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心理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4: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眾心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眾心理學論文

篇(1)

一、2006年我國就業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

1、勞動力供大于求壓力進一步加大。

2、困難地區、困難行業和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更為突出。

3、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加大,就業服務急待加強。

4、高校畢業生依然面臨結構性就業難題。

5、初高中畢業生繼續處于政策邊緣化狀態,退役軍人就業問題比較突出。

6、產能過剩、經濟波動和貿易摩擦所引發的就業風險增加。

二、擇業中的心理問題

(一)擇業的心理矛盾

1、有遠大的理想,但不能正視現實

2、想做一番事業,但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

3、有較強的自我觀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4、渴望競爭,但缺乏競爭的勇氣

5、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難以決斷

(二)擇業的心理誤區

1、“學而優則仕”的自負心態

2、自認“白玉有瑕”,盲目自卑

3、求職過程中過于保守

4、“舉棋不定”,猶豫再三

5、信心不足

(三)擇業的幾種常見心理現象

1、焦慮

2、自卑

3、怯懦

4、孤傲

5、冷漠

6、問題行為

7、軀體化癥狀

三、擇業中的怎樣面對就業新形勢

(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1、拓寬思路,樹正確的就業觀

2、樹立“先就業,在擇業”的擇業觀念

3、樹立自主創業的就業觀

(二)擇業時應遵循的原則

1、服從社會需要的原則

2、積極參與與競爭的原則

3、爭取及時就業的原則

4、多渠道就業的原則

前言(就業指導課程開設的意義)

人的一生是漫長的,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目前,大家面臨的關鍵一步就是——就業。有人曾經對就業作過這樣的比喻:就業如同婚姻,一樁美滿的婚姻可以造就一個幸福的家庭,一份理想的職業可鑄造一個輝煌的人生。對面臨畢業的大學生而言,選擇職業可以說是人生道路的緊要處,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擇業決定一個人未來事業和人生的目的、追求。但很多大學生對如何擇業,擇業中可能面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等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

針對目前大學生的現狀,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同時也是國家教育部開設課程的相關要求,我校就業指導中心特別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我們這門課程主要分為擇業心理、簡歷制作、職業道德、面試技巧、就業政策、就業途徑六個模塊,下面主要針對大家擇業心理這一模塊做一個比較詳細的闡述,讓大家在就業前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一、2006年我國就業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

2006年,我國勞動力供給增量達到峰值,供給總量快速增長。但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較低,勞動力需求難以大幅增長,勞動力總量仍然嚴重供過于求。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隨著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推進而日益突出,增加了就業工作難度。

1、勞動力供大于求壓力進一步加大。

2006年16歲以上人口增長達到高峰,勞動力資源增量有1700多萬人。預計全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總量約2500萬人,其中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約900萬人,下崗人員460萬人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40萬人,按政策需在城鎮安排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和退役軍人約300萬人。從需求情況看,如果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業崗位800萬個左右,加上自然減員提供的就業崗位,預計今年城鎮可新增就業人員約1100萬人。勞動力供大于求將達到1400萬人,比2005年增加100萬人。因此,如何應對今年的就業壓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2、困難地區、困難行業和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更為突出。

目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還有60多萬人,集體企業下崗職工約400萬人,今后3年國企實施政策性破產還需安置360萬人,輔業改制約有300萬職工需要分流安置。在已實現再就業人員中,約有三分之一就業穩定性較差。資源枯竭型困難城市和困難行業中,由于傳統產業衰退,失業人員積累多,失業周期拉長,再就業矛盾更為突出。面臨就業困境的還有近年迅速增加的失地失業農民,亟需納入就業政策扶持范圍。

3、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加大,就業服務急待加強。

2006年全國勞動力供給增量中,約有60%是農村新增勞動力,其中絕大部分需要到城鎮尋找就業機會,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任務十分艱巨。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環境和服務亟待改善,特別是在農村勞動力較多的中西部地區,服務設施和設備短缺陳舊、教師和管理人員不足且素質較低等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擴大和穩定

4、高校畢業生依然面臨結構性就業難題。

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從地區分布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勞動力需求相對旺盛,而西部地區需求不足。從學歷層次看,就業困難者主要集中在大專和高職畢業生,重點院校、熱線專業供不應求。多數新增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層次趨于下降,薪酬、福利減少。非正規就業崗位比重增加,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高端服務業崗位不足。部分東部城市開始討論人口控制政策,有可能造成東部就業空間的緊縮。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仍需進一步深化。

5、初高中畢業生繼續處于政策邊緣化狀態,退役軍人就業問題比較突出。

2006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初、高中階段畢業生繼續增加,總量達到480多萬人。加上城鎮還有200萬左右的往屆初高中畢業生處于失業(受登記制度限制,多數未登記)或半失業狀態,就業矛盾不可忽視。他們普遍缺少職業技能,又難以得到直接的政策扶持,與下崗人員相比,在就業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需要引起更多關注。近年每年約有30多萬退役軍人需要在城鎮安置就業,今年軍隊縮減員額,數量將有所增加。雖然安置人員總量并不很多,但是受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和體制政策不完善影響,其就業安置工作面臨較大困難。

6、產能過剩、經濟波動和貿易摩擦所引發的就業風險增加。

2006年,由投資過快增長、結構不合理引發的產能過剩以及能源、紡織、房地產、汽車等行業供求關系的變動,都將直接或間接對就業增長產生影響。特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整頓甚至關閉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大量人員的分流安置問題不容忽視。國際貿易關系對就業的影響將更加顯著。2006年,是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后的第二年,我國紡織業在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來自美歐等國以及一部分發展中國家變相設限、貿易摩擦加劇的風險,對國內就業的負面影響將進一步加大。

二、擇業中的心理問題

面對擇業,大學生的心理是復雜多變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許多畢業生都躍躍欲試或惴惴不安。在擇業過程中畢業很難免會出現種種心理矛盾、心理誤區和心理障礙。

(一)擇業的心理矛盾

1、有遠大的理想,但不能正視現實。

大多數畢業生在畢業時躊躇滿志,懷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希望到社會施展才華,成就一番事業。但是他們懷有遠大的理想和宏偉抱負的后面隱藏著閱歷較淺,實踐經驗不足,對社會和生活認識膚淺及自命清高等弱點。這種矛盾使他們感到理想與現實有著巨大的差距,過高的期望值和客觀的社會現實的反差,使他們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在擇業前表現出興奮和惶恐,熱情和回信交織的矛盾心理。

