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4:49: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向日葵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373-01
習作,難乎?易乎?會者不難。
如何讓學生成為真正的會者,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傳授寫作方法、技巧,同時也是學生情感的交流與渲泄,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我覺得作文教學不能盲目地推崇理論,也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出正確的解決辦法。下面我就談一談我在作文教學實踐當中慢慢摸索出來的一些粗知拙見。
1.影響習作教學動態生成的原因探析
1.1 教師"導"的隨意性。小學生從三年級正式開始練習寫作文,一直到六年級,八冊語文課本,大約六十多個單元,就有六十多篇大的習作。再加上平時的日記,周記,課文后面的小練筆,每張語文試卷后面的習作,大約一個學生在小學階段大大小小要寫五六百篇作文。除去大的習作,剩下百分之八十的作文訓練重點內容、方法、目標是什么?教師都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向,就造成了無目的、重復的訓練。有部分教師在作文備課中,只是簡單的寫了幾條提綱,有的甚至沒有教案,僅有一個作文題目。越來越少的教師為教學需要而寫"下水"作文了。更有甚者有些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走入了一個誤區。對學生缺乏有效指導,過多的進行應試作文模式地訓練,這種教育影響了正常的寫作教學,使學生的寫作變得功利并趨于程式化。教師的作文批改沒有針對性,缺乏有針對性的眉批、尾批,有的甚至讓學生代批了事。習作評講無的放矢,不能將習作的訓練達標情況系統、及時、有效反饋給學生,有的甚至不評講。
1.2 學生"學"的盲目性。好多學生對寫作文不感興趣,老師布置的作文內容大多是和積極的,正義的,向上的事情沾邊,而在大部分孩子的眼中,這些事情往往是最沒有興趣的。寫作文時,學生遇上最大難題就是沒有內容、材料可寫,往往是為寫事而寫事。一些孩子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缺乏處理事情的應變能力,寫作時就想不到材料來支撐。還有些孩子,寫作時,依賴于老師的"先說后寫",老師請一部分學生先來說說今天的作文怎么寫,這部分學生練習說得多了,就使另外一部分學生坐享其成了。使得交上來的作文千人一面,毫無新意,一部分學生享受習慣了,思維造成了定勢,抑制了他們的創造力。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缺乏個性,沒有個人的思想,沒有獨特的人生感悟,這樣的作文可以說毫無價值。
2.帶學生在感官習作中,找到表達的切入點
針對老師和學生的這些情況,我嘗試了帶學生進行感官習作練習,引導他們找到表達的切入點。
策略一: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在教學中我設計過這樣的感官習作練習:
練習一:請你帶著想象觀察凡高的名畫《向日葵》,如果這株向日葵就在你眼前,展開想象,帶著你的感覺去寫一寫它吧!
同樣的題目,孩子們因為有了獨特的感覺,寫出的結果大不相同,就以向日葵為例:
習作一;在風中,向日葵在顫抖。它金色的花瓣在陽光下亮閃閃的。它的葉子有點沒精神。伸出手來摸一摸,向日葵花的花蕊那樣柔軟。空氣是涼冰冰的,向日葵花卻還是那樣熱情。
習作二:向日葵花在唱歌,你聽到了嗎?它在唱一首快樂的歌。它的金色花瓣在抖動著,像是在邊唱邊跳舞呢!它每次輕輕的跳動后,都會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飄來。你聞到了嗎?
