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4: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兩綱匯報材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1-0078-04
0 引言
2001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鼓勵高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1],我國高等學校各專業紛紛開設了雙語課程。經過10余年的努力與發展,我國高校雙語課的開課數量與教學質量均有大幅度提高。據武漢大學的數據調查顯示,截至2009年,被調查的135所高校中已有132所開設了雙語教學課,開課率高達97.8% [2]。雖然各級教育機構對雙語教學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受到教師、教材以及學生水平等眾多因素的限制,我國高校雙語課的教學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對于師資水平、學生水平有限的地方性高校,“雙語教學”更是成為本科教學中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雖然目前學術界將制約我國雙語教學水平的主要原因歸咎于“師資、教材和學生”[3],但不可否認的是,正確合理的教學理論指導和教學方法的缺失也是雙語教學水平提高受限的重要因素[3]。
“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最早應用于外語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4,5],在計算機、信息類教學中也有廣泛應用[6,7]。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中的內容要求及培養目的設計相關任務,使學生在真實情境的驅使下,通過探究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和掌握教學要求的內容,并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此方法將以往以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8]。2010年,胡靜等[9]通過普通雙語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健康評估”雙語課中的教學實踐,對比了兩屆學生在同一階段的考評結果以及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結果顯示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明顯優于傳統雙語教學法。
本文結合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雙語課“高分子材料科學技術概論”(Introduction to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教學實踐,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本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和解析。教學過程中根據專業特點及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增長專業知識、培養學習興趣、提高科技英語閱讀寫作水平為目標,對驅動任務的制定和分析、驅動任務的分解完成以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為“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雙語教學實踐中的進一步拓展提供了依據。
1 驅動任務的制定
我國雙語課程開設的主要出發點是旨在通過雙語教學培養學生國際化的職業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適應時展和需要。具體而言,一是從職業能力方面,改變學生“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狀態,使其在大學英語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專業術語,能夠參與到國際化的工作交流中,如英文工作環境以及國際會議等;二是從國際化的科研能力來說,改變過去大學生對國外文獻資料零接觸的狀態,使其初步具備搜集閱讀和理解運用國外相關文獻的能力,為學術研究開拓寬廣的視野,打開獲得外部信息觀念的通道,從而把握本專業國際學術前沿的發展動態,向世界先進學術研究水準看齊[10]。“高分子材料科學技術概論”是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任選課程之一,主要介紹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本概念、發展歷史,聚合物的合成、加工以及結構與性能,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之前對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聚合物材料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激發其學習興趣。另外,在介紹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對學術期刊論文、專利等科技論文格式的認識,使其初步具備專業科技論文的檢索、閱讀、分析和總結能力。傳統的雙語課教學主要采用英文課件,通過教師雙語授課、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進行。然而,由于專業英語與大學英語的區別,加之專業基礎知識的缺乏,使部分同學對課件內容及老師的英文講述難以理解,從而影響了其對課程內容的接受水平。“任務驅動教學法”以“驅動任務”作為學生學習探索的推動力,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通常包括:設計任務、提出任務、分析任務、自主協作完成任務、交流評價5個環節。其中,設計合理有效的“驅動任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任務的完整性、難易程度及是否典型、能否引起學生興趣等都將直接影響到學生課堂上探究式學習的效果。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及教學目的的要求,本課程的驅動任務設計過程中主要考慮在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1)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如聚合物的合成反應及其實施方法、聚合物的結構與性能等;(2)專業類科技英語的學習和掌握,如組織學生通過英文課本、期刊、網站了解專業知識及行業發展前沿;(3)文獻檢索平臺的使用,如學校圖書館、電子數據庫的使用等;(4)科技論文的分類及格式要求,如區分研究型論文與綜述性論文在寫作方法及格式的異同,掌握專利文獻的結構組成等;(5)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如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動畫等;(6)中英文口頭表述及交流互動,如“會議模式”的口頭匯報及回答問題等;(7)任務分解及分工合作,即組內同學根據老師布置的任務對其進行分解后,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務;(8)相互學習交流,由于不同學生的具體任務不同,大家在任務完成后可以相互學習交流,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高分子科學技術概論”為概論型課程,主要涉及的專業內容包括高分子化學(介紹高分子的合成與制備反應)、高分子物理(介紹高聚物的結構與性能)、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藝學(介紹常用高分子的成型方法及工藝條件)、高分子材料(介紹常用高分子的性能及應用)等。因此,驅動任務的設計在綜合考慮其他能力鍛煉的同時,要緊緊圍繞相關的教學內容,難易適中,注重興趣的培養。如針對高分子材料部分的內容,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是枯燥的講解何種材料具有何種性能,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學習興趣不佳。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設定的驅動任務是以生活中常見的高分子材料制品為例,比如安排學生找出塑料盆是什么高分子材料組成的,該材料的制備方法、性能以及應用范圍,制品配方設計包括哪些成分以及配方設計中應考慮的因素,產品的成型方法、成型條件等等。本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并以此為動力完成后續學習任務。另外,作為雙語課程,更好的利用英語這一媒介采集和輸出信息也是本課程重要的學習目的之一。因此,驅動任務也應該注意鼓勵學生利用英文教材、網絡等途徑進行專業英語方面的了解和學習。
2 驅動任務的分析與分解
由于專業知識的限制,學生對任務的分析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進行指導。“驅動任務”的設定通常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因此教師在給出驅動任務后,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內容及要求,對驅動任務進行充分的分析,使學生知道此任務設定的目的,明白完成此任務需要了解和掌握哪方面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任務完成的效率。例如對于上述任務,其設計目標是使學生對聚合物合成、結構與性能、塑料配方設計、高分子材料成型方法等多方面內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教師在任務分析過程中除了提示學生充分考慮本任務涉及的知識外,也應該注意對相關知識的拓展及思考。例如,塑料盆的成型加工是采用何種方法,除此之外高分子材料還有哪些常用的成型方法;每種成型方法的特點及適用的高聚物類型以及產品類型、各成型加工條件的確定方法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而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源則是高分子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學習,對于其在以后的工作過程中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 驅動任務的完成
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定驅動任務后,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每一組的同學相互協作,共同完成資料搜集、整理、幻燈片制作等工作。每一個驅動任務都可以分解為多個子任務,因此需要多名同學共同努力完成。一般每組學生4~6人,選取組中“中堅力量”為小組長,負責組織協調本組的學習活動,并詳細記錄問題探究的進展,每次課后要向教師匯報學習的情況。驅動任務主要靠學生在課下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多種途徑搜集資料來完成。根據授課計劃以及各組任務的難易程度,各小組的具體任務及完成時限要求將有所不同。因此,要求小組長切實做好任務分配及協調工作,保證大家進度一致,并在匯報前將工作做完。最后,小組任務的完成情況采用“學術會議”的組織模式,由小組代表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匯報,匯報語言要求50%以上用英語。
