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風險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5 14:53: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風險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風險論文

篇(1)

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到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兩房”危機,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瀕臨破產被注資850億美元拯救、全美最大的儲蓄及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公司倒閉、冰島等國家瀕臨破產,再到全球股市持續下跌,到目前已經演化為席卷美國、影響全世界的金融危機。

二、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對中國虛擬經濟的影響

(1)對金融業的影響。①從對外國投資的情況來看,工行、建行、中行在次級債中的投資占資產比重小于1%,有海外投資的6家中資銀行次級債虧損49億人民幣,其損失不會影響銀行的正常營業。中國商業銀行共持有美國雷曼公司20562萬美元貸款,雷曼的破產對中資銀行的影響也很有限。其他投資機構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比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曾斥資30億美元入股黑石,5只QDII出資1232億元,截止2008年3月兩者的賬面虧損分別為48%和31.37%。通體來看,由于中國金融業相對封閉,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直接影響并不大。②從證券市場情況來看,中國股市一年來跌幅巨大,滬市從最高點的6124.04點跌至今年9月18日的最低點1802.33點,跌幅達70.57%。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幾年通過外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股市,金融危機引發的國外資產組合調整和對中國新興市場重估,使熱錢從中國撤資,推動了對這次股市下跌。

(2)對匯率的影響。中國擁有1.8萬億的美元外匯儲備資產,隨著美元貶值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產會面臨貶值風險。美元下調聯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資本會重新回到中國,推動國內資本品價格的上升,產生更大的投機泡沫;另一方面給中國的貨幣政策運用、宏觀調控帶來很大困難:由于出口不足導致的經濟衰退與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的通貨膨脹并存,政府不但不能采用擴張性貨幣政策拉動內需,還必須運用緊縮的貨幣政策抑制通脹,這會進一步加深人民幣升值。日元逃離資金撤出美國可能導致日元升值,影響人民幣有效匯率的穩定,導致中國外匯資產實際購買力下降。

2.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1)對貿易的影響。①對出口的影響。中國是高儲蓄低消費的國家,經濟主要依賴國外需求,而美國占我國出口貿易中的50%,美國國內需求下降極大地抑制了中國的出口,影響中國經濟發展。據花旗銀行測算顯示,若美國經濟放緩1%,中國經濟增長將會放緩1.3%。美國需求下降還導致全球對外需求降低,使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更為突出。人民幣不斷升值,也會進一步抑制中國的出口,導致經濟衰退,增加了國內就業壓力。②對進口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均使用美元標價,美元貶值造成石油、農產品、能源價格持續走高,降低企業利潤空間,引發通貨膨脹。

(2)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①隨著美國金融危機蔓延,美國投行都在為潛在的流動性危機做準備,并有撤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計劃,出現了美國投行拋售在華房地產資產的現象,這讓低迷的市場雪上加霜。②金融危機使人們的心理預警增強,打擊購房者的購房信心,市場的觀望氣氛更加濃郁。③銀行給房地產的貸款在減少,上市融資的方式也隨著股市下跌而破滅,房地產融資的兩個主要渠道均受到阻礙,再加上之前的二次購房限制、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的提高等等政策,房地產資金供應緊張。④從2001到2007年10月,房價平均漲了100%,此次金融危機會擠壓掉中國房地產自身的泡沫,但也會增加商業銀行的房地產貸款所面臨的風險。

三、中國應對此次金融危機的對策

1.加強金融業的監管

加強風險管理,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有效的風險評級和風險預警機制;積極發展綜合經營,提高金融體系抵御風險的能力。積極穩妥推進海外擴張,通過資產在各地區的配置實現風險的配置,有效降低總體風險。穩步推進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為各行業創造應對利率、匯率風險的避險工具。

2.調整外匯儲備戰略

要完善對外匯儲備資產的多元化策略,將從美元資產為主到多種貨幣資產,同時優化美元資產的投資結構;購買海外石油及其他稀缺資源,參股收購相應海外企業;盡可能購買有助于培育國內自主創新的海外次核心技術、先進設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支持國內居民對外金融理財與投資,以鼓勵“藏匯于民”。

3.刺激內需,升級產業結構

篇(2)

二、風險投資對農村經濟活動的影響

我國的風險投資行業發展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上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資本市場的逐步健全,開始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實踐證明,風險投資對于推進我國創業投資發展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商品化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強調自主發展和外向引進高新技術,培養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隨著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中國在諸多高新技術領域有所突破,正在加速實現由科技研發大國向強國的轉變。風險投資為諸如互諒網、電子計算機、新能源等一大批高新技術成果的快速產業化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融資渠道。然而,總體來看,我國的風險投資行業依然主要集中于科研能力較強、資本市場相對活躍的大城市。當前,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農村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階段。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大量高新技術成果不僅是農村產業升級所必需,而且也需要在農村落地生根以最大限度地將高新技術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市場優勢。然而,農村的各類風險投資對農村的經濟活動卻有著雙重影響。

(一)積極影響

風險投資具有將高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顯著優勢。當前,我國農村正處于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階段,鼓勵農村風險投資的發展,顯然有助推進農村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當前,我國農村的產業結構優化繼續高新技術成果的注入。然而,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雖然碩果累累,但卻主要以政府為主導,僅僅依靠政府的農業科技推廣部門和有效的財政資金無法適應農業科技成果快速產業化的市場需要,不僅造成了大量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閑置浪費,而且制約了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風險投資既為農業高新技術在農村落地生根提供了資金,而且可以依托風險投資管理團隊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從而大力提升農業科技項目的資本回報率,為農業科技的發展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形成政府、企業、風司和科研單位多方參與、農業高新技術與農村產業升級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另外,發展農村風險投資還有利于調動農民的創業積極性,提升農村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風險投資對于農村中小企業的經營者來說,實際也是一種激勵機制,可以鞭策其在投資公司的幫扶監督下提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二)消極影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機構開始關注農村,尤其是綠色有機農業。然而,我國農村風險投資總額仍然偏少。據統計,2012年,我國農業風險投資總額僅為2.4億美元,在各行業吸引風險投資額中僅排在第5位。顯然,這與農業和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并不相符。風險投資不活躍、融資規模過小,還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使得大量農村中小企業不得不通過民間借貸、親友借款等非正規形式融資,無形中為農民的投資活動增加了諸多風險。尤其是政府針對農村風險投資的政策體系不完善,法律機制構建不健全,帶動資金投入不足,導致農村的各類風險投資行為因農村中小企業自身缺乏現代企業制度和財務核算制度、生產技術水平低下和經營管理水平不高而存在較高風險。一旦農村企業經營不善,此類風險投資所蘊藏的資本風險便可能發酵為農村局部地區的金融風險,并可能導致農村區域范圍內的金融動蕩,乃至威脅農村的社會安定。如一些農村地區的投資公司,以空殼公司的名義,打著風險投資的幌子,許以農民高額的投資回報,非法集資后盲目投資經營,最終造成巨額虧損或資金鏈斷裂,使得參與投資的農民血本無歸。

三、以風險投資推進農村產業優化升級的路徑

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和法律規范的出臺,我國的風險投資行業雖然存在資本來源單一、規模小、缺乏明確戰略和發展規劃等系列問題,但整體來看正在朝著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的軌道健康發展,已經成為促進我國高新技術成果快速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重要融資渠道,尤其是推動了互聯網等行業的迅猛發展。我國農村的風險投資發展尚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從狹義的角度看,農村的風險投資發展基本屬于空白。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的投資行為日趨活躍,但大多以民間借貸等形式存在,融資規模有限,運作流程夠規范,且融資企業既缺乏高新技術支撐,也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一旦融資企業經營發展陷入困境,投資風險有可能轉化為農村的金融穩定風險和社會安定風險。對此,必須有效規范當前農村的各類風險投資行為,監督、引導和規范其走上制度化、法制化和規范化的發展軌道,借以以有效發揮風險投資對農村產業升級的帶動作用,在農村形成風險投資與高新技術轉化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設立農村微型風投基金,加強政府的引導和監管

我國農村的風險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大量農村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長期無以根本解決。以風險投資推進高新技術成果與農村中小企業的結合顯然非常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然而,因農村中小企業自身存在諸多缺陷,國有商業銀行和社會資本并不愿意將風險資本投降農村。對此,政府應當在農村風險投資發展的起步階段發揮主導作用,加大對農村發展的財政扶持,通過設施微型風險投資基金,鼓勵農民積極采用現代高新技術成果興業,引導農村中小企業積極采用新型技術升級生產技術水平。對于政府來說,設置微型農業經濟2015/6風險投資基金還可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不斷壯大微型投資基金規模。但要保證微型風險投資能夠取得收益,政府還要積極引導農村中小企業構建現代企業制度和財務核算制度,通過引進職業經理人提升其經營管理水平,盡力降低微型風險投資基金的風險水平。另外,政府還要成立微型風險投資的咨詢部門,既要監督管理資金的使用流向,也要給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二)構建相應的政策支持體系,調動商業銀行和社會資本參與

從長遠來看,僅靠政府設立農村風險投資的啟動資金顯然不夠。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可以說,農村的市場投資前景非常廣闊。中國要想實現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的轉變,更需要為農村產業升級注入大量的高新技術成果。農業科技研發需要大量的成本,僅靠政府設置風險投資基金根本無法滿足。對此,政府應當完善農村風險投資的國家擔保機制,以政府信譽調動商業銀行加大對農村風險投資的支持力度。通過國家擔保,可以調動大量社會資本以風險投資形式投向農村。在提供擔保的同時,政府還可建立農村風險投資的補償機制,即商業銀行和民間資本愿意對農村進行風險投資的話,政府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獎勵或稅收優惠。政府的補償機制可以依據風險投資項目的科技含量分成幾個等級,尤其要對農村發展急需的高新技術投資項目給予大幅的稅收減免優惠。此外,農村風險投資與其他領域相比,畢竟風險相對更大。對此,政府應當給予風險投資失敗者給予適當補貼或者在相關企業陷入經營危機時提供優惠貸款幫助其渡過危機。

(三)完善農村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提升資本利用效率

風險投資是社會流動資本的重要組成本分,當某一風投項目運作成熟之后,以上市、轉讓、并購、回購等方式實現資本退出,轉而投向其他項目或領域,可以持續實現資本增值,提升資本利用效率。農村中小企業,規模小,風險大,基本無法滿足上市公司條件,很難通過上市以股權轉讓形式實現資本退出,不僅加大了投資風險,而且造成了資本浪費。因而,構建完善的退出機制成為農村風險投資發展的關鍵。對此,證監會等要加強對二板市場的引導,鼓勵高科技中小上市企業將資本投向農村。同時,要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產權交易市場,降低農村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上市門檻。還可以進一步擴容三板市場,探索引導具備一定高新技術實力的農村中小企業參與非上市公司股權轉讓的試點工作。另外,還可以以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和鼓勵上市公司廣泛參與農村風險投資。如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并購等形式購買農村中小科技企業的產權,為與農村產業升級緊密相關的高新科技研發及其產業化提供資本扶持,并獲得相應的風險投資回報。

