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5 14:50: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校本課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校本課教案

篇(1)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137-03

民法是現代社會的基本法,它規范社會生活,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恩格斯指出,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準則”。民法在公安法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分析公安院校民法教學的現狀,并提出改革建議。

一、公安本科院校民法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認識到民法教學的重要性。眾所周知,法律的進步、法治的完善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工程。而民法就是這個社會工程中舉重若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在法律賦予人的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兩項權利:財產權和人身權。而民法最根本的職能就是保護和確認公民的財產權和人身權。民法理論博大精深,既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又具有強烈的實踐性。

目前,公安院校設置的法律課程主要有憲法、法理學、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民法、治安管理罰法等課程。對于民法教學,大多數公安院校并不重視,它們認為在公安工作中需要和運用民法相對較少,存在“重刑輕民”的思想。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課時數往往較少。筆者所在的公安院校,公安專業的民法課時數為40課時,而刑法課程卻有72個課時。對于博大精深的民法而言,40課時只能勉強上完民法總論,物權、債權、侵權責任等內容都沒法涉及,因此40課時只能說達到初識民法的目的。

實際上,人民公安作為國家最重要的一支執法隊伍,每天都在和人民群眾打交道,其執法水平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利益。民法作為社會的基本法,是“權利法”,對培養學生法律思維,構建法學體系,消化運用法律知識,都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忽略法律與法律之間的關聯性,課程設置偏重法自身體系的單獨性。法律與法律之間本身就存在相互關聯、相互聯系的特性。隨著社會和法律的發展,法律部門的精細化,不同部門法之間出現重合與交集。但大部分的公安院校卻對法律之間的內在聯系不重視,只看到了法自身體系的單獨性。事實上,法學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性的整體,各法律課程之間自有相互聯系的地方。

比如民法和刑法,本身是兩個不同領域的法律,一個是私法,一個是公法。但同屬于整個法律體系中的成員,其關聯性在一般法的意義上當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懲罰性賠償制度使得民事責任具有懲罰的功能,這與刑罰的懲罰功能相重合,那么,如何平衡兩者在懲罰功能實現上的作用呢?又如,刑法的正當防衛如果侵害到公民合法的權益,公民個人的權益應當怎樣得到維護呢?再如,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打架斗毆侵犯到公民的財產權,侮辱誹謗侵犯到公民的人身權。如果欠缺相關的民法知識,沒有扎實的民法基礎,那么公安民警將難以執法。由此可見,不重視民法教學,不重視民法與其他法律之間的關聯性,將會導致學生學不到完整的法律體系,欠缺相關的法律知識,欠缺作為警察應掌握的法律知識。

(三)偏重社會正義教育,輕視個人權利教育。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權利”觀念得到提升。以“權利”為核心內容的民法,處處體現著平等、自愿、誠實信用、公平等原則,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我國的教育一向以“義務本位”為基礎和特點,缺乏“權利”的觀念和傳統,更談不上“權利本位”的熏陶和積淀。由于我國重視“義務本位”的教育,導致人們的“權利”觀念缺失,在相當一部分人們的觀念中,公民的私權在一定程度上不那么重要。由于這種思想的影響,我國公安教育以公法為主,也就是以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為主,而輕視私法的教育,也就是輕視民法的教育。在“重公法,輕私法”的教育理念下,培養出來的公安干警,將重視社會正義,而輕視公民個人的權利。重視社會正義,輕視公民個人權利,表面上看起來是重視法律,其實并不符合法治的初衷。法治追求的是社會和諧,形成人與人之間良好的社會關系。

(四)重視課程的實用性,輕視課程的基礎性。公安院校一般開設的課程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和目的性。即開設的課程與學生日后所從事的工作有密切聯系,比如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這些在公安院校比較重視的課程,幾乎所有公安本科專業都開設,課時量較多,而法學基礎課,如憲法、法理學、民法,則不夠重視。他們認為公安業務與這些基礎性法律關聯不大。

公安法學教育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獲得從事公安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知識和動手能力上,為公安實戰服務,為公安機關培養既掌握法律知識又精通公安業務的復合型專門人才。這就要求公安干警具備綜合素質,掌握基礎法。

二、對策

(一)加強民法觀念的培養。具體如下:

1.民法學是培養法律思維的基礎。公安院校法學教育既有為公安機關培養法律職業人才的實際要求,也有普通高校法學專業通識教育的特點。它以培養法學領域與警察領域結合的跨專業、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作為維護國家政權的中堅力量,人民警察的法律素質應該有更高、更綜合的要求。這就要求公安干警不單要具備基礎的法律知識,并且還需具備相應的法律意識。具體到民法課程上,就是要求教師不僅僅要培養學生掌握民法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民法意識。

民法作為一門核心課程,其高度抽象性、嚴密邏輯性的特點是民法授權性法律規范體系的特點。首先,任何生活中的個案都可以抽象到民法的具體制度當中,而這些具體制度又是由一系列高度抽象的概念組成。如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事實、民事法律行為,這三個民法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它是民法思維的常用語。其次,它的邏輯性表現在民法總則與民法分則是分開的,一般本科院校用一個學期上總則,另一個學期上分則。民法總則主要講述民法一般性的問題,民法分則則是將各種問題細化,它由人身權、物權、債權、繼承權、知識產權組成。分則所有的內容能夠與總則規定的內容相對應,總則與分則之間是一般與具體的關系。

2.培養民法思維以規范人民警察執法。警察權利的終極目標就是要保護公民的權利。公安執法工作會與公民權利密切相關,這里面既有沖突,又有妥協,有公民基本民事權利得到保障,又有公民權利得到救濟與維護的問題。學好民法,是為其他法律學科打下夯實的理論基礎,不僅可以培養未來公安干警的法律思維能力,而且能夠為公安干警正確理解法律的精神以及規范性地開展執法活動奠定扎實的根基。

長期以來,公安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往往過于注重打擊效果和辦案效率,忽視相對人基本權利的保障。民法是保護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也是保障人權的基本法律。人民警察在執法時,或多或少都要和民法打交道。比如,公安執法中的查封、扣押、凍結、罰款、追繳、沒收等都會涉及財產權問題。又如,戶籍民警在辦理戶口時,就面臨公民的隱私權、身份權等問題。再如,人民警察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時,已經依法將他控制,但是在已經控制的嫌疑人身上,再進行拳打腳踢,就侵犯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問題,因為犯罪嫌疑人也有人身權。警察要合法行使警察權,否則就會超過必要的界限,侵犯公民的私權。因此,要培養未來人民警察的法律意識,現在就必須重視公安院校的民法學教學課程。

(二)民法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公安院校民法課在內容設置上應突出特色,在重視民法課程理論性、系統性的同時,應更注重實用性。而且還應重視與公安院校其他課程設置內容上的銜接。筆者認為,在有限的課時里,我們不能講完所有的民法知識點,但可以給學生建立一個民法的基本框架,在這個基本框架里,所講授的內容要和公安實際工作相結合,如果能將民法和行政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進行有效的銜接,那么學生將受益匪淺,教師所講授的民法知識也更具有針對性,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主要講授民事法律關系、民事主體、民事法律行為、物權基本內容、債權基本內容等。此外,民法的基本原則有助于培養人民警察正確的執法觀念,要反復強調。如自愿原則、公平原則、平等原則,誠實信用原則。這些原則貫穿整個民法,樹立這些民法觀念將對未來的公安干警規范執法、守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民法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學、研究式教學、教學實訓等方法。

1.開展案例式教學。開展案例式教學的精髓在于教師能夠主導課堂,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深入淺出地講授民法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有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對待每一節課。筆者在課堂上經常使用案例式教學,如讓學生結合網絡購物這一熱點,談談自己的網絡購物經歷,然后引出學生和商家的民事法律關系,引出民事主體、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民事法律內容這三個民法基本的抽象概念,這樣學生對這三個抽象概念便有了客觀的認識,便于教師講授。同時,對于網絡購物的例子還可以引出民法最重要的原則,即自愿原則。通過學生的討論,案例信息中蘊含的民法原理能夠被學生掌握。

