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2:45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最后一頭戰(zhàn)象課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我學了《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一大感受是,為什么西雙版納的人對這頭戰(zhàn)象那么的關愛,我最后知道了,因為這頭戰(zhàn)象是為西雙版納而去戰(zhàn)斗的戰(zhàn)象,是為了西雙版納而戰(zhàn)斗的,對西雙版納人們來說他就是那里人們的活寶一樣,各個人都愛護它。
我就因為這個想法,我有感受到了另一個感受。嘎羧是一個重感情的一頭大象,因為嘎羧在想念著一個東西,那就是在戰(zhàn)場上在各頭戰(zhàn)象的背上都掛著一個名叫象鞍。是和自己的西雙版納戰(zhàn)友的一個象征,嘎羧在這次的中失去了全部的親人和自己的朋友,這26年里并沒有忘記它們,并不可能忘記它們,嘎羧是他們最重要的大象。也是西雙版納的朋友,對戰(zhàn)象們來說,這場戰(zhàn)爭來說,戰(zhàn)象們好想在做一場夢......很長的夢!
在最后,嘎羧走了,大家以后都不能見到嘎羧了,見到這頭最后一頭戰(zhàn)象,嘎羧回百象冢,但嘎羧它沒有,他在它的戰(zhàn)友沒躺在了一起,掙著老大的眼睛,望著天空,就這樣去逝了。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讀后感范文300字
我看了《最后一頭戰(zhàn)象》。里面不只是說象,還說了熊、豬。我最喜歡看的是熊的那一段。
因為,里面說了:作者和別人去林子里觀察發(fā)現(xiàn)了一只小熊崽,他們推測小熊崽的媽媽在尋找食物的時候發(fā)生了不幸。作者把小熊崽帶回家了。我覺得作者很有愛心。因為,作者很同情小熊崽。
還有一個原因為是:小熊崽的媽媽!母熊被壞人抓走了,母熊天天想小熊崽,后來,母熊逃出了壞人那個可怕又狠毒的魔掌。母熊聞著小熊崽身上的氣味,尋找到了小熊崽。作者把小熊崽還給了母熊,小熊崽不和母熊回去,把“我”當做媽媽了!母熊硬把小熊崽帶回了林子里。可是小熊崽一直想著“我”。
后來,母熊發(fā)現(xiàn)了,想:把“我”殺了。可是,沒成功。“我”都被小熊崽救了。最后,母熊為了救小熊崽,和雪豹打了好幾個回合下來,母熊和雪豹一起死了。我就覺得這只熊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小熊崽在一個充滿愛的世界里生活著,我很羨慕小熊崽有一個那樣好的媽媽,同樣我也有個好媽媽!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讀后感范文300字
象性格溫順,是人們的伙伴,但它只是動物。不過,在讀了《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本書后卻讓我感受到,動物身上也有著人類的情感。
課文講述了在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一頭大象——嘎羧。它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重披象鞍,到江灘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它來到埋葬自己戰(zhàn)友們的“百象冢”旁挖了一個坑,莊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這是一頭“懷舊”的戰(zhàn)象。嘎羧原本是得去祖祖輩輩留下的象冢長眠的,但它沒有。我想它一定是無法割舍戰(zhàn)爭時光,無法忘記戰(zhàn)友們。它告訴我們歷史不能重演,而歷史也不能忘記。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讀后感1媽媽帶我到書店里讓我選一本書。我一進書店,眼睛在書群中尋找著自己喜歡的“目標”。突然,眼前一亮,《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本書映入了我的眼簾。它就像一塊磁石,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便不由自主地喜歡上了它。我翻開了它,迫切地去尋找它的精華,去挖掘它的“寶藏”,去接識故事中的主人公。
我讀了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不僅我們人類會愛子心切,就連動物也不例外。就像《給大象拔刺》這章里說的:小象的右前腿受了傷,公象和母象因為愛子心切,便到路上劫持一個人路來替小象看病。如果誰替小象來看病時弄痛了小象,公象和母象就會采取最強的措施來對付你。從這章故事中我體會到了公象和母象對小象濃烈的父愛和母愛。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愛。這個愛就在我們的家里,爸爸媽媽愛我們,我們也愛爸爸媽媽。
我從《象冢》這章感受到了:象群中象為了爭奪王位的野蠻爭斗,象群預知死神來臨的預感,象群神秘的象冢,象群隆重的葬禮。我體會到象群的生活習性很與眾不同,葬禮竟然也能辦得如此隆重。大象竟然還是世界第一流的、絕妙的助產士。
我讀了《憤怒的象群》這章感受到了:象群就是一個集體,如果有人傷害了它們其中的一員,它們就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巖溫扁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去殺害和自己村寨和睦相處的友好“鄰居”。從中我知道了,我們要和動物友好相處,不能去殺害自己的朋友。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小小需求而濫殺無辜。
我從《野豬跳板》這章里知道了:野豬也很聰明,它竟然會想到讓作者來當它的跳板,讓它脫離“苦海”。野豬的模仿能力也很強,作者只做了幾次,它就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
《最后一頭戰(zhàn)象》寫出了象、豬、熊的生活習性。把這三種動物寫得栩栩如生,讓人感覺它們好像就在我們的面前一樣。把它們寫得活靈活現(xiàn),會說話一樣。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們應該與動物和平相處、互相幫助,我們要愛護動物,跟它們建立起友好的感情。從中我也知道人與人之間也要和平相處、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讀后感2這本書是沈石溪寫的一本小說。當我見到封面上那頭栩栩如生的大象,我就喜歡上了它。
《最后一頭戰(zhàn)象》寫的是一頭在日寇和象兵的戰(zhàn)爭中唯一活下來的戰(zhàn)象――嘎羧被好心的村民救了出來,但身負重傷。村民每天會給它沖澡,準備食物,嘎羧的傷口漸漸愈合了,但它的一條前腿因傷得太重而瘸了。在這后的二十六年里,村民們天天給嘎羧最好的待遇,渴了餓了可以隨時找一家人,他們都會給它最好的水和果子。但漸漸老去的嘎羧吃的越來越少。終于有一天,它不再吃東西了。正當它虛弱得站都站不穩(wěn)時,忽然向村民要回了自己當年上戰(zhàn)場用的象鞍,準備離開村子。村民們聽說了,紛紛趕來為嘎羧送行,這時獵人波農丁和作者沈石溪商量后決定悄悄跟著嘎羧去象冢偷幾根象牙。結果發(fā)現(xiàn)嘎羧去了“百象冢”――上次時戰(zhàn)象戰(zhàn)死后埋的地方。嘎羧挖開土,跳進洞和戰(zhàn)友們埋在了一起。波農丁和沈石溪覺得自己不能拿戰(zhàn)象的象牙,默默得離開了。
這個故事向我們訴說了一頭象和人的感情。象是一種非常通人性的動物,在這個故事中,嘎羧在臨走前,繞著寨子起了三圈,對救它養(yǎng)它的人表達戀戀不舍的感情。這讓想起了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有個小女孩在路上撿了一只貓,精心喂養(yǎng)了它幾個月,后來有一天晚上,附近有貓叫聲,原來是貓媽媽來找孩子了,小女孩打開門,小貓箭一般得沖了出去,女孩好傷心呀,一會兒,小貓又回來了,在小女孩的腳邊不停得蹭著,叫著,小女孩蹲下來,撫摸著小貓,終于小貓還是走了,依依不舍得跑向了它的家。
動物都是有感情的,整整二十六年,嘎羧把寨子當成了自己的家,融入了村民們的生活。
但是當它感到死神降臨時,卻選擇了離開這兒,去了“百象冢”,和曾經并肩戰(zhàn)斗過的老同伴們葬在一起。可見嘎羧這二十六年來并未忘記它們,還有現(xiàn)在背在背上的,和它經歷風雨,在小閣樓上放了二十六年象鞍!和戰(zhàn)友們躺在一起,也許是對嘎羧最好的歸宿吧!
