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4: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城市規劃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長春市是吉林省省會,全國重要的汽車工業、農產品加工業基地和科教文貿城市。至2020年,把長春建成經濟實力較強、社會文明進步、科學技術先進、城市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的開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二)城市總體布局
中心城區的城市形態采用’分散組團式’布局,由以建成區為主的中心團和規劃建設的外圍組團(興隆團、富鋒團、凈月團)組成。中心團與外圍組團間設置綠化隔離帶,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結構為’多中心分區式’結構,其中:中心團分為中心分區、二道分區、鐵北分區、綠園分區、汽車廠分區和南湖分區,外圍三個組團各構成一個分區,每個分區都具有獨立的配套服務設施。規劃將與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調整城市建設用地布局結構,控制中心團的開發強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將城市建設重點逐步從中心分區向外圍分區轉移,完善各分區功能,使人口和產業達到合理布局。
二、長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
(一)總體思路:
從長春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出發,提出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思路;從目前存在和未來發展可能面臨的問題入手,關注城市空間布局對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和社會進步的支撐;以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提出城市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策略,構筑城市整體的城市生態空間結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適應城市機動化的發展趨勢,構筑城市綜合交通體系;隨著城市擴大和多元化的進程,創造分區發展和城市整體發展共贏的局面;延續城市格局,保持城市特色,創造良好的城市空間環境;適應地方資源特點的能源約束條件,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二)空間布局:
1、劃區城鎮空間組織體系:按照“一城、一區、十組團、九城鎮四個層次,實施分類指導。“一城”為主城,“一區”為雙陽城區,“十組團”為凈月組團、富鋒組團、興隆組團、合心組團、勸農山組團、奢新組團、雙營組團、英俊組團、機場服務組團、蘭家組團,“九城鎮別為泉眼鎮、永春鎮、樂山鎮、新湖鎮、山河鎮、太平鎮、鹿鄉鎮、四家鄉、齊家鎮。
2、城市結構:形成“雙心、兩翼、多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雙心”指疏解城市中心區部分職能,形成中部和南部兩處城市中心。調整中部城市中心職能,重點發展商貿、文化、娛樂等傳統服務業;建設南部新中心,引導與支持行政辦公、文化體育設施以及金融保險、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在南部中心相對集聚;“兩翼”指城市西南翼形成以汽車、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城市發展空間,東北翼形成以傳統產業和玉米加工業為核心的城市發展空間;“多組團”指重點加強凈月組團、富鋒組團、興隆組團的建設,與主城共同構成聯系緊密、分工有序、協調發展的城市空間。
三、長春市城市規劃實施效果與影響:
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已初步進行了論證,并得到了建設部專家的認可。在該規劃的影響下,長春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也開展了修編的工作,各區、各開發區的分區規劃和28項專項規劃的也在進行當中。目前,許多城市設施建設和城市開發項目,都有序的安型一般總體規劃進行。
規劃實施期間,長春建設改造主次干道50多條,1787條巷道舊貌換新顏,實施了九大區域亮化工程……新建了交通、市政、公用、環保等重點工程120多項,累計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開發投資500億元,成為長春市歷史上城市建設任務最重、困難最多、投入最大、發展最快的時期。 以下是規劃后的部分效果與影響:
(一)建設改造50多條主次干道
五年來,長春市城市建設緊緊圍繞支持一汽發展、開發區二次創業和鐵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先后建設改造了亞泰大街、人民大街、吉林大路、三環路等50多條主次干道;建成了集購物、休閑、娛樂、信息交流于一體的長江路步行街;同時規劃建設了長春大橋、興業立交橋、長沈路橋等大中橋梁12座;對人民大街、解放大路、吉林大路、東盛大街、建設街、安達街、開運街等400多條道路進行了大中修;改造了人民大街南出口、102國道長沈公路、吉林大路、長吉北線、長吉南線、北亞泰大街6個城市出入口,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和承載能力。
(二)房地產開發面積2500萬平方米
長春市大力實施以棚戶區改造為重點的房地產開發工程,引進了大連萬達、深圳萬科、上海綠地、天安、融創等外埠較大的開發企業,先后改造了二道區吉林大路兩側等大片棚戶區,建成了“長春明珠”、“萬科城市花園”、“長春上海城”、“天安第一城”、“融創上城”等規模較大、環境優良、配套齊全的住宅小區。城區每年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500萬平方米左右、竣工面積300萬平方米左右,改善了市民的人居環境。
(三)改造巷道1787條
近幾年,長春市以人為本,加大了巷道的改造力度,“十五”期間共改造巷道1787條,極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條件。同時,完成了9大區域的亮化工程,目前,長春市已有路燈53113盞,為市民夜間出行提供了方便。
(四)綠化覆蓋率達41.5%
規劃期間,長春加大了環境治理力度,城市環境日新月異。五年間,長春市建成了日處理能力15萬噸的西郊污水處理廠和日處理能力2.5萬噸的雙陽污水處理廠;對伊通河城區段進行了綜合整治,實施了串湖區域治理工程,串湖治理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溪園將于今年6月竣工。長春市還規劃建設了占地93萬平方米的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目前,有來自世界130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大師們精心打造的341件雕塑精品陳列園中,使長春成為國內世界各地雕塑作品最多的城市。同時實施了“一環五帶”綠化建設工程,建成了自由大路、新發路等一批綠化精品街路,改造了南湖公園、勝利公園和人民廣場、西安廣場等主要公園(廣場),城區每年新增綠地200公頃以上,2005年綠化覆蓋率達到41.5%。
(五)16條主要街路安裝路燈
長春市還將對16條主要街路和333條巷道安裝路燈,到06年底,長春市二環以內全部亮了起來。這16條主要街路包括和順街、農安南街、農安北街、惠工路、四通路、安樂路、公平路、遠達大街、天光路、通安街、柳影路、解放大路、自由大路、亞泰大街、建民路和繁榮路。
(六)45.61平方公里面積要亮化
長春市對亞泰大街、長春大街、伊通河以東、自由大路以北、東環城路以南、東環城路以西區域和開運街、南環城路以東、靖宇街、衛星路、開宇街、南環路以北、臨河街以西、寬平大路以南、南湖大路以南、自由大路以南區域,共45.61平方公里面積進行亮化。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整個室外照明工程預計總投資將達到7000多萬元。
四、規劃中的特色與創新:
本次規劃修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五個統籌”,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突出重點,持續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不斷提高城市綜合競爭能力。
(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規劃從分析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省域范圍、市域范圍的角度出發,明確長春市在不同層面的定位、發展策略。規劃期內,要面向國內外,積極推進與東北中心城市的經濟合作與協調發展;塑造與吉林省中部城鎮群之間的緊密聯系,加強與吉林省中部地區在產業發展、城鎮空間、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布局等方面的協調發展,進一步增強長春市作為吉林省中部城鎮群核心城市的綜合輻射作用。
(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資源節約保護利用規劃,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針對經濟發展與資源、生態之間的矛盾,規劃明確提出未來長春市資源生態發展戰略。第一、實現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相結合,重點加強生態建設;第二、促進水資源戰略性轉變,提高用水效率,維持水系系統完整性;第三、培育資源節約型生產和生活方式,提高資源重復利用率;第四、貫徹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原則,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第五、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市政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創建生態園林城市。
(三)實行規劃區范圍內全覆蓋規劃,統籌城鄉發展。
不論是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的地下水位下降,還是深基坑的開挖而導致的地下水位降低,原有地層中的含水細砂、粗砂礫及由含水層、隔水層組成的粘性土層地質結構會由于水分喪失而發表變化,最關鍵是的喪失了本應該存在于各層之間在水壓作用產生的水力聯系;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由于水力聯系的喪失,土層顆粒之間的浮力消失,相對而言土層顆粒間的孔隙有效壓力增加,長時間累積下及大面積作用的結果就是原有含水層本身會產生“壓密”,而原有的隔水層會發生固結,這些問題最終表現為地面或者建筑物的沉降。
1.2工程開挖基坑致邊坡失穩、滑塌的機理
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較多,地形、地質、水文和氣象等其影響因素,同時也受到施工方法、程序及坡頂荷載等因素的影響。邊坡之所以會出現失穩、滑塌,主要原因在于破壞了原有土體的受力平衡;即土體內部發生剪切作用形成所謂的“滑面”,導致土體沿著滑面失穩,出現滑塌。在具體工程施工過程中,邊坡臨空面會不斷的擴大、暴露出來,可能引起應力重分布與應力集中等效應,特別是對于巖體結構面的切割,很可能與斜坡面組成不穩定斜坡,導致失穩,較常見于泥巖、頁巖巖體結構中。
1.3地下暗挖工程導致地面發生塌陷的機理
地下暗挖工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巖土體被部分的掏空,導致上部地層失去原有力的支撐,同時隨著開挖空間的不斷擴大且向上發展,或者隨著隧道工程的延伸呈線形向延長方向發展,地層發生移動或者變形,引發地面沉降或者塌陷。暗挖工程引發的地面變形一般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個特征,地面變形范圍要明顯大于地下開挖范圍;第二個特征,開挖深度越大,到地面發生變形的時間越長,地面變形量越小且平緩均勻,但是變形面積較大;第三個特征,在較好地質條件下,地面變形可能不是很明顯,只是出現少量的下沉或者地面裂縫,對地上建筑的影響不大。
2城市規劃、工程建設引發環境地質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2.1地下水位降低致地面沉降問題的預防與防治
不論是施工致地下水位下降,還是過度抽取地下水所致,地下水位下降所造成的地面沉降后果都是極其嚴重的,最關鍵是的是危險大;有必要在城市規劃、工程建設過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預防和進行有效防治。第一,城市生產、生活用水供水角度,適當壓縮地下水的開采量,科學、合理規劃開采布局;第二,采取地下水輪流開采的方式,保證適中的開采頻率,不過密開采、不過量開采;第三,實施開源節流措施,努力爭取開辟新的水源地,加大處理后污水的再利用范圍與力度;第四,對地下水位發生明顯降低的施工場地,積極進行地下水回灌,減小與緩解地面沉降。
2.2開挖基坑致邊坡失穩、滑塌問題的預防與防治
對于放坡明挖、深路塹開挖工程中由于切割坡腳等造成的邊坡失穩、滑塌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預防和進行有效防治。第一,在上部進行清方卸荷,在坡腳處打排樁、護坡樁、連續墻及各式錨桿,旨在保持邊坡受力平衡,防止邊坡滑塌;第二,選擇合理坡形、坡度及平臺位置進行施工;第三,對坡腳位置進行加固,進行防沖刷處理,在坡腳、坡頂等位置設置專門排水設施;第四,對邊坡面進行封閉處理,防止雨水過度沖刷引發滑塌。
城市地理信息系統起源干西方發達國家,這是與其高度的物質文明密切相聯的。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拓展生存空間、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充分意識到資源的寶貴和現實的浪費,從而提出了對現代化管理的更高要求,這是城市信息系統得以應運而生的前提。作為一種決策手段和工具,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及資源與環境保護中正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并滲透到國家政府、機關,經濟部門以及人民生活的各個組成部分。
一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近幾年來,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應用已成為熱點。就全國各地而言,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僅有部分城市在系統開發應用中取得了成功,但是,系統開發半途而廢的、運行失敗的、達不到設計效果的也屢見不鮮。根據各地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應用水平,大致可以把它們分為3種模式。
1.事務型系統(OAS)。主要是單個部門以發放“一書兩證”及相關業務數據處理為主要內容的規劃文檔管理、通信處理和工作流程管理為基礎的文檔辦公自動化系統(如青島、湛江、荊州)。
2.管理型系統(MIS)。主要是以電子地圖(柵格)作背景數據庫和相關專業數據庫為支撐環境的,有若干個規劃管理信息子系統組成的管理系統。如(濟南、十堰、鎮江等)。
3.管理型系統(OAS+GIS)。主要是以基于GIS的綜合數據庫為支撐環境的,既能處理、管理空間圖形數據,又能處理和管理業務方面的文本數據,實現規劃信息管理圖、文、表一體化、辦公無紙化的系統。
總之,目前所建立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大多是面向數據供應,即基于數據、過程驅動型的。面向決策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僅有少數城市且處于起步階段。隨著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綜合技術的發展,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將向集成化、網絡化、多媒體化、智能化和直接面向決策方面發展。
二應用系統設計
1、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設計概要
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類型具有多樣性,即在時間上是多時相的,結構上是多層次的,性質上又有“空間定位”和“屬性”之分,既有圖形為主的矢量數據,又有關系型的統計數據。根據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功能對數據的要求,必須建立相應的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系統,以及業務管理文檔數據庫。
規劃管理空間數據庫是用“層”的概念來分別存儲不同的圖形信息,即每一“層”存放一種專題信息,并有一組對應的數據文件,該系統面向的處理對象為各類圖形信息(基礎地形圖、管理紅線圖、規劃成果圖、工程管線圖等)。
