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0: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美術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功夫深處獨心知——李鳳公繪畫藝術研究
論明代書坊與戲曲插圖的關系
傅抱石后期應酬畫之考察
南澳總兵周鴻升及其壽屏工藝補證
伍瑞隆的水墨畫——從晚明文人的生活說開去
沉默的背后——清末民初的高奇峰
趣味與設計:藝術批評中的兩個傳統
高永堅與廣州美術學院的設計教育
我的老師:陳少豐先生
遲軻《自畫像》素描年代不詳
考核制度在中法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與古今對話——高劍父人物畫的現代意義
的佛國境界:盛京四郊喇嘛寺塔的敕建
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的新舉措
文明的殘渣——我對物的基本看法
情感插畫在環保紙品設計中的應用性研究
萬里都經腳底行——關山月的速寫藝術
與新媒介鏈接的視覺傳達設計特點剖析
宗喀巴五次示現的圖像表現
自然性、書寫性與現實主義繪畫
黎雄才研究之一:幾則早年行跡的考訂
作為拉斐爾前派“文人畫家”的威廉·莫里斯
城市化建設帶來的思考
基地與制高點從楊之光的畫稿談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東書法文化區研究
藝術當代性建構中要堅守“正價值”的取向
青年雕像的創作過程
山水畫起源與風水地理圖
鑄古融今——廣州美院雕塑系金屬雕塑材料教學
郭紹綱從藝六十年畫展座談會記要
原創設計與工業設計“產業鏈”創新
素描教學與基礎關系的思考
致校友的一封信
夕陽為什么讓我們如此美麗
從T形結構理解不同層次的美術教育
藝術與文字——谷文達訪談錄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裝飾與裝修要點
網站如何解決數字作品的版權問題
走中國油畫的自主發展道路
楊之光教授從教五十周年紀念
關于體育教育實踐的探索與理論思考
從編織摹擬技能邁向表現纖維本體
數碼技術與服裝設計繪畫表達
從高等教育大眾化看造型基礎課教學改革
搭建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服裝設計教育框架
然而遍覽歐美各地大學的學科設置,卻并不存在一個所謂的“美術學”的概念。至今還沒有與“美術學”對應的英文詞匯。歐美的美術史研究,且以德國為例分析,強調美術史本身的社會文化意義的派別影響最大。特別是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的研究方法成為美術史研究的主流,美術史巨子貢布里希更將圖像學的觀點進一步推延到人文學科的其他領域等等。在此意義上,美術史實際上是借美術的外殼,承載社會文化的歷史內容與含義。設在綜合性大學里面的美術史學科,大都擁有獨立的系別。如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這些知名大學均有美術史研究的專業。另外也有將考古與美術史并置的,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就有名為“考古與中國藝術史”。美術理論,美術批評學科,常設在綜合性大學的哲學系美學專業。當然,也有一批藝術院校有美術理論專業。
總之,國外還沒有一個可以能夠包含史、論、評含義的美術學概念。同時,也似乎不存在一個學科管理意義上的美術學。在中國古代美術文獻中,常常把畫評、畫史、畫論結合在一起進行探討。例如南齊謝赫的著名批評著作《古畫品錄》便是這種體例。謝赫在這部著作開頭,就對畫品即繪畫評論做出概括,“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接著對繪畫的功能和作用發表見解:“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覽。”這段話便是他的美術觀念和繪畫理論的表述。謝赫提出的繪畫六法,即品評繪畫的六條標準: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六條標準成為此后繪畫批評中的根本原則,也成為我國古代美學理論的重要內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評理論和美術作品研究也可以進入史的范疇,中國古代畫論常將史和批評融匯其中。
美術批評與美術史、美術理論是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學科,它們卻構成美術學的基本內容。美術批評學可以作為美術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當然在批評學領域,美術批評學也可以作為批評學的一個分支,與文學批評學、音樂批評學等并列。美術批評運用一定的批評方法與原則,對美術作品的形式、語言、題材、內容、思想和風格進行品析、評判,揭示其價值,分析其優劣,或者對美術現象,美術思潮、美術流派、美術活動進行分析評價,揭示其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這種活動就是美術批評或者叫美術評論。美術評論和當前的創作實踐活動聯系比較緊密,批評家要參與美術活動,及時了解創作動向,推動創作活動的發展,美術批評家有時還可參與策劃美術展覽,組織創作研討等活動,因此美術批評也是一項操作性、現實性比較強的活動。而美術批評學則是從理論上總結批評規律,提出批評觀念、批評標準和方法,或者總結歷史上的批評成果,建立起理論形態的批評學科。
美術史是由美術史家和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美術作品、美術文獻、美術遺跡進行發掘、研究、探討,客觀地揭示美術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基本規律的科學。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美術史著作是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它開創了撰述中國美術史先河。西方美術史學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紀意大利畫家瓦薩里寫作的《大藝術家傳》。這部書記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畫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動和創作,為后人研究文藝復興美術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該書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藝術史學科的真正建立應以18世紀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出版《古代藝術史》作為標志。這樣,中國的《歷代名畫記》早于瓦薩里約700年,早于溫克爾曼約900年。所以,中國美術史的學科建立實際上始于盛唐。
