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2: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藝術探索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這種一維的、連續的時間就是物理概念中所說的那種時間。這樣的解釋對我們理解現實中的時間大有幫助,但是卻與藝術中的時間有所不同。音樂是最容易讓人感受到時間的藝術。這是因為音樂的一切要素(作曲家創作樂譜,表演者演奏或演唱出實際音響,以及聽眾感受和欣賞音樂)無一不是在時間中展開。更重要的是,“音樂是流動著的;一種曲調是運動著的;一系列的樂音連續聽上去也像是一種行進。……一段完整的奏鳴曲也總是很自然地被稱作是一種‘運動’。……我們在其中聽到的也完全是一種行進、流動或競爭性的前進運動……通過這種純粹的外觀運動,音樂就為聽眾展示出一種‘時間’幻象……它并不像我們日常生活進程中所模糊感受到的時間……它的廣闊性、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我們把它感受為一種完全不同于時鐘測度的時間的另外一種時間……”。
蘇珊•朗格把這種由聲音創造出來的時間稱為“虛幻的時間”,因為“在這種音樂的流動中實際上并沒有發生從某一個地方向另一個地方移動的運動,這種運動是虛幻的,……這種虛幻的運動是只為耳朵而存在的運動……”。
不論這種運動是否虛幻,欣賞者聽到的其實是某種音型在一個確定的樂音域限之內的運動,是一種從始點到相對的靜止點的運動;他聽到的樂音強度和音色都會在這個時間運動中占有某種穩定的和鮮明的位置。也就是說,音樂是在一段時間內展開和完成的,它有著完整的結構。
在一段樂曲中,所有的樂音和樂拍都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排列,并有著明確的起點與終點。如果沒有這種按時間順序變化的展開或“行進”,音樂便無法表現出它特有的旋律和節奏,音樂也就不再是音樂了。而“事物在某一段時間內才有效、有意義或有作用的特征”被稱之為時間性,因此可以說,音樂是具有時間性的藝術。
廣東嶺南現代技工學校從市場需要出發,結合學校實際,積極探索藝術設計特色專業建設之路。
一、推行5S管理。形成培養良好職業習慣的藝術專業特色
5s管理就是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五個項目,其最終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質,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學校模擬企業文化,推行5s管理,將企業文化融人到校園文化中來,把企業精神融入到學生思想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態度和團隊協作精神。
藝術設計專業具有靈活性和特殊性,實訓場容易臟亂,如畫室地板粘著顏料、膠袋、廢紙片等,畫架擺放凌亂無序。針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特點,把5S管理作為教學的硬要求,如在所有實訓室懸掛《實訓室管理規定》,制訂《實訓管理細則》,督促學生按照作業指導書要求嚴格執行五分鐘5s活動的所有內容,即單元課程結束后把畫室打掃干凈,地面無積水,把作業臺、畫架、畫板、椅子整理歸類,并存放在畫室四周,作業上墻貼整齊,供師生點評,觀摩交流。同時,注重學生職業態度、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將學生的品德發展、潛能開發與美的意識養成,以及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有機結合起來。
二、深化教學改革,凸顯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特色
(一)專業設置貼近市場需求
一是組織教師深入市場調查研究,緊緊圍繞就業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主動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完善課程體系和教學環節,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如近年動漫人才需求處于嚴重緊缺狀態,學校針對人才市場需求增設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并在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中增添Flash、3D動畫制作課程,突出本專業的職業核心技能,拓展學生的就業渠道。
二是建立有企業和行業專家參加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幫助學校制訂更加貼近市場的人才培養計劃。以“實踐”和“應用”為主線構建課程,規劃教學內容,培育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三是建立畢業生信息反饋機制。堅持做好“人才需求調查報告”、“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及“用人單位意見的調查”等工作,檢驗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是否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哪些教學內容要增加,哪些能力要加強,為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二)圍繞職業能力培養改革課程內容
適當壓縮基礎課,加快從繪畫基礎到設計基礎的轉化進程。在素描、色彩等專業基礎課中,改革教學內容,加大設計素描和設計色彩內容的比例,加快學生設計能力的形成。實訓項目,把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使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符合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要求。針對電腦制作員需求量大的情況,加強電腦設計課程群的建設,涵蓋藝術設計中最通用、最實用的設計軟件系列,并根據市場崗位需求特點,確立本專業的職業核心技能——電腦設計能力。圍繞職業核心能力的形成,構建符合培養目標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讓軟件教學與專業技能課緊密結合。調整教學計劃中各類課程安排的順序,把考證課程作為精品課程進行開發,在保證考證通過率的同時更注重學生軟件運用能力的提升。
(三)實行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
推行“雙證書”制度,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職業技能訓練。指定專人負責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的高水平專業競賽,與合作企業聯合舉辦專業設計大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重點加強校內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實現從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轉向學習工場模式,突出“基礎訓練扎實、電腦設計運用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特點。深化教學改革,融“教、學、做”為一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市場知識與行業活動能力。
