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4: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就業情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據統計,本次被調查的女大學生年齡均在22-27歲之間,所學專業涉及文秘、農學、英語、醫學、經濟學、電子計算機等各個專業,絕大部分女大學生為省內畢業生,35%的學歷為本科,61%的學歷為大專。調查結果顯示,本科及其以上學歷的女大學生就業崗位有65%與所學專業對口,33%與所學專業基本對口;而??飘厴I的女大學生就業崗位只有30%與所學專業對口,51%與所學專業基本對口。從調查問卷上顯示,85%的女大學生初次就業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初次就業月均收入在20__元以上僅占3%。
二、__市女大學生的主要特點
(一)個人素質不斷提高。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我市女大學生中,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及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占76%。在校學習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女大學生占總人數的一半以上,且和男生相比,就擔任學生干部的情況而言,女大學生工作認真踏實、細心周到,組織能力、溝通能力、交往能力普遍較強??梢?,女大學生的總體素質偏高,而且大都比較自信地認為當前畢業的女大學生某些方面甚至超過男生。
(二)就業態度越來越積極。調查結果顯示,97%的女大學生已經多次參加招聘會、多次投遞過求職簡歷,就業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女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不再一味地依靠父母、親戚、老師的幫助。從調查問卷中了解到,女大學生大多選擇先就業再擇業,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電腦知識的普及和女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使得類似文秘類的工作大部分女大學生都能勝任。二是女大學生工作中獨有的謹慎、細膩和溫柔,使得一些類似辦公室接待、文件整理等專業性不強的工作都很適合女大學生選擇。但在求職過程中,女大學生尋找工作的時間和投遞簡歷的份數多于男生,而獲得面試機會卻少于男生。通過了解,男女大學生簽約意向數量上男生多于女生。不論最后找到的工作如何,女大學生尋找工作付出的努力要高于男生。
(三)自主創業意識明顯增強。調查結果顯示,有60%的女大學生選擇了想過自主創業,并且希望得到政府及社會有關部門的幫助。這說明女大學生就業視野已較為開闊,綜合素質也有較大的提高,自信心明顯增強。這既是女大學生面對競爭激烈的嚴酷就業環境所作的積極應對,是當代女性自主意識覺醒的最好印證,也是對國家出臺的鼓勵大學生創業的信貸支持、稅收優惠政策的良好反應。
三、女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整體就業形勢嚴峻,帶來女大學生就業難。近年來,各大高校連續擴大招生規模,而人才市場需求并沒有擴大,尤其是高科技的不斷研發和在相關領域的應用,使得許多崗位所需人員相對減少,勞動力供過于求的矛盾突出。此外,女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而整個社會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增長緩慢或是基本與往年持平,這顯然加大了畢業生之間的競爭,導致了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的現實,為用人單位人為地抬高就業門檻、設置性別限制提供了條件。再加之去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公司和工廠面臨經營困難或倒閉的困境,導致許多女大學生被迫失業或面臨失業,就業壓力更為加重。
(二)女大學生在職業的選擇上存在誤區。就業期望值較高,就業成功率較低。調查結果顯示,在對工作性質的選擇上,我市有69%的女大學生選擇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對選擇單位重點考慮職業穩定、有良好的發展空間、有社會保障,就業仍然集中在文秘、財務、公關、行政、老師、護士等。可見相當一部分女大學生不愿意到條件艱苦的基層鍛煉,她們也沒有勇氣和信心投入到高收入、
高風險的行業中去。有的女大學生受陳舊的就業觀念束縛,寧愿放棄自己的專業,也要追求體面、收入高的工作,這無疑延長了她們求職的時間,增加了她們就業的難度,導致了她們在擇業中“高不成、低不就”。過高的就業期望值已成為女大學生順利就業的一道障礙,往往會給女大學生帶來更多的失落,也造成了女性人才的失衡和浪費。(三)求職過程中遭遇性別歧視。調查中,在問及女大學生就業是否存在被歧視現象時,95%的人回答是求職過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的情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單位很注重投入與產出的成本核算,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女大學生要懷孕、生育、負擔家務,而且女性退休年齡比男性早,需要企業投入更多的養老保險金,這必然會增加用人單位的成本費用。很多女大學生反映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時有限制規定,致使女大學生失去一些就業機會。因性別原因遭受用人單位多次拒絕后,女大學生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壓力,許多女大學生對自己能否找到合適的工作而擔憂,甚至怨恨自己為什么是女生,但對這種性別歧視又無可奈何。盡管我國的法律法規都明確規定婦女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和選擇職業的權利,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法律法規都沒有明確規定就業歧視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無法對用人單位或明或暗的性別歧視起到應有的約束作用。
(四)部分女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因為缺乏工作經驗而被用人單位拒絕的女大學生高達一半以上。許多用人單位認為部分女大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好于男大學生,但實踐動手的能力卻低于男生。再加之女大學生在校期間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忽視實踐課、實驗課等鍛煉機會,導致男女大學生在實踐能力上出現了差異。此外,部分女大學生將課余時間用在服飾、化妝、美容、注重穿著打扮上,使得她們較少讀報,不關心時事政治,對參加校園活動和擔任學生干部不太熱衷,忽略了知識的積累、視野的開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綜合能力偏低導致女大學生自信心不足而在應聘中處于被動。在問及對當前畢業的女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時,59%的回答是女大學生不如男大學生??梢姡狈ぷ鹘涷灪蛯嶋H操作能力影響了女大學生就業成功的機率。
(五)就業主渠道作用發揮不夠充分,不平等競爭加劇。從問卷統計情況可以了解到,目前女大學生的求職途徑已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招聘會、網絡招聘等逐漸興起,但人才交流市場的主渠道作用發揮的還不夠充分,社會關系仍在女大學生求職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就給女大學生就業帶來了許多不平等因素。調查顯示,僅有20%的女大學生通過到人才交流市場參加招聘會獲得就業崗位。從未來就業市場規范化的趨勢看,人才市場應該更進一步的體現就業主渠道的作用,規范的人才市場可以遏制一些用人單位性別歧視的規定,更能使大學生就業實現公平競爭。
(六)高校專業設置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目前,有些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不能及時、靈活地反映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有的專業人才市場需求量很少,甚至已經趨于飽和,但有些高校卻仍在擴大招生。不少女大學生坦言,大學所學專業對現有工作并無幫助,更有甚者反映有些專業學下來是一種浪費。正如工廠產品不能“適銷對路”,“供過于求”一樣,高校專業設置的不合理加之大學生社會實踐失衡,造成人才的“積壓”,導致女大學生就業困難。
四、解決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建議
為改善__市女大學生就業狀況,針對女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問題,結合我市的實際,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女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信,勇于競爭。女大學生是就業的主體,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是競爭取勝的關鍵。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女大學生首先要端正心態,堅信男性能勝任的工作自己能做得更好,女大學生要敢于面對差距,勇敢地接受社會的挑戰,學會有效的“推銷”自己,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去主動適應社會。其次要克服傳統觀念的束縛,自立自強,正確地看待和評價自己,充分發掘和發揚自身的優勢,敢于與男性共同競爭。第三要消除依賴心理和“要面子”的虛榮心理,針對劣勢,提高綜合素質,同時,要認識到女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社會問題。第四要降低就業的期望值,要面向基層。要了解目前在本市,機關、事業單位人才相對飽和,而一些基層單位人才缺乏,許多鄉村連一個大學生都沒有的實際情況,要志愿到基層、到高風險的企業和中小企業就業。第五還應走自主創業之路。女大學生應充分利用好已出臺的政策,自謀職業、自主創業。要積極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使自己既有專長又博學多才;要抓住機遇,敢于實踐,更多地熟悉和融入社會,豐富和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動手能力,以優秀的才能在就業競爭中取勝。
(二)學校要有針對性的加強指導,提供就業機遇。學校是培育人才的搖籃,更是指導女大學生就業的第一站,在促進女大學生就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是要根據實際,以市場為導向,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學校要在培養人才、制定教學計劃之前,積極研究市場,考察用人單位的需求,設置市場所需的專業,使女大學生所學專業能夠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從而實現順利地就業。二是加大力度,培養“全才”而不是“偏才”。應鼓勵大學生輔修第二學位,將其培養成復合型人才。同時,要注重女大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通過實習,開展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提高女大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將其培養成應用型人才,從而增加女大學生的擇業范圍和就業機會。三是分類指導,多提供就業機遇。學校應為女大學生就業及時提供信息,組織各種招聘會,實現學校與省內外人才市場信息共享,降低女大學生就業成本。此外,學校在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時,應針對女大學生的特點,教育和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并給予面試技巧和心理疏導等指導培訓,以增強其就業的競爭能力。四是要大力向用人單位宣傳和推薦女大學畢業生。如前所述,就被調查的女大學生的個人素質情況而言,女生的學習成績普遍好于男生; 女生獲得各種證書的數量多于男生;女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并不亞于男生。因此,學校應當大力向用人單位宣傳和推薦女大學畢業生,特別是一些較為適合女性的工作單位及崗位。
問卷調查
(1)調查范圍:XXXXXXX
(2)調查目的:了解XXX對就業的準備情況,使他們能正確認識到未來的就業情勢。