看到這兒,我鼻子酸酸的,為嘎羧感動。
過了二十六年,嘎羧依然十分清晰得記得自己的責任:一頭戰(zhàn)象的責任。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讀后感3我非常喜歡看沈石溪寫的動物小說。最近,我讀了他寫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
我原以為,象性格溫順,是人們的伙伴,只是普通的動物。不過,在讀了這本書后卻讓我感受到,動物身上也有著人類的感情。文中的主人公--嘎羧的行為深深的感動了我,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講述的是:一九六九年的春天,沈石溪到西雙版納的一個寨子插隊時,見到了曾經與日寇作戰(zhàn)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已經五十多歲的大象嘎羧。沈石溪與它成了好朋友。兩年后的一個早晨,嘎羧突然非常精神起來,它向養(yǎng)象人波農丁要回一直廢棄的象鞍,讓沈石溪和波農丁幫它裝上。在和寨子告別后,嘎羧獨自上路去迎接死亡。沈石溪和波農丁悄悄地跟在后面,嘎羧沒有到祖先留下的象冢,而是去了幾十年前作戰(zhàn)的地方--那里埋了八十多頭當年在抗戰(zhàn)
中死去的戰(zhàn)象。嘎羧挖了一夜的坑。黎明時,它靜靜地躺在坑中,和它的戰(zhàn)友們永遠地聚在一起。
讀過這本書后,你不覺得很感人嗎?不管別人的感受如何,我的熱淚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轉,我被打動得很深,特別是最后一句話:“它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zhàn)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這句話太感人了!象竟有如此靈感,它都知道忠誠和責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我們雖然不能到它心里看個明白,但我們能體會到,它那種跟同伴永恒的友誼。此時,痛苦、憐憫、敬佩、感動等種種復雜而凌亂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那頭象的一幕幕真情在我腦海中不停地回蕩著……
象,它們的友情有如此力量;象,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它們的情比人的情更真切,更動人,更長久。
大自然真的是既神奇又偉大,讓我知道可以從大象身上學習做人的道理。我們應該善待這些大自然送給我們的朋友。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明白大自然的安排,拋去貪婪的想法,共同保護我們在大自然中的朋友。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讀后感4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讓我懂得很多道理的書--《最后一頭戰(zhàn)象》。作者沈石溪,他被譽為“動物小說大王”。書名是象其實這本書的主角還有豬和熊,共有十多個故事。內容豐富,寓意深刻,令我回味無窮。
這些故事飽含深意。從《給大象拔刺》、《棕熊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父愛與母愛的偉大。為了孩子,大象劫持作者為小象拔刺;為了孩子,他們還愿做其他事,甚至犧牲自己,這是多么讓人敬佩的舉動呀!讀到這里,總有一股暖流在我心里涌動。是呀!平常爸爸、媽媽批評我一句,我都頂嘴--喝著糖水還不知蜜甜!
從《憤怒的象群》、《死亡游戲》、《野豬王》中我體會到的是“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保護他們”。在故事中有人為了象牙而捕殺大象,卻被大象踩扁;有人為了表演而囚禁大象,卻使大街發(fā)生混亂;有人害怕丟失玉米而不殺野豬,卻使許多人受傷……難道當今的社會連“不亂捕亂殺”野生動物都做不到嗎?人類太自私了!象牙雖然值錢,表演固然精彩,玉米雖然能充饑,但與動物的自由和生命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許有人會說:“難道我們能容忍動物胡作非為嗎?”不!它們一次吃幾根玉米,就當是施舍一下,難道咱們連這點愛心都沒有嗎?我建議大家,不到萬不得已絕不不殺野生動物!
從《最后一頭戰(zhàn)象》、《野豬跳板》等故事中,我則感覺到萬物都是有靈性的。只要你善待它們,他們就會和你友好相處。我們的人生不也是這樣嗎?只要你好好努力,幸運和幸福就會來到你的身邊。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讀后感5我學了《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一大感受是,為什么西雙版納的人對這頭戰(zhàn)象那么的關愛,我最后知道了,因為這頭戰(zhàn)象是為西雙版納而去戰(zhàn)斗的戰(zhàn)象,是為了西雙版納而戰(zhàn)斗的,對西雙版納人們來說他就是那里人們的活寶一樣,各個人都愛護它。
我就因為這個想法,我有感受到了另一個感受。嘎羧是一個重感情的一頭大象,因為嘎羧在想念著一個東西,那就是在戰(zhàn)場上在各頭戰(zhàn)象的背上都掛著一個名叫象鞍。是和自己的西雙版納戰(zhàn)友的一個象征,嘎羧在這次的中失去了全部的親人和自己的朋友,這26年里并沒有忘記它們,并不可能忘記它們,嘎羧是他們最重要的大象。也是西雙版納的朋友,對戰(zhàn)象們來說,這場戰(zhàn)爭來說,戰(zhàn)象們好想在做一場夢.......很長的夢!