美術理論是對美術問題的理論探討,通過對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及設計藝術作品也可以包括書法及攝影的功能與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結構、語言、風格及其中的審美規律和思想活動,揭示美術的普遍特點與規律。美術理論在狹義上主要是指美術基本原理,在廣義上則可以包括美術美學、美術哲學、美術心理學、美術社會學等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講美術批評理論也是美術理論的組成部分,但鑒于美術批評理論和美術評論活動相對的獨立性,因此美術批評和美術理論常常分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學科進行探討。
學生認識美術主要是依賴視覺的直覺感知來完成,要感受美術的美,就必須投入到美術中去。隨著鮮艷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展開豐富的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動之以情、積極參與、快樂的學。比如說我在《穿花衣的熱帶魚》這一課時,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創設了蔚藍的大海、各種各樣美麗的熱帶魚以及會說話的小鴨子,還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這樣以來,學生全都爭先恐后地要求參與到美術活動之中來。
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在認識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維的特點,他們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維過程,按照他們的心理年齡特點,利用生動具體的感性形象(有趣的電腦課件、精美的范畫的情境的設置等),誘發豐富的形象思維,從而激發其學習欲望,使學生全神貫注地主動參與學習,從而覺得學習是快樂的。
二、設計美術教學活動時,必須增強其趣味性
美術教學活動要富有趣味性,學生參加起來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經多次實踐,我發現融音樂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游戲,更能激發學生的激情,以及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讓他們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使美術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對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學習《手拉手,找朋友》一課時,由于這一課是學習認識色彩與線條,并運用色彩和線條畫一張畫,為了讓學生能認識不同的色彩和各種各樣的線條,我根據《找朋友》的歌曲作為課件的主題曲,創設了一個小朋友、各種卡通模樣的小油畫棒人和各種各樣的卡通線條人,它們在音樂聲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戲,學生們看了以后就開始蠢蠢欲動了,這時候我就讓他們戴上小油畫棒和線條的頭飾來玩“找朋友”的游戲,學生們在做游戲的時候不知不覺中認識了多種色彩和各種各樣的線條,而這節課的學生作品也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經過這樣的教學設計,美術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學生也非常感興趣的參與其中,并在快樂中學習。
“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更應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
一、美術教學首先要感知美術
美術,指占據一定空間、具有可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一般指除了建筑藝術之外的造型藝術的通稱。“美術”這一名詞始見于歐洲17世紀,也有人認為正式出現于18世紀中葉。近代日本以漢字意譯,“五四”運動前后傳入中國,開始普遍應用。也稱“造型藝術”。按照目的可分為兩大類,即:純美術和工藝美術兩類。
美術也稱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通過造型手段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形象的藝術。是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可視的平面或立體形象,以反映客觀世界和表達對客觀世界的感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美術又稱之為“造型藝術”“空間藝術”。
二、分類
在藝術分類中,美術又稱造型藝術、視覺藝術、空間藝術。它是指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顏色、紙張、畫布、泥土、石頭、木料、金屬等,塑造可視的平面或立體的視覺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思想觀念和感情的一種藝術活動。它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筑等類型。