(四)規范農民的風險投資行為,加強對農民的投資培訓

當前,農民收入顯著增加,農村資本市場日趨活躍。在農村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中,民間借貸、投資詐騙等投資行為成為緩解其資金難題的重要方式。其中,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農民缺乏投資常識和法律意識的現狀,以風險投資為名,進行非法集資,或跑路,或經營不當,將資本揮霍一空,造成了農村局部范圍的金融動蕩,乃至形成一定的社會危機。對此,必須加強對農民的投資培訓,引導農民以購買股票、債券等正規形式進行風險投資。同時,要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培訓,提升其合同意識,盡量將農村的風險投資引向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此外,鑒于農民投資常識匱乏,難以進行正常的風險投資操作,政府可以鼓勵商業銀行尤其是農村信用社等專門面向農村的金融服務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推出面向農民的風險投資產品,吸收農民資金,從事風險投資或風險投資的業務,降低農民直接參與風險投資的額外風險。比如,地方商業銀行可以引導和扶持農村開展資金互助,吸收農民存款,并以農民存款進行風險投資。

篇(3)

被審計對象未全面提供會計資料往往會導致審計風險隱患的存在。以云南紅塔集團為例,其間開展過多次審計,然而由于未充分提供會計資料,導致多次審計均未發現10億元“小金庫”這一嚴重違紀行為。因而國內審計環境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具備過硬的業務以及思想政治素質,然而目前國內審計隊伍建設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1.2審計人員專業素質不足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

就目前審計工作現狀而言,審計人員專業素質不高這一問題普遍性存在,且在工作過程中缺乏先進的審計方法,導致審計質量不高。相比于常規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是一種全新形式,審計人員應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然而在審計經費短缺、審計力量不足以及審計任務繁重的現況下,大部分審計人員缺乏必要的培訓以及后續教育機會,其業務素質難以得到有效改善。

1.3審計評價標準不夠統一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

在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審計評價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對審計對象經濟責任履行情況作出的綜合評估,與審計對象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現階段,國內對于經濟責任審計方法、審計范圍、責任的界定與追究、審計工作人員行為準則、評價標準以及違法違紀行為的懲治措施等各個方面仍然缺乏統一標準,導致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審計機關無法精確審計范圍,或評價責任標準不一,容易引發審計風險。

2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策略

2.1加強內部控制制度評審

在現代審計構成中,內部控制制度評審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風險防范的關鍵所在。健全有效的內控制度有利于保證資產完整與安全,并能夠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與錯誤,從而實現會計資料合法真實等諸多財務目標。在建立和落實內部管理制度以及會計制度基礎上,內控制度評審能夠對企業管理層崗位職責的落實以及管理水平有全面了解。我們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重點對執行乏力、缺乏健全內控制度或根本未建立內控制度的審計對象展開詳細審計。與此同時,還應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引入風險基礎審計模式,結合制度基礎審計以及賬目基礎審計,有效控制審計風險,提高審計效率。

2.2加強審計人員培訓,提高審計隊伍整體素質

經濟責任審計往往涉及較多復雜問題,具有較高的要求,審計責任以及審計風險較大,因此審計部門應針對此點加大培訓力度,組織審計工作人員參與各類培訓活動,推進審計團隊建設,并提高培訓資金投入,通過不同形式開展后續教育,確保審計人員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思想政治素質以及心理素質,樹立嚴格的法治觀念,進而提高執法水平。審計部門應堅持人本理念,對干部人事制度加以改革,通過競爭激勵機制推進干部職業道德水平以及業務素質不斷提升,推進法制建設不斷完善,同時還應充分利用計算機審計、現代制度基礎審計以及風險基礎審計等各類方法,推進審計技術方法以及工作手段的現代化。

2.3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應保持合理性

首先應堅持客觀公正原則,并對評價標準以及評估指標體系加以完善,確保評價有理有據。應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來分析問題,多角度分析確保評價結果的公允和準確性。就國家政策調整與變化而言,審計企業管理層對此無法做出改變,但審計企業經營成果最終會因此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審計人員在評價過程中應堅持全面、真實以及客觀陳述,切忌只看表象,草率做出是非功過的結論。此外,在評價過程中還應堅持謹慎性原則、責權分清原則以及對比原則,確保審計結論的科學性與客觀性。

篇(4)

一、引言

在經濟周期性波動中,經濟高漲期的金融風險與經濟低迷期的金融風險相比具有隱蔽性的特征。經濟高漲期的風險容易為宏觀調控部門和微觀市場主體所忽視,這是因為資產價格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具有非對稱性,資產價格上升對市場主體的投機行為具有刺激性,并對貨幣供給具有吸納效果。這些風險在經濟低迷期間表現為金融機構龐大的不良資產的積聚,企業大面積的資不抵債,國民財富明顯縮水,甚至誘發金融危機。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在經濟低迷期容易形成共識,從政府到企業普遍采取收縮性的措施。由于這此措施是滯后的,加之宏觀調控部門和微觀市場主體存在過度反應,化解風險所付出的成本是巨額的,超過了任何一家機構投資者所能承擔的限度。為此,央行或政府采取最后貸款人機制、存款保險制度、救市(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或降息),以及建立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不良資產等多種方式,以維護經濟社會的穩定。這種事后的處置風險方法讓央行和政府陷入兩難境地;動用公共資源會誘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弱化了市場的約束力,并向市場提供了一個錯誤的信號;不動用公共資源會誘發大面積的企業破產、金融機構倒閉、失業率提高,甚至引發社會問題。

風險管理的關口前移比風險的事后處置更為有效。在經濟高漲期要揭示風險,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化解風險。為此,要深入研究經濟高漲期間的風險特征,研究風險隱藏內在原因,在此基礎上采取制度性的措施,加快改革,建立起讓投資者承擔風險的金融體系。要密切關注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能力,對負債率上升的市場主體和高杠桿化的金融產品要加強風險提示和制度約束。本研究試就經濟高位運行期間風險特征,風險隱藏的原因以及治理對策作一探討。

二、經濟高位運行期間的風險特征

(一)資產價格加速上漲,且與投資品、消費品價格指數呈現“共振”現象

資產價格的大幅上漲,是伴隨這一輪經濟增長的一個顯著特點,突出表現為股票和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上證綜合指數在短短2年內上升了接近3倍,滬深兩市股票總市值在2007年11月5日達到33.62萬億元,比2002年底增長了7.77倍,“股票總市值/GDP”這一比例在140%左右。這對于主要由銀行體系承擔融資功能的經濟體來說,非常值得關注。同時,房地產價格持續上升較快,近幾個月來更呈現加速上漲態勢。據國家發改委統計,2007年4月份以來,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漲幅分別為5.4%、6.4%、7.1%、7.5%、8.2%、8.5%、9.5%,環比漲幅呈逐月擴大趨勢。

資產價格與投資品、消費品指數的“共振”,是當前經濟運行所處周期的又一個重要特征。按照“波谷一波谷”的經濟周期劃分方法,1980年代以來我國已經完成了三次經濟周期,現在正處于第四個經濟周期階段。在以往的經濟周期中,資產價格與實體經濟的運行同步性往往較小,甚至出現背離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價格同步波動對于經濟體系的損害。而在這一輪經濟增長中,在資產價格上漲的同時出現了實體經濟的過熱跡象,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生產資料價格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

(二)銀行信貸擴張行為約束乏力,期限錯配風險上升

銀行的經營行為往往具有“順經濟周期”傾向。當經濟運行呈上升態勢時,企業的投資需求增強,社會資金需求加大,貨幣供應量增加,銀行相對放松信貸準入條件,信貸投放速度加快;而當經濟運行開始逆轉時,銀行的信貸投放速度也開始放緩,此時企業對外負債水平較高、經營收益減少,向銀行再融資出現困難,按期償債能力減弱,不良貸款開始逐步暴露,并產生通貨緊縮趨勢,加劇不良貸款惡化的預期,進一步導致經濟發展步入低迷。據央行測算,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過熱時發放的貸款所形成的壞賬占我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的三分之一。

(三)市場主體風險偏好增強,經濟行為出現高杠桿化傾向

居民的消費和投資行為主要決定于收入狀況以及對收入狀況的預期。在經濟上升期間,未來收入預期向好,居民往往在當期消費決策中考慮了未來收入因素,甚至不惜用信貸行為支撐當前消費。

企業預期整體經濟向好,市場需求旺盛,為了加大供給,傾向于增加投入以擴大生產規模,在自身資本補充渠道有限的情況下,因為預期投資回報率會高于市場利率,不惜舉債經營,使企業資產負債率呈上升趨勢。

金融業本身便是一個高負債經營的行業,而各地金融機構近年來存貸比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營中的高杠桿化傾向。

高杠桿化的出現,與資產價格的形成機制有關,也與市場主體本身的行為特征有關。以金融資產為例,它的價格形成機制與一般商品有所不同。一般商品的定價,通常采用成本加成的定價方式,價格機制運行的基本特征是邊際收益遞減。而金融資產是以資本化定價方式為基礎的,其價格是預期收益貼現到當前時點而形成的,受投資者預期的影響比較大。根據行為經濟學理論,市場主體的行為存在“機會主義”和“有限理性”的特征。在現實中,由于“繁華預期”的存在,居民和企業等主體存在“樂觀心理”與“過度自信”,隨著經濟的高漲,對未來的期望也不斷上升,從而愿意選擇性地忽視風險,而對投資對象給予更高的風險溢價。

三、經濟高位運行期間風險隱藏的原因分析

經濟高漲期的金融風險是極易被隱藏和忽視的。歷史經驗多次證明,金融危機發生具有突然性,非常關鍵的原因是金融風險很具有隱蔽性。而資產價格對實體經濟的非對稱影響,資產價格上漲時期對企業投機的刺激,以及資產市場吸收流動性造成通脹效應不明顯等原因,導致風險被隱藏和忽視。

(一)資產價格對實體經濟的非對稱影響

消費和投資是影響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資產價格的變化通過影響消費和投資來影響實體經濟的產出,但是這種影響具有不對稱性。

1、資產價格變動對消費和投資的影響分析。

F.Modigliani(1986)等人的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消費者是以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消費的最佳配置,其消費函數的基本形式是:

C=a·WR+b·YL0<a,b<1

(1)式中wR為財產收入或稱非勞動收入,a為財產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YL為勞動收入,b為勞動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根據該理論,一個人的消費計劃并非取決于當前收入,而且取決于終身財富,包括工資收入YL,家庭財富WR。于是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或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促進(或抑制)消費增長;同時由于人們的預期作用,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進而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其中,促進消費增長的效應稱之為正的財富效應,抑制消費增長的效應稱為負的財富效應,且這種財富效應是不對稱的。以美國為例,股市財富每增長1美元,會使相應的消費支出增長0.04美元,即正財富效應約為0.04;而股市下跌造成的財富萎縮促使消費萎縮的幅度遠大于上漲的效應,負財富效應達0.07(劉建江,2002)。

資產價格通過托賓Q值效應影響企業投資。托賓Q值表示企業的市場價值與企業的重置成本之比。資產價格的上升會提高企業的托賓Q值,使得投資新的工廠成本低于在資產市場上購并的價格,因此企業就會增加投資。反之企業則會更愿意通過在資產市場上購并的形式擴張規模,從而減少投資。

資產價格的變化通過資產負債表效應影響企業投資。企業投資資金的來源除了自身積累和證券市場融資外,很重要一部分是來自于銀行貸款。而貸款規模的大小取決于銀行對企業凈資產的評估以及銀行自身的狀況。若資產價格不斷上升,企業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會得到改善,促使銀行加大放貸規模,刺激投資。若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企業凈資產下降,銀行不良資產增加,那么一方面企業還貸困難,另一方面銀行擔心貸款風險增大,雙方都會趨于謹慎,于是信用收縮,投資減少。

