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題研究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5 14:51: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語文課題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肖川博士曾說:“作業是教師精心準備的送給孩子的一個禮物。”“作業給孩子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和表現個人天賦提供機會,使教學的影響延續到全部的生活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鋼要》中對課程改革的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這就引領我們提升了語文作業設計的理念,要求我們更加關注人文內涵和多元化。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目前教師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然而,對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多元化的語文作業,利用作業來培養學生正確的語文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地探究,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等,卻依然關注不夠。目前,相對于農村小學作業設計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農村家庭、農村社會教育資源匱乏,農村文化教育條件差,農村學生文化面相對狹窄,學習能力不強;同時家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觀念和意識淡薄;大量年輕父母外出打工,出現了留守兒童現象;加之教師傳統教學模式等條件的限制,導致教師作業設計上,客觀性太強,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過多注重知識掌握,忽視學生能力發展,過多考慮作業量的大小,忽視作業質的優劣;過多的單一化、機械性作業內容,生硬操練,甚至重復作業。。這樣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和語文能力的發展,都不利于學生身心的發展。

二、本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作業:是指學生的一種活動方式,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方式,是學生以某一主題或某一領域的問題為主線進行的一種探究工作或活動,是學生對事物的認知,經過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材料的不斷觀察、籌劃和思考,尋找合適的工具,像科學家那樣自行探究達到認知的過程。

農村小學語文作業:就是立足于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農村,面對小學語文學科特點和不同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現狀,對作業多元化設計進行研究。

作業多元化設計:就是從各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多層次的彈性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作業需要。通過多元化的作業開發學生的多元潛能,拓展學生思維訓練的外延,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

作業多元化評價:即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層次內容的作業多角度地進行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的廣闊性和開放性對于我們正確、全面地認識學生具有借鑒價值。多元智能理論對作業的啟示:1、作業設計的尺度應該是多元的。2、作業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提供契機。3、作業設計要引導學生擴展學習的領域。4、通過作業發展他們的智力潛能。5、作業成為他們的人生履歷。

(二)現代課程評價理論

突出對學生作業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評價,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目標

通過研究探索不同類型的多元化作業的設計方式、方法,讓學生通過多元化的作業及評價,感受自己的價值,樂于作業,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二)研究內容

1.語文作業現狀調查及分析

(1)調查教師對語文新課標的學習情況;調查教師對多元智能的理解;調查教師作業布置、評價情況。

(2)調查學生對作業的態度;調查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調查學生對作業的反饋情況。

2.農村小學語文作業多元化設計應遵循的原則及重點

(1)開放化原則。(2)興趣化原則。(3)多樣化原則。(4)層次化原則。(5)實踐化原則。(6)綜合化原則。

3.高效課堂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作業多元化設計的研究

(1)根據學生的語言環境、思維能力、認知表現、實踐能力等多元表現,再結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把作業設計為聽、說、讀、寫、做、玩、觀等多種類型。一二年級學生作業注重趣味性;三四年級學生作業注重綜合性;五六年級學生作業注重創新性。

(2)根據學生智能的差異,把作業設計為趣味性作業、層次性作業、多樣性作業、開放性作業、實踐性作業、綜合性作業。

五、總結反思

1.課題研究接近尾聲,回顧走過的歷程,一定有遺憾和不足。繁重的事務,課務,使少數教師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學研究之中,給研究工作的深入帶來困難。

2.本課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課題組成員能在平時的實踐中,將某些現象、想法、感受及時總結、提煉,并能上升至理論層面,而在這方面,有的課題實驗人員顯然還達不到。

3.作業的內容豐富了,形式多樣了,尤其是分層次作業的出現,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如何減輕教師的負擔還需要在以后工作中解決。

總之,本課題雖然即將結題,但研究卻不能停止。我們所有的努力只有一個目標,全心全意為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

[2]楊俊權.《淺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2008年第三期

[3]肖川主編.《名師作業設計經驗》

[4]王群方.《改革課外作業 延伸任務型課堂教學》.《上海教科研》.2006年第6期

篇(2)

【課堂項目】此文為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BY[2013]G007)“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63-01

一、課題研究背景:

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今后工作、生活的質量。在語文教學中,雖然老師們做出了種種努力,但來自各方的批評、指責還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師的教學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各方面發展,教師的主宰意識很難改變,社會對語文學科的認可度不滿意等。為此,2001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自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課程改革正式實施。如今已是2014年,基礎課程教育改革到了深化階段。《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樹立全新的語文教育理念,摒棄固有的,陳舊落后的傳統教育觀念,建立全新的語文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師生合作觀,與此同時,還對語文教師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目標及內容: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教學方式是新課改成敗的關鍵,只有轉變教師固有的“舊”的教學方式,努力適應新課改對當代教師教學方式的多維要求,才能使新的教學方式更有效,才能構建符合農村學情的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課題在研究中,采用案例法、問卷調查法等,以常規課堂教學為載體,教研活動為平臺,以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通過典型案例的收集,常規教學、教研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利用多種形式與教育專家進行溝通,不斷提升自我,進而探究出符合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四、研究結果分析:

1.語文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認識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是新課程的創造者,教師們都能意識到新課程實施以來語文教師角色的變化及對教師教學等多維度的要求。