下面以驅動任務“列出常用塑料的回收標志并找出對應的聚合物在生活用品中的應用及其基本物理化學性能和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為例介紹任務的分解及完成要求。本任務主要可以分解為以下幾個子任務:(1)塑料的回收標志及其對應的聚合物;(2)回收標志中的英文縮寫對應的中英文全稱;(3)回收標志中各種材料的化學組成及機械、物理性能;(4)針對回收標志1~7分別找出生活中5個實例并根據實際用途區別其性能差異。最后要求小組內成員將各自負責的內容整理匯總,并做好幻燈片以便課上匯報交流。由此可見,驅動任務的完成過程需要小組全體成員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合作完成,任務完成質量取決于各子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成員的團結合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任務的完成過程除了需要學生借助互聯網、書籍等渠道查閱大量文獻資料之外,還要求學生對生活中的塑料制品進行觀察思考,有助于提高其學習興趣。
4 交流評價
交流評價與歸納是總結、反思與鞏固的階段,這一過程應在每一組匯報以后進行。小組匯報結束后,作為觀眾的同學可以針對其講述內容提出問題,并由匯報小組成員回答。學生通過問答或者討論的形式獲得知識,并實現信息的傳播。交流的目的:(1)通過相互評價,加深學生對該任務的認識,將小組的研究結果匯報給其他同學,使“學”者的身份轉換為“師”者,通過匯報內容傳達教學大綱的要求;(2)總結完成任務的過程方法,發現和解決傾向性問題,促使學生進行反思,把所學會的知識內化;(3)鍛煉學生在多媒體制作、口頭表達自己思想、辯論自己觀點等方面的能力。評價可以采用個人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使評價做到公平、公正。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指導、組織和補充的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互聯網隨時獲取幫助,并隨時成為“教師”。這一方法完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實處,讓每個學習者都能將學習當作一種享受。
5 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合理有效的驅動任務,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使興趣成為其學習的內動力,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此教學方法的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進度不易把握。驅動任務的完成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課余時間,而原來的課堂授課時間很大一部分被交流和評價所占據。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如果匯報小組的準備不夠充分,就會影響到教學進度。這就需要教師嚴格要求并在課下投入大量的精力對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督促和指導。另外,教師需要準備備用材料,以防止有的小組任務完成得不夠全面。
2)課堂管理亟待改進。課堂的交流與評價時間應該防止部分學生“開小差”,游離于課堂討論之外。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認真觀察,必要時采取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投入到課堂討論中。
3)評價上有困難。由于任務的完成工作多在課下進行,在小組內可能會出現部分同學“偷懶”、不積極參與的情況。這要求教師和小組長做好協調和督促工作,針對每一位同學的具體任務,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并及時與小組長溝通任務進展情況。
4)如何達到“雙語”這一目的。完成驅動任務往往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和資料,能采用英文這一工具除了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英文水平之外,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英語的掌握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否則,學生面對滿眼不認識的單詞往往不知所措,無法利用英文完成相應的任務。因此,如何增強學生面對大篇幅英文資料的信心,使課程真正達到“雙語”課程設置的目的也有待后期的研究和實踐。
6 結束語
本文結合“高分子材料科學技術概論”雙語課程的實踐教學,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雙語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本方法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使興趣成為其積極探索的內在動力,同時提高了其專業知識掌握、資料檢索、多媒體課件制作、口頭表述等綜合素質,教學效果有效提高,也受到學生的廣泛好評。針對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改善。
參考文獻
(一)前任務前任務主要是明確任務內容并進行相關準備,除學生分組外,本案例中主要包括任務解析和任務準備兩方面。任務解析。教師對本單元的各項任務進行詳解,并將任務要求發給學生。每個單元的任務被分解為視頻聽寫、資料查找、課件制作、英文解說、課文閱讀、段落翻譯、評價反饋等多個環節。任務準備。教師以電子文檔形式提供需要聽寫的視頻資料,給出該設計作品相關的文獻資料出處范圍和查找方法,分發需要翻譯的文章和詞匯表。學生接收、查找、整理和消化相關資料。
(二)任務環根據Wills的理論,任務環包括執行任務、準備匯報和匯報展示三個階段。任務執行。各單元的三個子任務中組員執行的內容分別是:對教師提供的英文建筑視頻進行逐句聽寫,各人給出獨立聽寫文字版本。各組根據前期整理的文獻資料結合圖片撰寫文字、制作介紹該建筑的英文課件。根據教師分發的課文,結合背景知識和翻譯工具,各人閱讀全文并完成指定段落的翻譯工作。準備匯報。三個子任務中準備匯報的環節比較相似,主要是各組在組員獨立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和成果匯總,小組給出相對完整的聽寫文字版本,完善介紹建筑的英文解說,給出統一的段落譯文版本。匯報展示。這一環節的任務內容是由各組選派代表以不同方式向全班同學展示匯報任務成果,匯報形式多樣,包括抽選兩組的板書視頻聽寫文字、一組結合課件演示用英文進行建筑解說、一組口述段落翻譯的譯文。在以上任務環的各個階段,學生是主體,學生查找資料、撰寫介紹以及翻譯、研討時,教師進行監督和引導,同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和指導。
(三)后任務后任務主要是對任務進行評價并通過后續操練提升能力。在本案例中包括任務評價和任務延伸。任務評價。在學生完成各任務之后需要通過評價反饋總結經驗,為調動課堂積極性可以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如:視頻聽寫采用小組互評,英文介紹采用學生自評,文章翻譯采用一句多譯方式靈活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進行實時指導,及時指出學生文字或口語表達中存在的錯誤并給出相對完善的文本參照。任務延伸。在各單元三個子任務完成之后,教師需要根據該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提煉出提升語言能力的技巧和方法,如長句、從句、被動、否定等翻譯技巧,視譯、跟讀、聯想等英語學習法。每個單元突出一種技巧,同時下發相關練習材料供學生課外操練,以進一步鞏固提高,并嘗試在下一個單元中適當運用該方法,使各單元內容相互關聯。
二、任務教學法實踐的思考
(一)采用任務教學法的優勢此次在建筑學專業英語中嘗試引入任務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1)任務的真實性。任務教學法將語言學習的理念轉換為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方式,其任務緊扣語言應用的真實情境,切合了專業英語的實用性要求。比如:上文案例中對建筑設計進行介紹和翻譯就是建筑學專業極具現實感的任務需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2)任務的過程性。任務教學法強調“做中學”,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過程本身。學生是過程的中心,其個人的經歷是課堂學習的重要貢獻成分。不同的任務組織帶來靈活多樣的課堂,在任務過程中的參與感,任務完成時的成就感大大提升了語言學習的樂趣。(3)任務的可持續性。整個任務過程的最終目標是意義建構,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內在聯系,學習的過程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這種意義。在任務教學中,學生嘗試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學習如何運用知識,這種對方法和規律的把握為其未來持續學習語言奠定了基礎。
(二)運用任務教學法存在的問題(1)缺乏相應的教學大綱和教材。目前任務教學法在專業英語中的運用有限,專業英語的大綱和教材多以傳統的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學法為基礎,即講解、操練、運用,缺少與任務教學相匹配的大綱和教材。如此則教學思路和目標并不明確,教學內容上變數較大,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學的盲目性。要想進一步推進任務教學法,需要教師根據任務教學的特征制定新的大綱,按照任務的設定編寫教材和組織內容,明晰教學思路。(2)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影響任務展開。專業英語通常是大班上課,學生人數眾多,水平參差不齊,思維方式和學習動機各不相同,要以同樣的效果完成難度相當的任務是不現實的。有些學生基礎較差,無法按要求完成任務,容易產生挫折感,影響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需要在充分摸底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不同的任務,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才能兼顧各個層面的學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3)任務耗時較大影響教學效率。任務教學是一個從準備到執行到評價的完整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投入大量精力。教師需要設計任務,合理組織,監督語言,分配時間;學生需要查閱文獻,完成任務,匯報成果,總結經驗。在教學中,學生的對話、研討和演示占據了大量課堂時間,而課時卻十分有限,任務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學生專注于語言學習和訓練的時間,影響效率。因此,教師需要精簡任務數量,精煉內容,重點突破,同時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進行任務準備和任務提升,以提高語言學習效率。
PPT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與否之分。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設計不同風格的PPT。在開始做一個PPT前,明確以下幾點:它的功能性質——是對外客戶展示還是對內領導匯報?使用場合——是公開演講、書面閱讀還是展會自動播放?你的聽眾——是客戶、領導還是學員?
