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17:36: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八年級歷史第一單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聯合國總部前,“鑄劍為犁”的雕像已矗立了四十多個春秋。可是和平的鐘聲并為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們敲起,戰火和死亡仍然時時踐踏周圍公里和正義。
世界上沒人希望戰爭。戰爭是殘酷的,是可怕的,是悲慘的。戰爭一旦爆發,就以為著將有不少人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失去生命。一個士兵在總統眼力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對一位母親而言,是她的一切。
一場戰爭的到來,并不是意味能給這個國家帶來幸福,大多是殘酷的事實。
九千年了,科技不斷提高,而戰爭也并不減少。
為什么人類不能和平共處呢?
不管是世界大戰,還是反恐戰。說來說去,還不就是圖一個“利”。
中國的領土廣大,為此遭受日本人的侵略,可今天日本人卻光明正大的說是為了自衛:伊拉克因為國家中有大量的石油,石油是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美國人為了得到大量的石油,攻打伊拉克,而且還華麗的說是為了打擊恐怖份子的組織。
這些“強盜”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多么可笑啊!
無
(1)八年級語文(上)第一單元(1-5課) 無
(3)八年級語文(上)第二單元(6—10課) 無
(5)八年級語文(上)第三單元(11-15課) 無
(7)八年級語文(上)期中綜合檢測 無
(9)八年級語文(上)第四單元(16-20課) 無
(11)八年級語文(上)第五單元(21—25課) 無
(13)八年級語文(上)第六單元(26-30課) 無
(15)八年級語文(上)期末綜合檢測(一) 無
(17)八年級語文(上)期末綜合檢測(二) 無
(19)八年級語文(上)期末綜合檢測(三) 無
(25)八年級數學(上)第一單元全等三角形 無
(27)八年級數學(上)第二單元角的平分線的性質 無
(29)八年級數學(上)第三單元軸對稱 無
(31)八年級數學(上)第四單元等腰三角形 無
(33)八年級數學(上)第五單元實數 無
(35)八年級數學(上)期中綜合測試 無
(37)八年級數學(上)。第六單元一次函數(一) 無
(39)八年級數學(上)第七單元一次函數(二) 無
(41)八年級數學(上)第八單元整式的乘除與因式分解 無
(43)八年級數學(上)期末綜合測試 無
(49)八年級英語(上)第一單元(unit1—2) 無
(51)八年級英語(上)第二單元(unit3--4) 無
(53)八年級英語(上)第三單元(unit5-6) 無
(55)八年級英語(上)期中測試(unit1-6) 無
(59)八年級英語(上)第四單元(unit7-8) 無
(61)八年級英語(上)第五單元(unit9—10) 無
(63)八年級英語(上)第六單元(unit11—12) 無
(65)八年級英語(上)期末測試(unit1—12) 無
(75)八年級物理(上)第一單元機械運動 無
(77)八年級物理(上)第二單元聲現象 無
(79)八年級物理(上)第三單元物態變化 無
(81)八年級物理(上)期中綜合檢測(一) 無
(83)八年級物理(上)期中綜合檢測(二) 無
(85)八年級物理(上)第四單元光現象 無
(87)八年級物理(上)第五單元透鏡及其應用 無
(89)八年級物理(上)第六單元質量與密度 無
(91)八年級物理(上)期末綜合檢測(一) 無
(93)八年級物理(上)期末綜合檢測(二) 無
&n
bsp; (99)八年級歷史(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 無
(101)八年級歷史(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 無
(103)八年級歷史(上)第三單元新民民主義革命的興起 無
(105)八年級歷史(上)期中綜合檢測(1—13課) 無
(107)八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中華民族的 無
(109)八年級歷史(上)第五單元的勝利 無
(111)八年級歷史(上)第六單元經濟和社會生活 無
(113)八年級歷史(上)第七單元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無
(115)八年級歷史(上)期末綜合檢測(一) 無
(117)八年級歷史(上)期末綜合檢測(二) 無
(123)八年級地理(上)中國的疆域和人口檢測一 無
(125)八年級地理(上)中國的疆域和人口測試二 無
(127)八年級地理(上)中國的自然環境測試一 無
(129)八年級地理(上)中國的自然環境測試二 無
(131)八年級地理(上)期中綜合測試一 無
(133)八年級地理(上)期中綜合測試二 無
(135)八年級地理(上)中國的自然資源 無
(137)八年級地理(上)中國的經濟與文化 無
(139)八年級地理(上)期末綜合測試一 無
(141)八年級地理(上)期末綜合測試二 無
(145)八年級生物(上)第一單元各種環境中生活的動物 無
(147)八年級生物(上)第二單元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無
(149)八年級生物(上)第三單元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無
(151)八年級生物(上)期中測試 無
(153)八年級生物(上)第四單元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 無
(155)八年級生物(上)第五單元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無
(157)八年級生物(上)第六單元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無
全球史觀對于我們重新認識歷史至關重要,而且也有利于我們從整體上去認識世界各地的聯系。從世界范圍看,全球經濟漸漸一體化,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加強,這也要求我們從整體上去認識世界,而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歷史。用全球史觀指導歷史教學,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全球史觀
1.全球史觀概述
所謂全球史觀,就是不能用狹隘的舊的眼光去孤立地、割裂地觀察世界各個時期、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而應當站在全球的大視角,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全球史觀”最早由英國歷史學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908~1984年)提出“認識到需要建立全球的歷史觀――即超越民族和地區的界限,理解整個世界的歷史觀――是當前的重要特征之一”。L?S?斯塔夫里阿諾斯是另一位有著重要影響的“全球史觀”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在大學里率先開設了采用全球史觀包含全球內容的新的基礎歷史課程。我國學者吳于廑先生也積極倡導全球史觀。
2.全球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可行性
21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紀,人們的世界觀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世界在人們的眼中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地球村”的概念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因此,樹立反映世界的“全球化”趨勢的世界觀,即“全球史觀”,已經成為世界史學科向前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說,全球史觀適應了當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并繼承了以往史學研究的經驗和成果。采用全球的觀點來看待當今世界,不僅是歷史學家應取的治史態度,而且也是當今社會每一個人都應有的態度。
二、八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編寫采用了全球史觀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的編制就是采用了全球史觀。在以往的歷史教材編寫過程中往往把中國歷史獨立于世界,在世界歷史教材當中唯獨少了中國的歷史,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往往從中國自身的角度、歷史發展的沿革來看待中國的歷史,雖然對于了解中國歷史發展脈絡敘述得非常清楚,但由于它跟世界歷史分別編寫,阻礙了學生從全球角度了解中國。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和新課改的要求,教育專家對初中歷史教材進行整合編寫,凸現了全球史觀。
1.課程標準凸現全球史觀
課程的總目標是“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以人類社會特別是中國社會發展為主軸,以綜合認識現代社會基本問題為立足點,整體設計目標的遞進關系和內容的邏輯順序。”這是《歷史與社會》的基本框架,用全球史觀去觀察中國,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中國歷史的發展。
課程標準要求:2-1描述歷史上幾個主要文明區域的概貌及其空間分布。本內容要求了解世界上幾個主要文明區的概貌,如古代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印度的恒河與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國的黃河與長江流域、古代希臘、羅馬等地中海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特點。4-1列舉現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了解他們是如何影響當代中國和世界面貌的。無論從政治聯系還是經濟來看,20世紀的世界已經更加密切地連成一個整體,許多重大事件與人物的作用,要從更大的范圍著眼。可見,新課程要求從整體地、宏觀地看待某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運用的是全球史觀。