規劃管理屬性數據庫系統是采用“關系型”數據模型,每張表格由若干數據項描述。借以說明相關聯的各類圖形信息的屬性項和屬性值。該系統面向的處理對象為各種表格的信息。還有那些難以將其作為GIS的屬性,需要用RDBMS來管理的文件文本數據(如辦理情況、法律法規等)。須建立相應的業務管理文本數據庫。2網絡環境設計(1)硬件環境采用高效先進的網絡技術,建立高速微機局域網。網絡拓撲結構采用星形結構。選用100mbit/s交換式集線器,100mbit/s主干網,采用雙服務器機制.選用HP高性能服務器,15個節點選用PⅢ1G、128m內存以上的PC機,另外配置A0幅面的HP彩噴繪圖儀,高分辨率掃描儀,數字化儀,觸摸顯示屏等設備。
(2)軟件環境
采用基于微機局域網的客戶機/服務器(C/S)結構,令后逐步發展為3層C/s結構(Browserserver)。網絡操作系統采用windowsNTserver,客戶機操作系統選用Windows98等。桌面圖形數據處理軟件可選用AutoCADMap,有利于與城市規劃設計AutoCAD平臺相銜接。選用關系數據庫系統軟件為系統文本數據的管理軟件(女11SQLSercer,Sybase等)。
三城市規劃信息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城市規劃信息系統的發展具有自身的特點,即規劃信息系統需要有大型圖形信息數據庫為基礎,配合各種城市信息,進行綜合的統計、分析、應用及輔助決策。其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過程的可持續性一有序發展
根據我國許多城市建設城市規劃信息系統的狀況,整個信息系統的建設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明顯的發展階段,按照這樣的程序發展,有助于按照城市規劃信息系統自身的特點,在系統應用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1)文檔管理、輔助辦公階段
這個階段是完成用計算機輔助城市規劃管理部門中的文字處理、辦公事務的跟蹤,文件收發,文檔管理、報表處理,行文辦理等日常辦公事務性工作。具體實現上,系統的硬件環境主要是簡單的計算機網絡,軟作環境主要是一些方便易用的桌面系統。
(2)圖形信息的建立和初步應用階段
在建立了第一階段所述的城市規劃辦公自動化系統并初步應用后,用戶必然會提出對圖形數據的強烈要求,這是規劃行業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因此,第二階段主要圍繞圖形數據庫的建設展開。
(3)圖文一體化系統的建設階段
現在大多做法是“以圖形庫為基礎、以用地為主線、貫穿各業務環節”,將業務辦公中的用地、規劃,建管,監督檢查的數據在圖上進行集成和共享,同時將規劃成果也集成在該系統中,井配合目前的辦公自動化系統,真正實現圖/文的集成。建立一個定義統一、條理明晰的規劃信息數據管理系統。
(4)信息綜合運用,建設城市規劃決策支持系統
第四階段是城市規劃信息系統充分發揮效力的階段,它將在大量信息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強大的計算和分析能力.實現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專家系統,直接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服務。
2數據的可持續性一一動態更新
城市規劃信息系統是在計算機技術支持下對空間和非空間信息進行采集、存儲,顯示、分析、轉換、復合及分析、輸出,為各種用戶提供決策支持的綜合性技術,涵蓋了包括GIS、網絡,系統集成、大型數據庫等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手段。而這類系統對其核心內容一一數據,尤其是空間數據的依賴性決定了建設城市規劃信息系統必將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的過程,而突出反映其可持續發展特征的則是數據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作為高密度的人類聚居地,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尤為突出。在我國,隨著80年代以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工業污染等生態破壞現象也由城市逐步擴散波及周邊的農村。城市化地區的環境保護問題,顯得越來越尖銳,日益嚴重的大氣污染、酸雨、水資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態失衡矛盾,都要求我們從城市與區域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方面去認真考慮解決問題的出路。
綠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當今時代,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生命離不開綠色,人類呼喚綠色。綠色空間,能給城市和建筑帶來舒適、優美、清新和充滿生趣的環境。因此,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追求著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樂”的生活理想。
“田園城市”理論是1898年由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其基本構思立足于建設城鄉結合,環境優美的新型城市,“把積極的城市生活的一切優點同鄉村的美麗和一切福利結合在一起”。“綠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戰之后前蘇聯與東歐等國家的城市重建中開始大規模的付諸實踐。
從“田園城市”到“大地園林化”,這就是近百年來有關人類聚居環境綠色空間規劃思想發展的基本軌跡,與之相應,世界各國規劃師的工作領域,也逐漸從較小尺度的城鄉物質環境建設規劃,走向了宏觀尺度的區域性,“社會——經濟——生態”綜合發展規劃。大地園林化,成為人類聚居環境營造活動所共同追求的一種崇高理想。
生態綠地系統,使人居環境中發揮生態平衡功能、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綠色空間,即規劃上常稱之為“綠地”的空間。它作為一類“人化自然”的物質空間之統稱,著重表述了人類生存與維系生態平衡的綠地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也強調了綠地影響人居環境建設的主要是生態功能。
城市綠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內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漸變和突變,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帶性分布特點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觀,決定了城市綠地基礎。城市綠地根據不同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化等融合在綠地中,營造出不同風格的城市綠地景觀,充分體現出城市的歷史文脈和精神風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綠地的重要功能。
中國城市綠化從最初的黃土不露天,到見縫插綠,再到把城市綠地當作一個大系統來對待,這三部曲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依據生態學的理論探尋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指標和效應,逐步成為中國城市綠地系統研究熱點中的熱點。
一: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基本定位的認識
雖然目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尚沒有明確的法定地位,但在國家的行政文件和相關法規條文中,以及在業內人士的認識上,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它的規劃層次應定位于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它的規劃成果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加以落實。在這一定位之下,城市綠地的規劃、建設、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國的城市規劃體系之中得到確實可行的良性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才具有實際的作用。
二:規劃定位決定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工作范疇
作為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專項規劃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工作特性或者說實質性內容主要應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城市各類綠化用地的規劃控制,既在保證用地數量的同時,形成合理的綠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綠地體系的規劃,如公園綠地、防護綠地、減災避災綠地等體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綠化特色的擬定,既結合城市自然條件和城市性質,針對不同用地的特點推薦不同的植物品種、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綠化景觀。
其中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不是所謂的“生態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實施載體是綠地,綠地的建設的確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但是,不能因為綠地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就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引伸為城市生態規劃。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植物只是一個因子。如果我們不討論所謂“生態規劃”本身的提法是否恰當,只是暫且承認它的話,它的工作內容要遠遠超出植物和綠地的范疇。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應該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從綠地系統的布局結構上、綠地的數量上、以及植物種植的原則上注重綠地生態效益的綜合發揮,以求城市綠地對城市生態環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這只是運用相關學科的理論發展本學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不是“生物多樣性規劃”也無法包含“生物多樣性規劃”。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及其構成的綜合體,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應在基因、物種及其生境三個水平上加以保護”(摘自《辭海》)。從這些基本概念中我們應該已經體會到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關系。植物是城市綠地建設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種類型,但它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生物多樣性規劃中都只是一個因子,不能“以點代面”。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工作內容之一,但絕對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實踐與案例分析
一:廈門市(三區一縣)綠地系統規劃(1996年10月)
相關內容簡述:至1994年末,廈門市市域面積約1516km2,轄6區1縣。本規劃是除廈門本島以外4個城區的綠地系統規劃,嘗試增加了“廈門市市域綠地系統規劃構想”一節,旨在對廈門市城市綠地系統提出一些構想和建議。主要內容有:
(1)廈門市域綠地布局結構根據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規劃意圖和對廈門市自然山水條件的分析,從整體上把握廈門城市綠地體系的建設,提出融山、海、城、島、林為一體的“山環城、城環灣、海環城”的布局框架。
(2)廈門市域綠化用地的規劃控制要求第一,根據各城區綠地系統規劃提出城區綠地的規劃指標,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綠地率等;第二,從城市生態環境改善的角度對廈門市域土地利用規劃提出建議,對城市組團隔離帶用地、郊野游覽休閑用地、水源保護用地、自然生態用地等類型的用地提出規劃設想。
二: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綠地系統規劃(完成時間:2000年1月)
相關內容簡述: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是青島的輔城,轄區面積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54平方千米。
(1)規劃范圍與規劃層次:第一層次為行政轄區綠地系統規劃,用地規模為轄區范圍,重點是通過對城區大環境的宏觀控制,突出城區西北部山林景觀與東南部海濱風光的結合,達到城市山水構架的重建與完善。第二層次為城區綠地系統規劃,用地規模為54km2,重點是按城市綠地分類建立城區的綠地體系。第三層次為行政商務中心區綠地控制性規劃,用地規模為4.5km2,重點是在重點地區對城區綠地系統規劃進行深化,強調微觀層面綠地建設管理依據的建立(此階段實質上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下一層次的工作)。
(2)行政轄區綠地系統規劃的主要研究內容第一,土地利用規劃對綠地系統規劃的限定因素的明確;第二,自然山水骨架為綠地結構提供的基礎條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開發對綠地結構影響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觀要素與結構的把握;第五,開發區綠地結構的構建。
(3)行政轄區綠地系統規劃的主要規劃內容第一,規劃的定位;第二,系統的構成;第三,與海洋生態系統相關的保護要求;第四,城區風景區、森林公園、農副產品加工區、旅游度假區的規劃控制要求;第五,開發區總體規劃用地范圍內綠地的規劃指標。
以上規劃均以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確定城市“生態優先”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建成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地系統。秉執“開敞空間優先,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系統整合、遠近結合、地方特色、彈性發展、可操作性“的原則,在對城市生態進行整合分析和綠地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科學地制定城市綠地的發展指標,合理安排市域大環境綠化的宏觀空間布局和各類園林綠地建設,達到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優化城市品質、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結束語:
世紀之初,中國現代城市建設正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國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全社會都不約而同地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地區人居環境中維系生態平衡地自然空間和滿足居民休閑生活需要地游憩地體系,也是有較多人工活動參與培育經營地、有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地各類城市綠地的集合。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的建設與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為了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必須同步進行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
參考書目:
1李敏.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兩種角度認識城市旅游規劃
