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1: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學素質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教學大綱,對初中化學教學的四大知識板塊分別提出了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以確保學生在畢業時達到素質教育所要求的知識水平。
1.對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這兩大知識內容,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學中的重要性,教學要求分為常識性介紹、了解、理解、掌握四個不同層次;2.對化學基本計算教學要求的層次是掌握。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有關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計算;3.對化學實驗的教學要求分為練習、初步學會兩個層次。在教學中,教師應按要求認真做好每個演示實驗,對于學生實驗,要積極創造條件,力爭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做的機會。
新教材在編排上遵循大綱規定“初級中學的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的原則,適當降低了理論要求和精減了一些次要概念。為了配合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適應力,增加了一些金屬、有機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護生態環境、“溫室效應”、硬水、氫能源、水和人類的關系、金屬和人體的關系、化肥、農藥等內容,體現了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生產、科技的緊密聯系,為學生達到規定的化學科學知識水平創造了條件。應該明確,在構成化學科學素質的諸多要素中,化學科學知識水平始終處于基礎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學科學能力
化學科學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心理與個性特征。它包括對物質形態與變化的觀察和感知;化學知識的記憶和想象;對微觀世界和化學現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論證;應用化學科學知識解釋客觀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處在化學教育啟蒙階段的初中學生,應從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方面,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化學科學能力。
1.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主動的、持久的知覺過程,是和思維緊密結合的主動知覺活動。觀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觀察、思維、創造)之一,是智力發展的基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化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過能動的、客觀的、定性、定量的綜合觀察,從實驗的宏觀現象入手,揭示和認識微觀變化的本質。觀察能力不是單一的知覺感知,而是諸多因素綜合性的智力過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圖、插圖、章頭圖和多項演示實驗,并在學生實驗前增設了思考題,啟發學生養成自覺觀察的良好習慣。教師除應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外,還應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教會他們如何觀察。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觀察和思考,不斷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避免只看“熱鬧”,不看“門道”的不良習慣。
2.實驗能力。實驗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為控制條件下進行化學反應,認識和發現化學變化規律的能力。實驗能力既包括實驗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計算、對數據分析處理以及對實驗結論歸納總結、準確表述的能力。
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①能正確操作實驗儀器和設備;②明確實驗目的;③了解實驗原理;④掌握實驗方法;⑤對實驗現象進行準確的觀察和記錄;⑤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處理,導出結論,寫出實驗報告。
教師應積極創設實驗條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實驗。有條件的適當做一些選做實驗,鼓勵和指導學生做一些家庭小實驗,克服“教師黑板上講實驗,學生考試背實驗”,只注重理論學習,不重視實驗教學的弊端。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培養和提高他們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
3.思維能力。思維是人類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其中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最基本的過程。新教材正確處理了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生理、心理發展順序的關系,在敘述方法和行文方面,注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思考的積極性,以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在介紹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時,通過實驗和類比,引導學生從宏觀現象深入到微觀結構的本質,通過提出問題,引發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結論或概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獲取新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化學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不僅是使學生“學會”,更重要是使學生“會學”。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周期縮短,如果不“會學”,就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需要。因此,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培養學生不斷攝取新知識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受益終身。
三、化學科學思想水平
學生的化學科學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水平。?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本身就具有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素材。在化學教學中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應結合教學內容,通過有機滲透,使學生逐步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對立統一、事物發展的矛盾性和統一性、量變到質變等觀點學習和認識化學問題,提高學生應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初中化學啟蒙教育階段,應結合教學內容、化學史教學,對學生進行堅忍不拔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嚴肅認真的作風等方面的教育。通過多種方法與途徑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研究方法和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使學生認識到一切科學知識都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的道理。
3.愛國主義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結合教學內容,注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教材中介紹了祖國在化學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結合能源、材料、資源等教學內容,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起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而努力學習的使命感和遠大目標。
加里寧說,“我沒有看到一門不能教育青年熱愛祖國,并培養他們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學也不應例外。
4,環境保護意識水平。人類賴以生存的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的物質在不斷運動變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環著,組成了環境物質的平衡體系。而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污染卻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新教材的有關章節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防止污染、保護環境的教育。教師應通過“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使學生從小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和習慣。
四、化學科學品質
化學科學品質指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學科學品質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對學生的學習水平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學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達到預定目的的意念。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學。現代社會,不管是高科技或日常生活,都與化學科學息息相關。學好化學是我國四化建設的需要,是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需要。
在教學中應始終貫穿理想教育這一主線,通過具體的實例,生動有趣的教學,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2.化學學習興趣。化學學習興趣是指學生對化學力求認識、趨近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對學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并在其中得到樂趣和滿足。化學教學中豐富多采的實驗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教學情境。此外,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淵博的知識等,都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因素。
3.情感。情感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心理反應和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愉快、熱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悲傷、灰心、冷漠、煩躁等不良情感可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尤其對差生)的熱愛、信任和尊重,教師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都是培養學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4.意志。意志是人們在有意識、有目的的行動中表現出的一種契而不舍、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任何學習過程都是復雜而艱辛的。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與挫折,如深奧的原理難以理解,習題難懂難做,不良情緒的干擾等。如果沒有堅強的學習意志是不可能長期堅持單調學習并取得優秀成績的。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意志。如設計一項對環境污染進行監測的任務,讓學生長期堅持去做。還可結合化學史教學,介紹有關科學研究工作者為人類進步不畏艱險、奮勇登攀的優秀品質。
