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5 14:53: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金融安全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金融安全論文

篇(1)

一、金融安全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至關重要

1.金融風險與金融安全的關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逐步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金融經濟時代,金融安全與穩定對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金融危機對國民經濟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可以使一國經濟陷入停滯、負增長甚至倒退。金融危機頻繁發生,金融安全維護愈發困難,金融安全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甚至被提高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人們由此產生了對金融風險、金融危機的恐懼進而去防范它,對金融安全與穩定則由衷地企盼并竭力維護。金融風險的產生或存在構成了對金融安全的威脅,而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就是對金融安全的維護,化解金融風險就是鞏固金融安全。

2.金融風險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威脅。金融風險關系著一個國家的貿易收支,影響著資本的流入和流出。當金融風險日趨嚴重時,由于投資者對本幣資產的恐慌性拋售和私人資本外逃,進一步加劇了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為了阻止匯率下跌,中央銀行往往用外匯儲備入市干預。而為擺脫金融危機,危機國家則通過增加外債來救急。這樣,會使本來就已經債務累累的危機國家進一步加重債務負擔,惡化其債務狀況。

二、我國的外匯儲備

上面已經提到當一國金融風險日趨嚴重時,中央銀行往往會用外匯儲備入市干預,以阻止本國匯率下跌,防止進口商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降低通貨膨脹。那么,外匯儲備到底能發揮哪些作用,我國的外匯儲備情況又如何呢?下面我們來做進一步的分析:

(一)外匯儲備的涵義

外匯儲備屬于國際收支平衡表儲備資產項目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儲備的一部分,主要由國際收支順差形成,是彌補國際經濟交往中自主易不平衡的主要手段。

外匯儲備既可以是外幣現金或相當于現鈔的支付憑證,也可以表現為以外幣計值的短期金融資產,具有靈活性、方便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可直接用于各種經濟交易和國際支付,并可根據本國需要進行區域調撥和幣種轉換,必要時可用作外匯市場的干預,以保持匯率穩定。

(二)我國外匯儲備的特殊性

20世紀80年代,中國銀行具有政策性銀行的管理職能,其外匯結存也計入國家外匯儲備,我國的外匯儲備就由國家外匯庫存和中國銀行外匯庫存兩部分構成。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銀行逐步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業銀行發展,政府不再無條件地使用其所持有外匯,而劃入國際清償能力的范疇。自1993年起,中國銀行的外匯結存不再計入我國外匯儲備的范圍,現階段我國外匯儲備只包括國家外匯結存。

2006年11月,我國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這是繼2006年2月,我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之后,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外匯儲備超過萬億美元的國家。

三、外匯儲備與國際金融危機

外匯儲備對于一個國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金融市場開放的大背景下,雖然開放可以促進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優化資本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另一方面卻也能夠加劇金融市場的動蕩,增加了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延伸,世界各國及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前所未有地緊密,這使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危機,隨時有可能通過經濟鏈條蔓延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此時外匯儲備在規避國家的金融風險及危機,保護國家金融與經濟安全方面就扮演了一個極具分量的角色。

(一)在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外匯儲備在規避金融潛在風險中的作用

1.金融市場開放下面臨國際游資沖擊的風險。通常,非國際貨幣的發展中國家在開放金融市場的情況下,實行浮動匯率,其宏觀經濟政策都會存在弊端,國家內部的金融體系機制不十分健全,可能存在大量經濟泡沫,此時如果該國大規模舉借外債,其貨幣就會面臨投機性資本沖擊的強大壓力,若本國缺乏足夠的外匯儲備以應對沖擊,就會抵擋不過投機資本的力量。當一國經濟發展呈現疲弱的態勢時,投機資本就會抓住該國金融體系機制上的缺陷,利用其可兌換的固定匯率下被高估的弱勢貨幣進行投機性打擊,牟取暴利,這種國際游資帶來的風險往往會誘發并加速一國的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貨幣危機正是如此,不管是拉美的債務危機還是墨西哥、亞洲貨幣的大幅度貶值最終都表現為:缺乏足夠的外匯或外匯儲備保持本幣匯率穩定,對外債務支付困難和要求延期。但是如果一國擁有強大的外匯儲備就會有與強大國際資本相抗衡的實力,足以讓惡意投機止步。我國所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就可以給投機資本以威懾作用,使他們不敢對中國進行惡意或蓄謀的投機,有利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穩定發展。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事實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降低了企業境外籌集資金成本,能夠使國際金融市場感受到中國的力量和重要。并且能夠使得周邊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感覺到中國的經濟實力所能給予的支持和幫助,增強了外界對我國經濟金融實力的信心。

2.金融市場開放使一國的宏觀經濟調控效果被削弱,發展中國家有喪失經濟的風險。金融市場開放下,金融衍生工具增加了資產的可替代性,國家金融當局對市場貨幣總量和貨幣實際供應量難以進行準確的估計和判斷,一國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隨著金融資產規模膨脹和外資的不斷流入,貨幣當局干預市場的能力以及對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能力降低,中央銀行的監管難以真正實現其監管目標和發揮作用,變得力不從心。

與此同時,在當前國際金融體系中,全球金融資本越來越集中于發達國家壟斷資本集團,為其所操縱和控制。這些壟斷資本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開放了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國家,不可避免地使本國經濟處于發達國家強大的壟斷資本擺布之中。然而強大的外匯儲備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保證我國政治、經濟的穩定尤其是利率的穩定,使我國真正有能力實現浮動匯率。通過市場機制保持匯率穩定,在與國際壟斷資本的長期較量中獲勝,保護國家的經濟,保證國家的金融安全。

(二)外匯儲備在規避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播風險中的作用

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播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是商品市場渠道;二是金融市場渠道。

1.商品市場渠道的國際貨幣危機傳播,是指一國貨幣危機的發生通過商品市場的傳播時,另一個國家實際的宏觀經濟變量發生改變,從而在另一個國家誘發和產生金融危機的可能。貨幣危機在商品市場上的傳播,是通過兩國間直接或是由第三國產生的間接聯系完成。假設A國經濟穩定、低通貨膨脹、匯率水平適當、無國際收支逆差,B國遭受了一次貨幣沖擊,將引起外匯市場對A國的投機性沖擊,表現為:

(1)造成A國出現貿易赤字及外匯儲備減少。貨幣沖擊導致B國貨幣匯率下降,貨幣貶值,而B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下降,競爭力增強,若B國與A國對C國出口類似產品,C國會增加B國進口商品數量,導致A國出口數量減少,甚至完全從B國進口;另外,B國商品降價會導致A國商品降價。這樣B國的貨幣危機就通過A國商品出口減少、價格下降及進口增加引發A國的貿易赤字,從而減少A國外匯儲備。當其外匯儲備下降到難以維持外匯市場上該國的匯率水平時,就容易誘發對A國貨幣的投機沖擊,導致A國的貨幣危機。

(2)產生多余的貨幣供給。B國出口商品價格下降使得A國進口商品價格下降,迫使A國國內類似商品下降,最終整體物價水平下降,從而導致A國國內的貨幣需求下降,經濟中就產生了多余的貨幣供給。而其只能由中央銀行向居民出售外國資產收回本幣才得以消除,這樣外匯儲備減少,當外匯儲備減少到難以維持本幣匯率時,就容易誘發本幣貨幣危機。

由此可見,一國的外匯儲備在國際貨幣危機傳播時,對于穩定本幣匯率,避免本幣受到投機沖擊,阻止貨幣危機在本國的發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金融市場渠道的國際貨幣危機傳播。金融市場是貨幣危機在國際間傳播最迅速、最重要的渠道。如果大量的A國投資者及居民提取本幣將其兌換成外幣,那么會造成銀行大面積的支付危機,而在A國銀行體系擁有大量資產的國際投資者就會面臨流動性困難,并因此轉向B國的金融市場上提取資金,當這種提款較為集中的發生在B國時,就有可能引發B國的貨幣危機。但是如果A國有強大的外匯儲備就會減少國際投資者的流動性困難,也就減少了引發B國貨幣危機的可能性。因此,一國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不僅可以避免本國遭到貨幣沖擊,也是對與本國經濟聯系緊密的周邊國家的支持,對于維護本國的國際地位和金融信譽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過多的外匯儲備也蘊藏著風險

雖然外匯儲備在保證國家金融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并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要堅持適度原則,過多的外匯儲備實際上也蘊藏著風險。

(一)決定外匯儲備規模的因素

一般認為,決定外匯儲備規模的因素首先是國家的進口規模和外債的規模,其次是匯率制度及匯率的穩定狀況,再次是其他目的的外匯儲備需要。按照國際公認標準,外匯儲備一般應相當于一個季度的進口額。以2005年為例,我國每季度進口額大約1500億美元,加上外債流出、外商投資回報以及其他需要,外匯儲備規模應約為2500億-3000億美元;而統計顯示,我國實際外匯儲備已達8189億美元,高出合理需要1倍以上。

(二)我國外匯儲備過多所造成的影響及蘊藏的風險

我國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外匯儲備過多隱含著巨大風險。外匯儲備不是多多益善,必須規模適度,儲備增加有利于增強國家宏觀調控與防范國際經濟金融風險的能力。不過,外匯儲備超過合理需求、高速增長,也給我國經濟金融帶來負面影響(蕭灼基)。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不等于中國經濟就高枕無憂,高額外匯儲備累積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增加了配置這些資金的難度,還增加了中央銀行和國家外匯管局管理國內各個微觀經濟主體的外匯管理難度。