筆者在博士生階段讀的是旅游規劃與管理,之間和之后做過多處旅游規劃和策劃,例如平遙、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進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就職。因工作關系,直接接觸和操作過多處城市旅游規劃。筆者發現,在實際工作中,對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規劃,它應當包括哪些內容,應當遵守的規劃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門委托的城市旅游規劃和由規劃部門委托的城市旅游規劃二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從旅游規劃看城市旅游規劃
旅游規劃按照空間尺度,從大到小分為三類:區域旅游規劃、城市旅游規劃、景區景點規劃。區域旅游規劃屬于宏觀尺度,側重于旅游業的布局分工;景區景點的規劃屬于微觀尺度,側重于景區的開發,包括景觀的配置、道路等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等。而城市旅游規劃是屬于中觀尺度的規劃,雖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規劃內容大同小異,既要有宏觀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觀上的建設規劃,因而是一種旅游綜合規劃。
這類城市旅游規劃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門;而乙方即規劃編制單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來研究,需要多種學科的支撐,因此,中標單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學科。
1.2城市規劃中的城市旅游規劃
城市規劃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規劃。在這里,城市旅游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而存在。雖然與城市規劃一樣,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內容十分單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區(點)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規劃還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務設施的規劃內容),以及旅游線路的組織等。顯然,這是一個城市的"游覽規劃"或觀光規劃,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旅游規劃。由于這種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規劃主要依托在城市規劃之中,它的完成單位基本上是城建規劃設計單位,而這些單位的技術人員多為城市規劃出身,鑒于其學科背景,對旅游產業和文化的理解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同時,規劃人員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產、游憩)來進行空間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圍比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規劃做成"游覽規劃"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過,作為具有法律效應的城市規劃,如果城市旅游規劃包括過多的不可預測的旅游經濟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規劃的可操作性和權威性。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2城市旅游規劃的性質與特征
筆者在做學者時,是作為乙方完成甲方交辦的規劃任務,主要的著眼點是在學術上是否立得住腳,因而極為重視數據得分析和結論是否經得起推敲;進入旅游主管部門以來,多是作為甲方協助和監督專家組完成旅游規劃,因而更多的是從實踐的角度去評價一個城市的旅游規劃,出發點就變成了規劃的實用性、指導性、可操作性和結論的可靠性。根據這幾年的實踐經驗和城市旅游業發展的要求,筆者認為,城市旅游規劃的特征表現為以下三個特征:
一是目的地規劃。其假設是城市作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為客源地進行的規劃。這其中有兩層基本含義,第一,城市作為旅游目的地,是要滿足游客到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進行的規劃;因此不必涉及這座城市作為客源地滿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規劃。第二,旅游目的地規劃決不僅僅是旅游線路和旅游景區的問題,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規劃的綜合屬性。
二是目的性規劃。城市旅游發展的目的、方向、指導思想、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規劃的重要內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發展規劃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構筑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會完成后,旅游設施和資源如何可持續利用等;北京考慮的則是迎接2008奧運會,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而杭州則是圍繞"旅游業國際化戰略"這一目的展開。離開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規劃就失去了它的實用性,也就不具備可行性。
三是目標性規劃。城市旅游規劃作為一個產業規劃門類,不可能不涉及旅游業發展目標和指標問題。雖然我國學者完成的諸多城市旅游規劃大都進行了指標的測算,但往往是太教條,不具備現實意義,與規劃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學規劃組在給中國東部一個著名旅游城市的規劃提出的指標中,在該市2003年接待2800萬人的基數上,按照年遞增比例,測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規模為2.5億人次。顯然,這是想當然,當一個城市接待達到其最高承受力時,游客還會來嗎?這是沒有考慮現實中存在著"自疏"效應的結果。所以旅游發展目標既要有戰略上的,即城市旅游發展的定位,又要有戰術的,即設定發展的指標,但是,這個指標要合理--既要與規劃舉措相適應--光有目標沒有投入,指標的完成是無源之水;又要與城市的承載力相適應。筆者對中國城市的調查顯示,住宿往往會成為這個城市接待規模擴張的最后的瓶頸要素,例如蘇州,由于星級賓館數量較少,許多游客只好住在無錫等周邊地區。在新加坡則可能是勞動力成為限制要素。
言而總之,城市旅游規劃是以特定的經濟區域--城市作為對象而編制的,有關旅游及其相關產業發展的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城市這一特定區域內的細化和落實,是旅游業戰略性、空間性和有約束力的規劃。規劃工作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是對旅經濟工作進行有效管理和調節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規劃的原則
科學性和政治性相統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規劃應當貫串的一個基本原則。
科學性是一名規劃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規劃科學"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務。但是,作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為乙方的規劃編制單位雖然在大的目標上總體是一致的,但在具體的措施和行動上往往產生矛盾,特別是在環境、資源、土地、文物等的保護與開發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鴻溝"。這個時候,規劃編制單位就必須堅持真理,通過廣泛而深入的"溝通"來消除認識上的消除差距,力圖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去說服甲方,堅持科學,避免損失。為達到這一目標,要不惜借用權威人士或社會輿論來迫使當地政府"就范"。另外,我們經常談到的規劃的"前瞻性"應當包含在"科學性"這一范圍之內。政治性則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問題上與當地政府、黨委保持統一。由于城市已經成為現代旅游的支撐點,很多城市把旅游當作支柱產業來對待,因此,城市黨委和政府對旅游業非常重視和熱心,有的領導甚至已經成為這個方面的專家,所謂的"旅游書記"、"旅游市長"層出不窮。他們對這個城市非常熟悉和熱愛,戰略構思也基本形成,一個規劃如果與他們的戰略背道而馳,即使是通過評審,也會束之高閣,落入"紙上畫畫、墻上掛掛"的俗套,甚至規劃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這種規劃既然不具備可操作性,所以是失敗的。其實,規劃就是一個甲乙雙方的思想博弈過程,規劃組沒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與當地政府完全背離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鑒和啟發后形成的規劃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學在做杭州的旅游規劃時,按照國際化的要求,聽從了西方專家的意見,提出了"大運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并在媒體上,結果與當地政府培育"西湖"作為核心競爭力的理念相“沖突”,使得規劃編制陷入僵局。最終通過多次交流、溝通、論證,科學的提出了分市場的競爭產品概念,即國內市場和日韓、東南亞市場對應西湖,而歐美市場對應"西湖+大運河",圓滿解決了這種矛盾。
4城市旅游規劃的基本內容
按照規劃的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筆者認為,一個好的城市旅游發展規劃應當能夠解決以下問題(也即它的基本內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發展戰略。明確旅游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空間步驟,城市旅游發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對城市旅游資源進行市場分析的基礎上,明確旅游發展的空間結構,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過目標市場分析,提出旅游業發展的目的地營銷規劃。第四,結合城市規劃,提出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體系建設框架,特別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發展地區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營銷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規劃與設計。第六,對現有旅游產品進行提升與改造。第七,制定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旅游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等。
城市旅游規劃把城市作為規劃對象,而城市的旅游發展對區域產生極大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城市越來越成為區域旅游的主導,因此,城市旅游規劃要考慮這個城市的個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研究和規劃:
(1)隨著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觀光休閑需求的增加,城鄉結合部和郊區旅游逐步興起,近遠郊旅游可能成為城市旅游的重要補充和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②為保證城市旅游的健康發展,必須把近郊區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規劃的范圍。至于郊區的范圍有多大,要視需要而定。(2)城市康體休閑設施越來越成為城市旅游的重要內容,特別是晚間娛樂活動,成為一個城市品味的關鍵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不可忽視這些傳統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規劃。(3)要注重城市公共產品轉化為旅游產品。一般認為,城市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旅游產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產品。但是,城市要成為旅游產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諸多公共項目上進行更新和再創造,在不影響原先功能的基礎上,把公共產品直接轉化為旅游產品。例如,大學城、特色街、標志性建筑景觀、橋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貿大廈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當然,在進行大廈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把它建設成為上海城市空中觀光的重要設施,自然就可以減少后期改建帶來的損失)。把城市景觀建筑、城市廣場、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標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綠化等公建設施轉化為旅游資源,既共享了資源,節約了資金--建設新的旅游景點的投入要遠比利用原先建筑要節省費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時間。這一點,大連是全國的典范。(4)要對城市的風貌和格局提出建設性意見。城市需要靈魂,這個靈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個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風格的主要載體,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標簽。要從城市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原則出發,對城市的風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就要從文化的角度去界定這個城市的建筑風貌--體現東方園林之美的江南水鄉風韻,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鴨蛋青"為基本色調。而浙江湖州提出的"親山、望水、見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徑。而地理或旅游學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規劃對城市風貌和格局的忽視,顯然也是不應該的。另外,城市設施和旅游設施既要體現這個城市的文化個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現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飯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飲食、娛樂等場所的建筑和裝修,都要滲透這個城市的文脈,既互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規劃不可忽視這些背景要素。
關于規劃期限,原則上應當與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相銜接,一般為10年,其中,近期規劃為5年,重大問題和發展遠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規劃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規劃文本,規劃編制說明,規劃圖件以及主要規劃研究成果(或專題報告)。
參考文獻
[1]崔鳳軍.中國傳統旅游目的地的創新與發展[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
[2]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編.陶犁,梁堅,楊宏浩譯.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4]陳傳康.城市旅游開發規劃研究提綱[J].旅游學刊,1995,(5).