2、想做一番事業,但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

在擇業中,很多畢業生都愿意從專業出發選擇職業,準備干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愿庸庸碌碌,無所作為。同時他們又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想走捷徑,想涉足層次高、工作條件好的單位,想一舉成名,一蹴而就。不愿到艱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西部去,到邊遠地區去,不愿深入基層。

3、有較強的自我觀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即將畢業的學生,自我意識日趨完善,他們對自我的存在及意義有了明確的認識。在擇業中,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迫切地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可,但是,由于他們社會經驗不足,自我意識還不完善,還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有時評價過高,洋洋得意,目無一切;有時評價過低,自卑自賤,自怨自艾。

4、渴望競爭,但缺乏競爭的勇氣。

就業制度的深化改革,為畢業生提供了公平公開的競爭環境,他們已經認識到一個人如果沒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就不可能成就事業。但是,真正面對社會為其提供的競爭機會時,許多大學生又顧慮重重,缺乏勇氣,有的怕競爭失敗丟了面子,有的怕競爭傷了和氣,有的認為不正之風干擾太大,競爭肯定會失敗等。

5、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難以決斷。

擇業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許多種選擇的境遇。各種選擇各有千秋,倘若猶豫不決,往往會坐失良機。Eg:做教師待遇穩定,但收入不高;經商收入豐富,但風險大;留在原籍,人際關系熟悉,但缺乏新鮮感和挑戰性;去外地人生地不熟等等這些都是畢業生在擇業中經常遇到的難以決斷的問題。

以上種種矛盾心態,給畢業生順利就業帶來消極的影響,個別畢業生甚至發展到形成了心理障礙影響身心健康,嚴重影響就業。

(二)擇業的心理誤區

1、“學而優則仕”的自負心態。

有些大學生特別是以優等生在擇業時眼光只盯著大城市、好單位,追求安逸的生活,[怕吃苦,眼高手低,一旦遇到挫折,找不到工作就萬念俱灰。

2、自認“白玉有瑕”,盲目自卑。

有些畢業生過分看重自己某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害怕用人單位看不上,還有一些人因犯錯誤而抬不起頭來,也有部分人因為自己專業課程不好而信心不足,結果錯過時機以致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3、求職過程中過于保守。

一些畢業生缺乏社會競爭意識,害怕風吹秀木,不愿當出頭鳥。到了人才市場本可一試鋒芒卻總是退避三舍,不敢子薦,過分謙虛,擔心別人嘲笑自己“自賣自夸”,以致錯失良機。

4、“舉棋不定”,猶豫再三。

有些畢業生擇業時缺乏主見,常為家長、同學所左右,身不由己,以致彩球四飛,中了哪家算哪家,可一旦簽了協議后又后悔不迭。

5、信心不足。

在人才市場同樣遵循貨真價實這一市場經濟的基本特點,用人單位把要求薪水底的人視為“無用之材”,而對那些薪水要求比以前還搞一些或平等的人另眼相看。假如你對薪水要求明顯低于市場價格,那么你不僅沒有表達你的自信心,還可能給用人單位無真才實學的印象。另外畢業生過于看重在求職過程中自己的學歷水平,導致自己信心不足。

畢業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必須沖破以上的誤區,樹立正確的求職觀念。首先要正確認識自我,了解分析市場信息,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其次要用于推銷自己,敢于競爭,“該出手時就出手”。要學做“當代愚公”,堅忍不拔,百折不撓,不達目的不罷休。如此這樣,求職不再只是夢。

(三)擇業的幾種常見心理現象

在求職過程中,大學生的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扭結和沉積在一起,往往會產生一些心理干擾。困擾畢業生擇業的心理現象主要有:

1、焦慮

畢業生擇業中焦慮心理的一種特殊表現就是急躁。在職業為最終確定以前,畢業生普遍有急躁心理。他們恨時間過得太慢,怨用人單位優柔寡斷,他們希望談判桌前就一錘定音,希望無需周折就如愿以償。急躁心理還反映在選擇單位上,在對用人單位信息掌握較少或不完全了解用人單位的性質時,就匆匆簽約。一旦發現未能如愿,后悔莫及。尤其在規定的期限內尚未落實單位的一些學生,心里更為焦躁。大學生在擇業中的這種焦躁心理,常使他們憂心忡忡、煩躁不安、心理緊張、無所適從。

2、自卑

一些畢業生往往過低估價了自己,總是自慚形穢,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職過程中他們缺乏勇氣,不敢競爭。在屢遭挫折之后,一些畢業生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變得膽小,畏縮,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這種心理不僅是一些學生悲觀失望,憂郁孤僻,不思進取,而且還有礙于自身聰明才智的正常發揮。過度自卑,還會產生精神不振,心靈扭曲,以及沮喪、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現象。

3、怯懦

有些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過于怯懦,有一種“丑媳婦怕見公婆”的心理。有的在談判桌前不是面紅耳赤,就是語無倫次、張口結舌、支支吾吾、答非所問,辛辛苦苦準備的臺詞、腹稿在一急之下忘得一干二凈;有的謹小慎微,害怕說錯一句話、一個問題回答不好會影響自己在用人單位代表心中的形象,以致不敢放開說話,該表達的意思未能充分表達。這種怯懦心里多見于內向或抑郁氣質類型的學生。

4、孤傲

一部分學生對自己估價過高,自認為高人一等,非常傲氣;或認為自己學了很多指示,各方面條件也不錯,不會沒有好的歸宿,哪個單位錄用自己是其榮幸;或認為現時太落后,英雄無用武之地,瞧不起那種職業,橫挑鼻子豎挑眼,沒有自己滿意的。

孤傲心里是缺乏可觀的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評的表現。一旦有了這種心理,很容易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幻想一旦代替顯示,會使自己的擇業目標和現實產生很大的反差。

