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4 22:03: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生研究性學習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組成員:吳毓敏、賴麗思、賴贈朱、楊玉宇、林冬瑜、曹俊杰、藍坤、李澤賢、蔡淦沅、廖俊華
指導老師:×××
問題的由來:
現在,不少中學生的鉛筆盒已經不放橡皮了,取而代之的是涂改液。因為涂改液用起來方便,而且覆蓋力很強,揮發性也比較大。但涂改液涂改了字跡,卻留下了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傷害很大。修正液中含有苯、鋇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應謹慎使用。修正液如被吸入人體或粘在皮膚上,將引起慢性中毒,從而危害人體健康,如長期使用此類產品,將有可能破壞人體的免疫功能,更為嚴重是可能會導致白血病等并發癥。為了更好了解修正液給人體帶來的影響,特著此文。
活動計劃:
1.活動步驟
①討論小組分工
②實施行動
③總結歸納
④發表
2.可行性分析
經過大家的討論,認為比較符合要求,覺得該方案具有可實施性與合理性,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改善,有些問題還需在實際調查中探討。
3.小組分工
一組:××同學收集有關報紙、報道、總結資料
二組:××同學詢問使用人群,了解其情況
三組:××同學上網查資料、整理資料
四組:其余同學結合一、三組提供資料制作調查問卷訪問人群
研究方法:資料查詢法、調查訪問法
本研究以高中新課程“化學必修1”為媒介,以現代學習策略、元認知為理論生長點,在高一化學教學中設計可操作的元認知優化訓練方案:激發興趣;規范和形成常規學習習慣;抓住學科特點培養學科思維和方法;通過自我提問法、目標激勵法、時間管理法、自我評價法、階段總結法等來提高學生的元學習能力,旨在尋找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自我學習監控力的方法。
二、實驗設計
本實驗采用平行組實驗設計,自變量是高中化學元學習能力訓練。因變量是學生化學成績、化學元學習能力和化學興趣態度的改變。通過實驗考查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實驗模式:(1)單組前后測設計G:01―X―02;(2)實驗班與普通班對比實驗。
三、實驗目的
以高中新課程“化學必修1”為媒介,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設計可操作的元學習能力訓練方案,并考查此訓練對“學生學習興趣、化學成績和元學習能力各維度的影響”,旨在尋找出提高學生的元學習能力、自我學習監控力的方法。
四、實驗假設
1.元學習理論和新課程功能相結合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化學元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元學習理論和新課程功能相結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五、實驗材料
1.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學(必修1)》,2007年3月第三版。本研究將元學習能力的訓練滲透到該冊書的教學中。
2.問卷調查表。中學化學學習過程的元學習能力問卷。該問卷是依據北京師范大學董奇、周勇編制的“學習自我監控量表”,借鑒王會麗等碩士學位論文中的有關量表,又經深入了解高一中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經綜合分析歸納編制而成。經小范圍預測后,對問卷初稿又做了進一步修改,最終形成該問卷。該問卷共50道測題,測量學生在學習中的元學習能力高低,共有三個方面八個維度,包括學習活動前的準備性和計劃性,學習活動中的意識性、方法性和執行性以及學習活動后的反饋性、補救性和總結性。其中,準備性,如學習之前準備好學習用具,創設好學習環境,調節好情緒與精神;計劃性,如學習之前做好計劃,對學習哪些內容如何去學以及學習時間安排等進行計劃;意識性,如上課時知道老師為什么要這樣講這些內容,可能以何種方式講這內容等;方法性重在一般方法、預習、上課理解、復習、課后練習五個亞維度所采取具體的方法,如預習時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聽講時重在弄清老師講課的思路,應采取理解記憶的方法,及時復習等;執行性的表現,如上課克服開小差的現象,堅持在完成學習后做其他事;反饋性側重對學習狀況進行檢查,反饋與評價;補救性要求學生根據反饋結果對自己學習采取補救性措施;總結性意指學生總結學習的經驗和教訓,如總結自己或借鑒別人和書本上好的學習方法和經驗,不斷提煉和完善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方法。該量表的評分辦法采取六分制:完全不符合表示l,基本不符合表示2,有點不符合表示3,有點符合表示4,基本符合表示5,完全符合表示6。某學生在某維度所有試題的得分總和,作為該學生在該緯度的得分。施測所得的一致性系數a=0.97。試題分布見表4-1。
3.化學學習興趣問卷。(見附錄1)該問卷由楊育玲的《物理學習興趣、態度調查表》改編而成,能反映學生對學化學習的興趣程度。該問卷采取5分制評分辦法,評分標準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說不清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l分。所有試題得分總和作為該學生對生物學習興趣的得分。分數越高表示興趣越高。
4.實驗前后的化學測試題2套(前測和后測各1套)(見附錄2、3)。玉林市中學高一化學月考試題和期考題。兩套試卷都重視雙基、突出重點,注重對學生思維與能力的考核,與生活聯系緊密,有較強區分度,能較好地反映學生化學學習的實際水平。
六、實驗對象的確定和無關變量的控制
本研究以博白縣中學高一年級兩個自然教學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10班學生作為實驗組,11班學生作為控制組。這兩個班學生都是按中考成績高低三個層次隨機抽取分班,所以兩個學生總體情況比較均等,平均成績相近。以學生的中考化學成績作為劃分依據,將成績為84、100分之間者劃分為優等生,將成績在60、84分之間者劃分為中等生;將成績在60分以下者劃分為學困生。被試構成情況見表4-2。
實驗班和控制班好、中、差三個層次學生人數相近,可以認為學生基礎基本相同。
兩個班在學生人數、性別比例以及前測成績等方面都基本一致,無明顯差異。兩個班由同一教師任課,在實驗過程中,兩個班的授課總時數、課外作業量盡可能保持一致,且都要參加不定期的小測驗、兩次相同的月考,兩次階段性(考試期中段考試和期末考試)。使兩個班學生這個變量具有初始的一致性,以保證實驗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七、實驗的程序
1.前測。以高一新生入學后摸底考試成績為前測成績(分班時按成績由高到低循環排列,各班無顯著差異),同時進行化學學習興趣問卷調查,化學元學習能力問卷調查(前測)。
2.通過觀察、談訪、問卷調查明確高一學生學習存在問題和新教材使用狀況,利用新教材特點設計學生化學元學習能力訓練可行性實驗方案,并實施實驗。對照班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學生的元學習能力是自發形成的。實驗組按元學習能力訓練的原則和方案進行教學活動,學生的元學習能力訓練有目的、有計劃地與教學活動相結合進行。實驗時間從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為期一學年。
3.后測。包括高中生化學學習自我監控能力調查問卷;學生化學學業成績;化學學習興趣水平測驗題。
用對實驗結果(調查問卷和前后測成績)進行分析和處理。
八、實驗結果與分析
經過一學年實驗,筆者分階段對實驗對象進行化學元學習能力水平、學習成績、學習興趣進行檢測。
定量結果分析:
1.實驗班與對照班化學元學習能力前后測比較。實驗前后,分別對實驗班和對比班進行了《高中生化學元學習能力調查問卷》的調查,發放試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元學習能力分數均轉化為百分制標準。結果統計見下表4-3和表4-4。
