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讀記教學反思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5 14:53: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竊讀記教學反思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竊讀記教學反思

篇(1)

一、以《評價標準》為渠道,明確目標

我充分利用好《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下簡稱《標準》)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指導和監控,透徹了解各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目標。通讀小學階段的閱讀技能要求,更好地把握每個階段的教學方法和要求,調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把握教學尺度,進行教學規劃,有計劃地全方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語文閱讀學習過程,促進語言能力的不斷發展,而解讀《語文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中的評價說明,則對閱讀教學具有導向和反撥的作用。

實踐中使我認識到,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準確明了,操作性強,并有可檢測性,這樣的教學目標才有實效。如我把五年級上冊《竊讀記》的教學目標制定為:

1.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竊讀的滋味。

2.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在這個教學目標中,行為主體不是學生,第二、第三個目標大而空泛,放在每篇課文上都行,不具有可檢測性。經過備課組成員的討論我把教學目標修改為:

1.能結合文中的注釋和上下文說出詞語的意思。說出故事的主要情節。

2.抓住主要內容,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

3.學習作者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此教學目標更明確,使教學更有的放矢,并充分體現培養高年段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動作以及心理活動等,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以《評價標準》為渠道,教給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評價標準》在“具體水平要求”和舉例說明時就滲透了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各種方法,如:概括能力的培養,就要學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四要素概括法,即找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把這些要素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段意串連法,就是把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先概括出來,再把每個自然段的意思串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題目擴展法,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把題目進行擴展可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還有找中心句、過渡句法等。換言之,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光靠訓練,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習方法是掌握知識的鑰匙。只有把這些方法教給學生,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達成“能力”目標。

例如:我在教五年級下冊《地震中的父子》一課中有如下教學片斷的設計:

1.自由朗讀課文,用“――”劃出表達了強烈感情的句子,并在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

2.全班交流。

重點點撥以下兩句:

句子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1)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挖”,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再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句子二:感受兒子的了不起:抓兩個句子,其一是兒子和父親的第一次對話,了解他對父愛的堅信不疑,展現出了兒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兒子讓其他同學先出來的畫面,抓住“讓”字感悟兒子是一個舍己為人的孩子。這些都原于一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是連接父子感情的一個基點。讓學生體會到阿曼達的無私.先人后已.災難面前鎮定,從容的品質,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體會思想感情。

我在引導學生體會重點句的思想感情時,特別注意滲透學習的方法,即: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或動作詞等來體會句子的思想感情。在這個片斷的設計中,我就是在教給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教給學生方法才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從而引導學生去閱讀。

三、以《評價標準》為渠道,培養習慣

俗話說:語文的學習,向來都是七分靠課外三分靠課內。語文學得好,不是n堂教出來的,而是讀書讀出來的。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加強課外閱讀,使學生開闊眼界、儲備知識、訓練能力。《評價標準》中“閱讀”評價的內容有一項是“讀與積累”,明確了朗讀、默讀、瀏覽、誦讀、擴展閱讀的不同的要求以及方法。如有朗讀和積累、讀后復述、讀后思考文章的結構、默讀后說順序,談感受等,不同的要求會有不同的效果。

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方面,更重視學生的“讀與積累”。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1.利用早讀讀書給學生聽。

2.利用課前5分鐘進行讀書以及積累交流。

3.利用午休和午讀時間對一些文章的好詞佳句進行積累。

這樣能培養學生興趣,營造讀書氛圍,引進競爭效應等。這些方法都不同程度的引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不僅愛讀,而且要會讀,讀得好、讀有成效。

如在學生學習完《梅花魂》一課后,用習得的方法引導學生去進行續寫的;在學習完五年級上冊的《鯨》這一課后,讓學生去讀《松鼠》《珍珠鳥》等寫動物的文章,讓其進行比較,并進行積累,從而到達閱讀課文的效果。

四、以《評價標準》為渠道,提升能力

篇(2)