(3)調查方式:網上問卷調查
鏈接地址
結果表明本院學生對就業的準備情況不是很好,大多數大學生都不能充分地準備就業,導致出現了一些問題,隨著各大高校連年擴招,每年畢業生人數也在逐年增長。雖然政府在不斷地增加就業機會,而面對不斷增加的就業人群,那只是一點皮毛而已,供不應求的現象依然存在。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仍然不容樂觀。
(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就業崗位與畢業生人數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學畢業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就業問題一直讓大家困擾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供過于求。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業崗位數量多得多;而且,這個差距還在逐年的增大。然而,用人崗位增加的比例卻遠遠小于此。這也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一個直接原因。
2.熱門專業人才過剩
前些年,出現了幾個熱門專業,如計算機,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認,這些專業至今仍然是熱門專業,仍然是社會的焦點問題。致使眾多考生紛紛報考這些專業。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認為的:既然是熱門專業,那么社會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這話不假,可是,當所有的人都這么想的話,就會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雖然需求量大,但學習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經超過飽和。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扎堆現象。這也就是為什么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們找不到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3.薪水與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名校的畢業生,剛剛畢業,剛剛踏入社會,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會現實水準。從而對一些企業的相對較低的薪水不屑一顧。
4.各企業選人挑剔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梁和骨干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這將是應屆大學生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企業是不會無緣無故不要應屆生的。
(二)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現狀與分析
1、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隨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驟增。從整個國家來看,正在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部分國有企業的大量職工下崗待就業,同時,農村富余勞動力正在向非農領域轉移,向城市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這樣一來,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巨大的壓力,形勢越來越嚴峻。
2、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不合理
畢業生在就業中出現了結構性矛盾,包括地區結構、專業結構等。就業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地區,就業形勢好,人才非常多,就業渠道也比較暢通,而西部欠發達地區,就業情況比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經濟發展緩慢。
近年來,一種情況有的學校追求短時效應,不顧本校的實力,盲目開辦一些熱門專業,造成人才供求過剩;另一種情況是,有的高校市場靈敏性不夠,對一些冷門專業,社會需求少的專業,不作及時調整,沒有及時調整招生人數,改革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畢業未就業就先失業。
3、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不完善
目前我國的高校就業工作是由教育部門管理,戶口是由公安部門管理,而人才市場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勞動部門管理。而這些部門相互之間溝通不夠,再加上一些地區還有地方保護主義,對生源是本地的畢業生大開綠燈,而對一些外地畢業生則加上各種條件加以限制。一個真正公平、競爭、擇優、有序的就業市場尚未建立,服務保障體系還未健全,體制性障礙還未真正消除。
4、用人單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費
一些用人單位缺乏人才培養機制,希望進一個人才,就馬上發揮作用,創造價值,因此,非??粗毓ぷ鹘涷?,認為應屆畢業生只是有書本上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應屆畢業生,不想把時間花在對畢業生的培訓上。
5、高校就業指導滯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業機制,就業指導體制不完善,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掛靠在學生管理部門,或者是剛從相關部門分離,其管理幅度相對較小,其工作人員業務能力欠缺,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質量不高,就業指導課形式單調,有的只是在學生大三大四階段開設,沒有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大學全過程。
6、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問題
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就業期望值較高,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對薪水、福利待遇要求過高,不顧自身的條件,導致用人單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發展;對單位選擇過高,看重國家機關、大單位等,對一些小企業不感興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7、大學生本身的素質問題
近年來的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學生的基礎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軟件和硬件設施都沒有跟上,隨之帶來了學生質量的下降,有的學生成績不錯,但動手能力差,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適應能力也強,但是學習成績差,與用人單位交之失臂。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非常復雜,而且還隱含著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在當前新形勢下,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也需要政府,學校及整個社會的努力,要解決這些問題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過全社會的努力,創新觀念,完善制度和改進工作方式,不斷深化改革來完成。
1、政府應不斷深化改革,完善就業市場
要解決高校就業問題,政府要加強經濟調控手段,對去西部地區和條件艱苦的一些重點單位和行業就業的大學生,在工資、待遇和生活條件上給予較大的優惠,采取措施鼓勵大學生去那些地方就業。在完善就業市場方面,政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掃除體制性障礙。各級政府要開放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種種政策限制,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與溝通,積極疏通就業渠道,不斷完善就業市場。另外,政府還應發揮自制優勢,主動為高校和學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和就業指導。
2、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各個用人單位改變自己的人才觀,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費,讓那些博士和碩士來裝點門面,而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置換冗員??傊?,用人單位改變自己的人才觀念,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3、高校要強化內部改革
大學畢業生是高校產出的最終產品,其就業率與就業層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辦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關系到學校的社會聲譽和生源,也影響著在校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情緒,因此學校要深化自己內部改革。
高校要主動適應市場,適時地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基礎學科、應用學科的建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重視教學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素質的畢業生;同時還要根據市場需求,開設新專業,靈活地調整專業設置。
高校要建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機制。理順就業指導工作的體制,建立相對獨立的就業指導機構,并充實人員與配備,充分拓展機構職能。就業指導機構還應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在涉及到學校調整專業結構工作時,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最終促使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充分就業。
4、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就業指導工作的目的就是促進畢業生充分合理地就業。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讓他們知道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要做好哪些準備。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在教材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到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形式上,要引入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同時不要把就業指導課拘泥于課堂,要采用多種形式,如請一些優秀企事業人士做報告,開設模擬招聘活動,還應注意網絡資源的利用,組建網上論壇,讓師生可以在網上進行探討。
5、大學生應提高自身素質,更新就業觀念
目前就業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實際上是能力與素質的競爭,大學生要把就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學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要充分利用高校這一平臺,不斷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