5、冷漠

當一些畢業生在擇業中受到挫折而感到無能為力、失去信心時,表現出不思進取、情緒低落、意志麻木等不健康的精神狀態。他們自認為看破了紅塵,決計聽天由命,任憑自然發落。冷模式遇到挫折后一種心理反應,是逃避現實、缺乏斗志的表現。這種心理與就業的競爭機制是不相適應的。

6、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既違背社會行為規范的不良行為。畢業前,一些大學生因某些主體需要不能滿足獲獎度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時缺乏應有的品德和個性修養,在他們身上可能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常見的有逃課、損壞東西、對抗、抱負、遷怒于人、拒絕交往、進行不良交往、過度消費、嗜煙、嗜酒等等。問題行為的存在,不僅會影響學生順利擇業,還可能導致嚴重危機與違法。

7、軀體化癥狀

軀體化癥狀是指由于心理壓力和生活方式而導致的異常的生理反應。畢業生由于心理應急水平偏高、心理沖突強度大,挫折體驗多,加之一部分畢業生性格上本來并不十分健全,因此容易導致某些軀體化癥狀,如頭痛、頭昏、血壓不正常、消化紊亂、背痛、肌肉酸痛、口感、心慌、尿頻、飲食障礙等。這些癥狀若不及時排除,就可能危及學生的身體健康及心理健康。

三、擇業中的怎樣面對就業新形勢

針對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及影響就業的因素多元化的特點,一方面我們要冷靜地面對激烈競爭就業形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完善自我,以適應快速發展的人才市場的需要。

(一)立正確的擇業觀

1、拓寬思路,樹正確的就業觀

2、樹立“先就業,在擇業”的擇業觀念

3、樹立自主創業的就業觀

(二)擇業時應遵循的原則

1、服從社會需要的原則

篇(2)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100-02

中長跑是一項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運動項目,進行長期的訓練不僅可以改善人體的各項機能,還可以鍛煉人的意志,磨煉人的耐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然而,這項本該受大眾喜歡的有益運動卻在大學里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并不受大學生喜歡。據相關數據統計,當前很多大學生都不喜歡中長跑運動,并且對中長跑運動心存畏懼,產生一種抵制心理。這不僅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的質量和中長跑的科目成績,且達不到鍛煉中長跑鍛煉身體機能的目的,更無法滿足素質教育里要求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一、原因分析

大學生對中長跑運動產生畏懼抵觸的心理,已經普遍引起人們的關注,眾學者認真地進行了探討研究。筆者認為,導致大學生對于中長跑產生畏懼心理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這兩大原因是致使大學生畏懼中長跑運動,致使中長跑運動成績難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就學生自身而言,一是學生本身缺乏對中長跑的充分正確的理論認識;二是學生在平時缺乏鍛煉,很少參加運動項目,因而對中長跑運動關注較少,缺乏興趣;三是現今的學生多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意志力薄弱,而中長跑是一項相對高強度的運動,而致使學生心存厭倦。就教師方面而言,教師教學手段的單一和方法的不恰當,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學生對中長跑的正確認識,降低大學生對中長跑的興趣,使學生在訓練中產生過多的不必要的心理障礙,妨礙學生的正常發揮。

(一)學生對中長跑運動缺乏正確充分的理論認識

中長跑運動是一項有氧耐久的鍛煉運動,技術動作比較簡單枯燥,且要求一定的速度,要求有較好的心血管系統的代謝能力,要求有較好的耐力,生理負擔很大,所以它也是一項單調枯燥、劇烈費力的運動。在從事此項運動時,如果缺乏鍛煉或者方式不當,會容易出現胸悶氣短、全身乏力,甚至惡心頭暈等生理現象。很多大學生對于中長跑運動沒有完整的系統概念,缺乏正確足夠的理論認識,無法正確把握項目的根本屬性與特點。這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教師教學上的疏忽,另一方面是學生自身的不重視。很多大學生只是片面地知道中長跑容易使人疲憊,并會給人體帶來種種不適,他們不懂得如何去避免這些不良反應,因而不自覺地心存反感和畏懼,對中長跑運動不感興趣,學習動機不強,缺乏自覺性和積極性。

(二)學生的意志力薄弱

中長跑是一門要求耐力與毅力的劇烈費力的運動項目,其自身就是一種意志力的訓練。現代的很多大學生在溫室長大,生活條件優越,缺乏艱苦的訓練,缺乏意志力,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運動量不足,鍛煉不夠,身體素質很差,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對體育鍛煉存在抗拒思想,特別是對于中長跑這種高強度的運動存在一種本能的排斥,產生疲勞感和厭倦感,因而在訓練時總不自覺地恐懼,消極對待。

(三)教師教學手段單一、方法不當

興趣是引導人學習的最大動力,能夠使人積極自覺地學習。中長跑是一項相對比較枯燥的運動項目,由于技術動作比較簡單,因而教起來較枯燥。學生們更傾向于其他娛樂性強的運動,諸如打籃球、踢足球之類。此外,教師在中長跑實踐教學上,手段單一,缺乏有效的指導,也是影響學生興趣的重要原因。在中長跑訓練中,有的教師在教學指導中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不講解基本的理論,不講解技術要領,甚至省略基本的長跑前準備運動和長跑后的放松運動,就要求學生按時完成長跑。有時教學方法嚴重不當,批評、嘲笑,甚至打罵學生,對于學生進行過于嚴格的要求。這些不當的手段和方法,使學生日益心生疲倦、厭煩,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對中長跑的畏懼心理,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激發學生的動力,嚴重阻礙中長跑教學訓練的有效進行。

二、對策提出

要解決學生在中長跑運動中的心理障礙,關鍵是提高學生對中長跑充分的理論認識,教師加以正確的方法引導,以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入手,游戲教學,營造良好氛圍,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輕松訓練,才能真正達到鍛煉目的。

(一)提高認識,正確對待

中長跑是一項具有周期性大強度的運動項目,它要求運動者的中樞神經具備較高的機能穩定性,心血管機能與運動機能相適應。在長期的中長跑訓練中,可以自發提高心臟功能,調節呼吸功能,改善消化系統。掌握的方法得當,可以促進最大的攝氧量,提高身體的負荷能力,鍛煉人的意志及耐力。因而在教學中,要注重相關的中長跑理論教學,讓學生對中長跑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正確把握項目的本質屬性,明白中長跑給人帶來的好處,并且能夠正確面對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加以正確的方法引導。單純的中長跑很容易使人產生精神上的厭倦和生理上的種種不良反應,因而也要求教師在指導過程中給學生講解必要的技術技巧,不停地變換教學方法,能夠放松心態,減少心理恐懼。