在最后,嘎羧走了,大家以后都不能見到嘎羧了,見到這頭最后一頭戰(zhàn)象,嘎羧回百象冢,但嘎羧它沒有,他在它的戰(zhàn)友沒躺在了一起,掙著老大的眼睛,望著天空,就這樣去逝了。
讀《最后一頭戰(zhàn)象》有感連著三天,雨下個不停。在下雨天里讀書是最愜意的。看著滿書櫥的書我隨手拿了一本叫《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動物小說,沒想到這信手一翻,竟讓我“不能自拔”。文章講述了在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一頭大象--嘎羧。它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重披象鞍,到江灘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它來到埋葬自己戰(zhàn)友們的“百象冢”旁挖了一個坑,莊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讀過后,你不覺得很感人嗎?不管別人的感受如何,我的熱淚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轉,我被打動得很深。特別是這句“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掛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二十六年,我們會忘懷多少事情,可暮年的嘎羧卻依然牢記著伴自己作戰(zhàn)的象鞍----那上面留著凝重的歷史;二十六年,我們的思想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可嘎羧所念,依舊未改變----它留戀著戰(zhàn)場,留戀著百象冢----同伴們在那里戰(zhàn)斗,最后一個個進入了長眠.它的心里,不是對功名的渴望,不是對自己戰(zhàn)績的驕傲自豪,而是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是慈愛的波農丁,是善良的鄉(xiāng)親們,是它久久渴望的和平與安寧.二十六個春秋,彈指一揮間,而今,戰(zhàn)火不再,血腥不再,但積滿灰塵的象鞍上記載著凝重的歷史,記載著嘎羧的英勇;紛亂不再,年輕不再,但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懷仍在,勃勃的雄心仍在!
一、課前“研學”——編寫“研學案”
課前學生的對話任務是預習需要學習的新知或是復習與新知有關的舊知。教師的對話任務是研究學情、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完成“研學案”的編寫。
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內容和表達方法,把握文本特色后,對照課標中的年段目標和學生預習中的困惑及興趣點,對本課時所要學會的表達方法、閱讀方法進行篩選,明確本課的研學目標為:1.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試著講述文中的一個小片段。2.我會抓住描寫嘎羧的重點詞句,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懷。3.我可以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揣摩作者是如何把嘎羧的情感寫具體的。再根據這三個目標確定“研學案”中“自主閱讀”“合作交流”“匯報展示”“遷移練筆”等學習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任務,以簡練的形式構建清晰的學習路線圖。
二、課中“研學”——探究研學問題
課中“研學”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學習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然后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教師靈活參與各小組學習。
這一階段的學習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研學問題——對話點的選擇
對話點是學習探究的關鍵點和中心點,它的選擇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探究能否順利進行、高效進行。所以在復習舊知后,教師首先讓學生提問。有的學生問:“嘎羧離開村寨時為什么要帶著自己的象鞍?”有的問:“嘎羧臨死前為什么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有的問:“它為什么沒有回到象冢,而是和自己的戰(zhàn)友待在一起?”教師則將這些問題引向抓住文章思想內容和語言結合點的研學問題:當我們知道了這是一頭怎樣的戰(zhàn)象,同學們提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請同學們讀課文第5至23自然段,在文中找出答案,在相關的語段做批注。
2.學習指南——對話策略的指導
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看,“自主閱讀”和“合作交流”開展得有序、主動,參與面也很廣,這得益于教師在“研學案”編寫時提供的學習指南。如“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提供了探究研學問題的方法:①聯(lián)系上下文,細細品味。②聯(lián)系課文內容,合理推想。③聯(lián)系原文,深刻體會。“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提供了交流、匯報三步法:①緊扣問題找句子。②抓住詞語談理解。③表達情感并朗讀。這些學習指南引發(fā)和推動著學生的對話。
“教學中的知識創(chuàng)造從來就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教師與學生在持續(xù)對話中進行的集體創(chuàng)造。”所以第二階段對話是師生研學最為豐富,思維碰撞最為激烈的階段。
這一階段需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1.匯報交流——對話能力的展示
小組交流結束后,每個學習小組從“重披戰(zhàn)甲、重回戰(zhàn)場、莊嚴歸去”中選擇一項內容按學習指南提供的方法進行匯報,其他同學或小組進行補充。
生1:請大家把目光投到123頁,第14自然段,經過我們小組的討論,我從這里體會到嘎羧是一頭懷舊、重情義的戰(zhàn)象。
生2:在這個句子中我們抓住的詞語是“久久凝望”,還有“親了又親”“震耳欲聾”。它凝望的是曾經浴血奮戰(zhàn)的戰(zhàn)場,親的是曾經救過它命的龜形礁石,面色呈現(xiàn)衰老的它還是發(fā)出了震耳欲聾的吼叫。
生3:在這一句話中,我們應該帶著緩慢的語氣來讀,下面我來示范一遍(生朗讀),還有哪位同學想來評價我們的朗讀。
小組匯報的形式一方面為更多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另一方面這種集體學習能力的展示,學生是按分工來匯報不同的學習內容的,它有助于“學習共同體”的形成。
2.點撥引導——對話質的追求
課堂上教師對研學重難點的點撥引導,目的是引導對話思考、促進差異對話、鼓勵對話辯駁。下面這一處教學片斷就充分體現(xiàn)了適時點撥的重要性。
師:其實《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作者在西雙版納時,一位老獵人講給他聽的故事,這是一個僅有158個字的故事,在作者筆下卻成了2千多字的感人故事。作者是如何讓這頭戰(zhàn)象的形象豐滿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呢?(課件顯示課文寫作素材——老獵人講的故事)
生4:作者將戰(zhàn)象的動作和神態(tài)寫得很具體,比如“挖”和“凝望”……
師:對,作者對“挖”這一動作進行了連續(xù)而且細致的描寫,“凝望”二字在文中出現(xiàn)兩次。正是這些描寫為我們塑造了一頭——
生5:英勇、重情義、堅強的戰(zhàn)象。
學生思維單一,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感悟不到位,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思路受阻,教師啟發(fā)延伸……正是適時的點撥,讓課堂的生成在研學過程中呈現(xiàn)出動態(tài)與活力。