另外,大學生們要認清就業形勢,主動學習和掌握就業技巧,提高擇業能力,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合理地確定就業期望值。只有這樣,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就業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
該報告指出,2008年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率有所下降,而職高院校學生就業率與往年持平。統計研究數據表明,2008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約為8609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比起200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2008屆“211”院校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為89%(非失業率90%),非“211”本科院校為87%、高職高專為84%;而2007屆半年后就業率“211”院校為93%(非失業率94%)、非“211”本科院校為90%、高職高專院校為84%。
按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08屆高校畢業生總數為559萬,其中大學畢業生總數約為529萬(本、專),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08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后就在國內外讀研究生的人數為21.43萬,畢業半年后的就業人數約為434萬。2009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在畢業半年后的73.56萬失業大學畢業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萬人還在繼續尋找工作,有5.46萬人無業但正在復習考研和準備留學,另有16.51萬沒有求職和求學行為者(即所謂的啃老族,該報告中定義為待定族)(見圖一、圖二)。
此外,2009年就業報告還指出,2008屆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濟南、蘇州;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成都、鄭州、青島。
2、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自主創業的比例越低
2008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1%,與2007年1.2%的比例接近。云南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最高,為1.9%,吉林1.7%,寧夏1.5%。而廣東、北京、江蘇、上海等省份的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排名靠后。自主創業的主要地區是就業比較困難的中西部地區,主要城市類型是地級及以下城市??傮w而言,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越是大城市,就業環境越好,自主創業的比例越低。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最多的是工科類,其次是財經管理2009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類。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主要集中在零售行業和文體娛樂業,其月收入大大高于受雇應屆畢業生的月收入。
調查結果表明,2008屆大學畢業生中,來自“私營企業主”、“企業經理人員”、“個體工商戶”等家庭的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最高(見圖三)。大學畢業生創業受其家庭的企業家文化影響較大。而且,其創業資金82%以上依靠父母、親友和個人儲蓄,來自商業性風險投資和政府資助的只占1%。所以,有創業意愿但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畢業生就不容易實現創業夢想,政府需要在啟動資金方面幫助經濟困難的創業者。
2008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者認為,創業理想是創業的最重要動力(41%-48%),而不是找不到工作才創業(12%-15%),而大學期間對其創業幫助最大的是假期實習和課外兼職,學校、政府提供的創業培訓和咨詢以及大學的模擬創業活動也有顯著幫助,如創業大賽等等。所以,高校可以加強學生自主創業意識的培養和相關的創業比賽活動。
3、工學、管理學就業率最高,法學和哲學最低
2008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大類是工學和管理學(見圖四),最低的是法學和哲學,高職高專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大類是資源開發與測繪,最低2009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2008年畢業半年后仍未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失業人數為10.75萬人,占本科失業量的35.9%,其中有8個專業同時也是2007屆畢業生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工程、會計學。畢業半年后仍未就業人數最多的10個高職高專專業失業人數為14.67萬,占了高職高專失業量的34.2%。其中7個專業同時是2007屆畢業生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電子商務、會計電算化、物流管理、計算機網絡技術、商務英語。
此外,2009年就業報告還指出,統計數據表明,制造業雇用了本科畢業生的27%和高職高專畢業生的31%,是應屆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就業行業。民營企業和個體企業是2008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最多的雇主類型。
4、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
2008屆本科畢業生的收入明顯下降,“211”院校的畢業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是2549元、非“211”本科院校為2030元、高職高專為1647元,而2007屆這三類大學畢業生收入分別為2949元、2282元、1735元,2008屆畢業生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分別為14%、11%、5%,本科畢業生收入下降特別明顯。2008屆本科畢業生的半年后月收入經濟學大類最高、醫學類最低,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是公安大類、半年后月收入最低是醫藥衛生大類。
雖然2008屆大學畢業生男女之間的就業率沒有明顯差別,但即便在女性畢業生占優勢的專業中,男性畢業生薪資全部高于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資歧視。2008屆大學畢業生中,同層次、同專業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800元。
2009年就業報告還指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越有可能進入好的大學;父母一方是研究生的子女進入“211”大學的比例是父母是初中學歷及以下的兩倍以上。專業人員和管理階層家庭的子女就讀“211”高校的幾率較高,農民和民工的子女就讀高職高專的幾率較高。這種差別可能是錄取中的非成績因素造成的,強調綜合素質的高考改革可能會讓農民與農民工的孩子具有更大的錄取劣勢,可以考慮建立幫助教育弱勢背景學生的社會補償機制,以保證享有高等教育質量上的社會公平。
此外,調查數據表明,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私營企業主、企業經理人員、辦事人員家庭的畢業生求職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過親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像其他家庭的畢業生求職成功的最主要渠道為“大學招聘會”。相比之下,無業與失業人員家庭的子女就業率最低,而其高考分并不低于其他家庭的子女,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請所需要的求職份數最多、求職成本最高,來自無業與失業人員家庭的畢業生需要得到更強的就業服務。
5、大學畢業生亟須改進溝通和創新能力
2008屆大學畢業生五大類基本工作能力滿足工作要求較好的依次為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理解與交流能力,較低的為應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畢業生亟須改進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頭溝通、談判技能和說服他人等;高職畢業生則是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學習和說服他人。這些亟須改進的能力歸屬于溝通和創新能力。
統計分析表明,本科與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對雇主的滿意程度分別為70%和68%;“工作要求與壓力”不滿意度最低,不滿意度最高的是“薪資福利”和“個人發展空間”。其中,2008屆大學畢業生對“政府機構/科研事業”類雇主的滿意度最高,對“民營企業/個體”類雇主的滿意度最低。然而民營企業是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主要雇主。2008屆大學畢業生對不同規模雇主的滿意度的總體趨勢是:雇主規模越大,滿意度越高。
綜述:民營經濟成理工科就業市場
統計的就業率是指大學畢業后半年的就業率,此時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趨于穩定。據統計顯示,2008屆大學畢業生約1/3的就業是在畢業后半年內完成的。2008年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率較往屆有所下降。
統計研究數據表明,2008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約為86%,比200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但工學、管理學就業率分別為90%和89%,成為2008年就業率最高的兩個專業。最低的兩個專業是法學和哲學,就業率為79%和76%。
藍皮書指出,2008年畢業半年后仍未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失業人數為10.75萬人,占了本科失業量的35.9%。
其中有8個專業同時也是2007屆畢業生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包括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工程、會計學。
藍皮書的作者麥可思(MyCOS)-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介紹說,就業藍皮書抽樣人數達到44.4萬人,回收有效問卷21.8萬份。共涉及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3080所高?;蚍植糠衷旱?196個專業。
異議:國家就業形勢存在變數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博士今天解釋說,就業情況與高校當年招生規模、師資力量及學生家庭條件和校友等各種關系均有聯系。
因此,就業好與壞要看各方面的條件影響,經濟條件只是一個外在因素,工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否一直好下去,還很難下定論。
2004年開始,國家開始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制造業密集地區進行政策扶持,經過幾年的發展,制造業行業對人才需求比較大,是制造業吸納畢業生眾多的原因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5-0235-01
