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3: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氣象災害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不斷加強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建設了六要素自動氣象站,鄉鎮加密自動氣象站,酸雨觀測站、土壤觀測站和衛星接收站;建設了雷電監測儀和紫外線觀測儀。宜春風廓線雷達和宜春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已投入業務使用。這些監測項目的建成對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1.2加大防災、減災、避災知識宣傳
通過多種手段加大防災減災避災知識宣傳,讓防災避災方法家喻戶曉。積極利用下鄉、上街、培訓、廣播、電視、報刊、電子顯示屏、黑板報、手機短信、“2121”電話和互聯網送防災抗災知識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同時通過這些有效手段及時將各種災害發生的信息及時傳送到廣大群眾手中,使各級黨政領導指揮能力和群眾自身防災能力普遍提高。建立中小學校、鄉鎮場、村、企業、小II型以上水庫氣象信息員隊伍,他們既是氣象信息的傳遞員又是各種災害的收集員和報告員。
1.3制定災害應急預案
制定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了人員和職責,一旦出現災害可以隨時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做到快速反應,指揮有序,抗災及時得力,有備少患。
1.4加強研究做到科學減災
減災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斷創新。我市高度重視減災研究工作。一是成立了綜合減災專家組,定期會商預測災害出現的時間、地點和強度,提出防范建議和措施。二是每年給出一定的經費用于減災研究,近幾年多項研究成果獲得省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獎勵。
2持之以恒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不斷總結經驗,加強科學研究,千方百計提高預準確率,提高災害性天氣的預警預報水平,為各級黨政領導指揮防災抗災提供優質的決策服務。同時將氣象災害信息及其防范措施通過各種有效手段迅速傳播到廣大群眾手中。將氣象災害損失減小到最低取限度。加快各涉災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和平臺的建立。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效率。不遺余力地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強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做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制工作。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避開雷電、地質災害易發區。
3不斷提高個人避災能力
3.1學習掌握雷電知識
雷電分為直擊雷、球形雷、感應雷和雷電波侵入。直擊雷是直接擊打到建筑物或人體身上的雷;球形雷是指出現不規則的球狀雷,也是目前的防雷難點;感應雷是巨大雷電流沿著附近突出物或導體向周圍傳播;雷電波侵入是由于雷擊架空線路上或空中金屬管道上產生的沖擊電壓沿線或管道迅速傳播的雷電波。全球每年因雷擊造成數十萬以上人員傷亡,幾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隨著全球變曖氣候異常,雷電強度愈來愈強,加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雷電災害愈來愈多,損失愈來愈大。
2降水引發地質災害的特征
地質災害的發生與氣象因素有很大的關系,降水在甘肅引發的地質災害具有以下特征。
2.1突發性特征局地強對流天氣形成的短時強降水強度大,歷時短,覆蓋面積較小??尚纬赏话l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尤其是泥石流災害,往往形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典型的如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災害,距離縣城15km的東山站記錄的小時降水量達77.3mm,過程降水量達96.6mm,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14]。
2.2群發性特征區域性的暴雨往往是誘發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因素。據調查和統計,5月下旬~9月上旬,為甘肅大暴雨或暴雨發生期,其中7月上旬~8月中旬,為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集中期,同時也是崩滑流的集中發生期。如2013年隴東南部“7•25”群發性地質災害,天水、平涼、慶陽等地區形成了滑坡、泥石流數量近千次。
2.3滯后性特征大型滑坡一般出現在降雨過程后期,甚至降雨結束后數天。典型的如天水珍珠溝滑坡,在經歷了2013年4次強降水過程后在2013年12月21日發生大規模滑動。
3地質災害預警模型研究
3.1研究思路從理論上講,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指標應全面考慮前期巖土體含水量、未來降水以及實時降水情況。但目前準確獲取前期巖土體含水量還不具備條件。因此要解決問題必須從宏觀上結合地質環境條件和氣象條件綜合分析研究,建立適合的模型,得出有效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指標。目前國內采用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多是把崩滑流災害考慮在一起,但實際情況是泥石流的激發雨量比滑坡小,且往往為短歷時強降雨。因此考慮地質災害預警的實際需求,本次將分別建立泥石流和滑坡的預警模型,并考慮如前期降水、新近強震、地面高程等關鍵影響因素。
3.2滑坡預警指標和模型
3.2.1滑坡與降水關系據統計降雨類型的滑坡約占滑坡總數的70%,同時調查表明95%的降雨型滑坡發生于雨季[17]。對1967~2010年80個氣象站逐日降水量資料與滑坡災害的關系分析表明,滑坡與雨型、前期降水等具有顯著關系,根據甘肅實際降雨可歸類為連陰雨型、暴雨(雷暴)、前期—暴雨型、持續暴雨型(表1)。根據對汶川地震、岷縣漳縣6.6級地震研究表明,地震烈度大于6度區時,各種雨型對應的滑坡臨界雨量呈顯著下降趨勢,降幅可達20%~50%[18-19]。例如2013年7月25日,岷縣漳縣地震災區烈度Ⅵ度區范圍內降雨量僅30mm,就出現了大量的小型滑坡,對搶險救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3.2.2滑坡預警模型構建前述分析表明,滑坡與雨型、過程等有著直接的關系。根據歷史滑坡災害資料、降雨資料和災害易發度綜合統計分析,并借鑒國內外研究應用成果,建立基于綜合有效累積降雨量的滑坡24h趨勢預警模型和基于實時雨量的滑坡實時預警模型。(1)滑坡24h趨勢預警模型基于綜合有效累積降雨量,并考慮地震影響,建立滑坡24h趨勢預警模型。式中:RL為綜合有效累計雨量,Ri為前i天實測雨量,包括當日最新實況雨量(i=0-4),RF為24h預報雨量。a為前期降雨影響時間衰減系數,一般取0.5~0.8,b為地震烈度修正系數,取1.25~2.0。對應不同的災害預警等級和災害易發度等級,兩者共同確定某一綜合有效累積雨量值為該易發區內該預警等級的指標臨界值,具體數值可根據當地情況進行動態調整。(2)基于實時雨量的滑坡預警模型目前甘肅省氣象、水利、國土等部門建設的雨量計接近4000處,網格密度5~30km2,基本可以滿足滑坡實時監測預警。因此綜合考慮不同雨型特征,建立基于實時監測的區域滑坡預警模型。采用臨界雨量系數來表征。公式(6)適用于1h、3h、6h暴雨雨量計算;公式(7)適用于12h和24h暴雨雨量計算。
3.2.3滑坡氣象預警等級劃分根據全國統一的地質災害氣象等級,將甘肅省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級劃分為4個等級(表2),當預報出現1~3級地質災害時,對外預報或預警。
3.3泥石流預警指標和方法
3.3.1泥石流與降水的關系分析對甘肅東部武都北峪河、舟曲三眼峪溝、天水市樺林溝、羅峪溝等典型泥石流的22組成災過程研究表明:泥石流發生時的10min雨強最小值為8.3mm,最大值為24mm,說明災害性泥石流的暴雨初始雨強是非常大的;泥石流發生的時間大都集中在一場降雨的前期,主要集中于3h之內,3h雨量達到了過程雨量的45%~100%(表3)。進一步研究表明,降水量與降水歷時呈指數相關(圖3,表4),相關系數在0.89~0.99,說明引發泥石流的降水過程具備一定的規律性,四條典型泥石流發生的10min雨量差別不同,在圖3上基本重復,而隨著時間的增加則出現自南而北、自西向東雨量不斷增大的趨勢。
3.3.2泥石流臨界雨量確定根據省內各地資料狀況,選用歷年積累的泥石流災害調查資料、實測大暴雨資料和歷史洪水調查資料,優先選擇資料較為充足完善的地方,依據上述典型泥石流研究方法,采用內插法計算全省不同時段泥石流臨界雨量值。
3.3.3泥石流實時預警模型泥石流的發生和雨強有很強的關聯性,因此當預警判據中的臨界雨量達到下限時,已開始產生泥石流,當30min降雨達到臨界雨量時,則可能暴發大規模的泥石流;根據牛最榮[21]等研究,同一流域內各時段暴雨和高程具有密切關系,暴雨雨量隨高程增高而增大,并呈直線相關。因此基于泥石流暴發的雨強特征,建立基于臨界雨量和實時雨量為參照的泥石流預警模型,該模型考慮高程對暴雨雨量的影響。
3.3.4泥石流預警等級劃分參照滑坡預警等級,泥石流預警等級仍設定為四級,當1/6h、1/2h、1h、3h臨界雨量系數符合表8的規定時,分別對應于藍色、黃色、橙色、紅色預警(表8)。
4預警模型檢驗
2013年甘肅省連續遭受強降水、暴雨襲擊,從5月14日開發預警信息,直到9月24日結束,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平臺共122次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產品(因降雨范圍、強度發生變化而有34個降雨日一天內了兩次預警信息),其中紅色預警信息(Ⅰ級)9次、橙色預警信息(Ⅱ級)37次,黃色預警信息(Ⅲ級)68次、藍色預警信息(Ⅳ級)8次。成功預報367起地質災害(圖2),轉移安置145868名群眾,114363.9萬元財產及時的進行了避讓,有效的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本年度是首次采用24h預報、臨災(2~6h)預報,預警信息量是多年平均量的150%,地質災害區域成功預報率達22.82%。典型案例如天水6.20、甘肅東部7.25(包含岷縣漳縣地震災區)(圖4)、文縣8.7等強降水過程引發的群發性地質災害。
0引言
在國內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風險評估、澇洪風險評估、凍害風險評估等。李世奎等【1】探討了農業自然災害分析的理論、概念、方法和模型。鄧國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線法估計糧食產量序列的風險概率,對中國糧食產量不同風險類型進行了分區研究。薛昌穎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區冬小麥實際產量資料,選取歷年減產率的變異系數、歷年平均減產率和減產率風險概率作為評價指標,估算了干旱氣候條件下歷年冬小麥產量災損的風險水平。黃崇福等[4]針對湖南省各縣市的災情資料時間序列短、數量少的情況,引入模糊數學方法,對干旱進行了風險估算。朱自璽等[5]、王素艷[6]研究了冬小麥干旱風險評估技術和方法。
國外學者在風險分析研究方面多側重于經濟領域,對具體的某一種農業災害風險分析的研究還不多見論文服務。【7,8,9,10】