后測結果表明,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元學習能力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
前后測對比說明經過一個學期的元學習能力訓練后,實驗班與控制班之間的元學習能力產生了顯著差異,實驗班學生元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性提高。
2.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的化學成績前后測比較。以高一入學后第一次化學摸底考試為前測,試題經科組成員研究確定,信度和效度較高。以玉林市期末化學統考試題為后測試題,試題為專家命題,水平較高。兩次考試流程正規、嚴格,全封閉流水賬評卷,成績客觀,真實有效。
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學習成績的平均分比較,實驗班高出對照班約0.03分;標準差S,實驗班略小于對照班;Z=0.0180.05即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習成績無顯著性差異。
實驗后,實驗班比對照班學習成績的平均分高出約16.01分,Z檢驗發現,Z=2.69>Z0.05=1.96,P
實驗前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習成績對比說明,結合高中新教材特點實施元學習能力訓練,能顯著地提高學生的化學成績。
3.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前后測比較。
由表4-6可見,統計檢驗結果表明實驗前兩個班差異不明顯。從總體上看,兩個班的興趣水平分都不高。在經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后,重新對兩個班進行了化學學習興趣的調查,發放試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結果統計見表4-7。
從上表可看到,實驗班學生經過元學習能力訓練后,化學學習興趣顯著高于對照班的學生,說明根據培養學生元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提高。
定性結果分析:
定量研究是圍繞實驗目的而設計的,數據只是反映實驗結果的某些方面,本實驗所帶來的影響遠不止這些。為了得到更準確的實驗結果,本人還通過觀察、訪談等方式對學生的變化進行定性的考查,發現實驗實施后,實驗班學生在下列幾方面有巨大的變化。
(1)學習的自覺性加強了。通過確立目標,制訂計劃,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學生比實驗前更喜歡學習化學,積極主動地進行預習、聽課、復習和作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不再害怕“練習和測驗”,而是把它們當作檢驗自己學習得失、方法正誤的一種手段。自覺規劃學習,自覺對學習進行歸納總結的學生人數也大大增加了。
(2)學生的問題意識加強了。通過問題清單訓練,學生形成愛思考、愛提問的習慣。如在學習SO2化學性質時,我引導學生按物質類別,采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有學生提出:既然SO2與CO2一樣是酸性氧化物,它們的性質很相似(如都能使石灰水變渾濁,都能與水結合形成弱酸等),那么SO2是否與CO2一樣能與Na2O2反應放出O2?我立即表揚了提出問題的學生:你問得很好,初步具備科學家的素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接著讓學生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大多數學生認為2Na2O2+2SO2=2Na2SO3+O2。但也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理由是SO2可能被Na2O2氧化,生成Na2SO4。兩種意見似乎都有道理,我沒有立即給出自己的觀點,而是讓他們課后進行探究性學習,引導他們通過查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實驗以證明各自觀點的正確與否。在下一次課上,讓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驗設計方案和實驗結果,經過全班討論,最終形成正確的方法和結論。在民主融洽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激活,自然容易發現問題,知識與能力就在這師生動態的交往中生成。學生提出的問題得到肯定和尊重,進一步鼓勵了其他學生勇于思考、大膽質疑,把學習思維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完全超出了教師的課前預設。很顯然,這種超預設問題教學所帶來的教學效益是巨大的、長久的,是傳統灌輸式教學無法達到的,它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科學的思維和方法。
總之,經過訓練,實驗班學習風氣濃厚,學生的元學習能力增強,思維活躍,學生不僅能及時完成課內作業,而且每天還主動地去閱讀相關的課外輔導書,期考該班化學成績成為高一年級最高的,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明顯比控制班強了許多。
九、實驗結論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1-0162-02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興趣?!迸d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推動作用。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興趣,就成為一種動因、內在力量。所以必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學得主動活潑,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不斷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我校是一所偏遠山區中學,學生的素質良莠不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較差,良好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具體表現在有些學生學習有困難,看書不懂,答題不會,這樣就使毅力欠缺的學生產生了畏難感,怕數學,煩數學。越不想學,成績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學,導致惡性循環。從而產生了自卑和應付心理,抄襲作業,考試作弊,涂改分數,欺騙教師和家長的行為也時有發生。還有的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出現不穩定的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情緒波動大,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上起伏不定。其結果是態度消極,敷衍應付,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還有些學生一般只對結論感興趣,但對通過觀察、推導,找出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他們的共同屬性,抽象概括出數學規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維過程不重視,不愿參與探討過程。這種心理防礙了學生知識形成的系統性。同時,沒有通過自己努力而獲得的結論終究不會形成牢固的知識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識時往往會出現“知識斷層”現象。加之近年來優秀摘要:著名教育家布盧姆認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兒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兒童(包括智力、情感、體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兒童)之外,95%以上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學習動機等方面無大的差異。只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并找到幫助每個學生的方法,教師就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期待所有學生掌握所教的內容,最終使得大多數學生達到他們能夠到達的發展水平。
