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題研究計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4 14:50: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課題研究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課題研究計劃

篇(1)

任教 學科:數學

任教 年級:四年級

研究的課題:農村現代過程遠程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

個人子課題: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三教學方法的研究

研究目的:通過對這個課題的研究,總結并形成適合農村小學遠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學應用方法,以及優化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效果。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探索農村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學方法,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教學環境,開展有效學習,充分發揮出“雙主互動”、“導學—探究”模式的作用,研究出切合實際的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學方法。

工作安排:

九月份:1、寫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三教學方法的研究》子課題研究計劃

2、寫好課題組個人子課題計劃;

3、將計劃上傳到教師博客,并豐富博客內容;

4、認真討論研究課題組成員的研討課教案和說課稿,并反思總結;

十月份:1、課題組成員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研究水平;

2、繼續充實“教師博客”的內容;

3、認真討論研究課題組成員的研討課教案和說課稿,并反思總結;

4、認真準備課題研討課。

十一月份:1、認真討論研究課題組成員的研討課教案和說課稿,并反思總結;

2、召開課題組會議,交流總結,討論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及研究方向;

3、課題組成員及時撰寫研究材料,上傳到網站,充實教師博客。

十二月份:1、課題組成員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研究水平;

2、繼續充實“教師博客”的內容;

3、認真討論研究課題組成員的研討課教案和說課稿,并反思總結;

元月份:1、寫好課題組子課題小結;

篇(2)

在我國機電一體化這門學科發展始于1970年以后,一開始它作為一種工程技術應用在機械、自動控制、信息等領域,作為一種多學科融合的專業,體現出了它的強大的影響力,同時它作為一個交叉學科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在這幾十年里通過學科的融合、技術的創新等持續發展機電一體化產品由單一逐步發展到了擁有一大批大型設備甚至大型成套設備或系統。這一系列的發展不僅豐富了機電一體化的產品,其中最大的作用是不斷的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方便。進入21世紀以來,一些高科技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在機械、電氣、微電子、信息技術等領域都保持著迅猛的發展勢頭,然而這些領域都和機電一體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對我國的科技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目前看來機電一體化的發展方向是小型化、輕型化、高精度、高效率集成化的發展。

1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我國的應用

我國的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相對較早,一開始主要是在數控機床上有所應用,其主要是把一些程序放在一些芯片上,然后通過讀片機對程序進行讀取,然后再執行,這一系列的過程相對較慢。目前這種應用幾乎被淘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機電一體化的發展開始朝著新型化、小型化的發展,使得一些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也就是一臺機床基本上可以完成很多獨立的工作,同時還能夠檢測出各個部件的損傷程度,包括一些刀片的破損情況也能夠被識別出來。這一系列的功能都離不開計算機,其中包括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等等。在我國機電一體化在汽車領域應用的十分廣泛,除了應用在汽車的各個零部件以外,還包括一些高科技的系統也應用到了機電一體化,包括車身穩定系統、防抱死系統、安全氣囊等等,這些系統使得汽車在使用的過程中變得非常方便,同時也使得汽車的各種性能都顯著的提高。機電一體化技術在家用、辦公電器力而更是得到迅速的發展,復印機,掃描儀、數碼照相機、攝像機、變頻冰箱、空調、電子體溫計、血壓計等等。給人們的生活上作帶來極大的方便,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我國許多煤礦也得到廣泛應用國產的以計算機為核心的電牽引采煤機、全數字直流提升機己占領國內市場,我國己能生產用計算機監控的掘進機、膠帶運輸機、礦井供電設各等另外煤礦安全生產監控系統、膠帶機集中控制系統、礦井生產過程自動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圖像監視井卜關鍵設各和主要上作地點、調度室的裝各實現數字化、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在生產調度、則務、人力資源、設各、銷售及辦公自動化都得到了普遍應用為煤礦生產實現高安全、高可靠高效率和高效益提供了保障。

2高校機電一體化課程的重要性

機電一體化技術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是機械、電子和微電子等技術相互滲透、相互結合形成的現代化高新技術,是其目的是運用機械、電子、液壓、氣動、信息等方而的知識和技術,來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提高產品性能及自動化程度,是高等學校機械、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等專業的莘莘學子應該掌握的技術。

3高校機電一體化課程設置的要求

3.1課程設置需滿足市場需要,體現優化綜合能力

高校在設置機電一體化專業時要綜合考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會的需求量,社會沒有需求開設專業是沒有就業方向的,除此之外還要考慮一些行業的需求和各個工作環境的特點等等。只有全面的了解了這些狀況,才能根據這些狀況來開設具有特色的機電一體化專業。開設課程以后,還要根據機電一體化本身的實踐性特點,充分的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保證理論課學時的同時又不耽誤學生的實踐時間,同時在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時要把一些公司的用人標準以及到工作崗位上以后應該掌握的一些標準進行專門的講解,這樣才能讓學生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由于市場經濟下的一些公司的發展非常迅速,在市場不斷變化的同時高校也要不斷的跟進市場的變化,要辦成隨市場變化而變化的教育模式,這樣才能讓學生貼近市場的需求,高校只有圍繞著這個理念才能使得學校的機電一體化專業越辦越好,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目前人才市場也有了不同的改變,很多用人單位開始慢慢的把學歷選擇變成能力選擇,目前很多用人單位都非常欣賞一些操作能力強的人,同時這個標準也是他們選擇人才的標準,因此在設置機電一體化這個專業時要把理論操作嚴格的、科學的進行分配,分配好各個階段需要做的任務,并且能夠在實習的過程中找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輸出一些動手能力較強的人才,才能使得機電一體化專業越辦越輝煌。高校要嚴抓實踐課的開設,利用實踐才能夠讓學生真正的理解理論知識,這是教育部提倡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發現理論學習中的問題,然后再解決問題。

