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3: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生學習禮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 概述
在高等院校學生步入高校的第一步起,學習就是學生最重要、最關鍵的活動內容。大學生的學習雖然是按照學校既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師的安排進行的,但已經不像中學生那樣是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被動的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上,而是可以有相當多的自由支配時間,這就決定了大學生的學習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計劃能力,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學習時間。大學生的學習活動又是一種學生在學校這個特定的學習環境里專心的以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特征的社會活動。學校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計劃、組織、控制都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因此,不管是學生還是學校,怎樣進行有效的學習管理,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同時,面對知識經濟的沖擊,對高校學生采用最有效的,最優化的學習管理,也是滿足社會發展和促進個人更好適應社會的需要。
2 高校學生學習管理概念
高校學生學習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借鑒管理學中對管理概念的描述演化而來的,其定義如下:高校學生的學習行為通過計劃、組織、控制和激勵等環節來協調學生與學習,以期達到學習目標的過程。這個定義包含著以下幾層含義:
2.1 管理的對象是學習行為
在這個定義中,一切管理活動都圍繞著學習行為展開。管理的對象是一種行為,計劃、組織、控制、激勵等各種環節都有利的促進了這種行為的有效進行,最終使得學習行為有個滿意的結果。
2.2 管理的主體是參與學習行為的人或組織
學習管理的主體應是學生、學校。學習行為的主體是學生,所以首先在對學習進行有效管理的應是學生,而高校學生學習行為的發生主要是在學校的參與下進行的,并且學生的學習行為受到學校管理的很大影響,所以學校也應是學習管理的主體。學習管理中的兩個主體都圍繞著學習行為采取各種措施,并相互協調,使學習行為得到有效的結果。
2.3 管理采取的基本措施是計劃、組織、控制、激勵
計劃、組織、控制、激勵是這個管理活動的四個基本職能。所謂職能是指人、事物或機構應有的作用。每個管理者工作時都是在執行這些職能的一個或幾個。那么,計劃職能就是對將來趨勢的預測,根據預測的結果建立目標,然后制訂各種方案以及達到目標的具體步驟,以保證目標的實現。組織職能一方面是為了實施計劃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結構,該種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計劃能否得以實現;另一方面是指為了實現計劃目標進行的組織過程。控制職能包括制訂各種控制標準;檢查工作是否按計劃進行,是否符合既定的標準;若控制對象的活動發生偏差,要及時發現和分析偏差產生的原因,糾正偏差或制訂新的計劃,確保實現目標。激勵職能主要是從管理活動中的學生來講的,通過激勵學生,激發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的個人目標與管理目標統一起來,保證管理活動協調進行。
2.4 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的實現是通過有效、優化的管理活動實現的。學生根據個人需求、社會需求在學校給定的環境下,充分發揮個人管理學習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同時,學生個人的學習又是受到學校對學習管理的統轄,學校根據自身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水平,制訂符合自身和社會需要的學習管理制度,這種制度,對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種支持系統。因此,學校和個人有效的學習管理,最終保障了個人學習目標和學校培養目標的統一,保障了滿意的學習結果。
3 高校學生學習管理的原則
高校學生的學習管理應是高校管理中的重點,要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管理,必須遵循科學的管理原則,這些原則既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又要滿足總的方向和要求。因此,這些原則體現在:
3.1 自主性原則
自主性原則是高校學生學習管理中首要原則。是指高校學生學習管理中所進行的一切學習管理都應以發揮學生自我學習管理為目的,為促進學生自我取得好的學習結果創造一切有效的條件。大學生學習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進行的,所以無論從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時間及學習的方式都要更加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承擔的角色,強調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因此,進行高校學生學習管理,學校對學生的學習管理和學生自我學習管理有機結合在一起時,更好注重發揮學生自我學習管理的能動性。
3.2 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在高校學生的學習管理中表現為高校的學生學習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其中包含了個人、學校、社會等各個部分,協調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建立良好的組織結構,達到學習活動的最優化結果。學生的學習行為作為一種具體而復雜的活動,是在受到特定環境的影響下的功能表現。并且,學習行為的功能表現會受到環境中某些因素的影響,其中會有一些因素影響起很大的作用。
