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金融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5 14:52: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鄉村金融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鄉村金融論文

篇(1)

(一)金融規模特別是存款規模的擴大

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資源,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農村地區的存貸結構比例失調使得用于發展農村經濟的可用資本相對減少

農村投資的產出效率也不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作用。

(三)農村投資效率一直不高

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于農村金融市場的資金外流導致的,資金外流致使農村的整體投資額增長緩慢,用于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的資金肯定也會減少。

二、農村金融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農村金融要更好地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就必須對當前的農村金融體系進行一定的調整,而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應該為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助益。

(一)明確農村金融的角色定位

以前,農村金融的定位通常是為城市經濟輸送農村的剩余資源和資本,在農村經濟高度發展,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的今天,農村金融的作用更多地是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方面的保障,還要吸引城市資金參與到農村經濟的發展當中去。所以要大力發展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以及民間小額信貸公司等創新農村金融機構,使農村金融市場更加有活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從而促進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結合。

(二)選擇正確的農村金融發展政策

農村金融目前的發展重點不在量的擴大,而是質的提升,目前農村金融中的資本利用效率底下,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頗有不利,為了提升農村金融的資本利用效率,應該使用較為合理的手段與政策提高農村市場上金融機構的貸存比率,從而有效防止農村金融機構造成的資金外流,從而使資金流向實現正確的導向,提升農村金融機構對于農村產業發展的促進發展效率,有效吸引和鞏固農村的可用資本。

(三)加強政策和法規的建設

針對三農問題,要通過政策和財稅的扶持增強農村的技術設施建設,引入更多的法律法規來保障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市場的合法權益,使其在法律法規上有一定依據,從而在農村市場站穩腳跟,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篇(2)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而金融穩定則關系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穩定。金融穩定是指金融體系處于能夠有效發揮其關鍵功能的狀態。20世紀90年代以來,墨西哥、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俄羅斯、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相繼出現金融動蕩,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有的甚至引發政治和社會危機。各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日益重視金融風險的評估和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建設,著力構建能夠抵御金融風險威脅、維護金融穩定的金融“安全網”,提高防范金融風險、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

一、實行存款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存款保險制度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為了保護存款人的合法利益,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而設立專門的存款保險機構,作為投保機構,各存款性金融機構向保險機構強制或自愿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繳納保險費,當投保機構面臨危機或破產時,保險機構向其提供流動性資助或代替破產機構在規定的限度內對存款者支付存款的制度。

在我國,長期以來并不存在明確的存款保險制度,但從近年來發生的金融機構破產案中可以看出,我國的存款金融機構與政府之間實際上存在著一種隱性的存款保護。隱性存款保險在保護存款者利益以及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性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隱性存款保險的弊端日益顯露出來。

首先,不利于公平競爭。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比,我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雖然服務好、不良資產率低、效率高,但由于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有國家信用作保障,存款者不用擔心銀行倒閉會給自己帶來損失,這就加大了股份制銀行的籌資成本,由此造成了大銀行與中小銀行不公平競爭的局面,抑制了新興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不利于提高中國銀行體系的活力。

其次,不能合理處置問題銀行,加大了處理的成本。由于隱性的存款保險沒有明顯的規定制度,缺乏市場化的機制,因而在處理中機制不夠靈活。一般是在發生危機后,人民銀行、地方政府等機構才實地商量解決的對策,而且因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作支持、各種專業人員的配合等原因,大大延遲了處理有問題銀行的時機。

第三,與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趨勢相悖。當前我國所采用的以國家信用為保證,對個人儲蓄存款實行全額保險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一是額外加大了國家財政的負擔,二是不利于形成正常的市場退出機制。隨著入世保護期的結束,外資銀行的紛紛涌入,中國未來的金融體系將呈現多元化的局面。如果仍采用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就會使民營銀行不能健康發展,而且會出現外資銀行“搭便車”的現象等。

因此,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對銀行體系改革的深入,以國家信用擔保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已漸漸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建立對經濟主體的合理激勵機制,推行公開公平、設計合理的存款保險制度對于維護金融體系穩定以及推進金融改革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迫在眉睫,也恰逢其時。

二、在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措施建議

雖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現行條件還不完全具備,但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步伐卻并未減慢。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在積極進行改革和調整,已初步完成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并穩步實施上市計劃,大批中小銀行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它們迫切需要存款保險的服務來提高信譽,尋求更深層次的發展,而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隱性存款保險已經不適合當前金融發展和金融穩定的需要。因此,成立國家存款保險機構,在事前采取防范風險的管理措施,事后引入風險責任判斷標準,引導商業銀行向著健康的方向開展業務積極創造條件,在當前顯得尤為必要。

1.深化銀行改革,完善監管機制。存款保險機構主要是為了保護存款人,而不是為了保護銀行不破產,為了代表存款人更好地運用專業化手段來監督銀行的風險狀況。因而,不能片面強調存款保險機構的風險承受能力,也不能高估其風險承擔能力。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金融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無論是監管手段還是能力,都無法滿足有效監管金融機構經營風險的需要。因此,應盡快建立金融機構監督管理協調機制,對銀行業實行全方位監管。央行要發揮維護金融穩定的主導作用,對商業銀行開展“窗口指導”,引導信貸投向,減少道德風險。建立新的監管方法和程序,提高監管質量以及完善監管體系,加強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積極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保障金融業的穩健運行。央行還可以通過完善征信管理,向銀行和銀行監管及存款保險部門提供風險預警;銀行監管及存款保險部門根據央行預警限制信貸資金向高風險行業集中。在處置金融機構風險上,存款保險機構在保持相當的獨立性的同時,加強與央行和銀監會的協調。存款保險機構與央行、銀監會以及其他政府部門的協調機制是否有效,將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對問題銀行的處置速度和成本。

2.為存款保險制度建設和機構設立提供政策與法律支持。我國政府應制定和出臺“存款保險法”,使存款保險規范化和制度化。用法律來保證存款保險制度的貫徹實施,保障存款保險機構的獨立性和存款保險業務的安全動作。中央政府應對存款保險制度提供政策支持,以提高存款保險制度的公信度。

3.實施強制投保政策。一是防止出現逆向選擇問題,即只有風險較大的銀行才去參保。產生逆向選擇的原因之一就是實行自愿投保。如果規定所有的商業銀行都必須加入存款保險體系,逆向選擇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二是有利于相互監督,當所有銀行都出保費,那么經營好的銀行就有激勵去監督經營不好的銀行。三是可防止自愿投保方式下銀行內部存款的大規模轉移。四是有助于保險基金規模的擴大。