3.2加強研究,搞好教材編寫工作

縱觀現在的機電一體化教材,很多都是一些理論性極強的教材,往往這種教材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根據調查顯示大多數的學生都愛好實踐,然后企業中需要的就是動手能力強的人,學生又喜歡動手,那么為什么不為他們準備一本實踐教材呢?這是高校在編寫教材時的問題,也就是說編寫教材要根據學生的喜好去編寫,不要盲目的編寫,盲目的編寫往往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在編寫教材時要充分的去了解學生的意見,和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才能編寫出更加實用的教材。同時一些課程設置不科學、教材陳舊的狀況也要不斷的進行更新。

3.3加大機電一體化課程實踐性教學設置

3.3.1課內實踐的開設必須有效、實用機電一體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因此在開設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它的實踐性,保證開設的有效和實用,同時還要保證實訓室的可用性,要把理論課與實訓課的比例達到1比1,這樣才能充分的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的初期要對專業課進行詳細的分析,然后確定這門課程需要掌握的知識和一些必要的操作項目,然后再進行一些實驗室的建設,這樣能夠保證學生學習的知識都能夠在實驗室體現出來,這樣就可以充分的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充分的加強的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要積極的與企業協調不斷的引進企業的一些標準進行現場教學,這樣能夠讓學生了解到一些先進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的設計,才能加強理論和實際的學習。3.3.2采用多樣化的教學途徑學生就業是學校辦學的唯一的方向,那么要想學生就業好就必須加強校企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企業的一些情況,學校可以邀請企業的一些機電一體化工程師到學校進行授課,這樣他們可以把企業中的一些先進的機電一體化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能夠讓老師認識到目前機電一體化發展的進程。還可以利用一些假期的時間要求學生到企業參觀或者是頂崗實習,可以根據實習的項目寫一些實習的體會,學校可以根據一些特殊情況給予學生一些學分,這樣采取一種鼓勵的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去工廠實習,保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機電一體化是多學科交叉的專業,它所涉及的技術十分廣泛,如果想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機電一體化就必須全面的掌握這些技術。教學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綜合的運用,把機電一體化的一些學科相互融合,把涉及到的知識都運用到實際的應用中來。

4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的機電一體化的教學必須面向市場,要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進行培養,同時還要積極的聯系校企合作,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需要學什么、怎么去學,還要定期的把學生送到實踐崗位上進行綜合的訓練,這樣才能奠定機電一體化課程設置的基礎。當然機電一體化的課程設置不是一時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需要老師、學生、企業三者進行相互的交流,不斷的改進才能保證機電一體化專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曉書.新形勢下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設置思考的問題[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05):94~95.

[2]張義俊,楊燦.中德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行為比較[J].河南農業,2012(06):37~39.

[3]付中元.淺談機電一體化專業的課程設置[J].科技信息,2010(13):260~268.

[4]黃文建,郭衛凡.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課程設置的探討[J].科技信息,2009(27):176.

篇(3)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8-0238-02

高校教師績效評估的觀念由來已久,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工作定額制”是將組織目標分解成若干的子目標和小目標,然后按量化要求進行績效評估,最后兌現獎懲。因此,對教師的行為起到激勵的作用,增強了教師的競爭意識,促進了學校的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但是,由于高校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導致教師工作成果難以量化、難以設定有效的指標進行準確的測量等原因,導致實施的過程困難重重,因此優化科研績效評估體系迫切需要解決。

一、高校教師的科研績效評估體系存在的問題

由于教師的勞動是一種能夠創造價值的復雜腦力勞動,這就要求在進行教師績效評估系統的研究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和勞動的復雜性。盡管“工作定額制”已在許多高校實施了一段時間,但多數是在走過場,沒有太大的成效,存在著諸多問題。

1.評估指導思想缺乏戰略性。各高校推行的教師“工作定額制”的指導思想有所相同,有的是基于本校的長遠發展和對學術興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科研工作好壞放在對教師績效評估的首要方面進行規劃和執行,有的則更傾向于注重教學,而只把科研工作作為其以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把握,還有些對教師基本上無科研任務要求,甚至部分高校對教師進行績效評估的決策權集中在少數校領導手中,在對教師進行績效評估時主要基于領導集團利益進行考量。總的來講,現行的高校教師績效評估的指導思想缺乏戰略導向性,不利于高校的長遠發展。

2.評估方法存在不足。實行科研“工作定額制”主要是為了充分調動高校教師的科研積極性,鼓勵教師科學創新,不斷促進科學知識的發展,實際上是把定性的教師科研成果數量化,這種方法主要參照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組織成員工作績效的評估方式。但是,在評估過程中,大部分高校采取表格打分、手上統計匯總的情況,統計上作耗時費力,效率較低,另一方面,評估主體對評估標準認識上的不統一、評估客體出于某些因素的考慮而提供不客觀的材料、對評估客體提供的評審材料不認真核實,使得某些數據含有一定的水分都使定量評估存在誤差。

另外,評估指標和評估周期的選擇不當也都會對評估結果產生影響。

二、高校教師科研績效評估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探析

中國高校教師科研“工作定額制”已經得到了廣泛推行,但是在學校的實際評估實踐中卻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究其原因,綜合來看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評估指導思想功利化。在中國多數高校教師科研績效評估的過程中,行政化傾向表現比較嚴重,單純地把教師科研評估簡單歸結為發表文章、申請項目的數量,把評估變成行政管理的手段和工具。這種主觀認識上的偏頗導致評估過程重數量輕實質,也使很多教師為了評估去寫文章和拉項目,使評估喪失了其本身的意義。

2.現行評估體制行政化。績效評估理論認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符合組織的發展目標,才能改善組織成員的績效水平,促進組織的長遠發展。這就要求學校根據自己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時期的總體戰略目標及具體的客觀環境有針對性地設計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但是中國許多高校做不到這一點。原因在于,中國高校的管理體制主要是沿襲行政管理的體制,高校現行的領導體制是書記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從建國以來,高校是被作為政府機關的附屬單位來管理,政府的教育行政體系深入到高校內部,高校自身也形成了行政模式來組織和運轉,這就形成了中國高校行政主導的管理體制。這種由行政主導缺乏教師參與的教師科研績效評估,在評估標準和評估政策的制定上表現出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3.評估忽視學科差異性。不同學科和其學術研究有其自身特殊的規律性,不能采用統一的科研量化評估體系和標準對所有學科研究進行評估。如理工類學科的科研大多為應用技術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率高,直接經濟效益高,申請發明專利多,評估指標易于量化;而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評估涉及價值判斷、歷史判斷和性質判斷,需要時間的沉淀和歷史的評估,不能用單一的量化標準進行評估。不同學科的學術研究都具有各自的獨特性,以同一種評估標準來統一評估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難以實現評估的客觀、公平和公正。因此,不能簡單地要求從事應用學科研究的學者像從事基礎學科研究的學者那樣發表很多論文,也不能要求從事基礎學科研究的學者像從事應用學科研究的學者那樣有多少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產生多少經濟效益。