“包派”TIPS:
客戶展示型PPT:“大字配大圖”。圖片盡可能用高清圖片,盡可能多用數據突顯出產品,業務的賣點,避免大段細節性文字描述。如果真的需要文字細節信息,可以采用WORD作為材料補充。
內部匯報型PPT:“投其所好”。老板喜歡文字較多還是頁面簡潔?結合其喜好控制好頁面的信息飽和度。
公開演游型PPT:“以圖為主”。字體不宜過小,如果字號小于24號,后排觀眾可能看不清楚。在不清楚投影儀投影效果的情況下,加強底色與文字的對比效果。
書面閱讀的PPT:“小字配小圖”。每頁至少放200字,14號字體的閱讀效果最佳,可用A4紙將pPT打印出來看效果。
思維導圖理頭緒
如果時間緊張,你只能在拼湊中完成PPT。但如果是“大材料”(難度大,篇幅長),別急于著手,不妨先作整體構思。建議使用思維導圖工具(例如:Mind Manager)做大綱。羅列一個全面的提綱,細分到二級、三級標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大綱打印出來給領導或相關人員審閱。
“包派”TIPS:
先寫一個WORD版提綱,包括每一頁的內容主題、頁與頁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核心觀點句等。
結合PPT的核心要點,收集有說服力的信息,包括業績數據、成果案例、相關政策等。
充實內容來添彩
很多人只是在PPT上堆砌事實和素材,卻沒有列出事實背后的觀點,這很容易讓看的人淹沒在大量信息中。在高手的PPT中,你也許看不到動畫、聽不到音效,也沒有復雜的模板,但構圖清晰、思路流暢、結構完整、內容充實,就能讓話題妙趣橫生,讓人印象深刻。
“包派”TIPS:
每一頁都要有一個觀點,觀點句通常有兩個位置可選:標題欄或正文內容的頂部。一旦確定位置,每頁PPT的觀點都要固定在這一位置上,以方便與觀眾形成閱讀默契。
頁面邏輯要清晰到位,你可以采用麥肯錫、羅蘭貝格等咨詢公司的邏輯模型素材模板。確保不要讓觀眾去思考,讓他們一目了然是總分、并列、對比還是因果。
觀眾視線全鎖定
你得通過一些手段有意識地操控觀眾“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重點看什么、忽略看什么”。這些手段包括文字設計、動畫效果以及一些小元素。包派的“超級變變變”五招是:變色、變大、變粗、變字體、變動畫,便能輕松突出關鍵性數據及觀點。
“包派”TIPS: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4-0095-03
隨著我國現代教育改革進程的穩步推進,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高校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是我國新時期高等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向[1]。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性教學的實質是將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使在校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科研人員的研究過程類似。所以高校教師應激勵、引導和幫助學生去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在“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訓練技能、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2]。
一、研究性教學的內涵
對研究性教學的內涵,目前國內很多學者已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論述。陳小鴻等[3]認為,研究性教學的內涵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與課程相關的專題指導學生進行研究,使學生能夠在探索、思考和實踐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吸收和應用知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盧德馨等[4]認為,研究性教學的內涵就是盡可能地引起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把科學的思維和道德、評價能力、合作精神和嚴謹作風結合到教學中去。劉偉忠[5]認為,研究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命題,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在獨立探索、獨立思考和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獲取和應用相關知識,獨立自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謝秉智[6]則認為,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課程的性質、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創新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尋求適當的教學方式、方法來組織實施研究性課堂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總的來說,研究性教學模式包括教學內容的問題性、教學方法的探索性、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引導性。對于不同性質的課程內容和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問題的形式、探究的方法、學生主體性和教師引導性的發揮都是各不相同的。
二、《采油工程》專業課研究性教學的基本方法
1.補充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采油工程》課程研究性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的探索,在確保完成教學大綱規定內容的前提下,完成研究性的教學,最終使教學質量有所提升。為此,在課堂理論教學過程中,針對大綱規定的不同性質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取舍,并進行重新組合,把重點講授、一般講授和學生自學結合起來,體現本課程各個知識點與采油工程的相互關聯。同時補充教材內沒有、而對整個課程非常重要的部分內容。如相關課程中與采油工程關系較密切的其他課程中的問題,通過給學生提供參考材料、教師適度講授和學生自學的方式,達到拓寬學生視野的目的。
2.進行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研究性的學習方法。采油工程課程是石油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其實踐性強。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以每一小節的重點難點內容為依據,設計相關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可以是啟發式的問學生,也可以是討論性的問題,或者由學生自己上講臺給其他學生講解。這樣可以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理解。通過這種課堂討論式的教學模式,營造出了一種研究性的學習氛圍,使課堂理論教學效果最佳。
3.進行專題文獻調研,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專題文獻調研的目的是讓學生能針對某一具體問題,自己去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進行自我消化吸收、分析和總結。通過閱讀文獻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的相互交流,讓學生相互學習。本課程總共設置了3~4個文獻調研專題,每一專題內容為相對獨立的問題。將全班分為7~8個小組,每個小組4人,分組進行文獻調研,要求每組學生每人都要查閱不同的文獻,自己閱讀理解后,各小組內部進行交流討論,讓每個學生都理解同組其他學生查閱的內容,并就相關問題進行匯總,完成相應的調研成果綜述報告和多媒體匯報材料,并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小組參加全班的研討會匯報。每人匯報10~15分鐘,同學提問和回答5~10分鐘,最后老師點評。在匯報過程中,要求其他同學能提出問題,匯報小組成員回答,各小組成員還要對匯報小組的成績進行綜合評定。評定的內容包括調研的具體內容、匯報者的表達能力、多媒體的準備情況,以及演講者的表情等方面。每個小組的匯報者所得成績為該組成員的成績。這樣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專題研討會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能培養廣大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綜合能力;二是能培養同學的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三是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4.聘請校外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在采油工程的整個教學活動中,聘請國內相關專家進行采油工程新技術的專題講座,或是國外相關院系和專業的老師來校給學生進行授課。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既了解了國內外采油工程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現狀,同時也了解了國外石油工程專業的教學特點和國外的教學模式及方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5.改革考核方式,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于研究性教學的特點,傳統的期末筆試的考核筆試可能不太適用,因此在研究性教學實施過程中對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平時學生的各種表現都納入考核的范疇,促進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改革考核方式,改變了傳統單一閉卷考試的方式,對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都進行考評,并統一納入到最后的考核中。考核方式包括平時的考勤、課堂回答問題和討論、期中考試、專題文獻調研和最后的期末考試。強化了學生平時研究性學習的成績,弱化了期末考試筆試的成績。
三、研究性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討論不夠積極。對于老師提出討論的問題,有部分同學不積極參與,對老師的提問不能回答,對其他同學的討論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因此,還需要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2.文獻調研專題討論匯報。通過實踐,文獻專題匯報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①質量有待提高。雖然專題要求每個學生自己都要查閱文獻,并先在小組內部進行交流,然后再匯報。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部分學生或者小組沒有很好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執行。比如有的小組在準備時,基本上所有的工作都是匯報人一人完成,其他人基本上不參與。主要體現在回答問題,除匯報人以外,其他成員基本上對匯報內容不了解。②成績的評定還需要更科學的方法。目前成績的評定,除老師的評定以外,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定也占一定的比例。但學生的評價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評定的結果不夠真實。
總之,通過兩年多來在三個年級對《采油工程》課程研究性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初步探索出了《采油工程》課程研究性教學的基本方法和模式。盡管還不是很完美,存在很多的問題,但在今后的實踐總可以進一步的完善和再實踐。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相信《采油工程》研究性教學模式一定能形成,并在更多的班級中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秦文華.研究性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6(11):85-86.
[2]武玉紅,劉強.關于研究式教學方法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5(6):168-169.
