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4: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心理學論文

篇(1)

發展簡史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系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于心靈的論述。

在西方,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成為哲學的一部分。這段時期,英國的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了的心理學思想,并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培根的歸納科學方法論對整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認識來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聯想的概念,這都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法國百科全書派J.O.拉梅特里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干脆把人說成是一架機器。這些雖然不免有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都有進步意義。19世紀中葉,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的威信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步生根。這時,作為心理學孿生科學的生理學也接近成熟,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一般討論而轉向于具體問題的研究。這種時代背景為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奠定了基礎。

現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一年,W.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馮特是一位哲學家兼生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感知覺心理過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學的實驗技術,所以他稱自己的這種研究為“生理心理學”,也稱為“實驗心理學”。從此,現代心理學經歷了11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有過幾次大的反復。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心理活動分解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對一本書的知覺是由長方的形狀、一定的大小、綠色的書皮等感覺成分相加而成的。這種看法無疑受到當時化學發展的影響。化學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學元素才不斷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后人才把馮特的心理學體系稱作元素心理學或構造心理學。馮特晚年還開展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這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先導。馮特在萊比錫招收了歐美各國大批進修生,他們學成歸國后,分別建立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實驗室,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得到迅速推廣。

馮特所創立的心理學只興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難。問題出現在“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這個定義上。因為要承認這個定義,首先就要求承認意識的存在。但是,這不是心理學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J.B.華生首先向馮特的心理學提出挑戰。華生指出,心理學如果要成為一門科學,能和自然科學其他學科處于平等地位,就必須來一場徹底的革命,就要放棄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華生說意識是主觀的東西,誰也看不見、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試管里去化驗,這樣虛渺的東西決不能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他認為科學的心理學要建立在可以客觀觀察的東西上面。人和動物的行為是可以客觀觀察的,因而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它要探討一個刺激使有機體發生了什么反應,在什么環境下產生了什么行為。至于頭腦內部發生的過程,由于只能推測,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給予理會。華生在心理學界掀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行為主義運動。行為主義心理學對在美國的中國早期留學生也產生了影響。例如,郭任遠回國后便推行了行為主義,索性要把心理學改名為“行為學”。

20世紀40年代前后出現了新行為主義,強調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新行為主義者B.F.斯金納最大膽的嘗試是把行為主義原理用于改造社會。他寫過一本小說《沃爾登第二》,是以日記的形式描寫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這是一個集體農莊,它有極完善的社會組織,用工分計勞動報酬,完全用行為主義原理來培養訓練兒童。在這個社會里沒有競爭和剝削,人與人之間都能和睦相處,互相友愛,人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私和欺詐。這樣一個事先設計好的社會體制避免了現代資本主義各種弊病。斯金納把這種社會設計稱作“行為工程”,并把這樣一個社會的實現寄托于中國。20世紀60年代,美國卷入越南戰爭,社會危機四起,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社會制度,向往一個理想社會,于是這本書便不脛而走。

行為主義在美國影響很大,從20年代到50年代,行為主義一直統治著美國心理學。現在看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太簡單化和絕對化了,不能因為頭腦中的活動看不見,就否認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存在。同樣,在物理學中,原子、分子、電子也不能被肉眼見到,但仍可以用儀器或其他工具進行研究。人的思維等心理活動同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畢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內部過程。再者,人的社會活動極為復雜,不是簡單的行為工程所能闡明的。

在行為主義興起的同時,在歐洲又出現了兩大心理學派別,一個是格式塔學派,另一個是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心理學誕生于德國,它反對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其代表人物是M.韋特海默、K.科夫卡和W.克勒。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思是整體、完形。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認為人在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所看到的東西并不完全決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頭腦中有某種“場”的力量把刺激組織成一定的完形,從而決定人看到的外界東西是什么樣的。當時,物理學中正流行著“場”的理論,格式塔學派則認為人的大腦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規律可以同樣適用于人腦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還對猿猴的智力進行了研究。克勒觀察猿猴如何把幾只木箱疊起來,爬到木箱頂上拿到懸掛在屋頂上的香蕉。猿猴還能把棍棒連起來取得被欄桿擋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人和動物解決問題是靠突然發生的“頓悟”。格式塔學派反對馮特學派只強調分析的做法,而認為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整體決定其內在的部分。這種強調整體和綜合的觀點對以后心理學的發展是有益的。科學研究不應只從分析的觀點看問題,整體中的相互關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學派來源于精神病學。它給予心理學以巨大的沖擊,以致在討論心理學對象的時候不能不提到它。奧地利醫生S.弗洛伊德利用催眠術和自由聯想法讓精神病患者回憶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發現患者的幼年經驗,特別是兒童與父母的情感關系非常重要。他還發現做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夢也是一種治療方法。弗洛伊德認為,一方面人的內在生物性的是最基本的沖動;另一方面人的社會習俗、禮教和道德又約束著這種原始沖動的發泄,將其壓抑到無意識中去。意識的內容是理智的、自覺的;無意識的內容多是與理智、道德相違背的。當理智與無意識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經癥。為了治病就需要對病人的無意識進行心理分析。這就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心理學是研究“無意識”的作用。其主要興趣在于探討人在生活中基本的心理動機。認為人的根本心理動機都是無意識的沖動。正是這種強有力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在人的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只是顯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斷。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強調生物沖動的作用,而更為重視人際間的社會關系。在西方社會中精神病發病率很高,許多病因都與道德墮落有關,所以精神分析理論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學的發展上,蘇聯心理學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心理學是有原則性區別的。沙皇時代的俄國心理學最初也是從西歐國家引進的。但是俄國的一些生理學研究為今天的蘇聯心理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И..謝切諾夫以大腦的反射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稍后的В..別赫捷列夫寫了《反射學》一書。接著,И.П.巴甫洛夫專門研究了條件反射。他的條件反射學說促進了美國行為主義的興起。巴甫洛夫學說對蘇聯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其理論基礎之一,也直接影響了以后我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的心理學。然而,在蘇聯對巴甫洛夫學說的學習曾一度出現過絕對化的傾向,排除了對其他先進科學思想的吸收。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不久,蘇聯心理學者就主張要把心理學建立在辯證唯物論的基礎之上,試圖從反映論的角度來說明心理現象。這種理論認為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的反映功能是有主動性的,表現為心理活動的選擇性。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勞動和社會交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中國,現代心理學開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創辦新式學校的時候。在當時的師范學校里首先開設了心理學課程,用的教材多是從日本和西方翻譯過來的。1907年王國維從英文版重譯丹麥H.霍夫丁所著《心理學概論》。1918年陳大齊著《心理學大綱》出版,這是中國最早以心理學命名的書籍。1917年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建立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系。1921年成立了中華心理學會,張耀翔任會長。1929年中央研究院設立心理研究所,唐鉞任所長。這時,構造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學研究。在30年代前后,郭任遠的鳥類胚胎行為研究,黃翼的兒童繪畫研究,孫國華的新生兒行為研究,艾偉、沈有乾等人的漢字研究,陸志韋、蕭孝嶸等人的心理測驗研究,盧于道、汪敬熙等人的生理心理學研究,陳立、周先庚等人的工業心理學研究等都做出了成績。1937年爆發后,北方和沿海地區的多數大學遷到西南,心理學的教學雖然繼續進行,但是研究工作幾乎停頓。1945年勝利后,各大學遷回原址復校,心理學研究才得以恢復。此時,全國約有10余所大學設有心理學系,其教學與研究主要受美國心理學的影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1年便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曹日昌為第一任所長。在幾所大學和各師范院校設立了心理學專業和教研室。當時中國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同時學習蘇聯心理學和巴甫洛夫學說,開展條件反射和高級神經活動的心理學研究。中國心理學家認為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實踐活動是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源泉。此時,還展開了對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和方法的討論,以及對西方心理派別的評述。潘菽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60年代初期,中國心理學的重點轉向聯系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結合中國的情況,在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勞動心理學方面都進行了探討。

然而,中國心理學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曾一度因所謂“生物學化”而受到錯誤的批判,在“”期間又被作為偽科學而取消,直到70年代初才恢復其科學地位,重新受到重視。

80年代前后,中國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杭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設立了心理學系。許多師范大學也成立了心理學專業和心理研究所。中國心理學會的會員增至2600余人。1982年成立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陳元暉任會長。在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等領域內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開展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共創辦了十幾種刊物,出版了上百種書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不斷為心理學提出新的任務。可以預見,中國的心理學面臨著極為美好的前景。

