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現代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5 14:54: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政治現代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政治現代化論文

篇(1)

一、資產證券化和信貸資產證券化

1資產證券化的概念。資產證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es,ABS),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預期的、穩定的未來現金流收入的資產組建資產池,并以資產池所產生的現金流為支撐發行證券的過程和技術。

2資產證券化的起源。資產證券化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當時,由于通貨膨脹加劇,利率攀升,使金融機構的固定資產收益率逐漸不能彌補短期負債成本。為了緩解金融機構資產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政府開始啟動住房抵押貸款二級市場,為房地產業的發展和復興開辟一條資金來源的新途徑。1968年美國推出了最早的抵押貸款債券。1983年針對投資者對金融工具不同的期限要求,又設計發行了抵押保證債券。到1990年,美國3萬多億美元未償還的住宅抵押貸款中,50%以上實現了證券化。當前,資產證券化已成為美國資本市場上最重要的融資工具之一,遍及應收賬款、版權專利費、信用卡、汽車貸款、消費品分期付款等領域。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巴塞爾協議》的實施,也大大刺激了資產證券化在世界各國的發展。

3資產證券化出現的意義。資產證券化在很多國家都是政府為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而出現的,這宣告了一種全新融資技術和金融工具的誕生,它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和豐富了國際金融市場,并且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能成為未來資本市場融資方式的主力軍。

作為一種有效的結構融資方式,它通過對流程進行精妙的設計安排,使融資者和投資者等各利益參與方按照它們各自的承諾所確立的各種合約,能夠相互支持、相互牽制,為發起人和投資者各自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和投資渠道,進而達到風險分擔、互利共贏的目的。然而,由于收益和風險的伴生性,資產證券化業務在給融資者和投資者帶來收益的同時,整個證券化業務過程每一業務環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

4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狹義的資產證券化。廣義的資產證券化包括以下四類:實體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證券化、證券資產證券化、現金資產證券化。狹義的資產證券化是指信貸資產證券化,即以信貸資產作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包括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消費信貸、信用卡賬款、企業貸款等信貸資產的證券化。本文探討的重點是信貸資產證券化,即狹義的資產證券化。

二、我國實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意義

1增強資產的流動性,提高銀行總體盈利水平。資產證券化的初衷就是使缺乏流動性的資產組合起來變現和出售,以盡快收回資金,增大貨幣的擴張效應。在傳統的信貸管理方法下,短期存款負債與長期貸款資產期限的不匹配,增加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如果將貸款證券化,使長期被占用的銀行貸款轉化為證券出售給投資者,則整個金融系統就有了一種新的流動性機制,銀行就可較快地回收資金,擴大金融資金來源渠道。資產證券化本身并不意味著收入的增加,而在于釋放資本,以獲得更好的投資機會。把釋放的資本用于其他較高邊際收益的項目,將增加更多的潛在利潤。此外,通過資產證券化,商業銀行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途徑:如利用收取本息與轉交托管人的時間差可獲得浮利收入、附加收入等。另外,銀行可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保持對地區和行業的相對優勢,擴展其他業務,實現規模經濟。

2增進銀行資產的安全性。證券化的金融制度不但提供了高度的資產流動性,而且導致了大量替代品和投資機會的產生。通過證券化組合、出售、購入,商業銀行的風險被分散給了其他投資機構和單個投資者,加強了銀行系統的安全性。資產證券化也為處理銀行不良資產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思路。

3改善信貸結構,優化商業銀行的資源配置。通過建立資產證券化市場,實現貸款等資產的流通轉移,回流資金,獲得新的投資機會,可以在較大程度上盤活資產和轉移信貸風險。同時還能夠刺激居民住房貸款、汽車貸款及耐用消費品貸款,有效地解決消費信貸的資金約束問題。可見,信貸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典型的金融創新,為貨幣政策更好地發揮作用拓展了空間,為商業銀行配合貨幣政策實施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4開拓銀行業與證券業合作的新領域。資產證券化的推出,改變了傳統銀行以“吸存放貸”為主的角色,使其同時具有“資本經營”的職能。首先,資產證券化帶來了融資方式的創新,貸款資產組合多樣化能滿足不同投資者的要求,從而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其次,證券化可以使商業銀行通過在市場中較好地匹配長期和短期的投資者與融資者,真正發揮金融中介的作用。資產證券化同時也可以拓展證券公司的業務領域,在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上,已經有許多資產證券化所需的結構化工具被創造出來,如抵押擔保債券,高級或附屬證書結構及過手證書結構等都是最常用的資產證券化工具。這種多元化、合作化的發展趨勢,將有助于國際金融業由分業到混業經營的實現。

三、我國實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存在的風險問題分析

可以把我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簡單地分為優良資產證券化和不良資產證券化。

1優良資產證券化不存在風險問題。商業銀行的資產可分為優良資產和不良資產。優良資產是指資產按照協議使用,已經及時實現了到期的權益,并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保證未來權利和義務的實現,沒有其他可能影響資產信用的情況出現。

優良資產本身意味著較高的信用和可預見的現金流,通過適當的組合和大量的資產,可以產生穩定的現金流。通過真實出售,可以獲得外界高級別的信用支持,實現信用增級。可以認為,采取適當的營銷策略,優良資產的證券化能夠順利進行。

2不良資產證券化存在的風險問題思考。自1999年4月以來我國相繼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將資產證券化作為處理不良資產的主要方法之一,標志著國家大規模處理不良資產的決心。但我國商業銀行20%左右的不良資產率,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因此,不良資產證券化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

按照人民銀行2002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行的貸款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貸款中,次級、可疑和損失可以歸于不良資產。損失是指義務主體不復存在或完全沒有履行義務的可能。可疑和次級是指存在或明顯將存在違約可能的資產,但未來仍有全部或部分收回權益的可能。次級相對可疑來說,流動性要好,保全的可能性大,違約程度輕。不良資產的證券化和優良資產證券化相比較,存在以下目前無法克服的困難:

(1)如何處理損失。資產證券化的核心在于解決資產的流動性問題,實質是對資產的收益、風險、流動性等的重新組合與分配,不會產生額外的收益,不能用來彌補損失或虧損,因此對于損失,資產證券化是無能為力的,損失必須通過核銷或其他方法處理。

對于次級和可疑類,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處理這兩類貸款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損失。如果通過賬面價值處理,誰將承擔這種一定存在的損失?商業銀行不會承擔損失,因為資產證券化的核心是真實出售,證券對商業銀行沒有追索權。特設交易載體SPV作為一個特設機構,實際上相當于一個“空殼”公司,投有能力承擔損失。外部擔保機構對于這種損失更加沒有動力承擔。

另一種考慮是根據次級和可疑貸款的期望收益進行折價處理。但一方面,商業銀行根本不愿意折價處理,因為次級和可疑貸款以賬面價值掛在賬上時,不必確認損失;但如果在他們在位時確認損失,他們就可能會承擔部分責任,盡管最終總會追究責任,但只要不發生在他們任上就行了。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有動力掩蓋不良資產的資信狀況,通過一些處理減少賬面上的不良資產,把損失轉嫁出去,從一定意義上說存在道德風險。

(2)不良資產的穩定現金流問題。宜于證券化的資產最關鍵的條件或者最基本的條件,是該資產能夠帶來可預測的相對穩定的現金流,而銀行不良資產能否產生未來現金流或者產生多大的現金流就是一個疑問。按照我國商業銀行對不良貸款的認定方法,能夠按期付息的貸款都是正常貸款,是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自然不會被列入剝離范圍。列入剝離范圍的不良貸款中,損失貸款由于不可能產生現金流因而不可能證券化,有可能進行證券化的只是次級貸款和可疑貸款,但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因為體制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長期“沉淀”。根本不可能產生現金流。可以說,不良資產本身就意味著存在極大的違約風險,現金流是極不穩定的,資產證券化其本質上只是一種交易手段而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風險而不可能消除風險,更不能挽回實際上已經形成的損失。

(3)信用擔保問題。資產證券化,尤其是不良資產的證券化,必須有信用擔保才能使該證券為市場投資者接受。由于銀行不良貸款已存在有明顯風險,因此擔保主體的尋找將極為困難,雖然國家財政在特定時期必須承擔保證責任,但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畢竟是有限的。