2、資產價格對消費和投資影響的實證分析。

我們借用上證綜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來分別代替資產價格、消費和投資來進行實證分析。我們以1998年為界分兩個階段來討論。1991年至1998年,股市總體處于下降階段,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率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也處于下降階段;1999年至2007年9月,股市總體處于上升階段,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率和固定資產投資也處于上升階段。這說明我國資產市場價格對消費和投資有一定的影響性,同時消費和投資下降的速度快于上升的速度。

進一步,我們分別對兩個階段的上證綜指與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上證綜指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做相關性分析。在資產價格總體下降階段,兩者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18、0.822;而在資產價格總體上漲階段,兩者相關系數分別僅為0.312、0.626。這更進一步說明資產價格對消費和投資的影響也是非對稱的,消費和投資對資產價格下降時的敏感度遠大于資產價格上漲時的敏感度。

消費和投資對資產價格變化的非對稱反應,必然導致社會總產出對資產價格變化的非對稱反應。以1998年分界分為兩個階段。同時,上證綜指與GDP的相關性分析反映,1990年至1998年上證綜指與GDP的相關系數為0.805;而1999年至2007年9月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4,兩個階段表現出高度的不對稱性。

(二)資產價格上漲對企業投機行為的刺激

在資產價格不斷上升過程中投機性和龐茲性(ponzi-financing)企業的增多容易積聚和隱藏金融風險。Minsky(1982)將借款企業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抵補性的借款企業,這類企業的預期收入不僅在總量上大于債務額,而且在每一時期內,預期的收入流也大于到期的債務本息。第二類是投機性的借款企業,這類企業雖然預期的總收人大于債務額,但是在借款的前一段時間內,預期收入是小于到期償還的債務本息的,這類企業需要通過變賣資產或借新債務來償還舊債務。第三類是龐茲性的借款企業,這類企業將借款用于投資回收期很長的項目,而在短期內是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支付債務本息的,而且償還債務的能力也是建立在未來較遠的某個日期有高利潤收入的基礎上的。

在經濟繁榮期,經濟參與者的預期收益上升,市場融資條件因為對經濟個體的良好預期以及貸款人之間的競爭壓力而放寬,大量資金就流向了投機性的企業和龐茲性的企業。在未來預期良好,資產抵押物價格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企業不斷地借新債還舊債,于是這兩類企業的貸款風險會被隱藏和疏忽,從而使得風險被隱藏。

我們用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利潤額和固定資產折舊來代表企業的現金流,我們發現現金流與中長期貸款的比率總體呈不斷下降趨勢,這說明投機性和龐茲性企業不斷增多,且現金流中長期貸款比的波動基本與上證綜指增長率波動一致。進一步,比較現金流與中長期貸款比增長率與上證綜指增長率,兩者呈現高度的一致性。這說明資產價格的上漲,刺激了投機性和龐茲性企業的增加。

(三)資產市場對流入實體經濟的貨幣供給具有吸納效果

貨幣具有執行資產的職能。貨幣數量理論表明,當貨幣的流動性高于經濟的需要時,會抬高物價水平。在資產價格上漲時,則物價指數往往會保持穩定(B0rioandLowe,2002),美國歷史上最大兩次資產市場泡沫破滅前期間(1923-1929年,1993-2000年)都存在著物價穩定和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的現象,而這個期間也正是風險被隱藏和不斷積聚的時期。賈玉革(2007)研究說明,居民持有貨幣不僅是用來執行貨幣交易媒介職能,也用來執行資產職能,研究發現涵蓋交易媒介與資產雙重職能的貨幣需求在1997年開始更擬合我國M2的年度實際增長率,這說明我國的貨幣需求中執行資產職能的部分正越來越明顯。

資產價格上漲吸納流動性,導致低通貨膨脹。我們用修正的費雪等式來表示貨幣的資產職能為:

MV=PT+S(2)

即貨幣需求不僅滿足實體經濟PT的需求,也要滿足資產對貨幣的需求S。對式(2)求導數,在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可得:貨幣增長率=經濟增長率+物價增長率+資產價格增長率。在貨幣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在短期內未發生明顯改變的情況下,資產價格的快速增長會吸收流動性,而造成低通貨膨脹的現象。我國的CPI增長率與上證綜指增長率也基本呈此消彼漲的關系,并且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15,表明兩者是負相關的。

四、經濟高位運行期間治理金融風險的對策措施

(一)構建信貸市場與資產市場的防火墻,防止虛擬經濟風險向實體經濟擴散

“以資產價格泡沫為特征”的經濟危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發生的經濟危機的主要特征。比如,日本的經濟危機、亞洲經濟危機,包括以納斯達克大幅下跌開始的美國的“新經濟”調整帶來的幾年的經濟低迷等。國際經驗證明,在流動性過剩的大環境中,過剩的貨幣資金更多流入高收益的資產市場,會在短期內不斷推高資產價格,積累泡沫風險,甚至成為經濟危機的導火線(左小蕾,2007)。我國近期股市、房市和其他資產類市場價格的持續膨脹,已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

由于金融本質上是一種風險傳遞機制,只要這種傳遞是市場化的、公平的、自由的。因此,對我國當前的金融市場來說,建立一個良性的、互動的、有防火墻的信貸市場與資本市場資金互動關系至關重要。在理論上,一個有效的金融市場,各個子市場存在著有效的流通渠道。我們一方面要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引導資金在金融市場各子市場之間的自由流動,實現金融市場各子市場的協同發展,提高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效率,分散金融風險。另一方面要設立風險過濾機制,建立風險的防火墻,用法律手段確保市場交易的正常進行和資金的合理流動,防范資本市場的風險無約束地傳遞給信貸市場。因為大量信貸市場資金違規無序地進入資本市場,會出現股價的放大機制和信貸投放的自強化現象。一旦股價暴跌或企業經營陷入困境,信用的“鏈條”會斷裂,容易形成信用危機,影響金融體系穩定。而且金融風險很容易在信貸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傳播,當這種金融風險大到一定程度,就會涉及到實體經濟。所以,要建立風險能足夠地被過濾,使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泡沫帶來的負面影響有足夠的、有效的事后糾錯機制,將虛擬經濟泡沫危機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降至最小。

(二)向經濟主體提供更多的可供選擇的金融產品,增加風險管理工具

從世界金融結構變遷的歷史、類型、功能看,不管是市場主導型的金融結構還是銀行主導型的金融結構,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均呈現出機構多元化、市場多層次、工具多樣化等特點,經濟金融化、證券化的步伐大大加快,資產證券化已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資產證券化是間接融資的直接化。它能打通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通道,構建金融結構中銀行信用與市場信用之間的轉化機制,合理分散信用風險;改善銀行信貸期限結構,提高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并促進銀行轉變盈利模式,提高資本充足率;拓寬社會融資渠道,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增加投資者的選擇,推動居民金融資產結構的優化。因此,推行資產證券化是一項銀行、投資人、政府和資本市場共贏的金融創新。

從我國金融市場情況看,在當前經濟高漲期間,資產證券化發展很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率環境的變化使其所產生的收益無法滿足投資人的需要,特別是對銀行來說,缺乏生產、出售和購買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內在動機。因為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現金流全部從貸款收益中產生,目前,我國貸款利率受到管制,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是完全市場化的過程,投資人會根據當前市場環境對其提出收益率回報要求。在市場普遍存在升息預期的情況下,投資人對收益率要求的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資產池產生現金流的實際增長幅度,因此,對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需求明顯不足。所以,當前的關鍵是要為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與運作提供一個完全市場化的環境,使銀行有發展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內在動機,使機構投資人有購買產品的利益吸引。

(三)培育更多的貨幣持有者為機構投資人,給市場主體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沒有市場主體對金融工具的自主選擇權,就沒有資金的優化組合,沒有風險分散的有效渠道(吳曉靈,2006)。財富的增值需要市場提供更多的金融產品,風險的管理需要市場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可以說,隨著財富的增加,中國沉淀著龐大的貨幣資金持有者,金融體系應為廣泛的貨幣資金持有者搭建一個能夠提供多種選擇的平臺和機制,使其在實現自我財產收益最大化的過程中,資金的配置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特別是要推動非銀行貨幣持有者進入貨幣市場去認購優質的金融資產,比如國債、央行票據、貸款證券化資產等。因為,購買貨幣市場的產品對銀行與非銀行投資者來說是不一樣的,對貨幣持有者來說投資貨幣市場比銀行存款更有盈利空間,而且風險更能有效控制。

篇(5)

風險導向審計的主要程序主要包括風險評估和控制測試以及實質性的測試三個方面。其中,風險評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加強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掌握,從而有效的明確企業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及風險;②對于已經識別的風險進行等級劃分,并加強重大風險與特別風險的監督;③有效的依據風險評估報告進行制定下一步的審計工作。控制測試主要是檢查與評估被審計單位在內部控制方面的有效性,并依據其檢查結果進行提出合理、針對性強的建議,進一步的明確實質性測試的關鍵點。實質性測試的目的是有效發現重大問題,主要是對各類的重大事件進行實質性的測試,并從其中進行獲取具有針對性強、結果可靠的審計證據。

2.實施風險導向審計的意義

風險導向審計主要是從企業經營中風險進行入手分析,并全面的將審計單位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剖析,從而有效的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審計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益。在經濟責任審計中應用風險導向審計還能夠有效的提高內審審計工作人員發現問題與報告問題能力,使得風險降低到最小,從而更好的幫助內審部門進行審計的內部控制。同時,風險導向審計與傳統的審計風險控制相比具有以下幾個優點:①有效的將工作重點前移。這種模式主要是從審計測試逐漸到風險評估轉變,重點在于審計測試,從而有效的彌補傳統工作中的不足,更好的避免審計過量或者審計不足等情況發生;②風險評估更直接。這種模式與傳統的審計風險控制模式相比,二者對于評估重大錯報的幾率也不一樣。風險導向審計主要是從經營風險進行入手分析,更好的反應出經營狀況,從而提高評估效果。

二、風險導向審計在實際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的應用

1.經濟責任審計中經營管理風險的關鍵風險點

目前電力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體現的風險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對于國家法律法規的違反,主要有收入、成本、損益不真實,導致資產流失和偷逃稅費;違反電價政策,對國家宏觀調控的產業讓利銷售、不征少征差別電價收入和政府性基金,在業擴環節多收費等;通過關聯交易轉移經濟利益到多經、集體企業。二是對公司內部管理制度的不遵循,目前國家電網公司實行集團化和集約化管理,對投資、擔保、貸款、資金管理、招投標等諸多放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規定,劃分了各個層級的權責,但仍存在違反規定制度的現象,如:超越權限的重大投資項目不按規定報批;違反上級規定出借資金給無投資關系企業,為無投資關系企業提供擔保和委托貸款。三是內控控制不力形成經營風險,主要有決策管理制度不健全;預算管理和考核制度不健全;關鍵業務管理不到位等。

2.風險導向審計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在經濟責任審計中使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應把握住風險導向的核心內容:一是從宏觀上把握審計所面臨的風險,注重對被審計單位經營環境、經營風險和戰略管理進行分析;二是注重運用分析程序,綜合分析財務數據和非財務數據;三是擴大審計證據的外延,審計證據不僅應包括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所獲得證據,還應包括了解企業及其環境所取得的證據。隨著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不斷應用,從而有效提高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質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強化風險綜合性評估