關鍵詞:初中生;學習興趣;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1-0162-02生源不斷的外流,在現有基礎上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經過調查,影響山區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成因有: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教育不當、經濟的大發展和拜金風氣大漲、教師自身素質和落后老套的教學方式、學生不愛學習或者不會學習缺失學習原動力如;學習方法不當;克服困難的意志薄弱;存在情感障礙;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學習興趣;體質、體能差,影響學習;心理素質方面。以上是影響學生興趣的自身、教師、教材、家庭、社會等五方面因素;培養山區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是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要培養山區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教師以愛心鋪路,教學生樹立信心,教師也更新了教育觀念;優化課堂教學,實施四步一體教學模式;在知識方面尋根求源,使數學教學生活化;改變教與學的方式,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改變評價機制。在目前的山區中學,學生對學習數學興趣有所提高,經過研究影響山區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成因,并找出相應的對策,不同程度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課題研究組織分工
組長:楊貴成(校長,負責全面工作)負責人員組織,設備供應,后勤保障,資金支持。
主持人:李芳(教研組長,負責課題結題報告的撰寫及課題的具體實施)。
資料員:楊永霞(教育科研處副主任,組織協調各方面工作,負責課題資料的收集、整理與歸檔)。
組員:劉冬旭 劉麗華 付榮 侯敏(組織實驗前的問卷設計及調查研究,提供相關的研究數據資料,撰寫實驗報告,并進行階段性總結)。
三、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經過一年的認真學習、努力實踐,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師生的素養得到有效的發展提高,絕大多數教師優化了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明顯的提高。
1.問卷調查報告。結合課題組需要和學生實際情況,擬定了《影響山區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成因與對策的研究調查問卷》,進行了問卷調查。全部問由課題組成員劉麗華主持核查、整理,然后用電腦進行統計,算出各類選項的百分比。數據統計完成后,課題組成員共同對數據進行了匯總,并對匯總結果進行了分析和討論。結合數據顯示和平時對學生的了解,將問卷反映出的信息歸納為三大方面的問題,由課題組成員撰寫了調查報告。
2.初步形成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模式。初步形成“四步一體”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參與數學教學的興趣。四步為:創設情境,初步感知;激活動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成發展;總結練習,整體提高。一體是以“活動”為主體。(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這是教學活動的初級階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內驅力,促使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進而產生強烈探索的欲望。(2)激活動力,自主探索。教師運用多種策略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實踐,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3)合作交流,促成發展。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修正、補充,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個體與群體共同發展。
3.初步形成個案研究報告。前階段我們的做法是:第一,有意識地收集課堂中有價值的教學案例。第二,定期組織實驗教師對收集的案例信息進行分析、反饋,使案例研究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第三,強化對典型案例的再研究,將案例所得再回到實踐中,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
一、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從課內詩歌學習狀況、課外詩歌閱讀情況、課內外詩歌活動三個方面進行調查。
二、調查問卷及統計數據
高中生詩歌學習狀況的調查問卷
(一)課內詩歌學習狀況:
1.你認為目前中小學語文課的詩歌篇目的數量( )
A.太少 B.合適 C.太多
2.你是否喜歡中學課本中的詩歌作品( )
A.喜歡 B.不喜歡
C.有一些有興趣 D.無所謂
3.你更愿意學習哪一種詩歌( )
A.中國古代詩歌 B.中國現代詩歌
C.外國詩歌 D.都不想
4.你覺得舊體詩和新詩你更愿意朗誦哪一種( )
A.舊體詩 B.新詩 C.兩者都適宜
5.你學習詩歌主要是為了什么( )
A.提升人文素養 B.增加日常談資
C.提高考試分數 D.個人愛好
6.詩歌的哪個特征最讓你喜愛( )
A.語言精練、文辭優美、音律和諧
B.意境深遠
C.內蘊民族情懷和愛國情操
D.蘊含哲理
7.你讀一首詩最先關注的是什么( )
A.語言 B.哲理 C.內容 D.手法
8.你記憶背誦的詩歌大概有多少首( )
A.60 B.100 C.150 D.200
9.你認為什么是詩歌品鑒( )
A.對詩歌情感內容等有一定的認識
B.得到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
C.在人性倫理、文化、審美上獲得新的體驗
10.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教授的閱讀方法對你閱讀詩歌是否有幫助( )
A.幫助很大,觸類旁通,讀懂其他類似作品
B.效果一般,一些詩歌還需要個人體驗
C.只對詩歌鑒賞的考試有幫助
D.沒有什么幫助
11.詩歌教學對你的情感體驗有怎么樣的影響( )
A.能夠在特定場景下激發我的情感體驗
B.使我的情感表達更加豐富準確
C.使我有更多抒發個人情感的欲望
D.沒有什么影響
12.詩歌教學對情感價值的張揚是否讓你對尊重生命、體驗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
A.讓我對發現生活、生命的意義有了很大的幫助