當代心理學

幾十年來,心理科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從參加這一領域的科學家和從業者的人數,以及基礎研究和應用課題的數目日益增長便可以明顯看到。這種發展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心理學各派之間的爭論已經不再激烈,而是趨向,各家的合理思想被保留下來,使它們之間的區別縮小了。這種在心理學對象、方法問題上爭論的減弱表明心理學逐漸走上成熟的道路,心理學家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專門問題的研究,在具體問題上展開學術爭鳴。心理學問題被劃分得更為精細,以便于更深入地加以探討。當代心理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跨學科和多學科性質。心理學和一些鄰近學科的重疊,已使它們的某些部分難于區別。心理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分支眾多、邊界模糊的科學。心理學是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種屬性的科學。一方面,它與生物科學結合,探討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它伸展到技術科學領域,與計算機科學相聯系,促進了認知科學的發展。心理學還研究人類個體的發生發展,提供了關于人的認知能力和個性社會化的發展觀。另一方面,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及人際交往中的社會心理現象。時至今日,心理學發展得更加寬廣龐雜,這就要求從哲學的高度對它進行理論概括。理論心理學就是從宏觀上探討心理學的思想體系。

由于心理學的研究范圍相當廣闊,不同復雜程度的心理活動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手段,因而當代心理學是把人和動物的復雜心理活動分成不同的層次,在不同的水平上加以研究的。心理學問題概略地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生理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從生理學的水平研究各種心理現象。在早期,巴甫洛夫用條件反射方法研究動物的學習活動,提出人的心理活動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現代的生理心理學用神經生理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來研究感知、學習、記憶、思維、情緒等過程,目的是闡明各種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由于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D.H.休伯爾和T.N.維厄瑟的感受野研究,K.W.斯佩里的割裂腦的研究最為著名。休伯爾和維厄瑟在動物的大腦視覺皮層的細胞上插入微電極,當視網膜的某一部位接受光刺激時,便引起與之相聯系的大腦皮層細胞的興奮,產生微弱的電活動,經過放大而被記錄在儀器上。他們的研究發現,大腦皮層細胞對視覺刺激有精細的分工,某些細胞感受明暗刺激,另一些細胞感受圓形、尖角、邊界等刺激,還有些細胞感受有一定方向的線條刺激等。與這些皮層細胞相聯系的不同視網膜部位稱為感受野。斯佩里通過割裂兩側大腦半球方法治療癲癇病人對大腦心理功能的研究,發現左半球主要負責言語和思維活動,右半球主要負責圖形、音樂知覺和身體的運動。以上兩項研究曾在80年代初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記憶方面,人們相信既然經驗可以在頭腦中長久地保存下來,那么大腦的生理結構必定發生了某種物質變化,或遺留下某種痕跡。人們還設想,在識記時大腦的某些神經通路會不斷地傳導神經沖動,因而在這條通路上的神經元與神經元的接觸處──突觸膜上,必然發生生理的和結構的變化,而降低了神經沖動的傳導阻力。研究發現,在記憶時隨著突觸的電傳導的次數增多,細胞內的核糖核酸也增多,由于突觸膜受體的蛋白質合成與核糖核酸的變化有關,于是認為核糖核酸就是要尋找的記憶物質。研究還發現,能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可以加速學習過程,抑制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則阻止長時記憶的發展。這些關于記憶的腦化學研究增進了對心理過程的了解。80年代以后,中國心理學家也研究了記憶的大腦機制,以及應激狀態下的腦化學變化。

生理心理學主要用動物做實驗,有時也結合醫療實踐進行臨床研究。它采用生物科學的通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控制條件下實施手術或使用藥物的實驗法。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者不只有心理學家,還有神經生理學家、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家等。生理心理學有時也被列為神經科學的一個分支。

認知心理學這是20世紀60年代新興起的心理學方向。認知心理學是從反對行為主義發端的,同時繼承了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前面已經談過,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只能研究可觀察的行為,不能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這種觀點長期阻礙了人們對人的心理過程的了解,使心理學幾乎陷于停滯狀態。認知心理學突破了這一限制,以研究高級心理活動,特別是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為主要目標。這一點正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主張。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以外的其他科學對心理學發生影響的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迅速發展起來的通信技術,特別是信息論和控制論的出現,使心理學家看到人類認識過程與通信系統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借用通信工程師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來描述人的認識過程。人的認知過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輸入、編碼、譯碼、存儲、提取、輸出等處理信息的過程。另外,行為主義關于語言是條件反射學習的看法,經受不住后來興起的心理語言學的沖擊,以致一敗涂地。心理語言學的代表人物N.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有某種先天的內在規律,是由遺傳決定的。兒童所表現出學習語言的驚人的能力,就足以證明這一點。認知心理學在心理語言學的基礎上,研究言語理解和智力操作,無疑擴大了傳統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認知心理學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除了應用反應時測量、記憶測驗等一般實驗心理方法外,還對口語記錄進行分析,以了解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認知心理學根據研究結果,建立關于心理活動的認知模型。認知模型只是關于內部過程的一種假設,并不一定代表腦中的真實生理機制。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U.奈瑟寫出第一本以《認知心理學》為名的書籍,心理學界以此作為這一新方向的開始。

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是信息加工理論,所以又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50~60年代,A.紐厄爾和H.A.西蒙把人類所具有的概念、觀念、表征等腦的內部過程看作是物理符號過程。人腦是一個物理系統,腦內的活動是對這些符號的操作。計算機也是一個物理系統,其工作原理是對磁場的模式或符號的操作。任何物理事件只要能用符號形式表示,就能用計算機模擬出來。因此,人類思維中的概念和符號操作可以比擬一個計算機物理系統對符號的加工處理。這就是當代認知心理學中極為重要的物理符號系統假設。這一假設在人腦的思維活動和計算機的信息操作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在信息加工心理學的研究基礎上,可以設計計算機程序來模擬人的心理過程,特別是思維、問題解決等高級心理活動。認知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產生了人工智能這一新學科。8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心理學家開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漢字的學習記憶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李家治等在機器理解漢語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結果。80年代后期,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結合,提出認知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可能給人工智能研究帶來驚人的突破。這一學科的發展前景將是會振奮人心的。當然,這不是說對認知心理學的方法論就沒有爭議了。

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從出生到老年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人的身體和心理在時間進程中表現出量和質兩方面的變化。人的發展在量的方面的變化是明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身高體重會增加,詞匯量不斷擴大,知識范圍越加廣闊,這些都是可以計量的。人的發展在質的方面的變化就更為復雜,也難于定量測量。人的思維、言語、情緒等心理過程都有發展的階段性。發展心理學研究各種心理活動的年齡特征,并試圖找出學習能力的關鍵期。例如兒童的言語和技能都有最佳的學習時期,一旦超過一定的年齡階段,再學習就會更加困難了。青春期的青少年會表現出明顯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人的心理發展,不論是在量的方面還是在質的方面的變化,總是受內在生理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人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它是一個前進而不可逆轉的過程。

人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心理學研究角度可以把人的發展分為身體、智力和人格發展三個方面。這種劃分是人為的,因為每一方面的發展都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而且人的發展又有個別差異。總的來看,人的心理發展是有規律性的。J.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是一種有代表性的理論。每一發展階段都有其特有的智力行為特點。人格的發展主要是社會化的過程。這方面的發展更為復雜,主要受社會環境和人際交往的影響。

發展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比較活躍的一個分支。由于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儀器設備,特別是錄音和錄像記錄的使用,使得這個領域的研究獲得了許多新的發現。現在認為,兒童在嬰幼兒期已經具備了一定水平的認知能力,如1歲幼兒已有很高的知覺辨認能力,3歲兒童已具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等。人們還發現嬰幼兒會進行許多過去認為是不能完成的活動。在長久以來進行的遺傳和環境相對重要性的爭論上,這些發現無形中造成了對先天遺傳因素的重視。中國的兒童發展研究具有悠久的傳統,從20世紀上半期開始便開展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近期朱智賢、劉范等結合中國的特點,進行了兒童智力和思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國際上,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研究也有很大進展,形成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幾個重要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不僅支配著研究工作的方向,而且在更廣闊范圍上影響著人們對心理發展的看法。

自從19世紀人們把兒童發展作為一門科學探討以來,雖然都知道發展是指從胚胎一直到死亡的歷程,但是以往的人類發展研究卻只局限于研究某一發展階段,很少著眼于整個生命過程。今天許多心理學家認識到,發展貫穿于人的一生之中,生命的每一階段都受前一時期的影響,同時又影響到以后的發展。一個稱作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新的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它從人的生命的全程發展著眼,研究從產前到死亡的全部心理和行為變化。由于許多國家的人口都趨向老年化,老年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因而這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視。

社會心理學它研究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發生和變化的規律。社會心理學在兩個水平上對人際關系進行分析,即個體和社會群體的水平。就個體來說,人從一出生就處于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中,環境對兒童產生各種影響。兒童也對環境作出反應。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成為社會的人。社會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發展的社會化過程,包括兒童的交往,言語的發展,伙伴、家庭、居住環境以及學校對人的影響,這些影響以什么規律起作用;在成人個體的交往中,又有什么社會心理規律起作用。社會心理學中的歸因理論就是說明在人際交往中,人是如何為某種行為找出解釋原因的。歸因問題是當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

