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評估調研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5 14:50: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納稅評估調研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納稅評估調研報告

篇(1)

3、評估結論定性不準、處理不規范。評估工作進行到一定程度,會使一些問題“浮出水面”,對發現問題的定性又成為工作的難點。現行《征管法》自2001年5月頒布實施,第63條對偷稅定性做了明確,從法理上說主觀故意是必不可少的構成要件,而對非主觀故意造成少繳稅款如何定性處理卻缺少必要的明確,只是在第52條第二款規定:“因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計算錯誤等失誤,未繳或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在三年內可以追繳稅款、滯納金;有特殊情況的,追征期可以延長到五年。”與對偷、逃、騙、抗稅的無限期追征的不同似乎看到一點兩者的區別但又不明確,無助于對定性的界定。因此在實際稽查工作中往往對少繳稅款問題幾乎一律定性為偷稅,除補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外,還要處以一定數額的罰款。于是有些人就形成了這樣的認識:一方面,稽查檢查發現的少繳稅款問題全部是偷稅,而對評估發現的問題,由于“計算和填寫錯誤、政策理解偏差錯誤允許納稅人自查糾正”,在不做嚴格要求情況下即統統可以自查糾正,從而隨意處理。從評估工作開展初期各地評估案例情況看,這一現象存在不少;另一方面是投鼠忌器,為規避責任對發現少繳稅款問題一律傾向移交稽查,而其中真正屬于應該移交的卻不多,牽扯了稽查部門工作精力。

4、監督制約不夠到位。如案件是否移交稽查、自查補稅是否到位、同類問題是否重復出現、典型問題是否引起全面重視等等,后續的監督管理手段還沒有跟上,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評估工作質量,也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有關問題的出現,不利于納稅評估對稅源管理質量提高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

以上內容僅是本人目力所及范圍內對評估工作的淺顯看法。對解決以上問題,總結了以下幾條建議:

1、健全工作制度,規范管理員工作行為。要將納稅評估工作程序上的規定做進一步完善,嚴格限定評估人員行為尺度,到位不越位地做好本職工作,準確發揮好在協調聯動機制中的“環節”作用,切實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篇(2)

納稅評估是稅務機關依據國家的稅收法律法規,對納稅評估對象依法履行納稅義務情況進行審核、分析、評價和處理的管理活動。納稅評估作為重大建設項目過程管理中的關鍵環節,對于提高稅源監控能力、降低異常申報率、堵塞管理漏洞、提升控管質效起著積極的作用。加強重大建設項目納稅評估,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強化稅基管理的需要。重大建設項目既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稅收收入的重要來源。從去年底開始,各級黨委、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大投資、拉動內需的政策,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相繼開工。借助管理軟件支撐,采取人機結合方式進行專業化評估,可進一步改進管理手段、拓展控管范圍、提高監控效果,切實把經濟增長點轉化為稅收增長點。二是盤活數據資源的需要。日常控管中,稅收管理員重征收管理、輕評估分析,對大集中系統、重大建設項目稅收管理軟件中現有的數據信息以及相關合同資料,未能有效整合運用,建立經常性評估分析制度,造成數據資源利用率不高,直接影響到數據變稅源、稅源變稅收。三是凝聚控管合力的需要。經過調查發現,由于征管基礎和人員素質的差異,不同重大建設項目管理力度和控管質效不均衡。在“大集中”系統管理框架下,只有按照新的稅源控管模式的要求有效整合數據資源,深入開展案頭分析評估,分析查找征管中的薄弱環節,加強部門崗位間的配合聯動,才能形成評估、征管、稽查等環節的良性互動,構筑起重大建設項目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高效運轉機制,提高稅收征管質效。

二、主要作法

(一)項目周期評控法。以工業建設類、商業建設類、企業辦公用房建設類、技術改造類以及其他建設類重大項目為評估重點,根據企業生產實際和財務管理特點,將重大建設項目劃分為投產期、試產期和達產期三個周期,不同生產周期確定不同評估重點。重大項目從立項開始到投產期,重點對取得土地方式與土地交易稅收清算以及取得發票的真實性、代扣代繳建筑業營業稅等稅款進度與投資方撥款進度以及工程形象進度的同步性、“甲方供料”申報繳納稅款的完整性、境外提供境內設備安裝、技術改造、轉讓無形資產等營業稅與預提所得稅扣繳的及時性、各類應稅合同印花稅申報的準確性等情況評估監控;從投產期到試產期,重點對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與實際使用時間是否一致、在建工程是否延期結轉固定資產和人為拖延房產稅應稅時間以及城鎮土地使用稅申報的準確性評估監控;從試產期到達產期,重點對應稅房產、土地以及擴大生產規模、增加銷售收入等實現的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城建稅等稅源轉化情況與項目規劃立項文書的差異性評估監控。比如,在對一熱電公司評估過程中,發現該單位私自征用建設項目所在地村委集體土地一宗,經過評估核實,補征入庫稅款28萬元。在對一風電項目評估過程中,發現該單位支付工程款項環節未按照規定扣繳稅款,經過評估核實,補征入庫稅款146萬元。在對一金業化工項目評估過程中,發現該單位在建工程延期結轉固定資產、未按照規定及時申報城鎮土地使用稅,經過評估核實,補征入庫稅款44萬元。

(二)關聯鉤稽評控法。以居住建筑建設類重大項目為評估切入點,根據已有的房地產行業數學模型和評估指標體系,以行業總體稅負率為評估標準,以此來衡量和判斷企業稅負是否合理、納稅是否正常,對納稅異常企業,依據營業稅征收率與所得稅核定征收率以及土地增值稅預征率三者計稅依據的內在關系,對稅負偏低、指標異常、申報異常、營業稅、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不匹配、代征稅款與建筑規模不符等情況重點評估、篩選疑點。比如,在對一房地產開發項目評估過程中,通過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實際申報入庫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倒算,發現該單位申報三稅的計稅依據不一致,差異很大,經過評估核實,應補征入庫營業稅309萬元、企業所得稅158萬元以及其他各項稅費40萬元。在對一商住綜合開發項目評估過程中,發現項目建設單位撥付工程款項進度與代扣代繳建筑業營業稅等稅款進度以及工程形象進度不同步,自取得預售許可證以來,商住房銷售收入長期掛“預收賬款”未結轉收入,經過評估核實,分別補征入庫扣繳營業稅和銷售不動產營業稅等各項地方稅收22萬元。

(三)輻射延伸評控法。以工業建設類、

農業建設類、基礎設施類、公共建筑建設類等九類不同類型的重大建設項目為圓心向外輻射、延伸評估,做到“四個延伸”,即:一是由單純項目評估延伸到建設單位、承建單位的雙向評估;二是對跨年度的重大項目評估當年的同時對其以往關聯年度追溯評估;三是由對重大項目營業稅、所得稅、土地增值稅的重點評估向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以及其他地方稅費的同步評估;四是由發票、稅款的比對分析向“甲方供料”、工程轉分包等征管難點的延伸評估。比如,在對一中學辦公樓建設項目評估過程中,經過比對建筑安裝合同、開具發票以及扣繳稅款等資料,發現辦公樓外墻裝飾用大理石為“甲方供料”,經過評估核實,補征入庫稅款26萬元。在對藝苑小區、教育路小區十區等重大項目評估過程中,發現相關項目均由一個房地產企業開發,且多個項目均屬跨年度開發,為此,采取對所有項目“一攬子”評估思路,并將評估時限追溯到項目開工年度,對所有項目涉及到的建設單位代扣代繳、承建單位自行申報情況逐年、逐項評估核實,并對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以及其他地方稅費的申報繳納情況同步評估,經過評估核實,補征入庫各項地方稅款320萬元。三、取得的成效

(一)增加了稅收收入。本次評估共選取重大建設項目 25個,其中房地產開發項目 13個。通過比對分析,發現有納稅疑點的項目19 個,其中房地產開發類11 個,經過案頭分析評估和實地交叉派工核實,目前共補征入庫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等各項地方稅收916萬元,有效鞏固擴大了稅基管理,緩解了當前組織收入工作的壓力,為局黨組掌控情況、科學決策、部署落實、全面完成一季度收入計劃打下了堅實基礎。

篇(3)

一、企業基本情況:

(一)總體基本概況:海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上饒市首家無行政區(域)劃的投資控股型企業集團,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曾用名上饒三電實業有限公司、江西海源實業有限公司,2006年1月更名為海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張海峰,注冊資本1.65億元,出資人為自然人,為本公司職員,業務范圍涵蓋能源開發、房地產開發、工程建設、旅游、文化傳媒等多個領域。

(二)內部管理結構:海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完全按股份制法人治理結構進行內部管理。公司股東大會為公司最高權利機構。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會和監事會, 由董事會任免公司日常管理機構, 由公司管理機構在監事會的有效監視之下管理日常事務。公司根據企業管理及工程建設需要現設有總經理工作部、財務部、發展部、監管部、能源開發部、安全監察部、黨群工作部。

(三)外部投資情況:海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對外投資有9個全資公司和3個參股公司。

1、全資公司分別為:

①江西海源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江西澤裕實業有限公司

、江西海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江西海源房地產有限公司、江西海源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上饒市富源機電設備工程有限公司、江西海源旅行社有限公司、江西海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上饒市海源電力勘測設計有限公司。

2、參股公司分別為:

①江西江灣實業有限公司、②江西三清山旅游實業有限公司、③上饒市海源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海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投資關系示意圖

?