(4)道德風險問題。不良資產的處理,需要高超的技巧,但SPV沒有這種能力,也沒有相應的信息;不良資產和商業銀行有很大的關聯,但真實出售后,變得與它無關,它將不會花精力去處理有關問題,有時甚至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例如商業銀行可能要求債務人將用于歸還證券化資產的款項轉移到非證券化的資產上;商業銀行如果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處理不良資產,則對放貸質量也更加漠視,反而使不良資產有膨脹的危險;債務人原先可能為了不破壞與銀行的信任關系,盡力履行義務,現在權利義務關系轉到與之沒有關系的SPV上,債務人更有動力賴賬;如果投資者預期到這種情況,將不會購買這種證券,存在“逆選擇”問題。

(5)商業銀行的“舊車市場”效應。再考慮這樣一種情況:市場上同時存在兩種證券,一種為優良資產證券,一種為不良資產證券,因為信息是不對稱的,信息的披露也是有限的,投資者不能充分了解證券所依附的資產的資信狀況或者了解的成本很高,更重要的是可能存在虛假信息。在一個劣質品充斥的市場里,根據著名的“舊車市場模型”,劣質產品將把優質產品趕出市場,但根據上面的分析,只制造劣質產品對商業銀行的意義不大,優質產品對商業銀行更有意義,因此,商業銀行為了樹立只生產優質產品的聲譽,必須放棄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想法。

四、我國不良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風險控制

篇(2)

[

關鍵詞 ]現代大學制度 大學 廉政文化

[作者簡介]白致銘(1975-),男,吉林白城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廉政建設。(北京 100191)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004-3985(2015)20—0040-0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必然要在大學、政府和社會三股力量的博弈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這一制度變革的結果是“建立一種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學校自主辦學的多元合作管理模式,形成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制度”。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文化建設,尤其是廉政文化建設,無疑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廉政文化建設是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德、英、日等發達國家的大學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制度體系,要點包括大學自治與政府管理有機結合、提倡學術自由、強調民主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等。其豐富的制度建設和創新經驗,是現代大學制度內容的主要來源。美國教育家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曾說:“大學像其他人類社會組織一樣,處于特定時代總的社會結構之中而不是之外……它是時代的表現。”大學制度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其內涵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而大學的文化傳統則是大學制度的基礎。無論是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歐洲模式,還是威斯康星大學所踐行的美國模式,都脫胎于適時的大學文化傳統。沒有“學術自由”的觀點,就沒有古典大學“教授治學”的制度;沒有“服務社會”的思想,就不會有現代大學董事會的產生。

大學廉政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現存環境中師生員工對廉政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取向,是廉潔從政的先進思想道德觀念及其影響下形成的廉政制度、法律規范、組織、體制、機制、意識形態的總和,是以校園為主要活動空間,以領導為關鍵、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為指導思想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廉政文化是大學內的一種思維觀念,是大學組織內協調與控制的隱性力量,對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一個缺乏廉政文化的校園內,很難產生高效的現代大學制度。

二、大學廉政文化建設要統籌規劃

廉政文化建設是所有教育機構都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該在認真總結歸納既往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究廉政文化建設的特點、規律及方法、制度、載體等,將科學的理念與方法內化為具體的行動,以推動廉政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第一,大學廉政文化建設要突出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高校廉政文化是廉政文化與高校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它以先進的廉政思想為核心,以廉政制度為保障,以高校的校園文化為載體,教育和引導師生形成敬廉憎腐的良好風尚。提煉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廉政文化核心價值不能背離的基本原則,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但最重要的是認真總結我黨近百年來的具體實踐并深入挖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化建設具有傳承性,要做好大學廉政文化建設,就要積極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人手,從改革開放的實踐人手,找到師生認可的突破口。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十之后,我國社會發生了較大變化,社會風氣更加開放,民主法制思想深入人心,為大學廉政文化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輿論氛圍。

第二,大學廉政文化建設需要教育管理部門提供制度保障。大學廉政文化建設與大學制度建設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大學制度建設引領廉政文化建設,大學廉政文化建設促進制度建設。高校為維持其正常運轉和教學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以及具有大眾認同度的傳統習慣,是國家法紀和學校要求在高校校園的條文化和規范化,是黨和國家的制度文化在高校日常管理和辦學體制中的具體體現。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過程中,政府與大學的依法定位、學術組織的建立健全和章程建設的不斷完善,都將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產生本質的影響。大學制度建設要突出誠信體系的建設,這不僅僅是廉政文化建設的需要,更是大學的核心任務。

第三,大學廉政文化建設需要教育管理部門進一步開拓教育陣地。高校校園文化中,廉潔文化雖然不以主導性文化的形式存在,但其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有著獨特作用,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具有重要地位。校園文化是廉潔意識培養的有效載體。大學廉政文化建設的主要對象是教師和學生,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因此必須在廉政文化建設的平臺上有所創新。首先,要進一步豐富課堂等傳統的教育途徑,既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講座的作用,也要精心編排和組織,與其他課程內容相結合,增強協同性。其次,要突出社會實踐在廉政文化教育中的作用,鼓勵學生深入社會,積極參加各種調研活動,建立學生社團。最后,要廣泛借助各種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的作用,通過傳單、報紙、雜志、書籍和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等,全方位地增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滲透力和感染力。

第四,大學廉政文化建設需要教育管理部門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廉政文化建設不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主體,同時具有滯后時間長、顯效慢、評估難等特點,但這并不代表就不能評估。馬娟認為,可以從定性和定量兩個維度去擬定測評指標,按照投入強度、推進力度、直接效果和社會及經濟效益4個方面建構評價指標體系。重視對廉政文化建設的領導機制、工作機制以及所取得的實際成果的具體測評,結合運用網絡與信息技術、心理分析、社會調查、數據統計等方法,評估廉政文化建設的效果與效率,為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與對策建議提供科學、合理的量化依據。

三、大學廉政文化建設要積極踐行

文化建設必須附著于合適的載體,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因此,高校必須抓住時機,在現代大學制度建立的初期,將廉政文化理念灌注其中。

第一,要積極推動師生參與學校的運行管理。當前,高校中已經建立了諸多師生參政議政的平臺,如教代會、職代會、學生會等,應該進一步發揮這些平臺的作用,為師生參與學校管理創造更多的機會。要引導和鼓勵教師承擔更多的管理責任,尊重學術自由和學術自覺,把學術權力落實給學者,讓教師親身體驗到權力與責任的平衡。要切實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增強工作自信,堅持行政權力必須圍繞學術權力、服務學術權力,協調大學內設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服務于學校的發展。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保證廉政思想在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各個環節中體現出來,讓學生在得到知識的同時獲得道德的熏陶。

第二,要建立并完善學校的誠信體系。誠信體系是社會的基石,更是廉政文化建設的促進劑,要把廉政文化建設與校園誠信體系建設有機融合、協同推進。學校誠信體系中的監督和懲戒機制既是對失信師生的鞭策,更是對守信師生的鼓勵。要通過學校誠信體系建設,最大限度地杜絕學術造假、考試抄襲等不良行為的出現,對于學術造假、行為失范的教師要堅決清出教師隊伍。要建立相應的機制,鼓勵學生申請免監考等守信行為,要在獎學金發放、優秀生評選等方面采取一票否決的制度。誠信體系建設要堅持公開、民主的原則,以制度為保障,讓失信者受到懲罰,讓參與者受到教育和獎勵。

第三,要加強對全體教師,尤其高校黨政領導干部的廉政文化教育。教師的師德師風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廉政文化建設要立足新常態下的社會現實,圍繞從嚴治黨的時代課題,緊扣教書育人的中心任務,對現實問題給出符合時代特點的解答和引導。黨政領導干部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從政道德教育,要通過集體學習、個別談話、現場實踐等方式,加強自身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法律意識的培養,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普通教師要提高學術道德素養,避免剽竊他人著作、虛構實驗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要樹立和宣傳教師中的優秀代表,以榜樣的示范作用促進教師廉政意識的加強,影響和促進大學生廉潔意識的養成。

第四,要在學生黨員群體中加大廉政文化建設宣傳力度。大學生是高校的主體,在校學生黨員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核心,要從戰略高度把廉政文化教育作為重點工作,落實到黨員日常教育和管理當中。首先,要把住入黨關。積極分子的培養和教育是確保學生黨員質量的重要環節。要在積極分子的教育培養過程中加強廉政文化教育,并將其作為重要的考核標準。其次,要引導學生黨員進行自我教育。青年學生具有很強的求知欲,要針對學校和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分析問題,增強自我判斷和自我約束能力。最后,要加強學生黨支部建設,嚴格支部組織活動。要選配好支部書記,嚴格落實各項組織制度,通過組織活動,發揚黨內民主,了解黨員的思想狀況,增強對黨員的思想教育。

