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產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4 14:49: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影視產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影視產業論文

篇(1)

三維技術在影視廣告中的應用,給影視廣告的制作和播放帶來了巨大變革,漂亮而精彩的畫面感受。影視廣告在中國的發展熱火朝天日新月異,取得了相當卓越的成績。但其瑕疵也為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相當的阻礙。一方面在影視廣告中運用三維技術給視覺效果帶了了巨大的革命;另一方面其局限性也限制了其發展。現在,很多制作人對技術過于追求和依賴,而忽視了個人藝術的追求和發揮。技術是用于幫助藝術創作的實現,是一種手段,而不能過份依賴技術。制作人應該更加重視藝術創造過程,不能在有限的技術水平中過于追求視覺效果,而不能達到人機合一的境地。

我國數字技術的應用現狀

1999年,有兩部對中國電影發展史有重要影響意義的電影進入大家的視線。因此,對于中國電影的數字化進程來說,1999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第一部電影《橫空出世》是當年北影投資最大的一部電影,它是一部反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誕生過程的故事片,是由陳國興指導。該片中有大量特效場景,比如爆破、沙漠等,這些統統靠數字技術人工合成。大量應用的數字技術使得該片藝術感染力增強了,畫面更加生動,猶如直接再現當時原子彈爆炸的令人震撼的景象。另一部影片《緊急迫降》是同年由上海制片廠制作的影片。該片有許多大家齊心協力空中搶險的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場景。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為投拍《緊急迫降》,上海電影制片廠當年的審時度勢之舉,為發展數碼電影的目標,累計投資達近億元,設立了國內第一個特效制作基地。2002年,《極地營救》誕生,此為上影再花巨資拍攝的視覺大片,該片號稱當時國內電影史上運用數字特技最多的影片。全片鏡頭數的百分之六十均由數字特技完成,與之前的《緊急迫降》相比,數字技術運用大幅提高。在該片的拍攝過程中,完全用數字攝影機拍攝的鏡頭高達影片的40%,標志著中國電影制作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這幾部影片之后,數字化時代已經為人們廣泛接受和認可,掀起了一股數字化浪潮,如這幾年《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鴻門宴》等國產大片,CGT鏡頭和數字合成技術在這些影片中被大量采用。

數字技術在影視制作中運用的意義

篇(2)

為了弘揚韓國的傳統文化遺產,韓國十分重視文化遺產和旅游業的互相促進發展,具體實施主要從兩方面入手:①地域選擇。以民俗村來選定地域,韓國人把民俗村的活動組織得有聲有色,在漢城城南有一個古代民俗村。一進民俗村,村口就有韓、中、英、日四種文字的介紹。進入村內,可以看到李朝時期先民們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觀和祭祀活動。宗廟的祭祀典禮和音樂都被看做無形文化財產。②時間和內容的選擇。韓國還十分注重以民俗節和祭祀活動來吸引游客。例如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戲年年在當地舉辦盛大的旅游活動,吸引了國內外百萬人次參與和觀光,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巨大的文化產業,發展了當地的經濟。為了吸引外來游客,那些表演人士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場地進行傳統技藝表演。

同樣,意大利的鄉村生態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很發達,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意大利政府積極搶救和保護這一古老劇場木偶藝術。木偶藝人們根據一些古代詩歌、浪漫傳奇或流行的歌劇情節,用精雕細刻的木偶和道具進行即席創作,吸引眾多國際游客。這里的商店和地攤到處都可以買到制作精美、造型各異的木偶——它已經成為西西里島的著名紀念品。政府還計劃為青年木偶藝人開辦培訓機構,舉辦西西里木偶節,在國內外舉辦展覽,興建木偶戲學校等。

2“文化遺產日”打造國家文化品牌

法國的國家集中管理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保證了國家管理的權威性。作為文化大國,法國是最早設立“文化遺產日”的國度。這項活動是由法國中央政府主導、各級地方政府執行、社會各方支持的整體工程。活動期間,所有公立博物館免票,私立博物館門票減價并給予稅收優惠,旨在引導和動員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文化遺產保護。20多年來,該活動調動了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和熱情,群眾性的保護活動隨之興起。法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著巴黎凱旋門、盧浮宮等112處“民族古跡”和4萬余處“紀念建筑”,此外,未列入保護行列的全國各地40余萬處“地方寶藏”均妥善得到相關部門和民間協會、民間人士的有效保護。一些民間組織積極討論國家文化遺產政策,向議員提出建議。很多民間組織還頒發獎金鼓勵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獎勵在此領域作出貢獻的人士。文化遺產學校、文化遺產基金會、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紛紛建立。

這種特定節日的設定以及所帶動起來的社會各方的反應和行動,對法國的歷史文化品牌無疑有著巨大的塑造和宣傳效益,顯示了法國民眾的文化品位,對促進法國旅游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擁有6000多萬人口的法國,2006年接待了7800萬名外國游客,當年的旅游收入達350億歐元,繼續蟬聯“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國”稱號。可以看出,文化遺產給法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文化生態博物館

所謂生態博物館就是把文化遺產原狀保存和保護在其所屬的社區及環境中,它不是一座封閉的建筑場館,而是動態、開放的展示社區,被稱為“無墻的博物館”。自然、人文、環境、傳統、民俗等無形和有形的遺產在其原生地由發明和使用它們的居民自發保護,使人、物、環境處于固有生活關系中。游客也是在這種環境中觀看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可移動實物、傳統習俗和民間表演等系列的、完整的文化。這種營建“活的文化”的博物館由于契合文化遺產整體保護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同,目前世界上共有300余座生態博物館。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的“造鄉運動”就類似于這種生態博物館。當時,由于日本經濟飛速增長和城市進程加快,城鄉落差加大,人口疏密失衡,對日本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極大沖擊。有些學者提出:如何讓鄉村挖掘富有鄉土特色的人文資源,營造一個優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鄉,以吸引都市人群,于是,“造鄉運動”應運而生。“造鄉運動”強調內發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例如福島縣大沼郡的三島町宣布,居住在城市的人們只要交納一定費用,全家都被視為特別町民。他們可以自由出入,讓孩子們呼朋引伴在小溪中捕蝦,到山上采蘑菇。村里還成立了生活工藝館,館內設木工、陶藝、編織、涂裝等工房設備。觀光客只要交納一定的費用便可親手體驗器物的制作,并有專人指導,接受咨詢。這是一個在城市里的人無法想象也不可能具備的空間。1995年,中國與挪威兩國的博物館學界提出了在貴州六枝特區梭嘎鄉苗族地區創族生態博物館。這支久居深山只有4000余人的苗族,頭飾獨特,有繁多的婚喪、祭祀禮儀,有別致的音樂、舞蹈和精美刺繡,是一個活生生的文化遺存。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后溝村的民居、神龕、廟宇、戲臺、作坊、油坊、剪紙、刺繡等文化遺產均保持完整,婚禮、葬禮和游戲的整套儀式規矩復雜,飲食品種繁多,在政府投入和保護下,已成為北方農耕桃花源和文化遺產搶救示范基地。這種鄉土藝術、農業文化是一方水土的產物,生態博物館就地取材,化陳舊為神奇,在生活中得以創造、使用和傳承。可以看出,生態博物館非常值得在我國進行探索和推廣。

4文化遺產主題公園

主題公園是一個世界性的概念模式,這是因為公園的歷史文化主題內涵的不同,而國內外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中國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案例,深圳華僑城控股公司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的主題公園比較典型。經營者就著眼于歷史文化,從中尋找主題經營的靈感。可以說該產業的發展歷程無一例外都建立在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過程上。1989年開業的“錦繡中華”,以微縮景觀為表現手法,再現了中國歷史和文明的80處名勝古跡,成為中國旅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91年開業的“民俗文化村”,將24個村寨、56種風情集于一身,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1994年建立的“世界之窗”,薈萃世界文明精髓,一直是珠三角旅游的第一品牌。

主題公園是以游客體驗為目的,游客體驗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既難以量化,又牽涉投入、產出、技術水平、行為習慣、時尚追求等眾多因素,因而主題公園是最需要創意的產業形態。對主題公園而言,產業經營模式主要表現為:

(1)娛樂體驗結合歷史景觀。自主創新不僅僅體現在歷史文化的選擇上,更體現在素材的組織和運用上。“世界之窗”如果沒有108個景點和氣勢恢弘的廣場巨幕,就不會有“你給我一天,我給你世界”的展示方式。在對游園設施的組織、運用中滲透著創造者對歷史、文化的理解、闡述和演繹,并且注入了一種時尚娛樂元素。脫胎于國外的歡樂谷公園,既有美國的小鎮,又有加勒比的港灣,還有香格里拉的生靈,這些差異巨大的文化背景都源于“智慧創造情景”的理念,并借助娛樂設施給予消費者不同文化的娛樂化體驗。