2.教科書目錄顯現全球史觀
從教科書的目錄來看,用全球史觀的語句作為課時的題目,比如說第五單元第三課時《世界開始走向整體》,第六單元《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整體世界的最終形成》、《匯入工業文明大潮的中國》,第七單元《全球性的震蕩》。八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編寫的綜合性,把歷史事件放入世界和全球的角度去綜合探究,讓學生獲得啟發。
3.教科書內容體現全球史觀
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人猿相揖別》為例。可以看出,教材在通過地圖介紹有代表性的古人類化石時,覆蓋的地區是比較廣泛的。其中指示出的地點有:坦桑尼亞的奧都威峽谷猿人、印尼的爪哇人及中國的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藍田人等。這樣介紹的好處,可以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早期人類發源地的分布狀況、人類進化的大體過程。
在第二單元的第一課《得天獨厚的大河文明》和第二課《早期國家的形成》中,分別有一道自我測評題。一道是填空,比較四大文明古國所處的地域、文明產生的時間等;一道是填空,比較四大文明古國在社會等級等方面的異同。從答案中可以看出,學生在這兩節課中獲得的是關于四大文明古國的總體信息,而不是中外歷史分割的信息。
第五單元的第五課《最后的盛世》教材中在呈現中國明清盛世的同時提出一道思考題:想一想,正是在這一時期,西方發生了哪些變化?通過了解西方的一系列的變化,來回答教材為什么用“最后”這兩個字眼。
充分認識“全球史觀”對歷史教材編寫的影響,對我們理解和使用歷史與社會教材及其教學過程都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當看到,歷史教材之所以受到“全球史觀”的影響,是與它自身的時代性所決定的。
三、以課堂教學為例說說全球史觀
1.以《明清最后的盛世》教學為例
本課內容選自八年級下第五單元第五課第一課時《明清最后的盛世》。課標解讀:根據課程標準4―5綜合多種因素,認識中國與世界社會變遷中若干重大轉折時期;6―4綜合多種因素,說說中華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漸落伍的原因。在學習本課內容時,不僅僅了解明清的盛世繁榮的景象,更為重要的是反思盛世本身,最后清王朝走向滅亡,近代中國遭到列強的入侵,教學過程必須使用全球史觀。
例如講到《最后的盛世》要展示當時中國在經濟上非常繁盛,(1)可以從文獻資料來看當時中國經濟的繁榮,出示文獻資料;(2)從文物資料――中國水鄉周莊來看;(3)從諺語看。在如此繁盛的局面下,緊接著提出:為什么說盛世是“最后”的呢?讓學生思考,提示學生要放在世界背景下思考。我們知道當時的西方國家不僅僅思想上發生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經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力有極大的提高,特別是資產階級的壯大,就需要在政治上獲取地位,許多國家進一步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建立其政權,為了擴大市場和掠奪原料,進行對外擴張。西方國家開始向工業文明邁進的歷史背景下,可見中國盛世背后隱藏的危機。如果沒有用全球史觀,從世界的角度,最后的盛世就較難全面的理解。
在教學《最后的盛世》關于明清時期使我國人口數量的變化的教學過程中,出示兩則材料:(1)明朝中后期人口快速增長,跟引進番薯和玉米有很大關系,因為番薯和玉米產量高,貧瘠的土地也有高產量。(2)19世紀初,中國人口超過3億。這跟康熙帝減免新生人丁的人頭稅和雍正帝取消人頭稅有很大的關系。這一方面減輕人身依附,同時又導致人口猛增。讓學生分析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的時候,也需要從全球的角度去分析,當時中國人口的增長與清政府減免人頭稅有極大的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由于新航路的開辟,物種在全球范圍內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2.以《世界開始走向整體》教學為例
第五單元第三課《世界開始走向整體》,對于新航路的開啟影響,教材從正反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首先是正面的影響:各大陸之間人們的遷徙提供了方便,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動植物品的相互傳播,使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營養結構也發生了改變,生活條件大大改觀,不同區域文明之間的交流,在世界范圍內日益頻繁起來。其次是負面的影響:葡萄牙和西班牙等進行殖民擴展,野蠻地屠殺當地的居民,掠奪土地和財富,并進行黑奴貿易。新航路的開辟影響到世界發展歷程,要使用全球史觀來進行教學。
全球史觀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了解和理解歷史事物的相互影響,把歷史現象放在人類歷史發展總進程中考察,從宏觀上探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規律,從微觀上挖掘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模式,即按照整體高度俯瞰局部,從局部出發走向整體的原則,放眼整體,培養訓練學生整體思維的能力。
四、關于全球史觀教學的幾點思考
1.轉變教師的思維方式。全球史觀是一種史學理論。新的史學觀念引入,使廣大中學歷史教師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全球史觀”力求克服傳統史學研究方法的單一性、平面性弊端,大量應用宏觀比較研究的方法,對不同時空的復雜歷史現象進行多層次、多側面的分析,向人們展示了一種全方位、開放型的思維方式。用全球史觀去剖析八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有利于歷史教師駕馭和把握教材。
2.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進一步幫助中學生樹立全球視野,增進對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歷史與文化的了解,自覺地從中吸取有益的營養;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地區歷史和文化的交流、影響和碰撞及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有益于學生從人類社會的發展大趨勢,去體會歷史進程中的艱難曲折和光明進步的前途;有利于學生把中國歷史作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來掌握,并能充分認識中國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地位以及對世界歷史的偉大貢獻。說到底,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避免思想的片面性和主觀性,增強全球意識和國際主義精神。
3.全球史觀與其他史觀在教學中的有機結合。除了全球史觀之外,我們還要注意它與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等相結合。以文明史觀為例,《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的歷史部分明確使用了“文明”這一概念,該部分的標題是“我們傳承的文明”,規定:“本主題以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以來的發展歷程為線索,以中國社會發展為主線,認識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傳承。”只有把全球史觀與其他史觀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教學。
總之,利用全球史觀進行中學歷史教學是大勢所趨,是時展的必然選擇,以促進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斯塔夫里阿諾斯著 吳象嬰 梁赤民等譯《全球通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2.車華玲《“全球史觀”與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J](《歷史教學》2004.6)
1、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的習題設計在內容上都表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幾方面音樂教學內容:
1)感受與鑒賞
感受與鑒賞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增強學生音樂感受力和音樂知識的必要途徑。在感受與鑒賞的教學內容中涉及音樂表現要素、音樂情緒與情感、音樂風格與流派、音樂體裁與形式四個方面的教學要點與知識。人教版與人音版的習題設計中都包含了這幾個方面的內容,下面將分別進行陳述。
①對音樂表現要素教學內容的習題設計
音樂表現要素包括音色、力度、速度、節奏、旋律、結構等音樂構成的組成部分,這些要素是形成音樂不同風格、情緒、特點的重要依據。對音樂的鑒賞需要對音樂各種表現要素的熟悉了解,也是感受與鑒賞音樂的必要手段。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樂表現要素——音色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金色的秋天》第23頁欣賞《豐收鑼鼓》,習題為:“按照樂曲中主奏樂器出現的順序填寫序號”。
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天山之春》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中第二題為:“判斷下面兩首樂曲片段的主奏樂器是什么?”