目前,在風險評估方面陜西,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價標準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和實踐檢驗,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風險評價模型甚少??傮w而言,風險評估的內容大多集中在較大的方面,如對中國的糧食產量風險進行評估和區劃,對總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進行估算等。這些風險評估的對象都是針對整體農作物,單一的對某一種農業氣象災害,或某一種農作物的農業氣象災害,或某一種果樹的氣象災害進行系統化風險評估和區劃的成果較少【11】。劉璐【12】、李美榮【13】等人分別應用基于模糊數學和信息擴散理論、風險災損模式分析了蘋果開花期凍害在陜西省蘋果產區發生的時間、空間風險分布。在風險評估方法中,主要用風險評估指標進行分析,但由于氣象要素(或其相對值,如降水負距平)受前期天氣氣候影響明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09年,全省蘋果面積和產量為847.4萬畝和805.2萬噸,占全國蘋果總產的1/3和世界總產量的1/8。8月下旬-10月中旬的連陰雨對蘋果著色及采收帶來嚴重影響,本文在定義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的基礎上,探索了一種新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氣象災害指數方法來進行連陰雨風險分析,計算了陜西果區各地蘋果著色期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據此將蘋果產區連陰雨發生情況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結果表明,有13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輕度陜西,有27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中度,有8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重。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氣象資料來自陜西省氣象局檔案館。所用資料為位于陜西省關中地區、陜北地區48個蘋果生產縣(區)建站-2006年的8月下旬-10月中旬逐日降水量。資料起始時間:合陽自1962年,耀縣自1963年,靖邊自1965年,佳縣自1969年,安塞、甘泉、米脂、吳堡、延川5縣自1970年,子洲自1971年,陳倉自1973年,其余縣區自1961年開始。
1.2 數據處理和研究方法
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定義為:
(1)
公式(1)中為8月中旬~10月中旬雨日(R≥0.1)連續3天以上的日數,該日數越多,連陰雨危害越重;
公式(1)中為8月中旬~10月中旬無降水日數,該日數越多,連陰雨危害越輕。
2結果與分析
2.1 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
用進行分析僅用到連續3天以上的降雨日數和無降水日數,未使用降雨的具體數量,可減少各地由于觀測儀器不同帶來的差異。且該指數物理意義明晰,是運用多年氣象資料進行計算的,具有穩定性。本文以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數值做為連陰雨風險分析數值來進行風險分析。計算結果見表1論文服務。
2.2分級結果:
以≤0.3為輕度, 0.3<≤0.5為中度,>0.5為重度對各地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進行分級。有13個縣為輕度陜西,有27個縣為中度,有8個縣為重度,此分級結果即為風險分布(表1,圖1)
表1 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及風險分布
地點
分級
地點
分級
地點
分級
子長
0.29
輕
志丹
0.41
中
澄城
0.33
中
靖邊
0.22
輕
延長
0.36
中
合陽
0.31
中
定邊
0.20
輕
延安
0.34
中
韓城
0.31
中
神木
0.21
輕
富縣
0.44
中
蒲城
0.34
中
米脂
0.25
輕
宜川
0.37
中
富平
0.36
中
綏德
0.24
輕
洛川
0.40
中
扶風
0.47
中
吳堡
0.20
輕
黃龍
0.47
中
乾縣
0.42
中
府谷
0.19
輕
宜君
0.49
中
禮泉
0.40
中
子洲
0.24
輕
銅川
0.45
中
澄城
0.33
中
佳縣
0.20
輕
耀縣
0.40
中
合陽
0.31
中
橫山
0.19
輕
旬邑
0.48
中
韓城
0.31
中
榆林
0.19
輕
長武
0.47
中
千陽
0.59
重
延川
0.28
輕
彬縣
0.44
中
鳳翔
0.57
重
子長
0.29
輕
志丹
0.41
中
岐山
0.54
重
靖邊
0.22
輕
延長
0.36
中
寶雞縣
0.54
重
定邊
0.20
輕
延安
0.34
中
寶雞市
0.52
重
吳旗
0.49
中
永壽
0.47
中
甘泉
0.60
重
清澗
0.34
中
淳化
0.43
中
隴縣
0.55
重
安塞
0.40
中
白水
0.36
中
中圖分類號:TU24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城市的主要氣象災害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迅猛發展,氣象災害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氣象服務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09年頒布的《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針對城市氣象災害防御給出了明晰的指引。為了加強對城市氣象災害的服務,針對城市規劃和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使城市容易形成城市積水內澇、高溫熱浪、雷電災害以及城市特有的“熱島效應 ”、“狹管效應”等氣象災害。
1.1城市內澇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的生產活動和特殊地面結構共同作用于大氣,使大氣邊界層的特性發生變化,從而使得“雨島效應”加劇,城市降水量增大。研究證實,城市及其下風方向“雨島效應”明顯。由于“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易形成城市區域性內澇。而高層建筑對氣流的強迫抬升作用加劇城市的局地暴雨。加之城市大面積硬化直接導致城市降雨時滲透性不好,阻礙了雨水向地下的滲透,增大了地面徑流,也加重了出現城市內澇的機會。城市區域性內澇的加重,引起公路、街道因排水不及造成汽車熄火。交通堵塞,給城市居民出行帶來不便。大的暴雨對城市安全產生威脅,會導致洪水機會增大,加劇了城市的防洪壓力。暴雨導致的洪水能沖毀道路、輸電線路等設施、中斷城市的運輸、供水供電等。
1.2雷電災害
城市在長高,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城市的電子器件也在不斷增多,電腦網絡、程控交換機系統及家用電器一天天增多。隨著各類信息系統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大規模的集成電路的應用。致使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在逐年上升。而這些電子產品抗干擾能力弱,特別經不起感應雷擊。據氣象專家介紹,造成雷電災害的原因有多種,而城市新建高層建筑物不斷增加是導致雷電活動不斷加劇的原因。
雷電災害是我國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而其中的大量事故發生在城市。建筑物內的現代化通信、計算機等抗擾能力較弱的現代化設備越來越普及是雷電災害頻繁的客觀原因。還有不少高層建筑物的防護設施不完善使建筑物防雷能力先天不足,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隱患;大量通信網絡等設備未嚴格按照國家技術規范進行防雷設計便投入使用,也容易導致雷電災害的發生。雷電災害造成建筑物及大量電子設備被損毀。
1.3霧災
霧是常見的自然現象。但在“城市“熱島和干島效應”下,城市上空的云、霧會增加?!案蓫u效應”使有害氣體、煙塵在市區上空累積,形成嚴重的大氣污染。而城市的高樓又抑制了大氣污染物的擴散,且以人工地物代替自然地表,引發風向、風速的變化或風的生、消。形成嚴重的城市大氣污染加劇了霧災。霧天能見度極差,易造成交通事故增多。還影響微波及衛星通訊,使其信號銳減,噪音增大。同時霧天空氣污染加重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影響。
1.4“狹管效應”帶來的災害
“狹管效應”是城市建設中越來越突出的問題。所謂“狹管效應”就是由于城市高層建筑間距小,大風迎面吹來后無法順暢通過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間內。狹管效應”在城市特殊環境下會“放大”氣象災害。如城市街道兩側整齊劃一的高樓產生的“狹管效應”,會使局地六七級風速時通過高樓之間的瞬間風力可以達到十二級以上?!蔼M管效應”其威力大小,和一個城市高層建筑的數量、間距、建筑物的位置有著十分密切關系的。高層建筑物越多、體積越大、間距越近,出現“狹管效應”的機會越大。城市“峽谷風”是各大城市面臨的新問題,有關國際組織早已將其列入大都市面臨的20種新的城市災害中。由于高層建筑布局不合理,空氣流動產生城市建筑間的“狹管效應”,會加重城市某些地區的大風危害,吹毀設施、火災增多、致人傷亡、汽車被砸等事件。
1.5“熱島效應”帶來的災害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中氣溫明顯高于郊區的現象,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熱島效應”。城市下墊面大量人工構筑物改變了下墊面的熱屬性,都市中大多是鋼筋水泥等構物的熱傳導率和熱容量都很高(水泥面上的溫度57℃時,柏油馬路的溫度可達到63℃),且建筑物本身對風具有阻擋或減弱作用,熱量更多地以顯熱形式進入空氣中,導致空氣升溫。隨著城市綠地的減少,水泥地表對太陽光的吸收率較自然地表高,使城市高溫現象越來越突出。加上城市人口集中、工業發達,各種機動車輛及大樓空調設備所排出的熱氣更加劇了高溫熱浪的危害。
城市氣象災害防御對策2.1加強科技研究,提高科技貢獻率 氣象科學是防御氣象災害的“尖兵”,在防災、減災中起著先導作用,加強科學研究,應圍繞防災減災和氣候變化應對,組織精干力量對樂清市暴雨、大風、雷電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物理量場特征進行總結,提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關鍵物理量特征指標,對上級氣象部門的短時臨近預報系統進行本地化。加快未布點鄉鎮的自動站建設工作,積極開展鄉鎮天氣預報業務服務,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關鍵性天氣,不僅要力求報出落時落點、量級范圍,還要延長預報時效。 2.2加強預測、預警能力建設,提升城市氣象服務能力繼續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積極推進水文、國土等相關部門的資源共享,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預警、和氣象防災知識普及能力,充分發揮部門協同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提高城市氣象服務的敏感性、針對性和主動性。根據氣象災害輕重程度的預測結果,及時完成影像、圖標警示信號的制作,迅速氣象災害信息。在城市中心或人流密集區設立電子顯示屏,爭取最大的信息覆蓋面,為防災減災爭取時間。充分利用電視臺、廣播站、因特網、咨詢電話、手機短信等多種渠道及時氣象預警信息。通過人機交互實現災害性天氣的最終識別和預警,建立基于GIS的省-市-縣災害性天氣臨近預警聯防系統。 2.3完善預案編制,提高社會防災綜合能力 應高度重視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強度增大、頻次增多的客觀事實,提高城市防汛排水系統的防御標準,加強城區排水管網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城鎮一級的各種預案,全面考慮可能發生的氣象及衍生災害,并納入預案,使得救災人員和物資第一時間投入應急處置,并有效發揮作用。
預防和減輕城市氣象災害、維護社會安全穩定需要一個強大的公共防災、救災體系,體系建設應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體現以人為本為原則。
2.4改善城市生態氣候,重視氣候資源保護 改善城市生態氣候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程度的空氣污染都與大氣中的空氣流動、溫度、降水等氣象條件有關。日照在城市總體布局中也有重要作用,城市居住區規劃要考慮日照的年、季、日變化規律。城市綠化對凈化大氣、改善市區生態氣候有重要作用,可起到降溫、增濕、降低風速和減少噪音的作用。 建設生態城市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城市氣象災害,還可以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氣象局應抽調精干力量,研究建立城市氣候模型,將氣候與城市建設規劃相結合,使城市和建筑物與城市氣候相適應,作出最優化的建筑設計,創造出適宜居住的城市生態環境。