(四)建立“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
徹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增加實踐時間和動手機會。實施“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建設優質核心課程,探討生產性實訓方式,重構教學、管理及評價體系。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本著“合理互惠、合作雙贏”的基本原則,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的基本途徑尋找合作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引進企業行業設施、技術、師資,共建專業實訓基地,讓企業行業以辦學者的身份直接參與辦學全過程,實現辦學經費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優勢互補、利益均沾、合作共贏的目的。
(五)制訂切實可行的實習實訓實施方案
一年級貼近市場、接近市場、了解和熟悉市場;二年級走進市場,到企業現場教學;三年級融入市場,到企業上崗實習突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把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稃的始終。
(六)組建素質良好、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邀請用人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來校講座,聘請企業總裁及有經驗的設計師或有成就的畢業生擔任客率講師;組織教師利用假期到企業學習和開展專業技術服務,同時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校內外的科研、教改等工作,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
電腦藝術設計是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的重要課程。電腦設計既能作出手繪作品又能創作出比手繪更豐富、更具體的藝術形象。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和計算機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藝術研究、美術繪畫、藝術品制作與計算機技術、計算機教育、影視媒體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的品質和審美要求不斷提高,對電腦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提高。由于經濟及人才培養方式等許多因素,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水平與現實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設計人才的培養以及如何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方面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當前在教學中對電腦藝術設計的認識上還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看法,如有的認為電腦只是一種在藝術設計過程中起著輔助設計手段的工具,因此對電腦藝術教學重視不夠。還有的認為電腦藝術有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藝術語言,只要學會電腦就會設計,單純注意電腦藝術的表現能力和形式,忽視了對藝術的理解,不能有效的發揮電腦藝術設計的作用。近年來藝術設計專業電腦教學的改革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距形勢的發展現實的需要依然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還需進一步加強改革的探索與力度。
二、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電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一)基礎薄弱課時相對較少
高職高專課程較多,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相對較短,因此專業基礎課程課時量也相應較少,兩三個學期未必能學好的專業,只能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匆匆學過。美術基礎、計算機技術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才能獲得。由于實作條件限制,學生動手練習的機會相對不足,這對于美術基礎相對薄弱計算機課程安排較少的高職高專學生來說,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二)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夠強
藝術設計專業所學的知識內容較多,目前開設的相關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都是面向所有學習藝術專業學生的,這樣就有一些軟件課程與學生所學專業聯系不夠密切,導致學生抓不住學習重點分散了精力。大量的計算機技術的邏輯內容,使以文科和感性思維見長的藝術專業學生難以消化,降低了學生對電腦學習的興趣,影響了電腦教學的效果。
(三)課程實訓跟不上要求
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技術性,要求學生既要具備一定的繪畫、造型、色彩等能力,還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而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實踐機會相對不足,由于上機教學學時、專業指導教師、實踐設施等方面跟不上要求,實際操作條件受到限制,使課程理論與實際操作脫節,影響了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四)師資力量急需加強
電腦藝術設計課程要求授課教師要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實作能力。目前擔負藝術設計電腦教學的教師,有的對電腦軟件的使用非常熟悉,但對藝術設計理論知識和對藝術設計作品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還有欠缺。有的雖然具有豐富的藝術設計專業知識,但計算機技術跟不上課程的要求。這樣在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以及在藝術設計的表現和表達上,還是會受到這兩種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
(五)學習存在偏差缺少創意
一些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電腦設計課的過程中,誤以為單純突出電腦畫面效果就能吸引人,就能體現設計美感和水平,就能實現設計效果。實際上電腦技術只是眾多的設計工具之一,并不能代替設計者的基本技能和創作意識。部分學生過于依賴網上的圖片和設計素材,把電腦設計作為單一的手段,在設計中只會借鑒模仿,無法表現作品個性,在藝術設計上出現缺少創意的情況。
