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學設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4 14:49: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角的度量教學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1)使學生認識量角器,學會使用量角器量角;

(2)通過本節課的W習進一步知道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叉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所畫的長短無關;

(3)通過用不同的方法來量角,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2.重點

使學生學會靈活合理地用量角器量角。

3.難點

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來認識量角器;探索、發現歸納出量角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同學們,你們喜歡放風箏嗎?小學一年一度的放風箏比賽又開始了,看天上的風箏可真多,你們愿意老師帶你們一起參加放風箏比賽?按國際風箏比賽規則,參賽選手必須把手中的風箏線一端放在地上,看風箏線與地平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請同學們看這三個角中哪個角最???

那么∠2和∠3哪個大?看來,光憑眼睛無法準確判斷,這時,我們就需要用度量的方法來解決。那么用什么度量,怎樣度量呢?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索的內容(板書角的度量)。

(二)探索、發現新知

(1)請拿出你的量角器。這就是度量角的工具,同學們第一次認識量角器。出示討論的題目:量角器是什么形狀的,從量角器上你看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討論)

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現在老師和你們一起來進一步認識量角器。

媒體演示:

這是一個半圓,把它平均分成2份、6份、12份……直到180等份,其中任意一分所對的角叫做一度的角,通常記作1°,同學們觀察老師畫的一度的角,閉上眼睛想一想1°的角有多大,睜開眼睛,度是角的計量單位,通常用"°"表示,寫在數的右上角。

180等份中1份所對的角是1°,10份所組成的角是多少度?

90份所組成的角是多少度?像這些1°、10°的角都比90°的角怎樣?135°的角里包含多少個1°,160°的角里包含多少個1°?像這些135°、160°的角與90°的角相比較都比90°的角怎樣?

為了方便我們量角,一般的量角器上都有兩圈刻度,外面的一圈是外圈刻度,是沿順時針方向讀;里面一圈是內圈刻度是沿逆時針方向讀。

這一點是量角器的中心點,這是量角器的0刻度線。

(2)同學們認識了量角工具,有沒有信心嘗試一下用量角器量角?請拿出題單(一),分四人小組互相幫助來量一量∠1是多少度,邊量邊說,你是怎樣量的?請一個小組到上面來量。

學生操作后,提問你量的和他一樣嗎?有沒有不明的地方?(學生自由提問)

通過剛才我們嘗試自己量角,想想,我們是怎樣度量角的?(學生自由敘述),歸納出量角方法:一蓋二重合三讀數。

同學們,結合自己剛才量角體驗,你認為哪里最難?

(3)有一個同學量了三個角,我們來幫他判斷他量角方法,讀數是否正確?

(4)現在讓我們回到放風箏的比賽現場,關于∠2和∠3哪個更大,現在你有辦法嗎?請兩個同學來量一量?

(5)請拿出題單(二)。

題單(二)的角1和角2哪個更大,你有辦法驗證嗎?(量一量)

請看電腦演示(重合過程),得出:角的大小與角兩邊所畫長短無關。

電腦演示∠2的一邊叉開大些,得出:角的大小與角兩叉開程度有關。

(三)鞏固練習

(1)出示題單(三)。

比一比哪個組量角的方法最多,技巧好。

(2)練習猜猜角的度數。

(3)獨立完成作業,書P131。

(4)書本上的角我們會量了,生活、生產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量角呢?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怎樣量?還有嗎?

運用你學會的知識量一量身邊的角的度數,好嗎?

教學反思:

篇(2)

一、設計思路

1.一幅缺了玻璃的十字繡作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本教學設計的整體思路是:為什么要學習長度測量?怎樣測量?學習長度測量有什么用?在這個設計中,以一幅沒有玻璃的十字繡作品貫穿始終.課堂導入階段,教師首先展示一幅漂亮但沒有玻璃的十字繡,怎樣才能配一塊合適的玻璃呢?學生的回答是需要測量畫框的尺寸,從而引出“測量”話題.在學習測量的過程中也始終沒有離開配玻璃這個話題,比如:刻度尺的選擇、厚木尺的使用等環節.最后,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測量方法對畫框進行測量,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由于十字繡作品的介入,給枯燥的學習內容增添了一抹亮色.

2.本設計突出了“板塊三串式”教學設計結構,其中板塊設計實際上是明晰知識的主線

在每一板塊的具體設計中,通過任務性問題設計、學生學習活動設計、師生反饋設計來展開教學.這些問題是一種任務導向性問題,承載著具體的學習任務及目標的分解.學生活動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空間時空,并利用小組同伴來互幫互糾,切忌教師從頭到尾滿堂灌.師生反饋設計要求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活動情況,抓住重、難點,抓住學生疑點進行及時點評分析,同時通過巡視及時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真正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3.注重學生活動設計,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強調動手能力、思考能力的學科,所以學生活動的設計尤為重要.本設計十分注重學生活動的設計,比如:比較課桌的長寬高、制作單位換算表、切身體會長度單位、用厚木尺測量書的長度、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等.這些活動設計有的是淺嘗輒止的體驗活動(比較課桌的長寬高)、有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思維活動(制作單位換算表)、有的是充滿趣味的活動(切身體會長度單位)、有的是嚴肅的探究活動(用厚木尺測量書的長度、測量一張紙的厚度).通過這些多維的活動設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營造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氛圍.

4.教學過程中處理好難點和重點的關系

本節課中單位的換算是一個學習難點,但在本設計中并沒有花太多的時間.本人認為熟練掌握單位換算的關鍵是:換算方法+適當的訓練.在實際的教學中,有教師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單位換算的技能訓練上,而忽視了學生活動和教學內容的完整性.作為一節新授課,我們應該著眼于學生的認知特點,難點的把握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僅憑一節新課就使大多數學生掌握難點只是教師的一廂情愿,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二、設計流程

板塊一:為什么學習長度的測量?

問題1:展示一幅漂亮但沒有玻璃的十字繡畫,如何知道玻璃的確切尺寸呢?

功能分析:本問題是讓學生在十字繡的視覺沖擊下,讓他們眼前一亮,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塊玻璃,從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該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很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活動設計:同學們獨立思考,并用刻度尺比劃.

反饋方式:學生回答,教師簡單點評.

問題2:你遇到過需要測量長度的這一類事情嗎?

功能分析:在學生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讓他們感受到測量在平時的生活中是十分常

見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解決了“為什么要進行測量”這個問題,使學生明確學習這節

課的作用就是學習長度測量并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有關測量的問題.

活動設計: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并相互分享經歷.

反饋方式:小組交流后請學習小組派學生代表講身邊的關于測量的事情,并鼓勵他們

說出更多自己的測量經歷.

板塊二:長度測量需要怎樣的單位?

問題1:目測課桌的長、寬、高,哪一段不是最長也不是最短的?

功能分析:本問題的設計是想通過目測,然后通過三段長度的比較,選出那段長度,體現了“比較”的過程.同時,由于課桌的長和高的長度相差不大,學生的回答并非完全一致,由此也給學生一個啟示:目測并不精確,導致結果也不可靠.

活動設計:學生認真觀察和目測課桌的長寬高,并進行比較.

反饋方式:學生觀察時,教師巡視,關注學生的狀態.組內交流目測結果,并在全班

交流.(出現不同的目測結果,但學生又說不出所以然,讓他們意識到必須要有說服力

的證據來證實)

問題2:不用尺子你知道它的具體長度嗎?

