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3: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三化學上冊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1.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無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
2.物質的性質:物質不需發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主要有顏色、狀態、氣味、硬度、密度、熔點、沸點等;物質必須通過化學變化才表現出來性質,叫做化學性質.如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實驗操作:
1.藥品的取用:
(1)取藥量:沒有說明用量,固體只需蓋滿試管底部,液體取1—2mL.
(2)注意事項:“三不”:不聞、不嘗、不摸
(3)取用少量液體藥品用膠頭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體藥品用量筒量取,讀數時,量筒必須放平,視線與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取用較大量液體時用傾倒方法,瓶塞倒放,標簽向手心,瓶口要緊靠容器口.
2.物質的加熱:
(1)酒精燈的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溫度最高.
(2)使用酒精燈時,酒精不能超過燈容積的2/3,絕對禁止用嘴吹滅酒精燈,要用
燈帽蓋熄.
(3)給試管液體加熱,試管所盛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1/3,試管要傾斜放置,試管口不能對著自己或他人.
3.儀器的洗滌:
玻璃儀器洗滌干凈的標準:在容器內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化學初三上冊知識總結2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
一、空氣的成分和組成
1.空氣的成分:
空氣成分N2O2稀有氣體CO2其它氣體和雜質
體積分數78!%0.94%0.03%0.03%
2.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如右圖)
觀察到的現象:有大量白煙產生,廣口瓶內液面上升約1/5體積,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P5O2點燃4P2O5;
結論:空氣是混合物;O2約占空氣體積的1/5,
氮氣約占空氣體積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裝置漏氣,紅磷量不足,未冷卻完全;
(2)能否用鐵、碳代替紅磷?不能,原因是碳產物是氣體,不能產生壓強差、鐵不能在空氣中燃燒
3.空氣的污染及防治
(1)對空氣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氣體和煙塵等,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為CO、SO2、NO2、O3和可吸入顆粒物等.
二、氧氣的化學性質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反應中作氧化劑.
3.氧氣的制取
(1)工業制氧氣―――分離液態空氣法法,利用空氣中氧氣和氮氣的沸點不同,此變化屬于
物理變化.
(2)實驗室制取氧氣原理:固固加熱:(化學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熱:2H2O2MnO22H2OO2
(3)發生裝置
收集裝置:排水集氣法,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氣法,因為氧氣密度比空氣大.
(4)操作步驟和注意點:
①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試管破裂
②試管口應放一團棉花:防止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③排水法收集時,待氣泡均勻連續時再收集;
④實驗結束時,先移開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試管破裂
(5)氧氣的檢驗: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木條復燃,證明是氧氣.
氧氣的驗滿: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證明已滿.
4.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它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
在反應前后都沒有改變的物質
三、反應類型
1.基本反應類型:①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
②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
2.氧化反應:物質與氧發生的反應
(1)劇烈氧化:如燃燒
(2)緩慢氧化:如鐵生銹、人的呼吸、食物腐爛、酒的釀造等
他們的共同點:①都是氧化反應;②都發熱.
四、物質的分類:
1、混合物: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如空氣、海水、生鐵等;
2.純凈物:只含有一種物質
①單質:只含有一種元素的純凈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的純凈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兩種元素,其中一種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化學初三上冊知識總結3物質構成的奧秘
一、原子的構成
1.原子的結構:
2.相對原子質量:以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為標準,其它原子的質量與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值,為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3.原子結構示意圖各部分的意義:①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核電荷數);
②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主要是最外層電子數;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2.表示的意義:
(1)(宏觀)表示某種元素;(2)(微觀)表示該元素的一個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號還可以表示一種單質.如Fe、S、He.
3.一種元素與另一種元素的本質區別:核電荷數不同
4.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四種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Al.
5.根據原子結構示意圖判斷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的方法:
(1)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形成陽離子;
(2)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大于或等于4,在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形成陰離子;
(3)稀有氣體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為8(He為2),在反應中不易得失電子,性質穩定.
三.元素周期表規律:
1.橫行(周期):電子層數即周期數,在同一周期中,電子層數相同,
最外層電子數逐漸增加;
2.縱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層電子數相等,元素的化學性質相似.