2.研究式教學。對于一些理論界仍在爭論不休的、立法沒有明確規定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采取引用各家學說,附加討論和案例說明,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這種引導不是強制性地要求他們贊同哪種觀點,否認哪種觀點,而是要求他們在討論中要有理有據。采取研究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民法思維的發散性。

3.利用院校優勢,開展教學實訓。建立和利用法學教學基地,聯系法院將一些民事審判開庭地點放在學校,實現教學和實踐的良性互動;或是有目的、有秩序地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同時,參照現實中的法庭,不斷調整模擬法庭的實訓教學,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接觸民法,因勢利導培養學生學習民法的興趣。同時,做好教W心得總結,不斷創新模擬法庭的教學工作,完善模擬法庭制度,不斷培養公安專業學生學習民法的熱情和興趣。

法律診所教育模式是一種實踐性強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內容和特點仿效醫學院的實習診所對醫生的培養模式。將法律診所教育模式引入公安民法教學中,目的是使公安專業的學生獲得民法學的基本知識,不僅培養他們的法律職業道德,而且還促使他們形成法律意識。通過參與案件的處理,學生脫離書本,了解社會究竟需要什么,使學生不至于一味地“死讀書”,而讓他們對法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達到培養他們動手能力的要求。公安專業的學生在實習中,往往只到一個部門,實習的內容和知識面相對來說較窄小,而且他們所從事的行政工作較多,法律事務較少,法律診所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在法律診所教學中,始終有老師指導,為他們(下轉第146頁)(上接第138頁)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民法知識打下堅實基礎,為培養他們的法律思維創造良好條件。

(四)民法課程的師資力量培養。建設一支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對于公安院校民法學教學改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名優秀的民法老師,不光要具有法律知識和法律理念,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做到“知行合一”。筆者所在的公安院校,絕大部分民法老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教書;通過司法考試的教師,也僅僅是考過司法考試,他們大部分沒有社會實踐經驗。社會法學家埃利希認為:“法的發展中心不在立法,法學或判決,而在社會本身。”沒有社會實踐經驗,僅是“照本宣科”,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缺乏教師自己的理解,將導致理論和實踐不相掛鉤。

為了更好地提高民法教學效果,把握民法教學的重點,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師可以定期到公安基層,如派出所、治安大隊、巡警大隊進行調研活動,到實踐中去鍛煉和學習;考過司法考試的教師可以去法律所兼職,認識了解“外面的法律”怎樣與書本上的法律相結合。此外,還需要教師在社會實踐中、在上課過程中、在不斷學習中不斷積累社會知識和民法知識,使自己的教學更加貼近公安實戰,避免“紙上談兵”。

【參考文獻】

[1]李梅.試論民法在公安院校課程結構中的地位[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3(4)

[2]徐莉.公安本科院校民法課程教學的改革[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11)

[3]梁恩樹.民法學教學與法律思維能力培養[J].高教論壇,2013(12)

篇(2)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2月27日

本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和基礎。本科教學評估,是我國正在實施中的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教育進行宏觀管理、促進高校改革與建設、保證高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關鍵舉措。從過去幾年高校評估的過程來看,評估專家除了實地了解學校的實際情況之外,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系統地檢查學校教學條件、教學狀態和教學效果三個層次共7個一級指標和一個特色項目,19個二級指標,44個主要觀測點,其中的大部分指標都要查閱相關的檔案材料來佐證。通過審閱原始檔案,了解高校的辦學質量,從而做出客觀評價。由此可見,教學評估與高校檔案管理工作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一、高校檔案在教學評估中的作用

高校檔案是高等學校從事教學、科研、黨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項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對學校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是高校建設與發展的歷史見證,是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是一所高校的寶貴財富。它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科研學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在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高校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領導檔案意識淡薄,檔案工作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多數高校領導和教師檔案意識淡薄,只重視教學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輕視檔案工作,致使高校檔案工作地位不高,責任不清,嚴重影響了高校檔案工作的順利開展。目前,許多高校檔案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知識結構單一,缺少既有檔案專業知識又懂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其中有的是改行搞檔案工作的,有的是其他工作人員兼職的。由于沒有受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能力較低,在工作中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漏洞,嚴重影響了高校檔案的質量。

2、檔案管理制度不健全,體制不完善。由于普通高校檔案管理工作起步較晚,制度不健全,體制不完善,對檔案材料在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依據憑證作用沒有足夠認識和重視,以致相當一部分檔案散存于個人手中或者沒有及時收集、整理歸檔,進而導致各職能部門和教學系部檔案不齊全、不完整。

3、檔案材料沒有按規范收集整理。學校各職能部門和教學系部檔案材料的收集與整理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沒有明確的歸檔范圍和要求,該收集的沒收集,不該收集的倒收集上來了;只注重紅頭文件的收集與整理,而不重視本部門教學管理材料的歸檔;個別重要文件不正規行文,一些文件材料形成過程中還存在著簽字以姓代名,時間只寫月日,不寫年度,有的紅頭文件不蓋章;部分檔案材料原始記錄書寫用圓珠筆、鉛筆或復印紙代替,紙張大小不一,長短不齊,普遍缺少規范的要求和長久保存檔案的考慮,這不僅直接影響檔案的質量,而且也影響其歷史憑證作用。

三、加強高校檔案管理的具體措施

1、加強領導,增強檔案意識是關鍵。領導首先應從高校檔案在教學評估中的依據憑證作用角度來做全院師生的思想工作,克服人們對檔案管理工作的偏見及錯誤理解,提高人們對檔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讓學院更多的領導和系部處室業務人員了解檔案,重視檔案,支持檔案工作,充分調動全院師生員工積累檔案、保護檔案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增強師生員工的檔案意識;其次,必須明確學校主管領導是檔案管理一級責任人,各職能部門和系部負責人是二級責任人;職能部門辦公室主任和系部教學秘書是一級執行人,各科室及教研室主任是二級執行人,把高校檔案的管理和建設納入各級領導目標責任管理之中。

2、實行“三納入”、“四同步”,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為保證高校檔案的完整齊全,必須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根據《高等學校檔案工作規范》要求,各級各類高校應實行“三納入”、“四同步”,即把檔案工作納入學校整體規劃,列入領導議事日程;納入教學、科研工作計劃和規章制度;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積累、整理歸檔納入各項工作程序,列入有關部門和人員的職責范圍;要求布置(如教學任務)、檢查(如教學工作)、總結(如教學質量、優秀教學成果、畢業論文)、驗收(如科研成果、教材)各項工作與布置、檢查、總結、驗收檔案工作同步。

3、明確高校檔案分類標準和歸檔范圍,實行規范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高等學校檔案實體分類與學校檔案工作規范》的要求,以高校全部檔案實體為分類對象,參照學校工作職能,對照評估檢查的各項指標,筆者認為高校檔案一般劃分為黨群、行政、教學、科研、基本建設、儀器設備、產品生產、出版、外事、財會、聲像共十一大類。由于目前高校規模大小不一,教學工作中產生的文件材料數量各異,因此分類要從實際出發,不一定嚴格按照上述十一大類細分;規模較小,檔案數量較少的高校,也可以只分為黨群、行政綜合、業務管理三大類,只要基本滿足部門檔案的系統有序就行。各高校教學院(系)的檔案是高校檔案的主體,是衡量基層教學單位教學質量、教學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本科教學評估的重要依據。

4、加速檔案管理現代化建設。目前,高校檔案管理,仍以手工管理為主,與學校其他領域比較,管理手段落后,無法適應高校快速發展中急劇增長的檔案信息的存儲需要,無法滿足學校各方面工作,特別是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方便快捷地檢索、調取并有效利用檔案信息的要求,在高校檔案工作中快速推進現代化管理已勢在必行。學校應在教學事業經費中撥出專款用于檔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積極應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盡快實現高校檔案管理網絡化、數字化。同時,要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不同要求,創造性地開展檔案管理工作。

篇(3)