4.實行差別保費制度。隨著銀行業務的不斷創新以及種類的多樣化,統一的保險費率已經不能準確地反映銀行資產的風險變化,因此,實行對不同風險的商業銀行征收不同保費的差別費率已成為共識。美國FDIC基于CAMEL評級研究的“與風險相聯系的保險費率制度”,已經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實施差別保費制度,相當于建立了一個正向激勵機制。對那些經營狀況較好、風險較低的商業銀行來講,由于保費相對較低,這就保持了其經營的積極性;對于那些經營較差的商業銀行,為了降低保險費率,或者說為了降低經營成本,也會努力改善經營狀況,加大風險防范的力度,降低自身的風險,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道德風險問題。我國目前尚未建立統一的銀行評級標準制度,對銀行的風險評估體系還不夠健全,因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對各銀行風險的判定就十分困難。因此可按銀行的資本化狀況,同時參考經營管理水平、財務狀況、資產風險比例等實行差別費率。資本充足率高、經營狀況好的銀行可繳納較少的保費,反之亦然。而且在存款保險制度建立的初期,應確定較少的費率級別,費率的級差也應當較小,但要規定一個明確的費率調整時間表,逐步過渡到完善的差別保險費率制度。

5.實施動態的保費制度。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其風險狀況隨著其經營策略與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如果商業銀行的風險發生變化,保險費用卻沒有調整,一方面對其他的商業銀行來說有失公平,另一方面會加大存款保險機構與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對投保的商業銀行實施動態的保費制度,隨時根據其風險的變化調整其保險費用,不但能保持公平,而且促使商業銀行加強自身風險管理,始終把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6.設定保險范圍。一方面要設立賠償金額范圍,制定一個限額:在限額以下的存款才能得到全額賠付,超過此限額的存款只能得到部分賠償,或者不賠償。這種全額賠償和部分賠償相結合的方式,既可以充分保護廣大中小儲戶的利益,又能避免對市場紀律的削弱,使存款人依舊要注重風險的控制。設立理賠限額不宜過高,否則會引發道德風險。世界上保險限額平均是GDP的3倍,按此標準中國的保險限額不到3萬元。然而由于我國居民的高儲蓄率,金融資產主要是以存款的形式持有,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加上我國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管理水平低,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若按上述比例確定保險限額顯得偏低,保護面不足。為了維護廣大存款者的利益,可適當調整限額,至少讓90%以上的存款者得到全額賠付,將存款保險最高限額規定為10萬元,對10萬元以內的存款全額保險,超過10萬元的采用遞減比例賠償是可行的選擇。

另一方面,對存款的種類也要設限制,只對銀行存款中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儲蓄存款提供保險,而同業存款、外幣存款、大額存單、境外金融中心存款等都不在保護之列。這種風險共擔機制,使存款人與商業銀行仍然要注重風險控制,從而避免道德風險的發生。

應逐步強化存款保險機構的監督權利和責任,加強對投保商業銀行的監管力度。監管是避免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有效對策。強化存款保險機構的權利,檢查投保機構的經營風險,隨時根據其經營與風險狀況調整其風險等級,進而調整其保險費用;有權取消經營不善和非法經營者的保險資格,對問題銀行實施兼并、收購和救助等。

三、結束語

根據我國現實情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實施存款保險制度的必要性。存款保險制度的本意是通過防止擠兌使得銀行體系更加安全,但如果設計不合理,結果可能會削弱銀行系統的穩定性,從而加大銀行倒閉的可能。可從存款保險法律建立、實施強制性存款保險、規定最高理賠限額、實行差別化費率等六個方面設計適合我國現狀的有效的存款保險制度。

參考文獻:

篇(3)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 而金融穩定則關系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穩定。金融穩定是指金融體系處于能夠有效發揮其關鍵功能的狀態。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墨西哥、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俄羅斯、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相繼出現金融動蕩, 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有的甚至引發政治和社會危機。各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日益重視金融風險的評估和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建設, 著力構建能夠抵御金融風險威脅、維護金融穩定的金融“安全網”, 提高防范金融風險、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

一、實行存款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存款保險制度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為了保護存款人的合法利益, 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而設立專門的存款保險機構, 作為投保機構, 各存款性金融機構向保險機構強制或自愿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繳納保險費, 當投保機構面臨危機或破產時, 保險機構向其提供流動性資助或代替破產機構在規定的限度內對存款者支付存款的制度。

在我國, 長期以來并不存在明確的存款保險制度, 但從近年來發生的金融機構破產案中可以看出, 我國的存款金融機構與政府之間實際上存在著一種隱性的存款保護。隱性存款保險在保護存款者利益以及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性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隱性存款保險的弊端日益顯露出來。

首先, 不利于公平競爭。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比, 我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雖然服務好、不良資產率低、效率高,但由于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有國家信用作保障, 存款者不用擔心銀行倒閉會給自己帶來損失, 這就加大了股份制銀行的籌資成本, 由此造成了大銀行與中小銀行不公平競爭的局面, 抑制了新興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 不利于提高中國銀行體系的活力。

其次, 不能合理處置問題銀行, 加大了處理的成本。由于隱性的存款保險沒有明顯的規定制度, 缺乏市場化的機制, 因而在處理中機制不夠靈活。一般是在發生危機后, 人民銀行、地方政府等機構才實地商量解決的對策, 而且因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作支持、各種專業人員的配合等原因, 大大延遲了處理有問題銀行的時機。

第三, 與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趨勢相悖。當前我國所采用的以國家信用為保證, 對個人儲蓄存款實行全額保險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一是額外加大了國家財政的負擔, 二是不利于形成正常的市場退出機制。隨著入世保護期的結束, 外資銀行的紛紛涌入, 中國未來的金融體系將呈現多元化的局面。如果仍采用隱性存款保險制度, 就會使民營銀行不能健康發展, 而且會出現外資銀行“搭便車”的現象等。

因此,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對銀行體系改革的深入, 以國家信用擔保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已漸漸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 建立對經濟主體的合理激勵機制, 推行公開公平、設計合理的存款保險制度對于維護金融體系穩定以及推進金融改革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 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迫在眉睫, 也恰逢其時。