注: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
四.離子:
1.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2.表示方法及意義:如Fe3表示鐵離子;2SO42-表示2個硫酸根離子
3.原子和離子:
(1)
(2)同種元素的原子和離子
①核電荷數相等;②電子數及最外層電子數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原子和離子的區別和聯系:
粒子的種類原子離子
陽離子陰離子
區別粒子結構質子數=電子數質子數大于電子數質子數小于電子數
粒子電性不帶電性顯正電顯負電
符號氧原子O鈣離子Ca2氧離子O2-
五、化合價
1.單質化合價為零,化合物中化合價代數和為零.
2.化合價的實質: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n4,元素一般顯—(8-n)價.如鋁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3,因此,鋁元素顯3
價,表示為Al;氧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表示為O.
六、化學式
1.意義:(以H2O為例)
(1)宏觀:①表示一種物質(表示水)
②表示物質是由什么元素組成(表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2)微觀:①表示一種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結構(表示一個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
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
氯氣N2;氦氣He;白磷P;水銀Hg;生鐵、鋼的主要成分Fe;
干冰CO2;冰H2O;過氧化氫(雙氧水)H2O2;氧化銅CuO;
鐵銹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氫HCl;氯化亞鐵FeCl2;氯化鋁AlCl3;
氫氧化鈉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鐵Fe2(SO4)3;硫酸鎂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鉀KNO3;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的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規范的實驗操作是實驗成功的前提。對于化學初學者——初三學生來說,如何做到規范?需要初三化學教師在平時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過濾”操作出現在人教版初三化學上冊第四單元“水的凈化”課題中,是化學實驗中的一項重要基本操作。怎樣讓學生理解性地掌握這項基本操作,并領會其操作要點的緣由?筆者在實際教學中聯系實物,層層推進,絲絲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課例片段]
……
師出示:一杯加明礬沉降后的水
師:生活中有過這樣的經驗,比如,要將茶水和茶葉分開,我們可以用濾網。在化學上為了使固體雜質和液體更好的分離,我們采用過濾的方法。
師:如何通過“過濾”操作,把這杯水變澄清?需要哪些儀器來完成呢?
師出示:漏斗、燒杯、玻璃棒、圓形濾紙(跟漏斗配套的)、鐵架臺(帶鐵圈)。
師:根據提供的儀器想一想,該按怎樣的順序組裝呢?
生:濾紙放漏斗里,然后放鐵架臺的鐵圈上,下面放燒杯。
師:很好,根據你們所說的,我們一起來組裝。圓形濾紙如何放進漏斗?
生:把圓形濾紙變成漏斗狀的圓錐形。先對折,再對折,然后打開。
師:(折好濾紙并打開)大家看看這打開的濾紙有什么特點,厚度一樣嗎?
生:一半一層,一半三層,三層一邊的濾紙厚。
師:(濾紙放進漏斗)看看又有什么問題?
生:濾紙和漏斗沒有粘在一起。
師:不粘在一起會怎樣?能有什么好方法使濾紙粘在漏斗上呢?
生:不緊貼會有氣泡,過濾的時候會比較慢。用水潤濕濾紙。
師:(濾紙折好放進漏斗,然后用玻璃棒蘸水將濾紙潤濕并趕走氣泡)現在我們的過濾器準備好了,仔細看看它有什么樣的特點?
生:濾紙緊貼漏斗的內壁,濾紙的邊緣低于漏斗的邊緣
師:濾紙的邊緣能否高于漏斗的邊緣?
生:不能,若高于濾紙的邊緣,水會順著高出的濾紙流出來。
師操作:將準備好的過濾器放在鐵圈上,下面放燒杯(故意將漏斗的下端沒有緊靠燒杯的內壁)。拿著加明礬沉降后的水倒進漏斗里,故意倒出一些。
師:看到什么了?能行嗎?
生:水濺出來了,還要玻璃棒。
師:很好。怎樣用呢?看看燒杯的模樣。
生:燒杯口沿著玻璃棒倒,玻璃棒放在漏斗里。
師:還記得我們折好的濾紙一半只有一層,一半?