三、優化高校教師科研績效評估的對策選擇

針對如上問題和原因,本文提出如下對策:

1.績效評估體系設計中指導思想的確定。照高校發展戰略類型的不同,中國高校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研究型、教學開發型、專業特色型和效益型。第一種是研究型高校,一般是學科齊全的綜合性大學,但其學科并不都是一流水平的,其個性主要表現為擁有不同的優勢學科,應確立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帶動學校發展整體上臺階的戰略思路;第二種是教學開發型高校,其特點是以教學為重心,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應要求科研工作服從于學校的教學工作,而且科研工作的重點,也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以應用型科研項目為主;第三種是專業特色型高校,它旨在根據學校的發展基礎和現實條件,立足于校情,確立為某些熱門專業培養優秀人才的戰略目標;第四種是效益型高校,其重點在于依托優勢學科,發展特色產業,走產學研協調發展的辦學道路,從而形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開發的協調發展。

2.高校科研活動規律的合理把握。由于中國高校以上的四種分類,各自的發展目標及所承擔的科研任務是不相同的,因此以一個統一的標準進行評估教師科研是不合適的,高校在進行教師科研評估時,應根據高校自身發展需要、學科門類及教師科研活動規律,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學科的科研活動進行分層、分類評估。

在評估的過程中,首先應注意高校類型差異和學科差異,這在客觀上要求高校應多層次開展科學研究。其次要鼓勵教師參與政策制定,這樣讓教師充分感受到了教師作為主體地位的尊重,有利于教師科研工作積極性的發揮。

3.績效評估體系設計中評估方法的選擇。每一種評估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本文提出目標管理法比較適合高等學校教師的績效評估。目標管理法是使管理活動圍繞和服務于目標中心,以分解和執行目標為手段,以圓滿實現目標為宗旨的一種管理方法。

在學校實行目標管理法來進行高校教師績效評估可采用如下具體操作方法:首先明確學校的總體戰略目標,無論是總體戰略目標還是具體目標,必須是明確的、可行的、有挑戰性的、具體的和可以驗證和計量的,學校戰略目標一般分為教學目標和科研目標;其次分解學校的最高戰略目標。學校的最高戰略目標確定后,就必須結合本高校辦學實力、辦學特色、辦學規模、發展方向、政策環境、學校外部環境等因素將總發展目標的信息傳達給各個院系,院系再根據教師為總目標所負的責任和義務將院系目標分解到每位教師。院系的每位老師,都要在學校總體戰略目標和院系目標的導向下,知曉各自工作的具體職責和標準并制定達成目標的具體計劃,同時制定執行計劃中的績效評估標準;接下來的環節是績效評估,在目標管理的過程中,對照設定的目標和績效評估標準,分階段對教師完成任務的情況作出具體的評估,最后檢查調整。通過績效評估,教師找出自己實際工作績效與預定目標之間的差距,緊接著就必須分析這些差距的原因,并且通過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等手段,致力于縮小乃至消除上述差距,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同時也促成院系乃至學校總體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軟,陳敏.從戰略日標看高等學校定位[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8):21.

[2]杜偉錦.高校科研評價現狀與完善途徑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7):53.

[3]李蘇.科研成果評價體系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05,(6):13.

[4]楊慈玉,王會斌.高校科研量化管理中的差異化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5,(9):55.

Optimize our College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IAN Zai-lan

篇(4)

國家將創意產業納入文化產業,各級政府積極推動創意產業的建設,持續加大對創意產業的政策性扶持,以創意產業為特色的文化產業景象一片繁榮。然而,在繁榮的背后卻顯現出潛伏的危機,具體表現在:高校的創意設計教育模式并不適應創意產業的發展,形成供需的矛盾。一些高校培養的創意設計專業的學生,不能滿足創意企業的需要,所以部分高校不得不按照創意企業業務的需求,修改教學方案以滿足企業的就業要求,逐漸使自身的高等教育功能淪為企業的崗前技能培訓。這就使得高校的教育優勢勢必無法得以全部體現,更無法體現創意設計專業所培養的創意性特長。

目前,由創意設計教育的原因導致的原創性人才稀缺的狀況,成為國內大多數創意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我國高校相關專業的招生也越來越多,導致就業壓力不斷增加。解決高校的創意設計教育模式不適應產業發展的問題刻不容緩。同時學生也表現出對就業能力的強烈關注。由此可見,創意設計的課程優化是針對多方面的現實需要而提出的,具有較強的現實性。

一、原創教育在國內外高等設計教育中的差異

對于原創性研究,目前國內還處于理論性、概念性的研究層面的敘述與解釋,還沒有真正從實踐性、操作性切入研究。就高校創意設計專業而言,突出原創,并與社會實踐要求相符合的課程體系尚未建立,多數創意設計課程還處在模仿創意階段。

以動畫專業的課程體系為例,與國內有所不同,國外高校的專業公共課程中,插畫成為重要課程;同時在動畫方向的教學中加入編輯與構思的課程教學。而在國內動畫教學中并未對這些培養創意能力課程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卻大多停留在應用技能的培養上。因此,經過高等設計教育,我們的動畫專業學生更專注于專業的實踐技能,在設計的創作上缺乏對構思邏輯的要求;在對創意設計的構思與整理能力上與國外的學生有一定差距。此外,國外高校創意設計專業與產業結合緊密,更受到行業的重視。國外的創意設計課程體系是密切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的實際需要的,與此相比,國內的教育體系的構建與產業的發展和需求脫節。