二、在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措施建議

雖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現行條件還不完全具備, 但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步伐卻并未減慢。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在積極進行改革和調整, 已初步完成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 并穩步實施上市計劃, 大批中小銀行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 它們迫切需要存款保險的服務來提高信譽, 尋求更深層次的發展, 而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隱性存款保險已經不適合當前金融發展和金融穩定的需要。因此, 成立國家存款保險機構, 在事前采取防范風險的管理措施, 事后引入風險責任判斷標準, 引導商業銀行向著健康的方向開展業務積極創造條件, 在當前顯得尤為必要。

1. 深化銀行改革, 完善監管機制。存款保險機構主要是為了保護存款人, 而不是為了保護銀行不破產, 為了代表存款人更好地運用專業化手段來監督銀行的風險狀況。因而, 不能片面強調存款保險機構的風險承受能力, 也不能高估其風險承擔能力。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金融業快速發展的要求, 無論是監管手段還是能力, 都無法滿足有效監管金融機構經營風險的需要。因此,應盡快建立金融機構監督管理協調機制, 對銀行業實行全方位監管。央行要發揮維護金融穩定的主導作用, 對商業銀行開展“窗口指導”, 引導信貸投向, 減少道德風險。建立新的監管方法和程序, 提高監管質量以及完善監管體系,加強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 積極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 保障金融業的穩健運行。央行還可以通過完善征信管理, 向銀行和銀行監管及存款保險部門提供風險預警; 銀行監管及存款保險部門根據央行預警限制信貸資金向高風險行業集中。在處置金融機構風險上, 存款保險機構在保持相當的獨立性的同時, 加強與央行和銀監會的協調。存款保險機構與央行、銀監會以及其他政府部門的協調機制是否有效, 將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對問題銀行的處置速度和成本。

篇(4)

最近,國家旅游局對外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月份我國入境旅游人數為1033.19萬人次,同比下降4.42%;過夜旅游人數392.44萬人次,同比下降10.82%;入境旅游外匯收入為27.69億美元,同比下降18.99%。作為彈性消費品,旅游行業與經濟周期的關系比較密切,在經濟增長較快的時期,旅游消費較為旺盛。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全球旅游市場正進入寒冬時期。但是,整個旅游市場并非鐵板一塊,根據《經濟日報》2009年2月1日的報道,鄉村旅游正成為居民歡度春節的重要選擇。許多鄉村旅游點、溫泉度假地、滑雪度假村等預訂爆滿。鄉村旅游已成為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的關鍵角色。

鄉村旅游在金融危機中所面臨的發展契機并非偶然。黃潔根據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jung) 的情結理論,認為鄉土情結是引發鄉村旅游的根本動機。2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居民其實承受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蘊藏著貼近自然、貼近泥土的渴望。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經濟發展的速度慢下來了,人們的工作節奏和生活節奏也隨之慢下來了,人的心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懷疑、猶豫之后會變得從容、淡定。在這種時候人們開始有時間回過頭來觀察、反思過去的生活,重新思索生活的意義。鄉村區域優美的自然景觀、清新潔凈的自然環境、淳樸的鄉風民俗、獨特的農家情調都在吸引著城市居民疲憊的身心。

盡管鄉村旅游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但返觀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對鄉村旅游能否抓住機遇,我們尚無法作出肯定的答復。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目前鄉村旅游點大多處于初級階段。在金融危機下如何發展我國鄉村旅游?本文認為,鄉村旅游地大多環繞城市外圍、與中心城市交通聯系便捷,具有觀光、度假、娛樂、康體、運動、教育等不同功能,是特別適合“短期休閑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間。在金融危機下,政府方面應加強規劃,加大對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的投入,經營者方面應不斷創新鄉村旅游經營模式,提高服務質量,這是目前發展我國鄉村旅游的根本途徑。具體說來,應處理好以下幾個相互矛盾、相互關聯的問題:

一、鄉土性與現代性

毫無疑問,鄉土性是鄉村旅游的根本屬性。,保持鄉土性應防止標準化、商業化和城市化等現代性對鄉土性的侵蝕。但是我們也注意到,過度強調鄉土性、強調鄉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并不符合游客的審美心理。雖然城市居民是為了體驗鄉村的鄉土味而來,但是作為本身已經高度現代化的人,對鄉村生活本身必不可免的落后方面無法容忍。城市居民心中的鄉村是詩意的鄉村,與我國現階段真實的鄉村距離遙遠。鄉村旅游點如何在真實性和理想性之間定好位,是關系到其未來發展的根本問題。為此,政府要加強管理和引導,在建筑風格改造、公共廁所、停車場、垃圾處理、清潔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設施設計成與農村的鄉村性和諧的形式,如麥秸垛式的停車場、豆柵瓜架下的餐廳、拱頂綠坡式的垃圾場等等。

二、物質性與精神性

目前,我們注意到,全國各地、市相繼推出了旅游消費券,這些消費券可以到某些指定的鄉村旅游點使用。南京、江西的某些地、市還特地推出了專門的鄉村旅游消費券。消費券一般和現金套用,在給游客以實惠的同時,也確實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各地現在正在蓬勃開展的自助摘草莓活動就是最好的例證。但是,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文化灌注才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如果鄉村旅游點僅僅以物美價廉的農貿市場樣態存在,那么是不會長遠的。鄉村旅游本身應該是一種大規模的文化交流,鄉村旅游的內在價值及附加值都經由文化表現出來。精神資源永遠是用之不竭的,源源流傳的各種神話、傳說、詩歌、故事、諺語、謎語、歇后語等民間文化為鄉村旅游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和傳奇色彩。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當然,這里的文化概念非常寬泛,不僅包括音樂、舞蹈、雕塑等狹義的文化范疇,也包括手工藝品、方言、飲食、歷史遺跡、建筑、宗教、服飾等都可被視為文化范疇。縱觀國內外鄉村旅游勝地,無不以文化特色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石。

處理好鄉村旅游物質性與精神性的關系,是提升旅游品位的關鍵環節。在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方面,有以下幾種類型的資源可以挖掘:一、節事活動;二、飲食文化。鄉村旅游節事活動的主題是否具有特色,是能否產生吸引力的關鍵所在。飲食是旅游重要的六要素之一。鄉村飲食文化資源的挖掘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古代菜譜;2、文人詩詞;3、地道祖傳。