傳統的審計風險控制常常存在風險評估不到位的情況,使得未能夠有效的發現經濟責任人在風險領域中的舞弊情況,從而很容易造成審計失效。而風險導向審計的應用,將工作的重點轉移,并且依據單位的發展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風險走向,重點強調了風險的綜合性評估。同時,緊密的與評估程序、測試程序進行密切聯系,從而達到的提高工作人員對審計風險的認識。例如,風險導向審計重點是對任期內的被審計單位中的某幾項工程投資情況和工程量表以及工程相關財務報表與賬簿進行綜合的分析,并且對于資金量比較大,且變動異常的項目進行重點的分析,從而更好的評估風險狀況。

2.2明確控制風險的范圍、內容及重點

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主要是有效的深入客戶進行發現存在的重大錯報情況,重點的了解客戶與風險的評估,并依此進行評估電力企業的內部控制設計存在的風險問題。其中,評估的內容主要包括控制環境和控制程序以及控制制度等,體現在組織結構是否合理、規章制度是否合法和各種制度的修訂與完善以及職位的職責等。而風險導向審計進一步的明確評審程序的重點,加強領導干部任期內的內部控制合理性與執行情況,從而有效的督促被審計單位進一步的完善相關指導,提高整體管理水平。由于整個模式加強了內部控制的調研和分析以及評估,從而更好的找出內部控制的風險弱點,使得控制風險的范圍、內容及重點更加明確,從而提高經濟責任審計的工作質量。

2.3降低經濟責任審計中的風險

風險導向審計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科學程序,從而有效的避免電力企業中的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其中,電力企業經濟責任審計中的風險主要是指審計工作人員在審計工作中收集的資料不全面、不可靠和不真實等,未能夠精準的了解單位的具體情況而作出錯誤的評估,從而引起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主要分為3個階段,加強初級審計,對企業的審計工作有所了解,并分析企業在創造價值方面的優勢與劣勢,評估經營風險。然后進行審計測試,除了對固有的風險進行評估之外,還對其他的引起重點錯報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從而更全面的了解內部控制情況。有效的依據評估的狀況,從而制定針對性的控制措施,由此的降低控制風險。例如,在經濟責任審計的報告中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并利用使用的政策與法規進行繼續審計,從而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初級審計意見進行適當調整,有效的避免控制風險。

2.4解決“先離職后審計”的難題

傳統的審計風險控制模式的時間比較長,且形式也比較單一,在經濟責任審計的工作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前任領導和接任領導對工作都不管的情況,從而導致工作質量下降。目前,多數的電力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存在“先離任后審計”的重大問題,使得整個工作的開展受阻,并降低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情況嚴重的會導致國民經濟受損。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主要采取審計人員“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相互結合方法,并準確的對財務報表與責任風險進行專業的風險評估和預期的判斷。首先,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從企業的戰略管理進行入手,有效的了解戰略風險與經營風險的導向性,并逐漸的落實審計的工作范疇與重點,然后進一步的明確審計工作的程序與達到的目的。最后,依據審計的測試進行判斷正確性,依據“自下而上”的模式進行規整財務報表中的風險,并統一意見。由于整個過程均涉及到各個工作人員之間的協調,有效的將各個經營部門與經濟責任人緊密聯系,避免了相互扯皮和推脫的情況發生。

篇(6)

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中,對被審計單位的全面了解以及對其經營風險的評估,從宏觀上把握了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情況及其所面臨的重大風險,從而可以客觀地確定審計范圍和重點,避免了以往以資產規模和企業戶數作為標準確定審計范圍,以歷史經驗確定審計重點的弊端,克服了主觀隨意性。

(二)風險導向審計有利于揭示被審計單位更深層次的問題

風險導向審計與傳統的賬項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相比,審計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根據不同會計科目的情況,既可以從財務層面入手到業務層面,也可以直接從業務層面入手,通過對業務運行情況的了解,去核實財務層面會計核算的完整性、準確性。這種靈活多樣,互相稽核的審計方法,需要審計人員深入到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當中,而不僅僅局限于財務層面,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企業更深層次的問題。

二、審前準備階段的主要工作

對任何審計項目而言,充分的審前準備工作對項目的順利開展以及取得預期審計效果都是至關重要的。

(一)通過審前調查充分了解被審計單位

風險導向尤其應重視審前調查工作,盡早了解被審計單位。審計組長可采用職能部門間審前溝通、風險調查問卷、訪談、查看重要場所、查閱企業年度工作報告、工作總結、會議記錄、內控手冊等內部文件,了解被審計單位,為制定審計方案以及開展現場審計工作打下基礎。審計組長應了解的基本情況以及應關注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治理結構、機構設置以及職責分工情況,關注內控制度的健全性;主要產品及服務開展情況,關注新增產品及服務;企業戰略目標及經營目標制定與完成情況,關注目標調整與完成情況;信息化建設及管理水平,關注存貨進銷存管理、合同管理等關鍵業務的系統應用與運行;接受內部審計調查情況,關注發現的主要問題及整改;基本建設項目投資情況,關注建設項目進展及投資效果;發生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的情況,關注發生的原因及造成的損失。

(二)根據了解的情況編制審計方案

審計組長應根據審前調查了解的情況以及本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總體要求,編制審計方案。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的審計方案主要包括審計目的、審計依據、審計范圍、審計重點、審計時間安排、審計人員職責與分工等。

三、現場審計階段的主要工作

現場審計應按照審計方案的要求,理順審計工作思路,嚴格審計程序把“規定動作”做到位,并結合現場審計工作的開展情況,以風險為導向,使“自選動作”有特色。

(一)審計組長總覽項目,評估重大風險

審計組長在審計現場,需要進一步做好企業重大風險的識別和評估,向審計組員明確和強調審計重點;做好組織協調與溝通、把握審計進度。根據近幾年的審計工作經驗,審計組長需要從具體的審計事項中解放出來,使其真正發揮審計組長的作用,總覽項目,統籌全局。

(二)審計組員實施審計程序,獲取審計證據

審計組員在審計現場,按照審計方案的分工,對負責的會計科目和事項執行審計程序,必須做到把“規定動作”做到位,重點是嚴格落實審計組長強調的重大風險,使“自選動作”有特色。審計組員獲取審計證據,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審計證據是審計工作的靈魂,應具有適當性、充分性,對事實的敘述要清楚完整,關鍵環節要具體詳細記錄,內容和出處要具體詳實。

(三)審計組長復核審計工作底稿

為保證審計工作的質量,特別是審計證據的質量。現場審計過程中,審計組長必須及時復核審計組員已完成的審計工作底稿,把好質量關,注意復核具體審計目標是否實現,審計程序是否有效執行,事實是否清楚,得出的審計結論及其相關標準是否適當。

(四)審計組與被審計單位交換意見

審計組長對審計組員編制的審計工作底稿進行分析、匯總后,列出審計發現的問題和重大風險事項,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交換意見。交換意見時,先與被審計單位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交換意見,對有異議的問題和事項,提請補充資料或說明材料;最后與被審計單位班子成員或企業負責人交換意見,溝通審計結果。

篇(7)

1引言

我國已經實現廠網分開,下一步就是要建立一個發電側電力市場,以實現發電商競價上網的改革目標。然而,根據國際上的經驗和教訓[1],在發電市場建設和運營的初期,一些發電商往往會行使它們所擁有的市場力來操縱市場[2]。其結果是:電力市場整體經濟效率降低,用戶經濟利益受損,甚至會危及電網安全運營。因此度量和防范(減輕)市場力是電力市場(結構、模式、規則)設計中的重要一環。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力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而不僅僅是各個發電商的裝機容量所占份額),度量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力只采用HHI是不合適的[3]。到目前為止,國際上對于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力如何度量和防范的問題,并沒有提供現成的理論方法和成功的實踐經驗。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加以研討。

2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及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1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力的界定

市場力問題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經濟學理論對市場力作了具體嚴格的界定。經濟學對市場力的一般定義是:行業組織的集中程度。市場力表示改變市場價格使之偏離市場充分競爭情況下所具有的價格水平的能力。這個市場力的定義很簡明,已經使用了一百多年了。但是通常電力市場的管制機構對電力市場的市場力有它們自己的定義。美國能源管制委員會(FERC)在“StateoftheMarkets2000”報告中對市場力給出了如下的定義:

“市場力是指,市場中某些成員為了阻礙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或者為了使競爭對手的成本增加,而有意限制自己的發電出力和服務,以便形成并維持市場高價格的能力。這些市場成員在抬高市場價格后,并不使得自身的成本或價值增加。”

但到了2001年底,FERC已放棄了這個市場力定義,正在重新研究和定義電力市場的市場力。筆者認為,對于電力市場而言,研究其市場力應涉及三方面的問題:①市場力的行使;②市場力對市場成交的價格及其交易量的影響;③市場力對所有的市場成員的影響。根據國際經驗,對于電力市場而言,其市場力的行使可以有多種形式(有多種表現)。為使得所研究的問題簡明,經濟學對市場力問題的研究只考慮對市場價格和利潤的影響。而美國FERC對市場力的研究和定義只是側重于行使市場力本身,忽略了市場力的具體行使形式,例如,發電商所采用的抬高它們發電報價的形式。由于FERC對市場力的定義忽略了“獲利性問題”,因而結果就是:任何時候無論是否需要它們,基荷發電商(機組)都存在著市場力。即使它們行使市場力會損失自己的利潤,它們也將行使市場力。這個結果顯然是不合理的。美國FERC這樣研究和定義市場力,就忽略了競爭性價格因素的作用。如上所述,FERC在“StateoftheMarkets2000”報告對市場力的定義中指出,“任何時候,一個發電商行使市場力,它都要想方設法回收成本相應增加的部分”。上述對市場力的定義中還指出,“可維持市場高價格”,這意味著將峰荷發電商排除在可能行使市場力的市場成員之外了。這也不符合通常發電商操縱市場的實際情況。

FERC和2002年1月修改后頒布的那個市場力定義都提到“抬高競爭對手的成本”。美國FTC在市場力的定義中提到“維持或者產生一個壟斷”。關于市場力問題,FTC認為:

“盡管在市場中處于壟斷地位并不違法(illegal),但是根據美國現行的反壟斷法,如果某些處于壟斷地位的發電商是通過排斥競爭者進入市場,或者明顯損害(削弱)了競爭者的競爭力,的策略(手法)來維持或者形成自己的壟斷地位的,那么是違法的”。

換句話說,根據美國現行的反壟斷法,抬高競爭對手的成本是非法的,但是行使市場壟斷力是合法的。美國的FTC和DOJ對市場力的定義和經濟學對市場力的定義基本相同。但是,美國FERC卻將抬高競爭對手的成本(使得競爭性供電曲線上移)和市場壟斷力(使得市場偏離競爭性供電曲線)這兩個因素相結合,來定義市場力。我們認為,這違反了經濟學和反壟斷理論的本質特征。這樣的市場力定義容易造成歧義和混亂。正如美國電力市場理論研究專家PaulJoskow所指出,FERC實際上沒有定義市場力。Joskow向美國參議院分析闡述了FERC對市場力的定義存在的問題:“FERC對市場力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沒有給出一套用于度量市場力是否存在以及市場力嚴重程度的經驗指標;并且沒有能夠指出,當存在多大的市場力就不能夠保證電力市場的批發價格是公正合理的”。

筆者認為,市場力的行使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抬高其電價使之高出其邊際成本;二是限制其發電出力[1]。具有市場力的發電商可通過這兩種方式來獲得超額利潤。當在市場上行使這兩種方式的任何一種獲得成功后,其結果都是市場價格提高,行使市場力的發電商的利潤提高,發電出力(產量)降低。具體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電力市場中市場力的定義