1.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化學學科的基本知識
科學知識在構成科學素質五要素中起著基礎作用,它是人類世世代代積累和傳遞下來的寶貴遺產,它是今后學生從事科學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學階段通過化學課程的教與學的活動,要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化學的基本知識。
化學知識是發展學生科學素質的基礎,但化學知識總量大,應該選擇那些對學生認識世界、面向社會以及自身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關鍵性知識讓學生學習。這些知識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學現象和事實、最普遍的化學常識及科學史知識。②化學計量系統,化學用語,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學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學原理,包括溶液理論、氣體定律、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反應熱力學、化學反應動力學。④典型金屬、典型非金屬、過渡元素、稀有氣體以及有關的化合物知識。⑤無機化學、有機化學、核化學、生物化學、環境化學、地球化學、化學分析、化學合成。⑥化學與社會、化學科學新進展、化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包括化學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的重大應用以及與當前社會發展與生活密切關聯的問題。
2.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科學素質教育的第二個方面應該強調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科學能力應是科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因為,從社會的生存和進步來看,這種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對具體科學概念的掌握,不論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筆者認為,科學能力應是獲取科學知識和探索科學新知識的能力,自然科學方法論是培養學生科學能力的依據,科學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在科學知識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師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組織學生學習各種科學知識,訓練學生的科學能力。
科學能力是一個屬于能力范疇的概念,其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泛,如有觀察、思維、想象、實際操作和創造能力等,但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著重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培養。
(1)實驗能力(包括觀察能力)
觀察與實驗能力是科學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種全面的綜合能力,包含相當高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把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具體化為以下幾個方面:①按一定的認知目的安排觀察或實驗的活動。②讓學生獨立地完成觀察與實驗。③使學生學會如何記錄、分析、觀察和實驗所得的資料及數據,導出正確合理的結論并進行報告。
(2)思維能力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思維能力包含的范圍很廣,化學學科知識的特點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養他們對事物進行對比、類比、邏輯推理的能力。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利用有關化學知識的特點,進行相關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進行堿金屬族元素教學時,利用該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電子數的特點,在已知鈉元素的性質后,可以演繹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質,培養學生演繹思維能力。同時,利用它們具有不同的電子層數,又可以進行各元素性質的對比,找出它們性質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對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一種較高要求的科學能力,是建立在觀察、理解、思維、記憶等能力基礎上的一種比較綜合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綜合。使學生具有自學能力,能獨立地獲得和探求新知識,這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之一。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具體化為以下兩個方面:①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②著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訓練。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學生科學能力好壞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學習、消化知識,不斷擴大知識范圍和增大知識深度,以及提高自學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學化學的教學實際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應幫助學生和要求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能做到:①掌握所學化學概念和規律產生的背景或實驗條件和現象。②掌握所學化學概念和規律的確切含義,會分析物質發生變化時的原因。③掌握所學的化學知識和其他化學知識的聯系、區別。④掌握所學的化學概念和規律的成立條件和應用范圍,且會依據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解釋作出正確的推斷。
(5)創造能力
培養學生創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未來社會需要更多的創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創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創造能力能通過教育和訓練予以提高。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創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有意識地使用創造教育的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②注意創造性思維的發散性特點,培養學生善于對已知事物進行懷疑和再思考,能夠打破習慣性思路,提出幾種另外的解決問題的辦法。③注意聯想能力的培養。由于化學學科知識的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中,讓他們有機會充分施展才能和創造性。
3.教給學生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是人們在科學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徑和所運用的各種方式及手段的總稱。掌握科學方法無論從學習知識的角度或者從發展能力的角度來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科學方法是有一定難度,但教給學生普通的自然科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下列程序來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
(1)搜集有關資料、文獻和數據
觀察,實驗,條件控制,測定,記錄。
(2)分析、研究和處理有關資料、文獻和數據
資料和數據的處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圖線化),分類。
(3)得出規律性結論
科學抽象,發現規律,模型化,提出假設,驗證假說(得出結論、形成概念)。
4.促使學生逐漸形成科學意識
筆者認為,科學意識包括兩重意義,一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自然科學觀。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實際問題,要有科學意識的進行對待、處理或解決。
辯證唯物主義的內涵豐富,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不要求學生系統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但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可以促使學生形成很多唯物主義的觀點,這是化學科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具有的特點。例如,可以促使學生逐漸樹立起物質第一性的觀點,樹立起尊重事實的觀點,樹立相信科學、反對迷信的觀點,樹立為科學而不斷探索、不斷奮斗的觀點等。
促使學生形成化學科學意識,這也是化學素質教學的一個應重點加強的方面。我們的教育最起碼應做到:一個受過中學化學教育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學問題時,不要求他們能說出問題的原因,但應具有知道這是化學現象的化學科學意識。就好比說,一個公民走在大街上,看到汽車后面排出尾氣,他應該意識到這些氣體會污染空氣。
二、強化學生們的化學科學知識水平
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化學教育大綱對于學生的培養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和目標,來保證學生們在結束初中學習時可以熟練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便于其日后的急需學習和發展.因此,化學教師不僅要在平時的教學任務中認真的做好實驗的演示,還要為學生們的化學實驗創造良好的環境,盡量使每位學生都又親自動手的機會.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在初中的化學教學中要強化化學教育的啟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縮減理論性內容.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要提升學生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是由于當今社會實用性人才緊缺的現狀所導致的,教師在進行相關的教學任務時要注重對學生們實際能力的提升,強化學生們的化學科學水平.對于教材中的保護生態環境、溫室效應作出詳明的介紹,通過對生態環境的介紹來提升學生們的環保意識.而在硬水、氫能源、水和人類的關系以及化肥農藥等方面的了解,找到生活與化學的共通點,也為學生學習化學提供了重要的動力.
三、利用化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培養學生們思維的探索能力
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對于化學實驗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所以在相關的課程設置上要增強實驗課程所占的比例,不僅是為培養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對于學生們探索能力的培養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進行具體的化學教學時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譬如在學生們學習了“水”的相關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們走出課堂,去自然界中了解并發現水的狀態以及利用和污染情況,通過親力親為的方式去收集一手資料,在無形之中強化了學生們的科學嚴謹態度.又如,在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演示實驗中,可以利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探究,通過多種形式來對一個論點進行實驗,拓寬學生們的探究渠道,強化學生們的探究能力.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們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們可以透過現象,找到本質的所在,養成良好的化學科學素質.