功能分析:通過剛才的目測,學生意識到只有測出具體的長度才是最有說服力的, 當

學生想測量時又給他們一個限制條件“不用尺子”,這并不是故意刁難學生,而是通過

這樣一個“難題”讓學生去感知測量過程就是比較的過程.

活動設計:學生獨立思考,并用自己的方法進行長寬高的測量.

反饋方式:教師對學生的測量活動進行巡視,并對困難學生進行點撥,然后請學生說

出并演示自己的測量方法.學生的測量方法多種多樣,有用自己的手的大拇指與食指或

中指之間的距離作為衡量的標準的,也有用教科書的一邊的,還有用鉛筆、橡皮、筆盒

的,總之,他們能就地取材順利完成測量.

講述:“中國木工尺”的故事及米原器的來歷.

功能分析:通過前面的測量活動和“中國木工尺”故事,意識到沒有統一的標準是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比較和測量的,因此長度標準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米原器”的介紹,使學生了解我們現在使用的長度基準,擴展了學生的視野.

問題3:你知道長度的其他單位嗎?你會給他們排隊嗎?

功能分析: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是學生非常熟悉的長度單位,該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能說出除此之外的其他長度單位;②能對列出的長度單位排隊.在學生回答出問題之后,可以再追問:你知道這些新單位的符號嗎?用這樣3個問題達到讓學生了解長度單位的目的.

活動設計: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由組長匯總每個同學的意見,并由組員執筆把單位排列在展示紙上.

反饋方式:巡視中鼓勵學生參與,并指導學生將結果寫在紙上,然后請2-3個小組將成果在全班用實物投影的方式進行展示,并對微米、納米進行重點的介紹.

問題4:你會進行單位換算嗎?例題、4.3 km= cm,練習、7.2×102 nm = km.

功能分析:本問題是上面一個問題的遞進,是難度較大的技能,所以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分成兩個步驟,步驟一:將紙上的單位按照要求“開火車”,步驟二:將排列好的單位作為工具,挑戰幾個單位換算.

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看書上的信息快遞,并鼓勵學生獨立將單位換算填寫在紙條上,然后要求同伴之間互幫互糾.然后可以依據單位換算表嘗試完成例題.

反饋方式:巡視中幫助學習困難學生,指導他們整理好單位換算表.然后請學生上講臺實物投影展示,并點評,學生有錯誤可以用紅筆及時做好標注.然后講解例題,幫助學生使用單位換算表,例題:4.3 km= cm解:4.3 km=4.3×103 m=4.3×103×102 cm=4.3×105 cm.接著巡視,點撥有困難的學生,指導使用單位換算表,先找到起點和終點,然后根據表寫出過程.

問題5:你對長度單位有切身的體會嗎?

功能分析:本問題的設計是試圖讓學生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而是要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能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到長度單位.

活動設計:給每對同伴發一根1米和1分米的棉繩,然后讓他們找找身邊或身體上與

這些長度單位一樣長的物體或部位.

反饋方式:學生活動時,教師維持好秩序,并鼓勵學生找到更多的跟長度單位一樣長的物體.活動結束后,請學生展示,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結果.例如:我的劉海有1分米,我的腿有1米,我的指甲寬是1厘米等.

板塊三:你測量長度的方法科學嗎?

問題1:介紹各種測量工具,你會使用刻度尺準確測量長度嗎?

功能分析:學生最熟悉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通過介紹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

激光測距儀等工具,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繼續深入學習的興趣.學生從小學

開始就使用刻度尺,但是否能正確使用卻是一個新的問題,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閱讀刻

度尺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自學能力.

活動設計:用PPT的圖片和實物展示各種長度測量的工具,學生自學刻度尺的使用方

法.

反饋方式:巡視學生的自學情況,提醒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重點知識要進行標注.

問題2:你會準確測量嗎?

功能分析:學生認真閱讀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并做了標注并不意味著會真正使用刻度

尺,而是要老師設計好障礙,然后讓他們實際去操作,學生使用過程中發現、分析和解

決問題,在這樣精心設計的環節中讓他們加深使用刻度尺應該注意的細節,例如怎樣理

解刻度與被測物體緊靠、刻度尺的選擇等,從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活動設計:每對同伴發一根厚的木刻度尺,用它測量物理教科書的長度,一個學生測

量,另一個學生觀察,然后再交換.

反饋方式:教師巡視,全面了解學生的測量情況,呈現學生的測量方法,并由教師重

點點撥,提問:①這把尺很厚,但又只能用它來測量,你們覺得這樣測量有什么問題嗎?

你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回答:尺太厚,讀數會有誤差.學生思考后有部分學生會將

尺面與書面垂直進行測量.②使用塑料尺、鋼尺時也需要將尺面垂直于被測物體來達到刻度被測物體緊靠的目的嗎?學生觀察后回答:不需要,因為有的塑料尺的刻度刻在尺的背面,而塑料尺是透明的,可以準確讀數.就算是不透明的塑料尺,它的刻度面也是斜的.鋼尺由于鋼材料不容易段,可以做得很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③如果尺的零刻度線模糊不清了怎么辦?學生回答:可以從清楚的刻度線那開始測量.④給十字繡配玻璃,選擇分度值大的還是小的刻度尺?學生回答:分度值小的更精確.

問題3:讀數和記錄是很重要的一種技能,你會準確讀數嗎?

功能分析:長度讀數是初中物理中要求最高的讀數,要求準確值+估讀值+單位,而平

時沒有估讀要求,所以要通過訓練來達到目的.

活動設計:教師先講解讀數要求,然后同伴之間進行測量讀數和交流,要求是每人至少測量讀數2次,但其中必須有一次是測量物理教科書的長度(注:刻度尺自選).

反饋方式:教師巡視,并糾正一些錯誤的測量方法,聆聽一些學習困難學生的讀數,最后全班交流教科書的長度.

問題4:怎樣測量一頁紙的厚度?

功能分析:這個問題的提出,提高了長度測量的要求,由普通測量提升到了特殊測量

的高度.這個問題的處理還是先讓學生嘗試,失敗后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樣的處

理方式比直接告知方法要好得多:①可以滿足學生的動手需求;②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活動設計:學生認真閱讀要求,然后用刻度尺測量一頁紙的厚度.

反饋方式: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習困難學生進行測量.學生代表交流測量結果.教師

追問:你的測量經歷要提醒大家在測量過程中注意什么?學生回答:封面和內頁不一樣

厚、頁數不等同頁碼、紙要壓緊等.

板塊四:長度測量的應用

問題1:長度測量在生活中用處很大,比如我們測量好畫框的尺寸就可以去配玻璃,他還可以幫助破案呢,想不想了解一下怎么回事?

功能分析:學習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學習了長度的測量有什么用呢?與開頭提出的

問題呼應.讓學生閱讀“生活?物理?社會”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活動設計:學生暢所欲言,閱讀材料,談談感受.