(二)游戲教學,輕松訓練

傳統的中長跑教學手段過于枯燥無味,難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因而在教學中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中長跑運動教學中應變換教學手段,采取多種手段,營造一個和諧輕松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訓練中注重樂趣的同時達到訓練要求。首先在長跑訓練中要以游戲學習為主,目的在于放松學生心理,達到心理上的放松,起到鍛煉的效果,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謂的游戲跑,即可改變傳統的長跑訓練中單調的向前跑,采取游戲追逐跑,計數往返跑,限時交叉跑,和著音樂跑,變速跑,越野跑等。然后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四種跑,一是在起跑的時候的”搶跑”,即聽到起跑口令的時候快速搶前跑,目的在于占據有利位置,從心理上給自己一種前進力。二是要學會放松跑,即在跑的時候學會輕松上陣,排除各種壓力,以自信的心態投入長跑中,以達到心理上的放松,使大腦輕松支配每個動作,達到生理上的放松,消除疲憊。三是要學會勻速加跑,即在輕松的狀態下逐漸均勻地加快速度,將跑速提高到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值。四是要學會沖刺跑,在最后的時刻,應該調整呼吸,自我鼓勵,振奮自我,調整多種力量快速向沖刺。此外,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摸底與評估,根據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進行分類教學,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練習質量。最后是要分層訓練,因材施教。在長跑訓練教學中應該做到分層訓練,因材施教,目的在于尊重學生的心理,減少心理落差,以使心理平衡,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與提高自信心。分層訓練即把按身體素質不同的學生按好、中、壞編組,按照速度的不同而分組,按照耐力的不同而分組,對于每一組,提出不同的訓練要求,使他們有信心完成任務,各有所獲。

(三)培養意志,提高信心

要消除學生對中長跑的畏懼,最關鍵的還是得端正學生的思想,從思想教育入手,思想教育即要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即要讓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制力、自覺性、堅韌性、能夠自主確定自己的目標并據此而調節自己的行動,樹立信心,克服困難,完成自己的任務。但意志力的培養不能一步而蹴,必須要慢慢培養,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要培養學生的意志力,首先要讓學生充分認識中長跑的實質,在教學中要講解關于中長跑運動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中長跑的本質特征,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克服對于在長跑中會遇到的種種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如所謂的胸悶、頭暈、發吐等現象。然后是要根據學生意志力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訓練。此外,針對缺乏恒心與耐力的學生,要強迫他們訓練,制定一些技術性較強的項目強制完成。對于膽小的學生則要從簡單項目入手,注重鼓勵為主,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最后要加強人文關懷,適當鼓勵,在必要的時刻給予支持與幫助,使他們克服畏懼心理。

總之,要消除大學生對中長跑的畏懼心理,就必須深入大學生的心理實質,從端正思想入手,按客觀實際出發,科學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才能真正地成功。

參考文獻:

篇(3)

    貴陽中醫學院2012-2014級學生5406人,男1763人,女3643人。年齡17-22歲間。

    1.2研究工具

    使用樊富民[1]等人修訂的大學生人格量表“UPI”對入校不同時長的大學生集體使用電腦施測,該問卷由64個問題構成,涵蓋了身體健康狀況、情緒反映、自我認識等方面,可分類解釋也可按總分評價,能較客觀地反映大學生的身心狀況。

    1.3統計分析工具

    所得數據全部在SPSS19.0軟件處理。

    2.結果

篇(4)

每一個大學生從學校畢業到踏入社會、進入工作崗位期間,或多或少會表現出煩躁、易怒、壓抑、失望、猶豫、沖動、沮喪等心理特點,存在一個心理上的不適應時期,醫學上稱為“亞健康狀態”,心理學上稱為“心理試用期”。該階段的男性容易產生酗酒、嗜煙等不良的生活行為,而女性則會出現無故流淚、長吁短嘆、情緒低落等現象。特別是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全方位的社會轉型期,這種轉型對大學生的社會心理調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對大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問題及其對策提出了幾點思考。

一、大學生社會適應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一)工作適應方面――自信心弱

筆者曾經做了一個關于大學生社會適應現狀的調查,發現:忽略性別和學科上的差異,大學畢業生對自身在工作上表現感到得心應手和比較順手的占52.8%,感到一般的占29.8%,感到力不男暮兔闈坑Ω兜惱16.4%。不難發現,大學生在工作適應上的自信心呈以下變化趨勢:剛踏入社會的莘莘學子滿懷著對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對未來的工作和挑戰充滿了自信心,但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大部分大學生的工作自信心逐漸弱化,且存在畢業年限的差異,其中,畢業1~3年的大學生的工作自信心明顯弱于畢業4年以上的大學生,剔除畢業4年以上的大學生調查數據,則畢業3年內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表現較為良好的人數還沒有過半。由此可見,大學生特別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社會適應方面存在工作自信心弱的嚴重問題。

(二)人際適應方面――壓抑感強

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諧的工作環境是幫助大學生提高對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催化劑,也是提高大學生工作效率和質量,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大學生在對社會的適應中,其對人際的適應與對工作、生活的適應表現相比最好,在與領導、同事的相處中,都能夠形成較為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仍舊有一部分大學生表示在人際適應上存在一定的壓抑感,并且這種壓抑感在正式上崗工作時就開始產生,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呈增強態勢,在達到頂點后逐漸回落,而其主要原因是個性的失落感。大學雖然是一個小社會,但與現實社會相比,其對學生個性張揚的包含程度遠遠要大很多。而團隊工作往往更注重員工的共性發展。所以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得不在工作中,甚至在生活上壓抑自身的個性或者偽裝自己。另外,層級的擠壓感,特別是與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的同齡人、同學、工作伙伴的攀比也容易引發大學生自身的壓抑感。