人屬于一定的團體、階層、民族、國家。在各種各樣的群體中,人相互交往和影響,使其心理活動帶有某一群體所特有的傾向性。人在群體生活中所產生的社會心理現象,如群體內部的交往結構、無形的群體規范、態度、種族偏見、侵犯行為等,都是社會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例如,社會心理學中所謂的集體就是成員比較多的一種大群體,它們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在這種群體中成員間不一定有直接的接觸和交往,而是通過某種共同的活動聯合在一起的。在大群體中,風俗、習慣、傳統觀念對行為發揮著特殊的調節作用。大群體又分為無組織的和穩定的兩種。前者是偶然地自發產生的,存在的時間相當短。在一定場合集聚起來的大規模群眾動亂,足球比賽場上觀眾的騷動,都是這一類大群體行為的典型例子。在相當長時期中存在的穩定的群體有職業、社會階層、民族、種族的群體。它是由具體的社會關系體系決定的,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這兩類大群體中的社會行為規律,都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問題。

幾十年以來心理學一直朝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它以物理學、生物科學以致技術科學為榜樣來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程度的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的傾向。正在這個時期,西方文化中流行的人道主義社會思潮滲入心理學,出現了社會心理學中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A.馬斯洛和C.羅杰斯等人反對心理學中的機械決定論,認為傳統的走自然科學道路的心理學不足以解決更復雜的人類心理學問題,特別是涉及價值觀和信仰的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以研究意識經驗為出發點,探討人格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他們認為人在自然進化過程中已獲得一些高于一般動物的潛能,包括友愛、自尊、創造性以及對價值的追求等。這些潛能表現為高級需要,它們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可能成為支配人的動機和行為的力量。自我實現能使人的這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精神病態是社會環境不良影響使人脫離自我實現的一種異化表現。心理學的任務就是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潛在美德的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動機的作用,它把人的特殊性和人的價值加以拔高,強調發揮人的本性,促成自我實現;然而事實上它所強調的仍然是人性的自然因素的一面,相對忽視了社會因素的作用。在我們看來,所謂的人性決不是什么脫離社會環境影響的人的內在自發力量。這種心理學是否真正找到了所謂人類自我改善的途徑,還是有疑問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把心理學引上了一條完全人文科學的道路,并不一定能最后解決心理學的問題。

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它們所研究的是同一社會現象的不同方面。社會學從比較宏觀、概括的水平上研究社會問題,社會心理學則是從比較具體的、微觀的水平上研究人際交往活動。由于人的社會生活的極端復雜性,雖然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存在著許多困難,但是從人的心理的社會制約性出發,必定能總結出人的社會心理學規律。

理論心理學它是從哲學的高度探討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包括討論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意識的起源和發展,身與心的關系,以及評述心理學的思想體系等。廣大的中國心理學家堅持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特別重視理論心理學的研究。他們試圖從宏觀上總結心理學的發展歷史,研究心理學的現況,并引導心理學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潘菽對于發展中國的理論心理學作出了貢獻。高覺敷等人編寫了中國和西方心理學史的著作。

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認為心理活動不是物質世界以外的純精神的活動,也不是某種物質實體。它的實質可以由四個方面去認識:①心理活動是腦的功能或作用,腦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器官。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的組織又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演進和發展的。物質的組織發展到較高級階段就會出現新的功能。心理現象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和演化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與腦的發展演化密切聯系著。人腦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心理功能是在腦的生理功能的基礎上產生的。人腦是能夠思維的物質。②心理活動是由客觀事物所引起的主觀反映。心理是腦的功能是指產生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而言的。心理活動同時又是由作用于人的客觀事物引起的。客觀事物作用于人,人便以它特有的心理活動以及相應的行為給予回答。沒有客觀世界中種種事物的影響和作用,人的心理活動便無從產生。另一方面,人們對事物的反映和行為并不是被動的,人是一個積極活動的主體,他與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總是受以往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形成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等個性特征所制約。③心理活動是一種主觀活動,同時它和生理功能一樣又是一種客觀事物,具有主觀和客觀的二重性。說它是主觀的,首先因為它總是屬于一定的主體,沒有獨立于任何人之外的心理活動。再則,客觀事物與它所引起的心理活動是處在相對地位的。具體的客觀事物和它在人頭腦中的主觀映象確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人們的心理活動又確實具有客觀性,因為心理活動終歸是人的活動,人又終歸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觀察一個小孩的心理活動時,他的心理活動就成為我們認識的客觀對象了。可見,人的心理活動在同客觀事物相對比時是主觀的,當把它看作是客觀事物的一部分時就具有客觀性了。④心理活動與人們的生活實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心理活動是因生活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在生活實踐中,客觀事物作用于人、影響著人。人一方面接受這種作用和影響,同時也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客觀事物,這就是認識它、變革它。這樣,人們便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知覺、思維以及對它們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態度、意圖以及行動。可見,人的心理活動對生活實踐起著調節和指導的作用,從而使人具有自覺能動性。人的心理活動還要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受到檢驗并得到發展。當人們在一定的認識指引下從事實踐活動時,如果取得成功,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那就證明這種認識基本上是正確的。反之,行動沒有取得成功,則證明很可能是認識有偏差,或者是由于什么別的原因。這時就需要修正自己的認識使之符合實際。在這樣反復的實踐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也就得到了發展。正是因為人類有高度發展的心理活動,才有自覺能動性,這是人類區別于并高出于動物而成為“萬物之靈”的本質特征所在。

心理學的應用

心理學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它對人類生活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心理學家能參加解決教育、醫療、工業、商業、軍事及各種社會問題。下面列舉的就是心理學在一些應用領域中所形成的分支學科:

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揭示教育過程和心理發展的關系,把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去。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個別差異,道德品質的形成,教育者應有的心理品質等。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學科教學心理學研究語文、算術等課程的內容和教法,也屬于教育心理學的范圍。德育心理學研究兒童道德動機、道德判斷的形成過程,探討培養優秀道德品質、正確信念和理想的有效途徑。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直接關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材培養的重大任務。近年來,中國心理學工作者進行的一些教學改革實驗,如語文和數學的自學輔導教學法等,對于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作用。

醫學心理學它是關于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學研究,探討心理因素在維護健康和致病方面的作用,并研究在醫療中醫護人員與病人的行為特點。醫學心理學家在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特別是在精神病醫院中發揮作用,他們用心理測驗診斷病人,找出心理障礙的原因。醫學心理學還研究精神藥物的作用,探討心理治療的方法。病人的康復過程也是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目的是調動病人的心理因素,使他盡快恢復健康。醫學心理學家也從事心理咨詢和心理衛生工作,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指導與幫助。醫學心理學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較快,心理測驗已在臨床診斷中應用。目前,全國的精神病醫院和部分綜合醫院都開設了心理咨詢門診。

工業心理學主要包括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研究現代工業中人與機器的關系,又稱人機系統,這是在工程設計中使設備適應人體的活動特點,從而使工作效率達到最高。工廠的溫度、照明和工作條件,航空工業中飛機座艙的儀表顯示,車船駕駛系統的合理性都是工程心理學研究的課題。它還研究工業勞動中,職工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管理心理學研究職工的選拔、訓練、評價、使用等人事組織問題,還研究工作動機、鼓勵手段、意見溝通、組織結構、領導行為等心理學問題。這些研究的目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潛在能力,形成和諧的工作氣氛和提高工作效率。中國的工業心理學有比較久的歷史,近年來在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結合照明、顯示器設計、交通信號,以及工業企業的領導行為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效益。

商業心理學研究商業活動中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商品流通過程中有關的行為問題。它包括市場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和廣告心理學。市場心理學研究市場供求關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費者心理學研究商品生產、商品流通,以及服務行業中消費者的心理規律,包括購買動機的分析、購買行為的特點等。廣告心理學研究商標、包裝、廣告的設計,其心理效果的評價等。商業心理學的研究在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里很受重視,成為商業競爭的重要手段。中國這方面的工作尚待開展。

篇(2)

一、學習心理學研究領域呈現的新特點

(一)學習已經成為一個跨學科研究的對象

從歷史看,有關學習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學的領域。但是,今天與學習科學有關的研究領域已變得十分寬泛,其中包括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腦科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等跨學科研究,同時還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體學科領域的研究。目前在學習領域已經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來自跨學科合作研究的重大進展,這種專業分布式的合作對于進一步發展學習科學是至關重要的。

(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相結合

學習研究的新進展已將科學與實踐的關系帶入一個新時代。研究人員正在走出實驗室,去關注學習發生的真實情境。學校中教師、學生、家長、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業中的從業者和專家都已成為研究中的互動對象。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學校中的學習與工作場所中的學習一起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研究中對于新興的信息通訊技術的關注更使得基礎研究上的投資能通過開發研究在實際應用中得到回報。