第五,要充分利用學生團體開展廉政教育。學生社團在學生中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可以作為學生和學校之間溝通的橋梁,也可以成為學校宣傳教育活動的陣地。首先,要積極扶持各種學生組織,增強學生組織的管理能力和獨立性,提高學生社團的公信力。其次,要在廉政教育工作中注重調動學生社團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市場規則,以立項申報的方式確保宣傳效果。在項目確定上,既可以是有關廉政教育的專項宣傳,也可以是大主題下的子項目。最后,要有意識地打造廉政教育的宣傳品牌,提高宣傳的影響力。校園內的文化藝術活動、社團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都有可能成為廉政教育的宣傳品牌。

第六,要積極利用互聯網等新的傳播平臺。大學生是互聯網的積極參與者,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是提高廉政文化宣傳效果的必然選擇。要制作適合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傳播的作品,緊貼網絡熱點,加強師生的參與和互動,使廉政文化建設平臺上的內容更全面、更及時,交流更方便、更靈活。要注重扶持具有影響力的教師甚至學生或學生團體,充分利用自媒體對亞文化傳播的促進作用,推進廉政文化建設。互聯網不僅僅是宣傳教育的平臺,也是誠信體系的承載平臺和廉政文化建設的考核平臺,有利于營造更好的校園廉政文化氛圍。

[注釋]

①《教育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教育規劃綱要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187.

②(美)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M].徐輝,陳曉菲,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6.[

參考文獻]

[1]杜方波.現代大學制度:大學改革的根本選擇[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4).

[2]黃金盛,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探析[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

[3]商植桐,張紅建,王濤.高校反腐倡廉建設必須強化廉政文化力的作用[J].黑龍江省高等教育,2014(7).

篇(3)

一、現代化的內涵

現代(Modern),通常作為一段時間的概念來定義。主要指當今這個時代,可以涵蓋“當代”和“近代”兩個時期,古今對于“現代”一次釋解各異。我國著名的現代化理論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羅榮渠就曾對“現代”一詞做過這樣的解釋:“Modern是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最先使用的,是相對于Medieval即中世紀而言的,即把文藝復興看作一個與中世紀相對立的新時代。”今普遍的看法是:現代不是一個絕對時間概念,而是一個相對于傳統而言的詞語。

“現代化”一詞來源于現代,主要是用以概括人類社會近期發展急速轉變的一個過程。因此,“現代化”一詞是表示一個動態的,不斷進步的過程,而非固定的、靜止的狀態。

1.國外學者對現代化的釋解

國外對于現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戰以后,但較集中的研究還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美國興起。當時的研究中心主要是傳統社會如何向現代社會過渡;發展中國家如何向現代化國家過渡,研究認為不發達國家落后的主要根源是社會內部的傳統性矛盾。對于現代化的研究學者們的研究方面各有側重。部分學者從歷史發展縱的方面對現代化進行說明,如學者戴維·波普諾說:“現代化指的是發生在一個傳統的前工業社會的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發生的主要的內部變革。”部分學者卻認為現代化是一個整體,是整個社會的全面變化。

從上述國外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遍的共識是從十六世紀以來,伴隨著工業化所發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總體性的社會變革包括著社會的各個方面。然而由于各學者關注的焦點及所站的立場不同,故強調的方面也不盡相同。

二、人的現代性

對于人的現代性目前缺少統一、標準的定義的。從人的現代化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1)人的現代化是人自身生產、綜合素質以及實踐活動能夠適應并推進社會進步的要求,也是傳統人像現代人全面轉化的過程:(2)人的現代化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質的現代化;(3)人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人的社會關系和人的價值觀的現代化;(4)人的現代化是人的觀念、素質、能力、活動、交往等各方面表現出的同現代化社會相適應的普遍而深刻的變化;(5)人的現代化是指與現代化科技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人的素質的普遍提高和全面發展。從以上的觀點可以看出,學術界對人的現代化、現代性的理解存在著的角度是多樣的。

一般來講,人的現代性的內涵主要是相對于傳統的人的品質而言的,表現為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現代人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品質和屬性;人的這種現代性的外延包括多種不同內容和形式,如人的社會意識的現代性、觀念形態的現代性、心理狀況的現代性以及行為方式的現代性等等。

三、現代化與人的現代性的關系

現代化的社會是一種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文化系統充分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社會形式。現代化社會的基礎就是現代文明建設的核心,即人的現代性。馬克思所言:“社會產生人”,“人產生社會”。一方面,“社會產生人”。因為人的活動時時、處處受到社會制約,人們的活動形式上是個人的而實質上卻是社會的。

(一)提升人的現代性是加快現代化進程的內在要求

首先,現代化進程中經濟體系的健康快速發展要求人的發展。市場經濟把追求最大利潤作為目標,經濟活動就是為了滿足需求從而調動一些因素去追求最大的經濟價值。生產是追求價值的過程,生產過程中人的體力和智力以及整體素質的提高是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直接影響著產出、利潤以及經濟的增長。

其次,快速發展的經濟體系要求配備發達的政治體系。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現代化的政治體系的支持和協調,具有現代性的高素質的人才對于現化化的政治體系的建構同樣是不可缺少的。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市場經濟的不足,而充分就業、穩定的貨幣購買力,穩定的經濟增長等問題又對政治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現代化政治體系這種高要求必須需要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人去建構。

(二)提升人的現代性是加快現代化進程的迫切需要

現代化進程中對人的現代性也提出了要求,21世紀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人的競爭、國民素質的競爭。提高國民素質實現人的現代性已成為我國現代文化建設的迫切要求。

首先,人的全面提高要求國民具有倫理道德素質,這是市場經濟體制得以順利運行的前提。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法治精神的基礎是人的自律能力。而市場經濟也需要人們必須有高度的自覺性,只有自覺地遵守社會中的各種規則,市場經濟才能實現高效、有序的運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更是倫理道德經濟,倫理道德經濟指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規范以及相應的意識、信念和行為活動。我國經濟社會中大到假冒、劣質產品,小到亂丟垃圾等現象都是非常嚴重的。因此,道德規范的建設和價值觀的建構都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迫切需要。

其次,人的全面提高更要求人們具有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具有現代性的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是人文科學、人文教育在教育身上所體現的成果,較全面的文化知識素養、較高品位的藝術鑒賞能力是構素質的基礎。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批評大眾文化的低俗、缺乏藝術感,但我們往往忘記了大眾文化來自于國民文化素質的反映。隨著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的對文化品位以及鑒賞力將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直接表現為綜合國力的強大,一個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的現代化國家同時也是穩定發展的社會,它里面綜合了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換句話說,他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擁有民主政治體系下的社會穩定,高度發展的社會文化體系,不僅經濟的發展要求國民素質的提高,而高度發展的社會文化體系和穩定的政治體系,較高的藝術鑒賞力都需要人去建構。因此,現代化與人的現代性是一個內在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現代性是現代化進程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兩者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整體。

參考文獻:

篇(4)

在全球化語境和社會現實的雙重背景之下,有關都市現代性的探討與爭論層出不窮。關于“大都會”(metropolis)生活的描述――無論是西美爾所指涉的公共空間比例的大幅增加、波德萊爾及本雅明筆下“漫游者”的舞臺,抑或是馬克斯?韋伯所強調的“不同個體能夠共同進入的最無個體性的生活形式”――都突顯出了其迷一般的特質。作為中國都市現代化最早的發端之地,上海的現代性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上海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情長意深,傾國傾城。多少傳奇,寫不盡她的風姿;多少寓言,變作了她的胭脂。上海,到底是一種真實的存在,還是一個幻化的迷夢?