問卷顯示,96.1%的教師能夠意識到新課程實施以來語文教師角色的變化,認同新課程實施對教師要求的提高;80%的教師認為新課程對教師負擔有所增加;73.5%的教師能基本把握新課程改革。可見,當今語文教師已經認識到了新課改所帶來的教師角色的變化,對自己在新課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準確的定位。

2.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具體情況

(1)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方面

語文學習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不單單依靠教師的講授,教師應根據學情積極創設問題情景,注重問題的層次性,給每個學生都提供參與探究的機會,教師在加以適當的組織、引導后,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合作交流,進而集思廣益、思維互補,尋找到問題的答案。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課題組深入課堂觀察、參與常規教研活動、走訪調查,了解到有近20%的教師認為語文學習只要教師教的好,學生就能進步;認為語文學習靠學生,老師關系不大的占到10%;認為語文學習靠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占到70%。可見,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教師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2)在多媒體運用及其他教具使用方面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教學情景,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堂觀察和問卷結果顯示,80%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經常使用多媒體及其他教學具輔助教學,使抽象變直觀,學生容易進入課堂教學情景,又增大了課堂容量;13.5%的教師偶爾使用;6.5%的教師幾乎從來不用。問卷結果中顯示,44.5%的教師認為最欠缺的知識就是現代教學技術;40%的教師選擇了語文專業知識不足。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已經意識到了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必要性。

(3)在課堂教學評價方面

評價語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很大,能調動學生內心的情感,引起學生共鳴,讓學生體驗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通過課堂觀察及常規教育活動來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有了質的變化。以前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幾乎不評價或評價少、形式單一,現在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能很好把握評價時機,評價語言中肯、委婉,以學生為主,采用適時評價和延緩評價相結合的辦法,并且采用多元評價、多角度評價,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探討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

(4)在課堂教學方式方面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語文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課堂教學是關鍵,課堂教學方式在新的理念下是必須更新的。通過課堂觀察、常規教研活動、調查問卷結果來看,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85%的教師能根據學情師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實行充分、開放的預設,堅持適度有意義的講授,努力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在最喜歡的語文教學方式中,66.9%的教師選擇“討論法”,選擇“講授法”的教師占到12.5%,90%的教師選擇“教學方式不固定,課堂上比較關注讓學生思考”。可見大多數學生能適應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而語文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上靈活多樣,注重學生思考。

五、問題探討:

首先,農村學校由于受各種客觀原因的影響,高效課堂實施學校有限;家校聯系少,家長對高效課堂認識程度參差不齊;老教師較多,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專業知識不夠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課改的實施。

其次,本課題研究的對象僅限于本鄉所屬小學語文教師,還缺乏一定的普遍意義,以后的研究工作要多與兄弟鄉校交流,全面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潘瑞娟.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青春歲月.2011

[3]周健仁.做有魅力的語文教師.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

篇(3)

開題過程記錄:

2013年4月,萬足中心校教管處組織了"學生提問從低段學起"的教學實踐活動。全校教師參與了這次實踐課。主要由張春花以《永不凋謝的玫瑰》為例,實踐課堂上讓學生提問,教師進行組織教學,師生共同研讀課文。課后,張老師對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作了說明。老師們進行了評課,教研主任任會明,趙主任慎重地做了總結。學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師們從中得到了啟發。

反思與啟示:

反思:教師如果要全面駕馭學生,既然大膽地放手讓學生提問了,那么自己就必須要深鉆教材,吃透教材,拓寬知識面,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和組織教學的能力。這樣,才能推波助瀾。捏在手里的教學是不可能有開拓性的。

啟示:通過這次讓學生主動提問的教學實踐活動。既提高了教師對自己的要求,又激發了學生的新思維潛能,讓學生從表層的被動聽課回答問題真正轉變為主動的鉆進文本,做學習的主人。

問題現象:被動聽課,思維惰性,金口難開

目前很多教學觀以教師、課本為主體。漠視了學生這個活生生的發展個體,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老師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教師只注重自己問,忽視了讓學生提問。答案開放時,問題比較少,不敢放手,生怕學生說的問題遠離自己的教學設計,故而把握不住本堂課。尤其是公開課,最為嚴重。久而久之,自然然地限制了學生質疑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問題思考:如何養成提問的習慣

我認為學語文的重要目的應該是能說會道。若要能說會道,就得開啟智慧的頭腦。學生提問不是三兩天就能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看是一個簡單的提問,卻需要長期磨練和積累,并不斷地改進,才能慢慢形成習慣。如果學生從小沒有動口的好習慣,就是專家突然來上一堂課,也難敲開多數學生的金口。所以我主張學生課堂提問要從低段開始培養。先讓學生從課題入手,試著提出問題。再讓學生來評評,這個問題提得好不好。老師告訴學生哪個問題是有效的,哪個問題是無效的,哪個問題一般,哪個問題是具有統領全文的作用的。很多時候,老師還得示范。教學生多問"為什么""怎么樣""有哪些",少問"是什么",逐步規范問題的有效性。老師的問漸漸的就轉變成了學生的問。同時,要鼓勵不會提問的學生,開始讓他們嘗試著提一些簡單的問題。這樣他們就能輕松地破膽。