[5]這是筆者借用的一個概念.所謂"自疏效應",是指當一個區域的旅游密度達到一定比例后,潛在旅游者就會通過信息的反饋,選擇其它地區游覽的現象.如中國的黃金周,如果"五一"黃金周期間這個地區人、滿為患,往往"十一"黃金周期間就相對冷淡.
一、城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呼喚城市廣場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城市、特別是內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滿滿蕩蕩,給人以一種千城一面、單調沉悶的壓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難怪有西方友人對中國遲遲不改幾千年沿襲下來的畫地為牢、自我封閉的建筑風格很不理解,并為之大發感慨。他認為建筑是人們賴以生活和工作的場所,對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廣州率先引進世界興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廣場建筑,以全方位開放的姿態來面對市場經濟新時代,為廣州邁向完全開放的國際化大都市譜就新篇章。這很值得各地城市學習和借鑒。
建筑添上“廣場”二字,意味著向傳統建筑的深層次挑戰。建筑設計專家如是直言:過去的建筑總是沿著建筑紅線、邊線壘墻造屋,自己儼然一個獨立王國。建筑是絕對主體,它給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線條、顏色,給人以一種無名的壓抑感。而廣場建筑向人們展示的則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條環境設計取代建筑設計的新路:在同一環境里,它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有亭臺樓閣、有主體廣場、有主次道路、有綠樹草坪、有噴泉水池,它們交相輝映,和諧雅觀,房屋在廣場建筑的總體環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僅僅為其一部分。廣場建筑在設計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藝術與現代建筑手法為一體,融民族特色與異域風情于一爐,尤其是在外墻裝飾上,要采用多種裝飾材料和技術,如馬賽克或花崗巖飾面、玻璃幕墻、綠色生態墻相結合,打破現在流行的飾面材料單一、一統到底的建筑外觀,做到既莊重又典雅,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為自豪,因為在這座國際化大都市中除監獄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開放式的設計,人們能夠充分共享陽光下的空間。勿容置疑,廣場建筑能在宏觀上引導城市建設,又能在微觀上調節人們的情趣。一位建筑設計專家頗為自信:廣場建筑將會風行一百年。
建筑水準的高低是城市現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城市廣場是城市現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城市也聳立起一大批令人矚目的高層建筑。然而,這些建筑或因場地有限,或因資金不足,或因設計風格的不同,或多或少與完全意義上開放式的廣場建筑在觀念上有區別。相比之下,開放的建筑更顯得文明與進步。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廣場豈不浪費?或云:建幾十層甚至上百層的建筑,有那么多資金和相應的技術嗎?其實,這些都不成問題。如廣場主體建筑向空中發展,地盤自然也就寬了;再如只要政府發揮好統籌協調職能,把眾多的建設單位、房地產公司和廣大市民手中的閑散資金融合起來,把國土規劃、設計、建筑力量綜合利用起來,就能刮起城市廣場建設的旋風。讓我們的生活空間亮麗起來,多一點綠樹紅花,多一點藍天白云。
二、城市廣場定義及其分類
(一)城市廣場的定義
城市廣場通常是城市居民社會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城市客廳”的城市廣場上可進行集會、交通集散、居民游覽休息、商業服務及文化宣傳等,如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既有政治和歷史意義,又有豐富的藝術面貌,是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廣場是市民生活、節日集會和游覽觀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廣場
“廣場”一詞源于古希臘,最初用于議政和市場,是人們進行戶外活動和社交的場所,其特點、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廣場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會、市場擴大到宗教、禮儀、紀念和娛樂等,廣場也開始固定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屬的外部場地。中世紀意大利的廣場功能和空間形態進一步拓展,城市廣場已成為城市的“心臟”,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區創造出具有視覺、空間和尺度連續性的公共空間,形成與城市整體互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廣場雛形。巴洛克時期,城市廣場空間最大程度上與城市道路聯成一體,廣場不再單獨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為整個道路網和城市動態空間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歷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國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會、論壇式的廣場,而比較發達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動的場所。《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對市場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規模都作了規定,而且這種城市規劃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國古代城市建設。唐長安是嚴格的里坊制,設有東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現了“草市”、“墟”、“場”和集中著各種雜技、游藝、茶樓、酒館,附近還有妓院等。元、明、清則沿襲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間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為老百姓最為流行的休閑方式。
2、現代城市廣場
現代城市廣場不再僅僅是市政廣場,商業廣場成為城市的主要廣場,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間的開闊地等也具有廣場的性質。城市廣場作為開放空間,其作用進一步貼近人的生活。今天,人們提及“城市廣場”,浮現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廣場(以正方形為主)的形象。目前全國城市廣場建設的重點也主要集中在這類廣場,因為它們對于改善城市環境,提高生活質量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總之,城市廣場具備開放空間的各種功能和意義,并有一定的規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為設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動的一種開放空間是城市廣場的重要特征;圍繞一定主題配置的設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間圍合以及公共活動場地是構成城市廣場的三大要素。只具備特征而不具備要素的,如單純的綠地或空地,或只具備要素而不具備特征的如僅供某一商住區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業目的而冠名為“××廣場”,則不應納入城市廣場范疇。
因為城市廣場兼有集會、貿易、運動、交通、停車等功能,故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對廣場布局應作系統安排,而廣場的數量、面積大小、分布則取決于城市的性質、規模和廣場功能定位。可見,城市廣場是指城市中供公眾活動的場所。
(二)城市廣場分類:
按照廣場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統中所出的位置分類可分為集會游行廣場(其中包括市民廣場、紀念性廣場、生活廣場、文化廣場、游憩廣場)、交通廣場、商業廣場等。但這種分類是相對的,現實中每一類廣場都或多或少具備其他類型廣場的某些功能。
1、集會游行廣場
城市中的市中心廣場、區中心廣場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時為城市交通服務,同時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動,需要時可進行集會游行。這類廣場有足夠的面積,并可合理的組織交通,與城市主干道相連,滿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貨運交通。可在廣場的另一側布置輔助交通網,使之不影響集會游行等活動。例如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海市人民廣場、昆明市中心廣場和前蘇聯莫斯科紅場等,均可供群眾集會游行和節日聯歡之用。這類廣場一般設置較少綠地,以免妨礙交通和破壞廣場的完整性。在主席臺、觀禮臺的周圍,可重點設計常綠樹。節日時,可點綴花卉。為了與廣場及周圍氣氛相協調,一般以規整形式為主,在廣場四周道路兩側可布置行道樹組織交通,保證廣場上的車輛和行人互不干擾、暢通無阻。廣場還應有足夠的停車面積和行人活動空間,其綠化特點是一般沿周邊種植,為了組織交通,可在廣場上設綠地種植草坪、花壇,裝飾廣場,形成交通島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內。
2、交通廣場
一般是指環行交叉口和橋頭廣場。設在幾條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為組織交通用,也可裝飾街景。在種植設計上,必須服從交通安全的條件,絕對不可阻礙駕駛員的視線,所以多用矮生植物點綴中心島。例如廣州的海珠廣場。在這類廣場上可種花草、綠籬、低矮灌木或點綴一些常綠針葉林,要求樹形整齊,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較好的綠化效果;同時也可設置噴泉、雕塑等。交通廣場一般不允許入內,但也有起街心花園作用的形式。
3、商業廣場
當代交通擁擠,采取人車分流手段,以步行商業廣場和步行商業街的形式為多,及各種集市露天廣場形式。
城市廣場還可以按照廣場形態分為有規整形廣場、不規整形廣場及廣場群等,且現代城市廣場形態越來越走向復向化、立體化,包括下沉式廣場、空中平臺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廣場構成要素分析可分為建筑廣場、雕塑廣場、水上廣場、綠化廣場等;按照廣場的等級可分為市級中心廣場、區級中心廣場和地方性廣場(如居住街區廣場、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廣場和建筑物前廣場)等。
三、廣場的大小和周邊建筑的規劃設計比例
1、城市廣場的面積
城市廣場面積大小的確定,一般來說,城市大,城市中心廣場的面積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廣場也不宜規劃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廣場,以為城市廣場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氣派,那是錯誤的。大廣場不僅在經濟上花費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時,廣場尺寸不宜人,也很難設計出好的藝術效果。城市廣場尺寸太大會缺乏活力和親和力。維特魯威說:“羅馬廣場的尺寸應適應聽眾需要,否則場地會不夠用,聽眾少的時候場地又會顯得太大。所以這樣來定廣場的寬度就可以了:把長度分成三份,兩分之長作為寬度。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長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適合與游覽觀賞的目的。”故此建議:小城市中心廣場的面積一般在1~2公頃,大中城市中心廣場面積在3.0~4.0公頃,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廣場,面積大小取決于交通量的大小、車流運行規律和交通組織方式等;集會游行廣場,取決于集會時需要容納的最多人數;影劇院、體育館、展覽觀前的集散廣場,取決于在許可的集聚和疏散時間內能滿足人流與車流的組織與通過。此外,廣場面積和應滿足相應的附屬設施,如停車場、綠化種植、公用設施等。觀賞要求方面還應考慮人們在廣場上,對廣場上主體建筑有良好的視線、視距。在體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應地配置較大的廣場。