一、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分析
1.無疑可問。傳統的結論性教學,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習慣于教師給出現成的結論或答案。同時,學生的練習和測試也通常是建立在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原則上,這種封閉式教學的結果必然使學生從不懷疑教師給出的結論,而且面對本來就有多種答案的大多數問題也不可能產生探究多種答案的意識。
2.不敢問。從學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們存在自卑緊張的心理。許多學生怕提不出“好問題”而被老師看輕或被同學取笑,因此他們寧可把問題放在頭腦里,也不愿將它提出來。
3.不知怎樣問。部分學生由于基礎差或缺乏思維能力,碰到問題不知怎樣提出來,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問題。
4.沒有機會問。課堂上大多數的教與學行為均有教師或部分優生包辦代替,其他學生得不到發言的機會。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意義
1.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發展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人的知識好比一個圓,這個圓由問號組成,問號越多,則圓周越長,圓面積越大,意味著人的知識越多。具有問題意識的學生常常會問自己“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為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會啟動思維,搜尋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對其重新分析、理解,從而對知識的掌握更為深刻。此外,解決問題的欲望還會促使他們去查閱資料,請教別人,這就使他們的知識得以擴充。在積極的思維、探索過程中,零星的知識變得系統有序,原有的知識結構更為完善、合理,這就提高了建構知識的能力,為今后的知識擷取創造了有利條件。
2.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發明創造是人類進步的靈魂,一切發明創造都始于問題的產生。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人類的寶貴品質,因為問題是科學發現的前提,是新思想誕生的曙光,是創新精神的萌芽。強調問題意識不但促使人們不斷發現問題,還會促使人們去解決問題,直至有新的發現。在此過程中,人們的多種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得以發展。
3.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富有挑戰性的過程中,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成為知識的積極探求者。他們由此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他們的個性品質會得到鍛煉,主體性逐步形成和發展。
三、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實踐
(一)、營造民主“土壤”,強化問題意識氛圍
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師在教學中民主意識的缺乏,課堂教學氣氛的不融洽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因此,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民主的氣氛。
1.消除心理障礙
由于舊的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認為“問”的內容就是指對教師講授的新課沒聽懂、沒學會的地方。這樣一來,差生不敢問,因為一旦問了就表示沒學會、沒聽懂,輕則遭到同學譏笑,重則會遭到教師的訓斥;優等生則認為都聽懂了,學會了,沒什么可問的。這樣就造成了沒人提問題的尷尬局面。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我向學生做了解釋:質疑問難不單針對教師所講的內容、不理解沒學會的問題,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見解或由當堂某一內容聯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問題。這樣既可以使你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更加扎實,又可以鍛煉你們的求異思維和超前思維。差一點的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如果真有問題,沒學會,不要有顧慮,人的思維是有差距的,有問題很正常;都沒有問題才不正常呢?
2.構筑民主平臺
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這正是問題意識的表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之間要營造融洽、寬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臺。以消除學生在學習中、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可以獲得充分發揮和顯示,各種奇思異想、獨立見解就會層出不窮。凡是能提出問題的學生在課堂上讓他自圓其說;凡是問題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對不合理成分用積極的態度挖掘出閃光點。在問題性教學的開始階段,為了讓學生敢提出問題,我采取寫紙條的方法:上課前每位學生預發一張小紙,讓學生把問題寫在紙條上,教師集中后歸類再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起展示。
3.實施成功教學
學生渴望成功,成功將更能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所以,教師要善于運用有效的激勵手段,通過精心設計符合不同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的問題,為每個學生的成功創造條件和機會,假如學生有時提出了不合理的問題,也要首先肯定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維不合理的原因,讓學生自悟自明,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問題意識形成
所謂認知沖突,就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沖突。認知沖突造成學生認知心理的不平衡,從而使學生產生解決這一沖突實現新的平衡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激發問題意識形成。
1.創設問題情境
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的。因此,教師無論教學的整體過程,還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些微觀環節,都應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1)通過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認知沖突。例如:我在組織“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實驗教學時,讓學生往試管中澄清石灰水內吹氣。問學生:a.吹入的主要是什么氣體?b.觀察到什么現象?c.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實驗現象?讓學生邊實驗、邊觀察、邊思考。其中一個學生觀察到吹入CO2時間久了沉淀溶解了的現象,提出“為什么沉淀會溶解?”這一問題。(2)通過揭示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之間的矛盾來創設問題情境。學生在接受課堂教學前已有了一些非科學的觀念,這些觀念可能妨礙學習新知識。例如:他們認為往濃硫酸中加水與往水中加濃硫酸是一樣的;在煤上灑水比不灑水放出的熱量多等。因此可以從這里入手學習濃硫酸的稀釋、反應熱等。又如鯨為什么不是魚?蝙蝠不是鳥?通過這些概念和說法的并列提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再引導他們去解決產生的問題。(3)聯系STS(科學、技術、社會)設置問題情境,學生會覺得具體、親切和現代感,同時反作用于STS,養成熱愛生活、熱愛科技、勤于思考的優良品質。例如在講機械運動時,可滲透同步通訊衛星、宇宙飛船進入空間站的對待等;在講電阻后,可介紹利用超導制成的磁懸浮列車等。(4)通過諺語、民俗、典故等設置問題情境。一些當地的諺語、民俗、典故學生耳熟能詳,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五九六九、沿河插柳”把這些生動、鮮活的來自群眾的精粹引入課堂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導學生贊美勞動人民智慧的同時,探究“為什么會這樣?”“一定要這樣嗎?”,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走進“最近發展區”
所謂“最近發展區”,是指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是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為基礎的,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獲取的,也即我們平常說的“跳一跳,摘果子”。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它們的關系是:
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如果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設置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貼近的認知目標、學習內容,那么必將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使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產生有機聯系的認知結構,如“植物細胞在什么條件下發生滲透吸水?”這類問題使學生感到厭煩,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若換個角度問:“為什么賣菜的人經常給蔬菜灑水?”這樣提問,學生感到特別新鮮,就會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完成知識的鞏固和深化。