(2)廣場表演和節日狂歡。源遠流長的中華民間文化中升華出“廣場演繹”的形式。深圳“世界之窗”斥巨資建設了大型舞臺,在“錦繡中華”建立了中華廣場,創作“龍鳳舞中華”等大型的廣場演繹節目,在市場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與此相配套的是劇場式的演出和大量的村寨表演。過節是我們民族格外重視的風俗,造節是經營文化的手段。為了塑造獨特性,管理經營者提出了月月有節日的口號,使節慶活動成為亮麗的風景,國際啤酒節、狂歡節、潑水節都成為經典的文化品牌。從2002年開始又集中所有的文化品牌創辦了唯一的旅游狂歡節,游行隊伍與觀眾一道構成了獨特的文化形象,使主題公園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從以上各國的文化遺產開發模式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第一,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決定了我們必須把搶救和保護放在第一位;第二,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流變性,決定了我們要盡可能避免以靜止、凝固的方式去保護,在不改變其按內在規律自然演變的前提下,盡可能尋找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及與旅游開發等的良性互動結合;第三,堅持“創意產業化”和產業結構升級。自主創新不僅體現在對歷史文化的選擇上,更體現在文化素材的整合運用上,并使之轉化為有形的、具體的消費體驗方式,與市場和受眾接軌,最終實現產業鏈的完善和規模經濟。[論文關鍵詞]文化遺產;產業模式;經營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世界文化遺產開發管理進行描述和考量,力圖挖掘出一些先進經營模型,為我國文化遺產開發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飛龍.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6):59-66.

篇(3)

福建省安溪縣產茶歷史悠久,是名茶鐵觀音、黃金桂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烏龍茶之鄉”。改革開放以來,安溪縣各級政府立足得見獨厚的資源優勢,圍繞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目標,制定了茶業產業化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極富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道路。為此,福建師范大學經濟法律學院99級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李建建和何榮天兩位老師的帶領下于2000年7月3日至7月10日前往安溪縣進行了實地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同學們聽取了安溪縣茶果局局長蔡健明,祥華、長坑、大坪、西坪等鄉鎮政府有關部門領導的報告和情況介紹,走訪了12位當地茶農、茶商,5家當地較有規模的茶葉生產企業,召開數次小型座談會,較為深入地了解了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做法與成效,掌握了安溪茶業發展狀況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是對這次調查情況和我們的思考做的初步總結。

一、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做法和經驗

安溪縣地處閩中戴云山脈東南延伸部分,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多數為粉砂性的紅壤、黃壤,土層深厚酸性強,屬于亞熱性氣候帶,太陽輻射強,熱量充足。山高霧多,泉甘土赤,得天獨厚的茶葉生產條件加之悠久的種茶歷史,精湛的制茶工藝,優良的茶葉品種,孕育了茶業王國的“天之驕子“,使安溪成為“中國烏龍茶之鄉”。

改革開放以后,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指導下,安溪縣委縣政府貫徹中央、省、市農村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大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加強對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宏觀調控,努力實現茶業產業化經營,主要做法與經驗有4個方面:

1.以市場為導向采用多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

農業產業化必須依托一定的載體——生產經營組織形式。適宜的組織形式是農業產業化順利發展的基本保證。安溪縣逐步打破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組織形式:

①科技型企業十基地十農戶型:大坪綠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集研究、生產、加工、銷售高山綠色食品富硒烏龍茶為一體的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公司與所在地安溪大坪鄉政府協作,與當地茶農合作,在千米海拔高山上建立了萬畝綠色食品茶園基地,既是公司原料基地又是國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的一個原料生產基地。

②同業工會十農戶型:同業工會在政府部門的協助下,聯合農戶建設10萬畝成片的鐵觀音基地和6萬畝烏龍茶“綠色食品”基地,并指導茶農統一管理茶園,舉辦各種形式的茶葉促銷宣傳活動。

③收購站十農戶型。安溪縣和各鄉鎮都設有茶葉收購站或農貿市場,每逢“墟日“或茶季,茶農都會將毛茶運往收購站,直接與茶商進行買賣交易。隨著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990年西坪鎮已建成全省最大的烏龍茶交易市場——茶葉中心市場,長坑鄉正在積極建設長坑茶葉市場,中國烏龍茶都——安溪全國茶葉批發市場也已竣工。收購站十農戶型正在向專業市場十農戶型轉變。

2.圍繞茶業產業化,培育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經營所依托的組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在其組織體內,必須建立起一個核心部門——龍頭企業,以發揮其對生產、流通的組織管理與利益協調作用。龍頭企業一頭聯系農戶、生產,一頭聯系市場,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能否發揮龍頭企業的組織協調功能,能否保證龍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是理順產業化組織體內經濟利益關系,推動農業產業化的深度和廣度發展的關鍵所在。安溪縣現有茶葉精制加工企業400多家,國有、集體、三資、個體等經濟成分并存,其中年產值在100萬元以上的已達50~60家。國有企業安溪茶廠在全縣設立22個茶葉收購站,年收購毛茶5000多噸,加工銷售帶動農戶2萬多戶。①眾多不同規模的茶廠有效地調動了茶農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增效,茶農增收。

3.通過科技興茶,促進了茶葉產業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育成熟,產品的競爭最終取決于它的科技含量,加大產品的科技含量,用先進的科技來培壯扶持主導產業,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安溪縣提出“科技興茶“的戰略口號,各鄉鎮都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科技培訓班。如西坪鎮邀請農科院和農學院以及縣茶果局有關專家、教授、農藝師授課45場次,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88期,參加聽課人數達到12350人次。安溪茶廠針對原有設備老化,不能適應新的生產要求的情況,投入大量資金,分期分批進行技術改造,引進高科技含量的設備、技術。如引進國內最先進的揀梗設備——電腦茶葉揀梗機來揀剔茶梗;斥資30多萬元建立茶葉農殘檢驗室和理化審評室;與廈門大學聯手開發“烏龍茶水分自控系統”等。縣政府與科研單位聯合建立三大基地:與國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合作的國家產學研工程高技術產業化項目——高山無公害優質茶園;與省市縣各級科研機構合作的可持續發展高優茶業系統調控應用技術及良種示范基地;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的富硒茶研究生產示范基地。

4.宏揚茶文化,健全市場流通服務體系。

占領市場是產業經營的命脈,農產品順暢及時地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并實現其價值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之一。安溪縣做足茶文章,宏揚茶文化,大力提高安溪茶的知名度并積極拓寬銷售渠道。由茶葉行業工會協調,組織全縣茶葉企業到國內外大中城市舉辦“茶王賽”,茶藝表演和茶葉產品展銷會,開辦茶藝館,建立連鎖店,并以舉辦“中國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節首屆安溪鐵觀音”等活動形式來擴大品牌影響和市場。

二、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成效與不足

安溪縣茶業產業化經營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安溪縣已連續三年被評為福建經濟“十佳”縣市。1999年,該縣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值、財政收入分別比1990年增長6.63倍,7.3倍和6.34倍,年均遞增率25.34%,26.51%和24.73%。②全縣農業基礎得到加強,農村經濟全面發展,2000年農業總產值達到16.6億元,比上年增長6.1%。③

從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來看,實施茶業產業化經營是鞏固與發展茶業的可靠措施,也是提高茶業比較利益,實現茶業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有效途徑。它實現了茶業生產市場化,專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加快了全縣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經濟躍上了新臺階。

1.解決了市場與農戶的銜接問題

農業產業化通過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可把分散的小農戶有效有機地組織到主導產業、基地建設的整體系統之中。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采取多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使企業與農戶,生產與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提高了農戶生產的專業化程度,而且使農民產前計劃有指導,產中服務有保障,產后銷售有渠道。通過一體化經營,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的比較利益,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增強了抵災抗險的能力。

2.立足地方優勢,促進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形成地方特色產業

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全縣農業經濟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具體表現為:①立足本地優勢,形成了以茶業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經濟結構。安溪茶業發展規模居于全省首位并在全國產茶縣中居于前列,被省政府定為全省三個外貿茶葉出口基地縣之一。現已有茶園25萬畝,年產量1.35萬噸,產值3億元,加工、銷售附加值6億元,從事與茶相關行業人員60萬左右,占全縣人口的60%,④②主導產業帶動型的產業化模式使農村經濟格局逐步形成區域性產業群體。安溪從特色產業茶業入手帶動了印刷業、交通運輸業、加工業、機械工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的產業群、產業鏈。③拓寬了農業的原有結構。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得農業超出了初級生產范圍,拓展了其與非農產業的縱向和橫向聯系。橫向上,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不同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建立新型伙伴和聯盟關系,將商業與農業結合起來,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縱向上,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將農業與工業結合起來,可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高農業效益。

3.建立了農產品銷售網絡,拓展了農產品市場

農業產業化的產加銷一體化經營,促進了農產品銷售的專業化,起到了農戶與市場的銜接作用,對于農產品市場的開拓有顯著功效。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使得其茶業銷售網絡在90年代初步形成并日益擴大。安溪茶葉主要內銷往本省的漳州、廈門、泉州地區,廣東的潮汕地區,以及臺灣、香港地區。外銷集中在東南亞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和東亞的日本,每年為國家創匯2000多萬美元。目前,正在進一步開拓美國、歐洲、南美、澳大利亞和非洲市場。