篇(3)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6-0118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熟練掌握游標卡尺的應用。

能力目標:1.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2.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德育目標: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熱愛科學探索真理的求知熱情。

二、重點、難點

重點:游標卡尺的使用

難點:游標卡尺的讀數方法。

三、教學方法

開放式教學

四、教學用具

游標卡尺、白紙、筆殼帽、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1. 引入課題

初中學習了長度的測量,長度測量的工具是刻度尺,但是只能精確到1mm(另有0.5mm的)。我們今天將學習精確度更高的長度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2. 新課教學

游標卡尺的使用(請學生看課本第128頁“游標卡尺”下面一段,5分鐘后齊讀)。

(1)結構:主尺和游標尺(游標)。(展示說明)

(2)用途:①利用主尺上方的一對測量爪(內測量爪)可以測量槽的寬度和管的內徑;②利用主尺下方的一對測量爪(外測量爪)可以測量零件的厚度和管的外徑;③利用固定在游標尺下方的深度尺可以測量槽和筒的深度。

(3)量程(測量范圍):一般游標卡尺可測量十幾厘米長。

(然后,教師總結)

(4)游標卡尺的分類:按精確度不同可分為三種:10分度的:精確度為0.1mm;20分度的;精確度為0.05mm;50分度的:精確度為0.02mm.

看課本第128~129頁第三自然段結束(5分鐘)。

教師:講解約10分鐘。

(5)游標卡尺的使用:①10分度:精確度用“C”表示,則c=1/10mm=0.1mm.②讀數的方法:(分兩步讀?。?/p>

A. 測量大于1mm的長度時,從游標卡尺上讀數,此數的讀法是先看游標卡尺的第n條刻度線與主尺某一刻度線在同一直線上(重合),則讀數等于精度的n倍,則最后結果等于主尺上的讀數a+游標尺上的讀數c×n。即物體的總長為L=a+c×n(注意:沒有估讀值)

(看課本第129頁最后一段,5分鐘)。

③20分度:精確度用“C”表示,則c=1/20mm=0.05mm。同理物體的長度為L=a+c×n。例如課本第130頁圖-5,測得長度為L=104mm+0.05×3=104.15mm。

④50分度:精確度用“C”表示,則c=1/50mm=0.02mm.同理物體的長度為L=a+c×n。

3. 板書設計(小結5分鐘)

4. 布置作業

練習測量自己圓珠筆的長度、內徑、外徑、深度。

按課本第130頁實驗中表格做(20分鐘)

5. 教學反思

(1)一定要講清楚游標卡尺的刻度原理及精確度;

(2)一定要講清楚讀數方法;

篇(4)

1.1設計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以自主探究為主線,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研究提出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注重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過程,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體驗問題、直面問題,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1.2教學目標

1.2.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物質的量濃度概念及應用。

(2)掌握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操作方法與技能。

1.2.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設計和完善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過程,提高實驗設計能力;

(2)通過探究、總結,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和選擇實驗儀器的能力。

1.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問題探究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積極的態度。

(2)在設計完成實驗的過程中感受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對學習的反思和自我評價能力。

1.3教學重難點

(1)重點: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2)難點: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1.4教學思路與教學過程

1.4.1思路

在科學實驗及工農業生產中經常要用到溶液,在初中化學中介紹了用溶質的質量分數來表示溶液的組成。而在實際取用溶液時,為了方便往往不是稱量它的質量,而是量取它的體積。在化學反應中,各種物質之間的物質的量之比可直接由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得出。如果知道了一定體積的溶液中所含的溶質的物質的量,對于計算化學反應中各物質之間量的關系是非常便利的,對生產和科學研究也有重要意義。

1.4.2推導

質量分數(%)=溶質的質量(g)溶液的質量(g)×100%

溶質的質量溶質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得出一個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物質的量濃度。

2教學過程

2.1基本概念

(1)定義:以單位體積溶液里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 ,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

(2)符號:CB。

(生)根據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探討CB的數學表達式及單位。

(3)數學表達式:CB=nBV

(4)常用單位:mol/L 或 mol/m3。

2.2鞏固練習

(1)用0.5 molNaOH配成500 ml溶液,其濃度為 mol/L,取出5 ml該溶液,其濃度為mol/L。

(2)要配制250 ml 0.4 mol/L的NaCl 溶液需要NaCl的質量是多少?

師評講:設置問題情境,推進學生思維發展。

提出問題:現在假設給出了5.85 g的NaCl,下面怎樣才能配制出250 ml 0.4 mol/L的NaCl 溶液呢?

學生自由討論:自主發揮想象,激發學習熱情。

師:從NaCl 溶液組成來看,得到這樣的溶液,需要5.85 g的NaCl和一定量的水,最后溶液的總體積達到250 ml。根據已有數據,能否計算得出所需水的量?

生:不能。

師:那么,怎樣才能得到250 ml溶液呢?

生討論:在一種帶有刻度的容器中加入5.85 g的NaCl和一定量的水,最后溶液的總體積達到250 ml即可。

師:目前,我們所知的帶有刻度的容器有哪些?

生:燒杯、試管、量筒等。

師:用這些容器來配制250 ml的溶液,是否準確、恰當?燒杯口徑太大,使得溶液的體積不精確。試管、量筒 口徑太小,容量太小,不能滿足實際需求。

根據燒杯、試管、量筒幾種容器的特點,你們能否自己設計出符合這個實驗需求的容器?它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生:仔細思考,設計出細頸(便于精確標定體積)、大肚(容量大)、平底(便于放置)這樣一個初具容量瓶特點的容器。

教師及時給予肯定,維護學生的創造熱情。展示:1只250 ml容量瓶。

生:觀察容量瓶結構,思考其上所標的20 ℃的意義。

師:這樣一種容器,正符合大家的設計理念,我們把它稱作容量瓶。它的細頸上有250 ml的刻度線,大肚上標有250 ml和20 ℃的字樣。大家能解釋所標20 ℃的意義嗎?

生:20 ℃指的是室溫條件。物質的體積會受到溫度的影響——熱脹冷縮。

教師總結、強調:由于物質的體積會受到溫度的影響——熱脹冷縮,所以為了使溶液體積較為精確,加入容量瓶的溶液必須是20 ℃左右。

2.3歸納總結

(1)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所需主要儀器為容量瓶,其特點為:①形狀:細頸,梨形,平底的玻璃瓶;②構造:瓶上標有容積,溫度,頸部標有刻度線;③常用規格:100 ml,250,500 ml,1000 ml等。

(2)使用容量瓶之前要檢查是否漏水,方法為:

加水倒立觀察瓶塞旋轉180 ℃倒立觀察。

(3)容量瓶只能用作配制的量具,不能在其中直接溶解或稀釋固體或濃溶液,不能將熱的溶液倒入,不能作為反應器,也不能長期存放溶液。

3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確定了所需NaCl的量和合適的容器,下面具體該如何操作呢?能不能向容量瓶中直接加入5.85 g的NaCl和一定量的水,使溶液的總體積標到250 ml呢?

生:不能/能。

教師鼓勵學生積極爭辯,可適當給出提示:物質的溶解過程多伴隨熱量的變化。

生:應該把NaCl先在小燒杯中溶解,待溫度恢復至室溫(20 ℃左右),再裝入容量瓶中,最后加水至刻度線即可。

師:那么,怎樣才能使所配溶液的濃度盡可能精確呢?

生:NaCl的量稱量要準確;盡可能全部裝入容量瓶中。水的量:體積標定要精確。

師:鼓勵學生根據以上討論,初步設計實驗步驟:計算稱量溶解轉移洗滌定容。

師:對大家的設計給予肯定,鼓勵一名學生根據大家設計的實驗步驟,動手操作實驗。

在學生操作過程中,適時提出問題:①加多少的水溶解為宜?

②怎樣轉移溶液才不容易把溶液灑到外面?

③怎樣才能使容量瓶中的溶液濃度比較均勻?