這類習題的設計目的都是為培養學生對音色的聽辨能力,增加學生對不同樂器音樂的熟悉和了解,積累音樂語言。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樂表現要素——力度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學時代》第9頁欣賞《飛來的花瓣》習題為:“剛才我們聽到的這首歌強弱對比非常鮮明,你聽出來了嗎?請你找出樂譜中的力度記號。”
人音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繽紛舞曲》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中第三題為:“聆聽《波萊羅》舞曲,感受、體驗樂曲的力度變化,說說它在力度變化方面的特征。”
這類習題的設計目的都是通過感受、體驗作品中力度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力度在音樂表現中的重要作用。
c.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樂表現要素——速度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青春的旋律》第4頁唱歌《青春舞曲》習題為:“請你用中等稍快的速度演唱歌曲,體會歌曲的情緒。”
人音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月光》課后習題第四題為:“聆聽劉天華作曲的二胡獨奏曲《月夜》,比較第一、二段極慢板與第三段快板在音樂表現上有何不同?”
這類習題的設計目的都是通過對音樂作品中速度變化的體會,使學生感知速度對音樂形象的塑造具有什么樣的意義,進一步在實踐中感受速度在音樂作品中的使用特點。
d.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樂表現要素——節奏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州大地——錦繡山川》第28頁欣賞《太行頌》習題為:“這首歌曲中有許多地方使用了附點、切分節奏,欣賞時注意體會它們表情達意的作用。”
人音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輕歌曼舞》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四題為:“伴隨下面的旋律,敲擊兩種探戈節奏,體驗它們的音樂風格。”
這類習題的設計目的是通過欣賞、實踐,讓學生體會不同節奏的律動特點、音樂表現特點,進而加深對不同節奏的認識。
e.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樂表現要素——旋律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祖國頌歌》第14頁欣賞《祖國頌》習題為:“以譜例第一個音作為橫線所在位置,按音高變化畫出旋律線。”
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熒屏樂聲》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二題為:“聆聽電影插曲《冰山上的雪蓮》,依照圖形譜隨著音樂唱一唱,試著分析在哪里?為什么旋律越唱越高,然后急轉直下結束在底音“6”上?它傳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這類習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旋律進行的特點,進而了解旋律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作用和重要地位。
f.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樂表現要素——結構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學時代》第6頁習題為:
這首歌的音樂結構是:A AB ABA
人音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西北放歌》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三題為:“聆聽《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判斷音樂是由幾部分組成的?請用圖形譜畫出它的結構及音樂特征。”
這類習題都是針對音樂作品結構而設計的。通過類似習題讓學生掌握音樂作品的不同結構和結構劃分方式,了解結構對理解音樂作品的作用。
②對音樂情緒與情感教學內容的習題設計
不同的音樂作品會表現不同的情緒和情感,能夠正確分辨音樂作品表達的情緒,用語言描繪音樂作品的情感是感受與鑒賞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作品情緒和情感的辨別、體會和實踐做出了相應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級下第二單元《歌劇之夜》第1 6頁欣賞《獵人進行曲》課后習題為:“請你說一說這首歌曲是用什么情緒演唱的,表現怎樣的情景?”
人音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梨園金曲》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一題為:“分小組、按角色,用贊頌、自豪的情緒演唱《唱臉譜》。”
這類習題的設計多是通過欣賞作品,感受音樂作品傳達的情緒和情感,進而了解音樂作品在表達不同情緒和情感時的方式和手段,增強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③對音樂體裁和形式教學內容的習題設計
音樂作品具有豐富的體裁和表現形式,音樂體裁包括進行曲、夜曲、藝術歌曲、交響曲等,音樂形式包括獨唱、合唱、獨奏、齊奏等,對不同音樂體裁和形式進行介紹是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通過不同的習題方式指導學生認識不同的音樂體裁和形式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加學生的音樂知識積累。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音樂體裁和音樂形式分別設計了習題。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音樂體載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9頁欣賞《月夜》的習題設計為:“藝術歌曲中的鋼琴與人聲是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的。你能結合欣賞這首歌曲,說說鋼琴伴奏的作用嗎?”