專業學習:利用工作之余不斷地學習

人的一生最大的進步是利用工作之余勤奮學習。在縣教委、語文教研室的組織和領導下,我曾參加過全縣語文骨干教師培訓,陸陸續續培訓學習了一年時間,在這一年里,我學到了很多對語文教學實用的東西。我們學校經常組織語文教學專業學習。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僅是在學校組織學習時,認真做了閱讀提問,自己回答了問題,還作了很多筆記,而且在平時休息之時,我也非常喜歡研讀這本書。其中,蘇霍姆林斯基寫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教育手段。

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不難看出,這段話強調了閱讀對開啟智慧之門的重要性。

教學實踐:學生提問從低段開始培養

任何一個結果,都是來自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這幾年,我一直堅持不懈地反復實踐著"學生提問"這個小課題。目前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們學校的老師基本是教大循環的。我從一冊上到二冊時,就開始讓學生嘗試著提問,最先讓孩子們從課題入手。如:教學《小燕子進步了》這課時的提問培訓。師問:小燕子做什么事,進步了?(學生會很快答出:是在觀察冬瓜和茄子的事情中,得到了進步)此時,就讓學生自己當當小老師,提出更多的問題考考老師和同學們,看誰的問題提得好?于是學生趕快讀課文,思考一會兒后,搶著舉手,問題可多了,老師走了一圈,看看孩子們都提了些什么問題。真是意想不到:第一個學生起來說"小燕子一共觀察了幾次?"(三次)。其他的孩子得到了啟發,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出來了。"第一次觀察到了什么"(它們的形狀,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第二次觀察到了什么"(它們的顏色,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第三次觀察到了什么"(冬瓜皮上有細毛,茄子柄上有小刺)。這幾個問題都抽孩子一一作答了,也齊讀了相關的句子。此時,老師用一個填空式的句子,讓學生來補充完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觀察得-(生:仔細),師:所以,小燕子-(生:進步了)。這樣教學,老師和學生都非常輕松愉快。文章的脈絡和邏輯也自然躍入了學生的大腦。學生那種參與研讀的喜悅沒法比擬。

策略研究:學生提問的三大基本策略

課堂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提問,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提問,特別是在改革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于開發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學生課堂上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實現素質教育起著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教師要把課堂提問的權力還給學生。那么,教師怎樣做才能真正把課堂提問的權力還給學生,達到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目的。

(1)轉變觀念,修煉素質。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帥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生發出來的。所以,應先轉變觀念,樹立提問不僅是教師的事,更是學生發展新思想新思維必備的事。讓學生能夠提出有探索價值的問題,本身就是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學習來說,產生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能發現問題就談不上創新。當然,教師要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努力提高業務素質,不僅要做到有問即答,而且要做到答必精彩。

(2)營造氛圍,鼓勵提問。師生間保持平等,解除學生的恐懼心理。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發展的人,以共同學習探討的語氣提出問題,與學生交流,要讓學生感到老師就在他們中間,也是他們學習的同伴。

(3)搭建一個評價平臺。我們學習課文,已經養成了預習課文的習慣,每次預習都要針對課題或內容提出三個以上的問題。課前都必須檢查、評議。先由學生分小組讀問題再評。然后自評,最后由師評,以一個大組為單位,看哪個組做得最好,實行定期評比。

研究效果:學生提問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孩子的思維可塑性特別大,模仿性也特別強。天真爛漫的孩子,腦子里充滿了奇思妙想,滿腦子的疑問,隨著老師的點撥,往往絕大多數學生都愿讓問題躍然紙上。等待著與同學和老師來一起分享。

篇(4)

教師通過提高自己在提問語言藝術方面的修養,積極進行提問語言藝術方面的加工來激活語文課堂氣氛,讓學生更樂于學習語文,樂于上語文課。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語言藝術的使用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語文課堂老師提問語言存在的現象

通過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就語文課堂老師提問語言所產生的效果和提問語言藝術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從中找出問題所在并進行分析。

1、提問語言目的性調查結果

教師在提問時語言表達清楚,問題的指向明確,問題的范圍適當時才不會產生歧義,使學生聽后,能夠快速、清楚地了解其意,能夠把問題記在心里。在對石齋小學的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得知,由于老師們能夠做到目的明確,故學生基本上能明白老師的問題,除非某些學生開小差,沒聽到或沒聽清老師的問題。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教師在提問時基本上能做到目的明確,讓學生就著問題進行思考。

2、提問語言啟發性調查結果

教師的提問語言富有啟發性,才能促進學生思考,不問簡單的對不對,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積極地學習。在問卷調查中,本身會積極思考問題的學生不多,教師在提問時還是具有一定的啟發性的,故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有所增強,經常思考的學生人數增加了,不經常思考的學生人數減少了,但增減的幅度不是很大,效果還不大理想,教師課堂提問的啟發性藝術還有待提高。

3、提問語言溝通性調查結果

學生的求知欲望很強烈,但是有畏懼心理,常常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要主動地去接近學生,把學生看成是與自己平等的人,在語言上要具有親和力,幽默感,這樣的提問語言才具有溝通性,才能夠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教學效率。在筆者的調查中反映出還是有少部分學生害怕因為答錯而受到老師的批評或在同學面前沒面子而不敢發言,甚至因為自己經常答錯而受挫導致不愛思考。可見,老師在課堂提問中沒能充分做到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使少部分學生在被提問時有種“上級對下級的拷問”的情緒存在,當然沒法做到暢所欲言。