1.繪畫。繪畫是造型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指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語言,通過造型、色彩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二維空間(即平面)里塑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形式。繪畫種類繁多,從不同的角度可將它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從地域看,繪畫可分為東方繪畫和西洋繪畫;從工具材料看,繪畫可分為水墨畫、油畫、壁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等;從題材內容看,繪畫可分為人物畫、風景畫、靜物畫、動物畫等;從作品的形式看,繪畫可分為壁畫、年畫、連環畫、漫畫、宣傳畫、插圖等。不同類別的繪畫形式,由于各自的歷史傳統不同,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表現形式與審美特征。中國畫又稱水墨畫,它在世界繪畫領域中自成體系,獨具特色,是東方繪畫體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國畫是用毛筆、墨在宣紙、絹帛上作畫的,它講究筆墨,著眼于用筆墨造型。在表現方法上,中國畫采用一種散點透視的方法。在畫面的構成上,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交相輝映,形成獨特的形式美與內容美。油畫是西洋繪畫的代表,它是世界繪畫藝術中最有影響的畫種。在工具材料上,油畫是用油質顏料在布、木板或厚紙板上畫成的。在表現方法上,傳統的油畫家采用焦點透視法作畫。在畫面構成上,它講究畫面景物充實,按自然的秩序布滿畫面,呈現出自然的真實境界。
2.雕塑。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質材料制作出具有實體形象、以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雕塑的種類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劃分。從制作工藝來分,雕塑可分為雕和塑。雕是從完整而堅固的坯體上把多余部分刪削、挖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結性的材料聯接、構成為所需要的形體,如泥塑、陶塑等。從表現形式來分,雕塑可分為圓雕、浮雕。
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聯,同時又受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中國陜西何家灣和遼寧凌源、建平等地發現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頭像等,反映了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和對動物的崇拜以及認識人本身、認識世界的過程。
三、建筑藝術
藝術品是藝術家用獨特的視覺與思維塑造的藝術形象,它是某種思想或情感的宣泄。所以,任何美術作品都蘊含著藝術家所要表達的特有的情感和思想。從工具材料、版面大小到藝術形象、美學意義等方面都是藝術家獨具匠心的安排。因此,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解讀和分析美術作品的各種要素,感悟美術語言的獨特魅力。
美術欣賞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進而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是美術欣賞課的獨特魅力。
一、美術欣賞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心理意識
審美心理意識包括審美感受、審美想象、審美情感和審美理解的過程。教師要有步驟地帶領學生步入“美”的殿堂,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的培養。例如,在《中華扇子》一課,教材的整體設計緊緊圍繞有關中華扇子的種類、形式、內容、結構、藝術特點等幾個方面展開,扇面的表現內容涉及山水、人物、花鳥、書法幾個方面,課本呈現了一幅《韓熙載夜宴圖》作品的局部和一幅《竹林仕女圖》,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扇子的文化背景,同時,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和多層次進行了解與感受、比較與分析,在欣賞的基礎上獲得自己的藝術感受與理解。讓學生用最精煉的語句來描繪畫面的內容,表述出自己的感受,其目的在于讓學生產生帶有主觀色彩的聯想,領會作者的藝術表現及藝術語言,即形成審美意識。通過這樣的訓練引導,學生找到了美感體驗的基點,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美術欣賞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社會價值
所有的藝術品都具有時代性,離開了創作的時代很難了解它特有的社會價值。因此,欣賞藝術品必須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其實,任何一個美術作品的社會價值要遠遠超過他的藝術價值。第十一冊《街市新貌》的教學,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我用多媒體播放了《清明上河圖》。畫家成功地描繪出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表現的對象主要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這些社會價值需要透過構圖形式、作品內容、藝術表現力、作品的深遠意義等賞析才能領悟得到的。讓學生領悟到,它無論從繪畫藝術價值或從歷史價值而言,皆堪稱國之瑰寶。