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難忘歲月》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三題為:“傾聽《黃河大合唱》第七樂章《保衛黃河》及鋼琴協奏曲《黃河》第四樂章《保衛黃河》,體會抗日軍民誓死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的堅強決心和英雄氣概。”
這類習題的設計目的都是通過欣賞音樂作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音樂體裁,并認識不同體裁的音樂特點。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音樂形式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環球之旅——北美掠影》第42頁欣賞《紅河谷》,習題為:“試將《紅河谷》的齊唱與合唱形式作一比較,談談他們給你帶來的不同感受。”
人音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西南情韻》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三題為:“《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是一首混聲合唱曲。它包括了、 、 和 四個聲部。此外還有 參與其中。
這類習題都是針對作品的音樂形式設計的,目的在于增加學生對不同音樂形式知識的積累,并認識到不同音樂形式具有不同的音樂表現力,進而了解到音樂的多樣性。
④對音樂風格和流派教學內容的習題設計
對風格與流派的了解是欣賞與鑒賞內容的重要部分,音樂風格和流派代表了不同地區、不同時期音樂的特點及發展,增加學生對風格和流派知識的認識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如對西方維也納古典樂派進行學習,將有利于學生理解音樂體載奏鳴曲、交響曲以及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作品內涵。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音樂風格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梨園擷英》第31頁:
人音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多情的黑土地》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五題為:“聆聽音樂片段,將具有東北風格的歌(樂)曲選出來,并在其序號后面的括號里打鉤。”
這類習題的設計目的是通過聽賞讓學生分辨不同的音樂風格,對作品音樂風格形成感性認識。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音樂流派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西洋樂話》第31頁:
人音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月光》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六題為:“搜集有關印象主義(印象派)的繪畫、詩歌、音樂,了解它產生的時代以及藝術上的價值。”
這類習題是圍繞音樂流派進行設計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音樂特點有所認識,增加學生的音樂素養。
2)表現
表現是音樂學習的基礎性內容,是充分體現音樂實踐性的重要途徑。通過表現,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增加學生的自信。音樂教學中的表現包括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等,這些教學內容都需要通過練習來提出要求和加深認識,也是課后習題設計的重要針對性內容。在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表現方面的習題設計內容占據著很大的比重。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演唱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銀屏之歌》唱歌《送別》的習題為:“背唱《送別》,從中體會歌曲的抒情意境。”
人音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瑰麗的電聲》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一題為:“學唱《大海啊,故鄉》。試一試將歌曲中的主導節奏用‘強強弱’的方法演唱,體會一下大海波濤起伏蕩漾的感覺。比較一下第一、三、五、七句中的。大海啊。每次演唱時有何不同?哪一句像在低吟輕嘆,哪一句像在動情地呼喊?以你喜歡的方式演唱。”
這類習題都是對唱歌教學提出的要求,通過類似習題設計讓學生學習唱歌的知識、技巧,并熟悉一部分歌曲,進而表現歌曲表達的情感和內容。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演奏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春之聲》第9頁豎笛教學:人音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雪域高原》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四題為:“自己選擇樂器,練習演奏《翻身農奴把歌唱》。”
這類習題都是對演奏教學提出要求,增加學生對樂器的認識,并提高演奏能力。
c.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綜合性藝術表演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環球之旅——北美掠影》第43頁音樂活動:“為《紅河谷》配上簡單的動作,邊唱邊表演。”
人音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梨園金曲》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三題為:“聆聽《智斗》,判斷三個角色各屬于哪個行當?試著分角色做表演。”
這類習題多是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綜合性表演,是對學生表現力、創造力的一種鍛煉,也是增加學生音樂實踐的機會。
3)創造
創造在音樂教學中的體現包括兩個方面:即興創作和用音樂材料進行創作,是對學生創造能力的鍛煉。在創造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對音樂創作材料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初中階段,學生對音樂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也就對創造的難度有了新的要求,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階段教材針對初中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即興創作和運用音樂材料與手段進行音樂創作設計了相應的習題。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即興創作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冬之旅》第49頁音樂活動《鈴兒響叮當》習題:“以小組為單位,為第一段歌詞創編動作,并勇敢地在大家面前表演。”
人音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音詩音畫》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一題為:“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美麗的村莊》,根據歌曲的意境進行創造性的表演活動。”
這類習題多強調即興性,要求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臨場發揮,是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鍛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反應力、觀察力和對臨時事件的控制力。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運用音樂材料與手段進行創作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動物狂歡節》第11頁習題:“請你選擇適當的打擊樂器為歌曲編配伴奏。”
人音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樂海泛舟》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四題,“用你喜歡的變奏方式,為下面的旋律寫兩個小變奏。”
這類習題是引導學生了解音樂創作的手法和技巧,利用音樂材料進行音樂作品的創作,是對音樂創作知識的積累。通過練習,鍛煉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
4)音樂與相關文化
音樂與相關文化的教學是以增加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為目的的。在音樂教學中,通過音樂作品與相關文化內容的教學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從人文科學的角度看待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審美能力。音樂與相關文化在教材中的體現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姊妹藝術及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這三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整體認識。在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的習題設計中表現如下: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音樂與社會生活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銀屏之歌》第49頁音樂情景劇習題:“請你談談自己保護動物的經歷以及保護動物的意義”。
人音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綠色家園》課后習題第五題為:“你知道我國有哪些著名的地方被列入世界人類自然遺產名錄?試用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介紹給大家。”
這類習題通過音樂與人類社會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認識到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學生對音樂社會屬性的認識。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銀屏之歌》第44頁習題為:“說說你喜歡哪些影視音樂作品。為什么?”
人音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難忘歲月》課后習題第四題為:“了解《四渡赤水出奇兵》《保衛黃河》《游擊隊歌》各表現了我國哪個歷史時期的情景?看看相關的歌舞、繪畫、雕塑、書籍、電影、電視等資料,介紹給老師和同學們。”
這類習題通過音樂與姊妹藝術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增加對音樂作品內涵的了解,并了解同一題材在不同藝術領域中的表現形式和特點,增加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審美能力。
c.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針對音樂與藝術之外其他學科的習題設計舉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金色的秋天》第25頁習題為:“同學們,請你創作一首贊美秋天的小詩,并為它選配背景音樂。”
人音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雪域高原》課后習題第六題為:“在中國地圖中,把自治區用色筆勾畫出來。你聽過、收集過哪些藏族歌曲?把這些歌的名字寫出來,唱給同學們聽聽。”
這類習題是借助音樂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知識的關系,讓學生了解音樂的歷史、地理、人文風貌,對加深學生對音樂作為一門人文藝術學科的認識具有重要作用。
2、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的課后習題都要以文字的方式形成,對教學內容進行鞏固、拓展和實踐練習。文字介入的方式根據語氣表達不同主要分為兩種形式:提問式和敘述式。提問式是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或展開聯想,完成對音樂知識、作品結構及音樂實踐等方面的學習。敘述式是通過陳述提出要求,完成對音樂知識、作品結構及音樂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無論是提問式,還是敘述式,在問題提出的角度和達成結果方面都可以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兩種。主觀題是針對具體內容提出明確要求或問題,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對問題形成準確地認識或得到明確的指令,增加學生對音樂知識性內容的了解。客觀題是為鍛煉學生的音樂創造力、想象力而設立,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
提問式主觀題舉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級下第三單元《邊寨飛歌》第30頁欣賞《月光下的鳳尾竹》習題為:“你能聽出為這首歌曲伴奏的特色樂器嗎?”