農業產業化是在農業專業化高度發展,農業實現高度分工協作的基礎上產生的。而當前我國農業專業化總體水平不高,市場體制和市場機制還不完善,各種經濟成份和社會組織形式的利益關系還不協調,真正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經經營形式還較為少見。安溪茶業是1985年茶葉經營體制改革后才真正迅速發展起來的,產業化的提出更是才短短幾年時間,所以幾年來雖取得很好的成績,但也存在著諸如龍頭企業實力不夠強,名牌戰略實施不力等不少困難與問題。仍需當地政府、農戶、企業團結協作不斷努力。

三、安溪茶業產業化實踐的啟示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各項政策、制度及環境的巨大變革,加上信息科學技術的普及,農業產業化的進程無疑會加快。安溪縣以其特色產業——茶業為主導產業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經濟。此次的安溪之行,引起了同學們對于如何實現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思考,也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1.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選擇合適的組織形式

在當前我國農村基礎上,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通過合適的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吸引分散的農戶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流通等部門結合起來,形成農業產供銷、產加銷的一體化經營利益共同體。根據農業各產業特點,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因產業制宜,選擇恰當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可以采取相對松散型的聯結方式,如“公司十農戶”、“工廠十農戶”型,這種模式比較適應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在這種形式中,公司與農戶之間僅是一種簡單的契約性商品買賣關系。可采用緊密型聯結方式,這種方式往往帶有專業合作性質,通過利潤紐帶或產權紐帶(如股份制)等形式把企業和農戶,把產供銷、農工貿聯結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企業是生產經營的決策者、實施者,負責生產經營計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并向農戶提供農用生產資料和負責產品的加工銷售,農戶則按企業的要求生產,成為產業化中的“原料車間”,參與企業的最后利潤分配。在發達地區,及有較大規模的龍頭企業的地方往往采用這種形式。這樣做可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也可采用半松散半緊密型的聯結方式,由企業與農戶共同建立生產基地,企業負責提供種苗、技術、銷售等服務,農民負責基地的生產管理,雙方一般簽有協議成合同,企業按保護價收購,使農戶利潤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這種形式比較適合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水平,畜牧業、水產養殖業、部分經濟作物種植業都可采用此形式。

2.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十分重視對龍頭企業的培育和扶持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龍頭企業是關鍵環節。那些大(規模大、帶動面大)、高(技術水平高、附加值高)、多(多種所有制、多種形式),基礎雄厚、輻射面廣、勞動生產率高的農產品加工、銷售和科技開發等企業,往往能帶動一種或幾種農產品的綜合開發。龍頭企業的強弱和牽動能力大小,直接影響產業化經營的規模與成效。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必須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形成合作金融、商業金融和政策金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新型農村金融體制,增強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服務的功能。要切實采取措施鼓勵農村金融機構為龍頭企業提供貸款,建立農業產業化貸款擔保基金,為龍頭企業的貸款提供擔保;可以利用證券市場融資功能,將現有的一批已形成一定規模,效益良好、具有發展前景的農業企業推向股票市場,利用股票上市所募集的巨額資金,進行多種樣式的農業產業化開發。政府應當在稅收、土地使用、市場準入、財政貼息貸款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3.農業產業化經營應當重視品牌戰略,積極擴大出口

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日益臨近,中國農產品將面臨國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同時也面臨著一次難得的機遇。要把握好機遇,迎接挑戰,必須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十分重視品牌戰略的實施。當今世界商品消費已進入品牌消費階段,品牌是致勝之本。培育品牌,實施名牌戰略是農業產業化的迫切任務。實施名牌戰略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有特色、杜絕以次充好,樹立良好的質量形象,它既是保證產品質量,建立企業信譽的一種措施,又是拓展市場,推動企業發展的一種手段,也是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種辦法。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只有樹立具有特色的名牌,加強宣傳,擴大經營規模,才能成為左右國內市場和占領國際市場的巨頭。

4.農業產業化經營應當重視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進步,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起著重要作用。首先,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提高農產品品質,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其次,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結構的不斷升級換代,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持續的發展動力;再次,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生產能力和加工水平,提高勞動生產力、擴大加工規模,帶動農業生產上規模、上檔次;最后,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不斷改良農業產品品種,調整農產品結構,不斷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提高農業比較利益,提高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實現農業的科學技術進步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①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的開發工作,鼓勵上規模的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協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②加強現代農業良種開發推廣工作,與農科院所、農業院校建立協作關系,引進名優特水果、蔬菜和糧食品種,建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花卉栽培等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推動農業技術進步。③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要通過農業技術人員的“有償承包”等形式,調動農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使農業技術推廣落到實處。④加強農業適用技術開發推廣工作,適應市場細分化的需要,加強農產品新品種和加工業的適用技術開發推廣,著重發展市場潛力大、加工增值多的產品、運用技術,并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專用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5.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重視發揮政府作用

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作用,同時,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也是政府職能轉化的過程。政府應當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制定完善相關的扶持政策、搞好基礎設施,做好產業發展規劃,維持公平競爭市場秩序,以保證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其次,政府要站在大市場、大流通的高度,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組建起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捕捉復雜多變的市場信息,為分散的農民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服務保障。再次,地方政府要做好農業產業化的招商引資、產品展銷、技術引進等服務工作,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要正確處理政府行為與農戶(企業)自主經營的關系。農業產業化要真正面向市場,真正做到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要求安排生產,保持生產與市場的動態一致性,就必須避免政府代替農民(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避免政府干預過多,包攬過多。此外,規范政府行為,切實制止亂設卡、亂收費、亂罰款等“三亂”行為,真正減輕農民(企業)負擔,也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必要條件。

注釋:

①④安溪縣茶果局:《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福建省安溪縣安溪烏龍茶簡介》。

②《2000年福建年鑒》第340頁。

③《2000年福建年鑒》第177頁。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征、李建平、郭鐵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綱領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杜梅萍:“九五”留給“十五”的最大課題——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前線》2000.4。

3.譚靜:農業產業化研究進展綜述,《中國農業經濟》1996.10。

4.董雅珍:農業產業化經營與我國農業現代化,《江淮論壇》1996.6。

5.張開華:試論農業產業化的一般規律及政策導向,《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7.6。

6.王書芳:農業產業化:又一次經營制度的創新,《探索與爭鳴》1997.11。

7.陳昭峰: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制約因素研究,《調研世界》1998.2。

8.李剛、趙華安、李新香、閻方臺:加快培育高素質經營型農民的若干問題,《農業經濟問題》2000.7。

9.沈筱敏:我國傳統農業的分化與現代農業的成長,《農業經濟問題》2000.4。

篇(4)

2市場營銷相關理論概述

現代市場營銷的定義為:致力于交換過程中,滿足需求和欲望的人類活動。美國市場營銷協會下的定義:市場營銷是創造、溝通與傳送價值給顧客,及經營顧客關系以便讓組織與其利益關系人受益的一種組織功能與程序。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兩點:一是傳送給顧客價值,二是自身或與自身相關的組織或個人獲利。總而言之,雙方獲利,各需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市場營銷的策略和營銷方式以及概念也隨之變化。比如,美國營銷學家杰羅姆提出的4P組合,市場經濟背景下產生的“4V”營銷理論,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4V”指差異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價值(Value)、共鳴(Vibration),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本文采用品牌營銷、體驗營銷、“4V”營銷、關系營銷,并滲入了現代互聯網營銷理念。通過太極文化產業推廣讓更多的人獲益,同時獲益者向組織者或參與組織者支付一定的報酬。

3市場營銷角度下太極文化產業發展策略

3.1“4V”營銷在太極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應用

“4V”是指差異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價值(Value)、共鳴(Vibration)的營銷理論。“4V”營銷理論首先強調企業要具有差異化,從而樹立自己獨有的形象;其次,“4V”營銷理論要求自己的產品具有柔性需求,針對不同的消費者有不同的對待和針對性的組合;最后,“4V”營銷理論強調產品自身的悟性要素,即能夠滿足消費者的情感訴求。

3.1.1強調差異化

太極文化特征可以分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太極文化,是指太極基因滲透在各個文化領域和各種事物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太極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狹義的太極文化,是指通過表現太極自身的本質、本性、實質、屬性、形態、功能、法則、原理,全面展示太極本來面目的文化。隨著現代生活的提高,單純的打拳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文化的需求。需要把武林化的太極拳與中國的茶道文化、禪文化、國學文化、書畫藝術、中醫推拿、中國古老的靜修養性文化融合,以一種高端的文化展現形式向外推廣。

3.1.2加強功能化

太極文化首先具備愉悅身心、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的功效。可以從影視、游戲、服裝、紀念品、名人題詞、字畫、競技表演、圖書期刊、太極微信公眾平臺、太極名人扎堆等多方位下手,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3.1.3實現消費共鳴