4、提問語言引導性調查結果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提出問題,就是通過點撥、啟發等各種手段來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受益。教師能夠在提問時注重語言的引導性,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調查中,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并不多,只有19%的學生表示出比較經常自己解決問題,而有45%的學生認為自己不能通過老師的點撥、啟發而去解決問題。出現這種情況,當然不能排除學生本身不愛動腦筋去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但若老師在提問時能夠充分地引導學生去逐步思考的話,是能夠促進學生去思考的。

5、提問語言鼓勵性調查結果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提問語言充滿鼓勵性的話,就會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從學生的提問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映教學效果,以便于教師調整教學進度,改變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在問卷調查中,有75%的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提問,而不經常在老師提問后自發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語言藝術在多方面都有待加強,在提問語言的啟發性,引導性和鼓勵性方面,教師有必要做些努力,盡量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使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更有效率。

三、對策與建議

課堂提問語言是體現教師教學基本功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堂提問語言的藝術性“加工”與使用,盡情展示出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才藝,使學生愿聽,想聽,要聽,因此,針對以上調查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在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期促使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更有成效。

1、提問語言通俗化,鼓勵學生思考。教師在提問時,在把握好目的性的基礎上,盡量使問題貼近學生生活,使語言更加通俗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課堂中,教師應對自己的語言進行精心組織,選擇確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詞、句,應極力避免使用令人費解的、罕見的詞語等。這樣,才能達到課堂提問語言形象生動而通俗易懂的目的,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積極地思考。

2、增強提問語言的親和力,讓學生暢所欲言。提問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自己逐步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學生照著老師給出的標準答案去應付試卷上的問題。老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鼓勵讓學生暢所欲言,表達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在新課改的理念下,老師要積極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把課堂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自己說話”的自由和“說自己話”的權利,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教師在提問時要主動地去接近學生,把學生看成是與自己平等的人,在語言上要具有親和力,這樣的提問語言才具有溝通性,才能夠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自己的嘴巴去表達,獲得自我滿足;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善于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并適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時時處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樂趣,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提高課堂效率。

3、增強提問語言的引導性,讓學生自主發問。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學生自己經過深思后,提出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才是最有思考價值的。作為教師更要科學地運用“無錯原則”來評價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比如一句口頭表揚,一個熱情鼓勵的目光,一次表現機會的給予,都可以樹立起他們的自尊、自信,幫助他們驅逐心靈上的陰云,使整個教學過程沉浸于一種和諧、純潔、疏朗的氛圍中,從而展開思與想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幫助學生產生質疑、批判的膽量,標新立異的觀點。

4、借鑒成功人士的經驗,提高語言藝術。教師平時多借鑒成功教師在課堂上的做法,如閱讀周刊,觀看教學視頻,參加教學研討會等,關鍵是“吸收并消化”,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提高語言藝術,提高課堂效率。

篇(5)

一、問題設置不合理的原因

1.問題的重復。教師常犯的錯誤是習慣性重復問題和問題的回答。這種不良習慣把學生訓練為只會抓住“重復”的問題而不去認真地或直觀地注意問題的初次出現。這種習慣會導致大量有意義時間的丟失,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但這并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教師都不能重復問題和老師的回答。

2.不注意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要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而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必須注意兩個方面:肯定的態度和聽的技巧。作為教師,你可以自己觀察你自己或請別人觀察,你是否集中你的注意力,,對學生感興趣?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因為“聽”是一門綜合藝術,它不僅涉及到人的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各個層次,而且需要心與心的理解。

3.提問到的學生面窄。走進學校,經常聽見學生的抱怨“我的老師從來不點我”或“老師總是喜歡點那幾個學生”。從這些抱怨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不滿和挫折感。僅點幾個學生的教師給了大多數班級成員一個消極的強化——反正我的學習不好,老師比喜歡我,也不會關注我,盡管玩吧。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對學業越來越沒興趣,在課堂上開小差,從而導致集體斗志的喪失。

4.自問自答。你見過這樣的課堂沒有,就是教師很認真地提出一個問題,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讓學生回答后又打斷學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學生答錯之后沒有試圖啟發學生思考就加入了個人的評價。結果,整個課堂上只能聽見教師的觀點,而沒有學的觀點,學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對還是錯。這些都是極端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的行為。當學生知道教師不讓他們完整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時,他們怎樣學會去思考、去形成邏輯思維?教師的這些行為往往使學生感到萬分沮喪,學生難以形成自己回答回答問題的邏輯系統,從而使學生消極地對待教學。如果確實是問題太難,教師應該充分地啟發學生或留給學生課后思考。

5.給予學生消極的反饋。當學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確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錯誤時,很多教師僅僅只是簡單地說:“你離題了”,“不對”,“不正確”。在有些時候,教師故意出些刁鉆古怪的題目讓不認真聽講的學生回答,當學生答不上來時加以冷嘲熱諷,以示懲罰。實際上,著都是消極的反饋方式,會降低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愿望。此時,教師可以運用啟發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細想想,看還有沒有要補充的?”“不,并不全對。”或“你能告訴我是怎樣得到這個答案的嗎?”這些不帶任何消極感彩的中性詞語。