(三)學習理論流派紛呈

由于學習研究的跨學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從某一專業角度解釋人是學習本質,也可以通過跨學科的合作進行理論的互補與創新。因此,在今天的學習研究領域中,涌現出很多不同的學習理論流派,可以說是流派紛呈、視角多元。這在學習理論相對短暫的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眾多的理論流派在有關知識和學習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們共享著如此理論假設和共同基礎。總之,今天的研究者不僅對杜威、維果斯基、皮亞杰等的研究成國進行繼承與發揚、批判與反思,而且還十分注意在歷史傳承的基礎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術推陳出新并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

二、學習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

近三四十年發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對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新學習理論的產生為教學提供了新的見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學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們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礎應用于教育實踐的希望。

(一)發展心理學領域學習研究進展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向我們展示,雖然有眾多的各個年齡層次的學習者,但兒童在很多方面區別于成人學習者。對幼兒的研究為我們打開了了解學習發展的一扇窗戶,這些研究還顯示學習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呈現的動態圖景。最新的對嬰兒認知和幼兒怎樣建立早期學習素質傾向的理解也提出一些讓幼兒順利過渡到正規學習情境的途徑。研究發現:(1)人具有學習特定領域知識的先天素質,幼兒主動的探究他們的世界。在特殊領域,比如生物學和物理學的因果關系、數、語言等,嬰兒和幼兒具有極強的好學易學的先天素質。這些對學習的偏愛有利于早期學習或使之成為可能,也為低齡學校教育鋪平道路。(2)學習策略很重要。事實上,兒童能夠通過純粹的意愿和努力學會任何東西,但當兒童被要求學習他并不具優勢的領域時則需要具備有目的的學習策略。兒童需要理解學習的含義、作為學習者他們本人的身份、怎樣作計劃、進行監控和復習,需要反思他們自己和別人的學習,學會自己理解問題。這些元認知技能為學習提供了策略性能力。(3)兒童既是問題解決者,又是問題制造者。他們試圖解決出現的問題,他們尋求新的挑戰。在遇到失敗時他們提煉并改進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而在成功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策略,他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是因為憑借自己的力量所獲得的成功和理解在激勵著他們。(4)成人在幫助兒童在新的情境與熟悉的情境之間建立聯系。兒童的好奇心和堅持性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幫助,他們引導兒童的注意力、組織兒童經驗、支持兒童努力學習以及控制兒童所學信息的復雜程度和難度。所以兒童顯示出的能力是在他們與環境的經驗中和與照顧他們的成人的接觸中形成的。

(二)教育心理學領域學習研究進展

(1)學習環境設計

學習理論并沒有提供設計有效學習環境的簡單處方,但學習理論卻包含了設計原理。新的研究對學習環境設計提出了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意味著人們需要重新考慮教什么、怎樣教以及怎樣評價學習。研究發現:第一,有效教學開始于學習者帶入教學環境的已有知識,包括文化實踐和信仰,還有學科內容知識。學習環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程度是與學習者用他們目前建構新知識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區知識的提取和運用變得容易。強調知識中心的教學引起一些質疑,比如教學聚焦與幫助學生使用他們當前知識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評價問題也代表了看待學習環境設計的重要視角。反饋對學習來說是基本的,但是課堂上的反饋并不常見。學生的測驗和論文可能得到分數評定,但這是發生在學習結束時的終結性評價。還需要形成性評價,為學生提供機會修改和改進思維和理解的質量。第四,有關學習環境的重要視野是學生促進理解共同體意義的程度。學生、教師和其他參與者分享同樣的標準,使學習有價值、有高的標準。這樣的標準提高人們互動、接受反饋、學習的機會和動機。

(2)有效教學

各類專業知識都不僅僅是一般的問題解決技能,還要求有組織有序的概念知識和探究過程。各種各樣的學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組織起來,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發現:有效教學的教師需要"教育教學知識"--即有關如何教好特定學科的知識,而這又區別于一般的教學方法和知識。專家型教師了解他們所教學結構,他們以這種結構作為認知路標來指導學生的作業,來評價學生的進步,在平等討論的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提出問題。教師的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是相互作用的。學科知識結構本身并不能引導教師。以前錯誤的觀念是教學僅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個好的教師能夠教好任何一門學科,學科知識本身就已經足夠。(三)神經科學領域學習研究進展

神經科學發展證實了很多理論假設,包括發展過程中的早期經驗的重要作用。對于新的學習科學來說,它的新穎之處,就是它吸納了很多科學領域的重要觀點和例證。比如說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僅僅這三門科學,已經為學習科學提供了大量的例證。有關學習和發展的詳細研究匯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關于智力發展的較為完善的圖式。神經科學對學習機智所作的貢獻是加速了非侵入性成像技術的出現,比如正電子放射X線斷層攝影術(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術(FMRI)等。這些技術使得研究者們能夠直接觀察人類學習的功能。關鍵性的發展是修正大腦結構建立心理結構的過程中經驗起著重要的作用:發展不僅僅是以前的程序化的模式展現。有些支配學習的規則已被揭示。其中一個簡單的規則是實踐增強學習。在復雜環境中經驗的多少與大腦結構改變的程度有很大的相關。研究發現:(1)學習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2)結構的變化改變大腦的組織功能,換句話說,學習能夠組織和重組大腦;(3)大腦的不同區域可能在不同的時間進行學習。

(四)學習心理學研究方法和技術新進展

與學習科學有關的研究領域很廣,包括認知發展心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社會心理學、跨文化研究等,學科學習領域研究有科學、數學、歷史等,有效教學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學、學習環境設計。評價學習、追蹤學習的進展,需要新技術,而不僅僅是課程事實,開發有效的研究方法對這么廣泛的學科研究尤為重要。現今,學習研究領域新技術的一些特點與新的學習科學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新技術是互動的,現在為學生創造一種能夠在做中學,能夠及時得到反饋、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識的環境變得更為容易。技術現在可以幫助人們把那些難以理解的概念可視化。學生能夠用類似于在學校之外環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視化建模軟件提高他們對概念的理解以及從學校環境遷移到非學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術為我們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數字圖書館、可分析的真實世界數據以及能夠連接其他能夠提供信息反饋的人。所有這些都能加強教師、管理人員還有學生的學習。

新技術可以以多種方式幫助我們創建這樣的環境,既為教師,也為教師所教的學生。但是,在考慮如何使教師更有效地使用新技術方面又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有關小過程教師們需要了解什么?有關教師對于技術本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樣的培訓在幫助教師使用高質量的教學程序方面最有效?已開發出來的基于對學習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軟件、教師支持工具還沒有達到標準。

三、未來學習研究的走向

篇(3)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整體護理觀的不斷深化,心理護理在現代護理學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理論已經成為當代護士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護理心理學的教學在各護理院校也彰顯重要,成為主干課程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們也要適應這個發展,深化護理心理學的教學改革,與世界接軌,提高教學質量。

考試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考試所特有的評定、檢測、診斷、反饋和激勵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學環節所不能替代的。科學合理的考試內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索能力,提高學生素質。護理心理學考試一直沿襲著傳統的考試模式,以教師命題的理論考試為主,缺乏多樣性、科學性和應用性。我們對護理心理學考試內容和方式進行了改革,使考試目標和教學目標形成最大關聯度,采用多種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學和臨床護理的密切結合。以下報告我們在護理心理學考試模式改革的體會:

1傳統考試方法的分析

1.1單一的考試形式:

傳統的護理心理學考試存在著命題憑經驗“講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論考試,試卷組成不注意樣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學內容,造成考試與教學內容有偏差,嚴重影響了對培養人才的評價。

1.2考試內容不合理:

考試內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識,缺乏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綜合考查,記憶性成分所占比重過大,缺乏對知識應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劃范圍、圈重點”,學生憑借“死記硬背”來準備考試,達不到對學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應用能力的考核:

雖然護理心理學的教學理論課程比重大,缺乏實用有效的實踐課程,但是不能忽視護理心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應該注重心理學知識與臨床護理工作的緊密結合。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傳統的考試對學生實驗技能考核體現不出來,不能達到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

2改革措施

改革對象為本院05級、06級三年制大專英文護理專業學生,共4個班級,126人,全部為女生。根據護理心理學的課程性質和特點,考核內容包括:課堂考核、實踐考核、問題論述和期末考試四個部分,分別占總成績的10%、10%、20%、60%,學生的最終成績按比例計算得出,具體考試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學效果,積極進行課堂考核:

課堂考核可以集中學生聽課的注意力,開動腦筋。考核內容可以復結,做到課與課之間的聯結,考試內容和時間不預先通知,即興提問,所有學生均在備選之中。所以課堂考核的隨機性大,公平性強。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作答情況給予相應的分值,并做好分數記錄。

2.2針對具體內容進行實踐考核:

護理心理學包括兩個方面的實踐應用內容:一部分是心理學的應用,如:記憶廣度實驗、注意分配實驗,各種心理測量量表的使用等;

另一部分是心理學理論在臨床護理的應用,如:模擬病房場景,對不同階段不同病人的心理護理,各種溝通技巧的使用等。實踐考試時間、地點由教師統一確定,考試項目由學生自己抽取,每項考核內容都有相應的賦分標準,根據表現給予相應的分值,滿分10分。