二、高等教育應強調原創能力培養

東南大學劉道廣提出,“高校創意設計課程體系優化的核心概念在于整合高校與企業的優勢,優化高校創意設計教學課程體系,提升專業人才的原創能力基礎,從而推動我國創意產業的升級換代速度。”

國家對創意行業的要求首先是“原創”,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由于高校多數創意設計專業不具備相應的創意設計生產實踐能力,同時創意設計企業也缺少原創設計創作需求,所以造成我國真正的原創產品較少,且原創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遠遠達不到國家的要求。反之缺少原創的創意產業,首先就無法成為真正的創意產業,其產業經濟的競爭力就難以顯現;其次,目前的創意產業只靠純技術性、代加工部分的生產環節,創意型的產業鏈很難形成,這樣對我國的未來經濟模式――由外加工型產業模式向文化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形成制約。目前高校創意設計專業原創教育的不足與創意企業原創能力的缺失,導致我國創意原創水平與國家對創意產業的要求相去甚遠,同時創意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而能夠產生獨立知識產權的學生比例相對就在減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意產業的產品整體上勢必越來越缺乏原創性。

三、以原創教育為核心的課程優化方法

對創意設計的教學體系進行優化并非單方向的創意設計研究。創意設計的本體與周邊研發可分為兩種:一是先做創意設計,再做周邊;另一個是先做周邊,再做創意設計。探求其實踐操作模式,成為建立創意設計體系化教學模式的根本。

劉道廣針對目前創意設計教育的現狀,進一步提出了“應在符合上述培養目的的基礎上,構建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創意設計教學課程體系,以滿足原創教育為核心的課程優化的需求”。他認為首先應對課程體系的基本內容,即必修課要求(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術課、職業技能課)、實踐課要求、選修課要求、論文與創作要求等進行優化。通過三個環節的優化建立起真正適應創意產業要求的人才教育體系。

(一)開展以原創教育為核心的課程優化。課程優化研究圍繞兩大方面,第一是對創作構思類課程的優化,創意設計教學中應對相關創作素材包括選題進行藝術的編輯創作。要求學生能從對創作構思的分析中體會和理解創意設計本身的要求。第二是優化專業課程之間的互為關聯性,創意設計教學中更應注重課程的連續性。主要體現在通過其前導與后續課程來形成的完整知識體系,讓學生每門課程的學習通過實踐環節的經驗化過程達到“貫通”甚至“旁通”。

(二)從創意產業的實際工作環節入手,優化創意設計教學的架構與內容,應注重體系內各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層次性、相互支撐性,且應加強學科的專業特點對學生培養形成的特色性。優化還建立在實踐調查的基礎上,包括對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對創意企業現狀的調查,和對其生產需要的調查,從這些調查基礎上來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將得出的原因置入4年的教學體系中,去化解、歸納出對某些課程的改進方法,在教學課程實踐中進行優化,從而化解現實中產業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的問題。

(三)結合生產實踐,以文化產業需求為基礎進行思考,強調其可操作性、可實踐性。這應建立在對創意產業與創意設計教學體系深入分析的基礎之上,展開進一步的課程優化,包括四個方面:1.將以原創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體系看作實現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2.通過新體系下的課程設計優化,去引導、啟發學生的創意精神。3.更有效地整合軟、硬件學術資源,使其利用效率達到最大,改善高校設備不能被有效利用而折射出課程設置的不合理的問題。4.從文化產業的更新升級與原創人才資源缺少的瓶頸現象出發,探究推動產業發展的思路。

結語

優化高校創意設計課程體系的難點在于人才培養的體系如何構建。要開展對原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優化,要找出課程優化的模式,能夠契合實際教學優勢,又要超前于專業的發展,才能培養出具有原創實力的人才。同時,課程體系在這一模式的推動下繼續進行優化并且得以深化。

篇(5)

二.指導思想:

為了讓課題研究和課堂教學實際有機結合,讓課題研究真正踐行于教學實際中,使課題研究落到實處,特制訂此工作計劃。

三.研究內容:

1、分析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確定錯誤的類型。

2、研究錯誤資源對教學的影響。

四.研究方法:

1、觀察法:觀察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的知識類型和某個知識點的出錯概率。

2、反思法:記錄課堂上的觀察發現,反思錯誤資源的利用情況。

3、個案法:通過對班級學生的個案研究,掌握學生學習錯誤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

五.主要措施:

1、認真學習各種理論,提高研究水平。

2、收集各種資料,制訂具體研究計劃。

3、認真觀察,及時反思。教學中觀察、歸納學生容易出錯的題型,分析學生對待錯誤的態度,反思學生出錯的原因,探索運用錯誤資源來指導學生學習。

篇(6)

二.指導思想:

為了讓課題研究和課堂教學實際有機結合,讓課題研究真正踐行于教學實際中,使課題研究落到實處,特制訂此工作計劃。

三.研究內容:

1、分析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確定錯誤的類型。

2、研究錯誤資源對教學的影響。

四.研究方法:

1、觀察法:觀察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的知識類型和某個知識點的出錯概率。

2、反思法:記錄課堂上的觀察發現,反思錯誤資源的利用情況。

3、個案法:通過對班級學生的個案研究,掌握學生學習錯誤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

五.主要措施:

1、認真學習各種理論,提高研究水平。

2、收集各種資料,制訂具體研究計劃。

3、認真觀察,及時反思。教學中觀察、歸納學生容易出錯的題型,分析學生對待錯誤的態度,反思學生出錯的原因,探索運用錯誤資源來指導學生學習。

篇(7)

2007年教育部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及《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都對加強高等教育實踐教學方面作了重要規定,對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給予了高度重視。會計作為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其實驗教學體系已經凸顯了不少問題,如何貫徹教育部的精神、順應市場需要變化而對其進行優化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