2015年,全國大學生畢業生達到700多萬,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工作需要社會和高校配合,當然離不開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很多學者認為,提到大學生就業需要國家、社會和高校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建立配套體系為大學生服務,但是如何社會需求是什么,按照社會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的人才社會使用后反響如何卻鮮少問津。本文研究目的是從實證角度客觀地調查某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希望能夠為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提供些建議。
一、往屆就業大學生回訪情況介紹
本課題組成員針對2010年-2013年畢業的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成功回收問卷118份。從此次調查中發現以下問題:
第一,就業基本信息。在參與問卷調查的畢業生中有47.46%的學生就業于民營企業,23.73%的學生就業于國營企業。在就業渠道方面,有48.31%的大學生是通過網上求職找到工作的,有27.12%是上門求職。畢業生工作后認為工作和專業是否對口這個問題上,35.59%是對口的,30.51%的大學生就業專業相近,339%不對口。80%大學生月薪在1000-4000之間,65.25%的大學生對現在的工作比較滿意。
第二,大學生素質培養問題。88.14%的大學生認為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最看重的綜合素質方面的能力,另外,社交能力占到61.86%,合作精神占到51.69%,而認為看重學習成績的只有678%。另外,56.78%的大學生認為專業學習對工作影響比較大,還有46.61%認為教學實習也影響很大。同時有高達63.56%的大學生認為自身基礎知識不足,44.07%的人認為自己創新意識不足。64.41%認為學校課程設置比較合理。
第三,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方面。只有50%的人對我校的就業工作比較滿意,不滿意的占據到33.9%。在對我院人才培養和教學管理改革這個問題上,有66.95%的大學生認為要加強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及協作精神的培養;64.41%的認為應該加強專業學習,有46.61%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加強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還有49.15%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有42.37%的大學生認為我們的就業信息機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暢通。有4068%的認為政府、學校和用人單位及學生之間溝通了解不夠。
第四,工作后的感想。我校的畢業生工作后感想很多,有高達64.41%的大學生認為現在的畢業生就業思想不夠端正,期望值過高,擇業過于挑剔;45.76%的認為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
二、畢業生用人單位回訪情況
在對畢業生所在單位的調查中,發出問卷100份,目前回收的有效問卷66份,具體統計結果如下: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整體印象較好,對其事業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能力給予了充分肯定,特別是對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給予了較高的評價。然而在評價中,認為其工作態度、吃苦精神及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從座談會、電話訪談和非正式交談的情況看,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學生政治素質高,業務過硬,勤學好問,上進心強,責任心強,一般都是基層單位的業務骨干,具有很強的業務能力。但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突出表現在知識面較窄、創新能力有限二個方面。用人單位強調,隨著人才競爭的不斷加強,如招聘職員、干部競爭上崗或輪崗,用人單位不僅僅注重學生的實際業務能力,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理論水平;不僅僅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更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希望學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訓練,注重對學生的創新意識與開拓精神的培養,提高他們的領導能力、應變能力、公關能力、交際能力、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寫作能力和服務意識與能力等等,使畢業生不僅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同時也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成為一個“多面手”,能不斷適應新環境和新形勢的挑戰。
三、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1、充分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學校相關老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學校輔導員、就業指導教師以及專業課教師要在平時的教育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對自己的專業、自身的優勢、弱勢、性別有清醒的認識,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擇業。
2、學生自身注重提高就業素質。一方面,大學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自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另外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思想端正,不自卑、不自負,客觀地選擇工作,端正就業心態,做好心理調適。
3、學校、社會聯手完善就業信息系統。當今社會就業宣傳平臺日趨紛繁復雜,大學生在就業信息的選擇上就容易出現信息無法正確選擇,不知如何選擇等問題,學校就業部門應該和新媒體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宣傳平臺積極宣傳,打造完善的就業信息平臺。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項目基金:本論文是201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北航北海學院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2013JGA443)以及北航北海學院2012年度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立項重點項目《北航北海學院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2012-XJ-Z01)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任江林.關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5年第6期。
[2]代洪甫.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及提高[J],人力資源開發,2009年1月。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們普遍認為提高實踐能力、調整就業期望值、增加就業渠道及提高自身求職技巧能有效解決當前的就業困難,希望校方能針對就業求職等方面多多開展一些講座報告形式的培訓,使畢業生們能盡量避免因求職技巧的缺失而喪失工作機會的情況出現。另外,從學生的角度來說,31.82%的畢業生認為應適當調整就業期望值,放平心態,不應盲目追求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崗位,這也是保證畢業生順利就業的一大要點。
在就專業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問題上,有42.42%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學專業與工作性質無關,一方面,說明了在校大學生需要積極拓展自我的綜合素質,以滿足社會對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同時也建議校方針對不同學科類別的學生開設相應的、有針對性的通識課,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更能有效拓展專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很多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并沒有從本身特長出發,思考自身定位,相反只是在盲目的尋找工作,這樣帶來的后果必然是就業困難,值得大家深思。
總結廣大大學生面臨畢業就業難問題的看法,首先,近一半的畢業生認為他們未能成功就業是因為缺乏實際技巧和經驗,這是影響他們成功就業的一大軟肋,可見我們在校學生急需拓展自我的實踐能力,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熟練所學知識,這樣帶來的好處除了能讓自己增加獲得就業機會的籌碼外,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形成學校到社會的良好過渡。另一方面,畢業生認為就業人數太多也是阻礙其就業的一大原因,這表明在這個“僧多粥少”的時代,大學生應注重培養自我的核心競爭力,做到除了精通自我專業外,還要懂得發展自我的其他愛好,迎合社會需求,不可一業不專,也不可只專一業。
同學們對學校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引導大學生就業提出了不同的建議。有部分同學建議學校應加強專業知識的教育,使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競爭力加強。也有同學建議學校可以多舉行招聘會,為廣大同學通過更多的就業選擇。同時還有部分同學建議應多舉辦些以國家有關幫助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有關的講座,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國家的政策,鼓勵同學們自主創業,走向國家偏遠地區。綜上不難得出,采取一些措施,讓同學們獲得更多的有關就業方面的信息,可以為同學們的就業提供幫助。
針對同學們對就業所采取的態度及所提意見,老師們也給出了自己的意見。第一,當代大學生要改變自己的就業觀,首先要找準定位,調整好心態,期望值不能過高;第二,要加強自己的就業穩定性;第三,不攀比、講條件,切忌好高騖遠,可適當放低薪酬要求以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提前做好步入社會的準備,調整個人心態,降低擇業標準,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著學習的心態去適應社會,從基礎做起,不要眼高手低。第四,要有吃苦耐勞精神,加強自己的人際溝通和動手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實踐經驗,努力尋找機會。
綜合調查問卷,與老師的座談和對同學們進行走訪的數據和資料,我們了解到了目前大學生面對就業問題的想法和應對就業問題時學生、學校的應對方法和措施。大部分同學認為目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面對就業問題會選擇被動的暫時性避開而不是主動地解決。就業困難的主觀原因集中在缺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但卻沒有降低自己對就業的期望,客觀原因體現為企業用工需求量的減少和日漸增長的等待就業人數的增加的矛盾。同時,學校在幫助大學生就業的工作方面也有提高的空間。
針對以上情況,提出以下可供參考的意見和建議:
個人方面,同學們要正確地對待就業問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采取主動的方式去解決,而不是一味回避目前的就業壓力。廣大同學們應調整好心態,不要對就業期望過高。同時,針對大
一、大二的學生,不僅僅應該清楚目前的就業形勢,同時也要在大學期間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發揮特長的同時也不忘抓緊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努力使自己成為復合型人才。