中外著名城市廣場面積比較
國別廣場名稱面積(公頃)
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39.6
大同紅旗廣場2.9
太原“五一”廣場6.3
天津海河廣場1.6
鄭州“二七”廣場4.0
龐貝城中心廣場0.39
佛羅倫薩長老會議廣場0.54
威尼斯圣馬可廣場1.28
巴黎協和廣場4.28
莫斯科紅場廣場5.0
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政廣場0.60
意大利羅馬市政廣場0.40
美國紐約濟克非勒中心廣場0.60
2、城市廣場與周邊建筑。
廣場與周邊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說是沒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門廣場的寬為500米,兩側的建筑,如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的特別又建立了紀念堂,豐富了廣場的內容,增加了廣場的層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曠。一般來說,廣場四周建筑物低,廣場顯得開闊、通透。廣場四周建筑物高,處于高寬比1:2左右時,廣場更顯得有內聚感。此外,廣場四周建筑物少,綠化多,廣場顯得廣闊、通透;廣場四周布滿,廣場顯得封閉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馬可廣場等,是舉世稱頌的佳例。總的來說,大廣場中的組成要素應有較大的比例尺度,小廣場中的組成要素宜用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廣場規劃設計的原則
城市廣場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中具有多種功能的空間,是人們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廣場體系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開放空間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括:城市廣場體系空間結構;城市廣場功能布局;廣場的性質、規模、標準;各廣場與整個城市及周邊用地的空間組織、功能珩接和交通聯系。城市廣場規劃設計除應符合國家有關規范的要求外,一般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
一個聚居地是否適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間和當時的城市肌理是否與其居民的行為習慣相符,即是否與市民在行為空間和行為軌跡中活動和形式相符。個人對“適宜”的感覺就是“好用”,即是一種用起來得心應手、充分而適意。城市廣場的使用應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古典的廣場一般沒有綠地,以硬地或建筑為主;現代廣場則出現大片的綠地,并通過巧妙的設施配置和交通,豎向組織,實現廣場的“可達性”和“可留性”,強化廣場作為公眾中心“場所”精神。現代廣場的規劃設計以“人”為主體,體現“人性化”,其使用進一步貼近人的生活。
1、廣場要有足夠的鋪裝硬地供人活動,同時也應保證不少于廣場面積25%比例的綠化地,為人們遮擋夏天烈日,豐富景觀層次和色彩。
2、廣場中需有坐凳、飲水器、公廁、電話亭、小售貨亭等服務設施,而且還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噴泉等充實內容,使廣場更具有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只有做到設計新穎、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功能齊全,才能充分滿足廣大市民大到高雅藝術欣賞、小到健身娛樂休閑的不同需要。
3、廣場交通流線組織要以城市規劃為依據,處理好與周邊的道路交通關系,保證行人安全。除交通廣場外,其他廣場一般限制機動車輛通行。
4、廣場的小品、綠化、物體等均應以“人”為中心,時時體現為“人”服務的宗旨,處處符合人體的尺度。如飛珠濺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噴泉、高低錯落的綠化,讓人呼吸到自然的氣息,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二)地方特色原則
城市廣場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會特色。
首先城市廣場應突出其地方社會特色,即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城市廣場建設應承繼城市當地本身的歷史文脈,適應地方風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藝術特色,有利于開展地方特色的民間活動,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識之感,增強廣場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濟南泉城廣場,代表的是齊魯文化,體現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廣東新會市岡州廣場營造的是僑鄉建筑文化的傳統特色。西安的鐘鼓樓廣場,注重把握歷史的文脈,整個廣場以連接鐘樓、鼓樓,襯托鐘鼓樓為基本使命,并把廣場與鐘樓、鼓樓有機結合起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廣場還應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溫氣候等。城市廣場應強化地理特征,盡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藝術手法和建筑材料,體現地方山水園林特色,以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如北方廣場強調日照,南方廣場則強調遮陽。一些專家倡導南方建設“大樹廣場”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三)效益兼顧原則
城市廣場的功能向綜合性和多樣性衍生,現代城市廣場綜合利用城市空間和綜合解決環境問題的意義日益顯現。因此,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不僅要有創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還應體現出“生命至上、生態為先”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廣場是城市中兩種最具價值的開放空間(即廣場與公園)之一。城市廣場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間和樞紐,是市民社會生活的中心,起著當地市民的“起居室”,外來旅游者“客廳”的作用。城市廣場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藝術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現代都市文明魅力的開放空間。城市對這種有高度開發價值的開放空間應予優先的開發權。
其次,城市廣場規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間形態、立體環境設施、園林綠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統珩接等方方面面。我們在進行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中應時刻牢記并處處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并重的原則,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兼顧的原則,切不能有所偏廢。厚此薄彼,往往顧此失彼。如某市火車站廣場由于規劃不合理,結果造成交通擁擠、排水不暢,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滿天,環境污染嚴重,市民怨聲載道,游客望而卻步,極大的損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廣場規劃設計要克服幾個誤區:一是認為以土地作為城市道路、廣場建設的回報是一條捷徑。二是廣場越大越好。三是讓開發商牽著鼻子走。開發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賣門面的利益;而政府則應著重考慮增加綠地、建設廣場和公園,改善旅游、購物、休閑和人居環境。
(四)突出主題原則
城市廣場無論大小如何,首先應明確其功能,確定其主題。這也可謂之“綱舉目張”。圍繞著主要功能,廣場的規劃設計就不會跑題,就會有“軌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內聚力與外引力。是交通廣場、商業廣場,還是融紀念性、標志性、群眾性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廣場,要有準確的定位。在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中應力求突出城市廣場在塑造城市形象、滿足人們多層次的活動需要與改善城市環境(包括城市空間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的三大功能。并體現時代特征為主旨,整體考慮廣場布局規劃。
一、我國城市流通空間發展的現狀
從1978年到200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以9.6%的年均增長率高速增長,逐步進入了以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為目的的全面工業化階段。隨著經濟增長與生產發展,人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也穩步提高,2000年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是1978年的4.2倍。在消費結構方面,恩格爾系數從1985年的52.5%(城鎮)和57.8%(農村)下降?999年的41.9%(城鎮)和52.6%(農村)。[1]這意味著隨著收入的提高,人們的需求更多地指向工業品,這樣,我國多數工業產品已經實現了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發展把我國帶入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高速增長時代。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買方市場及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和管理觀念深入人心,市場在有效配置資源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強。為流通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流通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99年是1978年的6.0倍,而貨物周轉量1999年是1978年的4.1倍。[1]
伴隨者流通業的發展,我國形成了流通空間開發的熱潮。據統計,我國對流通行業(主要包括交通運輸、倉儲與郵電通信業和對批發、零售貿易與餐飲業)的投資占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1.4%增長到1999年的29.8%。基本建設投資的增長使流通空間得以迅速擴展:1999年末全國消費品市場數達到88576個,其中城市市場達到24983個,農村市場達到63593個,[1]成交額達億元的市場在2001年初已經達到3084個。在交通運輸方面,1999年末,我國運輸總里程已達350多萬公里,公路里程達133.6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萬多公里,躍居世界第三;鐵路運力躍居亞洲第一;[2]水運方面,港口的吞吐能力有大大的提高,列世界第五;民用航空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新建、擴建了一批機場,增開了一批航線,這些都使空運能力和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國初步建立起以鐵路為骨干、公路、民航等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運輸網絡。在倉儲方面,我國現有倉庫面積約3億平方米。一些主要大中城市新建了現代化的作業倉庫,從過去單一的存儲服務逐步轉變為綜合性的服務,重視運輸、裝卸、信息等方面的協調,一批有一定規模的全國范圍配送體系的物流企業正在形成,連鎖商業和配送服務正在興起。隨著我國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電子商務已經成為新的開發熱點,對流通空間自身發展又產生重大的影響。流通空間的全面開發為流通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我國城市流通空間面臨的挑戰