一、會計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實驗教學意識不強

一直以來,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不如理工科實驗那么受重視,實驗手段也不夠豐富,造成高校激勵機制與管理體制跟不上,實驗條件和實驗設備落后。以江西省高校為例,有的高校由于軟件費沒有具體的開支項目,不得已選擇盜版軟件;有的高校電腦數量無法滿足需求,有的高校電算化實驗內容側重于核算型內容,如賬務處理模塊,而輕管理型內容,如銷售模塊等;有的高校根本沒有手工實驗室,只能購置實驗教材和資料在教室完成所有的實驗過程;甚至暫時讓位于理論教學。這些情況都真實反映了高校因為場地、經費、師資等條件的限制,對會計實驗不夠重視,使得實驗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實驗教學內容單一、教學層次較低

大多數高校的會計模擬實驗內容讓人覺得會計就是處理數字,方法是唯一的、答案是確定的,會計與企業的管理無關。具體表現如下:

1.被模擬主體單一,忽視了會計主體內部及與外部的聯系。

目前手工會計實驗的內容只是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會計報表的單一方式,不考慮企業內部其他部門和企業外部的實際情況。電算化實驗內容雖然包括了以財務處理模塊為主的其他模塊,但并沒有涉及企業外部。然而,會計部門不是孤立存在的:不但存在不同分工,而且與企業內部其他部門以及企業外部單位都存在關聯。而在目前這樣的“封閉型”的試驗環境中,學生無法體會到會計工作的協作和主動性,更無法提高實踐能力。

2.被模擬經濟業務難度較低,忽視了會計主體經濟業務的多變性

目前,高校的手工實驗教材主要來源于市場上公開出版的實驗教材,電算化教材主要來源于軟件公司提供的教學輔導資料。這些資料僅限于基礎會計學、中級會計學等理論課程。其缺陷一方面,一些業務復雜、核算難度大的新內容如債務重組等基本上沒有涉及;也很少涉及財務管理、財務報表分析等其他專業課程知識,更不必說專業外經濟管理類課程,從而割斷了學科的系統性;另一方面,對于會計業務中由不確定因素引發的錯誤、違規等經濟業務也不在考慮之列,與現實情況完全脫離,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

(三)實驗指導老師缺乏實踐能力且知識面較窄

以江西省為例,無一所高校具備實驗專職教師,一般是由會計專業教師和實驗員共同完成實驗課程。實驗員主要負責實驗室的管理,不參與具體教學環節。而會計專業教師從事過會計實際工作的寥寥無幾,缺乏實踐經驗。即使部分教師有從業經驗,因缺少后續培訓,也漸漸與會計實務脫節,因此專業實踐能力不強。另外,會計專業教師的知識面較窄,懂基礎會計實驗的不懂會計電算化,懂會計電算化的不懂企業資源計劃,造成經濟與管理綜合知識與運用能力不足。

(四)實驗教學形式傳統

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是教師提供原始數據、介紹業務流程后,由學生獨立完成。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感覺是在做作業,無法體驗實驗課應有的互動性。具體表現在:

1.缺少會計崗位分工。現行會計綜合實驗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獨自全程模擬全部會計崗位,完成所有流程。學生由此陷入會計分錄題海之中,手工記賬過程則更令人望而生畏,影響學生參加實驗課程的積極性,更令學生將會計工作與繁瑣、枯燥視為等同。電算化試驗課也面臨同樣的尷尬。學生以同樣的身份、同樣的密碼在不同的用戶之間來回地切換,漠視了電算化會計的安全保密性,而大量記賬憑證的輸入工作也分散了學生對賬務流程的注意。

2.缺少不同的會計主體。目前,高校試驗課程都是模擬同一會計主體的不同經濟業務進行實訓的。因此,所有學生的實驗結果都是一樣的,學生把握這個規律后課堂上懶于思考,不屑于討論,坐等他人實驗結果。對于會計主體這個會計核算基本前提并沒有通過實驗課程而加深對此理論問題的理解。實際上,同一筆經濟業務對于不同的會計主體結果是不一樣的,如同樣是投資,相對于被投資方而言則是融資行為。若高校能選擇兩個發生同一批經濟業務但相互對立的會計主體作為模擬對象,學生參與其中如同比賽,課堂氣氛將全然不同。

二、會計實驗教學的優化對策

(一)加強實驗教學的優化意識

2007年,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推進實驗內容和實驗模式改革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可見教育部開始關注高等教育中的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80后本科生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對于所學的知識第一反映就是“有什么用?”,同時,他們學習、創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因此,高校應該改變傳統觀念,將會計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視為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并優化現行會計實驗教學體系,以適應教育環境的變化。

(二)優化課程體系,建立合理教學內容

建立合理的教學內容,構建三個層次的實驗課程:

1.第一層次:非獨立實驗課程。為把理論教學與實踐結合得更緊密,筆者建議在《基礎會計學》課程中開設一定的實驗課時,這是整個實驗體系的初級階段。如在60個學時的課程中開設10個學時的實驗課時。這10個學時的實驗課時應在相關教學章節結束后即同步進行。例如,學習完原始憑證的格式、內容等章節后,讓學生立即在實驗室親身接觸一下現實中存在的各種類型的原始憑證;在學習完記賬憑證的格式、內容等章節后,讓學生立即在實驗室根據上次填好的原始憑證編寫記賬憑證等。教師在選擇經濟業務時不求多但求精,只要能基本反映企業的基本業務,便于完成賬務流程即可。這樣既可以實現學生實驗課程的連續性,又可保持其繼續學習的興趣。

2.第二個層次:獨立的會計綜合實驗。該實驗課程必須在學習完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稅法等所有的專業課程后設置。具體如下:

(1)設計財務管理學中所涉及的籌資等業務。現行的會計綜合實驗課程仍停留在對某企業業務的會計核算,數據都是給定的,如給定企業向銀行借入資金30 000元,學生根據相關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然而實際中,企業籌集該筆資金的方式可選擇向銀行借入也可以向股市籌集,籌集金額也可有高有低,企業應如何進行決策呢?設計此類業務既可以讓學生運用財務管理課程所學知識為企業進行決策,又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業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一組數據。