1.外匯儲備過多會增加本幣升值壓力,加劇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一國外匯儲備過多會增加對本幣的需求,減少對外匯的需求,就會造成外匯供給大于需求,從而本幣升值產生巨大壓力。另外,央行以外匯占款的形式投放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效應,又會形成巨大的貨幣供給量,成為通貨膨脹的壓力。當前,面對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如果要既不對人民幣升值產生壓力,也不對國內的價格水平產生壓力,央行就必須通過發行中央票據采取對沖,由此對央行的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都將造成很大壓力。

2不利于提高我國總體經濟的運行效率。高額外匯儲備,意味著相對應的國民儲蓄從國民經濟運行中沉淀,沒有參與國民經濟的運作;另外,我國還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巨額資金缺口問題,如“三農”資金問題,中小企業發展中的資金緊張問題等。因此,對處于高速增長時期的中國來說,此時以較低的利率借錢給外國政府使用,從總體經濟效率上看是一種浪費。

3.外匯儲備過多會造成外匯資金的閑置和積壓。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表明我國犧牲了自己國民消費和投資的機會向外國提供低息融資,充當別人的現金流。發展中國家投資資本回報率普遍高于發達國家,1994-2003年間,所有發展中國家投資回報率平均為13.3%,而西方七國集團平均只有7.8%,最高的美國也不過9.9%(梅新育)。

篇(2)

[論文關鍵詞]公司對外擔保商業銀行風險

公司對外擔保是指公司以其自身的財產或信用為其他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的債務履行提供擔保的行為。根據2006年1月1日起生效的《證監會、銀監會關于規范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規定,上市公司的對外擔保是指上市公司為他人提供的擔保,包括上市公司對控股子公司的擔保。舊公司法只有第六十條第三款涉及到公司擔保的問題,由于對決策主體、擔保對象和擔保數額等規定不明確,該款的含義倍受爭議。新公司法完善了公司擔保特別是公司對外擔保的相關制度,使其具有了較強的可操作性。但這一制度的細化也給銀行在辦理擔保貸款時帶來了一些經營性風險,商業銀行在接受公司提供的對外擔保時要細化審查程序,以防范風險和損失的發生,維護國家的金融安全。

一、公司對外擔保的法律規制

(一)公司對外擔保的決策主體

根據我國新《公司法》及《通知》的相關規定,公司對外擔保的決策主體主要分三種情況:

1、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或者為他人提供擔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因而,一般情況下公司對外擔保只能依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會或股東會、股東大會以決議的方式作出決定,其他任何機構、任何個人不能擅自作出公司對外擔保的決定。

2、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根據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二、三款的規定,公司為其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并且該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不得參與該擔保事項的表決。

3、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根據《通知》的規定,上市公司對外擔保必須經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審議。上市公司的《公司章程》應當明確股東大會、董事會審批對外擔保的權限及違反審批權限、審議程序的責任追究制度。并且規定以下事項(但不限于此)只能由股東大會決議:①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對外擔保總額,超過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50%以后提供的任何擔保;②為資產負債率超過7O%的擔保對象提供的擔保;③單筆擔保額超過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10%的擔保;④對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提供的擔保。

(二)公司對外擔保的決策程序

我國公司法對于公司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董事會的決議方式原則上是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可以由公司章程規定。股東會或股東大會的決議一般分為兩類:普通決議和特別決議。普通決議是對公司一般事項所作的決議,一般只須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特別決議是特別事項所作的決議,需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對外擔保的決策程序依公司是否為上市公司,法律的規定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非上市公司對外擔保決策程序。

根據公司法第四十四、一百零四等相關條款的規定可以看出,公司對外擔保的決議并非法定特別決議事項,一般情況下,只需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即可。但公司法對相關股東的表決權予以了排除,即當公司為其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時,該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不能參加該事項的表決。

2、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對外擔保的決策程序。

為了規范上市公司的對外擔保行為,有效防范上市公司對外擔保風險,我國《公司法》、《通知》及相關法律、法規對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規定了較為嚴格的決策程序,并規定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對外擔保要參照執行。

首先,上市公司的章程應當明確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股東大會審批對外擔保的權限及違規責任追究制度,即該項內容為上市公司章程的必要記載事項。

其次,《通知》規定了應有股東大會審批的對外擔保事項,并規定應由股東大會審批的對外擔保,必須經董事會審議通過后,方可提交股東大會審批;股東大會在審議為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提供的擔保議案時,該股東或受該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與該項表決,該項表決由出席股東大會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即該項決議為股東大會的一般決議。

第三,公司章程規定為董事會審批的事項,必須經出席董事會的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審議同意并做出決議。即該決議為董事會的特別決議。

另外,根據《通知》的規定,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在作出對外擔保決議后,應及時披露相關信息,包括決議內容、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擔保總額、對其控股子公司的擔保總額等。其控股子公司對外擔保也應通過上市公司及時披露相關信息。

(三)公司對外擔保的對象

IH(公司法》第六十條第三款及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公司董事、經理不得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否則將責令取消擔保,并依法承擔賠償等責任。而新《公司法》第十六條及相關規定則取消了公司不得以其資產為本公司股東、公司實際控制人及其他個人提供擔保的規定,而是把對外擔保對象的選擇權賦予了公司,依公司章程由公司董事會、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本公司股東、其他個人及單位都可以成為公司擔保的對象。

(四)公司對外擔保的額度限制

新《公司法》對公司對外擔保的數額并沒有做出具體限制性規定,但依第十六條的規定,公司章程可以對公司對外擔保的總額及單項擔保最高數額做出規定。為了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的對外擔保,《通知》規定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對外擔保總額,超過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50%以后提供的任何擔保必須經董事會審議后再交股東大會審批。

二、公司對外擔保的法律規制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及防范

公司是當今經濟發展中重要的市場主體,其與銀行的信貸關系甚為密切。新公司法實施后,公司股東、實際控制人等市場主體通過公司的對外擔保手段向銀行融資的數額將大量增加,公司違法或違反公司章程對外擔保將使該擔保無效,會給銀行業的經營帶來極大的風險,因而銀行必須采取切實措施,防范經營風險。筆者認為銀行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要做好對公司章程相關內容的審查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自治規則,它將公司法律未能明確規定的事項予以細化,或在公司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根據情況對公司的制度做出具體的規定。公司章程在公司中的效力相當廣泛,被稱為公司。【2J(P12)新公司法賦予了公司章程對公司對外擔保事項做出規定的廣泛權利,如若公司提供外擔保時違反公司章程的相關規定,將會導致擔保合同無效,因而必須予以重視。首先,銀行必須要求公司提供最新且符合新公司法規定的公司章程;其次,要審查擔保人提供材料中的公司對外擔保決策主體是否與公司章程中的記載相一致;再次,要審查公司章程有沒有關于對外擔保總額及單項擔保最高數額的限制,若有限制,在接受公司對外擔保時,應符合公司章程的相關限制規定;最后,還要審查章程中有關公司決策程序方面的特別規定,以防公司決議違反公司章程而被人民法院應股東的要求而撤銷,導致擔保合同無效。

(二)要對擔保對象及參與表決的股東資格進行審查

根據《公司法》第十六條的規定:公司對其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時,必須經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在表決時,該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不得參加,該項表決由出席會議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因而首先要對擔保對象進行審查,看其是否為公司的股東,或雖不是公司股東,但卻是可通過投資關系、協議或其他安排能夠實際支配公司的人;其次要審查這些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是否參與了公司該事項的表決。

(三)要區分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進行進一步審查

對于上市公司的x~~l-擔保公司法上雖然沒有特別的規定,但在《通知》上有較一般公司更為嚴格的規定,因而應予以特別注意。首先應審查上市公司章程把對外擔保的決議權賦予給了哪個公司機構,權限是什么,其決議是否與其權限相符合;其次應審查該x~#l-擔保是否為《通知》或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必須由股東大會決議的事項;第三,要審查應有股東大會決議事項是否經過了董事會的預先審查通過;第四,由董事會決議事項,是否決議由出席會議的2/3以上董事同意并決議通過;第五,應審查是否對該擔保決議按規定進行了信息披露。

篇(3)

一、金融安全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至關重要

1.金融風險與金融安全的關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逐步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金融經濟時代,金融安全與穩定對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金融危機對國民經濟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可以使一國經濟陷入停滯、負增長甚至倒退。金融危機頻繁發生,金融安全維護愈發困難,金融安全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甚至被提高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人們由此產生了對金融風險、金融危機的恐懼進而去防范它,對金融安全與穩定則由衷地企盼并竭力維護。金融風險的產生或存在構成了對金融安全的威脅,而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就是對金融安全的維護,化解金融風險就是鞏固金融安全。

2.金融風險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威脅。金融風險關系著一個國家的貿易收支,影響著資本的流入和流出。當金融風險日趨嚴重時,由于投資者對本幣資產的恐慌性拋售和私人資本外逃,進一步加劇了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為了阻止匯率下跌,中央銀行往往用外匯儲備入市干預。而為擺脫金融危機,危機國家則通過增加外債來救急。這樣,會使本來就已經債務累累的危機國家進一步加重債務負擔,惡化其債務狀況。