3.達標測試——對話效果的反饋
達標測試是學生學情的當堂反饋。只有容量適中、有梯度的練習題,才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自身學情選擇完成,教師才能在第一時間獲得彌補薄弱處、提升達標處的機會。課堂上,教師讓學生領悟到沈石溪對戰(zhàn)象細致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所發(fā)揮的作用后,安排了遷移讀寫練習:展開想象,把嘎羧告別村寨的場面寫具體,再聯(lián)系文中的內容,試著講一講。(根據下列提示,選擇合適的題目并獨立完成)
1.運用動作描寫的方法。
2.運用動作、神態(tài)描寫的方法。
3.運用動作、神態(tài)及其他學過的描寫方法。
三、課后“研學”——促進自我發(fā)展
教師的課后反思和學生的課外作業(yè)都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對于教師來說,這種師我對話推動著課堂教學對話的良性發(fā)展和質量提升,是教學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現(xiàn)。對于學生來說,生我對話是課內延伸至課外的思考,能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理解、運用、評價自我在課堂上形成的能力。下面是本節(jié)課布置的課后作業(yè)。
1.按照課文中四個場景的順序,展開想象,抓住動作和神態(tài)講講這個故事。
2.繼續(xù)閱讀沈石溪的其他作品,從中感受動物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懷,體會作者精妙的寫作方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技能的訓練包含多個方面、諸多內容,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學生不可能把涉及到的知識全部學到、能力培養(yǎng)和技能的訓練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這需要一個不斷積累,螺旋提升的過程。而語文教學活動的展開是又以文本為載體,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如果教師面對文本不分主次地展開教學,勢必事倍而功半。因此,教師課前要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并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結合課文內容,確定教學重點。同時,還要根據教學重點有針對性地選擇課文當中的相關重點段落作為教學載體,即確定“文本重點”,師生將主攻的“火力”投放到文本重點上,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教學重點確定了,文本重點選準了,就如射擊打靶,找準了靶位,瞄準了靶心,只等“扣動扳機,一擊中的”。
2 簡潔設計,扎實訓練
在確定教學重點和文本重點的基礎上,經教師引導,師生在課堂上抓住相關內容,集中精力去品、去讀、去悟,教學重點自然容易突破,課堂效率自然會提高。對于不同的課文來說,課堂教學設計雖然沒有普遍適用的固定模式,但是我們可以圍繞著“高效、受益”這一目的,遵循“簡潔、扎實”的原則來設計課堂教學。
2.1 簡潔。是指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不羅嗦、不花哨,簡潔實用,教師根據教學重點,在課堂教學開始后直接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文本重點上。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記敘了在中幸存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在埋葬著戰(zhàn)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于五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yǎng)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xiàn)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體會到了戰(zhàn)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上述一段教學活動,師生根據教學重點,圍繞著文本重點展開教學活動,沒有復雜的教學組織,沒有復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是在教師引領下,由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做針對性發(fā)言匯報,闡述觀點,品味詞句,練習朗讀等,精彩處掌聲迭起,課堂輕松自然,省時高效。
2.2 扎實。是指教師根據教學重點,在引導學生學習文本重點的過程中,扎扎實實地進行學習技能訓練或學習能力培養(yǎng)。
在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執(zhí)教的是第一課時。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讀準本課的生字,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主人公談遷所遭受的厄運,理解為什么書稿被盜對談遷來說就是厄運。
關于在課文一二小節(jié)中找說明書稿被盜就是厄運的句子,其實備課時我的預設還不只是課堂討論的句子,也就是還有些句子孩子們沒有探討到。而課堂上孩子們討論的內容又是出乎意料的多。因為時間關系,我就這樣匆匆結束了。課后,我一開始很糾結,覺得自己想和孩子探討的沒有探討完,轉念一想,又釋然了,課堂40分鐘畢竟有限,不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孩子學到了方法,即使沒有探討到,孩子們運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通過自己反復讀自然就會有啟發(fā)了。
上述教學片段,在教學文本重點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扎實的語感訓練、品讀與朗讀訓練,培養(yǎng)了學生朗讀能力、分析感悟能力、從細微處分析問題的能力。
3 總結方法,突破重點
“導學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謀略,它具體體現(xiàn)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因此,教給學生學習策略比教授知識更重要。在小說教學中,如何運用導學策略,讓學生感受其中的魅力呢?
一、品讀細節(jié)
細節(jié)描寫是最生動、最有表現(xiàn)力的手法,包括傳神的語言描寫、逼真的動作描寫、隱形和顯性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人物的外貌描寫等等。品讀好一系列的細節(jié)描寫,有助于感受情節(jié)的精彩,更有助于感悟人物的形象。
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讀《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的“搖頭”細節(jié)的片段很值得學習。執(zhí)教者是這樣教學的,“從始至終,嚴監(jiān)生都在做一個什么動作?”學生回答道:“搖頭;”老師接著孩子的話說道:“作者每次都像你們的回答這么干脆,只寫他在搖頭嗎?”隨即教師出示兩組句子讓學生進行比較――第一組是“他搖了搖頭。”“他還是搖了搖頭。”“他又搖了搖頭。”第二組是課文中描寫三次搖頭的句子。老師讓學生邊品讀、邊比較。學生在品讀后感受更深刻了,交流時說到:“作者寫出嚴監(jiān)生的表現(xiàn)越來越著急、越來越生氣越絕望了……”教師在總結時點評道:“作者妙就妙在通過動作細節(jié)寫出嚴監(jiān)生的心路歷程,寫出他臨死前的樣子,寫出他心情的變化,作者通過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真是入木三分!”