3結束語
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城市生命線系統脆弱,城市環境、資源和災害問題突出。面對快速持續的城市發展趨勢及帶來的嚴重問題,需要極大地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高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服務系統建設。城市公共氣象服務義無反顧地履行著它的職能,診斷城市氣象災害病癥,排查城市氣象風險,力求讓城市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更強、城市公眾氣象服務更精。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氣象災害;防御對策;浙江樂清
城市建設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干預最強烈、引起自然環境變化最大的行為,它意味著建筑物林立、街道縱橫以及局地氣候的產生。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統計,大城市自然災害事件中約有90%是氣象災害或氣象衍生災害。由于城市人口集中、財產密集,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也相對較大[1,2]。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浙江省第十次黨代會作出加快城市化建設的戰略決策后,樂清市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并保持高速發展態勢。1998年城市化進程為45.5%,2008年已達56%,且每年保持約1%的增長,這也意味著城市人口和財產大量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氣象災害帶來的威脅也更大。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暴雨、大霧、大風、高溫、干旱等各種氣象災害對樂清市的影響也日益加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也日趨嚴重。
1樂清市主要城市氣象災害
1.1暴雨
城市暴雨導致的災害是重要的氣象災害,暴雨對城市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于城市排水系統的失效,導致洪水沖毀道路、輸電線路等設施,使城市的運輸、供水供電等中斷。據統計,1934~2005年72年間,樂成區域日最大雨量的前10位有7次發生在1980年以后,占70%。2004年,受“云娜”、“海棠”、“麥莎”臺風影響,樂清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陸續發生3次嚴重的洪澇災害,市區和虹橋、柳市、北白象、大荊等幾大集鎮都曾1次或幾次被淹沒,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生活、生產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全市經濟損失總計高達數十億元。2005年7~8月“海棠”、“麥莎”臺風連續2次引發特大洪水之后,群眾反映十分強烈。
1.2大霧
樂清市境內歷年平均大霧日數為19.6d,其逐月分布及其出現幾率見表1。由表1可知,自9月開始霧日逐漸增多,至翌年春季及春末夏初達到峰值;自6月起逐月減少,至8月為全年最低值。一天之中,霧的出現幾率以夜間至早晨最高,且濃度也最大,以午后出現的幾率最少。
大霧特別是持續2d以上的霧害,會引起輸電線路短路、跳閘、掉閘等故障,造成大面積斷電,對交通和供電系統造成嚴重影響。2006年3月29日,受大霧影響,高速公路樂清雁蕩至湖霧路段連續發生5起交通事故,10輛汽車先后相互追尾、刮擦,造成2人受傷。2007年5月9日受大霧影響,樂清段近300m的路段上雙向共發生6起交通事故,14輛過往車輛相繼追尾,造成5人受傷,其中2人傷勢較重。
1.3高溫
樂清站年平均氣溫上升趨勢明顯,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這與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是一致的。由圖1可知,年平均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年平均氣溫距平上升率為0.32℃/10年。其中60~80年代負距平明顯,為相對偏冷期;90年代開始,正距平顯著增加,為相對偏暖期。樂清站各旬日最高氣溫≥30℃的日數,1971~1980年為573d,1981~1990年為613d,1991~2000年為637d,增幅明顯。高溫不僅威脅到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還造成城市供水、供電緊張,并加劇城市光化學污染,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
1.4大風
據風洞試驗,高層建筑物的周圍也會出現大風區,即高樓前的渦游流區和繞大樓兩側的角流區。這些地方風速都要比平地風速高30%左右。如果高樓底層有風道(通樓后),則該風道口處附近的風速可比平地風速高2倍左右。也就是說,當環境風速為6m/s時,風道附近就可達到18m/s,也就是8級大風。城市風災會造成廣告牌倒塌、簡易房倒塌、輸變電路刮斷、信號燈和交通指示牌翻倒等,導致行人壓傷、死亡,大面積停電斷水、交通受阻等事故。據統計,樂清站1975~2000年26年間,風速≥10m/s的總日數達到205次,≥12m/s的次數達到72次。隨著樂清高樓大廈的增多,城市風災威脅也越來越大。
1.5雷暴
樂清市年平均雷暴日為51.3d,屬高雷區,全年均有可能出現雷暴,雷暴次數自2月開始逐月增加,8月達到最高,為9.1次,9月開始逐月減少。樂清市10年雷暴總次數20世紀70年代為441次,80年代為398次,90年代為366次,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城市中因雷擊引起的財產損失(以計算機、儀器設備和電力線路等為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呈上升趨勢,損失動輒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防雷工作任重道遠。
2城市氣象災害防御對策
由于城市氣象災害種類多,應該根據當地情況,對災害情況進行認真研究、細致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防御措施。
2.1加強科技研究,提高科技貢獻率
氣象科學是防御氣象災害的“尖兵”,在防災、減災中起著先導作用,許多城市氣象服務的產出與投入效益之比為20∶1,有的達到40∶1。加強科學研究,應圍繞防災減災和氣候變化應對,組織精干力量對樂清市暴雨、大風、雷電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物理量場特征進行總結,提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關鍵物理量特征指標,對上級氣象部門的短時臨近預報系統進行本地化。加快未布點鄉鎮的自動站建設工作,積極開展鄉鎮天氣預報業務服務,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關鍵性天氣,不僅要力求報出落時落點、量級范圍,還要延長預報時效。
2.2加強預測、預警能力建設,提升城市氣象服務能力
根據樂清市防雷工作起步不久的特點,加快建立雷電監測系統和防雷減災應急體系建設,對易遭雷擊的單位,應嚴格做好防雷裝置設計圖紙審核、施工監督和竣工驗收工作,防雷不合格的建(構)筑物不得投入使用。加強油庫、加油站、化危品倉庫等易燃易爆化學物品經營儲存場所的年檢[3]。
繼續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積極推進水文、國土等相關部門的資源共享,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預警、和氣象防災知識普及能力,充分發揮部門協同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提高城市氣象服務的敏感性、針對性和主動性。根據氣象災害輕重程度的預測結果,及時完成影像、圖標警示信號的制作,迅速氣象災害信息。在城市中心或人流密集區設立電子顯示屏,爭取最大的信息覆蓋面,為防災減災爭取時間。充分利用電視臺、廣播站、因特網、咨詢電話、手機短信等多種渠道及時氣象預警信息。通過人機交互實現災害性天氣的最終識別和預警,建立基于gis的省-市-縣災害性天氣臨近預警聯防系統。
2.3完善預案編制,提高社會防災綜合能力
應高度重視近年來樂清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強度增大、頻次增多的客觀事實,提高城市防汛排水系統的防御標準,加強城區排水管網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城鎮一級的各種預案,全面考慮可能發生的氣象及衍生災害,并納入預案,使得救災人員和物資第一時間投入應急處置,并有效發揮作用。加強氣象災害評估和區劃工作,有重點地合理配置好城市氣象災害應急防御隊伍和物資。建立部門合作機制,提高城區氣象災害管理和防御能力[4]。
預防和減輕城市氣象災害、維護社會安全穩定需要一個強大的公共防災、救災體系,體系建設應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體現以人為本為原則。在救援方面,加強低保戶等社會弱勢群體的保險和賠償力度;加強小區、校園等社會基本單元或重點單位的氣象防災演習;加強市民自救互救的共同防御城市氣象災害能力。
2.4改善城市生態氣候,重視氣候資源保護
改善城市生態氣候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程度的空氣污染都與大氣中的空氣流動、溫度、降水等氣象條件有關。日照在城市總體布局中也有重要作用,城市居住區規劃要考慮日照的年、季、日變化規律。城市綠化對凈化大氣、改善市區生態氣候有重要作用,可起到降溫、增濕、降低風速和減少噪音的作用。
建設生態城市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城市氣象災害,還可以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氣象局應抽調精干力量,研究建立城市氣候模型,將氣候與城市建設規劃相結合,使城市和建筑物與城市氣候相適應,作出最優化的建筑設計,創造出適宜居住的城市生態環境。另外,應該根據經濟的發展和氣象觀測數據及氣候變化研究,綜合分析城市規劃、設計等與氣候資源之間的關系,修正有關規劃設計體系和規范,以進一步提高工程設計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和經濟效益。繼續推進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城市建設,編制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的城市建設規劃,以指導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全面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5,6]。
3結語
城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復合系統,城市氣象災害防御涉及社會各方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各種基礎設施與建筑物的安全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基礎,廣大市民防災減災意識的提高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重要保證。氣象局應當充分利用世界氣象日、全國科普日等活動開展大范圍的宣傳工作,利用宣傳掛圖、播放影音資料、氣象科普小冊子等形象生動的形式,讓廣大市民充分認識氣象災害的危害性,努力提高市民接收和應用氣象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4參考文獻
[1] 章國材.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2006年世界氣象日主題[j].氣象,2006,32(3):3-5.