完成操作,其余學生評價。根據以上學生操作,完善配制步驟。

3.1配制流程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主要步驟:

(1)計算:n(NaCl)=0.4 mol/L×0.25 L=0?1 mol,

則m(NaCl)=0.1 mol×58.5 g/mol=5.85 g。

(2)稱量:(復習天平的使用)。

(3)溶解:在燒杯中用適量蒸餾水使之完全溶解(注意:應冷卻,不可在容量瓶中溶解)。

(4)轉移: 用玻璃棒引流。

(5)洗滌:移入250 ml容量瓶,洗滌燒杯和玻璃棒2~3次。

(6)定容:加水到接近刻度1~2 cm時,改用膠頭滴管加水到刻度。

(7)搖勻。

(8)裝瓶:裝入試劑瓶,貼標簽。

學生思考:①定容時俯視或仰視刻度線,對溶液的濃度有何影響?

②如何從上述0.4 mol/L的NaCl 溶液獲得0.1 mol/L的NaCl 溶液?

師生共同分析、總結:

俯視刻度線,實際加水量未到刻度線,使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增大;仰視刻度線,實際加水量超過刻度線,使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減小。

3.2課內練習

欲配制1 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250 ml,完成下列步驟:

(1)用天平稱取氫氧化鈉固體 g。

(2)將稱好的氫氧化鈉固體放入中加蒸餾水將其溶解,待后將溶液沿移入 ml的容量瓶中。

(3)用少量蒸餾水沖洗次,將沖洗液移入中,在操作過程中不能損失點滴液體,否則會使溶液的濃度偏(高或低)。

(4)向容量瓶內加水至刻度線時,改用小心地加水至溶液凹液面與刻度線相切,若加水超過刻度線,會造成溶液濃度,應該。

(5)最后蓋好瓶蓋,,將配好的溶液移入中并貼好標簽。

3.3小結

(1)物質的量濃度與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一樣,都是用來表示溶液組成的,但在應用中物質的量濃度有很多方便之處。在實際應用中還有其它的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

(2)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物質的量(mol)溶液的體積(L)

(3)配制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操作步驟:計算、稱量(或量?。?、溶解、轉移、洗滌、定容、搖勻(儲存)。

3.4課后作業

(1)某同學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加水時不慎超過了刻度線,他把水倒出一些,重新加水至刻度線。這種做法是否正確?這樣做會造成什么結果?

(2)配制250 ml 0.2 mol/L的Na2SO4 溶液,需要固體Na2SO4的質量是多少?簡述操作步驟。

4教學反思與設計論證

4.1巧妙引入主題消除畏難情緒

從整體上來說,“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是高中化學學習中的一大難點。前面的兩個課時里分別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和氣體摩爾體積,對于多數學生來說已經感到了很大的壓力,產生了消極情緒。物質的量濃度這一課時內容,和前兩課時的內容相比,難度有所降低,但又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故而在教學中應利用這一契機,消除學生消極情緒,不宜盲目加大教學難度。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被接受”了諸如“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等新名詞,所以在引入“物質的量濃度”這一物理量時,以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能力為基礎,通過巧妙轉化將新知識展現給學生,消除學生意識上的畏難情緒,使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本文中通過復習學生熟悉的溶質的質量分數,指出實際應用中的不方便,進而巧妙將溶質的質量替換為溶質的物質的量,將溶液的質量替換為溶液的體積,自然而然得出物質的量濃度的數學表達式,進而給出定義。教學過程簡單、流暢,學生很容易接受。

4.2在教學中彰顯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更應該是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索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其逐漸具備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材P16(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實驗1-5“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由教師直接演示,學生觀察,通過記憶,甚至背誦來掌握配制步驟,學生的設計、操作技能得不到發展。運用自主探究模式設計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思考:①所需溶液的組成,,②容量瓶上20 ℃的意義,③怎樣使溶液濃度較為精確等問題。通過討論初步確定實驗步驟,然后讓學生嘗試操作,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完善設計方案。通過這樣的反復參與、練習,學生可形成穩定、積極的科學素養。

5結束語

篇(5)

1.技能基礎

學生在小學就利用了刻度尺,學生對利用刻度尺有膚淺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基礎。

2.知識基礎

學生對正指數的科學計數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3.心理特點

初中生活潑好動,對新生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喜歡表現自己,這種好奇心需要在物理課堂進一步刺激,

4,思維特點

思維簡單、以形象思維為主,容易產生片面性、通過運用物理模型進行思維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需要具體形象材料的支持,這就決定了物理教學要充分利用實驗,要重視展現物理表象的作用,

5,思維誤區

學生在小學就認識了刻度尺,反過來去認識測量的實質有一定難度;由于日常生活的隨意性和簡單性,使學生雖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經驗,但在實際使用中往往覺察不到的自己測量錯誤,忘記估讀,漏寫單位,

設計思想

本節課主要體現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讓學生在科學探究、自主研究、協作學習的模式下探究刻度尺的使用,學習這一節一要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二要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三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實驗技能,所以本堂課主要從生活引入測量的必要性,利用課本和同伴一起探究刻度尺的使用技能,最后利用所學的方法去完成一些生活中的測量,

教學目標

1,知道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及換算,

2,能根據日常經驗或物品粗略估測長度,會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知道測量結果由數值和單位組成,

4,通過科學探究,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增強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學方法科學探究、自主研究、協作學習,

教學準備米尺30根,80 cm左右木板一塊,

教學實錄

(一)生活引入

當你做衣服,要量腰圍和胸圍;體檢要量身高;建房要量建筑面積;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長度需要測量,長度是很重要的物理量,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長度測量的相關知識,(板書標題)

(二)協進新課

師:讓我們所有的同學對你的課桌的長、寬、高的長度進行估測,看看誰的估測能力強?比較它們的長度,按照從長到短的次序填寫在下面,

生:從長到短的次序為——、——、——,

師:在你目測結果的基礎上,想證實自己的目測結果?如果不用尺,該怎么做?(各小組討論,確定實驗方案并實施,看看哪一組想的方法多,)

師:物理上把公認的標準量叫什么?

生:單位。

師:什么是測量,長度的國際單位,常用單位是什么?及各單位間的進率關系怎樣?學生自習課本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你了解的常用長度單位還有——。

(2)各進率關系:—一

生:匯報自習結果。

師:板書:測量的定義:

測量的單位:

長度的基本單位:米(m)。

其他單位:千米(km)厘米(cm)微米(um)

納米(砌)。

進率:

師:對于進率關系一根數軸幫助記憶

師:掌握了長度的國際單位和其他單位間的進率關系后,請大家完成下列題目單位換算練習:

(1)下列單位換算中,正確的過程是

A,2,5 m=2,5 m×100=250cm

B.2.5m=2.5×100cm=250cm

C.2.5m=2.5 m×100cm=250CEll

(2)2mill=——cm,

學生匯報:(1)B,總結方法:數字不動,進率換算,

(2)10-(3)

師:掌握了長度的國際單位和其他單位間的進率關系后,請大家閱讀課本P107頁的相關內容,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體的長度。

生:看書。

師:我們思想上對自然界中這些物體的長度可能沒有多大的概念,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常用的幾個單位長度,請你借助老師給你的米尺從自己身體上找出1m、1dm、1cm的長度,小組活動。

生匯報:1cm的長度——小指甲寬

1dm的長度——手掌的寬度

1m的長度———手劈的長度加肩的寬度

師:根據你對1m、1dm、1cm的認識在下列題目中填上合適的單位:

(1)教室窗戶的高度約2——;

(2)乒乓球的直徑為4——;

(3)小明的身高為17——;

生:(1)m

(2)cm

(3)dm

師:如果要知道物理課本的具體長度是多少,該怎么辦呢?