一、法學案例教學的基本特征和規律

法學案例教學法是高校法學教學的一門藝術,基本特點就是教學中選用精當的案例,以啟發學生對案例的討論為主體,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的思維對法律事實進行分析的能力,實現對法律基本原理和規范的準確理解。人民大學的王利明教授在其主編的《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叢書》序言中說:“作為一名民法教師,我認為在民法教學中應當特別注重案例教學……因此,作為作為一個民法教師如果只能教授規則的語義、演化、特征甚至是規則間的聯系,但沒有教會學生將特定的規則與相應的社會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并進而運用規則去解釋現實生活和處理各類糾紛,這種教學活動在我看來是不成功的”。可見,案例教學是法學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方式,是高等院校法學本科階段教學改革的發展勢向。

在本科法學教學中要貫徹案例教學法就必須準確把握和理解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特征和規律,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特征和規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法學案例教學法是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側重培養學生分析法律問題、解決法律糾紛的基本能力。法律本身的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因此案例教學就必須給學生以模擬化的場景,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這種情景中以激發自己發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它強調和看重的是學生分析、思考和討論的過程,對結論本身不太注重;它重在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過程。案例分析是一個從具體案例到學科理論,再從學科理論到具體案例的雙重思考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其中貫穿著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的辯證邏輯思維能力。換句話說,通過模擬真實場景的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興趣得到釋放,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得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鍛煉。

2、以學生討論為主體,以教師提問引導為主線。夸美紐斯創立課堂教學論以來,從事教學研究的專家一致都認為:教學過程是貫穿著教與學的矛盾運動過程,教與學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它既對立又統一。只有調動教師和學生這對矛盾的兩個面的積極主動性,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傳統教學方法注重教師的主導性,過分強調單一的知識灌輸,形成了一種注入式傾向的教學風格,這種風格對教師而言,容易操作,但是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將受到影響。案例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呈雙向互動關系,教師和學生都有了新的角色意識。教師不再是運動場上的“運動員”而是“教練”,教師在教學中通常起組織、指揮作用,他的任務是對案例進行選擇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學生不再是觀眾和聽眾,而是教學場上的“運動健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可以論辯、質疑,發表新看法、新觀點,形成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激發思索的智慧火花。

3、以案例為媒介,滲透著法律原理和法律規范。案例教學是以經典案情事例的探討、研究,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具體擴展到一般,從而達到對事物的內在本質的認識,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和人們的認識規律。當然,在以案例探尋法理之前,必須以一定的法律法學知識的介紹做前提,通過案例教學,一方面印證法律規范和法學理論的科學性,另一方面也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以案說法,法從案來。傳統法律法學教學以概念先行法規鋪述,即通過系統的抽象的理論知識講授,講授中引用相應的實踐事例加以佐證;而案例教學法則以現實案情事例先行,即通過大量的事例剖析,讓學生在感性事例中引申出對應的理論結論,對自己的本體認知結論加以發揮印證,深切感受正確思路的內心滿足,從而進一步激發對法律理論知識的探尋和內心感通體驗。因為每一個案例都有社會現實的源泉,學生能感同身受、親臨其境,能夠以其敏銳的觸角增加了其感性認識。學生的感性知識越豐富,對抽象的理論的理解就越深刻。

二、 國際私法課程特點

國際私法是法學的一個分支,國際私法是以具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法律關系為調整對象的獨立的法律部門,它與國內法方面的法律學科諸如憲法學、民商法學、婚姻法學、民事訴訟法學、仲裁法學等法律學科聯系緊密,并在這些學科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學生學習本課程之前,要對上述學科的知識,至少是民商法學的內容有一定掌握。否則,學習起來困難很多。教學或學習中應注意本學科與上述學科的課程的相互銜接,以便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本課程。它與國際法方面的法律學科,諸如國際公法學、國際貿易法學、國際投資法學等法律學科緊密聯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承,調整國際經濟交往和國際民事往來中產生的各種法律關系。

由此可見,國際私法課程是法學本科階段中較高段學習的內容,它建構在眾多其他基礎法學知識的基礎上,是“抽象中得抽象,理性中的理性,知識架構跨度大”。因此,是最需要案例教學的一門法學學科,感性案例的引用和教學事關本學科教學的成功效果。

三、國際私法課程案例教學的重要環節

案例教學法在高校國際私法課程本科教學中實施的具體步驟和方法,是法學本科教育教學值得研究的問題。運用案例教學并不等同于舉例教學。舉例教學比較簡單,可以隨時插入,信手拈來,不必精心準備,更沒有啟人思索的耐人尋味。然而案例教學卻有其完整的實施過程,這個過程大體包括三個階段,即課前準備、課堂討論、總結點評階段。而在這三大階段中,以下環節確是至關重要的。

1、教師課前精選案例

法學案例教學中,學生是主角,學生的討論分析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部分。為了實現教學目的,重要的是實現討論的成效,因此教師應該課前進行效果預估并做好充分準備,關鍵的準備工作是:優選案例與確定分析思路、重點難點。因為案例教學中不是任何一個案例都適合于教學,也不可能把案例涉及到的所有問題都拉入教學過程中去分析。王利明教授認為:第一,所選案例應該具有典型性和系統性。案例不在大小,內容不在繁簡,關鍵在于能不能解釋一個或者數個法律規則的內涵及其運用。第二,案例應該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難性。換言之,即使是情節非常簡單的案例,也可能出現多種結論性意見。第三,案例的選用不能夠完全拘泥于現行法的框架。因為現實生活是多種多樣的,立法本身具有被動性。[1]因此,選擇案例一般要符合以下兩個要求:一是案例具有針對性,圍繞教學目標而設;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二是典型性,富有區分度,學生具備思考的意義,可以培養法律意識。比如,國際私法中關于自然人權利能力沖突的時候,可以舉這樣的案例來討論:中國女生李某(某大學西班牙語系)結交了一個西班牙在中國經商的男子阿德拉,并建立了戀愛關系,由于意外懷孕,他們回到西班牙商議婚事,由于西班牙男子阿德拉出現車禍死亡,李某傷心過度早產,孩子出生5小時后死亡,由于阿德拉在西班牙和中國留有動產,李某和阿德拉的父母對于阿德拉的遺產繼承產生矛盾,李某于西班牙和中國。這個問題就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并串連國際私法中的國籍沖突、權利能力沖突、公共秩序保留和管轄權等問題。三是客觀性,最好是現實中發生的案例,編入法院案例精選中,這樣案例本身就富有現實意義。

2、設問引導,學生討論

精選案例只是案例教學的前提準備,案例教學的實現還要靠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設問引導與學生的熱烈討論。在案例的討論中教師的設問和語言啟發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孔子曰:“不憤不啟,不徘不發”。教學就應當是一個不斷啟發、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師擬設問題應考慮以下方面:一是要圍繞教學目標。提出的問題緊扣學習的理論知識,引導思考和討論的方向。二是提出的問題具有現實趣味,符合學生的知識儲備水平,有思考的可能。三是提出的問題要具體化,對綜合性理論能夠以具體問題分解。四是問題具有發散性,要多角度變化。五是問題之間具有連貫性,能夠環環相扣。

學生課堂討論的形式一般有兩種:全體討論和分組討論。但是無論以何種形式討論,都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注重教師的引導,但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角色主次不能夠顛倒。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學生是討論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引導學習者去探討案例中復雜的、深層次的、有爭議性的問題,協助學習者進行討論。針對復雜的疑難案例,教師也可設疑方式加以引導,給學生提供選擇思路。但是,教師在引導中不能夠出現結論性暗示,因為這樣會誘發學生的“懶惰”潛能,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第二、對學生的探索行為要以鼓勵和肯定來不斷強化。案例討論中學生探尋的結論無所謂正確與否,注重的是分析方法和研究方向是否科學。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對同一問題存在不同意見是正常現象,爭論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爭論不是爭吵,旨在對問題的分析,切忌對人身進行攻擊,教師要特別注意杜絕此類傾向。另外每個人的發言都能夠迸發思維的靈光,是彼此學習的借鑒,只有科學的肯定和尊重才能激發參與的興趣和促進共同進步。