[2] 韓淑云.氣象預警塔預警防范氣象災害[j].城市與減災,2008(2):48.
[3] 董旭光,王棟成.濟南城市氣象災害特征分析及防災減災對策[c].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2005.
一)防災減災水平明顯增強
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全市建成195個鄉鎮氣象工作站、2736人的氣象信息員隊伍、197個鄉鎮電子顯示屏,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基本覆蓋全市所有鄉鎮、村。市氣象局與農業、林業、水務、電力、交通、國土資源、衛生、環保等8個部門建立了氣象災害應急聯動機制。十一五”期間,全市9縣區均建立了車載式流動火箭增雨作業點,宕昌縣和武都區共修建標準化高炮防雹作業點11個,適時、科學、高效開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業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市縣氣象災害防御預案體系初步形成。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正在加緊建設。
二)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明顯加快
全市氣象部門切實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十一五”期間。初步建成了集“公眾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決策氣象服務、監測預報預警和公共氣象信息”為一體的市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和廣播、電視、報紙、電話、手機短信、網絡、電子顯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種傳播手段的氣象服務信息平臺。開通了氣象預警信息專用代碼,全市氣象服務手機短信用戶達45.1萬戶,占本地手機用戶總數的51.9%電視臺開通了有主持人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完成了氣象》頻道在本市的落地和播出。公眾氣象服務滿意率達90%專業氣象服務領域覆蓋農業、林業、水務、交通、電力、環境、能源、旅游等行業。開展了針對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畜牧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氣象服務。
三)氣象預報預警準確率明顯提高
建立完善了以數值天氣預報為基礎,以強化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為農服務、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能力為重點。以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為平臺的短中期預報預測業務系統、精細化氣象要素城鎮天氣預報業務平臺、公共氣象服務系統、人工影響天氣指揮系統、縣級綜合業務平臺等業務系統、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監測預警預報業務平臺、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業務平臺等;充實完善了農業氣象、城市氣象、交通氣象、能源氣象、醫療氣象、城市環境氣象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和專業氣象服務系統。十一五”期間,精細化要素預報最長時效達到7天,小時預報準確率的溫度預報質量提高了31.0%晴雨預報質量提高了11.5%降水預報質量提高了16.8%
四)氣象應急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應急響應機制和應急服務流程逐步完善,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市重大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隴政辦發〔〕57號)和《市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急預案》隴政辦發〔〕33號)成為全市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了全市氣象應急響應隊伍。應急處置培訓、應急服務演練等工作逐年加強。氣象應急響應和決策服務內容更加注重敏感性、時效性、針對性,實現了從單純提供預報向提供預報加決策建議的轉變,年年初低溫雨雪冰凍、年7月17日大暴雨、年8月12日特大暴雨以及歷次公共事件應急、重大活動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各級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五)氣象綜合觀測體系日臻完善
全市共建鄉鎮自動區域氣象觀測站85個,十一五”期間。全面完成了9縣區七要素自動氣象站建設,9個氣象臺站建成風云系列氣象衛星接收系統9套、實景監控系統9套、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站9套,建成L波段雷達一部,大氣電場儀一部。市縣臺站全部建成氣象視頻會商系統。所有發報臺站配備了無線通信備份線路,升級改造氣象廣域網設備,市局到省局由2M升級到4M縣到市由64K升級到2M全市高速氣象數據通信系統初步形成,傳輸可靠性大大增加。
六)氣象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市氣象局進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機制,十一五”期間。加強了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重點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截止年底,全市氣象部門有碩士學歷2人,本科28人;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5人,工程師61人,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才比“十五”末提高了63%氣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升。18篇,其中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10篇,另有4篇論文入選相關論文集。
七)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和臺站面貌極大改善
全市氣象臺站的工作條件和業務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改善。累計投資5027.8萬元,十一五”期間。實施市縣局部分業務辦公用房維修配套設施改造建設項目17個。依托災后恢復重建開展了綜合觀測、預報預測、公共服務、信息網絡與技術支持保障5大業務系統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市縣氣象臺站水、電、路、暖、消防、辦公條件、環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512汶川地震受災較重的臺站通過災后重建,辦公條件、基礎設施、環境面貌和單位形象全面提升。
八)依法行政和科學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堅持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強化社會管理職能為重點,全市各級氣象部門在加強業務、服務工作的同時。加強科學管理,氣象事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不斷優化,市政府及辦公室相繼下發了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通知》隴政發〔〕9號)關于進一步做好防雷減災工作的通知》隴政辦發〔〕3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隴政辦發〔〕124號)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進了氣象工作的科學化管理。依法開展氣象行政執法,規范了防雷行政許可服務,防雷裝置檢測行為得到有效規范,氣象觀測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社會管理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二、十二五”氣象面臨的形勢
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要求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宏偉目標。十二五”經濟社會各領域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將更加旺盛和迫切,國家相繼出臺了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支持經濟社會、關中—天水經濟區等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氣象防災減災的客觀需要
地處秦巴山區。特殊的地理區域使氣象災害具有多發、重發等特點,位于東南部。全省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暴雨、冰雹、高溫、高溫干旱和低溫冰凍等極端天氣事件呈明顯增多和強度增強的趨勢,特別是5.12大地震后,山體松動,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極易發生,強度愈來愈大,災害造成損失越來越重,增強和提高氣象災害及氣象次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中的消息樹”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氣象工作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
三)推進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繼續推進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發展四產區、五基地、多片帶”特色農產品;推進工業跨越式發展,發展壯大有色冶金、農林產品加工、水電能源、醫藥化工、建筑材料等主導產業;培育壯大以旅游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打造五大精品景區,提升四大名牌景區,建設“2225精品旅游線路;交通建設、城鎮建設、糧食安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都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新形勢下適應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更高要求
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直接影響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市光照、熱量、降水等氣候資源豐富多樣,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環境的脆弱區。太陽能、風能、空中云水資源、山區氣候資源等具有很大的合理開發利用價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有效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強氣候變化問題研究,揭示地區氣候變化事實,評估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提出氣候變化防御對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清潔能源,要求我必須加強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監測、詳查和開發利用評估,努力把潛在氣候資源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
三、存在主要問題
一)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亟待增強
特別是突發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防御能力、減災能力與國家防災減災的總體要求還存在差距;服務信息傳播覆蓋面有待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
二)預報預測服務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
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單一。多種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測水平還不高。臨近預報、精細化預報以及集合預報等新技術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未得到廣泛應用。衛星、雷達、區域站等多種觀測資料在天氣預報業務中的有效應用不足。預報準確率、預報精細化程度不能滿足需求。
三)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基礎薄弱
對重大氣候事件的演變特征、規律和成因機理的研究不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定量評估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區域氣候變化監測能力不足,氣象信息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農村發展、清潔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缺乏氣候變化影響的定量評估技術和系統模型。