3.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
在重教輕學,重智輕能,重結果輕過程,重統一要求輕獨立見解的傳統教學模式下,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既能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在不斷涌現。例如,“四導式”創新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四導”,即導趣、導疑、導思、導創。它的程序結構如下:
教師
學生
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疑為主軸,動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實施自學、啟發、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很好的作用。
1.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化學學科的基本知識
科學知識在構成科學素質五要素中起著基礎作用,它是人類世世代代積累和傳遞下來的寶貴遺產,它是今后學生從事科學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學階段通過化學課程的教與學的活動,要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化學的基本知識。
化學知識是發展學生科學素質的基礎,但化學知識總量大,應該選擇那些對學生認識世界、面向社會以及自身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關鍵性知識讓學生學習。這些知識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學現象和事實、最普遍的化學常識及科學史知識。②化學計量系統,化學用語,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學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學原理,包括溶液理論、氣體定律、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反應熱力學、化學反應動力學。④典型金屬、典型非金屬、過渡元素、稀有氣體以及有關的化合物知識。⑤無機化學、有機化學、核化學、生物化學、環境化學、地球化學、化學分析、化學合成。⑥化學與社會、化學科學新進展、化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包括化學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的重大應用以及與當前社會發展與生活密切關聯的問題。
2.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科學素質教育的第二個方面應該強調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科學能力應是科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因為,從社會的生存和進步來看,這種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對具體科學概念的掌握,不論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筆者認為,科學能力應是獲取科學知識和探索科學新知識的能力,自然科學方法論是培養學生科學能力的依據,科學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在科學知識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師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組織學生學習各種科學知識,訓練學生的科學能力。
科學能力是一個屬于能力范疇的概念,其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泛,如有觀察、思維、想象、實際操作和創造能力等,但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著重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培養。
(1)實驗能力(包括觀察能力)
觀察與實驗能力是科學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種全面的綜合能力,包含相當高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把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具體化為以下幾個方面:①按一定的認知目的安排觀察或實驗的活動。②讓學生獨立地完成觀察與實驗。③使學生學會如何記錄、分析、觀察和實驗所得的資料及數據,導出正確合理的結論并進行報告。
(2)思維能力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思維能力包含的范圍很廣,化學學科知識的特點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養他們對事物進行對比、類比、邏輯推理的能力。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利用有關化學知識的特點,進行相關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進行堿金屬族元素教學時,利用該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電子數的特點,在已知鈉元素的性質后,可以演繹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質,培養學生演繹思維能力。同時,利用它們具有不同的電子層數,又可以進行各元素性質的對比,找出它們性質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對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一種較高要求的科學能力,是建立在觀察、理解、思維、記憶等能力基礎上的一種比較綜合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綜合。使學生具有自學能力,能獨立地獲得和探求新知識,這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之一。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具體化為以下兩個方面:①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②著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訓練。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學生科學能力好壞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學習、消化知識,不斷擴大知識范圍和增大知識深度,以及提高自學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學化學的教學實際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應幫助學生和要求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能做到:①掌握所學化學概念和規律產生的背景或實驗條件和現象。②掌握所學化學概念和規律的確切含義,會分析物質發生變化時的原因。③掌握所學的化學知識和其他化學知識的聯系、區別。④掌握所學的化學概念和規律的成立條件和應用范圍,且會依據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解釋作出正確的推斷。
(5)創造能力
培養學生創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未來社會需要更多的創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創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創造能力能通過教育和訓練予以提高。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創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有意識地使用創造教育的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②注意創造性思維的發散性特點,培養學生善于對已知事物進行懷疑和再思考,能夠打破習慣性思路,提出幾種另外的解決問題的辦法。③注意聯想能力的培養。由于化學學科知識的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中,讓他們有機會充分施展才能和創造性。
3.教給學生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是人們在科學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徑和所運用的各種方式及手段的總稱。掌握科學方法無論從學習知識的角度或者從發展能力的角度來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科學方法是有一定難度,但教給學生普通的自然科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下列程序來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
(1)搜集有關資料、文獻和數據
觀察,實驗,條件控制,測定,記錄。
(2)分析、研究和處理有關資料、文獻和數據
資料和數據的處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圖線化),分類。
(3)得出規律性結論
科學抽象,發現規律,模型化,提出假設,驗證假說(得出結論、形成概念)。
4.促使學生逐漸形成科學意識
筆者認為,科學意識包括兩重意義,一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自然科學觀。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實際問題,要有科學意識的進行對待、處理或解決。