3、總結評議階段

在課堂討論結束和終止了,教師可以發表個人意見和學術問題專家的結論。對學生的異義允許保留意見,并鼓勵課后探究。總結中不能夠對發表低水平錯誤意見的同學嘲諷或責備,只要有參與精神都要求給予鼓勵和引導。同時在總結中對教學的知識點要進行體系化梳理,指導學生鞏固掌握,必要時,可以要求學生進行書面總結、交流。

篇(4)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81

[中圖分類號] G2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3- 0190- 02

0 引 言

隨著現代教育的迅猛發展,學校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可以說聚焦了很多人的目光。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是指將學生的信息資料根據不斷變化的因素,制定相應的統計方法,做到資料檔案的合理化運用。但是新建本科院校通常由于組建升格等多種因素,對教學檔案管理建設與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管理的不規范,使教學工作受阻,只有進行不懈的改善,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通過本文簡單分析一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完整性管理策略的理論研究,促進整個學校工作的良性發展。

1 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規范性管理的必然性

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是一所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構成,教學檔案管理的完整性要求教學信息在一定年限內安全、有效,合理地保存,新建本科院校教W檔案管理建設完整性管理成熟與否是至關重要的,質量監管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完整性管理中也舉足輕重。如何使教學檔案規范化,對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完整性管理有很大的必要性,通過對已知不合格檔案管理的質量進行研究及分析,簡單提出幾點相應的解決措施。

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工作人員本身素質過低,技術存在問題,質量監管體系不完備,無法按照要求規范性實施;②制度管理不到位,這是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新建院校的自身特點使得學校在管理上很難形成一定的規范性,也很難形成合理的管理制度,使得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難度大大加深;③人員不夠確定,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上,很多人都是兼管,他們本身沒有強硬的專業基礎,另外,由于學校的一些基本工作的開展,使得他們的工作穩定性也非常差,這就給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規范性管理建設增加了難度。通過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找出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的不足之處,針對這些地方可以加強防范,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造成失誤。

2 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以及完整性管理研究

2.1 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完整性的意義

完善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的方法,提高高校在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上的重視程度,統一規范性管理,明確教學檔案在學校的辦學水平以及教學評估上的重要作用。管理實施的完整化要求各個環節都緊密結合,整個過程也是一個實現調節機制平衡的過程,預防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滿足存在的升格需求,面對五年一次的教學水平評估以及對突發狀況的應對措施,各種方法及策略。規范性管理要求明確作用,確定各種信息安放位置,運用方面的協調,同時還要建立監督部門,請信息技術方面的技術專員給予指導與幫助。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中,我們應該安排好各個環節的銜接,保證各環節的質量,進行規范性管理以及有效應對措施的完善。

2.2 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內容

(1)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檔案管理建設完整性管理要想做到全面完善,就要從各個角度對教學檔案管理進行監測,制定合理科學的管理體系。建設內容從開始的籌備到最后投入使用,合理分工,建立質量責任制度,明確每個從事質量檢測管理人員的職責和權限,把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建立互相監督體制,使相互關聯的體系之間相互監管,協同對整個工序進行控制;組織一些具有良好管理能力的管理者針對檔案管理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找出原因,進行分析整理,使管理系統更完善也更合理。

篇(5)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7-0110-03

山西工商學院作為一所民辦本科院校,自2011年招生以來,由于辦學資歷和規模情況,在招生錄取時分數線往往低于省內其他公辦本科院校,造成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在學生就業上和其他院校相比存有很大壓力。如何突破困境,提高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學能力,擴大民辦本科院校的影響,真正辦成一所應用性大學,提高教學質量是解決所有難題的根本途徑,而將案例教學應用到日常教學中,是民辦本科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 案例教學簡述

(一)案例教學的理論背景

案例教學作為高校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自20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提出,最早應用于醫學和法學的教學活動中。隨著教學改革的提出,逐步應用到管理學和經濟類專業,有著理論聯系實際、故事性強、趣味性高等特點。教學形式科學嚴謹,注重理論,教學方式生動活潑,講究實用,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專業教師將真實案例引入到日常教學,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思路,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從而讓學生在情感――認同――導引的方式下進行學習。

作為民辦本科院校的一名教師,我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來談一談案例教學應如何應用。市場營銷作為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綜合運用了經濟學、心理學、行為學等理論,教學過程中就很有必要將學生置身于貼切現實的營銷環境里,使學生作為管理者對營銷活動進行管理和運營。這種教學方法對民辦本科院校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案例教學法的優點

1 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案例教學,避免了傳統教學教師對理論知識的一味灌輸,學生死記硬背。教師提供案例,進行引導,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主動進行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途徑,教師和學生互動討論并做出及時分析,提出補充和矯正方案。這種教學方法消除了師生交融的障礙,營造出一種民主、開放、合作的氣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 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作為商科院校來說,以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為例,團隊合作對每一個大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目前的大學生大多是“90后”,從小嬌生慣養,自我意識很強,有著獨特的個性,在團隊活動中缺乏合作意識。在案例教學中,專業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在討論中進行思想交流和學術碰撞,從而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與人溝通的能力。

3 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實踐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引入案例教學,有效縮短了兩者的距離,在案例中更好地理解專業理論。對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來說,進入企業進行專業實踐是最好的實踐應用,但是由于實際教學時數和實踐環境的限制,在校生參加企業實踐的機會是有限的。那么案例教學便有效彌補了這個空缺,學生通過學習企業真實案例,模擬自己是一名企業管理者,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討論,做出相應的營銷決策。這種學習是一種間接經驗,和直接的營銷決策來比,具有可修改性,沒有失敗成本。

二 案例教學在民辦高校市場營銷專業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制定案例教學計劃

在案例教學中,要求各專業的教研室主任根據本專業的性質、特點、開課課程,制定一個詳細、切實可行的案例教學總計劃。計劃內容涵蓋案例總數、各個課程案例的學時數、案例之間的先后順序、案例教學的具體形式、步驟,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二)選擇合適的案例

選擇適合的案例,是案例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案例教學要求選擇的案例要具備以下要求:(1)要根據該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針對教學重點,結合相應的理論知識來選擇。這樣在日常教學中就可以保障重點理論知識和相關案例的有機結合,做到有效地“以案論理”。(2) 作為高校教師而言,我覺得要選擇啟發性強、趣味濃、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這些案例所代表的國際、國內或當地的知名企業,都是學生所熟知的,耳濡目染,講授起來可以和學生有所共鳴。比如,講解企業競爭戰略,碳酸飲料企業和產品學生比較熟知的舉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例子,就不要舉香奈兒和迪奧的例子,簡單熟知的案例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案例的選擇要由易到難。(3)案例的選擇要做到連貫性,比如以剛才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為例,可以在銷售渠道、價格策略、品牌策略多個章節中學習應用。(4)案例的選擇要具備多樣性和綜合性,選擇的案例既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敗的;既要有傳統行業的,也要有新興行業的;既要有大公司的,也要有中小型企業的,讓學生學習案例可以做到舉一反三。

(三) 明確課堂目標

運用案例教學,教師首先要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務必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案例中涉及到哪些理論知識?第二,該案例中提出了哪些問題需要解決?第三,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解決?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也就是用發現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討論。無論使用哪種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都鍛煉了學生的思考和總結能力,對所學知識進行了全面系統地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

(四)改進教學方法

1 多樣性的教學手段

案例教學法要求專業教師在講授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將案例文字、圖片、音頻在PPT中一一呈現;在日常教學中,光剖析案例是不夠的,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的實踐學習,參觀本土的一些知名企業,比如:太鋼、富士康、美特好、六味齋等,進行實踐學習。

2 注重學生的參與研討

案例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的區別就是轉變教師灌輸為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互動式學習,這里就要發揮學生參與討論的作用。在案例討論前,專業教師要對此次討論的案例進行陳述,要說明此次案例教學的目的、要求,提出重點要討論的問題和注意事項。我們可以將學生進行每組5至8人的分組,進行團隊討論、角色扮演,團隊之間進行辯論。在最初階段,所選的案例要求是學生感興趣的,難度不太大的案例,以引起學生興趣,以培養學習興趣為主。案例的引用應由易到難、由淺到深。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對不同的觀點要進行剖析討論而不是強硬糾正,小組的觀點經過團隊博弈,在不同的觀點交鋒中,可以達成觀點的交流和完善,從而使解決辦法更加成熟,能夠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要盡量激發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每個組的成員都要有明確的任務分配,組長的人選,材料的收集,PPT的制作,發言人,討論稿的制作,都要有人負責,杜絕搭便車的行為。