四)氣象綜合觀測和系統穩定可靠運行能力有待提高
不能準確監測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氣雷達覆蓋率僅為70%亟待提高;應急移動氣象觀測系統裝備明顯不足;專業氣象觀測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氣象觀測站點分布密度不夠。
五)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支撐能力不強
1、政府主導的氣象防災減災應急防御工作進一步規范。
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繼印發實施《__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之后,發文成立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和辦公室,同時為進一步推進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氣象應急信息工作的通知》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氣象預(警)報信息制度,推進各協作單位明確職責,建立信息響應機制,暢通綠色通道,推進氣象應急信息分類、分級、分區域、分災種。
2、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
編制并實施《__區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全面完成__區所有鄉鎮(街道)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成為我省首個全面完成此項任務的縣(市、區);深入推進社區和重點單位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針對性指導20個村社區完成省級氣象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和全區57個重點單位全部完成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梳理調整氣象防災減災“四員”隊伍結構完善,氣象應急聯動人員擴充至4000名。針對__區涉化企業多、規模大,對氣象災害特別是雷電災害敏感度高的特點,探索“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監管模式,加強和推進__區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將防雷安全監管列為安全生產監管的新常態,落實“自查為重點、抽查強促進”的安全監管評價體系和自律機制,積極構建完善的雷電災害防御體系。
落實區鎮(鄉、街道)兩級氣象防災減災視頻通報業務試點工作。完成氣象災害應急指揮視頻會議系統建設,印發《__區區鎮(鄉、街道)間氣象防災減災視頻通報業務辦法》,建立通報業務工作制度和業務流程,實現省—市—縣—鄉四級氣象信息互通和工作聯防,提升防御準備和應急反應能力。制定《__區氣象災害預警廣播系統建設實施方案》,完成100個預警廣播系統的安裝和使用,進一步提高我區重大(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傳播時效,擴大覆蓋范圍,提高災害預警在村(社區)、人員密集場所、防汛危險地帶的覆蓋面。
1、公共氣象服務軟系統建設
豐富服務產品,改善服務手段,增強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中公共氣象服務水平。推出天氣周報、月氣候監測公報、霾監測公報等氣象服務產品,通過應急短信網站即時顯示、氣象微信、微博等新興服務方式,進一步擴大氣象信息的公眾覆蓋面,提高氣象服務時效。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評估,不斷深化氣象為農服務,特別是深入開展__特色的設施農業和旅游農業氣象服務。
開拓公共氣象均等化服務領域,借助“智慧.愛心24小時”殘障人士信息服務平臺,為殘障人士提供個性化免費氣象信息。針對殘障人群的特殊需求,為盲人朋友提供語音氣象服務信息,為失聰人士提供文字氣象信息,《__氣象》影視節目推出手語氣象服務新模式,使得氣象信息均等化服務觸角進一步深入蔓延。2012年起連續四年推出并扎實落實氣象為民服務五件實事,以為民實事工作呼應社會需求和群眾關切。
加強對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和致災機理,以及災害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的關系研究,提高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科學預測預防水平。進一步提高數值計算能力,以提高天氣預報預測精細化和準確率為核心,進一步提高中小尺度區域數值天氣預報能力,建成網格化、分災種的氣象預報預測體系,建成預報預警一鍵式業務平臺。
2、綜合氣象探測系統建設
在區委區政府支持下,在相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__氣象公園一期建設項目基本完成。新型標準氣象觀測站和__霾監測分析氣象業務系統建成并投入業務運行。二期建設項目也已具備建設條件。山洪地質災害防治非工程性措施建設項目氣象部分完成建設任務并通過驗收。小港實驗學校區域氣象觀測站投入運行。__區智慧氣象系統一期建設項目完成建設。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氣象災害監測設施補建,綜合氣象服務平臺建設,以及旅游、
交通、農業、海洋、公共等專業氣象服務分平臺建設等。項目實施后將進一步完善氣象監測網絡,提高氣象服務的精細化水平。信息平臺的搭建將整合現有各類專業數據庫資源以及與市、省、國家的氣象業務工作平臺對接,推進氣象服務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實現氣象事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探索梅山保稅港區氣象綜合服務新思路。針對梅山保稅港區開發建設和科學發展對氣象服務提出的新要求,積極謀劃氣象服務新思路,結合實際按“四有”標準(有綜合觀測基地、有固定辦公場所、有固定氣象服務聯絡人、有固定氣象服務產品)積極推進梅山保稅港區氣象綜合服務工作,已安排專人開展氣象服務工作,努力發揮氣象在保障梅山保稅港區開發建設、防災減災、科學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成立__港口氣象中心,建成由多要素自動站、雷達等組成的港口氣象監測網,同時加強與海事、港口等部門合作,共享企業自建的測風站、能見度站等資料。__港口氣象中心已形成細化到作業港區、錨地、航線的產品多樣化、預報精細化的預報業務體系。同時,完善近海海洋氣象服務監測網絡,提升對海上大風、海霧等的精細化預報能力,不斷完善針對港口、航線的預報服務產品,全面服務以__港為中心的__港口經濟圈建設。
積極推進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強化跨部門多領域合作研究,《塑料大棚小氣候變化特征及其與蔬菜種植的關系》、《__區霾特征及天氣形成機制研究》、《__港口氣象服務產品與平臺開發》三個科技項目分別獲市、區立項,多篇學術論文獲得交流或發表,氣象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業務轉化能力得到提升,有力地支持了全區氣象預報預警及服務能力的提升。初步建立一支高學歷、高職稱和高素質的專業骨干隊伍,本科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達90%,氣象科技人才隊伍結構得到有效改善。
“十二五”氣象重點建設項目投資估算5371萬,資金來源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省、市、區三級財政)。2011-2013年地方財政配套__市氣象局統一建設推進氣象監測、預警等系統項目資金約3072萬。2013年推進實施的全國山洪地質災害氣象保障工程項目由中央財政配套300萬,市區財政配套300萬,開展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暴雨誘發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業務等。2013-2015年__市氣象災害預警與應急系統二期工程中央、地方配套資金共計約1.2億,支持進一步完善氣象海洋氣象監測預警系統、氣象為農服務系統;完善氣象傳輸層中通信網絡的建設;完善氣象應用層的建設,構建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平臺。
目前已完成__氣象、流域監測網、水平能見度自動觀測網、沿海地面監測網、殘疾人無障礙信息氣象平臺、農業園區氣象服務示范基地、農業氣象綜合系統、交通氣象監測預警系統部分、旅游氣象監測預警系統部分、沿海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等項目建設。
通過“十二五”發展規劃部分項目的實施,氣象事業整體水平有了提高,氣象服務已基本覆蓋到防災減災、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
初步建成了機構健全、管理規范、適應__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氣象決策服務能力明顯提高,氣象公益服務受眾面明顯增大,行業專項服務效益明顯增加。氣象服務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氣象服務公眾滿意率明顯提升。雷電監測、預警能力和雷電防護水平及其檢驗檢測能力顯著提升。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實現防御規劃到區級、組織機構到鄉鎮級、精細預報到鄉鎮級、自動觀測到鄉鎮級、氣象服務站到鄉鎮級、氣象信息員到村級、災害防御責任到人的防御體系建設。
數值預報產品與雷達、衛星、自動站等綜合探測資料的分析應用能力明顯增強,氣象預報預測的準確性、時效性、針對性和精細化水平全面提高。制作與7-10天天氣預報;區域性暴雨、寒潮、大風、高溫、低溫等災害性天氣24小時預報準確率提高,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時效達30分鐘以上;全面開展農業、環境、交通、電力、港口等行業的氣象影響條件預報預警。
綜合氣象觀測網更加完善,重點突破氣象觀測從陸地向海洋、從城市向鄉村、從常規向特種的轉變。自動氣象站實現鄉鎮和氣象災害多發的重點水系流域全覆蓋。建立布點合理、探測要素豐富、基本覆蓋我區港口和沿岸的立體化的海洋氣象自動化觀測體系,填補我區海洋和臨港氣象觀測資料缺乏現狀。加強大氣成分觀測,提高霾、負氧離子的監測能力。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圍繞__建設港口經濟圈以及__區建設港口經濟圈核心區重大要求,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以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港口經濟圈氣象保障工程、公共氣象服務提升工程、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應對工程以及公共安全保障工程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氣象預測預報預警能力、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為__區以更高水平躋身全國縣(市)區綜合實力第一方陣提供堅強氣象保障。
需求牽引,突出特色。根據氣象現代化總體要求,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服務內在需求,彰顯__港口特色,明確重點目標和主要任務,最大限度發揮氣象現代化效益。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調動社會力量,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形成全社會協同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合力。
統籌協調,科學發展。著力建立氣象部門和各級政府共同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格局。統籌協調現代氣象業務、氣象科技創新和氣象科學管理,統籌協調行業和地方氣象事業,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氣象現代化集約、高效、協調發展。
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從人才、資金、體制等方面深化氣象改革,開創__氣象工作新局面。加強與同行氣象相關部門、科研機構合作,促進全社會資源和氣象信息充分利用和共享。
到2020年,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服務高效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監測預警能力、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和氣象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氣候資源開發、生態環境、防災減災等的氣象保障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形成基本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適應新時期氣象事業科學發展新格局。氣象事業綜合實力達到全省縣市區先進水平。
1、現代化的綜合觀測系統進一步完善
布局科學、功能先進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進一步完善,基本實現全天候、多要素、高時空分辨率的連續自動觀測。重要區域或重點領域的專業氣象觀測網絡基本建成。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得到有效保護,技術裝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2、氣象預報預測預警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業務進一步完善,預報時效得到延長,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明顯提高。臺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警時效得到提高。