圖1是從系統科學的角度來闡釋學習行為的。因此,從系統科學的角度,把高校學生的學習管理作為一種系統的學習管理工程。就應該從學生、學校、社會的整體角度來考慮學習管理,在強調發揮學生自我學習管理能力的同時,要重視學生自我學習管理目標與學校管理目標、社會需求統一起來,使得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在充分發揮主動性學習時,更多的考慮到的是自身的要求,滿足的是自我的興趣、需求,所以,在有學校參與的學習管理中,發揮學校學習管理中控制作用,使得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不僅滿足個人的,也是滿足學校的、社會的。
3.3 價值性原則
價值性原則是高校學生學習管理原則中最應該體現的原則。它是指學習管理活動應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管理主體的需要,體現其與主體之間的效用關系。任何管理活動,都是為了滿足管理活動主體的需要。管理活動的存在、作用及其發展變化都應適合、接近或一致管理主體的需要。因此,高校在進行學生學習管理時,應充分發揮學生、學校、社會的角色參與,以人為本,發揮人的激情,注重人的利益,滿足人的需要。
3.4 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高校學生學習管理有的原則。針對性原則是指高校學生學習管理活動應針對大學生的生理、心理情況分階段的進行管理的原則。針對性原則體現的是管理活動中對組織結構的分層管理,同時,針對性原則也體現了管理活動中要基于事實的哲學理念。大學時期是智力水平增高、記憶功能增強、抽象思維獲得重大發展、分析綜合能力明顯提高的時期。而且,進入到大學學習的學生們,經歷了入學期、穩定發展期、畢業前期的各個階段,要從大學生生理、心理的適應性來有效的、針對的進行學習管理,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3.5 定性管理與定量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定性管理與定量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是從管理手段的角度考慮的。長期以來,對學生的學習管理基本上是采用的單一的定量管理,比如,通過具體題目的試卷測試等定量管理。這種單一的定量管理的手段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追求分數,追求排名等不良的學習風氣,導致學生沒有真正獲得學習結果,而學校也是僅僅通過學生試卷的分數來確定教學計劃、教學評估等,導致學校的學習管理活動很大程度上不能真正有效的促進學生自我的學習管理。由于對人的學習管理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致使許多問題靠單純的定量分析還難以解決,所以,定性管理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隨著學校管理理念的不斷變化,在進行學生學習管理活動中,定性管理的進入,增強了學生學習管理活動的有效性,應在定性分析作為前提和歸宿的基礎上,以定量分析精確和深化對定性的認識,二者緊密結合,共同在管理中發揮作用。
4 高校學生學習管理采取的方法
合理的方法才能體現管理的原則和取得滿意的管理結果。高校學生學習管理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適應學生、學校、社會的需要。因此,高校學生學習管理采取的方法從不同角度分析主要界定為兩種,一種是分階段管理,另一種是系統管理。
4.1 分階段管理
分階段管理是指將學生的學習管理分為入學期、穩定發展期、畢業前期三個階段,在不同階段適應性的采用手段、方法,使學生、學校的學習管理能進行有效、優化管理。分階段管理最大限度的體現了學生學習管理中針對性原則,但在管理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也結合了自主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價值性原則和定性管理與定量管理相結合的原則。①入學期學習管理。入學期的學習管理主要是從確立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的學習管理角度入手的。很多學生步入大學后,面對自由的學習環境、浩瀚的知識海洋,在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上產生了困惑、焦慮。在這個時期及時的了解學生,幫助學生,將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階段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②穩定發展期學習管理。大學生在學校里經過半年乃至一年的大學環境適應,開始對自我的學習有了大的發展欲望。這個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因此這個階段的管理應注意處理好專業與興趣愛好,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關系,使學生的學習得到充分的展現,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培養了能力。③畢業前期的學習管理。畢業前期,學生面對就業、考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學習動蕩”,一部分人忙于考研,埋頭苦干應付研究生考試,而忽略應該在這個階段學習的專業課,一部分人忙于找工作,認為只要有個工作,學習不學習已經不重要。因此在這個“混亂的階段”,更應該穩定學生的學習,在他們步入不同環境之前,一方面抓好教學計劃中的學習管理,一方面為學生走上不同的環境所需要的知識,提供學習的環境,比如,開設英語輔導班,交際禮儀指導課程等,為迎接學生的畢業,走向另一片天地提供再學習的條件。
4.2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的高校學生學習管理主要是把系統科學的理念注入到學生學習管理中,把學生學習管理看作一個系統管理工程。高校學生學習系統管理是指將學習行為與學生、學校、社會看作一個整體來管理,學生與學習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學校和社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支持系統。用圖表示為:
在這個系統管理中,主要體現了以下幾種思想:
①學習管理系統中有著學習行為、學生、支持系統部分,學習行為是這個系統的中心,學生的活動和支持系統的活動都是圍繞著學習行為進行的。學習行為、學生、支持系統這些部分之間又有著密切的聯系。