辯證唯物主義的內涵豐富,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不要求學生系統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但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可以促使學生形成很多唯物主義的觀點,這是化學科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具有的特點。例如,可以促使學生逐漸樹立起物質第一性的觀點,樹立起尊重事實的觀點,樹立相信科學、反對迷信的觀點,樹立為科學而不斷探索、不斷奮斗的觀點等。
促使學生形成化學科學意識,這也是化學素質教學的一個應重點加強的方面。我們的教育最起碼應做到:一個受過中學化學教育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學問題時,不要求他們能說出問題的原因,但應具有知道這是化學現象的化學科學意識。就好比說,一個公民走在大街上,看到汽車后面排出尾氣,他應該意識到這些氣體會污染空氣。
人文學科,在大學主要指社會科學,經濟及管理類學科。在我國的大學教育構成中,人文學科的學生大約占30%左右,也就是說大約有幾百萬在校文學科類大學生。
近年來,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進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作為人文學科類的大學生,要努力學習,大力加強科學素質的提升。
一、人文學科學生科學教育的基本定位與關系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從一般的學科和課程構成在教育目的的反映上看,人文教育主要進行的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教育,在這個基礎上,科學教育既要傳承傳統意義上的自然科學知識與理論,使之拓寬知識領域,更好進行科學素質教育,重點在拓寬知識結構的基礎上,以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求得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重點解決“方法論”問題。對人文學科學生進行科學教育,解決的是學生科學素質問題,為整體提高學生素質奠定基礎,這實際上是現代教育所要面臨和解決的課題。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展開了這方面的探索完成,如廣泛地開設了自然科學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基礎與專業課,進行通才與專才的教育,加大學科知識相互滲透的力度。而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工作則更早,其教育方式,體系也更完備,如美國的通識教育、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報告”、STS教育等。
但應當明確的是,我們現在探索的科學教育,已經不能再是簡單意義上的一般的數現代知識的再度灌輸和教育,不能只是一般自然科學的系統性教育,而是要更強調科學精神的培育,及“求真”能力的培養,以此培養學生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這才是在文科大學生中加強科學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二、人文學科學生科學素質教育重要性
大學生作為同年齡段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其科學素質應當較高。但是,目前對人文學科大學生群體的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中的這一群體并不比其他社會群體的高多少。
一般來說,科學素質應當包括三個方面,即科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的理解程度;對科學研究方法與過程的基本理解程度,以及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的正確理解。同時滿足上面幾個方面的條件,才可以說具備了基本的科學素養。
由于我們教育方法,課程設置乃至教育制度上的缺陷,當代大學生科學研究方法的缺失是較為嚴重的,這點已不容懷疑,這也是多年來我們的科研成果眾多,創造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不高,我們的科研論文眾多,但有獨創性的不多。我們的高學歷、高學位人才眾多,但真正成長為大家的人物即寥寥無幾的重要原因。
中國教育史上,有兩個時期是值得回味和反思的,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高等教育的一些缺陷,也就是科學素質培養中的一些問題。
上世紀40年代,由于爆發,國內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學內遷至昆明,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由于戰爭,當時的辦學條件異常艱苦,甚至連基本的時間實驗設備設施及教材都相當缺失,但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學校堅持對學生進行貫通的科學素質教育,不局限于某一學科的專門教育,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提升了學生科學素養,尤其學生掌握與研究方法。因此,培養的學生既有深厚扎實的理論專業功底,同時,又使學生具備了學習與科研能力。這種科學教育的成果在未來展現出來。30年后,到70年代就很快涌現出了楊振寧、李政道和在國內學術界做出杰出貢獻的大家,如“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彭恒武、朱光亞、錢偉長,還有成長為兩院院士的王伏雄、陸寶麟、涂光織、等大家,西南聯大的學術水平在世界都是有具有一定地位的,它培養了幾十位兩院士,如果從大學畢業算起,西南聯大的畢業生20多年后就成了世界公認的大家。
1977年,我國恢復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試,每年招生人數從20多萬,至今也是30多年,但全國的恢復招生考試以后的畢業生公認為學術大家的寥寥無幾,要成為能問鼎諾貝爾獎的人到目前還幾乎沒有,同樣也是30年,辦學條件優于30年前的西南聯大,而畢業生質量即不能相比,究其原因,科學教育的缺失是其中重要一條,現在的學生,沒有相當嚴格與扎實的基本功訓練、更缺少科學教育中方法的培養,對人文科學的學生,科學素質教育尤其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與重要性。
首先,科學素質是大學生素質構成的最重要基礎之一。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由于我國現行的高考選拔制度上的缺陷,中學階段文理過早分科教育,文科大學生對自然科學教育的理解是極不完整的,更談不上深入和全面。而從理論上看,人的素質是由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三方面組成的,這幾方面相互滲透、聯系和影響,共同構成其整體素質。而科學文化素質是人的素質的最高層次,是其他形式發展與構成的基礎。而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不足,就此而言,對人文大學生的科學教育至關重要,它關系到這類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
其次,社會對人的整體認識偏差使人才的評價系統不完善。我們的大學教育在這種不完善的評價系統的引導下,將大學教育定位于一種單純的職業教育,這種教育理念導致大學教育多年來過于功利化,過分的專業化,具有強烈的行業性與較窄專業性,而目前經濟發展,結構變化相當迅速,原有的重專業、輕復合;重知識積累、輕全面素質提升;重平均發展,輕個性教育的教育模式弊端在市場變化面前變得束手無策,學生技能單一,考試技能較強,工作技能卻較弱,尤其缺乏靈活性與創造性,很難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因此,必須提高人文學科類大學生的科學素質教育。
再次,從現代科技的發展狀況看,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日益滲透堅密聯系,實現高度綜合化,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相互融合的趨勢愈加明顯。現代社會問題,科技與經濟問題都具有相互聯系與綜合性,人類必須站在全新的高度,從整體上去認識與把握客觀世界,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有本專業扎實的理論知識,還應當具有更為廣泛的科學知識,培養良好的科學思維能力,具備良好的科學素質。
因此,我國高等教育要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必須加強科學知識教育。教育本身的功能在于全面提升人的素質,既然要求的是全面提升,當然也就包括了科學素質的內容,否則就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提升素質。自然科學本身重視探求真理的“客觀性”,即實踐性,將是一種知識體系,是一種研究活動,就應當有貫穿于人科技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的審核能力,通過科技知識與素質的提高,使之具備良好的科學論理與道德,具有良好的科學思維,因此,人文科學而的大學生進行科學教育,重要的在于養成好的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科學論理道德,這對人文學科的大學生尤其是應當的。
三、人文學科大學生科學素質教育的模式
(一)改革目前的課程設置結構
當前在教育方面我們非常習慣于滿堂灌,因此總感到教學時數不多,許多專業學習的標準往往以教學的時數為重要依據,很少考慮當前科技教育發展的形勢和學生接受科技教育的個體差異。
因此,必須大力改革目前的課程結構模式,減少一些強調共性的統開課,盡可能在激發學生興趣和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開設科技教育課程,強化科技教育對人的巨大的培養和塑造功能。
(二)改革高等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標準,將科學素質培養納入評價體系之中
當前,我同時對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評估中,一般都著重于教師教案的完整性,近年來甚至以統一性作為模式,由此而來的是,教師的教育個性無法發揮,培養學生就勢必成為一種共性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質量評估,過于在考試過程,論文數量,考試分數,甚至將試卷及各類題量都作為一種統一標準。對于人文學科類的大學生,更把作業的規范性和次數作為標準,使學生陷于新一輪的文山題海之中。