雖然,我國近年來在流通空間發展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入關以后我國城市流通空間的發展面臨國外先進流通模式的挑戰,這些挑戰涉及商流領域、物流領域和電子商務領域等諸多方面。
(一)來自商流空間領域的挑戰
商流空間是流通空間的主體,包括批發空間和零售空間。其中批發空間由各類批發市場、批發機構所在的各類辦公空間等組成,零售空間更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包括百貨商店、專業商店、超級市場、連鎖商店、購物中心等各具特色的空間。我國零售業自1992年7月對外開放以來,實際營業的外資零售商場已達數百家之多。1999年6月,我國又在京、津、滬、渝等地開放批發業,可以預想,外資商業企業介入我國商流空間的開發和運營將加快步伐,將使我國商流空間面臨諸多方面的挑戰。
1.來自商流空間規模的挑戰
商流空間的規模歷來是流通業競爭力的體現,我國目前城市商流空間的規模與發達國家有相當的差距,商流空間規模整體小而分散,小型的雜貨店仍是我國不少城市占主體的流通空間。在全國數百萬商業企業中,小企業占98%,缺乏具有國際水平、可以立足世界市場的大型流通企業。以零售業為例,1993年美國前50家大型零售企業銷售總額為4910億美元,占全國零售總額的21.34%,而中國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1995年銷售總額為499億元,僅占國內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2.45%。發達國家已經孕育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流通企業,如在世界商業企業100強中,美國占了40家,日本有13家,英國有11家,而中國沒有擠入。[3]商流空間規模的擴大可以采用現代經營方式和先進技術,節約投資、降低流通費用,目前歐美的商業集團的大型綜合超市、倉儲式超市,經營面積都在一萬平方米以上,經營商品種類更為豐富,給顧客以更多的選擇性。如德國麥德龍集團為世界第二大商業集團,1997年銷售額達500多億美元,主要采用倉儲式連鎖超市,在國內有53家,在國外有十多家,每家經營面積2萬平方米左右,經營1.7萬多種商品,以低廉的成本和滿足消費者一次購足的需要而贏得不可比擬的價格優勢。1996年在上海開設錦江麥德龍超市,每家分店達15000平方米左右,年銷售收入達8-10億元。近一、二年國外企業投資首選目標是大型超市,可以預見,中國入關后,這些企業對我國的流通業將產生更大的競爭壓力。
2.來自商流空間組織的挑戰
通過有效組織,形成一體化的商流空間是當今社會的發展態勢。其主要型式是連鎖,即其內部通過縱向和橫向的聯合形成規模龐大的商業集團,從而使得分散商流空間也呈現整體的狀態。連鎖可以有效組織其所屬的流通空間,形成面上的規模效應并使其合理分布,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整體競爭力。如日本大榮公司1995年營業額達250億美元,占亞洲第一,在國內擁有1200家大型超市,6700多家便利店、220多家大型百貨商店和7個大型配送中心。中國的連鎖經營也有長足發展,到1999年,連鎖企業已發展到1800家,連鎖店鋪數已達到26000個,連鎖經營企業年銷售額達到1500億元,比上年增長50%,但僅占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8%。[3]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連鎖早已超越國界,這種在世界層面上的更為廣泛的跨國連鎖經營將對我國剛剛起步的連鎖商業產生強勁的沖擊。
3.來自商流空間效益的挑戰
商流空間的效益是衡量其競爭力的指標之一,每一種新型的商流空間型式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在特定的生產和消費的前提下,為了追求最大的商流空間效益而產生的。近100年來,美國幾乎每10年就有一種新型的零售商店產生和興起,[4]各種新興零售空間形式從產生到成熟的周期因形成年代和歷史條件的不同而遞減,即愈是近期形成者其成熟周期愈短,這種狀況與生產和消費的多元化息息相關。我國自90年代以來,也導入了國際上新型的商流空間型式,如在零售業發展過程中,已經歷了兩次沖擊,第一次是連鎖超市對雜貨店的沖擊,第二次是大賣場對百貨店、連鎖超市的沖擊。但這種變革僅集中在較小的范圍內,還沒有在全國各地廣泛推廣,大多數商流空間在生產和消費變化的狀況下仍采用傳統的型式,如零售商業中占主體的是雜貨店和傳統的百貨商店,百貨業已經感到舉步維艱,我國百貨零售企業的毛利率整體下降,1999年為12.9%,2000年下降到12%,遠遠低于發達國家30%左右的水平。這導致我國商流空間的效率低于發達國家,世界上商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0%~15%,而我國僅為8.3%,[5]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國商流空間效益較低,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商流空間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多元化的商流空間的形成和發展將是大勢所趨。
(二)來自物流空間領域的挑戰
物流空間是城市商流空間的后勤空間,包括貨運空間和物流節點空間,其空間的功能包括運輸、包裝、裝卸、保管、流通加工等諸多方面。現代物流的概念雖然早在20世紀中期已經形成,但是近幾年才全面引入我國,近一兩年來形成了物流空間研究和物流設施建設的,這一方面是生產和消費快速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許多城市和地區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而采取的策略。
1.來自現代物流空間的挑戰
所謂現代物流業,是指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整個供應鏈,運用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進行高效率計劃、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務業。它通過對物流的各個環節進行一體化管理,以達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企業利潤的目的。國際上通常把降低物資消耗而增加的利潤稱為第一利潤源泉,把節約活勞動消耗而帶來的利潤稱為第二利潤源泉,而把通過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潤稱為第三利潤源泉。有關統計表明,在美國,產品的制造成本己不足總成本的10%;產品的加工時間只占總時間的5%;而儲存、搬運、運輸、銷售、包裝等作業占95%的時間,這說明了“第三利潤源泉”挖掘空間的巨大。著名管理權威P.F.德魯克把現代物流業稱之為尚待開掘的“黑大陸”。而我國占主體的傳統的儲運空間效率較低,倉庫的年吞吐僅為3-4次,在貨運方面,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貨運周轉量遠高于發達國家。根據全國第三產業普查資料,把交通運輸、倉儲、和批發等行業的成本費用之和與國民生產總值進行比較,大約占比重為15.47%。如果考慮其他相關流通環節的費用和流通過程中的物流損失,全社會物流費用支出約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0%以上,而美國和日本只有10%和14%,[6]傳統儲運空間和現代物流空間的差距可見一斑。
2.來自專業物流空間的挑戰
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相當多企業的物流活動主要依靠自身的儲運設施完成。據調查,在工業企業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業自身和供應方企業承擔,而由專業物流企業承擔的僅為18%;產品銷售物流中由企業自理、企業自理與專業物流企業共同承擔比例分別是24.1%和59.8%,而由專業物流企業承擔的僅為16.1%這種自我封閉,自我配套的模式直接導致了這些流通空間利用效率的降低。與此相反,發達國家的物流往往借助于專業化的物流企業,其功能就是為這些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提供專業化的物流服務。這種物流就被稱為“第三方物流”,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比例歐洲約為76%,美國約為58%。1994年美國第三方物流業的收入為150億美元,1996年為250億美元。[7]近期又出現第四方物流,是當前最前沿物流供應商,提供從運輸到倉儲再到售后服務的全套綜合,利用他們的技術將各分離的供應鏈單元集成起來,如TNT、HAYS和UPS等物流企業就是很好的例子。這種高效率的專業化、社會化物流服務使得商品流通線路有了極大的改變,由以往經由制造、批發、倉儲、零售商店和消費者各點之間的多層復雜線路,簡化為由制造,經由專業化的物流空間而至各零售商店或消費者的流通模式。另一方面,專業化的流通空間的建設對整個社會而言,由于避免了許多重復建設,既優化資源配置,又大大節約社會成本。并使工廠只管生產,商店只管銷售,通過社會分工使得生產者、經營者均可以專注于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更加迎合消費者的口味。
3.來自物流空間網絡的挑戰
近年來,國際上著名的物流公司采取合資或獨資形式,開始在國內開展物流業務,如美國的聯邦快遞和聯合包裹投遞公司,澳大利亞的TNT和英國的卓越等公司已在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大中城市建立物流機構和貨運網絡。由于這些公司在物流空間網絡建設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同時大多與大型跨國公司有傳統的業務聯系,并把國內網絡納入其全世界網絡的組成部分,在物流經營效率方面將具有更強的競爭力。隨著我國服務市場的逐步開放,這些物流空間網絡向我國的擴展將進一步加劇,在更大范圍參與競爭。
(三)來自電子商務領域的挑戰
世界經濟已由工業經濟逐步向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服務經濟轉變,電子商務逐步成為近期發展的熱點,在商流領域和物流領域引入電子商務,可通過信息技術的采用,迅速提高其運作效率,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商流領域電子商務的挑戰
商流領域與消費者最為直接的是在購物過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如網上購物、電視購物等。但是,更主要的是在生產空間、批發和零售等商流空間和物流空間之間導機(Online)系統,使有關訂貨、接受訂貨、付款、要求付款等與流通活動有關的數據交換實現聯機化和電子化。在零售空間推廣應用電子收款機、銷售點信息系統POS(PointofSales)、商店信息管理系統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等,以便在進行銷售的時間與地點收集每一種商品(單品)的信息并加以儲存、加工和分析,以利于提高商品管理、庫存管理乃至顧客管理等經營活動的效率。并在銷售點信息子系統和電子訂貨子系統(EOS)日益普及的基礎上,通過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使得流通過程網絡化,將各種銷售點信息系統和電子訂貨系統的終端逐步通過Intranet、Internet網絡技術連結成為一個整體。這樣,消費者和生產方之間形成了完備的聯系網絡,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消費者需求可迅速反饋到生產方以組織生產,即形成所謂的“及時生產制”,同時,使生產成本得以降低、庫存得以減少,資源得到了節約,符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物流領域電子商務的挑戰
隨著信息化的進展,特別是POS、EOS等的普及,物流節點空間內的庫存的品種和數量將逐步趨于明確,而自動裝卸機械、自動化立體倉庫、自動堆垛機和先進適用的信息系統的采用使得物流節點空間的效率成倍提高,這樣滿足一定時期商品流通的庫存需求降低。從70年代后期以來,日本的庫存投資的波動比五六十年代有了明顯的縮小,庫存率也趨于下降。在貨運方面,通過建立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對物流的全過程進行適時監控、適時貨物跟蹤和適時調度;并將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和數據庫技術融合在一起,可對客戶位置信息進行科學、高效管理的信息管理。據統計,我國的空車返程率在80%左右,每年造成的浪費在370億元左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成績被低效率的貨運所淹沒。在差不多十幾年前,美國公路的空駛率在20%左右,后來降到了10%以內,這其中的奧秘就在于他們應用了信息管理技術,對車輛進行有效調度。[8]
三、我國城市流通空間規劃探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國的城市流通空間與發達國家的城市流通空間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加入世界經貿組織將使我國面臨這些高效率的流通空間的挑戰和競爭。同時,也可以看到,伴隨著生產和消費的迅速發展,我國城市流通空間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和廣闊的市場,并對未來的城市空間產生深遠的影響。未雨綢繆,這就需要在城市流通空間規劃的層面上進行廣泛的探討和研究,促進城市流通空間的合理發展。
(一)合理確定城市流通空間的規模