可以看出,經過了這些習作實踐之后,他們對于感覺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也漸漸開始將自己的感受自然地表達出來。這樣的練習,意在讓孩子們將自己不同的感覺匯合在一起,這時的感受不僅有外在的聽、聞、觸、看等等,還有內心的喜怒哀樂等等情感的體會,大大加強了孩子們習作內容的豐富性,也使孩子的語言表達更豐富,更有張力。激發了他們寫作的興趣。
策略二: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讓學生有話可寫
在多項感官習作訓練時,學生都可以先去實踐再總結提升。朱熹曾說過:"只有兩件:理會,踐行","行為重","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1]
練:題目:《森林中的一天》,"這是一個晴朗的天氣,你走在大森林里,……"請你圍繞這一情境寫出自己在森林中的一天中發生的故事。注意盡可能多地寫出自己的聽、看、聞、嗅等感覺。
練習三:《喜羊羊與灰太狼》中你最喜歡哪個情節呢?能不能描寫一下其中的一個片斷,努力做到有聲、有色,有自己獨特的感覺。
一開始我們的感官習作實踐訓練就是在帶著孩子們下水,此時的習作練習讓孩子們在關注到聽的、看的、聞的等感覺的同時,重點引導他們掌握習作的方法,無論是低年級孩子寫看圖寫話,還是中高年級的孩子們寫人寫事,都可以潛移默化地將感官體驗揉和進去,孩子們覺得有話可寫了。
策略三: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讓學生表達獨特的自我
調動了學生的感官體檢,前提是要讓學生感受到,心理上可以是完全放松的,強化學生產生的與眾不同的想法。礦工的帽子就是將手電和安全帽結合在一起的創新的實例,正是因為有了與眾不同的想法才產生了許多新的發明創造,在學生的習作中,這種與眾不同的想象也是一顆顆閃光的鉆石。當發現學生習作中新奇有趣的感受時,牢牢抓住進行評講與放大,讓學生敢于不斷地產生新鮮有趣的想象,他們的感受是獨特的,是得到尊重的,教師只需要引導他們帶著自己的感官體驗表達獨特的自我。
拋開我們的習作來看,美好的感覺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感覺麻木的人,無論做什么都難以獲得快樂與幸福。印度著名瑜伽大師愛?揚格這樣說:"感覺是我們的盔,才智是盔上上羽毛,羽毛是一種裝飾,頭盔卻能保護腦袋。" [2]感覺如頭盔保護了我們的腦袋,感覺保護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腦袋,沒有美好的感覺,再多的才智也無處安入。感覺是思想和行動的源頭,有了美好感覺的引導,會令我們奮步向前。孩子們在感官習作的練習中找到了自己表達的切入點。相信他們會在有趣的習作中成為一個感覺敏銳,充滿智慧的人。
一、構建氣氛活躍的美術課堂
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其實和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學科的教學沒有什么區別,教師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案給學生上課,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很少主動思考,學習興趣不濃。但美術是一門藝術學科,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美感,美術課堂帶給學生的應該是美的感受。要想美術課堂區別于其他文化課,教師就應該構建一個活躍的課堂。為了能讓學生快樂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不擾亂課堂秩序的前提下,隨意擺放自己桌椅的位置,教師也不再站在講臺上,而是走到學生中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例如,“閃光的煙花”一課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自己畫煙花。為了打破學生的思維局限,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見過煙花嗎、煙花是什么形狀的、煙花都有哪些顏色呢”。這樣的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另外,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限定類型的作業,讓學生自己去創作。要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將自己腦海中想象的事物畫出來。例如,大多數學生認為草一定是綠色的,這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畫出自己心中不一樣的顏色,讓學生知道藝術是沒有界限的。只要是用心思考出來的結果,都應算是一種藝術創造。
二、注重美術作品的賞析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23-0028-02[作者簡介]崔玲(1979-),女,甘肅蘭州人,蘭州市第八十二中學教師,中學一級,蘭州市骨干教師。
21世紀是創造性的世紀,需要一大批敢探索、實踐、創新的創造型人才。為了使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課程理念也提倡創造性教育,實踐能力教育將成為一種必要的教育。校本課程以學生需求為前提,目的是為了塑造學生,培養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探索基于學生需求的校本課程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良好途徑。
一、課程背景與調研
根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地方和學校課程開發指南》,我校于2008年成立了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在對學生、家長和教師進行了廣泛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家長和教師認為當地非物質文化豐富,而初中學生求知欲強,對非物質文化也很有興趣,但是其動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比較欠缺。香包、刺繡、剪紙是黃土高原上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民俗文化內涵和悠久的歷史風情,2006年又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刺繡、剪紙作為民俗文化符號,蘊涵著深邃的漢民族文化的精神,傳承著遠古時代先民們樸素的本原哲學,記錄著源遠流長的圖騰崇拜,追溯著亙古不變的文化主題――繁衍生息,講述著我們祖先在隴原大地上的奮斗,凝聚著流傳下來的民俗文化。我校來自隴東地區的女教師很多,她們大多數都會刺繡和剪紙。基于此我校開發了“隴域之韻――香包、刺繡、剪紙”這門校本課程,讓學生獲得優質教育。
教材的編寫目的:一是想讓學生了解隴原大地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民間藝術文化;二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三是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審美水平;四是通過讓學生做香包、刺繡和剪紙,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五是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六是培養學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明確了教材撰寫的方向和目的,編者利用自身良好的條件,深入慶陽農村學習香包、刺繡、剪紙等民間工藝品的做法,同時到西峰市幾個大的民俗工藝品公司去學習先進的理念,使自己不但掌握了香包、刺繡、剪紙的簡單制作,而且有了與時俱進的科學理念,為本課程的開發奠定了理論及實踐基礎。