二、我國的外匯儲備

上面已經提到當一國金融風險日趨嚴重時,中央銀行往往會用外匯儲備入市干預,以阻止本國匯率下跌,防止進口商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降低通貨膨脹。那么,外匯儲備到底能發揮哪些作用,我國的外匯儲備情況又如何呢?下面我們來做進一步的分析:

(一)外匯儲備的涵義

外匯儲備屬于國際收支平衡表儲備資產項目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儲備的一部分,主要由國際收支順差形成,是彌補國際經濟交往中自主易不平衡的主要手段。

外匯儲備既可以是外幣現金或相當于現鈔的支付憑證,也可以表現為以外幣計值的短期金融資產,具有靈活性、方便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可直接用于各種經濟交易和國際支付,并可根據本國需要進行區域調撥和幣種轉換,必要時可用作外匯市場的干預,以保持匯率穩定。

(二)我國外匯儲備的特殊性

20世紀80年代,中國銀行具有政策性銀行的管理職能,其外匯結存也計入國家外匯儲備,我國的外匯儲備就由國家外匯庫存和中國銀行外匯庫存兩部分構成。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銀行逐步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業銀行發展,政府不再無條件地使用其所持有外匯,而劃入國際清償能力的范疇。自1993年起,中國銀行的外匯結存不再計入我國外匯儲備的范圍,現階段我國外匯儲備只包括國家外匯結存。

2006年11月,我國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這是繼2006年2月,我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之后,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外匯儲備超過萬億美元的國家。

三、外匯儲備與國際金融危機

外匯儲備對于一個國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金融市場開放的大背景下,雖然開放可以促進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優化資本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另一方面卻也能夠加劇金融市場的動蕩,增加了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延伸,世界各國及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前所未有地緊密,這使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危機,隨時有可能通過經濟鏈條蔓延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此時外匯儲備在規避國家的金融風險及危機,保護國家金融與經濟安全方面就扮演了一個極具分量的角色。

(一)在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外匯儲備在規避金融潛在風險中的作用

1.金融市場開放下面臨國際游資沖擊的風險。通常,非國際貨幣的發展中國家在開放金融市場的情況下,實行浮動匯率,其宏觀經濟政策都會存在弊端,國家內部的金融體系機制不十分健全,可能存在大量經濟泡沫,此時如果該國大規模舉借外債,其貨幣就會面臨投機性資本沖擊的強大壓力,若本國缺乏足夠的外匯儲備以應對沖擊,就會抵擋不過投機資本的力量。當一國經濟發展呈現疲弱的態勢時,投機資本就會抓住該國金融體系機制上的缺陷,利用其可兌換的固定匯率下被高估的弱勢貨幣進行投機性打擊,牟取暴利,這種國際游資帶來的風險往往會誘發并加速一國的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貨幣危機正是如此,不管是拉美的債務危機還是墨西哥、亞洲貨幣的大幅度貶值最終都表現為:缺乏足夠的外匯或外匯儲備保持本幣匯率穩定,對外債務支付困難和要求延期。但是如果一國擁有強大的外匯儲備就會有與強大國際資本相抗衡的實力,足以讓惡意投機止步。我國所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就可以給投機資本以威懾作用,使他們不敢對中國進行惡意或蓄謀的投機,有利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穩定發展。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事實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降低了企業境外籌集資金成本,能夠使國際金融市場感受到中國的力量和重要。并且能夠使得周邊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感覺到中國的經濟實力所能給予的支持和幫助,增強了外界對我國經濟金融實力的信心。

2.金融市場開放使一國的宏觀經濟調控效果被削弱,發展中國家有喪失經濟的風險。金融市場開放下,金融衍生工具增加了資產的可替代性,國家金融當局對市場貨幣總量和貨幣實際供應量難以進行準確的估計和判斷,一國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隨著金融資產規模膨脹和外資的不斷流入,貨幣當局干預市場的能力以及對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能力降低,中央銀行的監管難以真正實現其監管目標和發揮作用,變得力不從心。

與此同時,在當前國際金融體系中,全球金融資本越來越集中于發達國家壟斷資本集團,為其所操縱和控制。這些壟斷資本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開放了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國家,不可避免地使本國經濟處于發達國家強大的壟斷資本擺布之中。然而強大的外匯儲備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保證我國政治、經濟的穩定尤其是利率的穩定,使我國真正有能力實現浮動匯率。通過市場機制保持匯率穩定,在與國際壟斷資本的長期較量中獲勝,保護國家的經濟,保證國家的金融安全。

(二)外匯儲備在規避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播風險中的作用

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播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是商品市場渠道;二是金融市場渠道。

1.商品市場渠道的國際貨幣危機傳播,是指一國貨幣危機的發生通過商品市場的傳播時,另一個國家實際的宏觀經濟變量發生改變,從而在另一個國家誘發和產生金融危機的可能。貨幣危機在商品市場上的傳播,是通過兩國間直接或是由第三國產生的間接聯系完成。假設A國經濟穩定、低通貨膨脹、匯率水平適當、無國際收支逆差,B國遭受了一次貨幣沖擊,將引起外匯市場對A國的投機性沖擊,表現為:

(1)造成A國出現貿易赤字及外匯儲備減少。貨幣沖擊導致B國貨幣匯率下降,貨幣貶值,而B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下降,競爭力增強,若B國與A國對C國出口類似產品,C國會增加B國進口商品數量,導致A國出口數量減少,甚至完全從B國進口;另外,B國商品降價會導致A國商品降價。這樣B國的貨幣危機就通過A國商品出口減少、價格下降及進口增加引發A國的貿易赤字,從而減少A國外匯儲備。當其外匯儲備下降到難以維持外匯市場上該國的匯率水平時,就容易誘發對A國貨幣的投機沖擊,導致A國的貨幣危機。

(2)產生多余的貨幣供給。B國出口商品價格下降使得A國進口商品價格下降,迫使A國國內類似商品下降,最終整體物價水平下降,從而導致A國國內的貨幣需求下降,經濟中就產生了多余的貨幣供給。而其只能由中央銀行向居民出售外國資產收回本幣才得以消除,這樣外匯儲備減少,當外匯儲備減少到難以維持本幣匯率時,就容易誘發本幣貨幣危機。

由此可見,一國的外匯儲備在國際貨幣危機傳播時,對于穩定本幣匯率,避免本幣受到投機沖擊,阻止貨幣危機在本國的發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金融市場渠道的國際貨幣危機傳播。金融市場是貨幣危機在國際間傳播最迅速、最重要的渠道。如果大量的A國投資者及居民提取本幣將其兌換成外幣,那么會造成銀行大面積的支付危機,而在A國銀行體系擁有大量資產的國際投資者就會面臨流動性困難,并因此轉向B國的金融市場上提取資金,當這種提款較為集中的發生在B國時,就有可能引發B國的貨幣危機。但是如果A國有強大的外匯儲備就會減少國際投資者的流動性困難,也就減少了引發B國貨幣危機的可能性。因此,一國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不僅可以避免本國遭到貨幣沖擊,也是對與本國經濟聯系緊密的周邊國家的支持,對于維護本國的國際地位和金融信譽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過多的外匯儲備也蘊藏著風險

雖然外匯儲備在保證國家金融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并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要堅持適度原則,過多的外匯儲備實際上也蘊藏著風險。

(一)決定外匯儲備規模的因素

一般認為,決定外匯儲備規模的因素首先是國家的進口規模和外債的規模,其次是匯率制度及匯率的穩定狀況,再次是其他目的的外匯儲備需要。按照國際公認標準,外匯儲備一般應相當于一個季度的進口額。以2005年為例,我國每季度進口額大約1500億美元,加上外債流出、外商投資回報以及其他需要,外匯儲備規模應約為2500億-3000億美元;而統計顯示,我國實際外匯儲備已達8189億美元,高出合理需要1倍以上。

(二)我國外匯儲備過多所造成的影響及蘊藏的風險

我國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外匯儲備過多隱含著巨大風險。外匯儲備不是多多益善,必須規模適度,儲備增加有利于增強國家宏觀調控與防范國際經濟金融風險的能力。不過,外匯儲備超過合理需求、高速增長,也給我國經濟金融帶來負面影響(蕭灼基)。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不等于中國經濟就高枕無憂,高額外匯儲備累積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增加了配置這些資金的難度,還增加了中央銀行和國家外匯管局管理國內各個微觀經濟主體的外匯管理難度。

1.外匯儲備過多會增加本幣升值壓力,加劇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一國外匯儲備過多會增加對本幣的需求,減少對外匯的需求,就會造成外匯供給大于需求,從而本幣升值產生巨大壓力。另外,央行以外匯占款的形式投放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效應,又會形成巨大的貨幣供給量,成為通貨膨脹的壓力。當前,面對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如果要既不對人民幣升值產生壓力,也不對國內的價格水平產生壓力,央行就必須通過發行中央票據采取對沖,由此對央行的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都將造成很大壓力。

2不利于提高我國總體經濟的運行效率。高額外匯儲備,意味著相對應的國民儲蓄從國民經濟運行中沉淀,沒有參與國民經濟的運作;另外,我國還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巨額資金缺口問題,如“三農”資金問題,中小企業發展中的資金緊張問題等。因此,對處于高速增長時期的中國來說,此時以較低的利率借錢給外國政府使用,從總體經濟效率上看是一種浪費。

3.外匯儲備過多會造成外匯資金的閑置和積壓。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表明我國犧牲了自己國民消費和投資的機會向外國提供低息融資,充當別人的現金流。發展中國家投資資本回報率普遍高于發達國家,1994-2003年間,所有發展中國家投資回報率平均為13.3%,而西方七國集團平均只有7.8%,最高的美國也不過9.9%(梅新育)。