(五)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和進行成績評定

案例討論完后,每組同學要出一份案例分析報告,報告內容包括:案例討論內容、分析方法、解決對策,存在哪些困難等。這樣的一種反思才可以加深學生對案例的認識,通過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每次案例教學結束后,專業教師要根據每個小組的得分、學生在小組中的表現對每個同學的成績進行評定。評分做到三個要求:第一,堅持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評分應參照學生對案例的解決策略和方法,也要綜合考慮到學生在該團隊中的積極性和扮演角色的重要性。第二,要堅持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在案例教學中,當學生互評時,可以更好地吸取別人的優點,從而觀察到自己的不足。第三,要做到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在案例教學中,容易出現個別學生態度不積極、參與度不高的現象,但是有的教師打分會以小組為單位,這會助長學生不積極、“搭便車”現象的滋生。為了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要求小組內的每個成員做到有分工,責任明確,以小組得分為基礎,教師根據成員的分工和工作質量進行打分,幅度在小組得分基礎上加分或減分,從而可以做到公平公正,真正鼓勵每位學生積極參與。

三 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優秀的師資隊伍

案例教學需要穩定的教師團隊對案例庫進行建設,討論,修改和完善,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很大的要求,需要專業教師有廣博的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經驗,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導、主導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分析和點評,和學生充分互動。而民辦本科院校大多建校較晚,自己的師資隊伍從年齡結構、職稱水平、任教水平等方面不夠完善,流動性較大,教師隊伍不穩定,入職教師缺乏專業有效地長期培訓,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缺乏,對案例教學的運用只能簡單掌握在文字層面,這給案例教學帶來嚴峻考驗。

(二)對案例教學的錯誤認識

在現有的案例教學中,筆者經過調查發現,目前專業教師對案例教學的掌握存在機械運用階段問題,案例準備不完善,過程管理中教師沒有起到引導作用,這些都是案例教學存在的一些認識上的誤區。

1 認為案例教學就是在課堂上對案例進行簡要說明

在現實的教學中,教師存在將案例教學理解為一副圖片、一段文字,只在課堂教學中將案例內容進行陳述,而缺乏視覺性強、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案例資料,這樣的教學模式和“填鴨式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大同小異,缺乏教師的引導,缺乏學生的思考,討論,交流和總結剖析,達不到案例教學啟發學生思考的教學要求。

2 認為案例的引用多多益善

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秉承著多學習才會有效果的想法,這顯然是錯誤的。首先,案例教學要求引用的案例是經典的、有代表性的,和實踐聯系緊密的,數量的多并不能保障質量的好;其次,重點太多就會使學生注意力分散,重點不再突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重點;最后,課堂教學以50分鐘為一個單位,過多的案例填充,會造成時間緊張,會影響教學進度正常有序地進行。

3 認為案例教學是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要求課堂不再是老師的獨角戲,老師從主角的地位變成導演、演員和觀眾,而學生從觀眾變成演員,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形成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思想碰撞的模式,學生在交流中將理論知識更深化,分析能力得以提升。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將案例一股腦扔給學生,任由學生進行無邊際地討論,而不進行引導、點評、歸納和總結。這可能跟老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缺乏有關。

(三)缺乏合適的案例教材

案例教學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在各高校中大力推廣,但是案例教學系統不夠完善。民辦本科院校升本時間短,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基礎薄弱,根本沒有專門的案例教材,教師工作任務繁重,就造成案例教學流于形式,還是堅持以往慣用的傳統教學,調動不了學生的積極性。

四 解決當前案例教學存在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民辦本科院校師資隊伍的培養

1 穩定師資隊伍

民辦本科院校教師流動性大,使得案例教學不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困難重重,穩定師資隊伍就成為民辦高校的首要任務。國家和當地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從根本上改善民辦本科院校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使生活得以保障,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其次,學校本身也要不斷地改進管理機制,給青年教師更大的發展空間,提供更多外出培訓和學習的機會;最后,青年教師也要珍惜學校給予的機會,從學歷職稱上提升自己。

2 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師教學年限短,教學資歷淺,從根本上對案例教學沒有正確認識。首先,學校要重視,要把案例教學和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學質量提升了才有利于本校學生的未來發展,在教師配備、實訓基地上,做好資金的投入工作。其次,就教師層面而言,要以教研室為單位,教研室主任發揮帶頭作用,積極探索案例教學的新方法和新途徑,深入了解案例教學對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的新要求,全面推進案例教學的應用和發展。提倡教師們以相近或相同的專業為單位集體備課,集思廣益。這一是可以充實案例庫,實現資源共享,二是每個老師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在討論、辯論的過程中,可以相互借鑒,從而擴寬自己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二)建立學生實習基地

對于民辦本科院校里經管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專業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更應重視案例的分析和討論,但是教師本身缺乏真實深入到企業中的實訓經驗,教學更傾向于口頭講授,使學生的案例學習變得霧里看花,不會舉一反三。學校要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一是加強青年教師和企業的聯系,二是建立學生實習基地。加強實習基地的投入,為學生案例教學提供實踐場所,加強學生對案例教學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案例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篇(6)

一、民間美術校本課程開發

民間美術的開發利用填補了美術課程資源中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的空白,是一種具有突破性的實踐。開發本地民間美術課程資源可補充美術教材的不足,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心理特點,具有直觀、生動、資源豐富等特點,可以極大地活躍美術課堂的教學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民間美術校本課程是用身邊的藝術來教學,使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產生情感,擺脫以往教學中空洞的內容和思想品德與愛國主義教育形式。我們傳統的藝術欣賞課只能以印刷品的教材來完成教學,欣賞范圍狹窄,顯然不能達到藝術欣賞的目的。

民間美術中有取之不盡的藝術欣賞實物,是最有價值的開放式博物館。學生在研究和學習民間藝術的過程中,通過對民間藝人、民間藝術作品、民間美術作坊、民間美術制作工藝等的研究,能提高自己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民間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在欣賞民間美術作品時會涉及到歷史、人文、藝術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時無形中就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面。由于對本地區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是在學生參與的前提下進行的,教師可要求學生在欣賞探究每一種美術形式之后,創作自己的作品并匯報展覽,這樣學生可從自己的成功中獲得鼓勵,產生學習藝術、創造藝術的動力。

民間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也是對民間藝術的搶救,是對地域民間美術的普及和推廣,同時可培養民間美術的繼承者和發展者。

二、民間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的教學案例

慶陽的民間美術種類繁多,如皮影、香包、刺繡、剪紙、面塑等享譽全國。民間美術已經成為慶陽當地的一種產業,為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下面筆者以慶陽的面塑藝術為例,談談如何設計教學案例。

慶陽面塑以黃土高原生產的小麥面粉為主要制作材料。該材料使用起來經濟方便,獲取途徑便捷,易于普及;面粉材料的性能、制作工藝和方法步驟容易掌握;面塑制作方法類似于雕塑,其造型手法豐富,可大可小,可簡可繁,易于成型;創作自由,靈活度大,有良好的手感;創作中能激發學生的情趣,民間面塑藝術作為校本課程可在學校大面積實施。學校在抓好美術課堂教學主陣地的同時應該把民間美術教學向課外延伸,組建校級、班級民間美術興趣小組,定期開展活動。

教學案例一:慶陽面塑藝術的調查研究

(1)組織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深入鄉村調查探究與面塑有關的故事、事件、歷史傳說、民俗節日等。(2)對慶陽有影響的面塑藝人進行探訪,整理其藝術簡歷和藝術特點,收集民間藝人的面塑作品、資料等。(3)根據調查探究結果寫出書面報告,并在課堂交流探討。(4)根據現場觀察獲得的民間面塑美術作品的內容、形式、方法進行面塑作品創作。(5)舉辦收集到的民間藝人面塑作品展覽。