?

?

?

二、稅收征管現狀:

(一)海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征管情況:集團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由我局管理;企業所得稅為地稅管理。(三)參股公司的稅收征管情況:1、江灣實業有限公司和上饒市海源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為新辦純所得稅企業,企業所得稅為我局管理);2、江西三清山旅游實業有限公司(企業所得稅由地稅管理)。(五)納稅評估情況:為強化我局管轄的海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其相關控股公司的稅源管理,2008年我局有針對性的對部分企業進行了納稅評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體評估單位及其結果如下:2、江西海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經對該企業2007年度增值稅的納稅評估,核實該企業“增值稅――應交稅金”貸方余額2877.89元未申報,補繳增值稅2877.89元。4、江西海源旅行社有限公司:經對該企業2007年度的企業所得稅納稅評估,企業申報應納稅所得額為19541.34元、核實企業調增應納稅所得額16000元,應納稅所得額為35541.34元,扣除企業已預繳企業所得稅2072.74,補繳企業所得稅7523.42元。

?三、征管改進方向:

1、對海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屬長期無業務的控股公司如上饒市海源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清理,擬在企業提出注銷申請后及時清算。

2、海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為投資公司,和被投資公司除業務往來較為密切外,資金關聯度較大,且資金流動也有一定的復雜性,這對于如何掌握該企業的投資收益情況,實行有效監控造成了一定難度。2009年分局擬在通過對海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江灣實業公司的納稅評估工作,加強對其關聯企業資金脈絡的進行摸查,對疑點問題進行適時核對,排除疑點,促進征管。

???????????? 調研人員:? 黃德華? 朱曉玲

???????????????

篇(4)

一、當前稅務部門對集團性企業稅收征管的現狀

當前稅務部門對集團性企業稅收征管的現狀和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日常稅收巡查工作的淺表性。目前基層分局責任區管理員對集團企業的日常巡查工作主要是對企業的一些案頭靜態資料,相關動態經營表面變化情況的口頭性詢問、了解,即使是實地檢查、巡查,也是粗略性的了解與查看,對集團企業財務核算與企業實際經營運作之間實質性的差異與聯系,了解甚少或無法了解,其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大。

2、日常稅收征管工作的畏難性。調研中,發現目前責任區管理員對集團性企業征管工作的畏難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思想上畏難。集團性企業基本上都是分局、區局乃至區、市政府的重點稅源企業和龍頭性企業,管理員心理壓力較大,工作上怕出錯,不敢輕易采取一些強硬的征管手段和征管措施,怕遇到阻力,也怕得罪人;(二)是業務上畏難。日常稅收征管工作中,集團性企業大多數所涉稅種較寬,有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更有營業稅、房地產稅、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出口退稅、個人所得稅、預提所得稅等稅種,這對責任區管理員就提出了高要求、高標準。要求責任區管理員在掌握的稅收政策、會計業務核算上要做到“全、廣、精、深”,其難度系數高了許多;(三)是實踐上畏難。在基層稅收征管實踐中,尤其是對集團性企業進行解剖或調研時,責任區管理員往往是怕走進去出不來。有些集團企業跨省、市、區(縣)甚至跨國經營,集團內有內資企業、外資企業以及境外公司等,涉及到的主管稅務機關可能屬于不同的省、市、縣以及區(縣)內的不同管理分局和管理機構。故而有時對集團性企業開展的服務性調研或項目解剖工作深度不夠,調查流于表面文章。

3、日常稅收檢查的單一性。責任區管理員對決策監控系統、票表比對系統產生與形成的相關集團企業異常信息的檢查,如紅字發票的檢查、運費發票的協查、稅負偏低情況的核查,往往就事論事,不深究、不去挖掘集團企業間深層次的原因,僅停留于查出一般性問題即可。

4、納稅評估工作的局限性。通常情況下,基層納稅評估人員僅對集團內某一企業當期(一般當季或所屬月份)或當年(一般為當年1月至當年評估期)情況進行評估,評估時間較為緊湊,評估工作量又大,以前年度往往成了納稅評估的“免擾區”。同時,在評估工作中,評估人員對納稅人涉嫌非法避稅事項進行合理調整時,卻又很難把握“合理”這個尺度,區域內同行業合理性參照指標欠缺,稅務人員易產生較高的執法風險。因此集團關聯企業業務的調查有時也滿足于“淺嘗即止”。

5、稅務稽查工作的約束性。目前,基層分局a級誠信納稅人的評定,雖說不分經濟性質,不分規模大小,只要具備并符合誠信納稅人條件都可參評, 但必竟a級誠信納稅人的評定名額有限。故基層分局對a級誠信納稅人的評定主要還是以規模性企業、重點稅源企業、集團性企業中的主要企業為主。根據國稅發〔20xx〕92號文關于《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管理辦法》第三章第十一條的規定:對評定為a級的納稅人,主管稅務機關可依法給予除專項、專案檢查以及金稅協查等檢查外,兩年內免除稅務檢查的鼓勵。如果集團中成員企業連續兩、三次被評為a級誠信納稅人,那么該企業連續五、六年甚至更長時間都與日常性稅務稽查“無緣”。

6、稅企溝通方面存在偏頗性。在對集團企業的稅企溝通方面,基層管理分局往往片面強調稅源、稅負的管理,而對納稅風險點的服務、在稅法解讀的系統性、全面性方面還做得不夠或欠缺。對集團企業在會計制度執行中存在的稅法與會計制度的差異、主要會計科目會計核算的明細程度、產品生產經營的運作機制等方面相互溝通的力度、深度不夠。

二、集團性企業稅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篩選,我們對近10戶集團性企業進行了為期幾個月的調研工作,發現目前集團性企業在稅收征管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存在不及時申報應稅收入的情形。調研中,我們發現目前集團性企業不及時申報應稅收入的情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直接通過 “ 發出商品”科目進行核算,并長掛“發出商品”科目,直到客戶來款后方才開票實現銷售。而在責任區管理員日常巡查、檢查工作中,納稅人則將之解釋為向分支機構、外地辦事處發出的“樣品”等事項來處理;二是生產工期12個月內的短線產品長掛“應收賬款”或“預收賬款”科目進行混淆核算。一旦遇稅務人員詢問,則解釋為對方單位的預付款項,從而達到將應稅產品推遲開票、推遲申報的目的;三是根據銷售部門的“傳遞單”開票申報。調研中發現集團企業的銷售部門與財務部門往往各負其責,互不干預,應稅產品的銷售完全不按增值稅和所得稅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確認收入;四是有些集團企業存在對外產品建設工程業務,如銷售給房地產公司的門窗等產品,為上市公司或規模性企業生產的成套設備等,“單設”工程處進行核算。工期短的,未依法及時確認收入,工程超過12個月未完工的,增值稅方面,未依法在收到預收款或者書面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的當天確認收入,所得稅方面,未在納稅年度按工程進度或完成的工作量分批或分次確認收入,直到工程竣工決算后,方才一次性確認應稅收入或甚至在對方款項全部收到后方才確認收入。企業長期處于低稅負、無稅負狀態或經營常年處于虧損狀態。

2、集團內關聯企業在關聯業務定價上存在隨意性。目前,集團性企業產品都采用集團統一的“品牌”對外銷售,因此其成員企業往往通過先開票給集團公司,再由集團公司開票給客戶最終實現銷售的。而由于成員企業在產品合同的簽訂、銷售的履行、款項的收付、銷售人員工資的支付等方面無須支付費用,故成員企業往往按照扣除上述銷售費用的一定比例(通常稱為扣點)開票申報納稅,由于其費用列支不可分割,在稅收征管實踐中可確認為合理性行為。但有些集團公司或成員企業往往存在著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如享受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三免二減半”稅收優惠、符合條件的社會福利企業限額內“先征后退”稅收優惠以及享受《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所列專用設備投資應納稅額抵免的稅收優惠等,故而其在開票扣除銷售費用比例時或高比例扣除如18%-20%,或低比例扣除如2%-3%,企業何時優惠期結束或發生變化,何年重新定價,表面上看似乎企業定價原則長期不變,實則是規避了國家稅收、轉移了企業稅負,最終達到了少繳稅的目的,通過不合法的稅收籌劃,自我實現了集團企業利潤的最優化目標。

3、關聯企業通過相互占用資金轉移費用。調研中發現集團性企業通常都以集團公司的名義對外籌資、融資,融資款項各成員企業可共同享用,而利息費用的支出則有意向實現利潤較多的企業或不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傾斜,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在經營資金的收取與支付上,則往往通過互轉往來的方式由其它企業代付代收,從而規避了長、短期借款問題,并通過“往來鏈條”在成員企業間實現購銷經營資金的循環。