(2)設計財務會計學中所涉及的準則業務。可以設計相應數量的準則業務如投資業務、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這類業務設計的主線不是分析同一會計主體對不同業務的會計核算,而是分析不同會計主體對相同業務的會計核算。如投資業務對于投資方這個會計主體是資產的增加,而對于被投資方這個會計主體則是所有者權益的增加。

(3)在學生完成以上兩個環節后,可以由此編制被模擬的會計主體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并通過所學的財務報表分析理論知識對該企業進行財務分析。

(4)設計需要職業判斷的業務。2007年新《企業會計準則》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強調對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實驗教學內容設計時,可以設計一些增強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內容。如資產減值的確認、無形資產資本化的確認、錯誤或違規業務的判斷、合理避稅的選擇等。

3.第三個層次:獨立的會計電算化實驗。目前高校都引進了ERP軟件,ERP軟件包括賬務處理模塊、工資模塊、采購模塊等多個模塊。建議財務處理模塊中引用的數據與第一層次的基礎會計實驗使用同一套數據,進而實現同一套數據、兩種實習、雙重效果。通過電算化實驗,讓學生親身經歷電算化對會計的巨大影響。

筆者將會計學專業優化后的實驗課程列示如表1。

(三)優化實驗教學隊伍

隨著高校對會計實驗重視程度和實驗教學層次的提高,對實驗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實驗教師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有深厚的管理學科和經濟學科知識;不僅要具備理論知識,還要具備比較豐富的會計工作以及經濟管理實際工作經驗;同時,還要求掌握信息化技術和手段。為此,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優化:

1.走出去。應支持高校教師到企業兼職,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2.引進來。聘請會計行業的專家參與實驗課程的設計和指導,將會計相關政策法規的前沿動態盡快地融入到教學實驗中。另外,還可聘請部分會計實務工作者做兼職實驗教師。3.加強互動性。會計專業教師應與其他相關專業教師一起共同研究、開發實驗項目;會計專業教師可以與經驗豐富的軟件公司共同編寫教材;高校教師定期參加相關培訓;高校之間定期開展交流研討,建立資源共享平臺等。

(四)優化實驗教學形式

教學形式也要作相應調整,由“傳授”轉變為指導,指導形式可采用課件演示和現場答疑方式。對于第一層次和第三層次的教學內容,如會計核算流程宜采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對于第二層次中涉及的綜合知識,教師宜現場給學生答疑。教師除指導外,還可模擬外部角色,如銀行、稅務、主管部門。“學”形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學生分工的設計上。對于第一層次的非獨立實驗課程的目的是通過實驗本身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因此每個學生應從頭到尾模擬所有會計崗位,便于系統地了解整個賬務流程。對于第二層次可以將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模擬成兩個不同會計主體,分別對以上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同時,每個會計主體中的學生再分成若干小組,每一個小組中設計若干個崗位,由不同的學生擔任不同角色。對于第三層次的電算化實驗內容,應該設計若干個崗位,由不同的學生擔任不同角色,讓學生體驗協作樂趣,同時也體驗電算化會計的安全保密性和內部控制的需要。

篇(8)

要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首先就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對數學課學習的興趣,而課堂的導入非常關鍵。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通過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巧妙地導入引人入勝的數學問題,可以有效地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特級教師于漪曾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數學教師在進行新課講授前,應采用講一個與教學相關的小故事、聽一段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音樂、給學生展示所學內容的實物、進行一段與教學有關的精彩對話或播放一段與教學相關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獨立完成與本節內容相符合的練習等形式,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集中學習精力,激發數學學習興趣,為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開一個好頭。例如,在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創設教學情境來引入教學內容:“同學們把數學課本舉高一些,看一看我們每天見面的課本是什么形狀。”自然而然地引入長、寬、高、棱等關于長方體的基本概念。過后,教師又拿出魔方,引入了正方體的概念,然后教師舉出生活中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讓學生思考,讓同學們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數學是研究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的工具。這樣做既消除了數學的神秘感,又調動了同學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達到激發學習動力之目的。

二、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增強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篇(9)

一、引 言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有很多,如,大學盲目擴招、就業觀念固化、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與實際脫節。目前的高等教育,存在著課程結構與現實脫節、授課內容空洞化、教育方式模式化等問題,“批量生產”的多為閉塞型人才,無法快速投身于工作一線。

高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的實際需求難以對接,僅靠目前的高等教育,并無法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求職學生大多是理論型、中長線學科,實際動手能力非常欠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機械類專業,對實踐能力要求更高。所以,要調整機械專業教育的培養模式,優化教育結構。

應用型高校機械類專業要求學生除了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還需要豐富的實踐能力。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需要較長時間的實踐操作練習的。目前大部分機械專業的學生在教學計劃中,實習實踐的方式和時間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可以對教學計劃和學生培養模式進行修訂,增加學生的實踐時間和實習模式。

為改變學生缺少實踐教學的這種狀態,可以通過建立一種實習、就業一體的校外實習基地模式,培養本科機械類專業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的理論和實際能力,促進其就業競爭力。

二、應用型高校機械類專業校外實習就業一體化基地的作用

1.實習基地建設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通過實習基地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學生實習、甚至頂崗實習,是學生走向就業崗位的橋梁。應用型高校機械專業,應該關注學生理論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2.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專業教學實踐環節的需要,是教師提高創新能力,完善自我和培養實踐型人才的需要,是教師鍛煉和豐富自己實踐經驗的過程。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有利于引導院校面向產業、企業需求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促進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促進學生就業,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3.實習基地是重要的育人基地。大學生在參加實踐的過程中,能夠及早的熟悉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才觀、就業觀。實習過程,能夠引導他們把社會需要與個人發展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充分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4.建立實習、就業一體化基地,可以解決機械專業學生就業的問題,同時能更加緊密地把學校、企業的需要聯系起來,互惠互利,實現學生、學校、企業多方共贏的局面。對于提高工科院校機械專業教學、實踐教學質量和學生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三、實習、就業一體化實習基地的建設思路