教學小說恰到好處地品評細節(jié),對人物形象進行再現(xiàn)、再造,使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們的精神世界當中。
二、想象畫面
想象畫面對于小說學習是一種比較重要的策略,因為有助于把文本語言轉化為生動的畫面。
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中“嘎羧重回戰(zhàn)場”這個細節(jié)時就運用了發(fā)揮想象的方法。她先通過課件出示語段內容――“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語段一出來,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理解文本;再用品讀細節(jié)、想象畫面的方法,想象嘎羧的內心世界。有的想象“嘎羧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仿佛望見了……”有的則從這塊龜形礁石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有的選擇嘎羧發(fā)出震耳欲聾的吼聲,想象他也許是在呼喚同伴,也許是在告別村民……補白的語言精彩生動,想象的畫面豐富多彩。
課堂上有效的想象補白可以追求言意兼得,以讀帶寫,以寫促讀,不僅能積累語言,學習表達,提高寫作能力,還能培養(yǎng)想象能力,加深學生的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
三、推測猜想
編入小學教材里的小說(節(jié)選)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細膩生動的語言描寫,使讀者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快樂。但因是節(jié)選,內容及情節(jié)就不及原著的完整豐富。由此,教學小說節(jié)選時,推測猜想這種策略就顯得很有必要,它能激發(fā)拓展閱讀的興趣,喚醒繼續(xù)閱讀原著的期待。
《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中寫到“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執(zhí)教者引導學生針對嘎唆親了又親的這塊龜形礁石進行猜測,學生猜測后,教師出示原著片段――“我想起來了,這兒是水晶渡的上游,26年前,我們就是在這里把嘎羧給抬上岸的。”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孩子們讀后,證實了自己猜測的合理性,也更加理解了戰(zhàn)象為何對其充滿深厚的情感。一位老師在《少年閏土》的結課片段中也善于抓住時機,讓學生推測猜想“作者和中年閏土見面會是怎樣的情形?”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文本與課外閱讀進行鏈接。推測猜想讓孩子產生閱讀的期待,對學習文本、閱讀原著有很大的幫助。
四、拓展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從原著中節(jié)選或者改編的文本盡管能獨立成篇,但對于整部名著來說又是不完整的。如果只停留在單篇短章的閱讀而不關注整本書的閱讀,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會很強,也不全面,還不能算真正學會了閱讀。因此,學完小說節(jié)選,還需激發(fā)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如:在教學《少年閏土》結束時,就可以運用推測猜想的策略來激發(fā)學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可以出示《故鄉(xiāng)》中那段作者回故鄉(xiāng)再次與閏土見面的內容,引導學生自由默讀思考:為什么兩個年少的朋友經過幾十年的離別,見面卻是這樣的情景?當學生的閱讀熱情被調動起來時,立即推薦閱讀魯迅先生寫的《故鄉(xiāng)》一書。再如,學完《最后一頭戰(zhàn)象》,推薦閱讀沈石溪的其他動物小說……
先生說過:“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作為語文老師,在課堂中要善于抓住時機拓展背景資料,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總之,在小說教學中,運用好恰當的、合適的策略,可幫助學生感悟故事情節(jié),豐滿人物形象;可帶領學生揣摩表達順序,表達獨特感受;可引領學生推測猜想并走向課外閱讀,最終讓小說的教學更富有魅力。
參考文獻:
新課標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要想讓學生潛心讀書,應從提升興趣入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要把學生的內在動力激發(fā)出來,一切都會水到渠成。強烈的閱讀興趣是促使閱讀活動深入開展的內驅力,是構成閱讀能力最為活躍的因素。要產生這種內驅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滿足,第三是入迷。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披情入文,進入角色,把學生領進作者創(chuàng)設的角色中,以激動人心的情感魅力,激起學生閱讀的激情。如教師可首先提出有關問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然后在師生共同活動中讓學生闡發(fā)自己的觀點,使他們獲得滿足之后的快樂。在教學中,可適當鼓勵語文基礎薄弱的同學回答較為容易的問題,讓他們在閱讀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成就與滿足感。經過多次練習后,同學們的閱讀興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當閱讀興趣成為一種推動學生求知的內在力量時,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學生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便會從內心產生學好語文的自我要求,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覺地去提高語文能力。從而使教學達到葉圣陶先生所主張的‘不需要教’的境界。
2 教給閱讀方法
一是在潛心讀書中,要適當重視領讀和范讀。不同年級的學生,讀的側重點、讀的形式是有區(qū)別的。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模仿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領讀就顯得很有必要。中高年級的學生要加強范讀。領讀和范讀不僅能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降低學生讀的難度,而且在領讀和范讀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聲情并茂地讀,不僅聲人學生之耳,而且情人學生之心。這樣的讀更是一種幫助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理解的過程。在教師領讀和范讀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學生就能漸漸增強語感,逐步學會把握語句的邏輯停頓,并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二是在潛心讀書時,要側重悟讀。教師更要創(chuàng)設讓學生“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引導他們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課文,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進而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三是潛心讀書要有目的和層次。讀書,要讀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讀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讀的訓練要有層次,即體現(xiàn)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如教學《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一課時,我設計了有層次的讀。第一遍讀文,學生想一想課文寫了戰(zhàn)象的什么事,引導學生學生概括出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了“英雄垂暮、重披戰(zhàn)甲、憑吊戰(zhàn)場、莊嚴歸去。”然后自由讀課文,引導邊讀邊感受戰(zhàn)象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師生歸納出:戰(zhàn)象懷舊、善良、忠誠、堅強。再次回到課文,確定自己是從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并劃出有關語句。最后交流談體會,并把體會帶進課文,有感情地讀一讀。這樣有層次地讀,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的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能力和邊讀邊想的讀書習慣。真正地讓學生在讀中積累了語言,積淀了文化。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