太極文化要注意提高廣告效應,在公眾面前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另外,通過各種途徑讓消費者親自體驗,并做好體驗式營銷,從而產生對產品的依賴性。

3.2太極培訓市場

3.2.1針對太極拳館的學員進行關系營銷

首先要收集學員的相關資料,了解其身體狀況、家庭背景、興趣愛好、投資方向等。根據學員的特點可以做一些課程調整,使學員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得歸屬感,并對比較優秀的學員進行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口碑。

3.2.2合理利用教練員進行營銷

對教練員的待遇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薪酬合理,設立合理的獎金制度,使教練員勞有所得,多勞多得,提高工作積極性;其次,提供良好的個人展示空間。對能力較強、表現較好的教練員可以給予深造的機會或高額的薪酬,定期舉行教練員間的交流。

3.2.3與社會就業或深造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要想得到很好的信譽與長遠的發展,就必須對學員負責,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與用人單位簽訂輸送優秀人才合同;第二,與高校合作,提供深造的機會。

3.3太極武術用品市場

3.3.1品牌的定位

品牌的定位是品牌營銷傳播的基礎。在定位方面,對中老年人群,一般要以健身養生、延年益壽、提高傳統文化內涵為定位目標。針對青少年要分為幾類:(1)太極健身專用類型,講究實用、樸實無華;(2)學習訓練專用型,這類主要是器械和著裝;(3)表演型的人群,這類主要以好看為目的,在設計風格和色彩上下功夫;(4)太極比賽專用,這類一定要在質量、設計風格和色彩等方面下功夫;(5)旅游參觀紀念品,突出太極風格及文化特點。

3.3.2品牌產品

在產品的開發放面要多采用新技術和新材料,增強產品的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產品設計要凸顯太極故鄉獨有的地域文化特點,突出厚重的太極底蘊。

3.3.3品牌渠道

應該采用多種渠道進行營銷,既可以采用傳統的渠道,還可以與現代電子商務相結合,比如,入駐阿里巴巴平臺、京東商城平臺、蘇寧易購平臺、聚美優品平臺、聚劃算等,做到線上線下的同時出擊。

3.3.4品牌傳播

首先,通過互聯網、電視、報紙、雜志等對現況進行及時的報道,向全世界傳達有關太極的比賽交流等信息。其次,太極文化品牌的傳播要與現代傳媒尤其是現代信息相結合。太極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化的產品,其傳播必須借助多方渠道,比如通過國家政治導向,抓住消費者的心理進行營銷,借助信息平臺(微信、qq、微博、易信、來往、陌陌等)并作好跨區域的合作。再次,做到太極文化與地域性特征相結合。太極拳發源于焦作,而焦作又有全國著名云臺山游覽區,一個是“拳”,一個是“山”,“拳”“山”相結合能給人們一種漫步山間、暢練太極、仿若仙境、益壽延年的品牌印象,達到營銷的目的。

4結論

(1)采用市場營銷“4V”理論對太極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分析,找到太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優勢和突破口,強調在創意文化營銷過程中要突出差異化、加強功能化、提高附加價值和實現消費共鳴,以此來實現創意文化產業的利潤最大化。

篇(5)

關鍵詞: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產業鏈;發展對策

一、影視文化創意產業鏈

影視文化創意產業鏈主要包括內容創意`設計制作和營銷服務三大部分,影視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型創意的產業,包含文化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大板塊,成熟的影視文化產業鏈條不僅能為社會創造可觀的物質財富也會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財富,因此完善的影視文化創意產業是當今文化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

(一)影視創意內容產業

1、增強文化原創力。改善我國目前影視文化創意產業鏈的狀況需要激活產業的上游——影視創意內容產業,創意內容是影視產業中的主導產業,只有創意性內容能夠吸引住觀眾才有可能實現中下游產業的經濟效益,增強文化原創力是創意內容重要的來源。弗羅里達指出創意現在成為競爭優勢的決定性來源。1990年25歲的英國姑娘羅琳在等待火車的過程中她那活躍的文學創意卻波濤起伏,醞釀許久的一個個靈感像閃電般劃破腦海。哈利波特,一個帶著眼鏡的小巫師,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等一個個奇妙的創意像奔涌的河流在她的腦海中翻騰。2005年,羅琳變成了英國的富婆,其個人財富早已超過2億富多英鎊,哈利波特也從一個頑皮的文學人物變成了讓全世界風靡的藝術偶像,根據羅琳作品改編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已上映7部,而且均進入全球票房排行榜的20強,哈利波特的魅力跨越國際年齡甚至語言的障礙且牢牢抓住世界各地哈迷的心,激發他們無限的想象力。哈利波特系列作為一種文化創意產品其最寶貴的價值就是羅琳的文化原創力,她巧妙的開發巫師與魔法的文化資源而且羅琳還是在千百年來人類巫師和魔法傳統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做到獨特的創意。《哈利波特》能夠成為強大的產業鏈帶動系列產業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利益就是基于羅琳的文化原創力。

2、加強自主產權的保護與利用。當前我國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尚未能夠把文化創意理念與我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本土化。比如:美國迪士尼公司于中國的花木蘭故事問題材而制作的動畫片《花木蘭》,這部影片在全球循環上映總收入達3億美元,成為迪士尼利潤最高的影片,,《花木蘭》仍然保留著中國傳奇的基本故事情節,因此我國應該注重本國文化資源的利用,加強自主產權的保護與利用。另外美國拍攝的動畫片《功夫熊貓》,功夫和熊貓都是中國獨有的,而且影片中的建筑食物等都代表著中國文化卻被美國拿來利用,并為美國賺取了巨大利潤,因此在發展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要注重本土化保護,并將其打造成文化品牌。

3、注重我國文化資源的利用。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現實生活題材都可以是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內容的來源。例如:《畫皮》就是根據中國民間故事被搬上熒幕的,《雍正王朝》等根據中國歷史所拍的電視節目讓歷史重現在觀眾的面前,《南京南京》把日本侵略的歷史搬上熒幕,提醒觀眾勿忘國恥。

(二) 影視設計制作產業

1、影視設計制作階段以影視內容創意為依據,它包括具體拍攝后期制作以及版本的最終定型的整個過程,在電影發展史上影視產業不僅需要文化的創新也離不開技術的創新。例如:像《玩具總動員》是一部擁有全電腦化的動感畫面。

2、在后期制作及版本定型過程中不僅有影視作品的創新,衍生產品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它來源于創意內容并以游戲、小說、玩具、圖書、會展、旅游等不同形式呈現出來,提供更多的財富,滿足大眾需求。

二、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對策

1、創造新穎優越的創作環境,挖掘文化創意資源發揮原創能力。內容創新是影視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這決定了影視產業能否衍生發展,創意資源的獲得需要培養引進創意人才,提高整體的創意水平

2、促進高新技術的積極研發和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多媒體數字電影是影視產業發展的趨勢,數字電影的發展與影視技術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影視技術的研發和引進現在尤為重要。

3、整合區域空間布局形成影視產業集群,能夠集合影視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使得技術研發、產品提供不與市場需求脫軌。

4、提供完善合理的社會營銷服務環境。人性化的服務環境不僅僅能夠賺取額外的利潤,而且能夠擴大品牌的影響力。(作者單位:臨沂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篇(6)

論文關鍵詞:債務融資風險防范

債務融資是現代企業的主要籌資方式之一。通過債務融資,不僅可以解決企業經營資金的問題,而且可以使企業資金來源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但債務融資是一把雙刃劍,在滿足企業對資金需求,帶來財務效益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風險,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財務危機,面臨破產。因此,如何正確認識企業債務融資,并建立風險防范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一、企業債務融資的涵義

企業債務融資風險產生于企業的債務融資行為。企業債務融資是指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商業信用等方式籌集企業所需資金的行為。

債務融資是一把雙刃劍,對于企業來說有利有弊。債務融資給企業帶來的好處主要包括:(1)有效降低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主要體現在債務融資率的資金成本低于權益資本籌資的資金成本,以及企業通過債務融資可以使實際負擔的債務利息低于其向投資者支付的股息。(2)給投資者帶來“財務杠桿效應”。即當企業資產總收益率大于債務融資利率時,債務融資可以提高投資者的收益率。(3)可以迅速籌集資金,彌補企業內部資金不足。債務融資相對于其它融資方式來說,手續較為簡單,資金到位也比較快,可以迅速解決企業資金困難。(4)有利于企業控制權的保持。債務融資不具有股權稀釋的作用,通常債務人無權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決策,對企業經營活動不具有表決權,也無對企業利潤和留存收益的享有權,有利于保持現有股東控制企業的能力。

債務融資的缺點主要包括:(1)增加企業的支付風險。企業進行債務融資必須保證投資收益高于資金成本,否則,將出現收不抵支甚至會發生虧損。(2)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影響資金的周轉。表現在企業債務融資的利息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同時,如果債務融資還款期限比較集中的話,短期內企業必須籌集巨額資金還債,這會影響當期企業資金的周轉和使用。(3)過度負債會降低企業的再籌資能力,甚至會危及到企業的生存能力。企業一旦債務過度,會使籌資風險急劇增大,任何一個企業經營上的問題,都會導致企業進行債務清償,甚至破產倒閉。(4)長期債務融資一般具有使用和時間上的限制。在長期借款的籌資方式下,銀行為保證貸款的安全性,對借款的使用附加了很多約束性條款,這些條款在一定意義上限制了企業自主調配與運用資金的功能。