關于文本細讀,王崧舟老師的詮釋最為難忘――文本是你美麗的倒影。回味再三,感受良多。此話如果放在王老師身上,那是最應景的了,王老師每每在課堂中瀟灑、順暢、恰倒好處地引領學生相融無痕地進入文本塑造的境界,源于他在文本中潛心涵泳后的厚積薄發。然而我們呢?我能在文本中找到自己的美麗倒影嗎?我們是否讀懂了文本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良苦用心”了嗎?我們是否仍以夢里懵懂的狀態生澀地帶著學生到文本中夢里懵懂、浮光掠影地走了一遭呢……答案是肯定的,正如“昨天的舊船票登上了今天的客船”。你看我們仍以參考書為寶典,各類教案為捷徑,匆匆翻閱之后,走進了課堂,竊以“權威”自居,驅趕著學生讀課文了。如此的這般,我們能把學生引向何方?能把學生引入多深?

記得在一則新聞中聽到總理在教育調研時提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的戰略性觀點。如何夯實教師這個“本”,以語文教師為例,大的方面不說,僅僅從個體來說,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要提高工作的技術含量,不得不潛下心來,拾起文本這把“砍柴的刀”,非用心的打磨不可。宋朝的朱熹在《觀書有感二》中說: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詩中說往日船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告訴我們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從教學這個角度來說“艨艟巨艦”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包含對文本的爛熟于胸,條分縷析之后的胸有成竹;包括對教學過程中跌宕起伏之間的游刃有余、輕車駕熟、揮灑自如。如能做到“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文本細讀是基石,是起點。讀什么?《小學語文教師》告訴我們要讀文章,讀時代背景,讀作者,還要當今這個時代,也要讀我們這個讀者。讀文章和作者為在把握文本作者的思想傾向;讀當今這個時代反映文本在當今世界的價值取向;讀我們自己這個讀者,貴在反思我們對文本的解剖能力和與文本作者的思想是否已經達到無縫焊接的程度。但是文本細讀有個讀厚與讀薄的取舍問題。當我們潛心細讀時,會發現越讀越覺得文本的廣闊,即為讀厚;于是此時我們要做好如何讀薄的問題研究,即能在如此豐富的內涵或知識點中,理清教學的主線和最佳教學切入點。

從上看來,我們語文教師不僅僅是教師,不僅僅是讀者,更是有些文藝評論家的味道了。王崧舟老師的每一堂語文課,總是讓我們如浴春風,新風撲面,原因就在于他以一顆“文藝評論家”的眼光和心態要把文本穿鑿,因此他的倒影在文本中是那樣的美麗,甚至有些神話的味道,而我們呢?是否在退休以后仍不知語文教學為何物呢?倒影在文本中是那樣模糊,文本在我們心中是隱隱約約的呢?

篇(3)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7-0121-02

新課程改革已走過十幾個年頭,在新課改的浪潮涌動中,許多教師爭做弄潮兒,走在了教改的前列。經過長時間的探索,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曾闖入一些誤區。其實,在探索的道路上沒有失敗可言,只有此路不通的標志牌,如果我們及時察覺到步入了誤區并想法調整,一定能讓新課改的步伐邁得更加堅定,讓新課改的道路走得更加順暢。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多年,現以親歷的新課改為依據,淺析一下我們曾步入的誤區,以及采取的適當的調節措施,權作拋磚引玉,以引起同行們的進一步關注與探究。

一、重課堂輕課前

語文教學中,我們總是把目光放在課堂的精彩演奏上,卻忽視了課前鋪墊這一最基本的“過門兒”部分,殊不知,這是為課上的精彩呈現做鋪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試想,學生沒有讀過課文,連最基本的字詞尚未完全掌握,何談自主學習,又向哪個方向去探究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好課前的預習安排,為課上的學習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如在學《竊讀記》之前,我們可以先布置一下預習性的任務,讓學生在預習中既提前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又能發現一些問題,為課上的學習找到聽課的重點。如教師可預留這樣的任務:(1)你讀過《城南舊事》一書嗎?如果讀過,回想一下這本書的內容準備講給大家聽,如果沒有讀過不妨在網上搜搜它的內容簡介,并找時間去讀一讀這本書。(2)星期天讓家長陪你去新華書店讀書兩小時,記得要在書店里讀哦。(3)讀一讀《竊讀記》課文,把生字通過查字典自己掌握,并工整地寫在透明紙上,上課時講給大家聽。這樣的預習作業,一則將課上所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二則讓生活實踐與書本知識相結合,三則注重了為課堂的學習做最基本的準備工作。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再開展課堂學習將是事半功倍的。