此處針對欣賞作品《月光下的鳳尾竹》提出問題:你能聽出這首歌曲伴奏的特色樂器嗎?并給出兩個答案進行選擇。問題提出的目的十分明確,答案也十分明確,目的是通過提問讓學生了解到《月光下鳳尾竹》的伴奏樂器是葫蘆絲,并認識這種樂器。答案具有唯一性和針對性。
提問式客觀題舉例如下:
人音版七年級下第二單元《非洲的靈感》第1 7頁中“實踐與創造”第五題:“如果有興趣,還可以議論一下在現代音樂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非洲音樂的影響?你印象最深的非洲地區音樂有哪些?介紹給老師和同學們。”這道習題為拓展學生對非洲音樂的多方面了解而設,每個學生的理解和回答都是不一樣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增加學生對音樂多方面的認識,開闊學生的視野。答案具有多樣性和發散性。
敘述式主觀題舉例如下:
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第六單元《電子空間站》第48頁:
這道習題是為訓練學生對音高的認知能力而設計的,題目中明確提出了需要學生完成的內容,要求學生根據錄音寫出正確的答案。
敘述式客觀題舉例如下:
人音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9頁中“實踐與創造”第一題:“用滿懷深情的歌聲唱好《讓世界充滿愛》(全曲的第二部分)。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學其他段落,并在集體活動中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唱。”這道習題用敘述的方式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提出要求,目的是鍛煉學生識譜能力和自學能力,“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唱”是對學生創造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習題雖也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提出要求,但著重點與主觀題不同,結果沒有統一性,而是對學生客觀能力的一種認識與提高。
3、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課后習題的表現形式主要分為:填空式、問答式、判斷式、選擇式、論述式。
1)填空式
填空式是采用填空的方式進行習題設計,目的是通過填空增加學生對音樂知識的了解,并學習用文字的方式解釋音樂。例題如下: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邊寨飛歌》第33頁欣賞《母女夜話》習題:
人音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西南情韻》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三題為:“《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是一首混聲合唱曲。它包括了 、 、 和 四個聲部。此外還有
參與其中。
2)問答式
問答式是采用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方式進行習題設計,目的是通過問答有針對性的就某一問題進行探討,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掌握要學習的音樂知識。同時,也可以通過回答問題引導學生拓展思路,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分析力,并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題如下: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動物狂歡節》第13頁欣賞《百鳥朝鳳》習題為:“你能想象出嗩吶模擬了哪些動物嗎?”
人音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經典交響》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二題為:“聆聽《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比較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有何不同?《命運交響曲》第四樂章的音樂情緒與第一樂章有什么不同?形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判斷式
判斷式是采用聽音樂做判斷或根據給出的音樂知識點進行判斷的方式進行習題設計,目的是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分辨不同類型的音樂和掌握不同的音樂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例題如下: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說唱天地》第21頁音樂活動:
人音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多情的黑土地》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五題為:“聆聽音樂片段,將具有東北風格的歌(樂)曲選出來,并在其序號后面的括號里打鉤”。
4)選擇式
選擇式是采用根據教材中給出的習題內容進行選擇,得出正確結論的方式進行習題設計。目的在于通過選擇讓學生對音樂的不同風格、流派、表現情緒等有正確的判斷,并積累音樂知識。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州大地——錦繡山川》第34頁習題:
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行進中的歌》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四題為:
聆聽三首進行曲片段,將它適宜的演出場合填入()內。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手( )
A婚禮儀式 B葬禮儀式 C迎賓儀式
D博覽會開幕式 E學校運動會開幕式 F國家慶典活動
5)論述式
論述式是讓學生收集資料或對某一具體問題展開論述的習題形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增加學生對音樂多角度、多層面的認識,并能夠用語言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銀屏之歌》第44頁習題為:“說說你喜歡哪些影視音樂作品。為什么?”
人音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瑰麗的電聲》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五題為:“聽電子合成器或電腦多媒體演示音色與節奏變化,討論并預測電子音樂可否取代人的歌聲和各類中外樂器的演奏?”
二、不同點:
1、呈現方式不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的習題呈現方式上存在著差異,主要體現為:
1)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的習題分散在每單元中,多顯示在教學內容的下面。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春之聲》第7頁。
2)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的習題集中在每個單元的后面,統一在一個欄目“實踐與創造”中。在這個欄目中,設計了與每單元教學內容相關的習題,包括對教學要求和音樂實踐性的練習等。如人音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歌劇世界》的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
2、語言表達方式不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的習題雖然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現的,但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具體表現為:
1)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在習題語言的表達方式上比較直接、簡單明了,多是針對教材中的音樂作品明確提出問題或教學要求,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動物狂歡節》第13頁欣賞《蜻蜒點水》的習題為:“樂曲部分在情緒、速度等方面都有一些變化,你聽出來了嗎?”
2)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在習題語言的表達方式上比較婉轉,提示性和暗示性較多,如人音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同屬一個世界》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三題為:“音樂能表現光明、美好的事物,也能表現黑暗和殘暴現象。聆聽樂曲《祭獻之舞》,你能否通過音樂感受以少女祭祀大地儀式的野蠻、怪誕?你認為在這首音樂中旋律和節奏誰屬于更重要的地位?你是否喜歡這種音樂,為什么?”
3、習題設計角度不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的習題在設計角度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的習題設計多針對教材內容提出一方面的教學要求,問題多比較簡明;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的習題設計往往針對一個作品提出幾方面的教學要求,綜合性比較強。舉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州大地——遼闊的草原》第33頁欣賞《萬馬奔騰》習題為“這首樂曲描繪了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你聽出來了嗎?”
這道題是針對《萬馬奔騰》音樂作品提出的問題,問題的直觀性很強。
人音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同屬一個世界》課后習題“實踐與創造”第二題為:“欣賞《我們同屬一個世界》和《手拉手》片段,了解這兩首歌曲的創作演出背景。試著隨音樂唱一唱《我們同屬一個世界》B段和《手拉手》合唱部分,體驗其節奏及演唱的特點。說一說這兩首歌曲表達了人類哪些共同愿望”。
這道題也是針對欣賞教學提出問題,但問題包含的內容比較多樣。
2)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除在每單元設計了針對音樂教材內容的習題外,在七年級上冊設計了一個完整的單元《旋轉舞臺》,目的在于使學生對七年級上學期學過的音樂知識進行回顧,通過習題的方式讓學生對一些樂器的音色、音樂表演形式、音樂體裁等加深印象,實際上也包含著對小學階段音樂知識的一種復習。
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除設計了每單元的課后習題外,在每冊教材的后面增加了“音樂是我的好朋友”欄目,通過習題的方式進行自我測評,目的在于使學生熟悉每冊學習過的音樂知識,拓展教學內容。
4、主客觀題比例不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在問題設計的主、客觀傾向上有所不同。根據統計,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中采用提問表述方式設計的習題共有82道,采用敘述表述方式設計的習題共有111道,習題總數為193道,其中主觀題為51%,客觀題為49%。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中采用提問表述方式設計的習題共有72道,采用敘述表述方式設計的習題共有97道,習題總數為169道,其中主觀題為26%,客觀題為74%。人教版教材習題中主、客觀題的比例基本持平,人音版教材習題則以客觀題為多。
三、綜述
通過對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課后習題共同點和不同點的比較和分析可以發現,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在習題設計方面各有優劣:
1、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習題設計分散在單元教學內容中,與音樂作品結合緊密,直觀性、操作性較強;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習題設計統一在每單元的后面,從教材體例上看比較規整,但學生學習時缺少直觀性。
2、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習題設計針對性強,問題簡單明了,有利于學生理解。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習題設計綜合性強,問題角度比較多樣、拓展性強,但教學中存在材料上的難度,操作性容易受到影響。
首先,要從課文的學習中,汲取強大的正能量。
八年級語文第一、二單元為我們安排了兩個主題:一是之歌,二是愛國情懷。第一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圍繞人類“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艱苦卓絕的來展開的,不管是詩歌、歌詞,還是回憶錄、小說和劇本,都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拂去歲月的云煙,積淀下來的是一種精神財富,即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具備愈挫愈勇的樂觀、豪邁、頑強的精神與智慧。這難道不也是我們學習上需要具備的精神品質嗎?