二、課程開發與實施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各種科技知識及創新意識已滲透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滲透到中學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創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標志,而是一種生存的技能。我校歷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各教研組的課題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的獎勵。2008年,學校成立了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工作。小組由校長總負責,教研室協助,各教研組積極配合,保證了校本課程研發的順利進行。“隴域之韻――香包、刺繡、剪紙”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本課程在研發過程中,設計了多個課時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發現新材料、設計新圖案來完成香包、刺繡及剪紙作品,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在幾十分鐘的課堂中通過親自體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開始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環境,并學會回收利用廢舊物品,從而增強了自己的動手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勤儉節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課程真正讓學生享受到了“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快樂成人”。
本課程教材共有五章十三節,撰寫完成后,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根據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了三次修改,使其在內容上更豐富,在教法上更完善,在語言上更通俗易懂,更符合初中學生的興趣、認知水平、動手能力和審美水平。本課程通過了學校教材領導小組的審議,被確定為學校重點校本課程。本課程的內容主要有三大部分:心型香包的制作(2―3課時),五彩粽子的制作(3―4課時),向日葵的制作(3―4課時)。比如在制作向日葵時,第一課時為繡制5―6個向日葵花瓣,第二課時將所有繡制好的花瓣依次連接起來,繡成向日葵的雛形,第三課時做流蘇進行裝飾。
三、課程管理與評價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但是只開發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科學的校本課程管理體系和評價制度。
(一)從三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管理
1.課程管理:學校校本課程領導小組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和評價進行統一管理。教務處具體負責教師安排、教師培訓、課表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檢查等,總務處負責提供教學設備和教學材料,教研室負責收集整理資料,收集調查問卷并進行評價等。
2.教師管理:教務處教師按照課程教學計劃進度組織教學,在教學中應認真聽取學生意見,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計劃作出適當修改。教師做好所開設課程的學生成績考核工作,在校本課程結束后把學生考勤登記冊、學生成績冊交到教務處歸檔。
3.學生管理:學生應認真參加校本課程的學習,完成作業,不得隨意缺課。學生要參與校本課程的建設,有權向任課教師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要求。學生達到出勤率的要求并參加該課程的考核合格后即可獲得該課程的學分,成績按“優秀”“良好”“一般”評價,考核結果放入學生的成長記錄袋。
(二)校本課程評價制度
1.學生評價:(1)校本課程以學生體驗感悟為主,不采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注重考勤和過程性評價。(2)成績采用等級制,分為“優秀”“良好”“一般”三級評價結果記入學生的成長記錄袋。(3)對學生學習成果以匯報、展覽等形式展示。
2.教師評價:(1)從教學計劃、進度、教案、教學活動、教學目標完成和考勤等方面進行評價。(2)從學生學習成果和問卷調查等方面進行評價。(3)從家長問卷調查和社會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
四、課程效果與反思
“隴域之韻――香包、刺繡、剪紙”校本課程實施以來,深受學生喜愛,通過學生問卷調查,95%以上學生喜歡本課程。本課程也得到了家長的好評,家長問卷調查顯示,90%的家長比較認可。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隴原大地的傳統文化,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增強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審美水平,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樹立了自信心。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意義深遠的長遠工程,校本課程深具地方特色。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深入開展相關系列課題的研究,吸取成功的校本課程開發的經驗,帶動我校校本課程開發向縱深發展。在提高校本課程質量的同時,不斷提高教師、學生、家長、社會的滿意度,促進學生個性和學校特色的形成,為學校的整體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課程基礎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文章來源于生活,平常注意觀察生活,為作文積累素材。作文指導不要局限于教室指導,要引導學生多寫觀察日記,可抓住事物的一個方面、一個特征進行細致觀察和描述。如寫“校園春色”,可帶學生走出教室,來到學校花壇邊,學生邊觀察,教師邊指導,學生興趣濃厚,必然作文興致高,想象力也更豐富。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時,先指導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然后讓學生細致觀察。可先總述“校園春色真美”,然后從不同方位、不同順序,具體觀察花壇里的迎春花、一半紅、海棠花、向日葵等多種花的形態和顏色,聞它的氣味,摸它的葉和花。把觀察到的情況和感受具體描述出來。這樣,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就有血有肉,情景交融。
二、指導學生讀書要“精”