二、重自主輕主導

在教學中,教師們已舍得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們小組討論,各抒己見,但對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忽視了。新課改中,我們要積極踐行新的教學方法,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的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去學習,如果將所有的學習任務完全下放而不給予學生以科學的引導,那么學生的學習就會進入到無序狀態,許多小學生還沒有習得自主探究的程式化進程,同時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方法不足,自主學習的習慣還沒有養成,對于一些問題的探究還找不到方向。所以,教師的有效引導是必須的、必要的。在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學習《慈母情深》一課分析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找出體現母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是如何體現的,當這一問題拋出后,學生往往只是停留在對文中相關文字的摘錄作答上,這樣的探究是表面的、膚淺的,教師必須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如:作者是如何對母親的外貌進行描寫的?讀出相關的語句后談一談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當學生理解了外貌描寫能體現人物時,他們漸漸地再從動作描寫中去揣摩人物,再找相關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并分析其表達效果,這樣一步一步、步步深入地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去分析,才能將知識深入扎實地掌握,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有效指導下進行。

三、重形式輕實質

在語文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的誤區,學生學得很熱鬧,討論很熱烈,但是一課后回顧所學,卻沒有什么收獲。這在一些公開課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那就是課堂上形式多樣的活動使課堂彰顯活躍的表象,而無形中忽視了學習的實質內容。這種花樣子是要不得的,這是作秀的體現,是華而不實的課堂。我們要打造出實實在在的有效課堂,要充分認清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切不可喧賓奪主,忽視了課堂教學基本三維目標的實現。例如,筆者參加聽評某位教師的公開課《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課堂上,同學們先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查到的季羨林的資料,老師又做圖片與視頻的補充;然后請同學分角色讀課文,后又請同學上來飾演一遍……大家的精力全用到了關注演員的換裝和表演上,對于他們談話的內容及談話背后的引導作用完全忽視了。這就變成了熱鬧的課堂掩蓋了學習的基本任務,整堂課的學習目標體現不明確。在教學中,我們不妨先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展示出來,讓學生們的學習有的放矢,看清最終的目的地再上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心中要崩緊完成教學目標這根弦,然后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方向性的有效引導,這樣才能保證學習任務不被花哨的形式淹沒。

篇(4)

一、重課堂輕課前

語文教學中,我們總是把目光放在課堂的精彩演奏上,卻忽視了課堂鋪墊這一最基本的“過門兒”部分,殊不知,這是為課上的精彩呈現做鋪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好課前的預習安排,為課上的學習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如在學《竊讀記》之前,我們可以先布置一下預習性的任務,讓學生在預習中既提前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又能發現一些問題,為課上的學習找到聽課的重點。如教師可預留這樣的任務:(1)你讀過《城南舊事》一書嗎?如果讀過,回想一下這本書的內容準備講給大家聽,如果沒有讀過不妨在網上搜搜它的內容簡介,并找時間去讀一讀這本書。(2)星期天讓家長陪你去新華書店讀書兩小時,記得要在書店里讀哦。(3)讀一讀《竊書記》課文,把生字通過查字典自己掌握,并工整地寫在透明紙上,上課時講給大家聽。這樣預習作業,一則將課上所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的結合起來,二則讓生活實踐與書本知識相結合,三則注重了為課堂的學習做最基本的準備工作。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在開展課堂學習將是事半功倍的。