因此,要體現科技素質的培養,就要改革這種評價模式,體現“科學素質”培養的特色,要將科學教育課程提升到人文學科學生總課程的的20%以上,加大科技知識普及、科技寫作知識的傳授力度,并結合學科特性,發揮其邏輯思維的特性,在開設一些具體的科技課程同時,側重于學習《創造學》、《科技概論》、《科技論文寫作》、《科技發明與創造》作基礎選修課,加入《科技實踐》課作為具體的一門科技活動過程的實踐課,并要規定一定的訓練量。
(三)建立有特色的科技實踐活動基地
可以考慮在大學的研究機構和社會上的科研開發機構中,有針對性的建立科技實踐基地,并注重人文學科學生特色。
人文學科學生不可能直接參加科技研究,但建立這種基地,可以讓人文學科學生有實踐基地作保證,讓人文學科學生知曉科學研究、科技開發的全過程,尤其是科技開發的組織工作乃至投入生產、創造效益的過程,讓人文學科的學生知曉這一過程,參加組織工作的過程,可以培養科技意識,懂得科研開發的全過程,潛移默化中增長科技活動的知識,提升其科技素質。
(四)改革課堂科學教育方式
當前,相當多的高校已開始逐漸認識到人文學科大學生中開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陸續在人文學科中加入了一些科技教育的課程,這種變革當然是非常好的。遺憾的是,從實踐上看,效果似乎還難以顯現出來,近年來畢業生的人文學科的大學生普通缺少創新精神和科技工作應有的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正是這種教育還收效甚微的反映。
原因在于,我們的教育模式上,太習慣于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來應對嶄新的科技發展現狀,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育,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于我國基礎教育的特性,使相當多的人文學科在基礎教育階段忙于高考的應試學習,因此基礎教育階段的自然科學知識缺乏。因此,課堂教育要從這一實際出發,不能在描繪一些具體學科的基礎知識,甚至公式的推理與推導,而要著重科技的發展歷程、現狀,著重培養對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的養成,著重科學素質的提高。
其次,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充分發揮科技教育手段的作用,利用網絡、多媒體,科技作品的制作等教育過程,培養學生對科研開發過程的理解,甚至就從多媒體設備、電腦教育設備設施的構成與使用講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拋棄一支粉筆講公式,一塊黑板演示現代化科技的陳舊模式。
再次,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我們太習慣于一套試卷,一個標準答案的考核方式,當前要全面改革這種方式,引入如科技開發活動的組織方案制定,科技現象的描述一些帶有自主創新性的科技課程考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科學創新意識。
三、結語
科學教育對人文學科類大學生的科學教育,不單是一種基礎教育的補課過程和彌補過程,而是培養人文學科類大學生對科學素質的理解,對科技活動認識的一門重要素質提升課程,這對這類大學生全面科學素質的提高,對社會的發展有著極大的益處,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在課程結構、教學考試、考核方式上進行改革,才會收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錢貴晴.綜合實踐活動及師資建設研究成果[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中學化學教學如何體現素質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要轉變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軌
“素質教育”是相對于“應試教育”提出的,它們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觀、質量觀、學生觀不同,即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使學生全面發展,是否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如下幾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從培養目標上看,素質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應試教育只重視智育。從對待學生上看,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應試教育只面向學習成績好的學生。
從教學內容上看,素質教育著眼于素質的全面提高;應試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從教學過程上看,素質教育注重啟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應試教育則是教師一講到底,學生只是聽講。
從教學方法上看,素質教育是師生雙向活動,變講授為訓練,優選最佳的教學方法;應試教育則為“滿堂灌”,學生被動地學習。
從學生負擔上看,素質教育目標是當堂理解,重視學科能力的提高;應試教育是大搞題海戰術,學生不堪重負。
從教學效果上看,素質教育的任務為大面積培養合格學生,應試教育側重個別尖子學生而且多為高分低能,大面積學生不合格。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應試教育是以追求升學率為根本目的的陳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質,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堅決反對應試教育,毫不猶豫地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它關系到我國兩個文明建設的水平,關系到我國21世紀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因此轉變觀念是當前中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作為化學教師應當毫無例外地把素質教育落實在日常教學之中。
首先,要認真領會大綱。新大綱是根據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制訂的,化學義務教材又是根據我國國情、化學學科的特點和中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規律而編寫的。大綱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注重了化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生產實際,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傳統知識和現代知識,本學科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等各個方面的聯系。因此教師正確執行大綱,就能保證化學教學從單純的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轉變為公民的素質教育,從只重知識傳授轉變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養,從只重書本轉變到理論聯系實際,從只重智育轉變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
其次,要把素質教育的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中。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在備課時應注意制定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學生學習情感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落實,使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強學法指導,注重能力培養,這是教學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形成能力的基礎,而能力是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必要條件,是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學法上的指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使學生的素質得以提高,使素質教育落實在日常教學之中。
二、化學基礎知識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在化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中突出觀點的教育及科學態度和科學學習方法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初中化學教材是按義務教育大綱編寫的,它的體系是必學與選學相結合、課堂教學為主與閱讀和家庭小實驗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比較科學的體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會和家庭,使化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科學技術、生產勞動相聯系,是一本進行化學素質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大綱,鉆研教材并且體現在日常教學中,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化學課的講授主要目的是在教會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制法和用途;通過一些定性的驗證性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觀察能力;通過化學計算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定量地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雙基知識的同時初步形成用化學觀點和化學方法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總之要著力于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方法,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對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上,而不能放在單純為解題而解題的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化學課的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入手,可以從日常生活和社會生產中的化學現象出發,深入到化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等基礎的化學知識,再經過解釋、練習,使學生對新知識學得實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進一步學習和工作的能力。特別是新大綱和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比原大綱和教材在化學基本概念和理論方面適當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識方面適當拓寬;化學計算難度和數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學實驗略有加強。這種變動適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符合義務教育培養目標。