生:一半有三層,玻璃棒要放在三層濾紙的一邊。
師:燒杯口緊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輕輕地斜緊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玻璃棒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讓燒杯里的水全部流進漏斗。
師:用化學術語描述叫“引流”。是不是水倒得越多越好呢?
生:不是,水多了會不經過濾紙直接流進燒杯,還有可能濺出來。
師:所以,往漏斗里倒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漏斗內的液面要低于濾紙的邊緣。
師:(按照剛才的要求規范操作)看到什么情況了?
生:水又從漏斗的下端濺出來了。
師:回想一下,生活中我們怎樣倒啤酒,倒得多又不會濺出?是否有所啟示。
生:將漏斗的下端緊靠燒杯的內壁。
師:(調整后再操作)看看現在的水澄清嗎,有沒有濺出來?
生:很澄清,沒有濺出。
學生分小組進行過濾實驗操作。
師:按照過濾的操作順序,我們一起來總結其操作要點或者說注意事項。
生:濾紙緊貼漏斗的內壁,濾紙的邊緣低于漏斗的邊緣,漏斗內的液面低于濾紙的邊緣,燒杯口緊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緊靠三層濾紙的一邊,漏斗的下端緊靠燒杯的內壁。
師:這就是過濾的操作要點:一貼,二低,三靠。還記得我們用到了哪些儀器嗎?
生:漏斗、燒杯、玻璃棒、鐵架臺(帶鐵圈)、濾紙。
……
[課例評析]
一、聯系實際,激發學生挖掘過濾操作要點,規范操作。
過濾是化學實驗中的一項重要基本操作,聯系操作實際,邊演示邊激發學生挖掘其操作要點,比直接告訴學生如何過濾,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在理解的基礎上也強化了化學實驗的規范操作。
二、培養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習慣。
在演示中,由于沒有嚴格按過濾的要點操作而出現了許多錯誤,老師大膽的把錯誤展示出來,并讓學生來改正錯誤,以達到理解過濾操作要點的精髓。學生于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過濾的操作要點,體現了“教育無痕”的良好效果,從而更好地理解過濾操作時為什么要“一貼,二低,三靠”。
三、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要重視實驗教學。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2B-0081-01
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加工、組合、改造,以形成具體新形象的過程。想象力是一個人創造力的來源,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化學學習能力。筆者在總結自身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探討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想象力培養的途徑。
一、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的微觀想象力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抽象物質的結構、性質、變化規律等,化學與其他學科相區別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要求學生使用“微觀想象力”來學習化學。所謂“微觀想象力”,就是從宏觀的實驗現象出發,想象用顯微鏡和肉眼觀察不到卻客觀存在的原子、分子等微觀世界的存在與變化。
培養學生的微觀想象力,是提高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需要。化學是一門抽象思維占主導的學科。初三學生抽象思維還不成熟,只有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才能理解抽象的化學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培養微觀想象力。如在教學新人教版初中化學上冊《分子和原子》一課時,教師可以展示電解水的實驗,讓學生觀察正負級相連試管中產生氣體的量。通過觀察這一宏觀電解實驗,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出肉眼看不見的分子與原子,理解水通電分解為氫氣和氧氣的過程實質是水分子分解為氫原子和氧原子的過程,以及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解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的微觀化學現象。再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如濕衣服為什么在太陽光下容易曬干;兩塊糖分別放在冷水和熱水中,放在熱水中的糖塊溶解得比冷水中的糖塊快。然后指導學生從這些宏觀的生活現象中,想象出微觀的分子總在不停地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的速度就越快,從而理解分子的特性。