第二單元的課文里,“抵得上五個師”的錢學森克服重重困難,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幾顆小小的棗核,凝聚的是海外華人一片深厚的愛國之情;齊國的政治家晏子出使楚國,憑著自己高超的語言藝術和過人的才智,維護了齊國和自身的尊嚴;在都德筆下,語言成了“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成了法國淪陷區人民強大的精神力量;《古詩四首》里,杜甫的家國情懷,杜牧的憂國之心,陸游的老而彌堅,文天祥的至死不渝,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感悟。學習上日常的小道理要懂,做人的大道理更要懂。其實,愛自己的國家也是我們勤奮學習的動力。只有視野高闊,人生的路才能走得正,走得遠!
第二,要在課文的學習中,體味體裁的多樣性和方法的豐富性。
這兩個單元中,有外國作品,有中國作品;有古代作品,有現代作品;有紀實作品,有文學作品,并且文學作品體裁齊全,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我們可以學習并嘗試用不同的體裁去表達同樣的主題,讓我們的筆觸靈動起來。同學們尤其要關注一下《〈〉節選》的寫法,這是一個劇本的節選,它更重視畫面的構建和言語、動作的呈現,以此來展示故事,表現人物。我們不妨據此學習寫小劇本或者課本劇,這樣也可以讓我們的寫作達到形象逼真的境界。
在寫作方法上,我們要重視吸納《老山界》中環境烘托的寫法、《棗核》中以小見大的寫法和《最后一課》中人物描寫的方法。
第三,重點學習詩歌語言的凝練傳神和小說語言的個性化。
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歷史,對他們來說是一門既不新鮮卻又完全陌生的學科,在小學階段獲得知識的手段主要是通過課本講述,電視劇、報刊書籍,各種知識來源使他們對歷史知識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是,他們了解的僅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人物、事件等歷史現象,了解的只是零星片段、支離破碎的歷史知識,僅限于了解歷史事件的表面現象,無法把握隱蔽在時間背后的實質,本質問題。對歷史發展規律,更無從談掌握和理解。老師如果能把握時機,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保護好剛入學對學科的好奇心,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良好的思維品質就會一步步形成。我認為從事七年級教學應注重以下兩點:培養興趣,及時指導。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古人對學習興趣重要性的認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在七年級培養、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將會影響學生今后八年級、九年級的歷史學習,甚至能影響其一生。以興趣領進門,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一半”。誰不渴望成功呢!
如何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每個教師都有其獨特的方法,或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歷史故事,來迎合剛步入初中的學生的心理特征,或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引起學生喜愛之情,或以設疑開啟一堂課,又以懸念導入下一堂課,如在導入新課時問:“秦始皇能吃到新疆的葡萄嗎?”一句話勾起學生想知道答案的欲望,如果不能,為什么?學生渴望了解史實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在課程結束時設計一個懸念:“中國和朝鮮、日本經濟往來已久,后來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傳到朝鮮和日本,那么世界上第一張紙出現于何時呢?”學生很想知道答案,就為導入下一堂課的內容做了鋪墊。總之,培養興趣的方式、方法多樣,但要注意因人而異,因教材而異。
如何學習歷史,學好歷史?是七年級學生所困惑的問題。教師應及時指導,指出三點:首先言明四個學習步驟的重要性,課前預習、認真聽課、練習鞏固、及時復習。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實際證明許多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教師在每堂課上都提出明確的要求,記憶內容、書面作業一一要求,并做好檢查工作。最后鼓勵學生多閱讀。閱讀有精讀泛讀之分。
對課本要求精讀,多讀,讀懂。泛讀,多指對課外讀物而言,學生手頭備用的基礎訓練,家中藏書諸如《上下歷史五千年》,甚至古今中外名著,只要時間條件允許,都可以讀。歷史,是無所不包的科學,讀的多,教材中的知識就可以融會貫通,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二、八年級學年重在知識性
經過一年的學習,歷史學科不再陌生,聽課習慣,學習習慣已逐步養成。中國歷史的古代部分基本結束,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仍舊是不連貫的。七年級授課重在趣味性,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其真實目的是用學生的直接興趣引發學習歷史的間接興趣,使學習興趣穩定化,并轉到愛好這個更高的層次,興趣偏重與思想,愛好側重與行動。八年級授課重點由趣味性向知識性轉化,建立簡單的知識體系,探求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滿足此階段學生的求知欲。
中學歷史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三個方面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闡明基本史實,講清基本概念和分析總結歷史發展規律。我在八年級學年教學上注重兩點:一是注重前后知識的聯系性,系統性,完整性。使學生明確某個歷史事件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位置。
三、九年級學年重在能力培養
美國著名教育家、結構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杰羅姆?布魯姆說:“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圓滿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遺忘的知識。”同學們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運用不熟練、知識結構不系統,原因是忽視了對課本知識的整合。只有強化框架復習,將散亂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知識,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具體做法是:將大綱要求的每一個知識點,利用目錄的表述把其線索化、系統化。也就是把一個個的知識點放到大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總體框架結構――學科主體內容――具體知識要點”這樣一個面、線、點相結合的知識網絡體系和整體的框架結構。
例如,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目錄是“侵略與反抗”,從第一單元包括的五課的課題可以知道外國列強對中國發動的四次大的。有侵略必然有反抗,通過整理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這一主題的理解。可以列知識結構如下:
侵略 反抗
??林則徐、關天培抗擊英軍
?第二次 ?洪秀全、李秀成等率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鄧世昌黃海大戰
??反帝愛國運動
這樣,通過對教材整體知識結構的梳理,就能明確某一知識點在知識結構中處于怎樣的位置。
又如:中國近代史不僅是一部列強侵華史,也是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抗爭史和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可以充分利用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二、三單元的目錄整合相關知識,建立框架結構如下:
二、對一些散落的零星知識還可以進行合理的聯系,利用其內在的聯系把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來
我們要善于把同一時期或性質相同、相近的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進行概括、比較。
進行知識聯系,可以是一課內容中一個事件的邏輯發展關系,如關于中的重大事件及其時間,可以這樣聯系:1934年10月開始1935年10月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寧會師,勝利結束。經過這樣的聯系,記憶起來不是更容易、更牢固嗎?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師生的雙向交流仍是農村中學傳授知識的主要方法,初中生的觀察、記憶、邏輯思維等能力進一步發展,使他們能夠在觀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細微處,能夠較長時間地專注一件事,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達事物本質特征的能力。初中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們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與成人相比較少有保守性,喜歡進行奇特的幻想,在許多方面都有創新的見解。有效的發問技巧是引發學生心理活動促進思維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也是成功教學的基礎。陳龍安博士在《創造性思維與教學》一書中給我們綜合歸納了創造性發問技巧有:假如、列舉、比較、除了、可能、想象等六類。在此我談談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創造性發問技巧的運用與體會。
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是站在歷史發展的旁觀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歷史事實,也無法激起他們內心的波瀾。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走入歷史人物的內心,以至于“觀史如身在其中”。誘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走進歷史情境,體驗人物心靈,思考歷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而發展“言之有據,論者符實”的科學態度,以及“理解偏見、容納悖論”的人文精神。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采用情景假設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講《大變革的時代》時,我采取討論的方式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材料,然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商鞅,你該如何進行變法?讓學生積極討論,課堂效果良好。
課堂中教師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軟性的,即沒有固定唯一的答案,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想象、概括、發散,是一種橫向的思維。另一種是硬性問題,是一種封閉性的問題,答案是有一定的“對”“錯”,趨向于邏輯、精確、判斷、推理、分析,是一種縱向的思維。提出問題的內容應源于課本、高于課本。源于課本,所問問題應有一部分是學生學習的知識,這樣就有了用武之地,用已有的知識探索新的知識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高于課本是問題內容既有一定的廣度,又有一定的深度,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思考。在教學中結合教材適時發問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提高,現舉例如下。