市場力是某些發電商通過改變市場價格水平使之偏離競爭價格水平而獲利的能力。根據經濟學理論,這種能力,即使它是暫時的,或者微不足道的,仍應視為市場力。市場中的許多成員,尤其是電力市場中的成員,可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市場力,但是只要不嚴重,就不會對市場價格(經濟效率、公平競爭)產生大的影響。

(2)電力市場投標中的壟斷問題

在國際上的許多電力市場中通常都是以最后一個中標價作為市場的成交價。在一些情形下[3],這個投(中)標規則能夠使得市場成交價格低于競爭性價格水平。此時,某些投標的發電商可能會設法提高市場價格使之接近于競爭性價格水平,以此來獲利。有時候會誤認為這是發電商在行使市場力,其實不然。

(3)電力市場需求側的市場力問題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及其國際經驗,現階段我國擬采用單一購買者這種市場模式(同時可以伴隨著大用戶直接購電這種特定的雙邊交易的模式,但以單一購買者模式為主)。對于采用單一購買者模式的電力市場,存在著買方獨家壟斷特征的市場力(Monopsonypower)[3]。單一買方通過行使這種市場力來降低市場(購電)價格,以降低其總的購電成本[4]。單一買方(在我國,近期是由電網調度及市場運營管理機構來擔任這個角色)行使這個市場力的方式有可能是對用電價值高于市場價格的用戶的用電需求進行中斷。這種買方市場力(Monopsonypower)的存在有利于抑制發電商(賣方)的市場力(Monopolypower),但是也存在買方濫用這種市場力的問題。

2.2市場力的行使問題

在發電側市場中,由于某些發電商存在著市場壟斷力[5],這將導致競爭(是指沒有市場力下的競爭)形成的發(供)電量大于市場價格(是指市場力作用下的市場價格)下的需求量(供大于求,要減少供應量)。為了確定市場價格升高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響,必須檢查市場力的性質。如果一個電力市場沒有一定的備用容量(一定的增減發電容量的能力),那么這個市場就不能對付突然的尖峰負荷,或者突然的發電機組事故。這種電力市場就要重新研究和設計[6]。

只有實時(Real-Time,RT)市場才有要研究和解決的市場力行使問題。應該同時在邊際內以及邊際上的發電商中間尋找和確定市場力。在研究考察市場價格提高(變化)的同時,要研究考察發電商有意限制其發電出力的情況和程度。具體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市場力與長期合約市場的關系

如果合約市場的價格太高,那么用戶就會等到下一個合約市場再簽約,或者到RT市場中去購買。但是,不論RT市場的價格如何,用戶都不可能再等了。因此,在合約市場上,發電商不能行使市場力。合約市場也包括日前(DA)市場。但是,發電商在RT市場上行使市場力的情況將通過套利的機制對合約市場價格產生影響。

(2)對市場力的長期性反應(影響)

存在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的威脅,可以限制市場中原有的發電商行使市場力[7],因為這些發電商會擔心行使市場力導致的高電價會吸引很多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發電商也可能擔心行使市場力會遭到管制機構的制裁,而不敢明目張膽地行使市場力。

(3)邊際上的和邊際內的市場力問題

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決定市場價格的那個發電商,即最后一個中標的那個發電商,并沒有行使市場力。通常能夠行使市場力的那個發電商是邊際內的發電商[8]。但是,如果這個發電商自身不能脫離市場來定價,那么行使市場力的這個發電商可能會是邊際上的發電商。

(4)市場力的兩種影響(作用)

發電商行使市場力的第一個影響是提高了電力市場的電價,使得用戶受到損失,而所有的發電商(不論它是否擁有和行使了市場力)都得到額外的利益。發電商行使市場力的第二個影響是造成市場的經濟效率降低。市場的電價提高了,就使得用戶減少它們的用電需求(用戶此時的用電需求要低于它們在邊際發電成本價格下的用電需求)。但是由于用戶對電力這種特殊商品的價格的反應是不太敏感的,因此市場力導致的電價提高對用電需求的影響較小。

(5)長期性市場力和短期性市場力問題研究

發電商通過有意限制自己的發電出力的方式來提高電力市場的價格。電力市場的價格提高后,就吸引投資者新增裝機容量投資。市場有了新增裝機容量,市場價格就會下降。這樣做的結果是,過量的裝機容量成本的回收要由用戶承擔。為新的發電商競爭者進入市場制造障礙會導致一個較低水平的機組容量的市場均衡和較高的利潤水平。這個利潤補償了制造市場進入障礙的成本。因此,電力市場設計的關鍵問題包括:①消除新的競爭者進入電力市場的障礙。這就要求市場準入規則的公平和市場信息的公開、透明;②通過管制來防范發電商有意限制其發電出力以抬高市場價格的行為。

(6)競爭性市場中的補貼問題

多個國家的實踐證明[9],在電力市場中由于仍然存在各種非競爭性補貼,明顯地增加了售電成本[10]。如果發電商限制其發電出力的數量小于通常由氣候因素導致的電力負荷波動量,并且這個數量仍然足以使得相當大的經濟利益從用戶轉移給發電商[6],那么這個市場的利潤函數就需要重新研究與設計。

2.3市場力的模擬分析

通過對市場力進行模擬分析可以掌握控制市場力行使的因素。但是模擬模型不能夠準確地預測市場力。除了完全壟斷的市場情形,其它市場情形下的市場力不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為市場力涉及到若干個市場成員的策略行為,即寡頭市場的行為。市場成員可應用對策論來研究確定自己的市場行為和如何行使市場力,并且在寡頭市場形態下的市場行為和市場力要遵循一個復雜的市場規則。市場力的模擬分析模型必須進行一定的簡化和假設,只能反映出市場力的主要特征。

電力需求的彈性是目前電力市場的一個最重要的影響其市場力的因素。各個市場成員的規模(例如裝機容量)的分布情況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9,11]。但是,很難計算電力市場中的這個影響因素,因為它取決于進行交易的障礙,而交易的障礙是很復雜的、不斷變化的,而且通常發生戲劇性變化。所采用的競爭方式也是一個關鍵性影響因素。經濟學家通常可以基于價格或者交易量來模擬分析市場競爭過程,但是,對于電力市場,發電商是通過提交同時包含價格和交易量的報價曲線來競價上網。關于采用這種報價曲線競價上網的理論還沒有完全形成。

一個壟斷型市場的市場力要受到需求彈性的限制。一個寡頭型市場的市場力也要受到競爭者的數目和每個競爭者的相對規模的影響。一個發電商的市場份額等于市場的總交易量除以這個發電商的發電量。市場份額的平方和稱作Herfindahl-Hirschman指標(簡稱為HHI)。HHI是Cournot模型中用于確定市場力的三個因素之一[2]。具體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市場壟斷性和Lerner指標分析

市場壟斷者會通過提高電價來獲得最大利潤。如果有更多的用戶能夠削減自己的需求作為對高電價的反應,也就是用戶有較大的用電需求彈性,那么市場壟斷者能夠提價的幅度就較小。Lerner指標(用表示)用于度量超出邊際成本的那部分價格,即價格補貼部分[12]。在壟斷市場形態下,Lx=1/e,e表示用戶的電力需求彈性[11]。

(2)Cournot模型分析

根據寡頭市場Cournot模型預測分析可知[12],一個發電商的價格補貼部分不僅取決于電力需求彈性,而且也取決于這個發電商的市場份額。當這個發電商的市場份額越大,它擁有的市場力就越大,它的價格補貼部分也就越大。

(3)單邊的市場行為和HHI

如上所述,HHI表示各個發電商市場份額的平方之和。HHI的取值范圍是[0,1],但在法律文獻上,HHI的值為從0~1之間的某一值再乘以10000,其原因是要采用百分比的平方,而不是采用小數點的平方來計算HHI。單邊的市場行為不會產生市場勾結行為。可以采用Cournot模型分析這種市場行為。當用需求彈性去除HHI后,可用于預測Cournot市場上的發電商價格補貼的相對平均值,因此HHI與單邊市場行為有相關性。

2.4市場力防范對策的研究與設計

可以通過實施公平、有效和充分的市場競爭,或者通過市場監管和一些合適的行政手段來抑制市場力。最好是通過市場競爭來抑制市場力,但是競爭水平不可能自發達到一個滿意的水平,即使得競爭充分和有效所需的水平。根據筆者的理論研究結果[13]和已有的國際經驗,影響電力市場競爭有四個關鍵性因素:需求彈性、發電商集中的程度、長期合約所占的比重和采用發電報價曲線投標所占的比重。

這四個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實施的管制政策和(或者)所設計的市場模式的影響。從美國加州過去幾年電力市場運營的實踐可知[1],除了電力市場中系統操作員對運行備用容量的需求彈性之外(這個需求彈性是直接傳遞的),其它的影響因素幾乎沒有一個會突出地起作用。筆者認為,當時加州電力市場中市場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缺少彈性,所以當時加州所采用的許多市場力防范對策并不很奏效。但是如果加州當時的政策制定者能夠理解需求彈性的重要性,并且知道如何才能使得RT市場的定價風險最小化,那么就可以對加州的一些大用戶增加其需求彈性。遺憾的是,它們當時沒有能夠做到。

對我國許多地區而言,由于存在許多歷史遺留問題,要在短時間內降低電力市場中發電商的集中度是相當困難的,在這次對發電資產重組以形成目前的五大發電集團公司時,就未能降低各個發電側市場的發電商的明顯的集中度。盡管如此,筆者還是認為,在我國當今用戶電力需求彈性還很小的時候,研究和制定發電資產重組政策和方案時要盡可能防止增加發電商的集中度。除了產權轉移時需要簽訂產權轉移合同,其它的有關如何增加長期合同比重問題還缺少理論依據。采用發電報價曲線方式投標的原因是電力需求水平具有不確定性。對全天各個時段進行發電投標,又增加了發電的不確定性。實施這種逐日發電報價的方式,在低谷負荷時段發電投標的彈性較大,而在高峰負荷時段其發電投標的彈性較小。因此在負荷的低谷時段市場力基本不存在。需要通過研究確定一個合適的政策來利用這個規律。

防范市場力的一個有效的策略是[13],在設計市場時就盡可能規避形成市場力的條件,而不是等到市場運營之后再去采取種種措施治理市場力。增加電力需求的彈性對抑制市場力的作用最大。增加長期合約的比重也能抑制市場力。采用發電報價曲線投標的方式也有利于抑制市場力,通過采用這種方式可以使得重新投標過程減緩,能夠更準確地反映發電成本變化的速度,而不是發電商改變市場力策略的速度。必須對在電力市場中如何鼓勵發電側實施發電報價投標和簽訂長期合同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單單分析闡述一些相關政策是遠遠不夠的。具體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電力需求彈性

在研究設計電力市場時,為使得市場能夠達到充分、有效的競爭,抑制市場力的形成和作用,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市場結構問題,而不是市場構架和模式問題。在研究設計電力市場的結構時,要設法增加電力需求彈性。方法之一是,通過研究,確定各種措施以使得系統操作員對運行備用容量的需求有彈性。但根據國際上的經驗,這些措施對增加電力需求的彈性所具有的作用不是很大。另一個方法是,對于大用戶,用RT市場的真實價格替代我國大多數地區目前實施的這種完全沒有價格彈性的峰谷分時電價。但是對于我國,目前技術問題尚無法解決。