例如初中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除以碳、氫、氧、鐵等金屬和非金屬及化合物知識為主,介紹了酸堿鹽之間的反應外,還介紹了空氣、水、煤、石油、環境保護、能源、人體健康與化學的關系等與公民素質教育有關的知識。這部分知識比較零碎,龐雜難記,在教學中應加強實驗,注意歸納和總結。如在學過H2,O2,CO2三種氣體之后,可組織學生利用教材P.115的儀器,讓學生選擇儀器進行操作制取三種氣體,這樣從H2,O2,CO2三種氣體的實驗室制法開始,對實驗藥品、反應原理、儀器裝置、收集方法及實驗中注意事項進行總結、歸納,然后再通過實驗復習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實驗現象及有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等。
再例如:可設計一組C,H2,CO三種還原劑實驗對比,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得到系統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這樣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通過歸納總結,培養了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使他們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時促使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
三、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大綱》指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化學實驗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學中要堅決反對“黑板上畫實驗,課堂上講實驗,課下背實驗”的應試模式,要把教材中選的82個演示實驗認真做好。做到課前進行周密的準備,使現象明顯,效果良好,讓全班學生都看清楚;實驗時要做到操作規范化,并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從具體觀察上升到抽象思維。對10個分組實驗應要求學生做好預習,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聯想所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認真做好記錄,填寫實驗報告,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對于8個選做實驗和10個家庭小實驗,在課外活動中老師應指導和鼓勵學生做,培養他們綜合運用知識,善于自學和勇于創新的意識。
為保證實驗成功,還應進行心理素質的教育。首先,應克服依賴心理,獨立完成實驗,必須自己擁有第一手資料,親手做,親眼看,用腦想,只有親自參與,才能從成功中得到喜悅,從失敗中通過總結得以提高;其次,應教育學生克服膽怯,怕失敗、危險的心理,用科學家不畏艱險探求科學真諦的動人事跡教育學生,啟發他們大膽實驗;再次,還應注意向學生介紹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偶然現象,使他們心中有數,實驗時踏實。
教學中應注意化學實驗的教學,不斷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學習中不斷充實自己,使化學實驗能力得以提高。
2運用啟發、互動型模式,深化課堂教學
前文已經談到,素質課選修學生的專業、人數眾多,在客觀上給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一味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利于促進學生發展。因此文化素質課必須實施開放與互動式教學,同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教師要注重啟發,有選擇地進行學生研討并對之進行調控。作為素質課教師,一定要明確互動型教學模式開展的程度及研討的內容要與學生的基本水平相適應,并進行調控。例如在鑒賞類課程中,學生欣賞具體作品前教師應提出要求,啟發、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作品。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是件好事,但如果不能適當地加以引導,尤其是在欣賞影視作品時,學生可能會僅僅關注演員、服飾等因素而忽視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和深層意義。因此教師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既要及時對學生的研討進行反饋調控,捕捉其中的亮點、要點進行渲染強調,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鼓勵獨立思考。例如,在賞析易卜生的名劇《玩偶之家》時,筆者要求每位同學提前閱讀劇本,并設計了兩個學習任務:(1)寫劇情梗概,摘抄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臺詞;(2)結合前面講授過的基礎知識對它的藝術特色進行分析。在認真批閱了學生的作業后,課堂上首先為同學們簡要介紹了易卜生的生平及創作,并重點介紹了社會問題劇的特點及意義,然后選出了觀點具有代表性的三位同學在課堂上發言,分別探討了該劇的劇情設置、人物形象及戲劇的主題。針對其中一位同學提到的“娜拉出走后的結局”問題,現場又展開了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思想相互碰撞,氣氛熱烈。最后進行點評總結,并為學生播放了由中央電視臺制作的“世界文壇大師”中有關易卜生《玩偶之家》的部分,讓學生在視聽直觀感受中深化了對《玩偶之家》的理解,并了解了該劇在20世紀初對中國劇壇的影響,同時也指引學生可以去閱讀等人的劇作來進一步了解易卜生對中國劇壇的影響。某些需要學生在課堂上實踐的課程,例如《演講與口才》,往往會采取情境教學,模擬某個具體的語言環境,要求學生進行課堂實踐,教師尤其要注意及時提出意見,促進學生的提高。2)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除了圍繞該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外,還應特別關注對學生情感心智的培養,尤其是人文藝術類課程。“高校人文素質課,一直以多樣化的人文內涵促進著大學生的自我成長,起到了陶冶自我情感、引領自我價值、追求自我意義、實現自我統一的目的。高校人文素質課在傳授的過程中,理應強化對于促進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目的的認識,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達成。”[2]因為文學及藝術作品總是具體可感的,無論是繪畫、雕塑、戲劇、小說、詩歌,雖然它們所依賴的媒介不同,但總是充滿了創作者對世間事物的強烈的情感體驗。因此,學生在鑒賞具體作品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回應與共鳴。正因為如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充分地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用心體會每個作品帶給自己的感受,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筆者在講授梅特林克的名劇《青鳥》時就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請學生在課堂上朗誦第四幕第九場“幸福之園”,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有的同學談到自己就像蒂蒂兒一樣認識不到現實生活中自己所擁有的幸福,甚至對母親說話很不耐煩,感到非常慚愧。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對作品的探討引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思考,所迸發出來的感動勝過任何說教,它從深層次上觸發了學生的價值判斷與思考,在作品豐富的人文意蘊中感受人生哲理,自覺地進行著人生體驗與感悟,真正起到了培養學生美好道德情操的作用。總之,文化素質課更講求寓教于樂,通過適宜的啟發、互動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讓學生充滿興趣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3實施開放式教學,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
教育部在教高[2005]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針對素質教育提出:“高校教師要重視通過課內教學和課外輔導等切實提高大學生的素質,要加強對學生課外活動的引導。”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3.1合理構建網上課堂與資料庫,積極與學生進行網絡互動