6.不擅長解答學生的提問。學生在課堂上不愿提出問題,主要是學生的提問、表達受到各種限制,可能還會招致教師的指責甚至挖苦、批評,于是因怕給自己惹麻煩而不提問題的學生只能是越來越多。教師忽視學生的提問是導致學生不愛提問的罪魁禍首。

以上這些做法,嚴重挫傷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使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方法的優勢得不到體現,導致的后果令人擔憂。

二、課堂提問應注意的方面

有鑒于上述種種后果,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通過課堂提問來組織教學活動應當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要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大膽質疑。教師既要給出學生“自己說話”的自由和“說自己話”的權利,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自己的嘴巴去表達,獲得自我滿足,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善于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并適時給i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時時處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樂趣。

2.積極提示,善于啟發。在整體把握全篇的基礎上,注重前后知識點的聯系,巧設問題,吸引學生。有意識地把設問的過程當作開啟學生思路的過程,激活他們思維的靈性。在學生思路梗塞時巧言啟發,在對立或矛盾中誘其比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層面鍛煉學生的思考力,使他們思維向縱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3.要由淺人深,循序漸進。一個難的大問題,可以科學地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步步誘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解決難題。設問要結合學生年齡、研習課題、能力實際,使他們回答問題時可望又可及。

篇(6)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課堂上的提問,可以對同學們的課程知識的學習程度和理解情況有個大致的掌握,從而能更好地實施有效、有針對性的輔導,更好地鞏固學生的文本知識。正因為提問在課堂中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對其有足夠的認識并精心的準備所要提出的問題,來保證發揮其實際效果,最終促使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學任務圓滿成功。筆者認為,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的有效性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創造合適的提問環境

提問是一種溝通交流活動的過程,是師生間教學信息的雙向反饋過程,所以它們的有效程度就和師生雙方的學習興趣和態度息息相關。若能創造和諧融洽積極向上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們學習興趣的提升,使其思維自始至終處于活躍求知狀態,對新的教學知識內容吸收理解就更強。因此創造適宜的環境,可以使提問教學有效得到較大的提升,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筆者認為,營造良好的提問教學環境,主要是靠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要保證師生之間溝通效率的最大化,師生間的關系首先應和諧融洽,應擺脫過去傳統的師生地位懸殊的模式教學,積極采用新型的朋友模式交流,打開學生求知的心扉,調動學生們在語文課堂上積極主動探討問題的熱情,才能將課堂提問教學有效的發揮出來。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自始至終面帶微笑,為學生創造愉快的求知心情,讓其擁有一顆熱愛語文課程的心。對犯錯誤的學生不應直接對面訓斥責罵,要以委婉誘導的方法引導該生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顧及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的同時,應幫學生樹立自尊、自信的心理,讓他們更好的融入語文課堂提問中來。作為教師,更不能吝惜表揚之詞,要大膽頻繁的給予他們表揚,無論他們回答的對錯,都應積極大膽為他們創造表揚的前提,充分調動課堂活躍的氣氛,把學生參與提高、勇于回答問題的熱情激發到極點,用輕松、活躍、和諧、友愛的提問環境來保障提問的有效性。

在創造提問環境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帶頭的作用,用積極飽滿的教學熱情來進行教學提問,并用充滿愛心的激情再配上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講述帶給學生們嶄新的教學感受,使同學們不再對課堂提問而害怕,而是將課堂提問作為自我提高綜合素質、檢測自我掌握新知程度的手段,積極主動配合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提問,互相合作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二、選擇適當的提問方式

傳統的提問教學往往是驗證性的提問,也就是答案早就給出,學生們只是回答是非問題,或者完全照搬教材上的提問模式,使學生的思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使學生無法敞開自己的心扉說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沒有起到啟發同學們積極思維的作用,這種傳統的提問方式陳舊落后,急需根本性的改革。作為21世紀的教壇新秀,我們應采取新型的提問教學模式。不再是過去教師問學生答的落后教學法,而是提倡師生互動,共同思考,共同探索新知的創新能力培養過程的融合。學只是接收新知識的途徑,問才是對新知識的鞏固吸收并靈活運用的一種提高方式,因此我們教師要引導同學們在課堂上善問善答,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和探索問題的意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牢固掌握新知識,這對學生們一生的受益都是無窮的。

三、提問應預先做好準備

我們教師在每節語文課上課之前要做到充分備課,并制定出最為合適的提問問題。所求的問題方向應是課程上的重難點及疑點問題。提問的內容應盡量貼合課本內容和同學們的生活實際,以便在課堂提出問題時能迅速轉換到問題之中,并充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特別的感興趣,這樣才會使他們更好去了解以便回答出問題。

篇(7)

一、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內涵

(一)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概念。

有效教學最根本的特征是課前確立清楚的教學目的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充分準備,課中關注學生科學合理的組織教學,教學后促進學生自由發展。綜合有效教學的最根本特征,筆者把有效教學定義為:把學生全面自由發展作為根本目的,通過提高教師授課技能,以盡可能少的教學投入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自由發展。