2.3布置開放性和發揮性的問題,供學生論述:

除了課堂考核和實踐考核外,我們也給學生布置開發性和發揮性的問題,如:“不同氣質類型臨床病人,如何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列舉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機制,并分析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要求學生以小論文形式論述,字數300~500字。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查閱資料,整理論述。在此期間,老師給予必要的引導答疑,以保證論文的順利完成。

2.4必不可少的期末閉卷考試:

期末閉卷考試占總成績的60%,涵蓋了護理心理學的定義、理論基礎、具體方法等。在理論上強化學生記憶,為靈活運用奠定必要的基礎。考試題目包括客觀題占50%,主觀題占50%。力求做到內容全面,難易適中,層次分明。考察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

3效果討論

3.1使護理心理學考試更具有科學性、針對性:

針對護理心理學的課程特點及高職學生的培養目標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試成績由課堂考核、實踐考核、問題論述和期末考試四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占相應的比例,這樣的成績能客觀全面地反應學生的實際能力,使培養的學生從“應試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轉變。

3.2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考試改革得到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問卷反饋,95.8%的學生非常歡迎考試改革,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理解知識、運行知識的能力,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分析能力、實踐能力、應對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養學生,順應了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3.3考試改革促進教學改革:

考試不是目的,也不僅僅是檢驗教學效果,還有通過對考試結果的分析和應試者的反饋意見,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促進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績中,我們發現學生實踐考核和問題論述成績較低,我們通過教學改革,及時增加實踐課時數,加強學生的臨床心理護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有意識的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護理心理學問題論述,并與教授護理科研、文件檢索的教師溝通,進行分工整合,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篇(4)

另一種常用的積極心理技術被稱為幸福檔案袋。就是將那些把自己和幸福聯系起來的事物和紀念品放在一起,裝進一個檔案袋。可以是信件、照片、名言或者帶有深刻個人意義的物品。并且把這個過程看成是制作生活文獻地過程,不斷發展更新檔案袋。把檔案袋放在離你不遠的地方,當你覺得累覺得難過的時候,就打開它,從中汲取生活的正能量。非健康人群雖然面臨諸多的障礙和困難,但是他們腦海中也有美好的記憶,生活中也有讓人激動的事情。如果把這些保存下來,將會有效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甚至人們建議十個檔案袋,分別對應積極心理學中的人的十種積極情緒:喜悅、感激、寧靜、興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勵、敬佩和愛。當某一個檔案袋暫時失去功效的時候,也就是無法激起你內心的正能量的時候可以馬上用另一個檔案袋去代替。這種方式可以始終保持對積極情緒的新鮮感,有效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篇(5)

一、醫學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國的學校心理學服務強調對個體心理障礙的咨詢與矯正,試圖通過診斷、干預和治療等技術,解除學生的種種心理不適。教育部門在要求學校開展心理學工作時,強調要設咨詢室,于是一些學校專門開辟了一間專門的心理咨詢室。一張桌子,幾個沙發和一臺錄音機,掛一個牌子,心理教師等著學生前來預約了。這間房間很容易使人想起醫院中的心理門診室,心理教師希望學生把心中的痛苦說出來。利用交談的方式,排解學生的心靈痛苦。而在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中,許多內容都是與青春期身心健康有關。更多的內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強迫癥、恐懼癥等,教師所舉的例子甚至是個別虐待父母的事例,這些事情畢竟是生活中偶然發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這是一種醫學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評前幾年的學校心理輔導咨詢化,咨詢化模式就是沒有考慮學校教育的特點,去開辟心理教育途徑。”當我們從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學校心理咨詢服務時,必須有一些假定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師必須具備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專業技能,對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關因素有深入了解。我們知道,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是十分復雜的,目前世界上存在著200種以上的心理治療方法。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人一般必須受過醫學訓練。從這些條件看,學校中心理教師顯然存在著先天不足。

第二,學生的心理障礙必須足夠普遍。心理健康的對應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如果我們開設心理咨詢室,試圖借助心理咨詢技術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其主要應針對的是心理障礙,即心理不正常的個體。比如,一個學生拿了別人的書,班主任找他談話,通過談話,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這位同學賠禮道歉,問題得到了解決。這種行為的偶然失誤是是非觀念不清的表現,并不屬于心理障礙。只有自己有這樣的書仍然拿人家的書的人,才是一個心理障礙者。再比如,學校中打架是經常發生的.但大多數打架行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礙,而是學生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沖突,遇到了利益沖突不知解決的辦法,這是一個情緒控制和決策不當造成的,其中雖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礙所導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詢工作所依據的是一些估計:如有的估計中小學生當中有心理障礙的人數為10%到16%,有的高達20%。其實這些估計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學校中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還必須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決的。可事實上,像強迫癥、偷竊狂等心理障礙,即便是具有專業技能的心理醫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過藥物加以控制。反觀學校中的心理教師,面對真正的心理障礙,既缺少經驗,又缺少技術,恐怕難以勝任。盡管如此,學校中的心理教師仍然被期望成為心理醫生、在這種期待中,他們也常出現“角色混亂”,他們對掌握解決心理障礙的技術,了解心理障礙的病因,往往具有超過一切的興趣,對自己的工作常抱以這樣的信念:解除學生的心理疾病,讓學生發生奇跡般的改變.

上述三個先天不足,已經妨礙了學校中的心理服務的開展,如有的學校心理咨詢室建立多年,但門庭冷落,幾乎沒有什么“患者”前來咨詢,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其實,這種結果是上述三個錯誤假定必須導致的,我們不可能指望教師搖身一變,從一個品德課的施教人成為一個心理醫生。

二、從醫學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當我們的學核心理咨詢陷入困境時,我們其實正在重復著發達國家學校心理學剛剛起步時的同樣錯誤。

現代學校心理學產生于美國,1896年,美國的特殊教育專家魏特默在費城建立第一個心理診所,還創辦了第一個醫院模式的學校,即俄勒崗學校,專門診斷和矯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礙的特殊兒童。他利用種種干預手段解決兒童問題,在他的影響下,學校心理服務長期以來被理解為學校中臨床心理學。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們終于認識到這一臨床的模式不適合學校教育,它以犧牲大多數兒童的心理服務為代價。到了60年代,一學校心理學在美國正式建立時,人們已經摒棄了醫學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國學校心理學會成立大會上,對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所作的規定為:“由有教育經驗訓練的心理學家,應用心理測評、學習理論、人際關系的專業知識,輔助學校工作人員,去促進所有兒童的成長,豐富他們的經驗,并識別與幫助特殊兒童”。在這個模式中,沒有提到心理咨詢和治療,也沒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兒童為服務對象,然后才是特殊兒童.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據估計,目前發達國家的學校心理學工作人員在心理咨詢上的時間不到總工作時間的5%。

在學校心理咨詢中,有四種運動起著主要的推動作用:一是心理測驗運動,心理測驗產生之后,許多測驗被應用于學校,加智力測驗、主題統覺投射測驗等;第二是特殊教育運動,針對學習落后的兒童,學校要進行特殊教育,而這種特殊教育在診斷和干預上都離不開心理學的幫助。第三是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運動;第四是學習理論的發展,在行為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學習過程和改變行為的過程都有進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學更加能夠幫助學生改變自己。這四種運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如心理測驗為診斷智力落后兒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則提供了相應的干預手段和方法,此外,學習理論不斷提出有效的行為改變技術,促進人們對有心理障礙兒童的干預與幫助。

由此可見,學技心理學服務是一種全方位、整體化,以評估和教育為主導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療只能是其中的一個有機部分。在這種服務中,我們應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心理教育的途徑,促進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和對環境的適應,發揮內部潛能.走向成熟與成功。近一兩年來,我們看到了某種轉變,一些學校開始開設心理健康課,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角色扮演和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學校心理學服務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學校心理學剛剛起步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不宜以心理咨詢和心理障礙矯正為主要任務。學校心理服務可以以心理評估和心理素質課程建設為兩個基本任務,以輔導和咨詢為輔助措施。我們在此提出一個學核心理服務的模式。

首先,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強調心理檔案的建立。學校心理學應針對絕大多數學生的問題展開服務,通過一些團體方式的心理測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就學生智力的發展、人格發展和行為問題及教養方式和學習適應性進行測評。這種測評一方面可發現個別落后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分析其規律和原因,為特殊教育提供資料;另一方面還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學生的一些心理特征,為思想工作提供依據,以測評為重心,就必須考慮目前學校心理教師的水平與素質,他們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師轉過來的,沒有受到心理學的正規訓練、對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缺少掌握,而從測評開始,無疑有助于他們了解心理學不同于德育教育之處,強化心理學的科學概念。

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另一個學校心理服務的基本任務是心理素質課的建設,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有效的教學不僅是普及心理知識的途徑,更重要的是通過心理課的講解,使學生們對自己身上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有一種明確的認識,提高自我意識和自我改進的能力。在課程中應重視心理訓練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參與進來,主動思考。