②學生學習管理系統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以學生與學習行為有著相互的關系。學生對學習行為進行有效管理,會取得理想的學習結果。理想的學習結果又會促進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加強和促進學習效果;反之,就會降低學習結果,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
③支持系統是指學校、社會為學生的學習所提供的一切支持,它包括培養目標、學習風氣、學習制度、評估制度等,這些支持系統有效的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同時,學生的學習活動又影響著支持系統的變革和發展。
④在這個學習系統管理中,隱含著計劃、組織、控制、激勵等各個環節,這些環節是管理活動進行的各個必要程序。管理活動在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基本環節基礎上有效的運行,使得整個系統得以良好的運轉起來。
⑤學習目標的實現是學習系統管理中最終的管理目標。這個學習目標是系統的整體目標,是學生個人的學習目標與支持系統目標的統一。得到滿意的學習目標,不僅是學生,也是支持系統的愿望和采取措施的結果,它將結束一次優化的學習管理工程。否則,學生、支持系統就會不斷的調整,使之產生滿意的學習目標。
5 高校學生學習管理中要注意的問題
5.1 兩種管理方法的有機結合
高校學生管理的有效,優化進行是分階段管理和系統管理的有機結合的結果。分階段管理的各個階段都遵守著系統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同時系統管理又是在分階段管理中一步步走進目標的。所以,這兩種管理方法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在學生學習管理中充分運用這兩種方法,才會使得管理目標的實現。
5.2 充分發揮學校領導的作用
在高校學生學習管理中,學校對這個管理活動起到了領導作用。學校領導的作用是將學習管理的方向、內部環境統一起來,創造使學生能夠充分實現學習目標的環境。領導者是:個管理活動最重要的基礎。學校對學生的學習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監督保障、評價處置等,這些不僅需要學校在發揮領導作用的時候要充分、細致、靈活,還需要有一定的藝術性,使得學生學習管理活動在學校的領導下有效進行。
5.3 有效的溝通
因為高校學生學習管理系統中管理主體是參與學習行為的人或組織,也就是學生和學校。所以,在學生和學校之間就應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通道,加強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可以采取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看法,以此來對教學事務做出調整,確保教育過程與學生需求協調一致。同時,學生也通過有效的溝通通道,理解學校學習管理的意圖、提供的便利條件等,來使個人的學習與學校的教育方針、教學條件有機結合在一起。
5.4 持續改進
持續改進是高校學生學習管理活動優化的一個永恒行為。持續改進是這個管理活動中的核心動力。持續改進包括:了解現狀,建立目標,尋找、評價和實施解決辦法,測量、驗證和分析結果,最后把更改納入體系等活動。持續改進體現了管理哲學中動態的思想,遵循了發展的科學觀。因此,持續改進使得管理活動從不完善到不斷完善提供了前進的動力。
參考文獻:
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課程標準》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鮮明地提出了本學科的六大基本理念,其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轉變地理學習方式”等,又是六大理念的核心和重點。二、鄉土地理教材的開設為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搭建了理想平臺
首先這是由鄉土地理教材編寫的基本理念決定的。
1.鄉土地理教材編寫注重了人地協調發展教育。鄉土地理教材要求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注重關注身邊的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的現狀,正確認識發展成就和存在問題,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2.它注重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調整與轉變。鄉土地理教材要求的實施過程,可有效地改變以往的教條化、單一化、靜態化的陳舊教學模式,建立以探究為主導,合作式、體驗式、問題式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3.注重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生活中的學習資源不是寫在書本上現成的,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探索、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并在此過程中提升自己對書本上所學到的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及地理規律的應用能力,用我所學,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其次是由教材編寫的特點決定的。鄉土教材編寫為了體現這些理念,已經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具有了以下特征:
1.將促進學生地理科學能力的發展、正確的地理觀念的形成貫穿了教材編寫的始終。鄉土地理教學中所要培養的學生的能力重點放在了地理實踐能力和地理信息能力。如教材中編寫的測量當地的地理經緯線,繪制校園平面圖等等,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的產生過程。再如根據已有的相關資料或通過對家鄉某類資源的調查研究,分析我國資源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等,不僅培養了學生對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及分析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等,建立國情意識。