二、重自主輕主導

在教學中,教師們已舍得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們小組討論,各抒己見,但對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忽視了。新課改中,我們要積極踐行新的教學方法,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的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去學習,如果將所有的學習任務完全下放而不給予學生以科學的引導,那么學生的學習就會進入到無序狀態,許多小學生還沒有習得自主探究的程式化進程,同時他們的自主學習方法不足,自主學習的習慣還沒有養成,對于一些問題的探究還找不到方向。所以,教師的有效引導是必須的、必要的。在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學習《慈母情深》一課分析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找出體現母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是如何體現的,當這一問題拋出后,學生往往只是停留在對文中相關文字的摘錄作答上,這樣的探究是表面的、膚淺的,教師必須進行進一步的引導,才能將知識深入扎實的掌握,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有效指導下進行。

三、重形式輕實質

在語文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困境,學生學得很熱鬧,討論很熱烈,但是一課后回顧所學,卻沒有什么收獲。這在一些公開課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那就是課堂上形式多樣的活動使課堂彰顯活躍的表象,而無形中忽視了學習的實質內容。要充分認清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切不可宣兵奪主,忽視了課堂教學基本三維目標的實現。例如,筆者參加聽評某位教師的公開課《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課堂上,同學們先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查到的季羨林的資料,老師又做圖片與視頻的補充;然后請同學分角色讀課文,后又請同學上來飾演一遍。大家的精力全用到了關注演員的換裝和表演上,對于他們談話的內容及談話背后的引導作用完全忽視了。這就變成了熱鬧的課堂掩蓋了學習的基本任務,整堂課的學習目標體現不明確。在教學中,要看清最終的目的地再上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心中要繃緊完成教學目標這根弦,然后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方向性的有效引導,這樣才能保證學習任務不被花哨的形式淹沒。

篇(5)

“交流平臺”是對一個單元或學期教材的學習所學過的學法進行回顧、總結的板塊。利用“交流平臺”這一特性,借助教材中的范例,引導學生開展分類式整理學習,認真梳理編者所精心安排的閱讀理解、習作表達方法,整合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五年級上冊“回顧?拓展三”的“交流平臺”提出:“單元小結的方式靈活多樣,可以做卡片,也可以列表格。在本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說明方法。你能總結一下,填寫下面的表格嗎?”由于“做卡片”“列表格”這兩種學習方法是學生初次接觸的,教師首先要向學生示范如何利用卡片和表格來分類整理本單元的知識點。然后讓學生自主選擇卡片或表格的形式,回顧課文或課外書刊、習作中的例子,制作個性化的卡片或表格。最后讓學生展示所制作的個性化卡片或表格,促進學生系統了解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引資料等說明方法。

二、融合過程,鏈接式整理

“交流平臺”中有的話題,指向本組相關課文課后面的“選做題”和“綜合性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將交流話題跟相關課文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加以合理鏈接――或鏈接課后的“選做題”,或鏈接課后的“綜合性學習,以增強訓練實效。比如五年級上冊“回顧?拓展一”的“交流平臺”提出:“通過本次綜合性學習,你對讀書帶來的樂趣是否有了更深的體會?你是否學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所有這次綜合性學習的收獲,我們都可以回顧、交流。”教學時,可鏈接《竊讀記》課后的“綜合性學習”:我們來自由成立小組開展活動,進一步感受讀書的快樂。或搜集名人讀書的故事、名人名言;或訪問周圍愛讀書的人,請他們談談讀書的體會;或去圖書館或書店看看,了解圖書都有哪些種類;或給自己的圖書分分類,做個書目;或找一本喜歡的書閱讀,讀書時做摘抄或填寫閱讀記錄卡……先在小組里商量一下,準備開展哪些活動,訂好計劃,然后分頭行動。在展示活動時,穿插學生采訪、調查的故事,模仿中國好歌曲“導師點評”的環節,讓學生在交流時回顧和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提煉精讀、批注、摘抄等讀書方法,然后加以整理,以加深體驗,增強學習的情境性和實效性。