1.建立校企合作平臺

工科機械類專業就業面廣,但是,在選擇實習就業企業合作時,學校可以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依托地方經濟的產業,選擇典型的龍頭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就業基地,為地方和企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在合作模式下,大學一二年級主要是在學校學習基礎課程,夯實理論基礎,大學三年級主要是學習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為以后從事相關專業打下基礎,大學四年級時則采取學生自愿報名,校企聯合選拔學生進入校企聯合培養階段,有針對性地學習企業的技術、管理和企業文化,使教學與企業需要緊密結合,有目的地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使人才培養目標與就業真正地有機結合。

2.建立完善的實習基地管理機構,共建教學團隊

校外實習基地的管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校企雙方都應該高度重視,成立實習管理工作小組。實習管理機構成員必須崗位職責明確,有專人負責學生實習安排,校企雙方的溝通和協調。校企雙方共同建立一支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具有良好經驗的穩定的實習師資隊伍,從而建立一套良好的學生實習實訓師資保障體系。

3.校企共建實習基地管理文件和教學文件

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應規范,必須建立完善的規章管理制度。校企雙方應該制定實習基地規劃、建設、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實習基地建設和管理規劃、實習類型、學校與實習基地各自應該承擔的基本義務等。

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學生實習的各種規章制度,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指導學生在實習基地相關理論和實習教學活動的開展。雙方共同制定學生學習、實踐期間的教學計劃、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指導學生培訓、實習活動的開展。

4.改革教學體系,加強校企雙方理論課程與實踐的銜接

學校聘請校外和企業的專家,及時對學生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對實習計劃做出相應的調整。學校的理論課程一定征求企業相關人員的意見,要與企業人才培養的需求相一致。學校可開設企業所需要的基礎專業課程,實訓前開設企業的部分專業課程。實踐實習時,學生在企業可以由企業的工程師與學校的教師聯合實踐教學。學生的畢業設計課題可以選擇與企業生產實際相關的內容,由企業工程師和學校教師共同指導,做到真題實做。

5.改革傳統實習模式,加大實訓力度

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其實習是需要較長實踐的,因此,需要改變傳統的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模式。實習基地是學生的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社會實踐等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很多企業由于擔心學生來企業實習,影響正常的生產,所以都不愿意接收學生的實習,即使是接收了,也只能讓學生參觀為主,實習效果不理想。因此,學校必須與企業加強溝通、協調,充分利用寒暑假,調整實習實訓的時間,延長實踐的培訓時間。一般學生在企業可通過半天理論學習,半天實際操作,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加強動手能力的鍛煉。每個階段均要進行企業實訓的理論和實踐的考核,考核合格者進入下一階段的企業技能知識的學習和實踐。

校企建立合作長效機制,使學生在長達2-3月的實習或設計實踐中,每隔1-2周輪崗頂崗一次,每個崗位安排生產的師傅或工程師直接指導,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生產流程中大部分環節的知識技能,并且對其他工序的實踐環節知識也都有所了解,避免了傳統實習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6.建立完善的企業錄取機制

企業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錄取實習學生的機制。學生來企業實習時,學校與企業協商,制定實習學生的培訓計劃,協商好學生的住宿、學習、實踐操作、考核的時間表。學生在企業的階段,理論、實訓的考核通過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培訓實訓過程。所有考核均通過的學生,可以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在學生完成畢業設計后,直接進入企業的各級工作崗位。

7.建立校企產學研的合作與學術交流機制

機械類工科專業青年教師,很多沒有企業經驗,實際工程知識很少。只有深入企業,積累工程經驗和拓寬專業視野,才能適應高等教育和實踐教學的迫切需要。而實習基地恰恰為學校青年教師提供了這一平臺,可以促進教師與企業的工程師進行技術交流。

校外實習基地在生產過程和發展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科研難題或技術改進的問題,學校可以利用科研、技術優勢為校外基地提供技術服務,促進學校的產學研的發展。通過產學研,讓學校教師、學生參與企業實際項目,達到了實踐鍛煉的能力。學校、企業可以通過科研項目,共建科研團隊。

學校可以聘請實習企業的專家擔任學校的兼職教授,為學生作學術報告,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討論交流。學校也可以與企業一起承辦或參與學術屆的科研活動、學術交流和學術報告等,將企業中的科技問題與科研學術屆的專家進行交流合作,增強企業的科技競爭力。

8.加強校企溝通,促進學生的專業認識,增強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

校企雙方保持暢通的溝通渠道,對在校學生做好企業和工作崗位職能的宣傳。學校可以聘請實習基地單位的相關管理人員,為學生作職業規劃、企業崗位介紹等講座教學,促進在校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的興趣,及早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為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四、結束語

將機械專業學生的實習、就業結合起來,建立校外實習就業基地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實習質量的提高,也為學生順利就業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長沙大學與長沙的多家工程機械企業合作,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優質實習就業一體化基地,經過多年的合作與探索,進一步深化實踐教學,初步建立了一套實習就業一體化基地的管理體系,培養了許多實踐能力較強的機械類專業人才,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楊水根.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校外實習基地管理探討

[J].繼續教育研究,2008,(4).

[2] 楊洋,韋小英.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實習模式探索[J].

廣西大學學報,2008,(6).

[3] 屈俊林,肖祥.本科專業就業實習基地建設研究[J].職

業時空,2010,(1).

[4] 易洪雷,薛元.基于校企合作聯盟模式的校外實習基地

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4).