2.將因地制宜思想貫穿了教材編寫的始終。學習地理最重要的是關注家鄉的經濟發展,了解成就及存在問題。而鄉土地理內容編制時則遵循了這樣的線索:區域不同――資源和條件存在差異――發展潛力和存在問題也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環境。另外,教材中還應用了正面案例與反面案例相結合編寫形式,體現了因地制宜思想。正面案例有助于使學生懂得什么是因地制宜,應當怎樣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條件差異進行生產建設,即怎樣揚長避短。反面案例則讓學生明白不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的危害及后果,增強因地制宜重要性的認識,這正是為其將來投身到經濟建設中時能真正“用我所學”作鋪墊。
3.將案例教學貫穿了教材編寫的始終。鄉土地理內容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生活,它把地理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以案例形式寫進教材,如:地理與衣食住行,地理與當地工農業生產等。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白地理知識其實就在身邊,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地理與生產生活之間密切的聯系,了解其中的地理背景。
三、教師教學能力不斷的提升為學生到生活中學習地理提供有力的保證
1.新理念促使教師構建了更加完備的知識結構。鄉土地理教材的實施使地理課程知識的覆蓋面更加寬廣。教師已經意識到原有的知識結構已經成為駕馭地理教學的瓶頸,他們已不再象以前一樣,把自己定位在書本、學科、成績、校園這幾點一線的狹小空間,而是向書外,向其它學科、社會生活擴展,構建了更完備的知識結構,不僅是原有結構的重組,更是吸收了先進的理念、其它學科的知識,包括全新的科技前沿知識,來完善、充實自己,新舊知識相融合,以滿足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的需求。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
禮儀的主要功能,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系;從團體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形象的主要附著點。大凡國際化的企業,對于禮儀都有高標準的要求。
一、調動學習積極性,是培養自學能力的前提
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最初的數學充滿了形象、色彩、聲音,總之,能夠讓兒童的感官所接受,這時,我們就能使自己講授的知識為兒童所接受,并且使我們進入兒童的思維世界。"這就是說,數學教學充滿興趣性。我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大量使用學具卡片,如小貓、小狗、大象......用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卡片,教會學生認數,計算;同時大量使用幻燈教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最后動口表達的"三動"能力。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我不是按照教學進度:每個數都要講一堂課,而是利用學生學齡前的基礎,利用圖片,僅用二節課就教會了1-10這10個數。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擺卡片、說數、互相檢查、匯報。一節課上得熱熱鬧鬧,充滿趣味性,培養了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到數學課有意思,不枯燥,為今后培養能力奠定基矗。
二、教給學習方法,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環節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時,我們往往只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而忽略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我在加強雙基教學的同時,又重視思維、記憶等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1.教給學生會使用教科書低年級使用教材重點應放在觀察上。新課本大量使用了圖畫、圖形、直線、線段等形象直觀的內容。在指導學生看書觀察時,可根據兒童在觀察過程中的幾個心理特征,采用以下順序:
①觀察圖,了解圖意和要求,能按一定順序觀察,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詞。
②按圖意要求,會操作擺學具,并組織語言表述操作過程。
③會按圖意要求填數、填符號或計算;
④能明確圖里標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為學習應用題做準備。在中高年級教學中,我注重指導學生看懂、學會書中提供的學習方法,來理解概念和定律。如在學習"分數意義"時,我提出:①把什么看成單位"1";②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③每份是單位"1"的幾分之幾。請同學們帶著這三個問題看書,討論。對公式推導這部分內容,更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思考、討論。讓學生自己掌握、學會。這樣,我們充分利用課本,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2.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數學課最忌諱教師思維活動占有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思維過程。因此,數學課上,應重視把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表露出來,讓他們說出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理解的。
如在教十幾減九時,我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擺實物。擺小木棒。一捆(10根)和3根。
(2)要從13里拿走9根,怎樣拿?