二、運用模型,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空間想象力是通過觀察來認知和分析客觀事物的空間形式的抽象思維能力。在化學學習中,迫切需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因為學生只有具備三維想象能力,才能理解分子、原子等化學微粒的空間構型及其變化。教師可以通過構建立體模型,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如在教學新人教版初中化學上冊《金剛石、石墨和C60》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小石塊、木棒、雙面膠來構建一個金剛石分子的內部結構模型。構建模型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四角有棱,類似于晶體的小石塊比作碳原子;然后用木棒和雙面膠把這個小石塊與另外四個同樣的小石塊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網狀結構。通過這樣的立體模型,讓學生明白碳原子這樣的網狀組合能形成活性差、硬度大、不易分解的固體,這就是金剛石特別堅硬的原因。同時,教師可以用同樣的小石塊,用木棒和雙面膠把它們一層層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石墨分子中碳原子的組合結構模型。通過這個模型,學生能很容易想象出石墨分子中碳原子的組合方式,從而理解石墨中碳原子層與層之間結合的方式比較脆弱,所以比較容易分開,導致石墨具有質軟、可塑性強的性質。通過這兩種模型,引導學生展開對微觀原子組合的想象,理解“一種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單質,原子組合方式不同,導致物質的性質也不一樣”的觀點;同時學生也會理解,如果設法改變原子的結構,可以制造出自然界原本沒有的物質,達到造福人類的目的。
通過立體模型,教師可以把教材中比較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形象化,不僅能使教學過程活潑生動,也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識。
三、通過啟發,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
想象是人的思維在某種觀念的啟發下,形成新概念的過程;而聯想則是思維在多種觀念啟發下,重新組合成新概念的過程。由此可見,聯想是多種想象的組合。通過聯想,可以使原本孤立、零碎的想象成為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把混亂想象變為有序的想象。教師可以采用啟發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
文章編號:1008-0546(2015)06-0002-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關于生長點,植物學認為,根和莖的頂端分生組織叫生長點,此處細胞分裂活動旺盛。生長點的引申意義是泛指與某一事物聯系較緊密的,由此事物生發出來的,有明顯傳承或依附關系的事物。
關于知識生長點,心理學認為,知識生長點是一種根知識,它是知識的本原雛形或胚胎,具有高生長性高附加值高信息量。它是原有認知結構中影響新知識學習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
這樣看來,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知識對新知識有意義學習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找準知識的生長點,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多向聯系,系統規劃,完成知識的遷移和知識結構的重建,讓知識自然長出來。
一、讓知識從生活經驗中自然生長
初三化學是化學學習的啟蒙階段,在此之前,學生沒有系統地接觸過化學。盡管如此,豐富的生活經驗仍然為化學啟蒙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努力關注并尋找化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關聯點,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順利地敲開化學之門。
涉及到藥品的保存和取用教材上這樣說:“固體藥品通常存放在廣口瓶中,取用固體藥品一般用藥匙。液體藥品通常盛放在細口瓶中,常用傾倒法取用。”好多老師會帶領學生一起讀書,劃出關鍵詞“固體 廣口瓶”“液體 細口瓶”,展示廣口瓶和細口瓶給學生看,然后通過練習鞏固直到學生能在卷面上準確地寫出來。其實,每家廚房就可成為我們鮮活的教學場景,廚房的佐料通常有食鹽、糖、味精、植物油、醬油、黃酒等,其中有固體也有液體。教師可提前一天要求學生進入自家廚房觀察各種佐料的盛放容器,找到不同容器與佐料狀態(固體還是液體)的關系,并思考為什么要這么盛放,還可以試一試“若反過來盛放取用時會怎樣”,第二天回到課堂進行交流和總結。此時教師再帶領學生看教材的“固體藥品通常存放在廣口瓶中,取用固體藥品一般用藥匙。液體藥品通常盛放在細口瓶中,常用傾倒法取用”這句話時感覺就完全不同了,再看這句話的時候學生的頭腦中會呈現出一個熟悉的場景,在這個場景的支撐下,對這句話的理解和記憶就基本不會有什么問題。這個熟悉的場景就是學生理解這句話的原點,是教師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與化學知識聯系起來的生長點。