二、企業債務融資風險的成因分析

債務融資風險主要是指由于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得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所遇到的風險,以及企業在日后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償付風險。債務融資風險產生于企業債務融資行為,其成因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者對債務融資風險認識不充分。債務融資風險一般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融資過程中所造成的風險;二是日后的償付風險。從目前來看,企業管理層十分注重融資過程中所造成的風險,關注能否籌集到資金、籌集到多少資金、籌集資金的條件是什么,但對于籌集到的債務資金如何利用、日后如何償還、怎樣償還缺乏較為詳細和成熟的考慮。投資項目一開始和中途變更的情況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經常出現,投資決策失誤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2.企業投資決策失誤。投資項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如果決策失誤項目失敗或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很快建成并形成生產能力,無法盡快地收回資金來償還本息,就會使企業承受巨大的財務危機。但是,由于決策失誤而導致財務危機的案例卻經常發生。“秦池”、“飛龍”等企業失敗幾乎都由于“投資失敗”。

3.市場利率和匯率的變動。企業在籌措資金時,可能面臨利率或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利率和匯率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企業資金成本的大小。近幾年,由于國家實行“雙緊”政策,即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貨幣的供給量萎縮,貸款的利息率不斷提高,這也使得企業所負擔的經營成本提高。同樣,國際貨幣市場匯率的變動也給企業帶來了外幣的收付風險。

4.銀行對企業的債務監督不充分。我國企業的高負債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這種高負債并沒有發揮債權的治理作用,它不但沒有能有效地激勵和約束企業經營者的行為,反而扭曲了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我國對銀企關系的制度設計以防范金融風險為主,由此導致了認識的偏差,認為銀行對企業經營行為的監督只能以外部監督為主,銀行參與公司內部會引起更大的金融風險。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僅僅是一種消極的心態參與公司治理。所以說我國銀行債務對企業的約束是軟性的。

5.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國現行的融資制度仍然沒有完全的市場化,大部分銀行和上市公司都是國家控股,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一些銀行受國家的干預,其貸款決策具有一定的行政性,由于國家參與了企業與銀行之間的融資契約關系的建立,導致國有企業具有內在的高負債動機。同時,對于經營管理者來說,由于經營成功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好處,經營失敗,自己卻不會損失許多,因此,在企業經營時,往往喜歡冒巨大的風險。

三、防范企業債務融資風險的策略

1.樹立正確的債務融資風險意識。企業樹立正確的債務融資風險意識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要樹立企業獨立承擔風險意識,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將越加分明,再依靠政府支持和幫助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小,因此,企業首先要有獨立承當風險意識。另一方面,對于債務融資不僅要考慮融資過程中所造成的風險,更要考慮日后的償付風險。事實上,日后的償付風險才是企業債務風險考慮的重點。

2.優化企業的債務融資行為。企業應確定適度的負債比率、保持合理的負債結構和債務期限結構。企業適度負債經營是指企業的負債比例要與企業的具體情況相適應,實現風險與報酬的最優組合。對于不同規模和不同性質的企業來說,選擇債務融資的比例不一樣,對一些生產經營好,產品適銷對路,資金周轉快的企業,負債比例可以適當高些,負債比例就可以高些;相反,對于經營情況不是很理想的企業其比例就要低些,否則就會使企業在原來商業風險的基礎上,又增加籌資風險。我國企業目前的負債比例高,為了緩解外界的壓力,應該降低資產負債比例。同樣,企業還應對長期債務與短期債務和債務償還期限進行合理的安排,防止企業日后經營過程中的本金和利息的償付風險。

3.充分考慮市場利率、匯率走勢,做出相應的籌資安排。針對由于利率變動帶來的籌資風險,企業必須深入研究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時期及資金市場的供求變化,正確把握未來利率走向。當利率處于高水平時或處于由高向低過渡時期,應盡量少籌資,對必須籌措的資金,應盡量采取浮動利率的計息方式。當利率處于低水平時,籌資較為有利,但應避免籌資過度。當籌資不利時,應盡量少籌資或只籌措經營急需的短期資金。當利率處于由低向高過渡時期,應根據資金需求量籌措長期資金,盡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計息方式來保持較低的資金成本。同樣,對于籌資外幣資金帶來的風險,應著重預測和分析匯價變動的趨勢,制定外匯風險管理策略,通過其內在規律掌握匯率變動發展的趨勢,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籌資風險。如籌集美元之類的外匯資金要盡量減少,因為相對于人民幣而言其貶值日益明顯,否則將產生更多的外匯損失。

4.考慮銀行參與制度。要使銀行對企業的監控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可以考慮建立銀行參與制度,將銀行納入企業的管理層,從而提高銀行對公司的治理。同樣,站在銀行角度也要加強對貸款資金的適時監控制度,把制度重點放在加強主辦銀行對借款企業的外部監控上。例如對負債比例較高的公司,主動要求自己作為主要的債權人列席公司的重要會議,使其盡可能充分地獲取關于企業經營和投資決策的信息,實現較好的風險控制,以防止不良債權的產生。

四、總結

債務融資既是一項財務策略,更是一種籌資戰略。企業在考慮債務融資時,不僅要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考慮融資規模、融資方式和還款期限等,更要認識和考慮債務融資所帶來的風險。企業只有在正確認識債務融資風險的基礎上,及時制定和嚴格執行有效的債務融資風險防范對策,使其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才能充分發揮債務融資的最佳作用,并確保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鄂秀麗,季小杰.財務風險的控制方法.財務與會計,2005(7)

2.郭燕枝.試比較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3(1)

3.胡玉明.中國國有企業債務問題的制度性分析.經濟評論,2001(1)

篇(7)

1我國數字圖書館的組織模式

1.1國家投入,宏觀規劃,免費使用

自數字圖書館建設被納入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后,各國都制定了數字圖書館發展的宏觀規劃,紛紛重點投資實施國家級的重點數字圖書館項目,并且基本采取由國家宏觀控制、統一組織實施的方法。以這種方式建設的數字圖書館有幾個突出的特征:由國家投資,并納入國家信息基礎規劃之中;建設基點放在重要的研究項目和重大的數字圖書館實體建設;強烈的示范性和推動型。這類數字圖書館項目主要有:中國實驗型數字圖書館項目、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

1.2地方投入,參與建設,免費使用

以這種建設方式組織的數字圖書館幾乎不進行數字圖書館的平臺研究,它們的重點是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的數字資源建設,且通過網絡提供免費使用。它們主要有:上海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項目、遼寧省數字圖書館、中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

1.3企業投入,市場化運行

近年來,部分網絡信息服務商進入學術數字資源服務領域,推出許多數字圖書館系統,如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和超星數字圖書館等。這類數字圖書館的特點是依靠市場生存,以市場為導向,多元化發展,多種經營并存,有鮮活的數字圖書館組織理念和信息市場經營機制。他們的優勢是信息基礎設施先進,信息資源加工集成化,信息資源服務見效快,市場運行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形成新的信息產業;劣勢是資源重復建設和侵犯知識產權現象在我國比較嚴重。它們主要有: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超星數字圖書館、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重慶維普數字圖書館等。

2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數字圖書館理論研究和建設上已取得了一定進展,與國外的差距正在縮小,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發展進程中還存在著以下薄弱環節:

2.1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投資意識遠遠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資金投入少

數字圖書館的建設,需要大筆資金,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決策層對本國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和財政支持。在我國雖然數字圖書館越來越受到重視,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也投入了部分資金,但要實現自動化、網絡化,由傳統圖書館轉變成數字圖書館,目前投入的資金還遠遠不夠,投入機制不健全,周期長,見效慢,使得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

2.2欠缺協作意識,重復建設現象嚴重

數字圖書館建設是一項整體性很強的大系統工程,需要計算機界、軟件工程界、通訊網絡工程界、圖書館界及其他各方面的共同協作。我國圖書館網絡大多屬于某一系統網絡,公共系統、高校系統劃分得非常清楚,但能夠集公共、高校、專業圖書館于一體的地區網絡卻很少。缺乏良好協作影響了我國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地區圖書館的現代化程度也是不平衡的,使得各地區圖書館與各企業、高校、團體等無法進行充分而有效的協作,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延滯了數字圖書館的建設。