三、美術欣賞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美術欣賞給學生的創造和想象開拓了廣闊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美術欣賞刺激了潛藏在每一個幼小心靈中的天生的沖動。第十一冊《難忘的一件事》,要求學生用記憶畫的形式描繪記憶中難忘的一件事,考查學生關注生活場景中的細節之美。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圍繞課題,收集了漆畫、油畫、水墨畫、版畫、兒童畫、漫畫等不同形式的范例,然后利用多媒體,配上相應的音樂,和學生一同鑒賞,激發了學生的創作力和想象力。通過欣賞,學生很容易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工具產生創作的欲望。我適時傾聽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發揮想象,用自己手中的畫筆留下精彩的瞬間。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找到了創作的方向、目標,大膽想象,留下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學生改造的小火車正載著地球人、外星人一起環游太空。飛船的內部結構也被學生重新改裝,他們把宇宙飛船的船艙設計成一個家,不但擁有臥室、健身室、娛樂室,還專門設計了一個菜地,讓那些長期在太空中研究的宇航員不再為食物儲存不夠而擔心。有的學生還想象未來的人們成功地在太空中舉辦奧運會,畫面中出現了各種體育比賽項目的場面。欣賞與創作的有機結合了起來,實現了審美教育的目的。
四、美術欣賞有利于陶冶藝術情操
藝術品的美各有千秋。欣賞時,要將美的觀念與相應的形式法則運用到欣賞過程中去,為學生全方位、多角度解讀和分析美術作品的各種要素搭建平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博大精深,人文底蘊深刻,那些傳世瑰寶是前人留給后人的藝術財富。這都是欣賞課上的首選素材。讓學生徜徉于藝術的感染、熏陶之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讓他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能潛移默化地陶冶他們的藝術情操。
美術欣賞課,重在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美術欣賞教學對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培養審美能力、激發創造力、陶冶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給學生創造一個張揚個性的繪畫空間
學生對于不同的美術作品的獨特的見解往往可以表現出學生的的性格特征。而學生在美術課堂上只能通過課堂繪畫以及日常的師生之間的表現出來他們的個性以及性格特征。所以,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要改變傳統美術課堂上的“統一思想”的弊端。要想使得學生能夠不斷升華他們的美術情感提高他們對美術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就需要給學生在美術課堂美術課堂上創造更多的空間。具體來講,要想讓學生能真實的表達出來他們思想以及內心想法,沒有經過思想表達出來的想法往往只是起到了回答的作用,沒有現實意義的表達出學生的真實情感,更不會體現一個人對不同藝術作品的見解。只有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找到一條符合學生能夠表達出內心情感對藝術作品的出路,才能在以后的美術課堂上形成每個學生所特有的作品以及藝術風格,這也需要教師能夠在學生進行作品創作時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相對穩定張揚自己個性的創作空間,讓學生能夠通過美術課堂陶冶自己的情操。學生通過對每個作品的創作過程時都可以從中表現出來每個學生的性格與個性。但是,在以往的美術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都對學生進行繪畫創作時規定了比較“死板”的創作要求,沒有讓學生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學生往往在進行繪畫的過程中并沒有真正進行繪畫的創作只是簡單地進行了描繪。所以,要想真正意義上讓學生對繪畫發揮自身的個性買就需要對學生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而不是對某一個角度對學生進行指導繪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切入點出發,沒有一個硬性的規定規定學生應該從哪個角度出發進行繪畫創作,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只有這樣的美術創造才能真正的體現出學生的個性特征,這樣學生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才真正意義上體現了學生的思想,創作出來繪畫作品才具有學生自己獨特的思想,整個繪畫畫面才更具有吸引力。
美術鑒賞不同于我們平時所說的美術欣賞,它比美術欣賞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通過對美術鑒賞系統專業的學習,使學生通過教師專業的講解更深層次的欣賞到美術作品內在的精神意義,同時也能使學生運用自己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能力,在美術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發現不一樣的美術鑒賞。[1]
一、中國傳統美術的地位不可撼動
中國的文化和藝術,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充滿著無窮的魅力,吸引著無數人為之探尋。從純樸自然的原始社會到絢麗燦爛的盛唐文化,中國的文化每一步都充滿著悠久的歷史氣息和豐富的藝術資源。
中國美術所表現的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朵美麗的花或一位漂亮的女子,它所表達的是更深層次的意義。一朵美麗的花寓意著一種吉祥如意的祝愿,一位漂亮的女子代表著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一幅破敗的建筑物反應了那個年代的特殊背景。所以說,中國傳統美術的功能是多樣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以比較的心態看待美術學和美術鑒賞