三、功利性與非功利性

要處理好鄉村旅游的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關系,本項目組認為應強調鄉村旅游的休閑審美功能。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鄉村旅游的經營理念與模式,實現鄉村旅游由觀光游覽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目前中國的鄉村旅游大多還停留在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水平上。實現鄉村旅游由觀光游覽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本項目組認為當前應抓住金融危機契機。

首先,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大對鄉村旅游工作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鄉村旅游點衛生環境的整治,同時注意對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當前金融危機下,對鄉村旅游加大投入不失為當前政府加大投資、拉動內需的良策;二是要加大統籌管理力度,加強對鄉村旅游的整體規劃。

其次,鄉村旅游點本身應抓住契機,提高自身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實現城市和鄉村生活的對接,本項目組認為目前應充分利用農民工資源。金融危機下,大量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農民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農民工階層和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作為農村與城市的連接者,對農村非常了解,對城市生活也有非常深刻的體驗。如果對部分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進行鄉村休閑旅游管理人員崗位職務培訓,不僅對推動鄉村旅游的管理規范化、提高鄉村旅游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解決當前金融危機下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5)

一、鄉土性與現代性

毫無疑問,鄉土性是鄉村旅游的根本屬性。,保持鄉土性應防止標準化、商業化和城市化等現代性對鄉土性的侵蝕。但是我們也注意到,過度強調鄉土性、強調鄉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并不符合游客的審美心理。雖然城市居民是為了體驗鄉村的鄉土味而來,但是作為本身已經高度現代化的人,對鄉村生活本身必不可免的落后方面無法容忍。城市居民心中的鄉村是詩意的鄉村,與我國現階段真實的鄉村距離遙遠。鄉村旅游點如何在真實性和理想性之間定好位,是關系到其未來發展的根本問題。為此,政府要加強管理和引導,在建筑風格改造、公共廁所、停車場、垃圾處理、清潔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設施設計成與農村的鄉村性和諧的形式,如麥秸垛式的停車場、豆柵瓜架下的餐廳、拱頂綠坡式的垃圾場等等。

二、物質性與精神性

目前,我們注意到,全國各地、市相繼推出了旅游消費券,這些消費券可以到某些指定的鄉村旅游點使用。南京、江西的某些地、市還特地推出了專門的鄉村旅游消費券。消費券一般和現金套用,在給游客以實惠的同時,也確實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各地現在正在蓬勃開展的自助摘草莓活動就是最好的例證。但是,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文化灌注才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如果鄉村旅游點僅僅以物美價廉的農貿市場樣態存在,那么是不會長遠的。鄉村旅游本身應該是一種大規模的文化交流,鄉村旅游的內在價值及附加值都經由文化表現出來。精神資源永遠是用之不竭的,源源流傳的各種神話、傳說、詩歌、故事、諺語、謎語、歇后語等民間文化為鄉村旅游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和傳奇色彩。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當然,這里的文化概念非常寬泛,不僅包括音樂、舞蹈、雕塑等狹義的文化范疇,也包括手工藝品、方言、飲食、歷史遺跡、建筑、宗教、服飾等都可被視為文化范疇。縱觀國內外鄉村旅游勝地,無不以文化特色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石。

處理好鄉村旅游物質性與精神性的關系,是提升旅游品位的關鍵環節。在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方面,有以下幾種類型的資源可以挖掘:一、節事活動;二、飲食文化。鄉村旅游節事活動的主題是否具有特色,是能否產生吸引力的關鍵所在。飲食是旅游重要的六要素之一。鄉村飲食文化資源的挖掘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古代菜譜;2、文人詩詞;3、地道祖傳。

三、功利性與非功利性

要處理好鄉村旅游的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關系,本項目組認為應強調鄉村旅游的休閑審美功能。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鄉村旅游的經營理念與模式,實現鄉村旅游由觀光游覽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目前中國的鄉村旅游大多還停留在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水平上。實現鄉村旅游由觀光游覽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本項目組認為當前應抓住金融危機契機。

首先,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大對鄉村旅游工作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鄉村旅游點衛生環境的整治,同時注意對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當前金融危機下,對鄉村旅游加大投入不失為當前政府加大投資、拉動內需的良策;二是要加大統籌管理力度,加強對鄉村旅游的整體規劃。

其次,鄉村旅游點本身應抓住契機,提高自身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實現城市和鄉村生活的對接,本項目組認為目前應充分利用農民工資源。金融危機下,大量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農民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農民工階層和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作為農村與城市的連接者,對農村非常了解,對城市生活也有非常深刻的體驗。如果對部分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進行鄉村休閑旅游管理人員崗位職務培訓,不僅對推動鄉村旅游的管理規范化、提高鄉村旅游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解決當前金融危機下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旅游市場:實現“開門紅”,經濟日報2009-2-1

篇(6)

畢業論文(設計)研究的意義:

隨著國內外旅游逐步的發展,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青睞,現代人對旅游需求的多樣化已不僅單純限于名勝古跡的觀光,且旅游勝地在旺季人滿為患,無形中激發了人們對集短途、經濟、娛樂、度假、體驗、回歸為一體的旅游產品的迫切需求,由此催生了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發展鄉村旅游是為了尋求一種使旅游業得以平衡發展的方式,防止城市和沿海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速度過快,從而達到保護國家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目的。通過對鄉村旅游整體的研究,借鑒國外較為成熟的鄉村旅游的發展經驗,再結合中國目前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與地方案例相結合,找出目前中國鄉村旅游所存在的問題,并且做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是當前我們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務。

鄉村旅游是由農戶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條件,使其在農場、牧場等典型的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并獲得快樂的一種旅游,是一種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生活風情和田園風光為對象的一種旅游,是將農業生產、農業生活和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旅游開發;其基本形式是憑借城市周邊地帶的農村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和農業資源,面向城市居民開發的集觀光、旅游、科普、健身、娛樂為一體的農業園區。這是一種全新的旅游形式,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與城市不同的環境,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與生態旅游結合起來,形成鄉村旅游獨有的鮮明特色。

鄉村旅游早期發源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1863年,托馬斯·庫克組織了到瑞士農村的第一個包價旅游團;1865年,意大利“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的成立標志著鄉村旅游的誕生;而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化的鄉村旅游則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班牙。