二是能對系統性能進行優化,解決常見的故障。
三是能獨立組裝、調試、升級電腦,并達到板級維護水平。
從教學目標來看,課程可劃分為三大項目:
項目一:了解計算機系統的組成(以各種硬件的介紹為主)。
項目二:計算機系統的組裝(計算機軟、硬件的裝配)。
項目三:計算機系統的維修保養。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由于其效果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綜合來看,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學校改革課堂教學,也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應用與研究。國內外的研究和實踐,都驗證了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課堂教學常規組織形式在提高學習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新策略。
在《計算機維護與維修》課程教學活動中,如何利用小組合作模式去開展教學呢?
一、建立有實效的學習小組
科學建立學習小組是成功的關鍵。
1.分組原則
按異質分組的原則,把不同性別、不同成績、不同能力的六名同學(理論上四人分組效果較好,但該班學生多,故做以上安排)組織在一起,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提升,讓學習優良的學生也能獲得自信。
2.小組內可以設小組長、匯報員各一名
小組長應選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小組長的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匯報員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3.對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習的動員和訓練
鼓勵每個學生都要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討論中爭做發現者、創新者,特別關注后進生,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大膽發言,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優化教學環節,促進教學活動開展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將每一項目都細化為小的知識點(模塊),并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將其體現在課堂中,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師生互相交流、強化知識的途徑。
1.課堂教學
備課時,注重學法與教法的組合,不能機械地將各個大項目獨立開來進行教學,而是根據學生原有知識技能的質量,以及他們的興趣習慣,制定具體可行的課時計劃,并在備課中大量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
例如,關于“微機系統的各部件功能與性能指標”以及“微機硬件組裝”這兩大項目,筆者沒有將兩者獨立開進行教學,而是將這兩個項目劃分成若干個小項目,再整合在一起,如講解CPU時,將這一章節中關于部件功能與性能指標介紹的部分與CPU安裝部分整合,在組裝實驗室內讓學生對著設備講性能,最后在了解硬件的基礎上對該部件進行拆裝。這樣就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在這里小組合作的模式是這樣操作的:先將部件功能與性能指標進行講授,在講解完后,給每一小組布置任務,讓組長帶領同組組員從互聯網上或所給定的多媒體資料中尋找答案。
通過這些小任務能將理論知識快速地轉化為實踐知識,讓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同時了解到計算機硬件的性能特征,開闊了視野,而且成為識別硬件、判斷性能的行家里手。
而講解其中CPU安裝這個任務時,先由組長操作,在確認組長掌握后,由組長當小老師,監督同組其他同學完成操作,這樣不僅使小組長有成就感,而且教學任務也能很快地完成,同時硬件的人為損壞也有所下降。
2.技能掌握評價
這一部分主要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在這里主要是通過一些課內外練習與社會實踐,來溝通知識間的聯系,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同時又加強了各項目間的協調性。
例如,筆者在“微機系統的各部件功能與性能指標”這一大項目教學時,在布置一般練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利用休息日到電腦公司里看看市場上硬件的外觀性能,并了解銷售行情,在這一項目課程結束后,每一小組分配一個項目演講主題:完成一張微機配置清單(8課時完成),按以下的項目流程進行操作:
(1)接受任務后,小組討論任務具體分工及詳細時間進度安排,利用互聯網或到市場上進行調研,完成微機配置清單;
(2)在規定的時間內,成員完成信息搜集任務,并撰寫個人材料并由組長組織成員針對個人材料進行討論,并在討論基礎上撰寫小組匯報材料;
(3)組長組織小組成員按照匯報材料由匯報員用PPT演示并講演。
(4)教師進行綜合評價并評分(以上方法參考了ISAS項目講演,在此表示感謝)。
這樣做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社會,觀摩了計算機的銷售模式,而且又將前面教授的內容做了一次概括,使各個看起來較松散的知識點,串接在了一起,既理順了所學的知識,又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強化案例分析,消化知識點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認識的客體,又是認識的主體。如何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而最大化地體現教學的價值與成果呢?筆者認為以案例的形式將一些知識模塊具體化,更能直觀地將各知識模塊實物化,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1 項目教學法在客戶資源管理課程中的實踐
客戶資源管理課程教學目標要做到兩點:課堂上能展開互動,課堂下學生能主動學習。運用項目教學能很好的實現這一目標。項目教學法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學生全部或部分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1.1 項目教學法的優越性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其意義在于項目教學中,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實踐活動中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
1.2 客戶資源管理項目教學的實踐流程設計
1.2.1 項目教學設計
客戶資源管理課時量為32~34節,其中二本有6~8節為實踐教學課時,可以將3~4次課程安排為項目教學周,根據客戶資源管理教學大綱的設計,課程分為三個篇章:理念篇、實踐篇和技術篇。三個篇章正好將現在理論界熱點討論的部分都包含進去,力求做到擴大學生知識面,全面理解客戶資源管理這門課程。項目教學模塊設計了三個模塊,其模擬了一次完整的客戶管理流程。這樣的安排在范圍上覆蓋了學期的所有教學內容,結構上又有邏輯關系,是一次完整的客戶工作流程再現,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該門課程,也增強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1.2.2 項目教學流程
首先,明確項目的教學目的,即模擬一次完成的客戶管理流程,鞏固基礎知識,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在一起,較為完成的掌握客戶管理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團隊合作能力。其次,對于項目教學選題,基于典型客戶管理本文選擇三個模塊:第一,企業影響客戶關鍵因素識別;第二,企業滿意度調查(忠誠度計劃);第三,企業CRM運用情況說明。最后,項目教學學時的分配,這三個模塊貫穿了本門課程教學的始終,教學的同時完成項目的設計和信息的搜集,報告的寫作工作,三次課堂實踐設計為學生課程報告環節,制作好匯報材料和PPT講稿,分小組完成匯報。
1.2.3 項目教學考核
由教師組織,原則上自由組合,每組成員不得超過5人,對每組三次匯報給予評分,取三次平均分為項目考核最終成績。考核涉及到的指標包括平時出勤、匯報的完整性、匯報的可行性、項目的創新性及匯報表述效果。
1.2.4 項目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自己發揮的機會。由于該項目的要求和特點,決定了該項目強調的是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教學以講解、引導、啟發和討論相結合,尊重學生的設計思路和方案,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第一,前期準備工作。學期第一節課將三個模塊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前期準備,分成若干小組,明確各自任務,尋找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提交客戶管理大綱。三個模塊均需按大綱完成。設計一個模擬企業,應以現實行業為背景,選擇身邊的企業,以方便調查。
第二,中間環節。在整個學期教學中逐一完成三個模塊的設計,三個模塊應當是同一個企業的客戶管理過程,從認識顧客尋找顧客關鍵因素,滿意度調查、忠誠度項目設計到為企業尋找CRM解決方案,都應在同一企業完成。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的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并及時了解學生在項目設計的進展,給予適時的點評。
第三,總結環節。項目全部完成以后,要做一次全面講解,對全部知識點再次梳理,對三個模塊的綜合點評。如果教學時間允許,可以請不同組同學相互點評、互相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將課堂交給學生。
2 項目教學法在客戶資源管理課程運用的利弊分析
關鍵詞:
慕課;案例教學;翻轉課堂;流行病學
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一種針對大眾人群的在線課堂,近年來成為國內外高等教育關注的焦點[1]。“案例教學法”能夠有效縮短理論教學與實踐之間的差距[2],而目前新興的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則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拓寬學習范圍的有效途徑[3-4]。MOOC可以為“案例教學”和“翻轉課堂”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1以MOOC為基礎,結合案例“翻轉”流行病學課堂