蔡翔先生的論文《城市書寫以及書寫的“禁言之物”――關于〈城市地圖〉的文本分析和社會批評》選擇系列文章《城市地圖》作為文本分析的對象。他以上海想象的生產轉換為一個現代性的“民族寓言”為切入點,分析了上海兩種記憶的歷史對視、“風景”與“本土”的對立,空間生產、“禁言之物”與文化等級制度建構,從而提出都市的現代性想象,與被書寫遮蔽/遺忘了的底層記憶和地理的命題。其論文涉及三大領域:記憶、人文地理和城市研究。整篇論文不但試圖在文學文本和社會文本之間尋找其內在的關聯,而且同時采用了文學批評與文化研究的方法,顯示出了一種獨特的學術視野和跨學科研究的特征。

論文第一部分《兩種記憶的對視:上海的歷史》追述了作為上海“底層”和“上層”象征的以蘇州河南北為界的城市人文地理區劃的形成過程。指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上海”的“集體性敘事”實際上“無視”了其“底層”代表――蘇州河以北的生活敘事。而這一被城市主流話語所遮蔽的“外部”卻在諸如《楊樹浦》、《浜北人》和《虹口軼事》等文學文本中無意識的“復活”,從而使我們得以見到一個同上海的“集體性敘事”形成“對視”的與電車、高樓、街道、人群、酒吧、霓虹燈等象征著都市現代性的物象所截然不同的“本土化”的上海。在這樣一個充斥著“棚戶區”的下層空間里,個體沖不出“家庭生活式”的聯結,他們被邊緣化卻又極力想進入城市中心生活;他們被城市的上層階級拒絕――在這個以消費為最主要特征的社會里,貧困使他們成為最卑微的“他者”。誠如西美爾所言,現代性的歷史就存在于貨幣經濟的發展之中;是貨幣經濟,而不是資本主義引起了現代社會關系的轉化,而且貨幣經濟也是現代都市生活風格的主要根源:它主宰著都市里現代人心態和氣質的微妙變化,并決定著他們的精神生存境遇。置身于消費社會之中,底層階級無法擺脫金錢對他們命運的宰治,同時也無可避免的會產生身份置換以及上層化的愿望。就深層意義而言,這體現出的是一種“政治無意識”,即:就某個政治群體(如階級、政黨、集團等)中的政治個體來說,他們作為個人所應該具有的那些有個性的思想意識,被無個性的、統一的政治意識形態所代替。在這個時候,這些個體的政治行為,實際上主要是被他們的思想意識中那些無意識因素所支配著的。作為被主流話語所“遮蔽”的存在,下層階級渴望著來自城市中心的認同;在尋找自身意義的過程中,他們是需要被上層社會所表征與建構的“他者”――意識形態強大的收編作用由此可見。

論文第二部分《意義尋找和“禁言之物”的出現》進一步展示了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對立。文章指出,“在某種意義上,由于地理隔絕的原因,空間往往會演化成不同的階級形態乃至階級的生活形態。” [1]然而這種“底層”與“上層”之間的對立在空間上卻又不是永遠壁壘分明的。在城市的中心地帶仍然居住著不計其數的貧民;在高樓林立與優雅的人性背后隱藏著的是黑暗骯臟、狹窄不堪的底層居住空間,以及一種隨之而來的“羞恥”感。這便是底層生活殘酷的真實寫照:它與上層社會并存卻永遠被其排斥,而成為敘述的“他者”,淪為主流話語中的“禁言之物”。“風景”與“本土”的對立也隨之產生:亦即“文化上和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人的空間”和“被剝奪了資源的,無權無勢的當地人的空間” [2]的對立。這種對立源自人在城市中的意義尋找,而意義的產生顯然已經由“政治無意識”而意識形態化了。因此,底層階級無論這樣努力都始終是都市里的“異鄉人”,孤獨、焦慮、寂寞以及彷徨時刻伴隨在他們關于身份置換與上層化的想象之中。

論文第三部分《“街道”的重現與職業化的空間想象”》指出“城市下層生活的記憶淡化乃至消失,在某種意義上,或許與‘家庭’在敘述中的退出有關。”[3]而當家庭或是下層生活已成某種“禁言之物”的時候,意義的尋找,亦即敘述的中心便理所當然的開始向城市中心轉移。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一大批年輕的有著職業身份的非專職白領作者的出現,“街道”開始大量的在敘述中涌現。敘述者對“街道”的成功進入意味著“風景”與“本土”對立的消失:由于職業的原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向城市中心;他們尋找自身意義的同時也隱含著對占統治地位的文化資源的空間爭奪。然而,先于這種成功“進入”之前發生的是他們的身份置換:即將自身轉化為消費主體――這也是他們成為消費社會“風景”的最根本前提。由此,依據一個人的出身、門第而對其進行身份劃分的傳統模式在消費時代宣告徹底破產;取而代之的是以消費方式與內容為劃分標準的更為不公平的社會關系。于是,在這種巨大的現代性力量面前,人們內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被成功地壓制和扼殺,整個社會成為單向度的社會,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單向度的人”;這種人喪失了自由和創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就此而言,現代性已由制度層面轉向社會層面,即從宏觀轉向了微觀。

論文最后指出,有關“上海”的集體性敘事的某種起源來自于對現代性的“塑造”或者“構建”。而現代性在當下的中國尚處在一個未完成的狀態,因此“城市書寫”會生產出更多的“禁言之物”,也會有更多殘酷的真實存在被遮蔽;與此同時,在意識形態作用下的文化等級制度也成為“城市書寫”所無法彌補的“先天不足”。

(作者單位:四川外語學院)

注釋:

[1] 蔡翔《城市書寫以及書寫的“禁言之物”――關于〈城市地圖〉的文本分析和社會批評》,《視界》2004年第14輯,215頁,河北教育出版社.

[2] 同上,218頁.

[3] 同上,219頁.

參考文獻:

[1]蔡翔:《城市書寫以及書寫的“禁言之物”――關于〈城市地圖〉的文本分析和社會批評》,《視界》2004年第14輯,河北教育出版社.

[2][英]弗里斯比:《現代性的碎片:齊美爾、克拉考爾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現代性理論》,盧暉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篇(5)

扎西當知在《青海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三期上發表有關吐蕃時期噶爾家族的研究論文。嘴爾?東贊宇松及其子孫是吐蕃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輔佐兩代吐蕃贊普。對吐蕃王朝的統一、疆域的劃定、法律的健全、社會的安定以及周邊民族政權的關系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但是,到了吐蕃贊普赤都松芒布杰時期噶爾家族遭到被滅門的悲慘遭遇。文章依據敦煌文獻資料和古代漢文史料對噶爾家族被滅門的原因做了探析,認為:位高權重是噶爾世家獲罪的客觀因素;吐蕃王族的猜疑心理是噶爾家族降罪的主觀因素;離間計是噶爾家族降罪的直接因素。得出這些結論的作者認為,據他所調查搜集的敦煌古藏文文獻和唐宋有關吐蕃的文獻史料中,并未發現噶爾家族背叛或謀反的絲毫痕跡。

關于古藏文寫本的研究方法的再探索

巴桑旺堆在《中國藏學》2009年第三期上發表有關古藏文寫本研究方法探索的論文。作者在海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研究心得,提出了15種判定古藏文寫本年代的方法:1、寫本的物質載體紙張,2、書寫工具筆墨,3、字體的書寫形式,4、字體特殊的書寫現象,5、書頭符、點符、甸符,6、特殊構詞或古語法現象,7、古詞語和詞匯互為通用現象,8、書寫中的特殊符號,9、寫本中的圖像、繪畫,10、寫本的裝幀形式及頁面的設置,11、頁碼的標屬形式,12、文字厘定原則,13、梵文術語的藏文拼寫法,14、寫本的抄經,校經者、施主署名,15、寫本的題記。

班禪大師與民國時期的漢藏文化交流

篇(6)

論文摘要:新形勢下,轉換觀念,更新設施,培養新型的檔案人才,加強企業檔案利用,讓檔案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是實現企業檔案管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經濟體制的轉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使我們見證了一個經濟、技術、政治等全面發展與改革的時代。從歷史看,變革不僅會引發社會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的轉型,同時也會引起政府治理方式的變化,在一種新的市場環境與政治環境中,深化企業檔案工作改革,探索企業檔案工作現代化發展之路顯得尤為重要。

一、當前企業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檔案工作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隨著中央和地方專業主管機關的撤并與改組,很多企業不再具有對應的專業主管機關,這必然會使部分企業檔案工作的管理出現某種真空地帶。其次,由于企業正逐步走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在企業檔案工作管理中也遇到不少問題。一方面,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疲于進行業務監督指導及一些具體的業務工作,無法集中力量進行有關業務標準、規范、法律、法規等的制定;另一方面,企業,尤其是非國有企業,可能會反感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對其具體檔案業務的干預,不予積極配合等等。