(三)生活適應方面――矛盾感重

大學生對生活的適應主要內容包括對婚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等方面的適應。調查顯示,對婚姻、家庭生活的適應感到滿意、比較滿意的占大多數,不滿意、很不滿意的占極少數;而對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感到一般的占多數,很差、比較差的占15%左右。總體來說,部分大學生對生活適應存在矛盾感重的問題,存在“戀校心理”等現狀。告別校園生活,隨著職業生涯的全面展開,大學生對從業的好奇心逐漸弱化,對所接觸社會的激動興奮之感趨于平緩,進而引發職業社會與學校社會之間的矛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等。相對于社會來說,大學生在校園內所接觸到的人和事較為簡單,與職場環境的復雜、激烈相去甚遠。不少大學生存在“戀校心理”,感嘆職場生活的復雜及其工作的艱辛,存在苦惱、感傷等情緒。另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幅度落差,也容易使大學生產生彷徨、苦悶、迷茫等心理問題。

二、解決大學生社會適應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大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的高低是決定個人能否適應社會、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綜合素質主要表現在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內在素質主要包括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外在素質主要指個人對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通俗地說,大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技能越嫻熟,其外在素質就越突出。內在素質與外在素質兩者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內在素質的提高一定離不開外在素質的積累,而良好的內在素質則是提高外在素質的重要保障。因此,大學生要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即提高內在和外在素質。要提高外在素質可廣泛學習人文、科學等知識,提高知識素養,開闊眼界,或者在工作中虛心向前輩學習、請教;將外在知識進行內化,就能提高內在素質,實現從外在到內在的飛躍。需要注意的是,素質的提高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短期行為,需要長期堅持,厚積薄發。

(二)高校要優化課程結構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大學生之所以在社會工作中存在強烈的矛盾感,主要是因為生活實踐經驗不足,在情緒控制、人際關系處理上不夠老練。社會實踐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環,是學生內化理論知識,運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的重要保證。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想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減輕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就要改革現有的課程結構。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智力和能力,高校要優化一系列的教學管理制度,在強化理論課程教學的同時,應創造性地設置能夠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適應能力的課程,給大學生提供更多自學與研究問題的機會。另外,要想讓大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接受社會和職場的雙向挑戰,高校應采取必要的激勵措施。如將實踐表現納入到成績考核中,對實踐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等。

(三)大學生要客觀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

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其品德、能力和貢獻。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每個人不可能不去評價他人,也不可能不被他人評價。如果一個人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經常在想別人是否喜歡我,別人是否認可我,我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樣的……久而久之,他就會喪失自我,對自我產生懷疑和迷茫。因此,大學生要正確認識自我,學會客觀、公正地評價自我。對于他人的評價,可以采取綜合打分法,即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只需要注意中間層次的評價即可。特別是在工作中,遇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要保持清醒的認識,要知道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只是認識自我的一個渠道,并不能代表全部。要正確認識自身的不足和優勢,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發展自己的長處,不斷改進與提高自己,進而更好地適應社會與生活。

三、結語

篇(5)

對于小學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重要方面。對于教師而言,作文教學比閱讀和口語交際教學更難,付出努力卻收效甚微,目前我國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國學者曾做過一些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小學生寫作中的觀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學生作文能力的構成因素以及影響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改革就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一、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馬克思指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文章是以語言為表現工具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離開語言而存在,所以,語言是寫作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曾經強調:語言是從事寫作的基本工夫,沒有運用語言的本事,即無從表達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會有多少說服力。所以,語言是文章的表現工具。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們都非常重視語言的修養,大凡有經驗的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中,也強調語言的訓練,足見作文語言表達的重要性。

小學作文中語言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第一,不能用準確的語言把自己想說的話表達出來。第二、詞匯貧乏,語言不夠生動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話”,沒有“文”的色彩。第三、錯別字較多,病句較多。第四、空話、套話多。影響語言表達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樣錘煉語言;第二、思維不嚴密,條理不清晰,影響表達;第三、不能準確理解詞語的意思,影響表達;第四、現代漢語語法學的不好,常有語病。

我們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1、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首先,培養學習語言的興趣。曾說:“要培養自己對語言的興趣”,“有了強烈的興趣,才能更好地領略語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語言的精微”,“語言的進步便如水之就下這樣順當,反之,只有鍛煉語言的愿望而無興趣,語言的進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樣的困難”。所以,產生興趣是學好語言的一個“極大的竅門”。還說:“一天我們對于語言著了魔,那才算是進了大門,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從事語言的創造。由興趣學習語言,到能稱心如意的運用語言,使它成為藝術品,這又是進了一大步,要費更大的苦工夫。”?其次,下苦工夫學習語言。有學習,才有積累。學習語言,有兩個途徑:一是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群眾的語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語言,它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表現力很強,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號召人們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二是多讀名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郭沫若認為,多讀多寫,摸熟語言的“筋肉組織”和精微之處,喚起靈敏的感覺,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筆,獲得豐富的詞匯,這樣,自己寫起文章來,優美的筆調慢慢地就會運用自如。第三,多積累語言――詞匯。斯大林曾說:“詞匯反映語言的狀況:詞匯越豐富,語言也就越豐富、越發達。”掌握大量的詞匯,就能將事物間細微精妙之處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

2、培養學生的描寫能力

第一,講清什么是描寫及其作用。描是描繪,寫是摹寫。從寫作學角度說,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環境、事件及其形態或特征等描繪或刻畫出來,使人讀后有如見其形、聞其聲、歷其事的感覺。第二,講清描寫的種類。關于描寫的種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從小學作文要求來看,主要應該掌握語言描寫、行動描寫、肖像描寫等。應該注意無論什么描寫,都要做到有明確的目的,或為表現人物服務,或為展開情節服務,或為揭示主題服務等等;此外,要抓住對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數筆,神形兼備,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第三、講清描寫的方法。關于描寫的方法,一般說來,離不開生動形象的詞匯、濃烈鮮明的色彩、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等等。人們的寫作風格不同,其各自強調的重點不同。老舍強調比喻,他說:“在描寫時,不能不設喻。”而魯迅則強調白描,這種方法沒有濃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詞,少有修飾,即魯迅所說的“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養