B.我能夠更多地關注生命
C.對待生命的態度看法有一些改變
D.沒有體驗感悟
13.通過對詩歌情感的關注,你體驗詩歌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
A.很有幫助,體驗詩歌情感更加準確
B.對某些特定類型的詩歌情感體驗較好
C.有一些提升
D.沒有變化
14.你認為現階段的詩歌題考查對你解讀詩歌有什么作用( )
A.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B.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對某類詩歌有了更好的把握
C.沒有什么特別的作用
D.讓我覺得詩歌鑒賞是很機械的行為
15.課內詩歌學習后,你對詩歌的興趣( )
A.增加了 B.沒有變化 C.興趣降低
(二)課外詩歌閱讀狀況
16.你課外讀詩歌嗎( )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D.不讀
17.你購買過詩人的詩集嗎( )
A.購買過 B.沒有
18.你從什么時候開始主動閱讀詩歌作品( )
A.小學 B.初中
C.高中 D.從不主動閱讀
19.你主動閱讀詩歌時,一般選取什么類型( )
A.古典詩詞 B.特定作者
C.現代詩歌 D.外國詩歌
20.你對詩歌的了解,主要是通過( )
A.課本 B.課外讀物 C.網絡 D.其他
21.在日常寫作中,你是否引用詩句以增強表達效果( )
A.經常 B.從沒
C.不自覺引用 D.特意追求引用效果
22.當你有情感需要抒發時,能否用詩句表達你的情感意圖
( )
A.能 B.不能 C.沒有想過
23.你平常寫詩歌嗎( )
A.不寫 B.偶爾 C.老師要求寫才寫
(三)課內外詩歌活動(以下寫在問卷上)
24.你參加過哪些與詩歌有關的活動( )
A.誦讀比賽 B.寫作比賽 C.詩歌品讀會
D.選修課 E.其他
25.參加這些與詩歌有關的活動對你產生了哪些影響?(比如:讀詩時更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觸景生情,更愿意也更容易用詩意的語言抒發個人情感體驗等)
26.請寫出一首或一句對你影響最深的詩歌。
調查問卷統計數據:
三、根據上面的統計數據,我們在分析中可以得到的啟示
1.目前約九成的學生對課本中詩歌作品的質量和數量表示肯定,認為目前中小學課文中的詩歌數量適中,有較高的學習興趣。67.6%的學生更愿意學習中國古代詩歌。在詩歌學習目的方面,選擇“提升人文素養”的占57.8%,選擇“個人愛好”的占19.4%,均高于選擇“提高考試分數”的16.4%。這說明學生在詩歌學習時,功利性目的并不是特別突出。在學生記憶背誦課內詩歌數量方面,能記憶背誦的篇目達60首的占24.4%,達100首的占40.0%,達150首的占19.7%,達200首的占15.9%。而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小學階段收錄詩歌85首,初中階段收錄詩歌89首,高中階段必修課本收錄詩歌27首,共計201首。可見,學生對已學習過的詩歌的識記有限,考試要求的必背篇目記憶清晰準確,除此之外的篇目主動記憶率不高。
2.在“詩歌最令人喜愛的特征”方面,“語言精練、文辭優美、音律和諧”與“意境深遠”二者平分秋色,總占比達到84.7%。可見,在詩歌閱讀體驗中,外在感性認知與內在情感共鳴是決定詩歌閱讀體驗的重要因素。讀一首詩時,42.2%的學生最先關注語言,36.2%的學生最先關注內容。這一數據說明,高中生在詩歌閱讀體驗中,詩歌外在語言形式與內容對學生喜愛詩歌的程度有很大影響。有六成的學生認為詩歌品鑒是指“在人性倫理、文化、審美上獲得新的體驗”,這同樣說明外在感性認知與內在情感共鳴對詩歌閱讀體驗的重要意義。
3.有33.5%的學生認為在詩歌學習過程中,老師傳授的閱讀方法對其閱讀詩歌幫助很大,48.8%的學生認為作用有限。這個調查結果顯示詩歌教學對學生詩歌閱讀有一定幫助,但也存在局限性。具體而言,在影響學生情感體驗和引導學生尊重生命、體驗生命方面,詩歌教學有積極意義。此外,超過七成的學生認為,對詩歌情感的關注能提高體驗詩歌的能力。
4.針對現階段詩歌文本的考查形式,負面評價的比率較高。選擇“對自己解讀詩歌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和“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對某類詩歌有了更好的把握”的比率為49.7%,選擇“沒有什么特別的作用”和“讓我覺得詩歌鑒賞是很機械的行為”的比率為50.3%。
5.在課內詩歌學習對學生詩歌讀寫興趣的影響方面,37.0%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詩歌的興趣,54.3%的學生認為沒有變化,還有8.7%的學生認為興趣降低了。可見,現階段詩歌教學有一定價值,但問題嚴重。
6.學生課外詩歌閱讀情況好于預期,有58.9%的學生能在課外閱讀詩歌,56.5%的學生曾購買過詩人的詩集,這項數據從高一到高三呈現上升趨勢。32.9%的學生在小學主動閱讀詩歌,38.7%的學生則從初中開始。這說明課外詩歌閱讀是具有一定基礎的,是被學生認可和接受的。在學生自主閱讀詩歌時,超過四成的學生傾向選擇古典詩詞,可見古典詩詞對學生的影響力大。
7.學生主要通過課本與課外讀物了解詩歌,這兩種情況各占四成。學生對課外詩歌閱讀有較強的意愿,有約八成的學生愿意引用詩句增強文字的表達效果,強化個人情感的抒發。有近七成的學生能夠偶爾寫詩歌,或在老師要求下創作詩歌。
8.通過對課內外詩歌實踐活動的調查發現,大約有五成的學生曾參與與詩歌有關的活動,主要形式為參加誦讀比賽和聽講座。詩歌創作、詩歌品讀會活動的普及率則較低。90%以上參與過詩歌相關活動的學生都認為,參與這些活動,對個人詩歌的情感體驗有幫助,使他們能通過詩意的語言強化情感體驗。在對“影響學生最深的詩歌或詩句”的調查中,有約五成的學生寫出了課本之外的詩歌或詩句,其中,中外詩歌比例約為9:1,古今詩歌比例約為7:3。
四、高中生學習詩歌的意義
通過這次的數據采集,我們對高中生課內詩歌學習狀況、課外詩歌閱讀情況、課內外詩歌活動三個方面有了更具體、深入的了解。這對于在詩歌鑒賞教學中還原詩性的研究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課程改革的目標是要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術課程作為普通高中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在這次課程改革浪潮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充分發揮了美術特色和優勢力量。其中研究性學習作為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之一,它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加強探索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合作精神。為了響應國家教育方針的號召和順應時代的發展,許多普通高中教育開展美術研究性學習頗有成效,但仍有部分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理念或開展的方式一知半解,出現了開展方式過于形式化、學生敷衍了事的現象,這樣的研究學習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促進個性發展方面無法起到突出的效果。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強調美術課程應該“鼓勵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體驗美術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它也指明了:“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的實施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倡導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對研究性學習作了解釋:“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庇纱丝梢姡芯啃詫W習在美術課程中的重要性,它在理論上可以通過教師的“解惑授道”來引導學生習得相關知識,又在實踐上通過學生親自實驗來驗證問題的假設,最終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個性塑造的和諧發展。