3、公共氣象服務能力進一步強化
氣象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手段不斷完善、服務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率、氣象服務公眾滿意率明顯提高
,基本實現公共氣象服務城鄉均等化。4、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
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組織體系和工作責任制基本明確,氣象災害防御職責及內設機構設置更加規范,部門間應急聯動防御機制得到有效落實,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
5、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進一步提高
摘要:為了對當地蘋果生產的防災減災提供參考依據,有必要對蘋果花期霜凍災害進行風險評估。對西峰農試站蘋果開花日期觀測資料及結合災情調查資料運用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慶陽市蘋果花期霜凍危害的致災因子主要是西峰區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極端最低氣溫和正寧縣4 月極端最低氣溫,兩因子的影響權重分別達24%和76%;進而建立了慶陽市蘋果花期霜凍危害風險模型并計算了災情指數。使用該模型對1990—2012 年蘋果花期霜凍災害風險評估結果與相對氣象產量進行對照分析,表明災情趨勢完全一致,且災情等級有差異,即發生霜凍危害程度與蘋果所處的開花時期有關:蘋果開花初期遇低溫霜凍時危害較輕,開花末期或坐果期遇低溫霜凍則危害較重。評估結果與實際吻合,所得模型具有客觀實用性。
關鍵詞 :慶陽市;蘋果花期;霜凍;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S166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594
基金項目:甘肅省氣象局科技處“果樹氣象災害風險的綜合評估技術和方法研究”(2014-12)。
第一作者簡介:張謀草,女,1964 年出生,甘肅寧縣人,高級工程師,大專,主要從事農業氣象應用工作。通信地址:745000 甘肅省慶陽市氣象局,Tel:0934-8213784,E-mail:zhangmc8811@126.com。
收稿日期:2014-06-23,修回日期:2014-09-22。
Risk Assessment of Meteorological Frost Disaster During the Blossom Phase of Qingyang Apple
Zhang Moucao1, Yao Xiaohong2, Zhang Hongni1, Zhou Zhongwen1, Che Xiangjun1, Du Jun1(1Qingyang Ci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Gansu Province, Xifeng 745000, Gansu, China;2Tianshui Meteorology Bureau, Tianshui 741000, Gansu,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of local’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ssessthe risk of frost disaster during apple florescence. This paper used statis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observeddata from of apple’s blossom date which were got from Xifeng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The resultsshowed that: the main hazard factor of frost disaster during the flowering phase of Qingyang apple, was the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of Xifeng during mid April to early May and Ningxian’s in April. These twofactors’influence weights had achieved 24% and 76%, respectively. Then, we built an evaluation model offrost disaster during the flowering phase of Qingyang appl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frost disaster duringthe flowering phase of apple from 1990 to 2012 by the model, it showed that apple was frosted would be harmedlightly while its early blossom phase, but seriously while its final blossom phase or fruit bearing phase.
Key words: Qingyang; Blossom Phase of Apple; Frost; Risk Assessment
0 引言
近年來氣候變化對中國種植業結構帶來了一定的影響[1],為了應對氣候的這種變化,合理利用氣候資源,人們在種植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2-4],劉德祥等[2]、鄧振鏞等[3]和王鶴齡等[4]認為宜將過去以糧為主的格局向糧、經等多種種植的格局轉變。慶陽市種植業結構也由過去以糧為主的單一種植結構向以糧、牧、林果等多種種植結構形式的轉變。慶陽市屬北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過渡區,屬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光、熱、水在年內時空分配不均,形成了冬冷多晴,夏熱雨豐的氣候特點。該地年平均氣溫8.7~10.0℃,年降水量409.5~609.8 mm,年平均無霜期150~193 天,年日照時數2262.2~2527.0 h,太陽輻射總量5000~5600 MJ/m2,蘋果生長季≥10℃積溫為2800~3040℃,日照時數為1020~1140 h。這種氣候有利于蘋果的著色和甜度增加,因而該地蘋果在國內屬優質果品,蘋果種植也是其主產果業,2012 年全市種植面積達78600 hm2,產量達42933×104 kg。姚玉壁等[5]認為慶陽市氣候宜以蘋果的種植最為有利,但是近年來氣候變異,暖冬現象日趨明顯,造成果樹萌動期提前,初春寒潮降溫天氣增加,晚霜凍危害出現頻繁,影響著果品的品質和產量[6]。為了估算災害對果業造成的影響程度,為農業生產安排提供依據,楊仕賢等[7]、陳香等[8]、李美榮等[9]和許彥平等[10]就不同氣象災害對農、林果業造成的危害進行評估,提出定性評估模式。由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具有地域性,同一強度的氣象指標在不同的地域上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筆者擬對此類評估模型及其參數進行驗證和修正,以期建立蘋果花期霜凍危害風險模型用以對慶陽市蘋果花期受霜凍危害程度進行分析和評估,為果農進行果園管理,提高蘋果產量和品質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和方法
1.1 計算方法
文中用到的計算及數據分析均采用Excel 電子表格中統計函數及數據分析工具。
1.2 產量資料的處理
蘋果產量(1991—2012 年)取自慶陽市統計局。慶陽市蘋果種植主要分布在正寧、寧縣、西峰、鎮原、慶城和合水6 縣(區),且蘋果種植后基本是從第3 年掛果,第5~6 年是蘋果產量最高時期。該地蘋果種植面積也在不斷變化,每年有新增種植面積,也有老樹退化面積。因此采用單產進行氣象產量的分析不僅不同樹齡的產量有差異,而且不同果園的產量也有差異。因此,為消除此因素影響,對該地蘋果總產采用Excel 電子表格中的二次曲線擬合方法進行分離,同時為消除空間上的差異,用相對氣象產量[4]作為分析指標。Ys=(Y-Yt)/Yt …………………………………… (1)式中,Y 為慶陽市蘋果總產(kg),Yt 為趨勢產量(kg),Ys為相對氣象產量。
1.3 蘋果開花期日期及花期遭受霜凍氣象資料氣象資料取自相應縣的國家氣候站。正寧、寧縣蘋果開花期一般在4 月上旬至下旬,西峰、鎮原、慶城和合水縣蘋果開花期一般在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由于蘋果的物候觀測資料不完整,正寧、寧縣、鎮原、慶城、合水這5 個縣蘋果開花日期以調查和走訪群眾為主,西峰區蘋果開花期資料取自西峰農業氣象試驗站觀測資料。蘋果花期受凍氣象指標主要是最低氣溫<0℃持續天數、極端最低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11- 14]。物候資料和氣象資料年代是同步的,其中西峰、正寧縣資料年代為1990—2012 年,寧縣、鎮原、慶城、合水資料年代為2001—2012年。
2 結果與分析
2.1 致災因子的確定
統計了各縣(區)對應開花期的極端最低氣溫、平均最低氣溫、最低氣溫<0℃持續天數、極端最低氣溫與<0℃持續天數積等因子進行兩兩組合后與蘋果的相對氣象產量進行回歸分析,建立蘋果花期霜凍危害影響因子與相對氣象產量的回歸模型(見式(2))。由此可知,慶陽市蘋果在花期受晚霜凍影響的主要因子是西峰區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極端最低氣溫和正寧縣4 月極端最低氣溫。
Ys=0.1026+0.0129Tn 西峰+0.0415Tn 正寧(n=23,F=1.1683>F0.33) ………………………………………… (2)式中,Ys 為相對氣象產量,Tn 西峰為西峰區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極端最低氣溫(℃),Tn 正寧為正寧縣4 月極端最低氣溫(℃)。2.2 開花期霜凍災害風險評估2.2.1 災情指數災情風險指數采用模型[10]見式(3)。P=H×V ………………………………………… (3)式中,P為災情風險指數,H為相應災害的影響權重,V 為相應災害等級值。實際工作中可按照災害發生的概率設定可能等級,按損失的強度或根據災害對其造成的災情程度設定等級強度進行風險評估[11-16]。以蘋果花期西峰區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極端最低氣溫和正寧縣4 月極端最低氣溫作為霜凍災害發生的主要影響因子,作為蘋果開花期霜凍災害風險評估指標(Pi)(見式(4))。
Pi =Σj =12 (Hj ×Vij) ……………………………… (4)
式中,Vij 為蘋果花期霜凍災害等級分值,i 為1990—2012 年各年份排序(i=1,2,…,23);j 為霜凍災害2個風險因子,j=1 為西峰區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極端最低氣溫,j=2 為正寧縣4 月極端最低氣溫;Hj為相應災害因子的影響概率,即H1=[0.0129/(0.0129+0.0415)]×100%=24%,H2=76%。災情指數(Pi)越大,表明蘋果花期受霜凍災害危害越重,對蘋果產量影響就越大。
2.2.2 分級標準用逐年西峰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極端最低氣溫、正寧4 月極端最低氣溫與其相應因子<0 年份的平均值之比作為災情等級的分級標準。其比值<0 的年份為無災,≥0 的年份值按照數值的離散程度將災情確定為輕、中和重3 級。
依據災情指數和分級標準得出該市霜凍災害風實際產量等級的對照情況(表3)。由表3 可知,在所分析的23 年中,蘋果相對氣候產量出現負值的年數是8年,評估中有災年數是8 年,評估準確率達100%,無漏評年份。而指標評估等級與產量實況等級差異較大,在出現災害的8 年中,僅有1990 年和2003 年的評估與產量實況一致,其余6 年的評估等級與產量實況有差異。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與霜凍發生時蘋果所處的開花時期有關,一般蘋果在開花初期,遇低溫霜凍危害較輕,在開花末期或坐果期遇低溫霜凍危害較重,特別是在坐果期遇到低溫霜凍時會造成絕收。如2006年霜凍評估級別為重,產量實況級別是中,霜凍發生在4 月12日,此時蘋果處在開花始期;2010年指標評估為重,產量實況級別是輕,霜凍發生在4 月14 日,此時蘋果處在現蕾期。
3 結論與討論
慶陽市蘋果主產地位于南部和中部地區,因此選取中部的西峰區和南部正寧縣的4 月至5 月上旬的極端最低氣溫資料能代表該地區霜凍出現時對蘋果的危害情況,且兩因子的影響權重分別達24%和76%。用此兩因子進行該市蘋果花期霜凍危害評估與其相對氣象產量進行對照,其趨勢完全一致的,因此用極端最低氣溫作為災害評估因子,利用(4)式模型進行慶陽市霜凍災害發生時對蘋果危害的評估是可行的。
用筆者建立的災情指數模型進行趨勢評估與相對氣象產量是一致的,但用模型進行評估的等級與相對氣象產量的等級有差異,模型預測的等級比相對氣象產量得出的等級量要高。主要原因在于霜凍災害出現后,由于不同果園所處的周圍環境、土壤肥力、管理措施等條件不同,同時不同果園災后所采取的恢復措施也不一致,災害對蘋果產量的影響程度就不同,因而災情評估等級要視低溫霜凍發生時蘋果所處的開花時期及其果園的環境、管理措施等而定。若低溫霜凍出現在現蕾或開花始期,則評估所得的災害等級比相對氣象產量等級高;若低溫霜凍出現在蘋果開花末期或坐果期,則評估等級與相對氣象產量等級基本吻合。這與許彥平等[10]采用模型做的天水市蜜桃霜凍災害等級的評估有差異,說明該模型在使用時應考慮當地的地理環境及管理措施等方面因素。今后還應在蘋果開花的不同時期(即分現蕾期、開花始期、開花普遍期、開花末期、坐果期)對氣象因子和地理環境因子進行同時試驗,對模型進行修正。
參考文獻
[1] 李袆群,王春乙.氣候變化對我國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2):123-129.