教學案例二:面塑動物作品的制作

準備的材料:(1)要求學生將小麥面粉用鹽水拌和,加入適量的防腐劑,然后按需要將和好的面塊分成若干小面球。(2)在小面球中分別加入品黃、品紅、品藍、大白粉、鍋煙黑等所需要的顏色,和勻并揉成光滑的彩色面球備用。(3)準備制作用的小刀、竹針、小木棒、剪刀、梳子等工具。

面塑小雞的制作過程:主要采用壓、提、搓、拉、挖、揉、捏、剪、挑、粘、貼等方法塑造形象。(1)制胚:用雞蛋殼或小塑料盒等廢舊品通過燙眼、折扎、用細鐵絲固定等手法制成骨架。(2)用白色面球覆蓋骨架,做出小雞的大致形狀。(3)用紅藍面球粘接小雞的頭尾。(4)處理小雞的頭尾、翅膀、腿等細節,插上大頭針連接主體。(5)整修完成。

教學案例三:制作面塑人物和模型設計作品

篇(7)

計算機圖形學和數字圖像處理是多領域交叉的綜合性學科,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在機器視覺、自動控制、虛擬現實等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很多理工科院校都已開設了相關課程,由于課時以及學生基礎水平等因素影響,在本科階段圖形處理和圖像處理這兩門學科大都是作為單獨的一門課程,采用圖形圖像一體化教學的方式進行[2]。該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圖形圖像處理過程中的概念知識,掌握最基本的算法原理以及實現方法,為在相關領域更好地應用以及進一步地學習打下基礎。

公安類本科院校在教學實踐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針對性。

本文以甘肅政法學院(以下簡稱“我院”)信息安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圖形圖像處理課程教學改革為例,對公安類院校圖形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進行探討,以期提高教學實效、學生動手能力。

一、圖形圖像處理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1.學生基礎差

圖形圖像處理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要求學生有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以及發散的創新思維。但在具體的教學中,一方面由于我院以公安、法學為學校特色,整體上的定位是文科學校;另一方面由于我院地處西北地區,經濟較為落后,學生們在圖形圖像處理這門學科上的基礎較差,主要體現為:對基本的編程手段、方法掌握較差,欠缺使用計算機手段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視野較為局限,缺乏創新能力。這影響了教學的進度以及實際的教學效果。

2.教材選擇范圍小

計算機圖形學和數字圖像處理作為兩門單獨的課程,有大量的經典教材可供選用,整個課程體系也較為完善,但當將二者融合進行一體化教學時,相關教材的選擇余地就非常少。目前公開的就只有唐波等編寫,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基礎》可供使用[3]。教材選用的缺乏導致授課過程僅僅基于教師的講義再輔以大量參考書目,學生手頭沒有一個權威、系統化的指導書籍,不能很好地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

3.課時和課程內容不匹配

圖形圖像處理作為一門專業選修課,一共安排72個課時,其中理論講授42課時,實踐操作30課時。但是按照常見的課程體系,單是數字圖像處理這一門課程,就有圖像增強、圖像分割、圖像復原、圖像壓縮、圖像變換處理等多個可以單獨開課的研討內容。想要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完成圖形和圖像兩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就只有選擇最基礎的內容泛泛而講,或者采用傳統的“理論+考試”模式[4]。這樣就無法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導致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階段。

二、教學改革措施

1.語言平臺選擇

圖形圖像處理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很多成熟的產品和庫提供給開發人員使用,通過對接口的簡單調用,可以快速實現各種復雜、高級功能。使用已有庫進行產品開發非常高效快捷,但如果將這些庫直接納入教學,則對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例如在使用MATLAB從磁盤中讀取位圖圖像只需要調用相關接口imread即可,但這樣一來,學生就無法深入理解位圖文件中文件頭、信息頭、調色板以及顏色值這樣的組成結構以及相關原理。看似方便快捷地實現了功能,實則損害了基礎。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選擇C/C++作為基本編程語言,從數據的位和字節開始讀起,從開始處打好動手實踐的基礎。

2.實驗教學設計

一個好的教學實驗在增強學生對課堂講授內容理解的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進行實驗設計時要考慮以下幾點:一是從學生的基礎出發,以學生的平均基礎水平為出發點進行設計,并提出不同層次的考核要求;二是從課堂教學內容出發,選擇最基礎、最經典的知識點進行實驗設計;三是從學校的專業特色出發,結合學校應用背景,以刑偵、安全方面的實際應用進行實驗教學設計。

3.專業競賽與教學結合

受到教學課時的限制,在有限的理論講授以及實踐操作課時中僅能完成一些基礎理論方法的學習。要進一步深入學習就必須利用課外時間,而課外時間的利用需要一個好的引導方法,相關的學科專業競賽正好充當這一激勵和引導的角色。

目前有眾多全國性質的計算機相關專業競賽,獎勵級別很高,其選題也大都涉及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內容。在進行教學的同時,可以積極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競賽。通過競賽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在鍛煉其實踐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還要注意,在指導過程中只對思路以及技術方案進行指導,而不對學生的具體實踐進行干涉,以避免出現指導老師代替學生比賽的情況。

三、結合學校學科背景

1.識別技術

如何從犯罪現場獲取犯罪嫌疑人殘留特征是初期刑偵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指紋作為一項重要特征已有很長的實踐歷史。從早期的人工比對,到現在的指紋圖像自動識別,該項技術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可以將指紋識別系統的設計開發作為課程最后的綜合設計題目,在實現時提倡組隊開發,并與偵查專業的同學配合完成。

另一項較為成熟的生物識別技術是人臉識別,目前已經普遍應用于商業。但該項技術實現起來較為復雜,不宜直接引入教學實踐,可以進行基本原理以及流程的講授,并作為進階的高級要求。目前類似的識別技術還有基于掌紋、靜脈紋、瞳孔、個人運動特征的等,都可以作為擴展性內容進行介紹。

2.安全技術

在信息時代,信息安全,特別是圖像數據的安全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5]。在司法裁判中很多證據都以數字圖像的形式出現,但數字圖像易于編輯篡改,圖像的篡改監測是進行下一步工作的基礎。

圖像篡改監測通常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監測手段。最常見的主動監測技術是添加數字水印。可以在講授時演示添加與未添加數字水印的同一幅圖像,并讓學生對兩幅圖像進行直觀分辨。被動監測技術則是基于原始圖像自身的相關性對篡改進行監測,可以以近期著名的新聞造假、學術造假事件進行演示講授。

公安類本科院校圖形圖像處理課程的開設有自身特點,也有一定的局限。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基于現有的條件,結合學校專業背景特色,通過對課程、學生現狀的研究,合理地使用相應教學手段和方法,達到切實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海芳.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研討式教學[J]. 計算機教育,2010(24):93―97.

[2][3]譚光華,李仁發.本科圖形圖像課程一體化教學模式[J]. 計算機教育,2014(08):41―43.

[4]沈曉晶,王艷,趙慧娟.應用型院校數字圖像處理本科教學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2(01):86―88.