(3)你是怎么想的。
(4)把你想的說出來,大家聽一聽。讓學生根據問題擺學具,不僅給學生提供"扶手",更重要的是教給思考方法,培養學生把具體轉化成抽象的思維過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7-0080-02
能力培養是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還要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這關系小學生的未來發展,必須得到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的重視。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對于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有了一些感悟,寫下來,請行家斧正。
一、激發數學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的學習動力多數來自于對學科知識的興趣。學生一旦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科學習中去,而且會主動地掌握與之有關的各種學科知識,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表現出更加頑強的精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融洽的師生關系、靈活的教學方法、豐富的課外活動、多元的評價方式等等,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其中最有效的辦法是寓教于樂。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枯燥的事物趣味化,通過設疑、懸念等手段,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另外,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師也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學生學得自然親切而真實,學習的興趣就會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充分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從而實現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數學的歸宿是現實生活,利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相關問題,才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充分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巴、空間和時間,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對課堂知識進行擴展延伸,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的問題,實現數學學習的現實價值,從而激發學生愛學數學、愛用數學的情感。例如在學完圓錐、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不規則的物體,如鐮刀、斧頭、臉盆、玩具等,怎樣才能測出它們的體積呢?然后引導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測出這些物品的體積。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動手、動腦,并將實測的過程記錄下來。在實踐過程中,小學生在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后,認識了現實問題和數學問題間的聯系與區別,增強了應用意識。通過長期的培養,我們會發現,當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養成了觀察周圍事物并有意識地運用數學觀點認識和分析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中的問題建立聯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就大大提高了。
三、鼓勵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優勢互補、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積極態度。開展合作學習的前提是組建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建立的基礎是學生自愿。只有學生自愿加入,才會形成良好的學習合力。在小組建立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知識能力和興趣愛好等進行綜合認識,人數以3~6人為好。在小組分工上,每一個成員都應側重一項職責,在小組中擔任一個具體的角色。這個角色可以是組織者,可以是記錄員,也可以是匯報員。當然角色不能固定不變,過一段時間后,小組成員要互換角色,從而使同學們在不同的崗位上得到鍛煉和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培養學生主動觀察、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并主動把自己的探究過程和探究效果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不僅可以表達不同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又能夠為學困生提供幫助,真正發揮團隊的合作精神。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在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時時刻刻做到相互尊重、學會傾聽,為合作學習打好基礎。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學生交流、爭執的過程中避免課堂處于無序狀態。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既要充當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也要做好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或是合作者。
四、設置恰當研討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獨立思考是一種綜合能力。獨立思考與學習效果具有正比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幫助學生逐漸掌握思維的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方法,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必須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構建并發展起來。要實現學生的獨立思考,必須實施開放式教學,決不能搞“一言堂”,要鼓勵學生獨立地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當然,我們所說的獨立思考不排斥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學習應該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五、注重新舊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知識整合能力
每一個數學新知,都必須要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把握新舊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記憶、思維等認知特點,把數學知識整合為具有規律的知識網絡結構,使學生對于數學的認知逐漸走向成熟,從而產生知識的正遷移。在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內容的編排是螺旋式的,難度逐步加大。因此,教師要把每個章節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放到知識結構的網絡中進行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良好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維,而且會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知識整合能力的形成,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加強直觀教學
學生認識事物是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形象的感覺和知覺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程,教學要適應和促進這個過程,就要加強直觀教學,例如:在教學生“功”這一章,對功、功率和機械效率三個概念容易混淆。我設計了一堂比賽形式的實驗課;比比誰做的功最多,誰的功率最大,誰的機械效率最高。每個同學都把五塊磚以最快的速度從一樓跑到四樓,測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機械效率。實驗由學生自己設計案,自己進行測量、記錄、計算、設計表格填數據。學生通過對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確鑿數據進行回憶、對比、聯想、分析,終于明白了道理。這比我在課堂自己演示,枯燥講學要好得多。這樣,在教師演示的同時,學生也可以自己動手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認識更加具體化
盡量聯系學生身邊的實物,如“摩擦”一節,教材用推大衣柜的方式導出,教室里沒有,但有電視柜,因此,讓學生推電視柜來說明,學生用親眼見到的實驗現象總結規律 ,記憶勢必深刻,又如“杠桿”一節,可利用教室中的掃把,請幾位同學上講臺扛起來,然后改變掃把的不同位置放在肩上,讓其感受用力大小變化,增強了實驗的真實性和機動性,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三、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很多,提倡多觀察、多分析,對學習和鞏固物理知識很有必要,這也能時時記起,不會遺忘,自然界的電閃雷鳴,雨后的彩虹,太陽光的色散,冬天人們呼出的“空氣”,汽車的發動,發光的電,照相機照相,工人利用杠桿把很重的東西滾上去,都離不開物理知識。我叫學生多觀察,隨時聯系所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索其中的道理,這樣,既能讓他們掌握課本知識,又能讓他們開闊眼界,還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何樂而不為呢?