3 培養(yǎng)閱讀習慣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經說過:“一切教育都要歸結于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要讓閱讀成為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可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身受用不盡。
品,是語文教學的獨有策略。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時,必須聚焦文本的語言現(xiàn)象,挖掘言語的“增值”點,也就是言語的品味點,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悟文本謀局布篇、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積淀語感。
1.揣摩傳神的字眼,悟表達之妙
字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元素,文本當中的有些詞語往往看似一般,其實背后隱藏著無限的潛能。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詞,引導學生沿徑探源,批文入情,在不斷揣摩、品析的過程中,感受語言的精妙奧秘,提升學生對言語的感悟力。
《老人與海鷗》一文中寫道:“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鷗的領地。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對于這句話的學習,學生讀書時做到了字字入目、句句在心。有的學生關注到了“動詞”:作者用了一系列動詞為我們生動地再現(xiàn)了老人喂海鷗的過程,體現(xiàn)了老人的愛心;有的學生關注到了“餅干丁”:老人之所以把餅干捏成一小塊,是擔心海鷗噎著,想讓海鷗更好地享受午餐,多么耐心的老人!還有的學生關注到了老人與眾不同的“退” 字,這 “退”字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老人處處為海鷗著想,多么細心的老人!在扎扎實實的理解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老人與海鷗》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理性的文本,學生借著文本的指引和召喚,揣摩著傳神的字眼,觸摸到了老人那顆“愛海鷗勝過一切”的滾燙的心。
2.咀嚼精彩的文字,悟表達之妙
于永正老師說:“任何文本都有兩種意義,內容意義和形式意義。學習它不僅要了解課文寫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怎樣用語言來表達,既要得文,更要得意。”字斟句酌,品字為先。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挖掘出來,引導學生認真感悟、品味濃郁的語文味兒,進而“習得”。如品讀《漁歌子》中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時,讓學生細細咀嚼文字,發(fā)現(xiàn)藏在語言文字中的秘密:“青箬笠”與“綠蓑衣”文字對稱,句式齊整,如“青”對“綠”,“箬笠”對“蓑衣”;“笠”與“衣”押“i”韻,富有韻律美、節(jié)奏美,長短句式的錯落,讀起來朗朗上口。“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只有在境界的“水”中游弋,方有語文的澄明和灑落。
3.探究特殊的標點,悟表達之妙
王尚文先生說過:“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 精彩的詞語,關鍵的語句,甚至是一個“會說話的標點”,都是指引學生咀嚼、感悟、品味的抓手。
《橋》開篇有這樣的描寫:“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像潑。像倒。”看似簡單的四個字,中間使用的是句號,構成了兩句話,便將暴雨的來勢兇猛以及形勢的危急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為下文洪水肆虐侵襲,木橋危在旦夕,村民命懸一線的情勢埋下了伏筆。教學時,嘗試讓學生把句號改成逗號,對比來讀,通過聲音的延續(xù)以及停頓的時長來體會暴雨如瓢潑一般傾瀉而下的情景,從而以聲摩形,通過朗讀來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讓學生感同身受,如臨其境。在語言實踐中,教師只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揣摩標點符號的含義及用法,才能使小小的標點符號展現(xiàn)出應有的魅力。
二、研導結合,加強語文實踐
《學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指出:“教師的職責,現(xiàn)在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職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語文實踐中,教師就應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
1.導中求效
教師在鉆研教材時,要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依據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后思考習題等,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確定課文的教學重點,由此設計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提高設問質量。
如學習《珍珠鳥》一文,在學生把課文讀通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借助問題理清事件的發(fā)展過程,把握“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然后讀書思考:“‘我’為什么能夠取得珍珠鳥的信賴?”引導學生讀文、品文、悟文,探究課文的內涵:是由于“我”對珍珠鳥的寬容和喜愛,讓珍珠鳥開始信賴“我”。從而使學生由事明理,體悟到“信賴”的價值和力量。最后,讓學生讀書,通過美讀來體驗:“他們創(chuàng)造出了什么樣的美好境界?”使學生由明理到生情。三個問題與文本契合度深,揭示了讀書感受的三個層次:“事—理—情”,呈漸進式、生成式,學生的認識也在螺旋上升,圍繞關鍵問題,集中全力突破重點,扎實地完成學習任務。
2.導中求創(chuàng)
趙鏡中先生一直認為:“語文課要傳授給學生思考的技巧。”在《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教學中,我不斷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自主的閱讀實踐。在一次又一次的提問中,嘗試把書讀“厚”,提升思維品質。在“比較三個事例有什么相同之處”時,學生依托文本,找到了八處:一是都有問號,有真理;二是發(fā)現(xiàn)都出于偶然;三是都經過反復研究;四是最后發(fā)現(xiàn)者都獲得成功;五是并列的段落結構和寫法相同,先寫發(fā)現(xiàn)問題,接著寫反復研究,最后寫得出結論;六是發(fā)現(xiàn)者都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七是善于觀察和善于提問的人,問題都寫得較為具體;八是三個發(fā)現(xiàn)者都是外國人。以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文本之間走上幾個來回,文本也就顯得尤為厚實了。
3.導中求拓
“初次閱讀一本書,有如初識一位朋友,交換名片、記得相貌而已;重讀則像老友重逢,有漸成新知的可能。書本成為良友,其意亦近于此。”學課文《草船借箭》時,學生已經讀過《三國演義》,可以請學生來交流《三國演義》里的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學生交流得熱火朝天之際,可以用課件出示易中天的“品讀”:曹操的形象內涵是“大家風范、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你們能從小說里找出相關事例來說說嗎?學生再次走進《三國演義》, “三言兩語話三國”。學生單純的心靈融入這名著深厚濃烈的情感世界中,蕩起了層層漣漪;學生稚嫩的思想與作者的深邃廣博的思維碰撞,產生了智慧的火花。“三國之旅”閱讀已經與學生的個性體驗緊緊相連。
三、讀寫結合,加強語文實踐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文章,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上極具匠心。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含英咀華”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領悟模仿,舉一反三,在有效地模仿訓練中強化對語言的吸納。這樣,文本的典型范式就能逐漸成為學生的寫作儲備。
1.仿句式練筆