4、利用特殊混合銷售行為在應稅稅種間進行避稅。調研、評估中,發現部分集團企業對銷售自產貨物并同時提供建筑業勞務的混合銷售行為,存在主體稅種跨征管機構征收與管理的情形,如納稅人銷售自產金屬結構件、鋁合金門窗、大型機器設備等并同時提供建筑業勞務(見于新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六條規定)。其增值稅與營業稅分別隸屬于國稅與地稅部門征管時:一是通過“平價”或“低價”開票銷售在集團企業或非獨立核算分支機構間轉移貨物實現避稅;二是通過加大安裝費用等的不合理比例利用“稅率差”進行非法避稅。

5、集團企業間存在隨意調節人工成本核算的情形。調研中發現,集團成員有符合條件的社會福利企業或免征、減征所得稅優惠的企業,其用工人數與工資支出在成員企業間的分配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具有隨意分配、調節成員企業利潤之嫌。

6、存在非法提取永久性差異支出增加費用、減少利潤的情形。特別是存在于集團企業長期處于日常納稅評估、稅務稽查的“免擾區”狀態下。如調研中發現部分集團成員企業提支了應據實進行扣除的基金、費用和巧立明目提取而無需支付的基金、費用,利用稅務檢查的“時間差”打“插邊球”,縮減應納稅所得,少繳所得稅。

7、企業存貨的會計核算不夠規范。尤其表現在對庫存商品的核算上,有些集團企業其庫存商品的收、發、存與其銷售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聯性關系時,如通過核實庫存商品在各環節的流轉數量能夠測算、核算出其應稅銷售數量時,企業往往在賬上有意不核算數量,僅按批次、金額進行粗放性、規避性的核算,從而給稅務人員日常巡查、評估、檢查等工作增加難度,設置障礙,請其繞道而行,使其無功而返。

三、對加強集團性企業稅收征管的建議

1、加強責任區管理員日常巡查工作的深度。巡查工作開始前,要充分收集政府、工商、地稅、外貿、海關等有關部門的外部信息資料,加強信息的交換、更新、反饋,同時充分利用內部一戶式管理系統和決策監控軟件系統等征管信息平臺,調閱集團企業的各類、各項靜態數據資料,分析、排查異常數據信息資料,列出主要疑點和巡查的主要環節、主要方面,有目的地進入集團企業,運用趨勢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同行業比較分析法等進行深層次的巡查、核查工作。

2、加強稅收、會計業務的全面、深入的系統學習。集團性企業的稅收征管不僅要求責任區管理員須掌握較全面的稅收政策,具備較高的會計業務和會計核算知識,而且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經濟管理、市場營銷、計算機網絡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加強學習,只有水平過硬了,才有充分的發言權利和動手能力,才能走的進、出的來。

3、建議試行集團性企業集中管理制度。建議基層所轄集團性企業較多的分局,可以實行集團性企業選派一至二名稅收、會計業務水平較高的管理員專人統一管理的辦法,從而提升集團企業稅收征管的質效,積累集團企業專業管理的經驗,探索集團性企業重點、專業性管理的有效途徑。

4、建議國家稅務總局在適當的時候取消a級誠信納稅人兩年免查(除專項、專案檢查和金稅協查外)的優惠鼓勵政策。稅務部門依率計征,納稅人依法納稅,應是征納雙方稅收合作信賴主義原則的基礎,稅務部門不宜發“免檢牌”給納稅人作“籌碼”。對未來事項形成的不公平稅收待遇,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正常、和諧的征稅關系,一段時期稅務稽查監控的職能,對具有免檢資格的納稅人而言出現了“真空”。

5、開展經常性、深層次的檢查與調研工作。建議由省、市、區(縣)統一組織開展行業性集團企業、規模型集團企業、重點稅源類集團企業、風險性集團企業等類型的服務性調研、日常性稅務稽查工作。從而逐步增強對集團性企業的納稅服務、會計核算的規范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6、切實加強稅企溝通。為集團公司全方位地解讀稅收政策法規,加強稅收與會計在銷售實現、費用列支方面差異性的輔導與解讀工作,建立集團性企業每年1-2次系統性稅法解讀制度,進一步提升集團企業的納稅遵從度。

篇(5)

這可視為安徽省“五級書記帶頭大走訪”的規定動作。但在汪建國與安徽地稅系統而言,規定動作之外還有深意——推動安徽地稅系統管理轉型升級落實。

稅收管理轉型升級,是安徽地稅系統從2010年底即著手推進的一項系統性工程。“這并非一時一地之策,而是貫穿‘十二五’安徽地稅工作的一條主線。”安徽省地稅局有關負責人告訴《決策》,“在2011年破題探索后,今年更是強力攻堅、加快推進管理轉型升級。”

那么,為什么要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內涵有哪些?怎樣轉型升級?

“凸顯期倒逼”

2012年4月,安徽省地稅局一位負責人將一大疊材料擺到《決策》記者面前。那是起草于2010年、百余頁的安徽省地稅局“十二五”規劃前期調研報告。“為什么要推進管理轉型升級,答案就在這里面。”

2010年,安徽省地稅局為編制安徽地稅“十二五”發展規劃,展開大規模調研。在調研中,安徽省地稅局已敏銳地察覺到,稅收工作內外部環境的變化。

從外部環境來說,“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很明顯感覺到納稅人權利意識越來越強,稅收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權利公開透明運行的要求越來越嚴,稅收工作外部約束趨緊。”上述負責人告訴《決策》。

此后的發展印證了其當初的判斷。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稅”字成為最熱門的焦點話題之一。截至3月4日,在總共42份財貿金融類提案中,有關稅的提案就占了13條之多。

而隨著國民“稅意識”覺醒,稅收征納關系逐漸成為社會關系中的重要方面,“征納和諧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征納之間缺乏互信、發生矛盾,則不利于社會和諧,甚至引發社會沖突”。上述負責人稱。

顯然,稅收的觸角已延伸到社會管理的各個領域,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社會關系的調節。

與此同時,稅收與經濟的互動也越來越緊密。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國家‘十二五’發展的主線,這離不開各種政策手段的綜合運行,其中稅收作為保證國家機器運轉的財力基礎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汪建國說。

相應地,“經濟轉型發展要求稅收政策、稅收管理等與之相適應,對稅收制度改革、稅收管理變革形成‘倒逼’”。

“倒逼”稅收管理轉型升級的還有現代公共管理的要求。各級地稅部門需要將征納雙方置于平等的法律關系中,充分尊重并保障納稅人的權利和主體地位。

從內部來看,稅源本身也在發生變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稅源規模急速增加。“僅就安徽地稅系統而言,納稅人有將近100萬戶,但一線征稅人員僅6000人左右,也即1個人要負責200戶左右。而隨著網絡購物、文化產業等新經濟形態崛起,稅源形態也開始變得豐富多樣。此外,稅源集中度也嚴重不均,全國2%的納稅人大概交了80%的稅。”安徽省地稅局征管和科技發展處一位負責人向《決策》分析道,這一系列的變化,讓此前稅收管理模式變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

最終,安徽省地稅局在調研報告中總結道,“未來五年將是稅收科學發展的關鍵期、稅收職能作用的凸顯期”。職能凸顯考驗的是稅收部門的執政能力,要適應稅收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唯有推進稅收管理行為變革。

“當前,稅收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只有推進管理轉型升級,才能積極應對各種變化和挑戰,才能有效發揮稅收職能,才能推動地稅事業科學發展。”汪建國分析說,“推進管理轉型升級,是稅收工作求新、求變、求發展的戰略選擇和現實路徑。”

2011年初,安徽省地稅局順勢而動、超前謀劃,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以推進管理轉型升級為主線”。

2011年2月9日,農歷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安徽省地稅局召開題為“創先爭優比作為,轉型升級當先鋒,為全面轉型加速崛起、興皖富民再立新功”的視頻會議,全系統13000名干部職工參會。

稅收管理轉型升級在安徽地稅系統順勢破題。

“這是一項系統工程”

形勢變化是安徽地稅管理轉型升級前進的動力,而目標的選擇則是前進的方向。在推進管理轉型升級過程中,諸多目標的正確相機抉擇是其向正確方向演進的保障。

推進管理轉型升級,不是一個階段、一個時期的工作,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目標和任務。

立足當前安徽地稅工作實際,安徽省地稅局將管理轉型升級的指向圈定在六個方面,即:推動稅收執法從重實體向更加注重程序和實體并重轉變;稅政管理從重視落實政策向更加注重研究政策當參謀、拓展空間增效力轉變;稅收征管從習慣運用傳統方式向更加注重運用專業化、信息化等現代管理方式轉變;納稅服務從僅僅重視滿足納稅人需求向更加注重保護納稅人權益、促進稅法遵從轉變;稅務稽查從突出組織收入職能向更加注重保障執法轉變;系統建設從過多依靠行政指令性管理向更加注重依法管理、人文管理、激勵管理轉變。