二、與高中生的心理特點相結合,讓高中生在鑒賞中體驗快樂
高中生正處于從少年向青年過渡的轉型時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好勝心,喜歡網絡,追求時尚,觀念比較前衛。因此,高中美術教師應該摸清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他們的心理優勢,開展美術鑒賞活動。一是以很多高中生喜歡上網的興趣愛好為突破口,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優勢,挖掘網上豐富的美術鑒賞教育資源,并將其有選擇地整合到美術教學課堂中,以此彌補教材資源的不足,開闊高中生的視野。此外,創新美術鑒賞作業布置方式,如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美術鑒賞作業的布置。例如,高中生可以充分利用QQ、論壇、徽博、博客等網絡交流平臺,與教師和同學一起在網上進行探討。二是根據高中生好奇心較強的特點,在鑒賞教學中巧妙設置懸念,激發他們的鑒賞興趣,不斷引領他們進行體驗式鑒賞。三是根據高中生好勝心較強的特點,適時開展美術鑒賞競賽活動。鑒賞競賽能夠有效地激發高中生鑒賞的積極性,能夠充分調動高中生進行美術鑒賞的興趣。在美術鑒賞競賽活動中,高中生為了獲得競賽的勝利,會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從中獲得美術鑒賞競賽活動帶來的激情體驗。對于獲得成功的學生來說,其能夠體會到美術鑒賞競賽的勝利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用心地學習。例如,開展美術鑒賞交流會,讓學生在交流會中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美術鑒賞交流,從而在互動的過程中體驗到交流的喜悅。
三、學生應從美術欣賞走向研究性學習
適當的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是美術與社會和其他文化相聯系的需要。研究性學習使美術鑒賞走向了一個新臺階,賦予了新的意義。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作為指導者,研究性學習的題目由老師或學生自己列出。通過民間調查,網絡搜索等方式廣泛搜集資料,并把所得的圖片,視頻等圍繞自己的研究課題進行整合、匯總,形成研究報告。這種學習方法,擴大了學生學習美術的學習視野,增加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促進了學生對美術文化的擴展探索,加大了知識面。美術中的研究性學習,使美術走向生活。例如人美版高中美術鑒賞第十六課《中國民間美術》一課,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列出多種研究課題,有《中國民間美術一剪紙》、《中國民間美術一年畫》等,學生可結組自由選擇這些課題進行探索研究,也可在范圍內自擬題目進行研究,根據所選課題,學生進行搜索資料,分析研究,最后寫成研究報告。有一組學生做的《中國民間美術一雕塑》的報告中,把雕塑分為石雕,磚雕,木雕等幾個方面,每個方面都配以下載的圖片及相關的文字說明,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詳細的了解了中國民間美術中的雕塑這一大塊,感受了中國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學到了課本中沒有涉及的方向,提高了審美水平。
總之,美術鑒賞課是高中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源泉,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發現美、表現美,進而創造美的重要環節。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要與時代、與學生實際相適應,不斷探索研究美術鑒賞教學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5.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陳腐的教學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造成部分學生厭學,失去學習生物的信心。而在中學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則能有力打破這種局勢,讓學生主動地發現知識、探索知識、獲得知識。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包辦學生的探索活動,不放任學生為所欲為,只是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這種角色的轉化,有著重要的意義:使研究性學習具備開放性、探索性,將學生的各種潛能有效釋放出來。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開展對研究課題進行命題答案的假設,然后設計實驗驗證,再收集、處理信息,最后得出有關結論的科學探索活動。因此,研究性教學活動,有明顯的實踐性、開放性、過程性。教師在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能讓學生體驗探索知識的過程,從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初中生物中的很多教學內容,如植物、動物等,都是很形象、很具體的。因此,初中生對生物知識的接受是比較容易的。但高中生物學中的很多知識都沒那么生動、形象,有些學生往往覺得比較乏味,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生物知識,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流程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流程是:創設問題情境―猜想問題答案―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猜想的方案―操作實驗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得出結論,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起組織、引導作用。當然,幫助學生選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果酒制作是否與酵母菌含量的多少有關?這是為學生創設的探索課題,之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設計合理的方案進行探索。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在做實驗時,在相同的滅菌后的葡萄里放入不等量的酵母菌進行發酵對比。由于在該命題中只有一個變量――酵母菌,因此,可學生以做放與不放的對比實驗,只要學生思維合理,教師都要進行表揚、鼓勵。所以研究性學習是開放性的,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引導,給學生留有適當的余地,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當然,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僅靠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家利用一定的時間進行探索活動,這樣就能對課堂教學作更好的延伸和補充,能使學生體驗到更多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形式