三、轉換話題,“變臉式”整理

“交流平臺”中提供的話題,大多以指令性的語言進行表述,針對兒童喜歡游戲式問題這一特性,教學時可以將客觀直白的話題來個360度的大轉化,讓話題充滿童真童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五年級下冊“回顧?拓展七”的“交流平臺”提出:“本組課文運用了多種方法刻畫人物……你在學習和運用描寫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這次習作,你是怎樣學習課文中寫人的方法,表現人物特點的?”為了讓學習充滿情趣,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轉換話題――制作“人物描寫葵花寶典”。首先讓學生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品味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有的側重描寫語言,有的側重描寫動作,有的以描寫外貌、神態和心理活動為主;有的是正面描寫,有的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然后讓學生結合具體課文加以梳理、歸納,制作“人物描寫葵花寶典”,具體呈現外貌、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正面和側面描寫的方法和例句。最后讓學生充當動漫人物,模擬動漫中的角色介紹,向大家匯報自己搜集、整理、制作的“人物描寫葵花寶典”的具體內容。這樣轉換話題,進行變臉式整理,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整理學習變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也促進學生開闊視野,加深認識,較牢固地掌握學習方法。

篇(6)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灌輸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讓他們在興趣的引導下主動進行課文的閱讀、分析、思考,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和學生的互動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并對他們的發言進行正面的評價。在積極的師生互動中,構建了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進行學習,能有效加快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在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時,教師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結合教材內容設計趣味性、多樣化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動力,讓他們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主動進行思考。在主動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有效地把已有的知識和新知識進行結合,加快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樂趣。在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方向進行指導,使他們通過主動學習,有效掌握教材中的主要內容,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

二、創設問題情境,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性,讓他們在掌握課文重要內容的同時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通過解決問題把握課文的主旨,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一方面要結合課文的重點內容來設計問題,使學生通過探究問題能有效理解課文內容;另一方面,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以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為出發點,設計出有趣、富有懸念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主動對問題進行分析,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竊讀記》時,教師在讓學生閱讀了課文內容之后,提出問題:你是如何理解“竊讀”這個詞的?作者為什么把自己比作“餓狼”?讀書在我們面前是何等的簡簡單單,而文中的“我”卻是怎樣一番滋味“涌上心頭”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走進了作者的處境,設身處地的進行體會,獲得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不僅要向學生提出問題,還要讓學生學習提問,培養他們的質疑精神,讓他們能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提出有疑問的問題,并在教師的指導和與同學的討論中解決這些問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結合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的理解

隨著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各個學科的教師把多媒體和教學相結合,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把教材中的內容直觀化,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讓他們能從多個角度對課文進行理解和探究,有助于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指導作用,使學生能有效探究課文的重點內容,借助多媒體課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和課文內容相關的影片片段,讓學生通過觀看影片了解了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讓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激發他們為祖國的發展努力學習的使命感。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接觸到更多的知識,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使課堂教學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高效進行。

四、開展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還能發揮小組學生的合作能力,讓他們通過討論和交流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效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在合作過程中,教師要讓小組中的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和討論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使合作學習取得實效。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選擇合適的時機,使學生能在合作過程中運用已有的語文知識,有效解決課文中的重難點段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小組的分配,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使每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能獲得提高和發展,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篇(7)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一種全新的語文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逐漸被廣大語文教師所接納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否貫徹落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并取得明顯成效,關鍵在教師的引導,而這引導許多時候必須借助教師課堂上的提問。下面就我的教學經驗和聽課所得來談一談我對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反思。

一、精問,忌濫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精。一個理想的問題,應該具備三個特點:問題形式自然簡明,文字敘述一目了然;問題內涵雋永豐富,能充分體現本質特征;問題難度適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學生似乎很有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之間提問、回答頻率很高,同座之間也有討論,結果卻是“問之不切,則其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取之不同”。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互動,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不大。例如:下面一段《將進酒》中教師的一系列的問題:看下片怎樣勸酒?“岑夫子”、丹丘生”都要連讀。在誰家喝酒?情感字眼是什么?“皆寂寞”僅指權貴嗎?他只愿意長醉嗎?只有飲者才留其名嗎?體現了李白的什么情感?學生只需回答:在丹丘生家,寂寞、歡謔,還有李白,憤懣。像這樣的提問則流于濫。只有有效的師生互動才能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創設條件。遺憾的是我們語文教學中“笨問題”太多,一些毫無價值的連環問、滿堂問等,常常充斥于教學過程。