2.部分企業重利潤輕投入,造成企業檔案管理的滯后。當前形勢下,企業檔案作為企業資產,它的管理工作的優劣完全由企業自身重視程度決定。現代企業制度更要求企業能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提高效益,企業檔案管理工作是一項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與財力等成本的工作,企業必然要求其檔案工作適應生產、經營的需要,必須符合效益原則。當企業檔案工作不能為企業帶來相當于或者大于其成本的效益時,其日益萎縮將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撇開外部因素,僅從檔案工作自身來看,筆者認為造成企業檔案工作遭受冷遇的原因有三:首先,現行企業檔案工作微觀管理方式植根于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高成本、低效益始終影響著目前的企業檔案工作,并與現代企業制度的效益原則產生摩擦。這是導致企業檔案工作處于劣勢最根本的原因。其次,企業檔案工作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襲了原有的工作思維與方式,未能跟上企業改革步伐,積極服務于企業。這是造成企業檔案工作現狀最直接的原因。再次,企業檔案本身所能產生的效益的隱蔽性使其計量化難度較大,這是造成企業管理層忽略檔案工作的間接原因。為保障企業檔案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深化企業檔案工作改革,實現企業檔案管理現代化已成為企業檔案工作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三、實現企業檔案管理現代化的幾點意見

第一,更新觀念,增強企業檔案管理現代化意識。要實現企業檔案管理現代化,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認真貫徹執行各級文件精神,不斷強化檔案管理現代化意識,大膽探索符合檔案工作自身特點的規律,能夠有效為當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服務的檔案工作理論與方法,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檔案管理現代化體系,堅持一切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企業的實際出發,制訂檔案工作目標、任務、方針、政策,創造性地開展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要拓寬服務領域,提高質量,增強企業檔案工作的生機與活力。

第二,更新設備,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作的深入,各行各業的檔案數量逐步增加,依靠人工手段進行檔案管理已遠遠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所以采取現代化手段進行檔案管理工作勢在必行。計算機、多媒體計算機、特別是超媒體的出現,為解決這一矛盾展示了光明的前景。這就需要企業領導及檔案管理人員,從思想觀念上對新技術給予足夠的重視,用新的觀念看待事物,引進使用現代化技術設備,以促進檔案管理工作的健康發展。使用計算機系統管理,可對檔案資料進行復制、掃描、取樣,實現企業檔案數字化。通過人機結合的方式,檢索者只要在屏幕上指出自己所需要的計算機管理程序,就可以將所需的檔案目錄摘要等顯示出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7)

 

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更高知識和技術人才的推動。國家從2002年就明確指出:“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支教、支農、支醫、扶貧等工作。”全國相繼出臺了各項鼓勵和支持的政策,截至今天有“大學愿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等,政策包含發放津貼,交納各類社會保險、晉升職稱、考研、報公務員加分等政策。今年,國家還將出臺到西部和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就業達到一定年限的畢業生,由國家代為償還其學費和助學貸款的政策。論文大全。

種種政策和措施創造和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吸引了一些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但是,多數大學生并不會因為政策和優惠而首選農村就業,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真正動力并沒有激活,農村的發展空間、環境、薪水、生活品質等因素,成為左右他們理性選擇的關鍵,成為城市和農村之間就業選擇的一道深溝。論文大全。

高校是大學生邁向社會的最后加油站,我們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入手,幫助青年學生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就業觀和擇業觀,使廣大青年學生充分認識到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同時更要注重推出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引導新舉措,填平深溝,架起橋梁,從而更有效的引導大學生基層就業創業。論文大全。

1、注重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引導

高等學校就業指導工作要把有針對地進行農村就業創業教育,擺到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服務的重要位置上,加強有關“三農”問題的形勢政策教育。要集中宣傳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集中宣傳各項關于鼓勵和引導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政策,使每一個畢業生熟悉和了解相關舉措,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廣闊天地,施展才華;主動幫助面向農村就業創業的大學生,解決他們實際困難;定期走訪和慰問面向農村就業、創業的大學生,真正做

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

2.注重加強大學生到農村的實踐教育

農村等基層需要熱愛農村工作、綜合素質好、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大學生。高校應積極探索教學內容的改進,強調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踐教育為保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當前,大學生到農村的實踐主要依托共青團組織的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但是由于實踐時間緊,內容變化快,針對大學生就業引導作用不明顯。因此,高校可以嘗試根據學校特色,有條件的采用共建農村實踐基地的模式,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建立長期定點的學生實踐實習平臺。提高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意識,鍛煉實踐能力,培養對農村的真實體驗和情感。

3.搭建聯系農村人才市場橋梁

高校要做好畢業生到農村就業的指導服務工作,做好創新人才培養和輸送,以優質的人力資源支持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高校應逐步建立起農村人才需求信息的機制,搞好農村就業信息服務,發揮就業信息網的作用,及時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新進展,收集和新農村建設的人才需求。高校還可以舉辦不同層次的農村人才市場,組織不同類型農村人才招聘會,為農村人才流動搭建平臺。同時,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觀摩農村人才招聘市場,使學生了解農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通過基地實踐有助于改變原來單純的政策指導、技巧指導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使大學生對農村有一個系統感性的了解,加強大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積累和儲備,做好農村就業的心理、知識和能力準備。實踐證明:通過共建農村實踐基地的模式,不僅是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大學生服務農村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徑,更是拓展大學生就業渠道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陳秋華,建設新農村: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選擇.

篇(8)

一、中國文化并非一種宗教型文化

宗教的基本特征是嚴格的儀式方法,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都是當代典型的宗教。而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整個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社會結構、家庭結構以及人們所賦予它的意義。當然也有其他的定義,如一些政治學家把文化視為某種主觀的東西,意味著信仰、價值觀、態度、取向、假定、哲學,即一個特定群體的世界觀。

在關于文化或者文明的理論中,國外許多大思想家都斷定:宗教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塞繆爾·亨廷頓在《再論文明的沖突》中通過比較區分了八種文化類型,并指出唯有中國文化屬非宗教型文化。有許多國家的文明先是有宗教而后才有其成熟的文化,我們把以宗教為精神內核的文化稱為宗教型文化,這種類型的文化是一種先有宗教并以宗教為基礎成長起來的文化,而且處處都浸透著宗教信仰的作用和影響。以此來看中國文化(本文特指中國傳統文化)的確不是一種典型的宗教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宗教并不是核心和靈魂,從古至今宗教也沒有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基本組成部分,更別說是生活的基礎和未來的寄托了。中國也有宗教,比如佛教、道教、本土宗教等,可是這些宗教從來沒有在中國人的政治生活或者其他生活中占據統治地位或起到過類似于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猶太教在以色列文化中以及伊斯蘭教在阿拉伯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因此,從中西文化對比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西方文化看作是宗教型文化的話,那么中國文化就絕不是一種宗教型文化。我們的問題也正由此而來,中國文化為什么沒有像西方或者其他國家的文化那樣成為一種宗教型文化?中國文化為何會有如此特殊性呢?

在西方文明史上,哲學與宗教的斗爭是以宗教的勝利為結果的,西方文化內部傳統的社會政治秩序不是以哲學而是以宗教所提供的價值倫理秩序為基礎的,哲學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只是充當著宗教神學蟬女的角色。然而在中國,哲學與宗教的斗爭則是以哲學的勝利為結果的。哲學通過把遠古時代盛行的巫術信仰理性化、哲學化,并最終戰勝了宗教對國家事務的統治權,從而取代了在其他文化類型中宗教所占據的或應當占據的位置。這種分析是以李澤厚先生在其新著《歷史本體論》中對巫史傳統的考察為參考的。也正因此,在中國文化中,哲學以及以哲學為基礎的倫理道德學說便不可避免地承擔起了宗教型文化里宗教所應起的作用。

二、沒有將宗教作為文化核心的中國文化延續幾千年的緣由

為什么中國文化沒有將宗教作為自己的精神內核卻也能夠上下綿延幾千年而沒有枯萎或者中斷,而且在作為中國文化主要載體的漢族社會屢被不同文化類型的異族征服統治的情況下能夠同化異族文化進而同化異族。筆者認為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中國文化雖不是宗教文化,但儒家學說及其倫理思想卻代替宗教并起到了宗教的作用。這說明中國文化精神之中包含有一定成分的宗教性內涵,這種成分筆者稱之為類宗教成分。這種中國文化的綜合性造就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輝煌歷史,同時也構成了中國人幾千年來沒有本質變化的生活方式。

塞繆爾·亨廷頓在其《再論文明的沖突》中說,“文化的兩個核心要素是語言和宗教”。其中宗教更是文化的靈魂,一種文化必然有其精神內核,如果沒有,這種文化就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如果沒有一種國家認同的大眾宗教作為凝聚一個民族力量的精神樞紐,那么這個民族就會成為一盤散沙,而易于被異族征服和同化。那么,究竟為什么我們的文化不以宗教為基礎卻一樣擁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并長盛不衰幾千年呢?答案就在于中國文化擁有自己特殊的性質,儒釋道三家合一鑄成的中國傳統文化,把政治、宗教、哲學、倫理等一個民族得以生存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東西融為一體,這就是一種綜合型的文化傳統。