一、我國鄉村旅游產生背景與開發意義研究概述

我國鄉村旅游的產生有著十分深厚的時代背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經濟建設的逐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旅游意識在日益增強,對旅游形式的需求也變得日新月異。鄉村旅游以其一種既滿足旅游者休閑、求知和回歸自然的需求,又以對環境、生態的保護為前提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早期的鄉村旅游研究很多介紹了鄉村旅游的意義及背景。對意義的闡述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及農業觀光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的需求;可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為農村農民增收創利,緩解就業壓力等;可以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如梁明珠(1999)總結了觀光農園的重要創新意義,提出了觀光農園對農業、農村、農民和都市人不同的意義。白琳(1999)以歸縣為例分析了發展農村旅游對解決三峽庫區農業人口的就業壓力和重構社會、經濟系統的特殊意義。李立華等(2002)、何景明等(2003)分別以西藏和四川少數民族自治區地方為例,分析了鄉村旅游對邊遠貧困地區扶貧的積極意義。

我國的鄉村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回顧二十多年來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經歷,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改革率先突破,尤其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辟了農村由單一農業向農、工、商、游多元發展的道路,我國的鄉村旅游開始得以展露頭角,發展較快的江浙地區的部分農村,作為先進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國內外各方人士,甚至還有境外團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農業資源得到開發與利用,村鎮得以揚名,農民也從中受益,企業從中有利可圖,旅游規模得到壯大,一些村鎮開始興辦起旅游企業。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農民就業和收入結構等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農村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家旅游局確定創建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后,鄉村旅游產品在我國得以正名,被正式列為旅游產業的一部分。凡是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村民,每年來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長,農民就地搞旅游服務,不離土、不離鄉,幸福指數高。實踐證明,鄉村旅游迅速成長為我國旅游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靠旅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走出了一條重要的成功之路。

黨和政府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為鄉村旅游大發展和上一個新的臺階提供了強大的政治、經濟平臺。同時,鄉村旅游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條解決“三農”問題的理想、有效的途徑。

二、我國鄉村旅游的特點及模式研究概述

我國鄉村旅游的特點和模式研究一直是個熱點問題。學者們就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見解。主要從兩個方面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特點和模式進行了闡述。一方面就全國范圍而言,分析鄉村旅游的發展特點和模式;另一方面細化到某個地區、景區,以特定的區域對鄉村旅游的模式和特點進行分析研究。王兵(1999)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特點進行了總結,提出根據區位把鄉村旅游分為3種類型地區:景區邊緣地區、都市郊區、老少邊窮地區。舒伯陽(1997)將觀光農業劃分為3個階段模式,即早期旅游萌芽階段的自發式、初級經營階段的自主式、成熟經營階段的開發式,以及兩種地域模式——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尹振華(2004)提出開發我國鄉村旅游要采取“做減法”的開發模式,加強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和諧相融。許春曉(1995)分析了欠發達但資源豐富農村旅游業成長的3種模式,即旅游資源主題型、旅游資源共建型、旅游資源附屬型,并對邵陽市西部3個縣級行政區的旅游業成長模式進行了實證研究。

三、鄉村旅游主要研究內容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鄉村旅游的研究內容,大都不是集中于某一個具體的側面,而是一種試圖全面覆蓋的“大雜燴”式的格局。從鄉村旅游定義、鄉村旅游特點、鄉村旅游開發意義、鄉村旅游市場、鄉村旅游資源、鄉村旅游開發模式、鄉村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問題、鄉村旅游開發對策、鄉村旅游開發規劃到鄉村旅游的開持續發展無所不包,范圍很廣,但宏觀研究較多,深入到企業、游客、當地居民、旅游目的地的衛管研究和分析則還不夠,不同尺度案例地研究較多,理論性不強。這種全景式的研究狀況,表明我國對于鄉村旅游的研究深度和層次還相對較低,整體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歷史較短,現實開發中存在不少產品、市場、體制、管理、政策、金融等方面的問題,我國學者在不同尺度上,結合具體案例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鄉村旅游開發中的問題和對策。潘秋鈴(1999)認為我國鄉村旅游存在整體接待水平低下,游客配套設施不完善;產品雷同,未脫離觀光的特征等問題。李太平(2003)認為南京鄉村旅游發展問題有:缺乏統一的布局規劃;缺乏參與性、趣味性和知識性;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接待服務水平低下;缺乏應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等。吳建華(2004)等認為特色化、規范化、規模化、品牌化和可持續發展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曹艷英(2004)等認為,我國鄉村旅游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盲目投資和粗放式經營;在經典建設和項目開發上缺乏科學的規劃;項目單一。缺乏內涵和特色,人工傾向化、城市化嚴重;產業規模小,基礎設施、服務設施不完善管理與經營體制不健全;旅游地市場的季節性較大。王云才(2002)提出國際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經驗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劉愛服(2005)以北京為例,指出北京鄉村旅游存在基礎設施及環境建設落后;人才欠缺乏等問題,并提出了對策。

四、臨安白沙村“農家樂”

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帶動了居民回歸自然、感受鄉村的需求,也帶動了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收入,明顯的得到了提高。

臨安市地處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區,東臨杭州,西接黃山,幅員3126.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76.5%,生態優越,氣候宜人,是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白沙村位于臨安市的西北角,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村域面積32平方公里,全村的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全村十里長谷蜿蜒,兩側峰巒起伏,溪流急湍,水清石現。夏天白天最高溫度在30度左右,晚上更低,故有“一年四季蓋棉被”的說法。近年來,白沙村通過積極保護森林和生態資源,依托太湖源景區和優美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農家樂”,全力打造“鄉村休閑度假勝地”,白沙村是久居大城市的城市人生態旅游、避暑度假的首選。

基于以上條件,本文將從白沙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與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現狀進行結合,通過對白沙村鄉村旅游的區域發展特色,反映出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

畢業論文(設計)的提綱:

一、鄉村旅游的起源、概念和類型

二、鄉村旅游開發的意義和現狀

三、白沙村鄉村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四、白沙村鄉村旅游開發建設條件分析

五、白沙村鄉村旅游開發規劃思路

六、論文小結

參考文獻

劉偉,等.以色列鄉村旅游發展迅速[J].世界農業,1998,231(7):12-13[2]

周玲強,黃祖輝.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經濟地理,2004,24(4):572-576.[3]

何景明.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2004,(7):36-38.[4]

文軍.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農村經濟,2003,(10):30-34.[5]

李慧欣.發展鄉村旅游的經濟學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8(2):37-39.[6]