顯然,管理轉型升級是貫穿地稅工作各環節、各階段的系繞性工程,既涉及執法、征管、服務等稅收業務層面,也包括人事、財務、資產等內部行政管理層面。

在各環節中,安徽省地稅局將突破口放在稅源專業化管理、納稅服務升級等方面。

2010年,宣城等市局啟動稅源專業化管理試點工作。根據稅源結構及其風險特點,探索從“管戶”到“管事”,實施“行業+規模+區域”分類管理、分級監控、分離制約的模式,并運用風險管理、信息管稅、納稅評估等多種先進理念和方法,提升稅收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用一句話說,就是要能人力難事。”安徽省地稅局有關負責人告訴《決策》。

“以前一個稅收管理員能服務好20-30戶納稅企業,就已經相當不錯了。現在一個稅管員能更好地為上千戶納稅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安徽地稅系統一位基層稅干介紹說。

2011年,試點擴展到淮北、宿州、蚌埠、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和黃山等8市。是年9月,全國稅務系統推進稅源專業化管理會議在安徽召開。

會議期間,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宋蘭赴宣城市地稅局考察調研,對安徽地稅稅源專業化管理試點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變革的智慧

2011年,安徽省地稅系統全年累計組織稅費收入1434億元,增長37%。其中地方稅收891.3億元,增長36.8%,規模列全國第12位、中部第2位,增幅列全國第7位、中部第3位、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2個百分點。從地方稅收貢獻看,地方稅收入占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60.9%,為10年來最高水平。

管理轉型升級成效顯著,一系列支撐保障體系的建設與變革的方法論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4年國務院頒布施行《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以來,安徽省地稅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綱要》的各項要求,堅持把依法行政作為基本準則貫穿稅收工作全過程,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法治理念顯著提升,稅收制度更加完備,執法行為不斷規范,監督制約切實有效,權益保障全面增強,法治環境明顯優化。

特別是近年來,安徽地稅系統全面開展的“兩條生命線”(將依法治稅作為各級地稅部門的生命線,將廉潔從稅作為每位稅務干部的生命線)教育在推進稅收管理轉型升級中起了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此外,更值得總結的,還有管理轉型升級中隊伍建設的智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推動管理轉型升級開始,安徽省地稅局即將專業化隊伍建設作為其重要的保障。“地稅干部必須通過針對性培訓,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提高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適應更高層次的稅收管理和納稅服務需要。”安徽省地稅局有關負責人分析道。

2011年,安徽地稅系統共舉辦初任培訓、業務培訓以及其它各類崗位培訓班318期,培訓13984人次。

今年,安徽地稅將擴大培訓規模,力爭到2015年底實現“雙百雙千”目標,即:全省地稅系統擁有200名在稅收工作某一方面具備專長的領軍型人才、2000名基層復合型人才和業務能手。

在法制理念的引導和人才隊伍的保障之外,隨著形勢發展,稅收信息化建設對稅收管理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越發凸顯。

篇(6)

傳統稅收執法監察的弊端

稅收執法監察的對象即是稅收“兩權”,即稅收執法權和稅務行政管理權。稅收執法權包括稅額核定、停歇業戶管理、異常申報、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認定、增值稅專用發票和其他發票管理、減免緩稅審批、所得稅稅前列支審批、稅務稽查處罰等各個環節;稅務行政管理權包括干部選拔任用、人員錄用調配、重大事項的決定、財務經費管理、基本建設、政府采購等各個環節。可見,稅收“兩權”涵蓋了稅收工作的方方面面。

傳統的稅收執法監察基本模式是:每年度由上級稅務部門統一部署,集中時間開展,監察和檢查的內容圍繞稅收“兩權”進行設置,每年基本相同。其弊端是:

一是時間過于集中,缺乏靈活性;

二是事權過于集中,缺乏自主性;

三是內容過于集中,缺乏針對性;

此外,由于時間安排緊湊,檢查內容繁多,加上當前監察干部人力不足等多種因素,檢查的深度和質量難以保證。

專項稅收執法監察的實踐

針對傳統稅收執法監察的弊端,近年來,各地紛紛開展起專項稅收執法監察。所謂專項稅收執法監察即是對稅收“兩權”認為薄弱的環節或某一點開展針對性檢查。如在一次省局召開的紀檢監察調研座談會上,據某市局介紹,該局針對停歇業戶進行了專項檢查,結果在抽查的11戶當中,竟有8戶為假停歇業,該市局以此為突破口,組織人員對全市停歇業戶進行了檢查,發現了大量的假停歇業戶。近年來,省局也嘗試開展了諸如此類的專項稅收執法監察活動,如20xx年開展的人事紀律檢查,20xx年開展的財經紀律檢查等,成效都非常明顯。我局也曾就納稅評估、廢舊物資回收等高風險企業進行了重點檢查,效果也很不錯。

開展專項稅收執法監察的思考 顯而易見,專項稅收執法監察具有比傳統的稅收執法監察更多的優越性:

一是針對性更強。一事一查,或幾事一查,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靈活性更大。不受時間和事件的約束,認為某一環節或某一項工作需要加強和監督的,隨時可以組織檢查;

三是深入性更高。由于檢查的對象單一,可以組織精兵強將深入細致地進行檢查,檢查效果更好。

可以預見,專項稅收執法監察將是今后開展稅收執法監察的重要手段。目前,專項稅收執法監察還正在萌芽和創新階段,我們認為,要認真地加以完善和規范:

第一,健全組織領導。專項稅收執法監察活動應在各級黨風廉政領導小組領導下開展,具體工作由各級監察部門牽頭組織實施,涉及多個部門聯合行動的由紀檢組或分管領導進行協調。

第二,完善工作機制。整合政策法規監督、干部人事監督、財務審計監督、行政監察監督、巡視檢查監督等職能部門的監督資源,制定與完善信息共享制度、聯系會議制度等,及時發現和掌握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以便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做好規劃,每年度扎實有效地開展好2—3項監督檢查,促進依法治稅,依法管理。

第三,拓展監督渠道。通過“六個融入”,實現“三個貫穿于”,即把“兩權監督”融入依法治稅之中,強化執法監督,促進依法組織收入;融入科學管理之中,完善崗責體系,健全執法責任制;融入行政管理之中,完善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健全人、財、物管理制度,推行人事、財務、事務公開;融入優化納稅服務之中,進一步減輕納稅人辦稅負擔,糾正損害納稅人利益的不正之風;融入信息化建設之中,將“兩權監督”逐步納入系統網絡,通過過程控制和標準化管理,減少權力運行的隨意性;融入干部隊伍建設之中,加強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抓好勤政廉政教育,推進國稅廉政文化建設。

篇(7)

一、中小企業面臨的三大財務難題

(一)融資難

缺乏資金、資金流通不暢,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也曾連續多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然而這一問題至今還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從政府方面說,雖然公布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文件,但是卻沒有形成具體而完善的擔保機制。

其次,從銀行方面來說,雖然有政府鼓勵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然而中小企業的壽命期限很不穩定,很有可能讓銀行貸出去的很多款項收不回來,出于盈利風險考慮,銀行不愿意貸款給還款能力不強的中小企業。

最后,從中小企業自身來說,由于其缺乏比較完善的會計管理機制,賬目設置不健全,財務報表不能滿足銀行提供貸款前的資格審查,而且沒有房產等抵押品。

據上海的《2011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趨勢調查報告》顯示,在被調查的857家企業中,其經營資金大部分都依靠自有資金,有近90%的中小企業較難從銀行貸到款。因此,融資難、資金鏈斷裂仍是中小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勞動力成本上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巴巴集團的《珠三角小企業經營與融資現狀調研報告》顯示,人工成本的上升在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據調查,珠三角地區的小企業工人工資相比2010年上漲了20%—30%,部分高級技工的工資上漲幅度甚至超過100%。報告顯示,將勞動力成本上漲列為當前企業面臨三大困境之一的企業比例高達52.44%,僅次于原材料成本上漲。

因此,本文認為中小企業面臨的另一個重要難題就是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同時人才流動性大。除了原材料的價格不斷上漲外,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生產成本隨之上揚,而且多數中小企業處于產業鏈的末端,不能把成本上漲的壓力轉移到產品定價當中去,只能損失利潤。

(三)稅費負擔過重

據統計,截止到2010年底,全國工商登記的中小企業超過11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3400萬個,創造了60%的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50%以上的稅收。根據多家部門的調查,目前中小企業稅費負擔較重,有不少中小企業表示,他們一年所納稅額占到企業利潤總額的50%左右。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要繳納稅費或“隱性”負擔有:稅,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費,包括教育費附加、水資源費、社會保險費等,據估算,通常交1元稅,就要交0.5~0.7元的費;有關部門提供有償服務收取的費用;一些執法部門名目眾多的檢查罰款等。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表示,對中小企業的收費,常常是清理了一批,一些地方換個名義又冒出一批。

上述三個問題在大部分的中小企業當中都存在,關系著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并且在以后做大做強過程中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接下來分別對上述幾個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一些相應對策。