(六)硬件設備相對不足
搞好電腦藝術設計的教學要有一定的教學設備作保證。由于現有電腦配置、教學設施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加上教育經費相對緊張,招生人數年年增加等因素的影響,硬件設備一時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使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計算機教學質量與新形勢的要求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三、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電腦教學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一)抓好專業課程的教學
藝術設計專業電腦教學的改革,重要的一點是抓好課程的設置及教學這個環節。在實踐中可選擇合適的教學軟件結合手繪進行教學。為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學中還要將不同軟件中能夠體現創意的部分作為重點,抓好計算機軟件和教學內容的整合,發揮計算機輔助創意表現的優勢,使學生真正了解掌握軟件的目的不僅僅是達到逼真的效果,同時是為了創意更好地實現。通過運用所學的設計知識更好地完成教學中的具體要求和練習,利用電腦軟件嘗試不同的創作表現,活躍學生的設計思維,增強學生專業基礎課程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加強學生專業基礎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美術基礎差異較大,給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帶來一定影響。一件好的藝術設計作品,外在和內涵都十分豐富,要想設計好的作品,無論是知識面還是專業技法都離不開基礎課的學習。專業設計教學應多以實際課題進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電腦設計軟件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密切結合,既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識程度,也間接地引導著學生的設計思維方式,讓藝術設計工作更加科學更加適應實際需要。專業教學既要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動手能力的提高。軟件的應用不能完全替代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因此必須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上下大功夫,要把美術基礎同電腦設計手段結合起來,互取所長相輔相成,這樣就能增強學生的設計興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在實際操作中學到設計的精髓。
(三)注重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主要目的。計算機技術革新與發展使得教材和教師的知識也要不斷的更新,學生知識的獲得不再僅僅依靠課本和老師,他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對有關知識進行學習和選擇,從而不斷增強自身的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綜合類學科,涉及面較廣,在教學上我們需采用引導、討論、講評等多種方式去鼓勵學生,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和創造能力。在指導學生設計實踐、動手制作的過程中,不斷消除在創新方面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環節,使同學們通過勤學苦練達到熟則生巧,從而激發靈感增強創新能力。
(四)改革電腦藝術設計教學方法
在電腦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上,構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新的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讓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和解釋者又是技術助理和合作者。使學生不僅要接受知識的灌輸,還要主動參與教學、參與操作、參與改革。在具體教學上,采用啟發式、引導式等素質培養為主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好地掌握各種應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知識結構水平和能力結構水平。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教學方式上將單向傳授與雙向互動教學有機結合,在檢驗考核上,既考查知識掌握情況、創意表現、藝術效果又注意檢驗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情況。利用各種時機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將電腦藝術設計的新知識與同學們分享交流,加強輔導重點培養學生獨自完成設計任務或課題的能力。日常組織學生利用計算機或其他數碼產品進行藝術設計創作,開拓學生的思維,豐富他們的造型語言。教師要主動收集藝術設計信息,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倡進行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增強對網絡信息的選擇能力和辨別能力,以便擇優去劣少走彎路。
(五)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建設一支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精通專業知識和技能,且有較高教學水平和專業實作能力的師資隊伍是教改的重要保證,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電腦藝術設計知識更新較快,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設計專業知識、文化底蘊,熟悉各種設計軟件,并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為此教學改革要適應形勢的發展和需求,多給專業教師提供外出學習考察的機會和條件,讓教師通過貼身體驗,更多更快的了解電腦藝術設計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并獲得大量的校內環境暫不具備的實踐教育信息。同時將現有的專業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學習重點、實踐活動等情況與兄弟院校或企事業單位進行交流,取長補短,為進一步順應畢業生市場需要,全面進行教學改革創造條件。
(六)完善教學設施