篇(4)

按照加入WTO時的承諾,中國銀行業在2006年12月已經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包括向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及外資銀行開展業務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中國的銀行在國內的業務開始面對全方位的國際競爭。這引起了一些業內人士的擔憂:中國的銀行是否做好了應對這種競爭的準備?或者說是否有能力應對這樣的競爭?競爭的結果是否將危及到中國的金融安全?這樣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有30年,這期間國有企業的改革一直是經濟改革的中心任務。到目前為止,離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建立具有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仍有相當的距離。這種情況下,在經營中被各級政府干預最多的銀行,則會更多地引起人們的憂慮。但中國近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證明了加入WTO所帶來的經濟推動力。并且,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銀行業或早或晚要面對這樣的競爭。因此,我們必須認真應對這種局面,解決可能出現的金融安全問題。

一、金融安全問題

國際主流金融學研究中,金融安全并不是一個熱點問題,對于同類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危機或銀行危機,這實際上反映了不同力量經濟體看待問題角度的不同。國內金融安全問題引起廣泛的關注始于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對問題的研究主要從政治的角度,即金融開放是否會弱化國內對金融形勢的控制力,從而引發金融危機或形成國外對于國內金融擁有過度影響力的局面,因而對金融的對外開放持懷疑態度。這種認識具有片面性,實際上作為正處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階段的國家,中國的金融安全問題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部的效率問題,這也是國有(國有控股)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如果國內銀行不能形成具有完善內部風險控制的經營體制,從而在經營方式和經營效率上有一個根本的改觀,那么必然會重新累積大量的金融呆壞賬,引發嚴重的國內經濟問題。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安全問題,也就是當前普遍關注的金融開放所可能導致的對國內金融控制的弱化,使得政策的制定失去彈性和靈活性,受制于外在勢力。綜合兩方面的考慮,這里定義金融安全為一國金融的良性運轉及對于其國內金融的有效控制。

二、中國的銀行業市場結構

中國銀行體制的變革始于1979年,大致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9年~1985年,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及建設銀行先后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離出來,成為專業銀行,結束了人民銀行作為中國單一金融主體的體制,人民銀行則轉變為獨立行使金融管理職能的中央銀行,形成了專業銀行體制;第二階段從1986年~1993年,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新型股份制銀行的建立,標志著銀行業開始引入競爭,逐步形成了主要由專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鄉信用社等組成的混合體制;第三階段從1994年~2000年,專業銀行全面改制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取消了它們之間的經營限制,并分離政策性貸款業務,交由新成立的3家政策性銀行承擔,同時組建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著手處理專業銀行剝離出的歷史遺留的巨額不良貸款,初步形成了商業銀行為主的經營體制;第四階段從2001年至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先后進行股份制改造,同時根據加入WTO時的承諾,中國逐步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了國內的銀行業務,中國的銀行業開始面對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形成了相對開放的銀行經營體制。

由于近年來不同經濟體出現的經濟動蕩往往從金融不穩定開始,因此,中國的銀行業改革顯得更為謹慎,也相對緩慢。但比較國有銀行占絕對壟斷地位的改革初期,中國的銀行業市場結構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表1反映了從1990年~2004年四大銀行市場份額的演變情況。

資產、資本、存款及貸款比例數字反映的是四大商業銀行相關項目占存款貨幣銀行總資產的比例。存款貨幣銀行是指除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金融信托投資公司及金融租賃公司外的各類銀行和儲蓄機構。由于缺乏相關數據,利潤比例數字反映的是四大銀行的利潤之和占除外資銀行外的所有國內商業銀行總利潤的比例,即不包含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機構,考慮到其他金融機構及外資銀行所占市場份額較小,可以使用其作為整體指標的替代。

從表1中數據可以發現,四大商業銀行在總資產中所占比例從86%逐年降到了56%,資本、存款和貸款的情況類似,利潤則經歷一段時間下降后,又達到了期初的水平,即占利潤總額的86%。因此,數據反映出雖然中國的股份制銀行(指除原有的四大國有銀行外的股份制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及其他國內銀行和儲蓄機構有了快速的發展,但目前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仍然占據國內銀行業的主要市場份額。

三、中國銀行業存在的問題與金融安全

1986年,交通銀行的重新組建標志著中國的銀行業開始引入新型股份制銀行,國家銀行壟斷經營的局面被打破,到今天,國內已經組建了十多家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些股份制銀行被人們寄予極大的期望,希望這些銀行的發展及積累的經驗能有助于銀行業的改革,從而徹底改善中國銀行企業的低效經營問題。但對這些股份制銀行20多年經營狀況的考察,并沒有有力的證據證實達到了這樣的目的。表2是同時期股份制銀行市場份額變化情況。數據顯示,股份制銀行發展初期取得了較好的經營績效,利潤的增加幅度遠遠高于其同期資產的增長,1998年更是達到了頂峰,即以行業9%的資產實現了超過行業50%的利潤,顯示了較高的經營效率。但其后股份制銀行的相對經營效率開始下滑,到2004年股份制銀行的資產盈利能力僅略高于行業的平均水平,個別年份甚至低于平均水平。對比四大商業銀行相關數據則反映出與股份制銀行相反的趨勢,最初是不斷下降,1998年后相對于其他銀行相對經營效率不斷上升,2004年則以不足60%的行業資產規模,實現了超過行業80%的利潤。雖然這種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從1997年開始,四大商業銀行剝離了超過1.4萬億的不良資產,相繼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及其他政策支持,但至少說明這些股份制銀行并沒有顯示出更高的持續經營效率。此外,股份制銀行與自身的縱向比較,也同樣沒有反映出效率的持續改進。下圖是股份制銀行和四大商業銀行幾項經營指標的歷史數據圖示。

下圖顯示,股份制銀行的權益報酬率和資產凈利率總體是一種不斷下降的趨勢,進一步分析股份制銀行的其他經營指標會發現,其權益/資產比率也在不斷下降,表明其單位資本所承載的資產數量不斷上升,經營杠桿不斷加大。但由于資產凈利率不斷下降,即單位資產的盈利能力不斷下降,使權益報酬率在經歷初期的上升后又不斷下降,而對比同期的權益/資產比率數據,可以發現初期的增長可能更多地來源于經營杠桿的增大,而非絕對效率的提高。與此同時,四大商業銀行的權益報酬率及資產凈利率在經歷一段時期的下降后,1998年起開始持續的改善。當然,也應該注意到,四大商業銀行盈利指標的改善大致開始于第一次不良資產的剝離,并且,在股份制改造時國家再次從相關銀行剝離大量不良資產,并注入巨額資本,而大量的不良資產本身說明經營可能存在問題。因此,其效率能否持續改善并被維持,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從以上的數據及分析中可以看到,銀行企業經營效率的根本改善,并不完全在于單純的企業制度形式上的改變(企業新制度的確立,更多反映的是建立起進一步改革的微觀基礎),實際上還涵蓋銀行業體制及市場監管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中國的銀行業最主要存在以下的問題:

1.銀行企業風險管理的缺失。中國銀行企業的風險管理存在兩種趨勢:一是缺乏風險監控及風險責任,使得銀行在提供貸款時隨意性、主觀性很強,而缺乏必要的風險評估,這也是前期銀行企業產生巨額不良貸款的主要原因;二是硬性的風險連帶責任。一些銀行企業的管理者把提供貸款的風險責任與具體的經辦人掛鉤,這使得經辦人員在審查貸款申請時過于規避責任,影響銀行業務的拓展。傳統銀行更多地表現為第一種傾向。股份制銀行更多表現為第二種傾向,這可能是其不良貸款率很低,但其經營效率卻不斷下滑的原因之一。這種傾向導致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銀行更愿意把款項貸給公認的當前熱門行業(實際上也是一種責任推卸行為),而不是基于科學的風險評估,這會使貸款的集中度過高,并孕育巨大的潛在風險,比如當前的房地產行業。

2.對銀行企業經營缺乏有效監管。一方面,由于體制及產權結構的不合理,中國的行政力量對銀行企業有著很大的直接影響力,最近雖然政府更多地采用了市場手段調節,但在目前的體制下,效果并不理想。而政府運用行政力量進行調節時,因為專業資源的限制,往往成為簡單的行政命令,導致所謂的“一抓就死,一放就亂”。另一方面,銀行內部對自身的經營也缺乏有效監控,這實際上也是行政干預的起因。這方面的缺失使得銀行經營行政化,表現為高層決策的隨意性及執行層對于責任的過度規避。因此,為解決這種兩難,有學者提議引入少數私有權益股東直接對銀行的經營行為進行監督,并通過適當渠道向所有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傳遞有關信息,從而對高層行為有所制約,減少決策的隨意性,建立起科學的風險評估及業務評價程序。

3.銀行企業的經營惰性。中國目前1年期的存款利率為4.14%,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7.47%,銀行貸款的基準息差達到3.33個百分點。在銀行的權限浮動范圍內,實際的息差水平會更高,而國際上息差水平一般在1.5-2.5個百分點。過高的息差使國內銀行過分依賴傳統銀行業務,缺乏業務創新和業務開拓的動力,形成經營惰性,并導致競爭力的脆弱,因為一旦更有競爭力的企業進入,必然要壓縮市場的息差水平。但對于本來就管理水平不高的中國銀行業,這種狀況只能逐步得到改變。