二、中小企業如何解決三大難題的建議

(一)內部融資與外部融資相結合

首先,企業要在融資前一定要有規劃,有預見性,即對資金需求的性質、用途、數額、期限等有明確的判斷,并且還要明確可以接受的成本,可能的還款保證,以及還款來源的評估。

其次,企業可以借助于專門的融資機構,幫助企業規劃融資,以此來減少企業的盲目性,增加融資成功的幾率。

第三,充分重視內部融資的作用,即通過內部員工投資來成功籌資,這樣不僅可以降低籌資成本,還可以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四,銀行仍然是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中小企業應當確定長期合作銀行,將零散資源整合到一家銀行,重點培育與這家銀行的信用合作關系,為自己的后續發展打基礎。

(二)控制人力成本,提高利潤

第一,中小企業的一個特點是規模小,因此靈活性比較大,可以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企業利潤下降的時候,適時轉型,變更主營業務,即在一段時間內主要投入成本較小的業務,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第二,重視人才培養,爭取留住人心。如何才能留住人才,除了物質方面的激勵外,還要注意其精神方面的需求。經營者應當正確看待人才流動,重視人才培養,擯棄“為他人做嫁衣”的想法,多位員工提供培訓的機會。對于重要人才,企業可以采用參與入股的方式,讓企業和人才的關系更近,以留住人才。

(三)正確合理的進行稅收籌劃

首先,政府應采取相關政策措施,以減輕中小企業稅費負擔。我國從2009年1月1日起,就已經實施了將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統一降至3%,并且在2011年11月1日之后,上調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但是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仍然很重。因此,政府相關部門還應當完善稅制結構,堅決取締不合理收費,在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時,政府應及時下調其核定稅率或定額,以減輕中小企業稅費負擔。

其次,企業應實現稅收籌劃,合理避稅。稅收籌劃是納稅人在充分了解掌握稅收政策法規基礎上,當存在多種納稅方案選擇時,納稅人以稅收負擔最低的方式來處理財務、經營、組織及交易事項的復雜籌劃活動。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利用稅收優惠、特定條款等方法,以及與稅務機關建立良好關系,著眼于降低企業整體的長久的稅負,而不是某一時間、某一稅種,要樹立整體的稅收觀念,合理避稅。(作者單位:北京天圓全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煙臺分所)

參考文獻:

[1]張建營.中小企業融資實戰[M]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6.

篇(8)

為了解省、州金融扶持政策貫徹落實情況,進一步改進金融服務于龍里縣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加大金融支持工業企業力度,龍里縣工業和信息化局與縣金融辦對國家、省、州政策進行了梳理,對部分企業融資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匯報如下:

1國家、省、州金融政策落實情況

為加大金融支持工業企業的扶持力度,國家、省、州先后出臺了系列政策,龍里縣也出臺了支持工業企業發展資金等配套文件,逐步形成對金融支持工業企業發展的政策鼓勵、風險補償等配套機制。總體來說,龍里縣貫徹落實金融扶持實體經濟效果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發(20XX)60號文件:支持開展排污權、收費權、集體林權、特許經營權、購買服務協議預期收益、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等擔保創新類貸款業務。但在龍里縣未能較好落實,企業融資渠道仍為傳統的抵押擔保。

(二)國發(2017)48號《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中明確嚴禁存貸掛鉤等變相提高利率行為以降低融資中間環節費用,但在助保貸平臺,仍存在存貸掛鉤現象。

(三)民貿民品優惠政策未完全兌現。截止目前,龍里縣已認定民貿民品企業68家,截至2017年9月底,共有59家民貿企業辦理基準利率貸款 4.13億元,累計貸款15.43億元,按政策應獲得中央財政貼息資金4443.235萬元,但目前僅兌現貼息資金1777.416萬元,貸款貼息滯后,2017年度第四季度及2017年第一、二、三季度貼息資金至今未到帳。

(四)黔府發2017(12)號《省政府關于進一步支持工業企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明確,不搞一刀切式抽貸,完善貴園信貸通政策,對單個企業貸款限額提高到1000萬元。但有些金融機構存在抽貸現象,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運行,嚴重的會導致企業因流動資金斷鏈而停產。雖然省級層面對貴園信貸通可提高到1000萬元,但在實際操作中最高的限額仍只是500萬元。

(五)《黔南州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實施方案》中明確堅持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的保本微利原則,將擔保費率由當前的3%(年)下調至2%(年)以內,但在實際工作中,擔保公司的擔保費率仍未下調。

2企業融資情況

從各商業銀行反饋的總體數據來看,截止8月底,全縣工業企業累計貸款余額為219633萬元,其中:工行 16832萬元;建行24630萬元;農行39985萬元;郵儲680萬元;農商行154363萬元;貴州銀行4600萬元;貴陽銀行10萬元;村鎮銀行18518萬元,但新增貸款較少。

2017年9月,縣工信局對48戶企業融資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通過不同融資渠道從各商業銀行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企業有34戶,貸款余額為34968萬元;尚未獲得銀行貸款支持的企業有14戶。48戶工業企業中除4戶暫無資金需求外,其余44戶均有不同程度資金缺口,缺口額25050萬元。在獲得貸款的34戶企業中,通過權屬抵押貸款的有31戶,占90.76%。由此可見,企業融資需求缺口仍然較大,銀行發放貸款大多數都是需要提供抵押物,抵押物大多是土地、房產手續,創新抵押質押方式創新不夠,土地廠房手續未完善的企業基本得不到金融部門的支持。

3擔保情況

龍里縣金誠信用擔保公司目前單筆為企業融資擔保可達1000萬元,基本能滿足龍里縣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縣金誠擔保公司自成立以來,累計為縣內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130筆,累計擔保金額約3億元。目前龍里縣金誠信用擔保公司在保項目27個,在保金額5480萬元。縣內部分企業因土地房產手續未完善,不能提供抵押物,只有采取擔保渠道,目前擔保公司收取的擔保費大多在3%,企業融資成本較高。

4困難和問題

(一)企業的信用觀念淡薄、還貸意識差。目前,少數工業企業信用觀念淡薄、誠信意識差、還款意愿不強的現象比較突出,一些企業長期拖欠銀行貸款本息,致使部分金融機構不愿甚至不敢與民營企業打交道,這已成為難貸款的最大障礙,個別企業故意拖欠不還,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金融機構支持民營企業的積極性。

(二)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龍里縣大部分工業企業仍然處于發展初期,大多是以家族式經營、合伙制經營等方式發展起來的,財務管理、經營管理不規范、不健全,大多數企業都是聘請兼職會計沒有專職財務人員,財務收支不走對公賬戶,不排除有為了偷稅不按規定入賬現象。銀行在進入實質性審查時往往財務報表不規范。從而導致提交銀行貸款要求的審貸資料質量差,導致時間長、通過率低、融資難度加大。

(三)貸款審批效率低,融資成本貴。銀行貸款審批流程長、風控控制指標嚴導致融資慢。如貴園信貸通平臺于2017年10月開始運行,我們先后推薦了24戶企業計7250萬元到合作銀行為企業爭取授信貸款,但至目前止,僅發放了威力洗滌、昆泰紙業、龍緣盛豆業等6筆21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2017年以來,由于其他縣市助保貸出現問題較多尤其是代償問題普遍,導致合作銀行龍里建行顧慮增多,抽貸、惜貸嚴重,平臺日漸萎縮。由于中小企業無抵押物,在融資時先要經過中介機構進行資產評估,然后通過擔保渠道方能獲得貸款,評估費和擔保費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導致融資貴,這也是很多企業無奈的選擇。

(四)融資渠道窄,金融產品不多。由于債券、股票、基金等融資方式準入門檻高,導致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窄。目前通過銀行權屬抵押仍是企業融資主要渠道,占比很高。國家鼓勵的應收賬款、在建工程貸款、稅信貸、預期收益貸款、合同訂單貸款、倉單質押貸款、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無形資產(商標、專利)質押貸款等均因無具體操作辦法,加上金融部門認為風險較高不愿做。

5工作建議

時下經濟下行壓力大,受融資貴、用工難、價格低、環保嚴等諸多因素影響,制造業生存環境急劇惡化,企業盈利水平越來越低,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是解決企業面臨困難的當務之急,建議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協調解決。

(一)政府層面

1.提高服務效率,各部門盡快幫助企業完善相關產權手續。據調查,目前企業有土地房產手續的大多數已經抵押給銀行,銀行認可抵押權屬獲得貸款幾被用盡。部分企業因為當初政府承諾先上車后買票,大多數企業在土地、規劃、環評、建設等手續未完善的情況開始建設,建成后確因無法完善手續而導致企業無抵押物融資,谷腳園區企業大多因為機場限高原因無法補辦規劃手續,雖然縣政府已專題會議安排過,但效果不理想,有的企業跑機場無數次,協調數月,仍沒有結果,建議政府出面協調,幫助企業盡快完善相關手續。

2.做好企業成長性評價。建議園區從企業生產經營、畝均稅收、解決就業、投資強度、技術創新等指標開展企業成長性評價,對企業的成長性及相關指數進行科學評估,評估較好的優先推薦給金融部門,并優先納入政府融資平臺推薦,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