中國文化雖然不是一種典型的宗教型文化,但在其根深蒂固的歷史傳統中有著自己獨特的宗教內涵,宗教性也是它的一個重要性質,也是其廣博內涵的一部分。因此,雖然我們不能說中國文化是一種宗教型文化,但我們卻必須接受這一事實,即中國文化有其自身獨特的宗教內涵、宗教作用。在中國人的各式各樣的生活領域里,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起到了宗教該起的作用,并且已經完全取代了宗教。這種獨特性甚至被西方學者誤認為儒家學說是一種宗教形態并稱之為儒教。因此,他們把中國的政治制度也誤解為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馬克斯·韋伯在其名著《儒教與道教》中就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這是一種典型的誤會,儒家不僅不是一種宗教派別,而且正是因為儒家的學說才使中國傳統文化不可能成為一種宗教型文化。

三、中國文化復興的可能性

儒家學說為我國歷朝歷代所提倡但卻沒有成為一種宗教,其自身也不是一種宗教,并不是因為它沒有成為一種國家認同的大眾宗教的機會,而是因為它自身就缺乏成為一種大眾宗教的超越精神,它是現世的、世俗的,不關心生死問題,不承諾彼岸世界,不追求終極價值,拒絕承認所有超驗的至上神觀念。總之,它缺乏一種宗教品質。《論語》之中記載的孔子學說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比如說,“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因此,那種把儒家當作儒教的說法是一種典型的錯誤。

然而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儒學雖不是宗 教,但是它的教誨卻起到了規范中國人社會生活的 作用,在政治上也起到了類似于宗教在其他宗教型 文化的國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中國文化中,道教和佛教與儒家相比,它們擁有自己的僧侶或者說是神職人員,但是道教和佛教的作用卻只有通過滲透進儒家思想或被儒家思想吸收之后才能起到它們的作用。此外,作為宗教,它們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只是次要的或者說是補充性的。到宋代的時候,儒家學說吸納釋道二家學說形成新儒學才完成了對中國文化的類型塑造,從此宗教在中國再也沒有機會占居統治地位了。 但是,我們所說的中國文化的特殊性不僅僅在于中國文化不是宗教型文化卻能夠延續幾千年并使一個民族保持其獨立性達幾千年,重要的還在于不是宗教型文化的中國文化,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卻又起到了類似于宗教所起的作用。中國現在有大量的伊斯蘭教徒,同時也有大量的基督教教徒和天主教信徒。這些外來宗教與中國傳統的作為次要角色和處于補充地位的宗教完全不一樣,那么這種外來的未經中國傳統文化同化過的宗教會不會改變中國文化的特殊性質,使中國文化也在將來變為宗教文化而失去中國性質呢?

目前,在我國,當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的人數不斷增加的時候,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卻處于有史以來處境較艱難的時刻,它已經不可能再如同歷史上那樣通過同化外來宗教而進行自我調整并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變了。中國人要想使現代中國文化保持其中國性質不變,就必須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但一些文化民族主義提倡者主張把儒學宗教化,并且認為國家宗教能夠把中國人統一于一個信仰之下,能夠把中國人凝聚起來,從而完成中國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學者康曉光就持此種主張,他提倡通過社會運動,動用國家力量,建立一種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民族宗教—新儒教。筆者認為,在中國大陸采取這種做法來振興中國文化是不可行的。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中國文化不是一種宗教型文化卻擁有比宗教型文化更優越之處。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宗教從來就沒有長期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占居統治地位。我們看到,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近年來越來越引起了國人的重視,我們應當將其發揚廣大,以此支撐起我們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文化的復興這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

四、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中國文化復興之路

我們已經認識到了中國文化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和深層危機,那么中國文化的復興之路又在何方?當代全球化進程的浪潮洶涌,大有席卷一切之勢,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的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是敞開懷抱、積極接納現代精髓,還是回歸傳統、消極固守,實際上我們已經別無選擇。阿拉伯國家為了復興傳統而固守傳統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反面例證,他們不僅沒有能夠實現復興的目標,甚至連固守都已經無法做到,而且現在正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這些告訴我們,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是中國文化復興的唯一道路,因此,我們要實現復興中國文化的目標,就必須完成中國文化現代化的任務。

篇(9)

摘要:對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藥》《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成藥》《中藥材》《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時珍國醫國