學校方面,加大專業課程的教學力度的同時,也不放松對通識課程的教學,使同學們專業知識學的扎實,知識面也得以拓寬。學校可以適當的舉辦一些與就業相關的專題講座,幫助同學們獲得更多的相關訊息。例如,一些同國家幫助大學生就業的有關政策的講座,鼓勵同學們更多的自主創業或走進偏遠地區。也可以多舉辦一些招聘會,讓更多的同學獲得更好的就業信息。
據了解,“低工資”就業實際上是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前的一種待業狀態,是以單位給畢業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畢業生則以低報酬工作為交換條件。這種“低工資”就業只為找工作時多一些實踐經驗。
工資會隨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軟件公司負責人王小姐認為,現在企業招人雖對學歷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還是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工資可能會低些,但隨著就業者個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資也會慢慢提高。她建議大學生心態要平和,找工作高薪并不是第一要素。
就業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以前,很多企業招聘只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應屆大學生一律免談。隨著用人觀念的逐漸改善,近一兩年,很多企業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愿意出錢培訓大學生,使其很快成為企業的骨干力量。一般來說,大學生成為骨干力量后,工資自然會提高。企業為了儲備人才,一般先與大學生簽訂幾年的工作合同,這不僅保障了人員的穩定性,對企業發展也很有好處,同時用人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專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清自己,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資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
大學生就業:路在何方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了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后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懊悦!笔悄壳按髮W生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為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于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于對所學專業缺乏了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里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余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么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欲,又從中獲得樂趣;要么與本專業結合,成為復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于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并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煉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說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了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
實習練就真本領,應聘免了試用期。就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大學4年無疑是一個黃金的職業準備期,在這4年里,應該讓自己具備一個職業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社會技能、職業素養……這樣我們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中才能做到“無縫接軌”。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學階段的實習機會,從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后的見習期。企業也節省了大量的培訓時間和精力。這對于個人和企業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特殊才能做后盾,求職更有競爭力。對于一個班或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家讀一樣的專業、學同樣的課程,看起來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一旦面臨競爭,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只有身上有“亮點”的學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選中,也才會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發掘并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入手,發揮自身特長,并不斷強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就業現狀:就業準備三部曲
隨著高校的擴招,原來的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大學生必須轉變觀念,大眾化教育意味著可以做普通的職業。面對就業難,大學生們要做些什么呢?
第一部曲: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就業形勢,正確對待自己。
擇業和就業,是初出校門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對于學生應具備的正確擇業和就業思想,可以歸納為4句話,這就是:認清形勢闖市場,從容自信顯特長,廣開渠道看信息,實事求是快上崗。
認清形勢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的就業政策,二是全國的就業形勢,三是本地區的就業信息。面對矛盾重重又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基本觀點是,只能樹立一個“闖”字,積極參與競爭,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極對待。關鍵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擇業方向和競爭技巧,敢于競爭,善于競爭,并在競爭中獲勝。
在近幾年的人才市場競爭中,有個明顯的特征,就是用人單位特別注重人才的實際經驗和特長。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問題在于你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善于揚長避短,在關鍵時刻和重要場合發揮一技之長,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和信賴,這是擇業和就業工作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技巧。
在人才市場競爭中,單靠一個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變應萬變”往往是不夠的,所以,要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媒體,包括
學校、老師和家長,親朋和同學,廣搜就業信息,這是就業者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擇業和就業之前的心理準備。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準備應該實現以下4種轉換,克服不良心態。
其一,實現由學生身份到上崗工作的轉換。在“不包分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和競爭上崗”的大環境中,應克服“聽天由命”或等待學校推薦工作的消極心態。學習是為了致用,如果說學習是手段,從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經濟上實現由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轉換??朔L期依靠家庭提供經濟援助的依賴心理,憑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誠實勞動,立足于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擇業姿態上,實現由一個普通參與者到競爭者的轉換。大學畢業生都是第一次進行擇業和就業,經不起挫折,悲傷失望,往往是擇業不順的主要障礙。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動心態。
其四,實現由“天之驕子”到“普通勞動者”的心態轉換。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正確理解自己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主動求職。不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首先必須是一個勞動者,而勞動崗位需要自己去爭取。
最后總的來說,擇業者應該具備主動、積極、從容、自信和百折不撓、面對現實的平和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動出擊,準備簡歷和面試。
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關系著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更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成敗。然而近年來,高校就業難漸成為一個極為嚴峻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擴招,每年高校畢業生也水漲船高,供大于求的情況導致就業難,另一方面,則是目前高校教育中,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普遍存在缺失的狀況,這導致大學生畢業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找不到自身定位,盲目的投入到一場又一場招聘中,造成了就業難的情況。本文試圖通過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失對大學生就業情況的影響分析著手,提醒高校教育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幫助大學生找準定位,實現自身價值。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失導致大學生對自身職業定位不準
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而高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對自己人生沒有一個恰到好處的規劃,對自身的特殊才能沒有清醒的認識,比較容易陷入“隨大流”的境況,導致在就業中問題頻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找到的工作不合適等等。而有的單位或企業,又陷入了“求賢若渴”的尷尬狀況,有的學生對自己的定位不準,一副“高不成,低不就”的姿態……這些就業怪象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失造成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幫助學生認識自己、了解社會,調整就業期望值,根據自身情況和用人單位需求,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和人生道路。高校只有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大學畢業生清晰的規劃自己的職業之路,才能提高就業能力以及就業滿意度等。