3.加快引金入龍進程。近年來,龍里縣已先后成功引進郵儲銀行、貴州銀行和貴陽銀行入駐龍里縣。目前龍里縣共有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2家小貸公司、1家擔保公司,企業融資選擇面仍較窄,需加快引進境內外銀行業金融機構,同時鼓勵企業實現上市或掛牌融資,支持企業借力資本市場加速發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4.整合園區資產,創新擔保平臺。建議將園區路網等基礎設施資產打包給龍里經開區開發建設公司,做大其注冊資本。企業有融資需求的,可將未辦理手續的廠房土地資產抵押給開發公司,開發公司以自身資產免費或僅收取成本費為企業提供銀行貸款擔保,如企業不能按期歸還貸款的,其抵押的土地房屋資產由開發公司進行收儲,進行二次招商。

5.降低政策性擔保公司的擔保費率。目前擔保公司的擔保費率在3%,擔保公司在政策性擔保方面存在較大的風險,建議按規定兌現對金誠擔保公司的擔保業務補貼,將目前的擔保費率降低至2%以下,切實做到降低企業擔保融資成本。

6.改革目前助保貸平臺。龍里縣助保貸管理中心平臺于2013年10月成立,目前貸款余額僅為1130萬元,縣財政投入的1000萬元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建議縣金融辦積極指導龍里縣助保金管理中心與合作銀行(龍里建行)改革助保貸平臺,亦可另選合作銀行重新簽訂助保貸合作協議,使助保貸平臺恢復活力,發揮作用。

7.積極引導規范企業會計制度。建議園區引進財務管理公司,對未設立財務人員的中小企業進行財務指導,并可根據情況整體打包,幫助企業記賬,指導企業完善財務管理,增加財務透明度,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為企業申請銀行貸款快速提供財務資料創造條件。

8.利用行政手段激勵金融機構加大扶持工業的力度。一是根據縣內各金融機構貸款支持工業企業的情況,在年終予以獎勵。二是對貸款支持力度較大的金融機構增加政府類資金開戶存款比例,對扶持力度較小的,相應降低開戶存款比或利用行政手段撤銷政府類資金在其銀行的開戶。

9.啟動縣級貴園信貸通平臺。目前龍里縣出資200萬元,參與州級貴園信貸通平臺,但實際運作中,審批效率低下,效果較差,9月龍里縣申報了11戶,僅獲得1戶貸款350萬元。建議啟動龍里縣貴園信貸通平臺,由農商行牽頭作為承貸銀行,最大限度為龍里縣工業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二)金融層面

1.探索合作模式。縣金融辦積極和稅務部門合作,探索針對積極主動繳稅、納稅信用好的小微企業,無需抵押和擔保,加快稅信貸出臺,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按有關規定和優惠政策落實利息補貼和稅收減免,實現稅務、銀行、企業三方共贏,同時指導銀行創新推出適合企業的金融產品。

2.創新抵押方式。目前企業傳統的抵押方式多為廠房、土地使用權、房產、股權,建議縣金融辦積極和銀行對接,大膽嘗試以知識產權、專利權屬、庫存商品和應收帳款為新的抵押物貸款模式,盡快出臺相關配套辦法。

3.提高審批效率。目前推行的貴園信貸通平臺,審批效率非常低下,原因主要在金融部門,由于縣級支行沒有審批權限,一些企業申報資料報上去幾個月都沒有下落,建議各銀行要積極爭取上級銀行的支持,盡量做到下放貸款審批權限,在堅持安全、效益、流動的信貸原則前提下,給予縣級銀行一定的貸款審批權限,并成立專門的小微企業信貸部門,提高貸款審批效率。

(三)企業方面

1.增強信用意識。企業要自覺接受銀行的信貸監督,堅持有借有還,貸款不難的原則,積極主動按時歸還貸款本息,增強誠信意識,努力提高自身信譽度。如:在全國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應如實填報公司的財務數據,在今年貴園信貸通工作中,農行系統就將查詢該系統的信用信息作為一項考核內容,有的企業填報時未按照真實的數據填報,本來有利潤也填虧損,直接影響到銀行貴企業的評估,導致無法獲得貸款。

2.完善財務管理。企業的財務管理、財務指標直接關系到能否獲得銀行支持,有的企業甚至沒有做賬,銷售收入不走公司賬戶,銀行沒有流水,雖然銀行也愿意支持,但無奈提供不出完整的財務報表,導致最終貸不了款。

3.履行納稅義務。在評估貸款風險時,一項重要的指標就是稅收,但據統計,龍里縣納稅在50萬元以上的企業不到30戶,部分企業正常生產但確每月都是零申報,貴園信貸通支持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上一年度納稅額10萬元以上,部分企業就為此得不到貸款支持。

4.提升核心競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擴大企業規模,整合產業鏈,以實施千企改造工程為契機,加大企業技改創新力度,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企業獲得銀行支持以及下一步進入資本市場融資創造條件。

企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二

正藍旗傳統蒙古包加工業具有悠久歷史,用料考究、做工精細精湛、不僅繼承了傳統蒙古包的民族風格,也是蒙元文化的重要體現,一直以來是我區乃至全國最大的傳統蒙古包加工基地,是蒙古包行業的典范,在傳統蒙古包銷售市場上占有70%多的份額。隨著近些年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蒙古包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帶動了我旗蒙古包行業的飛速發展,全旗現有傳統蒙古包加工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33戶,年可生產直徑為3.250米的50余種大小不同規格的傳統蒙古包10000多余頂,暢銷全國各大旅游城市景點,遠銷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十幾國。年均銷售量可達5000多頂,實現產值6000萬元左右,直接和間接提供2000多個就業崗位,是我旗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

一、傳統蒙古包制造行業的特點

傳統蒙古包制造看似簡單,其實較為復雜,分工比較細、做工慢、生產工期長,各組成構件間架有序合理,組成后不僅美觀大方,而且還要符合力學要求,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因此,企業需要負責對售出的蒙古包提供裝卸、安裝及相關維護等專業售后服務。對蒙古包特有的情懷,造就了我旗成為傳統蒙古包制作技藝的物質文化遺產之地。

由于采用傳統蒙古包制作工藝,各企業均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除極少數構件能采用機器制造外,絕大多數采用人工手工制作,大部分就業人員來自牧區進城務工、下崗職工及陪讀牧民,并且都是熟練掌握了傳統蒙古包制作技術人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觀念的轉變,年輕人不愿從事此行業,新生從業人員增長緩慢,整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年齡偏大。長時間以來,該行業的技術工人人數相比其他行業來說少之又少,出現一工難求的現象,尤其是熟練工人更是搶手。近幾年來,各家廠商為了多爭取訂單,留住熟練工人,均采用按件計費方式,不斷提高工人工資水平,導致蒙古包制造成本不斷升高,而銷售價格卻沒有明顯的漲幅,甚至有所下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加工利潤空間不斷縮小,居高不下的人工費用已經占到總成本的40%以上,超過了用料成本。

以最為暢銷的直徑4.3米蒙古包為例:套腦用料9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費140元;門子用料8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費150元;哈那用料46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費540元;烏尼桿用料24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費160元;帆布套用料420元,縫紉工加工費320元;氈套用料320元,縫紉工加工費280元;單布用料30元,縫紉工加工費40元;圍繩、方頂繩、鋼絲繩用料40元,加工費30元;蒙古包安裝工人工資100元;管理費280元。在生產成本為3720元的蒙古包中,人工成本就合到1760元,占生產成本的47.31%;所有原材料成本合到1680元,占生產成本的45.16%;管理費用占到7.53%。目前該款蒙古包市場售價僅為4100元,在不考慮交稅的情況下,僅能實現利潤380元,約占成本的10.22%。

以直徑5米的蒙古包為例:套腦用料12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費150元;門子用料11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費180元;哈那用料52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費580元;烏尼桿用料38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費220元;帆布套用料530元,縫紉工加工費420元;氈套用料380元,縫紉工加工費420元;單布用料60元,縫紉工加工費40元;圍繩、方頂繩、鋼絲繩用料60元,加工費30元;蒙古包安裝工人工資150元;管理費320元。在生產成本為4630元的蒙古包中,人工成本就合到2190元,占總成本的47.30%;所有原材料成本合到2160元,占生產成本的46.65%;管理費用占到6.91%。目前該款蒙古包的市場售價為5100元,在不考慮交稅的情況下,僅能實現利潤470元,約占成本的10.15%。

我旗雖是傳統蒙古包加工量最大的地區,但生產所有蒙古包的構件材料,旗內均沒有生產廠商,企業需到河北等地購進,除木料、油漆等可以找到較大的生產廠商外,其余的構件材料要到農民家中收購,或者從個體的小商販處采購。這些材料在購進時,企業根本無法開具出進項稅發票,就是能開上的也都是小規模納稅人的稅票,很少有正式的一般納稅人企業的發票。導致企業無進項稅與銷項稅抵扣,此問題不僅在我旗加工企業中體現,在整個蒙古包行業中都存在。

二、傳統蒙古包加工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篇(9)