生:量。

師:用什么量?

生:測量工具。

師:出示:一些測量長度的工具給學生看,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實驗室一種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它是什么呢?

生:刻度尺。

師:板書,(長度測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師:取出老師發給大家的刻度尺,仔細觀察,你從這把刻度尺中填寫下列特征。

(1)它的量程是——。

(2)它的分度值是——。

生:(1)0-8cm;(2)1mm。

師:請你再看看下面尺子的量程和分度值

(1)它的量程是——

(2)它的分度值是

生:(1)0~8cm;(2)1cm

師: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呢?請大家閱讀課本P108頁的方法,同時完成下列內容:

1.測量前:觀察刻度尺的——和——,(看)

2.測量時:使刻度尺——的一邊緊靠被測物體,放正尺的位置,刻度尺的

與被測物體的一端對齊,(放)

3.讀數時:視線與尺面——,測量值要估讀到分度值的——,(讀)

4.記錄時:記錄測量結果時,要寫出數字(準確值和估計值)和單位,(記)

生:(1)量程分度值;(2)刻度線零刻度;(3)垂直下一位

師板書:測量方法:看放讀記

師:針對第3點,請完成下列一道題,寫出測量時的讀數,準確值——,估計值——,物體的長度為——cm,

生:(1)準確值:13mm;估計值0.5mna;物體的長度

1.35cm,

(2)準確值:13mm;估計值0.0 mm;物體的長度1.30cm(對)

第(2)題學生可能會回答物體的長度1.3cm(錯)

師:估計值就是把最小分度值分成十等份,看占十分之幾,如果是十分之一,就是0.1個分度值,如果是十分之零,就是0.0個分度值,(0不能少)

師:對于刻度尺的使用,通過學生的自習和讀書的練習,現在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吧,現在請一位學生上講臺來測量木塊的長度,同時請他一邊操作一邊講解,最后匯報木塊的長度。

生:實驗:測量木塊的長度。

師生:點評操作成功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師:下面請所有的同學拿起你的刻度尺來測量物理課本的長度,注意正確使用刻度尺的4點。

生:同學們實驗:測量物理課本的長度。

生:匯報測量結果。

師:對測量結果進行點評。

(三)課堂小結

師:今天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感受,小結本節內容。

生:匯報內容,

師:補充。

(四)知識應用

師:我們來做做看,查一查你們學得怎樣,完成下列題目。

1.一只鋼筆的長度最接近于

A.1m B.1dm C.1cmD.1mm

2.完成下列單位換算:

(1)3.2km=——m(2)36cm=——m

3.如圖所示是小剛同學分別用甲、乙兩把刻度尺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示意圖,

(1)甲圖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所測物體的長度是——cm;數據中的準確值是——,估計值是——,

(2)乙圖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所測物體的長度是——cm;數據中的準確值是——,估計值是——,

4.如圖是用厚刻尺測量木塊的長度,指出其中的錯誤之處,看看你能找幾處?

師:要求學生匯報完成結果,

生:匯報,

師:點評學生的學習情況,

(五)板書設計

長度的測量

1.測量的定義,

2.長度的單位:

基本單位:米(m)

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mm)

納米(nm)

3.長度的測量

篇(6)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識別碼】A

【基金項目】(1)2015.06.01-2016.05.31,西南石油大學教師教學研究重點資助項目,“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概率統計》立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項目編號2015JXYJ-23);(2)2013.02-2016.07,四川省教育廳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大學數學系列課程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X15021301019);(3)2015.11.01-2017.08.10,高等學校大學數學教學研究與發展中心教學改革項目,“將優秀微課作品應用于概率統計課程教學的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無項目編號).

隨著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網絡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微課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方式,正受到教育界越來越多的關注.近兩年教育部舉辦的“全國高校數學微課程教學設計競賽”反響非常熱烈,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數學微課作品.筆者選取概率統計課程中的“連續型隨機變量的密度函數”知識點作為微課參賽作品,獲得“第二屆(2016)全國高校數學微課程教學設計競賽”西南賽區一等獎.現將本次微課教學設計思路及教學特色與同行分享.

一、教學目標

本次微課的教學目標是:

1.了解連續型隨機變量與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差異;

2.理解連續型隨機變量概率密度函數的定義和性質;

3.體會密度函數對于研究連續型隨機變量的價值及其在方法論上的意義.

二、重難點分析及對策

(一)重難點:密度函數的概念和性質

密度函數是連續型隨機變量的標桿.因為只要知道密度函數,就可以通過積分計算連續型隨機變量的各種概率,從而明確該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及特征,所以深入理解密度函數的概念和性質十分重要.按嚴格意義的表述,連續型隨機變量及其密度函數是捆綁在一起定義的,直接給出該定義對學生來講顯得很突然而且抽象,不容易接受.因此,教學中應注意概念引入的方式和技巧,以便對概念的內涵有深刻的理解.

(二)重難點突破對策

對策1:引導學生發散式思維,由離散過渡到連續.離散型隨機變量在某個區間上的概率計算是隨機變量在該區間中所有取值對應的概率求和,以此為背景,通過將取值點不斷加密,自然地將取值的視野引入連續區間的情境,想到連續的求和就是積分.于是區間上概率的計算問題也就從離散情形下的概率求和轉化到連續情形下的積分.這個基本思路必須是學生頭腦中形成的處理隨機變量概率問題的第一反應,達到這個層面,對連續型隨機變量相關概率的幾何意義、密度函數的性質等等的理解就會順理成章.

對策2:類比思想.通過類比物理中求非均勻細桿質量的例子,激活學生原有經驗,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思維,類比探究連續型隨機變量區間上概率計算的定積分表達式,引出概率密度函數存在性的猜想.

三、教學過程及方法

本次微課結合PPT演示,教學時間15分鐘.采用探索式、提問式、啟發式、類比式教學,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步步設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能力,達到理解并掌握知識的目的.

(一)區間上概率問題的提出及密度函數概念的引入(4分鐘)

1.通過探討式教學,讓學生對連續型隨機變量的概念有初步的直觀感受,并得出連續型隨機變量需關注區間上的概率計算問題.

首先,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直觀感受,引入與離散型隨機變量不同的另一類隨機變量,如手機的使用壽命、某人在車站等車的時間等,稱之為連續型隨機變量.然后,啟發學生思考:這些所謂的連續型隨機變量與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區別在哪里呢?學生們容易發現:它們與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最大不同在于取值可能為某實數區間的任意值,而不是至多可列個值,這一不同造成了連續型隨機變量X取某一個點的概率毫無意義,需著重關注的問題是X落在某個區間內的概率,如P(a

2.通過探求連續型隨機變量概率的計算問題,參照定積分的微元分析方法,由離散向連續過渡;同時與非均勻細桿質量的線密度作類比,啟發學生猜想密度函數概念的存在性.

①定積分解決概率問題思想的形成

【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首先回顧離散型隨機變量求P(a

【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為了從離散向連續轉變,我們想象這里的離散型隨機變量X的取值越來越密集,最后連成一片構成一個區間,此時如何計算P(a

【預設回答】大部分學生會回答“積分”.

【進一步啟發】連續的求和就是積分,該積分值顯然與區間(a,b]有關,于是猜想能否存在某個函數f(x),將P(a

②概率密度函數存在性的猜想.