中國要確保自身的金融安全,首先必須改善銀行企業的管理,提高其經營效率。而要達到這一點,目前所做的還遠遠不夠。雖然從前述的數據對比中可以發現,四大商業銀行的總體經營指標有了很大改善,但我們同樣應注意到這種改善更大的成分來源于政府的扶持,同時這樣的改善也類似于股份制銀行建立的初期狀況。因此,必須解決銀行在風險管理、經營監管等方面的問題,使銀行真正成為市場競爭中的主體,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則資源的浪費(巨額不良資產的形成)就會成為必然,最終,問題的累積會導致銀行業的經營失敗而引發金融不安全。

四、銀行業對外開放與金融安全

中國銀行業對外資銀行已經全面開放,一些人士擔憂這將影響到中國的金融安全。當然,這部分人并不否認中國國內的銀行經營缺乏效率,而就目前情況來看,外資銀行的經營更有效率,但他們認為正是這一點可能導致國內銀行無法應對外資銀行的競爭,從而導致外資銀行的大規模擴張,使國內喪失對金融的控制,或者更可能的是,由于突發事件而導致外國金融資本的大規模流動,引起國內的金融動蕩,危及中國的金融安全。這樣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但顯然關閉金融市場并不符合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國際經濟交流的互惠合作原則表明這樣做也是不可能的,同時這種行為也無法完全解決來自內部的金融安全問題。因此,中國必須應對這樣的挑戰,如果政策適當,銀行業的對外開放將更有利于中國的金融安全。首先,保證對國內主要銀行的有效控制,外資對這些銀行僅限定在允許參股的范圍內。個別銀行允許被外資收購,也需要經歷法定的批準程序,以對可能引起的金融安全問題進行評估。其次,利用外資銀行的參股及外資銀行在中國營業機構的直接競爭,改善國內銀行的管理,提高銀行企業的經營效率,而這種直接參與及直接競爭對企業能力的提高(即通過直接的感受和學習)已經在其他行業得到了印證。因此,將能更好地確保中國的金融安全。

參考文獻:

[1]吳少新,許傳華.建立金融安全協調機制的路徑選擇[J].管理評論,2006,(6).

[2]宋立.體制轉型加速階段我國金融安全的基本現狀與對策思路[J].經濟學動態,2005,(5).

[3]中國金融年鑒編輯部.中國金融年鑒(1990-2005年)[J].北京:中國金融年鑒社.

篇(5)

    從現有資料來看,國外學者對金融安全的概念尚無統一的界定。這表明,對金融安全的概念進行具體和明確界定較為困難。同時也表明,經濟安全的內容涉及到與一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眾多的要素的安全,金融安全是經濟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經濟安全中金融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國外學者通常都將金融安全放在國家安全戰略和國家經濟安全的系統中來探討。我國學者對金融安全的研究和探討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應當說相關的研究仍在起步階段。我國學者對金融安全的界定主要有兩種類型,即從金融的實質角度界定(王元龍,1998)和從國際關系學角度界定(梁勇,1999)。

    1.從金融的實質角度界定

    從金融的實質角度界定金融安全的觀點認為,所謂金融安全,簡而言之就是貨幣資金融通的安全,凡是與貨幣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都屬于金融安全的范疇。一國國際收支和資本流動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對外貿易,還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借用外債等都屬于金融安全的范疇,其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經濟安全。

    對金融安全概念的上述界定,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首先,根據金融的實質對金融安全概念進行界定。金融可以理解為凡是既涉及貨幣,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經濟關系和交易行為的集合。把金融安全的概念界定為貨幣資金融通的安全,并強調凡是與貨幣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都屬于金融安全的范疇,這實際上是根據金融的實質對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

    其次,反映了金融安全概念的廣泛性。要進行貨幣資金融通、從事信用活動,就需要有一個健全、完善的金融體系。金融體系是由五個基本的要素所組成:一是金融制度,具體包括貨幣制度、匯率制度、信用制度、銀行制度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制度、利率制度、金融市場的種種制度,以及支付清算制度、金融監管制度和其他;二是金融機構,通常劃分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兩類;三是金融工具,是指信用關系的書面證明、債權債務關系的契約文書等,其包括的范圍極為廣泛,從傳統的商業票據、銀行票據,直到期貨、期權和種種金融衍生工具的標準合約,金融工具可以在金融市場上進行交易,是金融活動的載體;四是金融市場,是金融工具發行和流轉的場所,金融市場主要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及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場;五是金融調控機制,是指政府進行政策性調節的機制,金融調控機制的內容包括決策執行機構、金融法規和貨幣政策。既然金融安全是貨幣資金融通的安全,凡是與貨幣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都屬于金融安全的范疇,毫無疑問,在金融安全概念中理所當然包括了整個金融體系和金融運行的安全。

    再次,將金融安全的概念置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討論。金融全球化的影響具有兩重性,金融全球化在大大提高國際金融市場效率、有效配置資源、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眾多負面影響,突出表現為加大金融風險和引發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為人們重視金融安全問題不斷地敲響了警鐘,也為人們在金融全球化潮流中維護金融安全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經驗教訓。正因如此,從金融的實質角度界定金融安全概念時特別強調一國對外金融的安全,認為一國國際收支和資本流動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對外貿易,還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借用外債等都屬于金融安全問題的范疇,其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經濟安全。需要指出的是,強調對外金融的安全,并不意味著忽略內部金融的安全,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對目前的開放經濟體而言,內外部經濟往往是交織和融合在一起的。過分強調外部均衡的能力和狀態而忽略內部均衡的狀態來談金融安全可能有失偏頗。其實,這種對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中本身就已經包含了內外部金融安全,因為貨幣資金融通既可以是在國內金融市場進行,也可能是在國際金融市場進行。

    2.從國際關系學角度界定

    從國際關系學角度界定金融安全的觀點認為,從概念的源泉看,安全本來是國際關系學的概念,因此需要從國際關系學基本概念出發,結合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給金融安全下定義。抽象地說,金融安全是對“核心金融價值”的維護,包括維護價值的實際能力與對此能力的信心這兩個緊密相關的方面。梁勇博士認為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理解“核心金融價值”和該價值所維系的金融安全。

    首先,“核心金融價值”是金融本身的“核心價值”,主要表現為金融財富安全、金融制度的維持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正常運行與發展。這意味著金融安全是金融本身(當然包括王元龍所說的貨幣資金融通)的穩定和金融發展的安全,這也是對金融安全最普遍的理解和最常見的金融安全問題。

    其次,“核心金融價值”是受金融因素影響的國家的“核心價值”,表現為國家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等領域的安全受金融因素影響(包括危害和維護兩種情況)程度。這意味著金融安全是金融領域對國家經濟、政治和軍事等領域的安全的維護,即把金融的正常運行和發展看成是對國家安全的支撐。

    第三,“核心金融價值”是國際金融運行中本國的“金融價值”,其內容除了避免金融財富外流、外來沖擊危及國內金融制度與體系進而危及經濟、政治和軍事安全外,主要是“金融主權”。這種“金融主權”是控制金融體系的力量,保持對國內金融運行和金融發展的控制。這是前兩個層次的自然延伸,既包括金融本身的安全,也包括金融對其他領域安全的影響。之所以在前兩個層次之外特別強調對金融體系的外來沖擊,這是在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外部因素沖擊國內金融體系所產生的不利影響日益突出,并且金融全球化賦予金融安全以更大的緊迫性。

    根據對“核心金融價值”的解釋,這種觀點認為,國家金融安全是指一國能夠抵御內外沖擊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體系正常運行與發展,即使受到沖擊也能保持本國金融及經濟不受重大損害,如金融財富沒有大量流失、金融制度與金融體系基本保持正常運行與發展的狀態,維護這種狀態與能力和對這種狀態與維護能力的信心與主觀感覺,以及這種狀態和能力所獲得的政治、軍事與經濟的安全。

    鄭漢通博士和雷家骕博士對金融安全的概念也作了類似于從國際關系學角度的界定。鄭漢通認為,所謂的金融安全,即一國金融利益不受侵犯,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轉不受破壞和威脅,金融體系能抵御各種金融危機對其的侵害。反之,當一國金融利益受到侵犯,金融體系不能正常運轉,面對各種各樣的金融危機毫無抵抗能力,就是金融不安全。

    雷家骕認為,所謂金融安全,主要是指金融領域能夠通過利用各種手段抵御和消除來自內部及外部的各種威脅和侵害,以確保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

    3.對金融安全概念的再認識

    從國內外學者對經濟安全和金融安全概念已有的解釋來看,要準確界定金融安全的概念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一是金融的含義與主要內容。金融是既涉及貨幣,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經濟關系和交易行為的集合,金融運行需要有一個健全、完善的金融體系,而金融體系則是由金融制度、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和金融調控機制所組成。

    二是安全的含義。安全是指在宏觀上不存在威脅,在主觀上不存在恐懼。安全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行為,如安全措施與安全機構。

    三是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對經濟安全問題的研究始于冷戰結束之后,而對金融安全的研究和探討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金融安全觀是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提出與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可將金融安全的概念進一步界定為: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條件下,一國在其金融發展過程中具備抵御國內外各種威脅、侵襲的能力,確保金融體系、金融主權不受侵害、使金融體系保持正常運行與發展的一種態勢。