2.3信息基礎設施整體水平低

數字化圖書館是在電子圖書館網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需要堅實的網絡基礎。由于數字圖書館依賴網絡發揮其強大的信息交流功能,因而只有以現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圖書館網絡才能為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奠定技術基礎。美國已在數字圖書館的各項技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進展,尤其是網絡技術方面,其中已開始實施的下一代因特網計劃,將實現把各大學和國家實驗室的網絡速度提高100至1000倍,其中至少有100所大學連接網絡的速度比因特網快100倍,少數機構的網絡速度將快1000倍。而我國由于圖書館網絡建設起步較晚,各地區、各系統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一些中小型、偏遠地區圖書館還處在自動化初期,停留于單項工作自動化或局域網水平。加強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其整體水平,是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前提和基礎。

2.4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

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標準化與規范化,是數字化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數字圖書館的分布式特點決定了建設數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庫必須由眾多單位和部門通力合作,共同參與。但是,由于目前我國在數字化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方面尚缺乏統一的標準,各個單位所建設的數字化文獻信息資源不僅數據庫本身不兼容,而且在用戶界面、檢索語言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都直接影響數據庫的質量和查詢服務效果。建立與國外統一的技術標準體系,是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只有在統一的技術標準體系下建設數字圖書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分布式資源的互操作問題,實現全球范圍內數字資源庫的無縫鏈接。

2.5知識產權問題嚴重

知識產權問題是制約數字圖書館發展的重要的法律問題。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服務網絡化和信息利用共享化的特點,決定了其知識產權問題始終貫穿在建設和利用全過程。陳興良訴中國數字圖書館有限責任公司案、鄭思成等七位知名知識產權專家訴北京書生數字技術有限公司案、22名專家學者訴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清華同方光盤股份有限公司案等說明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必須要規避知識產權的侵權問題,同時要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如何在知識產權法的框架范圍內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將直接關系數字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

3我國數字圖書館發展的對策

3.1加強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宏觀戰略管理

數字圖書館建設是跨部門、跨行業的大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各種各樣的技術、管理和服務問題。一些宏觀的問題如數字圖書館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的先進性與適用性、數字化建設與體制創新、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關系等在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中凸現出來。因此必須從宏觀決策層面由政府來統一規劃、組織和協調,從戰略管理高度來出來好這些宏觀問題,加強宏觀戰略管理,這樣才能正確把握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方向,提高項目建設的實際效益,避免在項目和技術選擇上出現重大決策失誤。

3.2建立數字圖書館聯盟,加強各界的合作和協調

數字圖書館建設是一項整體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單憑某一方面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需要有關研究機構和部門的通力合作,不僅要取得政府部門在政策、法規上的支持與宏觀調控,而且要取得信息產業領域的鼎力相助;既要得到高等教育部門和科學技術部門的指導,又要充分與軟件商、技術商品供應商合作。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數字圖書館工程建設產生良好的預期效果。美國數字圖書館研究采取的共同協作路線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

我國在進行數字圖書館建設時,必須以圖書館界為建設主力,建立聯合計算機界、軟件工程界、通訊網絡工程界、企業界、教育界、出版界、學術界及其他各方面的數字圖書館戰略聯盟,廣泛吸取資金、技術和人才,在政府的支持和協調下,共同開發試驗,確保數字圖書館的建設順利進行。采取聯合協作戰略是避免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的一種有效手段,可以避免在數據方面的重復建設;避免由于規范、標準的不統一所造成的混亂。

3.3注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行梯度發展戰略

信息基礎設施是數字圖書館建設和發展保障。離開信息基礎設施,數字圖書館的信息共建共享的功能無法發揮。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各地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也不盡一致,這造成了我國數字圖書館發展整體不平衡的格局。要加快我國數字圖書館的建設進程和步伐,就必須加強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其整體水平,同時實行梯度發展戰略,對于規模較小的學校圖書館,市級以下的公共圖書館,企業、鄉鎮圖書館等先要解決圖書館的自動化建設問題;對于已經具備相應自動化、網絡化環境的圖書館需要考慮文獻信息的數字化問題,特別要注意如何使圖書館的特色文獻資源數字化;而對于國家主干圖書館就必須考慮國家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信息技術、信息服務、文獻信息網絡接入、信息傳輸的技術規范和有關操作標準的制定等問題。同時還需要考慮我國中西部之間的差異,從縱向和橫向各個方面實施國家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梯度發展。

3.4優先建設特色化數字資源

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重視信息資源建設,特別是特色化數字資源。因為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歸根到底就是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問題。在資源建設過程中不要盲目求新、求全、求高水平,要從全局出發,合理建設和使用文獻信息資源,要立足本館,面向全球,形成特色。目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均在考慮特色文獻的數字化問題。諸如法國的文獻數字化集中于圖像文獻數字化;俄羅斯則把側重點集中于科技領域,以航天技術文獻為主脈絡的數字化建設。中國數字圖書館建設則應該在廣泛協作的基礎上,形成特色文獻數字化體系。例如以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遼寧省、福建省圖書館等建立近現代數字化文獻資源;北京大學的古籍拓片數字圖書館項目;清華大學的建筑圖書館;數字敦煌項目;以河北大學圖書館、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等建立中國族譜數字化文獻資源等,充分發揮中國文獻信息資源的整體優勢。

3.5改革投資機制,積極推行產業化經營

數字圖書館工程的建設耗資巨大,全憑國家的力量是不現實的,且數字圖書館提供的服務也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所以必須改革投資機制,多方籌措,多方吸收公司企業、團體組織和個人等社會資金。同時要建立國家投入的法規制度,保證投入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逐步形成以國家為主,社會各方參與的多元化投資體系。

在數字圖書館整個制度層面上,也要加快改革的步伐,調整好建設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的關系,積極進行市場化運營探索,推行產業化發展道路。圖書館作為主要的信息服務業,要實現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所預期的戰略目標,必須走產業化的道路,尤其在信息技術、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需采取信息產業化戰略,實現信息產業化將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王預.中國數字圖書館發展戰略及對策研究.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07,v17(2).

2]楊沛超,魏來.論中國數字圖書館發展戰略[J].情報資料工作,2001(3).

[3]胡慶連.借鑒國外經驗探索中國數字圖書館建設.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v8(3).

篇(8)

2“土地共管、統分結合”勢在必行

2.1適合當前國情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所謂“土地共管”是指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者農業公司把單個農戶分散的土地組織起來統一耕種,取得規模效益,主要特點是:統分結合,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把能夠實行機械化作業的生產環節統一起來,以人工耕作為主的環節依舊由農民各戶自己負責。這種“統分結合”的模式既穩定了承包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又能發揮機械化的優勢,符合農村的現實情況。

2.1.1土地租賃、轉包、轉讓、入股有根本區別

土地租賃、土地轉包、土地轉讓,這幾種模式的缺點:不能保障農民的權益。在合同期內農民不能要回自己的承包地,而農民一旦又想要回自己的承包地時就容易發生過激行為,影響社會安定。這幾種模式需要大量的資金來付給農民租金,土地規模大了就很難運作。土地入股也不適合當前農村實際情況,一旦入股分紅還不如農民自己種地時,入股農民就會上訪要回自己的土地。

2.1.2土地共管是土地托管的過渡階段

土地共管是統分結合,土地托管是完全統一。土地共管、統分結合,引導土地集中種植同其他模式相比,農民不失去土地,阻力小,沒有風險,推廣成本低,社會震蕩小,增產增收的幅度更大,更容易被農民接受,也更具有推廣價值。

2.2可以實現“九個統一”“七個提高”和“四個降低”

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九個統一”、“七個提高”、“四個降低”,即:實行良種、化肥、耕種、灌溉、防蟲、除草、防病、收獲、收購等“九個統一”;產量提高,農民收入提高,機械化效率、效益提高,規模化經營程度提高,科技興農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水電設施利用率提高等“七個提高”;用工成本降低、農資用量降低、機械化成本降低、水電設施投入降低等“四個降低”。

2.3農業生產需要強有力的經濟組織來承擔

對農民來說,種地是個人的事,農民不考慮濫用農藥和化肥會破壞生態平衡,會造成病蟲草害的抗藥性上升,會導致耕地質量下降。他只考慮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對國家來說,需要在有限的耕地上生產出更多的優質農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尤其是糧食安全尤為突出。國家還需考慮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合理利用化肥和農藥,保護耕地和水源,維護生態平衡,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提高農業生產率。

2.4農業生產進行統一耕種乃是大勢所趨

無組織混亂種植,無法發揮機械化的優勢,而且會讓農作物的病蟲害情更嚴重。現實情況下,如果不能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在保障農民權益和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將單個分散農戶經營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統一耕種,那么優化農業區域布局,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經營,恢復農業生態平衡等很難實現。

3開展“土地共管、統分結合”的措施建議

3.1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是成功的第一步

農民的“小農思想”讓很多有心進行土地集中工作,為國家分憂解難,為農民辦好事的企業或部門,心生畏懼。在政府部門和農民之間,迫切需要一些中間組織來組織協調,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

3.2多數基層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工作力不從心

基層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引導土地集中工作的開路先鋒。國家對基層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多數基層農民專業合作社實力很弱,沒有能力能滿足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而科研院所最大的優勢是有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和農業科技新成果。大型的農資公司和農產品購銷公司最大的優勢是優質優價農資供應和優質優價農產品購銷。政府可以撥出專項經費支持這些單位和公司與基層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起來做好土地共管、引導土地集中這項工作。