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28(5):125-128.[7]

韓麗.鄉村旅游開發初探[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19(4):87-89.[8]

胡巍.鄉村旅游開發中的旅游資源評價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3):58-59.[9]

甘巧林,暖.從鄉村旅游的非農化看鄉村旅游的興起[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4):84-89[10]

楊旭.開發“鄉村旅游”勢在必行[J].旅游學刊,1992,7(2):38-42.[11]

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14(2):38-42.[12]

杜江,向萍.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旅游學刊,1999,14(1):15-18.[13]

肖佑興,明慶忠,李松志.論鄉村旅游的概念和類型[J].旅游科學,2001,16(3):8-10.[14]

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科學,2006,21(3):12-19.[15]

烏恩,蔡運龍,金波.試論鄉村旅游的目標、特色及產品[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24(3):78-82.[16]

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8(5):125-128.[17]

篇(7)

[3] 周明勇,肖宏偉.生態民間借貸制度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4,(1).

[4] 肖宏偉,易丹輝,周明勇.中國工業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關系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

[5]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的通知》,http:///zcfb/zcfbtz/2010tz/t20100527_349482.htm,2014年元月8日訪問.

[6] 周明勇,易丹輝.論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規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3,(4).

[7] 徐孟洲.耦合經濟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8] 黃衛平,胡玫.美國次貸危機與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5).

[9] 搜狐新聞.湘西集資案:曾成杰擔責最重數十政商人士受處.http:///20130718/n381 982879.shtml,2013年12月8日訪問.

[10] 曾鳴.神木民間借貸調查:所涉官員高至廳局級有人獲利2億.http:///shendu/nfz- m/detail_2013_07/25/27902117_0.shtml,2014年元月2日訪問.

[11] 張成.重慶市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碳排放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學位論文,2011.

[12] 武俊奎.城市規模、結構與碳排放[D].上海: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12.

篇(8)

[14] 2009年7月,財政部國際司邀請筆者承擔東亞金融合作研究項目,筆者根據當時已開始研究一段時間的《開放經濟對國家統一的潛在沖擊》論文的初步思考結果,借此時機向該司副司長進言,說國際經貿帶來的人口流動和國際移民問題很可能會成為中國治安乃至國家政治統一的一大潛在威脅,提到了廣州黑人群體、義烏外國人群體等潛在問題,希望他們在推進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時,全力推進經貿自由化,但對人員流動自由化須慎重。進言剛剛數日,廣州就發生了這起黑人動亂事件。

篇(9)

一、研究現狀分析

1. 關于近代江西農村經濟的整體研究方面。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較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萬振凡、吳小衛著《近代江西經濟研究》,系統的探討了江西農村經濟發展的歷程、近代的江西農業生產、近代江西農業科技發展、近代江西農業的賦稅、近代江西農業發展的手工業、近代農村階級關系的演變、近代農業的自然災害、近代江西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多個層次的問題。

2. 關于近代江西農、副產品貿易的研究。這方面研究的主要學者有萬振凡、胡水鳳、吳贅、周海華等人。萬振凡、吳小衛著《近代江西經濟研究》對這一問題也有所涉及,探討了農產品的貿易,對農產品的貿易量、商品率、農產品市場等具體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后對其商品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胡水鳳對近代江西茶葉、夏布兩種農產品進行了一個研究,探討了江西種茶面積的變化、茶產量的增減、茶價格的變化及夏布的生產和銷售等具體問題。關于江西茶業研究,比較重要的還有周付華的研究,他從中長時段出發對九江開埠后,九江茶市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九江開埠后帶來的九江茶市的發展與衰落。吳贅、周海華等對近代江西漁業進行了研究。吳贅重點探討了民國時期,鄱陽湖湖區的漁業發展變遷以及鄱陽湖漁業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政治的關系。周海華則主要對江西的漁業進行了簡單的述論,包括主要漁場分類及其區域、捕魚方法、魚產量的加工與貿易。此外,許金華還對近代江西的木材的外銷進行了初探,分析了江西木材的外銷情況。學界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但主要仍集中在茶葉、漁業的研究上。

3. 關于近代江西農村市場的研究。主要的代表性學者有謝廬明、孫桂珍、游海華、白沙、萬振凡等。謝廬明研究的重點在贛南,對明清贛南地區農村墟市的興起、發展、特點以及與地方社會經濟變遷關系進行了研究,也探討了清代時期贛南地區獨特的廟會市場、客家文化影響下的贛南農村市場,對贛南廟會市場的地域分布以及客家文化中的廟會、習俗在贛南農村市場中起的整合作用進行了分析。孫桂芳通過對江西農村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江西近代農村市場的嬗變過程、市場體系的特點,得出江西農村市場呈現出商品量及規模增大、市場網絡日益形成并逐步完善、商品市場結構開始由傳統向近代轉型、土地市場形成、供求關系及競爭機制發育并其作用的一種復雜態勢。游海華則主要研究了贛閩粵邊區的市場及市場網絡的傳承與嬗變。白沙、萬振凡分析了農村集市的發展,得出民國時期的農村集市設施普遍增加、規模擴大、周期變短、布局日益合理,并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4. 關于20世紀30年代江西鄉村建設的研究。這方面研究是近代江西農村研究的熱點之一,主要研究學者有溫銳、魏本權、曾志文、吳小彬等。溫銳分析了近代贛閩邊區的傳統鄉村民間借債、時期沿海人口、企業的入遷等因素對這一地區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魏本權則分析了1931至1949年江西農村的合作運動,江西農村合作運動是農村建設運動的主要內容。它擔負著江西農村經濟自治和社會自治的雙重功能,是江西農村近代化的重要嘗試和努力。經費的不足、理念的背離、環境的惡化制約了江西農村合作運動的開展。曾志文、吳小彬的碩士論文都把研究重點放在了民國時期的江西農村建設上來,曾志文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的江西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江西地方政府在危機預防、危機應急、危機的恢復等機制;吳小彬則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的江西出現的嚴重“三農問題”以及針對這一問題江西地方政府為此開展的農村合作運動、設立省農業院、建立農村實驗區等一系列措施。曾、吳二者的研究具有許多相似性。