(二)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標準。

為了評價一種教學方法的效率,需要制定相應標準,筆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歸納總結了以下四個評價小學英語有效教學水平的標準[1]:

1.單位課時豐富學生知識儲備和了解英語技能的情況;

2.促進師生共同參與和學習的情況;

3.把英語學習和生活情景聯系的情況;

4.單位課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

一個真正高效的小學英語課堂,綜合了上述四個標準,各個標準相互促進、相互協調,促進小學英語有效教學水平的提升。

二、小學英語課堂存在問題

(一)重知識,輕能力。

很多老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整堂課不停地為學生講解,就是所說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例如新課標教材是以英語短文的形式編書的,需要擴展的內容很多。小學不少英語老師認為自己多講點,學生就可以減輕負擔,把整堂課都用來講述知識點,導致學生不僅接受不了太多知識,本應該用來擴展自學的機會也沒有了。

(二)單純“教書”,忽視學生個別差異。

小學英語老師通常同時教授多個班級,而每個班級往往采取相似的方法授課,這樣一來,一百甚至兩百名學生接受完全相同的講課方式,顯然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能力、不同的接受方式,單一的授課方法必然導致部分學生接受不了,漸漸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重活動,輕效果。

近年來,英語課堂中出現了小組學習討論學習的模式,一堂課采用多種活動形式。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熱烈討論,自律能力強的學生學到了很多知識,也提升了英語交流能力,對于那些自律能力差的同學,這樣的討論毫無意義甚至成了他們課上嬉戲的好機會,課堂的有效教學水平不能得真正的提高[2]。

(四)學生厭學,缺乏自信心。

小學生的特點是年齡小、自制力較成人差很多,他們不能充分考慮學習英語的重要性,若英語恰巧是他們所不喜歡的課程,就干脆不再學習。還有一些小學生對于語言掌握較他人慢,也缺乏迎頭趕上的決心和毅力,長此以往,成績落后,導致厭學和自信心的喪失。

三、小學英語課堂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一)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

長久以來,中國的教育把把知識掌握的多少看做教學的重中之重,而忽視了很重要的能力培養。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把受教育的兒童看成是白紙或者容器,而老師的作用就是盡可能多地在這張白紙上寫下知識或者將自己知道的裝進容器里。學生自由發揮和思考的機會很少,阻礙了小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要求整齊劃一,學生分層現象嚴重。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言語智能不同的學生接受英語的能力不同。學校通常為教師制定了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師必須按照相同的進度授課。這就導致學生有的接受得很好,有的卻接受不了,存在學生成績參差不齊的現象。

(三)應付課改,關注形勢。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老師為了尋求新潮的授課方式,使課堂教學脫離教學大綱,華而不實,學生雖然整堂課都興趣高漲,但沒能獲得實用的知識。例如一些老師沒有正確理解自主學習的含義,把自主和放任視為一體。在課堂上讓小學生自主閱讀英語課文,沒有進行閱讀目標的規劃和閱讀后的總結,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一堂課下來也沒什么收獲。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老師單純應付課改,關注形勢,沒有真正理解有效教學的含義。

四、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

為了真正做到有效教學,必須將教學目標明確到每一個知識點的要求上。其中就包括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層次,具體要達到熟悉、掌握還是了解的程度。對于一堂課程的具體安排,也要明確到分鐘,比如課堂的前十分鐘復習上堂課的重點知識,后二十分鐘進行新單詞和語法的講授,最后展開情景聯系,鞏固和加深理解并進行課堂總結。只有把課前的準備落實好,制定詳細教學目標并保證目標的可行性,才能節約課上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二)開展有趣、有序的課堂游戲。

小學生年齡小,還處于愛玩的時期,學習和游戲相結合是小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除了可在課上開展詞語接龍這種常規的游戲外,還需要小學英語老師開動腦筋,創新一些符合教授知識的游戲。比如筆者在講授名詞的復數形式時,采用“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這種接龍的方式,讓同學反復理解練習名詞復數的使用方法,比單純的語法講解的接受性、趣味性大很多[3]。

(三)創造教師繼續教育機會。

教師的英語專業能力是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基礎,好的小學英語老師會將小學生帶上正確的高效的學習道路。這就需要老師自身不斷充實知識儲備,夯實專業技能,確保自己的發音準確。同時需要學校和國家重視小學英語老師的選擇和再教育問題,加大對優秀小學英語教師的鼓勵,使有良好教學能力和高效授課技能的老師得到重視,并推廣其授課方法。從教師自身素質出發,保證教學的正確性、高效性。

參考文獻:

篇(8)

一、語文課堂提問的必要性

有效的提問對學生們的學習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效的提問能開發學生思維,小學生正處在智力開發的黃金期,發散思維的提問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們積極思考,發散思維;二是可以促進課堂上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三是有效的提問可以加速學生理解,漸進式的提問,由易到難,可以逐層深入加速學生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已學的知識。但是,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不僅僅局限于這幾個方面,語文是一個交流的學科,通過交流獲取知識。因此,課堂提問在語文課堂上顯得尤為必要。