一、學習實踐活動的主要做法

(一)思想重視,積極主動搶先機。市局黨組高度重視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從年初開始就將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在春訓活動期間,就著手進行宣傳發動和工作預備,并將活動列入年度工作要點。2月份,組織相關人員深入到系統內外的第一批活動單位開展實地考察,提前“熱身”。局黨組認真總結了我局鳩江區分局參加第一批學習實踐活動的經驗,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并注意虛心聽取和吸收干部職工的意見建議,精心籌劃醞釀。3月初,市局黨組認真傳達學習了總書記、省委書記王金山以及省地稅局局長汪建國關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市委陳樹隆書記在全市學習實踐活動動員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并就作好貫徹落實工作作出了全面布置。活動開展以來,市局活動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已先后召開會議8次,及時分析情況、研究問題,對下一步工作作出安排。由于思想重視、積極主動,早謀劃、早安排,為順利開展活動贏得了先機,確保了活動開展始終做到方向明確、方法對路,有條不紊、扎實推進。

(二)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巧安排。一是迅速成立機構。及時成立了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并成立了綜合組、秘書組、宣傳組和指導組等四個組。還組建了學踐活動聯絡小組,對每個單位都確定了一名活動聯絡員,負責上傳下達。二是精心制定方案。制定了《*市地稅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確立以“推進科學發展、發揮地稅職能、服務率先崛起”為活動主題,明確了目標任務、工作步驟、時間要求和責任分工。三是及時進行動員。召開了全系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會議。市委學踐活動第四指導檢查組到會指導。市區全體地稅干部職工和三縣地稅局代表共380余人參加,部分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納稅人代表應邀出席會議。會后,系統內各單位均召開了學習實踐活動動員會議,對市委、省局和市局有關會議、文件精神和要求作了再傳達、再學習,并進行再動員。四是認真開展培訓。舉辦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培訓輔導會,對市局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成員,各黨支部書記、組織委員和市區各單位人秘科長等相關人員開展了培訓。邀請鳩江區分局介紹試點經驗和活動體會。有力的組織措施,為扎實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三)強化措施,環環相扣抓落實。一是認真落實“規定動作”。認真落實方案,做到規定項目一個不少、規定環節一個不漏、規定程序一個不缺。制定了《學習調研階段任務分解表》和《學習計劃》,進一步細化學習內容、量化學習指標、強化學習進度。圍繞“明確學習內容、保證學習時間、務求學習效果”和“五學”即保證時間學、擠出時間學、爭取時間學、搶奪時間學和不丟時間學的基本要求,認真抓好學習任務落實。在學習中嚴格落實考勤、學習等制度,確保學習做到“四不”即不少學時、不漏人員、不缺內容、不降標準。截至目前,采取領學、中心發言等方式,市局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已完成4次集中學習,分支部組織了黨員干部集中學習平均8.8次以上,達22.9個學時。各級領導班子成員和每個黨員都撰寫了學習體會。二是精心做好“自選動作”。分別邀請市領導和市委黨校專家學者為黨員干部作了專題報告;組織各單位負責人到宣城市局進行了實地考察學習;積極吸收入黨積極分子和流動黨員參加集中學習;組織開展了黨組中心組成員和黨員干部進社區、進企業學習實踐活動;召開了學習實踐活動推進會。三是高度重視工作交流。創辦了《活動簡報》并利用《*地稅信息》,及時報道全局各支部學習實踐活動開展情況。截至目前,《活動簡報》已出刊18期,刊發信息40條。四是嚴格加強檢查指導。建立了市局黨組成員學習實踐活動聯系點,每個黨組成員聯系兩個基層單位,并明確了聯系責任和具體要求;組建了7個學習實踐活動指導組,派駐到參加第二批學習實踐活動的7個黨支部,加強督促檢查。五是著力提供制度保證。先后制定出臺了會議制度、學習制度、考勤補課制度、調研制度、檔案管理工作制度等,并認真對照制度抓好落實,建立起學踐活動的有效運作機制,確保活動正常、有序、規范開展。

(四)突出主題,學用結合求實效。緊扣活動主題,做到邊學習邊實踐,學用結合,以學促用、以用促學,學用相長、相得益彰。一是深入開展調研。制定了《調研活動實施方案》,綜合各方面意見建議,確定了“納稅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措施”和“社保費‘雙基數’征繳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探索”兩個重點調研課題。系統內各支部,也分別結合實際確定了各自的重點調研課題。圍繞調研課題,各級班子成員紛紛深入基層一線開展調研,努力掌握第一手資料,精心撰寫了調研報告。二是推動工作發展。先后制定下發了《2009年全市地方稅收工作要點》、《關于發揮地方稅收職能促進我市文化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關于發揮地方稅收職能促進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等文件,指導稅收工作;加強稅源管理和稅收分析預測工作,提出了“科學增長要有條件、理性回落要有依據”的征管工作要求,全面開展了企業所得稅匯算、各稅結算和納稅評估工作,積極開展房地產稅收專項檢查和普通發票專項整治活動,嚴格依法征收、應收盡收、應免盡免;組織有關人員到系統內外單位學習考察,進一步完善了加強現代化分局建設的方案;進一步強化機關學習制度,制定了“一月兩學”的學習計劃;分級抓好稽查干部業務培訓,委托揚州稅務學院對30名稽查干部舉辦了為期15天的脫產培訓;下發了進一步加強機關節約工作的通知,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開展干部輪崗工作,增強隊伍活力;組織開展志愿者活動,建立健全了志愿者組織機構;加強稅收宣傳,推進政務公開,積極打造“陽光地稅”;以“提速、升質、降耗、強能、創優、樹形”為目標,嚴格工作紀律,優化工作作風,加強考勤考核,積極打造“效能地稅”。

(五)注重創新,活躍形式展特色。一是創新活動思路。確定了體現地稅特色的學習實踐活動主題;提出了十個結合、十個必須、十個做到的“三個十”活動要求,確保活動效果。二是創新學習方式。創新學習載體。在內外網站上開辟了學習專欄;創辦了學習簡報;開辟了墻報和制作了宣傳展板;編寫了學習內容導讀、學習提綱、學習實踐活動關鍵詞等學習輔導材料。創新學習方法。做到學習與研討相結合,邊學習邊討論,在研討中啟發思維;學習與撰寫心得體會相結合,努力學深學透;領學與自學相結合,集中學與分散學相結合,確保學習人員不漏、學時不少、內容不缺、標準不降。弋江區分局采取一周一檢查、一月一交流、一階段一講評方式促進學習;三山區分局采取了“兩個一、兩個加”的方式開展學習,并對參學人員學習筆記進行“雙審核”。三是創新調研方式。在廣泛征求干部職工和納稅人代表以及社會有關人士意見的基礎上,確定調研課題,確保課題具有針對性、代表性;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案頭查與實地看相結合、明查與暗訪相結合等方式開展調研,努力使掌握的資料更真實、更全面、更豐富。四是創新稅收服務。開展了以“十項服務”為內容的推進納稅服務系列活動,不斷拓展和延伸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深化“一對一”納稅服務,確定專人負責,定期上門服務;結合開展稅收宣傳月活動,開設“網上稅法講壇”,分十講宣傳稅費知識和有關優惠政策;開展了“123上門幫扶”活動,盡力幫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征管分局在服務大廳內設立代收窗口,在銀行下班后代收代交稅費款,方便納稅(繳費)人,還設立了應急窗口,為納稅人解決應急事項。稽查局主動與國稅稽查局聯系并達成一致,聯合開展稅收專項稽查,為納稅人減負。五是創新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開展“三廉一述”活動,即建好廉政室、抓好廉政周、辦好廉政灶和開展稅收管理員向納稅人述職述廉活動。

(六)大力宣傳,營造氛圍加動力。通過搭建宣傳平臺、完善宣傳載體,創新宣傳形式、豐富宣傳內容,強化宣傳手段、加大宣傳力度等措施,大力營造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濃厚氛圍。以網絡、新聞媒體、自辦刊物、墻報、展板、宣傳資料等為載體,搭建起全方位的宣傳平臺;加強和各類新聞媒體的聯系,及時宣傳報道活動情況,做到報紙上有文字、廣播里有聲音、電視中有圖像;開展了“走進地稅看服務——新聞記者地稅行”活動,邀請我市四家新聞媒體的記者聯合走進地稅報道學踐活動促進地稅服務工作的成果;與國稅、公安聯合召開了新聞通報會,通過省內七大新聞媒體宣傳我市打擊發票違法犯罪活動、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情況;在*地稅互聯網站上開辟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宣傳專欄;及時編發活動簡報和學習導讀,促進交流,引導學習;制作了50多塊宣傳展板,集中展示開展學踐活動的過程場面;每個單位都制作了宣傳條幅在辦公樓外張掛,制作了宣傳標語牌在適當位置安放;等等。為確保宣傳工作到位,還對內部各單位下達了宣傳考核指標,用激勵手段促進宣傳工作取得成效。通過有力措施,為開展學踐活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為深入推進學踐活動提供了環境動力。

二、學習實踐活動的初步成效

一是思想認識有了明顯提高。通過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廣大黨員干部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明顯增強,理想信念進一步堅定,對科學發展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