二、 評價與展望

通過上文對近代江西農村經濟問題研究現狀的梳理,我們可知,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豐富,研究的領域得到擴展。21世紀前,學界對于這一問題的關注度還較低,主要的研究人物就是萬振凡、胡水鳳,主要研究成果為1998年出版的《近代江西經濟研究》。進入21世紀后,游海華、謝廬明等一批學者投入到這一問題的研究,有一批碩士研究生也以近代江西農村經濟的相關問題作為研究論文選題,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隊伍得到壯大。研究隊伍的擴大,也必然產生成果的增多,領域的擴展。現如今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涉及金融、市場、實驗區研究等各個方面;從從時段來看,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民國時期。

雖然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但仍有許多需進一步加強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1. 研究的視角急需擴展。關于近代江西農村經濟的研究,大多是從社會史的視角進行分析,雖有謝廬明從客家文化視角出發對贛南農村市場的研究,但總體仍是研究視角不夠全面,更缺少多視角、多學科的交叉綜合研究。學界關于這一問題還需引進經濟史、政治史等其他的視角來擴展其研究。

2. 研究時段上忽略了晚清江西農村經濟的研究。學界一直將研究時段集中在民國,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時段的研究。晚清,受外來經濟的沖擊、商路的變化、清政府為近代化而實行的改革,其必然也對江西農村經濟產生影響,但是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不足。

3. 關于這一領域的研究,雖研究成果多,但有影響力的成果少。關于近代江西農村經濟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績,成果雖多但普遍缺乏分量,啟發性小,在學界影響力小。對這一領域的學者仍需深入研究,提高成果的質量,出幾篇有影響力、高水平、有啟發性的學術論文,甚至產生幾部相當有分量的大作品。(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 萬振凡、吳小衛著:《近代江西農村經濟經濟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論近代江西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國農史》,1998年第3期。

[2] 胡水鳳:《近代江西茶葉的種植與加工》,《農業考古》,1998年底期;《近代江西的茶價》,《農業考古》1996年第2期;《略論近代江西r麻業》,《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近代江西夏布的產與銷》,《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

[3] 周海華:《近代江西漁業述論》,《古今農業》,2002年第4期。

[4] 許金華:《近代江西木材外銷的歷史初探》,《農業考古》,2010年第1期。

[5] 孫桂芳:《近代江西農村市場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碩士畢業論文。

[6] 白沙、萬振凡:《民國江西農村集市的發展》,《南昌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7] 萬振凡、宋青紅:《民國時期江西農村發展實驗》,《古今農業》,2005年第1期。

[8] 劉白楊:《近代江西鄉村實驗運動中的人物群體研究》,《農業考古》,2014年第4期。

[9] 萬振凡、林頌華:《江西近代社會轉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10] 吳燕等:《戰爭對近代江西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的制約因素分析》,《農業考古》,2009年第6期。

篇(10)

 

一、前言

農業銀行是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其本質屬性就是面向三農的市場定位和責任。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以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管理、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第二、第三產業日益繁榮,中小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民投資和消費能力日益增強。現代農業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必然產生對金融服務的旺盛需求,農行在縣域的有效發展空間將會日益拓寬。目前,縣域金融市場的打開已引起諸多銀行的關注,農行面臨巨大的挑戰。當前,必須圍繞農村金融市場定位、金融產品創新、發展品質提升等主題,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業,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為“三農”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二、農行縣域市場定位分析

(一)縣域市場定位必要性分析

在利益最大化和短期利益的驅使下,之前農行不斷將縣域鄉鎮網點撤銷,鄉鎮信貸業務不斷萎縮,將農村鄉鎮市場拱手讓與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諸多商業銀行在縣域建立網點,展開了市場的競爭。在這樣的局勢下,農行也不甘示弱期刊網,重新廣建網點,但是市場效果不是很明顯,很多網點資源浪費。這些現象都是由于農業銀行在縣域市場上的市場定位不明晰導致的。對于農行這樣規模的銀行,對縣域發展進行科學、正確的定位直接影響后續發展。

(二)縣域市場定位兩大問題

在明確了縣域發展定位的重要性問題之后,農行還要解決好縣域定位的兩大關鍵問題,只有分析清楚了這兩大問題,才能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

第一,做好區域定位,實行差異化。區域之間存在經濟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特點各異等諸多不同點,尤其是東西部之間的縣域發展狀況完全不相同,東部地區縣域與城市一體化發展進程較快,經濟基礎也相對較好;而中西部縣域大多比較落后,很多地區甚至還沒有擺脫貧困,這些地區對資金需求程度完全不一樣。為此,農行需針對不同的區域,制定相應的金融服務方案。因地制宜,實施差別化的市場定位和管理政策是農行立足縣域市場的根基。

第二,必須明確金融服務業的行業重點。縣域有諸多的行業發展重點,如農業產業化、農村商品流通、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小城鎮建設、特色資源開發、農村中小企業、農民生產生活和公共金融服務等。農行在定位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縣域金融服務業的行業重點,針對不同地區,結合這些地區固有的行業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對發展潛力較大的行業進行重點關注和支持,從而實現自身業務的優化。

(三)縣域市場定位

根據農行當前的發展以及縣域的經濟特點及整體發展趨勢,農行可以將自身在縣域的發展戰略定位為以下兩個角色。

第一,要成為農村小額信貸的批發商。我國農村小額信貸最早出現于1993年,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將近二十余年的發展,但小額信貸仍然沒有發展壯大。2008年,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和中國人民銀行提出了《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為此,當前我國各地農村不斷出現小額貸款公司、合作社以及村鎮銀行等貸款機構,使得小額信貸展現了良好的局面。但是同當前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相比,這些機構提供的資金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正往縣域傾斜,在未來發展當中,縣域經濟勢必會成為我國經濟的一大亮點,對農村提供小額信貸也將會有廣大的發展空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農行應該依靠自身的優勢,通過對農村金融機構和一些非金融性的合作組織的信貸提供期刊網,成為對農戶融資的主要批發商,擴大對“三農”的投入渠道,使得自身在扶持農村經濟發展壯大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

第二,是要成為農村金融政策性業務的商。當前我國農村政策性金融業務發展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首先,農村政策性銀行缺位鄉村;第二,農村政策性金融業務產品不能有效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需求。這些問題使得我國新農村建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農業生產力發展也受到了阻礙。農行要把握好國家對政策性金融業務逐步實行商業化運作的新動向,在有利可圖的前提下積極參與政策性金融業務的招投標活動,在擴大自身業務規模的同時提高政策性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農行金融產品創新