這樣的素材還有很多,比如化學中的“過濾”和生活中的“撈餛飩”,化學反應時的“攪拌”和生活中的“炒菜”,化學中的“洗滌濾渣”和生活中的“淘米”等等。
要讓化學知識從生活經驗中自然長出來,一方面要求老師做個有心人,養成到生活中尋找化學素材的意識和習慣,另一方面,教師和家長也要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多動手多觀察多歸納多積累生活經驗,為學科學習積累更多的生長點。
二、讓知識在迫切需要中自然生長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習化學必然要進行化學實驗,實驗時必然會使用各種實驗儀器。那么,怎么向學生介紹各種化學儀器呢?尤其是新儀器的首次亮相。
根據觀察,一般老師的做法是:展示儀器――說名稱――說用途――演示用法――學生模仿。這樣做思路很清楚,當時學生似乎也沒有產生學習的困擾,但是從長遠來看還是有問題的。思考和觀察的結果是:學生只會使用老師介紹過的儀器,出現新的儀器時即使實驗需要也不會選擇使用,“等老師給”“等老師說”“等老師教”成為學習的常態。但是知識的學習是沒有窮盡的,老師也不可能時刻跟著學生。這顯然不利于知識的自然生長。
用需要來引導學生思考、尋找和選擇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以錐形瓶和長頸漏斗的推出為例。學生已經比較熟悉試管作為化學反應的容器,但是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的時候(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P93)發生了問題:若鐵與硫酸銅溶液在試管中反應,試管無法穩定地放在天平的托盤上。那就要考慮用能穩定放在托盤上的反應容器來替代試管。此時老師提供燒杯、錐形瓶等幾種反應容器供學生選擇,學生通過思考和權衡就能比較自然地選擇錐形瓶了,以后碰到需要穩定放置的反應容器時也會想到錐形瓶。再如長頸漏斗的使用。長頸漏斗首次出現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裝置(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P114)中。在研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了解了相關的實驗裝置。在設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時,學生最初一般會選擇帶單孔塞的試管(模仿實驗室制氧氣),在教師的引導下把試管換成容量較大的錐形瓶,此時教師可以按學生的意愿組裝好裝置進行實驗,并預先設計發生“由于一次性加的鹽酸量不足導致二氧化碳氣體收集不滿“的問題,接著產生的問題是:如何使反應繼續進行收集滿一集氣瓶的二氧化碳氣體?問題引出了迫切需要:繼續向錐形瓶中加鹽酸。此時老師再展示長頸漏斗就是及時雨了。又考慮到制取氣體需要良好的氣密性,再問學生:長頸漏斗的頸設計得這么長的意圖是什么?使用時要注意的操作是什么?這樣在迫切的需要中推出新的儀器,在需要中研究儀器構造特點和使用方法,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尋找、主動研究的積極性和行動,對儀器構造的特點和使用方法也更容易理解,由此獲得的知識是長出來的,有生命力的,是既可以追根究源又可以繼續生長的。以后碰到新的儀器(如分液漏斗、容量瓶)時根據儀器的結構特點就能大概分析其用途,也能在沒有現成儀器時通過實驗的需要尋找替代品,將來也可能在找不到符合需要的現成儀器時自己設計并創作新的儀器。
三、讓知識在聯系和遷移中自然生長
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遷移是問題解決的核心。那么,如何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遷移呢?認知遷移理論認為,領會是學習遷移的必要條件。若要形成知識遷移,首先必備的第一步是要領會。教育的問題可能就是如何增加學生在面臨現實生活問題時提取在課堂里習得的相關材料的可能性。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引導學生加強對簡單知識與復雜知識、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必須強調的是,這種聯系不能僅停留于簡單累積事實性知識的范圍,而是要建立在理解其原理、領會其實質的基礎上的聯系。
2014年無錫市中考化學第19題(節選):
某工業廢渣主要成分是Fe2O3、 CaCO3和SiO2。廢渣研成粉末后加稀硫酸充分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將反應后溶液過濾,濾液中只含有CaSO4和SiO2。你認為實驗室 (填“能”或“不能”)用粉末狀的石灰石與稀硫酸反應制二氧化碳氣體。
參考答案是“能”,但許多學生回答“不能”。
下面我們來尋找該中考題的原型并對其進行分析。
原型1:教材(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 P116第5題(簡化):
實驗室里現有稀硫酸、石灰石和稀鹽酸以及以下儀器,利用上述儀器和藥品可以制取二氧化碳,你選擇的藥品和儀器是 。
集氣瓶、雙孔塞、單孔塞、酒精燈、水槽、鐵架臺、錐形瓶、長頸漏斗