清代著名學者袁牧在總結自己年輕時的讀書教訓時提出:“泛觀而所擇,其失博而寡要。”就是說,廣泛游覽而沒有精選,莫過失在于:雖然讀書量大,卻很少掌握要領。投入多而產出小,這不是典型的無效勞動嗎?讀書,精選很重要,讀書之根本就是要知其理、明其意。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師在課堂上要指導學生精讀文章的名詞佳句,欣賞其寫作手法。如學習《林海》一課,要學生弄懂“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之意;學了《桂林山水》,要精讀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句:“桂林的水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清得仿佛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讓人讀了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從中學到運用比喻句,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寫作方法。還要指導學生多看有關的課外書,從中吸取營養。經過長期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必定會有提高。
三、誘導學生想象要“深”
小學生作文,大部分是寫自己親身經歷過或看過、聽過的事。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清楚、具體就行了。隨著年級的升高和知識的增長,在記敘的過程中還可誘導學生加上一些議論和想象。這樣寫出的文章更深刻感人。
Brief talk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plant teaching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
Mou Xiaoling
【Abstract】If we want to cultivat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call for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cultivate student’ learning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actively, taking delight in research and cooperating and them make the achieve the demand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who study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Keywords】Plant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愛學、樂學是任課教師職責。這就要求課堂教學是情感的課堂。要喚醒學生的欲望,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共同探討。這就要求要改變以往的傳統授課方式,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課堂。
1.創設問題情境,為課堂互動打好基礎。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的理想氣氛。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考慮:
1.1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提出相應的問題。教師針對教材中的知識點設計出問題,使學生清晰地知道這節課學什么,怎么學,學好了有什么作用,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維,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1.2 問題需與學生現有的認知規律相呼應。教師應在學生現有的基礎上設計并提出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境界。如:為什么果樹開了許多花而結果不是很多?(傳粉,授精知識探索)
1.3 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中專生有好奇心、愛聽表揚、爭強好勝的心態。因此,問題的提出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把要學習的新知識創設成若干問題情境,用新穎的方式、生動的語言引發學生的好奇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有些植物的花特別美麗,而有些一般,有些不好看?又如:怎樣使向日葵多結籽?(人工授粉知識)
2.體驗問題,獨立自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真正成為汲取知識的主體,就必須讓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思考。這樣才能增強自我意識,提高思維能力,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2.1 親自體驗過的知識要比聽到的深刻。學生通過預習教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得到學習的樂趣。記憶的強度,要比教師說出答案的效果好得多。
2.2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解決問題的根源。預習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對于學習不夠主動的學生是一個很好的鞭策。對于好學生來講,預習可引導他們做好課后練習或知識歸納總結。
2.3 充分利用課堂間歇時間。教師在黑板上寫好板書要點,并巡回于學生之間,有問即到,送教到人,主動啟發引導。
3.師生相互切磋,把課堂互動引入。
3.1 共同討論。通過學生自學、思考、體驗、探索,讓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并展開討論,相互補充糾正,教師總結,歸納出本節課的教學要點。
3.2 鍛煉學生語言表達力。對于性格內向、不敢舉手的學生,要注意觀察其表情,盡量創造機會讓其發言,消除膽怯心理。同時應要求學生把教材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
3.3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小結能力。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是零碎的、片面的,他們只歸納自己知道的知識點,而對不理解的知識點就難以歸納。因此,教師要在知識中起指導作用,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處理要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他們留有發揮的余地,不要把學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師設計的教案框框內,問題講到關鍵處有意卡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4.學生出題,教師答題,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4.1 把學生推向“主體”地位,使之主動積極地運用知識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在具體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有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把學生從被動的地位中解放出來。這樣能使學生積極聯想,豐富想象力,訓練思維能力,使教學民主化,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你是新來的實習老師,可惜只教了我們班一天就被調到其他年級去了。但后來每一次在校園遇見你,我都會想起一句很美的詩:途經千山萬水,猶如清風拂面。
