對大學生身體形態的缺陷,采用針對性的有氧運動鍛煉,對改善大學生的身體形態取得良好的效果,為消除心理障礙創造良好的條件。

篇(9)

1籃球活動的特點

籃球活動是球類游戲演變而來的,參加者不受年齡、性別的限制,人們可以在工作之余隨時組織幾個人進行全場或半場的比賽,在比賽中,如果投籃命中高或運用多種投籃技巧,那么參與者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極大的樂趣,從而驅散了不良情緒的困擾,若能經常這樣保持心情愉快、舒暢、開朗樂觀,則能調節情緒,克服心理障礙。

2調適心理障礙的運動處方

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認識、動機、情感、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的不同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際關系的思想基礎、動機特征、感彩、態度方式,從而表現出人際關系的不同層次和發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組合在一起產生有害的偏見、錯覺,會給人際關系交往帶來負面影響,如自卑、嫉妒、猜忌、報復等心理。針對憂郁、猜忌、壓抑、恐懼等心理障礙進行調適的運動處方:1021分投籃比賽法:在罰球線上投中得5分,若球落地反彈后接球繼續投籃投中得3分,而后球不經落地接住投中得2分。累計得分21分為贏。若一次性投中5,3,2分則為滿堂紅,可以獎勵再投一次。違犯規則的則不計分。“兩打一”或“三打兩”半場比賽:在半場上,由一名或兩名隊員組織防一名或三名隊員組織進攻。投中籃后,進攻和防守相互交換。采用以多勝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投籃的成功率。③投籃升級比賽:以球籃中心到地面的投映點為圓心,以此圓心到罰球線的距離為半徑畫兩個半圓弦線,構成投籃升級比賽區線。在北邊線上畫A,B.C,D,E5個標志點,分別投籃成00,600,900,1200,1800,每個點為升級點,要求隊員5名逐一投完五個點,先投完的隊為勝。

3調適人際關系交往障礙的運動處方

運球投籃接力比賽:這種方法要求多位同學參加。將所有同學按人數均勻分為兩組,同時在底線上開始運球上籃,投中后才返回投另一個籃筐,投中后交給下一個同學。看哪一組先完成,輸的隊繞運動場跑一周。組織男女混合的全場比賽:要求參賽隊由三男兩女或四男一女組合參加.其他的同正規比賽規則一樣。

4調節意志品質障礙的運動處方

“三分球”或“兩分球”投籃比賽:與同伴比賽,在三分線或罰球線外看誰能將球投中,輸者罰做“俯臥撐”。“三對三”或“二對二”輪換賽:進行三人對三人或兩人對兩人的對抗賽,看哪組先投中五個球。輸隊下場,換另一隊上場與勝隊比賽。投籃.時抗賽:可由四人參加,兩兩一組分為甲、乙兩組,要求在罰球線上投籃。甲1首先投籃,投籃后立即去搶籃板球并把球傳給同組的甲2,甲2接球后立即投籃,然后去搶籃板球傳給甲,如此反復下去直至規定時間。乙隊同樣進行,比較兩隊投中球數,投中次數多的組為勝隊。如此投籃對抗方法進行三輪或五輪實行三打二勝或五打三勝制,最后決定勝負。

5討論

篇(10)

2、指導學生合理疏散不良情緒。具有情緒障礙的學生對于喜怒哀樂的感受通常很強烈,往往直接支配著他們的行為。當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消極情緒時,那種動輒給予壓制、白眼或不理睬的消極做法是不明智的。教師應盡可能讓他們不受壓抑地通過語言或非語言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從而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消除他們的不良情緒。所以,教會學生掌握一些合理疏泄消極情緒的方法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傾訴、轉移和移情便是合理疏泄情緒的良好途徑。

傾訴,當學生遇到挫折時,應讓他們將心中的感受告訴老師或他人,以得到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即使是在學生的傾訴并不合乎情理的情況下,作為教師也要聽下去,待情緒的"風雨"過后再與之細作理論。

轉移,當學生遭遇沖突或挫折時,教師指導他們分散注意力,不讓他們沉浸在引起沖突或挫折的情境中,盡快讓他們去擺脫這種情境,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

移情,當學生和別人發生矛盾,產生不滿、敵對、嫉妒等強烈情緒時,教師不妨讓他們調換一下角色,來個心理換位,想一想假如我是對方該怎么辦,就容易理解對方的做法,從而改變學生原有的看法,減輕消極情緒。

上一篇: 稅費征管論文 下一篇: 廣播技術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美国亚洲电影 | 日本欧美亚洲日韩在线视 | 日本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aV女同在线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免费 | 亚洲高清在线精品尤物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