這兩個基本任務的實施,也是培養學校心理教師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師通過掌握心理測試,對心理學測量將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實踐中掌握心理學的技術。而通過上心理素質課,教師還會進一步地發現學生的反應,加深對心理學應用的理出和領悟,對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幫助。

最后,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并沒有忽視心理咨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個適當的位置。我們認為,只有在上述兩個任務實施之后,才可以極大地促進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心理輔導與咨詢。在測試之后,學生和家長激發了解決心理問題的愿望,想了解心理問題,主動到咨詢室請教。在上心理課之后,學生們的問題也將暴露出來,他們會對解決自己的問題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會來到咨詢室主動咨詢。而只有到這時,心理教師的心理咨詢工作才會變被動為主動,進行個別輔導和集體輔導的時機才真正成熟了。

篇(6)

學生心理健康的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迫切問題,然而,它不可能涵蓋中小學整個心理服務的范圍。如果我們僅僅把學校教育心理學的服務狹隘地理解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勢必會導致以偏概全,妨礙學校心理學的深入發展。本文試圖結合發達國家學校心理學的建立過程和我們的自身的實踐經驗,探索國內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模式。

一、醫學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國的學校心理學服務強調對個體心理障礙的咨詢與矯正,試圖通過診斷、干預和治療等技術,解除學生的種種心理不適。教育部門在要求學校開展心理學工作時,強調要設咨詢室,于是一些學校專門開辟了一間專門的心理咨詢室。一張桌子,幾個沙發和一臺錄音機,掛一個牌子,心理教師等著學生前來預約了。這間房間很容易使人想起醫院中的心理門診室,心理教師希望學生把心中的痛苦說出來。利用交談的方式,排解學生的心靈痛苦。而在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中,許多內容都是與青春期身心健康有關。更多的內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強迫癥、恐懼癥等,教師所舉的例子甚至是個別虐待父母的事例,這些事情畢竟是生活中偶然發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這是一種醫學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評前幾年的學校心理輔導咨詢化,咨詢化模式就是沒有考慮學校教育的特點,去開辟心理教育途徑。”當我們從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學校心理咨詢服務時,必須有一些假定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師必須具備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專業技能,對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關因素有深入了解。我們知道,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是十分復雜的,目前世界上存在著200種以上的心理治療方法。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人一般必須受過醫學訓練。從這些條件看,學校中心理教師顯然存在著先天不足。

第二,學生的心理障礙必須足夠普遍。心理健康的對應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如果我們開設心理咨詢室,試圖借助心理咨詢技術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其主要應針對的是心理障礙,即心理不正常的個體。比如,一個學生拿了別人的書,班主任找他談話,通過談話,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這位同學賠禮道歉,問題得到了解決。這種行為的偶然失誤是是非觀念不清的表現,并不屬于心理障礙。只有自己有這樣的書仍然拿人家的書的人,才是一個心理障礙者。再比如,學校中打架是經常發生的.但大多數打架行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礙,而是學生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沖突,遇到了利益沖突不知解決的辦法,這是一個情緒控制和決策不當造成的,其中雖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礙所導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詢工作所依據的是一些估計:如有的估計中小學生當中有心理障礙的人數為10%到16%,有的高達20%。其實這些估計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學校中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還必須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決的。可事實上,像強迫癥、偷竊狂等心理障礙,即便是具有專業技能的心理醫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過藥物加以控制。反觀學校中的心理教師,面對真正的心理障礙,既缺少經驗,又缺少技術,恐怕難以勝任。盡管如此,學校中的心理教師仍然被期望成為心理醫生、在這種期待中,他們也常出現“角色混亂”,他們對掌握解決心理障礙的技術,了解心理障礙的病因,往往具有超過一切的興趣,對自己的工作常抱以這樣的信念:解除學生的心理疾病,讓學生發生奇跡般的改變.

上述三個先天不足,已經妨礙了學校中的心理服務的開展,如有的學校心理咨詢室建立多年,但門庭冷落,幾乎沒有什么“患者”前來咨詢,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其實,這種結果是上述三個錯誤假定必須導致的,我們不可能指望教師搖身一變,從一個品德課的施教人成為一個心理醫生。

二、從醫學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當我們的學核心理咨詢陷入

困境時,我們其實正在重復著發達國家學校心理學剛剛起步時的同樣錯誤。

現代學校心理學產生于美國,1896年,美國的特殊教育專家魏特默在費城建立第一個心理診所,還創辦了第一個醫院模式的學校,即俄勒崗學校,專門診斷和矯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礙的特殊兒童。他利用種種干預手段解決兒童問題,在他的影響下,學校心理服務長期以來被理解為學校中臨床心理學。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們終于認識到這一臨床的模式不適合學校教育,它以犧牲大多數兒童的心理服務為代價。到了60年代,一學校心理學在美國正式建立時,人們已經摒棄了醫學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國學校心理學會成立大會上,對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所作的規定為:“由有教育經驗訓練的心理學家,應用心理測評、學習理論、人際關系的專業知識,輔助學校工作人員,去促進所有兒童的成長,豐富他們的經驗,并識別與幫助特殊兒童”。在這個模式中,沒有提到心理咨詢和治療,也沒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兒童為服務對象,然后才是特殊兒童.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據估計,目前發達國家的學校心理學工作人員在心理咨詢上的時間不到總工作時間的5%。

在學校心理咨詢中,有四種運動起著主要的推動作用:一是心理測驗運動,心理測驗產生之后,許多測驗被應用于學校,加智力測驗、主題統覺投射測驗等;第二是特殊教育運動,針對學習落后的兒童,學校要進行特殊教育,而這種特殊教育在診斷和干預上都離不開心理學的幫助。第三是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運動;第四是學習理論的發展,在行為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學習過程和改變行為的過程都有進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學更加能夠幫助學生改變自己。這四種運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如心理測驗為診斷智力落后兒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則提供了相應的干預手段和方法,此外,學習理論不斷提出有效的行為改變技術,促進人們對有心理障礙兒童的干預與幫助。

由此可見,學技心理學服務是一種全方位、整體化,以評估和教育為主導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療只能是其中的一個有機部分。在這種服務中,我們應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心理教育的途徑,促進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和對環境的適應,發揮內部潛能.走向成熟與成功。近一兩年來,我們看到了某種轉變,一些學校開始開設心理健康課,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角色扮演和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三、學校心理學服務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學校心理學剛剛起步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不宜以心理咨詢和心理障礙矯正為主要任務。學校心理服務可以以心理評估和心理素質課程建設為兩個基本任務,以輔導和咨詢為輔助措施。我們在此提出一個學核心理服務的模式。

首先,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強調心理檔案的建立。學校心理學應針對絕大多數學生的問題展開服務,通過一些團體方式的心理測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就學生智力的發展、人格發展和行為問題及教養方式和學習適應性進行測評。這種測評一方面可發現個別落后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分析其規律和原因,為特殊教育提供資料;另一方面還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學生的一些心理特征,為思想工作提供依據,以測評為重心,就必須考慮目前學校心理教師的水平與素質,他們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師轉過來的,沒有受到心理學的正規訓練、對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缺少掌握,而從測評開始,無疑有助于他們了解心理學不同于德育教育之處,強化心理學的科學概念。

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另一個學校心理服務的基本任務是心理素質課的建設,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有效的教學不僅是普及心理知識的途徑,更重要的是通過心理課的講解,使學生們對自己身上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有一種明確的認識,提高自我意識和自我改進的能力。在課程中應重視心理訓練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參與進來,主動思考。

這兩個基本任務的實施,也是培養學校心理教師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師通過掌握心理測試,對心理學測量將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實踐中掌握心理學的技術。而通過上心理素質課,教師還會進一步地發現學生的反應,加深對心理學應用的理出和領悟,對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幫助。

最后,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并沒有忽視心理咨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個適當的位置。我們認為,只有在上述兩個任務實施之后,才可以極大地促進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心理輔導與咨詢。在測試之后,學生和家長激發了解決心理問題的愿望,想了解心理問題,主動到咨詢室請教。在上心理課之后,學生們的問題也將暴露出來,他們會對解決自己的問題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會來到咨詢室主動咨詢。而只有到這時,心理教師的心理咨詢工作才會變被動為主動,進行個別輔導和集體輔導的時機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兩個方面的工作還可以提高教師的科學研究水平,通過測試,教師可

篇(7)

一、大學生越軌行為的界定

在社會學中,越軌行為是指社會成員(包括個體、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背離或違反現行社會規范的行為,它存在于不同時空和制度的國家或社會,在一般情況下均受當時社會主導價值評判體系的否定性評價。根據越軌行為的一般定義,大學生越軌行為是指在其學習、生活、人際交往過程中,發生的較為嚴重地違反或背離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產生消極影響并受到否定性評價的行為。