良好的教學條件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基礎。注重和加強專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教學設備資金投入,改造和優化現有設施設備,健全和完善校內實踐教學場所和校外有關實踐實習基地,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作技能提供新的教學平臺。
(七)面向社會適應市場需求
作為有聲語言表達技巧的節奏,對于作品意義的傳達而言,其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就聲音符號的構成要素而言,節奏具有成為外部形式的可能性和廣闊的創作空間。然而在實踐中,只有當它從屬于特定的創造意圖,成為具體形象的再現者,即按照形象的要求而被利用起來時,它們才能現實地起著構成作品的外部形式的作用,也才能反作用于藝術的構思過程,達到形式美的要求。也就是說,有聲語言的節奏控制必須在遵循藝術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調控才能獲得語言表達的形式美感。節奏一詞在希臘語中就是流動的意思。節奏的本質就是運動、對比與變化。節奏最早源于音樂。我國古代《禮記樂記》中說“: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而今之節奏一詞被廣泛運用于不同的藝術領域,并延伸出相互關聯卻又更豐富多彩的含義。音樂藝術的節奏,體現為一定長短、強弱的音符交替出現,使音樂運動有了輕重緩急的變化,并以此感染聽眾;建筑藝術的節奏,體現為高低起伏、方圓曲直的主體結構安排,用以造成人們視覺感受的變化;美術作品的節奏,則體現在線條的安排、影調的搭配所造成的視覺停頓上;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也有節奏,它是靠押韻、疊字、內容的張弛,字意的力度來體現的。《辭海》在音樂的有關詞條中是這樣解釋的“:音響運動的輕重緩急形式形成節奏”。可見節奏是有聲語言運動的一種形式。我國播音界普遍認可的播音節奏的定義是:由全篇稿件生發出來的、播音員思想感情的波瀾起伏所造成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聲音形式的回環往復。
一般說來,形式美就是一定的自然屬性如色彩、聲音、線條等,以及一定的自然規律如整齊一律、平衡對稱、多樣統一等,通過在社會實踐中跟一定的生活現象所建立的普遍的必然的聯系,從而形成對于這種生活現象的廣泛而概括的表現。有聲語言傳播的形式美,即指表演藝術家根據現實生活的客觀規律,對現實生活的具體關系進行創作性的處理,從而準確、鮮明、生動地表現藝術形象。在有聲語言傳播中,節奏作為重要的語言表達技巧之一,其處理是否得當,決定著傳播效果的優劣和強弱;同時在有聲語言藝術化、審美化的過程中,節奏的把握與處理也是其實現形式美的關鍵。譬如,廣播影視劇的臺詞并沒有幾拍子和快板、慢板、中板之類的規定,而是根據劇情的發展,有它自身的節奏。由于劇中人物性格的發展,推進事件的變化,臺詞的節奏也就會跟著發生變化。臺詞的進展循著一條不規則的曲線進行,可是總體上它的節奏是完整的。但是不管它的變化是如何復雜,如何地不規則,但如果快慢、高低、輕重處理得不妥當,不能和劇情的進展緊密配合,那就勢必導致節奏的混亂,進而破壞整個作品的美感。
2節奏的把握與有聲語言的藝術創作
在文藝作品演播與影視作品中,有聲語言是基于生活語言的藝術語言,其節奏的把握與處理是以當代生活用語中的口語為基本語調,以現代漢語的語法為基本邏輯準則。其中包含兩個方面要求,一是時空性,即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二是序列性,即聲音形式的回環往復。節奏作為有聲語言的外部形式,是文藝作品演播與表演中的臺詞藝術的核心技巧。有了節奏的參與,才有豐富多彩的情感體現,才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與表現能力,才能恰當地表現出作品的形式美。這就要求演播者必須嫻熟地掌握節奏表達技巧,以有效地體現作品的形式美。例如:在朗誦寓言故事《猴吃西瓜》時,文章部分內容是這樣的:猴王找到一個大西瓜,可是該怎么吃呢?這個猴呀是從來也沒吃過西瓜的。于是就把所有的猴都召集起來說到“:今天(1)我找到一個大西瓜,這個西瓜的吃法嘛(2)我是完全知道的,可是我要考驗一下你們的智慧,看你們誰能說出這西瓜的吃法。要是說對了(3)我可以多賞它一份,要是說錯了(4)我可要懲罰它(5)”。小毛猴一聽撓了撓腮說“:我知道,(6)吃西瓜是吃瓤!”“不對!(7)我不同意小毛猴的意見!”一只短尾巴猴說。“我清清楚楚地記得去姑媽家的時候吃過甜瓜,吃甜瓜是吃皮。我想,(8)這甜瓜也是瓜,西瓜也是瓜,當然(9)也是吃皮啦。”為了塑造表現出對象富有個性的藝術形象,朗誦這篇寓言就要揣摩不同“人物”的角色、年齡、性格,控制好作品的節奏。我們可以把“猴王”想象為外強中干、官氣十足的頭兒。在(1)(2)處略停,音長托開,聲音略高,語句一板一眼,語節多,詞的疏密度較松,節奏緩慢,語勢多上揚少下行,讓受眾感覺到猴王官腔色彩的濃厚。(3)處聲調上揚,語勢上揚,聲音、氣息力度較強,氣息發聲在喉頭,語節少,詞的疏密度比較緊湊,表示猴王竊喜又怕暴露,故作深沉仿佛鎮定自若實質心虛無知的心理。(4)處聲調下升,音色壓低,語勢下行,氣息拉長,詞的疏密度松,節奏低沉,從而為(5)處聲調上揚,語勢上揚,語氣嚴肅,節奏表面凝重而內部高亢埋好伏筆,由此體現出猴王的自高自大的官本位形象。“小毛猴”可被想象為天真率直的小青年。(6)處聲音放大,語速加快,語氣高昂,節奏緊湊輕快,表現出對實際情況的坦言相對,此處節奏感呈現高亢型,表現小毛猴內心的激動喜悅與性格率直。“短尾巴猴”想象為頭腦簡單、教條的形式主義者。(7)(8)(9)處略作停頓,聲音平緩,語節內詞少且緩連,疏密度松,語氣呈呆笨狀態,整句節奏緩慢,表現出短尾巴猴的目光短淺、頭腦呆笨的特點。
正是通過以上的藝術處理和節奏調控,以節奏的時空性和序列性來實現“人物”特點的塑造,從而把作品中性格迥異的聽覺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實現了文字作品和創作主體在有聲語言上的和諧一致,內在意蘊和外在形象的完美統一。同時,在影視劇臺詞的表演中,為了創造優美的外部形式,藝術家不但要研究和掌握有聲語言節奏的豐富的含義,還需要研究如何控制好主導節奏,使其與故事基調一致,與節奏布局和故事層次性相協調。因為一部影視劇所表現的是生活的真實,臺詞是為著表現生活的真實而存在的,但是藝術所表現的真實不是生活的自然形態,而是概括的、集中的、具備著鮮明的形象、直接訴諸觀眾的感情的。臺詞既是藝術的語言,就不是繁瑣的,而必然也是概括的、集中的、能夠賦與角色以鮮明形象而突出主題的。所以一個演員在他或她創造角色的時候,對于臺詞就有加以設計的必要。
但是這個設計不是獨自一人所為的,而是經過統籌全局、仔細推敲之后,在排演當中和其他角色一同來進行的。其中,要把一部影視劇的臺詞形象地直接訴諸觀眾的感性以引起共鳴,那就必須要掌握和處理好從字音直到聲音的運用的全部技術,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節奏。事實上,文藝作品演播和影視劇的臺詞表演實踐已經證明,以節奏來調控影視劇的大局,才能把臺詞演繹發揮得大氣磅礴、淋漓盡致。這就要求演員在節奏處理上做到“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另一個問題是,在文藝作品的欣賞過程中,報紙雜志的讀者如果愿意的話,可以通過重讀某一個句子或某一個段落來獲得某種節奏的美感,然而,影視媒介卻由于其自身的特點使得觀眾或聽眾做不到這一點,至少不能馬上做到這一點。因此,只有讓文藝作品的演播者或影視劇演員排除各項“干擾”,根據作品不同的意境,創造出相應的情感氣勢和鮮明的節奏,才能使作品產生強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電視劇《康熙王朝》第四十五集開頭有一段長約十分鐘的臺詞戲,演員陳道明在這段臺詞的表演中節奏把握恰如其分,使觀眾聽得如癡如醉。