(2)提高電力市場經濟效率的措施

通過對國外一些典型的電力市場運營情況的分析總結可知,除了在峰荷時段,電力市場的實際運營情況要比采用Cournot模型預測的情況好得多。通過對國外電力市場的實證分析可知,為緩解市場力,增加市場的效率,在研究設計電力市場的結構時,可以采取兩項措施,一是要加強發電商的長期合約,二是要將需求的不確定性和采用發電報價曲線競標的形式相結合。

(3)采用發電長期合約以抑制市場力

對于電力市場而言,對發電商最有效的一種發電合約形式是長期發電合約。管制機構要求電力公司必須承擔一些供電義務(包括對本地用戶義務供電,以及某些形式的長期供電合同),這將有效地減少發電商的市場份額。而中期發電合約只是在發電商不相信長期合約價格會等于近期現貨價格的平均水平時才會發揮作用[6]。

(4)需求的不確定性和以發電報價曲線形式進行投標

由于電力需求存在不確定性,使得發電商要以一個具有彈性的報價曲線來進行發電投標。這樣就會增加了那些剩余需求(被其他的發電商看作是剩余的需求)的彈性,而減少市場力[14]。

2.5市場力的預測分析

根據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當HHI的值低于1000時,這個市場就基本上不存在市場力問題。但筆者認為,電力市場卻并非如此。HHI只考慮了五個關鍵的經濟影響因素中的一個,即發電商的集中度。而實際上電力市場的市場力是由五個關鍵因素共同決定的。除了發電商的集中度之外,還有需求彈性、競爭方式、合約交易以及市場在地理上的分布情況這四個影響因素。每個因素都對市場力有同等程度的影響。

電力市場中發電商可能作出的大多數的市場行為都不能采用HHI描述。Cournot模型雖然能夠描述較多的市場行為,但還是不能把握其主要目標。經常可以看到應用Lerner指標研究市場力的結果。其結果是:市場力是當邊際成本下降時價格的上漲部分。筆者認為,將對市場力絕對值的估計和對市場力相對值的預測二者結合起來,可以更準確地揭示市場力問題[10]。具體內容包括,研究探討發電資產兼并、輸電網技術改造和輸電價格對市場力的影響。具體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HHI沒有考慮的四個影響因素分析

HHI是根據各個發電商的市場份額來計算確定的。它沒有考慮電力需求缺少彈性這個因素。根據國際經驗[10],由于電力需求缺少彈性,使得電力市場的市場力至少要比大多數的其他市場的市場力高10倍以上。HHI只能預測Lerner指標,而Lerner指標與市場力的聯系并不緊密。HHI也沒有考慮市場競爭的方式、市場合約形式的交易量所占比例以及市場受地理位置影響的程度。

(2)Lerner指標及其存在的問題

盡管根據市場力的定義可知,應該通過比較市場實際價格和理想的競爭水平下的價格的差異,來確定市場力,但是Lerner指標卻是在一個非競爭性市場上將其市場價格與其邊際成本相比較。Lerner指標把降低邊際成本的作用和提高電價的作用混在了一起。而在電力市場中,根據邊際成本的下降值就基本上可以度量出市場力的大小,然而,降低邊際成本并沒有害處。

(3)市場力的預測

根據國際上的一些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5],目前用于分析確定市場力的最好的方法是Cournot模型。普遍認為,它要比HHI好得多。但是筆者認為,電力市場中的競爭規律并不符合Cournot模型,并且電力需求的彈性如何基本上是不得而知。因此采用Cournot模型得到的預測結果是不準確的[15]。關于相對市場力的預測問題,例如,發電側資產兼并前后的市場力比較問題,由于發電資產的兼并不會使得兩個最難確定的因素,即競爭方式和需求彈性,發生變化,因此,市場力的預測會相對較容易些。

2.6市場力的監督

揭示出市場力通常就能發現市場的缺陷。在確定了市場存在的缺陷后,可能需要對市場成員施加一些暫時的約束。但是盡可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是一個永恒的目標。如果發現市場規則有缺陷,那么可以盡快修正。但是,如果是市場的結構有缺陷,那么要修正它們需要很長的時間。此時就需要市場監管者花費相當大的精力去調控這個市場。

開展市場監督工作要注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8],要能夠準確領會市場力的真實含義。如果實際市場價格高于理想競爭價格水平,那么可以斷言市場上會存在這樣一些發電商,它們不是價格的接受者[16]。此時就會出現一個價格接受者利潤最大化情形下的供電量和實際供電量之間的差值。這個差值被稱作“被限制的發電出力值”。這個差值可作為市場力存在的例證。但是,我們認為,當市場價格高,并不能說明市場就存在市場力[7]。當市場價格高于左側邊際成本(lefthandmarginalcost)時,也不能說明就存在市場力。當發現RT市場的價格高于右側邊際成本(righthandmarginalcost)時,說明市場中存在短期的發電商限制其發電出力的情況。在RT市場上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存在著市場力,但是非正常的機會成本(例如,水電商表現出來的)的情形除外。具體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目前國際上對電力市場的市場力定義存在的問題

美國FERC目前對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力的定義是不準確的。按照這個定義,要求價格有顯著的提高并維持相當長的時間,才認為存在市場力。因此,按照這個定義,無法準確地、定量地確定出市場力的大小,也就無法實現由其自己提出的消除所有的市場力的目標。

(2)市場力的監管問題

由于電力市場存在著兩個結構性問題:①電能不能大量地存儲;②實時的電力需求沒有彈性。因此需要對電力市場實施監管。電力市場中存在市場力是沒有好處的,而市場力則是可度量的。根據國際經驗,在正在獲利的情形下出售電力時,可以監測出是否存在市場力(此時市場價格視為固定值)。在RT市場上存在機會成本不會帶來太大的麻煩,它與平均利潤是不相關的。

參考文獻

[1]曾鳴.電力工業商業化運營及電力市場[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1998.

[2]林濟鏗,倪以信,吳復立(LinJiken,NiYixun,F.F.Wu).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力評述(Asurveyofmarketpowerinrelationwithelectricitymarketstructure)[J].電網技術(PowerSystemTechnology),2002,26(11):70-76.

[3]曾鳴.電力市場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0.

[4]BorensteinS,BushnellJ.AnempiricalanalysisofthepotentialformarketpowerinCalifornia''''selectricityindustry[J].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1999,47(3):285-323.

[5]SchulerRE.Thedynamicsofmarketpowerwithderegulatedelectricitygenerationsupplies[A].Proceedingsofthe31st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C],KohalaCoast(USA),1998.

[6]曾鳴.電力市場交易與電價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3.

[7]YuZ.Astackelbergpriceleadershipmodelwithapplicationtoderegulatedelectricitymarkets[A].Proceedingsof2000PowerEngineeringSocietyWinterMeeting(III)[C],2000.

[8]ZimmermanRD,BernardJC,ThomasRJ,etal.Energyauctionsandmarketpower:anexperimentalexamination[A].Proceedingsofthe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C],Maui(USA),1999.

[9]宋依群,侯志儉,文福拴,等(SongYiqun,HouZhijian,WenFushuanetal).電力市場三種寡頭競爭模型的市場力分析比較(Comparisonofmarketpowerinthreeoligopolymodelsofelectricitymarket)[J].電網技術(PowerSystemTechnology),2003,27(8):10-15.

[10]滕飛,胡兆光(TengFei,HuZhaoguang).中國發電企業的規模經濟分析(EconomicalanalysisofscaleinChineseelectricitygenerationenterprises)[J].中國電力(ElectricPower),2003,36(4):1-3.

[11]HobbsBF,HelmanU,PangJ.Equilibriummarketpowermodelingforlargescalepowersystems[A].IEEEPowerEngineeringSocietySummerMeeting[C],Vancouver(Canada),2001.

[12]WolframCD.Measuringduopolypowerinthebritishelectricityspotmarke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89(4):805-826.

[13]遲正剛(ChiZhenggang).《單邊開放電力市場的穩定性分析及對策(Stability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forunilateralopenelectricitymarket)[J].電力系統自動化(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02,26(11):5-8.

篇(8)

2.貨幣信用風險貨幣信用是伴隨著以金銀為固定等價物進行交換而產生的一種信用關系。后來,由于金銀具有不易攜帶、磨損成本高等缺陷,紙幣代替了金銀來執行貨幣職能。當然,紙幣只是一種由國家發行的,并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但是這種貨幣符號卻在商品交換和發展中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今天,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電子貨幣得以產生,電子貨幣進一步提高了人們支付的便利性。不過,在便利性提高之余,風險也同樣在不斷增大,這一不斷增大的風險亦即貨幣信用風險。實際上,馬克思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已經提到:“一旦勞動的社會性質表現為商品的貨幣存在,從表現為一個處于現實生產之外的東西,獨立的貨幣危機或作為現實危機尖銳化的貨幣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⑦也就是說,自從貨幣產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埋下了貨幣信用風險的種子。所謂貨幣信用風險,主要是指在經濟社會大環境中貨幣流通和信用領域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和信用膨脹的危機。馬克思認為,貨幣信用風險“只有在一個又一個的支付鎖鏈和抵消支付的人為制度獲得充分發展的地方”,只有在人們對信用貨幣失去信心時,“才會發生”⑧。今天貨幣市場非常廣闊和活躍,潛在的貨幣信用風險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質上,作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不管是紙幣,還是電子貨幣,它們存在的前提和基礎無疑是大眾的信用和日常經濟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信用體系。因此,如果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貨幣信用平衡被打破,那么,所有債務或者款項都被要求以實物提前支付,那些以信用為載體的觀念上的、虛擬的、電子的貨幣將不復存在。這種貨幣危機如果蔓延到商業領域和其他領域,那么,一場因貨幣信用危機而導致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就開始了。

二、現代經濟社會信用風險的典型案例

“傳統文化中并沒有風險概念,因為他們并不需要這個概念。”⑨然而“,現在,發達文明中存在一種風險命運。”⑩猶如馬克思所描述的那樣,“一種嶄新的力量信用事業,隨同資本主義的生產而形成起來。起初,它作為積累的小小助手不聲不響地擠了進來,通過一根無形的線把那些分散在社會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貨幣資金吸引到單個的或聯合的資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競爭斗爭中的一個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變成一個實現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輯訛輥而隨著這一“新的可怕的武器”亦或稱為“實現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的“嶄新的力量”不斷發展變化,信用風險及其社會危害也在與日俱增。

1.美國次貸危機在美國,很少有人買房時全額付款,購房抵押貸款(簡稱房貸)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對于那些收入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來說,買房時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就無法獲得傳統意義上的標準抵押貸款。這些因信用記錄不好或償還能力較差而被銀行拒絕貸款的人,往往會申請次級抵押貸款購買住房。所謂次級抵押貸款(簡稱次貸),是指一些貸款機構為追求比一般抵押貸款高得多的貸款利率,而向償還能力較差、信用程度較低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由此可見,次級抵押貸款就是信用被放大之后而產生的借貸關系,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行業。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新經濟泡沫和“911”恐怖事件,美國開始推行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也連續多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從而為房地產市場活躍與發展創造了一個利好的政策與經濟環境,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有調查研究表明,2006年美國有差不多500萬個家庭牽涉次貸,而且規模金額巨大。然而,2007年初,隨著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還款利率開始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與此同時,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房屋出售變得更為困難,進而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就難上加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者不能按期還貸。由于貸款人到期欠款無法償還,銀行和貸款機構也就無法收回貸款,因而只能收回作為抵押的貸款人的房子。然而,經濟蕭條,購賣力下降,房產不斷貶值,收回房產的銀行和貸款機構沒辦法完成手頭房產的買賣,從而就導致資金周轉緊張,最終引發了次貸危機。顯然,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于信用被無限放大,卻缺少保障信用的監督機制和評估機制。危機發生之初表現在次貸購房人無法還貸而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和投資基金被迫關閉,隨后危機波及金融體系,進而影響了實體經濟。危機不僅席卷全美,并且蔓延全球。這場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引發的危機持續惡化,最終釀成了一場對世界主要金融機構和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沖擊波的全球金融風暴,它使美國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并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為了刺激經濟復蘇,自2008年11月至2013年12月,美國已推行了4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歐盟、日本、俄羅斯等也相繼推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些國家在全球金融市場上掀起的這股“貨幣海嘯”,無疑又會進一步引發全球貨幣信用風險。正因如此,與其說次貸危機是美國房地產市場上的次級按揭貸款危機,倒不如把它歸結為一場信用缺失危機。