規模的確定是城市流通空間規劃的基礎,如前所述,我國城市流通空間的規模與發達國家無論在整體上還是在單體上均存在較大的差距。為了提高競爭力,流通空間規模的擴大是當務之急。在商流空間方面,購物中心、超級市場和多功能綜合體等大規模的商流空間是發展的一大趨勢,在物流空間方面,大規模流通中心的開發和貨物包裝形態的大型化、集裝箱化和托盤化,將促進物流的大量化,提高流通效率。而物流的大量化,又促進了大規模流通中心的開發。我國已開始著手大規模物流中心的開發,如深圳市開發建設的平湖物流基地首期規模達到2.6平方公里,在其中發展國內區域物流,在另外1.8平方公里范圍內則發展國際物流。[9]除深圳外,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都在積極地研究和制定促進地區物流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這樣,物流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將面臨大規模流通中心建設的。當然,城市流通空間的規模不能盲目擴大,需要與一定地區、一定時期的生產和消費的發展相對應,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的投資效益。
(二)注重城市流通空間布局的研究
布局的合理化是城市流通空間規劃的核心,城市流通空間分布的失衡必然造成空間資源在某些地區的浪費和在某些地區的不足。圍繞這一問題,國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如對于商流空間中的零售空間的布局研究中運用雷利零售引力模式、赫夫的購物者吸引力定律、漢森的可達性模型等模式分析購物出行的分布和各級零售空間的影響范圍,[10]運用引力模式分析購物出行的分布,運用零售空間飽和度指數分析各級零售商業區各類零售空間發展的合理性等,這些分析研究為城市流通空間布局的合理化創造了條件。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我國不少城市也運用了這些方法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如在商流空間規劃領域,上海規定大型綜合超市不得進入內環線以內,以免影響市中心區的商業繁榮,其主要布點在城郊結合部大型居住區,一般按相距3公里,人口按15-20萬人配置一個大型綜合超市。[3]在物流領域,深圳在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的產業布局中,初步確定了八個物流園區,這樣便可形成集中經營、降低成本的效果,避免在物流業蒸蒸日上的時候重復建設帶來的損失。雖然,人口、距離和分布的均勻性是城市流通空間布局的重要因素,但是影響城市流通空間布局的因素還有許多,如當地的地理區位、風俗習慣、發展基礎、交通狀況等諸多方面,城市流通空間的規劃需要進行多方面的綜合研究。
(三)培育富有綜合效益的新型城市流通空間
連鎖商店、超級市場、倉儲式商場、購物中心、便利店、專業店等新型商流空間正在逐步引入我國,我國的傳統倉儲空間也在向現代物流節點空間轉化。這種變化實際上是由城市流通空間的綜合效益所決定的,綜合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效率高的空間、服務完善的空間、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空間將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流通空間的發展和流通業發展之間線性關系被打破,單位流通空間將可容納更大數量的流通并將產生更高的綜合效益。在這種狀況下,城市流通空間的實力,乃至城市空間的整體實力將得以迅速提升,城市的地位也大幅度提高,這正是每個城市所追求的目標。
(四)促進城市流通空間的公共化
城市流通空間的公共化就是需要打破目前各個企業自我包辦流通過程的狀況,如在物流領域需要大力發展專業化的第三、第四方物流等社會化物流體系,通過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配送節點等不同公共流通空間的合理配置,為生產方、銷售方和消費者服務。城市流通空間公共化目標的實現一方面需要進行專業化的流通空間的建設,如大型流通中心和各級配送中心的建設,另一方面,結合我國的現狀,可以把原有屬于各個企業、各個部門的流通空間合理組織起來,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等方式,加強空間的相互聯系,形成網絡化、組織化的流通空間發展格局。
(五)加速城市流通空間信息化的發展
流通空間的信息化將流通的空間概念轉化為時間概念,減少了硬件設施的投入,降低了成本,大大縮短流通的時間,更有利于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同時也可把消費者的信息通過信息化的流通空間傳送至生產方,有利于其面對市場及時調整生產發展戰略。在1999年世界經貿組織西雅圖會議上,中心議題之一是電子商務,可見其地位的重要。我國雖然在電子商務領域落后于發達國家,但是,信息產業是我國近年來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已基本形成以光纜為主體,以數字微波和衛星通訊為輔助手段的大容量數字干線傳輸網絡,這無疑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借助于這一優勢,需要擴大流通空間信息手段的運用,我國不少城市在這一方面都有計劃,上海已經提出在十五期間大力發展電子商務,5年內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從5億元猛增至200億元,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達到10%左右。[11]
(六)探索城市流通空間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一體化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產方、流通方通過連鎖、協作等方式,形成對客戶聯貫式的服務。在流通領域,這種一體化的服務方式,形成了對客戶的供應鏈,供應鏈的整體管理和控制,可以實現流通空間的合理化和空間資源的共享,從而有效地降低成本,并形成規模效益。但是這種規模效益的取得并不需要空間的積聚,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這種供應鏈將越來越復雜,供應鏈中的某個缺陷和瓶頸將會導致整體的效率大幅度下降,如現在電子購物過程中物流是一大瓶頸,從而阻礙了其整體的快速發展。其二,流通設施和流通貨物的標準化也是城市流通空間一體化的重要方面,這樣可以在整體上采取集裝箱化、托盤化、包裝尺寸的標準化、運載工具標準化和物流空間的統一化等措施,這將使得貨物儲運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如流通的標準化使得市際貨運能運用聯合運輸、相接運輸等過程一體化的運輸方式,在城市內部貨運方面能運用共同配送、計劃配送、混載配送等一體化的配送方式以及共同使用物流節點空間等措施極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城市流通空間規劃和建設的思路已經打破,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在和未來,每個城市流通空間均是世界縱橫交錯的流通網絡的組成部分。針對這一狀況,城市規劃一是需要促進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提高,二是需要促進我國城市流通網絡與世界流通網絡的接軌,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以上所涉及的問題之外,還有待于更為深入的研究。
參考資料:
1.“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9月。
2.王英佳,“道路交通發展對物流的影響”,,2000年10月21日。
3.蔡鴻生,“WTO與商業改革”,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年12月。
4.謝朝斌,“工業化過程與現代商品流通”,東方出版社,1995年1月。
5.“百貨業舉步維艱”,中國信息報,2001年4月9日。
6.“現代物流:企業增效的必然趨勢”,,2001年2月6日。
7.“中國物流業發展的現狀前景及對策”,,2001年5月10日。
8.王耀,“‘天眼’下的物流”,現代物流周刊,2001年2月1日。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的總體布局、空間設置、土地利用等進行綜合性的規劃與設計。城市規劃設計時建立在城市發展的基礎上的,在設計時要注重經濟性和可持續性的要求,促進城市的總體發展。城市的設計必須以一種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同時更要接受和延續城市現有的歷史景觀,在規劃過程中通過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以及城市的改造升級,促進城市的發展。
1.2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是對建筑物進行合理的設計與規劃,從建筑的外觀、結構以及功能等各方面出發,保證建筑的經濟性、美觀性以及實用性和生態性。建筑的設計必須滿足建筑自身特點的需求,同時符合當地的基本環境與人文狀況,更需要與城市的發展相協調,從布局、色彩以及功能上與城市規劃完美對接。
2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2.1城市規劃設計指導建筑設計
建筑是整個城市的基本組成單元,對于城市的任何規劃包括道路、交通、園林綠化以及建筑等,都會對建筑的設計帶來一定的影響。城市的規劃從土地資源的利用,空間布局的高效等方面作出了規定,這些都為建筑的設計提出了一定的指導。建筑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其必須與外界環境進行聯系,而這一聯系都是城市規劃所構建出來的大環境。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必須考慮到城市規劃的需求,以城市規劃設計作為指導,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建筑與城市的共同發展。這樣不僅能夠在全局上實現各個因素之間的調和,也能夠對整個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項設施建設分配問題上實現最大化的協調。
2.2建筑設計服從城市規劃設計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而言建筑甚至在城市中占到了主要的地位,它是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場所。因此城市規劃設計中對于建筑也會作出相應的規劃,而建筑在進行設計時必須服從城市的規劃設計。一般情況下,一個城市最近幾年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環境發展都會包含在城市規劃的發展計劃當中,因此建筑設計人員必須搜集充足的資料,了解城市規劃中對于建筑與環境的要求。建筑的色彩選擇盡量保證與城市規劃環境的相協調,建筑的標高應滿足城市規劃的要求,建筑的功能選擇應服從城市規劃的規定等。建筑物可以通過自己的獨特造型在城市建筑中脫穎而出,但是也應當注重自身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地位,科學合理的進行設計,這樣才能最大化的保證城市建筑的良性發展。
3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協調發展策略
3.1合理進行城市規劃設計
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必須統籌兼顧到城市、建筑、環境以及人員需求之間的關系,在城市規劃設計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而且還要注重建筑物的體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間等。在進行規劃時切不可僅考慮到短期的需求,應用一種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規劃設計,如人口的增長與移動,對于建筑功能需求的改變以及對于生態環境的需求等。一個合理科學的城市規劃設計,能夠更好地為建筑設計提供指導,為建筑的設計發展指明方向。
3.2科學的建筑設計
建筑在進行設計時,應綜合考慮到城市規劃的需求。其中較為重要的是對城市發展的規劃,如城市規劃中對道路交通、城市環境以及建筑發展作出了長期的規定,則在建筑設計時必須考慮到這些長遠的需求,從而保證建筑與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避免僅僅依據設計人員的單方面思路來對建筑進行設計,導致運營階段出現建筑無法與周圍變化的環境相互協調適應的情況發生。此外,建筑設計必須遵從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硬性規定,如建筑的色彩、標高和布局等。通過城市規劃設計為建筑營造一個合理的規定和環境,通過建筑規劃對城市規劃的相應,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