[5] 韓英,張雅君.建設校外實習基地的探索與實踐[J].北

篇(10)

為更好的在21世紀參與國際競爭和迎接科技創新挑戰,我國提出了建設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大學需要進行國際化發展,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作為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儲備人才,需要具備參與國際科研合作能力,具有國際視野,所以在學習期間接收國際化的課程教育,將是他們未來承擔國家科技發展的重任,在世界科學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基礎和保障。本文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為例,探索研究高校進行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的思路。

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課程體系國際化現狀

根據統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只有三個學院具有部分固定的國際化研究生課程,分別是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能源學院,外語學院。其他學院有部分邀請的國外專家授課,具有臨時性和不固定性,具體情況為: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的《構造地質學專題》和《現代地球化學》固定由國外專家授課;能源學院的《滲流物理》由該學院有海外訪學和任職的國內老師進行雙語授課;外語學院由于長期聘請國外教師承擔學校碩士博士英語部分教學,國外教師同時承擔學校外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部分專業課程,現有4名外教,開設有10門專業課程。其他部分學院(部)只有臨時邀請國外專家授課的情況,沒有開設固定的國際化的課程。

現有的研究生國際化課程遠遠沒有達到全校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要求。

二、國內外大學研究生課程國際化建設的現狀與經驗

1.國內高校

國內高校根據各自特點,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方式主要為以下:

建設模塊化全英文授課課程或者碩士生項目,招收國內學生和國外留學生。

利用暑期學校,開設小學期精品英文授課。

開設少量的英語授課課程供短期課程進修生(半年、1年)選修。

設立聘請國際學者承擔研究生教學任務項目,聘請國外教授授課。

設立本校有海外留學或者訪學經歷的國內老師的全英文課程建設資助項目,同時鼓勵本校教師出國學習國外科研前沿和教學方法,回國后開設相關課程。

2.國外高校

日本高校的英語授課體系中,開展很多專業英語、國際環境研究等相關課程,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學校做集中講義,提高學生英語交流和論文寫作能力。開設有針對外國留學生的英語教育項目。

美國國際教育委員會詳細提出了課程國際化的規定:學生至少掌握一門外語,至少了解一種異國文化,了解全球政治經濟體系,擴大學生對世界的了解,增加學生到國外學習或實習的機會[1];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設的課程內容里與國際方面相關的或外語課程的數量比例很高,人文、社科等文科領域的博士畢業論文的主題有一半的比例涉及國際問題[2];耶魯大學任職教師3000多名,由來自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化教師組成[3]。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較高,全國的高校基本采用以下方式實現課程國際化,具體為:提供多種形式的國際性課程同時增加課程的國際性內容,創辦聯合學位課程,規定學生參加部分國外學習課程或需要具備國外學習經歷,安排教師海外實習或教學旅游,聘請外國學者授課,開展國際性的校際交流,擴招外國留學生等[4]。

德國部分高校也逐步開始建設全英文授課碩士生項目,專業涉及到工商管理,國際市場,以及部分自然學科領域,以吸引國際留學生前往學習。

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現有可利用的研究生課程國際化的資源

從2007年每年派出約50名學生以國家公派留學方式在國外一流大學或者科研機構進行科學研究,培養了一批有國際視野,具備國際科研合作交流能力的優秀畢業生,學校根據重點學科發展需要選留了10多名優秀學生擔任教師。

依托國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師項目學校每年選派部分年輕教師出國訪學,進行科研合作以及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師資隊伍具有海外經歷的比例。

研究生院設立了研究生名師講堂項目,到目前共有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多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做學術報告或者授課。有部分國外專家連續幾年來學校講授同一門課程,已經形成學校的固定教學資源。

學校現有建立的可執行的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共4個。項目中已有短期赴國外修課等內容,建立學分互認機制等,使得學生可以選擇在國外合作大學選修部分課程。

可以看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也具備一些國際化資源,需要加強的就是如何合理整合這些資源,讓其成為學校研究生課程體系國際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適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國際化建設的探索方案

根據學校學科建設的規劃和發展目標,在現有的國家重點學科和省級學科中逐步開設1至2門英語或者雙語授課的專業選修課,可以采用研討或者講座的形式。

整合學校現有國際化的資源,不斷提高本校教師進行雙語或者英語教學的積極性,設立專項經費資助項目,制定針對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或者訪學經歷的學校教師開設雙語或者英語課程的政策。

改革研究生名師講堂的方式,設立選課和學分機制,形成長效機制,給學生更多的參加國際化課程的選擇。并選擇部分課程錄制視頻,保留教學資源。

不斷開展與國外大學的交流合作,建立更多的研究生雙學位或者短期進修課程項目,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國際化教育的機會,也為學校研究生課程體系國際化建設中國外課程的延伸提供的更好的平臺。

制定研究生課程教材的國際化措施,校內老師進行雙語或者英語授課的教材國際化,以及整理國外專家來學校授課的教材。

開展有學校特色的國際性研究生暑期學校項目,增加國外專家的授課比例,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學生參加。

逐步建立全英文授課的碩士生項目,招收國內外學生,擴大學校在國際地學領域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學生和國外專家來學校學習和交流,從而形成國際化的氛圍,能夠更好的促進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

五、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現階段提出的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還只是初步的建立英語教學或者雙語教學方式,語言只是課程教學中的一種媒介工具,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國際化,以及體現學校學科特色的研究生課程將是研究生課程體系國際化建設更核心的內容,也是進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方案需要學校統一部署,多個管理部門的協同配合,以及各個學院的支持才能執行。

學校現有的研究生層面特別是在學校重點學科領域可執行的國外交流合作項目較少,所以在研究國內外研究生課程學分互認機制方面缺少成功案例,還需要在有更多國外交流項目開展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研究和確定可行的學分互認機制。才能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國際化資源,也為學校研究生課程開拓國際化環境。

六、結語

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能夠提高我國高校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開闊研究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科研交流合作能力,培養優秀的國際化科技人才。但同時只有和本校實際情況相結合,在充分了解本校國際化資源的基礎上,才能建立適合本校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國際化建設的探索性方案,才能充分發揮學校現有的國際化教學資源的作用。

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有利于促進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的開展和吸引更多的國際留學生來中國高校學習。學校能夠更好地形成國際化氛圍,促進學校與國外大學的交流,通過授課進一步加強國內外教師的科研合作,提升學校在世界科學領域的國際形象。

參考文獻:

[1]謝作栩.美國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歷史演進[J].教育研究 1996.6

[2]許永旺、張良.我國高校研究生課程國際化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 2012.10

[3]黃永林.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動因、特點及其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6.2

[4]梁衛格、常志偉.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及其啟示[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3

上一篇: 安全生產工作匯報 下一篇: 財務實習生工作報告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日超级碰碰碰碰久久久久 |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免费视频 |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 五月天狠狠爱-伊人久久综合网 | 中文字幕在线手机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