學生的心理障礙是學校和老師最關心的問題。我們是中醫院校,我們學生的來源近大半來自農村,生活環境的變化就已經給他們帶來不適應,專業學習又給他們一個陌生感,那么專業外語的學習又給他們帶來壓力,因為醫學專業外語的詞匯有很多復合詞,學生說什么骨頭、肉、神經真讓人頭痛,這幾方面因素使他們心理壓力增大,久之就產生外語學習的心理障礙。
專業外語學習的學生一般心理障礙主要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動機、意志、性格、情感、注意、興趣、信念、理想、世界觀等;而情感因素則包括動機、態度、自尊、自信、焦慮、移情、自我形象等。因此,學習動機是否端正,態度是否正確,自信是否充足。自我形象是否良好都會影響外語學習的成效。
心理障礙一動機障礙
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內部動因和力量,它是個體發動和維持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學生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結果相差甚遠。
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的理論依據。被動學習出自桑代克根據其動物實驗建立的S-R(刺激一反應)教育心理學理論范式,以這一理論為基礎的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學習是機械的過程,學習者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學的主要過程還提出問題給予刺激,學生作出相應的反應,之后是操作和練習。主動學習出自托爾曼聞名于世的認知學習實驗,即認知范式理論,這一理論要求學習者作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出現,學習不是機械的記憶信息,而是理解信息的過程。怎樣使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實施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的意義?
我感覺要不斷探索外語教學的新規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爭取外語教學質量有所突破。教學要靈活生動,特別是醫學專業的外語教學,要像解音0課一樣,有具體的人體骨架等,使學生感覺能觸摸到外語的詞匯,有一個立體感。還要堅持外語課堂教學的多信息、高密度、快節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信息是指經過努力獲得更多的外語信息量,多渠道的提供外語的信息源,針對學生平時聽說和閱讀課文的外語材料太少、信息量不足、視野不寬的弊端,課堂教學中安排多聽一點生動、有趣、幽默的讀物,并逐步提高聽和閱讀的外語語言材料的量和質。高密度是外語實踐的內容量大、密度高和學生實踐面廣,并在同一水平基礎上從聽、說、讀、寫不同角度展開,以增加學習外語實踐的量和外語實踐的人數。快節奏是指用正常的語速進行外語教學,教學節奏明快,環節交替練習輪換緊湊,學生操練外語的內容和學生輪換操練的頻率和節奏快速、協調。整個教學過程從開端、發展、到結束都有強烈的節奏感。多信息要求足夠的信息刺激量;高密度要求積極相互交往,增強語言實踐和信息交流,快節奏要求思維主動積極的快速反應,三者是互相聯系的統一體。外語積極學習的這些特性能促進學生注意力,積極快速動腦,從而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另外要注重和加強學生外語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全面提高外語素質,加強學生外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為學生今后外語更高一級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外語的主動學習,加強學生智力和個性的發展,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克服外語學習的動機障礙。
心理障礙一自卑心理障礙
自卑,顧名思義,主體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自卑屬于性格的一種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自卑和自滿正好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質,卻都是大學生常有的心理表現。氣質抑郁、性格內向者大都事物的感受性強,對事物帶來的消極后果有放大趨向,而且不容易將其消極體驗及時宣泄和排解。因而外界因素對他們心理的影響往往要比對其他氣質、性格類型者的影響大,產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大。而意志品質表現為自覺性、果斷性和自制力的學生在其上進心、自尊心受到壓抑時,不是變得自卑,而是激起更強烈的自尊,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以更大的干勁沖破壓抑,努力拼出一條成功之路來。但有自卑心理的學生則正好相反,在經過一番努力后尚無效果,便會泄氣,認為自己不行,于是變得自卑起來。會對社會產生恐懼感。無法正常的接觸社會上的人。
當前的中醫院校大學生中大部分人存在自卑心理,這是由于他們的學習基礎在中學時代打得不好,單詞量嚴重不足,醫學詞匯還長而枯燥,課堂上聽不懂,看不明白,總感覺自己不能學好,即使努力了也收效甚微,成績不能提高。這種心理暗示導致了他們缺乏自信心,在學習過程中采取逃避甚至放棄的方式。
機械記憶 理解記憶
【中圖分類號】G633.7
一中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表現
1 好奇心、求知欲與興趣。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科學,許多物理概念,規律都是通過實驗獲得的。教師的演示實驗,能大大滿足學生的強烈的心里需求。
2 積極的心理定勢,有助于物理學習的正向遷移。調查中發現因感知材料的影響,不同學生思維方式不同。一部分學生常常用持有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對于現象的觀察帶有片面性,抓不住事物的本質。這種心理定勢為他們學習物理設置了障礙,使他們感到物理難學。由此可見,積極的心理定勢,有助于物理學習的正向遷移,使學生感到物理好學,愿意去學。
3.具有較強的依賴性,缺乏主動、自覺的學習精神。調查中發現,有些同學在物理學習中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其表現為:教師講講,他就聽聽,上課精神溜號,觀察實驗看看熱鬧,完成作業得過且過,缺乏主動,自覺地學習精神。這部分學生雖是少數,但起著消極的作用。
二 中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形成過程
1.從物理感覺到物理知覺。感覺是認識的初級形式,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它屬于認識的感性階段。物理概念、規律的形成都需要經過分析大量的物理現象及物理實驗的驗證,才能使其感知主體,形成對物理過程的整體認識。
2.從物理知覺到物理表象。知覺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初步分析和綜合的結果,是感覺與思維之間的重要環節。學生在學習中從各種物理現象、實驗中,通過分析總結出的概念和規律是在知覺基礎上形成的物理表象。物理表象雖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它仍屬于認識過程的感性階段,仍是事物的直觀特征的反映,是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繼而形成物理概念和規律的過渡和橋梁。