從概念上來分析,城市的規劃管理即根據城市中的相關資源進行綜合的規劃與管理,從而使其更好的為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服務,在進行城市的規劃與管理過程中,需要有效的利用當前已有資源,并且充分研究其各種資源的協調以及一致性,最終在進行城市規劃管理的過程中,實現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因此,在進行城市規劃管理時,相關管理部門必須要根據國家發展步調,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結合發展實際的基礎上,對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前進步伐給予有效的把控,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發揮城市規劃管理的作用,為城市發展服務。另外,從另一個層面上來分析,城市的發展也脫離不了規劃管理的作用,為了更好的推進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城市規劃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能夠更好的調動現有的城市各類資源,并且從民生、民意角度更好的實現城市的有效前進,這是隨著城市發展不斷總結出來的經驗,同時更是有效實現城市全面發展,順利推進的重要助推器。
1.2城市規劃設計
從規劃設計的角度來考慮,其是城市現代化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與保障,其比規劃管理更加科學,通過規劃設計,能夠將城市中的現有資源進行科學的配置,并且制定出合理且有效的設計方案,同時還能夠對相關實施情況進行一定預測,從而更好的實現城市發展需要。在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把握住一定的原則,首先就是整體性原則,城市的規劃與設計必須依托城市的整體發展目標,并且在確保整體發展目標的基礎之上,充分的考慮發展與環境、發展與經濟等方面的關系;另外,就是經濟性原則,城市發展的最終目標的是經濟的發展,只有將經濟建設落到實處,才能最終推進城市現代化的發展。
2城市規劃建設的原則
2.1和諧性原則
人們是城市的主體,城市規劃建設與人們的生活和城市的發展規律息息相關,因此,城市規劃建設不僅要實現基礎設施的現代化,還要考慮到人們的生活習慣,滿足人們方方面面的需要,實現城市規劃建設的和諧。只有重視和諧,才能保證城市的環境質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發揮城市作為人們生活載體的作用。
2.2人與自然的協調原則
城市規劃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城市規劃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規劃可以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因此,處理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十分必要。具體來說,要把城市規劃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城市規劃建設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2.3綜合性原則
城市規劃建設要充分考慮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生產要素等因素,只有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將它們充分有效地利用,發揮這些要素的真正作用,才能實現高質量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保證城市規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3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規劃設計的影響
3.1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方向
城市規劃與管理能夠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方向,也就是說可以在一定的建設區域內為城市設計提供前進的方向,從而保證土地和相應的建筑之間的管理能夠做到統一。與此同時,在實施城市規劃設計之前,需要對城市功能進行全面而細致的劃分,這樣才能夠保證城市外觀和內部功能設計等不同方面的建設都可以符合要求。
3.2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服務
城市規劃與管理還能夠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服務,也就是說,城市規劃設計對于城市規劃管理而言,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比較細化的一部分,所以重視城市規劃管理就是重視城市規劃設計的宏觀表達,但是城市規劃與設計多數情況下是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具體措施,因此為了保證城市規劃設計能夠更加節約成本,就應該在城市規劃管理的服務之下開展相應工作,這樣一來就能夠保證規劃設計目標實現的同時有效降低投資,保證建設成本更加節約的同時提升建筑效果。所以,在實施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可以根據管理與規劃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樣才能夠達到最理想的目的。
3.3促進城市規劃更加科學
城市規劃與管理能夠促進城市設計規劃,使之變得更加科學,正是由于城市規劃管理與設計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協調的,而且兩者之間需要相互調整才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正如上文說道,城市規劃管理能夠為城市設計提供最直接的指導作用,為了保證城市設計更加合理科學,就應該在城市規劃管理手段的推動下,在正確的管理范圍內,不斷推動城市設計水平的提升,這樣一來就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城市化建設水平的提升。城市規劃需要的不僅是推動力,更重要的是正確的指導,使城市設計與規劃變得更加合理科學,而城市管理規劃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保證未來城市建設設計能夠更為合理,確保不同地區建設不同功能的城市組成部分。
3.4對城市規劃設計進行管理
所謂城市規劃管理顧名思義就是對城市規劃設計進行管理,管理內容相當復雜,所以,利用現有的技術以及理念指導城市設計逐漸趨于合理和科學,保證未來的城市建設與布局都能夠符合時代需求和人類生活需要。總而言之,城市規劃設計并不是隨隨便便完成的,嚴謹的管理與規劃才能夠保質保量,同時還應該有時代設計感,以使科技手段能夠被很好地應用于城市建設,這樣一來才可以建設出更具有現代風范的城市。城市規劃管理具體的管理范圍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所以相關部門對此應該予以更多的重視。
3.5促進城市規劃設計團隊素質的提升
城市的發展也是城市內部經濟、文化、交通等的發展,那么城市建設的工作就需要滿足這些的發展,需要進行科學的設計。優秀的設計,能夠提高城市建設的質量,更能夠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蘊。設計團隊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對自身的設計能力進行提升,不斷的彌補自身存在的缺點。城市內部規劃設計人員應該結合時代的發展,進行思想的創新和改造。設計人員需要不斷的調節自身的設計能力和設計基礎,提升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質量。
4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還處于發展中的階段,需要我國對于城市建設的研究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進一步提升人們對于城市規劃管控的認知。而且還要按照城市之間不同的發展特色進行其自身的特色發展,提升城市規劃管控的質量,保證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需要根據不同城市的實際發展情況及城市發展的特色等,加強對城市規劃管理方式,合理地將城市規劃的有利因素與之結合,更好地促進城市的發展,從而促進國家的發展。
作者:王春萌 單位: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法定的行政權力行使于具體規劃工作過程中,城市規劃嚴格遵守“一書兩證”制度和國家制定的有關技術規范。
1.2政府唯一具有和行使規劃管理權。
1.3公共管理性。
公眾監督和參與已對城市發展越來越重要,同時也是城市規劃發展的新動力。我國當代城市規劃已具有明顯的公共管理特點。經濟的發展促進著城市規劃的轉型,城市規劃由傳統的單一技術管理和行政管理正逐步走向以人為本的現代化公共管理。
2.公共管理視角下的城市規劃職能探討
按照管理的運行職能,我國城市規劃可以分為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四種職能。
2.1計劃職能
狹隘的城市規劃定義是對城市的發展建設進行計劃,它主要包括城市空間和土地兩方面利用的計劃。公共管理中的計劃職能主要通過以下步驟來實現:第一,設立可行的任務和目標,用來保障城市的可持續性綜合發展,最大程度的滿足市民的物質、文化需求;第二,城市規劃的制定是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它為未來城市多個方面的發展提供了方向,同時也為城市經濟指標等數據提供了參考標準;第三,得到相關法律通過后,城市規劃就可以由城市規劃部門進行從宏觀到微觀、整體到局部的詳細規劃,逐步將目標落實到具體項目上;第四,城市規劃進入審批流程,經過相關部門逐級按照法定程序審批通過后,開始具備法律效力。計劃職能在城市規劃的職能地位是首要的,它決定未來城市規劃的整體布局和方向。計劃職能運行過程中,必須公共管理的力量,使各項計劃具有合理性和先進性。
2.2領導職能
在整個公共管理過程之中,城市規劃始終負有領導職能,領導職能主要體現在規劃協調、規劃權利和規劃引導三方面。規劃協調,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應充分利用規劃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學等各種相關理論,充分尊重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以及用科學的眼光分析它們的發展規律,通過各種先進的方法和手段,對城市各種資源進行統一的管理和規劃,以實現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和健康的目標;規劃權利是指各級規劃主管部門依法采取各種手段(包括命令手段)、措施對城市規劃的制定、土地使用等一系列城市建設進行組織、監督和指揮。通過規劃權利來給社會主體提供公平、民主地參與城市公共管理的大環境中來;引導職能是指城市規劃管理部門通過建立有效的控制規范和引導機制,確保城市規劃的目標貫徹到具體建設項目中。
2.3組織職能
公共視角下的組織職能主要包括城市規劃組織構成,組織運行機制和組織管理體制。城市規劃的的組織機構既包括傳統的城市規劃設計院、城市行政主管部門、以及當地政府等官方的組織機構,同時還應包括建設投資主體和廣大市民等。各組織機構應在各司其職的同時應分工協作。在規劃管理運行機制方面,我國遠未達到良性運行的要求。其主要表現在規劃的行政干預過大和市場調節機制不健全和決策機制不完善,比如對于城市規劃的有些決策,還停留在個別領導片面、輕率拍板的情況。在組織管理體制方面,也存在種種問題使城市規劃難以充分發揮。比如,單一政府行政管理和控制,其他機構難以發揮作用等。
2.4控制職能
由于事物的規律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同樣城市規劃也受限于領導的認知水平和辦事能力,往往難以做到毫無紕漏,這就決定了有關部門必須及時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信息,確保城市規劃朝著預定的目標發展,做到邊做邊改進,以上即為城市規劃的控制智能。城市規劃控制職能主要由控制規則制定、規劃監督和規劃執法等三方面工作組成。城市規劃是政府行政管理法定職能中的一種,必須嚴格做到依法行政。為了使城市規劃的宏觀調控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就必須制定和完善切實的規劃控制規則體系。做到首先以法規建設為主,輔之科學的規劃技術標準及規范和必要的行政規則,做到兩手抓,使整個城市規劃的控制工作有據可操,有法可依,有令可行。為了確保城市規劃活動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必須加強城市規劃監督,規劃監督是城市規劃控制職能的重要環節。規劃監督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對城市規劃實施的監督,即依據“兩證一書”制度,國家頒布的城市規劃法律法規和各類事實依據等對規劃實施進行監督,使城市規劃具有公開性和合法性。另一類是對規劃管理活動的監督,即通過內部自我監督和外部公共監督保障規劃管理在健康的軌道上運行。在規劃執法方面,由于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公民的法制意識相對薄弱,為保證城市規劃的順利實施、城市建設良好有序等方面,必須運用有力度、具有一定震懾力的規劃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