一、關于“假如”的問題
要求學生對一個假設的情境加以思考,可以用人、地、事、時(現在、過去、未來)的假設發問。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劫難中的抗爭》中“太平軍痛打洋槍隊”子目時有學生發問:“假如不是,而是繼續北上攻打清王朝,能不能清王朝的統治?”我沒有立即下結論,而是讓學生思考討論。學生在熱烈的討論后得出一個認識:農民階級由于受經濟基礎和階級屬性的制約,不可能取得革命的勝利。這一問題的解決不但有助于學生學好第四課《》的內容,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尋找問題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關于“列舉”的問題
舉出符合某一條件或特性的人物或歷史事件,越多越好。在學習八年級上冊《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新的長城》一課時發問:“(1)中有哪些主要戰役?涌現出哪些英雄人物?(2)結合史實說明中國勝利的原因。”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愛國情感,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興奮之中。在一問一答中進行了思想交流,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愛憎感情和愛國主義精神。
三、關于“比較”的問題
就兩項或多項資料事件的特征或關系比較其異同。在學習九年級上冊《武士領導的社會變革》一課時發問:日本的明治維新同俄國的亞歷山大二世改革,中國的有何異同?想一想,同樣都是改革,中日兩國為什么會出現迥然不同的結果?引導學生從內部條件和社會背景、力量對比、政策措施的實施、國際環境討論等方面對比討論,得出結論: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中國的資產階級由于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能領導中國人民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這為以后更好地理解勝利的原因做好了鋪墊。
四、關于“除了”的問題
針對原來的資料和答案,鼓勵學生突破常規,尋找不同的觀點,得出正確結論。如在學習完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后,“貞觀之治”評價唐太宗是重點和難點。在學生學完本單元的基礎上發問:“除了‘貞觀之治’之外,唐太宗還采取哪些措施?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進而得出正確結論:唐太宗不愧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對外交往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創造了盛世輝煌的唐帝國,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與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五、關于“可能”的問題
要求學生利用聯想推測事物的可能發展或作回顧與前瞻的了解。例如,在講八年級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時,我提問:途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和危險?學生在分組討論后得出許多種困難和危險:軍隊的圍追堵截;分裂的惡行;氣候惡劣;地形復雜;缺醫少藥;民族隔閡,語言不通,等等。我在高度肯定學生的同時,再設問:“又是如何克服困難走向勝利的?舉例說明。”學生的回答更加踴躍,答案角度也更加廣泛,所舉的例子更加具體生動,許多來自課外讀物。學生在培養發散思維的同時學會了知識的遷移,懂得了知識的重組學會了初步的創新,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有利于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六、關于“想象”的問題
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想象未來的事件。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一課時,讓學生想象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的狀況,并用相關的影視資料描述出來,從而在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同學了解今天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
時代在發展,新課標為歷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面對歷史教學的困境,教師的自覺實踐至關重要。“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斷更新,才能培養出具備人文素養的現代公民。
參考文獻:
“一個有著明確教學目的的目標,是教學有效性的保證。”初中歷史課程改革以后,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要求歷史教師要更加注重整體目標的構建。
首先,在設計初中歷史教學目標時,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及課程標準,確定每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一般來說,明確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行為的主體、行為情境、行為本身、行為結果以及行為標準五個基本要素,而歷史課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在初步閱讀、歸納、理解一些歷史材料的基礎上,培養獨立思考并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中日”一課時,作者設計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是學生學習本課后,能較為全面客觀地了解中日,包括黃海大戰的過程、鄧世昌的主要事跡、《》的主要內容與影響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教材,培養他們運用史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而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增強他們的歷史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日本的侵略、沒落的封建制度和國力的衰弱是中國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根本原因;認識到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學目標不但涵蓋了相關知識點,還包含著通過歷史教學活動,讓學生產生相應的內心變化的目的,如此明確的教學目標,對提升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確定教學目標,有意識地對教學目標進行整合,最常見的就是整合單元教學目標。每一個單元的教學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的,在單元教學結束之后,不妨回過頭來進行一下單元整合,找到單元之間的聯系,使學習與復習都有著更為明確的目標,對歷史也能有更為清晰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一二單元的過程中,第一單元側重講述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而第二單元則側重講述在外國列強侵略下的國內局勢,如此可以對應起來。比如,第一單元第三課中講的是中日,在中日之后,列強掀起了的狂潮,此時,中國政府面臨著內憂外患,也就有了第二單元第七課所講的維新變法運動。這樣把單元目標整合起來,學生能在把握歷史框架的基礎上主動思考歷史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二、備課時要充分了解學生
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起點。了解學生的起點就是要掌握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知道哪些知識學生見到過,哪些是他們熟悉的,哪些是他們沒有接觸過的。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教師備課才能找準方向。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并以此分析學生的共性和差異性,讓他們能夠在課堂上平等地學習新知識,又能相互取長補短,做到知識與思想的交流。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中日”一課時,作者在教學中設計了如下過程與方法目標:充分運用電化教學手段(投影,錄像等),強化教學的直接性與感染力;把講述法跟啟發式、討論探究式教學法結合使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多角度探討問題,有效進行課堂互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既能充分學習新知識,又能通過啟發、討論等方法讓學習能力不足或者原有知識儲備欠缺的學生也能理解本課所學的知識,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所收獲。
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除了能幫助教師合理設計教學的方法與過程之外,還能幫助教師更加合理地設計教學重難點。每課都有要學習的主要知識與主要內容,在這些主要知識中也會有一些學生不易理解并且不容易掌握的知識點,如果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知道他們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在設計教學側重點的過程中以及在對難點問題的把握上,就能夠更加精準。貼合學生實際的教學重難點既使得初中歷史課堂不會起點太低,讓學生對歷史提不起興趣,又不至于過分拔高,讓學生對初中歷史產生“畏懼”心理。
三、靈活有效的課堂設計
課堂教學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充分了解學生之外,還必須有靈活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因為好的教學目標需要通過教學設計來達成,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采用的教學方法也需要通過教學設計來實現。
教學設計即設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學設計是取得良好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是課堂導入的設計。導入環節要能吸引學生,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引起他們對課堂的關注,從而參與到課堂當中來。在講到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單元時,可以利用歌曲《春天的故事》進行導入,讓學生在歌聲中開始新課的學習,思考歌曲與課程內容的關系,在思考中,學生的疑問自然產生,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在導入之后的課堂內容中,要特別注意把握課堂的重難點,根據重難點來貫穿整個課堂,保證課堂教學始終有一條主線。歷史教學的主線很明顯就是主要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而圍繞著主要的歷史線索,可以把教學的重難點以靈活的形式貫穿其中,并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讓他們比較容易地突破重難點,掌握主要知識點。