怎么樣比較美術學在美術鑒賞教學中的運用呢?簡單的意思就是用比較的方法來比較美術學和美術鑒賞教學的不同。關于美術學比較的三種方法分別是:源流考察法、形式比較法以及交叉印證法。如果這三種方法能被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用到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一定會收獲反響。'[2]
1.源流考究法
所謂源流考究法,就是教師在講解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在遇到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作品時,需要把作品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分析。例如非常著名的高更的作品《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畫家在惡劣的環境中,以痛苦的熱情和清晰的幻覺來描繪,因此畫面看起來毫無急躁的跡象,反而洋溢著生氣。沒有模特兒,沒有畫技,沒有一般所謂的繪畫規則。畫面色彩單純而富神秘氣息,平面手法使之富有東方的裝飾性與浪漫色彩。在斑駁絢麗、如夢如幻的畫面中,暗寓著畫家哲理性的對生命意義的追問。
2.形式比較法
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蘊、藝術種類、藝術形式與藝術技藝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如果說源流考究法注重的是美術作品的歷史價值,那么形式比較法注重的是美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意境和文化底蘊。總的來說,不管是形式比較法還是源流考究法,都是注重對美術作品的內在研究和考證。
3.相互考證法
相互考證法是一種對比分析的觀察方法。教師在對作品進行論述評價時,要盡可能的擴展思維,廣泛聯系作品與宗教、哲學、文學、歷史學等各人文科學的內在聯系,并對它們進行交叉印證,促使單一的美術作品以一種立體化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這就要求教師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足夠的教學經驗,另外還需要教師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
三、創造“有滋有味”的美術課堂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想贏得學生的欽佩和喜愛,你就要懂得去讀懂他們的內心世界,只有讀懂了學生的內心世界,你的教學課堂才會變得活躍有水平。現代的學生都喜歡高科技,我們就可以以他們這種對于高科技的好奇心理來為依據,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吸引他們的興趣。
結合現代化的多媒體投影設備,展現給學生精彩多變的美術世界。教師在教授美術課的同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的幫助。例如講到現代著名畫家徐悲鴻,教師在講到他的著名畫作《八駿馬》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投影設備,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萬馬奔騰的盛大場面。教師也可以進行拓展式的教學,從《八駿馬》就可以延伸到2011年由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戰馬》,教師通過放映《戰馬》,更能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美術課程的變化多端,以此增加學生對于美術鑒賞課程的喜愛,也能由此喚起學生對于動物的保護意識。何樂而不為呢?[3]
“我說你講”的教學模式,教師要與學生形成活躍的互動氛圍。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不能一直干巴巴的講,完全不理睬學生的反應。教師應采取和學生互動的方式,聽取學生的建議,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圈。例如在講到荷蘭著名畫家梵高的《向日葵》時,教師就應該聽聽學生們對于這幅畫的理解,認為它漂亮還是不漂亮?認為它漂亮到什么地方?不漂亮到什么地方?等等這些問題。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但從學生的口中一定會得出別出心裁的答案。所以說,互動是了解的前提,互動也是進步的動力。
把故事加入到美術作品中,講給學生聽。以此來引起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興趣和理解。比如講到挪威著名畫家蒙克的《吶喊》時,教師通過簡單的講解蒙克作品的藝術形式之后,可以加入蒙克本人的生平經歷以及作品《吶喊》背后的故事。這樣反而會更大的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對于美術作品的強烈喜愛。例如蒙克的這幅作品《吶喊》,畫面中一個面似骷髏的人,雙手捂著耳朵,聲嘶力竭的大聲尖叫,好像一個人的夢魘,恐怖中充斥著瘋狂。作品中人物蠟黃消瘦的臉頰被畫面背景中無數圍繞的線條所吞沒。畫中顏色和線條的運用無一不透露著作品最本真的意境―瘋狂,空氣中轉換時空的運用所產生的強烈動感讓人如此的感到不安。通過教師講解,相信學生會對這幅作品產生更加本真的認識,也會讓學生驚奇的發現美術不只是一幅作品,更是人類精神的一種寄托和釋放。
結語:
綜上所述,美術學與美術鑒賞都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和研究價值,將美術學完美的融入到美術鑒賞教學中,這對于我們的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一種教育知識上的挑戰和學習。這不僅能豐富學生日常課程設置的多元化,還能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添加一抹亮色。
參考文獻:
將鄉土特色美術引入到中學美術的教學中來,不僅對于鄉土特色美術的發展與傳承具有積極意義,而且對中學美術教育的發展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正是因為中學美術教學中有鄉土特色美術這一教學內容,才讓鄉土特色美術沒有走向絕跡,反而能夠不斷地發揚與傳承。中學美術教學中因為有鄉土特色美術這一教學內容,為其注入了很多新鮮的文化血液,使得課堂教學增加了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教學內容。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引入鄉土特色美術,能夠讓中學生了解人與美術之間的關系、美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美術與文化、美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為中學美術教學體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第一,鄉土特色美術大大豐富了中學美術的課內外教學,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在中學美術教學中靈活運用鄉土特色美術資源,能夠幫助學校開發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例如,中學美術教師可以經常帶學生參觀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景觀,或者帶學生參與當地的一些民俗活動和重大的傳統節日,讓學生感受當地的文化氛圍,將寫生課、創作課、理論教學有機地結合。美術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剪紙、泥塑等手工活動,這樣不僅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第二,鄉土特色美術為中學美術教學提供了非常生動且貼近生活的教材。美術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感恩生活的情感。鄉土特色美術教學教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在生活中感受美。鄉土特色美術實際上就是普通百姓樸素生活的一種體現。現如今人們在博物館看到的藝術品,大部分便是很久以前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些日常用品,這樣便可以看出,藝術其實就在人們的生活中。鄉土特色美術為初中美術增添了更多的審美素材,促進了初中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將中學美術教學嫁接在鄉土美術的措施
1.更新教育觀念
打破美術教材作為唯一美術課程資源的局限,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地方美術資源。因為鄉土美術從生活中來,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動人;還原到生活中去, 雖然經過加工,但卻又讓人感覺真實。這樣的內容更貼近生活,更具有親和力,完全可以將生活引入美術教學。由于我們學校周邊很多村寨都有少數民族,受其影響,這一帶的居民以家紡生產為主。鑒于這些特點將原先比較枯燥的圖案知識融入到家紡用品中來,例如《美麗的圖案》,首先用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家紡生產過程讓學生觀看,讓其體會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家紡設計。然后瀏覽一些家紡作品,讓學生選擇喜歡的作品并說說其中圖形排列的規律,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圖案的基本知識。將這些學生平時生活中常見但又不太了解的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學生特別感興趣,教學效果也很好。這樣用地方文化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使得學習的知識更加生動和實用。
2.篩選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的范圍非常廣泛,鄉土美術課程資源的內容也是相當繁雜。這就要求作為施教的我們要因地制宜地篩選、開發、利用各種鄉土素材美術課程資源。根據中學生的特點,選擇和他們生活更為貼近的素材,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的目的。例如鄉土文化之一的布依文化,位于貴定縣西部約20公里處,在此發現了大量的布依族的民風民俗,其珍貴程度無以價計。鄉土文化之二的苗族刺繡藝術歷史悠久。這兩種鄉土文化都非常有代表性,但是綜合中學美術教學的特征和中學生“玩”性未減的特點,選擇帶學生參觀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景觀,或者帶學生參與當地的一些民俗活動和重大的傳統節日,讓學生感受當地的文化氛圍,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具吸引力,能讓學生在玩耍中既了解到南通當地的鄉土文化,又能從中學習美術知識。貴定的鄉土文化資源比較充足,我們只有學會選擇取舍,才能達到更佳的效果。
人類學家基辛指出:“文化的歧異多端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人類資源, 一旦去除了文化間的差異, 出現了一個一致的世界文化, 可能會剝奪人類一切智慧與理想的泉源, 以及充滿分歧和選擇的各種可能性。我們迫切需要了解人類的多樣性, 研究世界各地人類的生活方式, 他們最后獲得的智慧就是多樣的智慧。”鄉土特色美術對于中學美術教學的意義重大。它不僅為中學美術教學注入了很多活力,也為中學美術教學提供了很多素材,增添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取舍地將鄉土教材進行發掘和發揚,是每個美術教師應盡的責任,也是對鄉土美術的一種保護,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學習美術的興趣,因此廣大的美術教師要把開發鄉土教材作為己任,希望把更多的鄉土手工藝得到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樊春芳. 農村中學美術教學中鄉土教材發掘的思考[J]. 新課程(中學版), 2009,(10) .