1.實驗研究型形式。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實驗在生物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時,實驗研究型是最主要的活動形式。例如,在生物教材中,“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實驗就是屬于實驗研究型實驗。教師在講授酶的催化效率和無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誰高的問題時,就要引導和啟發學生自己探索,絕不能開門見山地告訴學生答案,否則學生就會死記結論,對酶的效應沒有深刻的認識。當然,學生在此探究活動中,除了能理解、掌握酶的效應知識外,還能鍛煉動手能力,有效地激活創造思維。
2.社會、生活等問題研究型形式。
高中生已初步具備解決生活、社會等問題的綜合知識,他們熱愛生活,關心社會問題,所以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讓他們能利用自己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他們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活動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討論,查詢有關資料,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比如,現在全球氣候變暖,出現溫室效應,為了減少對全球生物的危害,我們應該怎么做?
3.利用因特網進行研究的活動形式。
很多生物學知識并不都是依靠實驗獲得的,同樣,很多研究課題也不是都能利用實驗來探索的。比如,某些遺傳病問題、近親結婚的危害等就無法用實驗來研究,而要想取得可靠的結論,可以調查走訪相關人員和相關單位,但很煩瑣,而用因特網來搜索則簡便和快捷。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因特網調查某地區的環境問題,并要求學生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在課堂上發言,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要求學生做成網頁向同學展示,這樣既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參與,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4.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1-0107-01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教師不但要突出教學方法的“新”,更要注重教學手段的“新”。新的教學方法是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他們探究性學習的意識;而新的教學手段則是將與時代、與社會、與教育發展相匹配的新的媒介和手段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以此提高教學效率。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最能體現其教育新理念及教學新效果的,就是將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模式進行的有機整合。
1 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研究性學習是近幾年來,通過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傳統教學的深入挖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經過創新與延伸形成的一種適合高中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讓學生將教材內容與社會實際相結合,自主選擇研究的課題,并通過小組合作或者個人完成的方式對課題自行組織研究,從而完成對知識的理解。這種學習模式使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不再單純的是一個被教育對象,而是學習的構建者與創造者。研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不但可以使政治教學更具開放性與針對性,重要的是對發揮政治教學的實效性有著積極作用。
2 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意義
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領域,是新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全新起點。信息技術為教育發展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它不但使學生充分享受到了信息資源帶來的高效與快捷,同時也使高中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自主性、研究性學習,無論是在選擇課題還是進行課題研究與分析的過程,信息技術都為他們提供了優質服務。實現信息技術與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的整合,不但是兩者之間存在的共性特征――時代性、開放性、實踐性及綜合性所使然,更是科技與教育相結合的必然趨勢。
3 高中政治教學中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過程
3.1課前自讀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對于學生不了解的文章書本,應使他們運用自己的心力,嘗試去了解”。課前自讀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準備。它主要是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提前獲得一個整體感知,并對一些問題嘗試進行自我解答,或者形成質疑留到課堂中尋找答案和進行驗證。在此過程,學生可以借助網絡進行相關信息的采集與收集,也可以通過制作課件、圖片等方法將自己感知的內容形成影音材料,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
3.2選擇課題
引導學生根據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結合現實社會的發展確定自己研究的課題。在學生進行選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選題,也可以設計制定一些課題供學生參考,尤其重要的是教師要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選擇帶有一定方向和側重點的可行性研究課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去尋找當前社會所關注的焦點與熱點問題,了解社會、經濟及人民生活的發展與變化,從而選擇一個有價值的課題展開研究。
3.3開展研究
當學生選擇并確定了研究課題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建立課題研究小組,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對課題進行研究與驗證。各小組還可以結合課題的目標、構思,通過上網查閱資料或者進行調研來設計、制定研究方案。同時教師要傳授學生一定的研究方法,建議他們以信息技術作為開展學習的重要手段,運用網絡咨詢、現場調查、查閱文獻、科學實驗等多種方法組織開展課題的驗證與研究。
3.4評價交流