二、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教師雖然將語文課堂提問作為重要課題深度研究,但是卻是理論多于實踐。大部分語文課堂上還是采用“一講到底”的模式,課堂枯燥乏味,導致大部分學生上語文課都昏昏欲睡。其中幾個較為突出的問題便是內容空洞廣泛、枝蔓繁雜、凌亂無序、淺顯直露、過于簡單、深奧難懂等。當前課堂提問遺留的問題需要廣大小學教育者敢于研究,多探究,多討論,開辟出更加適合學生發展的道路,促進學生們對知識的吸收。

三、就當前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1.精心設計,考慮提問的多面性。內容空洞的語文知識大部分會讓學生們昏昏欲睡,加之“一講到底”循規蹈矩的上課方式,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也就普遍降低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們要學會抓住學生們的興趣點,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促進學生們對知識點的理解。通過富有趣味性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思維創造從驚奇和疑問開始,教師們可以在課前擬定一個小故事或發散性思維式的提問,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再引入課堂的內容。提問不僅僅要考慮到趣味性,還要考慮到啟發性、條理性和抓住思維發散點。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們的想象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且小學生正是處于想象力豐富的年紀;具有條理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們整理知識點時了解得更透徹,不會因為條理不清而對所學內容茫然無措;抓住發散性思維的問題讓學生們能夠更愿意加入到思考問題的隊伍中去,感染力強,可以吸引小學生的好奇心。總之,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多面性,包括趣味性、條理性、啟發性等,這樣才能從多方面抓住學生們學習的心。

2.創設情境,把握提問時機。提問的藝術性不僅表現在問題的設計上,還有提問時機的把握。大部分老師不是在提問的時候直接讓同學回答,就是不斷重復問題。大部分老師都希望學生們能夠在提出問題后便對答如流,根本不考慮學生們是否有足夠的思考時間。這樣的提問方式即使問題設計得多巧妙都無法實現它真正的作用。因此,教師們在提問時要考慮到兩個方面,一是提問的時機,二是等待回答問題的時間。課堂提問的時機要在學生們學習情緒被激發、被調動的時候,學生思維受阻的時候。同時,教師要學會等待,教師要在等待時給予適當地引導,這樣學生們在回答問題時會給出更加詳細的答案,也會更愿意主動給出答案。這種提問方式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對于剛踏入課堂的小學生來說,具親和力的提問更能激發他們回答的欲望。

3.面向全體,提問保持廣度。提問不僅要考慮問題本身,還要考慮被提問對象。所謂的提問要保持廣度,即提問時要考慮到全班同學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理解程度,要讓所有的同學都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期待,培養同學們積極參與思考和競爭的能力。同時,要考慮到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不能將問題難度都定在同一水平線上,要讓每個同學都能理解這門課的知識,盡量不出現“遺忘的角落”。提問保持廣度不僅能照顧到每位同學的理解程度,使他們學有所獲,還能提高學生們的自信感及在解決問題時的滿足感,以此來調動學生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促進課堂上的交流。尤其是在小學課堂上,從小培養學生們的自信感,有助于學生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們積極參加活動和積極發表看法的自信心,有利于學生們身心發展。

四、結語

總之,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敢于發現和勇于解決。學習不是一種拷貝和傳遞的過程,而是學生們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吸收和融合新舊知識。提問作為一種傳統的授課方式,如果運用得當,提出的問題具有藝術性、科學性,并且考慮到學生們的全面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拓展學生們的知識面,還能活躍課堂氛圍。因此,教師們要多思考,多研究,多方面考慮設計出趣味性、條理性、發散性思維強的問題, 讓提問成為師生間溝通的橋梁,成為打開學生心房的鑰匙。教師們要做個提問的有心人,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篇(9)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下,課堂上常常采用教師滔滔不絕的講、學生目不暇接的聽的授課形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指引,很少有時間進行思考和有效消化,不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能一味地牽引學生學習,而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主動權和思考空間,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其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這種背景下,文章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科學的方法和策略。

一、改變師生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下,教師高高在下,學生對教師往往有懼怕心理,特別對小學生而言,由于心理發育尚且不成熟,對教師的畏懼心更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高高在上的形象,更多地和小學生形成互動,讓小學生感覺自己是課堂教學的主人,而不是傳統的以語文教材為中心。這樣小學生便會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激發了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

這就要求教師尊重、信任每位小學生,不管學生學習好或者壞,也不管學生聰明還是反應一般,教師都應該視每位學生為可塑之才,而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區別對待。教師應該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語文教學課堂氛圍,使學生消除畏懼感,產生親切感,這樣才能激發興趣、提高熱情。

二、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手段隨著教學理念的改變而改變,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必將產生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如果教師能夠綜合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并從中選取最優的方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便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小學生思維的特點,采取他們易于接受的方法效果更加明顯。舉個真實的案例,筆者在講授《秋天的圖畫》這節課的內容時,便突破了以往的教學方法,采取新的教學手段,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授課剛剛開始的時候,我給學生提出了要求,讓他們討論自己在課外生活環境,如公園、廣場、草坪上對秋天的認識,然后將其分成10個小組,每個小組出一名學生將改組討論的結果在黑板上畫出來,然后告訴其他小學生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并且上去的同學都會得到一個小紅花。這樣便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效果遠勝于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在學生將自己心目中的秋天畫完后,筆者給予了肯定和贊揚,然后順勢進行教育,說:“小朋友們,在大家眼中秋天為什么這么美,就是因為有了春的播種、夏的滋潤、秋的耕耘,所以大家以后也要做個勤奮的孩子好不好?”看著學生歡樂的眼神,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效果優于預期。