【類比猜想】概率是對隨機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一N度量,它本質上與長度、質量等度量方式沒有區別.并且注意到隨機變量X落入整個實數軸是一必然事件,其概率為1,所以引導學生類比猜想:將整個實數軸設想成一根無限長的質量為1的非均勻細桿,于是計算P(a

【揭曉答案】事實上,經過數學家們的研究,對連續型隨機變量,這樣的概率密度函數的確存在.下面給出連續型隨機變量及其密度函數的嚴格定義.

(二)連續型隨機變量及其密度函數的定義與性質(4分鐘)

定義1設X是隨機變量,若存在函數f(x)滿足

(1)對任意的實數x,有f(x)≥0;

(2)∫+∞-∞f(x)dx=1;

(3)對任意兩個實數a,b(a

則稱X為連續型隨機變量,f(x)為X的概率密度函數,簡稱密度函數或概率密度.

【教學特色】本次教學設計中未采用傳統的密度函數定義.

定義2設F(x)是隨機變量X的分布函數,如果存在某個非負函數f(x),使對任意的實數x,有F(x)=∫x-∞f(x)dx,則稱X為連續型隨機變量,并稱f(x)為X的密度函數.定義2直接給出了分布函數和密度函數的關系,定義中的積分表達式是反常積分中的變上限積分形式,初學者難于理解,甚至容易將分布函數與密度函數混淆.為此,教學過程中采用另一種密度函數定義方式(定義1),其優點在于:①承上啟下,易于理解;②化繁為簡,由易到難.

密度函數的性質:

(1)f(x)≥0(非負性);

(2)∫+∞-∞f(x)dx=1(歸一性).

注:這兩條性質是判斷一個函數能否成為概率密度函數的充要條件.

(三)連續型隨機變量區間上概率問題的解決(6分鐘)

由P(a

(1)P(a

根據定積分幾何意義可知,隨機變量X落在區間(a,b]上的概率,恰好等于在區間(a,b]上由曲線y=f(x)形成的曲邊梯形的面積.因此,可通過圖形直觀地感受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情況.

(2)密度函數與分布函數的關系.

由關系式∫baf(x)dx=F(b)-F(a),引導學生探索分布函數F(x)和密度函數f(x)之間的關系.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根據上述等式,大家聯想到微積分學中一個什么重要公式呢?這表明f(x)和F(x)之間可能會是一種什么關系呢?

【預設回答】大部分學生會回答“牛頓-萊布尼茲”公式;“F(x)是f(x)的一個原函數”.

【進一步啟發并論證】分布函數F(x)能借助密度函數f(x)的積分形式來直接表達嗎?

F(x)=P(-∞

【深挖內涵,層層深入】

上式表明F(x)是關于f(x)的積分上限的函數,根據微積分知識,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①連續型隨機變量的分布函數F(x)一定是連續函數;

②在F(x)的可導點x處,則有F′(x)=f(x),即分布函數就是密度函數的一個原函數;

③由結論②,進一步得到

f(x)=F′(x)=limΔx0F(x+Δx)-F(x)Δx

=limΔx0+P(x

該式表明,概率密度就是平均概率的極限,刻畫了分布函數變化的快慢程度;

④由結論③,進一步得到

P(x

該式表明,隨機變量X落在區間(x,x+Δx]上的概率與點x處概率密度成正比,即f(x)越大,在該點附近取值的概率就越大,體現了概率在x點附近的密集程度.

(四)小結與課后思考(1分鐘)

本次課通過類比猜想的方式引入連續型隨機變量的密度函數的概念,解決了連續型隨機變量在區間上概率的計算問題,并探討密度函數與分布函數的關系,將知識升華.

四、教學思想小結

1.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分析,引出對連續型隨機變量的直觀感受,讓學生認識到它與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差異,蘊含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方式;進一步由離散向連續過渡,溫故而知新,運用微元分析法,提煉出區間上概率的計算思路,體現了有限和無限、近似和準確、量變和質變等范疇的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教學思想.

篇(7)

淺層學習者需要外力來驅動學習,如目前典型的通過評分等級來促進學生的學習,他們只關心這次考試的失分地方及下一次考試的知識內容。為什么有些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仍習慣于淺層學習呢?因為學生從小學、初中乃至高中的起始階段都為了考試分數及評價而對信息的簡單機械記憶,因此淺層學習已成為大多數學生基礎年級的一種學習習慣。

目前高中學生的基礎年級仍習慣于淺層學習的原因之一是以往的學習習慣,更主要的原因是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缺乏深度,難以在學生面前呈現深度思考的教學設計。

二、基于深度學習理念下氫氧化鋁制備的教學過程

1. 課前自測

試劑:0.5mol/L Al2(SO4)3溶液、2mol/L NaOH溶液、氨水

如何根據提供試劑制取氫氧化鋁?原理是什么?請用具體的化學方程式表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反應原理上明確鋁鹽與堿反應能制取氫氧化鋁,并能準確用符號這重表征表示出來。

2. 分組實驗

實驗說明:用鋁鹽和上述兩種堿分別制取氫氧化鋁。取約1ml試劑于試管中,然后逐滴滴加另一試劑,邊加邊振蕩,觀察現象并記錄在表格上。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和敏銳的觀察能力,特別是試劑滴加的順序和試劑用量對實驗現象的影響。

3. 白板展示

學習小組把現象如實記錄在白板(有磁性可貼在黑板)上展示,小組互評。

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5組,學生描述及互評如下:

師:哪些小組對實驗現象描述更準確、更規范呢?

生:在面對別組的描述擺在面前和學生之間的互評,對現象最佳的文字表達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整合的能力、溝通交流能力。

4. 問題討論

問題1:B實驗與D實驗的試劑相同而現象不同,這與什么有關?

問題2:B操作的現象表明Al(OH)3具有什么性質?

問題3:實驗室制取Al(OH)3的最佳試劑是什么?

問題4:D操作的現象你能解析嗎?(后來白色沉淀逐漸增多在此不作解析)

問題5:試劑的用量與滴加的順序會影響實驗結果嗎?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的設計和學生小組之間的討論把學生引向深度學習,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5. 符號表征

由上述實驗可知,實驗室制備氫氧化鋁的最佳試劑是:鋁鹽+氨水。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用NaOH溶液制備的氫氧化鋁會溶解于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體現了氫氧化鋁能溶于堿,說明氫氧化鋁具有酸性,寫成酸的形式為:H3AlO3(鋁酸),鋁酸在溶液中不穩定,易失去一個水分子形成偏鋁酸(HAlO2,弱酸),偏鋁酸與NaOH溶液發生中和反應。

Al(OH)3 +NaOH=NaAlO2 +2H2O(體現酸性)

Al(OH)3 +OH ==AlO2 +2H2O

向NaOH溶液逐滴滴加Al2(SO4)3溶液,相當于堿過量,生成的氫氧化鋁又會溶于NaOH溶液,可用下式表示:

Al +3OH=Al(OH)3

Al(OH)3 +OH=AlO2 +2H2O

(后沉淀逐漸增多不作解析)

設計意圖:強化學生用化學用語解析化學現象及問題。

6. 基于深度學習理念下的教學反思

①挖掘教材資源

教材即教學內容,它是教學得以展開的必要成份,所謂教材指的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材料。教材對于教師來說就像木材對于木工,建材對于瓦匠一樣,離不開加工與取舍、選擇與創新的過程。教材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它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要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教師必須摒棄“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靈活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必要時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刪減,替換教學內容和活動,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