篇(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283-03

一、《大學語文》(本科)課程在公安警察院校設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大學語文》課程鮮明的人文素質教育作用

《大學語文》課程1981年在部分高校開設以來,歷史較長,教材種類眾多,教學經驗豐富,人文素質教育作用集中,效果積極明顯。在新世紀,在重視科學技術教育的同時,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以培養文理兼通的復合型人才,是高校教學改革的使命,人文素質教育是“關于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1]的教育,它的文化內涵,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尤其豐富,作為一門非中文專業公共必修基礎課,《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在于適應科學技術對人才素質培養的需要,進行文理滲透,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與專業相適應的應用寫作能力。通過學習綜合各人文學科特點和積極作用和優勢的《大學語文》課程,不斷提高高校學生人文素質,積極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

(二)《大學語文》課程是公安警察院校實現文化素質教育和警察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

西方主要國家如英國、美國等較為完善的警察教育培訓體系中都非常重視人文素質教育[2],認為有助于培養和提高警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執行能力。《大學語文》是高等教育中起到文理滲透,文化與科技交融作用、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營造大學文化氛圍、體現民族文化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基礎課程,特別是其中的教化、陶冶、熏染作用最為重要和突出。

《大學語文》是公安警察院校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基礎課,90年代后期和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教育部門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形成了多種全國統編教材。《大學語文》課程的教育理念從增加學生語文修養、提高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發展到培育學生人文情懷、輔翼學生精神成人。同時,在人文教育中結合專業領域,突出公安特色。

警察人文素質教育是警察人文關懷、人文精神的培養過程。它注重人性的養成與人格的塑造。我校擔負著新疆公安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任。由于新疆地區反恐維穩形勢嚴峻,公安工作任務更加復雜艱巨,人民警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威信。公安機關人性化執法能力是對警察嚴格執法、良好服務的衡量標準。由于受傳統公安職能論的影響,對警察工作應有的社會性和人文性認識不足,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學生人文底蘊不強,缺少公安執法工作中需要的人文關懷和人權理念,導致畢業生知識面及視野狹窄,發展后勁不足,人權觀念淡薄,埋下了警民關系不和諧的隱患。

在我校完成升本之際,應通過本課程研究,改變教學策略,樹立大視野和全局觀念,注重學生能力培養,有效改變我校學生人文素質差,理性思維能力差,語言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差等狀況。

目前,公安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逐漸被認同,通過開設人文學科課程來實現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已經取得共識。在公安部頒發并組織實施的《公安院校專業課程設置》中,大學語文被列為必修課,成為公安院校實施人文教育的先導性課程[3]。

二、《大學語文》(本科)課程設置在公安警察本科院校人文素質基礎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一)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新時期公安教育改革的重點

公安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安教育在新世紀、新階段同樣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要求我們不斷提高公安隊伍的法律素養和執法水平,特別是在當前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時期,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領域在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導致各種復雜社會矛盾集中凸顯,大規模時有發生、有組織的智能化犯罪大量出現、反恐維穩形勢更加嚴峻,社會生活中部分領域道德整體滑坡等局面促使我們必須走“素質建警”、“文化育警”、“科技強警”之路,同樣,我們要通過警察人文素質基礎教育,推動公安管理水平、執法水平和服務水平“更上一層樓”,為實現公安工作科學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必須通過發展具有現代特點和理念的公安教育事業才能完成。

20世紀90年代后期和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教育部門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大學語文》再次成為公安院校的基礎課。公安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是公安本科院校人文素質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篇(9)

垃圾分類》一課原有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淹沒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一般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是采用講授、練習的方式,《垃圾分類》這節課也不例外。教師先講解如何給垃圾分類,然后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或做練習題來鞏固所學知識。此種課堂教學方式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教學方式單一,無法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

校本課程不只是教給學生一些實用的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活智慧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在常規的教學環境中,過于單一的授課方式使得學生按照教師統一安排的流程和任務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是統一的,從而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提升,個性發展得不到體現。

3.教學環境常規化,很難實現分層訓練

在課堂訓練中,常規教學環境只提供統一的試題讓學生作答。這種試題沒有進行分類,針對的學生范圍過大,導致水平不同的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難度需要進行選擇。對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要重復去做最簡單的題,費時費力;對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遇到較高難度的題時,容易產生挫敗感。

智慧教育解決方案

1.開發寓教于樂的教學游戲

游戲是一種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對不同種類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由于垃圾又臟又亂且攜帶病菌,所以直接用實物分類不太可行,運用電子書包開發制作“垃圾分類”教學游戲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學生通過拖拽等方式對垃圾進行科學分類,生動有趣,易于激發學習興趣。并且,游戲還設置了“求助”“知識鏈接”等功能,讓學生在需要支持與幫助時,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熟練掌握垃圾分類的規則與應用,可謂寓教于樂(如圖1)。

2.提供豐富且可選擇的教學資源包

篇(10)

一、課程校本化與教學優化

“課程校本化”,就是學校以促進學生和教師的成長和發展為目的,在課程、教學領域中,依據國家意志和師生實際開展優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校本化教學的過程與傳統相比往往更加生本、有序和有效。“課程校本化”其實是“生本教學”理念實踐的具體體現。在課程校本化建設過程中,語文學科主要通過激活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將教材文本融合于擁有學生知識、生活和情景的再構文本中,從而得到貼近在場學生的創造性情境學習。

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偏重老師預設下的完美設計,或偏重某項特定的活動體驗,或偏重固有文本的深度探究,或偏重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而更多時候很少審視教學結構的合理性,由此帶來的弊端是使課堂教學評價失去了確定性,眾說紛紜的評課,不自覺地成了鼓吹課堂成功的支持者,最后給予的印象結論是——凡上的示范課都是成功的課,讓語文課堂教學的界定沒了相對標準的角度。現在看來,這一現象的確值得我們反思。筆者認為,在語文學科校本化教學建設中,教學的優劣更應該成為判定教學行為得失的重要維度。語文校本化教學的有效結構應是,教學起步階段能夠從照顧文本特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教學發展階段能夠以生之“趣”促教學之“動”從而創造“有生”情境,教學階段能夠順勢讓學生獲得重組、超越或顛覆“前概念”的學習體驗;教學尾聲階段能夠給學生留下明晰的再學習能力。

下面筆者就以同仁開設的公開課《飲酒》三個片段為案例,談談在語文課程校本化建設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教學優化的幾點思考。

二、案例相關陳述

1.背景說明。

這是一堂為校內優質課活動評比開設的試講課。課題是出自八年級下語文教材所選的陶淵明的《飲酒》,由我組同仁老師執教。執教班級為本校七年級學生,學生水平在年級中為較好。本次教學性質屬于借班試教。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設置了以下三項目標:(1)根據詩歌內容想象情境,根據補充的資料豐富詩歌中留下的空白。(2)通過品味詩歌的關鍵詞領會詩人心境。(3)初步了解陶淵明這一隱士形象的獨特之處。

在上課之前,教師為學生的“學”準備一份課前預習資料。資料中包括三項重要內容,包括提供了《飲酒》一詩的原文以及注釋;提供了一組能夠表現出陶淵明個性特征的詩句;設置了一個前置性學習的問題“請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2.教學片段陳述與評析。

(片段一)

師:同學們,我們將要學習一首陶淵明的詩。說到陶淵明,魯迅這樣說“陶淵明先生是我們中國赫赫有名的大隱”。那么,隱士,在你的想象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描述說出來聽一聽。

生:隱士吧,一般應該住在深山老林里。

師:你說的是他們居住的地方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對吧。

生:隱士嘛,說話方式應該很自我,常人看上去比較脫俗。

師:嗯,講的是隱士在氣質上有這樣的特點。

生:想象中的隱士,喜歡不問世俗之事,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什么的。

生:非常清高,喜歡喝點醉酒,還可能弄點高雅的音樂孤芳自賞,還有點怪異。

師:這兩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全面,從他們的概括中我們能感受到隱士的所具有的內在之處。

生:隱士的樣子嘛,外出訪友都還會戴著草帽。

師:我們的同學很有想象力,這樣的想象真的很形象,這算是讓我們看到了隱士的一個外形。

生:許多的隱士其實為了更好地謀求仕途,所以,假的隱士多過真的隱士。

師:沒錯。我們知道,陶淵明,確確實實選擇做了一個隱士。陶淵明這個隱士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好,現在我們通過學習他的一首飲酒詩,看看是怎樣的情況呢?請大家先結合注釋閱讀這首詩,理解它的意思。然后根據理解自己去朗讀。

……

(評析)

這是課堂的始發階段,在“印象隱士”的適中求問中,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好奇之心,因為,對于“印象”,只要有過了解,自然就能夠說出一二。因此,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小小提問,十分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該課的興趣。

(片段二)

師:很遺憾,電腦放不了音頻文件。聽錄音就改為誦讀了。大家一邊聽著誦讀,一邊再調動想象,并借著想象去豐富一下詩歌中所寫的地方有什么特點?

(2分鐘后)

師:誰先來?