[2] 劉德祥,趙紅巖,董安祥,等.氣候變化對甘肅夏秋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J].冰川凍土,2005,27(6):806-812.
[3] 鄧振鏞,張強,劉德祥,等.氣候變暖對甘肅種植業結構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J].中國沙漠,2007,27(4):627-632.
[4] 王鶴齡,王潤元,張強,等.甘肅省作物布局演變及其對區域氣候變暖的響應[J].自然資源學報,2012,27(3):413-421.
[5] 姚玉壁,李耀邦,張謀草,等.隴東黃土高原氣候對全球變暖的響應及其對林果的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9(4):73-77.
[6] 蒲金涌,姚小英,姚曉紅,等.氣候變暖對甘肅黃土高原蘋果物候期及生長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08,29(2):181-183.
[7] 楊仕賢,張好艷,張春紅,等.氣象災害損失評估技術及應用研究[J].安微農業科學,2010,38(18):9738-9740.
[8] 陳香.福建省臺風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生態學雜志,2007,26(6):961-966.
[9] 李美榮,朱琳,杜繼穩.陜西蘋果花期霜凍災害分析[J].果樹學報,2008,25(5):666-670.
[10] 許彥平,姚曉紅,萬信,等.天水蜜桃開花坐果期霜凍災害氣象風險評估[J].中國農業氣象,2013,34(5):606-610.
[11] 柴芊,栗珂,劉路.陜西果業基地蘋果花期凍害指數及預報方法[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4):621-626.
[12] 屈振江,劉瑞芳,郭兆夏,等.陜西省蘋果花期凍害風險評估及預測[J].自然災害學報.2013,22(1):219-225.
[13] 李健,劉映寧,李美榮,等.陜西果樹花期低溫凍害特征及防御對策[J].氣象科技.2008,36(3):318-322.
3.農業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控制技術研究劉玲,吳東麗,LiuLing,WuDongli
4.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石愛麗,ShiAili
5.災害天氣精細數值預報系統及短期氣候集合預測研究陳賢,ChenXian
6.雷電防護標準體系建設關鍵技術研究孟青,MengQing
7.光合遙感-水分脅迫作物估產技術在華北地區的推廣應用張佳,ZhangJiahua
8.北方草原蝗蟲氣象監測預測服務系統推廣應用白月明,BaiYueming
9.中尺度災害天氣分析與預報系統(RAFS)首次在全國天氣會商中亮相王德英,WangDeying
10.沙塵暴數值預報技術取得新進展劉洪利,LiuHongli
11.2008年我國南方暴雨野外科學試驗(SCHeREX)王德英,WangDeying
12.雷電對電子設備的破壞效應及其防護試驗研究孟青,MengQing
13."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及東緣新一代氣象綜合觀測系統與預警平臺建設丁國安,DingGuoan
14.我國機載下投式探空飛機首次試飛和試投放探空儀取得成功王德英,WangDeying
15.2008年度極地大氣科學考察陸龍驊,卞林根,張東啟,逯昌貴,LuLonghua,BianLingen,ZhangDongqi,LuChanggui
16.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在線觀測項目工作進展周凌晞,ZhouLingxi
17.人工影響天氣綜合業務平臺一期建設石愛麗,ShiAili
18.大氣成分(沙塵暴)觀測站網運行評估與儀器標校張曉春,ZhangXiaochun
19.GRAPES全球系統的研發進展陳賢,ChenXian
20.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奧運氣象服務胡紹萍,HuShaoping
21.奧運期間CMAQ-ASM模式源同化技術大氣環境保障服務丁國安,DingGuoan
22.2008年奧運會減排期間北京地區降水酸度監測及成因探討侯青,HouQing
23.雷電臨近預警預報技術的業務應用孟青,MengQing
24.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在北京奧運氣象服務中表現突出石愛麗,ShiAili
25.中國農業氣象服務典型案例總結馬玉平,MaYuping
26.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我國溫室氣體監測分析系統建設實施方案(一期)"立項周凌晞,ZhouLingxi
27.十五攻關項目"人工增雨技術研發及集成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石愛麗,ShiAili
28.2008年我國南方暴雨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王德英,WangDeying
29."中國人工影響天氣事業5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五屆全國云降水與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會議"成功舉辦石愛麗,ShiAili
1.我國南方致洪雨監測與預測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王德英,WangDeying
2.中國大氣氣溶膠及其氣候效應王亞強,WangYaqiang
3.農業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控制技術研究郭建平,霍治國,張佳華,劉建棟,GuoJianping,HuoZhiguo,ZhangJiahua,LiuJiandong
4.人工增雨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房文,石愛麗,FangWen,ShiAili
5.災害天氣精細數值預報系統及短期氣候集合預測研究陳賢,ChenXian
6.GRAPES全球預報系統的建立及試驗工作進展陳賢,ChenXian
7.北極苔原和海冰地區邊界層物理過程觀測研究陸龍驊,LuLonghua
8.奧運會雷電監測和預警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張義軍,ZhangYijun
9.我國東部春季土壤濕度影響夏季降水左志燕,ZuoZhiyan
10.中國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馬玉平,王石立,MaYuping,WangShili
11.RAFS系統在華南中尺度觀測與應用試驗基地成功進行準業務運行高梅,王德英,GaoMei,WangDeying
12.國家大氣成分本底觀測研究臺站體系建設周凌晞,ZhouLingxi
13.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工程設計中國氣《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實施方案》設計編寫實施辦公室,CAMSDesign,EditingandImplementationOfficeof"ImplementationPlanofChinaClimateObservingSystem"
14.中國綜合地球觀測系統10年規劃設計與國際中國氣《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實施方案》設計編寫實施辦公室,CAMSDesign,EditingandImplementationOfficeof"ImplementationPlanofChinaClimateObservingSystem"
15.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建設期驗收胡紹萍,HuShaoping
16."我國新一代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系統"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陳賢,ChenXian
17.2007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決策氣象服務工作成績顯著孫效功,SunXiaogong
18.2007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實現新突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7年度發表SCI(E)、EI、CSCD期刊論文/2007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獲得科技獎
19.大氣成分業務進展張曉春,ZhangXiaochun
20.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建設項目進展石愛麗,ShiAili
21.大氣成分監測評估系統即將推出系列本底值季報產品周凌晞,ZhouChunhong
22.沙塵數值預報與預報服務推廣周春紅,ZhouChunhong
23.酸雨監測評估、CAPPS-3和紫外線預報應用推廣圓滿完成趙艷霞,ZhaoYanxia
24.GRAPE_Meso系統改進并成功通過業務化升級專家論證陳賢,ChenXian
25.新一代天氣雷達基數據的三維拼圖和產品生成軟件系統劉黎平,LiuLiping
26.生態氣象觀測資料質量控制、分析技術和應用研究姜朝陽,JiangZhaoyang
27.降水、煙霧滴沙塵等現象自動識別系統研制呂偉濤,楊俊,LuWeitao,YangJun
28.三維閃電探測系統研制董萬勝,DongWansheng
29.寬帶干涉儀閃電輻射源三維定位系統董萬勝,DongWansheng
30.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成立石愛麗,ShiAili
31."北京大學與中國氣象局大氣水循環與人工影響天氣聯合研究中心"成立石愛麗,ShiAili
32.國際極地年南極大氣科學考察陸龍驊,卞林根,逯昌貴,楊潔,LuLonghua,BianLingen,LuChanggui,Yangjie
33.大氣成分中心為"好運北京"環境交通測試提供詳細大氣成分評估產品周春紅,ZhouChunhong