流行病學在人類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已成為一門方法學,其原理和方法滲透到醫學各科,甚至擴展到非醫學研究領域。流行病學不僅是預防醫學專業的骨干學科,也逐漸成為現代醫學的基礎學科。傳統的流行病學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案例討論為輔,學生主要依靠課本、實習指導等紙質資料,輔以教師準備的演示文稿進行學習。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雖對某些理論較易掌握,但難以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這種以理論為主的教學方法不利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無論預防醫學專業或者臨床醫學類專業學生,在今后工作中主動運用流行病學思維指導解決實際問題都比單純理論學習更加重要。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多年來流行病學教學一直重視,且仍需不斷完善的一項課題。近年來,MOOC的迅猛發展、案例教學的廣泛使用、翻轉課堂等方法的興起為流行病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案例教學法”即通過對一個含有問題在內的特定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思考、討論、評判;學生處于特定的案例情境中,要對復雜多變的形勢做出判斷和決策,無形中提高了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7]。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前提是大量優質的案例,MOOC等網絡平臺為案例教學法在流行病學中的使用提供了豐富素材。翻轉課堂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程序的一種顛倒。在教學中,它保留了信息傳遞和知識內化兩個步驟,與傳統課堂教學相反,它將信息傳遞過程放在課外,主要借助視頻等資料,由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內化在課堂上進行,學生與教師面對面,在練習、問答、討論中鞏固知識[8]。翻轉課堂中課程視頻取代了傳統講授,成為內容傳遞的重要方式,釋放出來的課堂時間為學習者探討、分析案例提供了契機,而課前學習獲得的信息又可作為案例理解的知識基礎。因而,翻轉課堂可作為實施案例教學的一種手段。在一般的翻轉課堂中,需要教師自行制作教學視頻,準備教學材料和探索性問題。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學習教學視頻及材料,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互動點評,教師總結等多種方式,實現對知識的內化。而在MOOC背景下的翻轉課堂,教師可通過合適的選擇,直接在MOOC平臺上搜索與教學相關的教學視頻。在引入了案例教學的翻轉課堂中,教師以含有問題的案例來代替翻轉課堂中教師準備的探索性問題,并將對案例的討論作為課堂知識內化的主要方式。此外,翻轉課堂的實施手段使案例教學案例的來源也更加豐富,實施者可根據對課程視頻的搜索和學習,從視頻公開課的講解過程中發現一些合適的案例線索,再通過互聯網進行搜索,獲得多樣化的案例。
2把握契合點,實現教學改革,改善教學效果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把握MOOC背景下案例教學與翻轉課堂的契合點是改革實施的關鍵。在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前期準備、案例剖析、自主探究、學習匯報、教師總結五大步驟來踐行教學模式的改革。
2.1前期準備
前期準備是實施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教師需要準備恰當的教學視頻、案例供學生使用。MOOC雖然提供了搜索平臺,但需要教師從大量的資源中選擇適合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內容。此外,為了拓展流行病學教學空間,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教師還需要準備一定數量的拓展資料。準備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視頻資料的搜索和案例的剖析,為學生制定出合適的學習任務清單。具體操作步驟如下:資料搜索:教師在MOOC平臺上以合適的關鍵詞進行搜索獲得課程視頻。目前世界上已出現32個著名的MOOC平臺,如Coursera,Udacity,edX和MarginalRevolutionUniversity等;中文MOOC自2012年開始出現至2014年,較知名的MOOC網站包括MOOC學院、學堂在線、ewant育網、ShareCourse、Proera等。以“流行病學”為關鍵詞在上述平臺進行搜索可得到大量資源,例如來自北京大學的慕課“流行病學基礎”;香港大學全英文授課的慕課“流行病學”;網易公開課:《天津醫科大學公開課:流行病學與健康》,明尼蘇達州大學公開課《社會流行病學》,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公開課《公共健康的基礎科學》等,上述MOOC資源涵蓋了流行病學教學大綱中的重點章節。課程篩選:完成搜索任務后,教師可在適當的時間學習和觀看課程視頻,并撰寫聽課筆記,內容包括視頻課程中的知識要點、所使用的流行病學案例。從視頻課程中選擇和教學大綱契合度高、難度適宜、知識點清晰、案例豐富的視頻作為學生課下學習的材料。然后進行案例的選擇與確定,即根據記錄的案例關鍵詞在網絡上進行再次搜索、篩選以獲得更多案例。例如,在《病因與因果推斷》章節中大部分視頻公開課都涉及到“反應停”事件,那么,就可以認為“反應停”事件是病因與因果推斷章節中較為合適、經典的案例,實施者可以嘗試以“反應停事件”為關鍵詞在互聯網上進行搜索,從搜索結果中選擇合適的案例。應注意,MOOC中大部分的視頻只能在者限定的時間內觀看、下載,所以視頻課程、案例的篩選需要長期逐步積累、多次重復。資料拓展:教師可針對所帶學生情況選擇補充內容作為拓展資料。可以是章節相關文獻或影視資料,如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BBC)的紀錄片《五十年的抗爭之路》就可以作為《病因與因果推斷》章節的拓展資料。也可以是統計學或社會學的課程,如阿姆斯特丹大學公開課《定性研究方法》。提供拓展資料為學有余力的同學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學習素材,豐富了流行病學教學內容。
2.2案例剖析及
案例剖析就是指教師對前期準備過程中獲得的案例進行分析,根據案例提煉問題的過程。教師需要對案例進行深度剖析,提出合適的問題。單純的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的探索性問題要由案例相關的問題來代替,并以該問題為開端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問題不僅是學生學習課程視頻的起點,更是自主選擇拓展資料進行學習的綱要。合適的問題能正確引導學生圍繞需要掌握的內容進行討論,而不至于使討論內容過于發散,達不到內化知識的目的。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包含課程視頻的任務清單、案例及案例所帶問題。網絡平臺選擇較為多樣化,可按照學校情況自行選擇。不同平臺各有利弊,學校的網絡課程中心較為正式,干擾信息少但溝通不夠及時;日常交流軟件如QQ、微信等對較大文件的承載力較弱,但便于及時溝通,可以將二者結合。即將內容于學校課程中心上,同時利用QQ軟件進行溝通、答疑。時間最好安排在該章節授課開始前一周,既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學習,又不至于太早而被學生遺忘。任務清單的同時,也可與學生交流課改實施的意義,告知教改實施的流程,明確學生在實施教改中的角色和需要完成的任務。
2.3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指學生根據教師準備的學習任務清單進行學習,在課余時間完成知識傳遞的過程。為了保證學習效果,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建議將任務清單內容進行分解,尤其是拓展資料的內容,可以按照難易程度劃分等級,供學生選擇。要求學生將課程視頻和案例作為必選材料進行學習,而拓展資料只需要按照自身情況選擇一個部分進行學習,同時要求學生根據學習內容制作用于課堂匯報的演示文稿,內容包括:課程視頻學習收獲、對案例及案例附帶的問題的思考和解析、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點。教師通過QQ和微信來保持與學生的聯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對其進行指導或答疑。
2.4學習匯報
引入案例教學后的翻轉課堂的知識內化仍舊以學生討論和教師答疑為主要內容,建議增加學生學習成果匯報環節,在準備匯報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獲得的信息進行梳理和總結,使知識系統化;通過觀看他人匯報可以反思自我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理解偏差或者空白知識點。課堂上學生首先以小組(根據班級人數安排,一般4人一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匯報形式以演示文稿為主,通過匯報實現資源共享,不同組別之間自主學習內容的補充擴展拓寬了班級內所有同學的學習寬度,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匯報結束后根據案例及其附帶的問題自發展開討論并發言,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觀點不同時可辯論,授課教師要善于引導,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注意傾聽,并及時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和建議。
2.5教師總結
最后由教師進行簡明扼要的總結。總結包括四個部分:①教師對討論過程存在爭議的問題,尤其是大家都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誤的共性問題進行解答,消除學生在學習、討論過程中存在的疑點及困惑,防止對知識的理解出現偏差;②對每一組的匯報內容進行個性化的點評,對好的方面進行表揚,并指出其中可以改進的部分,進一步提升學生匯報、表達的能力;③強調該章節重點內容,可以防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重點不明確的現象;④提出思考問題,留給學生進一步思考的空間,訓練流行病學思維。在上述教學過程,通過學生自主的學習案例及課程視頻、把握章節重點內容、篩選有效信息、拓展學習范圍、控制學習時間、表達自我、撰寫總結報告進行匯報等過程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關于翻轉課堂和案例教學的教學形式國內外學者有過諸多論證,但真正落實到一線教學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始料未及的問題,如教學者對翻轉課堂理解的不同,案例多樣性導致的選擇困難,教學技能的差異或者學習者配合程度的差異,都可能會對二者的有效性發揮產生顯著影響。應當看到翻轉課堂和案例教學都不是完美萬能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應理性審慎或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兩種方法的優缺點并靈活的結合應用。無論是翻轉課堂的出現還是MOOC的興起其出發點都是為了更高效的學習和更廣泛的傳播知識,遭遇困境時應科學地分析切不可將靈活的教學方法用死,應在實踐中探尋其最佳契合點并加以利用,最終實現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解決流行病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者:田恬 張發東 蔡愛杰 戴江紅 單位:新疆醫科大學改革衛生學院流行病與統計學教研室 新疆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中心醫院
參考文獻:
[1]王文禮.MOOC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2):53-57
[2]曲海英,王麗萍,孔令玲.案例教學———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體現[J].醫學教育探索,2007,6(10):917-918.