陳道明所扮演的康熙在廷斥群臣這出戲演到酣暢之處,語及“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在煤山上才幾年哪”時語氣厚重,節奏低沉,表現出語重心長之意,特別是說到“才幾年哪”幾個字時,節奏極為緩重,聲音壓低,語調下降,似乎用盡全力擠出這四字,似乎凝眸彎腰直要把心掏給臣子們,接著語言節奏轉為高亢緊張型,聲音放大,語調上揚雙手按膝猛然一吼“,忘啦!?”其后語言節奏順勢上揚,語氣更為凝重,接著這一聲雷霆,康熙手指全場,振臂一揮“,那顆老歪脖子樹還站在皇宮的后面,天天地盯著你們呢!”但其間的“老歪脖子樹”的節奏卻刻意拓開,使有聲語言頃刻之間意味深長,這五個字由陳道明咬牙切齒地把聲音擠出來,就如同發怒的雄獅一般。這段臺詞表演如果節奏沒有抑揚頓挫的變化,就會顯得刻板、呆滯、沒有生氣,更展示不出康熙對臣子們恨鐵不成鋼的愛之深責之切。這一句節奏的控制不但讓人聽得痛快淋漓,而且細品之下“,傳播有效密度”也很大。這正如道家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這段臺詞表演在節奏把握上既有理智又不失情感,既有激情又不失控制。它緊扣故事的主題,以聲音的高低,語氣的剛柔,語調的抑揚,停連的處理,節奏的變化等有聲語言技巧,把這段戲的精神確切地傳達給了受眾,既給人以藝術的美感,又給人以人生的啟示。
一、加強中小學教師協作,傳好“接力棒”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學段”的理論,把中小學分為二個學段:一、二、二年級為第一學段;四、五、六年級為第二學段;七、八、九年級為第二學段。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小學的數學教學是相輔相成,持續連貫的。但是,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中小學各白為陣、互不相干的尷尬局而。我認為,應該加強中小學教師之間,特別是小學高段與七年級教師之間的合作,在升學時把學生這根“接力棒”傳接好。中小學數學教師更該如此,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加強跨校協作,攜手為學生鋪路搭橋。
首先,中小學教師應該相互了解數學知識內容和知識體系,進而把握好中小學數學的內在聯系。新課程標準把數學學習內容概括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部分;把學習目標劃分為“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應用意識、推理能力”等幾個方而。中小學數學的學習對象只不過層次、梯度不同而己。決定了小學數學教學應有目的的對初中數學有所鋪墊和滲透;初中數學教學更應該關心小學固有的起點和模式。把中小學數學看成一個系統工程,中小學教師各盡所能,互相支持。
其次,中小學數學教師加強教學方而的研究和交流,熟悉彼此的教學方法、課堂組織形式;相互反饋教育信息,交流教學心得,便于中學教師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組織形式。
因此,加強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合作,對初中學生數學學習入門,在教和學兩方而都將起很大的作用。
二、培養興趣,樹立信心,打好“攻心戰”
新生剛入學,而對初中的全新環境,白然會有許多壓力。特別會對數學的學習產生種種誤解,甚至是恐懼。這要求數學教師作好初中數學的“學前教育”,打好“攻心戰”,消除學生心理上的顧慮,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
首先上好第一節課。新教師應該在第一節課給學生留下學識廣博、志趣高雅、風趣幽默、寬嚴有度、容易親近的印象,使學生能“親其師而信其道”,逐步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數年來我的數學第一課,都是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數學家的探索精神、不朽貢獻;介紹數學在日常生活及科技領域的地位和作用;組織利于不同層次學生都參與的數學游戲等等;讓學生感受數學本身的魅力、數學學習的樂趣。此外,講解中小學數學的知識聯系,介紹學習方法、學習要求,甚至請高年級學生現身說法,鼓勵學生勇于而對現實、敢于向困難挑戰,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做好初步的心理準備。
其次,上好第一章,組織好第一次測試,我總是給學生來個“開門紅”,獲得成功體驗。教師盡量放慢教學進度,使教學內容適合各個層次的學生,適當降低要求,關注那些基礎稍差容易掉隊的群體;又要給學有余力的群體適當的挑戰,防止他們“低估”數學而放松學習。加強學生動手活動的環節,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開發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讓學生感受初中數學與小學有聯系、與生活有聯系,有趣、有用并不難學。
對應的第一次單元測試,教師應該讓一部分學生考出“優越感”,更要想法讓其余學生獲得意料之外的“好成績”。還要經常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各種良好表現做積極的表揚,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盡快找到成就感。
三、善教善學,保障數學學習“可持續發展”
初中數學的教學,畢竟是個長期的實踐過程。除以上環節外,還要求教師注重教學方法的過渡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持續穩步的進行。
小學到初中,而對新老師新教法,學生的學習適應是一個大的跳躍。小學數學教學,教師講得細,練得多,直觀性強;到了初中,相對來說教師講得精,練得少,抽象性也比較強。教師應對小學的教法有所了解,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在穩中求變,逐步過渡,使學生慢慢適應新的教學方法,在自主、輕松、能動的氛圍中實施數學教學,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引言
移動通信技術飛速發展,已經歷了3個主要發展階段。每一代的發展都是技術的突破和觀念的創新。第一代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采用模擬和頻分多址(FDMA)技術。第二代(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主要采用時分多址(TDMA)和碼分多址(CDMA)技術。論文百事通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可以提供更寬的頻帶,不僅傳輸話音,還能傳輸高速數據,從而提供快捷方便的無線應用。但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仍是基于地面標準不一的區域性通信系統,盡管其傳輸速率可高達2Mb/s,仍無法滿足多媒體通信的要求,因此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4G)的研究勢在必行。
一、4G的定義及其技術要求
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可稱為廣帶(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網絡,具有非對稱超過2Mb/s的數據傳輸能力,對全速移動用戶能提供150Mb/s的高質量影像服務,將首次實現三維圖像的高質量傳輸。它包括廣帶無線固定接入、廣帶無線局域網、移動廣帶系統和互操作的廣播網絡(基于地面和衛星系統),集成不同模式的無線通信,移動用戶可以自由地從一個標準漫游到另一個標準。其廣帶無線局域網(WLAN)能與B-ISDN和ATM兼容,實現廣帶多媒體通信,形成綜合廣帶通信網(IBCN),他還能提供信息之外的定位定時、數據采集、遠程控制等綜合功能。其主要技術要求是:
(1)通信速度提高,數據率超過UMTS,上網速率從2Mb/s提高到100Mb/s。
(2)以移動數據為主面向Internet大范圍覆蓋高速移動通信網絡,改變了以傳統移動電話業務為主設計移動通信網絡的設計觀念。
(3)采用多天線或分布天線的系統結構及終端形式,支持手機互助功能,采用可穿戴無線電,可下載無線電等新技術。
(4)發射功率比現有移動通信系統降低10~100倍,能夠較好地解決電磁干擾問題。
(5)支持更為豐富的移動通信業務,包括高分辨率實時圖像業務、會議電視虛擬現實業務。
二、4G的關鍵技術
1.OFDM(正交頻分復用)
OFDM技術實際上是MCM(Multi-CarrierModulation,多載波調制)的一種。其主要思想是:將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將高速數據信號轉換成并行的低速子數據流,調制在每個子信道上進行傳輸。正交信號可以通過在接收端采用相關技術來分開,這樣可以減少子信道之間的相互干擾(ICI)。每個子信道上的信號帶寬小于信道的相關帶寬,因此每個子信道上的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從而可以消除符號間干擾。而且由于每個子信道的帶寬僅僅是原信道帶寬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變得相對容易。由于OFDM技術由于具備上述特點,是對高速數據傳輸的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因此被公認為4G的核心技術之一。
2.軟件無線電
軟件無線電(SoftwareDefinedRadio,簡稱SDR),就是采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在可編程控制的通用硬件平臺上,利用軟件來定義實現無線電臺的各部分功能:包括前端接收、中頻處理以及信號的基帶處理等。即整個無線電臺從高頻、中頻、基帶直到控制協議部分全部由軟件編程來完成。其核心是在盡可能靠近天線的地方使用寬帶的“數字/模擬”轉換器,盡早地完成信號的數字化,從而使得無線電臺的功能盡可能地用軟件來定義和實現。軟件無線電是一種基于數字信號處理(DSP)芯片以軟件為核心的嶄新的無線通信體系結構。
3.智能天線
智能天線是波束間沒有切換的多波束或自適應陣列天線。多波束天線在一個扇區中使用多個固定波束,而在自適應陣列中,多個天線的接收信號被加權并且合成在一起使信噪比達到最大。與固定波束天線相比,天線陣列的優點是除了提供高的天線增益外,還能提供相應倍數的分集增益。智能天線具有抑制信號干擾、自動跟蹤以及數字波束調節等智能功能,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根據信號來波的方向自適應地調整方向圖,跟蹤強信號,減少或抵消干擾信號。智能天線的核心是智能算法,而算法決定電路實現的復雜程度和瞬時響應速率,因此需要選擇較好算法實現波束的智能控制。
4.IPv6協議
4G通信系統選擇了采用基于IP的全分組的方式傳送數據流,因此IPv6技術將成為下一代網絡的核心協議。
(1)巨大的地址空間。在一段可預見的時期內,它能夠為所有可以想像出的網絡設備提供一個全球惟一的地址。
(2)自動控制。IPv6還有另一個基本特性就是它支持無狀態和有狀態兩種地址自動配置的方式。無狀態地址自動配置方式是獲得地址的關鍵。在這種方式下,需要配置地址的節點使用一種鄰居發現機制獲得一個局部連接地址。一旦得到這個地址之后,它使用另一種即插即用的機制,在沒有任何人工干預的情況下,獲得一個全球惟一的路由地址。
(3)服務質量。服務質量(QoS)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從協議的角度看,IPv6與目前的IPv4提供相同的QoS,但是IPv6的優點體現在能提供不同的服務。IPv6報頭中新增加的字段“流標志”,有了這個20位長的字段,在傳輸過程中,中國的各節點就可以識別和分開處理任何IP地址流。
(4)移動性。移動IPv6(MIPv6)在新功能和新服務方面可提供更大的靈活性。每個移動設備設有一個固定的家鄉地址(homeaddress),這個地址與設備當前接入互聯網的位置無關。當設備在家鄉以外的地方使用時,通過一個轉交地址(care-ofaddress)來提供移動節點當前的位置信息。移動設備每次改變位置,都要將它的轉交地址告訴給家鄉地址和它所對應的通信節點。
三、結束語
由于4G與1~3G相比具有通信速度更快,網絡頻譜更寬,通信更加靈活,智能性能更高,兼容性能更平滑等優點,4G將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相信不久的將來4G將一統移動通信的天下,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隨著越來越多高精尖技術在我國裝備制造業中使用,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高科技裝備,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雖然我國的數控機床的使用率還不如歐美發達國家,但是隨著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凸現,數控機床的使用率將持續增長,成為我國制造業的主力軍。隨著數控機床普及率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需要大量懂得數控編程與機床操作的高級技術工人。中等職業學校便面臨著為國家培養高級數控技術工人的新的挑戰。
傳統的中職數控教學存在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數控專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被相對分開,各成一體。導致學生跟著理論老師學完一個學期的理論之后,利用期末集中到數控車間跟著實踐老師再學習實踐。因為數控技術對于中職學生來講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理論的時候,積極性普遍不高。通常一本書的理論學完了,真正掌握的學生很少。而期末到車間實踐的時候,很多學會的東西也已經忘了很多。這樣一來,導致學生覺得數控技術難學,普遍抱有恐懼心理,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找到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不好的癥結后,我校從2005年開學以數控專業為試點教育教學論文,進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改革。即把數控專業學生第二年所學的專業課分成數控車削技術、數控銑削技術、鉗工技術、電器與PLC、CAD/CAM等若干素質技能模塊。將這些素質模塊全部進行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進,每一個模塊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由一個老師全部完成。學生在學習每一模塊時,先由老師講解當天所學理論,學生掌握后就直接到車間實驗室進行實踐練習。經過近幾年的試點,我校數控專業學生學習積極性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學習效果也顯著改善。
但是隨著這幾年一體化教學的展開,其中的不足也在教學中顯現出來。數控專業學生所學的素質技能模塊彼此相對獨立,學生由于個人興趣不同等原因,往往只對其中的幾個模塊感興趣,而對剩余的模塊提不起學習興趣,造成學習過程中的偏科。這樣一來,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便失去了意義。為此,我校機械系的教師以近五年一體化教學中積累的經驗為基礎,對數控一體化教學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與嘗試。