修改作文,是寫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人們公認:文章是改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視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說:“百工冶器必幾經轉換,而后成器。我輩為文,其理一也。”我國當代著名的作家杜彭程在談《保衛延安》的寫作經過時曾說:“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萬字的報告文學,改為60多萬字變為17萬字,又把17萬字變成40萬字,又把40萬字變成30萬字……在四年多的漫長歲月里,九易其稿,反復增添刪削何止數次。”當代美國小說家德威爾也說,我的“作品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

小學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問題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識別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識不強。根據我們的調查和觀察,當前的小學生作文,幾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應試作文也沒有時間修改,這從某個角度上是明智的,但無論如何也是一種無奈。第三,對自己的作文,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對已寫好的作文有一種思維定式,學生往往突破不了這種定式,對作文不能做實質性的改動。

1、讀改結合,以讀促改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它是我們培養學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潛心構思、字斟句酌過的。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了解作者謀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讓學生把這些方法運用到修改作文中來,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篇(6)

一、引言

多元智能理論在世界教育教學改革中產生了廣泛的積極影響,學習和研究這一理論,對于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后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貢獻,是我們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歷史的結晶[1]。對于我們來說弘揚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責無旁貸,毋庸置疑。

那么探索全新的傳統文化教育之路刻不容緩。迎面襲來的多元智能理論與信息技術潮流帶來更多可拓展的空間。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學生的多元智能,來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及重視程度大勢所趨。最終培養當代大學生成為時代的主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有生力量當務之急。深入思考、探索,最終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之路迫在眉睫。

二、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

剛剛勝利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給了傳統文化明確的定義:“一個國家的歷史、形象和尊嚴的代言是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的根蒂是濃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也必須以領悟、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為基本條件。近年來國家大力度進行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一直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著力點,從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三、當前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與國家的大力號召相反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卻受到了“冷遇”,在教育中遭遇了“瓶頸”。全面分析當今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問題:

(一)忽略傳統文化教育

1.家庭傳統文化教育缺失、斷層

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偏差,家長的傳統文化教育意識淡薄,子女受其影響而表現出來的消極和抵觸情緒,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導致了當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力,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出現了缺失和斷層。

2.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系統建設不完善

2012年,某教育機構對全國100家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設置進行統計,僅有30家高校開設了傳統文化教育選修課程,其中配備對口專業教師的僅有20%。就學生學習情況來看,課程出席率小于35%。

(二)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過度的課程化,任務化,教育推廣面狹窄單一。

灌輸式教育,填鴨式教學,不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真正理解。使傳統文化的傳承成為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介紹。

(三)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缺乏情景式教育

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適應性,產生于特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時也反作用于生活環境,與環境共融形成一種“共生”關系。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使其脫離了賴以生存的環境,成為無本之木,無根之水,空中樓閣,成為了書本的文化,“僵死”的文化。

四、多元智能理論與計算機網絡支持下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

在計算機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多數新興事物、外來文化迅速占領市場,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們除了關注這些“異”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面前,我們不能只是愛么能助,望洋興嘆,更應該看到的是他們帶來的活力與生機。那么利用多元智能理論結合信息技術實施多元多維、情景性、發展性的教育模式,正適合傳統文化的教育。

近年來,隨著互連網走入千家萬戶,我們進入了“全城一家零距離,珠穆朗瑪在身邊”開放、虛擬的網絡時代。那么,讓新一代的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是下一步應該探索的問題。

(一)利用網絡虛擬現實技術為傳統文化安個“家”。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虛擬仿真出全世界的旅游勝地,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領略世界的風采,是經濟旅游的新潮流。那么基于網絡虛擬現實技術顯著的技術特點為中國傳統文化安個“家”,是初步探索的方向。

(二)傳統文化教育利用多元智能原理與游戲化學習的“臉對臉”。

讓網絡游戲為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同時讓傳統文化為網絡游戲填加豐富的內涵。網絡游戲的虛擬環境成為傳統文化教育賴以生存的土地。

網絡游戲是網絡虛擬現實技術中的一種,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日益成熟,傳統的網絡游戲也成了新興產業。正引發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事件層出不窮。網絡游戲設計的暴力,不規范占絕大部分因素。從網絡游戲設計中入手改善網絡游戲的不足,并在網絡游戲設計中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網絡游戲之中,賦予傳統文化騰飛的羽翼,同時也賜予網絡游戲以圣潔的靈魂,實現游戲化學習。

根據眾學者的研究,筆者認為,游戲化學習的難點主要在于游戲與學習之間相互融合的問題,游戲與學習之間的比重問題。

五、小結

根據游戲化學習的意義我們用情理的精神,利用傳統的文化改造虛擬游戲的不足,填補虛擬游戲的漏洞。

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使學生能無意識的在網絡游戲中領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相反傳統文化也在游戲中起到引導的作用,抑制其弊端,避免沉迷的現象。有機的將傳統文化,網絡環境,學生的意識結合到一起。三維一體的立體式隱性學習模式。

改變“填鴨式”教學,使學習成為一場有趣的游戲,從學習中感受快樂,使人們不再是對游戲成“癮”,而是對學習成“癮”。

篇(7)

人文關懷精神倡導對人的關懷,主張以人為本的價值觀[1]。醫學生作為學生群體中的一個特殊層次,由于學業繁重,學習年限較長,加之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單科設置,文體活動普遍不如綜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躍,所以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較多,心理素質較差。在醫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心理素質處于基礎地位。必須把心理疏導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教育作用。

一、怎樣理解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人文關懷,就是用人的方式去對待人、理解人、關懷人,重視人的精神生活,構建師生的精神家園。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教育,使人思想行為得到改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形成符合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人的精神世界失去了真切的關懷,思想教育就成為空洞的說教。心理疏導,要從醫學和思想政治工作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從醫學角度,就是人們的心理認知、情緒、行為和意志被心理學的知識改變,癥狀得到消除,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得到治療的一種方法。二是從思想政治工作角度,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如解釋、說明、同情、支持和理解等方式對對方的心理狀態進行影響,心理問題人群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等得到改善或改變,心理狀態得到調整和思想障礙得到清除。