語文課程資源是一座豐富的“寶庫”,課文里的佳句是學生學習、模仿、借鑒、創(chuàng)造的最佳藍本。
我執(zhí)教《老人與海鷗》一課時,引導學生 “與文字相遇”,讓學生來“露一手”,尋找自己身邊熟悉的或相似的景物,仿寫句子:
A.綠葉依風的節(jié)奏
,晃成一段濃密的樹影,繪成一曲
。
B.蝴蝶
,
,
。
課堂上,學生的表達“發(fā)之于心,源之于情,吐之于聲”,學生積蓄的情感得以宣泄、得以升華。
生1:綠葉依風的節(jié)奏飄飄灑灑,晃成一段濃密的樹影,繪成一曲和諧美好的小調。
生2:蝴蝶依花的節(jié)奏翩翩起舞,融成一片靈動的春色,繪成一幅詩意盎然的畫面。
生3:黃河依水流的節(jié)奏回旋澎湃,匯成一匹奔騰的駿馬,涌成了一首激昂奔放的狂響曲。
生4:花兒依陽光的節(jié)奏頻頻點頭,搖成一片起伏的波浪,繪成一段娓娓動聽的小曲。
生5:駿馬依人的節(jié)奏縱蹄疾馳,閃成一個迅捷的身影,譜成一首歡快的歌曲。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學生聯(lián)系日常的生活經驗,調取自身的閱讀積累,進行仿寫,進行語用嘗試,能夠進一步體會課文的語用規(guī)范感,把握課文的語用邏輯,感受課文的語用得體感,辨別課文的語用分寸感,從而獲得豐富的語用經驗,為靈活地運用言語夯實了基礎。
2.在典型處模仿寫
模仿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寫作的起點,是讀與寫的興趣結合點。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時,我圍繞課后討論題“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引導學生勾畫、探究,然后討論交流。學生能夠注意到這些語句:“進入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這些語句顯示了作者的游覽順序。我引導學生抓住“進了、繞過、走完、來到、登上、下來、走過”等記敘游覽過程的動詞,學習作者移步換景、過渡連接的表達方式,從讀到寫,讀寫結合。借鑒《頤和園》的寫法,學生意文兼得,緣文悟法,遷移仿寫,在文章中注入了“源頭活水”。
4.在簡略處擴展寫
《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一文的學習中,通過品讀“重披象鞍”“重回戰(zhàn)場”兩部分的細節(jié)描寫,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世界。在“莊嚴歸去”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聚焦“嘎羧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這一個鏡頭,引導學生在簡略處擴展:面對著埋葬著八十多位戰(zhàn)友的‘百象冢’,這頭即將歸去的戰(zhàn)象可能在想什么?它又會傾訴些什么?這頭戰(zhàn)象沒有去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zhàn)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它永遠都屬于它所在的團體,即使要告別這個世界也要和戰(zhàn)友們在一起。此時,這頭戰(zhàn)象在學生的腦海里清晰起來,不再是一頭普通的大象,而是勇敢的戰(zhàn)士!深情的戰(zhàn)士!忠誠的戰(zhàn)士!善良的戰(zhàn)士!情深義重的戰(zhàn)士! 可歌可泣的英雄!讓人滿懷敬仰的英雄! 讓人飲淚歌頌的英雄!這樣,學生在與文本的不斷對話中,對嘎羧的認識循序漸進,從“戰(zhàn)象”到“戰(zhàn)士”再到“英雄”,學生的情感隨之共鳴、升華。
5.在想象處延伸寫
畫家畫畫,總要留點空白,“踏花歸來馬蹄香”“蛙聲千里出山泉”,目的是留給觀賞者遐想的空間。寫文章也如此,要么意猶未盡,要么含而不發(fā),留下耐人尋味的“空白”。
課堂練習的時間可以是上課開始階段,可以是課中,也可以在上課結束階段。不同時段的教學目標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相應的課堂練習也就不同。設計課堂練習要認準時機,思考什么時候練習更恰當,使課堂教學與課堂練習不分離。
課前可先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課上初讀階段,安排檢查交流預習作業(yè),客觀題用校對的方式,搜集資料、談感受等主觀題則可展開交流,評價并糾正修改預習作業(yè)。通過檢查交流預習作業(yè),教師更清楚學生的學習起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
課中研讀階段,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習得文本語言又能引發(fā)他們情感體驗、提升思維品質的練習。這一階段,可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對文本進行批注,練習批注能讓學生潛心觸摸文本語言,積極地與文本展開對話,能讓學生的語言發(fā)展與思維、情感發(fā)展和諧共生,是一種很實在的“教”、“練”相融的課堂練習。
課后則安排鞏固知識、語言運用小練筆等。
二、課時練習要做到因人而定
蘇霍姆林斯基肯定了這樣一個事實:各個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水平是不相等的。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育理論也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而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各有所獲,這是素質教育內涵之所在。為此,教師在作業(yè)設計時應掌握不同學生水平的差異,分層練習,因人評價,有的放矢,使全體學生通過作業(yè)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各有收獲,達到朱熹所言:“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大以大成,小以小成。”
三、真正做到因時而練,讓其作用最大化
我們設計課堂練習應全面了解學生,考慮學生語文學習的差異性,或抓住學生學習的興奮點,激起練習期待;或放緩坡度,降低練習要求;或設計適合不同學生發(fā)展的多層次練習等。
如教學《松鼠和松果》,課文教學目標之一是:“借助插圖、結合課文,能用‘……那么……那么……’句式說話。”課堂上,當學生說到去大森林摘松果很高興,因為“每個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一位教師安排了如下語言實踐練習,出示句子:“每個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再逐個出示句式:
1.每只松鼠都那么( ),那么( )。
2.每棵松樹都那么( ),那么( )。
3.( )都那么( ),那么( )。
教師根據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放緩坡度,一步一步設計,先扶后放,逐層提高要求,學生學得扎實又有興趣,最終達成了教學目標。
學生們的情感在練筆中獲得了體驗,學生們的語感在練筆中得到了加強。按照學生特點設計練習,能使教學化難為易,輕松有效。
四、兼顧年段特點,讓練習更有系統(tǒng)
語文課堂練習不僅僅停留在書面上,還應包括聽、說、讀這幾個方面。字、詞、句、段、篇是練習的根本,每個年段都有側重點。如何根據年段的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練習,讓學生學得扎實有效?
當今的語文課堂,許多教師對名師名課的鉆研卻只停留于表面,對名師名課中的許多做法的效仿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取其形式而未得其真味。所以有了課堂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迭起,構思獨特、設計新穎,或者看似行云流水、流暢自如,而實質卻經不起推敲,教學過程花哨繁瑣,于學生的發(fā)展則是毫無意義,收獲甚微。
一、審視“議論紛紛”之美,謹防“價值引導”的缺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議論紛紛的課堂氛圍,不僅是學生與文本對話中個性化感悟的展示,還是實現(xiàn)與教師與同學對話的有效途徑。因而許多教師精心設計話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字斟句酌激發(fā)學生感悟,多元解讀引發(fā)學生觀點碰撞,設置矛盾鼓勵學生質疑解難;課堂上尊重學生,順勢利導,讓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與思維共進的同時,也有一些老師忽視了自己作為教師的主導作用:面對學生的唇槍舌戰(zhàn),卻含笑點頭不置可否;面對學生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見解,卻一概肯定;面對學生虛假夸張的情感表白,卻大加贊賞。
1、教師要敢于否定。一位老師教學完《狐貍和烏鴉》,鼓勵學生談談與眾不同的想法,學生紛紛發(fā)言,其中一人說:“你想得到一樣東西,如果直接向爸爸要,爸爸可能不給,你得想辦法和他兜圈子,哄爸爸高興,然后爸爸就會給你買了。”老師笑著說:“哈哈,你的想法有創(chuàng)意,能聯(lián)系生活解決問題,不錯。”很明顯這位學生的想法存在著價值取向的錯誤,教師卻因為要鼓勵學生“多元解讀”而作了肯定,這顯然是不妥的。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引導的作用,主導的地位絕不可輕易放棄。