歷史中總是有著眾多的歷史事件,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不多,極有可能混淆。教師在設計歷史課堂教學時,可以穿插相應的歷史影像資料,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圖像了解歷史事實;也可以在學習了一連串的歷史事件后,把這些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讓學生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把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對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作用至關重要,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關鍵在于把課堂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首先,教師在課堂中應該善于激發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積極思考問題。必須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說話,鼓勵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同時利用課堂討論、自主交流等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讓他們自主發現并解決問題。比如,就某一個容易產生爭論的歷史問題,可以讓學生采取討論、辯論等課堂形式進行交流,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點;對于故事性較強的情節,則可以鼓勵學生改編成歷史劇,在課堂上演出,提高歷史教學的趣味性。用這些方法激發他們的想象,開闊他們思路,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其次,不能不讓學生犯錯。學生在初次接觸一個問題的時候,難免會進入思維誤區,這是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一步。教師要敢于讓學生犯錯,只有走入了思維誤區,產生了困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對知識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在讓學生犯錯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把握一個度,不要讓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以至于對錯誤的歷史信息印象過于深刻。對于學生犯的錯誤,教師不要直接進行批評與否定,因為這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源泉,但是,教師要對犯錯的學生進行及時的點撥。
在利用靈活的方法激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之后,歷史教師應該趁熱打鐵,補充大量的知識以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渴求,因為在這種強烈的學習欲望下,學生的學習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引進大量相關的課外歷史信息,能讓學生在掌握豐富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五、及時反思課堂教學
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目錄第一單元
1、新聞兩則:《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2、蘆花蕩3、蠟燭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5、親愛的爸爸媽媽
內容:人類歷史上,血與火的戰爭屢屢爆發。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閱讀戰爭題材的作品,可以了角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可以看到人類意志力、智能、體能最大限度的表現,從而獲得有有益的啟示要求:注意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臟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體驗和評價;還要努力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速度
第二單元
6、阿長與《山海經》7、背影8、臺階
9、老王10、信客
內容:這個單元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讓我們從課文中感情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要求:熟讀課文,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
第三單元
11、中國石拱橋12、橋之美13、蘇州園林
14、故宮博物院15、說“屏”
內容:建筑園林、名勝古跡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實物記錄,體現了人民大眾的智慧,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本單元所選課文基本上都與建筑園林、名勝古跡有關。閱讀這些課文,可以使我們接觸到多種知識,開闊眼界,激發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要求: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要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第四單元
16、大自然的語言17、奇妙的克隆
18、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
19、生物入侵者20、落日的幻覺
內容:人們常說,要崇尚科學,破除迷信。這就是說,在探索自然奧秘的過程中,要講究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所說的事物事理有所不同,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
要求:可以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學習正確的科學方法;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要學會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第五單元
21、桃花源記22、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23、核舟記24、大道之行也25、杜甫詩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內容:本單元所選文言文,體裁不盡相同,有敘事的、有夾敘夾議的,有說明事物特征的,
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有些文章還寄托了作者的情懷。又選杜甫詩三首,都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要求: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第六單元
26、三峽27、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28、觀潮29、湖心亭看雪
30、詩四首:《歸園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
內容: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不景物,曾經引起古代文人的無限情思,歌詠自然山水的優美篇章油然而生。閱讀這類詩文,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歸納1.《蘆花蕩》選自《孫犁文集》。
作者孫犁,原名孫樹勛,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小說散文結集《白洋淀紀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蘆花蕩》。
2.《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選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國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分》《九三年》等。
3.《親愛的爸爸媽媽》,作者聶華苓,華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說集《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散文集《三十年后》《夢谷集》等。
4.《阿長與〈山海經〉》選自《朝花夕拾》。
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偉大的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的奠了分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無論是散文、詩歌、雜文、小說還是文藝理論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較高的是雜文,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魯迅全集》中?
5.《背影》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散文家、詩人、學者。詩文集《蹤跡》,代表作品有《背影》《歐游雜記》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6.《老王》選自《楊絳散文》。
作者楊絳,原名楊季康,作家,文學翻譯家。翻譯有《堂·吉訶德》《洗澡》?錢鐘書,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文學史家,古典文學研究家。作品《圍城》
7.《信客》選自《秋雨散文》。
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8.《蘇州園林》選自《百科知識》。作者葉圣陶,原名紹鈞,字圣陶。江蘇蘇州人。現代卓著的作者、教育家、編輯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倪煥之》,中短篇小說《多收了三五斗》,童話《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葉圣陶集》里。
9.《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東晉卓著詩人。代表作《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并序》、《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
10.《陋室鉻》選自《全唐文》。
作者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哲學家。世稱劉賓客。有《劉禹錫集》?《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元公是周敦頤的謚號。著有《太較圖說》《通書》等。
11.《核舟記》選自清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學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