>> 我國中醫藥系統生物學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16種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文獻計量指標分析 基于文獻計量學分析的我國酸棗研究現狀 我國檔案服務體系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電子文件元數據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風險分析方法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學習倦怠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中醫體質文獻計量學分析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我國化學學科半衰期分析 基于CNKI的中醫治療肥胖文獻計量學分析 對國內“壓力”主題體育類論文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學校武術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 2003年~2012年我國檔案學對電子政務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近十年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天津中醫藥》作者群的信息計量學分析 我國蘋果品種網絡科技文獻的計量學分析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我國心理學學科半衰期分析 中文甲型H1N1流感圖書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基于CBM的中醫藥治療高血壓文獻計量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我國8種中醫藥類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8種中醫藥類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范建華")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對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藥》《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成藥》《中藥材》《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時珍國醫國藥》《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中國中藥雜志》8種中醫藥類期刊(半月刊取第一期)論文的參考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和評價,探討和剖析中藥學論文的學術水平和期刊編輯質量,為進一步提高我國中醫藥學的期刊質量和學科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中醫藥期刊;引文;引文分析;文獻計量學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06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itations in 8 Chinese Core Periodical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an Jianhua(Library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bibliometrically analysed and evaluated 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periodicals published in January 2013 (chosen the first issues of semimonthly periodicals), includ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hin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academic level of TCM papers and journal qual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journal quality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iodicals; citation; citation analysis; bibliometrics 眾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進行課題研究時,必須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著述相關論文時通常將那些對自己課題研究有重大幫助和啟迪的著作,以題錄形式附在最后。引文分析能反映出論文著者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情況和利用能力,同時也反映著者的閱讀傾向,是評價專業期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為了了解我國中藥學領域科研人員對文獻的需求,以及對情報信息的吸收與利用狀況,筆者抽取8種中醫藥學中文核心期刊[1],對每篇文章的參考文獻進行統計分析與比較,探討和剖析我國中藥學的研究方法、重點刊物和論文的學術水平,以便為他人從事研究提供參考。1 對象和方法1.1 調查對象以《中草藥》《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成藥》基金項目:廣西醫療衛生重點科研課題(重2010112)作者簡介:范建華,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中醫藥信息。E-mail: 《中藥材》《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時珍國醫國藥》《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中國中藥雜志》等8種中醫藥類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1月出版的第1期(含半月刊、月刊)為對象,抽取每篇文章后引用的參考文獻。1.2 方法將作者、文獻題名和被引文獻題名、引文數量、文種、文獻類型、普賴斯指數、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數據導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對引文率、期刊引文量、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數據分析采用SPSS11.0軟件。2 結果2.1 被引中文期刊分析8種中醫藥專業期刊2013年第1期刊載論文總數415篇,引文總數5 115條。其中中文期刊引文3 135條,占引文總數61.29%;英文期刊引文1 382條,占引文總數27.02%。對3 135條中文引文按所載期刊進行統計,結果顯示,3 135條引文分別刊載于756種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種,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并形成以《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國中藥雜志》《中草藥》《時珍國醫國藥》《中成藥》《中藥材》等為代表的中文期刊核心研究群,引文量排前18位的期刊見表1。表1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中文引文量排名前18位期刊期刊名稱 引文量(條) 占總中文引文量百分比(%)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85 9.09中國中藥雜志 145 4.63中草藥 133 4.24時珍國醫國藥 120 3.83中成藥 104 3.32中藥材 91 2.90藥學學報 43 1.37中國藥學雜志 42 1.34沈陽藥科大學學報 37 1.18藥物分析雜志 33 1.05中華中醫藥雜志 31 0.99中國藥房 31 0.99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30 0.96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8 0.89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6 0.83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6 0.83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6 0.83中國藥理學通報 24 0.772.2 論文總數與引文率引文率是指期刊文后附有引文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率。引文數據是評估、選擇期刊的一個重要因素[2]。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415篇,有引文的論文414篇,占99.76%。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刊發論文數量與引文率見表2。2.3 引文總數和篇均引文數引文量是指來源期刊論文所引用的全部參考文獻數,是衡量該期刊科學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個指標[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著者對文獻信息的吸收利用程度、對科技信息的依從程度及科研人員利用信息的能力[4]。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刊載的415篇論文的引文數量共5 115條,篇均引文12.33條。各刊的引文總數與篇均引文數見表3。2.4 引文文種統計引文文種是指引文發表時所用的文種。對引文文種進行分析,可以了解論文研究內容的國際性,以及作者閱讀文獻的廣泛性。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引文文種主要為中文和英文,結果見表4。 表2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刊發論文數量與引文率期刊名稱 論文總數(篇) 有引文篇數(篇) 百分比(%)中草藥 21 21 100中成藥 55 55 100中藥材 46 46 100時珍國醫國藥 117 117 100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91 91 100中國中藥雜志 27 26 96.3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8 28 100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30 30 100合計 415 414 99.76表3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引文總數與篇均引文數期刊名稱 論文總數(篇) 引文總數(條) 篇均引文數(條)中草藥 21 410 19.52中成藥 55 778 14.15中藥材 46 417 9.07時珍國醫國藥 117 1 125 9.62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91 1 083 11.90中國中藥雜志 27 524 19.41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8 299 10.68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30 479 15.97合計 415 5 115 12.332.5 引文類型對引文類型進行統計分析,可以掌握本領域中科研人員的閱讀范圍和科研工作的主要情報源。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類型大致分為期刊論文、圖書和其他(包括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標準、專利等)三大類。引文類型統計結果見表5。2.6 期刊自引與作者自引自引一般分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期刊自引是指某一期刊引用本刊先前發表的論文。作者自引是指作者引用了自己以前發表的論文。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統計結果見表6。2.7 普賴斯指數普賴斯指數是評價科技期刊所載論文新穎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衡量某一學科文獻老化的計量指標,即出版年限不超過5年的引文數量與引文總量之比,用以量度文獻的老化速度與程度[5]。自然,普賴斯指數越大,文獻更替速度越快。普賴斯把受引的文獻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有現時作用的文獻”;其二是“檔案性”文獻。前者是在其出版5年內被引用的文獻,后者則是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的文獻。這里表明文獻的被引用行為有一個變化,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說明“有現時作用”的文獻已轉變成“檔案性”文獻了。檔案性文獻數量多寡,是受學科自身性質決定的。P(普賴斯指數)=被引文獻數量(小于或等于5年)/被引文獻總量×100%。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賴斯指數見表7。 表4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文種期刊名稱 中文引文數量(條)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英文引文數量(條)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藥 202 49.27 208 50.73中成藥 657 84.45 121 15.55中藥材 293 70.26 124 29.74時珍國醫國藥 881 78.31 244 21.69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902 83.29 181 16.71中國中藥雜志 265 50.57 259 49.43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177 59.20 122 40.80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353 73.70 126 26.30合計 3 730 72.92 1 385 27.08表5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類型期刊名稱 期刊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圖書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其他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藥 386 94.15 13 3.17 11 2.68中成藥 648 83.29 90 11.57 40 5.14中藥材 349 83.69 41 9.83 27 6.47時珍國醫國藥 955 84.89 121 10.76 49 4.35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975 90.03 59 5.45 49 4.52中國中藥雜志 495 94.47 10 1.91 19 3.62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69 89.97 18 6.02 12 4.01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440 91.86 14 2.92 25 5.22合計 4 517 88.31 366 7.16 232 4.53表6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期刊名稱 引文總數(條) 期刊自引數(條)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作者自引數(條)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藥 410 33 8.05 6 1.46中成藥 778 46 5.91 15 1.93中藥材 417 23 5.52 3 0.72時珍國醫國藥 1 125 51 4.53 17 1.51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1 083 238 21.98 11 1.02中國中藥雜志 524 36 6.87 5 0.95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99 7 2.34 12 4.01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479 21 4.38 10 2.09合計 5 115 455 8.90 79 1.54 表7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賴斯指數期刊名稱 引文總數(條) 近五年引文數(條) 普賴斯指數(%)中草藥 410 268 65.37中成藥 778 406 52.19中藥材 417 228 54.68時珍國醫國藥 1 125 532 47.29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1 083 707 65.28中國中藥雜志 524 352 67.18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99 170 56.87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479 269 56.16合計 5 115 2 932 57.323 分析與評價3.1 被引中文期刊結果分析3 135條中文引文分別刊載于756種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種,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離散性較大,但仍有一個相對集中的核心區,這個核心區的期刊可作為我國研究中藥領域的核心期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被引92次,表明其作為標準,非常受到中藥科研人員的重視。3.2 引文率在8種中醫藥類期刊中,除《中國中藥雜志》的引文率為96.3%外,其余7種期刊的引文率均為100%,均引文率為99.76%,與2009年11種中醫藥類期刊引文分析[6]的平均引文率97.95%相比有所提高,高于《中華兒科雜志》1994-2009年均引文率95.91%[7]和《中華手外科雜志》2005-2009年均引文率87.37%[8]。3.3 期刊引文量一種專業期刊被引用的次數越多,說明它在本學科領域的影響和作用越大。從表3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篇均引文數量12.33條,篇均引文量最低的《中藥材》也有9.07條,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篇均引文量均高于我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的篇均引文量(8.81條)[9]。與文獻[6]相比,篇均引文量增加5條及以上的期刊有《中草藥》增加8條,《中國中藥雜志》增加8條,《中成藥》增加6條,《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增加5條。與國際上科技論文的篇均引文量(15條)相比,《中藥材》《時珍國醫國藥》《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等4種中醫藥類專業期刊編輯部還需采取措施,幫助作者提高引用參考文獻的意識,增加論文的引用量,縮小與國際的差距。單篇引文最大值為《中國中藥雜志》的77條,單篇引文最小值為《中藥材》的1條。 3.4 引文文種從表4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文種主要是中文文獻,占72.92%,英文文獻占27.08%。沒有其他語種文獻,這可能與各國大多采用英文發表科技文獻有關[10];或者是作者僅關注中文、英文文獻。除《中草藥》《中國中藥雜志》兩種期刊的英文文獻比例達到或接近50%外,其余6種期刊的英文文獻比例較低,與文獻[6]相比,期刊的英文文獻比例顯著提高的有《中草藥》《中國中藥雜志》《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而期刊的英文文獻比例降低的有《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成藥》。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英文引文文獻比例低于《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2006年英文引文率(54.01%)[11]。因此,中醫藥類期刊作者群還需提高對英文文獻的利用和借鑒能力,提高英文文獻和其他語種文獻的引用率。3.5 引文類型表5顯示,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類型主要為期刊文獻,共4 517篇,占88.31%;其次為圖書,共366篇,占7.16%;其他各類文獻,共232篇,占4.53%。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文獻信息已成為科研人員獲取最新信息、了解學科發展動態的重要途徑。因此,科研人員應積極利用網絡文獻,使自己的科研走在世界前列,多出快出成果。3.6 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自引率是反映期刊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期刊的正常自引率高表明期刊有自身的穩定性、連續性及與其他期刊交流的適度性,也可反映期刊學術領域的寬度和論文的學術水平。從表6顯示,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自引率為8.9%,與64種藥學期刊8.0%自引率基本相符[12],自引率較高的《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1.98%),也沒有超過期刊過度自引23.8%的界定線[12]。期刊自引率明顯偏低的《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34%)、《時珍國醫國藥》(4.53%)、《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4.38%)三種期刊編輯部應引導作者適當提高自引率,擴大相對穩定和高水平的作者群,激勵核心作者多,以保證和提高刊物水平。3.7 普賴斯指數普賴斯指數越高,說明論文內容越新穎。一般情況下,新興學科的普賴斯指數高于成熟學科,各學科的普賴斯指數平均值大約為50%[13]。表7顯示,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普賴斯指數57.32%,與文獻[6]的40.35%相比有大幅提高,且高于《中華神經科雜志》的56.6%[14]。說明我國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時效性高、新穎性強,作者對學科前沿有良好的把握。參考文獻[1]朱強,蔡蓉華,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尤金•加菲爾德.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是怎樣選用刊物 的?[J].武夷山,譯.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2,3(2):36-39.[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7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8.[4]杜云祥.《中華醫學圖書館雜志》被引分析研究[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3,12(1):52-55.[5]邱均平.科學文獻普賴斯指數的計算與分析[J].情報業務研究,1989,6(3):170-172,169.[6]屈清慧,張曉峰,張馨洋,等.11種中藥學期刊引文分