二、為什么要加強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由于新疆所處的外部環境的復雜,內部民族構成特殊,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民族成分多樣,文化背景屬于中華民族文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漢文化和具有伊斯蘭教影響的少數民族文化。學生具有這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表現在:語言、風俗習慣;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文化傳統等各個方面,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教育對象遠遠沒有這樣的差異。而醫學生畢業以后的職業是直接與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相聯系,所以做好他們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關乎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維模式必須要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思想素質、政治覺悟或道德品質問題的思維傾向,是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定式思維,而容易造成錯誤地選擇切入點,不僅不利于解決問題,反而容易給人帶來某種新的心理傷害,導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而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新要求被落到實處,問題的性質利于被分清,切入點容易找到,實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如何加強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筆者認為,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這項工程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統一性和民族性相結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一棵樹的生長,不僅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還要有陽光和雨露,缺一不可,學生亦是如此。新疆醫學院校一方面必須在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教育目標等方面,與全國高校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特點也必須要考慮,在某些教育的內容、教學用語、教育形式等方面盡可能地貼近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用民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新疆社會的實際、現實的生活,各民族的大學生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的民族內容、親切熟知的民族語言的教育。

2.堅持硬件和軟件相結合,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構建大學生和諧校園文化,必須抓住這個根本,才能使學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增強凝聚力;才能使他們樹立和諧理念[2]。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不僅要做好先進的校園設施、優美的校園環境等這些硬件建設,更要做好構建、傳承和弘揚大學的精神家園。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經過大學師生員工長期努力積淀而成的穩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內容和最高表現[3]。大學校訓,它是一所大學對教育目的和人才觀的集中認識,是大學精神的標志。醫學院校大學生更是如此,如有“紅色醫生搖籃”之稱的中國醫科大學,秉承“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校訓,學生努力學習,掌握良好的醫學技能,走上醫學工作崗位后,兢兢業業,救死扶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新疆醫科大學“厚德、博學、篤志、力行”的校訓和山西醫科大學“厚德勵志,博學弘醫”的精神等就是明證。

3.堅持方法和方式相結合,建構和諧的學生管理模式。做好新疆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方式,講究和諧管理。將教育、管理、服務三者融為一體并貫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終,增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務意識[4]。注重醫學生的心理疏導,建構心理危機干預、預警和宣泄緩釋機制。以此培育醫學生的心理放松與自我調節能力,使他們樹立自信、自尊、自強的心態,珍視生命的品質,并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5]。在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們必須提高對心理疏導工作的認識,注重工作方法和方式。

4.加大心理衛生硬件的投入,使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落到實處。加大心理衛生硬件的投入,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和網絡,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貫穿于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輿論引導、志愿服務、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各個方面。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要建立相應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機構,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編輯和出版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物。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在各種組織內部得到建立健全,組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得到加強,醫學生思想情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才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四、結束語

培育“四有”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抓、如何做、從哪里切入更有效,這是擺在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只要我們在工作中充分貫穿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從教育的目的出發,就能不斷提高新疆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合格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袁曉建.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人文關懷[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390-392.

[2]林崇德.“心理和諧”是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催化劑[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11):1-5.

篇(8)

 

近年來,心理類訪談節目不斷出現并漸成一種態勢。央視的《心理訪談》是此類節目的開拓者和運營成功的典范,繼2004年推出以來吸引著社會關注的目光。

一、傳播內容分析

《心理訪談》是一檔心理健康類欄目。它運用現場個案訪談的形式,嘉賓呈現自己的心理故事,主持人在中間銜接溝通,心理專家進行現場心理分析和指導,解除心理困惑,幫助嘉賓樹立健康向上的心態。

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和發展,人們經濟水平提高的同時,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和心靈的困擾。而由于中國的心理學和心理學界還不夠成熟,大眾的需求卻在增加。《心理訪談》節目的出現正好滿足了這種市場需求。

從《心理訪談》的節目內容上看,多數當事人都因遇到的問題無法化解和解決,而尋

篇(9)

2.我國運動心理學目前發展現狀

 

2.1研究重心長期囿于競技體育運動,造成我國運動心理學學科發展不平衡

 

運動心理學的產生是與體育運動學科的發展及需求是分不開的。體育運動不僅包含民眾所熟知的競技體育運動領域,更包括體育教育領域和大眾健身領域,是一個多領域、綜合性的科學,因此運動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不能脫離這三大領域的平衡發展,而偏重于某一領域的發展。由于我國在建國之初經濟建設任務與競技體育強國任務優先發展的指導思想,競技體育運動成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頭戲,人民對經濟建設的需求與認知也大大壓抑了對自身健身需求的正確認識,因此我國的運動心理學科無論在研究重心還是在學科發展定位上都長期囿于競技體育運動,從總體上講,我國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重心主要放在對我國競技體育運動中的專業運動員的運動動機、運動情緒、心理技能、運動員自我運動認知等方面進行深入科學研究與理論探討,并將運動員心理實驗干預、心理指導作為運動心理學界研究的主要內容來進行,造成我國運動心理學學科發展不平衡。競技運動領域的研究是主流,體育教育和大眾體育鍛煉領域的研究相對薄弱,關注度過低,甚至被長期邊緣化,體育運動中的社會心理學問題、體育鍛煉的心理學問題等社會體育健身需求等方面的心理研究雖有涉及,但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遠遠落后。運動員個性特征、心理選材、心理技能訓練等是中國運動心理學的重點研究方向。

 

2.2 研究缺乏整體性、系統性,整體研究實驗科學驗證,影響我國運動心理學學科發展

 

通過文獻檢索目前在運動心理學學科發展具有代表性影響力的三個權威性學術雜志——《國際運動心理學雜志》、《運動心理學家》和《運動與鍛煉心理學雜志》所發表的近幾年的論文,通過數據分析不難看出,實驗法仍然是當前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主流,當前的國際運動心理學研究更注重實驗操作與情境的結合,注重研究的生態學效度。但我國的運動心理學的定性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現出下降趨勢,而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現出上升趨勢,實驗法和測量法占居主導地位,仍然停留在實驗描述階段,且我國的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呈現分散狀發展,缺乏統一的、系統性的研究定向。盡管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及研究員在心理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性成果,但由于大多數研究成果尚屬于經驗的論證而缺乏科學的實驗,使得我國的運動心理學無論就研究層次還是學科發展水平都遠遠不能適應體育教育實踐及群眾健身體育發展的迫切需要。

 

3.我國運動心理學發展趨勢研究

 