我們從學生在技能模塊學習中偏科的問題著手,分析學生偏科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是學生個人的興趣不同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所致。因此,在假期中,我系老師積極探索,把學生第二學年所學習的若干模塊進行了整體規劃。以數控車削技術和數控銑削技術兩個模塊為主線,把鉗工技術、電器與PLC、CAD/CAM等模塊的內容穿插在數控車削技術與數控銑削技術的學習中。
具體實施的步驟分為:首先,數控專業的學生升入二年級學習后,我系老師在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對學生進行素質技能模塊學習前的動員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在動員大會上,老師會向學生介紹整個技能模塊學習的總目標。總目標的實施依靠具體項目進行落實。具體的項目是由我系老師在假期中經過細致篩選,以數控中級工國家職業標準為考核依據,設計出的由軸類零件和平面輪廓零件組成的配合工件。通過把配合工件的內容分解,其中的知識點主要由學生將要學習的技能模塊組成。接下來,學生在進行每個模塊學習的第一節課里,專業老師都會向學生詳細介紹學生所學模塊在整個總體項目中所占的地位,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點,以及如何完成所分配的目標。
在CAD/CAM模塊的學習中,老師會把學生要完成的總的配合工件的三維實體造型展示給學生,讓他們首先從直觀感受到學習完所有模塊后所要完成的配合工件的造型。然后,老師會把配合工件的實體造型進行逐步分解,最終分解成學生所要學習CAD/CAM模塊中的最基本的知識點,使學生明白,通過從最基本的知識點開始學習,逐步深化,最終才能完成整體的配合工件的實體造型。學生通過對CAD/CAM模塊中零件的實體造型有了了解后教育教學論文,在鉗工技術的學習中,首先從要完成的配合零件的毛坯入手。老師發給每名學生原始毛坯。學生通過學習鉗工技術的劃線、鏨削、鋸削、銼削、鉆孔、锪孔、鉸孔、攻螺紋、套螺紋、研磨、測量等知識后,對原始毛坯進行加工,以保證在數控車削和數控銑削加工中對毛坯的精度質量要求。得到達到精度要求的毛坯后,學生就開始在數控專業老師的帶領下,從數控機床的組成、基本操作、數控程序編制、自動加工和精度控制等知識點開始由淺入深地學習。學生學習數控車削技術和數控銑削技術同時,同步開始電器與PLC的學習。電器與PLC主要包括各種電器元件、控制電路和PLC編程。而這些知識點恰恰涉及數控車床和數控銑床的電器控制部分。在學生學習數控車床、數控銑床操作的同時理解機床動作的原理,使他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學生根據第二學年開始時的總項目介紹,逐步隨著一體化教學的進行完成學習任務和目標。由于總目標劃分了若干小的模塊化目標。當學生由于興趣或其他原因完不成其中某一模塊學習時,就會造成后面的模塊學習無法進行,進而影響了整個總體目標的達成。在一體化教學中,教師還引入了團隊競爭,把一個教學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當完成一個基本模塊學習實踐后,各個小組會進行評比排名。基于以上兩點,學生在學習中偏科的現象大大減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學生考取兩個或多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也有大幅提高。
事實證明我校在一體化教學中引入總項目引領各個分項目的一體化教學嘗試非常成功。但畢竟只是嘗試,肯定存在許多不足需要我們不斷改進與完善。只有我們不斷改進和完善一體化教學模式,不斷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才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始終立于國際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孫文堂數控加工專業教學之我見[J] 職業教育研究,2004,2
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是每個藝術設計類畢業生的必經之路,也是他們這四年來設計學習生涯的一個總結。對于民辦院校藝術設計類本科生這一特殊群體來說,論文與設計往往使他們絞盡腦汁,煩惱不已。那么,藝術設計系的教師如何指引他們交上滿意的答卷,為四年的學習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呢?我結合實踐教學經驗作出探索,旨在找出適合民辦院校藝術設計類本科生的論文指導方法。
一、民辦院校藝術設計類畢業論文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針對民辦綜合性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性,通過實際教學指導實踐,我總結出了民辦綜合性院校藝術設計類的畢業生在論文方面存在著以下種種問題。
1.有一小部分學生重設計而輕論文。
這與許多學生頭腦中存在著重設計輕論文的觀念有關,平時忽視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認為論文無關緊要,只要設計能過就行了,有的甚至認為自己是設計師,不屑于將自己的設計理念、構思過程用文字表達出來,認為藝術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有的學生不按規定的時間完成初稿,對指導老師的修改意見不予以理會,從而使畢業論文的質量不高。
2.大部分學生文化底子弱、寫作功底差。
大部分藝術設計類畢業生對于論文有心無力。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在高考中屬于藝術類考生,總體文化考分普遍偏低,而入學后,大部分時間都側重專業技能學習,對《藝術概論》、《中外設計史》等專業文化課程普遍學習熱情不高。這樣的學習態度導致畢業論文寫作理論功底較差。如有一學生論文題為《淺談中外卡通發展史》的論文,首先這個選題就有假、大、空的潛在問題,中外卡通發展史本身已經是一門歷史,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實,這些事實是一些真實性的記錄,而不是談出來的,這是假。而大呢,中外,包括中國和國外,而國外包括各個大陸上的國家,卡通包括卡通人物、場景、劇本等,題目選題范圍太大,自然就難以寫得詳細,從而產生了空的問題。
大部分學生寫作基本功底差,語言表達不清晰,結果論文顛三倒四、牛頭不對馬嘴,連自己都看不明白。對自己所要論述的觀點不能從幾個方面分清條理來論述,也分不清主次。如談“古代龍鳳紋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運用”,重點應在“運用”上做文章,但學生卻用大半篇幅來解釋什么是“龍鳳紋”、“龍鳳紋的由來和歷史”,等等,而對龍鳳紋究竟如何在現代包裝設計中“運用”卻聊聊數字,草草結束,還沒說到重點就沒有下文了。
二、民辦院校藝術設計類論文指導探索
針對民辦綜合性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性,通過實際教學指導實踐,我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和探索,總結出以下幾點。
1.端正學生的寫作態度,提高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