    二、金融安全概念的內涵

    為了準確理解金融安全的概念,還需要進一步探討金融安全與金融風險、金融危機之間的相關性及重要區別。

篇(6)

信息安全課程是地方本科金融院校IT相關專業的重要核心課程和主干課程,也是金融院校非IT專業的公共選修課程,它具有以下特點:

1.與金融信息系統應用關聯度高信息安全體系有機地融合在金融信息系統中,安全、可靠地保護著銀行、證券和保險等業務部門信息傳輸、存儲和處理等環節。金融信息安全技術和相關設備都基于信息安全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原理之上。

2.內容廣泛課程既要強調紛繁復雜的信息安全技術,如密碼學、惡意代碼、操作系統、入侵檢測系統、防火墻和VPN等安全知識;又要重視傳授體系化的信息安全管理知識,如商業銀行信息安全風險評估、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和業務連續性分析等內容。

3.對前導課程要求高且知識更新快在課程開設前,學生應掌握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組成原理、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等相關課程知識。同時,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網絡攻擊技術的更新和利用越來越快,必須將最新發展內容補充到課程知識體系中。

4.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地方本科金融院校的信息安全課程,其授課對象多是信息管理類,諸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和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相比重點院校的信息安全專業學生,他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能力相對薄弱,而學習的交叉課程較多。

(二)當前教材存在的問題

基于金融院校信息安全課程和學生的特點,不難發現,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教材作為最基本的教學工具,在教學改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當前金融院校信息安全教材的不足,得出教材建設的必要性結論。

1.缺乏具有金融特色的針對性教材金融院校信息安全課程教學具有較強的領域知識,專業教學內容需要貼近金融市場要求。目前,金融特色的信息安全教材較為罕見,課程多采用市面常見的信息安全概論教材。相應地,這些概論教材分為信息安全專業和非信息安全專業的;其來源大多借用同類通用教材,由編者增刪或排序重組而成;該類教材普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應用技能相比基礎理論分量較少。由于地方本科金融院校學生相比重點院校學生,其基礎相對薄弱,掌握起來較困難。

2.與金融市場任職崗位需求差距較大地方本科金融院校的IT相關專業學生,畢業后多數都將投身于金融信息化建設中。確保金融領域各類信息化體系和網絡結構安全,是他們行將面臨的工作。這就需要學校調整信息安全課程的教學內容。因此,必須修改對應的教材內容,以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3.缺乏立體化教學資源庫支撐目前,金融信息安全教材僅有機械工業出版社的《金融信息安全工程》和科學出版社的《金融信息安全》。前一本書配有教學PPT,尚待開發相關電子資源和輔助教材;后一本書尚無教學PPT,教輔材料更無從談起。即便是使用廣泛的信息安全概論教材,其PPT資源也只是對教材內容的概括。這些教學資源在用于教學時,還需要任課教師精心調整和修改,否則會造成學生對課程的懼怕和厭煩心理,教師本身也無從體會教學的樂趣。

二、建設原則及具體實施建議

不難發現,地方本科金融院校的信息安全課程教材亟待建設和改革。金融特色信息安全課程既是信息安全知識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又是金融信息化內容在信息安全領域的延伸。對于該門課程教材的建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和具體實施建議。

(一)建設原則

1.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應用型本科金融院校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走多樣化人才培養之路的必然產物,金融市場職業導向是其教育教學的主要特征,即它的教育教學過程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為主要特征。金融特色信息安全教材要圍繞就業能力這條主線,來設計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學生的專業應用技能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2.建設地方高校特色教材隨著國家高等教育規模快速發展,地方本科金融院校應根據自身定位和實際情況,把握金融信息安全教材改革方向,實施精品教材戰略,走具有金融特色的信息安全教材建設之路。以上海金融學院信息管理學院的信息安全教材為例,要圍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為培養應用型、國際型和復合型的金融信息化人才服務。

3.以學生為中心金融信息安全教材內容編排應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學科認知能力。教材內容的組織應遵循教育教學和人才成長規律,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循序漸進地提供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同時,力求語言簡練、深入淺出,便于學生閱讀與自學,使學生愿意并樂于使用教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具體實施建議

金融特色信息安全教材建設應堅持實用原則,側重培養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普及常用的信息安全技術。教材內容應以信息安全基本概念、常見信息安全問題的基本機理和防范手段、信息安全風險教育以及信息安全相關法規等為重點,不宜過多地糾纏理論細節。總體來說,教材內容的具體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1.教材內容結構金融信息系統包括縱橫連接的多級網絡以及運行著的多個業務系統。相應地,金融信息安全體系結構包括物理安全、系統安全、網絡安全、應用安全和安全管理。物理安全是保障整個網絡與信息系統安全的前提。系統安全包括操作系統安全以及災難備份與恢復。應用安全是保障應用程序使用過程和結果的安全。安全管理對安全事件和設備故障信息等進行集中分析和處置,并在此基礎上實施統一規劃、集中管理、明確責任和動態監控,確保金融信息系統安全可靠運行。金融信息安全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并具有技術與管理知識相結合的特征,加之地方本科金融院校學生的學科特點,教材的編寫在保持信息安全技術邏輯的基礎上,應注意與金融、經濟和法律等其他學科的銜接、融合與滲透,開闊學生的學科視野,拓展學生的實踐思維,以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2.重點內容強調教材不僅要考慮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問題在金融系統的具體業務需求,還需要考慮金融系統中的特別和關鍵信息安全問題。

(1)金融數據安全。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經濟活動的日漸頻繁,加之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金融系統的復雜性,金融行業產生了海量數據。這些信息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用十分重要,一旦遭到蓄意入侵或非法破壞,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金融數據安全的攻擊形式和保障措施,應成為金融特色信息安全教材的一項重點建設內容。

(2)金融網絡安全。金融信息化和全球化推動了金融信息系統與國內外網絡的互通互聯,以及方便快捷的網上金融業務,都催生了一些網絡安全隱患。如利用網絡傳播的計算機病毒,針對金融系統展開攻擊和入侵,如信用卡號失竊、用戶信息泄漏等,嚴重影響了用戶資金安全。因此,包括事前監控預警、事中保護反擊和事后審計分析的金融網絡安全也是金融特色信息安全教材的另一項重點建設內容。

篇(7)

棱鏡門事件折射出美國通過國內高科技公司實施全球網絡空間霸權的戰略圖謀,為我國金融業敲響警鐘。是國外對中國金融信息的竊取僅次于軍事情報,我國金融業核心軟硬件多為國外企業產品,使得我國金融信息系統容易被國外掌控,為行業信息安全埋下隱患。服務外包對國外廠商依賴度較高,加大了風險控制難度,敏感信息、核心技術泄密的可能性增加。我國對外政治經濟摩擦不斷增多,金融改革持續推進,競爭進一步激烈,金融機構數據中心遭受境外黑客攻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例如,2013年11月29日,“中國煤炭銀行”官網被黑,其官網稱此次事件系日本金融財閥勾結國內金融集團所為。

(二)互聯網輿情威脅不容忽視

互聯網是廣大網民獲取信息資源、表達訴求最便捷和最有效的平臺。微博客、網絡社區、論壇等網絡輿論平臺飛速發展,成為社會輿論的發動機。網絡輿論與摘要:我國金融業信息化進程不斷加速,國內外信息安全環境深刻變化,金融機構須定期判斷和分析國內外信息安全形勢,不斷提高風險防范水平。本文分析了當前金融業面臨的信息安全形勢,并從完善信息安全組織機制、夯實信息安全基礎、強化互聯網風險防范等角度提出應對策略和建議。關鍵詞:金融業;信息安全;安全威脅;形勢分析;應對策略傳統媒體相互呼應,將迅速形成風險擴散的“蝴蝶效應”,放大信息安全風險。一旦金融機構局部的信息安全風險被網絡聚焦、放大,會加大風險控制與事件處置的難度。此外,一些組織或個人出于競爭、報復或利益的目的,通過互聯網關于金融機構的不實信息,營造“偽輿論”。還有一些小摩擦或小糾紛,由于沒有得到及時察覺和合理處置,引發網民圍觀,形成網絡熱點事件。這些不僅會嚴重影響金融機構聲譽,還會給整個行業帶來不良社會影響,甚至造成巨額經濟損失,實力相對較小的微型金融機構可能面臨倒閉風險。

(三)互聯網金融使信息安全形勢更趨復雜

2013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出現了快速發展勢頭,被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各大互聯網企業巨頭紛紛進軍互聯網金融,推出“余額寶”、“微銀行”、“京寶貝”等金融產品和服務。面對激烈競爭,傳統金融機構積級調整戰略介入其中。互聯網金融為金融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同樣引入了信息安全風險和威脅。除具有傳統金融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和利率風險外,互聯網金融還存有信息技術導致的平臺風險、技術風險、系統安全風險和基于虛擬金融服務的業務風險,且風險誘因更加復雜、風險擴散傳播速度更快。移動互聯網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互聯網金融隨處可及,互聯網金融活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將成為網絡釣魚、黑客攻擊的新目標,金融業面臨信息安全形式更趨復雜。

二、新形勢下金融業信息安全應對策略

(一)完善信息安全工作的組織機制

組織機制是保障信息安全最基礎、最有效的長效機制,金融機構要基于當前信息安全形勢和監管部門要求,進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工作的組織機制。