[3]張春梅.翻轉教學模式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5(10):1895.
[4]田志娟,金瑞華,劉春鳳.“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7):3444-3445.
[5]孔文娜.基于案例教學的醫學文獻檢索課改革[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2):174-176,177.
思辨能力是指依據一定標準,對事物或觀點做出有目的、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前國際人才競爭日益激烈,世界各國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美國政府自1993年開始將其列為大學教育目標,我國教育部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列為我國教育的長期發展目標。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學術界認為,雖然思辨能力是一項適用所有領域的普遍技能,但可依托特定學科領域的具體教學內容進行培養。因此,思辨能力的培養可以采取分離式,通過專門開設的課程讓學生系統學習思辨能力的各項核心技能;也可以采取融合式,將思辨能力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融入其他課程中,在其他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進行鍛煉。目前,各高校外語專業大多選擇融合式思辨能力培養,將其融入公共外語課程教學中。以外語教學為媒介來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具有以下兩個優勢:第一,語言是思維的媒介,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提高語言能力,又可以鍛煉思維能力,促進思辨技能和思辨傾向的發展;第二,外語學習不僅是語言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不同思維方式碰撞磨合的過程,學習者可以通過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溝通來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構建向外界介紹中國文化、中國形象的話語體系,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我國外語界學者已經對外語學習環境下思辨能力培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文秋芳對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維能力現狀的研究,李莉文對英語寫作中的讀者意識與思辨能力的研究,阮全友將中國語境下外語教育的行動研究觀與思辨能力培養相結合進行的研究,等等,這些都為實踐教學尤其是外語專業實踐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幫助。然而,這些研究大多是以外語專業的本科外語專業教學為背景,對培養非外語專業研究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不夠充分。因此,如何以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開展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要求
《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出,研究生英語教學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學以致用的原則,教學目的是培養研究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使學生能以英語為工具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研究及國際交流。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分會于2020年編著的《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指出,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專業性三大特點,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而思辨能力是創新能力的關鍵。在學生語言技能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如何有機融合語言教學目標和思辨能力培養目標,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值得研究生公共外語課程教師共同探索的問題。
二、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的方案設計
筆者在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實踐中注意到,有一些學生英語學習投入多、效果差,事倍功半。有的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的過程中無法推斷出作者的觀點,分不清哪些是論點、哪些是論據,哪些是作者的觀點、哪些是作者轉述他人的觀點,閱讀完后對作者思路似懂非懂,無法復述和總結文章內容;有的學生在英語寫作過程中拘泥于形式和語言本身,常套用模板、背誦“萬能句”、堆積材料,無法邏輯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在英語口語表達中缺乏有效交流,思路混亂;有的學生在與同伴進行英語互評時,不知從哪個角度進行評價分析,不明白如何質疑、如何賞析。學者黃源深將這種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能力欠缺所造成的現象定義為“思辨缺席癥”。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擺脫“思辨缺席癥”,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解決“思辨缺席癥”問題,鄭州大學研究生公共英語教改團隊成員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反思并查閱文獻資料,將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分為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如果教師不能從自身出發,在教學中善于思考,將思辨運用到教學實際行動中,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教師不能全面認識、診斷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制訂相應教學計劃,而僅是圍繞著字、詞、句和語法結構展開教學,學生也只能通過機械背誦、反復操練這樣的低層級思維來學習,無法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鍛煉思辨能力的機會;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考慮學生需求、學生特點以及教學環境差異,而是生搬硬套,根據書本上的理論或其他教師的經驗來組織課堂教學,就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及創造性;如果教師在評價體系中片面強調詞匯、語法,以考試為本,學生就很難擺脫“唯考試論”的約束去自主鍛煉思辨能力。因此,教改團隊先從教師因素著手,從教學計劃、課堂教學組織、評價體系三個環節進行改革,為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營造合適的環境。
(一)教學計劃
研究生公共英語傳統教學注重訓練學生語言技能,將語言知識積累當作教學中心,教學活動圍繞識記、理解等低層級思維展開。經過反思和查閱文獻,教改團隊根據《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目標,將教學重點由原來的字、詞、句等語言知識積累轉為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及國際交流,教學中心由“學英語”轉移至“用英語”。教改團隊決定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教學為英語基礎技能自主學習,教改團隊自主開發與《研究生英語讀寫教程》配套的線上學習材料,包括授課視頻、教學課件、討論區、練習和測試等內容,學生可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自主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線下教學為英語應用技能實踐課,教改團隊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和需求,進行分級教學,共開設三種實踐課:日常交流英語、英語寫作翻譯實踐、學術英語寫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多語言產出實踐機會,使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等一系列高層級思維活動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課堂教學組織
得益于鄭州大學核心學位課程碩博研究生公共英語的建設,20人左右的班級規模及設備完善的微格教室可以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理想的環境。課堂教學設計思路也做出相應改變。課堂組織形式由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講解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合作式學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討論、科普演講、口頭匯報等活動,在合作、討論、表達、共享的氛圍中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則以輔導者、組織者、咨詢者的身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三)評價體系
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將學習熱情貫穿整個課程周期,而不是在期末考試前才開始投入,教改團隊采取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兩種評估方式各占課程成績的50%。形成性評估分為兩項:平時成績及英語基礎技能自主學習成績。其中,平時成績根據課堂參與度、隨堂測試、小組活動、平時作業檔案袋等各項內容分檔評分,英語基礎技能自主學習成績由在線學習數據和線下測試成績組成。為使考試在教學中發揮良好的作用,終結性評估實施教考分離模式,教改團隊采用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組織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通用英語水平測試。