時間總是消逝得飛快,我甚至還來不及找機會跟你說一句話,學期結束你就離開了。緊接著暑假一過秋天就要來的時候,我升上了高三。本來我早以為再沒有機會見到你,卻在開學典禮上驚喜地發現你成為了學校教師隊伍的正式一員,帶的恰恰是我所在的班級。得知這個消息時,我在剎那間被擊中心臟,頓時胸腔里像開起了花,后來黎哲哲說那時的我眼角眉梢都代替言語泄露了秘密。
年少時的喜歡大抵都是一樣,巴不得時時刻刻用眼光鎖住那個人。于是接下來的日子里我不再像從前那樣視上數學課如受刑般難熬,相反每天兩節的數學課成了我最快樂的時光。喜歡一個人大概就是這樣吧,只要看著他的身影就覺得很美好。是的,再也沒有什么事,能比如此接近自己喜歡的人更讓我覺得幸福了。
這份朦朧的愛讓我的心思多了起來:早上來學校前反復照鏡子,包括頭發、衣服和鞋子都要一絲不茍,為的是給你留個好印象;上課尤其是上數學課的時候,認真聽講積極發言以博得老師們內部傳播的贊賞,最終也就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下午的活動課拉著黎哲哲到南區球場,混在人群里大聲為籃球賽中的你吶喊打氣;大掃除時跑進教師辦公室,裝著不經意地把你的桌子收拾得比誰的都要干凈整潔;常常去圖書館2號閱覽室后排角落里自習,這樣可以經常遇見你看書的安靜樣子……
我做了所有的事情就是不敢對你說一句喜歡,我怕你拒絕,更怕驚擾到你。你是我視若珍寶的一個夢,我怕這個夢會碎掉,所以小心翼翼,步步為營。高三繁重的學業任務里,我要分半邊的心給你,不是不辛苦,只是再辛苦我都甘之如飴。在我十七歲的意念里,喜歡就是這樣,為了一分的甜,愿意吃九分的苦。
黎哲哲有時候會對著我無奈地嘆氣,她說我的眼神里面滿滿的是勇敢,是無畏,是熊熊燃燒的熱忱。
后來終于鼓足勇氣要給你發信息,我想告訴你我就是你班上那位叫林芷妮的女生,我喜歡你。但編輯了長長的一條又全部刪除,再編輯,再刪,反反復復。其實我不是瞻前顧后的人,但那晚一條信息卻足足花了我兩個小時。
我躺在秋末冬初的被窩里,直到午夜12點時鐘敲響了才終于按下確定鍵,而發給你的簡訊里只有兩個字:晚安。
不出所料,直到第二天你都沒有理我。但到了晚上我又忍不住給你發信息,仍舊只有兩個字,晚安。這次你終于回復說:請問你是誰,我認識你嗎?我猶豫了好久,才給你回了一條:我是你班上的學生。
后來我每天晚上都堅持給你發信息,簡短的兩個字:晚安。大多數時候你不理我,偶爾回復也從不問我名字,只是叫我好好學習,不要想太多。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圣誕節。
那天你如往常一樣上完課收拾教案離開,在走出門口的最后一步,你停頓了一下,冬日正午的陽光灑在你身上,你回過頭來對我說:“林芷妮,你過來辦公室一下。”
其他老師都不在,你看著我,微微皺起眉毛,輕輕嘆了一口氣,然后輕描淡寫地問我要不要看看你女朋友的照片。我下意識地咬緊了嘴唇,良久才點了頭。
澄凈的面容,干凈的眼神,你掏出來的照片上是個抱著向日葵微笑的女孩子。只一眼我就知道我輸了。你比我大五歲,我曾以為你喜歡成熟的女生,所以我無視校規,燙起大波浪穿起超短裙踩起高跟鞋,硬生生地把十七歲的自己打扮成二十出頭的樣子。可是面對照片上那張素氣的臉孔,看到你望向照片時溫柔的眼神,我知道我輸了。
作物種植專業課是研究植物的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發育與水、肥、氣、溫度、光和農業氣象有關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作為一門實踐學科,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專業課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技能操作,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也要求學生牢牢把握“消化、吸收、鞏固、提高”的學習原則,不斷取得新的學習效果。
一、注重學生學的情況,提高學習效果。
學生在學習時,要做到課前認真預習,上課仔細聽、記,課后及時復習。對所學的知識要“先消化、吸收”后“鞏固、提高”我?J為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只要牢記這八個字,是能夠提高學習效果的。
二、教學中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果
(一)教師應善于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欲之間創設問題情境,正確運用啟發式教學。作物種植專業課涉及的基礎知識比較抽象,枯燥、乏味又難于理解,運用啟發式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通過一些實物、掛圖以及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入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并進一步得出結論,從而將問題化難為易。例如,在學習土壤的機械吸收作用時,讓學生聯想農村“篩麥”場景,將土壤比作篩網,網眼即為土壤孔隙,比網眼孔徑大的物體會被篩網截留下來,所以混濁的水通過土壤會變清。通過這樣形象的比喻,學生對土壤的機械吸收作用就會有一個比較清晰,深刻的了解。這樣就能有效的激發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實施教學時,除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外,還要善于觀察,從學生的目光,表情和舉動中,判斷出他們是否理解,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中了解他們的思維動向,及時調整教學。雖然,現代學習理論提出了“發現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靈活性,主動性和啟發性,強調以學生自己的觀察,探索和實驗為主,獨立思考,自己發現知識,掌握原則等。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做到“發現學習”,因此適時向學生提出問題,創設情境。教師先給學生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例如:在講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運用實驗現象,層層引入,使學生了解生長素的生理作用。設計教案時我以實驗為導入點,講解實驗現象,發現學生的反應比較遲鈍,為此我及時調整了教學方案,讓學生先觀察實驗現象再分組討論,最后老師提出問題:例如1、從實驗現象中可以看出那些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2、植物生長為什么會向光彎曲等,舉生活實例:向日葵為什么會向著陽光彎曲,逐步引導學生回答,最終使學生明白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產生部位,運輸和作用部位。
(三)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實例,聯系相關學科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課堂的演示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職高的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差異很大,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適當調整教學方法。對接受能力差的學生,要適當降低難度,并給予鼓勵;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導作用。總之,在教學中要因人施教,采用集體指導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自己的任務,積極參與,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進步,對學習充滿信心。