1.明確不同部門和崗位的信息安全職責。當前,保障信息安全已不是一個或幾個部門的責任,而是機構內所有部門、全體員工共同的職責。金融機構要明確業務部門、內控部門與技術部門共擔信息安全風險的責任,將信息安全保障納入到各崗位職責中,將信息安全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努力形成全員參與信息安全保障的局面。

2.嚴格信息安全責任追究。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落實信息安全問責制,把信息安全風險的防范、識別、消除納入業績考核范疇,使所有員工意識到信息安全責任重于天。

3.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建立健全制度落實的規范流程和監督檢查機制,關注各流程、環節之間的銜接性,實現部門自控與機構內控相結合。及時發現和解決制度執行中的問題,保證制度的有效落實,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二)夯實信息安全基礎,提升風險防范水平

信息安全工作涉及內容較多,內外部的信息安全威脅不斷發生變化,信息安全保障和風險防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項不斷建設、持續完善的工程。金融機構應根據機構現狀和內外部安全形勢,科學制定機構信息安全發展規劃,有重點、有層次推進機構信息安全工作,不斷提升信息安全防范水平。

1.切實落實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和信息系統分級保護工作。按照國家有關等級保護和分級保護的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開展等級保護和分級保護工作,嚴格遵照安全等級劃分標準確定機構計算機網絡和信息系統的安全等級,并按相應等級具體要求,建設安全設施、建立安全制度、落實安全責任,接受公安機關、保密部門、國家密碼工作部門對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的監督、指導,保障信息系統安全。

2.穩步推進信息產品國產化進程。“棱鏡門”事件后,信息安全國產化進程加快,金融業要牢牢把握國產化機遇期,以安全生產為底線,按照“推廣成熟、擴大基本成熟、試點逐步成熟、攻關不成熟”的策略,穩步推進金融業信息技術國產化進程,逐步實現信息安全產品、關鍵設備、核心系統、系統等國有產品替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提高自主運維能力和水平,逐漸減少對國外企業外包服務的依賴。

3.安全管理與技術防護并重。綜合使用多種安全機制,將不同安全機制的保護效果有機結合,安全管理與技術防護雙管齊下,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立體防護體系。金融機構要摒棄“重技術,輕管理”的認識誤區,突出安全管理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中的重要性,增強技術防護體系的效率和效果,彌補當前技術不能完全解決的安全缺陷,實現最佳的保護效果。

4.完善災備體系建設和管理。災備體系是保障金融業務連續性的重要防線,是維護信息系統和網絡安全的重要措施。金融機構要把災備中心建設規劃提升到國家信息安全戰略高度予以重視,扎實做好機構災備中心布局規劃和災備建設工作。定期研究、評估當前災備中心布局,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對于核心業務系統,要實現應用級備份,保證突發事件發生時可及時恢復業務運營。確保備份數據的有效性,定期對冗余備份系統、備份介質進行深度可用性驗證。

5.加強人員操作行為管理,防范操作風險。從風險防范角度進一步完善網絡和信息系統的操作流程,加強操作流程管理和審查,實現人員操作事前能控制、事中可監控、事后有審計,使風險防范從“管住人”進一步發展到“管住行為”。善于運用技術手段加強對操作風險防控,達到從管理和技術兩個方面防范技術人員操作風險的目標,確保操作零風險。

6.提高機房設施保障水平。計算機機房是信息中心的核心部位,除承載機構的重要網絡和信息系統外,還有空調、消防、防雷等保障機房設備安全穩定運行的機房設施。要加強機房設施的監測和風險評估工作,確保UPS供配電子系統、機房空調子系統、防雷接地子系統、設備監控子系統、機柜微環境子系統、安全消防子系統等機房設施健康運轉,為機房這個“軀體”提供充足的“氧氣“和“血液”,保障作為“器官”的各信息系統正常運行。將機房設施安全放在同網絡和信息系統安全同等重要地位,發現風險隱患及時整改,勿將本應發揮安全保障功能的機房設施變成風險易發區域。

7.重視應急演練工作,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全面評估信息安全風險,建立風險全覆蓋的應急預案體系和應急演練常態化工作機制。根據風險的等級和影響程度,合理確定單項演練、綜合演練、跨部門演練、跨地域演練等不同類型演練的組合,具備應對不同類型風險的應急處置能力。依據風險的變化和應急演練效果完善應急預案,不斷提高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堅持在演練中鍛煉隊伍,持續提高人員的風險意識和突發事件的響應處置能力。

(三)強化互聯網風險防控工作

篇(8)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1-0077-02

一、影響區域金融安全的因素

中國人民銀行平頂山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00)分析了影響區域金融安全的原因:社會公眾對金融風險的承受能力脆弱,濫設金融機構、亂辦金融性業務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國有企業境況不佳加大了金融安全運行的困難,中小金融機構經營困難存在支付風險,金融資產單一,中央銀行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

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2005)指出溫州地區金融不穩定的五大源頭:銀行經營中的不穩定因素,證券和保險市場的不穩定因素,外匯領域所含有的不穩定因素,信用環境的不穩定因素,民間融資的不穩定因素。

李嘉曉、秦宏、羅劍朝(2006)剖析了區域金融風險的成因:(1)金融業自身的原因,包括金融機構重規模、輕效益的粗放經營發展模式,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金融監管存在缺陷。(2)金融業之外的原因,包括:政府的不正當干預,社會信用問題。

胡國、宋建江(2005)認為,房地產價格波動會影響區域金融穩定,理由是:房產價格波動導致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異化,扭曲經濟主體的消費投資行為。

李升高(2006)探討了廣東省全面退出煤炭行業可能引發區域金融穩定:煤炭行業及關聯企業貸款風險全面暴露,銀行不良貸款驟增;煤炭企業失信導致信用環境惡化,資金外流影響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直接影響農信社改革目標的實現。

實際中影響區域金融安全的因素比已有研究成果中提到的要多,因為金融已經滲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存在于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而這些方面或環節一旦出現不穩定因素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區域金融穩定。

二、金融生態

研究區域金融安全不得不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金融生態問題。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保證金融安全的一個重要前提。

徐諾金(2005)定義金融生態是各種金融組織為了生存和發展,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及內部金融組織相互之間在長期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高小瓊(2006)把金融生態總結為金融業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及其對外部環境沖擊的自我調控的制度安排。曾康霖(2007)認為,金融生態的內涵是指金融企業的生命力狀態和生存環境,外延應當有金融生態平衡、金融生態周期、金融生態環境。周小川(2009)指出金融生態的概念可以進一步延伸到標準執行、執法公正性以及對欺詐案件的處理等問題上。

林永軍(2005)從系統論的角度分析了金融生態作為一個良性循環系統應具備以下特點:金融市場各個子系統之間良性互動,高效運作;金融主體產權清晰;生態圈內游戲規則科學完善;與系統外進行良性的資源、能量的輸出輸入。李揚等(2005)認為,城市法制環境、地區經濟基礎、地方金融發展、金融部門獨立性和誠信文化等是影響城市金融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

中國人民銀行洛陽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06)建立了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兩個子體系,共計127項指標。其中,定量指標包括經濟發展水平、金融資源水平及社會信用和法制環境3個目標層次、14個準則層次,共90項指標;定性評價包括金融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和執行情況等四項標準,共37項指標。并建議每年向社會公布一次評價結果。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課題組(2006)以金融市場有效性假說為理論基礎,采用因子分析和層次分析相結合的計量方法評估金融生態環境,構建了金融生態評估指標體系。

楊宏斌(2005)運用生態學原理與方法,從金融生態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銀行危機傳導機制,認為流動性短缺是危機傳導的基本條件。張志元、雷良海、楊藝(2006)通過理論分析得出城市金融生態系統達到最優穩態、實現可持續發展受貼現率效應、開發成本效應和增長效應三方面的影響,然而在現實中,與這些理論因素相關聯的實際影響因素出現的問題比較多。許紅蓮、鄧超(2007)指出中部地區的金融發展速度明顯滯后,出現了所謂的“中部塌陷”現象:資金吸納能力低下、金融機構結構欠合理、金融市場發展緩慢,金融寬度不夠、融資渠道狹窄、不能滿足融資需求,整體金融效率低等。并從自然環境、經濟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信用環境五個角度分析了中部塌陷在一定程度上是中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不良的必然結果。高萬東、王洋(2007)研究發現東北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與沿海地區存在較大的差別,突出表現為信用基礎脆弱、缺乏良好的金融自動調節機制等。謝德仁、陳運森(2009)利用2001―2004年上市公司是否進行了債務重組的數據研究了金融生態環境和企業最終控制人性質對融資性負債治理效應的影響。

朱靜(2009)指出農村金融生態的特征是系統性,平衡性和動態性。并指出中國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農村金融機構功能不完備,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失衡。

三、區域金融預警

研究發現金融危機預防成本大大小于危機事后處理成本,所以學者們都在積極探索區域金融預警。

仲彬、劉念、畢順榮(2002)討論了指標的選取,模型的應用和模型準確性檢驗。最終選取微觀審慎指標和宏觀先行指標,利用自回歸模型并結合事前檢驗建立了區域銀行體系風險預警系統。

易傳和、安慶衛(2005)闡述了建立區域金融穩定評價指標體系的必要性及設計指標體系的原則。選取核心指標和相關指標兩大類,其中核心指標又包括五大類19項指標,相關指標包括六大類12項指標。給出了區域金融穩定狀況的等級劃分,并結合湖南某市的具體現狀給出其金融穩定的狀態。