二、巧問,忌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這番話不僅道出了提問的重要意義,而且強調了“巧問”。巧問的精髓在于“問在此而意在彼”,可使學生的思維繞過彎路找到答案,這種提問方式容易激發學生思考興趣。如我在《村魂》一文的習題處理中針對習題一問:“人物語言的描寫”與“人物的語言描寫”的意思完全相同嗎?學生思考后馬上發現自己對問題的切入點找錯了。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巧妙提問就好似撩撥學生興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費力的一撥,卻一語點醒夢中人。

三、隨機提問,注重課堂的生成性

我國教育界權威專家、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葉瀾女士,在接受某周刊記者采訪談到如何評價一堂好課時指出:一節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不少教師受公開課、觀摩課的影響太深,一旦開課,容易出現的毛病是準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就拿著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再沒有新的東西呈現。例如前一段時間,我連續聽了兩位教師的《項鏈》一課,同樣面對“瑪蒂爾德的悲劇的根源是什么?”這一問題,學生不解。一位教師按教案一氣呵成,結果,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氣氛沉悶;另一位教師則以灰姑娘、韋小寶與主人公對照,結果,學生在教師的隨機提問的引導下,伴隨著笑聲,很輕松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當然,課前的準備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及相應的討論,最后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生成許多新的知識。否則,學生只能被你牽著鼻子走,你完成了教學,但學生卻收效甚少。整堂的提問只是為了你的教學進行下去,談不上有效性。

四、深題淺問,培養學生自信心

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提出的問題是不是越有深度越好呢?當然不是。課堂提問必須符合中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若問題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魯迅的《風箏》一文,學生難以把握和理解文中蘊含的對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麻木狀況。處理教材時,教師先從淺處提出問題:“我們看見風箏時都會感到高興、快樂,但作者從小就不喜歡風箏,在他成人后看見風箏,內心涌起的情感和我們有什么不一樣?”學生讀書,略做思考,便得出結論:“我們是高興、快樂,他卻是驚異、悲哀。”教接著問:“他為什么驚異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師一邊引導學生讀書,一邊疏理魯迅“悲哀”的原因,教師由淺入深一步步追問,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在故鄉放風箏的時節,著‘虐殺’兄弟精神的事,在那個封建教育思想占統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殺’者到處都有。被‘虐殺’的絕不僅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體中華民族的精神。”這種連續提問,意在化難為易。這就需要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最終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高三學生更為重要。所以對一些較難較深,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適當進行“深題淺問”處理,能答對一部分則及時肯定鼓勵,然后進一步深入。

篇(8)

通過故事魅力渲染,逗引讀者的好奇心,進而激發學生去主動閱讀的興趣。例如,在《西游記》中,我選取了“五莊觀行者竊人參果”這一情節。講到師徒四人走到五莊觀,聽說觀中有樹結人參果,吃后可以長生不老,觀主鎮元子命二童子以人參果款待唐僧……唐僧四人連夜逃走,誰知,正當他們急忙趕路之時,只見鎮元子在云端里把袍袖迎風輕輕的一展,刷地前來,把四僧連馬一袖子籠住。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期待下文之際,我戛然而止,隨之告知孩子:故事情節錯綜復雜,后面的會更精彩,欲知后事,請自讀文本。這種欲擒故縱,隨時在精彩之處“卡殼”的吊胃口做法,迫使學生不得不去主動閱讀文本。