二是稅費收入實現科學增長。在經濟形勢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全市地稅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積極推進科學征管,千方百計借力提速,凝神聚力彎道超車,攻堅克難化危為機,實現了稅費收入的科學增長。今年第一季度,全系統共征收各項收入16.07億元,同比增長7.2%,增收1.08億元。其中地方稅收入10.3億元,同比增長6.46%,增收6261萬元;五項社保費收入5.33億元,同比增長8%,增收4157萬元;其它基金費收入4328萬元,同比增長9.6%,增收378萬元。

三是服務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隨著學習實踐活動的開展,全系統服務理念得到了更新,服務思維得到了拓展,服務方式得到了創新,服務措施更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有了新的改善和提升。

四是隊伍素質保持不斷增強。通過學習實踐活動的開展,干部職工的政治覺悟進一步提高,精神狀態進一步飽滿,業務技能進一步增強,工作作風進一步好轉,紀律觀念進一步牢固,廉潔意識進一步強化,和諧氛圍進一步濃厚。

三、學習實踐活動的幾點體會

一要未雨綢繆早謀劃。只有早謀劃、早安排、早落實,才能爭取主動,才能掌握進度,才能保證質量,才能提高效果。

二要求真務實講成效。開展學踐活動的真正目的在于應用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實現科學發展。只有堅持學以致用,做到真學、真思、真用,鼓實勁、干實事、求實效,才能體現活動的意義,實現活動的價值。

篇(10)

為確保掌握情況,查到癥結,找準對策,我們專門成立會審小組和調研小組,確定7個行業14戶低稅負、零負申報企業作為調研樣本。這些企業銷售規模從年產幾百萬元到年產幾十億不等,有開業不到一年的新辦企業,也有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老企業;外資區域涉及香港、臺灣地區以及韓國、日本、美國、歐洲和太平洋群島國家(避稅港),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調研中我們采取事前、事中、事后三次集中會審的辦法。首先,由責任人陳述企業基本情況和案頭分析情況,集中逐戶過堂,分析排查疑點和確定調研重點;其次,由調研人員深入企業一線,詳細了解生產經營狀況和工藝流程,檢查生產車間和倉庫的實際情況,詳細查看企業賬簿,重點審閱抵扣聯的列支范圍,出口退稅情況,成本費用是否真實,關聯企業間的轉讓定價和融通資金情況,有無視同銷售、報廢、廢料銷售情況,所得稅減免期前后有無人為調節年度間利潤,向境外付匯等情況。對調研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事中的集中會審,討論確定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案;再次,對調研發現的問題集體討論,形成統一的準確處理和后續管理意見。經過一個月的深入調查研究和科學分析評估,14戶企業共查補增值稅77.23萬元,調減留抵107.49萬元,調增所得額130.59萬元,所得稅稅款28.36萬元,滯納金20.12萬元,調整外資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優惠年度一戶。

二、形成“零、負稅申報”現象的主要原因

形成企業“零負申報”和長期低稅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業內部的原因,也有稅務部門管理的原因;既有經濟客觀因素,也反映人為主觀因素;既表現于稅收征管操作的欠規范,也透析出稅收政策制定的不夠完善。具體有以下幾點:

1、企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生產經營不景氣。諸多中小企業生產規模較小、產品結構單一,缺乏新品開發能力,發展后勁不足,嚴重影響企業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非常脆弱;人民幣匯率升值和出口退稅率調整影響出口企業的利潤;中小企業對下游大企業的依賴性強,價格受其控制,一定幾年不變也是重要因素。

2、稅制設計有缺陷,造成實現稅額有扭曲。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購進扣稅法,沒有充分考慮新辦企業在開辦初期、季節性生產企業和產品生產周期長的企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進項大于銷項的實際,客觀形成了階段性的“零負申報”現象。主觀方面,部分企業利用稅制設計上的缺陷,出于緩解資金短缺的目的,在財務上人為地調節進銷項結構和銷售實現時間,消化和扭曲應實現的增值稅。另外,稅收政策與財務制度差異仍然很大,增加了稅額準確計算和稅收征管的難度。

3、管理觀念和手段弱化,企業財務管理不夠嚴謹規范。稅收政策的貫徹執行與財務核算主管部門的分離,容易引起財務核算管理主體的相互扯皮;企業財務人員的頻繁流動也給稅收征管帶來較大的影響,財務核算時間和人員上的脫鉤造成財務核算不準;企業財會人員素質良莠不齊也是制約準確核算的因素,部分財務人員對企業的財務核算不能完全準確體現經營成果,同時增加了稅收管理人員的執法風險。

4、管理人員面臨知識更新壓力,管理力度相對薄弱。大部分基層干部的納稅檢查和評估還停留在依靠手工賬冊,對財會電算化特別是ERP系統(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應用還不熟悉、不熟練。一些基層管理人員在日管中仍存在認識誤區,重增值稅,輕所得稅,重稅負,疏管理,對重點稅源戶比較重視,對中小企業管理和監督偏松。一些管理人員過度依賴管理軟件和工作流處理,深入企業調查分析不夠,實地管理監控不夠。

5、關聯交易制度體系尚未建立,反避稅難度大。關聯交易相關法規的滯后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避稅空間。根據OECD有關調研報告,特別新所得稅法實施后,大型集團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均將轉讓定價作為首要稅收問題。目前關聯企業轉移利潤主要集中在集團內部企業間的各種往來,主要手段有:高進低出,即以較高的價格向關聯企業購進原材料,以較低的價格將產品售給關聯企業,將企業利潤稅前轉出;虛列或多列租賃費,即以同關聯企業簽訂財產租賃合同的名義,將企業利潤轉移出去,有的實際上并未發生租賃行為;提高傭金費用標準,以高額勞務報酬費、技術咨詢費、中介業務費名義,將利潤轉移到關聯企業;向關聯企業融資,以高于同類業務的利率支付利息,將利潤稅前轉移。目前,反避稅工作還是一個薄弱環節,除了有關法規亟需建立和完善外,對反避稅工作思想認識上還存在不足,稅務人員業務素質與反避稅工作要求不盡適應。稅務部門缺乏了解國際市場行情,稅務人員缺乏豐富的反避稅經驗和能力,這些都給反避稅工作帶來困難。

6、企業稅法觀念淡薄,稅收宣傳和執法力度還很不夠。稅務機關需加大力度多宣傳多輔導,為企業提供法規和政策保障。同時,稅務人員需解決執法力度偏弱的問題。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稅收某些職能的強化,稅制設置缺陷的彌補,最終要通過建立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機制,加大稅收征管力度來實現。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和管理難點,應制定應對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管理的精度。

1、強化分析,整合設置零負申報和低稅負風險警戒區。宏觀上要分行業、分工藝流程、分規模等開展復合式的梳理分析,剔除合理性的因素,真正設立風險區和風險點。微觀上,牢牢把握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狀況,重點加強零負申報和長期低稅負企業的日常監管。真正落實責任區責任人巡查制度,不定期實地調查,對企業法人、經營者和財務人員約談,查看生產車間和倉庫,調閱賬冊,了解企業真實的狀況。對不正常零負申報,加強評估力度和深度,促使企業規范運作,不斷降低零負申報面。

2、多管齊下,綜合運用各種征管手段加強監控。做到征管環節全覆蓋、管理過程全監控、稅收服務全方位。首先,要突出分類管理。對重點稅源企業、行業進行重點管理,對規模小、效益不好、固定資產投入不多的外資企業,要控制用票量,對財務核算不夠規范,成本核算不準確的,要促進準確核算;其次,強化申報審核。真正建立“兩稅”數據審核機制,增值稅低稅負外資企業,往往也是虧損企業,要加大長虧不倒的外資企業的重點監控,不斷加強月度和季度申報審核,提高預繳率;再次,強化跟蹤管理。對正常零、負稅申報企業如季節性生產企業、生產調試階段企業等情況,要注意跟蹤管理,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內外聯動,加大反避稅工作力度。部分外商投資企業年年虧損,產品增值率低,而生產經營規模卻逐年擴大,利用轉讓定價轉移利潤明顯。為進一步加強反避稅工作,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加強企業關聯申報管理,嚴格日常稅務監督,完善關聯交易申報的完整性、準確性;二是對關聯交易的經營情況進行分析,將企業歷年關聯申報數據實施綜合分析,重點分析關聯交易變化與經營成果的相關性;三是廣泛收集行業數據,分析行業特點,將企業的經營情況與行業狀況進行對比,從而篩選出異常指標;四是充分利用反避稅數據庫平臺,尋找與關聯企業相同或類似的可比企業,強化可比性分析,努力發現避稅疑點;五是加強售付匯管理,嚴把審批手續關。企業申請付匯時要求其提供詳細的貿易明細,認真核查付匯合同的真實性、合理性以及資金流向,抓好后續管理,建立管理臺賬,將售付匯工作納入反避稅工作內容,并與稅收情報交換有機結合起來;六是進一步抓好日管、納稅評估、涉外稅務審計工作與反避稅工作的結合,將反避稅工作關口前移,實現稅收征管與反避稅的無縫銜接。

上一篇: 企業保安個人工作總結 下一篇: 鄉村婦幼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免弗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码 | 精品国产在天天在线观看 | 重口AV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 三级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