2.歐洲債務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后,歐洲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憑借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幫助,恢復了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迅速崛起的歐洲各國為了進一步增強競爭力,而結成聯盟。實踐表明,歐洲聯盟符合歐洲各國和整個歐洲利益,有力地促進了歐洲經濟政治的發展,提升了歐洲在國際上的政治和經濟地位。隨著歐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1999年1月1日,具有獨立性和法定貨幣地位的超國家性質貨幣的歐元在歐盟各成員國范圍內正式發行,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歐元區國家內正式流通。毫無疑問,歐元的發行與流通不僅為歐洲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還推進了歐洲社會文化的融合。然而,由于歐元區一些國家,比如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各國政府為了提升本國競爭力,縮小同其他歐盟國之間的差距,盲目追逐短期利益,隱瞞政府的財政赤字,過分的透支政府信用,使政府面臨著巨額的債務(這些債務來自政府為應付財政支出而大量發行的、無法按期兌現的債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上述各國在發債時根據預測是能按時還本付息的。之后,由于受到全球危機的沖擊,各國經濟疲軟,失業率激增,政府收入減少,支出增加,從而導致政府無力償還債務,于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實際上,在加入歐盟前希臘等各國就已經開始隱瞞其財務狀況,比如希臘就借助高盛公司掩蓋了其真實債務狀況。加入歐盟之后,變本加厲透支政府信用,大量舉借外債購買金融衍生產品,這與希臘本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償還能力是不相符的,從而就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一邊是日益擴大的政府財政赤字,一邊是不斷透支政府信用來刺激消費,最終釀成了一場席卷整個歐洲大陸的債務危機。不難看出,歐洲債務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歐盟對某些成員國一味的經濟縱容和貨幣保護,使得政府對國家信用無限度透支,讓原本就已存在的問題愈發嚴重,直到無法掩蓋和隱藏,最終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這一場由政府信用透支而引發的債務危機,簡單說來,就是一場貨幣借貸到期無法償還的信用危機。從危機源頭上來看,歐債危機是由希臘債務危機而引起的、波及整個歐盟的債務危機。希臘一國的大量無法償還的外債使得歐盟其他成員國因為無法回收債務而陷入債務危機的鏈條。而歐盟早期沒有陷入危機的一些成員國,如法國、德國等,為了維護整個歐洲的利益和地位,以保住歐元的穩定,就必須不斷向危機爆發國注資。這一拯救歐債危機的舉措使得法、德等救援國國內的流動性貨幣減少,自身經濟發展也受到牽連,最終導致了整個歐洲經濟的衰退。

3.中國溫州現象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國沿海沿江地區經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溫州就因其繁榮的民營經濟而聞名全球。溫州所產的眼鏡、打火機、皮鞋等小商品也遠銷海外,享譽盛名。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一個江浙沿海的小漁村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發展成為一個人口密集的現代化大都市。由此,溫州一度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轉型的模范城市。然而,在民營經濟取得成功的同時,溫州的民間借貸也逐漸興盛。這種古老的借貸方式在寬松的經濟環境和高額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開始慢慢地變質,這就為溫州危機埋下了隱患。溫州在經濟發展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自爆出一件件老板因債務跑路、甚至跳樓事件開始,溫州就被推至風口浪尖處,溫州爆發的這場嚴重的民間借貸危機引發了社會和政府高度關注,也引起了人心惶然。面對溫州的現狀,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么讓原本以民營經濟而聞名全球的溫州面臨如此困境?很明顯,溫州經濟發展中后期,很大一部分企業主偏離原本經營良好的實體經濟,將資本轉移到房地產等巨額利潤的投機行業,以致實體經濟日益空心化。同時,溫州人熱衷于高利息率的借貸(即我們常說的民間高利貸),它是一種靠信用關系維持的私人放貸,而且放貸的資金并不全是個人自有資金,還包括各種來自親友的資金、信用卡和銀行貸款而來的資金等。輰訛輥因此,一旦這種沒有任何法律安全保障的“關系借貸”沒辦法按期歸還,一旦資金鏈在某處斷裂,所產生的后果就變得非常嚴重。一方面,企業家們不僅要填補實業的資金短缺,還面臨高額利息率的巨大債務,企業因為嚴重的資金短缺,沒辦法正常生產運作;另一方面,這復雜而廣泛的借貸關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無法避免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表面上看,全球經濟環境惡化加上中央收緊信貸,導致了溫州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實際上,溫州現象主導因素是貨幣的借貸泛濫超出了這個城市本身所能承受的范疇,高利息率的借貸打破了貨幣流通的平衡。中國房市不斷攀升的房價讓大部分溫州人嘗到了借錢生錢的甜頭,紛紛將投資目標放到房市等金融領域,使發家的實業經濟開始衰退并日益空虛。當國家加大對樓市的打擊力度,限制樓盤的炒價,這給借錢炒樓的溫州人以沉重一擊,最終誘發了一場嚴重的債務償還危機。在這個被高額利潤誘使的、以信用為基礎的私人借貸鏈條中,銀行也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所以,當個人信用透支,資金鏈在某一處斷裂,銀行借貸中的貨幣沒辦法按時收回,一場因個人信用而引發的經濟危機就在溫州爆發,并向鄂爾多斯等多個城市蔓延。

三、現代經濟社會信用風險的有效規避

通過現代經濟社會信用風險典型案例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與馬克思論及的商業信用風險、銀行信用風險和貨幣信用風險相比,全球化時代的經濟社會信用風險表現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從失信主體來看,信用風險由微觀個體向政府主體蔓延。與早期的個人和企業違約有所不同,今天政府失信已經變得非常嚴重。從歐洲債務危機到美國債務違約風險都反映了政府失信風險在不斷加劇。二是從金融工具來看,信用借貸由傳統金融工具向衍生金融產品轉化。作為在傳統金融工具(包括貨幣、債券、股票等)基礎上衍化和派生出來的新型金融產品,衍生金融產品(包括期貨合約、期權合約、遠期合同、互換合同等)由于能夠轉嫁風險而得到“青睞”,但這種新型金融產品高度的財務杠桿作用加劇了信用風險的危害程度。三是由引發領域來看,信用危機由生產制造業向房產地產業轉移。1929~1933全球經濟危機爆發直接原因在于制造業生產與銷售之間供求矛盾的尖銳化,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線則是房地產的泡沫化。基于現代經濟社會信用風險的新變化和新特征,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以有效規避現代經濟社會的信用風險。

1.強化國家債務管理,規避政府違約風險2013年初,盡管美國兩黨達成了“財政懸崖”階段性協議,但其政府未能擺脫“關門危機”。實際上,自1960年以來,美國債務上限已經上調了79次(平均計算每8個月就上調一次),如果以現有利息增速判斷,十年后美國債務僅僅利息的支出就將增加到1.1萬億(占其GDP總量的4.7%),也就是說,美國未來十年必須保持GDP增速不低于4.7%,才能支付國家債務的利息。輱訛輥2009~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時,歐洲五國希臘、意大利、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政府總債務占GDP的比例也分別高達130%、120%、94%、83%和63%。2013年9月5日國際清算銀行(BIS)有關報告顯示,2007年中旬全球債務規模為70萬億美元,到2013年已經增至100萬億美元,而各國中央及地方政府是債務的最大制造者。由此可見,規避國家信用風險,防止政府債務違約是防范現代經濟社會信用風險的首要任務。規避國家信用風險,防止政府債務違約的最好辦法是避免政府的過度負債。這就要求政府量體裁衣,量入為出,將國家債務盡可能控制在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與此同時,對現有國家債務應該強化管理,構建反映債務危機和債務風險的管理系統,建立政府債務預警、化解和救助機制。比如,調整國家債務期限結構安排,避免債務過度集中償付;加強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G)等國際性金融機構的合作,多渠道監管各國政府債務風險;聯合設立跨國債務危機救助的專門機構等。

篇(9)

二、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的主要因素

在企業風險財務管理的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造成不確定性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即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對于非經濟因素,主要體現在企業經營目標,非經濟因素是導致企業風險的關鍵因素,然而,現階段,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企業的經營目標不夠明確或不夠科學合理,這會加重企業風險。此外,不能有效明確企業風險管理目標,不能利用企業文化帶來的優勢,強化企業風險財務管理。例如,某企業為了實現企業發展戰略,對各經營單位每年制訂經營目標任務及考核標準,其中包含剛性指標及彈性指標考核,內容比較全面,但是部分考核指標缺乏科學性。如剛性指標考核中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指標要求為正的幾百萬至上千萬,而與之相關聯的經營業績的其他如年訂單總量、年收入總額等與往年相比大幅增長的趨勢,根據近幾年的行情來分析,此企業仍處于快速成長與擴張期,企業經營的現金流會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況,要實現預期的增長速度,需增加融資,但對各經營單位的考核中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指標要求為正顯然不夠科學與合理。這樣的考核其結果可想而知,年終幾乎所有被考核的經營單位的經營活動現金流結果為負,大大降低了各經營單位經營的士氣及積極性,影響企業發展戰略的實現,導致企業所面臨的競爭風險加劇。對于經濟因素,主要表現在企業的經營效益,在企業經濟收益的過程中,企業相關管理人員沒有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意識,并且管理方法落后,這會為企業帶來極大的風險隱患。

三、強化企業風險財務管理的有效對策

1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這就要求企業相關管理人員應當完善企業財務預警體系,并且加大監控力度,明確企業風險財務監控的基本程序,全面落實員工的具體職責,依據企業發展的實際狀況,深入細致地分析財務報表及經營管理情況,在建立全面的內部控制的基礎上,重點關注高風險及新業務領域。此外,相關管理人員應當建立健全財務風險防范及反饋機制,使員工樹立正確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嚴格實行企業風險財務責任制度,充分發揮會計監管的作用。

2建立健全風險財務管理體制相關管理人員應熟悉和了解法人治理的基本內涵,以為風險財務管理創建良好的管理氛圍。企業還應當建立專門的風險財務管理機構,在建立的過程中,應充分體現風險財務管理的獨立性,進而充分發揮自身的自,這能夠有效提高企業整體抵御風險的能力。此外,企業相關管理人員應當調整和優化處理業務的程序,明確各個部門的具體職責,以有效地確保信息的精準性,并且應當發揮企業內部審計的重要職能,不斷強化員工對內部審計的認識,以逐漸改進和完善內部審計的不足之處。

3重視企業投融資決策的重要作用在企業財務管理的過程中,財務決策起關鍵作用,然而,企業在決策的過程中,不能依據具體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因此,相關負責人員應當全面系統地考慮影響因素,最大限度降低決策失誤的幾率,進而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

篇(10)