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失導致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當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也有重要的影響,實踐證明,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階段,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理論學習,會從感性變為理性,清醒的意識到自己要從事什么職業,從事該職業需要具備什么能力,并早早開始鍛煉自己,并定下目標,堅持鍛煉自身技能,這樣,在走入崗位之后便可如魚得水。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缺失,導致大學生不能準確將自己的學習能力轉變為就業能力,對未來要從事的職業也缺乏合理的策略和目標,甚至處于一種比較迷惘的狀態,這樣一種盲目的狀況使他們不能有效打理自己的時間,也不能以比較清晰的思路投入到工作中去,其就業能力、事業心等方面都會受到重要影響,在就業的過程中自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高校大學生就業起著重要的鼓舞作用,如果這一教育環節缺失,必然會對其就業能力產生重要影響,而就業能力如果不足,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也極難達到職業生涯的成功目標。
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失導致大學生就業滿意度走低
在當下的就業市場中,就業滿意度是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由于職業規劃教育的缺失,大學畢業生對自身定位不準、就業能力地下,導致他們在找工作時處于比較盲目和迷糊的狀態,導致就業滿意度逐漸走低。目前,部分崗位總是人才濟濟,而相當一部分崗位卻招不到專業相當的畢業生。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這種不平衡的狀況,極大的影響了就業滿意度,而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我們知道,在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幫助大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社會需求理性分析就業前景、明確職業定位,進而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就業中找到滿意的工作。
畢業生只有在專業興趣和崗位之間有著切合點時,才能發揮自己的專長,做出自身的貢獻,如此一來,對工作的滿意度才會增高,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工作能力也才會滿意。在就業格外激烈的當下社會,大學生想要滿足自己的就業預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必不可少。
四、結語
總之,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大學生認清自我、找準定位,懂得如何分析社會需要,合理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同時,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和人生目標,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就業競爭壓力,以提高自身就業能力為起點,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投入到就業中去,在自己的崗位上創造出成績。高校在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盡早樹立合理的職業生涯觀,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去面對即將來臨的就業生涯,做好萬全的準備,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如此一來,才可以提升自身能力,實現自我價值,不僅能實現自己的事業目標,還可讓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71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Readines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ak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Wu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U Xiaohua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Guangdong 529020)
Abstract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adiness of graduates, a planned measures to raise awareness of graduate employment, graduate job skills to enhance and broaden the depth and width ratio of Employment, the author of more than 400 college where graduates were "Employment readiness survey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graduates; employment readiness; countermeasures
為進一步掌握畢業生就業準備情況,有計劃、有措施地提高畢業生就業意識,提升畢業生求職技能,拓寬就業準備的深度和寬度,筆者于2014年10月對計算機學院400余名畢業生進行了“就業準備情況調查表”的問卷調查和分析。
1 相關數據
本次調查問卷以班級為單位,12個題目,以表格填空的形式進行,主要設計畢業班學生的就業意向、對將來就業前景態度、就業準備情況、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面臨主要問題以及所需的幫助等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當前留在學校的學生約50%的同學有投遞簡歷、積極留意就業實習信息,約50%的同學仍在應付畢業必修課考試,尚未踏出畢業的第一步。數據顯示,部分同學處于糾結迷茫階段,沒有明確的就業方向;部分同學對自己專業信心不足,缺乏求職的勇氣。具體數據詳見表1、表2:
2 畢業生在就業準備中的問題
數據顯示,畢業生在就業準備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就業方向不明確,求職步伐緩慢。41.8%的畢業生尚未確定求職方向,不確定是否找專業對口的工作,不確定從事哪個方面的工作,實習就業計劃一再拖延,難以下手。歸根于他們在目標性和角色意識上定位模糊,自我認識不清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任何的優勢,沒有堅定的求職目標,求職步伐緩慢。
(2)專業學習不深,專業信心不足。40%的畢業生反映想找專業對口的職位,但在求職過程中對自己的專業學習沒有信心。大學學的都是基礎課程,課程內容多樣化,但課程學習和探究深度不夠,如編程、java等實用性、專業性課程。在求職期間看到公司對崗位的具體要求,覺得自己達不到公司需求,有畏難情緒,不敢去面試專業崗位要求較高的職位。
(3)社會實踐缺位,項目經驗貧乏。大部分畢業生在大學四年缺乏社會實踐經驗。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行業發展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用人單位在明確要求應聘者具有工作經驗,49.6%的畢業生認為沒有工作經驗是求職過程中的最大障礙,兩者的錯位脫節,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學生的求職信心,使大學生的求職過程變得更加困難。
(4)角色轉換較慢,畢業準備不足。部分同學尚未從大三的心態轉變為畢業生的心態,認為自己離畢業還較為遙遠,未將畢業及求職提上日程。究其原因,就是學生主觀上沒有做好心態準備的因素;學校在就業指導、就業培訓上給學生的壓力不大,就業形勢介紹和就業氛圍的營造上不夠,學生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的錯覺。
(5)行業發展了解不足,求職盲目隨大流。43%的畢業生對專業市場發展方向認識不足,不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求職缺乏目標性及針對性,盲目投遞簡歷。以本次調查主體的計算機學院學生為例,大部分學生存在對計算機、互聯網行業的運用模式不熟悉的問題,即使有跨專業就業意愿的學生,也對要從事的行業沒概念,認為找得到工作就勝利,不看行業發展情況。
(6)求職技巧欠缺,技巧意識有待提升。招聘單位在一次招聘過程中可能要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篩選簡歷,進行面試。在時間極其寶貴的場景下,學生能在簡歷制作上能否吸引眼球,面試表現能否脫穎而出,取決于學生對求職技巧的掌握。畢業生求職技巧欠缺,包括簡歷制作及包裝,面試中溝通和其他方面技巧。個別學生盲目認為技巧不重要,個人實力是面試成功唯一因素。
3 就業工作建議
3.1 學院層面
(1)加強校企合作,增加實習就業平臺。學院要積極走訪企業,拓展實習就業平臺;主動向企業推薦優秀畢業生,讓企業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收益,以便建立更加穩固的合作關系;通過積極走訪校友,以深厚師生情感來調動校友的積極性,拓展實習就業平臺;學院要深度挖掘、拓寬現產學合作深度,就學生中的優秀創意和創新成果與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合作空間。
(2)加強學生實訓教育,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落實現有的實訓安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習慣,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使學生做好就業能力儲備。學院要引進實訓機構,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培訓,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3)開展校園就業招聘宣講,提高學生就業主動性。通過成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組織機構、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以及加強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的滲透來為學生做好就業準備提供有利條件。拓寬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增加在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讓在校大學生更了解社會更好地認識發展道路。
3.2 輔導員層面
(1)加強學生思想引導,樹立正確就業觀。每個月定期深入學生宿舍、課堂了解學生就業觀念,分層次、分類別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教育學生講誠信、知敬業、懂感恩、明集體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2)篩選公布多元招聘信息,適應求職多樣化。及時整理和匯總企業招聘信息,并通過各種渠道將招聘信息發給學生及班導師,有針對性發動學生應聘。針對部分不想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學生,在招聘信息時,可適當非本專業就業信息。對市場就業環境和行業、崗位的工作要求和發展趨勢等做全面信息篩選和公布,做到招聘崗位信息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多元職業咨詢服務。
(3)開展求職技巧培訓,提高求職成功率。舉辦求職技巧培訓班,系統講解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方面,適當推行人際關系中的文明禮儀,提高學生求職成功率。針對學生面試企業,單獨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當面指導。指導學生通過提高就業準備度來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以自我包裝、抓住機會來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4)協同學院、班導師、專任教師共同推進就業工作。在學院、班導師、專任教師之間穿針引線,相互溝通,共享就業信息資源,將學院、班導師、專任教師、輔導員擰成一股繩共同做好學生就業工作。