(2)運用再寫讀,增強閱讀能力

電視劇是一種視覺藝術,它運用特有的蒙太奇效果營造出特有的視覺感受,用電視語言表現了文字,但同時一部分文字獨有的韻味也隨之消失了。最后,通過再寫讀,把讀書與做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并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品,并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只有將以上三者真正的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余秋雨曾用八個字來評價《西游記》的四位人物形象的:皮猴、憨豬、嚴師、忠僧,即頑皮機智的孫悟空、功利憨厚的豬八戒、嚴格執著的唐僧以及忠心耿耿的沙僧,當然這些都是從情節中體現出來的。情節是小說中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了解小說的情節也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形成發展的過程,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了依據。因此,在“話說西游取經人”這一活動中,我主要選取了四個典型的故事圖片(注:大鬧天宮、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大鬧五莊觀推倒人參果樹、三調芭蕉扇)依次順序排列,讓學生抓住他的語言、動作等方面去分析孫悟空這一形象。由此,學生們對孫悟空談得更多的依次是聰明機智、有勇有謀;明辨是非、忠心耿耿;敢作敢當;毅力頑強……看來,孫悟空在學生們心目中是美的化身,崇拜的英雄;但對他性格中的不足之處卻說得很少,這時我就趁機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去評價一個人物形象。既能看到孫悟空身上的優點,又能摒棄他自身的缺點,如我抓住第七回他與如來佛祖打賭一事,讓學生明白悟出他性格中狂妄、浮躁、喜歡炫耀的缺點。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樣,教給學生正確認識評價他人,也正確地評價自己,最后達到知錯能改,完善自我。

三、凝思西游文本,啟示生活真諦

篇(9)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辦法之一,就是引入課堂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課題研究,一邊學習理論,一邊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實踐,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和技巧。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設置討論題,引入課堂教學中的討論法。這對教師的教學案例有較大的要求,首先在案例的選擇上要與課文教學內容相適應,其次討論的問題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貼近學生的實際,同時還要盡可能地聯系社會現實,體現時代特征,反映社會熱點。并且,在難度上難易要適中,這樣才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多向思維,有利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如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案例的引用和闡述上,應該盡量運用生動形象的事例,例如,可以參考教材中“白馬非馬”的著名的哲學命題,在引導學生閱讀之后,教師適時地引入問題,形成討論環節。提問“假如你是那位守關的士兵,你能阻止公孫龍牽馬出關嗎?”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學生說可以,教師則進一步拓展問“那你應該怎么說?”通過這樣的案例分析,可以形成一個有效的討論環節,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握那些抽象的概念、理論,使課堂教學有聲有色。同時,還可以借助這樣的案例運用,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 比如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在你們的印象里,還有什么例子與這個案例是相似的?”很多學生在思考之后,都會想到孔乙己的“竊書不算偷”,這樣教師在引導學生運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進行辯駁,并對現實社會中某些類似的錯誤觀點進行反思,如許多法律意識淡薄的人會認為“小偷不算偷,大偷才是偷”,這些觀念顯然也違背了哲學的矛盾關系。

二、趣味先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案例的運用,一是為理論服務,二是為課堂服務。為理論服務就是運用具體生動的案例來闡述抽象的理論知識,降低學生的接受難度;為課堂服務,就是運用教學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來帶動學生的學習。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趣味性的角度出發,選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案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如在“價值觀”的相關知識的解讀中,教師與其采取“說教式”的教學方式,不如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正確地對待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上進行這樣的設置: “假如你攜帶著百寶箱去旅行,里面有金錢、地位、知識、友情、生命、道德……但是你在旅途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你必須要拋棄百寶箱中的一樣東西,那么你最先拋棄哪一個?請同學們依次列出。”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會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有的學生拋棄的是金錢,有的說是地位,有的說是知識……在這樣富有趣味性的案例中,營造出了活躍的課堂氛圍,也為學生的學習架起了思維的橋梁,讓學生在討論后進行總結,最終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掃清障礙。讓學生遠離拜金主義,遠離利己主義,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三、預留時間,給學生準備的時間