三、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的方案實施
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教改團隊在鄭州大學2017級至2020級32個英語班實施了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該行動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步驟:一是導學課完成兩個任務。第一,教師通過師生交流進行英語學習問題診斷、問題分析、灌輸“用英語”而非“學英語”的學習理念;第二,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隨堂自由式寫作實踐,鼓勵學生“用英語”來表達觀點、傳遞思想,如寫自己的學習需求、預期收獲、疑惑顧慮或其他自選內容,課后教師閱讀學生作品并給予每個學生書面反饋。導學課不僅介紹學習理念,也引導學生進行“用英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表達意愿等一系列思辨活動。二是在各課型日常課堂教學中有計劃地融入鍛煉思辨能力的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在翻譯實踐課教學中弱化翻譯技巧的講解,根據教學目標布置小組合作式翻譯、同輩評價、口頭匯報等學習活動。這些活動使學生在合作型、任務型學習過程中通過分析、對比、討論去發現新知識,并逐漸掌握新技能。教師在基礎寫作實踐課教學中引入作品評析、合作式寫作等一系列參與式課堂活動。筆者及團隊其他成員按照教學目標選擇范文供學生評析,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進行對比分析,指出文章優劣,給出評分并完善問題作文,最后匯報分析結果及分享改寫后的作品。“我的專題講座”是一項貫穿應用文寫作實踐課的教學活動。學生在申請信、個人簡歷、個人自述、外語期刊投稿信、催稿信及改稿信、感謝信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幾類應用文中選取一類,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小型寫作專題講座。每個小組需要做需求分析、查閱資料、綜合信息、制作幻燈片、講座預演,最后以小型專題講座形式為全班講解所選類型應用文。難度較高的學術英語寫作課改變“傳授模板”的直接授課模式,鼓勵學生探索式學習。以學術論文摘要寫作為例,教師要求每小組從與本專業相關的高質量國際期刊中選取4篇論文及其摘要,分析4篇摘要撰寫格式、涵蓋信息類別、語言特點等,在課堂上做口頭匯報,讓學生通過合作、對比、分析、判斷、討論和實踐來理解摘要的寫作方法。口語課堂教學中,筆者及團隊其他成員將教學活動分為兩部分,前半學期練習基礎日常表達,包含朗讀、對話等形式,其中貫穿語音微技能、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訓練;后半學期進行與所學專業有關的口語實踐,如小型科普演講、模擬國際學術會議中的摘要匯報等,以此培養學生的學術交流能力和科學素養。
四、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的結果評估
根據團隊教師課堂觀察、整理學生作品檔案以及同行觀察者的反饋可知,本次歷時八個學期的行動研究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使用語言進行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解釋等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語言能力,而且有效提高了思辨能力。本研究在一系列教學行動中有以下收獲: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譯文對比分析、英漢比較、文章評析、應用文信息綜合整理以及每次課堂討論和口頭報告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合作式、任務型學習能夠營造比較自然的學習環境。沒有特別明顯的“學習”標簽,學生在合作和討論過程中的學習可以更深入,也能融入更多的生活體驗以及對世界的認知。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到提高。小組課堂討論常態化使內向型學生從組內發言開始鍛煉,進而敢于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整體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課堂參與率由行動研究前平均每節課每班15%提高至70%。
五、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的反思
從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來看,課堂內容的改革、課堂活動的設計,由講授式教學向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的轉變等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能夠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學習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然而在本次行動研究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生公共英語課師生比較低,這導致學生英語學習個性化診斷不足,教師對個性化問題反思較少,為學生提供的有效的個性化幫助不足;計劃內教學課時有限,一些可以鍛煉思辨能力的教學活動未能深入開展,需要通過舉辦多種課外活動,如英語學術海報展覽、英語學術演講、科技英語翻譯大賽等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文秋芳,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楊慶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課堂思辨能力培養途徑初探[J].云夢學刊,2016(5).
[3]文秋芳,孫旻.評述高校外語教學中思辨力培養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與理論實踐,2015(3).
[4]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5]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編寫組.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3.
[6]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分會.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7]蔡基剛.科學素養視角下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2).
一閱讀教學現狀
由于受到傳統教材編寫和閱讀教法牽制,目前高校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并不理想,主要表現為教師講授閱讀課程時多從微觀層面去講解,而忽視文章的整體主旨意義,忽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導致學生在閱讀訓練中缺乏相應閱讀策略,既沒有培養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也沒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1]。王守仁[2]等(2000)也指出傳統大班閱讀教學存在以下問題,如教師無法全面掌握學生閱讀量;無法檢查全班學生技能操練和學習效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性無法調動;教與學之間缺乏交流等。因此《大綱》提出,要將現代教育技術作為現有教學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補充。因此,近年來我國英語教學改革針對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但是“教師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尤其是利用網絡開展英語閱讀教學的能力依然較弱,改革效果并不顯著。”[3]
二理論基礎
作為網絡協助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構建主義主要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借助教師、學習同伴和網絡(計算機)等輔助資源,在一定情境下根據自身經驗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過程。學習者是主動探索式的獲得知識,教師角色轉變為組織者和促進者,網絡或其他資源主要是創設情境、協助學習工具。
三課程改革模式
目前,基于網絡平臺輔助語言學習的硬件資源已經逐步建立和完善,許多高校都建成校園網,某些高校也形成了資源共享網絡。教師在教學方面也嘗試突破傳統單一的“講授模式”,使用多媒體軟件資源和借助網絡平臺資源,試圖豐富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我院開設了《英語閱讀網絡課程》,每周安排2個課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時間完成課程內容。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線上討論網絡材料
教師根據本周需要學習的主題,提供網絡視頻或文字材料供學生課前自主觀看閱讀,并以在線討論形式同伴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這一環節既能喚醒并豐富學生相關背景知識,又能讓學生通過協作學習發揮自創力,主動構建重組原有的知識結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交流記錄,判斷學生自學效果,更好的調整課時內容和課后作業。
(二)線上資源共享
通過個人或小組匯報方式,教師檢驗學生自學成果。學生根據本學期初抽到的匯報題目,通過制作PPT課件將本小組課前預讀的資源整理構建,課上匯報給教師和其他小組,并回答相關問題。這一環節可以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而其他小組可以從多角度更深入了解主題閱讀材料。
(三)線上答疑解難