生:詩歌所寫的這個地方,詩人出門便可以看到南面有座高山,有山自然也有水。

師:悠然見“南山”,或許所居住的房子就面朝南面。

生:也許,但是下面說到飛鳥相與還,可以想象清晨有鳥飛來飛去。

師:就是說會鳥鳴不斷。

生:可以看到山頭那里還有繚繞云霧,透過清晨的日光。

師:那一定很安靜,寧靜。通過想象,我們可以感受南山之美。可是詩里寫道“結廬在人境”,這又是一個什么人聚集的地方?

生:大概是一個住了很多農民的村莊,但是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師:那么,為什么我們感受到是那么美的地方?

生:詩人雖然生活在人多之地,但是眼里是另一種情景。所以,這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可以讓一個人得到安靜。

師:為什么陶淵明不去深山里,徹底寧靜的地方隱居呢?

生:深山里條件沒有那么好,一個人生活總得跟外界打交道,不然就可能成為野人。

生:其實,隱居的意義就在于在內心里得到一種清凈,修煉,不在乎外在生活。而外在生活恰恰很好地磨煉一種清凈的內心。

師:講得太好了,心靈的隱居才是隱居真正的內涵。大家再想象一下,詩人現在在做什么?什么模樣?借助提供的學習資料,大家去想想這個問題。

生:他正在采。就像農夫一般的打扮。

師:還可能做其他的事嗎?

生:我在想,他或許正在地里勞動,“種豆南山下”。

師:沒錯。會飲酒嗎?

生:會的。而且會喝得有些醉。

師:陶淵明為什么要親自參與耕田勞作?

生:可能他太閑了,只有勞動打發時間。

生:可能這樣做比做官要多很多的自由。

生:也許是勞動可以讓人變得自我一些。

師:所以,能靠自己的勞動吃飯,起碼內心更心安理得,自由從容。

(相關教學設計)

1.(詩歌所寫的是什么地方?)聽錄音,用你的想象豐富它,詩人在一個怎樣的所在?

(1)南山之美,課文直接描寫“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想象:山巒、云霧、泉水、夕陽、飛鳥。

(2)“人境”,什么人聚居的地方?喧鬧的車馬中坐的是誰?

為什么陶淵明不去深山里,到徹底寧靜的地方隱居呢?(心靈的隱居)

2.詩人在做什么?他什么模樣?

3.陶淵明為什么要親自參與耕田勞作?

(評析)

這是課堂的發展階段,對比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都會發現執教老師精心設置了許多細小問題,這些問題的精心在于緊扣詩句,不脫離本文;適合學生表達,又符合人物本色;問題連環相扣,又自然銜接。以上的教學實踐可以看出,課堂發展階段順利并且深入推進,學生的表現多有價值之處。

(片段三)

師:剛才通過對“悠然”與“茫然”的區別體會,我們初步感受到了陶淵明對質樸自由的田園生活的追求,并且在這追求中力求自由輕松的快樂,他的醉,本質含義更是對這樣的生活陶醉之情。回到課堂開頭的那個問題:陶淵明這個隱士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生:在這首詩中,陶淵明應該像一個農夫一樣過日子。

生:他很大不同就在于住在人群中而不是山林里。

師:陶淵明在生活狀態上,又有什么特點呢?

生:過著很世俗的生活,并不是喝仙露生存。

生:他的許多行為都很質樸。

……

師:陶淵明詮釋的“隱居”并非一種姿態,而是一種生活;“隱士”并非清高自傲的文人,而是閑適自在的生活者。他告訴我們隱居無需放棄現有的一切,并在詩中告訴了我們隱居的秘訣:“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評析)

這是課堂的階段,教師的最后一問,并沒有繼續深入,而是非常巧妙地回應開頭,完成了一次整體關照。看似沒有必要,其實非常必要,回馬槍的功用在于讓課堂教學內容的主旨得到更為明確的揭示。筆者認為,這是執教老師高明之所在,因為,再精彩的過程,再精細的策略,再精巧的環節,無非就是讓我們對某一個單一的重大問題,有更為清晰的理解。課堂之功就在于此。

三、關于教學案例總結的幾點思考

校本化教學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課堂有效教學?或者說什么樣的課堂才能真正既符合語文特性又符合教學本質規律?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大量的個性教學實踐總結與反思。然而,透過上述一則案例與分析,我們或能對當前如何開展校本化教學在課堂教學優化上多一些新的認識。

1.積極創設學習情境,打開課堂之門。

從《飲酒》一詩的教學片段一來看,教師非常清楚的一點就是,努力做到能讓學生更好更方便地進行一種情境式的學習。在教學始發階段,通過學生“學前經驗”或“前概念”的誘發,非常迅速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情趣。當然教師是有備而來的,她為學生準備的學前資料三項任務布置,就提前讓學生完成了一種已有知識的提煉。這是“學”的良好預備,也是“教”的最好準備。這種從學生中來的做法,讓我們看到了敲開教學之門的最好秘訣。

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教學階段中,教師并不是簡單對學前資料學習的反饋與檢測,而是根據課堂即興中對教學對象——“陶淵明印象”的描述,再次創造全新的學習情境,把課堂預設中要呈現的內容聯系起來,一步步讓課堂生態變得豐富與活躍起來。《飲酒》教學創設的提問是得當與有效的,因為很好地生成一個激發多數學生認知的可接觸性話題。

遵循“生本教學”理念的校本化教學,其實質就是教師首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抓住學情,再努力創造不同機會激勵學生呈現自己的“前概念”,從而在學習交流中分享彼此觀點,對不同意見作出比較、選擇,讓學生思維感受到刺激,做出多元反應。因此,課堂結構的第一階段,教師要善于洞察他們的心理,未卜先知,巧設橋渡之路,激勵學生熱情參與,做到快速打開教學之門。

2.教學不在于教,以促成學習思維狀態作為使用教學手段的出發點,促進教學生成。

從《飲酒》一詩的教學片段二來看,我們注意到教學活動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推進。執教老師能夠機智地抓住學生經驗反饋,通過發揮自由想象、補充文本內容兩大預設的教學問題,不斷掀起學習,讓學生的學習層次性、過程性體現得很充分。從中我們看到,這樣一來,教學活動便成功地誘導學生保持住了活躍的學習思維。也正因為這一點,這段教學過程很有活力,有效知識大量生成。

校本化教學的本質表現就在于學生能在課堂教學中帶來真正的生成。由于每個學生背景不同,經歷有異,他們頭腦中的“前概念”必然是多樣的、隱蔽的,可能還是不可思議的。譬如,教師讓學生想象詩人的居住之所在有什么特點,學生想到的已經大大超越了文本表面的東西,這種生成為下面的矛盾問題做了很巧妙的鋪墊,也為揭示陶淵明這個人物的內在做足了點染。因此,優化校本化教學課堂,不可忽視的是,保持學生的學習思維狀態才是教師運用教學手段的出發點。任何教學手段的豐富與否,精彩與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激發學習思維涌動,排除終止學習思維的障礙才是需要值得考慮與實踐的。

3.促成清晰、有效的學習印象與體驗更有意義,優勝教學多項內容的側重。

從《飲酒》一詩的教學片段三來看,執教老師駕輕就熟,以一個環節服務另一個環節,以一個有效問題過渡到另一個有效問題,使得《飲酒》一課的教學主旨凸顯,輕松地讓學生獲得對人物形象的清晰認識。我們注意到,經過課堂上的反復體驗,學生對于陶淵明“隱居”形象的再認識已經相當明了。事實上,對于《飲酒》的解讀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就學生經驗而言,在一堂課里能夠對一個主旨問題得到這樣充分的理解已經相當不錯。

這樣看來,優化校本化教學課堂需要改變教師以往意識的是,促成清晰、有效的學習印象與體驗更有意義。看似小范疇,但能讓學生獲得有效體驗,對于一堂課來說,也是足夠了,而并非一定要獲得語言、背景、技巧、情感、內容等在內的那種“五臟俱全”的印象。事實上,一方面有教師的胸有成竹,一方面有學生的多元理解,彼此在一堂40分鐘課堂時間里能充分體驗學習探究的樂趣。

上一篇: 電子科學與技術論文 下一篇: 競選班長的發言稿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午夜男女爽刺激视频在线 | 现在在线免费观看AV | 日韩在线猛人视频 | 一本在线免费看现频 | 日韩日皮在线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