3.1積極擺脫單方向畸形發展模式,尋求三個領域全面發展,增強系統化、整體性平衡發展

 

雖然我國目前的運動心理學科學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國家相比在學科發展和理論研究等方面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由于該學科在我國引進時間和起步時間較晚,仍然有可圈可點的優點。我國運動心理學學科的發展必須要依存于本國的研究力量積極從內部尋求發展突破,因此在未來發展趨勢上勢必首先要突破目前競技體育領域單方向畸形發展模式,尋求三個領域全面發展,增強系統化、整體性平衡發展。

 

就我國當前的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現狀來看,競技運動心理學已經不能完全涵蓋體育教育心理學和大眾健身心理學,三大領域的研究要求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針對性越來越強,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日趨明朗化,不同的“受眾”有著不同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全民健身運動”及“終身體育”體育教育理念的日漸深入,群眾健身意識及保健意識原來越強,對自身的運動心理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社區體育健身必須要加強群眾健身時的體育鍛煉方法與心態的指導,幫助群眾建立并培養正確的健身興趣與健身習慣,因此.我們應該看到體育教育和大眾健身兩個領域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們的心理學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盡管我國在這三個研究方向上仍然沒有形成適合本國發展情況的完整的、獨立、系統的理論體系,也未將競技體育、體育教育、群眾健身體育三個方向做完整區分,交叉重疊較為明顯,但由于三個研究方向各自擁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因此需要各有特色、各有側重,明確各自的研究方向、目的和任務,滿足各自的社會發展對其提出的不同需要,因此,發展我國運動心理學三個領域系統化、獨立化的理論體系勢在必行。

 

篇(10)

隨著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多,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普遍面臨就業難的問題。近年來,因就業問題引起的大學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較常見,甚至發生自殺悲劇。2007年《大學生就業指導》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修課程之一。課程旨在指導學生尋求職業發展,培養潛力和創造力,以適應社會需要。積極心理學在國內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個體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尋找個體潛能。這與就業指導課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育。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現狀

我國高等學校就業指導課起步較晚,與國外的就業教育差別很大。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內容單一,學生就業心理模塊知識陳舊

我國目前高等教育中就業指導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就業背景、就業技巧、就業政策和就業所需表格填寫訓練等。各個高校課程內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認為目前高校就業指導缺乏與學生專業課程銜接,難于提高大學生實際就業能力[1]。較少高校有專業心理老師講授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心理調適等。與心理有關的內容知識基本無更新。

(二)課程傾向于職業技能培訓,忽視就業心理、職業道德等引導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多傾向于傳授求職技巧,如介紹信、推薦信和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而較少涉及學生的價值觀導向、就業心理調適和積極的就業觀引導。大學生在就業之前,首先會在心理上有一些變化。受傳統“學而優則仕”思想等影響,加上就業競爭激烈,多數個體易表現出焦慮、失落等心理表現。張弛等調查522名大學生,76%認為“最讓自己感到緊張和憂慮的事情”是就業問題[2]。由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第二個“心理斷乳期”。情緒容易波動,耐挫力弱。在面對就業壓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應對,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甚至自殺等危機事件。

(三)課程實施形式單調,缺乏創新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定位是一門指導性強的應用型學科,需要學生實踐和實際操作,且需要根據大學生每個階段不同特點進行指導。較多學校就業指導課成為理論課的講授,學生配合度不高,沒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大一到大四所講內容沒有變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師面對幾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課的模式為主。

二、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近年,積極心理學在世界范圍內興起。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是對創傷、缺陷和疾病等進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幫助人類去發掘潛能和力量,使人們更幸福、快樂,并得到發展。我國傳統文化中也不缺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韓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終成事業。其積極的思想都可以為大學生學習和內化。

積極心理學的課程宗旨主要是發掘學生潛能,增強積極的人格力量,顯示了一種積極的教育理念。賽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記錄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訪和大笑練習為內容,發現這些練習能最大程度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生活態度,甚至影響到人生態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到抑郁癥治療、醫學教育和企業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探析

(一)嵌入積極的教育理念

《大學》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素養。當前“就業難”問題除了就業人口基數大和專業限制外,與大學生自身依賴性強、逃避進入社會、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較大關系。英國哲學家拉金斯提到“年輕時代是培養、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時光”。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態需要從入學開始,貫徹整個大學生活。在教育過程中將責任意識和感恩結合起來,教會大學生勇于面對生活中各種挫折。

(二)構建“積極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

隨著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嚴峻就業形勢使大學生從入學開始承受不同的就業心理壓力。積極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不僅要吸取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還要考慮不同階段特點和實踐性的特點,每個學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內容和任務。大一大二階段應該以“擇業指導”為主,主要包括認識自我、優勢定位和職業生涯規劃。由于大學新生處于適應期,心理波動比較明顯,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此階段重點在于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生活,解決現實困惑,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和應對,引導進行職業生涯探索,掌握職業要求和社會需求,挖掘學生自我成長的潛力。第二階段應該以就業指導為主。學生掌握就業指導知識外,鼓勵學生實踐,通過調查走訪、案例討論、團隊合作等方式增加學生對就業的積極心理體驗,鼓勵學生創新自己的求職技巧和方法。強化互動,學生參與教學,如運用霍蘭德職業能力測驗(MBTI)認識自己的興趣和性格特點。

(三)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大學生就業團體輔導實踐

積極心理學認為在教育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重視學生自我成長的經驗。體驗和參與式學習是完成這一體驗的重要途徑。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群體參與的團體積極心理輔導新模式[3]。設計活動依據“幸福”三因素理論,包括積極的情感、積極的參與性和追求有意義的生活三部分。團體輔導的內容包括培養積極情緒、積極的應對和認知方式、積極的人格品質。按照這三個內容進行具體的活動形式。如“尋找自身優勢”、“三件好事”、“感恩探訪”等。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著重要意義。課程尚處于開發和探索階段,對于授課老師也需要擴寬思路,在現有體系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學效果,最終服務到大學生群體。(作者單位:東莞理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公司企業文化論文 下一篇: 銀行會計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亚洲午夜片在线 | 特级婬片女子高清视频国产 | 亚洲AV永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日韩中文字幕v亚洲中文字幕 | 日本淑妇性爱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