3.從物理表象到抽象思維。對于物理現象,實驗直接概括形成的物理表象,是以感覺和知覺為基礎,屬于非本質的東西。很多物理概念、規律的形成僅靠物理表象是不行的,還需揭示其本質,抓住本質的東西,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形成正確的概念和規律。如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形成過程,憑感知人們認為有力作用,物體就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靜止。但究其本質原來運動的物體,停止一切外力后會怎樣呢?至于這種由現象到本質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
三、中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點
前面運用認識論觀點分析了中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形成過程,那么對于不同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哪些心理特點呢?
經心理調查,中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點主要有:
1.觀察特點。調查中有的學生寫到:幾乎每次演示實驗,我都瞪大眼睛,希望能看到鮮明的、生動的、不尋常的物理現象。并想親手做一做。初中生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對觀察能力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作用。
就觀察而言,有的學生是有目的、自覺的,能從觀察現象中發現個別特征,而且能將這些個別特征同微小的物理變化聯系起來。但也有些學生出于好奇,只停留在表象的觀察上,只是看熱鬧,并不認真思考。為使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品質,在教學中就要時刻注意引導與培養。
2 記憶特點。中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其記憶特點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心等心理因素決定的。表現在對于感興趣的物理概念、規律愿意記憶,積極記憶,而對那些缺乏實驗,枯燥的抽象思維形成的物理概念、規律則不愿記憶或機械記憶。因此,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他們由形象記憶轉化為抽象記憶,或由機械記憶轉化為理解記憶,這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記憶方法。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容、規律和聯系。而自主學習則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發現、去探索,去獲取知識。因此,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效果。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下面結合我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做法。
一、自主學習的內涵和意義
“自主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而言的,這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狀態,最大的特點是以尊重學生為前提,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從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理論和實踐都證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它是對傳統教學認識的批判,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符合現代教材改革和發展的趨勢;發展全體學生,符合現代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有效地發展學生自身的巨大潛能。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方法
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生個體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師必要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在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發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必需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意識、主體地位、主演角色和主動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注意以生為本,細心引導。
(一)以生為本,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像一個小“數學家”一樣自己去研究、去學習。為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創設一些懸念,啟發學生把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變為數學的對象,把生活的實際問題和數學緊密聯系起來,從數學的角度,并運用數學知識對其進行思考,對之進行解釋、闡述,讓學生認識到平時學習的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很有幫助,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才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化為“我想學”、“我要學”。
(二)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教師應允許和鼓勵學生對內容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對疑問有與眾不同的解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活動,而并非對于知識的被動接受。因此,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處于主體地位。但是,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比較重視“講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識要點,培養解題技巧,解答學生疑問”,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作用的教育,造成學生長于求同思維而短于求異思維,使學生只會做“學答”而不會做“學問”。