這一界定表明:第一,大學生越軌行為中的“軌”,是指大學生應遵循的社會行為規范,包括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一般規范和專門為大學生所制訂的特殊規范,其表現形式既有成文的也有約定俗成的。第二,大學生越軌行為必須是較為嚴重地違反或背離了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的行為。第三,大學生越軌行為是受到否定性評價的行為,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的越軌行為不等于都是消極的,有些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它能夠打破舊的行為規范。引領社會潮流,甚至能夠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因此,大學生的越軌行為有些在當時看來是被否定的,而歷史地看它卻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所研究的大學生越軌行為,是指那些完全屬于消極的、被社會否定的行為,主要包括違公德、違反校紀校規、違法犯罪,以及自殺等行為。

二、大學生越軌行為的社會心理成因

(一)自我意識發展不平衡導致大學生行為失范

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大學生正好處在青年期和青年后期的交叉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既要確立自我統一性。又要建立與他人親密的人際關系。然而,青年人在這一時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在高速度成長、發展,常常會感到冒出了一個與以往形象不同的自己,對自我的形象常常會發生懷疑、動搖或迷惑不解。自我意識是指個人x-J自身的認識及對周圍事物關系的各種體驗。大學時期是真正認識自我的時期,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所具備的文化水準,決定了他們不再像中學生那樣眼光向外,急于了解外部世界,把握外部環境,而是眼光向內,注重對自己進行體察和分析,探求自己微妙的內心世界,力圖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變化,自覺地從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大學校園有一種寬松自由的氛圍,許多大學生在較大的程度上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時,由于大學生處于獨特的社會層次,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有自己的社會見解和理想。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閱歷有限,大學生與社會有一定的距離,社會實踐能力不強,因而他們在談論、評價、思考社會問題時往往帶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實際。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還不能深刻、準確、全面地認識問題。這些不足與他們極強的自我意識不相協調,這種不協調一直困擾著他們,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就會以越軌行為的方式表現出來。

(二)大學生諸多心理矛盾是越軌行為發生的內在原因

大學時期是“心理斷乳”的關鍵期。“心理斷乳”意味著個人離開父母的監護,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建立自己獨立的心理世界。在這一過程中,諸多的心理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例如,在大學這個社會氣氛很濃的環境中,大學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強。他們渴望獨立,強烈要求社會承認他們的成人資格。但是,由于他們無法完全靠自己來處理所遇到的一系列復雜的實際問題,特別是他們在經濟上沒有獨立,因此,他們一方面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另一方面卻事事依賴別人,這就使他們在心理上出現了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這一矛盾經常困擾著他們的心靈。又如,大學時期,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獨的時期。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識的發展,大學生常常對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行細致而深入的探索、反省,希望有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另一方面,大學生又害怕孤獨,希望自己的情感有一個宣泄的對象,有一個可以產生心理共鳴的知己。這種心理特征上二重性,使大學生的情感生活更為復雜。從心理角度看,進入大學后,環境、生活、個人地位的變化,往往引起心理內部需要結構的變化,大學生時常處于波動、迷惘和抉擇之中,因而情感不穩定,情緒變化大,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學業、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變化都會引起情緒波動,容易產生偏激、沖動等情緒沖突。

(三)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心理壓力誘發大學生的越軌行為

社會變革之所以能夠引起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是通過壓力和個性改變來實現的。當代大學生是在改革開放中出生和成長起來的一代,改革開放作為我們這個社會的一種具體的社會變革形式,它給大學生所帶來的重要影響之一就是價值觀念的急劇變遷。在價值觀的碰撞和沖突過程中,大學生一方面要適應新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還要對新的價值體系進行整合,增強其開放性和應變能力。由于大學生處于一個自我意識尚未完全成熟,價值選擇和判斷仍缺乏穩定和統一的發展階段,他們在處理價值沖突問題上就會顯得緊張甚至困惑。價值沖突壓力還包含著一種特殊的壓力形式——“文化移人壓力”,主要是指當不同的文化開始交流時給人們的心理上所帶來的變化。當一種文化移人另一種文化之中時,由于文化刺激的泛濫,會造成價值體系的重新認知和整合。但這種價值變遷決不意味著就是進步的、積極的;相反,它或許是腐朽的、消極的。特別是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過程中,西方的“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價值觀很容易被東方青少年所欣賞、悅納,而一旦接受了這些思想,就會像吸食鴉片一樣明知其毒,欲罷不能。

(四)大學教育的偏差是大學生越軌行為發生的外在原因

其一,高校心理環境相對落后,不良心理難以矯正。首先,高校心理調查和心理疏導工作滯后,心理干預無力,既缺少對同學問“比老子、比票子、比牌子”的攀比心理加以正確引導,又較忽視貧困同學、特殊家庭同學的心理需要,這在客觀上放任了大學生價值觀的混亂,引發認知不協調,更導致部分有心理問題大學生自我封閉,自我否定,懷疑理想,懷疑人生。此外,更有許多~大學生認為有心理障礙的人就是“神經病”,不是不聞不問,就是敬而遠之。這些都造成了高校心理環境相對落后的現狀,有不少大學生正是由于在這種環境下心理問題不能解決,心理異常程度越來越嚴重,導致越軌行為的最終發生。

其二,大學校園不良文化影響,致使越軌犯罪心理強化。據統計,絕大多數犯有性罪錯的大學生,是受黃色影碟、錄像、書籍及其它物品的腐蝕而步入歧途的。伴隨學習外部壓力的減輕,空余時間的增多,大學生接觸電影、錄像、報刊、網絡中不良刺激的頻率、強度、時間都大大增加。

其三,大學生的不良交友,形成違法犯罪心理輻射。由于群體凝聚力的作用,個體的不良信息往往會被其他成員所認同,尤其在戀愛、幫派、老鄉會中,這種認同常會轉化為違法犯罪的需要和動機。

其四,大學管理上的漏洞,為越軌行為發生提供了條件。根據犯罪時空影響律原理,少數大學生之所以能夠形成越軌犯罪行為,與大學生行為控制的時空盲點有直接關系。從時間控制上講,一般大學每周平均課時25節,比高中階段少了l0課時。從空間控制上講,高中生一般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而大學生隨著大學社會化的要求,逐漸形成多點多線的活動區域。這些時空上的盲點往往處于無控制狀態。由于大學生普遍素質較高,社會對其一般持信任寬容態度;有些家庭認為子女考上大學,父母就已完成了使命,放松了對孩子的要求;學校則更是防不勝防,有的學校一個班主任老師要管理幾個班,有些學校雖然也設了思政老師、輔導員,但是效果不佳,大學管理上的漏洞直接或間接地成為誘發越軌行為的情境因素。

三、大學生越軌行為的心理學對策

首先,建立大學生越軌行為心理預測系統。大學生越軌行為的發生大多有一定的征兆,而且其心理發展有一定的規律。根據這一特點,建立心理檔案是預測大學生越軌行為的有效方法。大學生心理檔案可包括:個人簡歷,家庭成員,個人心理特點(興趣愛好、、交際能力、同情心、獨立意識、師生及同伴關系等),心理測驗結果,心理咨詢記錄,心理健康階段評價,等等。這些信息的采集不僅可以體現心理檔案的預測功能,還可以充分發揮其預防功能、發展功能和自我教育的功能。

篇(8)

采用自制的自陳式調查問卷對抽樣人群進行調查。問卷采取現場發放、現場回收的形式,共發放137份,回收137份,其中有效問卷135份,有效率98.5%。所有問卷均由調查對象本人自行完成。問卷經課題組專家多次討論研究后,確定了分別針對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的三種問卷,其中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問卷13個題目,教師問卷8個題目,學生問卷10個題目。三種問卷共同內容包括:軍隊心理醫生的職能和重要性;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需求程度;應開設的重要專業課程和臨床知識的需求程度;軍事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需求及培養方式等問題。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問卷還包括軍隊心理醫生和地方心理醫生的區別;部隊已開展的和亟待開展的心理工作等;教師問卷還包括開展理論課和實踐技能培訓的有效方法;對考核評估方式的建議等;學生問卷還包括喜歡的教學方式等。

1.2統計學方法

問卷回收后,在課題組專家指導下,分析總結每個調查對象的觀點,然后統計持有相同觀點的構成比,用百分率描述主要觀點,反復討論,最后總結出結論和建議。

2結果

2.1軍隊心理衛生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調查顯示

81.3%教員,56.5%的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認為,心理醫生在部隊非常重要,但目前數量極少,多數是臨床醫生兼職,專業技能水平參差不齊。所以首先應加強軍隊心理醫生隊伍建設。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中,47.8%的人員表示所在部隊已建立心理咨詢室,13.0%的人員表示,所在部隊從未開展過任何形式的心理衛生工作,62.2%的人員認為,部隊亟待為基層官兵提供心理咨詢和心理干預,并配備相應的專業人員和專業設備。