分析研究該題的過程一般是這樣的:老師做實驗(塊狀石灰石和稀硫酸混合)給學生看,學生發現塊狀石灰石和稀硫酸剛接觸時是有氣泡(二氧化碳氣體)產生的,一段時間后反應停止。對現象進行分析的結果是稀硫酸與碳酸鈣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在塊狀石灰石表面,阻礙了石灰石與稀硫酸的接觸,反應停止。結論是:實驗室不能用塊狀石灰石和稀硫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接著通過一系列的練習和復習對此結論進行了反復的鞏固。學生對此印象深刻。所以,一部分學生看到了石灰石和稀硫酸就下了“不能”的結論。這部分學生只是記住了結論而沒有領會反應不能繼續的實質,對新環境中給出的新信息視而不見,只對事物的表象進行了機械搬遷,沒有完成知識的真正遷移。
原型2:教材(人教版 九年級化學 下冊) P74實驗11―1: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反應。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到該反應很劇烈,生成氣泡的速度很快,較塊狀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體的速度快得多。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這個反應不適合用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因為反應速度太快,氣體不易收集。由此,“粉末―快―氣體不易收集”也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的印記。所以,一部分學生看到中考題中的“粉末”就聯想到“太快”就下了“不能”的結論。這部分學生還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考題給了“粉末狀石灰石與稀硫酸可以反應”的信息,但是并沒有提供“反應速度”的信息,而學生也沒有做過粉末狀石灰石與稀硫酸反應的實驗,對該實驗缺乏感性認識。學生得出不符合實際的結論跟中考題給的信息不夠充分有一定的關系。
原型3:教材(人教版 九年級化學 上冊)P42第4題(1):
把二氧化錳加入裝有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與“把過氧化氫溶液緩緩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錳的試管中”的實驗現象是否相同?那種方法可以得到平穩的氧氣流?
結論很容易得出:第二種方法可以得到平穩的氣流。假如到此為止,這個問題與中考題就沒什么關聯了。假如教師把一系列問題聯系起來,能站在“實驗室制取氣體”的系統高度上觀察分析問題,就可能緊接著提問:如何收集到第二種方法產生的平穩氣流?(這個問題最好放到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部分再提出)。這時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要收集氣體,那氣體發生裝置就必須密閉,就要在試管口加塞,加塞后過氧化氫溶液怎么緩緩加入呢?用長頸漏斗。但長頸漏斗使用時必須液封,試管中過氧化氫溶液就必須先有一定量,反應速度不好控制。此時分液漏斗就呼之欲出了。有了分液漏斗就可控制加液體反應物的量從而達到控制反應速度的目的,就可以收集到平穩的氣體。
回到原型2的問題:實驗室能否用碳酸鈉固體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其實這樣提問的方式本身也有問題,合理的問法應該是:實驗室能否用碳酸鈉固體與稀鹽酸在裝置1中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由此看來,解決問題應該有多個方向,就解決實驗室制取氣體這個問題,可以改變原料,可以改變原料的狀態,可以改變反應條件,也可以改變實驗裝置等等。實驗室用碳酸鈉固體與稀鹽酸在裝置2中反應不是可以得到平穩的二氧化碳氣體嗎。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P33指出: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是一個持續進步的過程,因此,應依據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對主題、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進行整體設計和規劃,針對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不同階段,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目標。“實驗室制取氣體”是義務教育階段化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要實施好這個目標,需要教師站在系統的整體的高度,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整合教學資源,找到最好時機,引導學生學會聯系和遷移,從低目標走向高目標,讓知識長出來,長結實。
總之, 學習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收集和堆積,也不像砌墻那樣砌到那兒就只能到那兒。學習是一種有生命的生長的過程。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就要設法保護好學生的學習之根,使之根系發達;要關注、保護、用好并促進學生學習的生長點,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讓其能夠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