3.3 班導師層面
(1)就業心理引導,提前做好就業準備。深入班級學生學習情況、家庭情況、心理狀態等情況。有針對性地與學生溝通,做好畢業班學生的心理引導,引導學生提前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
(2)專業方向指導,提升專業信心。利用班導師對本專業行業發展方向較為熟悉的特點,增加與學生在專業發展和行業發展方面的溝通,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專業技術學習,重在培養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
(3)深入班集體,了解學生動態。深入班級、深入宿舍,了解學生的困難與困惑,有針對性地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習困難、就業困難的學生,幫助其順利就業。及時和班干部溝通,督促、整理、匯總每位學生就業信息,掌握班級每位同學的就業狀態。
3.4 畢業生層面
(1)及時轉換角色,做好求職準備。將自己的狀態轉換為畢業求職狀態,增加求職及社會生存的危機感,做好充分的求職準備,包括正裝購買、簡歷制作、面試技巧學習等。在就業前對求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出估計和評價,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建立角色轉換的思想觀念。
(2)端正求職心理,準確自我定位。畢業生須要充分認識到求職就是一個曲折的過程,遭遇挫折和失敗實屬正常,不能因為失敗過一兩次就畏懼求職。同時,準確自我定位,不盲目地對薪金有過高的要求。
(3)面對客觀困難,把握當前機會。因學分未滿而留在學校的同學,須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客觀事實,安心留校上課,并嘗試找本地區的實習崗位,把握每一個實習就業的崗位。在校的大學生應該努力地學好專業知識,打牢自己的基本功,同時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綜合全面地發展自己。
參考文獻
1調查背景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教育體系的融合發展給我國帶來了機遇與挑戰。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于新型的外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應該充分適應人才市場化社會對英語專業學生的新素質要求,新教學形式,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
清華大學外語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劉世生教授在首屆“華北地區高校英語專業協作會”上指出:盡管各高校英語專業課程開設略有不同,但總體思路是按新《大綱》的要求設置的,即分為英語專業技能課、英語專業知識課和相關專業知識課三種類型,一般均應以英語為教學語言。英語專業技能課是指綜合訓練課程和各種英語技能的單項訓練課程,如基礎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課程。英語專業知識課是指英語語言、文學、文化方面的課程,如英語語言學、英語文體學、英美文學、西方文化等課程。相關專業知識課是指與英語專業有關聯的其他專業知識課程,即有關外交、經貿、法律、管理、新聞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課程【1】。由此可見,21世紀的英語專業學生不僅需要有扎實的英語知識,也應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知識,健全知識架構,成為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成立于1993年,是浙江省重點建設專業之一。作為浙江省屬高校中最早的復合型英語專業,于1999年成為浙江省第一批(重點批次)招生的專業,大學本科就業率近三年均達到95%以上。該專業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比較廣泛的交叉學科知識,能在工商企業、三資企業及外經貿部門從事國際貿易業務和翻譯工作,或擔任相關專業英語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備的復合型高級英語專門人才。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有基礎英語、高級英語、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寫作、英語閱讀、英語國家概況、英美文學、英漢互譯、英語語言與文化、英語報刊選讀、口譯、商務口譯、國際商務英語、WTO文本英語、教育心理學、英語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第二外國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教材及教學設施配備專業,學術科研成果卓越。
本文以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為例,從應屆畢業生、企業機構、專業教師三方面進行調查,以本科生就業情況為切入點,探討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并給出調查結論及建議。以期拋磚引玉,為英語教學提供參考。
2調查設計及結果
本項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分別對浙江工商大學2012級英語專業應屆畢業生、浙江省杭州市部分用人單位及部分英語專業教師進行調查訪問,統計調查數據并進行分析總結。
2.1對應屆畢業生的調查
本方面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問卷以2012級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為調查對象,主要問題涉及對應屆畢業生專業能力、就業需求的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經過多次定稿討論并請英語專業教師提出修改意見,確保問卷的效度及信度。英語專業學生對本專業就業的認知具體表現為:
根據圖表1、2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在對于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問題上,相比較于讀寫等語言輸入技能和西方國家文化,以聽說為主的語言輸出能力是應屆畢業生認為用人單位最為看重的并且也是自身最需要改進的方面。
而對于需求方面,表3反映出,近90%的應屆畢業生認為在校學習的英語專業課程可以適應社會需求,這與對部分學生的訪問結果相一致,大多數應屆畢業生認為開設課程鍛煉了他們的英語聽、說、讀、寫、譯五大方面能力。
從表4的統計結果也可以看出,應屆畢業生對于專業方向知識的需求程度依次為:經貿、教育、翻譯、旅游。結合近些年中國加入WTO及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以及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持續走高的趨勢,該結果符合當前社會形勢。
問卷還對應屆畢業生進行了基于就業需求的英語專業課程認可程度調查。結果如下表:
表5應屆畢業生基于就業需求的英語專業課程認可程度調查
從表5中數據可以看出,應屆畢業生對聽力、口語課程的認可度相對較高,這與其對語言輸出能力的認可度高相匹配。其次,學生對經貿英語方向課程也有較高的認可度。此外,如英美文學、歐洲文化入門等西方文化背景課程對畢業生有相對隱性的作用。從結果來看,學生對閱讀和寫作兩門以輸人為主的課程認可度較低。這反映出,單純的閱讀和寫作課程對學生的應用能力的培養作用有限。
綜合上述調查數據,應屆畢業生對大學本科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成認可態度,他們更在意語言的輸出能力的鍛煉。同時,他們比較渴望得到經貿類商務英語的知識。
2.2對用人單位的調查
通過對浙江省杭州市的十余家英語相關用人單位和企業的英語人才需求進行走訪調查,在用人單位滿意度、企業評價和企業建議三方面進行調查問卷和綜合分析得出,超過90%的企業對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工作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在用人單位對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水平評價中,“英語語言基礎扎實”、“英語口語表達流利”、“掌握一定的商務知識”、“具有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溝通和操作能力”、“具有創新意識”所占比例分別為:94.4%、83.3%、72.2%、61.1%、55.6%、38.9%。對于英語專業畢業生,部分用人單位在表示認可的同時,也提出了希望可以加強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鍛煉商務活動的操作能力和增強創新能力等建設性意見。
通過對用人單位的調查可以發現,雖然用人單位涉及教育、經貿、旅游等不同領域,但對于英語專業應聘者的要求卻相差無幾。用人單位青睞于同時具備過硬的綜合應用英語語言能力、涉獵商務知識并有熟練的商務實際操作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的英語專業畢業生。同時,在走訪過程中,許多用人單位表示,在短期的接觸面試中,專業考試和口譯證書是考慮的硬件基礎,而那些有良好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突出的應聘者更容易得到HR的青睞。
2.3對英語專業教師的調查
談到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教師的意見不容忽視。作為專業課程的教授者,一線專業英語教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們對于課程設置的看法和意見也頗具建設性。通過走訪調查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部分英語專業任課教師對于英語專業課程的設置意見,分析總結為如下幾點:
(1)低年級(一、二年級)英語基礎課程設置以專業基礎課為主,與英語教學大綱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匹配。全面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能較為靈活地運用語言。在采訪的教師中,所有教師均表示英語基礎課的教學需繼續得到保證,只能加強,不能減弱。
(2)高年級(三、四年級)英語教學側重于分模塊教學,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主要以經貿類和教育類兩模塊英語專業為主。在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應繼續加強英語語言能力的訓練。有的教師表示,更具體專業的英語課程以及三年級二外的加入,讓許多學生忽視了對英語聽說能力的鍛煉,尤其許多四年級學生在進行畢業論文答辯時暴露出的英語語音語調問題,應引起重視。
(3)專業技能課過多而專業知識建構略顯不足。部分教師指出,目前國內的英語教育相比較西方國家而言,偏重技能訓練但卻忽視了知識體系的建構。學校應重視英語專業導論課及基礎學科的建設,并給予學生更多的專業方向選擇和就業方面的提前指導,讓學生在了解英語專業的前提下更加清晰明了的學習。
(4)嘗試引入實踐教學模式。語言的學習是以可以熟練應用該語言為最終目的,而實踐教學則是讓學生有興趣且能較好接受吸收知識的一種模式。對于低年級學生,英語情景模擬、英語戲劇表演等形式可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而對于高年級學生,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鼓勵學生進行相關課題調研或在周末及寒暑假選擇相關事業單位、企業進行實習則是應該加強的一環。
3調查總結與建議
通過對應屆畢業生、用人單位、英語專業教師三方面的調查走訪,配合以相關資料的整理分析,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總體符合當前社會對于英語專業人才的需要,而用人單位對于語言運用能力及綜合素質的要求也為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英語課程設置模式上,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通用英語)與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專門用途英語)嫁接的方法是比較理想的教學模式【2】。即在進行低年級教育時采用EGP模式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專業基礎能力,開設課程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基礎課為主;在高級階段采用ESP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輸入和輸出的專業運用能力,即開設課程以分方向的專業課為主。