3.3采取試驗、研究、示范、推廣的方法,穩步前進

要利用一些物質獎勵吸引農民入社。入社后要經常召開社員大會和技術培訓會。土地集中、統一耕種的好處要經常講,逐步引導農民進行土地集中,必須讓入社農民相信合作社是為他們辦好事的。盡快建立統一耕種示范田,及時召開觀摩會,擴大影響。只要建立示范田,農民親身體會到自己種地不如集體種地收益大時,就能迅速推廣開來。

篇(9)

一、會展業是城市產業的組成部分

會展業是伴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發展和分工日趨成熟以及國際經濟交往日益頻繁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類別。一般說來,會展業既是某一地區產業集聚的必然結果,又是第三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引擎”。

在美國,很少有籠統地提“會展業”(convention&exhibitionindustry.)和“MICEIndustry”一詞的。美國學術界對于“會展”的看法,主要有兩派意見,一派是將會展分為不同的相關行業,如展覽業、會議業、體育業、旅游業等;另一派則傾向于用“事件產業”(eventsindustry)的概念來涵蓋與會展產業相關的一切內容,他們把會議、展覽會、體育賽事、旅游節慶等都包括在events這個概念之內。

在我國,對于會展業的內涵,學術界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會展業就是會議、展覽的統稱,如陳澤炎就認為:“會展,顧名思義是指會議和展覽。”有的學者則強調會展的經濟特性,認為會展是經濟行業的會議、展覽和其他信息交流活動。如馬勇、王春雷提出“會展是人們進行信息交流、洽談商務合作和開展市場營銷的一種活動形式”。還有的學者認為會展是以會議、展覽為主的一系列大型活動的總稱。如保健云、徐梅在其所著的《會展經濟—一種蘊藏無限商機的新型經濟》中認為,會展包括各種類型的會議、展覽、博覽會、交易會、體育運動會和節慶,這六種類型構成了會展業的大致內容。

筆者認為,若將會展業作為一種產業來理解,那么就不能對其內容作過于狹隘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看,上面提到的前兩種定義就稍有偏狹之嫌,因為按照產業分類,會議和展覽之外的體育運動會或節慶活動也應視為會展的范疇,至于其他的非經濟活動的會議與展覽,比如政治性會展,包括一些大型國際會議,無疑也是會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上面提到的第三種定義以及美國學術界所說的“事件產業”更能表達會展的全面內涵。

綜上,會展業是指圍繞一定主題進行的集體交流活動,通過舉辦各種類型會議、展覽和提供各類服務,來促進商品、物資、人員、資金、信息流動的一種現代服務業。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會展通常是在一個城市舉辦的,會展與城市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關系,在一個城市所舉辦的會展往往對所在城市及其周邊區域的產業發展以及社會文化事業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作用,形成明顯的作用與反作用以及拉動與放大的互動效應。

二、城市產業發展為會展業提供了基礎和動力

會展業對城市以及周邊的產業依賴性極強,它必須以相關產業發展為基礎,并對產業進行集中的展示。特別是一些專業性會展,完全依賴于相關產業群、產業鏈和產業體系的支撐,如果沒有產業的發展做基礎,要運作專業性會展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城市產業的聚集產生了對會展市場的需求

城市會展的市場需求方是大量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城市或周邊地區的產業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往往是會展市場發展的首要因素。一般說來,大量生產企業和商業機構聚集于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和商品供應鏈,為了使商品交易的各方能夠交流和共享市場信息資源,降低交易成本,獲得盡可能多的收益,就必然會在一些產業較為發達的城市,特別是區域性中心城市,提出對會展市場的需求,催生會展業的發展并促使其走向繁榮。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國和地區市場的日益融合,企業不僅面臨國內或本地區的競爭壓力,而且還要應對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這就使得市場信息的獲取和企業的營銷通路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使城市會展市場的需求呈上升的趨勢,促進了會展市場的繁榮。

(二)城市產業的分化與專業化豐富了會展的內容

城市經濟往往是自成體系的。城市的產業體系涉及到許多行業,其經濟容量也比較大。城市產業的進步與競爭會促使各個產業都爭相向“高、精、尖”趨勢發展,形成對專業化、技術化的高需求,這是現代城市各類專業會展不斷涌現并形成特色的重要原因。德國的展覽業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舉辦專業性展覽的城市大多是依托城市及其周邊產業而發展起來的,如工業重鎮漢諾威的工業博覽會,杜塞爾多夫的國際印刷、包裝展,旅游城市紐倫堡的玩具展等。這些專業性會展不僅極大地帶動了城市產業的發展,城市也因這些展會而在國際城市之林中獨樹一幟,獨領。由于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涌現,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展會內容,而且推動了城市產業的換代與升級。

(三)城市產業的國際化提升了會展的國際知名度

會展業是城市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標志。作為一種新型的現代服務行業,它依賴于城市產業的對外開放程度,而后者則可以決定會展的實際成功度和國際知名度,并使會展的國際化與城市的國際化同步前行,迅速走向國際舞臺。這表明,城市產業發展的國際化水平,對提升會展的國際知名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反過來,在當前開放的經濟體系下,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通過會展特別是專業化的會展活動,將各國客商匯集一堂,不僅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也有助于打造舉辦城市的國際化形象,使城市的國際影響力和會展的國際化程度相得益彰,產生良好的互動效應。

(四)城市服務業的發展為會展提供優良的環境

一個成功的會展除了具備完善的、現代化的硬件設施之外,還需要相應的與之配套的服務設施。優良的會展設施和完善的會展服務體系不僅帶來良好的辦展環境,提高辦展的質量,而且可以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國內外眾多知名展會無一不以其優質的會展服務配套而為人所稱道。這就說明,城市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吸引大量的客源和可觀的直接收益,還是城市營銷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會展發達的國家,如德、法等國都有一套完善的市場化、商業化、專業化、國際化的城市會展服務業體系,可以提供展前到展后的系列配套服務,為會展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效應

三、會展業對城市產業發展的巨大拉動

會展業對城市產業發展的拉動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帶動效應

會展業具有較高的利潤,本身就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國外的一個統計數據表明,會展業的利潤通常在25%左右。作為一種新興的現代服務業,會展業還能帶動城市其他相關產業產生良好的商機和效益。據一些專家測算,會展對城市其他產業的拉動效應為1:9。會展業對城市服務產業以及相關行業所產生的牽連效應和后續效應,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美國,展覽業一年雖然只直接創造幾百億美元的經濟收益,但其間接拉動相關服務經濟卻高達一千多億美元;同時它所創造的大量的就業機會,還直接或間接地拉動了相關行業或產業的經濟增長。會展業成為美國第17大產業看來并非戲言。在中國,據上海稅務部門預測,上海和會展經濟相關的各服務行業中,僅場地出租、貨運、廣告等幾個行業的收入就高達1.5億元,產生稅收在800萬元左右;云南昆明舉辦的“1999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僅當年的1—7月云南省旅游總收入就達115億元,同比增長44%。

(二)資源配置效應

過去,區域間或國際間的企業缺乏交流與合作,供求雙方的交流不暢,導致了市場的稀缺性和產品的互補性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城市通過舉辦展會,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效應,促進信息交流、實現產業優勢互補。首先,會展能夠克服市場的稀缺性,為產品的供求雙方提供最新、最全的市場信息,逐步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品相關資源的優勢互補的配置機制;同時也有利于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產品交易市場,推動產業市場化的迅速發展。其次,城市產業通過會展可以與國外產業同臺競技,進而產生雙重效應,一方面企業向國外充分展示自身的優勢行業和領域,積極拓寬國際市場影響力;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行業優勢、技術優勢、管理優勢為我所用。企業通過會展可以了解國外產品的需求現狀,并及時地調整和更新產品研發和制造,為產業現代化的實現奠定必要的基礎。最后,增加產業的生產能力和勞動力的就業機會也是會展發揮其市場資源配置效應的一個重要方面。會展為產品的生產和研發等生產環節提供了準確而全面的市場信息,促進了從事產業生產和產品研發、加工、包裝、銷售等方面專業人才的合理配置,加速了產業經濟的增長速度,增加了產業領域的勞動就業機會。

(三)信息傳播效應

會展無疑是一種具有獨特傳播功能的綜合性傳播媒介,會展不僅可以通過信息的交流與傳播協助企業了解市場行情、把握市場動態,而且可以通過其放大效應,展現所在城市和區域的優勢與形象。因此,會展作為信息傳播平臺,具有其他傳播方式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信息量大而完整、速度快捷且反饋及時、具有顯著的放大與整合功能等。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府與企業之所以積極辦展、參展,其原因就在于此。尤其是對企業來說,專業性會展可以在短期內讓企業同時面對來自不同地域和領域的合作伙伴、經銷商、供銷商、消費者和競爭者等,使他們更準確地捕捉到整個產業或行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來發展動態,進而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完善產品的研發、產銷等各方面的策略。對于會展舉辦城市來說,舉辦會展還是其對外宣傳和展示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一個窗口。一個成功的展會,不僅可以多方面迅速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形象,進一步拓寬其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的力度,還可以增強城市對周邊地區或區域產業經濟圈中的經濟輻射力和影響力。