三、課后反思教與學的情況,提高教學水平
傳統的種植專業課教學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學起來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課后反思教學策略是否適合學生的學習和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應作哪些方面的。改進和完善,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
作物種植專業課的某些內容采用單純的“說教式”教學方式,很難講清楚,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已顯得力不從心,而色彩鮮艷的掛圖,形象具體的實物標本,融圖、文、聲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化、直觀化,復雜的內容形象化、簡單化,使學生很容易達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統一。例如:《植物生產與環境》中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這一部分內容,歷來是教學中的難點,單憑語言和文字很難表達清楚,但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動態演示,這一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學生能清晰地看到整個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
(二)分組討論式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偏重于老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課堂往往形成教師的“滿堂灌”,學生處于被動的“接授”狀態。這種教學方法,既講累了教師又聽煩了學生。教學中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學生能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動探尋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變死記為活學,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激發了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三)靈活運用教材
職業學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應單純的注重講授課文重要內容,應該全面做好專業科學研究分析,針對教材之中的精華內容進行科學提取,將不符合學生特征或需求的內容有效去除。應在教學階段中,添加較為實用性的知識內容,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學習態度……”這要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情境,喚醒學生的學
習欲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共同探討。
一、創設問題情境,為課堂互動打好基礎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創設了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張弛有度的理想氣氛。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考慮:
1. 根據教學目標,提出相應的問題。教師針對生物教材中的知識點設計出疑問(能反映本課的教學目標、知識重點),使學生清晰地知道一節課內學什么,怎么學,學好了有什么意義,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時的積極思維。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 問題須與學生現有的認知規律相呼應。教師在學生現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并提出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問題,激發學生進入探索問題的境界,如:為什么桔樹花開了許多而結出的桔子數不是很多?(傳粉、受精知識探索)。以學過的知識為基礎并與本節新知識相銜接的問題,如: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新舊知識銜接)。經過學生自學找到問題的答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還能滿足學生的成功感。
3. 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生有好新奇、盼肯定、愛表揚、爭好勝的心態,問題的提出要考慮學生能直接推理得到,是動態思維、貼近生活實踐以及思維轉折次數多少等因素,把要學習的新知識創設成若干問題情境,用新穎的方式、生動的語言提出來滿足并強化學生的好奇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有些被子植物的花很美麗,而有些則很“難看”?(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要使向日葵多結瓜子怎么辦?
4. 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在生活中能夠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識去解答的問題,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產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們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無籽為何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質疑心理。
二、體驗問題,獨立自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真正成為攝取知識的主體地位就必須讓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對照問題和學習任務,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從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能使學生學得深刻,而且能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1. 親身體驗過的知識要比從他人處聽到的要深刻。學生通過預習教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得到學習的樂趣性。就記憶強度而言,這要比教師直接告訴原因要強得多。