2.2軍隊心理學人才培養理念應突出軍事、政治和人文素養調查顯示

52.2%的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認為,軍隊心理醫生在服務對象、工作環境、工作目標等方面與地方心理醫生存在顯著差異。軍隊心理醫生在部隊工作,服務于官兵,工作目標是提升戰斗力,而地方心理醫生在地方醫院、診所或咨詢室工作,服務于老百姓,工作目標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軍隊心理醫生具有特殊性,其培養理念應突出軍事和政治教育。50.0%的官兵認為,作為新型軍事人才,還應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

2.3教學內容應重視

心理學專業課程和基本臨床知識85.9%調查對象認為,軍隊心理學人才培養應重視心理學專業課程學習,特別是普通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83.7%的認為還應掌握基本臨床醫學知識,以便處理基層官兵常見疾病。

2.4培養方式和教學方法應重點突出

實踐特色63.0%的官兵認為,軍隊心理醫生更應注重實踐能力。因為基層工作繁忙,任務繁雜,科研需求少,相比而言,更需要與部隊結合緊密的實踐應用能力。74.0%的學生認為,醫學心理學專業教學中應增加實踐學時,多走出校園,進入學校、醫院、社會參加實踐;75.0%的教師認為,應把實踐能力作為學員考核標準的重要指標;50.0%的教師認為應以培養學員實踐能力為中心的綜合能力,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育理念。

2.5考核評估方式應向多樣化

發展調查顯示,75.0%的教師認為應把綜合實踐能力作為評價標準,而且要占一半以上的比重,建議結合操作、實際問題處理、論文答辯等形式采用多樣化、個性化、客觀化的考核方式。

3討論及建議

3.1全面提升以心理醫生隊伍建設

為牽引的軍隊心理衛生工作文獻報道,近年來軍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日益繁重,官兵執勤處突維穩壓力逐漸增大,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加強軍隊心理衛生工作,是新形勢下軍隊發展與建設的新任務和新要求,是軍隊衛生服務保障的延伸和拓展。故應采取多樣化手段加強軍隊心理醫生培養。第一,教育訓練部門應多方調研,認真研討,科學設置課程內容及教學模式。第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納入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和部隊基層醫生強化師資力量,確保培養質量。第三,在院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由負責導師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第四,定期選派基層部隊心理骨干參加國內國際高水平心理培訓,不斷提高心理服務能力和心理工作素養,從而帶動軍隊心理衛生工作全面發展。

3.2培養模式應

采取院校-部隊-醫院聯合方式院校應與部隊及相關醫院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建成定點培訓基地。可以和部隊衛生處、醫院神經內科等相關科室簽訂合作意向,建立和擴大心理專業學生培訓基地。經常組織學員進醫院、下部隊學習實踐,邀請臨床心理醫生或部隊基層心理工作者進入院校開展實踐教學,縮短院校教學與部隊實際需求的距離,實現教學力量優勢互補,使教學與科研成果更加貼近部隊需求,實現院校與部隊的共贏,從而強化軍事、政治教育及實踐教學理念。

3.3在心理學專業教學中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

研究結果顯示,心理醫生的實踐能力在基層部隊更為重要。目前,多數院校心理學專業課程實踐課時較少,不利于培養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建議,學校應采取以實踐為牽引的多形式的教學方法,科學增加實踐教學時數,建立合理的長期規劃。如在理論教學中,增加臨床見習、咨詢中心學習等機會和時數;在臨床實習中延長神經內科、心理行為訓練中心等專業相關科室的實習時間。從而豐富教學內容,靈活教學方法,培養部隊急需的實用型心理學人才。

3.4多途徑開展軍事、政治和人文素質培養良好的軍事素質修養

是軍隊心理服務專業人才從事心理服務工作的重要保證。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形成軍事訓練和下部隊鍛煉的常態化機制。第二,加強“四個結合”,創新軍事素質教育模式,即平時與戰時結合,以加強戰備為重點,改革教學內容體系;理論與實踐結合,以強化實踐為重點,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軍事與專業結合,將軍事素質訓練融入專業教學中;院校與部隊結合,加大與部隊的合訓力度,努力探索基地化訓練新路子。人文素質培養對學員更好融入社會、服務官兵、認識和理解自身價值有著重要作用。首先,可邀請軍內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座,提高學員理想、信念的層次和道德水準;其次,在實踐教學中滲透人文理念,在醫院和部隊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把人文素養融入其中;第三,拓展校園文化建設,增加人文書籍在圖書館中所占比例,鼓勵學員多讀人文類書籍。同時,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為國為軍服務意識。

篇(9)

2.從認識史看心理學與邏輯學的分離和融合認知

學科形成之前,哲學是心理科學和邏輯科學共享的源頭。諸多有名哲學家也是十分具有創造力的心理科學家。赫根漢(B.R.Hergenhahn)的著作的《心理學歷史理論》中所論述的從古代希臘到當下社會的諸多哲學界、心理學界都大有重大成就的學者有、奧卡姆的威廉、康德、泰勒斯、休謨、柏拉圖、托馬斯•阿奎那培根、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笛卡爾、黑格爾、洛克等。古代希臘哲學界著名學者柏拉圖代表作《談話記錄》、奧古斯丁代表作《懺悔錄》、亞里士多德代表作《論精神》、等都被列為歐洲心理科學歷史中的巨大成就。此書第一單元提出的"心理科學中的永久主題"即"哲學界亙古不變的問題"。此中,特別要贊揚古代希臘萬能鑰匙式的亞里士多德,他在邏輯學界、哲學界、科學界都享譽盛名。它的哲學經典作品,尤其是認知理論,詳細地論證了精神世界、原因結果理論與目標理論、知識、直覺、客體理智與主體理智、認知與再認、聯想與幻想、因素與快樂、情感與選定性認知等主題。亞里士多德創作的《論精神》,被看作是心理科學界的開創作品。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把精神劃分成三種階層--動物性精神、植物性精神和理智精神,理智精神占據最高階層,并且只有人類才具備。他還將理智劃分成主體理智和客體理智,客體理智具備整合經歷的功能,它讓生活中的所有事情照常開始,但是它不可以讓人了解實質。從每個人的諸多經歷中總結出實質,只能借助于主體理智,主體理智被視作思維的最高級模式。精神的主體理智替人們選定了最終目標,即隱德來希(entelechy)。隱德來希的作用是使世間萬物按照一定的路徑進步或者行動,直至徹底完成它的任務。我們可以通過本文發現,身為一名邏輯科學學者,亞里士多德替他的精神理論設定了最終目標,它等同于邏輯科學的道理--"亙古不變的促進者"。但是此亙古不變的促進者并代表神靈,而是代表邏輯學。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的目標理論使哲學、心理科學和邏輯科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篇(10)

2.充滿引導性的文字語言暗示

教學幻燈中文字內容的設計可以參照文字對心理的暗示選擇,同時授課時生動的語言、起伏的語調可以緩解因授課內容過于學術而引起學生乏味、心理疲勞及注意力分散,具體操作可以參考保加利亞心理醫生喬治•洛扎諾夫建立的暗示教學法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利用環境和學生之間經常不息卻不知不覺的交流,建立學生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激發學生強烈的自主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接受程度、記憶深度。例如:授課時以穩重但愉快的語調為主,強調重點時與原有語速相比稍微放緩,等等。語調的調整要自然而不能過于夸張、輕佻,避免過于戲劇化而減少學生對授課者的信任度、降低授課者在學生印象中的權威感。

3.適時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肢體語言暗示

人向外界傳達完整的信息時,單純的語言成分只占7%,而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語言的體態,即肢體語言來傳達。授課過程中可采用適度的肢體語言暗示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突出授課重點,或者在發現學生注意力分散時重新引導注意力回歸授課內容。同時,授課時盡量保持微笑也可以引導學生的心理愉悅感覺,從而增強自主學習性;以短時間的目光交流增加學生的被關注度也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手段。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肢體語言表現也是授課者獲得學生對授課內容認知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信息反饋的有利途徑。

4.結合記憶規律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德國心理學家H.Ebbinghaus發現的遺忘曲線直觀描述了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循序漸進過程,而且提出理解了的知識較無意義音節來說能夠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的理論。這就要求授課者在設計授課內容時盡量聯系實際、聯系學生的興趣所在,加強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學。大多數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溫故知新的習慣基本摒除,知識來源大多只依靠上課時間,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記住、理解更多的知識點一直是授課者的難題。依據遺忘曲線,合理安排復習、小結、總結的時間點應該可以改善上述難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以及對授課內容真正掌握程度。

5.以適當的競爭刺激學生學習積極性

“鯰魚效應”常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是企業用來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具體包括競爭機制的建立、能人的啟用、領導風格的變革等等。這一有效的激勵手段是否能運用到本科生教育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消除因大學學習生活相對穩定狀態引起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當然,鯰魚效應會帶來負面效應,比如影響學生間的團結,所以這一效應在教學中的應用還需慎重考慮。

上一篇: 舞蹈語言論文 下一篇: 動漫教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天天爽天天摸日本一区二区 | 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人成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不卡 |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观看 | 特级精品三级AV |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