析[J].中國藥房,2012,23(3):193-196.[7]冷婧,胡燕平,李林平.《中華兒科雜志》1950至2009年發文及引文計量學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11,49(1): 41-48.[8]肖寧.《中華手外科雜志》2005-2009年引文分析[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0,26(3):167-169.[9]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10]丁云秋,李錦,游蘇寧.《中華內科雜志》近5年部分欄目引文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03,42(4):251-254.[11]郭秀婷,寧樺,吳蓉,等.《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2006年論著引文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 15(17):1348-1350.[12]劉雪立,周志新,方紅玲,等.2005-2007年我國醫學期刊自引率與過度自引的界定[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4):624-626.[13]靳純橋.《醫學雜志》1996~2000年引文統計分 析[J].醫學雜志,2001,26(12):935-937.[14]滕洪松.《中華神經科雜志》2002-2004年載文中引文的計量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9):79-80.(收稿日期:2013-12-16,編輯:魏民)

篇(10)

一、教學教研工作

1、勤勉教學,成績突出。作為一名教師,我始終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作為己任,把成為學者型的教師作為自己的目標,孜孜追求。任現職以來,我要求自己不斷增強業務素養,深入鉆研教材,認真進行教學研究,堅持系統式、啟發性、研究性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我堅決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始終把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上,把學生的個性體驗貫穿于課堂教學實際。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興趣、特長和實際情況,其理解、分析、體驗、感悟的能力也不同。在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實施上,不強求"齊頭并進",而是正視事實,追求"差異發展"。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我突出落實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每一節課都要設計學生參與的問題,來激發、引導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和熱情。

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前三分鐘政治演講活動”,如“成語故事辨析”、“哲理詩賞析”、“時事評述”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表現欲,在輕松之中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為適應新世紀的教學要求,近兩年積極投身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改革中去,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任現職期間,我所任班的政治成績均排在年級前列,畢業會考成績均超過本市平均水平,大大超過自治區平均水平,其中2000屆、2001屆參加畢業會考學生的會考合格率達到100%,優秀率也超過自治區平均水平。1999-2000學年、2000-2001學年、2001-2002學年連續三年所任教班的高考政治成績均獲得學校一等獎,上自治區大專線均保持在50%-60%之間,超過了自治區平均水平,在同類學校中成績突出;2001屆的劉洋和2005屆的馬林林兩位同學分別獲得了當年高考全市政治最高分。為X市一中的崛起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2、深入鉆研,大膽創新。任現職以來,我始終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為一個學者型的教師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不斷鞭策自己,勤奮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把握政治學科最新的改革趨勢,理解國家基礎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積極參加科組、備課組活動,與同科組老師一起鉆研教材、教法與學法,共同開發教學研究專題。任現職7年來主要研究課堂教學,研究的專題有:“如何激活政治課堂教學”、“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激發政治學習興趣”、“運用電教手段優化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與高三復習”;深入鉆研高考,高考的研究專題有:“政治常識歸類記憶法”、“哲理詩歸類教學”、“主要經濟現象分析”、“經濟常識專題訓練”、“生活中的哲學專題”、“如何看待評價國際關系專題”、“高考政治答題方法與技巧”、“高考考點研究”、“主觀性試題的審題技巧與方法”等。通過對這些專題的探討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2006學年被評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3、重視實踐,總結提高。在大膽開展教學研究進行優化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我及時總結自己的得失,堅持撰寫教學教育論文。任教期間先后撰寫了《思想政治課的預習程式》、《政府工作報告原理淺析》、《理論聯系實際――思想政治課的永恒主題》、《淺論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前預習》、《情感教學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等論文。其中《思想政治課的預習程式》入選于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教師論文集》(書號:ISBN7-80506-626-4/Z·95)一書中,并被評為優秀論文;《理論聯系實際――思想政治課的永恒主題》一文發表于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社會科學戰線》;《政府工作報告原理淺析》一文,在03年中國教育學會和《思想政治課教學》雜志社舉辦的思想政治教師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榮獲二等獎;《淺論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前預習》被教育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評為2003年優秀論文二等獎;《情感教學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因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2005年被收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科學研究與探索》(書號:ISBN7-5041-2190-8)一書中,屬國家級優秀論文。正因為勤于思考、總結,從而使自己的教學不斷得到提高,在2006年全市教學能手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教學能手。

4、信息革新,多元發展。我深深懂得適應時代的發展,努力運用現代化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性。現代化教育要求教育手段要多元化,為此我努力學習電腦方面的有關知識,收集電腦課件素材,力求在課堂教學上有新的突破。經過努力,我在電教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成績。2000年12月參加了X林郭勒市計算機全員培訓并取得了初級資格,2006年通過了教師電腦高級考試;現在,可以熟練地運用PowerPoint、Flash和Authorware等應用軟件制作多媒體課件,為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興趣打下良好的基礎。

[NextPage]5、扶持后輩,共同進步。“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一級教師、教研組長,我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我還十分重視教研組建設的問題,認真組織備課組活動,積極承擔培訓青年教師的工作。任現職期間,為了能讓青年教師盡快成為學校教學的主力,我主動承擔培訓青年教師的任務,在教學“結對子”、“一幫一”活動中,積極扶持青年教師成長,幾年來先后培養了我校李桂霞、王連蒂、白艷玲、丁旭濤等青年政治教師,為我校政治學科教學的健康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二、德育教育工作

我深刻認識到,教育的過程是創造性很強,又極富挑戰性的過程。只懂教書不會育人,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我謹記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參加工作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待學生坦誠而不魯莽、關心而不驕縱、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學生當中樹立了良好的師長形象,使學生“敬而親之”。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在德育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法,管理水平也不斷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連續多年被評為學校的優秀班主任。“勤奮努力,奉獻愛心”是我當班主任的信條。擔任班主任期間,我能夠堅持正面教育,大膽從心理素質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觸發點,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言傳身教。在此期間,我幾乎每晚都下班輔導,與學生談心。對一些思想上不夠成熟、自律性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點的同學,我進行了細致的了解工作,從各方面關心他們,使學生覺得老師既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師長,又是一個可以與他們談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紹一些有針對性的書籍給他們看,教會他們如何交友和處理好人際關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的思維方法,鼓勵他們發揮特長,向他們分析知識素養與成才的關系,引導他們關心集體,確立他們在集體中的進步作用等等,仔細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

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我都一直奉行一個準則,就是在鼓勵優秀生的同時更多地偏愛后進生,給他們以各種捕捉成功與歡樂的機會。因此,在轉化差生、扭轉班級學風上我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德育工作受到學校領導的肯定。1998學年我所帶的高一(9)班是一個很特殊的班,這個班是我校轉制后招收擇校生較多的一個班,整體素質普遍較差,學風懶散、成績偏低、紀律渙散。接到這樣的班,我并沒有灰心,而是深入了解學生個性,發掘同學的優點,充分調動班干部的積極性,狠抓學風班風,經過大家共同努力,這一班學生脫胎換骨,學風有了質的改變,被評為學校的優秀班集體、市紅旗團支部。盡管基礎很差,但同學們學習都非常刻苦,在自治區會考中最終成為學校合格率達到100%的班集體之一,會考優秀率也超自治區平均水平。三年后,這一班的同學在2001年全國普通高考中有了很大的突破,上自治區大專以上線有22人,成為全校上線率最高的班,為學校的騰飛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一條經驗:當好一名老師,僅僅靠“嘴”和“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工作。也正是這樣,我才能真正體會到工作的高尚和育人的歡樂。我還及時總結德育工作的經驗,撰寫了《別忘了寂寞的一群--談中等生的教育輔導》、《與后進生心連心》等文章,在班主任經驗交流會上作了介紹。在過去的七年,正是自己的勤奮努力,不斷進取,我的工作也得到了領導和老師們的充分肯定,1997-1998、1999-2000、2003-2004、2005-2006年度考核中多次被評為優秀。

以上是我任現職以來在教學、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做法與成績,但還存在工作不大膽,教學工作深度不夠等不足的地方,那將是我今后要不斷完善的方向。晉升后我將一如既往地在以下幾方面繼續努力:

1、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專題的研究,在教學中進行政治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改革,爭取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取得突破。

2、努力鉆研現代教學理論,了解現代教學信息,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實施電腦多媒體教學,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新模式,在信息化大潮中爭當弄潮兒。

上一篇: 商品合同 下一篇: 審計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 三级国产人成在线 | 亚洲v日韩v欧美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制服丝袜日韩熟女中文 | 在线中文字幕乱码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