本教學案例中氫氧化鋁的制備方案設計創造性地把原教材中的教師演示實驗變為學生的分組實驗,再從試劑的滴加順序和用量上進行改進,使學生由感性的實驗過渡到從本質上掌握了氫氧化鋁實驗室的最佳制備方法和它的兩性。

②優化教學情境

深度學習是某種程度基于情境的行為,人類學習和知識的本質告訴我們知識具有情境性、生成性、條件性,學習者通過參與真實情境中的活動如實踐、對話、協商、反思等來掌握深層知識、理解復雜概念原理,進而建構所需的知識意義并真正掌握這些知識。深度學習的實現還需要共同體的構建與支持,通過與共同體內其他成員的相互對話、彼此互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本教學案例中通過以下做法創設和優化教學情境(見下圖):

③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是深度學習的重點

經過深思用心悟出的知識才是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可引起學生深度思考的策略有:

篇(8)

中圖分類號:c9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3-0091-03

社會學自誕生伊始,便一方面秉承著現代性的承諾,宣稱通過與傳統決裂,憑借其獨特的“想象力”必將超越孤立個體的情感沖動、價值視野和非理性行為,從而把握住人類社會實踐的規律,進而闡明某種有秩序的社會構造的內在機理。但另一方面,它又面臨著令人沮喪的事實:曾經普遍滲透于社會、文化和宗教等互賴、共存維度上的“神圣范疇”與“終極價值”,并沒有因為理性的覺醒與祛魅的執著而被徹底驅逐,相反意義缺失與道德焦慮一如既往甚至尤甚于前。或許這將注定社會學的宿命就是不得不在既回應現代性驅迫又直面傳統性考問的夾縫中確立、彰顯其學科存在的合法性。而斷裂中的延續、區隔中的統合、對立中的轉關興許本身就是社會學學科演化的基本軌跡。而本文力圖探析的正是社會學到底嵌入且穿行于哪些緊張關系之中?它整個的演進、生發又貫穿著怎樣的理論邏輯?基于這一邏輯,其考量與審度社會與人的基本視角又是什么?

一、緊張與穿行:社會學的理論邏輯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曾說:“社會學起源于現代性的來臨——即起源于傳統社會的分解和現代社會的鞏固與發展過程中?!盵1]他認為“現代性是社會學關注的核心問題”[2]。由此,亦可斷言,社會學是對因現代性來臨而引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知識回應。而從現代性指向與傳統性習慣既疏離、斷裂又承續、勾連的復調關系中所引申出來的個人自由與集體規約、科學說明與價值體悟、普遍客觀與特殊主觀、靜止閉合與流變開放等維度上的矛盾沖突,便既是現代社會問題引發的基本根源,亦構成了社會學理論邏輯延展所嵌入的基本緊張,且不同社會學理論體系之間的分殊對立以及各個社會學家言說自身內在的搖擺抵牾(包括其為了應對挑戰而不斷進行的調適修正、更張整合)都正是其反復穿行于這種緊張態勢中的一種折射。以下便是其緊張關系的兩個基本層面:

(一)啟蒙與反啟蒙的緊張

克里斯·希林在其《社會學何為》一書中曾說:“社會學乃至現代社會科學興起之時的思想背景,是由中世紀之后數百年間的種種變遷,以至啟蒙運動與反啟蒙運動中對于這些變遷的種種回應所塑造的?!盵3]事實上,當理性的覺知使得“共同體”、“普遍善”、“終極追問”、“神圣范疇”及與此緊密相關的宗教信仰、道德崇奉都黯然失色,自我超越且“道德自足”的創造性“個體”被大大強調,對群體價值紐帶與集體情感的關注讓位于對理智及其指導下的自由個體的社會行動與“理性”、“科學”的組織協調的“研究”時,自認為已經完成啟蒙過程的人宣稱能為“世俗空間”確立一套有助于社會進步的理性秩序。這是典型的“啟蒙”取向與姿態。其間我們可以鮮明地看到個人高于社會、理智高于情感與信仰、個體行動自由高于群體秩序規制、普遍規律高于特殊意義、科學研究高于價值判斷的強烈傾向。而在另一方面,反啟蒙取向則對個體權利自由伸張、群體紐帶斷裂以及理性對“生活世界”的侵蝕甚至殖民化所帶來的道德后果感到憂慮與絕望。他們拒絕“斷頭臺博士”[4]的理性宣教,并將出于功利的目的及帶來現世幸福的承諾而對人進行的管制或征用稱為“庸俗的生命之敵”[5],且堅持認為社會或群體的特性不可化約為個體的習性,行動意義的最終來源絕不是行動個體的主觀賦予。總之,“它關注共同體,關注社會秩序與人的意義當中無關乎理性的維度”[6]。并堅信在前理性、前契約的意義上,社會有著一種能超越構成它的個體的總體屬性,即在一個更加整體論的情境下,整體大于構成它的部分之和[7]。而這種共存、互賴基礎上的集體存在方式本質上具有某種“突生性”與“超靈性”[8],因此無法將其簡單還原為個人功利抉擇與理性實踐的簡單疊加,而必須將社會重新植入到集體意識與共通知識的意義網絡中才能得到理解與闡釋。綜上

篇(9)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質量技術監督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質量技術監督局,各直屬檢驗檢疫局: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規范各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教育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制定了《全國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管理規范》,現印發你們。請各省級教育行政、質檢部門參照本《規范》,認真抓好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管理和使用工作。

教育部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從2012年起,每年將從各省級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中遴選出一批國家級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請根據《教育部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關于建立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開展質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號)要求,制定本地區質量教育基地的申報規范和評審細則,部署本行政區域省、市、縣三級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的創建工作。

全國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管理規范

1.目標

1.1 規范全國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工作,探索建立基地活動與學校教育的有機銜接機制,提升中小學生的質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質量教育基地網絡。

1.2 依托企事業單位,建立設施完善、內容適宜、形式多樣、注重實效,適合各年齡階段中小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需求的質量教育基地。

2.依據與范圍

2.1 本規范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國家質檢總局關于建設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開展質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號)制定。

2.2 本規范適用于教育部、國家質檢總局聯合命名的國家級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包括:消費類產品的生產企業;知名品牌示范區內的企業;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院所和檢測機構、實驗室;旅游和金融等現代服務企業等。

2.3 高危險、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不適宜中小學生參觀學習的企業不建設質量教育基地。

3.申報與評審

3.1 申報時間從每年7月1日起至8月10日止。

3.2 申報材料。

(1)《全國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申請表》;

(2)質量教育基地建設情況;

(3)質量教育活動開展情況;

(4)適合不同或特定年級學生的活動實施方案;

(5)接待手冊;

(6)申報單位全貌、生產線(或檢驗檢測設備)及開展質量教育活動照片共6張。

各省教育行政、質檢部門將推薦的國家級質量教育基地的申報材料紙質和電子版(刻錄成光盤),紙質材料一式兩份分別報國家質檢總局質量司和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

3.3 評審。

3.3.1 省級質檢、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好中選優,優中選強”的原則,從本地區省級質量教育基地中,確定申報國家級質量教育基地的推薦名單。

3.3.2 教育部與國家質檢總局組成聯合專家組,對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質檢部門推薦的質量教育基地進行文件審查。