2.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解決問題的根源。預習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特別對于學習不夠主動的學生來說則是一個很好的鞭策機會。對于好的學生或課前預習過的學生則引導他們做好課后練習或知識歸納小結。
三、師生相互切磋,把課堂互動引入
1. 通過學生的預習自學,經學生自己的思考、體驗,在個人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并展開學生之間的討論,互相補充與糾正,通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師以肯定、鼓勵為主的形式來滿足學生的成功欲望。在具體操作中要注意不能任其自流,無休止地爭論下去,必須適可而止。
2. 鍛煉學生發言的膽量和語言表達概括能力。對于性格內向、不敢舉手的學生要注意觀察其表情,盡量創造機會讓他發言,消除其膽怯心理。有些學生回答問題按教材的語言來表達時,教師逐漸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答案。
3.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小結能力。學生預習到的知識是零碎的、片面的,只歸納自己知道的知識點,而不理解的知識點就難以歸納。因此,教師在知識歸納中起指導作用,讓學生起主體作用。要處理好“空白”教學,即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處理要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他們留有發揮的余地,不把學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師設置的教案框框內,問題講到關鍵處有意卡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創造思維能力。
四、學生出題,教師答題,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的智力活動處在積極狀態中,為傳授和鞏固知識奠定基礎。這樣有利于:
1. 把學生推向“主體”地位,使之主動積極地運用知識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在具體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有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把學生從被動的地位中解放出來。這樣能促進學生積極聯想,豐富想象力,訓練思維力,熱烈討論可使教學民主化,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2. 體現了教學相長的原則。教師啟發學生,學生觸發教師,不斷循環往復,在教學中就會出現“雙邊提高”和“雙向交流”的效果。
在光合作用教學中,講到“在藍藻出現之前,地球的大氣中不含氧……藍藻出現后,由于藍藻的光合作用……”這時有位學生反問到“藍藻是原核,生物不含葉綠體,怎么能進行光合作用呢?”學生的問題出乎意料,細細想來,卻在情理之中,通過學習,學生已認識到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再聯想到藍藻是原核生物,除核糖體外不含其他細胞器,這就與教師的授課內容產生了矛盾沖突,質疑由此產生。學生通過聯想、分析、推理、大膽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也反映了其思維活動的廣闊性、深刻性和獨立性。
再如,向日葵種子粒大(B)對粒小(b)為顯性,含油少(S)對含油多(s)為顯性,兩對等位基因按自由組合定律遺傳。今有粒大油少和粒小油多兩純合體雜交,怎樣才能培育出粒大油多,又能穩定遺傳的新品種?參考答案給出了兩種方法,其中一種是在F2中選出粒大油多植株和雙隱性植株雜交,如子代性狀全是粒大油多,則該粒大油多植株為純合體,可繼續自交培育。教學中有些學生指出:“F2中粒大油多植株和雙隱性植株雜交,子代性狀全是粒大油多,雖然可以確定該植株為純合體,但其上面所結種子(子代)卻全為雜合子,怎么造育出純合子的后代呢?”學生的分析有根有據,合情合理,這表明他們已不再盲從于答案,能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獨立地提出富有創造性的見解,不正反應出我們學生的思維品質已達到了一定的獨立性、批判性了嗎?教學中適時鼓勵學生針對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大膽發言,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達到知識升華,思維成果共享,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認識到采應第2種方法即通過自交造育。
每堂課后,及時地把師生互動中學生思維中的問題點、閃光點、精彩點添加到學生問題集中,長期堅持,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日臻完善。
二、學生問題集——反映教學不足的窗口,汲取教學智慧的源泉
學生的問題是反映課堂教學效果的晴雨表,它會使教師在備課時考慮得更全面。因此,教師要善于傾聽和尊重學生的疑問,從中及時發現自己的教學失誤并不斷加以修正,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從膚淺走向深刻,由稚嫩走向成熟。
例如在講單倍體及其應用時,發現不少學生對單倍體育種的過程及其優點疑問較多,理解有困難。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分析,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課堂教學中缺乏對育種實例的分析和與雜交育種的對比。因此,在以后班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做改進:先讓學生分析如何運用雜交育種的手段,利用高稈抗銹病(DDTT)小麥純合體和矮稈易染銹病(ddtt)小麥純合體培育出穩定遺傳的矮稈抗銹病小麥新品種。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探討如何利用單倍體進行育種,最后師生歸納如下圖解:
通過結合育種實例,創設問題情景,學生思考、分析、比較、交流和討論,獲取所學知識。這樣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單倍體育種過程有了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從而認識到以單倍體作為中間環節培育新品種的方法叫單倍體育種,并且通過對比很容易發現單倍體育種的優點,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學生問題集——推動教師學習的動力