這一點對藝術設計類畢業生來說尤其重要。應該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端正學生對畢業論文無所謂這一錯誤認識,讓他們了解到畢業論文質量如何會影響整個畢業設計過程。
2.加強寫作訓練。
可以結合專業課學習,進行針對性的小論文,重點在于尋找相關資料和建立個人論點,對論文字數和規范性要求不高,但應符合論文的基本格式。以包裝設計課程為例,學生獨立確定主題、選擇材料、制作1―2套包裝成品;以論文形式完成相應的課程報告。具體報告可能包括“設計背景、設計構想、設計形式、材料應用、后期問題、市場定位等”。通過應用和分析促進學生對設計基本知識的綜合理解,能夠用更理性和研究性的方式對待設計,對于學生獨立參加各種比賽、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順利完成相當有益。另外,文獻檢索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查找學術資料非常重要,因而在二三年級階段有必要開設文獻檢索課程。
3.實行理論與實踐現結合的模式。
為了提高畢業論文質量,讓論文內容更充實,同時也是為了提高畢業生綜合能力和畢業設計的質量,應當實行理論結合實踐的操作模式,即學生在完成畢業設計的同時,還要完成與設計緊密結合、息息相關的畢業論文的寫作。這種模式要求學生在論文中大篇幅是對自己設計的一個闡述,相當于一個完整版的設計說明。這個設計說明字數要求在3000字以上,其他格式及具體要求與普通本科論文要求相同。這種模式通過對作品的創作過程、構思和材料等方面進行闡述,形成論文,由于都是自身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因此說明詳盡、到位,能夠很好地闡釋設計思想,不僅可以彌補畢業論文無話可說,畢業設計說不出口的缺陷,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襲現象,提高畢業生論文與設計質量。
4.加強指導環節。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老師的指導十分重要,只有在論文寫作的各個階段及時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在寫作時才能避免走彎路。如:選題時要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要大小合適,便于操作;修改文章時主要從調整結構、充實內容、修改文字等方面進行。
總之,民辦綜合性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有其特殊性,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性,作為藝術設計系的教師,我們應當因材施教,針對其特殊性制訂特殊的指導方法。畢業論文與創作的指導不是一成不變、完全一致的,每個高校需要不斷地改革、嘗試、總結,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操作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王蘇鳳,王興亮.綜合性大學藝術設計教育的創新思想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
進一步提高創作能力。衡量一個地方的群眾文化是否繁榮,其重要的標志為這個地方是否創作出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我們要求全館專業人員加強自身創作,充分調動干部職工的創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近十年來,我館業務干部在音樂舞蹈創作、美術攝影創作、文學曲藝創作等方面碩果累累,先后創作出了許多弘揚正氣、真切感人、喜聞樂見的作品,其中有109件作品在全國、全省獲獎。進一步提高組織輔導能力。我館在主辦和承辦市級文藝活動的同時,積極組織輔導市直各單位XX縣區的群文活動;
xx年來先后為市直、基層和駐衡單位策劃、組織、編排和輔導文藝活動萬余次,同時加強對老年人的文藝輔導和少兒藝術輔導培訓,1995年創辦的群眾文化藝術學校積極領舞全市藝術培訓市場,常年開辦各門類藝術培訓,每年平均輔導學生xx余人次,并為中央、省市專業藝術院輸送大批藝術人才,也為基層培養一批又一批藝術骨干。進一步提高理論研究能力。群眾文化工作既要注重實踐,也要重視理論的創新。因而我們注重積累、注重調研,深入研究群眾文化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探索群眾文化的新路子,以創新的精神指導實踐。
①創辦了XX省第一家市級群眾藝術館網站,全國各地群眾藝術館單獨建立網站總共只有10家,通過這個網站,我們加強與全國各地群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總結推介了全市各項文藝活動及工作經驗,從而為全市群眾文化工作開拓出新的平臺和空間;
[1]張心心.淺談徐曉林古箏作品的音樂風格及對古箏藝術刻展的影響[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3(22):157-158.
[2]李菲.明月紅弦聲停處別有深情幾萬重——淺析徐曉林古箏音樂創作特色[J].人民音樂,2015(4):213-125.
[3]李春穎.淺析歷史感悟中的古箏藝術發展與融合——以《臨安遺恨》為例[J].音樂時空,2015(20):50-51.
[4]汪莎.詩意的棲息——評陶一陌古箏曲《自在云端》的音樂創作[J].人民音樂,2013(11):124-126.
[5]鮑曉媛.儒家音樂思想在古箏作品中的體現——兼談社會思想語境對音樂文化發展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3(12):23-24.
[6]廖文珺.高山流水覓知音——古箏藝術傳統與創新的思考[J].音樂創作,2015(8):132-133.
[7]陳滿欣.論古箏演奏的繼承與創新——談現代古箏藝術的發展[J].新世紀劇壇,2011(1):1001-1002.
[8]陸晶.“翰雅杯”首屆中國古箏藝術傳統流派及民間風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請賽綜述[J].音樂探索,2014(3):130-133.
[9]葛雪婷.古箏演奏形式與技術發展——觀“八面風·古箏室內樂新作品音樂會”有感[J].藝海,2013(8):155-156.
[10]許育燕.音隨心動——淺議古箏演與奏之間的影響與聯系[J].北方音樂,2014(15):94-95.
[11]符麗琴.箏鳴爭鳴國樂飄香——多元音樂文化影響下的當代古箏音樂創作[J].北方音樂,2015(7).
古箏論文參考文獻:
[1]袁靜芳.民族器樂(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陳安華.從箏的沿革看“世界箏”的趨向[J].星海音樂學報,1987,(02).
[3]李慶豐.箏統天下,風格各異——山東、河南、潮州、客家箏派演奏方法之比[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02).
[4]毛特.民族音樂的改良創新和工業設計[J].樂器,2008,(01).
[5]侯方.感受聽覺藝術中的視覺[J].人民音樂,2004,(10).
古箏論文參考文獻:
[1]楊妍,趙雪暉.高校古箏教學中古箏演奏與賞析的心理境因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5:92-93.
[2]吳珊珊.獨立學院古箏實踐教學方法探索[J].音樂時空,2015,01:153-154.
[3]趙星.箏樂演奏的靈魂之美——論古箏左手做韻技法之一“顫音”[J].大眾文藝,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