汪祖杰、吳江(2006)指出區域金融安全指標主要分為內在關鍵性指標和外在影響因素指標。內在安全關鍵性指標包括區域安全微觀、宏觀和金融生態環境檢測指標;外在影響性指標包括全國經濟狀況指標、貨幣指標、股票價格指數指標和匯率指標。構建了區域金融安全計量模型,給出區域金融安全判斷值,并結合蘇州實際情況給出金融安全分析。

鄒小凡、林竹、汪娟(2008)利用支持向量回歸采用線性核函數構建了杭州擔保業的預警模型。姚星垣、郭福春(2008)結合浙江省的地方經濟特色給出了浙江區域金融風險預警特殊指標體系。崔艷娟、張鳳海、徐曉飛(2008)選取宏觀先行指標、微觀審慎指標和金融環境指標,運用信號模型對大連市的金融運行情況進行了分析。

由于地區的經濟金融特點不同,預警指標選取也應該因地而異。上述研究成果中指標權重的選擇上有相對的主觀因素,閥值的選擇也沒有真正結合實際,因為國際慣例不一定適用于當今經濟轉型中的中國。ARIMA模型只考慮了變量自身的變化趨勢,不能反映其他變量對它的影響,所以由突發事件造成的時間序列的結構突變是用此模型預測不出的。而信號法在以往的實證檢驗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四、區域金融風險的防范與治理

大部分文獻給出的維護區域金融安全的對策都集中在: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區域金融穩定工作協調機制,完善金融機構內部風險控制體系,強化區域內行業自律,建立多種金融穩定指標檢測(或區域金融風險預警)體系,改善區域金融的外部環境等。

五、總結

綜上所述,一套完整的區域金融安全理論應該包括:(1)結合地方經濟特色與金融生態特征,找準影響區域金融穩定的因素,包括直接影響因素的和間接影響因素。(2)根據影響因素建立預警系統,包括完善的預警指標體系及科學的預警模型。(3)不穩定因素的治理,發揮地方經濟特長,逐步改善金融生態,限制或消除不穩定因素。

參考文獻:

[1]林永軍.金融生態建設:一個基于系統論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8).

[2]曾康霖.芻議金融生態[J].中國金融,2007,(18).

[3]楊宏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以改善金融生態[J].生態經濟,2005,(12).

[4]高萬東,王洋.東北地區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分析[J].經濟縱橫,2007,(15).

[5]胡國,宋建江.房地產價格波動與區域金融穩定[J].上海金融,2005,(5).

[6]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課題組.廣東區域金融生態實證研究[J].南方金融,2006,(6).

[7]李升高.廣東省全面退出煤炭行業可能引發區域金融問題不容忽視[J].南方金融,2006,(5).

[8]易傳和,安慶衛.建立區域金融穩定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9).

[9]李嘉曉,秦宏,羅劍朝.論區域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J].商業研究,2006,(19).

[10]中國人民銀行平頂山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區域金融安全問題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0,(6).

[11]汪祖杰,吳江.區域金融安全指標體系及其計量模型的構建[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3).

[12]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區域金融的不穩定因素及其化解:以溫州為例[J].上海金融,2005,(4).

[13]仲彬,劉念,畢順榮.區域金融風險預警系統的理論與實踐探討[J].金融研究,2002,(7).

[14]中國人民銀行洛陽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1).

[15]鄒小,林竹,汪娟.地方金融風險預警模型構建[J].浙江經濟,2008,(6).

[16]姚星垣,郭福春.構建浙江省區域金融風險預警體系研究[J].浙江金融,2008.5

[17]崔艷娟,張鳳海,徐曉飛.區域性金融危機預警體系的構建與檢驗[J].商業研究,2008,(11).

[18]張志元,雷良海,楊藝.區域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金融生態研究[J].金融研究,2006,(6).

[19]徐諾金.論中國的金融生態問題[J].金融研究,2005,(2).

[20]周小川.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與地方融資的關系[J].金融研究,2009,(18).

篇(9)

2金融系統工程案例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評價

目前,證券市場已經受到了學術界以及金融界的廣泛關注,相關的學者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對我國證券基金市場進行了評價,也構建出了適宜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發展的新型評價體系。就現階段來看,現階段的研究從新視野中對基金管理公司進行了深入的探究,這就有效打破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模式,開拓了評價的思路,當然,證券投資基金的評價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程,很難在短期內得出相關的結論,而從現階段的研究來看,對于證券投資基金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對于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基金經理的研究還處在一個初級的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這就需要在研究中引入更加科學、復雜的理論。相信在我國證券市場的完善與發展下,基金業必然能夠得到不斷的規范與成熟,這樣才能夠為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論支持。在未來階段,不僅需要對現階段的研究進行深化,還要積極借鑒國外的研究,引入新的研究思想,擴展相關的研究領域,不僅要科學的評價我國的基金投資發展情況,還要科學的總結我國基金投資業的特征,以此為基礎來形成一套科學的績效評估模式。考慮到金融市場的復雜性較高,各個金融實體之間的聯系又十分的緊密,在進行分析時,必須要考慮到金融系統的相關思想。

篇(10)

一、金融安全、金融穩定、金融市場的效率

(1)金融穩定。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是法律賦予中國人民銀行的艱巨任務和職責。但是,法律并沒有很精確的來界定金融穩定。實際上,在國際上對于金融穩定的研究也尚且剛起步,將金融穩定的認識綜合起來大致可以概括為,從宏觀上來看,所謂金融穩定就是要求三個組成金融體系的部分: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的基礎設施都可以正常的運轉起來,并可以進行正確的評估、同時可以使金融風險得到防范和化解。其中,金融市場是指股票、貨幣、債券以及衍生品市場等。金融機構是指商業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政策性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的基礎設施是指支付、法律、會計體系以及清算等。(2)金融安全。在經濟安全中,金融安全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從靜態的角度看,金融安全指的是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不會遭到威脅和破壞,同時,能夠保證國際和國內的金融資源的有效供給;從動態的角度看,金融安全指的是要在金融體系的運行過程中保持動態的均衡與穩定。從宏觀上看,金融安全是指整個金融行業能夠抵御危機的能力;從微觀上看,金融安全指的是金融機構能夠避免出現破產、擠兌以及流動性的危機等不能支付的情形。由此可見,金融安全問題表現為多種形式,有局部的風險,也有系統性的風險。因此,從宏觀的角度看,金融安全近似地等于金融穩定。(3)金融市場的效率。效率是指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值,也就是成本與收益的比值。效率的實質在于體現出如何才能實現社會資源合理的利用和配置。從微觀上講,金融效率是個體在金融活動中的效率;從宏觀上講,金融效率是指金融行業整體的運行效率。金融體系組成社會經濟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因此,對金融效率的評價標準便是增加了社會的凈福利。

二、金融安全穩定與金融效率的關系以及兩者的抉擇

一方面,兩者之間的關系既對立又統一。首先,要實現金融安全必然要求金融行業能夠有穩定的發展,甚至排斥包括一些技術創新等可能會造成不穩定的部分因素。而金融效率則更多的關注如何實現金融資源的最合理最優化的配置。金融安全穩定與金融效率之間的對立關系便體現在兩者之間在取向上的矛盾。其次,作為兩個組成金融發展的重要的部分,金融效率和金融安全在本質上是相互統一的。另一方面,金融的安全和穩定是確保金融效率的最重要的基礎,而且是把提高金融效率,促進其發展做為最終的目標。如果沒有金融的穩定和安全作為保障,金融的效率也是無法實現的。但是,絕對的金融穩定對提高金融的效率是十分不利的。也就是說,金融效率只有建立在安全穩定基礎上,才是可以讓金融資源同時符合理性化和最優化的配置方式。如果沒有金融安全穩定作為保障,即使能夠在短期內實現金融效率的提高,但是長期中則難逃危機的命運。同樣的,只有能夠包容創新包容效率的金融安全,才是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可持續實現的金融穩定。而所謂的死水無微瀾的絕對安全是不值得提倡的。因此,在面對金融安全穩定與金融市場效率的抉擇時,必須妥善的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深刻認識到兩者間相互對立有相互聯系的影響作用。當前,我國正處于推動市場化取向的金融改革進程中,應當在兼顧金融安全穩定的基礎上大力提倡金融效率的提高,由此來推動金融行業長期持續的健康發展。

隨著金融與經濟的聯系越加緊密,金融危機涉及的范圍也擴大了很多,其破壞力不斷加強,在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機通過跨國界的傳遞,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如果保證金融市場的效率,如何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便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近幾年來,金融行業飛速發展,金融與經濟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因此,金融危機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在此背景下,加強金融安全穩定性變得至關重要。而如何處理好金融安全穩定與金融效率之間的取舍均衡則是關系金融業能否實現快速發展和健康發展的關鍵點。本文便是對金融安全穩定與金融效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對兩者之間的抉擇和權衡提出了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趙建.貨幣需求、貨幣溢出與通貨膨脹:基于中國貨幣現象的實證檢驗[J].財經論叢.2009(1)

[2]張玉喜.貨幣與經濟周期:理論發展及其評述[J] .當代經濟研究.2010(5)

上一篇: 違法建筑論文 下一篇: 公務員試用期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特级婬片中文免费看 | 中文字幕淫亂視頻 |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 亚洲乱码AV中文字幕 | 亚洲春色中文字幕我是洋洋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