網絡資源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教師的信息能及時為不同專業的學生共享,無須集中進行。素質課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的這一優點與學生互動。清華大學較早地意識到由于人文素質課一般都是上百人的大課堂不便于討論,于是在網上設置人文素質課的教學討論區,“任課教師將自己的課件掛在網上供學生下載,經常參加網上學生的討論、回答提問,并在網上各種最新的教學參考材料學生有很強的討論熱情,網上教學討論區激發了他們參與討論的積極性討論結果的記錄還有助于推廣‘無標準答案’的作業與考試方式”[3]。這一做法早已為全國不少高校使用。現在很多高校都建立的教學資源平臺,就是一個較好的與學生互動的體系。還有研究者提出了基于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素質課教學改革研究的具體構想與實踐:“將高校素質教育教學研究與新互聯網技術(如云計算、移動計算、社交網絡等)相結合,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多維教學新模式,即‘精練的課堂講授+有效的課件演播+新一代的互聯應用+廣泛的師生研討+豐富的知識聯想’的教學模式。”[4]這的確是信息化時代教學不斷提升的進步實踐。但也應看到,這種多維教學新模式的落地實踐需要高校具備良好的信息教學環境,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具備良好的網絡多媒體信息綜合處理應用能力。而在短時間內,能夠充分利用基于互聯網的云計算、云存儲進行教學資源管理和應用,或通過移動智能手機終端接入互聯網,利用WLAN、WIFI或3G網絡進行教學資源分享等,并不是所有高校都能達到的。因此,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設立由學生自行登陸的公共電子郵箱也是很好的方式。其資料構建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層面:(1)與課堂講授內容相關的基本資料(如相關書目、圖片)、網址鏈接等;(2)課堂教學的拓展性內容,如筆者在講授《茶館》時,就將對茶館主題進行探討的新觀點論文放在網絡上供學生查閱;(3)講授作品之外的其他代表性資料等。同時還可以運用電子郵件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回答學生的問題。這些都能彌補文化素質課堂學生專業不同、數量眾多所帶來的教學上的客觀不足,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取得了與課堂教學相融互補的良好效果。
3.2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
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單純的課堂教學只是傳授給學生相關知識,使他們掌握基本文化知識,而進行課外實踐活動,更有利于將課堂內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消化、運用和吸收,從而真正實現個人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校及社會資源開展課堂以外的文化素質教育。例如,要求學生去聽學校舉辦的人文講座和自然科學講座,結合自身實際參加各種藝術活動(如《中國話劇經典賞析》課程就可讓學生觀摩戲劇演出,《美術欣賞》可讓學生去參觀名作畫展等),不定期地舉辦課外欣賞活動等,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國家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每年聯合舉辦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就是貫徹落實國務院提出的“進一步推進高雅文化進校園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藝術修養”要求的重要舉措。這項活動從2005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受到了大學生的熱烈歡迎,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同時,我國部分省份還增加了藝術賞析、現場輔導和專題講座,進一步讓廣大師生在欣賞高雅藝術的同時,增強了藝術鑒賞能力,提高了人生修養。類似的活動,任課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并且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時,教師還要進行點評并適當引導,從而真正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起到切實的作用。
在課堂上實施素質教育應克服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在教學上可設置理論著或實踐中
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新知識來龍去脈的背景材料展現出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這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足夠的能動活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能動性,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充分活動,既能夠認知、理解、探索和創造,又能得到體驗、交流和表現。如概念的學習分幾個層次:
(1)直接性理解:即對數學語言、符號的理解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數學概念,能識別概念的語言描述正確之處;(2)解釋性理解:即對數學概念內在聯系的理解,能理順概念間的關系,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能把握概念產生的過程,揭示概念間的聯系等;(3)推斷性理解:在充分理解數學概念的基礎上,能對有關數學對象作出個人推斷;(4)創造性理解:能擺脫有關材料的束縛,對數學概念提出創造性理解;拿絕對值來講:(直接性理解)(1)絕對值|a|.(2)|a|≥0。(3)|a|是數a所對應的點a到原點的距離,故|a|是非負數。(解釋性理解)絕對值可看是距離|a|≥0。(推斷性和創造性理解):
有理數集Q實數集R
|a|=a2aA>o|a|=oa=o-aa<o|a|=a2aA>o|a|=oa=o-aa<o
上述內容也可用一表格來概述:
給出定與原認
義(揭知結構區別于將新概
示本質分類建立聯辨認原有認強化念納入
屬性、比較系明確知結構已有的
名稱和新概念中某些認知結
符號)的內涵概念構
外延
二、要注重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能力是符合活動要求、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征。而數學能力應具備數學特點。
數學能力是指通過思考,采用比較、分析、綜合、概括、聯想,把原認知結構中的知識技能進行組合再組合,從而主動構建起新的認知結構。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素質的核心。因而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過程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上。諸如,教會聯想培養思維靈活性,運用同類題型培養思維的深刻性,用分類討論思想培養思維的嚴密性,用一題多解培養思維的廣闊性,用逆向思維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利用選擇題培養思維的敏捷,采用歸納猜想方法培養思維的創造性。教師應鼓勵學生發揮想象,發揮學生的表現力。
如:在學習“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論時,歸納起來遇到兩個特殊圖形:
AAB
BC
DECD
圖(1)圖(2)
我們形象稱圖(1)是“金字塔”,圖(2)是“8”字,針對上述兩圖形,舉出下例來一題多解:
例:已知:如圖(3),在ABCD中,E為AB的中點,G是對角線一點,且AG:GC=1:3,EG的延長線交AD于F,求的值
AEBAEB
FGFGM
DCDC
圖(3)圖(4)
M
AEAEB
FGFGM
DCDC
圖(5)圖(6)
AMEBAEB
FGFG
DCMDC
圖(7)圖(8)
學生很容易想到從點E、點F、點G作特殊圖形得到5種解法,這樣提出問題,從變換的角度來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多個角度去觀察問題、解決問題,但基礎知識點只有一個。經過長期實踐,學生的素質會有大幅度提高。
三、重視數學思維方式教學
正確數學思維方式是對數學規律本質的認識,作為數學這門學科,應在建立數學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注意數學邏輯思維,注重知識的基本點、連接點、關鍵點和生長點,把數學基本知識和思想構成統一整體,充分調動學生數學思維的內動力。在整個數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數學的發現過程和思維探求過程,在教學中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指導。讓學生不斷思考,不斷對各種信息和觀念進行加工轉換,基于新知識和舊知識進行綜合和概括,解釋有關現象,形成新的假設和推論,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
如:“分式有意義和分式值為0的條件”一課中,提出:
(1)當X取什么數時分式(x-2)/)2x+4)有意義?
(2)當x取什么數時分式(2x+4)/(2x+1)的值是零?
(3)當x=2和x=-1時,分式(x+1)(x-2)/x的值都是零,對嗎?
(4)當x=-3時(x+3)(x-4)/(2x+6)的值是零嗎?
(5)當x取什么值時,分式x/(x-2)(x+3)沒有意義?
(6)當x取什么值時,分式x/(x2+x-6)沒有意義?
(7)當x取什么值時,(x2+x-3)/(x-3)的值是零?
由上題,從易到繁,逐漸加深,這體現了思維方式的轉化程序,體現了數學思維方式。
四、加強數學應用性數學,培養實踐意識
3與認識社會相結合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社會,把學習語文與認識社會結合起來。小學生進入三年級后,要求堅持開展每周一次的5分鐘新聞報告會活動。具體做法是:教師在學期初排表,學生輪流報告。開展這項活動意義在于激勵學生認識社會,在認識社會中學語文,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在收聽、收看、記錄、講述新聞的過程中開闊視野,從而使各項能力得到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