三、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愿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由于小學生的接受教育的特點,難以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完全集中精力參與其中,教師應該根據這一特點,積極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學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特點,綜合借助相片、影視資料、模型等工具,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自然而然得到提升。舉個例子,筆者在講授《從現在開始》這節課時,事先準備了一盒錄音帶,并且在課堂開始之前播放給小朋友,錄音帶講道:小朋友們大家好,現在你們已經進入我們的森林王國,歡迎你們參加我們的萬獸之王的選舉活動,但是你們必須回答我一個問題,那就是你們認為一節新的課文應該如何進行學習呢?不管你答得怎么樣,都有資格參加選舉。錄音播完,小朋友的學習熱情和注意力瞬間迸發,順利引導學生們進入課堂學習。隨著課堂教學內容的繼續,我還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他們扮演不同的動物,并進行課文中動物之間的對話,這種教學模式和手段,極大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較好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課堂學習,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四、經常鼓勵和贊揚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經常表現出愉快的笑容和心情,便會將這種情緒帶給講臺下的學生,使他們可以在輕松的環境中從心底愿意和教師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激發學習動機、增強學習自信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經常用贊揚和鼓勵的詞語,如“你真聰明、真能干”“你說得太棒了”“這朵小紅花是你的”來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的心理容易獲得滿足,可以愉快地和教師互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筆者在講授《從現在開始》這節課時,每位同學模仿動物讀完對白以后,筆者都會說“非常像”“簡直一模一樣”“太動聽了”之類的話,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課堂教學效果特別理想。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關系小學生打好語文學習基礎的中心環節,每位教師都應該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大膽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借助信息技術方法,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篇(10)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教學的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

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要求,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實際,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教學手段。

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性提問是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理論依據

1.傳統中“啟發式”的教育理論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關于教學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張是“學思結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怎樣使“學”的過程成為“思”的過程呢?這就是孔子的“啟發誘導”的教學思想。學習離不開啟發誘導,提問在課堂教學諸因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對學生掌握創造方法具有決定作用。課堂教學論中指出設計課堂提問必須以認識論為基礎,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知識體系為依據,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思維的關鍵點上提出問題。

四、研究的目標

1.研究目標

以研究科學有效的課堂提問為核心,扎扎實實地開展課例研究,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1)精心設計問點

①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教師的提問,要講究感彩,努力創造出一種新鮮的、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得到迸發。教師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接受信息不相適應而產生的心理失衡,提出問題,特別是能打動學生的心。

②抓住知識點的坡度提問。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課堂提問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設計提問要講究坡度。教師巧妙的設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學生接受新知識做了鋪墊,減緩了思維的難度。

③抓住思維的發散點提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在求同思維培養的基礎上,強調并重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的訓練,讓學生盡量提出多種設想,充分假設,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答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尋找答案。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④抓住知識的聚合點提問。聚合點是知識網絡上的交點或綱。圍繞聚合點提問,更能突出重點,使學生理清線索,系統掌握知識。讓學生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點,找到它們的聯系,更深刻地理解有關概念和規律。

(2)把握提問火候

課堂提問要抓住時機,看準火候。提問火候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提問的課堂時機;二是提問后的等候時間。

(3)選好提問方式

提問的方式從內容角度說是指問什么樣的問題。如,知識型問題、理解型問題、應用型問題、分析型問題、綜合型問題、評價型問題如何實現有效操作。

(4)及時給予反饋

有的語文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對錯與否不作評價,馬上又提出第二個問題叫學生回答,或者評價含糊其辭,叫學生如墜云霧,摸不著頭腦;或者只說缺點,不說優點;或者過早把答案告訴學生,代替學生思維。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在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后,給予客觀的、鼓勵性的評價或必要的指引。

(5)優化提問的情感氛圍,激發學生思維興趣

有人打過一個比方:情感對于思維,猶如能源與發動機,沒有能源,再好的發動機也無法啟動。良好的情感氛圍,能賦予學生愉快積極的情緒,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思維。作為課堂氣氛創設和保持的主導者,教師應努力做到:

①保持良好的提問心境。

②尊重學生的提問權。

(6)優化提問的思維氛圍,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消除學生畏難情緒,激發思維積極性。設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學生實現智力和知識中的“現有水平”向“未來的發展水平”的遷移,因此,問題總有一點難度,這就造成部分學生的畏難情緒。激發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思維,首先要消除他們的畏難情緒。

五、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實驗研究準備階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

①撰寫開題報告,召開開題研討會,研討實驗研究方案。制訂課題指南。

②第一階段:實施階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

制定實施研究方案,展開課堂教學研究。

③第一實驗階段:檢查和總結。(2012年6月-2013年3月)

根據第一階段:實驗研究的匯總的情況,調整實驗研究方案。

上一篇: 培訓工作半年工作總結 下一篇: 醫院安全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本人一成在线网播放 | 在线网站黄不卡 | 亚洲国产99在线精品一区欲臀 | 一级午夜理论片日本在线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图 | 五月天婷婷亚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