(四)產業規模化效應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加強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隨著各產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各產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走高產、高效的專業化道路。因此,必須加強行業合作、區域合作或國際合作,才可能在短期內集中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通過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改造,增強產業經濟的總體競爭力。會展作為一個完善的展銷市場,可以有效地打通產業內部行業之間、產業與產業之間的鏈條,為企業交流信息、實現優勢互補、達成相互合作創造平臺,從而形成以區域龍頭企業為軸心,其他中小企業共同分工合作的產業規模化布局,逐步形成產業聚集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發展模式。

(五)國際化效應

產業的國際化,指的是各國或地區的產業在遵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地域分工和合理配置本國或地區的資源,達到產品、信息和資源國際、國內市場雙向流動。會展作為一個非常有效的現代國際交流的互動平臺,它促使各國或地區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全球產業經濟一體化。尤其是國際性會展,不僅可以促進產品和生產要素實現國際交換和交易,還促使國內企業就技術、管理、營銷和未來發展戰略等問題與國際同行展開國際交流與對話。例如,法蘭克福國際消費品展是全球消費品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展覽會之一,它引領著當今世界消費品類展覽的最新潮流,是企業成功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貿易渠道。2005年,該展覽的展出面積就達19萬平方米,來自96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家客商參展,接待專業觀眾15萬多人,其中約34%的客商來自國外。顯然,參加該展覽不僅能結識到全世界最專業的買家,而且可以接觸到最新產品潮流。

(六)標準化效應

實行標準化生產可以說是當今企業和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一個主攻方向,而會展在產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宣傳和推廣方面都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比如,在會展期間,產業標準制定組織或人員可以集思廣益,即充分聽取客戶、生產者、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廣泛意見,進而確定切實可行的技術指標;同時,還可以了解到關于生產環境、生產技術和國內外需求狀況的最新動態,及時做好產業標準的修訂工作,以保證標準的實用性、持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會展還是宣傳產業標準的快捷而高效的途徑,因為參展商和觀眾大多都是業內人士,是產業標準的主要宣傳對象。通過舉辦高質量、國際化、專業化的會展,與會的參展商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一些成功的標準化做法,這無疑有利于推動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提升行業發展的標準化程度,推動產業的升級和提高產業競爭力。

四、促進會展業與城市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會展業與城市產業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它們是相輔相存、互動發展的關系。城市產業的發展以及產業升級與城市轉型的需求催生了會展并推動了會展的發展;反過來,城市通過舉辦會展實現了人員、資金、技術、物資的交流,實現對產業資源的整合和重組,并最終實現產業經濟整體向前發展的良性循環。這是從一般意義上而言的。但是,會展業與城市產業之間的這種良性循環不是自發的、必然的,而是有賴于一定條件,特別是機制與環境。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城市會展非常火爆而有的城市會展大敗虧輸的重要原因。顯然,對城市政府而言,要實現會展業與城市產業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還是有許多工作要做的;

(一)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營造良好的會展環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就會展而言,城市政府有作為的空間無非是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將會展業納入法制軌道;制定行業規劃和發展對策,給會展業必要的政策支持,特別是會展場館建設投資大,周期長,政府應在土地使用稅收征管方面進行扶持;對會展經營秩序和市場進行有關監管,充分發揮工商、稅務和公安等政府行政執法部門的作用,對會展的會場秩序進行監管。

(二)加強產業規劃。不斷提升會展業與城市產業的競爭力

城市的發展需要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會展業的發展更離不開這一點。會展業是一種需要長期市場選擇、最終形成穩定市場布局的行業,必須依托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展覽,以會展品牌經營帶動城市會展產業的長期發展。同其他產業一樣,城市會展業也要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確立會展業的品牌發展戰略。從場館的設計、主題的立項、展會的規劃、展覽的組織與管理等方面來實施會展業品牌化發展,靈活運用各種經營方法和手段,盡力擴大會展品牌在時間、空間上的影響力,實現會展品牌價值的提升,從而促進產業與市場實力的增強,推動當地產業的飛速發展。

(三)以會展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會展業與城市產業的互動

篇(10)

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以英國文化為主題,讓人們領略了英倫三島的田園牧歌,回顧了英國從工業革命走向強盛的歷程,并將莎士比亞、憨豆先生、哈利波特、007、搖滾樂等經典的英國文化和視覺藝術符號精彩呈現。通過三個多小時的表演和狂歡,充分向世人展現了英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也向世人說明:倫敦影響了,也將繼續影響著世界。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盡顯英國特色,包括女王 “空降”這些環節背后,無不凸顯英國發達的文化創意產業。事實上,英國作為最早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家,一直都強調用政策打造“創意”。如此看來,創意引領倫敦奧運會開幕式,恰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1]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出

英國是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機構系統闡述創意產業理念并以此為理論基礎進行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的國家。1986年,著名經濟學家羅默撰文指出,新創意會催生出無數的新產品、創造廣闊的新市場,提供大量獲取財富的新機會,所以新創意是推動一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原動力。1990年,英國政府委托文化部門進行英國文化發展戰略的起草工作。1992年完成國家文化藝術發展戰略討論稿,并于1993年以“創意性的未來”為題公開。1997年,英國政府推動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1998年,該小組了題為《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的報告,指出了創意產業的定義“源于個體創造力、技能和才華的活動,而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這些活動可以發揮創造財富和就業的潛力”,[2]這是迄今為止對于創意產業最權威的定,以后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所沿用。

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種類:表演藝術產業、音樂產業、文化藝術品市場、電影業、出版業、互動休閑軟件業。英國文化產業發展始終是圍繞著文化創意活動展開的,這也構成了英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創意的發展不僅促進了英國文化產業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發展,提升了英國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且也極大地促進了英國國家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英國文化創意產業政策

英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文化產業起,就強調用政策來打造“創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英國政府為了扶持文化創意產業,采取了許多措施給予有力支持。

1、完備文化體制,成立創意產業工作組。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英國政府成立了由文化、媒體和體育部牽頭,由外交部、貿工部、地方政府等組成的創意產業工作組,第一次對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實施跨部門協調,以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為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戰略提供切實有效的決策依據。

2、重視創意教育,培養創意人才。英國政府推動成立文化創意產業高等教育論壇,為相關高校和文化產業界建立合作紐帶,充分利用高校資源為業界培養創意英才。英國產業技能委員會還在高校為電影、電視和多媒體行業舉辦為期三年的人才再造工程。2004年4月成立的英國電影委員會,每年要拿出100萬英鎊的基金用于與創意產業有關的教育和培訓。[3]

3、幫助企業融資,提供資金支持。英國政府首次舉行全國性會議,探討創意企業的財政需求,并積極推動這方面的宣傳工作。英國政府為了解決中小型創意企業在籌集資金創業和持續發展等方面遇到的困難設立了多項資助計劃。另外,在政府融資支持下,英國的私人資金也為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融資來源,使銀行貸款和私人基金成為英國創意產業融資的主渠道。

4、鼓勵創意企業出口,開拓國際市場。為了推動文化產品出口,英國成立了創意產業輸出顧問團,對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咨詢建議,并就促進創意產品出口、打造英國文化產業品牌等提供政策意見,對于推動英國創意產業出口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塑造英國文化的良好形象,擴大海外文化產品市場,增加文化產品的出口,英國還積極開展對外文化宣傳和文化交流。2012年英國在中國啟動了一個大型藝術節——“時代英國”,是迄今以來在中國舉辦的最大規模的英國藝術盛會。形式包括藝術展,演出,研討會等,涉及各種藝術形式和文化交流領域。這個項目旨在展示英國一流的創新和藝術成就,以及中英兩國在文化藝術領域合作所取得的成果。[4]

三、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英國政府用創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據統計,2000年,英國創意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9%,年增長率達到9%,是其他產業的3倍,成為英國產值居第二位的行業,僅次于金融服務業。而創意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已達到195萬人,已是英國雇傭就業人口第一大產業。在外貿出口方面,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貿易額已占到世界的16%,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相當可觀。目前,英國已成為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占gdp比重最大的國家,形成了以倫敦和曼徹斯特為基地的歐洲兩大創意中心,打造出倫敦電影節、倫敦時裝周和倫敦設計節等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型活動,英國的音樂產品占全球音樂產品比例達到了15%,它的保留節目資源量僅次于美國。英國視頻游戲的銷售額達全球的16%,占英國和歐盟三分之一和美國10%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借助英國的專業設計,建立了國際品牌。據英國政府估計,到2017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人數將再增加15萬人,數字化和創意產業將成為推動英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5]

上一篇: 農業保險論文 下一篇: 兒童感染管理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色五月综合久久 |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高清一区 | 综合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理论视频 | 亚洲AV日韩A∨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