課堂教學案例的運用,不僅僅是考驗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是對學生理解能力的考驗。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準備,包括對資料的準備和討論的時間。因為,形成課堂討論的基本前提是學生對所討論的問題有足夠的了解。如在前面的案例運用中,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在討論開始之前,有自己的思考過程,讓學生回憶自己擁有的相關知識儲備,這樣學生在討論時,才能有理有據。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案例的運用能夠引導學生深入地展開討論,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否則,案例的討論只會流于形式,收不到實際的效果。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政治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材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意識的有效途徑。高中政治教師的教學案例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需求進行選擇的。一個成功的案例,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和進步空間,對學生的成長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058-01

當下的一些初中語文課堂"講風"仍熾,依然是教師滔滔地講,學生默默地聽。程式化的套路,使得課堂依然沉悶、低效。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在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通過巧妙設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逐步提高其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

1.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如果具有問題意識,他們的思維內部會形成一種自我刺激、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并對已有知識、經驗進行重新理解,從而豐富和發展原有的認知結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使每個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一些問題,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個性品質得到鍛煉,主體性得以逐步形成和發展。

2.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

2.1從培養批判性思維入手,注重問題的開放性。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結構、獨特視角來審視前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引導學生反思文中的人物、結構、語言、思想、情感等,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的個性解讀。在教學《信陵君竊符救趙》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司馬遷是以肯定的態度來贊頌信陵君的,同時鼓勵學生對此提出批判意見。批判性思維就像是一塊打火石,能激起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從而碰撞出新異的見解。

2.2精選問題,注重問題的合理性,引導學生敢問、善問。有時學生害怕提出的問題淺顯,被教師和同學笑話,顧慮重重不敢提問。這時,教師要善于誘導,給予鼓勵。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分類篩選,挑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作為研讀文本的切入點。對于一些必須通過深入解讀文本才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去解決。當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首先要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然后引導學生一步步解決問題。如在教學《祝福》時,有學生問:"祥林嫂為什么會淪為乞丐?"從而引發了學生對小說主題的再思考。教師要耐心而及時地加以引導,讓學生在不斷質疑中去體會什么樣的問題有價值,什么樣的問題沒有價值。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講究策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學習資源,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敢問、多問、善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斷拓寬思路,提高思維能力。

既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語文教學如此重要,那么在教學中怎樣有效地實施問題教學法?

(1)巧思妙設,引入問題。認知沖突是激發學生認知活動的最主要動力。教師可巧妙地利用知識的內在聯系,在關節點或易錯的地方設疑,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穎、富有啟發性且難度相當的問題,吸引學生走進憑其現有知識不能順利解決的問題中。當然,問題的情景設要孕育新問題。問題要生動有趣,與新知識密切相關,要設疑布陣,造成懸念,使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此時,教師再因勢利導,巧妙導入新課,就會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使學生不知不覺進入新知識的積極探索狀態。這樣的導入也顯得新穎自然。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會帶著疑問和懸念積極進入新知識的探索狀態。

(2)啟發誘導,解決問題。啟發誘導,解決問題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把精力重點放在啟發誘導上,不能滔滔不絕地講。特別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更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死記硬背問題的答案,而只能通過啟發誘導,讓學生感知新知識,嘗試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為后續學習積蓄更多的經驗和更大的力量。

(3)抓住情感主線進行提問,緊扣學生心弦。語言文字是抒發作者情感最強有力的武器,字里行間五一不蘊藏著作者飽滿的情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情感主線對學生們加以適當地提問,從而引導學生們沿著這條情感主線對文章進行透徹的探索,并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只有充分地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所在,才能真正掌握文章的精髓,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情感思想,緊扣學生的心弦并引發其思考的主動性。

3.總結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提問教學法的利用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當然,這其中也具備一定的技巧性,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教學環境、不同的教學進度來作以適當的提問,唯有如此,提問教學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其效果,進一步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

上一篇: 合伙協議書 下一篇: 年度財務報告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久 |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 在线白嫩萝福利莉视频动漫 | 一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