評價交流是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整體活動的一個關鍵環節,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成果與價值均在評價交流的過程中得以體現。學生們通過評價認識自己,通過交流分享成果,通過討論相互提高。對于學生的研究成果,可以通過過校園局域網網頁、電子屏幕、站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現與交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越性。
本文以“公司的經營”一課為例,將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進行整合的過程給大家一個具體呈現。
階段一:確定課題目標。本課內容其教學難點在于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公司制的優點,重點掌握一個公司如何才能做到成功經營。由于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學生進行自讀時,推薦他們借助信息網絡進行資料的采集。在選擇課題時,應注重政治課題的時效性,引導他們從近幾年的“三鹿破產、三元接手” 事件,以及部分中小企業紛紛倒閉的現象入手準備。
網絡環境下,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
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中,美術教師角色由知識的權威者轉化為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與合作者。美術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教師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了解他們的需要和碰到的難題,教師和學生一起研究課題,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美術欣賞涉及科學知識領域和人文知識領域,在學科聯系中,美術欣賞與中學歷史、地理、政治、文學、物理、化學、音樂、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聯系。比如青銅器的冶煉工藝涉及金屬熔點和合金的概念;美術作品的時代背景與政治、歷史緊密關聯;美術作品的發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與地理相銜接;花鳥畫中各類花鳥形體結構的理解完全依賴生物課學到的知識。在此過程中,美術教師不斷 意識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對本學科與生活實際聯系的漠視等問題,從而產生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愿望,這就需要不停地充實自己的學識修養,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課題研究,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指導,這樣也是教師責任心和學術胸懷的體現。
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種指導與傳統教學指導不同,課 題研究的答案沒有所謂的標準,甚至課題的提出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列出。歸納起來,主要有①課題選題的指導②研究思路的指導③研究方法的指導④信息資料來源的指導。例如,我在中國古代山水畫教學中,教師先列出多條研究性課題:山水畫中詩情的體現、從山水畫里的樹種看現代環境保護、山水畫與古典音樂的聯系等十多條。學生可以選擇這些課題進行研究,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重新選擇課題,有的學生就自定了如:從山水畫看現代旅游資源、山水畫里的名山大川、山水畫里的宗教氣氛、水墨山水畫在現代家庭裝飾中的品位等優秀的選題。在確定的選題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關資料,下載保存后繼續分析直至完成分析報告。有幾位選擇《山水畫里的名山大川》為課題的同學,在網絡資源庫中游歷了全國著名的名山大川,飽覽了以《溪山行旅圖》、《瀟湘圖》、《廬山高圖》、《華山圖》等為代表的歷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載了這些山水畫圖片以及和他們相對應的實地照片和相關的文字說明資料,通過課后的編輯研究,得出中國名山大川不僅有極美的自然景觀,還具有極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報告,他們還將課題延伸至與古代山水詩相聯系,更加感覺到我國古代文化精華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學習中國古典文化的興趣和審美品位,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美術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 進者。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各學生之間的能力也有差異,教師根據學生不同層次將學生編排成不同的課題組,并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
二、網絡環境下學生在美術欣賞學習里的地位
新課程的推進,已把綜合實踐課程作為一個法定的課程推到教學的前沿,如何有效進行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是課改背景下每位教師必須應對的課題。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在教學實踐中,一般是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研究性學習活動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選取各自的研究課題,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性學習來完成一個結題報告(通常采用論文的形式)。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項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對所選取的課題進行實地調查或問卷調查,通過調查來搜集資料,進行分析研究以形成自己的觀點。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有學習的積極性,但在落實過程中常常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在準備階段,如何設計一張比較規范的調查問卷都能讓不少學生為難。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為了幫助學生順利進行研究性學習,我以“調查問卷的設計”為案例,設計了一個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方案,希望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
〖課前準備〗
十個研究性學習小組(每組5~6名學生)根據自己的課題,各自設計了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的調查問卷,教師從網絡上下載了一份參考問卷,教師將問卷復印分發給每個參與同學,人手各一份,每位同學初步了解了每份問卷。
〖教學過程〗
一、問題的引入
以其中一個學習小組設計的“高中生課外鍛煉及睡眠情況調查問卷”為例,讓每個學生以被調查者的身份指出其設計上的不足之處。
下面摘錄課題之一中一部分:
高中生課外鍛煉及睡眠情況調查問卷
您好!我們是湖大附中高一年級的研究性學習小組的成員,我們正在調查武昌區高中生課外鍛煉及睡眠的相關情況,為了收集更真實、更豐富的信息,我們設計了此套問卷調查,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完成這個問卷,您的意見對我們很重要,請您根據實際情況如實填寫。謝謝您的合作!