(一)金融產品創新的必要性

縣域市場,金融產品依然遵循傳統,以儲蓄、信貸業務為主。而目前,大中城市的金融業之所以如此發達,主要就是銀行通過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對客戶的需求進行引導,活躍了儲戶和金融產品使用者的資本運作積極性。同時,銀行通過優質的服務為客戶解決疑問,為客戶帶來方便,最大程度地降低客戶的風險,最大程度地幫助客戶獲得利益,提升了金融產品和銀行的品牌。為此,農行要不斷進行產品創新,使得縣域客戶認識到金融產品的重要性。開展產品創新有助于農行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又能有效滿足農村客戶需求的發展之路。

(二)金融產品創新方向

金融產品是一種資本產品,有著其核心的產品,也有附加的產品價值。其核心產品也就是金融產品的屬性,也就是這個產品是解決客戶何種需求的,能為客戶帶來怎樣的核心利益;而附加產品就是金融機構能夠為客戶提供的附加價值,比如,節省客戶的時間精力,降低客戶的機會成本等方面,是提高客戶忠誠度的重要途徑。核心產品的創新必須根據農村建設需求開展。如根據農業產業化的需求,開辦農副產品收購買方信貸等新產品與新服務;根據農村個體經濟迅猛發展的需求,開辦農村生產經營貸款;根據新農村建設農村住房建設的需求,開辦農村住房按揭貸款;根據新農村建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需求,開發農村農田水利、電力、道路、小城鎮建設等基礎設施貸款,財政專項收費權質押貸款等。擴展電子業務使用功能上創新。如擴充惠農卡的功能,使之成為能夠代繳稅費、電費、電話費、煤氣費、過路費等多功能銀行卡;運用覆蓋全國城鄉營業網點的電子結算網絡的優勢,為在農行開戶的企業定制現金管理平臺等金融產品。金融附加產品的創新期刊網,來源于對客戶服務的創新,其本質就是顧客體驗價值的提升。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體制和運作流程。在組織體制的設置方面,按照客戶的性質、規模和金融服務需求設立法人大客戶業務部、中小企業客戶業務部、零售業務部。在零售業務部中再針對高端客戶與普通客戶分設理財工作室、貴賓客戶工作室和零售服務中心,每個業務部直接面向特定客戶群體營銷綜合產品,提供各種金融服務。

四、發展品質提升

發展品質提升依賴于產品品牌的建立,品牌的建立必須提升銀行的服務形象、認知度、美譽度。農業銀行在縣域市場上面臨強敵的競爭,農行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逐步將企業形象推廣。

(一)大力推進網點轉型

大力推進網點轉型,就必須對對現有的網點進行重新的規劃,對經營有缺陷又無法改進和發展潛力的網點要果斷撤出,組建成形象好、服務功能齊全的營業中心,提高市場的認知度。通過營業網點的轉型,銀行的知名度必然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局部的競爭力必然有所超越。

(二)強化客戶建設

除了網點的轉型,還要強化客戶建設,對客戶資源進行整合。農行需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業務管理流程,針對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套餐,并對客戶信息有著精細地掌握。通過營業網點的轉型和客戶建設,實現銀行服務與客戶需求的無縫對接,達到顧客的滿意度,形成銀行的美譽度。

(三)開展市場引導

引導市場就是農行將產品的屬性教授予客戶,讓客戶接受之前未接受的產品,將客戶對產品的欲望轉化為對產品的認可,進而轉化為對產品的需求,也即進一步挖掘顧客潛在的消費需求。例如,在服務方式上進行創新。盡快開發適宜農村使用的具有查詢、交易、轉賬、繳費、消費等非現金交易功能的新型電子機具。在有條件的鄉村借鑒電信企業模式,引導幫助農民使用現代金融產品。現金業務通過與信用社、郵儲合作解決。通過電子機具的布設和連鎖的模式,逐步將電子銀行延伸到鄉村,形成全面覆蓋的現代金融服務網絡。

(四)整合社會資源

農業銀行在縣域競爭力不斷提升后,可與政府合作大型金融投資建設項目。一方面可以降低資本的風險,獲取巨大的利潤,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培育了企業的良好形象,為新農村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社會責任形象。

五、結語

綜上所述,農行要打開縣域市場、做好服務“三農”任務使命,就必須做好金融產品創新、提升發展品質。要提升發展品質,首要的就是正確地定位市場。市場定位可以得出市場需求的特點,根據市場需求,農行需有針對性的開發各種金融產品期刊網,以切合客戶的要求,最大程度的滿足需求,最大程度地降低客戶的機會成本,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戶的利益,降低融資風險。金融產品應市場需求而生,接下來就是將金融產品推廣出去,金融產品的推廣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客戶對金融產品屬性等方面的認知;二是競爭者市場上的競爭對策。解決第一個問題,需要銀行銷售人員與客戶的近距離溝通,切實體現企業對客戶利益的關懷;解決競爭者市場強大競爭問題,需根據競爭者產品和市場競爭策略,制定有差異的產品、市場策略,力爭體現更多于競爭者價值,為客戶帶來更多的價值;同時,也可以整合營業網點、整合市場資源,集中精力與競爭者一決高下。營銷的目標是為顧客提供更大的價值,這就需要不斷去切合市場的需求。金融產品是一種前衛的商品,能夠衍生出很多的金融服務產品,農行要不斷地創新產品,特別是對于縣域城鎮,潛在的需求還未得到完全的激發,產品的創新可以引導市場的需求,建立自己的品牌,樹立銀行良好的信譽形象。

[參考文獻]

[1]陶月英.和諧社會視角下中國農業銀行改革對策探析[J]. 軟科學,2008,1.

[2]趙喜朝.農業銀行服務“三農”的新定位及業務創新[J]. 中州學刊,2009,4.

[3]張銳平.農業銀行服務“三農”的關鍵:突破信貸瓶頸[J].南方金融,2008,9.

[4]唐曉旺.農業銀行的準確定位于路徑選擇[J]. 中州學刊,2008,4.

[5]文震威.農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初探[J]. 企業經濟,2008,10.

[6]張俊剛,馬昌貴,等.農業銀行的農村金融服務[J]. 西南金融,2008,4.

上一篇: 環境心理學課程論文 下一篇: 家委會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六月在线图片 | 真实国产老熟女无套中出 | 最新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 偷自拍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二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