1.氣科院業務技術體制改革袁佳雙,YuanJiashuang
2.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進展王東海,WangDonghai
3.中國氣象數值預報技術創新研究陳賢,ChenXian
4.農林重大病蟲害和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及控制技術研究王石立,霍治國,郭建平,劉玲,WangShili,HuoZhiguo,GuoJianping,LiuLing
5.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調控原理丁國安,于淑秋,DingGuoan,YuShuqiu
6.中國氣象應用網格楊學勝,劉永柱,陳德輝,YangXuesheng,LiuYongzhu,ChenDehui
7.人工增雨技術研究及示范石愛麗,姚展予,ShiAili,YaoZhanyu
8.GPS應用與大氣三維結構監測技術研究劉晶淼,LiuJingmiao
9.CAMS云分辨模式系列的研制和應用胡志晉,HuZhijin
10.農業氣象災害(干旱和冷害)綜合應變防御技術成果轉化劉庚山,LiuGengshan
11.我國南方致洪暴雨監測與預測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王德英,WangDeying
12.全球主要農作物產量氣象衛星遙感監測和綜合估產研究劉玲,LiuLing
13.北極苔原和海冰地區邊界層物理過程的觀測研究陸龍驊,LuLonghua
14.登陸臺風及其暴雨的研究進展李英,LiYing
15.雷電防護標準體系建設的關鍵技術研究張義軍,ZhangYijun
16."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實施方案"設計進展于淑秋,施曉暉,王繼志,YuShuqiu,ShiXiaohui,WangJizhi
17.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的主要進展周凌晞,ZhouLingxi
18.GRAPES業務化進程:GRAPES在國家氣象中心2005年汛期預報工作中表現出色陳賢,ChenXian
19.固城生態氣象綜合觀測試驗站建設劉晶淼,LiuJingmiao
20.新一代天氣雷達及其遙感新技術應用研究劉黎平,LiuLiping
21.可移式激光多普勒雷達劉黎平,LiuLiping
22.FNP-1新型凈全福射表華創升達,HuaTronSoundingHigh-TechDevelopmentCenter
23.FSP-1分光譜輻射表華創升達,HuaTronSoundingHigh-TechDevelopmentCenter
24.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博士后與研究生教育王赫,WangHe
25.2005年我院與三省一市氣象局簽署合作協議黃幸媛,HuangXingyuan
26.中日氣象災害合作研究中心(JICA計劃)項目研究進展于淑秋,王繼志,YuShuqiu,WangJizhi
1.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黃幸媛,HuangXingyuan
2.新一代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系統研究開發取得豐碩成果薛紀善,陳德輝,陳賢,XueJishan,ChenDehui,ChenXian
3.我國重大天氣災害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倪允琪,NiYunqi
4.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污染機理及調控原理"973"城市環境項目辦公室,ProjectOffice
5.中國氣象數值預報系統技術創新研究徐國強,陳賢,XuGuoqiang,ChenXian
6.農林重大病蟲害和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及控制技術研究王石立,霍治國,郭建平,劉庚山,WangShili,HouZhiguo,GouJianping,LiuGengshan
7.人工增雨技術研究及示范姚展予,YaoZhanyu
8.海峽兩岸及鄰近地區暴雨試驗研究劉品,LiuPin
9.中國氣象應用網格陳德輝,楊學勝,張衛民,ChenDehui,YangXuesheng,ZhangWeimin
10.我國登陸臺風災害的監測及預報技術研究項目辦公室,ProjectOffice
11.我國西北地區生態氣候環境監測預測方法研究項目辦公室,Projectoffice
12.華北農業干旱和東北作物冷害監測預報研究郭建平,GouJianping
[中圖分類號] P414.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1-180-1
1應用氣象信息服務系統的作用
氣象信息服務系統,對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為我國目前氣象災害頻繁發生,使得人們日益認識到信息資源之于社會經濟的重要性。在有可能出現的重大災情面前,對諸如暴雨、大風、冰雹、臺風等提前做出預警,各有關部門在災害發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額減少氣象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
水利水電、民航運輸、農業等部門,需要對氣象信息進行詳盡的了解,才能及時的有效的發揮它們之于國計民生的重大作用。
2氣象信息服務系統設計
氣象信息服務系統設計主要是從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為基準點實施涉及研究的。居于移動數據傳輸平臺的系統,通過信息采集、傳輸、處理和告警,在監測區域安裝信號采集終端。在氣象預警信息系統為管理平臺上,通過移動運營商的無線網絡通道,對監測數據實施傳輸、處理和智能分析,最終將檢測數據或預警信息通過LED顯示終端實時播報。
LED的智能文轉陰功能模塊統歸對文本的模擬語言輸出,實施喇叭自動播報。
該系統的主要設計特點是:GPRS全球定位系統無線集群,實現實施的GIS全球地理信息平臺,融合SIM全球通信系統三位一體的設計風格。
應用該系統,是實現移動公網資源,將氣象災害預警以網絡的快速傳遞速率,地圖定位,自由放大、伸縮和尋址,以管理員全新,實施電話插播,對于設備較為落后的地區,還能以終端電話廣播,播報氣象實況。系統的設計,帶有開關控制功能,最終實現節能效應,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系統設計實現功能:主要是為了滿足氣象日常管理需求,在器型數據庫集、數據庫管理系統和終端用戶應用系統三分組成不同的功能和應用。系統的網絡設計群體,主要是基于網絡瀏覽器和服務器的工作方式,在新聞資訊欄目檔實現其應用價值。
系統設計的運行環境,主要體現在對信息的輸入和輸出上。在設計實體時,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基準,利用Microsoft Access數據庫,實現對系統的網絡開發。建立氣象系統的數據庫管理系統,以windows應用程序開發工具,實施應用。以Internet Explorer和高級編程開發技術,實現終端系統信息溝通,實現數據庫的集成。最終的運行環境為Windows NT或Windows XP服務器網絡操作系統,Microsoft Access數據庫數據采用,Windows 98/2000,Browser(瀏覽器)rver相結合的結構客戶端。
3氣象信息服務系統應用
3.1公共氣象服務系統
公共氣象服務指氣象事業部門使用各種公共資源或公共權力,向政府決策部門、社會公眾、生產部門提供氣象信息和技術服務,并讓用戶了解和掌握一定氣象科學知識,將氣象服務信息和技術應用于自身的決策、管理和生產生活實踐的過程。
網絡瀏覽器的全系腦功能,對于數據的精準處理,保障設計系統的周期性開發,實現安全可靠的運行環境,最終實現公共氣象服務的初衷。對短期預報,長期降水預報以及氣候要素預報和最終結果的自動化綜合化預報結果審查,都使得系統功能無限發揮。
3.2航空氣象服務系統
目前應用氣象信息系統的航空氣象服務系統,主要包括世界空域預報系統(WAFS)、高高度航空航行氣象信息服務(HAMIS)、低高度航空航行的氣象信息服務(LAMIS)和 機場管制氣象信息系統(ACWIS)。系統服務建立的初衷,主要是從氣象觀測、氣象預報和氣象播報等方面,形成的氣象信息服務系統。
建立機場氣象預報網絡平臺,以氣象局的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投入運營。為保障氣象信息服務的及時與準確,減少信息收集、分析、處理壓力,實現預報需要,確保資料數據的時效性和穩定性,形成完善的氣象雷達顯示工作站,對短時臨近雷暴監測系統的預報技術指導。最終以氣象信息系統的公用,為航空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3.3農業氣象服務系統
氣象之于農業,不是單純的氣象投入就能了事的。近年來,農業氣象系統運用信息化網絡化傳輸渠道,從開展業務到服務工作,再到業務領導和國家經費建設支持。對農業氣象的研究甚至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科。農業氣象信息系統的建立,是氣象人員在出現關鍵天氣時,根據天氣預報結論,使得農業生產和注意問題以及建議措施都作為水利運行工作的參考。現有的氣象觀測站之間,觀測治療與實際情形有所差別,農業氣象信息,必須建立多重觀測站,以切合實際農業需求。實現氣象信息服務軟件的集中設計,發揮系統的主要功效,實現其技術方法和指導,在相關領域的業務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協同研究和服務下,充分了解農業氣象衛星遙感業務,發揮其應功效。
4總結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不斷進步,人的作用在逐漸加大,但是并不能擁有絕對抗衡自然的能力,這就需要應用氣象信息系統,去保障相關行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長期以來,氣象信息服務系統的建立,對國計民生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也使得科研人員不斷加大對應用氣象信息系統研究設計的力度,以便于更好的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氣象信息服務系統應用于公共領域、航空領域和農業領域,都為氣象信息朝著精確化、指引化、預警報警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