傳統的民間藝術文化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精神血脈和根源。離開了豐厚的傳統文化的積淀和滋潤,中國文化發展就缺少根基,沒有生命力。尤其是走向全球化的時代,就更應該重視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此,美術教育這一方面可以進行探索性實踐和研究,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做出獨特貢獻。在學校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嘗試運用現代教育理念去指導學校美術教育實踐,理解和研究民俗與民間藝術,創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俗與民間藝術,使之成為當地學校美術教學不可多得的寶貴的校外教育資源。本文從本地區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出發,剖析了中學美術教學的現狀,并通過對民間美術資源的分析,深度挖掘其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可行性,提出研究對策及設想方案,旨在提高新生一代對民族文化、家鄉藝術的認知和認同度,使民間藝術得以傳承。
一、中學美術教學現狀
中學美術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學校過分重視文化課成績而忽視音體美課程,一味追求高考分數也是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還有來自家庭的原因。大部分家長對美術教育存在種種偏見,將學生的審美教育等同于培養畫家的專業教育,甚至認為畫畫是手藝人與工匠的活,是受歧視的營生。即使某些家長看到藝術考試能成為學生通過高考的所謂捷徑,往往出于對高昂的費用的考慮而放棄藝術考學這條路。同時,從現在的美術教材來看,其內容往往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較大差距,這就使得學生也喪失了對美術課的興趣。這一現象引人深思:放任自由,任其發展顯然不行。然而,又該如何尋找一條能貫徹中學美術教育的方針,而且能符合實際情況,還能做到因地制宜呢?由此,我想到了民間美術。
二、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
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應考慮不同地區學生的基礎、地方資源和文化特色,應使教材具有多元選擇性以適應不同地區的教師和學生的需要。”現行教材中缺少地方傳統美術文化資源的教學空間,有待于教師自主處理教材。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從地區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豐富的民間美術課程資源,挖掘自身潛藏優勢,將民間美術引進美術課堂,并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認識和傳承。這不僅是對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的有益探索,也是創造性豐富教材體系的積極嘗試。民間美術形式多樣,異彩紛呈,比如織錦、虎頭鞋、面塑、泥模等,它們形式上色彩對比強烈,造型大膽夸張;在題材方面,它涉及民俗、生產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僅以年畫為例,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農業大國,中國傳統年畫源自鄉間,其制作者和消費者也主要是農民,制作方式基本上是單線木刻、手工填色,造型簡約夸張,用色鮮明艷麗,體現著鄉土中國典型的農業文化心理、審美觀念和風俗習慣,迎合普通百姓的欣賞口味,滿足其精神需求。而現在的學生大都在玩具堆里度過了童年時光,不懂得與人交流和對人的尊重,沉浸在電子游戲中空泛的故事情節表現里,而這些又能在他們的記憶里留下什么呢?其實,民俗與民間藝術就像會講故事的媒體,可以給現代中學生訴說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歷史,陶冶他們的情操,讓他們心領神會,更好地連接這一代與上一代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豐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從而使現代中學生感悟到歷史的傳統,并很好地傳承下去。
三、中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民間美術的運用
古老的民間美術雖然就在身邊,但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去關注和學習,還是需要教師和學校做一番工作和努力。要想真正實現民間美術進入中學課堂,教師應建立起學生參與型課堂模式,讓學生親自去搜集相關的材料,講解相關故事,甚至親自動手參與制作,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教學的目的。具體來說,教師可設計以下教育環節。
(一)收集物品和材料
例如,教師可讓學生收集與年畫相關的故事、傳說等。對于學生來說,做到這一步難度不大,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使環節的活動具有可行性。
(二)展示與解讀
對于學生收集來的民間美術作品,教師在展示時要做好篩選和分類,幫助學生刪除封建迷信或其他的不合時宜的內容,并對要展示的作品貼上標簽加以說明。此環節是實現審美教育,陶冶學生情操的過程,即美術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這一過程中要求教師利用專業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從具體的民間美術作品出發,講述美術理論知識,實現中學美術教學目標。