2、教師要善于引導。教師從學生的疑問中及時生發(fā)了一個話題,在教師的肯定和鼓勵下學生對這個問題形成了多種答案,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教師就此放棄引領,那么學生的見解就不會深入。而這位老師則及時引入柳宗元生平簡介,使學生在多元解讀中和“知人論詩”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學習方法的熏陶,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教師在價值取向上的導向作用。
3、教師要適時提升。筆者教學六年級上冊課文《最后一頭戰(zhàn)象》,引導學生對戰(zhàn)象嘎羧“摩挲戰(zhàn)鞍”、“憑吊戰(zhàn)場”、“重伴戰(zhàn)友”等場面文字細加品讀,在學生充分感受到嘎羧具有靈性,對戰(zhàn)友、對戰(zhàn)斗生涯充滿留戀后,適時總結提升:“我不禁想起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嘎羧在它生命的最后時刻也在回首往事,它為它曾經是一頭戰(zhàn)象而驕傲,為它曾經的英武豪邁而自豪,為它生命中曾經如此輝煌而義無反顧。嘎羧的靈性有了人性的光輝!”教師的總結使學生在已有認知上獲得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升華。
二、審視“情意濃濃”之美,謹防“個體體驗”的缺失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因而閱讀教學首先要采取多種途徑,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情感。恰到好處的音樂,美輪美奐的圖片,加上教師飽含激情的連珠妙語,往往能創(chuàng)設出理想的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使學生的情感達到預期的飽和狀態(tài),或潸然淚下,或深思默想,或憤怒激昂,或悵然感慨。情動而辭發(fā),此時學生的所感所思往往成為課堂的點睛之筆。但所有情感的生發(fā)應該是建立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前提上的,而有些教師過分迷信“情感渲染”的作用,動用聲、畫、樂多種媒體,本人情感激昂,情緒飽滿,滔滔不絕地運用自身語言的優(yōu)勢,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排山倒海地壓向學生,單單忽略了“文本”這個前提,忽略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習得,這就成了“舍本逐木”,“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1、創(chuàng)設情境要把握好時機。一位教師在教學《慈母情深》時,僅僅初讀了課文,概括了主要內容:同學們,我們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沐浴著母愛的恩澤。
導入新課是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了一半。學生剛剛接觸新課文,能否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吸引學生學習,讓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閱讀期待,并為學生接下去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至關重要。為此,我們教師課始要努力創(chuàng)建情境,采用多種方法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奠定課文情感基調,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愿意接近文本,走進文本。
1.畫面展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課始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相關的視頻、圖片、音樂,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往往能主動探究,思維活躍,高效地學習。如,我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時,課前,我先播放了許多美麗的花的圖片讓學生看,學生耳聽舒緩動人的音樂,眼觀五彩繽紛的花的圖片,仿佛置身花海,徜徉其中,一個個滿臉的愉悅,滿臉的驚嘆,快樂的話語如活潑的清泉噴涌而出:“哇,太美了!”“哇,我仿佛能聞到花香了!”……看著他們向往的神情,我趁熱打鐵,說:“花兒美嗎?在德國,家家戶戶在臨街的窗子上都種了美麗的花兒,人們走在街上,入目到處花影綽綽,入鼻到處花香馥郁,令人陶醉,今天我們一起跟隨作者季羨林先生到德國去感受德國奇麗的風景、奇特的民俗,好嗎?”學生馬上以飽滿的情感投入到學習中。
2.資料導趣,滲透學法
課前除了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應該注意講求方法策略,讓學生積極主動有效地開展探究學習。在教學《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一課導入新課時,我先簡單地介紹了作者沈石溪被譽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接著課件逐一出示他給馬鹿喂食、懷抱珍珠蜥、頸纏黑尾蟒、手掌上喂食孔雀等與各種動物親密相處的照片,講了他與動物間的小故事,作家富有冒險傳奇色彩的經歷聽得學生心馳神往,充分調動起他們的閱讀期待,望著他們驚奇不已的小臉,我再用課件出示作者的兩句話:“美好的情感并非人類專有,在特定環(huán)境下,許多動物也會表現(xiàn)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懷,這種情懷震撼心靈,滌蕩靈魂。”“我寫動物,表現(xiàn)的卻是人的情感。”我對學生說:“那么課文中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嘎羧有著什么樣的驚人心魄的戰(zhàn)斗經歷?它有著什么樣跟人類一樣的震撼人心靈的豐富情感?課文又是怎樣表現(xiàn)它的情感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深入地學習課文吧。”然后請學生聯(lián)系學習寫人的文章談一談學習方法,學生稍一思考、討論,很快就掌握了學法,而后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描寫嘎羧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的語句進行品讀,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懷舊、忠誠。這樣的導入既充分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借作家的話實現(xiàn)知識遷移,滲透學法指導,學生不但學習興趣濃厚,而且學得主動輕松。
二、借助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讓語文課堂“添得黃鸝四五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閱讀教學的本質應該是讓學生在掌握一些祖國語言文字知識和表達技巧時,還能在讀書過程中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入感受文章的思想內涵,使情感得到浸潤,情操得到熏陶感染,進而形成一種健康的人格。因此,語文教學中常常需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學習。
1.巧用音像,創(chuàng)境促悟
多媒體課件能為語文課堂提供最直觀形象的教學輔助,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圖像、視頻錄像、感染力強的樂曲中置身教學情境中,心靈受到撼動,情感得到喚醒,生活積累得到復蘇,調動起他們積極的思維、智慧,讓他們把自己融入文本角色,“神入”課文描繪的意境,加深對語言的感受,放大形象的感染力。如,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在讀課文“化驗室只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了解到居里夫人工作條件的艱苦和實驗的艱難后,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進而能更強烈地感受到居里夫人對科學的執(zhí)著追求,我播放了一段相關的視頻,視頻中簡陋的工棚下,濃煙滾滾的大鍋旁,柔弱的居里夫人拿著笨重的大鏟在鍋里不停地翻攪著,汗珠濕透了她的鬢角、衣衫,濃煙嗆得她眼淚直流,忍不住地咳嗽……播放后,我問學生:“看完這段視頻,你們有什么感受呢?”有的學生說:“婦女們最重視的就是自己的美麗容貌。可是居里夫人為了提煉鐳,卻任由酸堿燒傷自己的衣裙、雙手,愿意終日生活在煙熏火燎中,她實在是太可敬了!”有的學生說:“冶煉工業(yè)廢渣的工作十分勞累辛苦,可居里夫人為了證明自己的科學設想,一鍋又一鍋地攪拌提煉、再溶解、沉淀、分析,堅持了三年又九個月。這是多么令人感動的堅定執(zhí)著呀!”……學生的感受十分深刻,言談之間充滿了深厚的感情。
2.變化文字,傳情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