在英語課程設置應用上,開設課程在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應更多關注知識的實用性,并于社會實踐相結合,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根據社會就業趨勢和熱度,可適當加開經貿英語方向的課程,提供更多的實踐時間供學生學以致用,注重學生的口譯能力,延長語音教室、同聲傳譯室開放時間等。
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其他非英語專業能力的培養。高校教育應該特別重視自學新知識、新技能的培養,包括社會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自學新知識和技能的能力【3】。讓學生成為21世紀優秀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實現“全人的教育”【4】。
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應在不斷的教學實踐與反饋中進行修改于完善。高校英語教育者應對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目標及市場需求狀況了解、分析和重新審視,以保證學生能夠抓住市場需求的趨勢,及時調整職業目標,也幫助企業找到適合其發展需求的高質量的應用型英語人才【5】。
參考文獻
[1]李立,21世紀英語教育電子版,2005年第5期,無頁碼
[2]劉思陽,《考試周刊》,2009年第37期,P117-119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2-0053-02
一、 當前金融危機對就業情況的影響
由于世界經濟危機影響,導致大量企業招聘需求疲軟,證券、銀行、保險、期貨、房地產等行業招聘崗位數相比往年大幅縮水。阿迪達斯中華區人力資源負責人表示,面向畢業生的招聘是一種長線投資,公司不會減少類似宣講會的場次,但金融危機確實會對招聘計劃有影響,2009年公司會減少招聘的人數。蘇寧電器有關負責人則表示,蘇寧目前已經不是成長期,所以招聘重點已經不是數量而在于保證質量。往年公司會在北京和外省市開多場宣講會,但2009年只保留北京的一場宣講。
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歐陽暉表示,大學生就業難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08年《社會藍皮書》指出,2007年全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然有100萬沒有找到工作。從目前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統計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09年大學生就業比率有所下降。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工作崗位減少、大量員工失業、應屆畢業生數量又創新高,就業形勢緊張的現狀似乎已很難避免。對于有經驗、有資歷的職場前輩也許不構成太大的威脅,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和人脈,使得他們另謀出路的難度相對不高,而對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就業可能就難了。
二、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貧困女大學生就業更難
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就業成了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尤其是對就業期望很高的貧困女大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了。隨著20世紀90年代高校的擴招,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就在社會積極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建言獻策之時,貧困女大學生群體的特殊困難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注。中國扶貧基金會“新長城”項目的《中國貧困女大學生調研報告》指出,社會用工方面存在性別歧視,貧困女大學生畢業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單位將其拒之門外。調查表明,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中明確要求“只要男生”或者“在同等條件下男生優先”;在同等條件下,男生簽約率明顯高出女生8個百分點。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在調查中發現,在應屆畢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求職、應聘中,超過半數的招聘單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國家政府部門、銀行、高校、醫院、報社及國有大中型企業也在招聘條件中明確提出“只要男生”,使具備同樣應聘條件的女生失去競爭機會。
有些單位考慮到女性的生理特點,認為雇用女大學生會增加其社會成本,不利于其提高效益。受“男強女弱”觀念的影響,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存在著“競爭意識、綜合素質、能力等方面低于男生”的偏見,認為女大學生的工作意識、工作能力、社會接觸面等方面都與男生有一定的差距。女大學生工作幾年后,又要面臨結婚、生育、撫養子女等現實問題,在該崗位上帶來了斷層的可能性。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欠缺,女性在這些期間的工資和福利還必須由用人單位來承擔,這樣就大大增加了用人單位的生產成本,影響效益,這是單位所不能接受的。這種認識的偏差,嚴重地影響了女大學生的就業,尤其是存在經濟困難的女大學生更是容易受其影響。
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組織的,對農村大學生就業狀況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女大學生就業情況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大學生群體對來自農村的女大學生就業形勢普遍不樂觀。根據該項調查,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排名依次是專業、性別、外貌、家庭出身及國家政策,家庭出身成為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第四大因素。對于貧困女大學生而言,家庭貧困和身為女性的雙重壓力使其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與其他學生相比,她們更渴望早日獲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改變自身境遇,為社會貢獻一份光與熱。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造就了貧困女大學生這樣一個邊緣化的就業群體,她們的就業價值取向問題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三、 貧困女大學生要有正確的就業價值取向,選擇多條就業路徑
找工作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不能以想象面對現實出現的情況。如今的經濟危機形勢對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工作比以往更難找,尤其對女大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針對這種情況,應該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貧困女大學生自入學之日起就應該明確自身職業定位,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恰當的工作預期,不要高估或者低估自身的競爭力,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學校應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的正確引導,使其能正確地認識到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樹立較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就業期望值。由于貧困大學生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會由于背負著家庭的殷切期望,而為自己定下了一個比較高的就業期望層次,這必須要根據自身的綜合素質而定。大多數貧困大學生的初次就業會挑選一些經濟狀況比較優裕的單位,且其預期的薪金期望值都超過了自身的綜合素質要求,造成就業失敗。
第二,建立健全貧困女大學生的畢業服務機構,不斷提高其就業質量和水平。特別是面對貧困女大學生對就業競爭存在的恐懼和自卑心理、虛榮心、就業成本難以負擔等問題,應健全心理輔導中心、就業指導中心等機構,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完善就業幫扶機制。整合政府、高校和用人單位的力量,建立專門針對貧困女大學生的就業指導系統,強化她們的競爭意識,幫助其正確對待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緩解就業壓力。
第三,為貧困女大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服務。高校就業指導應該面對剛入大學校門的新生,讓她們從大一開始就關注就業,并根據就業需要從各個方面強化自身的競爭、創新和生存、發展意識,以盡早確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規劃好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及早給自己定位。學校應針對存在就業困難的貧困女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與指導,要將把這一工作落到每個具體的同學身上。
在貧困生女大學生就業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境遇:凡是在大學里積極進取、注重個人能力培養、有正確的就業價值取向的貧困生,因其信得過的個人素質加上吃苦耐勞和樸實真誠的精神而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而個別入學后放棄了自身發展、得過且過、并且還對就業存在錯誤的幻想的貧困生則在就業路上遇到更多的坎坷。所以,女大學生們應打開視角,建立自信,自己賦予自己更大的能動性,以自己的努力改變社會環境,拓展創業、就業空間。只要她們在就業時端正心態,培養起良好的性別認同感,充分估計困難,看到自己的優勢,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堅持,就一定能夠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 虞紅平.貧困農村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分析與對策初探[J].科教文匯,2006,(11) .
[2] 段興立,滕悅,韓巧霞.貧困女大學生的就業困境及對策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8,(6) .
[3] 陳方,何娜梅.反思貧困女大學生就業難[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12) .
[4] 楊在.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難現狀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現代化,2007,( 2) .
The employment value view orientation of th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poverty 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situations
ZHAO G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