(三)體驗與創造
該環節是上一節的深入和發展,也是素質教育的主旨所在。例如,教師可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面塑或剪紙等簡單易學、可操作性強的制作活動,就能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體驗到創造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這樣就能實現教學的互動,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單方面說教,學生被動聽講的局面,使學生很好地將民族美術繼承和傳揚下去。
四、意義
在美術課堂上開展鄉土美術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家鄉藝術的認知和認同度,是使民間藝術真正得以傳承的良策,還使學生對美術的觀察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因此,充分挖掘適應本土民間習慣的鄉土文化資源,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美術教育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美術的渠道,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了解當地社會與經濟文化發展的有益嘗試。總之,民俗與民間藝術是全國民族文化藝術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藝術教育應該擴展到一切民族的文化藝術中去,并在教學過程中既尊重每個民族美術發展的獨立性,也要注重其相互影響的普遍性。學校美術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本土文化,傳播民族藝術,提倡民主精神。因此,我們應當挖掘民間藝術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使之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作者:胡嵐臻 單位: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雙山子初級中學
二、提高美術教學效率的措施
1、不拘泥與課本
盡管小學美術課本上的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優秀作品,但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只以書本為教學的中心,而是要帶領學生經常到戶外體驗真實的生活。例如在學習《走進大自然》這一章節時,應當帶領學生們外出寫生,體驗大自然的美好。組織學生外出活動時,盡量選擇風景優美、富有濃厚自然氣息的場所如公園等,讓學生們融入到自然環境之中。春季可帶學生去樹木較多的地方觀察植物萌芽及生長過程;夏季可與學生一起在公園里聽蟬鳴、鳥叫;秋季觀看落葉飛舞;冬季與學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將學生置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給予人類的種種美好,并將其深深刻于腦海之中,使其在看到描繪自然的美術作品時能夠產生共鳴。
2、利用多媒體設備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多數學校均已配備有各式各樣的多媒體設備,只要能夠靈活運用,便能夠為學生營造出更好的學習環境,增加學習的樂趣。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美術教學的優勢有:多媒體投影效果好,增強作品立體感;可配合音頻設備使用,營造出優美的欣賞氛圍;可播放視頻來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等。對于藝術作品的欣賞,講究各感官之間的配合,不僅是用眼睛去看,而且還需要用心去感受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才能品盡一副作品的內涵。例如在展示我國傳統山水潑墨畫時,可事先準備好優雅的古典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搜羅出作者的生平經歷、趣事等供學生閱讀,還可現場演示潑墨畫的繪畫手法以提高學生對畫作的理解能力。在我國古代,畫與詩是分不開的,即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故在帶領學生欣賞畫作時可順帶引出與畫作情景相符的古詩,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量,又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3、采用啟蒙式教學
所謂啟蒙式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擯棄傳統的灌輸教學法而采用引導式教學的教學模式,采用該種教學模式時,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不將自身看法或他人看法強制灌輸給學生、不要求學生對書本上的作品分析內容死記硬背、不抑制學生創新、不阻止學生思考、不對學生的個人看法產生藐視心理等。藝術本就是無形的、沒有固定模式的,故其表達形式多、創作范圍廣,正因如此,每個人對同一幅作品也有著不一樣的見解。小學生正處于思想的啟蒙階段,需要教師的鼓勵與引導,所以教師平時應多與學生溝通、互動,對學生要有耐心,要不厭其煩的為其解決問題,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敞開心扉的與老師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