課上教師主要通過面授方式答疑解難,身為課題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通過設計多種類型練習,采取學生之間自我評價和互評方式,培養學生查找、分辨、匯總信息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四)線下拓展閱讀
教師推薦或學生之間互相共享,通過鏈接各類英語閱讀網站,加大課外閱讀量和擴大閱讀面。如英語閱讀網(www.enread.com)提供了英語新聞、散文、故事、笑話、科普、娛樂、詩歌、演講、行業、小說和試題等類型海量閱讀材料。而在愛思英語網能瀏覽到VoiceofAmerica、BBCnews和CNN等國外最新雙語新聞。通過各類搜索引擎和知名網站,學生非常容易找到圖文并茂的音、像和文字多媒體材料,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課程實踐過程
為檢驗該網絡課程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實際輔助作用,筆者于2014年秋季學期,針對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英語專業高職二年級開設“英語閱讀”課程班的94名學生進行20周學時的教學試驗。實際參與試驗班級分為實驗班(48人)和對照班(47人),兩班第一學年閱讀課程平均得分為71.0和69.6分,成績相差不大,可視為平行班。在有效實驗開始前,先對實驗班教師進行網絡課程教學模式培訓和實踐,并對學生進行網絡平臺英語閱讀模式介紹和指導,通過4周課上演示和課后操練,使學生了解并熟悉利用網絡平臺進行閱讀訓練。
五實驗結果與分析
為了檢測該閱讀教學模式效果,筆者采用了閱讀水平測試、問卷調查和師生訪談來收集數據。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作為全國性英語標準化測試,具有較高效度和信度,因此對比分析學生閱讀分數可從直觀上反映學生閱讀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而訪談針對問卷中個別現象進行說明與解釋。調查問卷主要從學生對網絡英語閱讀接受程度、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等內容展開。問卷選擇項均采用Likert五分量表形式分級,涉及網絡輔助英語閱讀的四個變量,每個變量內部統一性達到了統計要求。
(一)閱讀水平測試結果
在為期一個學期(20周)教學實驗結束時,筆者統計了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參加大學英語等級考試CET4的閱讀成績樣本,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
(二)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
問卷用于調查學生對網絡英語閱讀課程各方面認可情況,采取不記名形式發放問卷95份,回收有效問卷89份。問卷分別從學生對網絡英語閱讀接受程度、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等四方面展開調查。
1.學生對網絡英語閱讀接受程度整體來看,37%的學生比較喜歡改革后的網絡閱讀課程;40%持肯定態度;23%表示還是喜歡傳統課堂。隨后的訪談發現,學生不喜歡網絡課程的原因主要是:平時不熟悉電腦操作,且較為依賴教師講解,不能從傳統的被動“接收模式”轉變為自主的“自我探索”。高達50%的學生認可網絡英語閱讀對其閱讀能力的幫助,而18%的人認為沒有幫助;也有接近52%的學生說通過閱讀量的擴大,詞匯量的積累也有所增加。提及網絡閱讀課程題材,42%的人表示喜歡;35%持肯定態度;23%的人建議題材可以更豐富有趣些。因此,課改小組在開放性訪談中也收集了學生反饋意見,在今后的材料選擇方面也多考慮吸收豐富更多學生感興趣的題材閱讀材料。
2.教學內容談及新教學模式,學生普遍表示比較喜歡課前視頻閱讀材料,線上討論環節也能讓許多學生消除當面發言的焦慮感,提高積極性參與其中,而小組匯報也使學生更好體驗團隊合作。有51%的學生反映網絡課程學時不夠,由于課后拓展材料較為豐富,學生在每周2個學時的時間里無法完成所有拓展閱讀內容,許多學生需要課后自主上網(有的需要自費在網吧完成單元學習內容),因此這部分學生對完成閱讀課程的接受程度和適應性稍弱。當問及課件制作、背景介紹和課后拓展內容是否生動、有趣時,44%以上較為肯定課件制作;48%的人滿意課后拓展材料;37%覺得要更多配以圖片和注釋以使內容具有吸引力;35%提出背景介紹部分需要更貼近該單元主題。
3.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雖然部分學生仍依賴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29%),大部分學生經過20周的實踐也逐漸習慣了人機互動教學模式,適應了教師角色轉變-作為指導者和輔助者。因此,42%以上的學生認為改革后的網絡閱讀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本教學改革實踐環節
1.選定小組討論內容。學生小組討論內容的選擇主要由教師確定。教師在選定學生小組討論內容前要準備充分,結合目前學生知識掌握的實際水平情況,選擇難易適中的章節內容作為學生小組討論的內容。若教師選擇小組討論內容偏難,可能由于學生的理論知識不夠,會感到無從下手,產生挫敗感,影響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選擇難易適中的知識內容作為小組討論的主題。目前《理論力學》教材一般包括三方面知識: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每部分內容又分若干小節,每個小節的知識內容難易程度各不相同。如在靜力學部分,包含的知識點有靜力學概念及公理、力系的等效及簡化、力系的平衡、桁架靜力分析與摩擦平衡分析等內容。靜力學部分選擇學生小組討論內容時,教師盡可能避開“力系的等效及簡化”這部分內容,這是由于此部分內容理論知識較多,不經教師講解學生難以自行理解掌握。同時這部分知識內容包含的公式推導也較多,沒有一定相關知識積累不易理解,所以這部分內容不適合學生小組討論學習。在靜力學這部分內容中,教師可選擇“平面靜定桁架的靜力分析”這一小節作為學生的小組討論內容。這是因為平面靜定桁架的靜力分析主要應用前面所學過的剛體系統的平衡知識,同時這部分內容相對來說公式推導比較少。在學習過剛體系統的平衡問題相關知識后,學生完全可以將所學平衡問題分析的相關理論知識應用到靜定桁架分析和計算中去,所以靜力學選擇這部分內容作為學生小組討論內容是合適的。再如,在《理論力學》課程運動學這一部分內容中,教師最好不要選擇點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識內容作為學生小組討論的內容。這是因為點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識與前面所學知識內容關聯不多,對學生而言,幾乎是新的知識點。此外,這一部分知識內容也非常重要,是運動學部分的重點和難點。點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內容理論多、概念多,并且知識點內容相對抽象,不適合學生分組討論學習。對于運動學部分,教師可以選擇“平面圖形上各點的速度分析”作為學生小組討論的內容,因為這部分內容主要以點的速度合成知識為基礎,是點的速度合成知識在剛體運動中的應用,所以選作學生小組討論的內容是合適的。對于《理論力學》的動力學部分,教師可以選擇“質點系的動能與剛體的動能”這一節作為學生小組討論的內容,這是因為這部分內容在《大學物理》這門課程中已經初步學習過,學生相對而言比較熟悉,且這一小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相對較少,所以比較適合學生小組討論學習。
2.分組討論。將學生按學號進行分組,并至少提前一周將所討論章節內容告知學生,這樣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準備所討論章節的知識內容。小組討論環節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為保證小組討論過程的質量,可采取組長負責制,組長可由班長或學習委員擔任。在進行學生小組討論前,要求組長制訂小組討論的詳細計劃,包括小組討論的時間、地點、次數,以及每次討論的主要問題等,這樣便于教師進行抽查和指導,保證學生小組討論的質量。除此以外,由于學生小組討論環節在課余時間完成,為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加,教師應對學生小組討論成果提出要求。例如,教師可要求組長提供小組討論過程中的有關資料,如小組討論時的照片、討論記錄等。小組討論環節主要目的在于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去學習和思考問題,并增加學生在學習中的趣味性,提高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小組討論后學生要形成對所討論章節知識內容的理解和認識以及討論中發現的問題。討論環節完成后,針對討論主題,小組要形成完備的PPT文件,并推選出小組討論匯報人,以便課堂上向其他學生匯報講解本小組的討論成果。
3.學生匯報。在學生小組討論環節完成后,教師合理安排課堂時間,按照小組討論章節內容的難易程度,進行小組討論成果的課堂匯報講解環節。在學生課堂匯報講解前,教師應對學生小組討論后提交的PPT成果進行審查和把關。教師課前要與學生匯報人進行溝通和探討,幫助學生匯報人理清思路,掌握學生課堂匯報講解時間,從而提高學生課堂上講解和匯報的效率。
例如在靜力學“平面靜定桁架的靜力分析”部分,我們安排每小組匯報講解20分鐘。這樣按照我校一節課40分鐘,可以安排兩個小組進行匯報講解。學生匯報講解的內容包括小組討論中所形成的章節知識要點、例題及存在的難點等。
4.釋疑點評。學生講解匯報完成后,教師對學生課堂講解章節內容釋疑和點評是本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學生在經過小組討論后,可能對所討論章節知識點仍存有疑問,或是對所討論知識點的重點歸納有所疏漏。此時,教師應在學生課堂講解匯報環節結束后,及時對學生講解匯報中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行釋疑。對于學生疏漏的知識點,及時進行補充和強調。在這個環節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例如,對“平面靜定桁架的靜力分析”這部分的章節內容,在學生課堂講解匯報環節中發現,學生對零力桿的判定這一部分內容存有疑問,理解深度不夠,有一個小組在匯報中甚至未提到零力桿的判定問題。而零力桿的判定是進行平面靜定桁架靜力分析的首要環節和關鍵環節,對于簡化平面靜定桁架靜力分析計算過程起到重要作用,這部分知識內容不能忽略。因此在學生講解完成后,教師應及時對零力桿判定內容進行釋疑和重點講解。通過這種學生課下小組討論、課堂講解匯報的形式,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在課堂上能夠對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和疑惑及時點評。由于具有針對性,因此教師的講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也使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