生物學研究的是紛繁復雜的生命現象,生命現象的復雜性,多樣性必然決定了學生會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即使是一個有經驗的教師也會碰到對于學生所問的問題回答不上的場面。因此,學生的問題就如同“催化劑”促使教師去關注生命科學的發展,努力學習新知識,不斷充實自己的教學資源庫。當我們遇到回答不上來的疑問時,教師要勇于承認自己的無知:我不會,我可以回去查查資料,再來告訴你吧!古語說:“言必行,行必果”,查找到答案與否也一定要給學生一個回答,這樣教師才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小學美術課是一門必修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程之一。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想象力,陶冶學生欣賞美的情操,教師有必要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對于啟迪學生智慧、完善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在美術課堂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興趣,一切的學習都是被動的,學生灌輸式地接受知識,將會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小學美術課不同于數學、語文等課程,它是要學生在五彩繽紛的世界里去發現美、感受美,然后用自己的筆去創造美。當前美術課存在相關資料匱乏、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尤其是美術欣賞課,學生瞪大眼睛看書本上的小圖片,卻怎么也找不到其中的美感。這時,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非常有必要。多媒體電教手段能為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提供大量直觀、生動、形象的素材,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十分有利。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欣賞到尺寸更大、顏色更豐富的畫面,從而發現其中的美,教師可以做好教案,找一些資料如光盤、圖片、網絡信息等來制作課件,通過圖像、聲音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一節美術欣賞課中,筆者制作一些和諧自然的圖片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在五彩繽紛的畫面中看到很多生活的美好、自然的美妙、人生的快樂。同時在播放畫面的時候,筆者還適時地配上和諧的音樂,這些圖片在陶冶學生情操、感悟美的內涵方面,起到引導的作用。在欣賞完這些圖片后,筆者讓學生展開聯想,去畫一幅自己心里最向往的地方的習作,可以是茂密的大森林,也可以是遼闊的海洋,或者是有著小溪流的草地。經過之前的熏染,學生稍作思考,便能夠在紙上“沙沙”地繪畫。有學生畫的是《飛得更高》,高高的山坡,一只雄鷹在展翅翱翔,一個小男孩在山頂上仰望;有學生畫的是《我愛學習》,在一片青蔥的草地上,一個小男孩坐在蘋果樹下發呆……學生的想象真是奇妙。因此,多媒體課件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能夠在和諧的氣氛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創設出自己心里最美好的畫卷。
2 在美術課堂運用多媒體,拓展學生的想象力
在美術課堂中,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臨摹能力,也就是根據書本上的圖畫進行模仿,根據相似度進行打分。或者是教師擺上教具,讓學生照著畫。這些屬于基本功范疇的教法學法,對于學生穩固基礎,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美術課堂總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基本功的內容,也需要一些創新,也需要讓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創作。小學生都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可是有的時候靈感在腦子里一閃而過,卻不能捕捉到。還有很多小學生,由于總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沒有接觸過和參加過其他的社會活動,所見非常有限,雖然有很多的想法,可是卻不能很好地描繪出來。在美術課堂運用多媒體技術,化無形為有形,化虛幻為真實,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開闊他們的眼界,豐富他們的頭腦,武裝他們的思維。有了教師在一旁指導,也能夠讓學生很快掌握重點,使學生明確、自信地進入到創作過程中去。
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首先,教師要為他們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鍛煉他們通過自己的雙眼,去觀察和記憶。在課堂上,筆者通過自己精心準備的一些課件,經常為學生播放圖片,以此來鍛煉他們的觀察能力。在課堂中,筆者根據學生年級的不同,對于他們的要求也不一樣。比如低年級的學生,要求會低一些;高年級的學生,標準也會相應地提高。例如,出示一幅靜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一段時間之后,根據想象畫出意識中的形象,使學生能夠根據物品的特征,從記憶中臨摹、復原物品的形狀。
有了這些基本功的訓練,就可以再對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訓練。例如,筆者制作一個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出示一個正方形,讓他們進行添加,改變成自己所熟悉的東西。隨著課件的演化,正方形變成高樓、門、冰箱、電視、汽車等東西。展示接觸后,筆者給學生留下一道題:給你們一個圓,看看能變成什么。當作業布置下去之后,學生根據剛才在課件中的啟發,紛紛在紙上畫了起來。筆者欣喜地看到,學生都把自己的創造力用紙和筆展示出來:有的畫了飛在天上的氣球,有的畫了金光閃閃的獎牌,有的畫了朝著太陽微笑的向日葵,有的畫了一張張表情各異的面孔……這樣的練習,啟發了學生的心智,讓他們能夠展開合理的想象,去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美好。
3 在美術課堂運用多媒體,陶冶學生欣賞美的 情操
美術是一門研究美的藝術,古今中外有無數的繪畫大家,在繪畫方面具有超凡脫俗的表現。但是學生因為見識少,再加上美術課不多,導致學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了解這些內容,也沒有機會去觀賞大師的杰作。有了多媒體技術,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網絡里面有無數的信息資源,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和教師的需求,經過加工,選擇一些適合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的圖片,不但再現歷史原貌,也為學生欣賞名家名作提供良好的機會。因此,在欣賞課中播放一些大師的作品,對于豐富學生內涵,提升審美情趣,陶冶審美情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筆者曾經在美術欣賞課中為學生準備一些名家的繪畫作品,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有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有徐悲鴻的馬,也有齊白石的蝦。這些匯集東方藝術大成的名作,配上韻律舒緩、柔和的音樂,加上教師在一旁娓娓解說,一下子就將學生吸引進來,進入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殿堂。半節課下來,學生不但了解了中國繪畫登峰造極的成就,還學到很多知識,知道很多杰出的畫家。這節欣賞課帶給學生藝術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是不可估量的,也在無形中陶冶了學生欣賞美的情操。
當然,多媒體的優勢還不僅僅局限在這些方面,作為教學的輔助與延伸,多媒體的貢獻是很多的。小學美術教師只有科學地、合理地運用多媒體,就一定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讓他們學得開心、快樂。
參考文獻
[1]曹宏宇.小學美術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