學校:___________ 年級:___________ 性別:___________
Q1:上學期間平均一天的睡眠時間是多少小時?
A、≤5小時 B、>5小時,
Q5:你是否會占用睡眠時間來學習或者處理其他事情?
A、會 B、不會 C、偶爾
Q6:睡眠質量的好壞是否會影響你的正常的日常生活?
A、會 B、不會
Q8:你認為晚上學習時間過長會影響睡眠嗎?
A、是 B、不是
Q11:你對睡眠時間的改善有何建議?
答:___________
Q12:[單項選擇題]你是否參加體育鍛煉?
A、經常 B、偶爾 C、從不
Q13:[擴展多項選擇題]請問你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是什么?
A、增強體質 B、減壓時做的放松活動 C、愛好
D、減肥 E、玩玩 F、學校規定的
Q15:[單項選擇題]請問你平均每天參加體育鍛煉所持續的時間?
A、0~1小時 B、2~3小時 C、4小時以上
Q16:[擴展多項選擇題]你通常參加什么體育鍛煉?
A、球類 B、舞蹈 C、散步
D、跑步 E、其它,如_______________
Q17:[單項選擇題]你經常在什么地方進行體育鍛煉?
A、學校操場 B、公園 C、家里
D、戶外球場 E、不固定
各小組進行約5分鐘的討論后,分派成員口頭匯報初步認識,下面是一些小組匯總的部分意見:①Q5的選項“A、會,B、不會,C、偶爾”中“A、會”與“C、偶爾”怎么界定;②Q6與Q8的答案是公認的“A”,這個問題沒有設問的必要;③Q15中的選項“A、0~1小時,B、2~3小時,C、4小時以上”中“C、4小時以上”明知不可能,且A、B項對時間分的不夠細;④Q16的選項“A、球類”可細分,如籃球、乒乓球、足球等;⑤Q11問答題應放在問卷的后面等。
二、問題的探究
通過討論,學生對調查問卷設計的好壞有了初步的感受,對如何設計好調查問卷有了濃厚的興趣。而被討論的“高中生課外鍛煉及睡眠情況調查問卷”小組已經坐不住了,覺得自己的設計被否定太多,有點不服氣又有點不知所措。我敏感地察覺到該問題,及時引導各小組來發現此問卷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各小組又全面審查,對此調查問卷提出了肯定意見:①問卷的開頭很好,說明了調查目的,還有對被調查者的致謝語;② Q1中的選項設計用“≤、>、
教師及時肯定各個小組的發現,同時和各小組一起來探討手頭準備的一份從網絡上下載的“某中學高中生閱讀狀況調查表”。
Q1:你對課外書的理解( )
A、與學習無關 B、對學習有益
C、《大綱》要求的 D、其他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解決語文課程的問題為主,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主動探索、發現、收集信息,分析、判斷信息,獲取、應用實踐知識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方式。其是學生積極構建知識的過程,要求學生把課堂研究和親身實踐相結合,自主地構建和完善認知結構,以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具體來說,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學生主體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雖然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過程,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幫助,但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學習活動的直接參與者,是研究問題的提出者,學生要以自己的方式構建對事物的理解層次,從生活中自選主題并且進行探究。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建立共同合作的學習框架和運作機制,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從而讓每個學生的創造精神都得到最優發揮。
(二)問題探究性原則
語文研究性學習主要圍繞問題的提出、研究和解決來組織教學活動,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載體,研究性學習課題不應該由教師指定材料讓學生理解學習而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并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高中生已經是具有相當學習能力的群體,他們具有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經常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如學習完《鴻門宴》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寫作《項羽新探》《失敗的英雄》等文章,從歷史和人性角度研究項羽,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步驟與方法
語文教學中應設置“專題研究”課,即在語文教學中,以專題研究的形勢穿插、設置一種意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研究性活動。具體來講,在教學中開設專題研究課程有如下步驟。
(一)明確目標、合理選題
研究性學習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征來進行合理安排。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學生興趣與能力水平確定課題范圍,通過學生喜歡的話題,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現實生活問題。
(二)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立研究方案
研究主題方案和方向相近或相同的學生成立若干小組,組成分工不同、團結合作的集體,小組成員充分協商制定課題研究進度和計劃。
(三)小組實施計劃,教師負責指導
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階段,教師要根據每個研究小組提交的活動安排、詳細報告、活動情況報告表,對于其中的不恰當做法提出糾正,對小組研究方法進行指導,以便提高小組成員的研究能力和技巧。而小組成員之間要相互交流、協調合作,以強化責任感和確保研究課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