為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讓學生明白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創造一種人人都參與提出問題的氛圍,促使學生增強問題意識。為此我在教學中(特別是板書時)有意的出錯,讓學生抓住出錯的地方來質疑,來提出問題。其次,有了問題意識后,進一步應不斷地從不同的方面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鉆研課本,針對課本提出問題。可以問這一章節、這一節的重點、難點是什么;可以問這一概念、定理的涵義是什么等等。通過訓練,進一步引導學生從課本中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錯解,在辨析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三)增加學生的操作機會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的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盡量給學生提供可進行自主學習的感性材料,加強直觀操作,指導學生初步學習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使學生通過具體操作進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為抽象數學知識的支柱。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認識圓”的時候,課前教師讓學生自己準備半徑不同的圓形紙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充分得到體現,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了新知識。
2努力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任務中,學生往往都是對知識的接受“來者不拒”,他們完全是被動,毫無自我思考,只是老師教什么,我們學什么。這種傳統觀點嚴重的阻礙了學生對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索,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因此,筆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第一,讓學生有實踐的機會,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故教師應適當給予學生提供可進行自主學習的可實踐材料,讓他們能夠直觀的操作,而后去培養他們的思維方式。第二,給學生提供自我思索的空間。教師應當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提難置疑,只有這樣一來,教師才能更加清楚學生問題所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啟發學生開闊思路,質疑問難,不要讓他們的思維陷在狹小的知識面當中,適當的跳出或許也是教師更好的去了解學生的一個機會。在整個質疑的過程中老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其次,了解到學生的思考過程;最后,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在解題時可以真正做到思索,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最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學習。開展小組合作模式是最能讓學生鍛煉自主學習能力的。首先在整個小組中都是自己的同班同學,因此交流起來可以做到很自然,可以更好的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其次,在交流的過程中是沒有老師的參與的,全程均有學生自己把控,這就給學生一個“直言不諱”的機會。小組合作模式也更好的讓學生感受團隊學習的氛圍,而這也會為他們日后的成長有莫大的幫助。
3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探索方向
3.1教學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特別是在教學備課時,在設置教學例題時要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然后在課堂教學時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生產問題、科學實踐問題、生活問題、熱點問題。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我們在實物觀察環節中要以教室中、生活中學生容易找到的物體為主線,這樣的教學會使課堂生動有趣,使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具體、化空洞為實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促進學生掌握知識。
3.2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
在數學學習中讀懂題,從題中獲取信息或數據,理出已知量、未知量、找出量與量之間的關系,善于歸納概括,是解題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學生成績提高的關鍵途徑。在學習中有的學生由于沒有很好地讀題和理解題意,以致漏掉、看錯某一數據或已知量而導致錯解是十分可惜和不應該的。因此,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逐字逐句理解題目的習慣。特別是應用題解題中,要像語文教學中學習古詩文那樣理解和讀懂題目要求,才能準確地解出問題。對于圖形題,要觀察題目特征,注意關鍵點和關鍵數字,不放過每一個與解題有關系的細節,這樣才能找到解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通過讀題,掌握題中已知部分、未知部分及隱含部分,指出其內在聯系,找出合理簡捷的解題方法,最終達到解題的目的。
3.3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解題方法。
解題方法是影響數學成績的關鍵所在,一種好的解題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解題速度及解題的準確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數學方法主要有:定義法、演繹法、分析法、反證法、建模法等。教學中,在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公式、性質、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常見的解題方法和一些特殊題型的解題方法,解題技巧,并規范各類解題法適應的題型特征、范圍和規律。歸納各解題方法的解題思路、解題格式、注意事項。再進行一系列的變式練習,一題多解練習,多題一解的練習,使學生在動手練的過程中逐步掌握解題方法,并能夠舉一反三。達到熟題得心應手,生題似曾相識,通過分析推理正確解題。另外,教師在教學生數學解題能力時要根據所傳授知識的內容特點,學生之間數學成績基礎不一,學生接受能力不同等情況,進行全面考慮,在備課時和教學中找出適應各種學生類型的傳授方法,教會他們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從而培養他們的解題能力,使學生在解題中,做到穩、準、思。
3.4教學要培養學生總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