3.3.3 文件審查包括:申報材料齊全性、申報范圍符合性、申報條件符合性等。

3.3.4 教育部和國家質檢總局可安排專家組或委托省級教育、質檢部門聯合對通過文件審查的部分單位進行現場評審。

3.3.5 現場評審包括:申報單位基本條件、承擔質量教育基地適宜性、質量教學內容、質量教學方式、動手操作體驗、講解人員、參觀路線、接待能力、安全措施等。

3.3.6 專家組依據評審結果,形成評價報告,提出初選名單,經教育部、質檢總局兩部門審查批準后,確定并正式入選名單。

4.建設與管理

4.1 基本要求

能夠根據質量教育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對工作環境、參觀路線、教學場地、學習內容、人員師資等進行合理安排。在不影響正常生產和檢驗檢測工作的前提下開辟參觀走廊,明示質量教育標志,提供相對封閉的培訓、教學場所;能夠滿足教育部門設計教學活動方案要求,并培訓專業講解人員。有明確的機構及人員負責中小學質量教育工作,并給予適當的經費支持。

4.2 教育內容

結合生產和檢測工作特點,針對小學、初中、高中各學習階段,或針對某一知識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相應的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包含三個方面:

(1)質量基礎教育,涉及質量基本知識和質量安全相關知識,如對質量的含義、質量和質量安全的相關標志、標識等。

(2)生產(檢測)流程控制及質量管理知識,包括生產(檢測)流程設計與控制、質量管理關鍵環節的展現與介紹。

(3)與生產或檢測工作相結合的互動性體驗。

以上三個方面為質量教育的主要內容,申報單位應根據不同對象(小學、初中、高中)的實際特點設計教學方案,擬定從“知道”到“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

4.3 接待條件。

4.3.1 講解人員要求。

(1)應配備一定數量的講解人員。

(2)應保證所有講解人員具備必需的專業技術知識,掌握生產操作規范,講解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講解技巧,應對中小學教育情況有基本的了解。

4.3.2 設施要求。

(1)有適合中小學生參觀學習的有關產品質量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國內外質量管理讀物等。

(2)本單位有關的資料、實物、案例等。

(3)應能具備可供中小學生操作、體驗的檢測儀器設備或能夠動手制作的相關產品。

4.3.3 環境條件。

(1)參觀場地應該滿足安全、環保、通暢的基本要求。

(2)應具有明確的參觀區域標識,必要時制定專門程序或參觀路線。

4.3.4 接待要求。

(1)應明確公示接待時間。分期、分批接受中小學生開展質量教育實踐活動。

(2)全年接待天數不少于36天。每次可接待60-100名以上的學生。

4.4 安全措施。

4.4.1 應強化安全管理。建立保障安全的組織管理機制和保護措施,有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4.4.2 現場活動中的講解人員和企業負責安全的人員應認真履行安全職責,做好參觀區域的現場管理,保證學生安全。

4.5 監督管理。

教育部、國家質檢總局將對質量教育基地進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檢查,對出現以下情況的質量教育基地的實行退出機制,撤消其命名。

(1)開展質量教育活動明顯偏離方案目標的;

(2)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3)管理不善,不能及時報告發展動態的;

(4)未按要求推進質量教育活動或成效不明顯的;

(5)其他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受到有關部門處罰的。

4.6 工作交流與信息報送

篇(10)

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不僅可以為專業課服務,還可以為學生生活和走上工作崗位提供必需的知識儲備,更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可是,縱觀中職課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老師的教學熱情也隨之減弱,課堂的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本文結合中職數學教學的實際現狀,針對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改進中職數學的具體策略。

一、做好“學情分析”,為教學設計做好準備

學情分析是系統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教學設計的其它部分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學情分析是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等,才能在教學設計中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才能夠更好的理解知識。

以《弧度制》為例,弧度制作為度量角的一種新的方式,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很難接受和理解,在學生以往的認知當中,度量角就是用“角度”,如一個圓周角就是360°,而用“2π”來表示覺得很奇怪,甚至覺得是錯誤的。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學情之后,在教學設計上就要做調整了。例如,教師可以給出一個問題,“一幅畫尺寸是長1米,寬2尺,試計算這一幅畫的面積”,這個問題看似平常,但是由于單位制不統一,會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想到同一個量有著不同的度量單位,需要統一單位才能運算,這就可以為弧度制也是度量角的一種方式打下伏筆,也引導學生用辯證統一的思想來看待問題。

二、“以學生為中心”,改進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

“以學生為中心”指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是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傳授模式”向“學習模式”轉變,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上獲得全面提升。但看看我們的中職數學課堂,普遍存在著老師在講臺上講,而學生在課桌上睡的現象,究其原因,很多學生沒有參與到課堂中來,課堂仍然是老師的,因此,我們應該改進這種滯后的教學模式。

當然,以“學生為中心”不是否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的內化來生成知識。以《弧度制》為例來談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弧度制是度量角的一種方式,如果以教師中心,教師在講臺上直接告訴學生弧度制可以度量角,學生理解不了,自然也無法獲得知識。

但是在“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弧度制可以度量角,而是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軟件作圖,保持圓心角大小不變,通過改變半徑的大小來觀察弧長與半徑比值的變化情況。學生自己作圖后很容易發現,只要圓心角的大小不變,無論半徑變大還是變小,弧長與半徑的比值都是不變的,學生自己發現了這個規律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弧度制的定義就不難了,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理解了弧度制可以度量角,而且印象深刻。

三、踐行“做中學”,讓學生“動”起來“做”數學

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合理地應用于中職數學當中,讓學生從“聽”數學轉變為“做”數學,使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探索和理解,通過這樣的準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枯燥的課堂充滿生氣。在《弧度制》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1弧度角的定義,我準備了各種顏色的卡紙,卡紙上有的是大圓,有的是小圓,總之大小不一,我請學生利用尺子和繩子量出1弧度角,并用剪刀剪下,在小組中來比較每個人所作的1弧度角的大小,通過動手操作、在小組里比較,學生很容易發現弧度的大小和半徑的大小無關這個規律。通過動手得出的結果不僅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學生理解了這個知識。如果老師直接告訴學生觀這個規律,學生理解不了,老師也就做了無用功。

四、 恰當的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

我們知道,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養成為信息社會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教育信息化也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信息技術的圖文并茂、聲像具備、動靜結合可以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有利于優化教學設計。處理好多媒體在教學中的輔助地位,就可以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精彩,就會使課堂教學更愉快、高效,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在數學中,很多的知識枯燥、抽象、難以理解,而信息技術如幾何畫板等軟件就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靜態的圖形變得動態,就可以更好地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在《弧度制》的學習中,學生對弧度制定義的合理性很難理解,而老師就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幾何畫板上作圖,通過拉動半徑的大小來觀察弧長與半徑比值的不變性,幾何畫板的動態演示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五、 利用“小游戲”等來活躍課堂氣氛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游戲教學已逐步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興趣,因為成功的游戲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在緊張的腦力勞動之后,通過輕松愉快的游戲鞏固已獲得的知識?;《戎票容^抽象較難理解,半節課下來,學生已經比較疲憊,而此時要學習的內容的是特殊角的弧度數,為了鼓勵學生記住這些重點知識,我把特殊角的角度和弧度設置成了連連看游戲的形式,在小組中比賽,看哪個小組得到的分數高,給加分和小禮物作為獎勵。連連看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游戲,我把這個游戲融入到弧度制的教學中,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參考文獻】:

[1]李秀芳.數學教學要重視體驗.青海教育[J].2006(3)

上一篇: 供貨商考察報告 下一篇: 幼兒教師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亚洲尤物久久综合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在线插放免费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高清 | 日本精品免费网站 |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