2、房地產開發面臨的主要風險

2.1政治風險

是指一個國家所處的國際國內政治環境變動(如戰爭、罷工、社會動蕩)及相應的政策法律調整(如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變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造成房地產開發商經濟上的損失。對房地產開發商影響最為直接的是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就金融政策而言,實行緊的貨幣政策還是實行松的貨幣政策直接影響開發者和購買者所持有的資本,影響項目的開發和出售。同時銀行關于房地產方面的業務也會對房地產的需求發生影響。就財政政策而論,政府實行緊的財政政策還是實行松的財政政策,對房地產的稅收政策,對住宅是實行福利供給政策還是實行對低收入階層采取有限的補貼政策,政府對房地產的投資等,都會對房地產開發和需求發生影響。這一風險在我國尤其需要關注。

2.2經濟風險

是指由于經濟形勢(如市場需求、購買力、利率、稅率、匯率等)變動導致房地產開發商經濟上的損失。由于從可行性研究到樓盤上市的時段內,市場需求變動的可能性很大,消費者對戶型結構及單元面積的偏好也會發生變化。原來的細分市場上該類物業還供不應求,而不久卻可能大量積壓,難免使投資收益遠遠偏離預期。通貨膨脹時期,紙幣貶值,價格全面上漲,房地產雖然具有一定的抵抗通貨膨脹的能力,但其價格也會上漲。而人們手中持有的貨幣量是一定的,這樣購買力相對下降,可能無力支付日漸升值的房地產,從而導致房地產企業開發的項目難以售出而承擔風險。一般來說,房地產開發資金需要量大,完全依靠自有資金周轉是非常困難的,通常需要采用外界資金,如向銀行貸款和預售。以自己開發的房地產作為抵押獲得用于該項投資的貸款時,如果不能按照抵押貸款協議規定的期限償付本息時,就必須承擔作為抵押品的房地產將可能成為他人財產的風險。采用預售房屋籌集開發資金時,如果不能按照預售協議規定的日期交房,就必須承擔支付巨額的賠償金的風險。

2.3自然風險

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如洪水、火災、地震等)對房地產開發造成的影響,從而使房地產開發商造成經濟上的損失。自然風險出現的機會較少,但是一旦出現,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大的。

2.4技術風險

是指由于科技進步、技術結構及其相關變量的變動給房地產開發商可能帶來的損失。例如,由于科技進步可能對房地產商品的適用性構成威脅,迫使開發商追加投資進行房地產的更新、翻修和改造。由于建筑設計變動可能導致建安工程成本增加,從而影響項目形成后的租售。

2.5經營風險

是指由于開發商因開發項目經營管理不善導致預期收益不能實現,或不足以補償經營費用的可能性。該類風險主要歸因于開發商主觀上對開發成本、租金售價、開發周期以及資金籌措等的預測錯誤和決策失誤。

3、導致房地產開發風險的因素剖析

3.1政策環境與經濟形勢

房地產開發由于與國家經濟形勢緊密相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控制。如:政府對租金售價的控制,對外資的控制,對土地使用的控制,對環境保護的要求,尤其對投資規模和金融的控制,以及新稅務政策的制訂,都可能對房地產開發商構成風險。在我國尤其需要關注。

經濟繁榮時,由于各產業擴大生產,使房地產供不應求,房地產價格不斷升高。而在經濟衰退時,社會對房地產需求能力受到抑制,產品開始出現難以脫手的現象,此時,開發商的資金已經投入,形勢的波動使其作出反映并進行調整是相當遲鈍的,短時間內很難變化或找到其他替代者,從而會使開發商陷入困境。

3.2房地產市場的發育程度與供求狀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發育完善的市場應具備:信息充分、商品同質、廠商買者自由出入以及交易雙方數量眾多四個基本條件。而一個發育不充分的市場必然會給房地產開發商帶來一定的風險。

從總體上講,房地產市場是地區性的市場,當地房地產市場供求變化對開發商的影響要比整個國家房地產市場供求變化對開發商的影響大的多。只要當地經濟發展是健康的,房地產需求就不會發生大的變化。房地產開發的強度取決于潛在的開發商對租售收益的預期。當租金、售價因房屋供應短缺而上升時,開發商便會紛紛開發房地產,但由于開發需要一定的時間,待開發完成時,市場供求可能已發生了變化,致使開發的物業難以租售。

3.3開發時機的選擇

經濟運行有快速和滯緩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特點,房地產投資也是有周期性的。投資周期包括高峰—收縮—低谷—恢復四個階段。在高峰期,國民經濟迅速增長,經濟處于高峰期,由于各產業擴大生產,使得房地產供不應求,房地產價格不斷升高。在收縮期,國家緊縮銀根,控制投資規模,社會對房地產需求能力受到抑制,產品開始出現難以脫手的現象。在低谷期,社會信貸關系進一步緊張使得工業和建筑業投資銳減,投資產品價格降低但難以出售。在恢復期,國家放松銀根,降低利率,社會對房地產的需求量開始增大,價格逐漸回升,此時正是房地產投資的黃金時期。從較長時間看,在投資收縮期、低谷期搞企業兼并或作準備投資,在投資高峰期、恢復期大力投資,必能獲取較大盈利,避免較大虧損。

3.4開發地點的選擇

房地產的不可移動性、區域性和個別性,決定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房地產行業有句名言:第一是區位,第二是區位,第三仍是區位,可見房地產開發地點的選擇對開發商至關重要。房地產開發商搶占中心或門戶區位是普通常識,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預測近期將形成的新的中心區位或新的門戶區位。在繁華地段開發房地產項目將實現最大的開發利潤,但這一范圍可能已不存在一塊可供開發的土地,開發商只好為獲得更大的選址范圍而放棄一部分利潤。同時,房地產開發所涉及的地理環境條件,甚至社會經濟條件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過程中,這會使開發商經受著風險的考驗,需要有一定的預見性。開發商若能及早投資開發具有價值增長潛力的地塊,則幾年后將會獲取較大的利潤。

3.5開發類型的選擇與開發規模的確定

房地產開發過程是巨額資金投入的過程,從購買土地、工程建設到推出廣告、上市銷售或出租,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作為開發商,通常難以完全用自有資金來完成一開發項目。一般都是在投入一筆啟動資金如地價款或前期費用后,通過各種借貸、預售等融資手段來籌集開發資金,滾動開發。所以,對于房地產開發商來說,資金的籌措是項目能否按期、按質完成的重要一環。房地產開發規模越大,開發商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

3.6開發周期的長短

房地產開發及交易需要較長的時間,尤其是對于大中型開發項目,從尋找機會、可行性研究、購買土地、勘測設計、籌措資金、前期準備到工程施工、竣工,以及制訂價格、推出銷售及簽署成交合同,往往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完成。在房地產商品開發過程中,很難在一開始就能對整個開發期內的各項費用和收益流動作出精確的估計,只能是大概的測算。而在這一較長的開發期內,房地產市場的供求變化,消費者喜好的改變,社會經濟形勢的興衰,國家有關政策的調整,物價的漲跌,匯率及利率的變動都將是難以精確預測的。可是房地產項目一旦確定,資金一經投入,就很難根據情況的發展而加以改變和調整。開發期越長,各種社會經濟環境條件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各種費用特別是后期費用和房屋售價或租金就更加難以確定,風險也就越大。

此外,開發商的素質、開發方式的確定也是導致房地產開發風險的重要因素。

4、處置房地產開發風險的具體措施

4.1事先有效避開風險源地

例如,放棄某地區的房地產開發以防止市場風險。通常是,預測到在某邊貿地區長期效益不能保證或某個地區將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而作出的決策。有效地避開風險源地可完全解除某種風險,但意味著同時也放棄了從事該活動所帶來的利益,故此種避免風險的措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即使采用,也應在前期工作階段盡早作出,這樣可大大減少不必要的風險投資費用。

4.2采用多樣化(或組合化)投資

就是把資金有選擇地投放到不同類型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上。可投資建造不同收入層次居民所需的不同類型住宅、寫字樓、商店和娛樂場等,以減少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因為各種不同類型房地產的開發風險大小不一,收益高低相應不同。一般而言,開發項目收益率相對較高的風險大,開發項目收益率相對較低的風險小。如果資金分別投入到不同的房地產開發項目,整體開發風險就會降低,其實質就是用個別房地產開發的高收益去彌補個別低收益的房地產損失,最終獲取一個較為平均的收益。房地產多樣化投資的關鍵是如何合理地確定投入不同類型的房地產的資金比例,使得即可降低開發風險又可獲取較高的收益率。

4.3以財務方式控制風險

具體有以下三種基本方法:1)通過正當、合法的非保險手段(如合同條款的擬定)將風險轉嫁給其他經濟單位。如房地產開發商將施工中危險性較高的工作轉包給其他的專業性施工單位,從而減少自己的風險責任。再如實行項目股份化,將經營風險分散到全體股東身上等。對某些超過開發商能力的風險,或保險無法提供的情況下,此種方法發揮著特有的作用。2)通過向保險公司投保,以繳納保險費為代價,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保險作為一種及時、有效、合理的分攤損失和實施經濟補償的方式,一直是處置風險的主要手段,但保險的使用仍是有限的,因為并非所有風險都可以保險,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保險并不能提供充分的補償。3)以自身財力,直接承擔風險損失的補償責任。如將預計有可能發生的損失直接攤入日常經營成本,又如建立風險損失補償基金或建立自保公司。近年來,以組建專業自保公司作為主要形式的自留風險手段,已在國內外成為一種十分引人注目和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手段,而這種主動自留風險手段的選擇與實踐,應遵循法律規定,如對法定保險、強制保險的風險標的能否自留,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時還要受自身經濟實力的制約。

4.4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全面的調查,作出科學的預測

要仔細分析房地產開發周期并預測其變動,以選擇最佳開發時機;分析房地產開發所涉及的地理環境條件并預測其變化,以及早投資開發具有價值增長潛力的地塊;要了解國家政策并預測國家未來對房地產政策有何變化,是限制還是鼓勵,同時,要分析社會對房地產市場的需求類型和需求量并預測其變化,以確定開發項目和開發規模;要利用一切可能得到的信息資料,充分考慮到其他開發項目的競爭,盡可能準確地預測擬開發項目的費用與收益。

4.5在工程完工前,就與租戶、客戶簽訂租約或預售合同

這樣,工程完工后房地產空置的風險,租金下降的風險,售價跌落的風險,都可通過預租預售的安排來避免。當然,預租、預售時,還應注意一個問題,這就是開發商的風險降低意味著與其交易的客戶的風險提高。所以,開發期越長,其他行業的客戶就越不愿意與開發商簽定固定價格的合同。若要預租或預售,則租金、售價就會被壓得較低。

4.6通過簽約盡量固定那些對利潤敏感的變量

例如,利息支出增長的風險可通過簽定固定利率貸款合同來減小;建造費用增加的風險可通過與建筑企業簽定固定預算合同來減小;工程不能按期完工的風險可通過承包合同中延期罰款的條款來降低。

4.7盡早完成開發項目,以降低在開發期內由于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帶來的風險。并在開發過程中加強項目管理,控制成本,保證質量。

此外,還應根據開發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從事房地產開發的人員進行培訓。根據開發商自身的資產負債能力與獲取資本的能力,合理確定開發方式。

參考文獻

上一篇: 項目公司工作總結 下一篇: 小學畢業生寄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国产精品有吗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卡 | 亚洲v欧美v日韩v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三区 | 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一本清日本在线视频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